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危害大,请牢记这些化解方法!

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危害大,请牢记这些化解方法!

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危害大,请牢记这些化解方法!
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危害大,请牢记这些化解方法!

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危害大,请牢记这些化解方法!

几乎99%的家庭都会有争吵。而吵架的原因,又有99%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有时,甚至吵着吵着,连吵架缘由都不记得了。

吵架的确难免。相比较那种完全不争吵、表明看起来相安无事但实际上却全无沟通的家庭,吵架至少能够让人看到希望。因为他们对彼此的吼叫、抱怨、牢骚,起码反应出了期待,这种期待,意味着改善与改变的希望。

不过,家庭不只是夫妻两人的。研究发现,夫妻之间经常吵架,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达32%,父母争吵比离异带给孩子的伤害更大,而且这种伤害像是种慢性病,内隐,且病程漫长。

所以,如何有技巧地“吵架”,是每个父母都该知道的。今天我就结合微信后台常见问题聊一聊。希望对大家有用。更希望每个家庭,都有健康的爱的流转。

因为教养观点不一致而争吵?——忍住,私下再协商更好的解决办法

我老公每天回来就固定两件事:吃饭、看电视。每次吃完就往沙发上一靠开始看。我家5岁多的小男孩也就会跟着一起。可是很多时候,电视上的镜头实在太血腥了。比如昨天,镜头上出现暴力血腥镜头的时候,一把过去捂住孩子的眼睛,

并且有些失控地冲老公大吼:你怎么老是这样!孩子看了这种乱七八糟的镜头会做噩梦的!你这爸爸怎么当的!

其实我说完也觉得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妥。当时,我儿子小嘴巴很委屈地瘪了瘪,不过没哭出来。罗老师,你说,这种情况我应该如何做才更好呢?困惑!

后来跟这位妈妈交流,知道妈妈对孩子爸爸心里其实早有抱怨,因为俩人在养孩子上总也说不到一起。刚好电视里的镜头,成为了一个触发点。所以,孩子当时没因为镜头吓到,倒是被妈妈的举动差点吓哭。

很多父母都有类似问题。两个人在一起生活的时候没问题,但是有了孩子以后却常常会争吵。这种教养观点不一致引发的争吵,初衷是好的,都为了孩子,但是方法却不对。

我的建议是,最好私下解决夫妻之间的分歧,在孩子面前,请先维护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否则即使其中一方再“正确”,以俩人大吼大叫的方式去显示自己的正确,仍然会破坏教育效果,甚至导致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到底该听谁的。长期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就是在家庭中确立一个主要抚养人,这个人要承担起孩子教养的主要责任,并定下几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家庭规则。当然,主要抚养人也应该要怀抱开放的心态,能够听进别人的意见。平日里,要以主要抚养人的教养观点为主。其他人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应该私下协商。在此,还需要提醒一点:一些妈妈特别关注育儿,这是好事。

不过育儿知识在帮助到一些妈妈的同时,也很容易成为她们用来“攻击”丈夫的武器。

比如上面这个案例中,妈妈对孩子爸爸的指责无可指摘,但是却处处透露着评判、指责和敌意。于是,妈妈们一方面把原本该拉拢过来的同盟(丈夫,自己的亲密爱人),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另一面则把自己推到了监督、管教、控制的位置上。

这不会是一个让人舒服的位置。尤其不利于家庭内部平等交流,以及爱的流动。当然也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所以,即使我们已经知道了对方做错了,也请先忍忍。可以先仔细想想,让我们愤怒的,是那种对方说而不听的失控感,还是真的因为对方不合适举动给孩子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呢?

要知道,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伤害也不会来的那么容易。倒是父母之间的不和,最容易带给孩子不安和负面影响。

因为某件事偶然吵了一架?——别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需做必要弥补

我的宝宝刚刚半岁。我老公也一直都做的挺好,会给我搭把手。不过今天,因为一件钱方面的事吵架了。我心情不太好。孩子似乎也显得比平常暴躁,老是哭闹,实在让我手足无措。后来,我一下子想起来您说过的,孩子已经进入情绪敏感期

了,是不是我和老公吵架她也能知道呢?我该怎么做才能弥补对孩子的不好影响呢?求教。

这是一位很敏锐的妈妈。

孩子其实从4个月开始就进入了情绪敏感期。所以,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也会对父母的争执产生反应——表现为身体僵硬、哭闹、睡不安稳、易生病等。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一切——没有父母,他们便会缺少关爱、无人庇护、食不果腹,会生活在持续的恐惧中,眼睁睁地等着自己孤单地死去——父母是他们全能的供养者。在孩子看来,父母是完美无瑕的,父母争吵不是父母的错,而是孩子自己犯了错所致。那些弱小的心灵,由此背负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所以,夫妻之间的任何一场争吵,若被孩子看见,也无论你的孩子有多大,请在争吵结束后,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并且父母轮流去跟孩子交流,告诉孩子:

我们吵架了,是因为观点不一致(就事论事,把你们争吵的缘由简单明了地告诉孩子),跟你没有关系,爸爸妈妈都很爱你。

最后,夫妻双方再当着孩子的面和好,且做下一个不争吵的约定。当然,约定不是用来说的,是用来履行的。

这一方法,适用任何一种父母吵架的情况。

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频繁争吵?——做个约定:请尽量别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我和老公都是暴脾气,经常吵架,可以说是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吵的也无非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子基本是在我们的争吵中长大的。他很小的时候,一次我和老公吵完架,发现他的身体很僵硬,憋着劲不停哭闹,好半天才哄好。

孩子平日里乖得很,一个人就能玩半天。现在,儿子上幼儿园中班,老师向我反映孩子太内向了,总喜欢一个人呆着,跟小朋友玩着就老打人。我想起儿子3岁的时候,一次我和老公就“谁该多陪陪孩子”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时,孩子哇地大哭起来,边哭边说,“我乖,我自己玩,不用陪。”确实,从那以后,孩子乖了好多,一个人能安静地玩老半天,渐渐地,变得不爱出门,在外面遇到熟人也是能躲就躲。

孩子现在已经五岁了,还老是尿床,后来,我发现只要我和他爸爸吵架之后,他就会尿床。难道孩子的这些问题都是我和老公吵架引起的?我不知如何是好了?

前一个案例中,孩子对父母吵架有了情绪上的反应,这一个案例,则是一个典型的躯体化反应。

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争吵环境中的孩子会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自卑,不愿或不善与人交往,有的甚至将自己封闭起来;另一种就是孩子的是非观念模糊,认为只要自己够横、够强势,就能让别人听自己的。

除了脾气暴躁的夫妻爱吵架。还有些夫妻中,会有一方嘴巴比较“碎”。简单说,就是爱叨叨。也有的夫妻,特别爱“打

嘴仗”。这类父母,双方其实都有责任,就像是说相声的,一个捧角,一个是逗角一样。

对于这类问题,并没有灵丹妙药。孩子的问题源于家庭问题,夫妻问题解决了,孩子的情况自然就会好转。若每个家庭都是航行在大海上的小舟,那么,需要夫妻双方步调一致才能保证小舟安全航行。家庭责任需要夫妻两人协同担起来,不能互相推诿。

父母关系不和谐,到了要离婚的地步?——别拿孩子做借口,先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我和老公接触没多久就结婚了,那时我刚失恋,他知道后每天都来找我。我以为走出失恋的最好办法就是开始一段新的恋情,于是,我将感情全部转移到了他的身上,相处没两个月,我就和他结婚了。结婚后才发现,我们并不适合在一起生活。我们经常吵架,吵架时他就老翻旧账,认为我根本不是爱他才跟他结婚的。后来还老喝酒,喝完酒更是对我破口大骂,说我不检点之类的话。每次大吵之后,我们就冷战,家里气氛会比较沉闷,一般这时候孩子会很黏我,老要我抱。一次,我和老公争吵后,老公门一摔就出去了,我在屋里哭。孩子走到我身边,说:“妈妈,爸爸太坏了,我不喜欢他,我长大了不要结婚。”听到孩子的话,我心如刀割。有时候,我在想,这样的婚姻还有什么意义,还不如离了算了。但离婚后孩子怎么办?谁家没个矛盾呢?

有的夫妻之间,争吵已经不限于日常琐碎的小分歧,而是由于缺乏感情,价值观差别又太大,互相开始攻击、甚至谩骂。比如上面这个案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影响至深的“重要他人”,是孩子模仿、学习的榜样。大人之间经常争吵、互相攻击、谩骂,都将给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孩子将无法形成正确的人际观、学会正确的交往技巧,也无法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很可能会在未来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上不断受挫。

而且,长期、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内心会缺乏安全感,甚至在心中留下阴影,成年后也难以抹平,易对婚姻失望、恐惧。

安全感是孩子的第一心理需求。让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为人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对于这类夫妻,建议都静下心来,深入沟通,共同找出解决之道。或许,一方尝试改变自己,也有可能带动另一方的变化。若是双方自己无力解决,那么最好一起去接受家庭心理咨询。若夫妻矛盾确实无法调和,那就只能离婚,这样可能对孩子的伤害还小一点。

父亲和母亲加起来,组成孩子完整的自我。即便是父母离婚了,也要让孩子明白:爸爸跟妈妈会有不一致,会有分离,这跟孩子没有关系,所有的人都是爱他/她的。

最忌讳有些父母在这种恶性争吵中,把孩子拉进吵架的阵营中。比如其中一方在孩子面前抱怨对方、甚或是挑唆;也有时候吵架中的一方太强另一方太弱,于是就有在孩子面前诉苦、甚至是哭诉的情况。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往往会有帮腔的情况。比如就有一个妈妈曾告诉我:“我跟老公经常吵架,孩子现在特别粘我,很乖。但是,他会跟我说,妈妈,你也不喜欢爸爸,我也不喜欢。”

这是孩子在讨好其中的一方。为了生存,这几乎是孩子们的天然选择。但是,听见孩子这样的话,哪个父母不心疼?

婚姻的确不易。为了我们的孩子和家庭,夫妻任何一方都有责任去付出、去努力调整自己。但是,若真的如何努力都走不到一起,那么请好合好散。因为相比较理性离婚,无爱、冷漠、甚或满是硝烟味的婚姻和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更大。爸爸不在家,妈妈怎么做孩子才能健康成长,请看下面的视频:

和父母吵架伤心的句子说说心情

和父母吵架伤心的句子说说心情 导读: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和父母吵架伤心的句子说说心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和父母吵架伤心的句子说说心情,供大家参考。 1.有些事,经不起再一次。 2.有时候,转身离开要好过假装若无其事的坚持。 3.有些爱,注定一世缄默,有些人,注定终会错过。 4.有时候,最好的安慰,就是无言的陪伴。 5.有些爱,注定止于唇齿,掩于岁月。 6.在爱过和伤过中间,我们总会选择爱过再伤过。 7.曾经信誓旦旦的承诺,如今变成不值得一提的心酸。 8.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 9.什么叫快乐?就是掩饰自己的悲伤对每个人微笑。 10.最终谁都不是谁的谁! 11.很多时候,宁愿被误会,也不想去解释。信与不信,就在你一念之间。懂我的人,何必解释。 12.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13.不是不想说话,而是有很多话讲不出来,放在心里会安全点。

14.一个人只要不再想要,就什么都可以放下。 15.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16.当幻想和现实面对时,总是很痛苦的。要么你被痛苦击倒,要么你把痛苦踩在脚下。 17.生命中有很多东西,能忘掉的叫过去,忘不掉的叫记忆。 18.有时候不是不信任,只是因为我比别人更在乎,更怕失去。 19.陪你走完这一段路,你也变成我路过的路。 20.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21.你们都讨厌我,说我坏,难道我真有那么惹你们讨厌?渐渐的,连我也讨厌我自己了。 22.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 23.摊开掌心对着天空,掌心里有阳光,那是我想你时莞尔的笑容;掌心里有雨滴,那是我思念你偶尔滴落的泪水。 24.请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面仰视。 25.我再也不会奋不顾身的去爱一个人了,哪怕是你。 26.我心里一直有你,只是比例变了而已。 27.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父母自身坏习惯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自身坏习惯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所有的一切都将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父母在日常中可能存在不少不良习惯,看清楚这些坏习惯,别让它们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生。 一、父母可能影响孩子的20个坏习惯 1、不耐烦 工作繁忙压力大,回到家看到孩子又吵又闹,家长终于忍不住大吼起来:“怎么老是哭啊哭啊!别哭了,真是个烦人精!” 提醒: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成人的尊重。 2、不回避 结婚多年,父母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着孩子的面吵翻天。 提醒:父母的敌对、争吵,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 3、太“大方” 家长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可是对孩子却很大方,从不教他节省。 提醒:父母的这种“爱”,会使孩子只懂得得到,不懂得付出。 4、不关心 每天家长下班回到家里,总是习惯性地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里过得怎么样?”一边问,一边忙着做饭,整理房间,或者看报纸。 提醒:父母的行为好像在告诉孩子,“我并不关心家你答案”。于是,孩子从父母身上感受到了不被尊重,并学会敷衍别人。 5、不认错

孩子为争夺玩具而跟别的小朋友吵架,家长的惩罚有些过重了,可是家长想:父母言行要前一致,于是从不把话收回。 提醒:父母犯了错误,拒不认错,孩子也跟着一错到底。 6、爱抱怨 朋友爽约,家长对孩子和妻子抱怨:“以后别再理他了。” 提醒:家长让孩子看到,在面对失望的时候,父母没有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只是一味责备和埋怨别人。 7、不娱乐 孩子吵着要家长给他讲故事,可家长总是不停地忙着其他的事情。 提醒:父母的行为举止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只有工作没有娱乐,家庭中只有家务没有游戏。 8、爱争执 家长和孩子排队在超市等着付款,一位妇女插队站在了家长的前面,家长与她理论,最后争吵了起来。 提醒:父母的做法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社交技能训练,使孩子误以为吵架、谩骂乃至打架都是解决冲突的好办法。 9、撒谎、推托 家长是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老师请家长帮忙写几篇小文章用在园报上,可是家长一直很忙,后来家长打电话给老师,告诉她家长病了,让她再找其他家长来写。 提醒:没有尝试就先退缩,孩子学会了把许诺抛之脑后,靠撒谎而使自己轻易推托。 10、说配偶坏话 婚姻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家长心中充满了对另一方的怨恨。于是家长对孩子历数另一方的不是,并且告诉女儿:“爸爸/妈妈不要我们了,我们从此再也不要理他/她。”

最新2019年小学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第12课:面对父母的争吵》教学设计

第12课面对父母的争吵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活动,感受到父母的争吵会给家庭及家庭成员带来伤害,使整个家庭处于愤怒忧伤之中。 过程方法目标:学会与父母沟通,帮助父母学会遇事要智慧和包容地应对,采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目标:认识到父母会因为各自的观点不一致而争吵,父母的争吵会给我们带来不良影响,并且学会用词汇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勇于面对父母的争吵,正确认识父母的争吵。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与父母进行沟通,尤其是在父母发生争吵的情况下。 【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法 2.讨论法 【教学准备】 1.事先请2位同学准备表演情境故事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准备“小鸭子的烦恼”的故事录音。 4.自带用于绘画的画笔。 【活动过程】 1.热身导入(3分钟)。 (1)同学们,我们的心理活动课现在开始,首先让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抓手指 规则:全体学生起立,右手掌心向下,左手食指垂直向上,相邻者左右手连成一线。教师发出“原地路步走”口令后,全体踏步走,教师可用“1、2、1”口令调整步伐。当发出“1、2、3”口令时,学生右手应设法抓住右侧人的食指,左手应设法逃掉。以抓住次数多者为胜。 注意:抢口令抓住无效,手掌不张开抓住无效。

2)分享:请胜出者说说为什么能取胜?请失败者说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该游戏目的是融洽氛围、培养注意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动力。 2.体验活动(14分钟)。 (1)观看故事表演。 1)事先准备好的2位同学表演暖心坊的故事。 2)看了这段表演,你知道小宇为什么不开心吗?丁丁是如何安慰小字的? 3)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从小字和丁丁的对话中看出,父母会发生争吵,他们的争吵也会影响到孩子,让孩子担心、害怕。那我们该如何面对父母的争吵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面对父母的争吵》 【设计意图】这则情境故事,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迁移到平常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不愉快,以正确心态看待父母之间的矛盾 (2)听故事“小鸭子的烦恼”(播放录音故事)。 1)请大家拿出画笔,和你的小伙伴一起画画这个故事中的一个场景吧(在课本上第46页指定位置)。 2)想一想,小鸭子面对鸭爸爸和鸭妈妈的争吵,会有怎样的感受?选择课本上符合你想法的词语,也可以自己在空格里写一写。 3)谁来分享自己所画的场景及感受 4)小结: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常会见到父母争吵,他们的争吵会让我们痛苦、烦躁、担心、害怕 面对父母争吵,我们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画画让学生体验到小鴨子爸爸和妈妈性格爱好的差异,他们的差异总是在一件事上体现出来,成为了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总是会发生矛盾,并能体验到父母争吵时,旁观孩子的感受。 3.主题探究(15分钟)。 出示课件:3种情境(见课本第47页)。 (1)想一想,面对父母的争吵或者冷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选择其中的一种情境记下你听到的或想到的好方法。然后写在课本上的方框里,写好之后,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再与全班同学分享

对孩子的成长家庭比社会影响大

很荣幸由我来做本场辩论的最后总结。首先我将对本次比赛中对方辩友的表现提出自己的异议。我们说对于孩子的成长,家庭和社会那个的影响更大,我们自然要建立一个平台,怎么样才能判断影响的大小,我方认为,在心理方面,哪个从本质上塑造了孩子的性格及三观;在生理上,哪个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主要的物质基础和成长环境,哪个的影响自然更大。由此便可以看出,在这样一个平台下,对于孩子的成长,自然是家庭比社会的影响要大。从心理方面来说,家庭指引孩子性格发展方向,确立孩子未来的人生观。孩子性格特征意志品格并非与生俱来,是后天培养的。尤其是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影响的结果。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先入为主性。从生理方面来说,家庭提供了孩子生活的物质基础,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确立孩子的生活习惯等。因此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直接主动性和不可动摇的权威性。 家庭是孩子人生最具决定意义的支持力量他的差之毫厘,可以带来人生状态的万里之遥,家庭是人格和情感最丰富多彩的排练和演出,其中的跌宕起伏深深烙在孩子心中,它可以超越任何一场经典的悲喜剧。父母做为孩子的物质来源对孩子有很强的教育权威,大部分孩子的价值观都取决于父母,尤其是小时候父母的教育态度。有些人甚至在父母死后还要继承父母的遗愿,可见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行为起着多么大的决定作用。即使在相同的社会(学校、社区、楼道)中长大的孩子,在遇到成长中的关键事件时,由于父母的处理方式不同,都会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截然相反的作用。同样是一个学校的学生,有的就能抵制诱惑、顺利成长,有的却同流合污、自甘堕落,这背后的主要因素就在于家长的教育和干涉。孔子曾说:其为人也孝悌者,而好犯上者,鲜矣。孝顺父母的人很少有兴风做乱的。可见父母对一个人走向社会后的影响有多大。试想如果一个孩子,连父母都不懂的孝顺,那么你能指望他成什么事?连至亲的人都可以冷漠,那么在这个社会还有谁值得他热情。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在孩子从下生开始,到十几岁,和父母接触最多,也是养成一个人性格、脾气、思考方式的时间,80%的事情都是和父母学的 三字经也说:人之初,性本善。意思是说人刚下生时,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异,就像一张白纸,而父母就是画笔,你画上什么样,孩子以后就是什么样。还有不要随便给孩子下定义,好多孩子不听话,父母对孩子都很生气,恨铁不成钢,说这孩子以后肯定没出息。全都怪到孩子身上,又打又骂,这是最不负责任的,天下间所有的人刚出生时都一样,别人家的孩子样样出色,自己的孩子就不行,这只能怪父母没有教育好,孩子没有半点责任,从这个角度看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要知道一个人的品性、性格、思考方式等是从小养成的,而不是天生的,也没有什么天才,全是后天教育的问题 而学校和社会方面,学校只负责传授技术支持,对素质教育几乎没有,一个学校少则几百学生,你不能指望学校来教育孩子,学校是传授技能的地方,不负责思想教育 社会就更残酷了,弱肉强食,没什么好说的,大家都是成年人,这个都懂,父母把孩子的思想、品性灌输好了,那他到社会上就是个强人,否则就是弱者。如果孟母三迁的执着不能打动你,那么仲永的悲伤还得不到你的一丝怜悯么?纵观人类进化文明史,始终没变的是: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终身的学堂。因此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对孩子的成长,家庭比社会影响大。

浅谈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浅谈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学前教育专业)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幼儿的教育问题。每位 父母都怀着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去教育幼儿但是他们使用的错误的教育方式或他们本身教育能力的有限,只是他们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日常行为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最初接触经验的源头,因此家庭的教养观念也决定了家长的教养态度,正确的父母教养方式才能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养方式;研究;影响因素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习惯爱好,都会在幼儿的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内涵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生活中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和方式,也是父母教育观念、教育情感的综合表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一)国外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发展历程 国外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有很多,最早开始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ersimmons)。他提出了有关亲子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一个是接受与拒绝;一个是支配与服从。这是一种从父母教养行为的维度入手,研究某个行为维度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父母的教养方式具体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Baum lint)的研究。他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种,分别是权威型、宽容型与专制型。他的研究揭示了儿童的个性与行为发展,不仅仅是因为受到父母某个行为维度的影响,而是受到父母整个教育行为维度的影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从表层研究到了一个更深的

如何抹掉夫妻吵架对孩子的影响

如何抹掉夫妻吵架对孩子的影响 生活中没有不吵架的夫妻,一旦让孩子目睹,这对孩子的健康会是很大的威胁,那么,如何抹掉夫妻吵架对孩子的影响呢? 情景再现 这是发生在超市看到真实的一幕:父亲和儿子一直排在收银台迟迟不买单,原来等的是去买西瓜的妈妈,这时爸爸发火了。 爸爸:买什么西瓜啊,都等你老半天了! 妈妈:我买西瓜怎么了,还不是为了你们! 爸爸:什么为了我们,我和儿子都等老半天了! 两人全然不顾旁人开战起来,同样等得很累的儿子无辜的看着争吵的父母,眼神中闪现一丝怨气…… 可怕后果 现在的爸爸妈妈可别只顾着吵架,别忘了小孩子都会有样学样。如果经常看到爸爸妈妈吵架,就会让他以为吵架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如果他跟小朋友发生矛盾了,可能就会学着爸爸妈妈,跟小朋友吵起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养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坏习惯哦!父母吵架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如果真要吵了要怎么办呢?下面给您支几招,只要遵循这几个原则,能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YOYO学化解妙招 YOYO学夫妻吵架化解妙招一:要及时妥协 夫妻吵架多是互不相让造成的结果,双方都不服软,心里觉得先妥协的一方会没有面子,所以才会一直僵持,最终小吵变成了“持久仗”。夫妻相互板着脸,影响了家庭生活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呢。 夫妻吵架时,如果越吵越激烈了,要及时妥协,不要因为面子问题而互不相让。如果妻子因为丈夫不帮忙而一直生气,那丈夫可要适当地妥协,讨好妻子说“好了好了,不要生气了,有什么要帮忙的,给我做吧。”见到丈夫妥协了,妻子也要见好就收,放下脾气,让丈夫跟自己一起打扫。这个时候也可以叫上孩子,一家子一起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融洽的家庭气氛也有利于更好地化解夫妻矛盾呢。 YOYO学夫妻吵架化解妙招二:每次只针对一件事情 许多夫妻都会不自觉地数落对方的缺点,喜欢翻旧账,把以前对方的错事拿出来说,像这样越扯越多,老是看到对方的缺点,更容易让自己产生反感的情绪,更加不愿意妥协了。硬碰硬的结果只能导致吵架越来越激烈,而且已经忘记了是为什么吵架了。 爸爸妈妈是大人了,吵架的时候可不要像小孩一样,喜欢搬出以前的错事来压制对方,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像本来是在说丈夫总是不帮忙,说着说着,妻子就开始说以前的旧事了“像上次去谁谁家也是不帮忙,一点都不客气,我都觉得丢脸”等等,这样更容易把丈夫激怒,可能他本来已经准备妥协了,听你这么一说就更生气了。 每次吵架只针对一件事情,想着怎样把这件事情解决了,吵架的时候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慢慢地冷静下来听听对方的想法,这样才能迅速地化解矛盾,避免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还给孩子树立了坏榜样。 父母对小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小孩子最喜欢模仿爸爸妈妈的言行,所以父母要从小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激烈的争吵,给孩子一个快乐地成长环境。 YOYO学夫妻吵架化解妙招三:冷静下来多倾听 同住一个屋檐下,夫妻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比如家里的某件家具应该怎样摆放、

正确对待幼儿之间的争吵

正确对待幼儿之间的争吵 不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中,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在一起玩,为了争一件玩具,为了争游戏中的一个角色而争吵起来。这时马上看见教师或家长出面制止,并大声训斥,甚至有的家长大打出手。原因只有一个,在教师和家长眼里,争吵历来是不被认可的、是不文明的,影响友好关系的事情。但幼儿间争吵是不同于成人间争吵的。有人曾对幼儿园的幼儿争吵现象进行过观察记录,从争吵的频率、持续时间、起因等方面进行统计。从中可以看出: l、幼儿争吵的频率高,持续时间短。在40分钟的分组桌面游戏中,平均发生16.6次争吵,大约2.5分钟发生一次。争吵发生虽然频繁,但是每次争吵的时间却很短,平均只有0.5分钟左右,而且争吵后,很快和好如初。 2、幼儿争吵原因大多数是由于对日常规则不明确、不遵守而造成的所有权争执。在47%的争吵事例中起因于规则不明确,例如有两位幼儿在课间游戏时,不明确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的道理,一位幼儿说:我先拿到大积木,积木是我的, 另一名幼儿则认为,这积木上次是我玩的,积木应该是我的.,由此发生了抢夺积木的纠纷。而还有53%的争吵事例是由于违反规则和维护规则之间的矛盾所引起的,例如有一名幼儿明知其他幼儿带来的玩具要征得同意后才能玩,他却

抢过来就玩,被抢的幼儿很生气,为争回自己对玩具,与"抢者"发生争吵。 综上所述,争吵在幼儿生活中是普遍而自然的现象,幼儿间的争吵有两种性质,一种是由于双方都不明确参与某个活动的行为而造成的无是非标准的"无谓争吵",另一种是由于对规则的维护或违反而造成的有明确是非标准的"必要争吵"。前者对幼儿社会化发展无多大价值,而后者则不同,争吵中的"有理者"以自己确定的规则为标准,为自己争理,"无理者"通过争辩,逐步明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儿间的争吵也有其正反两面性,即对于幼儿来说,并非都是坏事,而且后者往往有利于他们交往能力发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长,有着成人施教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作为幼师,不应简单地充当宣判是非的法官,而应通过孩子们的争吵,去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了解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孩子们的争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在强行阻止时不问青红皂白的指责、批评。教师要想避免这种急不择言,简单从事的做法,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对幼儿争吵的分析判断能力,以便采取适当的方法,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幼儿间的争吵现象呢我认为:

家长对孩子的感言

家长对孩子的感言 篇一:伴随孩子一同成长 一、对孩子要关爱而不溺爱 、关心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孩子的良师益友,通过言传身教和榜样的作用,加强孩子的品德教育。在家营造学习向上的氛围,增强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单位营造争先创优的氛围,取得成绩和孩子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增强孩子勇争上游的信念,从小树立高起点的奋斗目标。 2、以平等的身份多和孩子沟通,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控孩子学习、生活动向,帮助孩子学会总结,积极正面的鼓励是孩子学习最大的动力,在沟通中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求学观。社会竞争机制的无处不在告诫孩子要从接受竞争到适应竞争到勇于竞争,树立向强者挑战的决心。

3、对孩子的问题要防微杜渐,及时发现,提前预防,尽早帮助孩子分析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厌学、畏难、松懈或是骄傲自满的情绪,这可以贯穿在每天的沟通和交流中解决。 4、对孩子的要求不能照单全收。合理的要求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哪怕有条件也不能答应,如无节制地玩电脑、睡懒觉、学习效率低下、拜金等行为。这是检验家庭教育中价值取向的标准。 5、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要允许自己的孩子犯错误,人无完人,家长本身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在要求孩子做得更好的同时,是否也能反思自己是否做得足够好,要告诫孩子,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长大的,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能从错误中找到问题所在,下次不犯相同的错误就好。 二、对孩子放心但不放任 、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和长处,不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奴隶,让孩子在快乐

中学习,从学习中享受快乐,要让孩子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 2、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空间。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同时尊重孩子的隐私,允许孩子青春期的一些反常行为,只要正确引导就好。 3、定期帮助孩子总结学习经验,分析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并相对应地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真正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4、制订的学习方案要切实可行,循序渐进,切忌眼高手低。目标的制定要因人而异,要切实可行,且短时间应有效果,要让孩子在付出的同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孩子不断地增强信心。 三、不能将对孩子的牵挂演变成牵绊,关心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慰藉。 、在工作中要积极进取,要让孩子因为有这样的父母而开心、骄傲;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什么样的父母通常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父母在教给孩子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知识以外,还应当注重自身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作为父母的我们,家庭教育是第一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刻而持久,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情绪的表达与改变 儿童喜欢模仿大人话语表达以及行为举止的方式,常常会在无形中从父母身上学到如何面对和处理压力、焦虑和挫败。如果父母用偏激的言语和情绪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孩子看到之后也会往偏激的方向转化。如果父母心烦意乱,况且用激怒的方式来发泄情绪,这样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创伤,日后孩子有可能会以相同的方式来面对遇到的问题。如果父母时常表露出颓废的情绪,孩子在感受到这些情绪波动后,自然也会跟着躁动不安,甚至踌躇颓靡。所以,教育孩子需从自身做起,如果无法有效控制自身行为,应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到,一旦让孩子看到,应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爸爸妈妈以后会改进的。 父母个性开朗,孩子自然也会开朗起来,若父母个性消沉,孩子也会在压抑的状态下变得颓靡。所以,父母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个性以及为人处世,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明显的影响。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若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吵架,彼此冷漠,

孩子得不到关爱就会缺少安全感,会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感情不和,关系紧张,会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因为在恶劣的家庭气氛中生活,孩子那纯真、活泼的天性受到压抑,使他们情绪低落、苦闷、无所适丛,精神上遭受折磨,饮食、睡眠、学习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而且会使幼儿形成懒惰,脾气暴躁等不良的性格,那样的家庭会让幼儿活泼好动的性格得不到发展。因此,在一个家庭中,特别是夫妻间的互敬互爱、互谅互让至关重要。父母的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发生任何矛盾双方也要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妥善处理,而不能当着孩子大吵大闹,拳脚相加,用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其次,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知道他想要什么,做什么,和孩子沟通,正确引导,善于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去体察孩子的需要,与孩子做到情感上的交融,使孩子乐于亲近。有一次,妈妈因睡过头,没有按照女儿交代的时间提醒女儿起床上学。结果女儿生气,大声对妈妈责斥,女儿之所以用这种态度对待妈妈,那是前天看到自己的妈妈也是用那样的态度对爷爷、奶奶的。妈妈的心“咯噔”一下,无话可说。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幼儿的性格的发展,父母处理事情冷静沉着,子女同样如此。父母是孩子的楷模。 3、父母的生活习惯 习惯能改变人们的生活状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会有良好的生活状态。作为父母,应当认识到自己的生活习惯对孩子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父母应该规范自己的生活习惯,包括作息、衣着、用餐、言谈举止、卫生、守时等,这些习惯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夫妻吵架被孩子看到怎么办

夫妻吵架被孩子看到怎么办 再恩爱的夫妻,可能也会因为某些小事拌嘴或吵架。夫妻吵架看似是父母两个人的事,其实不然,若被孩子看到,伤害最大的不是父母,而是孩子。如果吵架时不可避免的被孩子看到了,父母应该如何及时化解呢? 案例: 父亲和儿子一直排在收银台迟迟不买单,原来等的是去买西瓜的妈妈,这时爸爸发火了。 爸爸:买什么西瓜啊,都等你老半天了! 妈妈:我买西瓜怎么了,还不是为了你们! 爸爸:什么为了我们,我和儿子都等老半天了! 两人全然不顾旁人开战起来,同样等得很累的儿子无辜的看着争吵的父母,眼神中闪现一丝怨气…… 分析: 孩子的想法:1.担心他们会离婚;2.恨爸爸妈妈;3.觉得自己像个罪人;4.想永远离开他们;5.想把爸爸妈妈关到一个黑屋子里。从孩子的心声看,父母吵架,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 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

1、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如果他跟小朋友发生矛盾了,可能就会学着爸爸妈妈,跟小朋友吵起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养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坏习惯哦!不及时引导,可能具有暴力倾向。 2、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恐惧、悲伤、无助等消极情绪。 3、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社交技能训练,使孩子误以为吵架、谩骂乃至打架都是解决人际冲突的办法,不知道应该克制自己的怒气,不会采用其他真正有效的办法解决人际冲突。 4、使孩子的情绪、性格、行为出现问题。孩子长期生活在“硝烟弥漫”的家庭中,容易变得感情淡漠,对他人缺乏信任,为人刻薄。脾气暴躁,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 温馨贴士:夫妻吵架,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出气筒,让孩子跟着蹚浑水,把孩子当作婚姻的筹码。以免给孩子留下永远无法抹去的痕迹。 夫妻吵架被孩子看到怎么办? 孩子是有样学样的。如果不幸让孩子看见了,听见了,请切记,父母的观点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两性观和对人际关系的态度。让孩子在父母的口中学到对不同性别的尊重,以及面对冲突的理智吧,这样能确保孩子心灵的健康。 1、千万别对着孩子诉苦 有些爸爸妈妈吵了架后会对着孩子诉说爸爸怎么样怎么样,妈妈如何如何。这种做法让孩子过早面对了成人世界的烦恼,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添加了许多负担。孩子是单纯的,这种重负可能导致孩子长大成人后不由自主地想从工作、配偶或其他人际关系中弥补当年的遗憾。这样不健全的心态还可能造就另一个不健康的家庭。所以,还是尽量找自己

父母打骂孩子对成长有什么影响

父母打骂孩子对成长有什么影响 文章目录*一、父母打骂孩子对成长有什么影响*二、教育孩子的禁忌*三、教育孩子的方法 父母打骂孩子对成长有什么影响1、父母打骂孩子对成长有什么影响 1.1、打孩子会让孩子认为打他们所爱的人是对的。这种认知会对孩子未来的亲密关系造成潜在影响,并且会增大孩子成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或施暴者的可能性。研究发现,从小遭受殴打和家庭暴力的孩子更有可能去攻击他们的父母,在长大以后,有这样遭遇的男孩子更有可能去殴打自己的女朋友。 1.2、打孩子是一种具攻击性和反社会性的行为。 1.3、打孩子会让孩子更容易焦虑和恐惧。 1.4、打孩子会使孩子在成年之后,更容易进行无保护及危险性行为。 1.5、打孩子更有可能导致家长对儿童的虐待行为。预防伤害研究中心的一项报告指出:在不打孩子的母亲中,只有2%被举报有虐待儿童的行为,而在曾经打过孩子的母亲中,发生过虐待儿童行为的则有6%。打孩子会使虐待儿童的发生率提高12%。 2、打骂孩子的原因 传统教养观念。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养观念对我们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因为

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并没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 自我情绪管理不佳。如果家长的心智不够成熟,那么对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压力与包袱。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有些家长就容易把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 3、父母有权打骂孩子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父母和监护人不得虐待和遗弃未成年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0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既然法律都倡导家长要循循善诱、耐心教导,那打骂教育还是不可取的。 教育孩子的禁忌 1、忌一对一答。父母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避免一问一答的方式,也就是父母提问,孩子回答,这样的沟通会让孩子觉得烦躁。这种公事公办的态度会让孩子不想回答,而且这种方式会让孩子疏远,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会远离,并不利于无距离的 沟通交流。 2、忌一直沉默。很多家长并不经常和孩子沟通,而是沉默着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这样的“隔代教育”比起普通的父母教育也没什么不好。可是一般来讲,祖辈们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往往只懂得对孩子纵容溺爱,对孩子的生活实行“全方位服务”。在由老人搭建的“温室”里生活的孩子,久而久之便形成任性脆弱、缺乏独立性、专横跋扈、生活意志薄弱等弱点。,“隔代教育”容易导致亲子“隔阂”,不利于父母与孩子感情的培养。儿童时期是教育的最好时期,也是与父母培养感情的最佳时期。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无缘无故”地甩给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或多或少会投下一片“被抛弃”的阴影。 (四)父母的社会地位对孩子的影响。在影响孩子成长的众多因素中,除了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教育观念和孩子自身的气质等外,一个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也不容忽视。一个高社会地位的家庭,能够给予和提供给孩子的机会,是那些低社会地位的家庭无法相比的。这也正是某些调查中,必须考虑和统计家庭收入、职位职务的原因。 家庭的社会地位通常取决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收入、职务、人际关系网、社会支持系统等,家庭其他成员的重要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参数。 比如,一个有广泛人际关系网络的家庭,经常与朋友聚会并带孩子们定期见面,它为孩子提供的同伴相处的机会,就远比那些不爱交际、没有什么好朋友的父母,会更有利于帮助孩子学会与同伴交流和对友谊的理解。由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对儿童的个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非同一般的作用,所以重视为儿童提供和同龄伙伴相处的机会,既能帮助他们学会分享合作,还能掌握处理冲突的技巧,更能观察学习其他孩子的行为。 家庭的社会地位体现了家庭的价值与价值观。社会职务高的家长,为他人提供的人际帮助,比如升学就业提升出国等的辅助,会对他人产生影响,从而得到他人的回报机会更多,这其中除了人际关系的相互索取与奉献之外,还有就是潜在的为将来自己孩子的发展打下一个基础。另外一个重要的不容忽视的作用就是,这样的家庭关系网络更能在关键时刻为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提供支持,包括情绪情感和教育的强大推动。我并不是说领导的价值一定高于我们普通人,但我们必须承认,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对孩子是有影响的,他们得到的机会眷顾更多。当然,这不意味这些家庭的孩子就一定高人一等。此外,这也会更多的出现子成父业的现象。 父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会从孩子的受教育条件,如同样一个城市的孩子,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和父母社会地位高的孩子能在享受较好的学校的教育,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培训课程,而同一个城市里经济条件差社会地位差的孩子如农民工的子女只能在破落的学校上课甚至还受到户籍的管制不能再大城市参加入学考试。 三、挤出作用 把消除父母效应的作用定义为挤出作用。市场过渡期,由于企业具有了利益约束和竞争约束,企业必然会重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然会重视知识和技术在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上的应用,人的能力和知识的价值会得到提升,企业会重用、提升那些有真才实学、能给企业带来更多利益的人,这会挤出一部分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的最初影响。 其次,在利益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下,一个人在家庭的影响下即使获得了一个好的职位,他也不一定能胜任这个职位上的工作,他会感到多种压力,会感到不舒服,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会主动地放弃家庭好心地帮助他们获得的这个职位,而去找一份自己更喜欢的工作,从而使家庭对个人职业地位的最初影响在个人的代内流动中受到削弱。 当然,不胜任工作而待在一个职位上不动的人也大有人在,当一个人不胜任其工作而

父母争吵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争吵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父母吵架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古人有云:“两口子吵架不记仇,船头吵架船尾和”。似乎夫妻吵架是古来便有的,不足为奇。有人比喻,夫妻好比是牙齿和舌头。两者挨的如次之近,甚为亲密,但难免也有牙齿咬伤舌头的情况出现。或许再亲密的人在一起相处多年,哪怕是挚交好友;模范夫妻也难免有口舌之争。又有谁能保证不会因琐事而争吵呢? 如今社会竞争日于激烈,工作压力普遍增大。人们在单位中,在社会里难免有各式各样的烦恼。回到家中,又要面临着繁杂的家务。如此一来,工作时的烦恼无法得到渲泄;生活的种种困惑又扑面而来。这样便使人心情骤坏。夫妻双方在这样的情况下,难免心烦意乱。轻则互相埋怨;重则言语相激;极端之人往往大打出手,拳脚相加。 众所周知,孩子是夫妻生活的必然结果,也是双方的爱情结晶。孩子在父母心中是最为重要的,而父母在孩子心目中也是无可替代的挚亲挚爱之人。父母的形象在孩子的心中往往是高大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信任超过任何人。而父母在孩子心中又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孩子对这种亲情的依赖高于任何事物。他们心中希望父母是和谐的,和睦的。家庭生活是美满的,快乐的。他们在这样和谐氛围中生活得无忧无虑。 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会说:“我不怕爸爸和妈妈吵架”。因为年幼的孩子期望在和睦的家庭中生活。而每个离异家庭的子女,没有一个不在父母离婚期间,哭的死去活来。试想这样的孩子怎么会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呢? 离异似乎是夫妻争吵的极端产物,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魔物。但即便不离婚,父母的每一次争吵还是会对孩子造成不小的影响。笔者认为:每一个孩子对于父母的吵架是抱有恐惧感的,这种恐惧感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世纪末日。会使原本放松的神经一下子蹦紧,使他们无心于手中正在做的任何事情。以至于精神无法集中。具体影响表现在:孩子上学思想不集中,心猿意马;心中担心父母还会争吵,忧心忡忡;放学回家又生怕父母互不理睬,怕进家门;无心功课,成绩下降。长此以往,孩子心中会产生怨恨,他会对父母产生埋怨心理,恨他们为什么要争吵,为什么不能够互相理解,多一点宽容。而孩子太小,太多的大道理他们是说不来的,他们表达方式很简单,就是哭。 哭,人类从母体诞生所与生俱来的语言。此时便成为孩子们对于父母争吵恐惧的表达方式,也是他们想化解父母争吵,使家庭和睦的唯一语言。多可怜的孩子,多无助的群体!如果,他们不运用这唯一的武器,他们还能依仗什么呢!没有人能帮他们。 难道真的没有人可以帮帮他们吗?听,孩子还在啼哭。他们心中唯一的愿望,谁能帮他们完成?孩子的父母在哪?孩子心中挚亲之人,他们为他们的孩子带来什么?一个破碎的家庭?还是一个摇摇欲坠,维持着家庭外壳的家?他们只是强迫孩子接受一个有爹没妈,有妈没爹的单亲家庭。每一个破裂家庭或离异家庭的子女,没有一个会在嘴上说,但没有一个

父母离婚后如何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父母离婚后如何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李中莹《亲密关系全面技巧》 大部分的父母,当他们争吵时,他们仍然深爱孩子。就算他们决定分居甚至离婚,他们仍然是深爱孩子的,只不过他俩之间的问题已经大到超越一切,包括对孩子的爱。父母之间的感情关系是他们两人的事,他俩已经成年,有权决定自己的人生该怎样过,当然亦有责任承受自己决定的后果。若他们仍深爱孩子,他们可以做一些事将两人的冲突和分手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和痛苦降到最低。 (1)尽量对孩子坦白。 坦诚地告诉孩子,父母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这是正常的现象,没有两个人能够在所有的事情上保持意见一致。坦诚地告诉孩子与另一方争吵后自己的不开心,但是绝对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评、责骂另一方。你可以对孩子说:“这次争吵使我感到很累,有些失望。”但是你不可以说:“你爸爸很不讲理,他使我很累。”如果可以,你这样说会对孩子有帮助:“爸爸有他的看法,那也是为了我们好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不能同意。”这就是在孩子面前给予另一方肯定。 如果你哭了,不要在孩子问你时否认,坦白地承认好了。哭泣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罪恶,或错误的事,也不是只有软弱的人才会做的事。所有人都会有哭泣的时刻,甚至当所有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都会有眼泪流出来。 (2)绝不把痛苦归咎于另一方或孩子 无论你有什么情绪或者痛苦,都要明白这是自己的人生,自己的责任,事情中都有自己的决定引起的后果。绝对不要在孩子面前埋怨另一方,更不要说这些问题是孩子的错,或者是孩子引起的,就算是说笑都不可以。 你可以对孩子说: 每个人都会有烦恼和不如意,我现在就处于这样一个状况。 有一些事情,我与你的爸爸/妈妈的意见不一致,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没有两个人能够在所有事情上都看法一致。 事情与你(孩子)完全无关。爸爸妈妈对你的爱也完全跟以前一样,绝对没有改变。 假如孩子较年长,能够与你像朋友般倾谈内心的感受,你可以把内心的一份情绪带出来与孩子谈谈。前面说过的原则必须遵守(不批评另一方),若不能做到这点,则不应与孩子谈论。以下是一些例子:(3)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父母对孩子的爱都不会改变 假如父母双方都能按照上述的做法,在冲突争吵的过程中与孩子保持沟通,孩子心中虽然难受,但是会感到父母懂得处理他们自己的问题,便会减少制造问题,也会减少对自己的责怪。更重要的是,当父母愿意与孩子探讨内心的感受时,孩子也会愿意对父母坦白说出内心的感受,并且接受父母在谈话中的引导。 如果父母的感情关系继续恶化,直至发展到需要分居或离婚的地步,有了上述的亲子关系,孩子的心理困扰可以维持而不再恶化。当分居与离婚已成定局,父母都分别能够与孩子建立一个更紧密的关系,互相支持。 这样,除了在整个过程中父母分别用语言去给孩子保证,他们对孩子的爱仍和以前一样,无论什么事情都不会改变这份爱,在实际的接触相处里,孩子会真正感受到这点。这样,孩子能够接受父母已经分开的事实,内心虽然有份惋惜、无奈,但是,由于他仍享有父母的爱和支持,他仍然可以继续成长。(4)与孩子同住及见面的权利 分居或离婚所引起的问题之一是哪一方拥有孩子的抚养权,而另一方获得探视孩子的权利。很多失败的婚姻关系都以憎恨、报复的心态结束,往往以孩子作为伤害对方的工具。凭着爱而开始的一份关系,过程中两个人对这份关系的发展负有完全同等的责任,因为不能相处而要分手,这的确令人感到惋惜,但不应该以憎恨、报复的心态结束。因为配偶的问题而利用孩子去伤害对方,这是完全漠视无辜的孩子,无视身为父母的责任了。 法院会考虑父母两方的经济能力、生活模式、心理状态等因素,从而去判决哪一方拥有孩子的抚养权,而另一方获得探视孩子的权利。但这是从法律的角度去看事情,而不是从身为父母的角度看。两人之间因为有爱而结合,现在假如对对方的爱已经完全消失,甚至要用法律的手段去处理事情,是很可悲的事。用这件事去伤害另一方,孩子受到的伤害比另一方的大得多。这简直是以损失孩子的幸福人生为代价去对另一方的报复,每一次使另一方感到痛苦,都同时使孩子获得幸福的可能性失去2%。 对于已经分居或离婚的夫妻,最好保持这样的一个心态:“我的婚姻已经失败了,我应该做点事来减少带给孩子的伤害。另一方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孩子希望多与爸爸/妈妈见面,我应该尽可能地满足他这个愿望。”用这个态度,尽量从符合环境条件和照顾孩子需要的角度去与另一方就什么时间、每次多长时间见

案例父母多些宽容与耐心,孩子的内心会更加强大

案例父母多些宽容与耐心,孩子的内 心会更加强大 案例父母多些宽容与耐心,孩子的内心会更加强大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冒失”行为,是包容还是指责?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购物需求,该如何引导?孩子的不良情绪该如何安抚?今天,小编为大家展示3个相关教育案例,不妨看看案例中的做法,同时听听专家怎么说。 打碎的是碗还是心? 有一次女儿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碗里的小料溅了我一身,我不禁大喊一声,女儿看看被惊吓的我,看看被打碎的碗,惊慌失措起来,怯怯地对我说:“妈妈,你打我一下吧!”她的表情与话语告诉我她已经知道错了,我为什么还要再责备她?于是我微笑着对她说:“妈妈原谅你了,下次可要小心哟!”女儿嘴角又露出了笑容,感激地对我说“嗯,妈妈,我记住了!”于是又开心地玩了起来。 事后回想她的那句话,我还是颇为吃惊。为什么她让我打她?是不是我平时对她伤害太多了?多少次,我在干家务,女儿无意“添乱”,我会不耐烦

地呵斥她;多少次,下班回家一身疲惫,女儿找我读书,我头也不抬地拒绝她;又有多少次,女儿磨磨蹭蹭,我会一边责备一边“拎”着她下楼……女儿怕自己做不好惹妈妈生气,更害怕妈妈的责备和惩罚。 打碎了碗可以再买一个,但打碎了孩子的心却无法再挽回;作为父母,多一些宽容与耐心,就能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心。 【专家点评】 打碎碗的刹那,家长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接纳了孩子“冒失”的行为,还给孩子一份安全感;平静的背后,家长的心却波澜起伏,我们看到了她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觉察,与孩子的对话。当个好妈妈不容易,就是要经历这样的成长! 对孩子不当要求说“不” 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爆丸小子热播,儿子收集了几乎所有种类的爆丸,可他依然看到必买。有一天,放学回家路上,儿子看到路边小摊摆着各种爆丸,他又不走了,最终,我还是坚持不买,儿子气得直哭。 晚饭后,我对儿子说:“你看,这世界上有很多好东西,包括好玩的玩具、漂亮的衣服很多很多,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第二节: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儿童与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的发展 想一想,亲子关系对幼儿有什么作用?儿童依恋的发展分几个阶段?亲子关系有几种类型? 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朝夕相处,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早期的亲子关系是以后儿童建立同他人关系的基础,儿童早期亲子关系好,就比较容易跟其他人建立比较好的关系。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怎样实现的呢?这主要是通过满足了孩子爱的需要(即希望被人疼爱)和安全需要(即觉得有人保护自己)而实现的。这两种需要的满足是儿童进行探究学习和跟他人交往的前提。如在1~3岁期间离开父母,由他人抚养的孩子,往往胆小,与同伴主动交往的能力差,在个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多,如独立性差,任性等。 广义的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如父母态度专制,孩子容易懦弱、顺从;父母溺爱则导致孩子任性。目前独生子女社会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不正确的亲子关系,即家长的过分保护和溺爱所致。 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婴儿从六七个月开始,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当依恋对象离开时,就会哭喊,不让离开,当依恋对象回来时,会显得十分高兴。 尽管所有的婴儿都存在着依恋行为,但由于儿童和依恋对象的交往程度、质量不同,儿童的依恋存在不同的类型。一般认为,儿童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回避型 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母亲回来了,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暂时的,接近一下又走开了。这种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和接受母亲的安慰一样。实际上,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有的人把这类儿童称为“无依恋的儿童”。这种类型较少。 2.安全型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影响,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苦恼。当母亲重又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 3.反抗型 这类儿童遇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极度的反抗,但是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他安全探究的基地。这类儿童见到母亲回来时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甚至还有点发怒的样子。如孩子见到母亲立刻要求母亲抱他,可刚被抱起来又挣扎着要下来。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不太容易,他不时地朝母亲那里看。三种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较好的依恋类型。 早期依恋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 研究表明,早期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2岁时产生更多复杂的探索行为,儿童对事物产生积极的兴趣,主动去活动、探索。而随着儿童年龄的发展,这种好奇心则直接影响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孩子表现出更高的持久性和愉快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在不安全依恋的儿童身上却没有这种表现。 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 研究证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比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更容易接触,情绪比较愉快,攻击性低,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技能。还有研究发现,至少对男孩,1岁时的不安全型依恋是与6岁时的适应不良和行为问题相联系的。 既然健康依恋有助于儿童个性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依恋呢? 首先,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如抱孩子,还要适当和孩子一块玩耍。同时,父母亲在和孩子接触时,要保持愉快的情绪,高高兴兴地和孩子玩。 其次,父母亲对孩子所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要注意孩子的行为(如找人、哭闹等),并给予一定的关照。 (二)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