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12 (1202-1200021B-012) > 学习指导书>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本章知识点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为了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而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不仅要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且还要确立实践是认识基础的观点,懂得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了解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提高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能力。

(二)关键词:

反映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认识世界造世界

(三)主要内容简述:

1、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本节的逻辑线索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厘清实践的主体和实践的客体及其关系,进而说明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正确分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与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与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各种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实践活动过程是在实践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己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存在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

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当然,理论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2)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问题的科学回答,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一切旧哲学的认识论区别开来。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唯心主义先验论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立场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完全颠倒了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真实关系。主观唯心主义者断言,认识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是人对自己感觉、心灵活动的把握。如贝克莱、马赫等人主张感觉是唯一真实的,认识就是整理自己的感觉;中国明代的王阳明则宣称“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客观唯心主义主张在人脑之外有一个独立的理念世界,人的认识就是对这种观念的东西的认识。无论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就彻底划清了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的界限,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不可知论是一种怀疑世界的客观存在,怀疑人类有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之能力的哲学观点。不可知论对人的认识活动及其成果采取怀疑主义的态度,实际上也取消了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认识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问题,并在人的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人为的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信仰主义保留和开辟了地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实践观点出发,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的观点。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彻底的科学的认识论。认为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认识的。人们通过社会实践,不但可以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达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主观和客观的一致。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对立。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的基本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但两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的活动,缺乏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旧唯物主义者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把主体仅仅理解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同时缺乏实践的观点,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把认识看作是人对客观事物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也就看不到人的能动性,不了解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也缺乏辩证法的观点,因此往往把

认识看成是一个从客体到主体的一次完成的单向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机械性、直观性,是认识论的伟大变革。首先,它第一次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出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其次,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认识总是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辩证发展过程。

(3)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能动性飞跃:即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认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方面的认识。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在社会实践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的直接的经验。没有感性材料,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主观的东西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因此,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理性指导越自觉,感性认识也就越深刻;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它要采用语言文字等可感物质外壳。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除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之外,其意义还在于: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作为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基本矛盾,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在实践中得到解决的。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它是唯一科学的认识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唯一科学的工作路线。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与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与群众路线,是内在统一的。

2、真理与价值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实质上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和检验真理的过程。本节力求把握真理的客观性及唯物主义特征,同时又要把握真理的辩证性,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而揭示出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说是为了获得真理,继而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表现在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坚持客观真理论,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坚持客观真理论,必须自觉地反对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往往是同谬误相互纠葛而又相互分离的过程。所谓谬误,也就是与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相背离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检验真理并不排除逻辑证明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

(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的特点。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使价值服从真理,使需要服从可能,使暂时服从长远,使局部服从全局。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导、相互结合来实现二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作用。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本节揭示了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必须坚持的原则。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辩证关系的阐述也是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

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从事实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集中体现和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的统一,体现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2)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也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政治经验。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必须坚决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从而形成新认识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接近新问题,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统一起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二、本章的重点、难点问题解答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伟大变革?

认识论是以人的认识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在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认识论,认识论基本上从属于本体论。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关注的中心在于世界存在问题。如古希腊哲学家关于世界的本原是“水”、“气”、“火”、“原子”、“理念”、“数”;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构成世界万物,张载、王夫之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朱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理”,陆九渊、王阳明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心”等等,几乎所有的讨论都集中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17世纪后,认识论问题凸显,英法哲学家们以不同的立场分别回答了“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诸多问题。比如认识的主客体问题、认识的工具和方法问题、认识的能力和途径的问题,认识的阶段和过程问题,真理问题等。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但一开始就有了分歧: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院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认为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同样使之绝对化,认为由于感觉经验是相对的和个别偶然的因而是不可靠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不可能建立在这样的不可靠的基础之上,而只能是从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

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唯理论与经验论相对立,它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知识,不可能来自经验,而只能来自从先验的、与生俱来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唯有这样获得的知识亦即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唯理论的奠基者,他主张人心灵中有一种天赋观念;依靠理性方能认识事物和辨别真伪。唯理论把理性直觉和理性演绎看作真理性认识的来源,认为“精神直觉和演绎,就不能获得科学知识”,它强调理性思维的极端重要性,忽视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这使其实际上没能科学的解释知识体系的来源问题;而把知识体系建立在纯粹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必然使知识体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将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辩证法引入认识论,所以科学地界定了认识和实践的主客体范畴,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客体之间通过一系列中介相互作用,达到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过程;解决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认为生活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和首要的观点。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的无限发展的过程,真理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都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实践检验是确定性和不确定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把实践观点放在首位,指出认识过程充满矛盾,认识的发展是不断解决矛盾又有新的矛盾产生,从而使认识不仅有唯物主义基础,而且始终贯穿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精神,并且以唯物辩证的方法论去解释和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实现了认识论与唯物论、辩证法、

历史观的统一,所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产生是认识史的伟大变革。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反对唯心主义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先验论认识路线。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外界的复写、摄影和反映,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反映发生。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则相反,他们从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派生物质的前提出发,以不同的方式否认认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主张认识是先于经验、先于实践的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反对了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反映论同时就是可知论,唯物主义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主张人的认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是不能彻底认识的,否认人类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不可知论贬损了知识的可靠性,否认了科学的价值,把人们引向蒙昧主义或者怀疑主义。马克思主义把实践引入认识论,科学地阐明了世界的可知性,从根本上驳倒了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反映论,都是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相对立的。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它有两个根本缺点,一是脱离实践,二是不懂得辩证法。因而不能真正揭示认识的本质,不能成为科学的认识论,也不能彻底驳倒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辩证唯物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消极反映论的根本缺陷,使认识成为科学的、能动的和革命的反映论,揭示了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彻底驳倒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3.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由于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片面的、表面的、现象的认识,是对事物的经验性的认识,停留于感性认识就不可能进入到对事物规律的本质的全面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才能从现象到本质,才能从片面到全面。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取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前提和基础;遵循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即通过把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作,形成概念和理论体系。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就是要使人们的理性认识在实践中成为改造世界的力量,转化为物质产品。这是认识中的又一次飞跃,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其原因是: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实践也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在实践中获得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充实和发展,理论本身才能不断前进。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经过这两次飞跃,就构成

了人的认识的一个具体的过程,如果形成了基本正确的认识,这个具体的认识过程就算是相对完成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人类认识的总的发展过程。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统一的具体性是指,主观、理论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二者统一的历史性是指,主观、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说明了认识活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形式上看,认识活动是认识与实践不断分离和重合的反复循环,这就是认识的反复性;从内容上看,它的每一次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或深一层的程度。这就是认识的无限性。正是在这样的认识过程中,人们通过反复性与无限性的统一,通过相对认识绝对,通过有限认识无限,不断地接近客观真理。所以,我们要坚持理论创新。

4. 关于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多元论”。

真理是客观的。人的一切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真理则是其中正确的反映,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所谓真理有客观性,不是说真理自身是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实在,而是指真理作为人的认识具有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性质。真理的客观性是最基本的属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真理的客观性出发坚持真理一元论。

“真理只有一个”,这是相对于一个确定的认识对象而言的。所谓一个认识对象,依各种确定的场合,可以是指一定范围的事物整体,也可以是指同一一事物的一定层次或一定方面。反映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层次的认识,不等于关于同一对象的认识,反映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层次的正确认识只有一个,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论的。坚持真理一元论,必须正确理解真理的具体性。“真理只有一个”决非否认真理是包含多种认识成分,而是坚持真理的具体性,强调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具体的。客观事物都是多样性同一的整体,人们从不同的方面去认识同一个事物,可以得出不同的但都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真理多元论”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真理观。“真理多元论”借口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否定真理的客观性,歪曲了真理的本质。“真理多元论”的错误还在于,借口真理是发展的,歪曲真理的相对性。按照“真理多元论”的观点,既然不断有新的真理产生出来,就表明真理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断言真理只有一个就是主张有终极真理,否认真理的发展。这是一种误解。

5.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绝对主义、相对主义。

绝对真理又称真理的绝对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志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一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第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着的世界的一次接近,这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又称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人们的认识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侧面的正确认识,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对象的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的反映,因而是相对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绝对真理包含在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无数的相对真理之和构成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从两个不同的极端歪曲和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绝对真理不等于绝对主义,绝对主义片面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是一个过程,否认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否认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相不等于相对主义,相对主义只看到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真理之中包含绝对真理,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从而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原则界限,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

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是人们主观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全部认识活动都是为了获得真理,因为人们只有用真理指导实践,才能取得实践的成功。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最本质、最普遍的价值概念,它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的概括。

价值和真理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是在实践基础上辩证统一的。

人们的实践活动决不是单纯一种主观随意的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受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必须统一而且可以统一,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所谓实践的真理尺度,就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的真理。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所谓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和要求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须同时体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要求,即实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

然是既遵循了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真理尺度是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时所必须遵循的客体的本质和规律,遵循真理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按科学规律办事”;价值尺度是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时所必须遵循的主体的本质和规律,遵循价值尺度意味着我们通常所说的“满足人的需要”。

价值的实现是以把握相关真理为前提的。价值是实践的目的,人们对实现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动因,但价值的实现是以对相关真理的把握为前提的。正确的价值认识的形成是以相关的真理为根据的。价值认识作为一种评价性的认识,只有在获得了关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和客体的真理性的认识之后,才能形成主体对客体价值的正确评价。

真理必然具有价值。任何真理都必然具有价值,这是因为真理能为实践提供科学的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能为实践提供正确的价值目标。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作用。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被确认,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价值的实现表明在实践中所遵循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真理。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引导,表现在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也就是说,人们认识世界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因此,是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的,所以认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提出了相关的新的价值追求,人们在哪一个领域中获得的真理越多,人们就会在哪一个领域中提出更多的价值目标,因此真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价值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促进,则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人们的生活条件和人的发展方向,这就使得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发展自身的必然性,从而促使人类的价值实现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序地、持续地得到发展;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推动着真理的发展,也就是说,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越自觉、越合理、越深入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同时也就越激发起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

总之,真理和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联结、相互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共同发展。

人类的实践活动只有做到既遵循真理原则,又遵循价值原则,才能保证实践的成功。正是基于实践的这一要求,人们逐渐形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形成了以两者统一作为实践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原则。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必须坚持真理原则,必须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成功,这一实践的根本要求促使人们形成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本质上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坚持真理原则的客观要求这种意识的

精神升华。科学精神是在实践中服从真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求真、求实的自觉意识。成功的实践还必须坚持价值原则,在实践中必须做到以满足主体的需要为目标,实践的手段必须服务于促使这一目标在实践结果中得以全面的实现。实践的这一要求升华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以尊重人、爱护人、关注和促进人民、人类利益和社会进步为核心的求善、求美的自觉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坚持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发扬科学精神、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可以促进人文精神的进步。其次,发扬人文精神,具有制约科学发展方向、促使科学技术在应用中不会被用于为害人类的重要作用。总之,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是时代进步对人类实践提出的日益迫切的要求。

7.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马克思恩格斯论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页)

“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45页)

“‘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页)

“种的尺度”和“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是客观的尺度,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内在尺度”是人的尺度。是人的主观目的性,这二者的统一即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结果便是美、是和谐、是自由。是人的历史活动的全部目的。总之,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必须统一而且可以统一,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8.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是两类:一是在知、情、意三大类意识要素中,知属于理性因素,而情和意,即情感、意志,包括冲动、欲望、习惯、本能等属于非理智的方面,属于非理性因素;二是人的认识过程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具有不自觉性、非逻辑性等特点因素。

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1)情感、意志、欲

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

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在认识过程中,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以非逻辑的方式和思维的逻辑形式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对认识的发展和飞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认识的发展不是单纯的逻辑运行或者非逻辑的跳跃,而是逻辑的循序渐进与非逻辑的跳跃的有机的统一。逻辑因素与非逻辑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促成人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由现象向本质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理性主义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否认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但与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约,强调人应该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现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则把非理性的东西看做是人的本质,把人的感觉、欲望、情绪、本能看做是决定一切的东西,并且否定或贬抑人的理性、理性思维的作用,对非理性、非逻辑的东西作了唯心主义甚至神秘主义的解释,并片面夸大人的非理性因素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非理性主义的错误在于把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并片面地夸大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三、本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 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A.先验论

B.不可知论

C.反映论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无限发展的观点

4.教条主义犯了()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D.类似诡辩论的错误

5.经验主义犯了()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D.类似诡辩论的错误

6.加强和重视理论上的创新,必须反对( )

A.经验主义 B.教条主义

C.绝对主义 D.先验论

7.“任何具体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是()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对绝对真理的否定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8.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A.把感觉作为认识的起点

B.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C.承认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D.指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9.否认逻辑证明的作用是()

A.教条主义的表现

B.经验主义的表现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0.“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

A.相对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1.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D.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12.恩格斯说:“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B.技术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3.南宋诗人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和认识同等重要

D.间接经验无用处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5.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A.是否占有丰富而又真实的感性材料

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

C.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

D.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取得预期的效果

1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1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

C.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18.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19.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 B.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20.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成真知

21.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2.法国科学家路易 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3.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24.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25.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A 2003

A.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26.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活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D.实践高于认识

27.“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28.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意思是: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B.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29.延安时期,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实践论》、《矛盾论》,主要是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 )

A. 经验主义

B. 冒险主义

C. 机会主义

D. 教条主义

30.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

A. 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B. 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C. 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D.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所规定的

【参考答案】

1.C

2.C

3.B

4.A

5.B

6. B

7.C

8.B

9.B 10.D 11.A 12.D 13.A 14.B 15.D 16.B 17.D 18.D 19.D 20.B

21.D 22.B 23.D 24.B 25.A 26.D 27.A 28.B 29.D 30.A

(二)多项选择题

1.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A. 反映论 B.经验论 C. 可知论 D.不可知论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A. 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 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3.感性认识是()

A. 认识的初级阶段 B.认识的高级阶段

C. 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 D.对事物内部本质的认识

4.理性认识是()

A. 认识的高级阶段 B.对事物内部本质的认识

C. 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 D.唯一可靠的认识

5.“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

A.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B.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C.唯我主义观点 D.反理性主义观点

6.中国传统哲学中所反映出的唯心主义知行观有( )

A.孔子:生而知之

B.孟子:不虑而知

C.老子:不行而知

D.荀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7.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是( )

A.公平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真理原则

8.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9.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

想是( ABC)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D.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10.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转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形

11.“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意味着()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意义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1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4.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的有()

A.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证实

B.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认识是以抽象的概念、符号、公式等形式反映自然与社会

D.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是实现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的必要途径

15.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B.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大作用

16.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验比理论更重要

B.只能从经验不能从理论来认识社会主义

C.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D.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18.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19. 真理是()

A.客观的、一元的 B.具体的、发展的

C.历史的、无阶级性的 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0. 价值的特点()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2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22.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是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一观点在认识论上说明了( )

A.认识来源于经验,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

B.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

C.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超过青年人的认识

D.认识的深刻性与认识的积累有密切联系

23.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下列意识要素属于非理性因素是( )

A.情感和意志

B.动机和欲望

C.直觉与灵感

D.猜测与顿悟

24.牛顿说:“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表明( )

A.认识来源于巨人

B.认识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实践不是认识的源泉

D.间接经验是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

25.下列判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的是( )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C.“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D.“一步实际行动胜过十打纲领”

【参考答案】

1.AC 2.AD 3.AC 4.AB 5.BCD 6.ABC 7.BD 8.BCD 9.ABC 10.AD 11.BCD 12.AC 13.ABCD 14.AB 15.BCD 16.CD 17.ABCD 18.ABD 19.ABCD 20.ABCD 21.BCD 22.ABD 23.ABCD 24.BD 25.ACD

(三)辨析题及参考答案

1.实践是把握事物本质的精神活动。

【参考答案】

此观点是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主

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人类的实践活动同动物的活动是根本不同的。动物的活动

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本能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是人

类所特有的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肯定实践对于人的认识的基础和决定性的作用。认为只有通

过实践,人的思维或精神活动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但实践本身不是精神活动,

也不能直接去把握事物的本质。

2.“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参考答案】

此观点正确。这是恩格斯对人的认识能力的一种科学的辩证的论断。

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

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每一个人或每一代人总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展现程度

的限制,总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主观条件及生命的有限性等条件的限制,

即人们所达到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是非至上的。

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只有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

迭中才能不断得到解决。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着的人们中

实现的,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

导致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至上性,又会导致思维僵化和绝对

主义。

因此,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辩证统一的。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参考答案】

此观点正确。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观点。

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立足于实践、依靠实践来解决一切理论上的问题。

同时,它能用实践的观点科学地解释各种错误理论以及被弄得玄奥、神秘的种种理论,并从社会实践中找到它们产生的根源。

4.真理必有用,有用即真理。

【参考答案】

此观点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错误的。真理是有用的,就是说真理是有价值的,这是正确的。真理的有用性或价值突出表现在:它能指导人们的实践,使人们的实践获得成功,取得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效成果。

但“有用即真理”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它是实用主义哲学在真理问题上的主要表现。这个论断的要害是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把真理当成可以按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东西。因为在尚存在阶级和不同利益集团的条件下,有用与否在不同阶级和集团那里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这样一来,真理还有什么客观性呢。

真理唯一的规定性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相符和一致,这跟真理是否有用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所以,我们说,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的未必就是真理。

5.“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能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参考答案】

此观点正确。客观世界的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是人的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并能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客观依据。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觉是人的感官对事物个别感性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以直接性和具体性为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借助于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以间接性和抽象性为特征。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解决本质问题。所以,只有理性认识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6.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参考答案】

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识论是研究:() A.世界是什么的学说B.世界是怎样的学说 C.人的心理活动的理论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3、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的是:() A.费尔巴哈哲学B.黑格尔哲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D.康德哲学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能动的反映论B.直观的反映论 C.经验论D.先验论 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涵义的是:() A.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B.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客体是外部自然界D.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最好地说明:()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表明:() A.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B.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C.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B.直观与反思的关系 C.实践与反映的关系D.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10、“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正确地认知自我和世界

正确地认知自我和世界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往往受限于自己的认知力。一般而言,我们的学识、经历和经验会形成一个隧道,人对事物的所有认知和判断都会局限在这个隧道内,并且还会想当然地认定真相就是如此。 但是,一旦有新事物出现时,我们的认知就会被顷刻颠覆。 在发现澳大利亚之前,欧洲人认为世界上只有白天鹅,没有其他颜色的天鹅,在他们的认知中,这是存在了1000多年的“常识”,就是真理。但是,在踏上澳大利亚看到第一只黑天鹅的那一刻,欧洲人的认知崩塌了。 由此,“黑天鹅”成了欧洲人相互交流和往来信件中的常用语,喻指非常难以预料的、不同寻常的事物。 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都不是世界本身。没有人能绕过自身的感知形式去认识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在人的脑海中所呈现的样子必然受到其主观认知形式的塑造,这就是著名的“黑天鹅理论”。 创业,就是创业者带领一群未知的人,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干一件未知的事情。自始至终,创业都在与不确定性为伍。 对创业者来说,只有练就“躲刀”“避炮”“防止掉坑”以及“掉坑后爬出坑”的能力,才有可能赢得未来。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正确地认知自我和世界。 1.认知自我

认知自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几乎没有人会觉得自己不了解自己,但实际上,人很难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的光彩和晦暗。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会将自己的成就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和远见卓识;一个失败的创业者,会将自己的败绩归罪于运气和环境。 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倡导:修身正心,知行合一。如果人的心不正,认知就不准确,就会出现偏差,进而导致错误判断。 通常我们会认为,朋友圈是一个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创业者认知力水平的地方。如果一个人在朋友圈中表现得极为自负,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派头,最好谨慎地看待他,弱小和无知从来都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不过,自负≠吹牛。 从某种角度看,“吹牛”是一个褒义词,它是年轻人的标签,我们年轻时都吹过“牛”,而且还为吹过的“牛”拼搏过,这样的“吹牛”,可以把它看作是梦想。 总的来说,认知自我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 在创业中,认知自我就是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拥有哪些可以对创业活动产生帮助的能力和资源,知道自家产品的优点和缺点、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以及自己能创造什么、能为社会带来什么等。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基础知识考试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 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 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 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 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 (20)假象是(③)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等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运用矛盾分析法认识和改造世界。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注重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不可急于求成。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其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观点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中所蕴含的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艺、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总之,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中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所以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必须遵循和把握的思维逻辑系统。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及意义是什么? ①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它自身的价值。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改变了原有的价值量,所以叫可变资本。②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分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可变资本产生的,是绝对和相对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第二,为考察资本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摘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强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关键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唯物辩证法、马克思 正文: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只有了解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主要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予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进到认识论中来,从根本上解决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人们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既不是“生而知之”、主观自生,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而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其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内容。第三,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世界上的事物是无限的,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也是无限的,因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终结,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综合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认识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就是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和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也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但这种反复性和无限性,不是一种单纯的循环,而是波浪式的发展。 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认为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所谓运用就是把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如果不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统一起来,就在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沦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人的认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实践基础上,先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足认识世界的过程;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就是改造世界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 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关于认识自己的范文与素材

关于认识自己的范文与素材 导读:【篇一:认识自己】 我很平凡很普通,在英雄遍地高手如云的今天,人常常感到自卑,以致有时会产生即使没有我,世界也不是一样的想法。 就这样,我一直自以为无足轻重的活着。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没有我地球照样转,但有我不一样。”突然觉得这句话是如此的可笑,大千世界,到处充满着竞争的火药味,你的存在也只是空气中的尘埃而已。于是,将这句话抛之脑后。渐渐的,发现这句话是如此的美妙它让我明白了自我存在得意义,也让我珍惜每个自我存在的权利,更让我开始重新认识自己! 我,很平凡,没有横溢的才华,没有非凡的本领,没有惊人得力量,没有超众的智慧,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巨额的财富,没有传奇的经历,没有丰富的经验……,但我明白,我始终都在走一条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始终都在营造一处风景,一道涂抹着个性色彩的风景。 我,很平凡,平凡如海里的一粒沙,但又有谁不是沧海一粟呢?我不是世界的惟一,然而每个人在世界上又是惟一的。 我,很平凡,在平淡的日子里过着平淡生活,但又有谁能体会的到平淡生活中的安逸。 朋友,也许我们没有蓝天的深邃,但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我们没有大海的辽阔,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我们没有太阳的光耀,可以有星星的闪烁;我们没有苍鹰的高翔,可以有小鸟的低飞。每个人都有自

己的位置,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踏出自己的通途,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应该明白: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个“我”世界才变的丰富多采,生活才变的美好无比。 认识自己,让个性伴随你,自信的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展示内心世界的丰富内涵,给苍白的四周以绮丽,给庸俗的日子以诗意,给沉闷得空气以清新。 【篇二:认识自己】 玫瑰花总是那样娇艳欲滴惹人喜欢,但它又总是带着锐利的尖刺,毒蛇总让人想到那丑陋的外表,锐利的毒牙,火红的芯,还有那至命的毒液,但蛇毒也是一种昂贵的可救人性命的药物。由此看来世上万物都是有好有坏的,那么我们人类也同样如此,我们应该认识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秦始皇勇猛强大,凭借着自己无穷的力量统领七国并使社会向前跨进一大步。可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心坚硬如石,推行的政策残暴胜于虎,民怨久积,终于在秦二世秦王朝就被推翻了。在街亭一战中,马谡自持懂得兵法,骄傲自大,盲目轻敌,笑孔明“多心”,笑王平“真女子之见”,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不能知己知彼,最后失街亭,断头颅。倘若这些人能够知道他们的这些缺点,对他们能造成终生的严重后果,那么即使这些缺点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也还是可以矫正的。怕就怕有些人不能发现自己的短处,还在那里沾沾自喜,自我感觉良好。 齐威王原本受奸臣小人蒙蔽,不是一位明君,但当邹忌虚言自己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摘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强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关键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唯物辩证法、马克思 正文: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自觉地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在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地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建设一个人鱼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协调统一的和谐世界,为人类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当然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改造的成功,错误的认识致使改造的失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告诉我们,正确的改造世界可以促进民众更为准确的认识世界。人类世界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求,然而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规则运行的,不可能自动满足主体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使主客观达到有机统一,正确解决两者的矛盾。 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对自身的主观世界做出正确的认识并进行合理改造后,才能使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高效完善,才能使社会整体达到和谐。而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并能检验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原理,要求我们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于事物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事物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这样才能经受困难和曲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社会的进步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2. 实践和认识的客体是 (最长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3. 实践的中介是 (各种 ) A.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 主体和客观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 A.和实践关系 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C.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D.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5.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 A.发展的观点 B.的观点 C.世界可知的观点 D.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6. 恩格斯说过:“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实践产生 A. 了认识的需要 B.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 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 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这表明(B ) 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 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区别在于(D )

A.前者是事物的现象,后者反映事物的本质 B.前者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后者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C.前者的源泉是实践,后者的源泉是书本知识 D.前者是自己亲身实践得到的知识,后者是从他人那里(包括从书本中)得到的知识 9.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一著名论断表明了( D)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11. 关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错误的说法有( B) A.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B.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就意味着认识是被实践决定的被动的因素 C.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 D.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12.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C)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13.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D)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整理).doc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解释与实践中生存和发展,改造世界的活动从来都是在认识世界的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强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 人类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认识世界,从畏惧自然到了解自然;人类又在不断地改造世界,从古代的都江堰到现代的三峡工程都蕴含着人类改造世界的智慧。可以说,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人类了解自然之后不再畏惧,转而开发自然、利用自然,可见认识的任务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毛泽东同志在《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人类历史是人类自己造出来的,但不认识世界就不能改造世界。”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改变世界、创造世界也就是人的实践,人类往往先通过征服自然界、改造自然界,向自然界索取自己所需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料,进而从事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对比戊戌变法的失败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土地革命的成功与人民公社运动的破灭,我们发现,改造世界必须在人的认识指导下进行,盲目的认识带来的是盲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造成的则是行动的失败,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行动的成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又告诉我们,正确的改造世界可以促进民众更为准确地认识世界。 二、认识改造主、客观世界并重 (一)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人类世界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求,然而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的规律运行的,不可能自动地满足主体的愿望和需要,因而主观和客观就处于矛盾状态之中,例如当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既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使主客观达到有机统一,正确解决两者的矛盾。 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对自身的主观世界做出正确认识并进行合理改造后,才能使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高效完善,才能使社会整体达到和谐。而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它为认识改造主观世界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并能检验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练习题大题

三、辨析题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4.“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5.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1]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 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 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2.[材料1] 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日:“我欲之楚。”臣日:“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日:“吾马良。”臣日:“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日:“吾用多。”臣日:“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日:“吾御者善”,此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材料2]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请回答:“南辕北辙”和“引婴投江”犯了认识论上的什么错误? 3.[材料1] 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 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 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从书本认识世界,从世界认识自己

从书本认识世界,从世界认识自己 ————《非洲三万里》读书报告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鲜花手术》等畅销书,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内容摘要:本书以“非洲之傲”列车为线索,记载了作者在非洲的所见所闻。同时讲述了非洲的历史,名胜古迹与普通非洲人的生活。 參考文獻:非洲(拉丁文:Africa),全称阿非利加洲,位于东半球西部,欧洲以南,亚洲之西,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纵跨赤道南北,面积为3020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占全球总陆地面积的20.4%,是世界第二大洲,同时也是人口第二大洲(约12亿)。 非洲大陆东至哈丰角(东经51°24',北纬10°27'),南至厄加勒斯角(东经20°02',南纬34°51'),西至佛得角(西经17°33',北纬14°45'),北至吉兰角(本赛卡角)(东经9°50',北纬37°21')。 非洲大陆高原面积广阔,海拔500米-1000米的高原占非洲面积的60%以上,有“高原大陆”之称。海拔2000以上的山地高原约占非洲面积5%。低于海拔200米的平原多分布在沿海地带,不足非洲面积的10%。非洲大陆平均海拔为650米。

非洲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公元前4000年便有最早的文字记载。非洲北部的埃及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 文本摘抄:○1走遍万水千山,得到最初的自己。愿世间的灵魂,都能相遇。 ○2其实,旅途上没有真正的独行。祭祀周遭没有人,还有非洲的原野,还有飞驰的机车,还有不时鸣响的汽笛,还有无数故事。就算这一切都没有,那我还有自己同在。 阅读感悟: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把我们自由,空闲的时间大大压缩,很少能有时间亲自出游,读书会成为很多人的选择。读书或许很难达到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读书带给人的收获远比走马观花的逛一圈强。因为,你拥有大把思考的时间与无穷的想象力。在无法亲身经历的条件下,读书是我们的一个认识世界的极好方式。那么,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出门在外,仰望星空,或许很多人都想过这个问题。是见见世面吗?是消遣娱乐吗?还是什么,这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而这本书的作者认为,旅行的意义在于成全自己。在旅行中,我们会经历很多事,欣赏很多景,面对很多人。在了解与见证的同时,其实我们也在弥补自己的内心,我们在路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见识形形色色的人。我们话费那么多的时间,走那么远的路,遇那么多的事,见那么多的景,识那么多的人,只是为了成全自己。旅行,使我们在奔袭中安静,在纷乱中镇定,使我们增加对大自然与生命的敬仰。旅行就是听故事,听不同的故事,听没有听到过的故事,听别人的故事,最后编写自己的故事。旅游是不安全也是不舒适的,但它能带给我们流光溢彩,繁花似锦的世界。当我们走过的路渐渐漫远,当我们双眸注视过的东西渐渐繁多,当我们闻过的气味渐渐五花八门,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变得宽容起来,接纳世界的不同与丰富。见多识广,方能清扬本心。读书,是为了更好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就是通过实践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改造世界,就是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有联系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自觉地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在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地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协调统一的和谐世界,为人类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中国共产党正是执着于创新,才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胜利地走到今天;也必将继续依靠创新,胜利地走向明天。 当然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改造的成功,错误的认识致使改造的失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告诉我们,正确的改造世

界可以促进民众更为准确的认识世界。人类世界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求,然而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规则运行的,不可能自动满足主体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使主客观达到有机统一,正确解决两者的矛盾。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对自身的主观世界做出正确的认识并进行合理改造后,才能使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高效完善,才能使社会整体达到和谐。 而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并能检验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原理,要求我们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于事物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事物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主体、客体、中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第二,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第三,价值关系:客体或主体活动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环节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芳菲尽VS 始盛开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首先,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能动性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一)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含义: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直接性、具体性、生动性 2、理性认识含义: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

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特点:抽象性、间接性第一,相互区别:含义、形式、特点不同。第二,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第三,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4、意义理论意义: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实践意义:其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其二,先调查,后作结论。其三,善于总结经验。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 5、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而又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要完整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毛泽东6、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非理性”是相对于理性而言的。理性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理性是指前述认识过程中

认识自我 改造世界

认识自我改造世界 人是从猿猴经过上万年的演变进化进而变成具有四肢、思想、灵魂的生命个体。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大千世界的深刻认识,人们也慢慢的适应了整个世界。从而需要改变世界来适应自身的发展,因此认识自我变得越来越重要。人类只有认识了自我才能改造世界,进而更好的发展自己。怎么样才能认识自己呢?这就需要我们认识世界,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得到真确的理论,或借鉴已有的正确理论,进而实现改造世界,形成我们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是一个人生存、生活在世界的时间岁月。要这段岁月里,有追求、有渴望,有奋进、有奉献、有坎坷、有失落,它伴随着你的人生,无论是阳光下,还是风雨中,都镌刻着人生的历程,体现着人生的价值。 但是,短暂的人生之旅,怆然中应含着自信,叹息中须透着豪情。人生好比一本书,只有用美好的心灵去读,你才能读出价值,才会读懂爱憎,读懂痛苦与欢乐,读懂追求和奉献是人生的神圣和永恒。 阴阳学对人生价值:社会是残酷的,如果没有权力、地位、财富就永远不能出人头地,永远被人欺负。因为世界没有公平只有强弱。有的人一出生就有豪车豪宅而且是庞大家业的继承人,有的人一出生只是穷乡僻壤受寒冷受饿的孩子。自己的人生只有改变“权力、地位、财富”其中一项,才可以获得社会上的优势的生存机会。古代人相信请阴阳师按照生日在“紫冰银结印符”雕刻“瀛鸯、澞塬”结印阵之后再结印册上添加“染付春秋、筌蹄胡禄、水差芥子”结押这样可以助好运帮助自己获得权力、地位、财富 正是因为世间有多种多样的人生追求,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无论是选择大江东去或是小桥流水,都是各人的心志使然。人各持不同的人生态度,追求煊赫显耀的未必高尚,意在淡泊清静的未必卑下。于是,不同的选择,构成的是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形成了不同的人生价值。 吐出自己最后一缕蚕丝,为人类提供优质的蚕茧,这是春蚕的价值;为使昏暗变得光明,献出自己最后的光和热,这是蜡烛的价值;找准自己的最佳位置,让零配件构成一台精密的机器,这是螺丝钉的价值........ 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首先就得明确我们最基本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只有在我们心中确立下了个是非标准,一个遵循的行为准则,一个终极信念。这个信念才会正确的引导着我们向正确的方向一直走下去,最终达到我们理想中的目的地。那么这个终极信念是什么呢? 它就是“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的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引导下,中国人民站下来了,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被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武力化解掉。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提纲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摘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强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关键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唯物辩证法、马克思 正文: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自觉地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在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地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建设一个人鱼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协调统一的和谐世界,为人类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当然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改造的成功,错误的认识致使改造的失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告诉我们,正确的改造世界可以促进民众更为准确的认识世界。人类世界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求,然而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规则运行的,不可能自动满足主体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使主客观达到有机统一,正确解决两者的矛盾。 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对自身的主观世界做出正确的认识并进行合理改造后,才能使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高效完善,才能使社会整体达到和谐。而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并能检验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原理,要求我们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于事物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事物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这样才能经受困难和曲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社会的进步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