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

邓小芸

13级涉外会计3班学号20132800320085

摘要:中美关系或美中关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国家关系。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中国世界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两国关系是趋于友好与合作的。但由于历史原因、政治文化等因素也有歧见和矛盾。总体讲,是合作多于冲突,共同利益大于彼此分歧。纵观历史,中美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几经波折,于2015年经受住了一系列问题的考验,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所提升。

关键词:中美关系;合作;和平;共处;分歧;利益;冲突

一、中美关系发展历程

中美关系的发展史犹如一面镜子,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近百年来国际风云的变幻。在40年的冷战时期中,中美两国由敌对僵持走向关系正常化;在90年代的初期、中期和末期,中美关系又经历了三次大落大起,但依然在跌宕起伏中稳步向前。中美历史发展历程如下:

1、20世纪上半叶, 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开始,中国人民饱尝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列强的欺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中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

2、抗战胜利后,美国推行反共战略,支持蒋介石集团打内战。新中国诞生后的20多年里,美国坚持其与中国为敌的遏制政策,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支持台湾当局窃取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3、1972年,尼克松总统成功实现了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了《上海公报》

4、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实现关系正常化,从而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5、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活跃。

6、1996年4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在中俄接近因素的影响下,中美关系也有所缓和、改善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7、90年代后期到现在,两国关系进入了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同步增长的阶段。

纵观历史,中美关系的发展道路十分坎坷。从1972年后,对于中美关系可以总结为三个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2年到1989年,中美战略合作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989年到2001年,中美关系在动荡中不断发展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从2001年“9?11事件”以后,一直到2009年奥巴马总统访华,是中美关系相对稳定的阶段。自2009年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中美关系可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姑且称之为“不稳定的过渡期”。

二、中美关系当前形势

纵观2015年的世界局势,依然是惊涛骇浪,风起云涌。国际经济增长乏力,中东乱局愈演愈烈,难民危机持续困扰欧盟,恐怖阴霾笼罩整个西方,地缘角力牵动大国博弈,国际秩序乱象丛生。中美两国在纷乱的国际舞台上表现抢眼,可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国的经济转型稳步推进,大国外交更加积极有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现亮点,“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战略性谋划快速推

进、气势恢宏。美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奥巴马在美古关系、伊核谈判等难点问题上实现突破,在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跨大西洋贸易与伙伴协定”上初获成功。中美关系从年初的高位开局,到近期的平稳收官,随几经波折,但经受住了一系列问题的考验,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所提升。

观察2015年以来中美关系的演进,大致呈现出两高两低发展走势:年初中美关系开局良好,3月至5月博弈的色彩明显增加,6月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为契机,两国关系开始逐步导入高访时间,9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对美的成功访问为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0月份美方派军舰闯入中国南海南沙岛礁邻近海域,又使中美关系掀起新一轮波澜。

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了成功访问,习近平主席访美概括的提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就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而习近平主席的这次访问首先就是促进了中美关系的稳定,即不冲突、不对抗,这个在我们战略宣誓里面表示得很清楚中国很明确地告诉美国,我们是现存国际秩序的参与者、拥护者,我们认为需要改革,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要推倒重来。所以中国不是一个挑战者,中国的定位摆得很清楚。包括在亚太地区的全球事务上,中国和美国都表达了积极合作的姿态。因此,我想,这个就是一种战略上的宣誓。这种战略上的宣誓非常重要,因为它的目的是让对方国家明白你的意图是什么,通过这些战略的宣誓可以防止中美关系出现一种所谓的“质变”。在可见的将来,我们还是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关系。用习近平主席的话来说,中美关系的本质就是合作共赢。我想,通过此次访问,稳定中美关系的目的达到了,这是在去年“瀛台夜话”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和美国政府对彼此的一个认识——相互尊重和合作共赢。从这些实实在在的联合声明、合作的协议和计划来看,中美双方都有诚意,并且都做出了实质性的努力,以推动这种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关系。

美媒方面称中国提出的解决中美战略稳定的方案是“新型大国关系”。该提议鼓励美中避免对抗和冲突,尊重彼此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利益——特别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并追求双赢合作。由于接受“新型大国关系”将造成有利于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这将事实上允许中国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国家,也可能令其与美国平起平坐。但是华盛顿认为“新型大国关系”不符合美国最佳利益,因此一再拒绝中方提议。作为霸权国家,美拥有主导全球政治的权力。接受一个战略对手提出的地缘政治框架,意味着要牺牲一些权力和影响力。同样,接受中方提议可能给其他国家造成印象:美国江河日下,是“修昔底德陷阱”的输家。华盛顿还担心北京的“新型大国关系”是一记骗招,意在让美方承认中国庞大的领土要求,削弱美国亚太盟友和长期战略伙伴的利益,并导致美国所主导的安全格局弱化。此外,美方怀疑北京的提议意在建立美国始终反对的中国势力范围。中美在战略稳定问题上陷入死胡同。两国一再承诺防止冲突,但都没拿出解决中美战略稳定的合理或可行方案。以现实政治的观点来说,不管一国的意识形态如何,只要其国家实力强大,都会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其国家安全的最大化,而中国也不会例外。所以从国家利益至上的角度考虑,中美之间的国家战略是有结构性矛盾的,也就是说中美关系在合作中会有对抗,在竞争中又相互合作,但前提是中美均不打破目前的国际体系,中国也只有在当今的国际体系下才能够和平发展。竞争将继续不受管控、约束,对抗正逐步向冲突演变。

总之,中美关系是否已演变为“秩序之争”仍是一个开放的问题,最终的结

局取决于中美双方在未来的岁月中如何互动。在这个问题上不宜过早做出结论。从理论上讲,主要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尤其是力量对比的反转必然会导致世界秩序的变化。然而在历史的演进中,这两者之间往往并不是同步发生的,秩序的变化往往滞后于力量对比的变化,而且有时来得相当的缓慢。

三、中美关系发展趋势及未来

习近平主席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时表示,就中美关系、两国在亚太及国际地区事务中的合作、两国人民交往、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等回答了提问。“看待中美关系,要看大局,不能只盯着两国之间的分歧。”习近平在回答中强调,正所谓“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一个家庭还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中美两国难免会存在一些分歧。双方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聚同化异,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对于当下的中美关系,不少学者分析指出,两国在致力于增进双边利益发展的同时,在事关人类安全的诸多重大问题上密切合作,与世界共同利益捆绑,而这种捆绑更是增强了中美关系的强韧性、新锐性、战略性及世界性。这种大格局的利益交汇、大视野的合作交叉,已远远超越双边关系框架,突破了大国关系史上的博弈套路。

对于中美关系,中美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是重申对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坚定承诺;二是以合作塑造中美关系;三是以对话处理分歧。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指出的那样,一个稳定、不断发展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维护亚太乃至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中美之间确实存在竞争。并且两国军队对对方都很怀疑。中美两国中的任何一国增强了国防力量,另一个也会增强。两国的领导人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停止这种竞争。两国也许会有摩擦,会有争端,但两国都会努力寻求解决的途径,维护国际秩序与和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