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医的优越性

浅析中医的优越性

浅析中医的优越性
浅析中医的优越性

浅析中医的优越性

1中医理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下展开的。中医的理论观念,跟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理论概念,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中医里运用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这样一些观念,也都是中国文化其他各个方面,特别是哲学中存在的观念。阴阳的思想反映的是平衡,五行的思想反映的是整体的相关性。这些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理念,也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中医正是运用了这样一种精神来构建它的理论体系的。

我想中医理论核心的落脚点就在养生上,即是治病于未病。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医的思想,不是仅仅针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实际的病,而是从整体上来治疗。从饮食、起居、心理、哲理各方面进行总体调节。也就是把一个人看做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生病不可能只是这一个体某一个部分单方面孤立地出问题了,一定是整体上面都有问题。

我觉得,用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的方式来看待一个生命体,应该说是医学一个最根本的基点。医学要有整体的调适,只有整体的调适才能够从根本上治好病。

现在我们还没有哲理方面的治疗,甚至于还没有意识到治病还要从哲理方面去治,其实哲理方面的治疗就是培养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我觉得这对人的健康而言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要心胸开阔、心境平和。

心胸开阔和心境平和,应该说停留在心理层面上还解决不了,必须到最高层次,即人生的意义、就是你悟透了人生的道理、悟透了世界的道理、人生的价值这个认识层面才能解决。《论语》里面也讲过,“智者乐,仁者寿”。有大德者必长寿。所以仁者寿,这句话绝对是有道理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做到。

2据《中庸》记载,孔子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豫”通“预”。这句话提醒人们做事要有远见。孔子告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朱柏庐治家格言》亦讲:“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自古以来,我国历代医家均十分强调“治未病”的观念。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这种“治未病而不治已病”的思路,主要致力于预防而非补救,充分显示出“凡事豫则立”的智慧来。与其说它是“解决”问题,倒不如说它是“避免”问题。这正是中医的睿智和卓越之处。按照中医的观念,对于致病菌或病毒,重点不是去研究和寻找如何围剿或灭杀它们的办法,而是从积极的方面着眼,力求在人的体内营造使其无法生存或者不能发挥消极作用的条件和环境。这正是《黄帝内经》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道理,所谓“治病必求于本”。清代名医叶天士在《温热论》中也有“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说法。中医不主张治标不治本,而是采取标本兼治、以治本为先的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针对的不是结果而是原因,它是预防性的,而不是事后补救性的。抓住了根本,也就掌握了主动,掌握了未来。这里同样显示出中医的智慧。在社会发展中,我们缺乏的恰恰是中医的这种“治未病”的智慧。比如,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耗殆尽,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原有的前提一旦被我们的错误重构,就不可逆转了,想退回到未错之前的状态重新开始,已经不可能了。这就是不可逆性所在。这种性质注定了我们不能犯那种不可挽回的错误,在关乎全局、决定未来命运的问题上更是如此。就像潘多拉魔盒,在打开它之前,我们有足够的主动权,既可打开也可拒绝打开,但一经打开,所有的坏东西都放出来了,唯有“希望”留在了盒底,想再回到当初已经晚矣。

3现代医学,主要指西方的医学,俗称西医。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经过历代医家先贤的探索、总结,也形成了自成一派的医学体系,俗称中医。尽管西医是当今世界医学界的主流,但中华传统中医也是世界医学界的重要一支,并越来越为世界各国人民所重视。古代医学是与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主要是观察、记录和思辨。尽管中西医所考察和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生命及心理活动的机理,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其观察、记录和思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一样的,因此中西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医

学哲学思想也同源异道、存在明显的差异!但相对而言,西医哲学的基本思想始终是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主要是从生物学、病理学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人类的健康和疾病,而忽视了人体内在状况(如体质)和外部条件对人体生理、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除了生物学、病理学的因素之外。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人们自身的心理环境对其健康状况也有很大的影响。如,大部分感染性疾病属于条件致病性疾病,它的发生不仅取决于细菌、病毒的感染,有时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即内因(中医称之为内邪)。现代医学应该是一门整体性的综合性的科学,应该以人为中心整体的考察和解决人体的健康问题。显然,以疾病为中心,将人体和疾病、环境、社会分割开来的西医哲学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中医与西医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它们在基本理念、研究对象、治疗方法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差异。中医是关于人的生命过程及其及其运动方式的相互关联性的学说,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整个人体的健康状况而非某种具体的疾病,强调“人为本,病为标”,重视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和再造功能,因此中医治病重在调理,通过对人体的进行有效地调节和干预以促进生命机能的动态和谐与统一,从而实现“标”“本”兼治。西医则是关于人的生命结构及其功能的学说,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疾病而并非整个人体的健康,它重视人体的功能结构及病理分析,西医治病重在治理,它是通过切除病灶或改变病理等方法取代和干扰人的生命活动从而实现药到病除或“刀”到病除。用一个简单的比喻,人体健康出了问题,就像一个房子里出现了老鼠。用西医的哲学思想来处理,那就是安放一些捕鼠设施或投放一些能毒死老鼠的毒药;用中医的哲学思想来处理,那就是将这套房子的环境搞好,让老鼠没有在此生存的环境条件。显然,用西医的办法,老鼠可能很快就被灭掉,但由于这套房子具备老鼠生存的环境条件,它随时都可能出现新的鼠患;但用中医的方法,也许老鼠一下子灭不了,但由于整套房子也不具备老鼠生存的条件,鼠患自然会消失,而且今后也不容易产生新的鼠患。中医哲学理论体系受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中医哲学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中医的哲学基础是我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哲学,它讲究天人相应、阴阳结合,其对人体生命机理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象比类”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其外在现象的观察分析,探求其内在的运行机制。中医学正是应用阴阳五行哲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医学模式,“有诸内必形诸外”是中医理论赖以构建的基础。中医哲学思想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施治。而“上工治未病”则是观察和研究人体健康问题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整体观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影响。它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辩证和治疗的各个方面,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腑脏、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以作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适当的治疗。

辩证施治是中医研究和处理疾病的基本方法。“辩证”是把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为某种性质的证。中医施治就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辩证施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治未病”是中医哲学的最高境界,是中医整体观念及以人体健康为观察和研究对象的最集中的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始于《内经》,《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内经·八正神明论》又曰:“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以后历代的医学名家,如张仲景、孙思邈、叶天士等在各自的著作中均有详细阐述。“治未病”作为中医哲学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历代医家所倚重和推崇,“上工治未病”已成为中医哲学的最高境界。中医学中的“未病”是相对于“已病”而言的,主要是指机体由于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疾病发生之前的征兆。“天人相应、阴阳统一”是中医理论的基本哲学

思想,中医认为“健康”是指人的生命机体与外界环境及机体自身各部分之间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未病”状态就是该平衡状态遭到了破坏,只是破坏的程度不严重,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但其演变成某种“已病”的潜在危害已经存在,如及时地不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节,“未病”终究会发展成“已病”。中医“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上工治未病”的健康理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治病养身的原则,以及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养等实现机体“天人相应、阴阳平衡”的预防治疗疾病的方法等一整套具有哲学色彩的思想体系。其蕴涵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后人树立整体的系统的健康观念具有极大的影响。医学的建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及哲学思想的发展密不可分。就科学的内在联系看,传统中医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人体生命活动研究上的应用,现代西医则是人体解剖学及病理分析等生命科学在人体生命活动研究上的应用。从技术上来说,现代西医是建立在自然科学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它能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成果对已知的人的生命结构及其功能作定性、定量和定位分析,因此在许多人的眼中,西医比中医更先进。其实不然。其一、中医并不排斥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并不是西医的“专利”,现代中医也一直在不断地应用这些科学技术成果在进行“中西结合”;其二、即使是生命科学已高达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命结构及其功能依然还有许多尚未解开之谜,现代西医依然对许多生命形象无法作精准的解释,但符合现代系统理论的中医则可从哲学高度对其作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因为,从其哲学思想来说,西方现代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疾病,其哲学思想的发展已逐渐落后于其在技术上的进步,而将人体健康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医,其哲学思想则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其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运行机制在内的人体生命健康运行机制等人类尚未揭开的“谜底”往往能从“天人相应、阴阳平衡”角度去作出让人更易于接受的解释。其二,中医是关于人的生命过程及其及其运动方式的相互关联性的学说,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整个人体的健康状况而非某种具体的疾病,强调“人为本,病为标”,重视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和再造功能,因此中医治病重在调理,通过对人体的进行有效地调节和干预以促进生命机能的动态和谐与统一,从而实现“标”“本”兼治。西医则是关于人的生命结构及其功能的学说,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疾病而并非整个人体的健康,它重视人体的功能结构及病理分析,西医治病重在治理,它是通过切除病灶或改变病理等方法取代和干扰人的生命活动从而实现药到病除或“刀”到病除。用一个简单的比喻,人体健康出了问题,就像一个房子里出现了老鼠。用西医的哲学思想来处理,那就是安放一些捕鼠设施或投放一些能毒死老鼠的毒药;用中医的哲学思想来处理,那就是将这套房子的环境搞好,让老鼠没有在此生存的环境条件。显然,用西医的办法,老鼠可能很快就被灭掉,但由于这套房子具备老鼠生存的环境条件,它随时都可能出现新的鼠患;但用中医的方法,也许老鼠一下子灭不了,但由于整套房子也不具备老鼠生存的条件,鼠患自然会消失,而且今后也不容易产生新的鼠患。

观点一:将人体健康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医,其蕴涵着独特的哲学思想的治病防病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中医阴阳的思想反映的是平衡的哲学思想,五行的思想反映的是整体的哲学思想,这些都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理念,也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中医正是运用了这样一种最普遍但却又最具玄机的深奥原理来构建它的理论体系的。这有什么好处呢?首先,由于理论是基于对人最本质的解释,中医的治疗理念显得高屋建瓴。古代医学是与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主要是观察、记录和思辨,尽管中西医所考察和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生命及心理活动的机理,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其观察、记录和思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一样的。在这方面,中医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还引入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气”,认为人和自然都由气组成。中医正是运用这些千年来不断经受检验和实践的理论来治病的。而相对而言,西医哲学的基本思想始终是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主要是从生物学、病理学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人类的健康和疾病,而忽视了人体内在状况(如体质)和外部条件对人体生理、心理所产生的影响。可以说,就科学的内在联系看,传统中医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人体生命活动研究上的应用,现代西医则是人体解剖学及病理分析等生命科学在人体生命活动研究上的应用,靠的是发达的自然科学及相应的技术。在许多人的眼中,西医比中医更先进。其实不然。其一、中医并不排斥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并不是西医的“专利”,现代中医也一直在不断地应用这些科学技术成果在进行“中西结合”;其二、即使是生命科学已高达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命结构及其功能依然还有许多尚未解开之谜,现代西医依然对许多生命形象无法作精准的解释,但符合现代系统理论的中医则可从哲学高度对其作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因为,从其哲学思想来说,西方现代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疾病,其医学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已逐渐落后于其在技术上的进步,因此只要是技术上有问题或相关机理不清楚,就没法治疗。而将人体健康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医,其哲学思想则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其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运行机制在内的人体生命健康运行机制等人类尚未揭开的“谜底”往往能运用它独特的的理论体系,如“阴阳平衡、天人相应”等做出解释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有时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明明感觉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你一切正常,查不出任何毛病,而此时往往中医可以办你解决问题。这也是因为中医治病的高屋建瓴。其二,中医是关于人的生命过程及其及其运动方式的相互关联性的学说,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整个人体的健康状况而非某种具体的疾病,强调“人为本,病为标”,重视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和再造功能,因此中医治病重在调理,通过对人体的进行有效地调节和干预以促进生命机能的动态和谐与统一,从而实现“标”“本”兼治。西医则是关于人的生命结构及其功能的学说,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疾病而并非整个人体的健康,它重视人体的功能结构及病理分析,西医治病重在治理,它是通过切除病灶或改变病理等方法取代和干扰人的生命

活动从而实现药到病除或“刀”到病除。用一个简单的比喻,人体健康出了问题,就像一个房子里出现了老鼠。用西医的哲学思想来处理,那就是安放一些捕鼠设施或投放一些能毒死老鼠的毒药;用中医的哲学思想来处理,那就是将这套房子的环境搞好,让老鼠没有在此生存的环境条件。显然,用西医的办法,老鼠可能很快就被灭掉,但由于这套房子具备老鼠生存的环境条件,它随时都可能出现新的鼠患;但用中医的方法,也许老鼠一下子灭不了,但由于整套房子也不具备老鼠生存的条件,鼠患自然会消失,而且今后也不容易产生新的鼠患。观点二: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者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又说:“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它表明,比起得病后再治病,中医更重视防病。中医以为,人之所以得病,是因为平时积下了病根,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也符合中医强调治病治本的思想。孙子兵法中讲:“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上策。”比起得病后再治,防病于未然自然是最好的选择。正是如此考虑,中医拥有强大的预防医学。这是与西医截然不同的。中医说:“养之不素则病生。”这个“素”,是人生命的根本,也是人生命的平衡态。中医是奉行中道的医学,和谐是它防病治病所奉行的至高原则,即前面所讲的平衡的思想。主要有以下三个平衡:1、能量摄入的平衡。能量对于维持生命固然重要,但过量的摄入却对生体有害。因为对于过剩的能量身体还要分解一部分能量来消化他们,过分的能量摄入反而成了生体的负担。这对今天的我们也有启示意义。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成了食物和营养滋补品的牺牲品,各种因能量过剩而引起的疾病发病率高的不得了,如儿童的肥胖症,老年人的糖尿病,还有小孩子的性早熟现象。2、能量消耗的平衡。中医认为劳累要适度,不能过分劳累,否则会入不敷出,破坏内在平衡,形成病症。即强调“固本培元”,要注意生体内部根基。3、人与自然的平衡。这是防病的关键之一。人的生命来自自然界,自然的变化自然会影响到人的身体。中医主张人要注意契合自然的节奏,实现人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对此,中医提出“起居有常”的思想------人的活动要适应自然那的规律。如春天气温上升,人的身体也渐渐形成外张的态势,气血有没内浮向体表,皮肤松弛,汗腺舒展,容易产生湿症,必须防湿;夏天天气燥热,此时人容易急躁不安,要有所抑制;秋天是收缩的季节,人的血气由外部而潜向内里,皮肤紧缩,汗腺收紧,这时要注意水的补充,食物要清淡;冬天多有寒症,如伤寒、关节疼痛,由于室外活动少,长期封闭,容易消沉,必须注意调节。可见,中医的起居有常,其实就是伴着自然的节律而运动。4、精神的平衡。并从心起,养生重在养心。人是具有复杂感情和精神的动物,人的精神因素是内在平衡的更本。精神平衡被打破,容易引起疾病。情感上的刺激往往是疾病的诱发剂。人心胸狭窄,患得患失,性情暴烈,盲目攀比,心情长期处于不平衡之中,或是消极郁闷,或是孤独无依,或者是偏执独断,等等,都是不良心理状态,都容易带来疾病。中医养心的思想与中国文化重视人的德性修养的思想是一致的。中国人有“仁者寿”的说法,长寿的人,往往是待人和善,精神平衡的人,也就是心里比较健康的人。这正是中医的睿智和卓越之处。按照中医的观念,对于致病菌或病毒,重点不是去研究和寻找如何围剿或灭杀它们的办法,而是从积极的方面着眼,力求在人的体内营造使其无法生存或者不能发挥消极作用的条件和环境。这正是《黄帝内经》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道理,所谓“治病必求于本”。清代名医叶天士在《温热论》中也有“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说法。中医不主张治标不治本,而是采取标本兼治、以治本为先的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针对的不是结果而是原因,它是预防性的,而不是事后补救性的。抓住了根本,也就掌握了主动,掌握了未来。这里同样显示出中医的智慧。

观点三:治疗手段丰富有效。中医的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针灸、推拿、食疗和药膳等,每一种都有其特点和特殊疗效。其中,针灸因为它的神奇疗效而尤其出名。针灸治疗可分为针法和灸法。“针法”,就是使用针灸针刺激体表的穴位,以起到治病的作用。“灸法”是用艾

绒(一种草药)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和艾条,将其点燃后,在体表的一定学位熏灼,基于人体温热刺激,从而防治疾病。针法和灸法也可以结合使用。除此之外,针对不同的疾病还有耳针、点针、头皮针等多种治法,适用于不同病情的患者。针灸治病的适应症广泛,可以治疗如感冒、中暑、眩晕、中风等内科疾病以及风湿弊痛,如落枕、腰痛、关节痛等;还可治疗妇科、儿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遗尿等;对于治疗痄腮、麦粒肿、鼻炎等某些外科、五官科的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数千年的医疗实践已证明针灸适应症广,疗效明显,而且针灸操作简便,经济安全。随着中国传统医学在海外的传播,针灸这种古老的医疗方法,也逐渐为世界各地人民所认识,得到国外的重视。目前在美、英、加、澳等国均设有为大众服务的中国针灸医师诊所。美国有的保险公司甚至为病人接受针灸的费用担保,就是应为针灸对某些疾病确实有显著疗效,甚至可以避免手术,为保险公司省下大笔费用。推拿是指运用手、指的技巧,在人体皮肤、肌肉组织上连续动作来治病,这种方法,有时也叫做按摩疗法。古代称推拿为按摩,是我国起源很早的一种治病防病的养生术。在还没有中药汤剂给人治病的时候,就已经有用推拿的方法给人治病。推拿技术发展到今天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隋唐时期,甚至出现了按摩博士、按摩师等职位。推拿疗法的理论依据是中医脏腑经络学说。针灸的理论依据也是经络学说。现已由实验证明,经络已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了,而是可以用严格的客观方法显示出来的,并且还证明经络是不依赖于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而独立存在的一个循环系统。这说明几千年来医生给病人针刺所运用的经络理论是正确有科学根据的。因此它受到国际上的广泛重视,纷纷赞誉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安经络理论,经络是人体内经络和脉络的总称,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具有行气血、通阴阳、养脏腑、利关节的作用如果气血循经运行正常,人体就会健康无病,如果运行受阻,就会产生多种疾病。推拿疗法就是要使经络通畅、阴阳平衡。推拿手法五花八门,但均要求基本动作有力、均匀、柔和、深透。推拿疗法适用于各个年龄段,副作用少,应用范围广泛,可作为一种普遍应用的自我保健方法。推拿有利于循环系统和新陈代谢,对于一般慢性病或身体过度虚弱的患者比较安全可靠。对于某些复杂疾病,还可配合针灸、药物治疗。

(完整word版)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正治与正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 “逆治逆护法”。 2.反治与反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 3.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4.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护法。 6.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 7.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症证,应该使用相同的护法。 8.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证,应该使用不同的护法。 9.未病先防:使之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10.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早诊断、早诊断,以防止疾病的发展 及传变。 11.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 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12.吐法:亦称涌吐法。是指通过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 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温法:亦称温阳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 血脉和的一种方法。 14.刮痧法:又称“挑痧”,是指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 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5.药熨法: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内,在患处或特定穴位来回移动 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已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6.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体表的一种部位或腧 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7.拔罐法:又称“吸筒法”,是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 罐或筒吸附于腧穴部位皮肤上或应拔部位,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产生刺激以调节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简答题 1、煎药加水方法 1)第一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 2)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加水方法是按平均每1g药加水10ml计算出该方的需水量一般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 2、中草药中毒 1)立即停止接触服用有毒药物 2)尽快清除毒物 3)解毒:催吐:口服有毒药物2-3h;洗胃;导泻中毒超过6h 4)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

2020年护理学基础知识全套复习题库及答案(全册完整版)复件

2020年护理学基础知识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全 一) 一、护理程序 1.在护理程序中,指导护理活动的思想核心是 A.以提高护理质量为中心 B.以医院管理的重点任务为中心 C.以医院的利益为中心 D.以执行医嘱为中心 E.以护理的服务对象为中心 2.护士收集健康资料的目的,不正确的是 A.了解患者的隐私,为确立护理诊断提供依掬 B.为制订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C.为评价护理效果提供依据 D.为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选择护理实施力 法提供依据 E.为护理科研积累资料 3.护士在收集患者的健康资料过程中,丕查 确的做法是 A.所有资料均来自护士与患者的正式与非Ⅱ式交谈 B.正式交谈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有目的州引导患者交谈 C.正式交谈的内容应贴近患者的病情 D.非正式交谈常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蠢程中进行

E.非正式交谈有助于护士和患者感情的增避及对病情的了解4.以下客观资料,记录正确的是 A.每天排尿l~2次,量少 B.咳嗽剧烈,有大量黏痰 C.每天饮水5次,每次约200ml D.每餐主食2碗,一日3餐 E.持续低热1个月,午后明显 5.护士获取客观健康资料的主要途径是 A.阅读病历及健康记录 B.患者家属的陈述 c.观察及体检获取 D.患者的主管医生提供 E.患者朋友提供 6.面对老隼患者进行健康史采集时,应注意 A.交谈一般从既往史开始 B.以封闭性问题为主 C.-定要耐心倾听,不要催促 D.始终保持亲密距离 E.当老年入主诉远离主题时,不要打断 7.患者,女性,37岁,甲状腺囊肿,择期手 术住院。护士为其提供整体护理,该护理模式 的特点是

A.以治疗为中心 B.以家庭为中心 C.以疾病为中心 D.以患者为中心 E.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8.患者,女性,68岁,因病情危重入住ICU。 第2天病情平稳后,对护士说:“我想见孩子,老伴,心里憋得慌。”该患者存在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自尊的需要 C.爱与归属的需要 D.安全需要 E.生理需要 9.患者,男性,41岁,颅脑外伤。主诉:剧烈头痛、头昏、视物不清。查体:呼吸10次/分,心搏有力、50次/分,血压160/120mmHg。护士收集资料后为其制订护理计划。计划中应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是A.皮肤完整性受损 B.潜在并发症:脑疝 C.潜在并发症:呼吸性碱中毒 D.有感染的危险 E.睡眠形态改变 10.患者,女性,27岁,车祸外伤急诊入院。

中医护理学基础100题

五禽戏的创立者华佗 被称为刚脏的是肝 下列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足阙阴与足少阳经 五化中,属于火的是长 治疗和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 恢复其相对平衡 失眠兼见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阳胜则阴病”,用下列那种理论解释为宜阴阳消长平衡 下列不属于津液范畴的是痰饮 脾的生理功能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 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泻南补北法是指泻心补肾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有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 机/情志变化与病势相关 经络的主要组成部分十二经脉 目睛斜视多为肝风内动 与血液正常运行有关的因素有脉管的完整性/气的推动/气 的固摄/心肝脾等脏的功能/ 血液自身清浊 诊寸口脉,右寸候肺 与血液生成无关的是自然界清气 期的生理功能有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 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五脏中以升为健的脏是脾 在液为唾的脏是肾 属于六腑的有胆/胃/三焦/膀胱 数脉的主病是热证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

滞,主用/其性收引 湿证患者面色多表现为黄色 格阴的本质是真热假寒 过度安逸易导致的病理变化是气血运行不畅 均属于肝系统的是胆/筋/目/爪 脾在体合肉 下列哪项症状属于假神面赤如妆 神识不清,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称为谵语 行气利水并用治水肿的依据是气能行津 与肺相表里的六腑是大肠 被称为百病之长的六淫邪气是风邪 呕吐清水痰涎,多属痰饮 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血 具有主决断的脏腑是胆 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主病是痰饮证 五行制化关系中,异常的是相乘/相侮 宗气的盛衰可诊察虚里穴 潮热多见于阳明实证/湿温病/阴虚 证 卫气的生理功能是防御、温煦、调控 人体组织结构中,属于阳的是六腑 大实有羸状是指真实假虚 望络脉通用的年龄是3岁内 灰黑苔主病是热极或寒极 瘀血疼痛的性质多是刺痛 肝主流泄的功能体現在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 行/调解情志/促进肠胃 运化 性质精纯, 灌注于脉中之气是营气 水火既济概括的是哪两个脏腑的关系心与肾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功能上互相协调、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上的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到生理、病理、辩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器管和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和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又有通调水道和朝百脉之功能等。但五脏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人体各脏器、器官和组织和生理上是互相影响,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局部和整体也是辩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因此,我们在护理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愈。如临床上见到口舌糜烂的局部病变,实质是心火亢盛的表现。因心开窍于舌,心又与小肠相表里,病人除口舌糜烂外,还可有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等证候表现。在护理上除局部给药外,还须嘱病人保持情志舒畅,不食油腻煎炸辛辣等助热生湿之品,宜食清淡泻火之物,如绿豆汤、苦瓜等。以通过泻小肠之火而清心火,使口舌糜烂痊愈。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在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和冬寒的气候变化规律。万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等相应的变化。人体也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2)昼夜黄昏对人体的影响:在昼夜黄昏的阴阳变化过程中,虽在幅度上不象四季气候变化那样

《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 B.火 C.土 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16. “血府”指 ( ) A.脑 B.髓 C.骨 D.脉 17. 朝百脉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8.“精血同源”指的是 ( ) A.心肺关系 B.肺肝关系 C.肝脾关系 D.肝肾关系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汇总(1)

胃阴虚证 (1)辨证分型: 胃阴虚证 (2)证候分析: 本证以胃脘隐痛,饥不欲食伴阴虚症状为辨证要点。胃喜润恶燥,胃阴不足,胃失漏润,胃气不和,受纳不健,致脘部隐痛,饥不欲食,或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胃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濡润大肠,故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是阴虚内热的征象。 (3)施护要点: 起居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洁净,温湿度适宜,多休息,避免劳累,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外邪侵袭。 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神志、表情、舌质及生命体征,询问患者是否有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或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等症状,观察患者大便是否干结。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避免饥饱失常。发作时应进食易消化饮食,半流饮食。 用药护理:服用沙参、麦冬、玉竹、生地、枇杷叶、柿蒂等药物。汤剂宜热服。心理护理:应保持精神舒畅,避免过喜、暴怒等精神刺激 症状护理: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健康教育:1、指导患者正确选择食谱,改变既往不良习惯。 2、多喝水 3、少食多餐。 4、适当运动,避免久坐、久卧。 (4)可采用中医操作:毫针刺法、灸法、拔罐、刮痧 取穴: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太溪。

食滞胃脘证 (1)辨证分型:食滞胃脘证 (2)证候分析:本证以胃脘胀闷疼痛,暖腐吞酸为辨证要点。胃气以降为顺,食停胃脘,胃气郁滞,不通则痛,故脘部胀闷疼痛;胃失和降而上逆,故见暧气吞酸或呕吐酸腐宿食;吐后实邪得消,胃气通畅,故胀痛得减;食独下移,积于肠道,可致矢气频频,臭如败卵,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为食独内积之征。 (3)施护要点: 1、起居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洁净,温湿度适宜,多休息,避免劳累。 2、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神志、表情、舌质及生命体征,询问是否有胃脘胀闷疼痛,若病人呕吐应查看呕吐物的性状,观察患者大便性状。 3、饮食护理:饮食应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有节,高纤维,避免油腻、辛辣。保证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ml。 4、用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也可服用丸剂。 5、心理护理 6、症状护理:消失导滞,和胃止痛。 7、健康教育:1、饮食有常,不过饱过饥。2、起居有常,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防寒保暖。3、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4)可采用中医操作:毫针刺法、灸法、拔罐、刮痧等操作 取穴: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太溪。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 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 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 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 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 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 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 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二、中医学的概念 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 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 《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①《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 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①《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365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 ①《脉经》 1 / 22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集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集 第一章绪论 二、填空题 1、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1华佗)。 2、《伤寒杂病论》开创了(1辨证施护)先河。 3、头有疮则(1沐),身有疡则(2浴)。 4、首创“麻沸散”的是(1华佗)。 5、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是(1《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6、张仲景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首创(药物灌肠)法。 7、中医护理是以(调养)为特色,它包涵(调理)和(护理)两种医护手段。 8、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一部营养学专著。 三、选择题 1.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中医护理系创建(1983年天津中医学院)。 2、开创了辨证施护先河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3.最早记载了细葱管导尿术的医学巨著为(《千金方》)。 4、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华佗)。 5、首创猪胆汗灌肠法的医家是(张仲景)。 6、在对自溢提出急救护理与现代人工呼吸法相似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7、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是(《神农本草经》)。 8、首创汤剂的是(伊尹 9、首创中药灌肠法解决便秘的著作是(《伤寒论》)。 10、首创细葱管导尿术的著名医家是(孙思邈)。 11、(张仲景)创建辨证施护的理论。

A、孙思邈 B、张仲景 C、华佗 D、叶天士 四、简答题 1、简述孙思邈对中医护理的贡献。 2、《黄帝内经》这本医著主要从哪几方面描述了护理观点? 四、简答题 1、①妇、幼儿护理:孙思邈从妇人怀孕养胎,到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都做了详细的叙述;②重视食疗③生活起居④饮食护理⑤精神调养⑥老年人的护理⑦投药护理⑧护理操作技术:首创细葱管进行导尿。 2、《黄帝内经》这本医著主要从哪几方面描述了护理观点? (1)对饮食宜忌做了详细的说明,对中医临床饮食调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做好生活起居护理,顺应四时气候,避免疾病的发生。 (3)重视情志护理,认为情志过极可导致人体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诱发或加重疾病。同时强调医护人员与患者交谈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第二章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第三章整体护理 一、名词解释 1、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但其实质通泄症的病因本质是实证,如因积滞伤食所致腹泻,因瘀血内滞所致崩漏,但取攻下治护法,就是“通因通用”法。 2、寒因寒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的症状的方法。但其实质塞证为其假象,又称假塞,故治疗护宜取补塞。 3、辨证施护:就是运用中医的理论,对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病史、症状、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从而找出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或护理诊断。并在辨证的基础上,即从疾病的证候定性中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并按其实施,从而达到护理目的。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模拟题

[模拟]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体现了 A.阴阳互根 B.阴阳制约 C.整体观念 D.阴阳消长 E.以上都不是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2题: "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理论,体现了 A.阴盛阳衰 B.阴阳两虚 C.脏腑互克 D.动态平衡 E.新陈代谢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3题: 认为"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 A.吴又可 B.刘完素 C.朱丹溪 D.张仲景 E.张从正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4题:

整体观念贯穿于下述哪个领域 A.中医生理、病理 B.中医诊法 C.中医辨证 D.中医治疗 E.以上都是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5题: 《诸病源候论》的作者是 A.巢元方 B.孙思邈 C.王叔和 D.皇甫谧 E.陈无择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6题: 现存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是 A.《诸病源候论》 B.《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C.《千金要方》 D.《伤寒杂病论》 E.《内外伤辨惑论》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7题: 属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 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审因论治 D.辨证论治 E.防重于治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8题: 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A.脑 B.心 C.五脏 D.经络 E.神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9题: 提出"千般痰难,不越三条"的医家是 A.张景岳 B.张从正 C.张仲景 D.张志聪 E.张元素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10题: "金元四大家"中,被称"养阴学派"的医家是 A.朱震亨 B.李杲 C.刘完素 D.张从正 E.张景岳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11题: 《灵枢·本神》认为"任物"之脏是 A.心 B.肺 C.脾

中医护理学知识要点

《中医护理学》选择、填空、判断 1.阳:活动的、上升的、明亮的、溫熱的、功能的、兴奋的、机能亢进的阴:静止的、下降的、阴暗的、寒冷的、物质的、抑制的、机能减退的 阳是阴的功能表现,阴是阳的物质基础 2.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 3.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就机体而言,升降是机体内部的气机运动形式,而出入是机体与外环境的气机运动形式,升降出入,相互协调运动,才能够保持机体的内部有序稳定和维持着机体和外界的统一。 4.脏腑是内脏的总称,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组成。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5.脏的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6.藏象学说研究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 其一:以研究探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中心; 其二,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的关系。 7.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血液是神的物质基础,全身血脉都归属于心;舌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汗为精液化生,精液是血的重要组成部分。 8.肺朝百脉,辅助心气推动和调节血脉的运行;主治节,是其主要生理功能的概括。 9.脾能统血,是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能摄血。 10.肾阴: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滋养、濡润作用,人体阴液根本 肾阳: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推动、温煦作用,人体阳气根本 11.肾主水主要是靠肾中精气对水液的蒸腾气化作用 12.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功能使呼吸均匀和调,反之则呼多吸少,动则甚喘13.胆:主决断、助消化(因胆无传化水谷的功能,故又属奇恒之腑) 14.胃:受纳与腐熟水谷、主降浊 15.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16.大肠:转化糟粕 17.膀胱:储存和排泄尿液 18..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根源于肾,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全身的气化作用 19.三焦的概念有二,其一为六腑之一;其二为单纯的部位概念。 20.五脏与六腑互为表里: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 21.精 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人体内肾所藏的精气、脏腑之精、水谷精微、气、血、津液,以及自然界的精微物质 狭义:是指人体肾所藏的精气中的一部分具有生殖能力的物质,称为“生殖之精”先天之精的基础 注:精是生命的原始物质,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生育繁殖及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内的精主要封藏于肾,肾精是生命之根,生身之本22.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水谷之精气、呼吸之气);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脏腑之气 前者为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的功能表现 23.气的来源:先天之精气(肾气,下焦);水谷之精气(脾气,中焦);自然之精气(肺气,下焦)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是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基础,而且只有在脏腑、经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职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 总学时:54学时(其中实验22学时)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医护理学》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中医护理方向的必修课。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中医基本知识和中医护理技术两大部分。基本知识部分涵盖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讲解力求使学生对中医有较为完整系统的认识;护理技术部分则包含了有中医特色的饮食、情志、运动、用药和针灸调护等内容,教学过程以实验实训或临床为主,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医学生理、病理及诊治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为将来在中医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从事中医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中医护理学》采用课堂讲授、教师示范、实验实训及临床见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注重每一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说明本课程在整个护理专业的地位,适当对比现代护理理念,突出中医特点。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本课程共5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0学时,实验实训22学时,考试2学时。 (一)教学时间安排表:

(二)实验项目、性质与器材、学时安排: 第一部分中医基本知识 第一章中医护理原则与特点(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中医学及中医护理学的含义;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概念和内容。技能目标:了解中医护理的起源、各朝代中医护理的发展。 态度目标:热爱中医事业,立志为中医而奉献。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护理在典籍中的体现:历代医著、医家对护理的记载和论述。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讲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一)整体观点的概念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二)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 (2)形神一体观 (3)物质与功能一体观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一)症、证、病的概念 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二)辨证与论治的概念 1.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感冒是一种“疾病”,“症状”是临床表现,如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证”是属于风寒还是风热感冒。 咳嗽是一种“疾病' ',“症状”是临床表现,如咳嗽声重、恶寒发热、社苔薄白、脉浮紧; “证”是风热犯肺还是风寒犯肺。 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即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第二节:阴阳学说(环球医学网提供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讲义|2016 执业药师考点串讲复习笔记) 一、阴阳的属性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阴阳的可分性,即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如昼为阳,夜为阴。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 夜晚的前半 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2)阴阳的相互转化性,即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属阴的寒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属阳的热证; 属阳的热证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属阴的寒证。病变的

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养生等措施,并运用独特地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施以护理,以保护人民健康地一门应用学科. . 辩证施护:从整体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关疾病发生、发展地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判断为何种性质地证,从而制定相应地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地过程. .饮食调护:在日常生活和治疗疾病地过程中,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地原则,对患者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地护理和指导. .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四诊地方法,收集患者地病情资料,通过辩证地方法分析归纳,了解疾病地病因、病机、病性和病位,对疾病做出判断地过程. .灸法: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地一种方法. .拔罐法:以罐为工具,利用罐内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使施术部位产生淤血和药物透入,致使淤滞凝结之气血,负而吸达,动而通畅,改善局部及全身脏腑经络之营养,调整阴阳,疏通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愈疮之功效. .耳穴埋豆法:在耳针治疗地基础上发展起来地一种中医操作技术,是用胶布将药豆或磁珠黏贴于耳穴处,给与适当地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地地一种外治疗法. .耳穴: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部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地刺激点. .刮痧法:是指用边缘钝滑地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和痧痕地一种治疗方法. .药熨法: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中,在患处或特定穴位适时来回退运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地共同作用,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通经络等作用地一种治疗方法. .熏洗法:将药物煎汤开沸后,利用药液所蒸发地药气熏洗患处,待药液稍温后,再洗涤患部地一种外治治疗. .全身药浴法:将药物煎汤滤去药渣,趁热进行全身先熏蒸、后浸渍地一种方法.利用水地温热、按摩等物理作用,借助药液轻清之气,直透腠理,促使气血流畅,温通经络,达到治疗及保健地作用. .正治与正护法:又称逆治与逆护法,是指在疾病本质和现象相一致情况下,逆其证侯性质而治疗护理地一种常用法则. .反治与反护法:是指疾病地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甚至相反情况下地治护方法,即顺从疾病地现象而治护地方法. .同病异护:就是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发展和病机地变化,以及邪正消长地差异,机体地反应性不同,所表现出来地症候不同,治疗护理上应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不同地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 .异病同护:指不同地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地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地症候,可以采用相同地治疗护理方法. 第一章绪论 .战国到西汉《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地一部医经典著,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为中医理论体系地确立奠定了基础. .《神农百草经》是我国现存地最早地药物学专著,将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我国最有影响地一部临床医学巨著.简历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临床辩证施护开了先河,为后续中医护理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地奠基人. .晋王叔和《脉经》,为护士通过脉诊观察病情提供了理论依据.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为中医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方法和技术.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发展和补充了各种疾病地中医护理方法.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开了中国医学伦理地先河.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外感六淫为外因,内伤七情为内因,而饮食所伤、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为不内外因. .金元四大家:刘元素(河间)倡导火热论,为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攻邪派;李杲(东垣),补土派;朱震亨

基础护理学的知识点总汇

基础护理学的知识点总汇 汇总了部分护理学基础知识的问答有助于掌握基础护理学的知识点,具体内容如下: 1.如何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安静、舒适的物理环境? 解答: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安静、舒适的物理环境包括: (1)空间:为了保证病人有适当的活动空间,以及方便治疗和护理,病床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1m。床与床之间应用围帘遮挡。有条件的医院可提供一个供病人看书、会客的场所等。 (2)温度:一般病房温度保持在18~22℃。新生儿、老年人、手术室的温度可适当升高保持在22~24℃较为适宜。 (3)湿度:病室湿度以50%~60%为宜。过高过低均会给病人带来不适。 (4)通风:病室内应每天定时通风换气,一般情况下,开窗通风30min即可到达置换室内空气的目的。通风时注意保护遮挡病人,避免直接吹风。

(5)光线:协助病人道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但应避免光线直接照射病人的眼睛,以免引起目眩。楼梯间、治疗室、抢救室、监护室内的光线要明亮,普通病室除有吊灯外,还应有床头灯、地灯装置,以保证病人自用和夜间巡视时进行工作,又不影响病人的睡眠。 (6)音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噪音的标准,白天医院较为理想的噪音强度维持在35~45dB。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护理人员在说话、行动和工作时应注意尽量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另外,病室的门窗和桌、椅脚应钉上橡皮垫,推车的轮轴应定期检查并润滑,以减少噪音的产生。同时要向病人及家属宣传保持病室安静的重要性,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在床头增设耳机装置,通过医院广播,播放轻松愉悦的节目,既丰富病人的休养生活,又减少寂寞感的产生。 (7)装饰: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根据各病室的不同需求来设计和配备不同颜色,并应用各式图画、各种颜色的窗帘、被单等来布置病室。如儿科病室可用暖色系及卡通图片装饰,减少儿童的恐惧感,增加温馨甜蜜的感受。手术室可选用绿色或蓝色装饰,可使病人产生安静、信任的感觉。另外在病室的走廊适当摆放一些绿

中医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三)

中医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由冬至春到夏气候由寒逐渐变热是阴阳的( ) A.阴消阳长过程 B.阳消阴长过程 C.寒极生热过程 D.相互对立斗争 2.肾精以养肝属五行的( ) A.相侮关系 B.相乘关系 C.相生关系 D.相克关系 3.以下不属肺生理功能的是( )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通调水道 D.主宣发,肃降 4.与爪甲荣枯变化有关的是( ) 来源: A.心血的盛衰 B.脾气的运化 C.肝血盛衰 D.肾精的盛衰 5.老人骨脆易折,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多因( ) A.肾阴不足 B.肾阳不足 C.髓海空虚 D.肾精不足 6.两目干涩多因( ) A.肝血不足 B.肝火上炎 C.肝阴不足 D.肝经风热 7.血液的组成包括( ) A.原气 B.营气 C.宗气 D.卫气 8.元气根源于肾,通达全身须通过( ) A.经络 B.血脉 C.肺 D.三焦 9.寒邪的性质和特点之一是( ) A.其性开泄 B.其性重浊 C.其性收引 D.易伤肺 10.崩漏小腹疼痛拒按者,可给予腹部热敷的是( ) A.血热妄行证 B.气不摄血证 C.瘀血阻滞证 D.肾虚证 11.久病衰竭,突然精神兴奋,欲饮欲食是( )的表现。 A.有神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2.望诊患者形体消瘦、手足心发热者一般多( ) A.痰湿 B.虚火 C.气滞 D.气虚 13.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多属( ) A.脾肾阳虚 B.气血两虚 C.阴虚火旺 D.心脾热盛

14.苔灰黑、舌质谈白润泽的主( )证 A.大热 B.大寒 C.食积 D.气滞 15.患者口气酸馊多见于( ) A.胃热 B.龋齿 C.胃有宿食 D.口腔不洁 16.瘀血引起的疼痛以( )为主。 A.刺痛 B.胀痛 C.隐痛 D.重痛 17.黎明时腹泻多属( )证。 A.湿热证 B.虚寒证 C.肾阳虚 D.伤食证 18.脉形细小如线属( )脉。 A.浮脉 B.数脉 C.弦脉 D.细脉 19.患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咳痰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午后潮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按脏腑辨证属( )证。 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 健康饮食养生问题母婴保健养生小常识 A.肺气虚 B.肺阴虚 C.风热犯肺 D.风燥犯肺20.急性阑尾炎伴有弥漫性腹膜炎时的饮食要求应是( ) A.半流质饮食 B.流质饮食 C.禁食 D.普食 21.熟地、当归属( ) A.补阴药 B.补阳药 C.补气药 D.补血药 22.参三七、云南白药属( ) A.凉血止血药 B.收敛止血药 C.化瘀止血药 D.温经止血药 23.升浮的药物能( ) A.平喘 B.潜阳 C.发汗 D.利尿 24.风热咳嗽的代表方是( ) A.桑菊饮 B.止嗽散 C.泻白散 D.二陈汤 25.痰浊头痛的代表方是( ) A.川芎茶调散 B.桑菊饮 C.天麻钩藤汤 D.半夏白术天麻汤 26.阴虚阳亢之体须禁忌( )食物。 A.辛辣类 B.生冷类 C.油脂类 D.海腥类 27.有收涩作用的中药,一般为( )味。 A.甘 B.辛 C.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在中医药学这一宝库中不但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还有丰富的护理精华,作为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护理同样具有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上是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到生理、病理、辩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器管和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和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又有通调水道和朝百脉之功能等。但五脏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人体各脏器、器官和组织和生理上是互相影响,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如心与肾,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属阴。根据阴阳、水火升降理论,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所以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而肾水必

须上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相济”。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心火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肾水凝聚,这样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等“心肾不交”或“水火失济”的病理表现。又如心与肝也有同样的关系,只有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运正常,肝才有藏。若肝不藏血,血运也必然失常。说明五脏一体观反映人体内部器管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 另方面人体局部和整体也是辩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因此,我们在护理病员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愈。如临床上见到口舌糜烂的局部病变,实质是心火亢盛的表现。因心开窍于舌,心又与小肠相表里,病人除口舌糜烂外,还可有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等证候表现。在护理上除局部给药外,还须嘱病人保持情志舒畅,不食油腻煎炸辛辣等助热生湿之品,宜食清淡泻火之物,如绿豆汤、苦瓜等。以通过泻小肠之火而清心火,使口舌糜烂痊愈。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正治与正护:就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 称“逆治逆护法”。 2.反治与反护:就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 3.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4.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护法。 6.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 7.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症证,应该使用相同的护法。 8.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证,应该使用不同的护法。 9.未病先防:使之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10.既病防变:指的就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早诊断、早诊断,以防止疾病的发展 及传变。 11.汗法:亦称解表法。就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 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12.吐法:亦称涌吐法。就是指通过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 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温法:亦称温阳法。就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血 脉与的一种方法。 14.刮痧法:又称“挑痧”,就是指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局 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5.药熨法:就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内,在患处或特定穴位来回移动 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已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6.灸法:就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体表的一种部位或腧 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7.拔罐法:又称“吸筒法”,就是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 或筒吸附于腧穴部位皮肤上或应拔部位,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产生刺激以调节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简答题 1、煎药加水方法 1)第一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 2)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加水方法就是按平均每1g药加水10ml 计算出该方的需水量一般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 2、中草药中毒 1)立即停止接触服用有毒药物 2)尽快清除毒物 3)解毒:催吐:口服有毒药物2-3h;洗胃;导泻中毒超过6h 4)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