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蛋白质双向电泳实验报告

蛋白质双向电泳实验报告

蛋白质双向电泳实验报告
蛋白质双向电泳实验报告

现代生物学技术实验报告

题目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

姓名学号

专业

小组成员

指导教师

中国·武汉

年月

联系方式:

大肠杆菌组蛋白双向电泳技术

摘要:蛋白质双向电泳是一种等电聚焦与SDS-PAGE相结合,分辨率更高的蛋白质电泳检测技术,也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主要方法之一。双向电泳后的凝胶经染色蛋白呈现二维分布图,水平方向反映出蛋白在等电点上的差异,而垂直方向反映出他们在分子量上的差别。本实验通过学习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熟悉了蛋白质双向电泳的简单流程。可以根据电泳所得的图像分析,分离蛋白质。

关键字:蛋白质双向电泳等电聚焦电泳 SDS-PAGE

前言:蛋白质组研究的发展以双向电泳技术(2-DE)作为核心。双向电泳由O’Farrell’s于1975年首次建立并成功地分离约1 000个E.coli蛋白,并表明蛋白质谱不是稳定的,而是随环境而变化. 双向电泳原理简明,第一向进行等电聚焦,蛋白质沿pH梯度分离,至各自的等电点;随后,再沿垂直的方向进行分子量的分离. 目前,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已能分离出10 000个斑点(spot). 当双向电泳斑点的全面分析成为现实的时候,蛋白质组的分析变得可行。本实验是要研究大肠杆菌中的蛋白质,并学习和初步掌握双向电泳技术。

正文:

1)实验原理:

从广义上讲,双向电泳是将样品电泳后为了不同的目的在垂直方向再进行一次电泳的方法。目前蛋白质双向电泳常用的组合第一向为等电聚焦(载体两性电解质pH梯度或固相pH梯度),根据蛋白质等电点进行分离,第二

向为SDS-PAGE,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分离蛋白质。这样经过两次分离后,在凝胶上显示出的蛋白点可以获得蛋白质等电点和相对分子质量信息。双向电泳技术作为分离蛋白质的经典方法,目前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在植物研究中,成功建立了拟南芥、水稻、玉米等植物种类的双向电泳图谱数据库,对推动植物蛋白质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向等电聚焦:等电聚焦(isoelectrofocusing,IEF)是在凝胶柱中加入一种称为两性电解质载体(ampholyte)的物质,从而使凝胶柱在电场中形成稳定、连续和线性pH梯度。以电泳观点看,蛋白质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带电行为,它们在不同的pH值环境中带不同数量的正电荷或负电荷,只有在某一pH时,蛋白质的净电荷为零,此pH即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isoeletric point,PI)。在电场中,蛋白质分子在大于其等电点的pH 环境中以阴离子形式向正极移动,在小于其等电点的pH环境中以阳离子形式向负极移动。如果在pH梯度

环境中将含有各种不同等电点的蛋白质混合样品进行电泳,不管混合蛋白质分子的原始分布如何,都将按照它们各自的等电点大小在pH梯度某一位置进行聚集,聚焦部位的蛋白质质点的净电荷为零,测定聚焦部位的pH 即可知道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第二向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当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足够量的SDS时,形成了蛋白质-SDS复合物,这使得蛋白质从电荷和构象上都发生了改变。SDS使蛋白质分子的二硫键还原,使各种蛋白质-SDS复合物都带上相同密度的负电荷,而且它的量大大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的电荷量,因而掩盖了不同种蛋白质间原有的天然的电荷差别。在构象上,蛋白质-SDS复合物形成近似“雪茄烟”形的长椭圆棒,这样的蛋白质-SDS复合物,在凝胶中的迁移就不再受蛋白质原来的电荷和形状的影响,而仅取决于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从而使我们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 PAGE)来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单体丙烯酰胺和交联剂N,N-甲叉双丙烯酰胺,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通过自由基引发的聚合交联形成聚丙烯酰胺凝胶,这提供了蛋白质泳动的三维空间凝胶网络。在SDS - PAGE电泳时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迁移速度快,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迁移速度慢,这样样品中的蛋白质可以分开形成蛋白质条带。

2)实验步骤:

1.样品制备:

1.1 蛋白样品制备方法(TCA-丙酮法)

1、收集50mL菌液于离心管中,12000rpm,4℃离心一分钟

2、倒掉上清,加10mLPBSbuffer洗涤菌体一次, 12000rpm,4℃离心一分钟

3、去上清,加20mLPBSbuffer悬浮菌体,加入蛋白酶抑制剂(cocktail 一片),混匀

4、超声波破碎仪或压力破碎仪破碎细胞,至菌体悬浮液变澄清

5、12000rpm, 4℃离心10min,去除细胞碎片。

6、将上清转移到新的离心管中,加入适量的核酸酶,混匀,室温放置

20min,以除去样品中的核酸。

7、取0.9mL样品裂解液分装到1.5ml离心管中,并在离心管中加入0.3ml 40%的TCA(每组做4管,做好标记)。

8、混匀后,放置在冰上5min。

9、12000rpm, 4℃离心10min,倒掉上清

10、加入1ml丙酮洗涤沉淀, 12000rpm, 4℃离心5min,重复三次

11、最后倒出丙酮后,再短暂离心,用移液枪吸出残余的丙酮

12、打开离心管的盖子,室温放置10-15min,使丙酮完全挥发

13、向离心管中滴加50ul样品溶解液, 4℃放置至少3h,溶解蛋白样品。

1.2 制备蛋白样品所需试剂

1.细胞洗涤液 PBS buffer PH7.4

氯化钠 8g

氯化钾 0.2g

Na2HPO4 1.42g

KH2PO4 0.27g

向烧杯中加入约800mL去离子水,充分搅拌溶解

滴加浓盐酸将PH值调至7.4,然后加入去离子水定容至1L.

灭菌后室温保存

2.蛋白沉淀剂 40%三氯乙酸(TCA)

40g TCA加水定容至100ml

3.丙酮

4.核酸酶

5. 蛋白酶抑制剂(cocktail,片剂)

6.样品溶解液:尿素 7M 4.2g

硫脲 2M 1.52g

CHAPS 4% 0.4g

MilliQ水定容至10ml;分装成10小管,每小管1ml,-20℃冰箱保存。

注:不要反复冻融,分装保存

1.3 蛋白定量

1.3.1 蛋白定量方法

标准曲线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管号 1 2 3 4 5 6 标准蛋白液

0 0.1 0.2 0.4 0.6 0.8

(mL)

蒸馏水(mL) 1 0.9 0.8 0.6 0.4 0.2

考马斯亮蓝G-

4 4 4 4 4 4

250(mL)

蛋白含量(μg) 0 10 20 40 60 80 OD595nm0 0.128 0.308 0.448 0.617 0.846

步骤:

1、取7个1.5ml的离心管,标记管号1-7

2、在1-6号管中,按上表加入标准蛋白液(0.1mg/ml BSA),蒸馏水,

考马斯亮蓝R250,混匀后室温放置5min

3、从冰箱中取出溶解的蛋白样品,用移液枪反复吹打几次,12000rpm,

4℃离心10min,之后将上清转移到一新的离心管中

4、取合适体积的蛋白样品加入7号管中,加蒸馏水补足至1ml,考马斯

亮蓝G-250 4mL,混匀后室温放置5min.

5、用分光光度计测得1-7号管中溶液的光密度OD595nm,(测之前注意调

零,以1号管为空白对照调零)

以A595nm为纵坐标,标准蛋白含量为横坐标(六个点为10μg、20 μg、

30 μg、40 μg、50 μg),在坐标轴上绘制标准曲线。

6、利用标准曲线查出回归方程A595nm=aX+b。

7、根据回归方程计算样品蛋白质含量

实验结果:经试验得知:标准曲线方程为Y=0.0101X+0.0416

其中,Y:吸光度(OD595nm值)

X:蛋白质含量(g)

2.第一向分离——等电聚焦

2.1 上样方法

1. 从-20℃取出保存的水化上样缓冲液,置室温溶解。

2. 从小管中取出水化上样缓冲液,加入适量样品、两性电解质(终浓度0.5-1%)和溴酚蓝,充分混匀。

3. 沿着聚焦盘中槽的边缘从左而右线性加入样品。在槽两端各1cm左右不要加样,中间的样品液一定要连贯。注意:不要产生气泡。否则影响

到胶条中蛋白质的分布。

4. 取出-20℃冷冻保存的IPG预制胶条(7cm pH 3-10),室温中放置10分钟。

而后,用镊子去除IPG胶条上的保护层。

5.将IPG胶条胶面朝下置于样品溶液上,胶条的正极(标有+)对应于聚焦盘的正极并与电极紧密接触,不使胶条下面的溶液产生气泡。

6. 在每根胶条上覆盖1-3ml矿物油(根据不同胶条长度,本实验1.5ml),防止胶条水化过程中液体的蒸发。需缓慢的加入矿物油,沿着胶条,使矿物油一滴一滴慢慢加在塑料支撑膜上。

7.对好正、负极,盖上盖子。将聚焦槽水平放入等电聚焦仪中,设置等电

聚焦程序。

7cm胶条

水化 12小时(20℃)主动水化(50V)S1 250V 线性30分钟除盐S2 500V 快速30分钟除盐S3 4000V 线性3小时升压S4 4000V 快速20,000伏小时聚焦S5 500V 快速任意时间保持选择所放置的胶条数。

设置每根胶条的极限电流。(50 A/根)

设置等电聚焦时的温度。(17℃)

2.2 蛋白质上样量

双向电泳第一向上样蛋白质量

样品溶液的上样体积

我组试验中所得到的蛋白质量的数据为:

蛋白质的加入量为4ul,所测蛋白质的吸光度为0.354,由标准曲线公式可以得出所测蛋白质含量为30.93ug。经查表得:在200-500ul中取300ul,那么待测蛋白的点样量为40ul,即在步骤2.1.3中的样品量为40ul。

2.3 水化上样缓冲液配制:

水化上样缓冲液成分:尿素 7M

硫脲 2M

CHAPS 4%

DTT 50mM

Benzonase 0.3U/ul

PMSF 1mM

Carrier Ampholytes 0.2%(w/v)

溴酚蓝 0.001%

水化上样缓冲液母液配方:

尿素 7M 4.2g

硫脲 2M 1.52g

CHAPS 4% 0.4g

DTT 50mM 500ul(1M DTT)

Benzonase 0.3U/ul 120ul

PMSF 1mM 100ul

MilliQ水定容至10ml;分装成10小管,每小管1ml,-20℃冰箱保存。(1M的DTT:1M的DTT每mL含DTT0.154g)

Carrier Ampholytes 0.2%(w/v) 50ul(40%)(现加)

溴酚蓝 0.001% 10μl(1% 溴酚蓝)(现加)2.4配制蛋白上样缓冲液:

蛋白溶解液适量(根据所制蛋白样品浓度)

上样缓冲液母液适量(根据蛋白样品体积)

Carrier Ampholytes 0.2%(w/v) 1ul (40%)(现加)溴酚蓝 0.001% 1ul(1% 溴酚蓝)(现加)

混匀之后,12000rpm,4℃条件下,离心2min,即可用于上样。

3.胶条的平衡

3.1 胶条平衡方法

1. 从聚焦盘或-20℃冰箱中取出的胶条,若直接从聚焦盘中取出胶条,可立即进行后续处理,如果是从-20℃冰箱中取出的胶条,先于室温放置10-15分钟平衡。

2. 在桌上先放置干的厚滤纸,聚焦好的胶条胶面朝上放在干的厚滤纸上,吸取胶条上的矿物油。用镊子夹住胶条的一端(不要碰到胶面),用蒸馏水缓缓冲洗胶条,洗去胶条上残留的矿物油和多余样品,这可以减少凝胶染色时出现的纵条纹。然后将胶条胶面朝上放在干净滤纸上。

3. 准备好干净的胶条溶胀盘,将胶条胶面朝上转移至溶涨盘中,每个槽一根胶条,并加入根据胶条长度加入平衡缓冲液I。将溶胀盘放在水平摇床上平衡15分钟。

5. 第一次平衡结束后,彻底倒掉或吸掉样品水化盘中的胶条平衡缓冲液

l。并用滤纸吸取多余的平衡液(将胶条竖在滤纸上,以免损失蛋白或损坏

凝胶表面)。再加入胶条平衡缓冲液II,继续在水平摇床上缓慢摇晃15分钟。

6.用镊子夹住胶条的一端,取出胶条,同样用蒸馏水缓缓冲洗胶条,洗去多余的平衡液,然后将胶条胶面朝上放在干净滤纸上。

3.2 胶条平衡液配方

胶条平衡缓冲液母液:

尿素 6M 36g

SDS 2% 2g

Tris-HCl 0.375M pH8.8 25ml(1.5M pH8.8 Tris-HCl)甘油 20% 20ml

MilliQ水定容至100ml;分装成10管,每管10ml,-20℃冰箱保存。

胶条平衡缓冲液I:胶条平衡缓冲液母液 10ml

DTT 0.2g 充分混匀,用时现配。胶条平衡缓冲液II:胶条平衡缓冲液母液 10ml

碘乙酰胺 0.25g 充分混匀,用时现配。

4.第二向分离——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1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配制、胶条的转移及电泳

1. 配制12%的凝胶1块。配10ml凝胶溶液,将溶液分别注入玻璃板夹层中,上部留约1cm的空间,用MilliQ水或水饱和正丁醇封面,保持胶面平整,聚合至少1小时。(7cm胶条)

2. 用滤纸吸去上方玻璃板间多余的液体。将处理好的第二向凝胶放在桌面

上,长玻璃板在下,短玻璃板朝上,凝胶的顶部对着自己。

3. 将低熔点琼脂糖封胶液进行加热溶解。

4. 将10×电泳缓冲液稀释成1×电泳缓冲液。赶去缓冲液表面的气泡。

6. 将平衡好的IPG胶条完全浸末在1×电泳缓冲液中。然后将胶条胶面朝上放在凝胶的长玻璃板上。

7. 将放有胶条的SDS-PAGE凝胶转移到灌胶架上,短玻璃板一面对着自己。

8. 用镊子轻轻地将胶条向下推,使之与聚丙烯酰胺凝胶胶面完全接触,不要在胶条下方产生气泡。

9. 之后在IPG胶条上注入低熔点琼脂糖,待低熔点琼脂糖封胶液完全凝固后,将凝胶转移至电泳槽中。

10. 在电泳槽加入电泳缓冲液后,接通电源,起始时低电压(80V),待样品在完全走出IPG胶条,再加大电压至(120V),待溴酚蓝指示剂达到底部边缘时即可停止电泳。

4.2 聚丙烯酰胺凝胶试剂配制

低熔点琼脂糖封胶液:

低熔点琼脂糖 0.5% 0.5g

Tris 25mM 0.303g

甘氨酸 192mM 1.44g

SDS 0.1% 1ml(10% SDS)

溴酚蓝 0.001% 100μl(1%溴酚蓝)

MilliQ水定容至100ml;加热溶解至澄清,室温保存。

30% 聚丙烯酰胺贮液:

丙烯酰胺 150g

甲叉双丙烯酰胺 4g

MilliQ水 500ml 滤纸过滤后,棕色瓶4℃冰箱保存。

1.5mol/L Tris pH8.8: Tris 90.75g

MilliQ 水 400ml 用 1mol/L HCl 调 pH 至 8.8,加 MilliQ 水定容至500ml。4℃冰箱保存。

10% SDS: SDS 10g

MilliQ水 100ml 混匀后,室温保存。

10% 过硫酸铵 Ap 0.1g

MilliQ水 1ml(用时加水溶解)溶解后,4℃冰箱保存。10×电泳缓冲液(1×= 25mM Tris,192mM glycine,0.1% SDS,pH8.3)Tris 30g

甘氨酸 144g

SDS 10g

MilliQ水 1L 混匀后,室温保存。

分离胶配方

10%分离胶 10ml

30%凝胶母液 3.3ml

1.5M Tris

2.5ml

ddH20 4ml

10%SDS 100μl

10%APS(新备) 100μl

TEMED 4μl

依次缓慢加入上述试剂,轻轻摇匀后注入已封好的制胶板中,顶部预留0.5cm左右的空间,加正丁醇或纯水压平胶面。

5.凝胶染色——考马斯亮蓝染色

①电泳结束后,轻轻撬开两层玻璃,取出凝胶,清水漂洗后放入

染色盘中

②在染色盘中加入适量染色液,放置在摇床上,过夜染色

③第二天,倒掉染色盘中的染色液,加入适量脱色液进行脱色,每隔

两小时更换一次脱色液,直到脱色完全为止。

染色液

0.1%考马斯亮蓝R-250 1g

25%异丙醇 250mL 10%冰醋酸 100mL

加蒸馏水定容至1L,滤纸过滤后室温保存

脱色液

10%醋酸 100ml

5%乙醇 50ml

加蒸馏水定容至1L,混匀后室温保存

6.凝胶的图像处理和照片分析

①凝胶图像的扫描

②图像加工

③斑点检测和定量

④凝胶配比

⑤数据分析

⑥数据呈递和解释

3)实验结果:

1.蛋白质含量标准曲线图如下:

测得此种蛋白质的吸光度为0.399。根据方程式计算出对应的蛋白质含量为44.2mg。

2.SDS-PAGE分析

出现了严重的拖尾现象,说明样品中有多糖类和一些去污剂,DTT等类型的杂质,说明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有些步骤的时间长短和试剂的剂量没有把握好。出现了大量的蛋白斑点,说明溶解蛋白不充分。应当添加多一些的溶解试剂和加长蛋白溶解时间。

4)参考文献

【1】生物化学王镜研编

【2】大肠杆菌可溶性蛋白质双向电泳条件的建立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年第五期尹燕霞赵长云刘照蓬徐风亭刘进李森向本琼作

【3】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核心技术---双向凝胶电泳首席医学网 2006

年4月张曼作

【4】双向电泳技术在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2012-11-29中图分类号 Q75;Q94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013-02 【5】.蛋白质双向电泳图像分析[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贾宇峰,林秋霞,郭尧君,等,2001(2):246-250.

大一氧化还原实验报告_3

大一氧化还原实验报告 (文章一):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实验十二氧化还原反应(一)、实验目的1.理解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和介质、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2.加深理解氧化态或还原态物质浓度变化对电极电势的影响。3.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电解及电化学腐蚀等基本知识。[教学重点] 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教学难点] 原电池、电解及电化学腐蚀等知识。[实验用品] 仪器:低压电源、盐桥、伏特计药品:0.5 mol·L-1Pb(NO3) (2)、(0. (5)、1 mol·L-1)CuSO (4)、0.5 mol·L-1 ZnSO (4)、0.1 mol·L-1KI、0.1 mol·L-1FeCl (3)、0.1 mol.L-1KBr、0.1 mol·L-1FeSO (4)、( (1)、3 mol·L-1) H2SO (4)、6 mol·L-1HAc、(2 mol·L- (1)、浓)HNO (3)、(0.0 (1)、0.1 mol·L-1)KMnO (4)、6 mol·L-1NaOH、0.1 mol·L-1K2Cr2O (7)、饱和KCl、浓NH3·H2O、饱和氯水、I2水、Br2水、CCl

(4)、酚酞溶液、Na2S2O (3)、红石蕊试纸材料:导线、砂纸、电极(铁钉、铜片、锌片、碳棒) (二)、实验内容(一)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1.2Fe3++ 2I-= 2Fe2++ I2 I2易溶于CCl4,CCl4层显紫红色2.Fe3++ Br-不起反应,CCl4层无色3.Cl2+ 2Br-= 2Cl-+ Br2 Br2溶于CCl4,CCl4层显橙黄色(二)浓度和酸度对电极电势影响1.浓度影响在两只50m L 烧杯中,分别注入30mL 0.5mol·L-1 ZnSO4和0.5mol·L-1 CuSO4,在ZnSO4中Zn片,CuSO4中Cu片,中间以盐桥相通,用导线将Zn 片Cu片分别与伏特表的负极和正极相接。测量两电极之间的电压。现象:伏特表指针偏到E=0.80处解释:(-):Zn2++2e-=Zn (+):Cu2++2e-=Cu CuSO4溶液中加浓NH 3.H2O到沉淀溶解为止,形成深蓝色溶液;Cu2+ + 4NH3 = [Cu(NH3)4]2+ [Cu2+]下降, E变小,E=0.45V ZnSO4溶液中加浓NH 3.H2O至沉淀溶解为止; Zn2+ + 4NH3 = [Zn(NH3)4]2+ [Zn2+]下降, E 变大,E=0.76V 最后达到平衡, E=0.8V接近初起值. 2x.酸度影响在两只50mL烧杯中,分别注入FeSO (4)、K2Cr2O7溶液。FeSO4溶液中Fe片,在K2Cr2O7 溶液中C 棒,将Fe片、C棒通过导线分别与伏特表的负极和正极相接,中间用盐桥连接,测量两极电压。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现象:测得E=0.61V 解释:(-) Cr2O72-+ 6e- + 14H+ = 2Cr3++ 7H2O (+) Fe2++ 2e- = Fe 在K2Cr2O7中,慢慢加入

质粒DNA的提取和纯化实验报告

质粒DNA的提取和纯化实验报告

实验一、质粒DNA的提取和纯化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碱裂解法小量制备质粒DNA的方法。 2、初步了解DNA纯化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1、细菌质粒是一类双链、闭环的DNA,大小范围从1kb至200kb以上不等。各种质粒都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独立于细胞染色体之外的自主复制的遗传成份,通常情况下可持续稳定地处于染色体外的游离状态,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可逆地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胞分裂传递到后代。 2、质粒已成为目前最常用的基因克隆的载体分子,重要的条件是可获得大量纯化的质粒DNA分子。目前已有许多方法可用于质粒DNA的提取,本实验采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 3、碱裂解法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制备质粒DNA的方法,其基本原理为:当菌体在NaOH和SDS溶液中裂解时,蛋白质与DNA发生变性,当加入中和液后,质粒DNA分子能够迅速复性,呈溶解状态,离心时留在上清中;蛋白质与染色体DNA不变性而呈絮状,离心时可沉淀下来。 4、纯化质粒DNA的方法通常是利用了质粒DNA相对较小及共价闭环两个性质。例如,氯化铯-溴化乙锭梯度平衡离心、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聚乙二醇分级沉淀等方法,但这些方法相对昂贵或费时。对于小量制备的质粒DNA,经过苯酚、氯仿抽提,RNA酶消化和乙醇沉淀等简单步骤去除残余蛋白质和RNA,所得纯化的质粒DNA已可满足细菌转化、DNA片段的分离和酶切、常规亚克隆及探针标记等要求,故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常用。 三、实验步骤 1、挑取单菌落接种到含Amp的LB液体培养基试管内(3.5ml/管) 2、将试管放入恒温震荡培养箱中,37℃,200r/min培养12-16h。 3、将菌落转入1.5ml离心管中(尽量倒满)1200r/min,离心30s(沉淀菌体) 4、重复一次第三步的过程 5、弃掉上清液并扣干,加入预冷的Solution1 100微升,剧烈震荡打散菌体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示范-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葡萄糖标准曲线

实验二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定糖法定制葡萄糖标准曲线 马铃薯总糖含量测定 实验目的 1. 熟悉并掌握7200型分光光度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和操作使用方法; 2. 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含量的基本操作步骤及微机绘制标准曲线的操作方法; 3.掌握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定糖法测定还原糖(葡萄糖)的原理及方法; 4.掌握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定糖法测定马铃薯总糖含量测定的原理与方法。 实验原理 1. 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定糖法测定还原糖(葡萄糖)的及标准曲线定制原理 3,5-二硝基水杨酸在强碱溶液中与还原糖在沸水浴中加热反应后被还原成棕红色的氨基化合物,该有色物质在540nm 处有最大吸光度,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一般OD值在0.2~0.8范围内线性较好),还原糖的量与反应液的颜色强度(吸光度OD值)呈线性关系,利用分光光度仪,以分析纯葡萄糖为还原糖测定的标准品,在540nm处按梯度依次测定各葡萄糖浓度对应的反应液的吸光度(OD值)大小,通过微机处理数据,定制葡萄糖标准曲线,确定出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定糖法测定还原糖的线性回归方程; 2. 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定糖法测定马铃薯总糖含量测定的原理 先将马铃薯去皮,经机械粉碎,过滤和清水漂洗,烘干制成马铃薯淀粉;再精确称取干燥恒重后的马铃薯淀粉加酸水解为还原糖,经中和定容,配制成马铃薯总糖含量测定的待测液(即样品液);再以标准曲线测定的加样操作方法,测定出样品待测液的吸光度大小,将测定的吸光度大小代入其回归方程,即可计算出样品待测液的显色浓度,根据稀释倍数关系,计算出以还原糖的量表示的马铃薯总糖的量,并测定出马铃薯总糖百分含量。该方法是半微量定糖法,操作简便,快速,杂质干扰较少。 实验操作 1. 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定糖法定制葡萄糖标准曲线 (1)葡萄糖标准溶液的配制:(2mg/mL)准确称取2000mg分析纯的葡萄糖(预先在105℃干燥至恒重),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冰箱保存备用 (2)葡萄糖标准曲线定制加样操作及测定结果纪录(详见表1) 按表1进行实验操作,在沸水浴中准确反应20min,取出后立即用冷水冷却,加蒸馏水定容至25mL,摇匀,用lcm的比色杯于540nm处测光密度值。并记录A540nm处测得的各浓度及样品对应的OD值。 (3)葡萄糖标准曲线定制微机数据处理和回归方程(详见表2)及标准曲线的绘制见图1 2. 马铃薯总糖含量测定操作 (1)马铃薯淀粉的制备(此处略,学生实验报告需补充完整) (2)马铃薯淀粉水解待测液配制(2mg/mL)准确称取干燥恒重后的自制淀粉250mg,加入100mL 蒸馏水和2mL20%硫酸,在沸水浴中加热水解,直到水解彻底后,用20%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pH = 6.8~7.0后,将反应液转入250mL 容量瓶中,补加蒸馏水定容至250mL,配制成浓度为2mg/mL的淀粉水解后,即总糖测定的样品液,冰箱保存备用。 (3)马铃薯淀粉水解待测液还原糖测定(操作方法详见表1)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熟悉几种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原理: ? 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的强弱与物质的本性有关, 氧化还原能力通常根据电对的电极电势的高低来判定。 ?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次序、程度, 可以根据氧化剂和还原剂所对应的电对电极电势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E = E 氧化剂电对电势 - E 还原剂电对电势 > 0 反应能自发进行 ?E = E 氧化剂电对电势 - E 还原剂电对电势 = 0 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E = E 氧化剂电对电势 - E 还原剂电对电势 < 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 氧化还原反应总是优先在电极电势差值最大的两个电对所对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进行。 ? 电极电势差值较小的两个电对所对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能否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应考虑浓度的影响。 实验过程:在Na 3AsO 4与 I - 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 有 H +, 与OH - 参加,因此介质的 pH 值将对反应有显著的影响。 AsO 43- 2 I -AsO 2-2OH - I 22H + 由于AsO 43- / AsO 2- 与 I 2 / I - 的氧化还原电对的值相近, 因此, 可以通过改变溶液的酸碱性改变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反应可在同一试管中进行, 先在酸性中观察Na 3AsO 4与 KI 的反应(为了便于观察碘单质的生成与, 常加入CCl 4萃取碘),观察碘单质的生成,然后再加入碱溶液使反应液呈碱性,观察碘单质的消失。试验中,酸的加入量应控制在使反应进行即可, 应避免加入过量的酸。 由于含砷的化合物有较高的毒性, 反应的废液应回收到指定的回收瓶中,统一处理。如果不慎试液滴在皮肤上,应立即冲洗。 实验结论:氧化态或还原态物质与其它的试剂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沉淀或形成络合物,从而大大改变了氧化态或还原态物质的浓度,此时,电对的电极电势有较大的变化,应通过奈斯特方程式计算或查表确定其电极电势,再判定氧化还原的反应进行的方向。 ? 对于有H +, 或OH -参加电极反应的电对,介质的pH 值将对反应有显著的影响。 ?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的大小和反应进行的快慢并不一定一致。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是对该化学反应一个热力学上的量度, 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快慢是对该化学反应一个动力学上的量度。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快慢要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固液反应时的接触面积。因此, 常加入催化剂加快反应速度。

蛋白表达纯化实验步骤

蛋白表达纯化实验步骤(待改进) 1、取适当相应蛋白高表达的动物组织提total-RNA。 2、设计蛋白表达引物。引物要去除信号肽,要加上适当的酶切位点和保护碱基。 3、RT-PCR,KOD酶扩增获取目的基因c DNA. 4、双酶切,将cDNA.克隆入PET28/32等表达载体。 5、转化到DH5α感受态细菌中扩增,提质粒。 6、将质粒转化入表达菌株,挑菌检测并保种。表达菌株如Bl21(DE3)、Rosetta gami(DE3)、Bl21 codon(DE3)等。 7、蛋白的诱导表达。 1)将表达菌株在3ml LB培养基中摇至OD=0.6左右,加入IPTG,浓度梯度从25μM 到1m M。37度诱导过夜(一般3h以上即有大量表达)。 2)SDS-PAGE电泳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注:目的蛋白包涵体表达量一般会达到菌体 蛋白的50%以上,在胶上可以看到明显的粗大的条带。 3)将有表达的菌株10%甘油保种,保存1ml左右就足够了,并记录IPTG浓度范围。 甘油是用0.22μm过滤除菌的,储存浓度一般是30%-60%,使用时自己计算用量。 4)用上述IPTG浓度范围的最低值诱导10ml表达菌,18度,低转速(140-180rpm), 诱导过夜作为包涵体检测样品。 注意:1.如果表达的蛋白对菌体有毒性,可以在加IPTG之前的培养基中加入1%的葡萄糖用来抑制本底表达。葡萄糖会随着细菌的繁殖消耗殆尽,不会影响后面的表达。2. 保种可以取一部分分成50μl一管,每次用一管,避免反复冻融。 8、包涵体检测。方案见附件2 9、如有上清表达,则扩大摇菌。 1)取保种的表达菌株先摇10ml,37度,300rpm摇至OD>=1.5,约5h左右,视菌种

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

生物化学综合实验报告 题目: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还原糖和总糖 姓名: 学号: 同组成员: 分院(系):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年 月日

1.实验目的 用比色法测定山芋中还原糖和总糖含量 2.实验原理 先用已知浓度的葡萄糖标准溶液与DNS反应测其分光度,制得标准曲线,在测山芋中糖与DNS反应后的分光度A从而得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 3.实验仪器和试剂 试剂:1g/L葡萄糖标准液、3,5-二硝基水杨酸、6mol/L HCl,6mol/L NaOH 仪器:25,100ml容量瓶、1,5ml吸量管、50ml移液管、100ml 量筒、试管、滴管、离心管、玻璃棒、洗耳球、100ml容量瓶、比色皿离心机、分光光度计、恒温水箱 4.实验步骤 一、取六只比色管向其中加入葡萄糖标液0、0.2、0.4、0.6、 0.8、1.0毫升在加入蒸馏水2.0、1.8、1.6、1.4、1.2、1.0毫升,最后向其中各加入DNS试剂1.5毫升混合均匀后100摄恒温水浴5min,冷却后加入蒸馏水至25ml刻度线,用1号样调零,测其分光度,制得标准曲线。 二、还原糖提取:取3g山芋粉,加入30ml水,搅匀后在50摄水中保温20min,离心,取滤液,用100ml容量瓶定容得还原糖待测液。

总糖提取:取0.2克山芋粉,加入试管中吸取5ml HCL溶液,8ml蒸馏水搅匀,100摄下恒温水浴30min,冷却,NaOH调节PH至中性,离心,滤液用100ml容量瓶定容,得总糖待测液。 测定时取5支比色管分别加入还原糖0、1.0、1.0、0、0毫升,总糖0、0、0、0.5、0.5毫升,蒸馏水2.0、1.0、1.0、1.5、1.5毫升,DNS试剂1.5毫升100摄恒温水浴5min后冷却,稀释至25毫升用一号管调节分光度为0,测总糖和还原糖的分光度。 5数据处理

血红蛋白电泳

血红蛋白电泳检查(电泳法) 1. 原理 血红蛋白是由两对多肽链组成的复杂分子。每一条链含有血红素和络合铁原子的卜啉。所有血红蛋白的血红素部分都是相同的。所测定的血红蛋白的蛋白部分称之为珠蛋白。正常人血红蛋白多肽链包括α、β、δ和γ。血红蛋白的结构、分子特性取决于形成其肽链的氨基酸顺序和性状。氨基酸不同可形成不同的血红蛋白,其表面电荷不同,在电场中的泳动率不同。本实验在碱性(PH=8.60)条件下,以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进行,对红细胞洗涤后造成溶血,电泳分离血红蛋白后以氨基黑染色。多余的染色液用酸性液体洗去。待琼脂糖凝胶板干燥后,肉眼可直接判别有无电泳条带异常。运用光密度扫描仪检测准确定量分析电泳条带异常情况。血红蛋白异常有二种类型:血红蛋白性质或结构的异常称之为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中的一条链合成减少引起血红蛋白性质异常,称之为地中海贫血。 2. 标本采集 2.1 标本采集前病人准备:受检者应空腹。 2.2 标本种类:抗凝血 2.3 标本要求:抗凝剂选用EDTA,柠檬酸或肝素均可,避免碘乙酸。常规静脉采血1.8ml,加入含有109mmol/L枸橼酸钠溶液0.2ml的干燥。清洁试管中,充分混匀。 4. 标本储存:储存于2-8℃冰箱中,5天。 5. 标本运输:储存于2-8℃状态下的冰壶或泡沫箱密封运输。 6.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溶血或脂血标本不能作测定。 7. 试剂 7.1 试剂名称:血红蛋白电泳检查试剂 7.2 试剂生产厂家:法国Sebia公司 7.3 包装规格:150tests 7.4 试剂盒组成 琼脂糖凝胶10块溶血素1瓶 缓冲液条带10包×2条薄滤纸1×10张 氨基黑(浓缩液)1瓶×100ml 点样模具滤纸10条×1盒

实验五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精)

实验五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电极电势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2、定性观察浓度、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3、定性观察浓度、酸度、温度、催化剂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产物、速度的影响。 4、通过实验了解原电池的装置。 二、实验原理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氧化、还原能力强弱,可根据她们的电极电势的相对大小来衡量。电极电势的值越大,则氧化态的氧化能力越强,其氧化态物质是较强氧化剂。电极电势的值越小,则还原态的还原能力越强,其还原态物质是较强还原剂。只有较强的氧化剂才能和较强还原剂反应。即φ氧化剂-φ还原剂﹥0时,氧化还原反应可以正方向进行。故根据电极电势可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电流的装置,称原电池。原电池的电动势等于正、负两极的电极电势之差:E = φ正-φ负。根据能斯特方程: 其中[氧化型]/[还原型]表示氧化态一边各物质浓度幂次方的乘积与还原态一边各物质浓度幂次方乘积之比。所以氧化型或还原型的浓度、酸度改变时,则电极电势φ值必定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电动势E将发生改变。准确测定电动势是用对消法在电位计上进行的。本实验只是为了定性进行比较,所以采用伏特计。浓度及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可能导致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改变,也可以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 三、仪器和药品 仪器:试管,烧杯,伏特计,表面皿,U形管 药品:2 mol·L-1 HCl,浓HNO3, 1mol·L-1 HNO3,3mol·L-1HAc,1mol·L-1 H2SO4,3mol·L-1 H2SO4,0.1mol·L-1 H2C2O4,浓NH3·H2O(2mol·L-1),6mol·L- 1NaOH,40%NaOH。 1mol·L-1 ZnSO4,1mol·L-1 CuSO4,0.1mol·L-1KI,0.1mol·L-

基础生化实验-蛋白质纯化

蛋白质纯化

一、目的: 利用金属亲和性管柱(metal affinity column)来大量纯化带有affinity tag的基因重组蛋白。 二、原理: 由于六个Histidine 所组成的His Tag (metal affinity tag)可与Ni2+ bind,所以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表现的蛋白质加上His Tag,再以金属亲和性管柱 (Ni-NTA) (此His- tag序列可与带二价正电的阳离子相螯和)及liquid chromatography来大量纯化蛋白质。 三、试剂与器材: 1.loading(binding) buffer (10mM imidazole,0.3M NaCl,50Mm Tris-HCl Ph7) ?细菌回溶成为蛋白质的载体以保持活性 2.wash buffer (20mM imidazole,0.3M NaCl,50Mm Tris-HCl,Ph7) 3.elution buffer (20mM EDTA,0.3M NaCl,50Mm Tris-HCl,Ph7) 上课补充: ?蛋白质很脆弱,需要在特殊的buffer里。

四、仪器与设备: FPLC(速液相色谱仪) 五、步骤: 1.将管柱架在铁架上,把亲和性胶体悬浮装填于管柱内。 2.以2~3倍CV loading buffer清洗管柱后,注入蛋白质样本。 3.以wash buffer梳洗,2到3倍column体积。 4.用wash buffer和elution buffer进行线性梳洗,并收集流出液体,以 FPLC UV monitor上的OD280数据读取样品流出与否,并观察冲离液之 曲 线图。 上课补充: ?胞内型分泌需要用超音波破菌,因为会放热所以要放在冰中使用。 ?线性梳洗为加入elution buffer会有颜色变化会把镍离子跟imidazole冲 洗掉,剩下胶体溶液。 ?其中imidazole和Histidine类似也会和镍离子结合所以会竞争,可拿来 洗涤蛋白质。(可详见问题一及补充资料2) 六、问题:

实验一 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测定

实验一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测定 (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一.目的 1.掌握还原糖定量测定的基本原理; 2.学习比色定糖法的基本操作; 3.熟悉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原理 在碱性的条件下,还原糖与3,5-二硝基水杨酸共热,3,5-二硝基水杨酸被还原为3-氨基-5-硝基水杨酸(棕红色物质),还原糖的量与棕红色物质颜色深浅的程度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在540nm波长下测定棕红色物质的消光值,查对标准曲线并计算,便可分别样品中还原糖和总糖的含量。 三.仪器.试剂和材料 1.仪器: (1)25ml刻度试管(2)玻璃漏斗(3)三角瓶(4)100ml容量瓶3个(5)刻度吸管(1ml,2ml,3ml)(6)恒温水浴(7)沸水浴(8)电子天平(9)分光光度计2.试剂; (1)1mg/ml葡萄糖标准液(2)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3)碘碘化钾溶液(4)酚酞指示剂(5)6ml/L HCI (6)6ml/L NaOH 3.材料:食用面粉 四.操作步骤 将各管摇匀,在沸水中加热5min,取出后立即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冷却至室温,再以蒸馏水定容至25min,用试管塞塞住试管口,颠倒混匀。在540nm波长下,用0号试管调零,分别读取1~6号管的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葡萄样毫克数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样品中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测定 (1)样品中还原糖的提取:准确称取3g使用面粉,放在100ml三角瓶中,先以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然后加50ml蒸馏水,搅匀,置于50℃恒温水中保温20min,使还原糖浸出。过滤,用20ml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混匀,作为还原糖待测液。 (2)样品中总糖的水解和提取:准确称取1g使用面粉。放在100ml的三角瓶中,加入10ml 6mol/L HCI及15ml蒸馏水,置于水浴中加热水解30min。待三角瓶中水解液冷却后,加入1滴酚酞指示剂。以6mol/LNaOH中和至微红色,过滤,再用少量蒸馏水冲洗三角瓶及滤纸,将滤纸全部收集砸100ml的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混匀。精确吸取10ml 定容过的水解液,移入另一100ml的容量瓶中,以水稀释定容,混匀,作为总糖待测液。 六、结果处理 (1)由管○1、○2吸光度平均值在葡萄糖标准曲线查出相应的还原糖毫克数为:0.167mg

海南大学学生实验报告(氧化还原反应)

海南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无机化学实验B 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 班级:材料科学与工程理科实验班姓名:袁丹 学号:20160419310026 日期:2016.12.05 实验名称:氧化还原平衡与电化学 一、实验目的 1、理解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掌握介质酸碱性、浓度对电极电势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3、了解还原性和氧化性的相对性。 4、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学习原电池电动势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或偏移。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被还原,元素的氧化值减小;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被氧化,元素的与氧化值增大。物质氧化还原能力的大小可以根据对应的电极电势的大小来判断。电极电势越大,电对中氧化型的氧化能力越强;电极电势越小,电对中还原型的还原能力越强。 根据电极电势的大小可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当氧化剂电对的电极电势大于还原剂电对的电极电势时,即 时,反应自发向正向进行。

由电极的能斯特方程式可以看出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电极电势的影响,298.15K时 溶液的pH也会影响某些电对的电极电势或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介质的酸碱性也会影响某些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如MnO4—在酸性、中性、碱性介质中的还原产物分别为Mn2+、MnO2和MnO4—。 一种元素(如O)由多种氧化态时,氧化态居中的物质(如H2O2)一般既可作为还原剂,又可作为氧化剂。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试管、烧杯。 试剂:CuSO4(0.1mol·L-1),KI(0.1mol·L-1),CCl4,KMnO4(0.01mol·L-1),H2SO4(2mol·L-1),NaOH(6mol/L),Na2SO3(0.2mol/L),KIO3(0.1mol/L),NaOH(2mol/L),FeCl3(0.1mol/L),KBr(o.1mol/L),SnCl2(0.2mol/L),KSCN(0.1mol/L),H2O2(3%),ZnSO4(1mol/L),CuSO4(1mol/L)。 四、实验步骤 1、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取1支试管,加入10滴0.1mol/L CuSO4溶液,10滴0.1mol/L KI 溶液,观察现象。再加入10滴CCl4,充分振摇,观察CCl4层颜色,记录现象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①反应试剂图片

血清清蛋白、γ-球蛋白的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报告

血清清蛋白、γ-球蛋白的分离、纯化与鉴 定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年级: 组别: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名称实验日期合作者评分 XX 血清清蛋白、γ-球蛋白的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地点指导老师教师签名李某某批改日期 20XX-06-03 格式要求:正文请统一用:小四号,宋体,倍行距;数字、英文用Times New Roman;标题用:四号,黑体,加粗。需强调的地方请用蓝颜色标出。不得出 现多行、多页空白现象。一、实验目的 1、掌握盐析法、凝胶层析法、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2、掌握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3、了解柱层析技术。 二、实验原理 1、粗提: 蛋白质分子能稳定存在于水溶液中是因为有两个稳定

因素:表面的电荷和水化膜。当维持蛋白质的稳定因素破坏时,蛋白质分子可相互聚集沉淀而析出。盐在水溶液中电离所形成的正负离子可吸引水分子,从而夺取蛋白质分子上的水化膜,还可中和部分电荷使蛋白质分子聚集而沉淀,从而达到盐析沉淀蛋白质的目的。于血清中各种蛋白质颗粒大小、所带电荷多少及亲水程度不同,因此,利用不同浓度的硫酸铵溶液分段盐析,便可将血清中清蛋白和球蛋白从溶液中沉淀出来,达到初步分离清蛋白、球蛋白的目的。 2、脱盐 凝胶层析法利用蛋白质与无机盐类之间分子量的差异。当溶液通过凝胶柱时,溶液中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因为不能通过网孔进入凝胶颗粒,沿着凝胶颗粒间的间隙流动。 所以流程较短,向前移动速度较快,最先流出层析柱。而盐的分子量较小,可通过网孔进入凝胶颗粒,所以流程长,向前移动速度较慢,较晚流出层析柱。从而可达到去盐的目的。 3、纯化 离子交换是溶液中的离子和交换剂上的离子进行可逆的的交换过程。带正电荷的交换剂称为阴离子交换剂;带负电荷的交换剂称为阳离子交换剂。本实验采用的DEAE纤维素是一种阴离子交换剂,溶液中带负电荷的离子可与其进行交换结合,带正电荷的离子则不能,这样便可达到分离纯化

实验一,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

实验一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一、实验目的 掌握还原糖和总糖测定的基本原理,学习比色法测定还原糖的操作方法和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还原糖的测定是糖定量测定的基本方法。还原糖是指含有自由醛基或酮基的糖类,单糖都是还原糖,双糖和多糖不一定是还原糖,其中乳糖和麦芽糖是还原糖,蔗糖和淀粉是非还原糖。利用糖的溶解度不同,可将植物样品中的单糖、双糖和多糖分别提取出来,对没有还原性的双糖和多糖,可用酸水解法使其降解成有还原性的单糖进行测定,再分别求出样品中还原糖和总糖的含量(还原糖以葡萄糖含量计)。 还原糖在碱性条件下加热被氧化成糖酸及其它产物,3,5-二硝基水杨酸则被还原为棕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在一定范围内,还原糖的量与棕红色物质颜色的深浅成正比关系,利用分光光度计,在540nm波长下测定光密度值,查对标准曲线并计算,便可求出样品中还原糖和总糖的含量。由于多糖水解为单糖时,每断裂一个糖苷键需加入一分子水,所以在计算多糖含量时应乘以0.9。 三、实验材料、主要仪器和试剂 1.实验材料 小麦面粉;广范pH试纸。 2.主要仪器 (1)大试管:2×20cm×14 (2)烧杯:100mL×3 (3)三角瓶:100mL×1 (4)容量瓶:100mL×3 (5)移液管:1mL×3;2mL×2;10mL×4 (6)吸耳球、玻璃棒 (7)恒温水浴锅 (8)漏斗、滤纸 (9)白瓷缸、电炉 (10)精度天平

(11)分光光度计 3.试剂(已制备) (1)1mg/mL葡萄糖标准液 准确称取90℃烘至恒重的分析纯葡萄糖100mg,置于小烧杯中,加少量蒸馏水溶解后,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100mL,混匀,4℃冰箱中保存备用。 (2)3,5-二硝基水杨酸(DNS)试剂 将6.3g 3,5-二硝基水杨酸(DNS)和2mol\L NaOH溶液262mL,加到500mL含有185g酒石酸钾钠的热水溶液中,再加5g重蒸酚和5g亚硫酸钠,搅拌溶解,冷却后加蒸馏水定容至1000mL,贮于棕色瓶中,7-10天后才能使用。 (3)6mol/L HCl和6mol/L NaOH 。 四、操作步骤 1.制作葡萄糖标准曲线 取7支2×20cm大试管编号,按表1分别加入浓度为1mg/mL的葡萄糖标准液、蒸馏水和3,5-二硝基水杨酸(DNS)试剂,配成不同葡萄糖含量的反应液。 将各管摇匀,在沸水浴中准确加热5min,取出,用流动水冷却至室温,用蒸馏水补充至20mL (即各加入16.5mL蒸馏水),震荡混匀,在分光光度计上进行比色。调波长540nm,用0号管调零点,测出1~6号管的吸光度值。以吸光度值为纵坐标,葡萄糖含量(mg)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绘出标准曲线。 2.样品中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 (1)还原糖的提取 准确称取3.00g食用面粉,放入100mL烧杯中,先用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然后加入50mL蒸馏水,搅匀,置于50℃恒温水浴中保温20min,使还原糖浸出。将浸出液用100mL容量瓶定容,混匀,过滤,滤液作为还原糖提取液,待测。 (2)总糖的水解和提取 准确称取1.00g食用面粉,放入100mL三角瓶中,加15mL蒸馏水及10mL 6mol/L HCl,置沸水浴中加热水解30min。待三角瓶中的水解液冷却后,用6mol/L NaOH中和(大约10mL左右),用广范pH试纸测试中和到pH=7,用蒸馏水定容在100mL容量瓶中,混匀。将定容后的水解液过滤,取滤液1 mL,移入另一9mL水的试管中,混匀,稀释10倍作为总糖待测液。 (3)显色和比色 取7支2×20cm大试管,编号,按表2所示分别加入待测液和显色剂,用7号管进行空白调零。加热、定容和比色等其余操作与制作标准曲线相同。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实训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掌握常用量器的洗涤、使用及加热、溶解等操作。 2、掌握台秤、煤气灯、酒精喷灯的使用。 3、学会液体剂、固体试剂的取用。 [实验用品] 仪器:仪器、烧杯、量筒、酒精灯、玻璃棒、胶头滴管、表面皿、蒸发皿、 试管刷、 试管夹、药匙、石棉网、托盘天平、酒精喷灯、煤气灯。 药品:硫酸铜晶体。 其他:火柴、去污粉、洗衣粉 [实验步骤] (一)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 1、洗涤方法一般先用自来水冲洗,再用试管刷刷洗。若洗不干净,可用毛刷蘸少量去污粉或洗衣粉刷洗,若仍洗不干净可用重络酸加洗液浸泡处理(浸泡后将洗液小心倒回原瓶中供重复使用),然后依次用自来水和蒸馏水淋洗。 2、干燥方法洗净后不急用的玻璃仪器倒置在实验柜内或仪器架上晾干。急用仪器,可放在电烘箱内烘干,放进去之前应尽量把水倒尽。烧杯和蒸发皿可放在石棉网上用小火烘干。操作时,试管口向下,来回移动,烤到不见水珠时,使管口向上,以便赶尽水气。也可用电吹风把仪器吹干。带有刻度的计量仪器不能用加热的方法进行干燥,以免影响仪器的精密度。 (二)试剂的取用 1、液体试剂的取用 (1)取少量液体时,可用滴管吸取。 (2)粗略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可用量筒(或量杯)。读取量筒液体体积数据时,量筒必须放在平稳,且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保持水平。 (3)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应使用移液管。使用前,依次用洗液、自来水、蒸馏水洗涤至内壁不挂水珠为止,再用少量被量取的液体洗涤2-3次。 2、固体试剂的取用 (1)取粉末状或小颗粒的药品,要用洁净的药匙。往试管里粉末状药品时,为了避免药粉沾到试管口和试管壁上,可将装有试剂的药匙或纸槽平放入试管底部,然后竖直,取出药匙或纸槽。

实验报告血红蛋白doc

实验报告血红蛋白 篇一:生化实验报告实验5 血红蛋白凝胶过滤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生化实验B实验日期: 班级:姓名学号: 血红蛋白凝胶过滤 一、背景及目的 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些无脊椎动物血液和豆科植物根瘤中。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由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组成。每个亚基均成球状,内部有一个血红素。血红素上的亚铁离子可以可逆的与氧分子结合,起到运输氧气的作用。当携带氧气时,血红蛋白呈鲜红色,无氧时为暗红色。 凝胶过滤法又称凝胶排阻层析或分子筛层析,主要是根据蛋白质的大小和形状,即蛋白质的质量进行分离和纯化。层析柱中的填料是某些惰性的多孔网状结构物质,多是交联的聚糖(如葡聚糖或琼脂糖)类物质,使蛋白质混合物中的物质按分子大小的不同进行分离。一般是大分子先流出来,小分子后流出来。凝胶过滤的突出优点是层析所用的凝胶属于惰性载体,不带电荷,吸附力弱,操作条件比较温和,可在相当广的温度范围下进行,不需要有机溶剂,并且对分离成分理化性质的保持有独到之处。对于高分子物质有很好的

分离效果。 影响分离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基质的(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实验报告血红蛋白)颗粒大小、均匀度 2.筛孔直径和床体积的大小 3.洗脱液的流速 4.样品的种类等, 5.缓冲液的pH 6.而最直接的影响是 Kav 值的差异性, Kav 值差异性大,分离效果好; Kav 值差异性小,则分离效果很差,或根本不能分开。 影响凝胶过滤的因素主要有: 1、层析柱的选择:长的层析柱分辨率要比短的高,但层析柱长度不能过长。 2、加样量:加样过多,会造成洗脱峰的重叠;加样过少,提纯后各组分量少、浓度较低。 3、凝胶柱的鉴定:凝胶柱填装后用肉眼观察应均匀、无纹路、无气泡。 4、洗脱速度:洗脱速度应保持适中。 目前凝胶过滤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以下几点: 1、脱盐 2、用于分离提纯 3、测定高分子物质的分子量 4、高分子溶液的浓缩 5、蛋白质的复性 二、实验原理 层析法是基于不同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将混合组分分离的技术。当流动相(液体或气体)

直接滴定法测食品中还原糖实验报告

1.目的 掌握直接滴定法测还原糖的原理、操作、条件及注意事项。 2.原理 样品经前处理提取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直接滴定一定量的碱性酒石酸铜标准溶液,以次甲基蓝作指示剂,根据样液消耗体积,计算样品中还原糖量。3.试剂 3.1碱性酒石酸铜标准溶液(还原糖因数f/mg·10mL-1) 3.1.1甲液:称取23.10g硫酸铜(CuSO4·5H2O)及0.05g次甲基蓝,溶于水中 并稀释至100mL 3.1.2乙液: 称取115.33g酒石酸钾钠及33.30氢氧化钠,溶于水中,用水稀 释至1000mL,贮存于橡胶塞玻璃瓶中瓶中 3.2乙酸锌溶液:称取21.9g乙酸锌,加3mL冰乙酸,加水溶解并稀释至 100mL. 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3.3亚铁氰化钾溶液(106g/L):称取10.6g亚铁氰化钾,加水溶解并稀释 至100mL 3.4盐酸 3.5葡糖糖标准溶液:精密称取7.0000g经过98~100℃干燥至恒量的纯葡 萄糖加水溶解,并以水稀释至1000mL.此溶液每毫升相当于7mg葡糖 糖 4.仪器 碱式滴定管、电炉 5.样品 硬糖(m样=5.8002g) 6.操作 6.1样品处理 称取样品5.8002g置于小烧杯中,加40mL水,40℃微热溶解,冷却后加40mL水,调节PH至中性,加水定容至100mL,过滤后收集滤液即为样品溶液。 6.2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 吸取5.0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5.0mL乙液,置150mL三角锥形瓶中,加水10mL,加入玻璃珠2粒,置于电炉上加热至沸(要求控制在2min内沸腾),然而趁热以每秒1滴的速度继续滴加葡萄糖标准溶液,直至溶液蓝色刚好褪去为终点,记录消耗葡萄糖的总体积。同时平行操作三份,取其平均值,计算每10mL(甲液乙液各5mL)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相当于葡萄糖的质

氧化还原实验报告

成绩 实验报告 第页(共页)课程:_____无机化学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日期:年 月日专业班号_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__ 交报告日期:年月日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报告退发:(订正、重做)同组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审批签字: 实验名称氧化还原反应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电极电动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加深理解温度,反应物浓度,介质的酸碱性,物质浓度对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3.学会用酸度计的“mV”部分,大概测量原电池电动势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对于电极反应Ox+ne=Red 其电对的电极电势为E=E""+RT/NF·lnox/red 电对的E越大,氧化剂氧化能力增强。E越小,还原剂的还原能力就越强。电对的电极电势与参与氧化还原或还原半反应的物质浓度,反应温度以及反应介质有关。任何引起物质浓度的变化都将影响电对的电极电势。根据氧化剂和还原剂所对应的电对电极电势的相对大小可以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方向,顺序和反应程度。

三、仪器与试剂 1. 仪器酸度计,烧杯,量筒,导线,灵敏电流计,铜片。锌片。胶头滴管 2. 试剂 四、实验步骤 《一》 1.在0.5ml0.1mol.LKI溶液中加入0.1mol.LFeCL3溶液2~3滴,观察现象。再加入 1mlCCL4·震荡,观察CCL4层的颜色。 答——开始溶液由绿色变成紫黑色,加入CCL4后CCL4层为紫红色 2.用0.1mol.LKBr溶液代替0.1mol.LKI溶液,进行同样的实验,观察现象,对比实验结果比较Br2/Br-,I2/I-,Fe3+/Fe2+三个电对电极电势的大小,并指出最强的氧化剂和最强的还原剂。 答——用KBr时,无明显现象。电对的大小关系为Br2/Br->Fe3+/Fe2+>I2/I- 最强氧化剂为Br2/////最强还原剂为I- 3.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I2水和Br2水各0.5ml,再加入FeSO4少许,及0.5mlCCL4摇匀,观察现象。 答——发现CCL4层为紫红色,电极电势大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方向就是朝大的方向《二》 1.在试管中加入0.1mol.LKI溶液十滴和0.1mol.LKIO3溶液2~3滴,观察有无变化。再加入几滴 2.0mol.LH2SO4溶液,观察现象。再逐滴加入2.0mol.LNaOH溶液,观察反应的现象,并做出解释。 答——IO3-+5I-+6H+==3I2+3H2O,刚开始时无明显现象,加入2.0mol.LH2SO4数滴后,产生紫黑色,加入数滴NaOH后颜色快速褪去。因为加H+后反应朝右移动且加快反应速率,加入OH-后相反,姑颜色褪去。

生化血清蛋白分离提纯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年级: 组别: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名称血清清蛋白、γ蛋白分离提纯与纯度鉴定 实验日期2018-12-27实验地点 合作者指导老师 评分教师签名批改日期 格式要求:正文请统一用: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数字、英文用Times New Roman;标题用:四号,黑体,加粗。需强调的地方请用蓝颜色标出。不得出现多行、多页空白现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盐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2.掌握凝胶层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3.掌握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4.掌握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5.了解柱层析技术 二、实验原理 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是研究蛋白质化学及其生物学功能的重要手段。 不同蛋白质的分子量、溶解度及等电点等都有所不同。利用这些性质的差别,可分离纯化各种蛋白质。 三、材料与方法:以流程图示意 材料:人混合血清、葡聚糖凝胶G-25(Sephadex G-25)层析柱、二乙基氨基乙基(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柱、饱和硫酸铵溶液、各不同浓度的醋酸铵缓冲溶液、20%磺基水杨酸溶液、1%BaCl2溶液 器材:层析柱、电泳仪、电泳槽等

操作方法:

取浓度最高的一管做纯度鉴定。 2管均作纯度鉴定 最后DEAE-纤维柱先用6ml 1.5mol/L NaCl-0.3mol/LNH4AC溶液流洗,再用10ml 0.02mol/L NH4AC 缓冲液流洗再生平衡。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点样(粗面)→电泳→染色和漂洗 注意: ①点样线尽量点得细窄而均匀 ②电泳时薄膜粗面朝下、点样端置阴极端、两端紧贴在滤纸盐桥上,膜应轻轻拉平,切勿使点样处与电泳槽接触 ③电泳完毕后,关闭电源,将膜取出,直接浸于染色液中5min。取出膜,尽量沥净染色液,移入漂洗液中浸洗脱色(一般更换2次),至背景颜色脱净为止。取出膜,用滤纸吸干即可。 四、结果与讨论:①结果:实验数据、现象、图谱;②讨论:以结果为基础的逻辑推论,并得出结论。 从上到下分别为血清、清蛋白一、清蛋白二、球蛋白。 从上图可以看出,此次实验结果不太理想,血清电泳结果只有两条带,推测原因有 ①血清点样时量不足 ②点样时手法不恰当

葡萄酒中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

葡萄酒中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掌握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的基本原理,学习费林试剂法测定还原糖和总糖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是糖定量测定的基本方法。还原糖是指含有自由醛基或酮基的糖类,单糖都是还原糖,双糖和多糖不一定是还原糖,其中乳糖和麦芽糖是还原糖,蔗糖和淀粉是非还原糖。利用糖的溶解度不同,可将植物样品中的单糖、双糖和多糖分别提取出来,对没有还原性的双糖和多糖,可用酸水解法使其降解成有还原性的单糖进行测定,再分别求出样品中还原糖和总糖的含量(还原糖以葡萄糖含量计)。 利用费林溶液与还原糖共沸,生成氧化亚铜沉淀的反应,以次甲基蓝为指示液,以样品或经水解后的样品滴定煮沸的费林溶液,达到终点时,稍微过量的还原糖将蓝色的次甲基蓝还原为无色,以示终点。根据样品消耗量求得总糖或还原糖的含量。 三、试剂和材料 3.1 盐酸溶液(1+1)。 3.2 氢氧化钠溶液:200 g/L。 3.3 标准葡萄糖溶液2.5 g/L:精确称取2.5g(称准至0.0001g)在105~110℃烘箱内烘干3h并在干燥器中冷却的葡萄糖,用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 mL。 3.4 次甲基蓝指示液10g/L:称取1.0g次甲基蓝,溶解于水中,稀释至100mL。 3.5 费林溶液 费林溶液Ⅰ:称取34.7g 硫酸铜(CuSO4*5H2O),溶于水,稀释至500mL。 费林溶液Ⅱ:称取173g酒石酸钾钠和50g NaOH,溶于水,稀释至500mL。 使用时将溶液Ⅰ、Ⅱ按等体积混合。 四、实验步骤 4.1费林溶液标定预备试验: 吸取费林溶液Ⅰ、Ⅱ各 5.00 mL 于250 mL 三角瓶中,加50 mL 水,摇匀,在电炉上加热至沸,在沸腾状态下用制备好的葡萄糖标准溶液滴定,当溶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