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唯物论测试题

唯物论测试题

唯物论测试题
唯物论测试题

高二哲学第一单元及唯物论部分练习题

一、选择题(共35个小题)

1.古今中外,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直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领域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哲学领域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2.有人说:“金融海啸充分证明:市场常常是变化莫测的,要想把握住市场的变化那是徒劳的。”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①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②会导致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④是形而上学观点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3.朱熹认为:理生万物,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体现了()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4.每年11月第3个星期四,是“世界哲学日”。一个民族的进步,不能没有哲学社会科学;一个民族的兴盛,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我们要促进哲学的繁荣发展,是因为

①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②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③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④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A.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可以认识并改造世界

B.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的规律由人们的悟性规定

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

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其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世界具有可知性B.是否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C.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D.是否承认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质

7.玉树大地震发生后,地震预报再次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美国地震专家指出,从现在的地震学研究水平来看,精确的短期预报的确是不可能完成之事;从地震专业角度看,地震的长期预测是可以实现的,这主要基于地震学家对断层历史的研究。从哲学角度看,上述对地震预报的认识

A.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B.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属于不可知论的观点D.属于唯物主义和可知论的观点

8.“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是因为真正的哲学()

①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②可以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③能够开启人的智慧④可以决定人们的生活和实践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世界博览会不是为了商业性的目的,而是世界上各个国家为了展示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各方面的成就以及发展的前景。世界博览会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哲学。这说

A.哲学是一种智慧,是美好生活的向导B.哲学是对人生的一种本质的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C.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凝聚D.哲学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来源于生活10.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有人感叹:“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人与规律的统一

D.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11.某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尊重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的基础上选择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这说明

A.存在决定着思维B.思维影响着存在C.思维与存在不能分离D.思维与存在同为本原12.判断一种哲学形态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关键要看它是否()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④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一致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3.“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塞翁失马”等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充分说明了A.哲学智慧源自于古典文献的流传B.哲学智慧源自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C.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D.哲学智慧产生于人们的惊异、困惑

14.2006年6月3日《人民日报》报道,湖北省随州市的兰草生长面广量大,品种繁多,品位较高,被誉为继日本、韩国之后的第三大兰草产地。兰草资源虽然让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可自身却面临巨大的危机。“地毯式”的扫荡,掠夺性的无序滥采,使兰草资源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这个事实说明A.自然资源是多种多样的B.人类的破坏活动使自然界失去了客观性

C.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要牺牲自然D.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15.2006年7月2日《深圳特区报》报道,由于在非洲相继出土了被认为是最早的人类遗骸化石,人类“走出非洲”说一度占了上风。最近几年,亚洲和欧洲考古所发现的人类化石的年代并不晚于在非洲发现的那些化石。大量化石和文化遗物证明,人类起源于动物界,人类的进化演变是从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这表明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依存B.人类产生前的自然界才具有客观性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有区别的D.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6.2006年7月18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因地制宜,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B.农村的生产力比较落后

C.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D.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并形成了社会关系

17.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笨手笨脚去西天取经的猪八戒已经是过时的老黄历了,现在的八戒未必不会打猴拳,未必不会教授猴拳。这是因为

A.运动是物质在运动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C.事物的静止是不存在的D.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1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

A.运动离不开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D.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19.在高速运行的神舟六号轨道舱内,航天员聂海胜与费俊龙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这说明

A.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B.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D.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0.200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客观地说,有的领导干部也确实把问题的症结认清了,把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清了,在认识的层面展现了应有的领导水平。但要求了不等于落实了,规划了不等于实施了,指出了不等于解决了。求真了还要务实。从唯物论的角度看,材料中的“求真”是指

A.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看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C.找出物质和意识的区别D.探究生命的起源

21.哪里失去了求真务实,哪里必然丧失生机,遭遇厄运,受到惩罚。这是因为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B.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

C.规律能够被人们把握和利用D.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22.求真务实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彼时的“真”不能代替此时的“真”,彼事的“实”不能代替此事的“实”。其中的哲理是

A.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B.事物运动的方式是永恒不变的

C.真与假或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的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可捉摸的

23.2006年7月18日,成都市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组织人员在邛崃、龙泉驿、青白江、新都、彭州等地进行人工增雨作业,随着增雨炮弹的升空,成都市区及周边都下起了中到大雨,终于给数日持续高温的成都带来了阵阵凉意。这说明

A.认识和改造规律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条件B.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C.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就无法促进事物的发展D.人们可以把握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24.连日来成都高温不下,市民都期盼来场大雨退凉。为此成都周边的45个人工降雨炮点早已做好准备,24小时待命,只等天气条件一成熟,便放炮催雨。但一直等了一个星期,才等到了充分的降雨云团。这表明

A.人们不可能真正地认识自然界B.自然界是客观的

C.自然界和人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D.离开人的影响,自然界才具有客观实在性

25.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A.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B.人脑C.思维着的精神D.客观存在

26.在蚂蚁界,一窝蚂蚁多达万只,但多而不乱,各司其职、分工明细:蚁后的任务是产卵、繁殖;工蚁负责建造、觅食、运粮、育幼等;雄蚁负责与蚁后繁殖后代;兵蚁则负责抵御外侵、保卫家园。对于这种既没有谁挑肥拣瘦,也没有互相扯皮、内耗,大家配合默契的行为,有人认为某些动物还是有意识的。认为某些动物有意识的观点

A.肯定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B.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否认了只有高等动物才有意识的观点

27.《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A.意识活动没有主动创造性B.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D.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28.近几十年来,人们在做了大量的工作之后,对人类能否征服癌症这个问题的回答越来越肯定了,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癌症生物系主任马克思·艾塞克斯预测:大约再过五十年到一百年,人类将摆脱癌症这个恶魔。这表明

A.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B.人们的意识活动欠缺计划性和目的性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D.人类的认识能力过于有限

29.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学习长征精神的热潮。我们之所以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是由于

A.物质决定精神B.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决定物质

C.精神离不开物质D.精神可以变物质

30.许多成功者有这样一句经验之谈:“脑子决定步子”。这句话主要强调了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D.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31.为进一步把学习研究宣传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由中宣部理论局主办,人民网理论频道承办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网上座谈会”于2006年7月18日在人民网召开。我们之所以要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因为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B.有了科学发展观,就能促进事物的健康发展

C.关于发展的观点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32.鲑鱼生活在海里,却要游到内河源头去繁殖,行程常达上千公里,一路上,它们不吃不喝,迎接一个个严峻挑战,在瀑布或河流落差大的地方,它们必须一次次地奋力跳跃,往往伤痕累累,甚至撞死在石头上,还有数不清的天敌磨刀霍霍在等候着它们的到来。但它们从不畏惧,更不后退,历尽千辛万苦,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到达目的地。下列对鲑鱼上述活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A.它们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它们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C.它们的行为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D.它们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33.“大坝横跨长江天堑,电能照亮半个中国,万吨巨轮直达重庆,下游六省再无水祸”,自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后,三峡将按照人们的意志发挥巨大效益的美好前景再次吸引了国人的注意。这表明

A.人们的主观意志可以决定一切B.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产生巨大的效益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34.上题材料还充分说明

①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②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客观世界

③人们利用规律的前提是服从规律④人们可以改变规律,使其服从人们的需要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

35.2006年高考降下帷幕,紧接着是考生填报志愿的重要13子。连13来,在南昌街头出现了一些算命者,自称能为考生“点拨”报考哪个院校、选择什么专业,当被问及灵不灵时,算命者多以“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进行搪塞。这种说法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属唯意志主义B.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C.做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有机结合D.主张物质和意识辩证统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40分)

36.(8分)哲学是人类理性思维和绵延数世纪积累起来的智慧王国。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的典籍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哲学家,甚至不同的人,其哲学的观点都有所不同。在这些见仁见智的哲学观点或哲学理论流变的历史中,从根本上存在着两个基本派别,这两个基本派别的斗争推动着整个哲学的发展进程。

(1)哲学上存在的两个基本派别指什么?划分它们的标准是什么?(4分)

(2)简述这两个基本派别的主要观点。(4分)

37.2006年7月19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过去,我们在发展问题上之所以出现一些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运用不够,有时甚至违背规律,搞“一刀切’’和“想当然”。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不断提高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发展规律的本领,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1)对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运用不够以及违背规律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是为什么?(8分)

(2)说明不断提高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发展规律的本领的意义。(8分) 38.早在强热带风暴“碧利斯”还在菲律宾肆虐之际,我国气象部门就准确预报出它将在2006年7月14日在福建沿海登陆,并危害我国沿海省市,这凸显了我国在台风预报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因“碧利斯”的路径、移动速度等较为怪异,加之人们对台风在具体地域的降水量难以准确预报而导致的应急准备情况较差,截至7月19日16时,“碧利斯”引发的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浙江等省区严重洪涝灾害,已造成45个地市的2645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193人,失踪156人,紧急转移安置295.2万人,倒塌房屋21.2万间,损坏房屋28.7万问。

上述事实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39.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二)作文材料: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1)孩子为什么会觉得乌鸦可爱?(4分)

(2)我们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得到的有益启示是什么?(12分)

高二哲学第一单元及唯物论部分练习题参考答案

1-5 CACBB 6-10 CDADC 11-15 AACDD 16-20 ABBCA

21-25 DADBA 26-30 BCCCC 31-35 ACBAA

36、(1)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它们的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

题的不同回答。(6分)

(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6分)

37.(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所以,对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运用不够以及违背规律就会出现一些问题。(8分)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只有不断提高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发展规律的本领,我们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8分)

38.(1)气象部门对强热带风暴“碧利斯”作出准确预报,这说明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分)

(2)气象部门对强热带风暴“碧利斯”作出准确预报,使人们能够提前采取措施,减轻台风可能带来的损失,这说明,我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4分)

(3)我们对台风的“脾气”还没有完全摸透,特别是对较为怪异的台风把握不够准确,对具体地域的降水量难以准确预报,致使我们损失仍然相当严重,说明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有待于不断深化、扩展和前移。(4分) 39.(1)孩子感动于乌鸦如人类一般具有高昂的精神,乌鸦在这里如人类一般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虽然失败,但志向和勇气可嘉。(4分)

(2)①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乌鸦犯的一个大错误就在于它没有能够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没有能够从自身实际出发而盲目模仿。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在这里我们最应该反对的就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这也正是我们要从乌鸦的悲剧中得到的有益启示。(12分)

高二哲学第一单元及唯物论部分练习题参考答案

1-5 CACBB 6-10 CDADC 11-15 AACDD 16-20 ABBCA

21-25 DADBA 26-30 BCCDC 31-35 ACBAA

36、(1)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它们的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

题的不同回答。(6分)

(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6分)

37.(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所以,对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运用不够以及违背规律就会出现一些问题。(8分)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只有不断提高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发展规律的本领,我们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8分)

38.(1)气象部门对强热带风暴“碧利斯”作出准确预报,这说明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分)

(2)气象部门对强热带风暴“碧利斯”作出准确预报,使人们能够提前采取措施,减轻台风可能带来的损失,这说明,我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4分)

(3)我们对台风的“脾气”还没有完全摸透,特别是对较为怪异的台风把握不够准确,对具体地域的降水量难以准确预报,致使我们损失仍然相当严重,说明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有待于不断深化、扩展和前移。(4分) 39.(1)孩子感动于乌鸦如人类一般具有高昂的精神,乌鸦在这里如人类一般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虽然失败,但志向和勇气可嘉。(4分)

(2)①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乌鸦犯的一个大错误就在于它没有能够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没有能够从自身实际出发而盲目模仿。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在这里我们最应该反对的就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这也正是我们要从乌鸦的悲剧中得到的有益启示。(12分)

哲学认识论练习题及答案

第六课练习题(哲学认识论) 1. 从1962年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前后十多次发射了火星探测器。1997年美国“火星探路者”号发回火星表面有远古水痕的照片,2002年美国“奥德赛”号发现火星北极区域可能含有大量“冰冻水”。2008年美国“凤凰”号第一次“触摸和品尝”到火星上的水,这对于多年来以找水为主要思路的火星探测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表明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④ 2、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④“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 D.认识推动事物发展 4.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的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如果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望远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显微镜,可以看到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A.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能够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5.我国月球探测近期规划共分为“绕”、“落”和“回”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月球探测的所有工作都在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科学实验,体现了实践是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C.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D.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活动 6.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就是说 ①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②只要敢于反对权威,就能树立创新意识 ③要敢于否定,树立革命的批判的精神④要不唯书、不唯上,抛弃旧有知识 A.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③ 7.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任务。“没有和谐文化,就难以建成和谐社会”。这一观点说明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D.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发展 8.华夏文明五千载,历经无数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并没有屈服,更没有倒下,而是斗志弥坚,愈挫愈勇,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地从艰难困苦中挺了过来,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不屈不挠地实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再次验证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多难兴邦!这表明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真理是永恒不变的w.w.w.k.s.5.u.c.o.m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④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哲学常识辨析题集锦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哲学常识辨析题集锦 一、辩证唯物论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1、背景:人类面对大自然,不甘于等待自然的恩赐,总想以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求,因此,有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等发明。 辨题:人类认识自然就是为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答案:(1)人类认识自然的目的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正如材料中所说,人类总是想以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 (2)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即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 (3)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也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二)影响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素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 答案:(1)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虽然结论不同,但又都是正确的。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有道理的。 (2)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由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阶级立场、世界观等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因此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 (3)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因此,主观符合客观就有理,主、客观相背离就无理,不能说大家都有理。 总之,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事物,从主观因素上讲,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3、只要从实际出发,就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答案:(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客观实际是多方面的,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如果从个别事实出发,从某一方面的事实出发,就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3)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如果不能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也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4)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从客观实际的整体出发,全面地看问题,使自己的思想不断适应变化发展了客观实际,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否则,也不能算是真正从实际出发。4、背景:发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加强政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 辨题: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就是要不“唯书”,只“唯实”。 答案:(1)“求真务实”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题中所说的“唯实”就是坚持求真务实,办事情、作决策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2)不“唯书”就是要求我们不从本本出发,不搞教条主义,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唯书”实质上是脱离实际,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出发的思想和行为,是教条主义的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唯书”的态度和做法。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如果要求“唯实”,否定正确意识、科学理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片面的、有害的。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5、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因此,是否端正态度决定办事情成功与否。 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端正态度,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3)上述观点强调了态度的重要性,但过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若从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上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二、唯物辩证法 (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6、“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说明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答案:(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部分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部分的结构状况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 (2)“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说明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伤整体功能的发挥,整体功能就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3)但是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4)仅仅因为“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存在,就认为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是片面的。(5)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7、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所以,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6、(1)一切事物都是一个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辩证 统一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实际上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

哲学常识综合测试(已印)

哲学常识综合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27×2=54分) 2006年12月15日,第15届亚运会在多哈哈里发体育馆闭幕。在有45个国家和地区逾万名选手参加的.历史上最大的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在15天的激战中共夺得165枚金牌。据此回答1-3题 1.卡塔尔投入28亿美元打造了一届“多哈模式”的亚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被公认为是亚运历史上最好的,在组织.服务.国际化和安保等方面,多哈亚运会也搞得相当有特色。东道主在闭幕式上为观众上演了精彩的阿拉伯神话传说《一千零一夜》中的“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等故事。“多哈模式”从哲学上看,主要体现了 A.矛盾普遍性原理B.矛盾特殊性原理 C.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观点D.发展的观点 2.多哈亚运会女排决赛,中国3:1战胜日本,成功卫冕。在看过了一场精彩的胜利后,每个中国人都会思绪万千。我们感慨,为什么经过了这么多年,女排给予我们的感动一直没变!或许答案只有一个,在我们心中一直深藏着一种不灭的女排精神。“志向、信心、实力”的女排精神更激起了国人的斗志:我们能够超越别人。“女排精神”的产生体现了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C.物质与意识互相依赖.不可分割D.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3.中国男篮和韩国男篮12日提前对决,王治郅在第四节连续拿下12分,帮助中国队稳定了军心,并最终成功地报了在釜山被对手逆转的一箭之仇。王治郅发挥的重要作用再一次启示我们 A.整体统帅部分 B.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C.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D.当各部分以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 最近一个时期,台湾执政者使用种种卑劣手段,加快了“去中国化”的所谓“正名运动”的步伐。回答4-5题。 4.台湾当局对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进行了修改,把原版教科书中的“本国”、“我国”、“大陆”均改为“中国”,完全删除了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这启示我们() A、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的结合 B、事物是不断地发展的 C、应坚持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要坚持两点论、重点论的统一 5.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台独”分裂势力耍什么花招,使用什么手段,都改变不了这一事实。这说明() A、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割裂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 B、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 C、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只能被动地认识规律 D、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 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6、我们之所以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因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2000道练习题集锦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2.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适用于( C ) A、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 B、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 C、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 D、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D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 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A )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 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为理论唯心主义 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6.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

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 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D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D、理在事先 8.“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D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9.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 C )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的对立 B、意识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C、世界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D、真理的本性问题上的对立 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结为( D ) A、绝对观念 B、客观实在 C、理念世界 D、“原初”物质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D )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B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同步测试)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2、认识的本质是 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客观实在自身 D.社会实践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 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 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 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 C. 相互依存的关系 D. 相互作用的关系 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主要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 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复旦大学哲学知识综合历年考研真题

02年 考试科目:哲学知识综合 一,名词解释(15分*5个) 兼爱大乘三位一体此在人类历史的史前时期 二,论述(25分*3个) 1,试评述孔子关于仁与礼关系的思想。 2,简单介绍康德范畴的先验演绎,并评述在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 3,简单评述《费尔巴哈提纲》中“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04年 考试科目:哲学知识综合 一,名词解释(十五选十,10分*10个) 劳动人化自然意识形态民胞物与格物致知《海国图志》先验统觉权力意志科学价值中立三纲五常黄金律三法印原罪三段论《拉奥孔》 二,论述(四选二,25分*2个) 1,缺。 2,孔子的基本思想。 3,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 4,论述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05年 考试科目:哲学知识综合 一,名词解释(十八选十,10分*10个) 意识形态实践唯物主义市民社会万物皆备于我《原道》中体西用自然法四假相语言游戏科学共同体增长的极限三达德绝对命令内涵主义公理化方法禅宗马丁-路德崇高感 二,论述(四选二,25分*2个) 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老子与庄子思想之异同。 3,杜威的实用主义。 4,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划界及意义。 07年 考试科目:哲学知识综合 一,名词解释(45分) 性即理贞元六书对象性活动抽象劳动物自体语言游戏 二,简答(45分) 1,海氏“此在”概念。

2,魏晋名教与自然之争的主要观点。 3,马克思早期“人化自然”的思想。 三,论述(三选二,60分) 1,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2,儒家、墨家异同评议。 3,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08年 考试科目:哲学知识综合 一,名词解释(10分*6个) 我思我在逻各斯尚同道统论社会形态人的本质 二,简答(15分*3个) 1,孔子关于仁与礼的思想。 2,柏拉图“理念”的特点。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三,论述(45分,三选一) 1,从先秦至两汉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特色。 2,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分歧。 3,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学说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2009研究生入学考试复旦哲学综合知识 哲学综合知识12选10 每题15分 1、“孟子曰:“牛山①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②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③,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④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⑤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⑥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⑦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⑧,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⑨,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⑩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思想。 2、“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这段文字是谁说的,“其善者伪也”中“伪”字是什么意思。

218届生活与哲学唯物论高考题真题再现

2015-2017年唯物论(探索世界) 高考题真题再现 一、选择题 1.(2015?全国I 卷)21、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 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 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 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 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2015?江苏卷)2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2015?江苏卷)2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A .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B .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C .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 变化而变化 4.(2015?上海卷)24. 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A 、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 B 、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推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 C 、面临低碳经济的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 D 、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上升 5.(2015?天津卷)9、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A .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 、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生活与哲学认识论主观题总结

9、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10、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①该观点是错误。忽略了文化体制改革条件性和具体性。 ②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体制改革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制,文化产业改革同时也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 ③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反对错误的理解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 11、近年来我国高铁发展迅速,但甬温线特大事故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专家指出我们追求先进需要过程,把过程放缓更适合中国实际。 请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分析我国对高铁建设的认识过程。 (1)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由追求速度到安全,速度平衡反映了认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又说明认识是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前进。 (2)实践决定认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在研发运营的实践中提高对高铁的认识,这必然会推动我国高铁的发展。 12、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12分 ①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现象的认识由科学家讨论到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有关共识,这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它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全球气候变暖首先由科学家讨论,到上升为重大战略性问题,再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取得广泛共识,这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说明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将越来越重视,世界各国将加强协调配合,采取具体实践行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任答3点,每点4分,共12分) 13、材料: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反复性。“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能力也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具有无限性。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是对过去的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高二级哲学常识(上)最新期末复习测试题

高二级哲学常识(上)最新期末复习测试题 命题人:高银物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一卷(7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一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2006年10月2日瑞典皇家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由于发现了控制遗传信息流动的基本机制干扰机制,美国人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荣获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据此回答1-2题1.历经长期的研究,RNA干扰终于被发现,这表明B A.人们能够穷尽对整个世界的认识B.世界上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C.人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客观规律D.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美国科学家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成功发现控制遗传信息流动的基本机制的前提是D A.是否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B.能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人的意识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D.是否尊重客观规律 2006年10月8日—11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和谐社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必然会出现许多新事物、新思想、新做法。全会指出: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据此回答3—9题。 3、我国已具备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中央适时提出这一构想体现下列哲学原理A A.物质决定意识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4、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我们应该A ①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③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④具有创新精神,大胆探索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5、《决定》指出:“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这是因为D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6、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A A.物质和意识辩证的统一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B.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C.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而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

认识论主观试题

1.2016年4月,我国发射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其目标是研究、揭示微重力条件和空间辐射条件下物质运动及生命活动的规律。这主要表明 ①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联系②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③人们能够认识、发现并利用规律④人们可认识到规律就可以改造规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屠呦呦在艰苦的条件下,走访中国各地,从传统中医药典《肘后备急方》中找到灵感,不断实验,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青蒿素”的发现过程说明()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屠呦呦的走访为其奠定了基础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屠呦呦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实验,对青蒿素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③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屠呦呦的发现推翻了前人的真理性认识,达到了终极 ④真理具有客观性,青蒿素能否治疗疟疾是屠呦呦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丹麦女生在使用手机中发现,晚上睡觉若将开着的手机放在离自己很近的位置,第二天早上就无法集中上课,这让她怀疑手机辐射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于是她将研究转向手机辐射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经过试验发现,没有路由器的房间里的水芹和豌豆种子都能发芽并茁壮生长;有路由器的房间里的种子不仅没有生长,甚至大多数都死了。这表明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②怀疑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2015年7月15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确认,“新视野”号冥王星探测器已于美国东部时间7月14日7时50分成功从距冥王星1.25万公里处飞掠,并陆续传回最新冥王星以及它的卫星卡戎的照片,“新视野”号成为人类首颗造访冥王星的探测器。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为神秘和鲜为人知的星球之一,其发现要追溯到85年前,2006年因轨道形态特质被降级为矮行星。这表明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②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③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④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5.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6.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它的发展是物理学界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广义相对论的预言被一一验证的事实告诉我们(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③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限制④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现状,我国的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从“人多力量大”,到“一对夫妻生育一胎子女”,再到“双独二胎”、“单独二胎”,如今国家又开始放开二胎。计划生育政策是之所以需要逐渐完善,是因为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不断发展的真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 ③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④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诗歌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朗诵诗歌,不仅可以让我们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而且也能从中获得哲学智慧的启迪。下列诗句中,蕴含哲理相近或相似的是: 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9.你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可以亲自尝一尝;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却万万不能试一试,《本草纲目》上写得清清楚楚:“砒,大毒也”。这表明 A.有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有的认识来源于书本 B.任何认识都是在直接接触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 C.来源于亲身实践的认识比来源于书本的知识可靠得多

哲学常识辨析题集锦

哲学常识辨析题集锦 一、辩证唯物论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1、背景:人类面对大自然,不甘于等待自然的恩赐,总想以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求,因此,有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等发明。 辨题:人类认识自然就是为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答案:(1)人类认识自然的目的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正如材料中所说,人类总是想以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 (2)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即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 (3)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也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二)影响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素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 答案:(1)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虽然结论不同,但又都是正确的。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有道理的。 (2)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由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阶级立场、世界观等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因此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 (3)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因此,主观符合客观就有理,主、客观相背离就无理,不能说大家都有理。 总之,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事物,从主观因素上讲,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3、只要从实际出发,就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答案:(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客观实际是多方面的,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如果从个别事实出发,从某一方面的事实出发,就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3)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如果不能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也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4)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从客观实际的整体出发,全面地看问题,使自己的思想不断适应变化发展了客观实际,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否则,也不能算是真正从实际出发。4、背景:发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加强政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 辨题: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就是要不“唯书”,只“唯实”。 答案:(1)“求真务实”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题中所说的“唯实”就是坚持求真务实,办事情、作决策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2)不“唯书”就是要求我们不从本本出发,不搞教条主义,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唯书”实质上是脱离实际,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出发的思想和行为,是教条主义的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唯书”的态度和做法。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如果要求“唯实”,否定正确意识、科学理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片面的、有害的。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5、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因此,是否端正态度决定办事情成功与否。 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端正态度,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3)上述观点强调了态度的重要性,但过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若从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上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二、唯物辩证法 (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6、“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说明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答案:(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部分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部分的结构状况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 (2)“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说明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伤整体功能的发挥,整体功能就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3)但是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4)仅仅因为“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存在,就认为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是片面的。(5)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7、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所以,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6、(1)一切事物都是一个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辩证 统一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实际上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

(完整word)2018届生活与哲学唯物论高考题真题再现

2015-2017年唯物论(探索世界)高考题真题再现 一、选择题 1.(2015?全国I卷)21、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2015?江苏卷)2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2015?江苏卷)2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B.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4.(2015?上海卷)24. 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A、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 B、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推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 C、面临低碳经济的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 D、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上升 5.(2015?天津卷)9、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C、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 D、意识足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6.(2015?重庆卷)4.科幻文学的最大魅力不是描写 发生的事情,也不是描写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描写 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科幻文学 A.虚构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最高阶段 B.扩展了人类的想象力,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C.任意想象,不符合现实生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D.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缺乏社会实践基础 7.(2015?福建卷)34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①滴水穿石②根系沃土③敬德保民④犬吠非主 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④→③ C. ③→①→④→② D. ①→④→②→③ 8.(2016课标Ⅱ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 9.(2016上海24)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秉持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10..(2016课标Ⅱ23)《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16课标Ⅲ23)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16江苏26)俗话说:“人闲百病生。”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 B.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D.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3、(2017江苏卷)25. 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科学家首次用实验证实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科学家们设想,如果把“量子纠缠”原理用于通信,将极大提高通信的安全保密程度。为此,我国积极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并于2016年8月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这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客观物质世界是科学精神和理念的外现 D.人们可以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