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第七节科学探究

第二章第七节科学探究

第二章第七节科学探究
第二章第七节科学探究

第二章第七节《科学探究》

七年级科学2010年9月29日

一、学情分析

科学探究是了解科学的基本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需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并有初步体验的实例为载体。结合学生初步具有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认识、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认识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中,要着重提高如何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怎样收集处理数据,以及如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和探究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

2、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

4、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形成科学探究的整体思路,

2,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用具:

台灯、插座、灯丝烧断的灯泡、灯泡、磁铁、多个黑盒(内置

铁球、苹果或香蕉等)。

五、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1、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曾经在我们脑海中盘旋过,例如:

(1)当我们跳起后,不论跳得多高,为什么总是落到地上?

(2)为什么一颗小小的种子会长成参天的大树?

(3)我们又是怎样从小小的婴幼儿长到现在的青少年?

小结:对于这些问题,大家都思考过,但你有没有研究过?你想知道该如何去研究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一一科学探究。

(二)新课探究:

1.介绍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

首先从日常生活中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出示两台灯。

问:家里有没有这样的台灯? 生:有。

问:你们会使用台灯吗? 生:会。

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台灯的操作。(现象:一盏台灯亮了,另一盏不能亮。)

问:我们观察到什么现象?生:一盏台灯亮了,另一盏不能亮。

问:从观察的现象中,你思考到什么问题?生:台灯为什么不亮?

问:你认为导致台灯不亮的原因有哪些?

生:可能停电了;可能开关坏了;可能导线断了;可能插座末插好;可能灯泡坏了……

讨论:(1)原因1:停电,不可能,其余灯都亮着。

(2)原因2:电线断了,可能性极小。

(3)原因3:可能是插头、开关、灯泡中某一个部位故障。

问:在这么多的猜想与假设中,你想先验证哪个假设?为什么?

生:灯泡。因为,灯泡可能性最大,检验灯泡最简单;

问:我们怎么判断灯泡的好坏?

生:(1)观察灯泡。(2)换新灯泡。(3)或将此灯泡换到另一台灯上。

请学生演示(怎么检验?)。

观察到现象:甲台灯亮了,说明是灯泡坏了。

台灯不亮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现在请你说出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

1、提出问题:台灯为什么不亮?

我们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根据观察,观察到乙台灯不亮,提出问题的发现往往在于仔细地观察。

2、建立猜想与假设:

你们是怎么想到这么多的猜想与假设?依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日常生活经验或所学知识越多,越有利于猜想与假设的提出。

3、设计实验、收集证据、验证假设:

我们怎样设计实验的。在实验中你是如何验证假设的。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在观察中收集证据,验证假设。

4、得出结论:灯泡坏了。

小结,上述过程是我们探究《台灯为什么不亮的基本过程,也是我们研究其他问题的一般过程,更是科学家探究科学的一般过程,只不过科学家在探究申比我们更善于发现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能设计更好的实验验证他们的猜想与假设罢了。我们称这个通过发现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阅读“天花和牛痘的故事”后说说这个探究的过程,复习探究的六个步骤。

阅读一段文字,说出各个过程。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后,我们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究身边一些有趣的现象?

2.一起探究。

1)脚印的探究。

引入:考古学家测量古代人脚印,希望了解古人的身高、体重、性别等。

师:可见脚印可能与人的身高、体重、性别有关。

现在我们主要探究:脚印的长度与人的身高有什么关系。

问:你认为脚印的长度与人的身高到底有什么关系?

生:脚印长度可能与身高成比例或身高越高,脚印长度越长。

问: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小时候脚印小,长大后脚印大。

问:你谅如何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生此姐十实验脸证慢没。通过测量不同人群的身高和脚印的长度。

问:测哪些人的脚印长与身高的数据?

生:测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重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多测组数据;

问:测量时使用哪些测量工具?

生:刻度尺和钢卷尺。

问:怎么记录这些数据?(表格法和图象法)表格包括哪些内容,使表格记录有何优点?(便于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结论)

如何再次检验结论是否正确?(通过讨论、交流、另测数据检验等)

在台灯的探究中,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台灯各部分的结构;在我们研究脚印实验中,我们可以直接测量脚印的长度。但日常生活中,有些问题我们是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如当我们生病发烧时,能否直接观察到病变的器官?不能。这些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的问题就家被包裹在盒子里的东西。该如何去探究呢?

2)黑盒实验。

出示一个盒子。问:首先从这个盒子开始。

不打开盒子,该怎么运用我们的智慧和已有知识了解盒子里装的东西?

生:通过实验测量与判断。问:怎么测量与判断?

生:摇,感觉物体大小。移,估计物体的形状。吸,判断是否铁制物体……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体验一下。

分组实验:进行黑盒探究

师:请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究了解盒内物体有多大?什么形状?估计是什么材料做的?……并将操作记录表中,最后阐述自己探究的过程。看看哪组猜得最快、判断得最准确。

请学生依据表格,阐述自己探究的基本过程

当学生叙述之后,打开盒子,观察盒内物体,检验学生推测的结果。若学生判断错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判断错误?操作步骤是否合理了有没有更好、更接近被推测物体的方法进行探究?(分析操作步骤)

(三)小结:对黑盒中物体的探究,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建立假设、验证假设中,逐步接近盒中的物体。人们对许多问题的探究也是如此;科学家对科学的探究也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建立假设、验证假设中逐渐逼近真理。

六,教学反思

引入时我发现,探究的每个过程其实在学生的脑海中早就有了,所以这节课就是把学生脑海中的这个过程提炼出来,归纳成探究的六个步骤,让学生在遇到探究时有章可循,按照既定的路线一步一步完成探究。所以得出探究几个步骤以后,我安排了几个案例,让学生找出每一个步骤。所有的课堂内的探究完成后,让学生写出一个探究的案例的过程,再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找到自己的不足。特别注意学生的表达方式,比如,结论应该和假设对应等等。

9第一章 第五节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

黑林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七年级科目:生物执笔:尹秋明审核 课题: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课型:新授讲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别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并说出其用途 2、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与作用; 3、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显微镜等器具探索生命。 教学重点:识别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尝试使用显微镜。 教学难点:1、规范使用显微镜; 2、安全使用常用的探究器具。 实验器材:显微镜,常用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的有关知识,知道了生物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科学探究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科学探究是人类揭开自然界的奥秘、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揭题),在我们周围的生物中有许多是肉眼无法看到的,那么如何探索它们呢?这就要借助一些器具。 二、新授: 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生物实验室 (一)学习使用实验常用的器材 1、引导生阅读教材,观察图1-7。

2、师演示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如下图) 3、师提示:安全事项。 (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如上图) 1、师简介显微镜后,引导生对照教材图1-8(或者挂图),观

察显微镜的结构和各个部件的名称。 2、观察活动:认识显微镜。 分别介绍以下各个部件的作用 镜座、镜柱、镜臂、 载物台、镜筒、转换器、 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反光镜 目镜和物镜、遮光器、 3、师指示显微镜,让生回答其结构及作用。 4、讨论:显微镜常用于观察什么? 5、总结:观察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或者生物体中的微细结构常用显微镜。

最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的学问。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定律 2、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使人们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和谐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 4、学习科学的方法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实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 5、重要的实验:鱼和气球的浮沉、“喷泉”实验。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第二节:实验与观察 1、实验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前要了解实验的步骤,熟悉实验的仪器。实验时,我们要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尊重实验事实,不得捏造实验事实,更改实验数据。 2、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天平测量质量;温度计测量温度;停表测量时间;量筒、量杯测量液体体积;刻度尺测量长度;电流表测量电流;电压表测量电压;酒精灯加热;显微镜观察细小物的结构。 3、在很多情况下凭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作出判断是不可靠的,为了准确的判断,实验时我们要借助一些和。 4、测量工具:天平、量筒、刻度尺、停表;观察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雷达 5、人们直接用感官器官的观察叫:直接观察。借助仪器工具的观察叫:间接观察。 6、重要的实验:鸡蛋浮沉实验。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测量:国际单位:米;常用: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9纳米 3.体积的测量: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主单位是立方(m3或米3),体积的常用单位:分米3、厘米3、升、毫升。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4、雷达、激光、声纳等可测长度。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具的方法是:一选二贴三垂直,估读单位莫忘记。 (1)选尺选零点(2)贴被测物、被测边(3)视线与尺面垂直(4)读正确: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最后写单位。使用时还要注意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及最小刻度。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探究》教学设计

第七节:科学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 关技术,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b5E2RGbCAP 能力目标:能根据科学探究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和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并能 教学设备:自制黑盒子及学生的文具盒、磁铁、台灯、灯泡?
导入新课: 一: (1)讲述关于科学探究真实的故事,看一看他们是如何进行探究的。
李明在一所农村中学读书,学校有一只大的开水桶,冬天为了保温,在桶外裹上了一层棉被,尽管如此,早上灌的是开 水,到了下午还是变得凉凉的。一天早上,李明看见张迪用铝合金饭盒装开水时,滚烫的饭盒只垫了薄薄的一层泡沫塑料就 不烫手了,他突然想到,能否用泡沫塑料代替棉被给开水桶保温呢?(课件)提问学生:第一步是李明做什么?(可以提示)
p1EanqFDPw
(●发现或提出问题) 他将这一想法告诉了张迪。 李明认为,手觉得热,是因为手吸收了热量,温度升高。隔着泡沫塑料拿热饭盒不烫手,说 明泡沫塑料导热性能差。用导热性能差的材料包着开水桶,保温的效果按理说就会好些。张迪随手摸了一下热水桶上的棉被, 暖乎乎的,热量通过棉被传出来了。张迪想,李明可能是对的,泡沫塑料的保温效果可能会比棉被好。(课件)提问学生: 第二步李明做什么?DXDiTa9E3d (●建立或提出假设) 李明告诉张迪,如果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烧瓶,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便可以得出这两种材料保温性 能好坏的结论。“还可能有其他因素影响水温变化,如两个烧瓶中的水是否一样多,水温是否一样高。”张迪说。“是的,” 李明强调:“还需注意放烧瓶的环境是否一样,泡沫塑料与棉被的厚度是否一样等等。” (课件)提问学生:第三步李明做 什么?RTCrpUDGiT (●设计实验方案) 他们决定在两个烧瓶中装质量相等的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分别用两种保温材料包好,放在相同的环境温度下自然冷 却。 按照这个实验操作,李明和张迪把实验测得的数据填在下表中。5PCzVD7HxA (课件)提问学 生: 第四步李明做 什么 (●进行实验和收 集证据)(检验假设和收集证据)
t/min 0 T1/℃ 80 T2/℃ 80
5 72 65
10 64 56
15 59 48
20 55 43
25 51 38
35 50 32
45 41 28
55 37 26
65 34 24
80 30 22
95 26 22
110 125 140 155 24 21 22 21 21 20 20 20
看看李明和张迪还应该做些什么?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作出解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当时的室温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判断的?(
20℃)
分析表格,我们可以得出那种材料的保温性能好?为什么?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第 1 组(泡沫塑料保温)从 80℃降至 40℃所用的时间超过了 45 min,而第 2 组(棉被保温)降低 相同温度只用了不到 25 min,这表明,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确实优于棉被。jLBHrnAILg 分析表格里的数据,有没有同学认为有问题,问题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 以上表格中,第 35minT1 的数据与 T1 的总的变化趋势有较大的偏差,回想实验的操作,有可能在读

《科学探究》教案

第7节《科学探究》教案 一、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往往都有一种好奇心,对一些事情不再满足于了解是什么,而想了解为什么、怎么去探究。但由于缺乏基本的探究方法,学生在探究中往往会受到挫折。科学探究对于学生比较陌生,因此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需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并有初步体验的实例入手,结合学生初步具有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本节中由于学生对“灯为什么不亮”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这问题学生能进行口头上的探究,而后获得探究的一般过程。然后,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认识黑盒实验的方法,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的本质。通过本节课可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 (2)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 (4)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合作技能,对集体合作的意义有所体验。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喜悦; (2)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积极思考的习惯; (3)培养学生学会协作与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五、教学策略:

引导-探索-实践 六、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台灯、插座、灯泡、磁铁、刻度尺、天平、多个黑盒(内置桔子、时钟、铁圆 柱体、回形针、矿泉水、糖果若干颗); 2、CAI课件演示 3、分小组:按4人一小组把全班分成12个小组,并确定一位记录员,一位发言员 七、教学过程设计:(见后) (一)一般流程: (二)具体过程:

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2节科学探究欧姆定律及其应用》学案

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2节科学探究欧姆定律 及其应用》学案 2、会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学法指导】 严谨的理解欧姆定律的含义,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练习,能够灵活运用欧姆定律的公式,解决有关的计算,加深对电流、电压、电阻关系的认识 【知识链接】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是------------ 2、请画出你探究的电路图 【学习过程】 ?知识二:欧姆定律?请你自主学习“欧姆定律”这部分内容,然后独立完成下列问题?1(A)什么是欧姆定律?2(A)欧姆定律的公式是什么?变形公式是什么??(A)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3(C)欧姆定律的适应范围是什么?? 4、(B)请参照课本26页的例题?解题方法明晰:审明题意,画出电路图,写出依据的公式或者变形公式,代入数据和结果都要写明所用的单位?例题:(B)某导体的电阻是40欧姆,通过它的电流量是100毫安,求:这导体两端的电压时多少伏特??

【学习小结】 ? 1、欧姆定律的内容是? 2、欧姆定律的公式是单位分别是-----------?变形公式是________和______,其中I、U、R指的是_________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绝不能张冠李戴。? 【当堂测验】 ?1A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是---------,在电压U一定的条件下,导体的电阻值R越小,通过导体的电流I越----------、两个电阻R1和R2(R1>R2)串联接入电路中,通过R1的电流----(填“大于”“等于”或者“小于”)通过R2的电流。?2B电流表的电阻很小,从欧姆定律分析:在电学实验中绝不允许吧电流表直接与电源两级相连的道理是---------?3(B)将一个阻值R=15欧姆的定值电阻接入电路中,当R两端的电压时3V时,R中的电流是___________A;当R两端的电压是________?6V时,R中的电流是-----A,如果R中的电流时100毫安,那么R两端的电压时________V?4(B)在一段导体两端加2v的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时0、4A,这段导体的电阻值是________欧姆;如果在它两端不加电压,通过它的电流时______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_________欧姆?5(B)关于I=U/R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流和电压成正比? B 电阻和电流成反比? C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D对同一导体它的两端的电压和通

§1—7科学探究第1课时

§1—7科学探究 【教学目标】 1.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2.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 3.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 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难点: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演示用具:台灯,插座,灯丝烧断的灯泡,灯泡。螺丝刀,磁铁,多个黑盒(内置铁球、苹果或香蕉等) 学生准备:第一课时后准备“人的脚印与身高的关系”探究活动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引导、探索 【教学思路】 1、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是全人类,特别是科学家们探究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出天花和牛痘的故事,通过故事首次提出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台灯不亮)的解决引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原来科学探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并不神秘,从具体的例子概括出探究的基本过程 3、从玻璃箱实验过渡到黑盒子实验,从具体的实物出发,进行探究,简洁,明了,再次完成科学探究基本过程的学习,深入理解黑盒子探究这类模型的含义。 4、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可以利用脚印判断身高,并找出脚印长和身高的比例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地设计实验方案。训练学生科学实验方法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七节科学探究(第一课时) 1、科学家的探究活动 2、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发现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事实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3、黑盒子实验模型 附:黑盒子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学生填写的表格

《第5节-科学探究》习题1

《第5节科学探究》习题 科学探究题: 1.某同学以“绿豆种子的萌发与哪些因素有关”为课题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绿豆种子萌发与哪些因素有关 已有信息:干燥的绿豆种子不能发芽,完全浸没在水中的绿豆种子也不能发芽,潮湿的种子在合适的温度下能发芽,发霉腐烂的种子不能发芽。请你根据以上信息做出合理假设。 至少写出三个假设: 假设一:。 假设二:。 假设三:。 2.现有一只烧杯、一块不规则形状的小石头、烧杯、量筒、细线、滴管以及适量的水等实验器材,你能利用这些器材测出小石头的体积吗请写出实验步骤。

3.阅读下文。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有一天,有7个孩子突然病倒了,并伴有腹泻、胃痛、发烧、呕吐等症状。数日后,又有43人出现了相同的症状。化验结果显示,所有的患者都感染了一种能够通过感染菌的肉或蛋传播的细菌。那么孩子们是怎么感染上病菌的呢为什么有些孩子感染了,而另一些孩子却没有研究员认为这些细菌来自于某些感染菌的食物。他们对孩子们进行了询问。但孩子们说:他们没有在一起吃饭!那么孩子们一起参加过什么活动呢调查发现:他们去动物园参观了一种蜥蜴展览。研究员经检查发现了一只蜥蜴确是此病菌的携带者。但展览的动物是不许触摸的,又怎么会感染到孩子们身上呢于是,研究员仔细询问了孩子们在展区的活动,并将他们提供的信息与那些没有得病的孩子进行比较,发现洗过手的孩子没得病,而没洗手的孩子则病了。 对信息的进一步筛选和分析发现,凡是接触过木栅栏又没洗手的孩子都病了。而对木栅栏的检验的确发现了该病菌。原来孩子们得病的过程是这样的:他们爬上围护蜥蜴的木栅栏,没有洗手就直接吃了东西,病菌就由口腔进入了他们的体内。研究员在研究上述病因时: ①提出的问题是 ②建立的假设是 ③收集的证据是 ④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浙教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3、学习拟定简单的实验方案; 4、学习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3、善于与他人合作,具有合作精神。 (说明: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这节课应“探究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因此可将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作为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课程标准》中要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节课学生可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分析论证等几个要素,因而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又设置了对科学探究要素的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 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放大虚像的条件及像的性质。 (说明: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因此,培养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是这节课主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这节课除了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透过凸透镜观察周围远处、近处不同的物体。 师: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说明:学生经历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对奇妙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探究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通过对刚才现象的观察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讨论并表达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例如: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形成?为什么会出现倒立的像?…… (板书学生所提的问题)师: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究了解,本节内容我们就对凸透镜构造特点及其成像规律的有关问题进行探究。 (板书:第三节(第一课时)透镜及其特点) (说明: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教师象凹透镜一样将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分类,像凸透镜一样将学生的思维汇聚到本课探究的课题上。学生在相互探讨中,提高了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1、凸透镜: (1)形状:中间厚边缘薄(2)对光有汇聚作用(3)有两个实焦点 2、凹透镜: (1)形状:中间薄边缘厚(2)对光有发散作用(3)有了个虚焦点 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因此不能像投影仪或电影那样用屏幕去承接,也不能用胶片去感光,只能用眼睛直接观察。 实像:是射向凸透镜的光经过凸透镜会聚而成的,是实际光成的会聚点,能用光屏承接。 凸透镜与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规律 (1)凸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 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射出。(简称:平行入射过焦点。) b、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简称:过焦点平行射出。) c、经过凸透镜光心O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简称:过光心方向不变。) (2)凹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 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虚线表示,在入射光线一侧)过焦点(虚焦点)。 b、过焦点的入射光线(延长线透过凹透镜另一侧的虚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于主光轴平行。 c、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 (二)猜想和假设: 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 生:讨论并对上述问题做出解释。例如:照相机能使物体成缩小的像,照像时物体离照相机较远,因此当物体离凸透镜较远时,能成缩小的像…… 师:应该怎样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说明: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学生所提出的意义不大的问题和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不要简单地否定,在充分肯定其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指出其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介绍实验器材(配合实验器材):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凸透镜,它的焦距我们在学习《透镜》一节中已经测出是10厘米,给大家一只蜡烛做物体,研究火焰所成的像。一面光屏用来承接火焰的像。大家可以将凸透镜、蜡烛、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从光具座的刻度尺上可以读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了这些器材,你应该怎样做呢?

第五节《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教案(苏科版初一上)

第五节《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教案(苏科版初一上)第5节科学探究的差不多方法〔第2课时〕 【课程导入】 显微镜是生命科学研究中使用的重要仪器,它能关心人们观看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或者生物体的微细结构。显微镜的种类专门多,有光学显微镜,也有电子显微镜。在中学生物实验室里,使用较多的是一种学生用的光学显微镜。 【聚焦课标】 1、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仿照层次 2、初步养成规范使用实验仪器的良好适应。——经历、反应层次 【自主学习】 1、取镜和安放 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边的地点。 2、对光 转动___________,使低倍镜正对___________,然后将遮光器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用_______眼凝视目镜内,_______眼一定要睁开,便于画图。转动___________,观看到目镜内有圆形的亮圈,叫做___________。 3、观看 把印有〝P〞或〝上〞字的薄纸片放在载玻片上,制成玻片标本。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要观看的物像正对通光孔,玻片两端用压片夹压住。然后从侧面看着物镜,转动_________________,使镜筒慢慢下降,直至物镜接近玻片为止。用_______眼在目镜中观看,反向转动_________________,使镜筒慢慢上升,直至看清物像为止。 4、收镜 实验完毕,将玻片从载物台上取下,用纱布将显微镜擦拭洁净。将压片夹转向___________,反光镜移动到___________方向。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_______________,将镜筒下降。将显微镜送进镜箱。 【合作学习】 一、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小组讨论: 1、使用显微镜,要紧包括哪几个步骤? 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什么缘故一定要从侧面看着物镜? 二、分组实验:〝学习使用显微镜〞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看并摸索以下咨询题: 1、在对光过程中,转动遮光器,让不同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视野的明亮程度有什么变化?转换反光镜,比较用平面镜和凹面镜观看时,视野的明亮程度有什么不同? 2、将印有〝P〞或〝上〞字的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你在视野中看到的是什么字?从目

七年级科学复习资料

科思佳教育培训中心七年级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复习大纲 一、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科学研究的对象: 科学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相应的答案。 2、金鱼沉浮的原因: 与鳍和鳔的大小有关系 说明:1、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就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 就在我们身边。 2、学习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探究的本领对我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3、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 二、实验和观察 1、认识各种仪器(试管、天平、停表,显微镜、酒精灯等)及他们的用途。 2、科学实验的:态度: 认真操作,仔细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 3、生鸡蛋放在溶液中的现象: 清水中(下沉)加盐慢漫上升继续加盐浮在水面上 白醋中(下沉)并且表面有气泡冒出。 4、许多科学实验的结果往往需要得到一些具体的数值,所以在实验中常要用到一些测量工 具来进行测量。 5、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什么叫测量? 测量是将一个待测的量和公认的标准量相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微米(μm)纳米(nm) 3、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4、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刻度尺,零刻度是否磨损,最大测量范围(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精确度) 使用中:尺沿所测量的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垂直。 测量结束:记录测量结果要有数值和单位(数值要有估读位) 5、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 直尺和三角板配合测量法细线重合法,以累积求平均值法(测多算少法),滚轮法,纸带重合法等。 四、体积的测量 1、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有空间的大小。 2、体积的单位:国际:立方米(米3)常用单位:(固体)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立方毫米,(液体)升、毫升 3、体积的测量工具: 1、规则的物体:刻度尺测量长、宽、高等用公式求体积。 2、不规则物体和液体:用量筒和量杯测量体积。 4、量筒和量杯使用方法: 1、首先看青它们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2、测量前,量筒必须放在水平桌面上, 3、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中央最低处保持相平。 五、温度的测量 1、温度的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 2、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第5节 科学探究教案 浙教版

科学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用衣服上洗不去的污渍和自行车漏气的生活问题等的探究,来理解和记住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环节,完成课堂大显身手和思维热身的练习。 ②知道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及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猜想、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③知道(从琴纳发现种牛痘治天花的故事中)科学探究需要调查、收集、处理信息。 2.能力目标: ①用衣服上洗不去的污渍和自行车漏气的生活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领会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②能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经验,通过思考做出思考和假设。 ③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 能对生活、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体会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体会合作学习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2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学校教学质量一般,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人数不多,所以好的生源各显神通,大部分都溜走了。今年任教初一,学生大多来自偏僻的贫困农村,学习习惯不好,基础差,学习能力较弱。30%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而且很多还是单亲家庭;有近10%学生的智力有问题,老师动员家长把孩子的残疾证办过来,家长觉得丢脸或其他原因就是不办。少数学生有流氓习气,不守纪律,作业不做也不交,给点面子的乱抄作业,软硬不吃,我想了试了很多办法,结果都没用。只有少数学生朴实、友善,守纪律,是可教之才。第一至第四节内容的考试成绩,班级平均分仅四十几分,试卷较容易。所以我必须调整教学计划,降低教学难度,集中精力抓基础。总的来说,提高学习成绩的难度很大。 但教学质量是学校的命根,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教师的命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了我的一块心病。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发现学生优点,多鼓励、多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 2.不断改变和调整自己的每一节教学设计,使之能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降低要求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语言尽量简单直接明白。 【内容分析】 1.科学探究是编写教材的暗线,是发现、发明和创造的源泉,是文化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源泉。它是教材的重难点,是考试的重难点,是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2.控制变量法和对照实验是科学探究设计的重难点。 3重点难点 1.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科学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3.知道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及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知道提问是问句,假设是陈述句。 【方法与过程】 1.通过参与和学习衣服上洗不去的污渍和自行车漏气的生活问题等的科学探究活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第七节 牛顿第一定律(第1课时)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正确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体验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通过对笛卡儿的推论和牛顿第一定律的比较分析,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力和运动有关系吗?(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大屏幕播放视频:有趣的太空生活。 航天员在太空舱中游走穿梭,就像鱼儿在水中游泳一样; 航天员用吸管把水挤到空中,然后去喝空中漂浮的大水珠; 航天员洗刷时,随手去拿飘在空中的牙刷、牙膏、剃须刀等; 航天员互传桔子、苹果,然后去吃飘过来的水果。 观看后请学生尝试在教室内再现以上的某个情景。 学生尝试后得出结论:教室内无法再现。 【思考与讨论】 太空舱中的情景在教室内为何无法重现? 太空是一个几乎不受力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切物体都可以随拿随放,而在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受重力,把物体拿到空中静止释放后,物体并不能静止在原处,而是要落下来。 得出结论:力和运动是有关系的。以此引出课题:第五章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新课展示 一、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1、亚里士多德 【阅读与思考】 结合课本的内容,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引导学生得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他凭什么得出观点的?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察和直觉。 (2)造成亚里士多德得出错误观点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地面环境中重力和摩擦力的干扰。 【过渡引导】一边解说引导,一边用小车演示 其实,最先悟出这一原因的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他观察到,在推力作用下运动的小车,撤去推力后,小车并不是立刻停止,而是运动了一段时间才停下来的。撤去推力,小车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并不是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为了找出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伽利略巧妙的设计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把他深邃的思想和超人的睿智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呢? 2、伽利略的实验 (1)实验过程 (动画展示:层层设问,步步深入,让学生经历伽利略的思考过程,体验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装置介绍:两个对接的粗糙斜面,中间用圆弧相连。 师:让小球从一个斜面的某一个高度静止释放,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试描述出来。 生:小球滚上另一个斜面,到不了原来的高度就返回了,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高度越来越低,最终停在斜面的低端。 师:小球为什么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且最终又停下来呢? 生: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 师:设想斜面光滑,没有摩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生:小球将达到跟原来同样的高度,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永不停息。 师: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和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呢? 生:小球依然达到同一高度,但经过的路程会更长,用的时间也更长。 师:推想:如果持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生:小球仍会达到同一高度,只是走的路程越来越长,所需的时间越来越长, 师:当第二个斜面变成水平面时,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生:小球将沿着光滑的水平面一直运动下去,永不返回。 师生总结: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高中物理 第七章 第七节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 推理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直引主题: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 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动能表达式 我们学习重力势能的时候是从重力做功入手的,而物体速度的变化的原因是力。那么我们讨论动能也应该从做功开始入手讨论。 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 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对物体做

功的表达式。(用m 、v 1 、、、v 2 表示) 。 学生先独立推导。然后让两个学生上黑板上分别写出推导过程。得出表达式: 21222 121mv mv W -= 22 1mv 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因为这个量在过程终了时和开始时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这就是我们寻找的动能。 质量为m 的物体,以速度v 运动时的动能为: 22 1mv E k = 提出问题: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 ,运动速度为7.2km/s ,它的动能是多大?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计算卫星的动能。 2、动能定理 直接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1222 121mv mv W -= 或:12k k E E W -= (1) 公式的意义:212 1mv 是初动能, 2221mv 是末动能。公式表明,在一个过 程中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2)提出问题: ①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 表示什么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应该是合力的功,它等于各力做功的代数和。 ②动能定理是我们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作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是否可以应用于变力作功或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情况,该怎样理解? 因为动能定理只关心的是一个过程中力对物体做的功和初末状态的动能,所以同样适用

《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浙教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试管夹:夹持试管;试管架:放置试管;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停表:测量时间;托盘天平:测量质量;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药匙:取粉末状固体;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 分米(dm)=10 厘米(cm)=10 毫米(mm)10千米(km)=1米(m)=10毫米(mm)=10微米(um)=10纳米(nm)=10埃(?)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②放对: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放正。若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应选另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③看对:视线与刻度面垂直,不能斜视; ④读对:读数时先读出刻度线所对应的值,再在两条刻度线之间进行估读,即测量值应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⑤记对:记下读数,并注明单位。(2)、特殊长度的测量: a.平移法:如一元硬币、乒乓球直径的测法;b.转化法: ①化曲为直:如测量曲线的长度,可以小心的用细线与曲线重合,

浙江省温岭市城南中学七年级科学《科学探究》教案(3)

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一:怎样根据人脚印的长度来判断人的身高 探究二:黑盒里面有什么? 1 第7节科学探究本节主要的学习内容本节是第一章的最后一节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介绍科学家一次成功的探究活动和生活中的具体探究实例来展示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尝试初步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两个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以后几章的探究活动提供较为系统的探究思路。从教材的整体要求看,学习本节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科学探究的整体思路,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1、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2、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3、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和探究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家艰辛的工作和献身精神。概念图: 第四部分材料链接 第23页关于天花: 【概述】天花(smallpox,variola)是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但经推广牛痘接种和数年的世界性监测,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正式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消灭。但需注意重新出现。 【诊断】出疹前与其他传染病,如流感、脑炎、脑膜炎、伤寒、中毒性猩红热等早期症状相似,只能根据疫情报告,否则难辨。出疹后可根据下列三点进行诊断。 1.种过痘菌(应以疤痕为凭)并且年龄在3~5岁以下,不可能是天花。 2.体检时仔细检查全身各部皮疹分部情况。天花皮疹为离心性分布,而水痘为向心性分布,可以鉴别轻型天花及重型水痘。 3.在出疹3天后,若接种痘苗仍能成功,断定这次发疹必非天花,因天花病人只有在其潜伏期内接种痘苗才有成功的可能。 【治疗措施】 1.一般护理天花病人必须隔离至痂盖脱尽、溃疡愈合为止。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湿度、温度适宜,经常变换体位,以防褥疮。要充分供给液体,食物中有足够的蛋白质及维生素,注意口腔卫生。 2.对症治疗对高热或烦躁病人,给予退热及镇静剂,眼局部角膜溃疡应积极治疗。继发细菌感染或败血症时,加用抗生素及全身支持疗法。 3.局部治疗其原则是保持局部干净、清洁。减少痛感及痒感,防止抓伤,避免继发感染。【流行病学】 花传染最易扩散,自发热起至痂盖脱落止均有传染性。任何年龄均有易感性。患过一次天花后可获终身免疫。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2天。发病急,体温骤升至39~40℃,有烦躁、头痛、咽痛、四肢酸痛、寒战、呕吐、便稀等症状,神志清楚,偶发性谵妄、惊厥及衰竭表现。经2~4天皮疹出全。皮疹为离心性分布,头面部、四肢近端较多,驱干较少。最初为暗红色小丘斑,数小时后即有丘疹。经2~3天丘疹期,渐为水疱状即为痘疱,周围红晕。至5~8天疱疹灌浆,渐成脓疱,有痛感,周围红晕加深。此时温度再度升高,称“化脓热”。至10~14天,体温渐降,脓痂渐干缩,或破裂结痂,终成痂盖。再经2~4周,痂盖自然脱落,有痒感,并留下疱痕,称“麻点”。

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 第2章 第7节 综合活动:采集数据做研究教案 粤教版

第七节综合活动:采集数据做研究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关注问题确定通过采集数据做研究的课题; 2.能根据研究课题撰写研究实施方案; 3.能利用多种方法采集数据,利用电子表格展开研究活动并得出研究结论; 4.能根据研究情况撰写研究报告。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定题目在开展课题研究的活动中体验课题研究的必要步骤和方法,并在研究的过程中综合应用所学的电子表格技术,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2.在综合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协作、探究、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意义,激发科学探究热情,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数据的采集过程和方法,利用电子表格统计分析数据; 2.相差科研文档的撰写要求。 教学难点: 1.科研课题的确定,既要调动学生的活动兴趣,又要适合学生探究能力; 2.利用电子表格的统计分析功能,从采集的数据中复出研究结论。 教学过程: 一、确定课题,设计研究方案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来开展研究,研究课题要有新意,并有自己独特见解,在研究过程中要用电子表格来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课题研究可参考下列内容: 1、对本校同学开展调查,采集适量数据研究睡眠与身高是否存在某种关系。 2、请从权威的天文台网站上采集近五年来的气象观测数据,研究是否存在气候变暖的迹象。 3、调查同学们的饮食习惯,参照青少年营养健康标准,为本位同学的饮食状况做一个诊断。采集数据研究早餐吃什么对学生的成长最有利。 4、观察记录学校门口各类车流量的数据,对惠州目前的交通状况做一个调查,研究解决目前惠州交通繁忙的困境。 二、采集研究数据,开展研究 主要数据的来源: 1、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广泛的调查,对回收的大量有效问卷进行记录、统计分析,获得研究数据。 2、设计科学实验,采样个数不能过少。 3、从报纸杂志和因特网上收集数据,但对这些数据要监明真伪,引用时标明数据出处。 三、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题目; (2)研究目的与意义; (3)研究方法与实施过程; (4)数据的获取过程,问卷调查或科学实验过程描述; (5)获得的原始数据表; (6)数据的统计处理、结果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