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

第六单元第二十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苏州学业水平检测)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党派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图中的数字可以得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实际上执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2018·浙江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叙述,确切的是(C) 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②讨论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问题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③,答案选C项。

3.(2018·莱芜高一检测)有学者指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中国民主政治史上一个伟大创举。这主要是指人民政协(D) ①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②始终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③以各党派平等合作为和平建国的途径④是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民政协的认识。人民政协在1949~1954年代行人大的职能,之后变成统一战线组织,因此②不正确,③与史实不符,故D项为正确答案。 4.(2018·湘潭高一联考)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大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B)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解析]“人民大宪章”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项法律法规的依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5.(2018·东莞高一联考)1933年,出生于昆明的普通工人王德厚,因其有丰富的锻造技术经验,改造锻造设备,改进工艺工装,年年保质保量超额完成工作任务,1954年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B) A.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普选产生B.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 C.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D.我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没有涉及人大代表选举的程序,不能得出“普选”的方式,A项错误。材料中的王徳厚是普通工人,因工作表现突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说明了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党派,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问题,D项错误。 6.(2018·信阳高一期末)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C)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图解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思维导图+微试题)8.27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第八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人教新课标) 第3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思维导图】 【微试题】 1.下列德国历史地图的变化体现了() A.国家由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

B.法德关系由对抗仇视到和解合作 C.政体由专制到立宪再到共和 D.国际格局由“冷战”对峙到多极鼎立 答案:A 2.亨廷顿认为,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下列现象或举措最符合此观点的是() A.欧盟成为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 B.构建以超级大国为中心的制衡格局 C.多极化趋势下文明的多元并存与竞争 D.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答案:C

3.(2014·重庆高考)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答案:C

4 . “冷战”及其结束对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冷战”结束后……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而新的世界缺少了对未来的确定性,在一个不再以意识形态斗争为特征的时代里,人们也缺少了目的性。……“冷战”的结束暗示了权力关系发生剧变的可能性,暗示了标志着世界历史的一个新时代的全球重组正在进行。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对世界形势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在“冷战”结束后面临的发展机遇。 解析:第(1)问,直接从材料三中归纳即可。第(2)问,可从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两个视角去回答。 答案:(1)表现:实行马歇尔计划;签订《北大西洋公约》;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动机:主宰资本主义世界,对抗苏联。 (2)造成欧洲分裂和长期对峙;促成美国对西欧的援助和合作;推动了西欧经济发展和一体化进程。 (3)给世界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 (4)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发挥大国作用。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 10课鸦片战争试题含解析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 争试题含解析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题号 易中 鸦片战争1、23、4、7 战火再燃65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 B.腐蚀清政府的官员 c.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D.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解析:A 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向中国猖狂走私鸦片是因为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急需扭转对华贸易逆差,A项正确。 2.(2017·辽宁大连期末)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 A.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解析:B 根据材料,在1689~1839年这段时间的涉外司法诉讼本应全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有较多由外国人自行审理,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B项正确。外国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是通过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获得的,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也没有体现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c、D两项错误。 3.(2017·山东潍坊期末)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帖(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1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北京海淀区高一检测)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是( C ) A.“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着这一原则,毛泽东把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概括为三句话,故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A、B、D三项只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 2.(2018·天津六校高一联考)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表明( C )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C.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解析] 新中国建国以后,提出“另起炉灶”等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美国当时还没有与新中国建交,因此柯乐柏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是不会得到认可的。A、B两项表述错误,材料内容与D项无关。 3.(2018·临沂高一期末)有学者这样描述新中国初期的某一外交政策:“中国屈膝受辱的时间太长了,新中国不会乞求帝国主义的承认。”该外交政策是( C ) A.不结盟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不会乞求帝国主义的承认”与建国初期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内涵一致,故选C项。 4.(2018·临沂高一联考)下列两张新中国成立初期发行的邮票反映出当时的外交政策是( C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案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基本了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情况及其原因和影响。了解两极世界解体后世界形势的变化趋势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及其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介绍和讨论,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应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通过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的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分组课前预习:总结本课知识要点,课堂展示并评价。 2.阅读材料,比较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的瓦解。 3.阅读材料总结形成缓和与动荡局面并存的原因。 4.阅读材料分析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又重视多边合作的原因。 5.阅读材料探讨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6.阅读材料讨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情况的介绍和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关心政治的素质,认识到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紧密相关。通过对当今世界动荡局势的介绍和分析,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珍惜现在的幸福、安定的生活的观念。 2.通过讲解、讨论在多级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应该如何面对,树立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过程和原因;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及原因,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积极影响。

难点 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但天下并不太平。进入21世纪的今天,国际形势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新课学习 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两极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一系列会议构建了战后国际关系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雅尔塔体系。战后形成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出现“冷战”,苏美争霸,最终形成苏美两极格局。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学生向教师提交总结内容,教师则通过多媒体展示并评价) 师:两极格局瓦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生:两极格局瓦解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内部原因。东欧剧变主义的主要原因:东欧各国自身严重的政治经济困难,苏联改革的影响。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自身严重的政治经济困难,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发生的根本变化。随着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就消失了。 多媒体课件显示: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中共十六大报告合作与探究:正确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 (1)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够成熟。 (2)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走上资本主义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 鸦片战争练习试题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 B.腐蚀清政府的官员 C.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 D.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解析:A 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向中国猖狂走私鸦片是因为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急需扭转对华贸易逆差,A 项正确。 2.(2017·辽宁大连期末)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 A.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解析:B 根据材料,在1689~1839年这段时间的涉外司法诉讼本应全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有较多由外国人自行审理,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B项正确。外国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是通过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获得的,A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也没有体现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C、D两项错误。 3.(2017·山东潍坊期末)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帖(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辱……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这体现了( ) A.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 D.清政府长期奉行的外交文书范式有了改变 解析:D 鸦片战争对清政府的触动不大,没有产生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容,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与材料中“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不符,故C项错误;从“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可知清政府改变了以往的外交文书范式,故D项正确。

必修一历史第20课知识点总结

小结 第20课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解放军取得重大胜利,中共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筹建新中国。 八大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致公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中国农工党(农工党)、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九三学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 2、形成标志: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大会内容:(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纲领规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性质),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3)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改北平为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大星是中国共产党,小星是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和代国歌。(1982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4)确立公元纪年法。 (5)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1954年后改称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3、发展 ①1954年后,成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②1956后,中共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四大班子”政府、市委、人大、政协) ③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使该制度进一步完善。 4、作用: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舞台。 5、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是大合唱指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6、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意义: ①结束了帝、官、封的压迫,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③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④中国社会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1949到1956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也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 2、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因为三大改造未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未建立。) ①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大,以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

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学案: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 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1.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三大政策及重大外交活动。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认识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区别。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1)国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国内:新中国诞生,国家独立自主。 2.三大外交政策 政策含义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 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 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 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 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 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 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然后再考虑与西 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 交关系奠定基础

“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 义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 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 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易混易错“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一边倒”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一边倒”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相悖,相反,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3.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5.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深化理解 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三大政策”的区别 “三大政策”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1)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概况: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召开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严重后果。沙俄侵犯中国大片领土。 2、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必然性、鸦片战争的侵略性、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历史条件分析法,历史辨证法。 2、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 2、通过史实树立历史责任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

必先自强的道理,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 基本知识点 (1)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了解列强的罪恶行径。 (2)识记《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叙述与讲解,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知识结构 西方国家的侵略 ①1840年以前,英国等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 ①战前中国与世界差距 ②战前正当贸易中国的出超地位 ②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打开了中国门户 ①《南京条约》签订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完美版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课标要求: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多极化趋势,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随后经过十多年的较量和磨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因而,本课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脉相承,前者主要讲这种趋势的出现,后者主要讲述这一趋势的加强。本课是对前一课的延伸与总结,也是整个单元的总结,对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局势变化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苏东剧变的概况,理解苏东剧变的实质和原因。 (2)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表现及特点,探究其影响。 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认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历史图片的阅读与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辩论赛,活跃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 (3)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和综合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政史知识结合的“通识”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曲折性,并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结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2)通过学习,明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增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感;树立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的科学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是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难点是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为主,辅之以讲解式、启发式和谈话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两节课我们分别学习了《两极世界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知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美国与苏联由战时的盟友逐渐走向对抗,世界两极格局逐渐形成。那么在这种两极下,随着欧共体的形成,日本战后经济的崛起和蓬勃开展的不结盟运动,中国的振兴,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也逐渐出现,动摇着美苏两极格局。那么美苏两极格局发展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怎么样了呢,在世纪之交世界政治格局又有哪些新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学习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背景-----即两极格局的瓦解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23课《新初期的外交》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练习新人教版必 修1(含解析) (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 A组(基础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含义是( ) 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 B.重点发展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解析:“一边倒”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答案:B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其基本目的是( ) A.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B.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 C.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D.断绝与欧美列强的外交关系 解析:“另起炉灶”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基本目的。因此,B项正确。 答案:B 3.1953年12月,周恩来提出的、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 ( ) A.非集团不结盟原则B.求同存异原则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公平竞争原则 解析: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 C 4.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的是 ( ) ①“求同存异”的方针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延伸,故①③符合题意,而②④是我国60年代以后提出的外交方针。 答案:B 5.在某次国际会议中,周恩来致电毛泽东、刘少奇并中共中央:根据三天会议的情况,朝鲜问题形成僵持局面。因美国不打算解决问题,法国对朝鲜问题又不发言,英国也表示不想发言,但我们并没有失去解决朝鲜问题的信心。该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 C.不结盟会议D.联合国大会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该会议的召开是为了解决朝鲜问题,与此内容相符的只有A 项。 答案:A 6.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当时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 )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严重的边界冲突 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反对共产主义问题” 解析:当时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万隆会议,散布“共产主义威胁论”,将矛头指向中国,导致一些国家对新中国产生误解和疑惧,为此,周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方针。 答案:D B组(能力题) 7.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正确理解是 ( ) ①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②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③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 ④争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扩大国际影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①②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含义,③④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1第四单元 第10课学案

第10课鸦片战争[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列举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 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掌握1840~1860年西方列强发动的两次 鸦片战争的背景、结果。 2.初步掌握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 影响。 一、虎门销烟 1.背景 (1)西方发展: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开展工业革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2)中国衰落: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鸦片走私: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掠走中国大量白银,严重摧残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2.概况: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英美走私贩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影响:英国政府决定借机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深化理解鸦片战争前中英社会比较 英国中国 政治 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处于资本主义 上升时期 处于封建社会末期,阶级矛盾激化,危 机四伏

经济完成工业革命,经济迅速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思想思想文化活跃,近代科技领先世界文化专制,闭目塞听,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外交推行殖民扩张政策闭关锁国,封建保守 军事船坚炮利,战斗力强装备陈旧,军备废弛,战斗力弱 综合国力世界工业强国落后的农业国 概念辨析出超、入超、贸易顺差、贸易逆差 出超即贸易顺差,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入超即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口贸易总额大于出口贸易总额。 判断正误 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 ) 解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其资本主义发展而要打开中国市场,中国禁烟只是其直接原因即导火线。 二、鸦片战争 1.过程 (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扩展: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3)结束: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2.结果: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3.影响: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概念辨析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独立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内涵。 2.片面最惠国待遇 指缔约国一方得以均沾对方给予第三国的一切条约权益,但并不给予对方对等利益。最惠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教学设计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学设计 指导教师:徐金花 地区:福建省 - 莆田市 学校:莆田哲理中学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岳麓版必修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的最后一课,主要内容包括“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缓和与动荡并存”“多极化趋势加强”三部分,它既承接了第24、25课的内容,又反映了冷战后世界政治形势发展的基本特点,凸显本单元主题,对于学生了解和认识当今世界政治形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涉及的内容专业性强,较难理解,但同时这些内容和现实世界的联系较为密切,网络上这类资料非常丰富,因此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可以较好地化难为简,提高实效。 2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涉及,而且在前面的第24、25课的中学生对“两极格局”、“多极化”等专业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都为本课的内容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半年多的高中学习,高一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经验。这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设计思想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先学后教。 课前教师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整理课文脉络。同时把班级学生分成三个大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学习主题,引导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初步制作课件。 课堂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修改课件、汇报成果;学生展示汇报后教师以本课内容的逻辑关系为主线按照“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两级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形势”、“两级格局瓦解后的世界格局”三大模块对学生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适当点评总结,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相关的图片、文字材料,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影响的分析和对当前世界形势特点及其成因的分析,提高学生认识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意义: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意义: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3.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状态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建国后第一年同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 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中、苏、美、英、法,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2. 1955年,印尼万隆国际会议(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前言:近代中国历史上,“外交”同“屈辱”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站起来的中国人才真正开始以平等身份登上世界舞台,逐步走向外交辉煌。 总结: 1.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3.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 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概括为: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成就: 1.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 2.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0课

第四单元第十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有(B) ①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丧失土地现象十分严重②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③军备废弛,军纪败坏④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由教材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反映了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故答案为B 项。 2.(2018·海口高一期末)历史课上,老师给学生出示了下列材料,其反映了(B) B.这是清王朝长期以来闭目塞听的表现 C.中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D.英军的真正目的是武力威慑清政府 [解析]A、C两项说法错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难以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D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故选B项。 3.(2018·海南学业水平测试)史学家陈旭麓说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这场战争是指(A) A.鸦片战争B.火烧圆明园 C.虎门销烟D.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阶段特征的再现能力。计算时间为1514+325=1839,能够得出此时中国被侵略的战争是A项。B、C、D三项不符合以上特征。 4.历史题材的漫画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立场和思维角度。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C)

①漫画的作者可能是中国人②《南京条约》是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③中英两国在鸦片战争中的胜败④作者意在表达对外国侵略的不满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结合漫画中英国入手里拿着枪以及清朝官员大汗淋漓等内容可知,该漫画反映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质,即清政府是在鸦片战争战败的前提下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据此排除含有②的选项,答案为C项。 5.(2018·北京学业水平测试)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C) A.领土主权B.贸易主权 C.司法主权D.关税主权 [解析]在正常情况下,外国人在中国触犯了法律,应受中国法律的制裁,题干所述事实明显与此相违背,这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践踏。 6.(2018·南京高一检测)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在浙江开放的通商口岸是(D) A.杭州B.温州 C.镇海D.宁波 [解析]《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其中位于浙江的是宁波,故选D项。 7.(2018·潮州高一统考)有人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C) A.鸦片贸易合法化B.开放通商口岸 C.协定关税D.获得最惠国待遇 [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要打开中国市场,而只有大大降低关税,才能满足其对华商品输出的需求,故选C项。 8.(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测试)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掌握鸦片走私的原因和虎门销烟的概况。 (2)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概况、《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 理解和运用 (1)通过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学习、探究,学生能够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借鉴别人观点、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情境再现: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2)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3)师生讨论,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3)被称为“万园之园劳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之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英国为何会以此发动鸦片战争?为何中国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鸦片贸易与当今的毒品走私有何区别? 新课学习 一、虎门销烟 国内: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②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军纪松散,军备废弛; ④闭关自守,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国际: ①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法美等国工业革命相继发展; ②资本主义列强疯狂对外扩张,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鸦片走私 英国为扭转对华正常贸易逆差,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 1.(1)原因:新中国是代表着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府,必然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独立和主权完整,故而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近代中国被迫采取屈辱的外交政策,使中国在对外关系中长期处于不对等的地位,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也必然要求实行独立自主的政策。(2)不矛盾。原因: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仇视中国,中国为了保护胜利成果,保护和平,在维护主权和独立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才实行了“一边倒”政策。可以说这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2.(1)中国代表团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2)各亚非国家的共同目标和追求(有共同关心的问题) 限时训练与素能提高 1.A.解析: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自建国起就始终奉行的对外关系的总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4年正式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排除③④。故选择A。 2.B 3.B 4.A.解析:另起炉灶的含义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所以两方针的最终目的,着眼点都是与各国建立新型的平等关系。正确答案选A。 5.A.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理解上。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选项A发生在1979年,正确,选项B是外部原因,选项B、C是内部原因,B、C、D 项都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都不能被选择为正确答案。 6.B.材料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屈辱外交,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废除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A、C、D属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 7.B.解析:该条约的签订是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的表现,致使中美关系不佳,而当时的台湾与美国关系密切,故④错误,可排除含④的三项。 8.B.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值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和激烈斗争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新中国外交一开始就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所以C项可以排除。新中国诞生后不久,立即与苏联结盟,所以选项A也不是正确答案。选项D有关“朝鲜战争遗留问题”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讨论的议题,与题干要求不相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