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1课后测评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1课后测评答案

一.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分封制主要内容: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封于各地,还有先朝贵族成为诸侯特点: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宗法制内容: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由嫡长子继承最高权力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

二.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下的加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秦郡县制则是封建社会下的中央为控制地方而制定的制度。但郡县在战国时已出现,具体区别如下:

时代不同:分封制属奴隶社会,郡县制属封建社会;划分标准不同: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按地域划分;

与中央关系不同:分封制的诸侯官位、封土世袭,郡县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影响不同:分封制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总之,郡县制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三.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提示:①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臣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政,使决策国家政务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时三省长官相互制衡,集体行使相权.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③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④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权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

四.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看看二者对皇权的加强有什么作用

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这样决策权就交于皇帝手中。

明成祖在文渊阁设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最后再由皇帝朱笔批示,皇帝仍掌握最终决策权。

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是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五.结合史实,分析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特点

雅典民主政治追求的理想是全体公民参政,全体公民都是统治者。公民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如: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为鼓励和保证所有公民、特别是低等级公民积极参政,制定“公职津贴”制度,国家给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六.简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它的作用、影响及利弊得失

罗马法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和万民法。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作用: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影响: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七.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特点:①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王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但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的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②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

作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八.美国1787年宪法和英国《权利法案》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主要有哪些?

相同点:两者都是政治势力妥协的产物。《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

建势力的妥协;美国《1787年宪法》则是大、小州之间以及蓄奴州与非蓄奴州之间的

妥协。两者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都实行资产阶级议会政治。两者都体现了资

产阶级革命的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人民一定的政治权利,体现了一定程度的MZ

性与进步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不同点: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证。但反

封建不够彻底,存在一定程度的保守性。《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确

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它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明显体现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

分立”的特点。但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

九.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比较德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不同点:政体:法国:民主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及其产生方式法国:总统;选举德国:皇帝;世袭元首、政府与议会的关系

法国:总统有权解散议会、任命内阁,内阁对议会负责,受议会制约德国:皇帝主宰

议会和内阁;宰相对皇帝负责;行政机关控制立法机关国家权力中心法国:议会德国:皇帝

相同点:都具有和国内反民主势力妥协的因素,都是属于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十.用史实说明,鸦片战争史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原因有四:一是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

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二是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

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

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

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

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

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

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

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十一。试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有哪

作用:(1)《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纲领的提出,是几千年农民斗争水平的最高峰。(2)《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3)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承担了反封建反殖民主义双重革命任务,揭开了近

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局限性:

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是小私有者,具有自私狭隘特性。不是新生产力的

代表,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

命的胜利。 2、时代局限性: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没有形成,先进的资产阶

级和无产阶级还未产生,因此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而失败。

我才给我的学生上了这课。

十二。例举1894-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

1897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沙俄占旅顺及大连。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

起义,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清政府和西方列强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

十三。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它所体现的民主精神

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确立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模仿美国三权分立-----体现了反对专政的理想。

其他诸如设立参众两院,实行内阁,总统全民直选。。。。。都体现了该约法的民主精神。

该约法实际是临时宪法,为1948年国民政府制定正式宪法提供范本和经验,正是宪法与此约法大致相同,仅改内阁为总统制,提出以三民主义建国等理想。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民主宪法,也具有民主领航的精神。

十四。中国共产党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

五四爱国运动时,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中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越来越多,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到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1920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为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工人运动(阶级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组织基础)

十五谈谈南昌起义的重大意义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中共中央为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发动领导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十六。从1931年至1945年8月,日本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哪些苦难?中国人民是如何克服并最终取得胜利的

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亡,东北人民过着亡国奴生活。进行细菌战,并且用人体实验细菌战。华北事变,侵略华北。华北危急。七七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爆发。

对中国人民进行血腥大屠杀,如南京大屠杀。烧杀抢掠。如何克服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进行四次大会战。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顽强抗日,进行游击战争,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中国人民支持抗战。始终没有停止战斗。并得到国际援助,终于迎来胜利。十七。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哪些努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又有什么意义

1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

2 进行了重庆谈判,

举行了政治协商会议3 维护政协协议的,对破坏政协协议的人进行了斗争意义

1 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

2 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3 加强了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十八,简述《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

《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

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

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宣言第一次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

流。

《共产党宣言》包括引言和正文四章。《宣言》引文说明了《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

和目的任务。《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

说。《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

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宣言》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

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宣言》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

十九。简要分析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20世纪初,俄国经济仍然相对落后于美国资本主义强国。

(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全国有一千多万人被拉去当

兵,伤亡数百万人。前线很多士兵没有鞋子,甚至几个人共用一枝枪。国内大片耕地

荒芜,工厂倒闭,物价飞涨,食物极度短缺,首都彼得格勒有一天甚至连一个面包都

买不到。

(三)经济濒于崩溃。 (四)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二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的?在中国民主政治中起了什么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

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

国家性质,是建立我国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作用:

第一,它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人民不仅有权选择自己的代表,随时向

代表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意见,而且对代表有权监督,有权依法撤换或罢免那些不称职的

代表.

第二,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在国家事务中,凡属全国性的、需

要在全国范围内做出统一决定的重大问题,都由中央决定;属于地方性问题,则由地

方根据中央的方针因地制宜的处理。这既保证了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又发挥了地方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央和地方形成坚强的统一整体。

第三,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在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中,都有适当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

立自治机关,使少数民族能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总之,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确保国家权利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做

主的宗旨,适合我国的国情。

二十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第一,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①1980年,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②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③1997年,中共

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④1999年,全国人大九

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

确定下来.

第二,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二十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怎样提出来的、

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

湾同胞书》,表达了大陆人民对台湾同胞的思念之情。1981年9月,就实现祖国和平

统一问题提出了九条方针政策,这出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

自治权,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并可保留军队。邓小平后来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

构想。

二十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边倒,即倾向于和苏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与法国等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首次登上外交舞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

二十四,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外交,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年来,两国关系取得长足发展,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政治上形成了重要的共识和指导性原则。中日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给双方带来了重要利益,也为本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十五、“冷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冷战?、

冷战就是不真正开火的战争,冷战双方视对方为战争的敌人,并且按敌国的一切标准对待它。只不过不真的开火。

冷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美苏之间形成了军事平衡,尤其是核平衡。美苏双方都没有把握在自己避免对方大规模核反击的前提下去战胜对方。使得都要防备对方的进攻而自己不敢进攻,导致只对峙不开战。而转而研究在不开战的前提下去战胜对手。

二十六、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是怎样出现的?

1、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确立了战后两国共同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妄图称霸世界,把苏联看作称霸的障碍,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2、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整个世界出现了新的形势即多极化趋趋势,并日益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重要的力量有:日本的崛起,西欧的复兴和联合,新中国日益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的崛起。

3、苏联解体,使半个世纪以来的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格局急剧转换,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二十七、“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有哪些新变化?

东西方冷战结束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这些变化:一超多强!一个超级大国,多个世界大国,世界朝着多极化发展!

因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级格局结束。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俄国、日本、欧盟(主要是英国、法国、德国)是世界大国,所以是一超多强,世界朝着多极化发展。

以上是东西方冷战结束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这些变化!希望对您有帮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