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7科学探究

§1—7科学探究

§1—7科学探究
§1—7科学探究

§1—7科学探究

【教学目标】

1.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2.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

3.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

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难点: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演示用具:台灯,插座,灯丝烧断的灯泡,灯泡。螺丝刀,磁铁,多个黑盒(内置铁球、苹果或香蕉等)

学生准备:第一课时后准备“人的脚印与身高的关系”探究活动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引导、探索

【教学思路】

1、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是全人类,特别是科学家们探究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出天花和牛痘的故事,通过故事首次提出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台灯不亮)的解决引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原来科学探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并不神秘,从具体的例子概括出探究的基本过程

3、从玻璃箱实验过渡到黑盒子实验,从具体的实物出发,进行探究,简洁,明了,再次完成科学探究基本过程的学习,深入理解黑盒子探究这类模型的含义。

4、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可以利用脚印判断身高,并找出脚印长和身高的比例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地设计实验方案。训练学生科学实验方法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七节科学探究(第一课时)

1、科学家的探究活动

2、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发现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事实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3、黑盒子实验模型

附:黑盒子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学生填写的表格

科学探究(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七节科学探究(第二课时)

1、探究“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

1)引出问题 2)提出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4)收集数据并作合适处理

5)得出结论 6)交流心得

“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

2.建立假设:(提示: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可能成比例关系或者其它的可能,都可以假设)3.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中,你可以收集一些事实证据来检验你所提出的假设。你要收

集哪些事实证据?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收集呢?(建议:可以从不同人群中来收集数据,分别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重的人群中收集数据)

4.收集事实证据:要检验一个假设,需要有足够的事实证据。在收集事实证据

时,需要进行记录,表格和图象等是很好的记录方式。

5.检验假设:根据收集的事实证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你的假设是否正确?(提示:可以求身高和脚印长度的比值,然后求平均值)

6.交流:把你探究的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什么是科学探究》习题1

《什么是科学探究》习题 一、填空题 1.物理学中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就是要找出其中的______及其_____。 2.______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3.小明在探究某一问题的实验过程中,若发现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有很大的出入时,他便将实验的结果进行修改,使其与猜想的基本相符,他这样做______(填“对”与“不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钟摆的奥妙”问题中包括的几个过程分别是_____。 5.钟摆来回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与____________有关。你认为与此因素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活中的机械摆钟,都是根据其摆动一次的______相等的原理制成的。 7.乒乓球的反弹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猜想。(方案不一定非常完美,但因包含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不一定要全部填满5个步骤,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你需要的步骤多少,如果填空格数不够,还可以自己添加。) 步骤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 分析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二章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科研的整个过程包括六个环节,其顺序依次为:①选题→②查阅文献→③制定计划→④收集资料→⑤整理分析资料→⑥表述研究结果 ①选题 一、选题的意义 (一)选题的含义 选题,顾名思义,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确定问题。从广义上讲,选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个体或群体);二是确定要研究的具体问题。 ①选题 (二)正确选题的意义 1.选题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对研究者而言,能否正确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关键,它决定着研究价值的大小,决定着研究成功与否。实践也证明,选题不当是导致研究失败的最常见原因。 2.选题决定了研究的范围、方向 在人力、物力和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首先应该选择那些带有全局意义的、具有时效性和创造性,并且力所能及的问题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3.正确选题是衡量研究者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选题的来源 (一)从理论研究中寻找课题 1.在理论学习中选题 理论学习可以提高理论水平,也可刺激科研。通过理论学习不仅可以揭示已有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盾,而且可以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从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从研究文献中选题 (1)经常浏览学术期刊。 (2)阅读研究报告。 (3)查阅课题申报与批准的材料和具体情况。 二、选题的来源 3.利用学科交叉或移植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选题 当代社会、各学科相互交叉、综合、渗透的趋势日益凸显。大量事实表明,利用、引进或移植邻近学科的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乃至实验程序是开展新研究的重要途径。 4.在已有课题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扩展研究 二、选题的来源 (二)从教育实践中寻找课题 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选题 这主要是当前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2.通过及早发现热点问题和冷门问题选题 要求研究者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具有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善于从冷门中预见热点,从热点中发现冷门。 3.从教育教学实践中选题 即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及观察到的现象和遇到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选题。 三、选题的条件与原则 (一)选题的条件 1.广博的知识

小学科学探究室工作总结

城关镇中心小学科学探究室2017--2018学年 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在本学期,科学探究室的工作依然在以往的基础上,继续积极响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号召,规范存放各类仪器,对实验器材进行保养和维修;按要求来配备自然仪器,进一步增添必要的实验用品;及时做好实验室的各项资料备查等等。一学期下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这一些问题以及要改进的设想,为将工作做的更好,特分如下几个方面来总结。 一、实验教学开展情况 各年级都能按照实验计划执行,上好开足科学实验课,教师和学生均能记好实验记录。在实验教学工作中,无论是探究室管理员准备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或者指导学生分组实验,以及对待实验的严格态度等方面,处处,时时,事事都要体现教师的言传身教,严格搞好实验课的“备、教、导”是上好实验课不可缺的基本环节。 1、严格实验准备制度 教材中要求做的实验,无论简单也好复杂也好,都必须要备好课,写好切实可行的教案,并且在实验课之前要亲自动手做一遍,即预备实验。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实验计划,演示实验一天前,分组实验两天前交实验通知单到实验室,科学探究室管理员根据通知单充分准备好仪器、药品,做到准、净、齐和及时,确保实验一次成功。对有些实验,实验教师还事先亲自试验,若有改进的实验或利用自制教具进行教学的,及时向教师说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万无一失。实验

中对有损坏的仪器器严格依照教学仪器赔偿制度实施处罚。实验完毕时,让授课教师及时如实填写实验记录单。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工作,并积极配合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积极参与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做了,才可能指导学生如何应对操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可能出现的问题,看到实验现象,学到真正的实验方法和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若不备课,不亲自做实验,凭空想象,黑板上做实验,那就没有明显效果,更没说服力了。甚至会出现,全体学生实验失败等不该发生的现象。 2、注重实验引导 知道学生实验时,既要面面具到,事无俱细进行引导,同时,又要注意切忌包办代替。从实验材料的选择,仪器的装配到操作步骤和技巧,既要科学规范,又要密切结合具体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保证现象清晰,结果正确。如做“定滑轮的作用”的实验时,卞志梅老师在演示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身动手操作,认真记录数据,切实感受“滑轮的作用”。 3、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小结 要求学生,在填写实验报告时,要如实填写。实验失败时,要如实地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可课后补做。如果学生实验失败,科学就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取得成功,或帮助分析失败原因让学生重做,直至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达不到实验课的目的。 4、在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同时,结合自然实验教

七年级上册科学试卷

七年级上册科学试卷(总10 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七年级科学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卷 (本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50分) 1.人类认识自然需要借助于一些仪器,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就诞生了一门以至100纳米这样的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这就是纳米技术,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开了更加开阔的微观世界。这里所说的纳米是指() A.长度单位 B. 质量单位 C. 时间单位 D. 温度单位 2.某校第一节课是7点40分到8点25分,中间经历的45分钟是() A.时间间隔 B.时刻 C.既指时间间隔又指时 D.上述答案全正确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一铜块熔化成铜水,它的质量减少 B.将一铜块拉成丝,它的质量不发生变化 C.将一铜块从赤道拿到月球,它的质量变小 D.将一粗糙的铜块磨成光滑的正方体,它的质量不发生变化 4.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A. 米=×1000=1800毫米 B. 米=米×1000=1800毫米 C. 米=米×1000毫米=1800毫米 D. 米=×1000毫米=1800毫米 5.剖开西瓜时,通常会流出一些汁液,这些汁液来自于() A.细胞质 B.细胞膜 C.食物泡 D.液泡 6.木尺受潮后膨胀,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会() A.偏大 B.偏小 C.不受影响 D.难确定 7.下列哪个物体的质量接近100克() A.一只大公鸡 B.某个初中学生 C.两只鸡蛋 D.一张桌子 8.一本书的厚度为13毫米,这本书共有260页。则每张纸的厚度是() A. 毫米 B. 厘米 C. 厘米 D. 毫米

科学探究题的类型与评析含答案

科学探究题的类型与评析 近年来,中考科学中考查学生探究能力的试题逐年增加,占有较大的比重。这类试题涉及面大、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难度大,能够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全面考查。试题可以根据科学探究所具有的“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进行设计。根据考查所侧重的探究环节来分类,主要有如下六种类型。 1.提出问题 例题:(05广东汕头)图1是杂技演员演出时的简 图。根据图中的情境,从力学角度出发提出两个问题, 并选其中一个问题进行解答。 示例:男演员跳下弹起女演员时跳板会发生什么形 变? 问题1: 问题2: 解答问题( ) 。 分析:在解答这类题型时,首先要通过读图,结合文字说明,理解这是一个演员的弹跳过程,其涉及的主要知识为力学知识,有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也可延伸至惯性知识、势能和动能、杠杆知识等都可以,解答问题部分只要与所提的问题相对应即可,答案是不固定的。因此也可称之为开放式的探究题。问题可为:女孩的重力势能怎样变化?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该类探究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回答“问题”时,应该用一个问句来表达而不能用一个陈述句;所提的问题应该与题目设置的情境有关。 2.建立猜想和假设 图1

例题:为了了解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假如宇宙飞船能将火星土壤带回地球,我们可将火星土壤放入一个密闭的箱子内,然后向箱内通入混合气体(彻底除去微生物)并添加无机盐和有机营养物质。接着我们可以通过测定气体的成分比例是否发生变化来得出判断。这一实验是基于什么假设进行的() A. 具有生命的物体都能进行繁殖 B. 具有生命的物体都能进行新陈代谢 C. 火星上的生命一定是植物 D. 火星上的生命一定是单细胞的生物 分析:这是一道综合了宇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探究题,探究的问题是: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判断依据是:密闭箱子内气体的成分比例是否发生变化。结合选项中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繁殖是生物产生新个体的现象、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内或生物体与外界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只有新陈代谢是直接体现出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有物质交换,即会直接影响空气的成分。对于生物体而言,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不管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都具有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因此,正确的答案为B。 解此类题时需要注意的方面有: 1、要善于对题目所创设的情境进行分析,排除干扰因素,抓住主要环节。 2、当回答“假设”时,则必须要用一个陈述的语句,而不能是问句。 3、所做的假设应该是与情境中的研究过程相符合。 3.设计探究方案 例题:某同学学习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后,动手设计了一个实验进行证实。他 将三粒大豆种子用细绳系在玻璃棒上,放入

9第一章 第五节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

黑林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七年级科目:生物执笔:尹秋明审核 课题: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课型:新授讲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别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并说出其用途 2、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与作用; 3、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显微镜等器具探索生命。 教学重点:识别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尝试使用显微镜。 教学难点:1、规范使用显微镜; 2、安全使用常用的探究器具。 实验器材:显微镜,常用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的有关知识,知道了生物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科学探究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科学探究是人类揭开自然界的奥秘、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揭题),在我们周围的生物中有许多是肉眼无法看到的,那么如何探索它们呢?这就要借助一些器具。 二、新授: 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生物实验室 (一)学习使用实验常用的器材 1、引导生阅读教材,观察图1-7。

2、师演示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如下图) 3、师提示:安全事项。 (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如上图) 1、师简介显微镜后,引导生对照教材图1-8(或者挂图),观

察显微镜的结构和各个部件的名称。 2、观察活动:认识显微镜。 分别介绍以下各个部件的作用 镜座、镜柱、镜臂、 载物台、镜筒、转换器、 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反光镜 目镜和物镜、遮光器、 3、师指示显微镜,让生回答其结构及作用。 4、讨论:显微镜常用于观察什么? 5、总结:观察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或者生物体中的微细结构常用显微镜。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一二章实验探究题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科学一、二章实验探究题训练 1.某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 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排绕在笔杆上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错误的步骤是______,还缺少的步骤F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______。 (3)某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 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 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C.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D.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2.张辉为了研究水的一些特性,做了如下的实验:将100克水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让它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汁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如下表。 1时间(分) O 2 4 6 8 10 12 14 16 1温度(℃) 36 35 34 33 32 31 30 30 30 (1)当时的室温大约为______℃,这些水冷却到室温总共用了______分钟。 (2)如果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你认为下列哪个图能正确反映实验过 程……………………………………………………………………………( ) (3)摄氏度是常用的温度单位。在科学上把______的温度定为0℃,______的温度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 成l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l摄氏度。 3.教室的玻璃窗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 板的左侧(如下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上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不当操作有关?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明改进操作方法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厘米) 单层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 双层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3 23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科学性原则: 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创新性原则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法 在教师指导下,向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此方法的只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小组讨论法: 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的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角色扮演法: 是运用模拟、小品等形式进行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有一部分学生担任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认真注意与活动 目的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

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作品制作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 信息搜集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某个方面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 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过程,学习运用搜集信息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对小学科学课自主探究学习的认识 自贡市大安区大安小学: 李华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开设不久的课程,它包含着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等丰富的内容,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对小学科学课进行综合性学习和研讨,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初三科学探究性试题的几种类型汇编

例析中考探究性试题的几种类型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探究式教学也越来越在教学中得到普及;在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中对探究式教学考查的力度大大加强。笔者认为探究性命题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一、考查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 科学探究过程包括以下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例1 (威海市2003 )科学探究 许多物理现象跟气压的大小(通常说气压的高低)有关系,气压还对人类的生活、健康有重要影响。例如,在几千米高的山上,如果没有高压锅,连一顿熟饭都吃不上,就是由于水的沸点随气压改变的缘故。 实验:烧瓶中的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待水温降低一些后将大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向外拉注射器活塞,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表明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降低。 换用其他液体,在各种气压下实验,表明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请回答有关问题: 研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的步骤:A、分析归纳;B提出假设;C提出问题;D 理论推导;E、实验研究;F、得出结论。 你认为编者对“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的研究” 依次采取的四个有用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用英文字母表示)。 解析这类问题情景学生较熟悉,实验内容与方法均来自于教材中的有关章节,但考查的内容已不再只是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前后综合的探究过程。根据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结合具体问题指出运用的探究程序。完整的探究过程应包括上述7 个,本题涉及到的探究步骤按顺序有D E、B C四项。 二、考查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很多,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推理法、模型法、类比法、近似法、数学法等等,其中控制变量法应用最为普遍,理解和掌握这些研究方法,科学探究才能少走弯路。

科学探究、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

科学探究、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 一. 教学内容: 科学探究、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 1. 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2. 初步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动反思”的方法。 3. 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 4. 认识常见的九种仪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5. 初步学习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与称量,仪器的连接与洗涤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6. 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提高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的自觉性。 7. 初步养成“动脑思考,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详实记录”的实验习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知识要点] (一)化学之旅 1.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2.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基本环节。 3.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实验方案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它必须保证实验的公正性。 4. 科学探究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只有积极参与才能享受到探究的乐趣。 (二)走进化学实验室 1. 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及注意事项。

2. 药品的取用 (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①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更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 般取最少量,即液体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③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 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②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取用。 ③使用后的镊子或药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3)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胶头滴管:“悬空” ②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 3. 量筒的使用: (1 )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低。 (2)量取液体体积的操作。 4. 酒精灯的使用: (1)外焰、内焰、焰心。 (2)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 加热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有: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集气瓶、漏斗、水槽。 (3 )先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分加热,试管口不准对着有人的地方。 (4)使用试管夹时,从底部往上夹,长柄。 (5 )仪器外壁擦干 5. 玻璃仪器的洗涤 6. 仪器的连接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皮塞 【典型例题】 例1. 仔细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常常会发现意想不到的现象。某同学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甲烷(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燃烧的火焰上方,杯壁上出现水珠,一会儿火焰逐渐微弱,移开烧杯后火焰又恢复正常。他想了想,于是用一氧化碳做了相同的实验(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观察到除杯壁上没有水珠出现外,火焰变化的情况基本相同。 (1)你认为火焰变微弱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他用一氧化碳做相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1)烧杯内氧气浓度降低(或者说热的二氧化碳聚集在烧杯内)。 (2)排除水蒸气对实验的干扰。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探究》教学设计

第七节:科学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 关技术,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b5E2RGbCAP 能力目标:能根据科学探究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和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并能 教学设备:自制黑盒子及学生的文具盒、磁铁、台灯、灯泡?
导入新课: 一: (1)讲述关于科学探究真实的故事,看一看他们是如何进行探究的。
李明在一所农村中学读书,学校有一只大的开水桶,冬天为了保温,在桶外裹上了一层棉被,尽管如此,早上灌的是开 水,到了下午还是变得凉凉的。一天早上,李明看见张迪用铝合金饭盒装开水时,滚烫的饭盒只垫了薄薄的一层泡沫塑料就 不烫手了,他突然想到,能否用泡沫塑料代替棉被给开水桶保温呢?(课件)提问学生:第一步是李明做什么?(可以提示)
p1EanqFDPw
(●发现或提出问题) 他将这一想法告诉了张迪。 李明认为,手觉得热,是因为手吸收了热量,温度升高。隔着泡沫塑料拿热饭盒不烫手,说 明泡沫塑料导热性能差。用导热性能差的材料包着开水桶,保温的效果按理说就会好些。张迪随手摸了一下热水桶上的棉被, 暖乎乎的,热量通过棉被传出来了。张迪想,李明可能是对的,泡沫塑料的保温效果可能会比棉被好。(课件)提问学生: 第二步李明做什么?DXDiTa9E3d (●建立或提出假设) 李明告诉张迪,如果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烧瓶,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便可以得出这两种材料保温性 能好坏的结论。“还可能有其他因素影响水温变化,如两个烧瓶中的水是否一样多,水温是否一样高。”张迪说。“是的,” 李明强调:“还需注意放烧瓶的环境是否一样,泡沫塑料与棉被的厚度是否一样等等。” (课件)提问学生:第三步李明做 什么?RTCrpUDGiT (●设计实验方案) 他们决定在两个烧瓶中装质量相等的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分别用两种保温材料包好,放在相同的环境温度下自然冷 却。 按照这个实验操作,李明和张迪把实验测得的数据填在下表中。5PCzVD7HxA (课件)提问学 生: 第四步李明做 什么 (●进行实验和收 集证据)(检验假设和收集证据)
t/min 0 T1/℃ 80 T2/℃ 80
5 72 65
10 64 56
15 59 48
20 55 43
25 51 38
35 50 32
45 41 28
55 37 26
65 34 24
80 30 22
95 26 22
110 125 140 155 24 21 22 21 21 20 20 20
看看李明和张迪还应该做些什么?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作出解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当时的室温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判断的?(
20℃)
分析表格,我们可以得出那种材料的保温性能好?为什么?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第 1 组(泡沫塑料保温)从 80℃降至 40℃所用的时间超过了 45 min,而第 2 组(棉被保温)降低 相同温度只用了不到 25 min,这表明,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确实优于棉被。jLBHrnAILg 分析表格里的数据,有没有同学认为有问题,问题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 以上表格中,第 35minT1 的数据与 T1 的总的变化趋势有较大的偏差,回想实验的操作,有可能在读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实验与探究练习题

初一科学期末复习1:探究与实验 班级姓名。 1.如图所示情景 ①图a.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的关系 ②图b.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 ③图c.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附近气流快慢的关系 ④整个过程中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进行探究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①② B.只有③④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均正确 2、用尺机向云层喷洒于冰(固态二氧化碳)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以下列出几个物态变 化过程:(1)干冰迅速吸热升华;(2)干冰吸热熔化;(3)云层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雨滴;(4)云层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5)水蒸气以干冰为核心凝结成雨滴; (6)小冰晶下落遇暖气流融化成雨滴。在这种人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有() A、(1)(3) B、(1)(4)(6) C、(2)(3) D、(5) 3、在通常情况下,已知液态氧的沸点是零下183℃,液态氮的沸点是零下196℃,液态氦的 沸点是零下268.9℃,利用液化空气提取这些气体,随温度升高而先后分离出来的次序是()A、氧、氦、氮 B、氧、氮、氦 C、氦、氧、氮 D、氦、氮、氧 4、某种鸟类在营巢时,若发现巢内有破蛋,会将蛋壳远远弃置于巢外。为了解此种行为是 否与巢的安全有关,科学家将蛋放于野地上,在其旁放置蛋壳,观察其被天敌吃掉的比率,下表为实验结果: 蛋壳与蛋的距离和天敌(乌鸦)吃蛋的比率 根据表中的数据,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近天敌(乌鸦)吃蛋的比率越小 B、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远天敌(乌鸦)吃蛋的比率越大 C、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远天敌(乌鸦)吃蛋的比率越小 D、蛋壳与蛋的距离与天敌(乌鸦)吃蛋的比率无关 5.小敏同学对蝗虫的呼吸系统在身体的哪一部位进行研究时: (1)提出问题是: (2)建立假设:假设一:蝗虫的呼吸系统在头部;假设二:蝗虫的呼吸系统在腹部。(3)设计实验方案:把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把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 (4)获得证据:10分钟后甲蝗虫仍活着,而乙蝗虫却死了。 (5)得到的结论: 6.我国二级保护动物——镇海棘螈。目前它的数量只有350多尾,比大熊猫还稀少,已濒临灭绝。

科学探究活动的六个步骤

科学探究活动的六个步骤 一、研究的主题 二、探究的问题 三、问题的假设 四、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五、讨论与交流 六、归纳得出结论 课题研究报告没有固定模式,仅供参考。研究者根据实际情况撰写。 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也注上“*”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⑴是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⑶是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 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一般不纳入汇编,在附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时,还应加上相关的点评,以说明该个案对主成果的联系)

《科学探究》教案

第7节《科学探究》教案 一、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往往都有一种好奇心,对一些事情不再满足于了解是什么,而想了解为什么、怎么去探究。但由于缺乏基本的探究方法,学生在探究中往往会受到挫折。科学探究对于学生比较陌生,因此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需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并有初步体验的实例入手,结合学生初步具有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本节中由于学生对“灯为什么不亮”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这问题学生能进行口头上的探究,而后获得探究的一般过程。然后,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认识黑盒实验的方法,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的本质。通过本节课可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 (2)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 (4)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合作技能,对集体合作的意义有所体验。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喜悦; (2)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积极思考的习惯; (3)培养学生学会协作与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五、教学策略:

引导-探索-实践 六、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台灯、插座、灯泡、磁铁、刻度尺、天平、多个黑盒(内置桔子、时钟、铁圆 柱体、回形针、矿泉水、糖果若干颗); 2、CAI课件演示 3、分小组:按4人一小组把全班分成12个小组,并确定一位记录员,一位发言员 七、教学过程设计:(见后) (一)一般流程: (二)具体过程:

七上科学实验探究题选

15. 蝙蝠是一种分布很广的哺乳动物。为了研究“蝙蝠主要是通过什么 器官来发现障碍物的,”科学家在一个大房间内竖起金属丝制成的障碍物,然 后记录撞击或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实验方法和结果见下表。 (1)设计实验A 的目的是 。 (2)从实验A 和B 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3)综合分析表中的数据,蝙蝠是通过 来发现障碍物的。 (4)是什么生活环境促使蝙蝠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功能?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3小题10空,每空2分,共20分) 36.A 同学为了研究水的一些特性,做了如下的实验:将100克温水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让他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分) 0 2 4 6 8 10 12 14 16 温度(℃) 36 35 34 33 32 31 30 30 30 ⑴ 当时的室温大约为 ℃,这些水冷却到室温总共用了 分钟。 ⑵如果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你认为下列哪个图能正确反映 实验过程 。 A B C D 实验 实验处理方法 被观察的 蝙蝠数量 避开障碍物蝙 蝠的百分比(%) A 不做任何处理 1000 71 B 蒙住蝙蝠的双眼 1000 70 C 蒙住蝙蝠的双耳 1000 35

(3)B同学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步骤如下: ① 在温度计的液面不再升高时读取示数 ② 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③ 估计液体的温度 ④ 让温度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几分钟。 合理的顺序是:。 37.把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排序:①交流②设计验证方案③建立假设④提出问题⑤检验假设⑥收集事实与证据。正确的步骤应该是:(用数字表示)。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且很疲劳、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上述信息中,从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属于,(“填序号”)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的目的是。(“填序号”)38.一天晚饭后,小强在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却很难将水擦干。妈妈见状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小强感到有些奇怪,忙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只是告诉他,我拿的抹布和你手里的抹布的材料是不同的。小强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并进行了如下的探究,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以下问题:(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抹布的吸水能力可能跟布料的种类有关; (3)器材:三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烧杯,各种规格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涤纶布各一块,足够的水; (4)主要步骤:先向三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的水,再将三块布分别放入各个烧杯中让水浸透,一段时间后将三块布分别取出; (5)小强将现象记入右表,根椐实验现象可知吸水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

.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七个要素: 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如在探究物质密度的实验中,首先针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而有些物质,体积大小不同,质量却相同,提出设问。 第二要素是猜想与假设。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应让学生大胆猜想。对第一要素中提出的现象,学生可能猜想是不是与物质本身的某种特性有关呢?如果能找出表示这种特性的方法,可能会找出问题的答案。另外,既然涉及到体积和质量,进一步猜想:1.同一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2.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 第三要素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积极投入探索学习。根据前面的猜想,学生讨论后设计如下的探究方案:1.选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铜、铁三种物质作为探究对象;2.选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作为探究工具;3.分别测量三种物质的体积和质量;4.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 第四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加强实验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指导,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 第五要素是分析与论证。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记录表中数据的计算、分析、比较后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1.对水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相同;对铜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总相同;对铁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还总相同;2.但是,对水、铜、铁这三种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却不相同。因此,恰好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在学生已获得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在物理学中,正是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反映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表示为:ρ=mv。 第六要素是评估。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评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养成对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结果有评估的意识。例如对以上的探究实验,以问题的形式做如下评估:你的猜想与探究结果一致吗?探究过程中测出的质量和体积是对于同一研究对象的吗?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了吗?此实验方案和探究工具有什么缺陷吗?你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吗?等等。 第七要素是交流与合作。全班或同一组内围绕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结论,有什么体会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探究实验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个环节还要求学生能对探究过程做出简单报告。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划分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划分 科学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分类,主要有三种分法:按照研究目的分类、根据研究的内容分类,按照科学研究的性质分类。 ①按照研究目的分类,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三大类型。 ·探索性研究(exploration research) 探索性研究是一种所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的,并为日后更为周密、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使用这种类型的情况是:对某些研究问题,缺乏前人研究经验,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不大清楚,又缺乏理论根据,这种情况下进行精细的研究,会出现顾此失彼或以偏概全的问题,以及浪费时间、经费与人力。属于这种研究类型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参与观察、无结构式访问、查阅文献、分析个案等,常为小规模的研究活动。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 描述性研究又称为叙述性研究,指为研究结果为正确描述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的特征或全貌的研究,任务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和从杂乱的现象中,描述出主要的规律和特征。重点不在为什么会存在这样分布状况,而是描述(叙述)分布情况的准确性和概括性。描述性研究与探索性研究的差别在于它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以及研究的样本规模大。一般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有较详细提纲的研究,收集资料主要采用封闭式问题为主的问卷调查,并采用统计方法处理资料数据,得出以数字为主的各种结果,并把它们推论到总体,既用研究的样本资料说明总体的情况。教育方面的很多研究都适于叙述性研究。属于这种研究类型的方式有多种,例如,调查、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相关研究、发展研究。 ·解释性研究(explanatory research) 解释性研究也称为因果性研究。这种研究类型主要探索某种假设与条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在认识到现象是什么以及其状况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楚或明白事物和现象的为什么是这样。解释性研究是指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为什么的科学研究类型。因果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有某一条件与某一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有多种条件与某一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教育方面的因果关系大都属于后者。它通常是从理论假设出发,涉及实验或深入到实地,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检验假设,最后达到对事物或问题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在实验的设计上,除了与描述性研究一样,具有系统性和周密性以外,更为严谨和具有针对性。在分析方法上,往往要求进行双变量或多变量的统计分析。对于这种因果关系的研究有实验的与非实验的两种。实验研究还可分为实验室研究与现场(或称自然)实验研究。 表1 三种不同研究类型的特征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对象规模小样本大样本中样本 抽样方法非随机选取简单聚集、按比例分层不按比例分层 研究方式观察、无结构访问问卷调查、结构式访问调查、实验等 分析方法主观的、定性的定量的、描述统计相关与因果分析 主要目的形成概念和初步印象描述总体状况和分布特征变量关系和理论检验 基本特征设计简单、形式自由内容广泛、规模很大设计复杂、理论性强 此外,根据研究的内容,又可将科学研究划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两种类型,无论是应用研究还是基础研究,都可以再分为三种层次,宏观、中观和微观。基础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寻求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发现新事实,新原理,新规则,或是探索某一类实际问题的理论基础。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和开发应用途径。 按照科学研究的性质分类,可以分为定型研究和定量研究。从研究的逻辑上看,定性研究是基于描述性的研究,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景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定性研究侧重于和依赖于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定量研究则与演绎过程更为接近,即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定量研究侧重于、且更多的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