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证券投资行为研究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证券投资行为研究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证券投资行为研究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证券投资行为研究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证券投资行为研究

发表时间:2018-12-19T17:24:01.11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下作者:郑挺挺

[导读] 行为金融学涵盖了经济学以及心理学的多个学科的内容,基于金融投资分析,围绕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了解其对于金融投资的态度和方向,加强其对于证券市场的了解

(杭州银行合肥科技支行,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行为金融学涵盖了经济学以及心理学的多个学科的内容,基于金融投资分析,围绕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了解其对于金融投资的态度和方向,加强其对于证券市场的了解,帮助投资者做出理性的投资判断。在行为金融学的指导下,投资者能够保持理性的投资心理,保证其正确的投资行为,避免金融投资受到干扰,从中获得更多、更好的投资机遇。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证券投资;行为研究

引言:

研究投资行为主要是研究投资者的决策过程,投资者在之前的研究中认为是理性的,才开始的研究,因此结论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经研究,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不全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很多的认知误差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所以人们的金融投资行为不免要受到影响。行为金融学分支于经济学,主要是研究投资者决策过程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认知、情绪、态度,以及这些作用于市场的效应。中国的证券市场比较独特,而且还处在初级阶段,行为因素和非理性的心理必将广泛影响这样的一个市场。行为金融学从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出发,以证券投资行为理性程度有限,投资者存在许多认知偏差为基础。本文研究投资者的行为是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来展开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行为学金融学分析研究投资行为的理论基础

行为心理学研究证券市场投资者的行为是借鉴了行为科学、心理学等科学的研究结果的,并且在这些基础之上建立了独特的科学体系。行为金融学中将心理特征分为以下几类,分别有趋害大于趋利、追求时尚、从众、推卸责任、过度自信,以上这些同时也是分析的微观基础。

金融投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均衡过程,标准金融学是也这么认为的,依据均衡的原理,根据两种假说(理性人,有效市场)推导出了均衡模型。由于投资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所以本次研究用心理学来研究它们的投资行为。主要研究他们认知市场过程、情绪变化过程、做出表决过程。认知过程是第一个过程,投资者由于缺乏经验,产生系统误差是很容易的事情。情绪变化过程也可能会令投资者产生系统性或者非系统性的情绪偏差;表决过程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上两种偏差的影响,还有金融市场上还有可能会出现群体偏差或者“羊群效应”,这些最终促进了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定。投资决策的偏差会使资产与它的内在价值产生不相符的现象,也会使资产定价产生偏差。资产定价一旦产生偏差会导致错定效果和框定效果,反作用于投资者。然后使投资者错误判断资产价值,继续产生认知的偏差和情绪变化,于是反馈机制逐渐形成,并且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由于各种因素附加影响,反馈机制不断放大,于是便形成破裂或者泡沫。

2.分析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2.1“羊群行为”分析

研究大量实证表明,大量与市场假说相反的非正常现象存在于金融市场。从投资方式分析,“羊群行为”是最容易发生的切最常见的。它是一种由信息恶性的连锁反应而导致的非正常的行为方式,现象比较复杂,原因多样,例如投资者的从众心理、缺乏有效信息、需求报酬声誉。“羊群行为”对市场的价格产生三方面的影响:第一,“羊群行为”导致投资者没有主见而丢弃自己的信息而盲从别人进行投资,因此导致市场信息被中断,传递链链接失误;第二,“羊群行为”一旦超过某个限度,就会产生过度反应;第三,“羊群行为”的脆弱性、不稳定性导致市场价格变得不稳定、脆弱。

2.2有限套利行为分析

信息获取需要成本,交易行为不全理性,交易者不能一同获取信息,信息传递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差异,交易者行为有差异,信息不对称是证券市场的特征。交易的过程是在噪声中快速做出的,交易者的信息不充分。交易者的信息集合中,投资者对某一信息投资越多,他就越要利用此信息来获取利润,这就导致了信息聚集正溢出效应。这个效应使专业投资者收集分析数据时,关注点由重要的且与基础有关的信息被错误的引导到大家所关注的信息上。所以市场的某些反应导致了投资者的信任套利行为,但是不能依靠套利消除非理性行为导致的资产价格非正常波动。

2.3过度自信

证券投资的过度自信主要体现在投资者过高估计其判断和决策,从而产生非理性的投资行为。投资者对于证券投资的过度自信,过于信任市场信息,对于其中的虚假和错误信息未能有效的予以辨别,很容易导致投资选择和决策的失误。投资者过度自信的投资心理,往往会导致其盲目的投资行为。在进行信息的收集和过滤过程中,会出于主观意识,往往会选择符合其投资心理的有利信息,而忽视不利于投资决策的信息,不承认自身判断与决策的失误,极大的增加了投资风险。

2.4盲从行为

由于证券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交易者的行为。而投资者在信息获取方面投入越高,对于信息所带来回报的要求也就越高,信息聚集正溢出效应就由此而产生。该效应会影响投资者信息数据分析,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引导,投资者所关注的信息偏离了理性的方向,导致投资者的信任套利行为,这是证券市场当中普遍存在的非理性投资行为之一,给市场资产价格带来不正常的波动。

3.投资者待改进的地方

投资者的不理性行为以及其导致的市场效应,在行为金融学上明显揭示出。从一个方面分析,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非理性的考虑自身问题,另一方面非理性地把握市场才能得到额外的收益。研究市场是否处在非理性中并且到达极端状态时,投资者必须十分清醒自身情况,不能盲从不能臆断。研究市场对新信息是否会反应不足或者过度时,投资者也必须考虑自身是否存在以上现象;很难想象,一个投资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行为金融理论的起因与发展 3 第一节行为金融理论发展回顾 3 第二节新古典金融理论的困境 5 第三节行为金融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9 第二章期望理论及过度反应理论 16 第一节行为金融理论的核心:期望理论 17 第二节过度反应理论 21 第三章股票市场异常现象及分析 26 第一节股市总量谜团及分析 26 第二节其它异常现象及分析 30 第四章行为金融理论总体评价 40 第一节人类认知与决策中的非理性问题 40 第二节市场有效性之争 42 第三节行为金融的两大理论基石 45 第四节金融学的发展前景 48 参考文献 52 后记 54 前言 长期以来,金融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独立存在。金融研究者们也因为他们能够把金融理论的基本假设纳入经济学的基本公理假设体系而沾沾自喜。理论界崇尚定量方法和优化,充分承袭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其模型与范式局限在“理性”的分析框架中。进入 2 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证据显示:人并非都是理性的,在面临未来的不确定性时,人们往往会偏离假设所设定的最优行为模式。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的,并不因为统计平均而消除,所以人们的总体决策也就会偏离经典现代金融理论的假设。因而,正确地认识人的行为模式成了理解一切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出发点。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范式,行为金融理论(Behaviour Finance)应运而生。 在最近的二十年中,行为金融理论迅速崛起,对新古典金融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行为金融理论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挑战并能够有

效地解释证券市场价格异常现象的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决策心理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讨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证券价格变化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人类的一些行为特性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人类的心理决策特征是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且在较长时间内都不会有明显的变异。应当说,行为金融理论已经成为金融理论领域最为鼓舞人心的研究课题之一,行为金融理论的引入为金融市场的决策研究、为金融资产的定价机制以及投资管理开拓了新视野,提供了新方法。对行为金融理论的预期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已经完成了从批评到建设的关键一步,它已不再是纯粹的批判式理论。由于该理论所引用的主要是实验心理学的若干理论,而实验室与现实生活有较大差别,这是该理论的一个弱点,行为金融理论也因此缺乏一致性。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是人的行为,由于政策是否真正能够实施,与人们在心理、行为上是否可以接受有着巨大的关系,所以,从人的行为角度研究经济学,对中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行为金融学家的重大意义在于,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对人类经济心理与行为的研究。长期以来,经济学研究忽视了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因此,尽管迄今为止,行为金融理论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研究的重点还停留在对市场异常现象和认知偏差的定性描述和历史观察上,以及鉴别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有系统影响的行为决策属性,而且该理论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行为金融理论为金融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变革性的视角。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心理积淀,同时又处于全面变革时期的国家来说,行为金融理论有着非常广阔的运用前景,特别是分析非规范制度对股市效率的影响,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比如,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对“政策市”的领会与把握,与其投资收益之间的关系;中国投资者投资观念以及对风险的理解和感受与西方投资者有什么不同;从一个相对封闭的资本市场向一个开放的资本市场过渡时期,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下投资者对资本运作活动的理解与困惑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一章行为金融理论的起因与发展 行为金融理论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金融学领域,它试图去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目前,行为金融理论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定义。韦伯(Weber)将行为金融定义为:将个人行为与市场现象紧密结合、并融合运用心理学领域和金融理论的知识。福勒(Fuller,2000 )所下的定义:第一,行为金融理论是传统经济学、传统金融理论、心理学研究以及决策科学的综合体。第二,行为金融理论试图解释实证研究发现的与传统金融

证券投资学习心得

证券投资学习心得 经过了一学期的证券投资学分析的学习,让我对证券投资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果说用来投资证券或者是分析走势,那是远远不够的。以下是我对证劵投资学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看法,以及一些建议和评价: 一、理论上的收获 证券投资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手段,也逐渐的成为一种理财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作为现代社会新生代的我们,更应该去主动掌握证券投资学的知识,不过这种知识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更多的应该是实际的参与,因为理论只有实际操作化,才能验证其可行性,同时在实践中在总结出符合自身的切实可行的理论。 学习证劵投资我体会到了:证券投资在如今的中国乃至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占有巨大的经济地位,并且仍旧不断地扩大着它的影响力,作为中国现代主流人群的我们,要想能够跟得上国家的经济的势趋,增强自己的证券投资知识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证券投资学已经成为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学习证劵投资,让我明白了证劵和股票的含义:经过这个学期对证券投资的学习,我对证券投资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是证券,证券的分类,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融资结构、资源配置、发行方式、发展前景等;了解了股票、债券和基金的定义及它们的运作方式。 证券是各类记载并代表一定财产所有权或债权凭证的通称,是用来证明证券持有人或第三方当事人有权按照证券记载的内容获得相应权益的凭证。股票,国债,市政债券,基金证券,票据,提单,保险单,存款单等都是证券。而投资是为获得可能的不确定性的未来值做出的确定的现值牺牲。 证券投资的定义: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法人或者是自然人)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有价证券及这些有价证券的衍生品,以获得红利,利息及资本利得得投资行为和投资过程,是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 学习证劵投资,我了解到了证券投资的种类:证券投资按一定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各种不同的证券投资的性质、目的和运行过程不尽相同。 1.股权证券投资与债权证券投资。股权证券投资的对象是股权证券;债权证券投资的对象是债权证券。 2.直接证券投资与间接证券投资。证券直接投资指投资者直接到证券市场上去购买证券。证券间接投资指投资者购买金融机构本身所发行的证券,而这种金融机构是专门从事证券交易以谋利的。 3.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长期投资指购买长期债券或股票,并长期持有。短期投资指购买短期债券或购买长期债券、股票但短期内又转手卖出。4.固定收入投资和不定收入投资。固定收入投资指投资购买收入固定的证券;不定收入投资则指投资购买收入不固定的证券。 学习证劵投资,让我明白了证劵投资分析的意义:证券投资分析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投资机会和投资对象的选择合理性;2.有利于提高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科学性;3.有利于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高风险;4.有利于提高投资价值的分析水平;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相关决策特征终稿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其相关决策特征 行为金融学是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之一,是现代金融学的一个新的发展领域。与传统意义上的现代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框架相比,行为金融学更注重人的实际心理和经济行为,对于传统金融学所不能合理解释的投资者行为决策,提供了更加实际的、合理的解释路径,揭示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和市场规律,从而为金融决策提供更现实的指导。 传统的金融学忽视了行为分析,尽管人类行为的效应分析在经济学的多个领域均有涉及。而缺乏实证的支持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模型与实际背离使得传统的现代金融学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这不得不使金融学界反思这一事实,经过长期的研究,20 世纪80 年代,兴起了行为金融理论(BehavioralFinance) ,它既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尤其是行为决策研究的成果,同时又跳出了传统资本市场理论的框架,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资本市场价格的决定及其变动,因此自90 年代以来,行为金融理论在资本市场领域成为最为活跃的理论之一。金融学是运用心理学及行为分析的理论方法研究金融市场中的决策等金融活动。并不排斥合理的经济学概念和原理,而是注重运用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改善金融决策。它寻求系统地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对金融市场的意义。 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及理论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自20 世纪70 年代末起,行为金融(BehavioralFinance , BF)以一种源自心理(经济)学分析基础之上的、将人的实际心理及其由此决定的 行为特征纳入分析框架的金融学说而逐步兴起,它一经出现便在以有效市场假说为

关于行为金融学

关于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行为金融学对于两大传统假设的挑战为我们研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一,传统金融理论关于人的行为假设。传统金融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RationalExpectation 、风险回避(Risk Aversion)、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假设基础之上的。但是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投资决策并非如此。比如,人们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对决策结果的盈亏状况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这种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性的,并不能因为统计平均而消除。其二,有效的市场竞争。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因此,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的只有理性的投资者。但在现实世界中,市场并非像理论描述得那么完美,大量“反常现象”的出现使得传统金融理论无法应对。传统理论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最优化的道路,告诉人们“该怎么做”,让我们知道“应该发生什么”。可惜,并非每个市场参与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论中的模型去行动,人的非理性行为在经济系统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不能再将人的因素仅仅作为假设排斥在外,行为分析应纳入理论分析之中,理论研究应转向“实际发生了什么”,从而指导决策者们进行正确的决策。 行为金融学起源 早在半个世纪前,爱德华就将决策的制定引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勾画了未来研究的蓝图。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直到卡内曼和屠夫斯基发表他们在判断和决策课题上的研究成果才取得巨大的突破。在介绍卡内曼的贡献之前,我们将首先介绍经济学和心理学在关于决策制定的理论假设方面的一些本质的区别。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安徽大学08金融刘秀达学号:I00814009 导言:在传统的经典金融理论中,理性人假设是所有理论的基石。在这一假设下的投资者具有理性预期和效用最大化的特点。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金融市场上存在着投资者行为“异常”与价格偏离现象,这些现象无法用理性人假说和已有的定价模型来解释,被称为“异象”,如“股利之谜”、“股权溢价之谜”、“波动率之谜”、“周末效应”等等。在对学科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过程中,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成为了学术界的关注点,并开始动摇经典金融理论的权威地位。基于此,本文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并总结目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行为金融,投资者,偏好 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行为金融学, 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是运用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式来分析金融活动中人们决策行为的一门新兴学科。 行为金融学以真实市场中普通的正常的投资者为理论基石代替经典金融理 论的理性人原则,其基本观点是: 第一,投资者不是完美理性人,而是普通的正常人。由于投资者在信息处理时存在认知偏差, 因而他们对市场的未来不可能做出无偏差估计;第二,投资者不具有同质期望性。投资者由于个体认知方式及情感判断的不同, 导致偏好与行为方式不同,因而对未来的估计也有所不同;第三, 投资者不是风险回避型的,而是损失回避型的。投资者面临确定性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回避,而面临确定性损失时则表现为风险追求;第四,投资者在不同选择环境下,面对不同资产的效用判断是不一致的,其风险偏好倾向于多样化,并且随着选择的框架的改变而改变。总之,投资者风险偏好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理性预设。 (一)行为金融学有关投资者偏好的理论 1、期望理论 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进行决策时,由于受个人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其投资行为并非完美预期, 风险态度和行为模式经常会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最 优模式, 而呈现出多样性和可变性。包括决策参考点决定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投资者损失规避两点。前者主要强调投资者主要通过收益和损失的比较而不是最终的财富状态来制定决策;后者有确定性效应和反射效应,即人们在面临收益时是厌恶风险的,而在面对损失时又是冒险家。 2、认知偏差理论 认知偏差理论是研究人们在利用经验法则进行决策判断时所产生的错误。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由于时间和认知资源的限制,人们不能对决策所需的信息进行最优分析,而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投资判断。由此产生启发式认知偏差和框架依赖。启发式偏差是指人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想寻找捷径来解决问题,并依靠直觉或者以往的经验进行推理并制定决策;框架依赖是指个人会因情景或问题表达的不同而对同一组选项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序列,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证券投资课的学习心得

证券投资课的学习心得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感觉自己收获不少,不论是证券投资学这门课程还是学习的态度、方法上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经过这个学期对证券投资的学习,我对证券投资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是证券,证券的分类,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融资结构、资源配置、发行方式、发展前景等;了解了股票、债券和基金的定义及它们的运作方式。并能更清楚更直观的从发展前景及当前数据对它们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从而做出我们这些初学者的判断。这其中包括对各种证券投资的收益性、流通性、风险性、流通行、价格的波动性和伸缩性的分析、评价和预期。在股票方面,我学会了市盈率、发行价、股票面值、股票市价等的计算,并对股票的价格指数有所了解。而以上这些都是进行证券投资必备的基础知识,若要想要更深层次的发展还必须有进一步的学习——对证券市场技术分析的学习。 学习了此门课有点心得和老师分享一下。 第1、学习证券投资知识要抱着一颗平常心,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期望过高.恨不得立马学会所有的证券投资知识和技巧,使自己很快成为一名证券投资的高手,这是不可能的。 第二,学习证券投资,还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种学习固然有助于提高你的自信,但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如果你想要揽尽天下所有的投资建议和技巧,再整合为一,成为你在证券投资市场取胜的独门法宝,你就会发现自己被淹没其中而难以自拔,就会让自己感到痛苦不堪。 股市是有风险的,在我看来,炒股所得的收益无非就是你向风险挑战所得的补偿,赢就是利,输就是亏损,如果你没有树立良好的心态是无法承受由于亏损所带来的压力的,同时亏损时很容易丧失理智,难以作出明智的决策,难以在买与留之间作出抉择,这时候,就需要有一种果断的精神,快速根据形势作出反映,因为你耽搁一分钟,可能随之而来的是巨额的损失,特别是追涨型买入,一旦发现判断失误,我们应果

行为金融学中效用函数的发展应用研究

行为金融学中效用函数的发展应用研究 内容摘要: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其代表人物卡纳曼就效用函数做出更新,最早推翻了预期效用理论中效用仅与事件的最后状态有关的结论。行为金融学中影响最大的是资产定价理论部分,效用函数在此集中受到修正研究,为了解释金融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学者们不断在效用函数中加入财富、习惯等变量,使效用函数更加贴近现实。本文对行为金融学中效用函数的发展做了梳理。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期望理论行为资产定价效用函数 效用函数是经济学中对行为人进行描述的最为简洁而有效的工具。要研究人的行为,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行为人的效用函数。效用函数是金融学中的重要概念。通过研究金融经济学的发展史会发现,效用函数与行为金融学是紧密相连的。要想深入学习效用函数在金融学中的应用就必须掌握行为金融学,而要想深度学习行为金融学,就必须探究效用函数的发展。 行为金融学的产生及主要理论分支 自20世纪50年代马柯维茨创立资产组合理论以来,以有效市场假说、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为核心构成现代金融市场理论,也称为标准的传统金融理论。但标准的传统金融理论越来越不能解释金融市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尝试解释这些异常现象,创建了行为金融理论,且影响越来越大。传统金融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学在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区别是:前者坚持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竞争假设;后者坚持有限理性假设和非有效市场假设。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分支包括期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噪声交易理论、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等理论。其中,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而影响最大的应是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因此,本文将对这两大理论分支中涉及的效用函数进行研究。 期望理论中效用函数的发展 (一)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 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丹尼尔·卡纳曼。卡纳曼和特沃斯基(1979)在大量社会学、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展示人类决策行为复杂性的期望理论。其理论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确定性效应。特定情况下,人的效用函数低估一些只有可能性的结果,而高估确定性的结果,卡纳曼称之为确定性效应。二是反射效应。即人们对盈利前景或亏

行为金融学对经典金融学的修正与创新-最新范文

行为金融学对经典金融学的修正与创新 内容摘要:行为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与经典金融学的理性分析框架相比,更注重人的实际心理和经济行为,从而为金融决策提供了更为现实的指导。行为金融学在对经典金融理论缺陷的修正中,在行为认知偏差、前景理论、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行为组合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促进了金融学理论研究向更现实的方向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Arrow-Debreu的一般均衡理论和Markowitz 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开始,20世纪60年代Sharpe和Lintner建立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Ross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到了20世纪70年代,Fama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了正式表述,Black、Scholes和Merton 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至此,经典金融学理论才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它不仅形成了以契约为基础的金融经济学,而且在公司和各种金融中介的金融活动、金融市场的价格运动、市场微观结构、金融系统的演变及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都有专门的理论,从而构成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系。 随着金融产品的日益多样化和金融的不断复杂化,学者们逐步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金融理论仅考虑了定价、套利、均衡、合同等问题具有一定局限性,比如有效市场假说的核心是完美套利,但现实世界中套利是有限的,这就预示着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完全资本市场假定缺乏预见力;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代理理论模型等虽然比较精致,但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以现值为基础的证券估价模型缺乏理论

意义,扩展到不确定条件和多个时期也是如此;当事人的风险偏好假定不现实,越来越多的实验经济学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股权溢价之谜、市场效率异常得不到合理解释等。 正是因为经典金融理论的诸多局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金融学家进行了广泛的探索,越来越多与经典金融学理论不一致的实证现象被揭示出来,成为金融市场的未解之谜。实证现象促进了学者们对经典金融理论的进一步思考,由于现实中人们的决策行为与理性经济人假设有一定的差异,金融学家们基于Kahneman等人发展的非线性效用理论,开始引入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的一些观点,来解释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比如有限套利、噪音交易、从众心理、资产泡沫等,这就产生了金融学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对经典金融学的修正 行为金融学是研究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市场非有效性。以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人假设为前提的经典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的大量异常现象无法解释的困境,表明了经典金融学的局限性。 Keynes是最早强调心理预期在投资决策中作用的经济学家,他基于心理预期提出股市“选美竞赛”理论和“空中楼阁”理论(1936),强调心理预期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认为决定投资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因素。Burrell是现代意义上行为金融理论的最早研究者,1951年他发表了“以实验方法进行投资研究的可能性”的,提出构造实验来检验理论的思路,由此开拓了一个将量化的投资模型与人

《证券投资分析》作业答案

《证券投资分析》平时作业(4)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4分) 1.整合:是指企业收购后,两家企业在营运、组织和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融合。 2.股票收购:是指公司不以现金为媒介完成对目标公司的收内, 而是收购者以新发行的股票替换目标公司的股票。其特点是不需支付大量现金, 不影响收购公司的现金状况,目标公司的股东不会失去股权,只是从目标公司转 移到收购公司,但通常情况下,会失去控制权。 3.反购并:面对敌意的购并行为,作为目标的大公司自然不愿束手待毙,对潜在的和现实的 购并进行积极的或者消极的抵御。反购并的策略主要集中在法律、管理和股票交易三个方面。 4.公开原则:是要求证券市场具有充分的透明度,要实现市场信息的公开化。信 息披露的主体不仅包括证券发行人、证券交易者,还包括证券监管者;要保障市 场的透明度,除了证券发行人需要公开影响证券价格的该企业情况的详细说明外, 监管者还应当公开有关监管程序、监管身份、对证券市场违规处罚等。 5.证券发行核准制度:又称为“准则制”或“实质审查制”,是指发行人发行证 券,不仅要公开全部的,可以供投资人判断的材料,还要符合证券发行的实质性 条件,证券主管机关有权依照公司法、证券交易法的规定,对发行人提出的申请 以及有关材料,进行实质性审查,发行人得到批准以后,才可以发行证券。 6.内幕交易:是指内幕人员和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内幕信息的其它人员违反法律、 法规的规定,泄露内幕信息,根据内幕信息买卖证券或者向他人提出买卖证券建 议的行为。 7.虚假陈述:是指行为人对证券发行、交易及其相关活动的事实、性质、前景、 法律等事项作出不实、严重误导或有重大遗漏的陈述或者诱导,致使投资者在不

证券投资分析及学习心得体会

证券投资分析及学习心得体会 “证券投资”作为理财领域的一部分被人们了解接受并加入到这一行业中来。作为一位初学者,对证券投资虽不是十分的熟悉。但是经过学习,我对证券投资有了些许了解。在证券投资中,每个人都要去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操作最终摸索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投资策略,并且顺应当前局势对其不断地进行完善。所以在此就对证券投资学的一些理论和认识作一些自我的阐述。 1.证券(Securities)亦称有价证券,是证明持券人具有商品所有权或表示财产所有权、收益请求权以及债权,并凭此,有权取得一定收入的各种凭证。证券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有价证券包括商品证券、货币证券和资本证券。商品证券是证明有领取商品权利和凭证,如提货单、运货单、仓库栈单和房地产证书等。货币证券是指商业上的支付工具,可以用来代替货币使用,是对货币具有索取权的一种有价证券,如支票、本票、汇票及商业票据等。资本证券是能按期从发行者处领取收益的权益性凭证,它表示财产所有权、收益请求权或债权,如股票、国库券、公司债券凭证等。狭义的有价证券则指包括股票和债券两大类的资本证券。 2.证券投资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收益、风险和时间。收益,任何证券投资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获取一定的收益,一般而言,证券投资的收益包括利息、股息等经常收益和由证券价格的涨跌所带来的资本得利两个部分。风险,要获取一定的收益,就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一般而言,收益与风险成正比,风险越大,收益越高,但并不是每一个追求高风险的投资者就一定能取得高收益。时间,任何证券投资都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取得收益。一般而言,投资期限越长,收益就越高,但风险也越大。 3.证券投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分为准备、了解、分析、决策与管理四个阶段。证券投资准备主要包括资金准备和心理准备。投资者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可用于证券投资的资金的来源、数额等。同时,由于市场变幻莫测,收益与风险并存,投资者还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要进行证券投资就必须了解各种证券的的收益、风险情况以及整个证券市场的状况及投资环境,包括证券的性质、期限、收益高低、风险大小,证券市场的组织机制,券商的职能部门和作用,证券投资的程序、方式、费用,有关证券投资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情况等。投资者在了解证券投资的基本情况后,还必须对证券的真实价值、上市价格和价格涨跌趋势进行认真的分析,以确定投资于何种证券及投资的时机。通过以上阶段和步骤,投资者已经可以作出投资决策,购买合适的证券并决定各种证券的购买量。作出证券投资决策后还必须进行严密的证券投资管理,即根据市场情况,随时调整所持证券的种类和数量,保持证券的最有效组合。 证券投资学中最重要的内容莫过于证券投资分析。证券投资分析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投资机会和投资对象的选择合理性;2.有利于提高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科学性;3.有利于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高风险;4.有利于提高投资价值的分析水平;5.科学的证券投资分析是投资者获得投资成功的关键。证券投资分析的主要方法分为两种,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基本分析是指证券投资人员根据经济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学及投资学等基本原理,对决定证券价值的基本要素如宏观经济指标,经济政策走势,行业发展状况,产品市场分布,公司销售和财务状况等进行分析,评估证券的投资价值,判断证券的合理价位,提出相应的投资建议的一种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是以证券市场过去和现在的市场行为为分析对象,运用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现状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现状: 摘要:由于理性经济人假设与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行为存在着偏差,现代金融学无法对金融市场上的一系列“异象”进行充分的解释。行为金融学结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投资者的实际行为进行研究,解释了金融市场上的这些“异象”。众多国内外学者结合与投资者偏好、信念以及决策相关的认知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对投资者实际投资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的一些非理性行为。进一步加强金融学与心理学的密切合作,将有助于更快的推动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更加准确、系统的解释金融市场上的非理性行为,来为投资者决策进行服务。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前后,关于股票市场的一系列研究和实证发现了一些与理性人假设不符的异常现象,如人们会过早的卖掉盈利的股票而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面对这些异常现象,诸多学者对于完全理性人的假设提出了质疑,通过结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研究金融市场上的这些异象得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行为金融学这个学科也逐渐随之出现。Thaler 将行为金融学称之为一种“开放性思维的金融学科”,因为它承认一些经济金融机构、个人存在非完全理性行为的可能性。大多数情况下,行为金融学是将心理学应用到金融行为者的身上。金融学的倡导者坚持认为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并不是完全理性人,而只是普通人。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是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真实行为,揭示了投资者的非理性和竞争市场中人的易犯错性[1]。 尽管这种对于理性的背离是随机的,但也是系统的。Shleifer 指出投资者对于经济理性的背离是高度普遍和系统的[2]。很长一段时间前,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了人们经常表现出非理性的行为,在做预测时会经常犯一些可预见的错误。通过结合心理学和金融学,研究者可以更好地解释证券市场上的一些异象和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Ritter认为行为金融学由两大块构成:认知心理和套利限制,他认为认知指的人们就是如何思考的。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们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过程中存在一些系统的错误,如人们的过度自信倾向,人们总是过多的注重近期的经验、经历等。而且人们的这种偏向也有可能产生分歧[3]。Witteloostuijn和Muehlfeld 认为认知心理是行为金融学的一个主流研究方向,它使得我们对人们的投资决策过程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认知缺陷和心理偏向会对人们的投资决策过程产生影响[4]。由于投资者是非完全理性人,因此他们的认知缺陷、心理偏差会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以致做出有损他们资产的决策。倾向于这些偏差的投资者经常会冒一些他们所不了解的风险,得到一些他们所没有预测到的结果,会进行一些没必要的交易,当最终结果为坏的时候他们会经常自责或者责怪他人[5]。 Kent Baker和Nosinger 认为常见的投资错误是由投资者的认知、情绪缺陷和心理偏向引起的,并把这些偏向分为了两类:投资者是如何思考的(how investors think)和投资者是如何感知的(how investors feel),并阐述了心理偏向和投资者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代表性偏差(representativeness bias)、

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以 及展望

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展望 1、 引言 行为金融学是目前经济学领域较为前沿的新兴学科,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有效市场假设等,强调了投资者在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事实,并且这种非理性是一定程度上可预测的,行为金融学以人们的真实决策心理为出发点来分析其投资规律以及市场影响,能帮助人们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和理解金融市场。 中国在行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可喜的是目前中国学者也在逐步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看法,本文旨在通过分析2007-2016这十年间中国在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来对行为金融学在我国发展现状的有一个全面认识,并且对未来的情况提出展望。 2、 样本来源和研究方法 1. 样本来源 本文选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文库,因为该文库入选的刊物是能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各个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且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为规范的学术刊物,有较强的我国在此方面研究水平的代表性。 过程中以篇名或关键词为“行为金融”作为检索项,查询范围从2007-2016这十年的相关文章,经过逐一排查后,选定208篇经济学领域的文章作为定性分析样本(不选取更早期文章是因为更早期的文章对于中国行为金融发展现状参考价值较小,故不收录。)经过检索以及查验排除经济学领域外的文章,共得到208篇相关文献该208篇相关文献即本文的定性分析样本。宏观上定量把握中国行为金融发展趋势采用从1998年引入行为金融开始到2016年的全部424条经济学类检索结果作为定量分析样本。 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通过样本的统计研究,来分析目前我国行为金融的发展现状,包括我国行为金融研究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行为金融主要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热点,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等。 3、 我国行为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 从1998年引入开始到2016年期间,就行为金融文章发表数来看,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热门程度呈先上升下降趋势,虽然从1998年中国引入行为金融学开始,行为金融学相关研究逐年提升,但就2006年之后的数据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相关领域的研究呈现一种明显的逐年下滑趋势,虽然在2015年有一个小幅的提升,但在今年(虽然今年还未结束,但按照已发表的5篇计算,今年已过去5/6,所以预计为6篇)情况仍较为低迷,具体见下图表1: 1 由图可见中国学者目前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在2006年后开始出现逐渐下滑,也表明了这一领域目前在中国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以及更多此方面的研究分析 4、 研究内容统计分析 根据研究内容和方向,笔者对2007-2016十年间的208篇样本进行了逐一归类与整理,并进行了分类统计,由于其中部分文章有领域交叉,并且领域交叉文章,笔者将计入交叉领域双方,所以最终文章总数会大于208,具体统计结果如下表2: 表2 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总计 综述及评介775132312132 基本理论研究 5444231528 (个人行为/集体 行为/有效市场假 说等) 公司金融中的应 52314427230 用 证券市场的应用14179787143272 房地产市场的应 2114 用 商业银行的应用

证券投资行为中的统计模型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b330485.html, 证券投资行为中的统计模型分析 作者:周加颖 来源:《中国经贸》2016年第13期 【摘要】证券投资是一种收益与风险并存的投资产品,降低风险、实现收益最大化是每 一位投资者的目标。所以,投资者需要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本文针对证券投资行为分析中的问题,对统计模型分析法展开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证券;统计学;模型 证券投资自进入我国以后一度掀起了投资热潮,如今低迷的股市也并未冷却投资者的捞金欲望。影响证券价格走势的因素有很多,投资者进行技术分析是降低投资风险的唯一途径,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分析方法是统计模型分析,以下将对此进行相关阐述。 一、证券投资分析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证券投资分析分为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两种,以投资周期论,各有优缺点。 基本分析应用简单,适合长期投资成熟和预测精确度要求较低的投资领域,对短期投资作用不大。技术分析专业性强,有一定难度,适合短期投资。在证券投资业内有“长看基本”、“中看政策”、“短看技术”的说法,这也是每一位证券投资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统计模型分析的基本概述与分类 一般情况下,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判别分析,统称为统计模型分析,是统计数学中的分析方法,在现今的社会发展中,信息业、金融业、市场分析等多各领域早已广泛应用。 1.基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被称为回归分析。自变量少的被称为一元回归分析,反之则称为多元回归分析;回归分析还有线性与非线性区别,因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关系。 2.类聚分析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行为,是分析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过程。聚类分析主要以相似为基础,将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类为目标 3.判别分析是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又被成为“分辨法”。判别分析进行的条件是分类已经确定,根据研究对象的各种特征值判别其类型的归属。判别分析是一种分析确定某以样本应该归属何类的方法,原理是用研究对象的数据确定判别样本函数中的特点系数,并计算出判别指标。 三、证券投资中的统计模型分析

证券投资心得体会与感想总结

证券投资心得体会与感想总结 证券投资的一学期学习已经接近尾声,或许收获的东西,比起有些同学还是算很少的吧。不过我觉得只要努力了,去尝试的做了所有的步骤,有所得,就算足够。 理论课上,我们具体的学习了证券投资的基础知识,了解了证券市场的一些内容,并且学习了证券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以及技术分析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在随后的实验课上,老师让我们在模拟炒股的软件上自己操作体会,慢慢的也做到了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在模拟软件上,我注册了一个帐号,可用资金是500000元,因为对行情并不怎么熟悉,只是对老师讲的比较好的股票和看起来走势较好的股票进行了一定量的委托购买,虽然仅仅是一个虚拟的环境,虚拟的资金,但是毕竟还是希望做好的想法,于是在之后的时间里,竟然也开始提高了对股票走势的关注度。 最开始学习证券投资学的时候,对于理论知识不太看重,感觉它讲的很枯燥,可能也并不实用,可是经历了网络模拟交易后,我觉得任何事情都不是单独的,学习了理论知识可以用它来指导实践,股市肯定不会是单靠运气来盲目支持的,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分析能力和理论知识。因为对理论知识的生疏,在刚开始进行模拟交易时,技术分析一点都不懂,每次都是一边看着书上的知识,一边对着电脑进行技术上的分析。尽管这样但还是不懂的如何去运用,也不懂其中的一些投资技巧。在逐步的学习中,我慢慢懂得通过阳线及阴线的形态去选择股票,再结合当天的成交量,来判断是否有升的可能。不知不觉间,竟然有了一定的改进和提高。 在购买的记录中,我买入了万科A的股票。最开始买的时候因为大致上看了一下,好像是有点盈利的,在7号左右那几天,它的涨跌都不是很大,振幅也就在5%左右,技术评分也比较强。另外看了一下新闻之类的,了解到2009年4月份万科公司实现销售面积59.5万平方米,销售金额52.7亿元,分别比2008年同期增长23.7%和22.0%。2009年1-4月份公司累计销售面积212.0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74.9亿元,分别比2008年同期增长30.4%和21.4%。说明它的发展业绩一直都还是处于增长趋势。另外,它是深市的第一权重股,是控盘股之一,也是房地产板

行为金融学理论发展研究概述

行为金融学理论发展研究概述 喻淑春, 王利伟 (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400047)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金融学逐渐兴起,传统金融理论受到严峻的挑战。阐述行为金融学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观点,重点分析行为金融学的核心理论 前景理论和有限套利理论,概括出行为金融学的六大主要理论模型。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 前景理论; 有效套利; 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0)04-0041-03 行为金融学作为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萌芽于19世纪50年代。行为金融理论是将行为理论与金融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它分析人的行为、心理以及情绪对人的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是心理学与金融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早在1951年,美国商务学教授O.K.Burren发表了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成为最早提出将心理学和金融学结合研究的学者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一批心理学发展成果成功引进金融学领域,行为金融学才渐渐受到经济学家的瞩目。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给行为经济学家D an i e l K ahne m an和实验经济学家V ernon L. S m ith,从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行为金融理论的极大关注,并在近年来得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行为金融学的产生 (一)行为金融理论的产生 传统金融学以投资者理性和市场无摩擦假设为前提,构建了有效市场假说,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期权定价理论等一系列理论成果,从而构建起传统金融理论的宏伟大厦。 然而,近20多年来,金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现象不能被传统金融理论所解释,如股权溢价之谜、封闭式基金之谜、小公司效应、日历效应、羊群行为等等。这些由传统金融理论难以给出合理解释,并且违背了有效市场假说的现象,学者们称之为异常现象。大量异象的出现使传统金融学遭受到巨大的冲击,研究者开始重新思考和审视看似完美的传统金融理论。传统金融学是以投资者理性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投资活动时,总是理性地做出使自己效益最大化的抉择,然而,现实中的投资者行为却与完全理性假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理性假说和有效市场假说提出质疑,转而开始关注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对投资决策产生的作用,并运用心理学研究方法来探讨金融问题,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 (二)行为金融学的基本观点 作为一种金融理论,只有考虑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人的有限理性,才能对现实资本市场做出比较全面和准确的解释。行为金融学修正了理性人假设的论点,指出由于认知过程的偏差和情绪、情感及偏好等心理方面的原因,投资者无法以完全理性人的方式做出无偏差估计。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现实中的人并非像传统金融理论所假设的一成不变、感情中立或属于纯粹的利己主义者,个人认知的局限决定了人类存在着许多理性之外的情绪和决策,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利他主义、公益道德、行为定势、偏见歧视以及其他观念都会引导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产生影响。例如股市中时常发现市场的变化不是因为公司的运营情况,往往是由于投资者的情绪、信心等心理因素的变化。行为金融学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市场行为,充分考虑了市场参与者心理因素的作用,并注重投资者决策心理的多样性,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弥补了传统金融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型,简单地认为理性投资决策模型就是决定证券市场价格变化的不足。从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过渡到有限理性的社会人,行为金融理论指出,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往往是追求自己最满意的方案而并非最优方案。当然,尽管行为金融学是以有限理性的人类行为为根本前提,与传统金融理论的前提不同,但其并 第10卷第4期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年8月Vo.l10N o.4J OURNAL OF C HONGQ I N G JI A OTONG UN I V ERS I T Y(Soc ial Sciences Editi o n)Aug.2010 *收稿日期:2010-04-13 作者简介:喻淑春(1986-),女,湖南宁乡县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8级研究生,主要从事金融工程研究。

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展望

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展望 一、引言 行为金融学是目前经济学领域较为前沿的新兴学科,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有效市场假设等,强调了投资者在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事实,并且这种非理性是一定程度上可预测的,行为金融学以人们的真实决策心理为出发点来分析其投资规律以及市场影响,能帮助人们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和理解金融市场。 中国在行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可喜的是目前中国学者也在逐步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看法,本文旨在通过分析2007-2016这十年间中国在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来对行为金融学在我国发展现状的有一个全面认识,并且对未来的情况提出展望。 二、样本来源和研究方法 1.样本来源 本文选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文库,因为该文库入选的刊物是能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各个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且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为规范的学术刊物,有较强的我国在此方面研究水平的代表性。 过程中以篇名或关键词为“行为金融”作为检索项,查询范围从

2007-2016这十年的相关文章,经过逐一排查后,选定208篇经济学领域的文章作为定性分析样本(不选取更早期文章是因为更早期的文章对于中国行为金融发展现状参考价值较小,故不收录。)经过检索以及查验排除经济学领域外的文章,共得到208篇相关文献该208篇相关文献即本文的定性分析样本。宏观上定量把握中国行为金融发展趋势采用从1998年引入行为金融开始到2016年的全部424条经济学类检索结果作为定量分析样本。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通过样本的统计研究,来分析目前我国行为金融的发展现状,包括我国行为金融研究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行为金融主要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热点,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等。 三、我国行为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 从1998年引入开始到2016年期间,就行为金融文章发表数来看,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热门程度呈先上升下降趋势,虽然从1998年中国引入行为金融学开始,行为金融学相关研究逐年提升,但就2006年之后的数据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相关领域的研究呈现一种明显的逐年下滑趋势,虽然在2015年有一个小幅的提升,但在今年(虽然今年还未结束,但按照已发表的5篇计算,今年已过去5/6,所以预计为6篇)情况仍较为低迷,具体见下图表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