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Essen评分评估脑梗死的再发

Essen评分评估脑梗死的再发

Essen评分评估脑梗死的再发
Essen评分评估脑梗死的再发

Essen评分评估脑梗死的再发

[摘要] 目的探讨essen卒中评分量表对非心源性脑梗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复发的预测意义。方法分别采用essen评分(85例)及abcd2评分(75例)对160例非心源性脑梗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复发风险的预测,观察患者7 d、3个月及半年内脑梗死发生率及阳性预测值。结果采用essen评分的患者7 d、3个月及半年内脑梗死发生分别为10例(11.76%)、11例(12.94%)、12例(14.12%),其阳性率预测值分别为50.00%(10/20)、55.00%(11/20)、60.00%(12/20);abcd2评分的患者7 d、3个月及半年内脑梗死发生分别为9例(12.00%)、10例(13.33%)、11

例(14.67%),其阳性率预测值分别为22.22%(8/36)、25.00%(9/36)、30.56%(11/36)。两种评分的患者7 d、3个月及半年内脑梗死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阳性率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d all the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had its’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7月~2012年7月160例非心源性脑梗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病史、临床表现、ct及mri等将患者分为abcd2组(75例)及essen组(85例),男121例,女39例,年龄42~87岁,平均(65.78±4.1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

脑梗死常用量表及解读

7 量表 7.1 NIHSS评分说明 7.1.1 概述 目前的量表,依据四个基本原则: 1、最具重现性的反应都是第一反应。 举例说,在意识水平提问项, 让患者说出其年龄和当前的月份。患者最初回答错误,但后来纠正了,要记为错误反应。这一点是关键。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规范旨在促进患者矫正初期错误反应的各种言语和非言语的线索。 2、不容许在任何项目上对患者进行辅导,除非有特别说明。 这与神经病学教学相矛盾,因为我们一般都对患者的最佳表现感兴趣。再次强调,规范化的辅导是不可能的,要观察重现性就必须避免辅导。 3、有些项目只有绝对存在时才能打分. 举例来说,偏瘫患者的共济失调记为“无”。因为检查时它并不一定绝对存在。虽然与有些医生的观点相悖,这个项目必须这样打分,以避免歧义,并确保可重现性。 4、最重要的是,记录患者所做的,而不是你认为患者可以做的,即使结果看起来矛盾。 一个合格的检查者对患者的功能水平形成印象,但这种印象一定不能影响打分。除感觉项目外,打分应当包括以前的缺陷。 (见说明) 另外患者的分数应当在检查后立即记录,最好每一个项目随着量表的检查而打分。 这在基线检查是特别必要的。如果基线结果在患者接受治疗后记录,检查者可能会被患者的反应影响。 7.1.2 NIHSS评分指导

7.1.4 失语患者的NIHSS评分 1a.意识水平: 1b.意识水平提问:不能理解问题的失语者记2分。只能根据初次回答评分。这一项永远不能记为“无法查”。 1c.意识水平指令:若患者对指令无反应,检查者要给予演示(打手势),然后根据结果(如:遵从了0个、1个或2个指令)打分。只能给首次尝试打分,并且问题 只能问一次。 2.最佳凝视:对所有失语者,凝视是可以检查的。在失语患者,建立目光接触,绕床走,是

脑梗死病情汇报

患者:张保伟,男,63岁。因“头晕、头痛,双下肢无力五天,双耳失聪二天”在7月3日14:00拟“脑梗死、双耳失聪、高血压”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年,用药不详。有脑梗死病史3年,未留下肢体活动障碍,平时服用阿司匹林。有输血史。 患者入院时:神志清,体温36.5℃,脉搏56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75/83mmHg。四肢肌力正常,入院后予吸氧、心电监护,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清除氧自由基、营养神经及改善脑代谢、脱水减轻脑水肿等治疗。患者跌倒坠床评分为2分,压疮风险评分为20分,自理能力评分为55分。在本院做的头颅CT示左侧枕叶及右侧小脑半球脑梗死,左侧基底节及右枕叶陈旧性梗塞可能。入院查: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0% ↑、淋巴细胞百分比:11.3%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2% ↓,血凝常规:血浆纤维蛋白原:4.27g/L ↑。 07-04 患者双耳失聪,站立不稳,右侧巴氏征阳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中耳阻抗测定:双耳混合耳聋。 07-05 患者双耳失聪,饮水稍呛咳,站立不稳,患者心律慢,最慢至44-45次/分。查头颅MRI:左侧枕叶、左侧大脑脚及两侧小脑半球急性梗塞,两侧大脑多发陈旧性腔隙性梗塞。 07-07 早晨05:20左右患者出现肢体抖动、小便失禁,呼之不应、疼痛无反应,大汗。心电监护示:心率40次/分左右,BP161/83mmHg,SPO2 99%。立即查快糖8.6mmol/l,快速血气分析快速血气分析:血液PH:7.46 ↑、二氧化碳分压:40mmHg 、氧分压:66mmHg ↓、钙离子:1.03mmol/L ↓、葡萄糖:7.9mmol/L ↑、乳酸:2.5mmol/L ↑、标准钙离子(PH7.4):1.06mmol/L ↓、实际碳酸氢盐:28.4mmol/L ↑、标准碳酸氢盐:28.1mmol/L ↑、二氧化碳总量:29.60mmol/L ↑、细胞外液剩余碱:4.6mmol/L ↑、全血剩余碱:4.2mmol/L ↑、血氧饱和度:94% ↓。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心率60次/分以上。患者意识渐恢复,仍嗜睡。左侧肢体肌力3级,右侧2级,四肢肌张力偏高,予以鼻饲流食,能全力肠内营养,07-08患者嗜睡状态,饮水呛咳明显,伴有小便失禁,偶有右侧肢体不自主抖动,持续异丙肾维持,心率维持在55-65次/分,Bp100/78mmHg,左侧肢体肌力3级,右侧2级,四肢肌张力偏高,昨查颅脑CT提示左侧枕叶梗塞,两

脑梗塞溶栓评估准则

溶栓小组评估能否溶栓的标准。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 对于急性缺血性梗死发病3小时内,无溶栓禁忌症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推荐静脉内使用rt-PA或UK。治疗后,前24小时内不得使用抗凝药或阿斯匹林。24小时后CT显示无出血,可行抗血小板和/或抗凝治疗。 对于急性缺血性梗死发病3-6小时,不推荐常规rt-PA、UK静脉给药,若应用可在特殊影象(PWI、DWI)指导下应用。 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和适应症可适当放宽。 (1)适应症: ①急性缺血性卒中。 ②发病3小时内,MRI指导下可延长至6小时 ③年龄在18-75岁之间。 ④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小时,且程度比较严重(NIHSS评分在7-22分) ⑤脑CT已排除脑出血,且无早期脑梗塞低密度改变及其他早期脑梗塞改变。 ⑥征得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绝对禁忌症: ①TIA或迅速好转的卒中以及症状轻微者 ②病史和体检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 ③两次降压治疗后血压仍高于185/110mmHg ④治疗前CT检查发现有出血、占位效应、水肿、肿瘤、AVM ⑤在过去14天内有大手术和创伤 ⑥活动性内出血 ⑦7天内进行过动脉穿刺 ⑧病史中有血液学异常以及任何原因的凝血、抗凝血疾病(PT>15sec,INR>1.4, PTT>40sec,血小板<100×109/L) ⑨正在应用抗凝剂或卒中发作前48小时内应用肝素者 (3)相对禁忌症: ①意识障碍 ②CT显示早期大面积病灶(超过MCA分布区的1/3) ③2月内进行过颅内和脊髓内手术 ④过去3个月患有卒中或头部外伤 ⑤前3周内有消化道和泌尿系出血 ⑥血糖<2.7mmol/L(50mg%)或>22.2mmol/L(400mg%) ⑦卒中发作时有癫痫 ⑧以往有脑出血史 ⑨妊娠 ⑩心内膜炎、急性心包炎 ⑾严重内科疾病,包括肝肾功能衰竭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急性脑梗死诊疗规范 一、评估和诊断: 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 (一)病史和体征 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若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其他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血管及心脏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2.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3.用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常用量表有: (1)NIHSS。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⑵饮水实验。(3)MRS评分。⑷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 1.脑病变检查: (1)平扫CT: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对指导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3)标准MRI: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可识别亚临床缺血灶

(4)多模式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水抑制成像和梯度回波、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等。DWI在症状出现数分钟内就可发现缺血灶并可早期确定大小、部位与时间,对早期发现小梗死灶较标准MRI更敏感。PWI 可显示脑血流动力学状态。灌注不匹配(PWI显示低灌注区而无与之相应大小的弥散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缺血半暗带。已超过静脉溶栓目前公认时间窗 h的患者,可考虑进行CT灌注或MR灌注和弥散成像,测量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以选择潜在适合紧急再灌注治疗(如静脉/动脉溶栓及其他血管内介入方法)的患者。这些影像技术能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更好的临床决策。 2.血管病变检查:颅内、外血管病变检查有助于了解卒中的发病机制及病因,指导选择治疗方法。常用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MRA和CTA 都可提供有关血管闭塞或狭窄的信息。 DSA的准确性最高,仍是当前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 (三)实验室检查及选择 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 ①平扫脑CT/MRI; ②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 ③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 ④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 ⑤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⑥氧饱和度。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

急性脑梗死诊疗规范 一、评估和诊断: 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 (一)病史和体征 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若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其他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血管及心脏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2.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3.用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常用量表有: (1)NIHSS。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⑵饮水实验。(3)MRS评分。⑷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 1.脑病变检查: (1)平扫CT: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对指导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3)标准MRI: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可识别亚临床缺血灶

⑥氧饱和度。 部分患者必要时可选择的检查: ①毒理学筛查; ②血液酒精水平; ③妊娠试验 ④动脉血气分析(若怀疑缺氧); ⑤腰椎穿刺(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未显示或怀疑卒中继发于感染 性疾病); ⑥脑电图(怀疑痫性发作); ⑦胸部X线检查。 (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 (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 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 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 (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5)脑CT/MRI排除脑出血 (五)病因分型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病因/发病机制分型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和选择二级预防措施。当前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五型: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脑梗死护理常规

脑梗死护理常规 脑梗死 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缺血而发生坏死所致的脑软化,在脑血管病中最常见。临床中最常见的有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病情评估】 1、患者评估对有关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心理状态、自理能力。 2、生命体征观察。 (1)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意识及瞳孔的变化。 (2)控制血压,使血压维持在患病前平日所有的或者患者年龄应有的稍高水平。 (3)保持呼吸道通畅,分泌物多时应及时清理,必要时给予吸氧。 (4)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及每小时尿量,每小时尿量低于20ml为休克的表现,应及时报告医师。 (5)、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注意防止烫伤发生。 3、有废用综合征发生的危险。 【护理关键】 1、监测生命体征、瞳孔、意识、精神状态。 2、急性期卧床休息。 3、给予心理支持,排解心理压力。 【护理措施】

1、加强心电、血压监护密切观察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的变化。 2、躯体移动障碍 (1)心理护理:给患者提供有关疾病、治疗及预后的可靠信息;鼓励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消除忧郁、恐惧心理或悲观情绪,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心理;关心、尊重患者,多与患者交谈,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避免任何刺激和伤害患者自尊的言行,尤其在喂饭、帮助患者洗漱和处理大小便时不要流露出厌恶情绪;营造一种舒适的修养环境和亲情氛围。正确对待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所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情感活动难以自制等现象,鼓励患者克服困难,增强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 (2)生活护理:指导和协助患者做好个人卫生,帮助患者翻身和保持床单位整洁;指导患者学会配合使用便器,要注意动作轻柔,勿用力过猛。 (3)安全护理:运动障碍的患者要防止跌倒,确保安全。床边加护栏;走廊、厕所要装扶手;地面要保持平整、干燥,防湿、防滑,去除门槛或其他障碍物;呼叫器应置于床头患者随手可及处;穿防滑的橡胶鞋底;行走不稳或步态不稳者,选用三角手杖等合适的辅助工具,并有人陪伴,防止受伤。 (4)康复护理:与患者、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及时评价和修改;告知患者及家属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急性期床上的患肢体位摆放、翻身、床上的上下移动;协助和督促患者早

脑梗死(急性期)

脑梗死临床路径 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ICD-1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 急性起病; 2.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 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 4.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5. 脑CT/MRI排除脑出血 (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

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 3.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 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 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疾病编码(ICD-10:I63)。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小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部X线片、心电图; (4)颈部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5)颅脑CT,有条件的可行颅脑MRI+DWI(弥散加权

脑梗死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脑梗死常用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 一、躯体移动障碍与患者脑血管病变引起肢体偏瘫有关 护理措施:1、床旁加床挡,防坠床 2、专人陪护,保证病人安全,床旁加床挡,防坠床 3、协助生活护理(洗漱、饮水、服药、入厕、打饭、进食、洗碗、 输液期间倒尿壶) 4、将常用物品放于病人易拿易取处 5、根据病人情况指导进行适当体育锻炼 二、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患者脑血管病变置肢体偏瘫,躯体移动障碍有关 护理措施:1、翻身、叩背、按摩皮肤,保持肢体功能位 1 /2小时 2、严格皮肤交接班 3、持续使用气垫床,骨隆突处使用气圈等 4、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 三、意识障碍与患者脑血管病变有关 护理措施:1、专人陪护,保证病人安全,床旁加床挡,防坠床 2、观察病人意识恢复情况 3、使用日历、电视、钟表等帮助病人恢复定向力 4、鼓励家属为病人提供他熟悉的物品,帮助病人恢复记忆 4、疼痛与患者脑血管病变引起头痛有关 护理措施:1、评估病人疼痛的部位程度 2、安慰病人、向病人解释疼痛的原因 3、遵医嘱用药,并观察用药的原因及副作用 5、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患者脑血管病变致咳嗽无力,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有关。 护理措施:1、指导病人有效咳嗽,协助病人排痰 2、根据病人情况多饮水 3、必要时用吸痰管吸出,如分泌物不能被排除,预测病人是否需要气管插管 4、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和湿化给氧

5、如果病情允许,必要时进行体位引流 6、语言沟通障碍与患者脑血管病变引起患者失语有关 护理措施:1、把信号灯放于病人手边 2、注意观察病人的非语言信息,提供病人字卡片、纸板、铅笔等 3、鼓励病人说话,病人进行尝试时给予表扬 4、利用读唇语了解病人所需信息 5、鼓励家属探视,增加与病人的交流机会 7、有误吸的危险与患者意识障碍、咳嗽吞咽反射功能降低、鼻饲饮食有关 1、密切观察病人病情,痰液粘稠时给予及时湿化及时吸出 2、留置胃管患者每日鼻饲前检查胃管在胃内 3、根据病人情况,避免经口进食饮水,以免呛咳 8、有受伤的危险与患者意识障碍、躁动有关 1、床旁加床挡,防坠床 2、专人陪护,保证病人安全,床旁加床挡,防坠床 3、协助生活护理(洗漱、饮水、服药、入厕、打饭、进食、洗 碗、输液期间倒尿壶) 4、将常用物品放于病人易拿易取处 9、有感染的危险与患者长期卧床,机体抵抗力下降,留置尿管、锁穿管有关 护理措施:1、严格无菌操作、更换锁穿贴膜每周三次 2、会阴冲洗每日一次,预防尿路感染 3、作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4、增强病人抵抗力 5、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10、完全性尿失禁与患者神经功能紊乱使排尿无法预测有关 护理措施:1、制定入厕时间表,鼓励病人定时排尿 2、考虑使用体外导尿管 3、必要时留置尿管,定时开放 4、对肛周皮肤进行预防性或治疗性护理 11、便秘与患者神经功能紊乱使骨盆基底肌肉松弛有关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

急性脑梗死诊疗规范 一、评估和诊断: 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 (一)病史和体征 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若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其他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血管及心脏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2.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3.用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常用量表有: (1)NIHSS。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⑵饮水实验。(3)MRS评分。⑷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 1.脑病变检查: (1)平扫CT: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对指导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3)标准MRI: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可识别亚临床缺血灶

(4)多模式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水抑制成像和梯度回波、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等。DWI在症状出现数分钟内就可发现缺血灶并可早期确定大小、部位与时间,对早期发现小梗死灶较标准MRI更敏感。PWI可显示脑血流动力学状态。灌注不匹配(PWI显示低灌注区而无与之相应大小的弥散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缺血半暗带。已超过静脉溶栓目前公认时间窗4.5 h的患者,可考虑进行CT灌注或MR灌注和弥散成像,测量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以选择潜在适合紧急再灌注治疗(如静脉/动脉溶栓及其他血管内介入方法)的患者。这些影像技术能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更好的临床决策。 2.血管病变检查:颅内、外血管病变检查有助于了解卒中的发病机制及病因,指导选择治疗方法。常用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MRA和CTA都可提供有关血管闭塞或狭窄的信息。 DSA的准确性最高,仍是当前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 (三)实验室检查及选择 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 ①平扫脑CT/MRI; ②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 ③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 ④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 ⑤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 间(APTT);

脑梗死相关知识

脑梗死病人护理相关知识脑梗死(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一)从哪些方面对脑梗死病人进行入院的护理评估: 1、病史 (1)起病情况:询问起病的时间、方式、有无明显的前驱症状和伴发症状。如有无头晕、头痛,有无眩晕、恶心、呕吐等。 (2)病因和危险因素:了解病人的年龄、性别,既往有无颈动脉狭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TIA病史。目前的用药 情况,是否遵医嘱正确服用。 (3)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营养摄入是否合理,是否缺乏运动,是否长期摄入高钠盐、高动物脂肪饮食,有无烟酒嗜好。 (4)心理-社会状况:评估病人及照顾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家庭条件与经济状况,病人的心理反应,家属对病人的关心程度 和对疾病治疗的支持情况。 2、身体评估 (1)生命体征:T、BP、R、P、SPO2等有无异常。 (2)意识与精神状态: (3)头颈部检查: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是否正常;有无听力下降或耳鸣,有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有无失语等。

(4)四肢躯干检查:有无肢体活动障碍和感觉缺失;四肢肌力、肌张力状态;皮肤有无水肿多汗或破损。 3、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血糖、血脂、血凝等 (2)影像学检查:头部CT和MRI等 (二)脑梗死病人的急性期治疗要点: ①早期溶栓:发病后6小时内,纤溶酶、尿激酶、链激酶 ②调整血压:维持在发病前平时稍高的水平,一般不用降压药; 血压过低可致脑血流量不足,使梗死加重。 ③防止脑水肿:梗死范围过大或发病急骤时可引起脑水肿,应 尽早防治。常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滴,2~4次/天,连用7~10天。还可以使用地米、速尿、清蛋白。 ④抗凝治疗:主要是防止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复发、血栓的延 长及防止继发血栓的形成,促进侧支循环。低分子肝素钙,出血性梗死禁用。 ⑧脑保护治疗:降低脑代谢,纳洛酮、依达拉奉等 ⑤血管扩张剂 ⑥高压氧舱治疗 ⑦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 ⑨中医治疗:丹参、川穹嗪、葛根素 ⑩外科治疗:大面积梗死出现颅内高压危险时,可开颅切除坏死组织和去颅骨减压。

-脑梗塞的护理查房

脑梗塞的护理查房许护士长:今天我们对31床脑梗塞患者进行护理查房,由于我们科收住的患者大多数是脑梗塞病人,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本病的相关知识,更好地护理患者,故组织此病的护理查房,首先请主管护士介绍一下病情,存在的护理问题及采取的护理措施。林护师:患者女性,陈勺妹,81岁,于2005年3月20日入院,诊断:脑梗塞,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1小时伴呕吐1次入院,查T36.6℃,P74次/分,R20次/分,BP160/100mmHg,神志清,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言语清楚,伸舌左偏,口角右歪,双肺呼吸音清,腹平软,心率74次/分,律齐,左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增高,门诊头颅CT提示:右侧小脑梗塞。入院第三天给予复查头颅CT提示:①大面积脑梗塞。②出血性脑梗塞(少量出血),遵医嘱予脱水降颅内压,护脑,疏通血管循环,吸氧,营养脑细胞等治疗,经过6天的治疗及护理,现患者神志清,无诉头晕、头痛和呕吐情况,生命体征平稳,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2级。根据患者入院情况所收集的资料,提出了如下护理问题:自理缺陷与肢体无力有关;躯体移动障碍与肢体活动障碍有关;感知改变与感知觉障碍有关;有皮肤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有关;潜在的并发症消化道出血;缺乏知识与对病情及治疗不了解有关;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了如下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每1小时测量生命体征情况,予每1/2小时巡视病房1次,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时头侧一边,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病人的一切生活护理由护士给 予完成。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协助并指导家属做好患者患肢功能锻炼。 做好病人的皮肤护理,给予每2小时翻身防褥疮护理。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消除其紧张情绪,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许护士长:以上是主管护士对该患者做了详细的介绍及制订的护理计划措施亦已收效,该病人使用了阿斯匹林,速碧林抗凝剂,在使用抗凝剂中应如何观察及注意事项。陈护士:①我们应观察病人是否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便血情况;②注意观察是否有皮肤出血情况,经常观察是否有皮下瘀斑瘀点; ③注意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或哮喘。④长期服用定期查肾功能;⑤年老体弱老年病,尽量避免使用。许护士长:脑梗塞可分为好几种类型,请问实习同学有谁知道脑梗塞的类型及最常见的梗塞部位。实习护生:可分为4类型:①大面积脑梗塞;②分水岭脑梗塞;③出血性脑梗塞;④多发性脑梗塞。最常见的部位:①颈内动脉系统;②大脑中动脉。许护士长:根据此病人的病情是属于小脑梗塞,请问小脑梗塞有什么特殊症状李护士:小脑是一个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表现为:①右小脑病变—患者平衡失调,站立不稳、步态蹒跚。②旧小脑病变—肌张力降低。③新小脑病变—共济失调,脂鼻试验阳性,运动性震颤。许护士长: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辅助检查,该病人合并有脑出血,应如何做好脑梗塞合并脑出血病人的护理及病情观察?姚护士:脑梗塞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为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梗塞合并脑出血时给治疗和护理带来了新的问题:①做好急性期基础护理,有效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病人取平卧位休息,抬高床头15度以利于减轻脑水肿,持续吸氧,流量3L/min,每天更换湿化液,每班更换吸氧管,每小时监测生命体征,每天给予生理盐水清洁口腔。②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脑梗塞与脑出血是两个相对立的疾病,当脑梗塞合并脑出血时,病程会延长很多,应与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帮助病人及家属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脑梗塞合并脑出血后在治疗上就只能是脱水,营养脑细胞,能量合剂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来促进疾病的恢复,而不能采取止血或者抗凝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故而疾病的恢复与病人的意志状态有很大的关系。④恢复期的护理,加强肢体功能锻炼。许护士长:脑梗塞患者一般都有肢体偏瘫现象,那么我们应如何做好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的肢体功能锻炼。张护士:①急性期:预防关节弯缩,变形及废用性肌萎缩。Ⅰ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如:指导病人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手指各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等的屈、伸、外展、旋内、旋外及

脑梗死分类分型

分类分型 一、根据缺血时间分型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症状、体征持续时间<24h。 (2)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害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害(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RIND):症状、体征持续>24h,<3周。 (3) 小卒中(minor stroke):症状、体征持续<1周。 (4) 大卒中(major stroke):症状、体征持续>1周。 根据缺血时间分型的方法始于CT问世之前,曾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此方法需在患者发病后数周方能完成分型,对发病几小时内的早期患者无诊断价值,故有其局限性;同时小卒中与大卒中分型的临床意义也不十分明确。 二、根据影像学改变分型 (1)梗死灶面积<1.5 cm 为腔隙性梗死(1acunarinfarcts,LACI)。 (2)梗死灶面积1.5~3 cm 为小梗死。 (3)梗死灶面积>3 cm 为大梗死。 (4)CT检查未见相应的低密度改变者为阴性。 在多数情况下,患者发病数天后其CT检查才能清楚地显示出病灶范围,故对超早期患者进行准确的影像学分型较为困难。 三、根椐病因分型 目前,在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卒中分型系统是TOAST分型[1],该分型中沿用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哈佛卒中登记分型[2]和美国国家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卒中数据库[3]的分型标准。后期的SSS-TOAST[4][5]和韩国改良TOAST分型[6]在原来TOAST分型基础上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闭塞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改良和优化。但上述所有分型均忽视了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也没有哪个分型再将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进一步分类,故我国的高山教授、王拥军教授也提出了CISS分型[7]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在此我们只介绍TOAST分型和CISS分型。 TOAST分型将缺血性卒中分为分为以下五种亚型: (一)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具有颅内、颅外大动脉或其皮质分支因粥样硬化所致的明显狭窄(>50%),或有血管堵塞的临床表现或影像学表现。

脑梗死题库1-1-8

脑梗死题库1-1-8

问题: [单选]对急性脑梗死病人,下列哪种情况不适于溶栓治疗()。 A.发病6小时以内 B.CT证实无出血灶 C.病人无出血素质 D.出凝血时间正常 E.头部CT出现低密度灶

问题: [单选]52岁脑梗死病人,病后第3天,意识不清,血压19/14kPa,左侧偏瘫。颅内压2.74kPa(280mmH2O),宜首先选用()。 A.降血压治疗 B.扩血管治疗 C.尿激酶静脉点滴 D.20%甘露醇静脉点滴 E.肝素静脉点滴

问题: [单选]超早期溶栓治疗是指脑梗死后多少小时内溶栓()。 A.2 B.3 C.4 D.6 E.8 脑梗死后6小时内脑组织病理学改变不明显,6小时后脑组织苍白、肿胀、神经细胞呈明显缺血改变,24小时后大量神经细胞坏死。此外,在脑血流再通时存在再灌注时间窗,此时间窗为脑缺血后6小时内,超过此时间血流再通会导致脑损伤加重。 (二手房交易流程及费用 https://www.doczj.com/doc/fb16993149.html,/)

问题: [单选]男性患者,65岁。近事记忆障碍1年,半年前有"脑梗死"病史,致左侧肢体乏力,近3个月来渐进出现精神、行为异常。神经系统无新发阳性体征,简易智能检查量表评分15分,该患者最可能患有()。 A.轻度认知障碍 B.Alzeimer病 C.血管性痴呆 D.混合型痴呆 E.精神分裂征 Alzeimer病合并血管性痴呆,可诊断混合性痴呆。

问题: [单选]脑栓塞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 A.患者较年轻 B.多有风湿性心瓣膜病史 C.起病急骤 D.多有脑膜刺激征 E.可有偏瘫失语 脑栓塞多见于年轻患者,多有风湿性心瓣膜病史。典型病例根据急骤起病、发现栓子来源(80%为心源性,常可见心脏异常)或其他末梢栓塞,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无昏迷或昏迷时间较短,很快开始恢复,诊断一般不是太难。

脑梗死病人的护理

脑梗死病人的护理 1.躯体活动障碍 (1)生活、安全及康复护理: 生活护理:根据病人自理程度给予相应的协助,如洗漱、进食、入厕、穿脱衣服等。增进舒适感和满足病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安全护理:运动障碍的病人重点要防止坠床和跌倒,确保安全。应有床档、扶手、防跌倒、有人陪伴等。 康复护理:早期康复干预,告知病人及家属早期康复的重要性、训练内容与开始的时间。一般认为,脑梗死病人只要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后48小时即可进行;只要不妨碍治疗,康复训练开展得越早,功能康复的可能性就越大,预后也就越好。早期康复护理的内容包括:①重视患侧刺激:通常患侧的体表感觉、视觉和听觉减少,加强患侧刺激可以对抗其感觉丧失,避免忽略患侧身体和患侧空间。②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正确的卧位姿势可以减轻患肢的痉挛、水肿、增强舒适感。③体位变换:翻身主要是躯干的旋转,它能刺激全身的反应与活动,是抑制痉挛和减少患侧受压最具治疗意义的活动。④床上运动训练:正确的运动训练有助于缓解痉挛和改善已形成的异常运动模式。恢复期运动训练主要包括转移动作训练、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和实用步行训练、平衡共济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综合康复训练:根据病情,指导病人合理选用针灸、理疗、按摩等辅助治疗,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2)心理护理:关心尊重病人,指导正确面对疾病,增强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与信心。 2.语言沟通障碍 (1)心理护理病人常因无法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情而烦躁、自卑,护士应耐心解释不能说话或吐词不清的原因,关心、体贴、尊重病人,避免挫伤其自尊心的言行;鼓励克服羞怯心理,大声说话,当病人进行尝试和获得成功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家属、朋友多与病人交谈,并耐心、缓慢、清楚地解释每一个问题,直至病人理解、满意;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氛围和轻松、安静的语言交流环境。 (2)沟通方法指导鼓励病人采取任何方式向医护人员或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可借助符号、描画、图片、表情、手势等提供简单而有效的双向沟通方式。与感觉性失语病人沟通时,应减少外来干扰,除去病人视野中不必要的物品,避免病人精神分散,和病人一对一谈话等;对于运动性失语的病人应尽量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病人回答“是”、“否”或点头、摇头示意;与病人沟通时说话速度要慢,应给予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听力障碍的病人可利用实物图片法进行简单的交流,文字书写法适用于有一定文化素质、无书写障碍的病人。 (3)语言康复训练:脑卒中所致失语症的病人,由卒中单元制定个体化的全面语言康复计划,并组织实施;具体方法有:①肌群运动训练:指导病人进行唇、舌、齿、软腭、咽、喉与颌部肌群运动。包括缩唇、扣齿、伸舌、卷舌、鼓腮、吹气、咳嗽等活动。②发音训练:由训练张口诱发音、唇齿音、舌音、到反复单音节音,当能够完成单音节发音后,让病人重复简单的,如早--早上--早上好。③复述训练:复述单词和词汇,可出示与需要复诵内容相一致的图片,让病人每次复述3—5遍,轮回训练,巩固效果。④命名训练:让病人指出常用的物品名称及说出家人的姓名等。⑤刺激法训练:采用病人所熟悉的、常用的、有意义的内容进行刺激,要求语速、语调和词汇长短调整合适;刺激后应诱导而不是强迫病人应答;多次反复给予刺激,并且不宜过早纠正错误;可利用相关刺激和环境刺激法等,如听语指图、指物和指字。 语言康复训练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训练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人的配合和参与。因此,训练过程中应根据病情轻重及病人情绪状态,循序渐进地

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

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5-02-02T15:39:03.110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1月第11期供稿作者:宋海棠[导读] 脑梗死起病急、危害大、病死率及致残率高,一般多有并发症,其预后与疾病的种类、诊断治疗时间和方法等有关,还与患者及家属对该疾病有关的健康教育内容密切相关。 宋海棠(太原煤气化第二职工医院山西太原030204)【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一、概念脑梗死又名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为中风,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进而出现脑组织区域性缺血、缺氧,缺血部分脑组织坏死及一系列临床神经功能障碍[1-2]。除脑干梗死和大面积梗死外,大多数病人意识清楚或仅有轻度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 昏迷等。 二、临床分型脑梗死临床常见类型右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梗死等。 ①脑血栓形成是指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变化,使血管变狭窄或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某一血管供应范围内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多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起病缓慢。 ②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引起血流中断而出现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及脑功能障碍。起病急骤,可有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症状。 ③腔隙性梗死是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及脑干的缺血性微梗死,因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并由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腔隙,约占脑梗死的20%。 三、预后该病起病急,病程较长,脑梗死患者恢复期伴有会伴有肢体瘫痪、言语障碍、智力减退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对脑梗死患者及时治疗及早期综合护理对疾病康复有重要意义。目前认为对脑梗死的患者护理应该遵循系统化、规范化、个体化的原则[3],一般认为,脑梗死病人只要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后48小时即可进行;只要不妨碍治疗,在患者可接受的情况下,进行早期护理,且康复训练越早,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大,预后也就越好。 四、脑梗死患者护理4.1病情评估①密切观察意识、瞳孔、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注意有无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有无新的栓塞形成如失语、意识逐渐不清、肢体疼痛等。 ②应用抗凝、溶栓药物时,应注意口腔、黏膜、皮下有无出血倾向。应用扩血管药物严格控制速度并注意有无面色潮红、出汗、血压下降等变化,同时,注意有无发热、荨麻疹等过敏反应。4.2生活安全护理①生活护理:根据病人自理程度给予相应的协助,如洗漱、进食、入厕、穿脱衣服等。增进舒适感和满足病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②安全护理:运动障碍的病人重点要防止坠床和跌倒,确保安全。应有床档、扶手、防跌倒、有人陪伴等。4.3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述该疾病发生的机制、原因及预后及该护理方法的必要性,取得家属和患者的配合。首先对患者进行疏导并给予鼓励、安慰,并解释早期康复治疗的意义及具体措施,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计划,增强患者战胜疾病进行康复治疗的信心。4.4康复训练:①肢体功能训练:患者住院第1周以床上锻炼为主,主要为被动运动;住院后期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被动训练前按摩患者瘫痪肢体,按摩力度均匀,由远端到近端,再从近端到远端反复进行,每次10~15min,2~3次/d。 被动锻炼从上肢到下肢、从大关节到小关节的顺序进行全关节的肢体被动活动锻炼,2~3次/d,每个关节活动5~10遍,运动力度、幅度及量应循序渐进[4]。 另外,指导患者取卧位制动时应使肢体保持功能位,以免发生肌肉挛缩。住院第2周主要的康复锻炼包括取坐位、站立及步行训练,2次/d。取坐位训练时先将病床抬起30°,保持5~10min后,若患者无不适,则每次抬高15°直至取端坐位后保持30min。在患者无头晕等不适可进行站立训练,初次保持5min,之后可延长至30min。待步行训练坚持30min后,嘱患者交替进行膝关节伸屈运动。 ②语言、认知功能训练:应强调早期语言训练并贯穿肢体功能锻炼过程中,护理人员首先与患者面对面地示范口型,从单字、单词循序渐进地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过程中注意发音的清晰度和节奏。此外让患者多听收音机、电视机节目等,以加强声音刺激。对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让家属经常提醒患者,注意给予触、视、听等感知觉的刺激。 ③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从日常生活中洗漱、穿衣等动作开始进行锻炼,首先使用健侧手进行,之后逐步使用患侧肢体。由半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若伴随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待无呛咳时再拔除鼻饲管。指导患者早期在床上排便,由家属协助或训练有关动作后,再由患者自理。若病情允许时可让患者进行简单的家务劳动,以利于其社会角色的恢复,有助于康复。 五、讨论脑梗死起病急、危害大、病死率及致残率高,一般多有并发症,其预后与疾病的种类、诊断治疗时间和方法等有关,还与患者及家属对该疾病有关的健康教育内容密切相关,在治疗前后预防该疾病再次发生具有重要作用[5]。脑梗死患者的恢复过程中.大部分是在院外或家庭中.因此掌握正确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执行正确的健康锻炼对患者康复尤为重要。在临床上我们护理人员应特别重视对患者和家属的预后健康指导,包括心理指导、饮食指导等。指导患者积极治疗易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指导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只有做到对脑梗死患者及家属进行有关心理卫生、饮食知识、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等内容的健康指导,才能有助于增加患者对康复的信心。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巩固治疗效果,从而达到预防脑梗死复发的目的。 参考文献[1]刘洁,黄霞,张维维.中风恢复期的中医康复护理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9):92-93.[2]蒋运兰,王芳,温贤秀等.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1):1030-1031.[3]王宁华.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循证医学及规范化[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9):650-652.[4]徐继红.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护理及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36):141.[5]高麓,刘振芳,李玉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疗效的动态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45.

脑梗死标准住院流程

脑梗死标准住院流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路径 (征求意见稿) 一、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ICD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神经病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1~4周有感染史; 2.临床表现: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末梢性感觉障碍,伴或不伴颅神经受损,可伴有呼吸肌麻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但括约肌功能多正常; 3.脑脊液示蛋白细胞分离; 4.肌电图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神经病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血浆置换; 2.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 3.皮质类固醇激素; 4.抗菌药物;

5.辅助呼吸; 6.对症治疗及预防并发症。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吉兰-巴雷综合征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所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项、感染性疾病筛查、血气分析、肿瘤全项、血沉、免疫五项+风湿三项; 2.心电图、胸片、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F波、H反射; 3.腰穿穿刺:脑脊液常规、生化、涂片找菌、脑脊液免疫球蛋白、穿刺细胞学病理检查。 (七)选择用药。 1.血浆交换: 每次交换血浆量按40ml/kg体重或倍血浆容量计算,可用5%白蛋白复原血容量,减少使用血浆的并发症;轻、中和重度病人每周分别做2次、4次和6次血浆置换。视病情治疗1-2周。 禁忌症:严重感染、心率失常、心功能不全及凝血系统异常等 2.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 成人剂量0.4g/,连用5天,及早或在出现呼吸肌麻痹前使用; 禁忌症:先天性IgA缺乏。

脑梗死标准住院流程图

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路径 (征求意见稿) 一、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ICD10:G61.0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神经病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及《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1.病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1~4周有感染史; 2.临床表现: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末梢性感觉障碍,伴或不伴颅神经受损,可伴有呼吸肌麻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但括约肌功能多正常; 3.脑脊液示蛋白细胞分离; 4.肌电图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神经病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及《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1.血浆置换; 2.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 3.皮质类固醇激素; 4.抗菌药物; 5.辅助呼吸; 6.对症治疗及预防并发症。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G61.003吉兰-巴雷综合征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所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项、感染性疾病筛查、血气分析、肿瘤全项、血沉、免疫五项+风湿三项; 2.心电图、胸片、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F波、H反射; 3.腰穿穿刺:脑脊液常规、生化、涂片找菌、脑脊液免疫球蛋白、穿刺细胞学病理检查。 (七)选择用药。 1.血浆交换: 每次交换血浆量按40ml/kg体重或1-1.5倍血浆容量计算,可用5%白蛋白复原血容量,减少使用血浆的并发症;轻、中和重度病人每周分别做2次、4次和6次血浆置换。视病情治疗1-2周。 禁忌症:严重感染、心率失常、心功能不全及凝血系统异常等 2.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 成人剂量0.4g/(kg.d),连用5天,及早或在出现呼吸肌麻痹前使用; 禁忌症:先天性IgA缺乏。 3.皮质类固醇:(规的临床试验未能证实激素治疗有效,不宜首先推荐使用) 无条件应用免疫球蛋白和血浆交换的患者可试用甲泼尼松龙500mg/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