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0月网络文化热点

1-10月网络文化热点

2009年1—10月 网络文化热点排行榜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2009年10月13日

目 录

一、前言 (2)

二、2009年1—10月网络文化热点排行榜 (2)

1.舆情热度 (2)

2.文化评价 (7)

三、网络文化热点事件概述及点评 (9)

四、2009年1—10月其他网络文化热点一览 (27)

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概况 (29)

一、前言

从门户网站到视频网站,从新闻跟帖到论坛/BBS ,从博客到微博客,中国3.38亿网民分享着五彩斑斓的精神文化生活,互联网上每时每刻流淌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心理。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纵览过去10个月互联网上的精彩纷呈,用自行研发的智能搜索引擎以及其他检索工具,统计新浪、腾讯等50余家网站以及境内外300余家报刊,从网民关注、网络衍生、意见领袖关注、网站关注、传统媒体和境外媒体关注等多种载体共约30个角度,得出各项评分数据,最终锁定迈克尔·杰克逊怀旧潮、喜羊羊与灰太狼、“不差钱”捧红小沈阳等12件网民关注的舆情事件,推出2009年网络文化热点排行榜。

二、2009年1—10月网络文化热点排行榜

1.舆情热度

热度总排行榜

说明:

行由网民关注度、网络衍生度、意见领袖关注度、网站关注度、传统媒体关注度、境外媒体

关注度

热度总排六项统计数据加权得出,其权重值分别为:30%、15%、15%、15%、15%、10%。

说明:

度(权重35%)

:通过百度、google、奇虎、新浪、有道、搜搜、搜狗七家网站的博客搜索工具检

检索源、复旦le、搜搜、土豆、优酷五家网站的视频搜索工具检索到的相关主题视讨论主题的QQ 群,新浪、网易博客

博客关注索到的相关主题博客文章数,加权得出关注度,各项权重比例为20%、20%、20%、10%、10%、10%、10%。社会论坛关注度(权重35%):通过奇虎、百度贴吧、中搜、新浪、搜遍天涯六家网站的论坛搜索工具到的相关主题论坛主贴数,加权得出关注度,各项权重比例为25%、25%、15%、15%、10%、10%。

大学论坛关注度(权重10%):水木社区、两全其美、同济大学BBS、川大蓝色星空、上交大饮水思日月光华、武大珞珈山水七家大学校园BBS 中相关主题的贴文数,加权得出关注度,各项权重比例为15%、15%、15%、15%、15%、15%、10%。

网络视频数(权重10%):百度、goog 频数,加权得出关注度,各项权重比例为20%、20%、20%、20%、20%

QQ 群、博客圈、豆瓣小组关注度(权重10%):检索到的以相关主题为圈,豆瓣小组的数量,加权得出关注度,各项权重比例为30%、30%、40%。

说明:

(权重30%)

:根据相关主题的在百度百科中的条数作加权处理后统计所得。 。

书院八家文装等衍生产品。由15位,影响现实生活;或者网络事件引发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或目最高分均为75分。

意见领袖关注度排行榜

博客(权重50%):相关主题的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下的400余名意见领袖的文章数。 的文

百度百科百度知道(权重15%):根据相关主题的在百度知道中的问答条数作加权处理后统计所得网络歌曲(权重15%):根据百度、google 检索到的相关网络歌曲数作加权处理后统计所得。网络文学(权重15%):根据榕树下、西祠、起点、17K、龙的天空、搜狐读书、天涯书库、白鹿学类网站中检索到的涉及到相关主题的网络文学文章数作加权处理后统计所得。

实体性文化产品(权重15%):网络文化符号变成网下的实体产品,如授权玩具、服舆情分析师的评分作加权处理后统计所得。

线下行动(权重10%):网络现象引发网下行动冲突。

以上各项说明:

意见领袖文化类网站(权重50%):在猫扑网、牛博国际网、选举与治理网、熊博网中检索到的涉及到相关主题

章数。

网站关注度排行榜

说明:

文章数(权重50%)

:通过百度、google 新闻搜索检索到的相关主题媒体报道总量。 数量。 线调权重15%)

:通过百度、google 检索与人工筛选相结合的方法,统计出各主要网站的相关网络访传统媒体关注度排行榜

明:

重50%):16家中央级党报和175家地方党报中涉及相关主题的文章数。

网络媒体专题数(权重20%):通过百度、google 检索与人工筛选相结合的方法,统计出各主要网站的专题在线调查(权重15%):通过百度、google 检索与人工筛选相结合的方法,统计出各主要网站的相关在查数量。

嘉宾访谈(谈数量。

说党报(权市场化报纸(权重50%):274

家市场化报纸中涉及相关主题的文章数。

境外媒体关注度排行榜

说明:

:29家台湾地区报章、杂志、新闻网站中相关主题文章数。

网络溢出度排行榜

明:

度:话题从网络等大众文化媒介进入词典、教材,试卷、领导人讲话和党政文件等精英文化领域台湾地区香港地区:109家香港地区报章、杂志、新闻网站中相关主题文章数。

澳门地区:11家澳门地区报章、杂志、新闻网站中相关主题文章数。

其他地区:308家境外其他地区报章、杂志、新闻网站中相关主题文章数

说网络溢出的程度,由15位舆情分析师评分作加权处理后统计所得。

2.文化评价

陈越光、王小山、十年砍柴等十余位资深文化人士组成专家评审小组,与人民网舆情监测舆情分析师一道,依据精神愉悦性、语言可扩展性、文化冲突性和文化建设性四个指标对上榜的网络文化热小组成员:陈越光、十年砍柴、曾颖、五岳散人、孙云晓、王小山、和菜头、令狐补充、李泓冰淑娟、谷文杰、潘宇峰、李永刚、王俊岭、侯文昌。

精神愉悦性:该事件/话题/现象相关内容带给大众的精神愉悦程度,包括审美体验、情感的满足与充实0至5分为六档,精神愉悦性相应由低至高。

享受,引发较多共鸣;

语言被应用的广泛程度,即扩展至多个领域应用还是在有限领域或特定领域应用;相关语言是否形成流行语,以及该流行语的流行程度。评分从0至5分为六档,语言扩展至多个领域并广泛应用,形成流行语;

人民网邀请室点做出文化评估。结论是:

说明:

该表数据由专家评审小组成员和舆情分析师小组成员共同打分。

专家评审、杨鹏。

舆情分析师评审小组成员:韩长青、汪冬莲、单学刚、玥苏、刘志华、侯尧杉、胡江春、何新田、董海博、翟薇、闭指标说明:

1.等。评分从5分:精神愉悦程度非常高,带来多种情感需求的满足以及美的享受,引发广泛共鸣;

4分:精神愉悦程度较高,带来特定情感需求的满足以及美的3分:精神愉悦程度一般,带来特定情感需求的满足,引发小范围共鸣;

2分:精神愉悦程度较低,带来特定情感需求的部分满足,共鸣较少;

1分:精神愉悦程度非常低,感受不明显。

0分:没有带来精神愉悦,甚至引发负面感受。

2. 语言可扩展性:指该事件/话题/现象相关可扩展性相应由低至高。

5分:语言象征意义极为丰富,扩展至多个领域并广泛应用,形成众所周知的流行语;

4分:语言象征意义很丰富,3分:语言象征意义比较丰富,扩展至几个有限的领域,形成流行语;

2

分:语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特定领域形成流行语;

1分:语言具有较少的象征意义,在特定领域使用,没有形成流行语;

0分:语言应用仅限于该事件/话题/现象,没有被扩展至特定领域,没有形成流行语。

价值观/法律/道德,是否构成大众,冲突性相应由低公民的激烈反应;

冲突,引发政府机构、学术机构、社会团体、媒体以及公民的多种反应;

:对主流文化形成微弱冲击,没有引发明显回应;

的改变,乃至促进政府机关、社会组织相关决策的相应由低至高。

出决策,促进社会发展;

动,导致社会退步。

3. 冲突性:指该事件/话题/现象对主流文化的冲击,是否显著挑战主流与精英文化的冲突、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中外文化的冲突。评分从0至5分为六档至高。

5分:对主流文化形成极大冲击,严重挑战主流价值观/法律/道德,引发政府机构、学术机构、社会团体、媒体以及4分:对主流文化形成较大冲击,对主流价值观/法律/道德形成一定挑战,或体现出大众与精英文化、

传统与现代文化、中外文化的严重3分:对主流文化形成冲击,体现出大众与精英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中外文化的冲突,引发广泛争议;

2分:对主流文化形成一定冲击,但冲突对立不明显,引发小范围争议;

1分0分:与主流文化取向基本保持一致。

4. 建设性:指该事件/话题/现象带来知识的进步,观念优化。评分从0至5分为六档,建设性5分:带来知识和观念的巨大进步,影响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做出重大决策,促进社会发展;

4分:带来知识和观念的进步,影响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做3分:带来知识和观念的进步,但未明显影响现实决策;

2分:知识和观念的进步不明显,未影响现实决策;

1分:现有知识和观念未受到明显影响;

0分:现有知识和观念受到负面影响,甚至引发负面行

三、网络文化热点事件概述及点评

z迈克尔·杰克逊引发乐迷怀旧潮

6月25日,迈克尔?杰克逊在美国洛杉矶病逝,终年50岁,引起全球网民和歌迷的叹息。作为举世瞩目的“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的一生充满着赞誉和争议。在全世界至少数千万歌迷看来,他开创了一个流行音乐的新时代,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歌手、歌曲作者、制作人和舞台表演者。然而,歌星身上令人难以理解、至今“不明真相”的“怪癖”也使他背负上“恋童癖”和“吸毒者”的骂名。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董海博

经济危机年代的身份认同和情感支撑

迈克尔·杰克逊去世之时,正值美国经济遭受重创,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他是一个经典的草根成就榜样,他辉煌与衰落的经历,为陷入经济危机的世界人群带来了巨大的身份认同和情感支撑。众多国家规模空前的纪念活动,以及各类媒体的海量报道,使对他的纪念一度成为世界最流行的主题。在中国,自从他去世的消息从凌晨传来,巨大的情感宣泄狂潮便先从国内各大网络社区、qq群等蔓延开来。改革开放之初,迈克尔·杰克逊以怪异的装束、梦幻的舞步,充满叛逆、勇气和激情的声音,开启了“一个让我们开始看见外国东西的窗口”(乐评人王晓峰)。人们感叹从未有人像他飞得这么高,也跌得如此低。他创造的奇迹,将沮丧的人们再次带往那个充满梦想和激情的黄金年代,而这种怀念因为经济危机的特定背景,更增添了深深的悲情色彩。人们纷纷追逐着他的死因、纪念方式、葬礼仪式等一切与他有关的报道,在赞叹他所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为他所遭受的八卦暗算、无端指责等不公正待遇表示愤慨。

国内各大媒体的广泛渲染、讨论,尤其是官方媒体以罕见的正面姿态介入,将纪念活动由单纯的情感宣泄引入深层次的反思层面。例如《人民日报》7月3日发表文章《当杰克逊的真相浮出我们应该愧疚》,针对猥亵娈童案当事人现身承认对杰克逊生前的指控为无中生有,感叹“如果在杰克逊生前,那些媒体和人们不是一味只关注制造谎言和追逐报道虚假的丑闻,也许他的人生会是另一个结果。”人民网舆情会商室也邀请音乐人进行了杰克逊专题访谈,与其他媒体一道,为杰克逊的相关讨论设置了更广泛和深入的议题,如中国流行偶像的缺失、摇滚乐的停滞不前、版权制度的不健全、艺人的功利化和不思进取等等。

特邀专家陈越光(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上世纪80年代《走向未来》丛书副主编)

怀念迈克尔,怀念中国改革的青春期

迈克尔杰克逊对于一代人的意义,不仅是开启了一个时代,更不仅仅在于没有他,“世界至少将迟50年才有现代MV,流行乐坛将退后至少20年”。迈克尔不是扛起时代的大门而自己始终站在门口的人。他是开启者,但开启的就是迈克尔·杰克逊之门,被他引入者将看到他像苍穹般笼罩了一个时代!当人们渐渐走出这个时代,突然,他离去了,人们心中的那个时代又被陡然唤醒。

中国乐迷如此怀念迈克尔确实有一种怀旧情结,但不是对流失岁月的感慨而已,是怀念一个时代——他们初次被迈克尔震撼的20世纪80年代——那是他们的青年时代和中国改革开放的青春期,能产生像迈克尔那样全方位的堪称为“巨人”的时代。迈克尔是音乐的全才,在作词、作曲、场景制作、编曲、演唱、舞蹈、乐器演奏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还一个人支持了世界上39个慈善救助基金会,是全世界以个人名义捐助慈善事业最多的人。他是一个对人类和社会保持热情的人,而不是只在自己喜欢的音乐(专业)里自娱自乐的人。

怀念迈克尔本质上是在怀念一种前卫的心理状态。当年,迈克尔打动中国人的是他的音乐,但喜欢迈克尔的人不仅是喜欢他的音乐,更是喜欢和认同那种“前卫”的生活方式。因为在这里,迈克尔不朽的灵魂中充溢着为创造而创造的精神。他不是为了成功而创造,他是为了创造而创造。成功是个比较,再平庸的时候也有一把成功者。今天,到处可以看到把成功像个瓷碗般捧着的名流和“大师”,小心翼翼地伺候着“成功”,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来兜售“成功”。当然更让人怀念那种不管不顾、我行我素、由心而发的创造,不怕反对的狂风暴雨,一泻千里的“迈克尔旋律”——青春的旋律!

z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国的机器猫

由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自2005年8月首次播出以来,风靡大江南北,成为近几年来最受欢迎的国产动画片,最高收视率曾达到17.3%,大大超过了同时段播出的境外动画片。2009年春节前后,电影版《喜洋洋与灰太狼》更是狂卷过亿票房,击败同期上映的迪斯尼动画大片《闪电狗》。原创动力乘势借市场东风推出相关周边衍生品。一时间,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形象深入人心,被称为“中国的机器猫”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赵乐

暗合当下中国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心态

喜羊羊的成功,一方面归结于其讨巧的剧本和内容设计,另一方面也归功于新的传播媒介。

从内容上看,不同于以往国产动画低幼向、片面强调教育功能,喜羊羊试图走出一条新路,摒弃单调的说教,强调故事性和可观赏性,首先要做一部“好看”的动画片,在简单的剧情中揉进了适合各个年龄层的文化内容:孩子看到了灰太狼的阴谋被粉碎,成人看到了“做人要做喜羊羊,嫁人要嫁灰太狼”,同时也不乏“现在牛奶不能喝了”“很傻很天真”之类的台词,虽然有时事“大杂烩”之嫌,但暗合了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心态,从而最大限度地拓展了观众群。

从传播媒介看,不可忽视的是,在今天无论是动画片,还是电视剧、电影,视频网站等网络媒体在拓展传播途径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在“正版联盟”的压力下,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纷纷开始删除涉及喜羊羊版权争议的视频片段。而QQ群,豆瓣小组等SNS讨论群组、社区对喜羊羊和灰太狼相关话题的讨论和传播,以及网民的网络从众心理更是以传统视听媒体难以企及的深度和广度扩大着作品的影响。如果说机器猫、高达等作品是通过电视广播而深入人心,成功树立起日本的国民动画形象;那么喜羊羊等国产动画完全有可能借互联网的东风,树立起我们自己的国民动画形象。

特邀专家杨鹏(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童书作家、动画编剧)

喜羊羊之后,没人再敢小觑FLASH!

随着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一系列成功,已经没有人再敢小觑这部用低端技术(FLASH)制作的系列动画片,也没有人会去嘲笑其技术上的缺陷(如果有人再这么嘲笑,会给人一种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而是在纷纷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我认为,喜羊羊的成功,首先是故事的成功;而故事的成功,得益于它寻找到了一个“有着最简单的人物关系却可以不断产生故事”的创作平台,即我在《卡通叙事学》中所说的“故事模型”。一旦找到了好的故事模型,它就可以吸纳各种各样的好点子(哪怕这种点子来自于其他的文艺作品)。有了好点子,就容易产生好故事;有了好故事,就会有好剧本;如果动画技术上能够相得益彰的话,动画成功的可能性就非

常大。简单就是力量!《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羊狼二元对立”,是其成功的基础和最重要的原因。

此外,商业动画成功秘诀是“四要素一平衡”。“四个要素”是:资金、质量、速度和数量;“一平衡”,就是在四个要素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让这四个要素居于同一水平线上。在这方面,《喜羊羊和灰太狼》是一个相当成功的案例:通过最廉价和普及的FLASH技术,使其将有限资金的利用发挥到了极致;在动画质量上,许多人认为该片很粗糙,但在我看来,制作方无论在人物设计、场景还是动画上,都是相当用心的,充分发挥出了FLASH的特点,并将主体受众(低龄儿童)的审美习惯和喜好放在了第一位。FLASH 动画在人物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上自然无法与二维、三维动画相比,但是,低龄受众并不关注片子是用什么制作的,他们更喜欢的是故事,只要故事能吸引它们,动画技术上达标就很OK。《喜羊羊和灰太狼》相当讨巧地通过了这一关。动画制作向来讲究“前期要缓,中期要快,后期要细,市场要冲”的原则,而使用FLASH技术,通过人海战术,可以很容易地解决“中期要快”以及“后期要细”的速度问题,从这一点上讲,制作方可谓是聪明至极。商业动画要成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数量是必须的。在日本,低于104集的商业动画片是很难进入市场的,就算进入了市场也极难产生商业效应。《喜羊羊和灰太狼》在这方面也做得相当出色——在国产动画中,其数量恐怕仅次于《蓝猫淘气三千问》(后者在当年也曾创造商业奇迹,虽然它在编剧上远不如前者)。制片方在资金、质量、速度和数量四者之间寻找到了一个相当漂亮的平衡点,因此,它想要不成功都难。

《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主体受众虽然是低龄儿童,但是制作方在创作时,将其审美内涵放宽到更广阔的领域,让更多的社会信息、能让不同年龄人产生共鸣的流行元素、社会话题等融入其中,最后使之成为一部可以亲子共赏的动画产品,一个从少到老、全年龄段都可欣赏的动画片,一个公共话题。这大概也是其成功很重要的秘诀之一。

z“不差钱”捧红小沈阳

今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协同小沈阳、毛毛与《星光大道》主持毕福剑同台演出小品《不差钱》,凭小品大王的演技与剧本的搞笑程度,获得观众最喜爱的春晚节目一等奖。一夜之间,小沈阳红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小品《不差钱》也成为小沈阳的代名词。同时,“不差钱”一词更是荣登2009年最火爆的网络流行语之列,被众多网友“恶搞”,在网上衍生出很多版本的“不差钱”,并被应用于网民的日常言谈中。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宝音

“潜规则”的娱乐,笑过之后的苦涩

历年来的春节晚会总是要诞生几个流行语,而且大都来自赵本山的小品,从“忽悠”开始,到这几年“那是相当地”、“你太有才了”等等,无不成为平日大家调侃谈笑的作料。之所以能够流行,第一要归功于网民,正是由于互联网具有的广泛的、快速的传播功能,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才让今年的“不差钱”迅速传遍全中国;其次是迎合了公众的某种趣味,引起共鸣并产生愉悦,才能口口相传,会心而笑。

往年央视春晚最高收视率都是出现在赵本山的小品里。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数据显示,今年春晚《不差钱》小品达到36%的平均收视率,仅次于平均收视率38%的“英伦合唱”,列居第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小沈阳,在除夕夜通过电视让全国亿万观众认识了他,接着5台省级卫视春晚让小沈阳的名字家喻户晓。网络媒体和普通网友也不甘寂寞,纷纷通过网络博客、社会论坛和大学生论坛对小沈阳的表演风格进行分析、讨论。百度、google、搜搜、土豆、优酷五家网站的视频搜索工具检索到的《不差钱》视频数就多达82957条,各主要网站制作了43个关于小沈阳的专题。小沈阳热从电视延烧到互联网上。

过去春晚的导演们总是要求小品节目有寓教于乐的功效。其实观众早已厌倦这类“除夕政治课”,厌倦里面并不高明的教化作用。公众的审美观已经悄然改变,越是直白的表演方式,越能得到大众的青睐;越

是不拘一格的的形象塑造,越能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官刺激。把“不差钱”作为小品的主题,也可见本山大叔的高明,一个“不差钱”就能把全中国的老百姓逗的哈哈大笑,说明这句话的确引起了大众的共鸣,但这不是一种单纯的轻松。小品中,官权和金钱、走后门被演员们表现得淋漓尽致。小品把“潜规则”诠释得很到位,提示“潜规则”在中国似乎没有行不通的,只要你去好好地运用它。一个“不差钱”折射出公众对潜规则的麻木与适应,同时警醒我们,原来当下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中已经默许潜规则的存在,因而观众在笑过之后还有几分苦涩沉重。

特邀专家王焱(《社会学家茶座》执行主编,上世纪80年代《读书》杂志编辑部负责人)

人民需要“小沈阳”

赵本山克隆出了个“小沈阳”。凭借央视的春节晚会,他一炮蹿红,成为新的娱乐明星。

“小沈阳”人高马大,嗓音高亢,但作风阴柔女气。他的两个小品其实都是一个主题,即身怀绝技的一介卑微小民,渴望通过现代传媒提供的舞台,咸鱼大翻身,实现一己的明星梦想。“小沈阳”的表演庄谐杂出,着实令人捧腹。当今世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正在日益消泯。“小沈阳”的滑稽表演想来也是雅俗共赏的。

中国古代的所谓“优”,本意原来就是一种调笑戏弄的行为,后世则将从事表演行业的人概称为“优伶”。因此,若论表演行当,当初原本都是以滑稽调笑、讽谏时弊为本的。古代优伶谈锋的机智,调笑的诙谐,不但确实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甚至能够以委婉、诙谐的艺术媒介向君主进谏,进而影响政治,往往能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古代罗马统治者认为,人民需要的只是“面包与马戏”,即基本的生活资料与“无厘头”的娱乐即可。后世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却发现,艺术文学的各种形式都可以成为启蒙的武器,唤起人们改变世界的雄心。明代的知识人也说戏剧小说是“明王转移世界之大枢机”。明代画家陈老莲则认为,聚徒讲学,庄严正论,不如伶人献徘,喜叹悲啼,“百道学先生之训世,不若一伶人之力也。”

启蒙时代的知识人给艺术文学赋予了重大的使命,既充实了其意义,也增加了其负担。在现代社会,从事这些行当,难度是相当大的。军阀时代,说相声的人进监狱是家常便饭。而西方社会,丑角往往由剧团的团长亲自出任。这可以说明像相声、小品、丑角一类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双重难度。

二十世纪,法兰克福学派对于现代流行的大众文化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然而批判归批判,流行自流行。大众流行文化风靡世界横扫社会的风头却未尝稍减。法兰克福学派给大众流行文化列举的罪状共有四项:即商品化,技术化,齐一化,强迫化。这一文化批判并非无的放矢,但是他们没有看到,一个文化民主化的时代正在来临。著名文化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就认为,现代社会里的通俗文化,比少数文化贵族享用的高雅文化更应受到重视。美国哲学家卡普兰对两种文化曾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香槟和白兰地固然是最好的饮料,但周末下午在球场,我们却需要一杯啤酒。

达尔文看来,人是动物中唯一会笑的生物。现代社会是一个紧张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的重负,工作的压力,都需要排解释放。即便只是单纯的为了博人一笑而表演,不管是“无厘头”也好,“劝百而讽一”也好,其实,都为人们所需要,无足深责。

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我觉得倒是当今的滑稽艺术,无论相声、小品还是喜剧,风格还是过于单一。艺术需要多样,需要创新。我们在观看“小沈阳”开怀一笑的同时,也期待那种能够警世旷世、针砭时弊、发人深思的艺术作品也能够更多问世。

z网瘾标准与治疗

今年8月,因传出卫生部委托两所医院制定网瘾的界定标准,“每周上网40个小时就是网瘾”的话题再度被热炒。上一次是2008年11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陶然推出《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这个上网成瘾时间界定标准引起网民的反感。过去5年,中国出现过至少4个网瘾标准,而关于网瘾的界定目前国际上也并没有统一标准。

7月,网友帖把“全国戒网专家”杨永信的网瘾电击疗法拉到了聚光灯下,引起极大争议,直到卫生部发出禁令才得以终止。8月1日,16岁的网瘾少年邓森山在“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因训练不合格被教官殴打致死。事件发生后,有媒体发现这家训练营并未被及时取缔,未被接走的孩子在宿舍内打出“SOS”求救信号。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侯尧杉

专家成了网民宣泄不满的沙包

“每周上网40个小时就是网瘾”的标准已经被官方否定,但“被网瘾”这个词已经传播开来。“少年被送入戒网中心10个小时后丧命”的新闻足够警示,但仍有不少少年正在“被戒网”。对网瘾问题的关注迅速从网民之中扩展至网站、意见领袖、传统媒体甚至境外媒体,较高的网络溢出度显示出这一现象对社会心理的极大震荡。

“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即可认为是网瘾”,此消息一出即引发网络一片哗然,各行业网友们纷纷贴出工作时间表反驳,甚至有网友戏谑,按照40个小时算,IT人士都能申请“工伤”了。高雪屏博士在报道中被描述成卫生部委托的专家,她在百度上查到六千多条关于自己的新闻,几乎每条后面都跟着网友的谩骂,他们都认为自己“被网瘾”了。而“被网瘾”这一调侃说法实则表达了网友特别是知识分子对今年以来峻切的互联网管理的不满,专家不幸地成为宣泄怒气的沙包。

有人说,“家长是动画片的天敌”。网瘾问题被强调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许多家长片面地将网络特别是网上的游戏动漫聊天视为吞噬孩子的洪水猛兽,这种对网络的恐惧和不安,使得网瘾治疗机构的灰色产业链得以存在,使得强制与暴力得以继续。另外,应试教育造就了单一的评价机制,“爱上网的孩子就是坏孩子”,大批孩子被排斥到主流之外,而青少年对应试教育的逆反心理更加促使他们依赖网络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正如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所言:所谓瘾者,本性的外显而已,是外因调动内因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的成因被人们忽略了,那么少年网瘾的问题永远也找不到答案,可以预料未来还会出现很多“新瘾”戕害青少年。

特邀专家五岳散人(知名网友、专栏作家)

依靠网络生活的方式不正常吗?

网瘾事件之所以能进入到公共视野当中,并且造成舆论与态度的两极分化,是基于以下的社会状态。

首先,网络改变了社会的生态结构。这个生态结构伴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根本性的变化,使得更多的人需要通过网络的使用来进行工作。同样,在这种社会化的大众工具深入影响到现实生活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使得青少年更乐于应用这个工具来进行娱乐与交际。这本身是由于网络的属性所决定的现象,但在某些人看来是一种病态,从而形成了以“网瘾”为噱头的治疗机构。反社会潮流而动,并且没有恒定标准的网瘾说,必然会导致大多数人的反感。但在并未理解当今社会转型的人来说,这种依靠网络生活的方式是不正常的。这就造成了社会在此事上的评价不一。但总体来说,倾向于更严格界定网瘾与治疗机构合法性的言论占到了多数。

其次,网瘾问题是社会问题的某种折射现象。所谓的网瘾症状往往出现在青少年身上不是没有原因的。在经过了多年的计划生育国策之后,青少年往往并无兄弟姐妹,在交际上具有先天的弱势。而学校的社交生活,并不能满足其接触社会的欲望,他们只有借助无限连接的网络实现其成为群体当中一员的心理需求。而在此同时,社会经济状况又逼迫家长们忙于工作而疏忽了对于孩子这方面的渴求。从《新闻调查》的相关节目就可以看到,所谓有网瘾孩子的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不理解、不信任的占了大多数。

所以,在任何层面上说,网瘾本身并非是可以确认的精神类疾患,而是社会文化、社会环境在剧烈的变革期出现的一种副产品。把网瘾归结到网络游戏等替罪羊上、从而妖魔化网络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是非常短视的做法。这样一来,不但忽视了这种社会现象的成因,而且错把社会变革的动力当做了罪魁,最终会导致我们的社会不能圆满完成这次转换。

而在公共政策层面,网瘾治疗机构所表现出的问题,显示出我们在社会管理的很多方面的政策法规与执行力度不是已经落后于时代,就是没有真正合理的监督。无可否认的是,即使真的确认了网瘾的标准,目前所使用的治疗方式也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前始作俑者只是遭到了道义与舆论层面的谴责,政府并未启动监察机制进行调查,这对于完善法律法规是不利的。

综上所述,网瘾事件其实所带来的远不是孩子对于网络的依赖,而是在给我们的社会一个提醒: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我们的应对要从更深层的角度来找原因,并且要制定与完善最基本的规则。保护个人权利的基本规则越是清晰,就越能具有普遍性与前瞻性,也就越能从源头上制止这种利用社会进步副产品而伤害孩子的事情发生。

z《中国不高兴》大热

《中国不高兴:大时代、大目标及我们的内忧外患》,由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作者宋晓军、王小东、宋强、黄纪苏与刘仰。在短短两周时间之内,该书从首印7万册到加印至20万册,并引起了媒体和学界的广泛争议,有谩骂者,有激赏者。该书策划者张小波表示,“它是1996年出版的《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的升级版。在过去的这12年里,中国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中国和西方摊牌。”宋强、张藏藏(实名:张小波)就是《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苏玥

“不高兴”的对象其实不是美国而是自己人

《中国不高兴》的作者是五位在网络与媒体时代中知名博主与电视评论人,他们称,出版发行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刺激、鞭笞、唤醒”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他们高呼中国要“持剑经商”,与西方“有条件的决裂”,同时从经济界到文化界,从官员到自由知识分子,都成为作者“不高兴”而要炮轰的对象。乱箭齐发,激情四溅,在国内外都引起关注。网民对该书的反应两极分化,肯定者盛赞它“敢为今世开太平”,更有人调侃,《中国不高兴》让五类人不高兴了:贪官不高兴、富豪不高兴、主流经济学者不高兴、主流媒体不高兴、精英不高兴;小资汇集的豆瓣网则讥讽其为“左残作品”、“横看成囧侧成雷”,还有凯迪网·猫眼看人的网友直斥“美国人怎么可以代替中国来‘不高兴’?”直指作者周筱赟的美国国籍,更有网友直接嘲笑这本书是“被迫害妄想症和自恋症联系的产物”,连被视为“民族主义喉舌”的《环球时报》也不无担心地提议“中国别对他国随便‘不高兴’”……

“存在就是合理”,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五位作者可以言辞激厉地抨击时弊,却不能以洋洋洒洒一本书就改变全中国人的观念和国外对中国的看法,更不能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正如专家所言,《中国不高兴》的对象不是美国,而是针对国内不同利益群体,是“对人民主权诉求的变相表达”。更有学者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出现了新型民族主义,背景不再是被动地因屈辱而抵抗,而是中国成为经济强国之后,一种希望得到世界承认的民族主义,而且有日趋强大的势头,遭遇如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中国火炬传

递受扰等突发性事件很容易成为席卷全国乃至全球的爱国狂潮。爱国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既自大又自卑,特别在意别人特别是比自己强的国家的脸色,索要一种莫明其妙的“不高兴”的权利,很值得人思索。

英国女王2007年见到胡锦涛主席,在国宴讲话就曾含蓄地问中国贵宾:“中国的发展备受全球瞩目和钦佩。但是,我们很想知道,中国人民究竟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而他们又将在21世纪的国际事务中,扮演什么角色?国际社会如何看待它的新角色?”现在是我们来破题的时候了。

特邀专家王小山(知名网友、专栏作家)

放大“不高兴”,世界难承受

旗号是中国不高兴,看上去是几个作者不高兴,但不能小觑他们所代表的情绪。一个国家里,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十分正常,但当某种情绪被放大,或者占到绝对优势地位时,哪怕这种情绪只是看似无害的“爱国”,爆发出的力量和后果,也是整个社会甚至世界难以承受的。关于这一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给了整个人类很大的教训。

只说书中的一个观点:持剑经商。单从字面理解,问题就很大,因为持剑和经商,是两个完全矛盾的事情,持剑一般做的是抢劫的勾当,单赢;经商,却是需要双赢的----我不相信有哪个商人会从心里愿意和一个持剑的人谈买卖,谈得妥帖还罢,谈不妥的话,生意还做不做呢?不想做,又不敢不做,谁会做这种事情。持剑,对其他人就是威胁,毫无疑问。剑,作为一种自卫力量,拥有就足够了,不用动不动拿出去吓唬人——对付索马里海盗除外,因为也没人跟海盗做生意。

邓小平说,开放,就是向美国开放。“中国不高兴”这种话,无论从谁嘴里说出来,都是对美国不高兴;以及对他们眼里的美国精神代言人——中国自由知识分子不高兴,两种话语权的一场争夺而已。

说穿了不值钱,当此书作者道尽中国百余年来受了多少羞辱,再夸张中国现在有多强大,应该领导世界、占有更多资源的时候,可能忘了孔子说过的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境界,和春晚小品里说“等咱们强大了,让美国人到中国来刷盘子”,差不多。

z富二代

5月7日晚8点左右,在杭州闹市区文二西路发生一起交通事故,20岁的富家子弟胡斌驾驶红色三菱车急速行驶,将行走在斑马线上的25岁的IT企业白领谭卓撞飞5米高、20多米远,因抢救无效死亡。据路人指证,肇事车辆当时在与另两辆小车飙车。而事发后,胡斌朋友在现场勾肩搭背、嘻嘻哈哈的形象,更引起网民和市民的集体愤怒。此后,当地媒体就“富二代”为富不仁的现象展开讨论。

8月,江苏省委组织部计划培训“大型民营企业的接班人选”,也引起舆论关于地方政府青睐“富二代”的质疑。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汪冬莲

草根对豪门从艳羡走向愤怒

“5·7”事件发生后,肇事司机胡斌“富二代”身份,令人浮想联翩。一起原本很简单的的交通案件,经过十多天的公安机关的侦察、取证,广大网民的推动,不但没有很快真相大白反而更加扑朔迷离,已上升到全国关注的公共事件。人们从开始的谴责富家子弟,到网友对胡斌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的“人肉搜索”,从案件本身想到“富二代”的素质和教育问题,到最后质疑公安机关的公平与否,总之,整个社会围

绕这一事件展开了大讨论。事件处理过程中最触人心弦、也是最敏感的标签就是“富二代”。

“富二代”一词首先出现在电视节目《鲁豫有约》。该栏目对“富二代”的定义是:80年代出生,继承过亿家产。这基本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富一代”们的子女。当时关注的焦点是,随着“富一代”逐渐老去,“富二代”们如何继承家族企业和财富。尽管对当代中国富人群体的发家史有着种种“原罪”的议论,整个社会对富人这个整体的评价还是温和的,除了对官商勾结不满,草根百姓中不乏对豪门的艳羡之情。关于“富二代”的零星报道,也仅限于杨国强之女杨惠妍的接班、刘永好之女刘畅的历练等新闻,鲜见负面报道,尤其是有名有姓、家族情况大起底的负面报道。

然而,这一切都在今年的5月7日划上了句号。由于胡斌飙车撞死人案,也许还要加上此后不久杭州的魏志刚酒后驾车撞死人案。整个“富二代”的社会形象跌入深渊,被贴上了“为富不仁”的标签,胡彬“替身门”就是在当前这种“钱能摆平一切”社会心理暗示下的一种群体性反应。此后江苏省酝酿“千名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也遭到了利用国家资源培训私企“富二代”的质疑。

在google上搜索“富二代”的网页,有709万个,多以负面评价居多。大家突然发现,与如何继承家族庞大的财产相比,跟普通大众更息息相关的,是如何教育“富二代”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

特邀专家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

富有家庭的最大挑战不是经济而是教育

5月7日晚,杭州青年胡斌开三菱跑车违规超速行驶,撞死25岁的市民谭卓,这是一起“富二代”为所欲为的恶性案件,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胡斌事件的典型性在于显露出了中国“富二代”危机的冰山一角。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据《胡润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显示,全球100家家族企业荣登此榜,第一名是日本大阪寺庙建筑企业金刚组,传到了第40代,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100家长寿企业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其中英、法、美名列前三位,各有17家、16家、15家,而日本也有10家,第100名家族企业也有超过225年的历史。榜单中没有一家中国的家族企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将有越来越多的富有家庭出现,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教育问题。所谓“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实质是教育失败的现象。胡斌也是有梦想有追求的青年,但他终究成为教育失败的牺牲品。

富有家庭教育失败的突出表现是对于孩子过度满足甚至无限放纵,使孩子相信金钱万能却失去了最基本的道德智能----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其实,这样的富二代或富三代是难以获得真正幸福感的。在常人看来胡斌是幸福的,可他似乎体验不到,故而在强刺激中寻求自己虚无缥缈的快感。

耶鲁大学Robert Lane教授在1970年进行的“幸福的丧失”研究中发现,当人的需求与供给刚好对等的时候,满足感与愉悦感是最高的。而过多的供给,反而让人比缺乏时更为失落。所以物质过剩的富家小孩,反而可能是“满足感被剥夺”的一代。美国卡内基基金会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在继承15万美元以上财产的孩子中,有两成的人放弃了工作,他们大多数一事无成,整天耽溺于吃喝玩乐,直到倾家荡产;有的则一生孤独、出现精神问题,或是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说胡斌事件显露出了中国“富二代”危机的冰山一角,切不可忽视危机的另一种表现,即贫富之间或富富之间的社会冲突,在网络时代尤其如此。所以,胡斌事件具有极强的警世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和解读,寻找出长治久安的对策。

z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7月16日,在百度贴吧里的魔兽世界吧,出现了一帖“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内容为空。该贴短短五、六个小时被390617名网友浏览,引来超过1.7万条回复,并在接下来的一天时间内吸引了710万点击和30万回复,被称为“网络奇迹”。在回帖中许多网友把自己的网名改为“贾君鹏的妈妈”、“贾君鹏的姥爷”、“贾君鹏的二姨妈”、“贾君鹏的姑妈”……形成异常庞大的“贾君鹏家庭”。专家则从多个角度对事件解读,更有诸多网络推手和公关公司纷纷出面“争功”,自曝贾君鹏事件乃是其网络炒作的成果。此后,各种形式的衍生作品相继出炉:“XX,回家吃饭”格式填词、PS恶搞照片、衍生漫画、网络歌曲、商家牌匾等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台湾,祖国喊你回家吃饭”。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特约舆情分析师孙文涛

亚文化渐成主流,寂寞的90后阵地

7月16日,在百度“魔兽世界”贴吧中“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内容为空——互联网上一个标准的水贴模型,在一天的时间里被“顶”到了30万层楼,点击量超过710万,真是匪夷所思。没有任何传播领域的专家可以对此现象做出理性的分析和评判,如同“贾君鹏”这样的平淡无奇的帖子在虚拟世界中汗牛充栋,但是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关注度。“贾君鹏”能够在2009年成为一个特殊的网络现象,偶然性占据主导,然而透过偶然表象,多少可以窥探出中国年轻网民文化需求层面的缺失。

“贾君鹏”实际上是群体无聊的副产品,这样的帖子内容本身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也无法引起网民的共鸣,只是无聊者遇到了更多的无聊者,“肥皂水”于是被凭空吹成了大泡沫。根据调查,30多万回帖多数出自青少年之手,这也浓缩了当前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简言之,这些特征至少包括有:反智,对事物的本来意义和价值习惯性忽略,由此引发的便是诸如被夸大为“脑残”等现象;盲从,对独立思考缺乏兴趣,特别乐于从众,似乎在一群和自己一样的“粉丝”中可以寻找到认同感;颓废:对现状不满但不愿意或者说不知道如何改变,且常常伴有不愿意长大的“孩童化”倾向;恶搞:在歪曲的事物本身面前丧失判别力,产生乐趣的原因不在于“获取”而在于“破坏”。

长期以来,主流社会喜欢将这样的青少年文化称作非主流道德视角的“亚文化”,但随着这个群体的日渐庞大,所谓“亚文化”实际上正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流流行文化”。此事件的背后有两个关键点值得关注。首先是主贴虽然在一天之内就拥有超过30万的回帖,但是截止2009年10月3日,该贴的回帖为372476条,也就是说,后3个半月的回帖量尚不及最初一天的五分之一。产生这种现象证明了青少年的流行关注点“易产生,更易退散”的特征。另一个事件是,“贾君鹏”主贴后出现了一条之后被网民反复引用的跟帖“我们跟的不是帖子,是寂寞。”抛开恶搞的心理因素,可以说这条跟帖较之主贴更多地说出了年轻网民的心声——而这正是2009年的另一个网络现象:“寂寞派”。“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我用的不是手机,是寂寞”、“哥睡的不是觉,是寂寞”……无数寂寞的人冒出来,充斥了中文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这些年轻人真的寂寞吗?我想,虽然他们的娱乐方式无比丰富,但较之于他们的上一辈,他们的内心确实寂寞。但问题在于,这些年轻人究竟为什么寂寞?他们热衷于强调自己的无聊和颓废,他们极端地颠覆精英化、颠覆传统价值——可是,他们并不是“无畏而无知”的一代,他们足够前卫、足够时尚、足够全面、足够多的认知。也许他们需要的,只是一块阳光明媚的,活泼民主的,不被主流价值社会排斥说教的,自由自在的90后阵地。

从“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到“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打酱油到围观,从虚构的神兽草泥马到疯狂蔓延的“寂寞派”,网络大狂欢的背后,难掩亿万网民内心深处的寂寞。一个指向模糊但又实则清晰的东西,已经成为一种年轻人无力表达中的表达形式。

特邀专家和菜头(知名网友、专栏作家)

当对话主体缺席

尽管有多家公关公司声称为贾君鹏事件负责,但是都缺乏有效和一致性的证据支持他们的主张。贾君鹏事件可以被视为一种大众集体无意识行为,人群基于非常简单的理由,通过情感联系,在短时间内采取相同的行为,产生数量惊人的聚集现象。

在对中国网络十多年的观察中,这一个案实属罕见。

1.它没有遵循以往网络事件肇生发展的一般路线,速度极快,烈度极强,在平媒跟进前就已经结束。

2.它缺乏明确的事件核心,也正因为这一点,使得各种人都有自己的解读,并产生参与的理由。

3.它没有明确的事件责任人,所卷入的数十万网友都是参与者,却都不是发动者和号召者。

贾君鹏事件所带来的思考是:当类似事件发生时,应该和谁对话?如果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数十上百万的网友突然麇集,由于没有明确的对话主体,因此这种网络现象将不受任何控制。理论上说,它可能随时随地出现,然后又迅速消失,无法被预测和控制。

幸运的是,贾君鹏事件本身是中性的,不带有任何价值倾向和利益诉求。看不到其中的建设性内容的同时,也规避了几十万网友协同行动所形成的可能伤害。但下一次是否依然如此,没有人能够保证。由于贾君鹏事件的示范效应,类似的事件将会层出不穷,一种新型的网民自发行动已经呼之欲出。

特邀专家曾颖(知名网友、专栏作家)

无聊也是一种需要正视的权力

网络最神奇之处就在于离梦幻最近,且比梦更好把控,只须键盘一按鼠标一点,就可以干出最接近梦想的事。人人都可以当虚拟的上帝,人人都可以神一把。于是,层出不穷的神人和神事,在网络中产生,并在抢新闻抢得红眼的传统媒体的助推下,如野火过荒原一般,忽喇喇神过整个社会。正所谓:“网中代有神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天”。

贾君鹏事件就是一桩典型的属于网络时代的神事,这条“贾君鹏你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空帖被热炒,引出的高达700万的点击率和数十万跟帖,前后其中冒出的“贾君鹏”女友父母同学三姑六婆七大姑八大姨几十代之内直旁系亲属名义跟帖的人达数千人之多,各家报纸电视及网络媒体,则无贾君鹏不成节目,形成一场莫名其妙的狂欢。

即便是神人神事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的网络,也被这场名叫“贾君鹏”的龙卷风搞懵了。这与此前的种种商业动机明确目的性极强的种种网络推手搞出的种种神人神帖太不一样了,以至于很多人将其列为网络新动态,将之称为“新新无厘头”,一种比无厘头还莫名其妙的现象,至少前者还有逗人发噱的目的。

各色人等揣测开始这平地风暴的动机和因由。社会学家从中看出了集体无意识;文化学者从中探究网络产生的反智从众的亚文化;教育学家从中看出了培养青少年人生目标的重要性;伦理家从中看出了这句话背后暗含的亲情缺失;时评家从中看出迷网少年的迷惘;而网络从业人员和深度报道记者从中却看出了由于“魔兽世界”许可证未被批准,玩家们群起无厘头地盖一座万层空楼,以这种无稽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他们的无聊以及背后的力量。

我这里所表述的“无聊”,并非带感情色彩的贬义词,而是一种状态。一种众多产业建立其上的基础,所谓娱乐时代,就建立其上。这种掺杂着寂寞、无所适从、迷惘的状态,与激情、冲动、血脉贲张,同样是构成青春的重要元素。如果不是木头,每个人都有无聊的状态,这甚至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属性,而且,每个人都有通过合法手段排遣和消解它的权力。实现手段可能是午夜酒吧的买醉,也可能是开心网上的机械重复的偷菜运动,也可能是读一本心仪的书,也可能是“魔兽世界”里成为大侠……

传统的思维方式中,总觉得这些方式有高尚和低级之分,总需要给排遣方式寻找意义。这使得娱乐和排遣本身,也被赋予了道貌岸然的教化,从客观上剥夺了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力。而“贾君鹏”事件,也许

就是一种渲泄渠道被堵塞之后,一次无聊力量的溃坝。这就如同我们年轻时因为在街头跳霹雳舞被禁,那时没有网络,于是我们在半夜,将整个主城的垃圾桶全推到县城最中心的电影院门上,以示不满。

z季羡林/任继愈去世

2009年7月11日4时30分,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3岁。上午9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文化学术界两颗巨星同日陨落,令网友悲伤,引发一片缅怀之声。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翟薇

传统文化已经离我们很远

两位“国宝级”大师同日辞世,令学界痛悲,举国惋惜。然而,由于两人生前在公众中影响力的不同,在其逝世后,网络上呈现出不同的舆论状态。前者季老逝世的消息迅速占领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影响广泛;后者的相关消息则相对冷清地多。

季、任二老学术造诣深厚,季老更被誉为“国学大师”,尽管他的主要研究成果不在国学方面,但由于其借助媒体为其孤独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取得沟通时,一不小心进入了媒体的漩涡。在他生前不愿戴的“国学大师”的帽子,死后却也是吊诡般地如何都甩不掉。在国学式微、文化“注水”的当下,也许人们更希望有这样的国学的代表人物,以传达一种心理依托。如网友言:“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堪称一代楷模。”

二老的同日辞世,带给公众的不仅是大师离去的遗憾,还有一门学问远去的遗憾。在“全民网络大联欢”的今天,这样一件令人不胜惋惜的大事却处于舆情热度总排行第八的位置,是中等偏下,这是否说明传统文化或者孤僻的学术本身已经离我们很远?在外来文化的侵袭下,传统文化是如此地力不从心?是否也昭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占据头条的是流行文化的代表之一迈克尔·杰克逊,之后的动画片、畅销书、网络流行语等均排在了季、任二老之前。由于网民以年轻人为主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舆情的关注对象。这也在另一层面说明,如今的网络文化生态更趋向于流行化、实效性、娱乐化。

季、任两位文化精英的离世,媒体喧嚣一时:误读其为“国学大师”、过多地渲染二老的个人生活……媒体制造的噱头,可以说赚足了读者的眼球,唯一值得关注的二老的学术研究却少有问津。文化精英逝世被关注,而文化精英的本质却没有被真正认识,一个真实的文化大师的形象不能被呈现。在此,媒体是否也该承担责任?正如《南方周末》关于季羡林的评论:“重重争议当中……对于他的形象塑造和遮蔽并存。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伴随着反复的被争夺和被围观,季羡林却愈发孤独。”这一评价或可作为对文化精英以及传统文化现状的注解。

特邀专家杨义(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

养育现代大国学术的元气和风范

季羡林、任继愈两位先生跟同时代的周扬、林默涵、何其芳等人不一样,没有处在政治思想前沿,学院派色彩更浓一些。像文学研究所前辈何其芳先生,解放后对于批胡风,批本单位的俞平伯,不发言不行。公众对老先生的尊重和推崇是应该的,但对他们的学问根底理解不到位,媒体对季羡林先生的报道不是很内行。季先生是研究印度学、佛教传播的,是西域古文字、吐火罗文首屈一指的人物,但不是国学大家。国学是研究经史子集的。这就像把林语堂误作“国学大师”一样,林语堂擅长对西方人讲中国、对中国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