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布加综合征的手术护理

布加综合征的手术护理

布加综合征的手术护理
布加综合征的手术护理

1术前护理病人准备:(1)心理安慰:患者因长期患病精神压力大、家庭经济负担重,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责任护士要配合医生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认真倾听患者的感受,充分说明支架置入是非外科手术法,创伤小、无痛苦、成功率高、效果显著,并向患者讲明介入治疗的目的、操作步骤、方案及预期效果,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患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同时让疗效好的患者作为榜样鼓励新患者;(2)饮食指导:嘱病人吃一些高热量,优质蛋白,低脂,易消化的软食;腹水严重者给低盐饮食;(3)双侧腹股沟、会阴部皮肤备皮,作碘过敏试验,术前4小时禁食水,术前排空膀胱。(4)术前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异常者,先给予护肝药物治疗,常规术前静脉或肌肉注射维生素K,以改善凝血机制。

2术中、术后护理

1 出血的观察与护理支架置入术后需常规采用抗凝治疗,护士需注意有无鼻腔、口腔出血,皮下出血,大小便情况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们15例病人中,3例患者穿刺局部形成血肿,故对穿刺部位要加压包扎、穿刺侧下肢伸直、沙袋压迫穿刺部位4-6小时,术后需平卧24小时,在咳嗽或移动身体时用手压迫,定期观察局部敷料有无渗血。

2 急性心包填塞的观察与护理下腔静脉穿刺扩张有静脉破裂和急性心包填塞的危险,可出现全身冷汗、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呼吸急促、浅静脉怒张、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表现,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行心电监护,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本组未发生急性心包填塞。

3 肺栓塞的观察与护理球囊扩张时,狭窄处的小血栓容易脱落,发生肺小动脉栓塞,出现咳嗽,胸闷、憋喘、呼吸困难等症状。本组有1例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及时给予血管内溶栓、吸氧、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该病人症状消失。

4 急性心力衰竭的观察与护理当下腔静脉开通时大量血液流入心脏,使心脏负担突然加重,易导致急性心力衰竭。因此,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本组有1例患者在球囊扩张后准备置入支架时,突然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吐粉红色痰,心率达140/min,经确诊为心力衰竭,立即给氧气吸入,半卧位和药物治疗后好转。

5 造影剂过敏反应的观察与护理部分患者会有程度不同的造影剂过敏反应,轻者出现面色潮红、恶心呕吐、出汗、荨麻疹等,严重者出现喉头水肿、哮喘、肺水肿、呼吸困难、皮肤硬肿、抽搐、休克,甚至死亡等。术后应经常巡视密切

观察,及时发现,恰当处理。术后应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排出,并注意尿量、颜色及性质。本组病例中有1例出现造影剂过敏反应,表现为面色潮红,恶心呕吐,及时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症状缓解。

6 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术后肢体包扎不能过度加压,要注意同侧肢体有无肿胀,防止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即给予抗凝治疗,以防止血管支架表面血栓形成,术后1-2周,每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000u,1次/12h;继后口服华法林2.5-5mg/d服用6个月。本组未发生血栓形成。

7观察支架是否移位:在手术中,运用支架的直径应比扩张后狭窄部位口径大25%-30%以保持足够的支撑力,心脏搏动和膈肌的规律性收缩也可导致支架移位,为防止支架游走,术后嘱患者绝对卧床24h,近期不做重体力劳动,以防支架受挤压或移动。术后2—3d和出院后3月至1年内复查正侧位胸片,以了解支架位置。

布加综合征患病原因

布加综合征的病因种类繁多,根据病因不同,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尚有部分病例难以找到相关病因,有人称之为特发性。造成本征的原因有肝静脉、下腔静脉血栓形成,邻近脏器的病变压迫以及肝静脉、下腔静脉本身的病变,如先天性发育异常、闭塞性静脉炎等。常见病因:1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下腔静脉隔膜.2.高凝和高粘状态.3.毒素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的有一定关系.4腔静脉内非血栓性阻塞.5外源性压迫6.血管壁病变,7,横隔因素8.腹部创伤9其他. (一) 下腔静脉肝段闭塞病变可有狭窄、近乎完全闭塞或呈膜状中央有孔,膜或薄或厚,或有一长段闭塞,因此也有名为下腔静脉膜状闭塞(membranous obstruction ofIVC, MOVC)、缩窄,但是从膜的组织病理学来看认为系血栓机化所致。有证明沿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栓形成,也可在门静脉形成膜作为血栓形成的后遗症。儿童中也有发现,但逢年龄为30岁,有学者提出先天性血管畸形的学说。下腔静脉闭塞症位于肝静脉开口的上或下,而开口处可有或无闭塞或只有一个开口闭塞,膜也有厚薄不等,附壁血栓机化使下腔静脉收缩窄细。先天性血管畸形的局部解剖应当一致,事实上并非这样。组织学上区别正常纤维化和血栓机化很难,但在后者衬有内皮及平滑肌纤维,机化血栓常示有毛细血管增生及含铁血黄素沉着。有报道肝静脉开口部位的血栓可形成膜,而血栓机化的大小决定膜的厚薄。下腔静脉肝段阻塞症状是由于起病时阻塞尚不完全所致,在机化过程由于纤溶与纤维化可使血栓缩小,如果血栓小,所形成的膜薄其中有孔。临床研究采用B超或下腔静脉造影可见血栓形成过渡至膜完全闭塞或显著狭窄的过程。易发生血栓的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口服避孕药(外国的)、原发性骨髓增生症,可有下腔静脉阻塞和肝静脉血栓形成。然而为何血栓容易发生于下腔静脉肝段?白塞病血管炎也可发生下腔静脉血栓,其他疾病也然。有认为下列因素使下腔静脉肝段对血栓形成特别易患:①横膈的呼吸运动可损伤下腔静脉的内膜;②咳嗽可加重其机械性损伤;③肝静脉与下腔静脉相接时成直角处血流旋涡正发生于这段; ④2例创伤后高凝状态,促使未累及的下腔静脉发生膜状阻塞。 (二) 肝静脉流出道阻塞的病因有继发性与原发性两种,继发性多由于肿瘤、肝包虫囊肿、外伤、大结节、阿米巴肝脓肿压迫所产生,其治疗有别于特发性阻塞。肝静脉血栓形成即过去认为的经典的布加综合症有隐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可用骨髓培养及红细胞系集落形成检测、诊断。造血系干细胞缺陷也可产生血栓前状态。感染者中血培养阳性,插管作下腔静脉造影有时会激惹发生寒战、发热、有细胞性血栓性静脉炎,这些病员多有经济情况低下、营养差。 病理生理: 肝静脉回流受阻、压力增高,导致肝中央静脉和肝静脉窦扩张淤血。导致顽

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常规

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常规 (一)定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侵犯皮肤和多脏器的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二)症状体征 1.特异性皮损有蝶形红斑、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盘状红斑。非特异性皮损有光过敏、脱发、口腔溃疡、皮肤血管炎(紫癜)、色素改变(沉着或脱失)、网状青斑、雷诺现象、荨麻疹样皮疹,少见的还有狼疮脂膜炎或深部狼疮及大疱性红斑狼疮。 2.骨骼肌肉:表现有关节痛、关节炎、关节畸形(10%X线有破坏)及肌痛、肌无力、无血管性骨坏死、骨质疏松。 3.心脏受累:可有心包炎,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瓣膜病变。冠状动脉炎少见,主要表现为胸痛、心电图异常和心肌酶升高。 4.呼吸系统受累:胸膜炎、胸腔积液,肺减缩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憋气感和膈肌功能障碍。 5.肾受累临床表现为肾炎或肾病综合征。肾炎时尿内出现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和蛋白尿。肾功能测定早期正常,逐渐进展,后期可出现尿毒症。肾病综合征和实验室表现有全身水肿,伴程度不等的腹腔、胸腔和心包积液,大量蛋白尿,血清白蛋白降低,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和高脂血症。 6.神经系统受累可有抽搐、精神异常、器质性脑综合征包括器质性遗忘、认知功能不良、痴呆和意识改变,其他可有无菌性脑膜炎,脑血管意外,横贯性脊髓炎和狼疮样硬化,以及外周神经病变。 7.血液系统受累可有贫血、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淋巴结肿大和脾大。 8.消化系统受累可有纳差、恶心、呕吐、腹泻、腹水、肝大、肝功异常及胰腺炎。少见的有肠系膜血管炎,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综合征)和蛋白丢失性肠病。 9.其他:可以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干燥综合征等疾病。 (三)护理问题 1.皮肤完整性受损与SLE导致的皮损及药物的副作用有关。

肾病综合征护理查房

肾病综合征护理查房 肾病综合征发病年龄多见于3~6岁的幼儿,且男孩多于女孩,其病因不详,易复发和迁延,病程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讨论一下肾病综合征的护理,下面结合病例进行讨论。护士长:通过护理查体请史效丽介绍一下病情: 史效丽:22床,王凯旋男,5岁,因“颜面部浮肿一周,加重一天”于2017年4月26日14:00收入院。 既往史;一个月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无尿路感染史 现病史:患儿一周前出现左眼及颜面部浮肿,无发热,无咳嗽,无尿濒、尿急、尿痛,无肉眼血尿,未治疗,昨日患儿出现腹痛,今患儿浮肿加重,来我院就诊。 入院查体:T:°C P:100次/分R:26次/分BP:96/63Hommg 患儿神志清楚,精神萎靡,眼睑浮肿,呼吸平稳,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咽部充血,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心音响,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肿大,移动性浊音(+),双侧肾区无叩击痛,各输尿管点无压痛,会阴部及双下肢水肿。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隐血(+)尿蛋白(3+),白细胞13个/ul,血常规×109/l,﹪ 入院诊断:肾病综合征() 治疗: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优质蛋白饮食,低分子右旋糖苷10ml/kg,快速滴入后静注呋塞米1mg/kg.利尿。泼尼松2mg/kg口服,激素治疗。头孢哌酮抗感染治疗。 现病史:现患儿神志清楚,精神萎靡,眼睑及会阴部双下肢水肿。尿量少每日200ml左右。食欲差,夜眠佳。家长比较焦虑。实验室检查:尿常规隐血(+)尿蛋白(3+),白细胞13个/ul,血常规×109/l,﹪。 史效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肾病综合征 王秋坤:肾病综合征(NS)简称肾病,是一组多种原因所致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导致大量血浆蛋白自尿丢失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临床具有4大特点:⑴大量蛋白尿;⑵低蛋白

肾病综合征护理查房

肾病综合征护理查房 2014年2月泰兴市人民医院二区秦岩 时间:2014年2月13日 主持人:蒋星美护士长 参加人员:吕顺丽、邵丽、秦岩、马益慧、叶章美、何斌、张蓉荟、王群、卞佳月、李娜 护理体检病史介绍:吕顺丽 病史介绍:床号:40 姓名:戴睿年龄:6岁性别:男住院号:540511 主诉:因“颜面部浮肿一周,加重一天”而入院 入院时间2014年2月09日 既往史;一个月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无尿路感染史 现病史:患儿一周前出现左眼及颜面部浮肿,无发热,无咳嗽,无尿濒、尿急、尿痛,无肉眼血尿,未治疗,昨日患儿出现腹痛,当地查B超提示双肾结石,予碎石处理及输液治疗两天,今患儿浮肿加重,来我院就诊。 入院查体:T:36.5°C P:100次/分 R:26次/分BP:96/63Hommg 患儿神志清楚,精神萎靡,眼睑浮肿,呼吸平稳,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咽部充血,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心音响,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肿大,移动性浊音(+),双侧肾区无叩击痛,各输尿管点无压痛,会阴部及双下肢水肿。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隐血(+)尿蛋白(3+),白细胞13个/ul,血常规WBC9.5×109/l,N60.0﹪ 入院诊断:肾病综合征(?) 治疗: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优质蛋白饮食,低分子右旋糖苷10ml/kg,快速滴入后静注呋塞米1mg/kg.利尿。泼尼松2mg/kg口服,激素治疗。哌拉西林舒巴坦抗感染治疗。 现病史:现患儿神志清楚,精神萎靡,眼睑及会阴部双下肢水肿。尿量少每日200ml左右。食欲差,夜眠佳。家长比较焦虑。实验室检查:尿常规隐血(+)尿蛋白(3+),白细胞13个/ul,血常规WBC9.5×109/l,N60.0﹪。 蒋星美护士长: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肾病综合征? 李佳丽:肾病综合征(NS)简称肾病,是一组多种原因所致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导致大量血浆蛋白自尿丢失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临床具有4大特点:⑴大量蛋白尿;⑵低蛋白血症;⑶高胆固醇血症;⑷不同程度的水肿。其中蛋白尿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导致肾病综合症其他三大临床特点的基本原因。而低蛋白血症是病理生理改变中的关键环节。 蒋星美护士长:那肾病综合征除了有典型的四大特点外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秦岩:小儿肾病综合征一般都是单纯性肾病,发病年龄2~7岁,男孩多于女孩,水肿最常见,

布加氏综合征疾病护理常规

布加氏综合征疾病护理常规 (一)定义 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肝静脉和(或)其开口以上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引起肝静脉、下腔静脉血流受阻而形成的窦后性门静脉高压和(或)下腔静脉高压的临床综合征。 (二)临床表现 1、门脉高压:顽固性腹水,消化道出血,肝脾肿大,腹痛,腹胀,黄疸,腹壁静脉曲张,脐疝等。 2、下腔静脉高压:下腔静脉回流受阻会导致双下肢、会阴部肿胀和自下而上的胸腹壁、腰背部浅静脉曲张,可有心悸,甚至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心慌、气短等心功能不全的症状。由于肾静脉回流障碍,可引起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包括小便减少,全身水肿等。双下肢水肿、色素沉着静脉曲张,长期不愈的下肢溃疡(老烂腿)腹壁静脉怒张并呈纵行走向,蛋白尿等。 3、继发症状:脾功能亢进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女性患者出现月经不调,原发性或继发性不孕,习惯性流产。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焦虑与相关知识缺乏、担心手术效果有关 2、营养不足与疾病长期消耗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手术切口、引流液逆流有关 4、潜在并发症出血、肝昏迷、支架移位 (四)观察重点 1、术前观察重点 (1)观察腹水、水肿的部位、程度及利尿剂的效果。 (2)观察静脉曲张的部位、程度。 (3)观察黄疸的程度。

2、术后观察重点 (1)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及下肢血液循环。 (2)密切观察皮肤及黏膜的颜色和完整性的变化。 (3)密切观察精神神经状态。 (五)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术前应将手术方式,有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以往治愈了的患者情况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使其对手术过程有所了解,以稳定心理状态。 (2)密切观察肝肾及免疫功能:病人肝功能损害,转氨酶升高,黄疸、牙龈易出血,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由于腹水及肝功能损害,病人常有尿量减少及免疫功能低下等。为确保手术安全,定时监测各项生化指标,每日测量腹围,准确记录尿量,密切观察利尿药的效果,观察病人有无牙龈出血及消化道出血,观察黄疸变化。 (3)改善营养:摄入高热量、优质蛋白、低脂、容易消化的软食,限制水钠摄入,根据病情可给予护肝、利尿,纠正低蛋白血症及电解质紊乱的药物,如可输入新鲜血、血浆、白蛋白等,改善营养状况,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 (4)术前准备:常规检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心肺功能及血管造影检查,确定下腔静脉狭窄的部位、形态及长度等;根据手术需要备皮,术前4小时禁食水。 2、术后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4小时测量一次,做好记录。 (2)肢体护理:穿刺点拔针后用手指压迫10—15分钟,然后加压包扎。送回病房,穿刺部位用沙袋压迫6—8小时,术后卧床48小时,观察局部伤口有血肿及渗血,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 锁定 本词条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项目传播网络平台/百科名医网提供内容。 布加综合征由各种原因所致肝静脉和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常伴有下腔静脉高压为特点的一种肝后门脉高压症。急性期病人有发热、右上腹痛、迅速出现大量腹腔积液、黄疸、肝大,肝区有触痛,少尿。本病以青年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2~2)︰1,年龄在2.5~75岁,以20~40岁为

引起全身性生理紊乱。出现少尿和无尿。胸腔容积及肺顺应性下降,心排出量减少,肺血管阻力增加,出现低氧血症和酸中毒。 3.慢性型 病程可长达数年以上,多见于隔膜型阻塞的病人,病情多较轻,但多有引人注目的体征,如胸腹壁粗大的蜿蜒的怒张静脉,色素沉着见于足靴区,有的出现慢性溃疡。虽可有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但多数趋于相对稳定。尚可有颈静脉怒张,精索静脉曲张,巨大的腹股沟疝、脐疝、痔核等。 晚期病人由于营养不良、蛋白丢失、腹腔积液增多、消瘦,可出现典型的"蜘蛛人"体态。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液学检查,急性期病例可有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增高等多血征表现,血常规检查可有白细胞计数增高,但不具特征性。慢性型的晚期病例,若有上消化道出血或脾大、脾功能亢进者,可有贫血或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减少。肝功检查,急性型者可有血清胆红素增加,ALT、AST、ALP 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血清白蛋白减少,慢性型病例,肝功能检查多无明显变化。腹腔积液检查,若不伴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蛋白浓度常低于30g/L,细胞数亦不显示增加。免疫学检查,血清IgA、lgM、IgG、IgE和C3等无明显特征性变化。 2.B超检查 腹部B超可对多数病例做出初步正确诊断,其符合率可达95%以上。可在膈面顶部、第二肝门处探测肝静脉及下腔静脉阻塞的部位和长度以确定是否隔膜型。急性布加综合征时肝脏肿大和腹腔积液多是突出的表现。多普勒超声对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因此,腹部超声探查是布加综合征首选的、有价值的、非创伤性检查。 3.肝静脉、下腔静脉、门静脉及动脉造影 血管造影是确立B-CS诊断的最有价值的方法,常用的造影有以下几种:①下腔静脉造影及测压;②经皮肝穿肝静脉造影(PTHV);③经皮脾穿刺门静脉造影(PTSP);④动脉造影。 4.CT扫描 在布加综合征急性期,CT平扫可见肝脏呈弥漫性低密度肿大且伴有大量腹水。CT扫描的特异性表现是下腔静脉肝后段及主肝静脉内出现高度衰退的充盈缺损(60~70Hu)。增强扫描对Budd-Chiari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5.磁共振(MRI) 布加综合征时,MRI可显示肝实质的低强度信号,提示肝脏淤血,组织内自由水增加,MRI可清晰显示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开放状态,甚至可将血管内的新鲜血栓与机化血栓或瘤栓区分开来;MRI还可显示肝内侧支循环呈现的蛛网样变化,同时对肝外侧支循环亦可

库欣综合征的诊断指南

临床内分泌学与代谢杂志》(J Clin Endocrinol Metab)发表了国际内分泌学会组织编写的库欣综合征诊断指南。指南的发表引起了国际内分泌学界的高度重视,内分泌学专家纷纷发表各种评论和(或)解读。 (Eur J Endocrinol)2010年4月,法国的吉尔纳特(Guignat)和贝尔特拉(Bertherat)在《欧洲内分泌学杂志》 上发表的一篇解读文章值得重视。 该解读文章首先指出,指南具有高度权威性和可靠性。国际内分泌学会组织了8位国际顶级专家组成库欣综合征指南编写特别任务组。任务组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对目前可以获得的全部科学证据进行了系统回顾,并达成共识。在编写完成后,该指南先后获得了国际内分泌学会临床指南分委会及临床事务分委会、内分泌学会理事会(The Endocrine Society Council)的认可。 解读作者指出,2008年似乎是库欣年(The year of Cushing's)。除上述库欣综合征诊断指南外, 2008年7月,J Clin Endocrinol Metab还发表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依赖性库欣综合征治疗共识》。2008年,法国亦出台了两个关于库欣综合征(一个关于肾上腺意外瘤,另一个关于库欣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的国家指南。 国际内分泌学会关于库欣综合征的诊断指南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点。 谁该接受检查? 指南推荐,应在下列人群中寻找库欣综合征患者,即① 具有多个进展性临床表现,且这些表现与皮质醇增多症症状一致者;② 具有与年龄不符的临床表现者;③ 体重增长速度加快而身高增长速度减慢的儿童; ④ 有肾上腺意外瘤者。 如何检查? 检查一共分两步走,即筛查和确诊(图)。

布加综合征的护理

布加综合征定义: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肝静脉和邻近的下腔静脉狭窄闭塞,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液回流障碍,产生肝大及疼痛、腹水,肝脏功能障碍等系列临床表现。 布加综合征出院指导:出院后继续服用抗凝药,注意有无鼻粘膜、牙龈出血,皮肤黏膜上出现不明原因的淤血点或瘀斑,在日常活动中,避免过度用力擤鼻涕、挖耳朵或鼻孔,避免过度用力,选用软毛刷刷牙。鼓励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如绿色蔬菜、鱼肉等。避免进食粗糙、刺激性食物。 应遵医嘱定时到医院复查肝肾功能、凝血机制,如出现消化道出血、腹水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保持心情舒畅,进行适当的锻炼。 : 布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腹水和肝大是最常见的临床征象,临床表现与阻塞部位有关,肝静脉阻塞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肝脏肿大,压痛及腹水;下腔静脉阻塞者在肝静脉阻塞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常伴有下肢水肿,下肢溃疡,色素沉着,甚至下肢静脉曲张,病变波及肾静脉者,可出现蛋白尿,甚至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的护理 (一)术前护理 1.| 2.心理护理护士耐心向病人讲解疾病知识,安慰病人,使其消除抑

郁,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体位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有下肢并发症者抬高患肢,高于心脏 水平20-30cm,以利于静脉回流。 4.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出血先兆。如有上腹不适、恶心、心悸、 脉快、黑便等症状出现时,应嘱病人静卧休息,通知医生并备好三腔二囊管,需要时开放粗大静脉。 (2)有心功能不良的病人,应尽量减少病人的活动,以免增加心脏负 担。 (3)《 (4)指导病人做深呼吸运动,以减少呼吸道并发症。采取有效措施防 止病人发生便秘,以避免因用力咳嗽或排便增加胸腔压力,诱发消化道出血。 5.药物护理使用保肝药物,慎用对肝功能有损害的镇静或安眠药 物。使用利尿剂,记录24小时尿量,测量体重1~2次/周。 6.饮食护理 (1)进食高蛋白、高营养、高维生素、低脂、无渣饮食。避免进食过热、粗糙、干硬、带骨、渣或鱼刺、油炸以及辛辣食物,饮 食不宜过热,以免损伤食管粘膜而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禁烟酒,少喝咖啡和浓茶,劝告病人要小口进食,细嚼慢咽。有腹腔积 液、水肿者,应给予低盐饮食。 (2)对营养不良的病人,应遵医嘱经静脉途径补充白蛋白及热量或静脉高营养治疗,注意预防静脉高营养所致的并发症。

初级护师-外科护理学 讲义 第29章 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护理

第二十九章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解剖生理概要 第二节门静脉高压症 (一)病因、病理 分型常见病因 肝前型肝外门静脉血栓形成、先天性畸形、肝门区肿瘤压迫肝内型(95%) 窦前型血吸虫病 窦后型 我国常见:肝炎后肝硬化。 窦型 肝后型布加综合征、缩窄性心包炎 (二)临床表现 表现备注 脾淤血、肿脾功能亢进→三系减低(以白细胞及血小板最明显)

(三)治疗原则 (四)护理措施 【例题】 门腔静脉吻合术的主要目的是 A.减少腹水形成 B.降低门静脉压力 C.消除脾功能亢进 D.改善肝功能 E.阻断侧支循环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门腔静脉吻合术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门静脉压力。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流术的最主要缺点是 A.手术难度大 B.易发生血栓 C.不能减轻腹腔积液 D.易诱发肝性脑病 E.不能纠正脾功能亢进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流术的最主要缺点是易诱发肝性脑病。

关于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术后护理,错误的是 A.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B.禁用吗啡 C.低蛋白饮食 D.忌食过烫食物 E.早期起床活动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术后应卧床1周。 门静脉高压症术前护理措施错误的是 A.给予低脂、高糖、高维生素饮食 B.用酸性溶液灌肠 C.手术当日常规放置胃管 D.凝血障碍者可给予维生素K E.卧床休息避免劳累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门静脉高压症术前一般不放置胃管。 患者,男性,45岁,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术后2周内患者应定期检查 A.生命体征 B.腹部体征 C.肝肾功能 D.凝血功能 E.血小板计数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后2周内患者应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 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最有效的止血方法是 A.垂体后叶加压素静脉滴注 B.输新鲜全血 C.应用各种止血药物 D.三腔两囊管压迫 E.去甲肾上腺素加入冷盐水口服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最有效的止血方法是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

布加综合征1例报道

布加综合征1例报道 发表时间:2012-03-15T09:34:52.1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8期供稿作者:任方元陈继红[导读] 布加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较大肝静脉或肝段下腔静脉部分/完全梗阻性肝静脉—下腔静脉血液回流障碍。 任方元陈继红(湖北省恩施州中心医院感染科湖北恩施 445000)【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8-0243-01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较大肝静脉或肝段下腔静脉部分/完全梗阻性肝静脉—下腔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导致淤血性门静脉高压症和下腔静脉高压症两大综合征[1]。我科确诊布加综合征1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7岁,农民,因“反复腹胀伴双下肢水肿9月余”于2011年4月28日入住我科。患者起病后曾于2010年7月20日在我科住院,诊断为“不明原因肝硬化并脾亢”,治疗好转出院。此后反复出现腹胀及双下肢水肿,行利尿治疗效果不佳,为求诊治,再次来我科就诊。既往否认肝炎等病史,无饮酒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生命征平稳,神清,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听诊无特殊。腹软,肝肋下未及,脾左肋下约3cm,质中,无触痛,腹水征(+),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入院查肝功能示:AST44.8U/L,TBIL36.4umol/l,DBIL11.8umol/l,IBIL24.6umol/l,TP50g/l,ALB26.9g/l。血常规:WBC1.6×109/L,余大致正常。肾功能电解质正常。抗HAV、HCV、HEV及HBsAg均(-)。腹部彩超示:肝硬化,脾大,脾静脉扩张;脾门部等回声:副脾可能;右侧附件区小囊肿;腹腔少量积液。心脏、上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彩超示:心脏形态结构及瓣膜活动未见明显异常;肝硬化;肝静脉变细;下腔静脉起始端变窄。上腹部CT示:肝段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狭窄,腹部及心底近膈面区多发静脉曲张,肝大,淤血性肝硬化可能,脾大,综合考虑为Budd-Chiari综合症可能;肝右后叶下段强化结节影,建议随访鉴别于肝血管瘤和小肝Ca;副脾;右肾轻度积水。胃镜示:十二指肠降部炎症伴息肉;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综合分析,诊断考虑:布加综合征。 诊疗经过:入院后给予护肝、利尿等治疗。于2011年5月6日在局麻下行下腔静脉造影+下腔静脉球囊成型术,手术顺利。5月13日复查肝静脉彩超示:肝静脉变细。复查肝功能示:AST53U/L,TBIL28.3umol/l,DBIL13.3umol/l,TP61g/l,ALB33.62g/l。肾功能电解质正常。患者腹胀及双下肢水肿好转。于2011年5月15日出院。出院后嘱其定期复查彩超。随访至今未再次出现双下肢水肿等情况。 2 讨论 布加综合征病因复杂,是一种少见疑难病,因其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常易被误诊误治,因其临床症状及其转归酷似肝炎后肝硬化,临床上许多病例常被误诊为肝炎肝硬化长期治疗,效果不佳。本病的确诊常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无创的实时超声和多普勒超声及CT扫描可对95%以上的病例提示Budd Chiari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但DSA仍是诊断BCS的金标准[2,3]。对于不明原因肝硬化,特别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应首先考虑本病的可能,可首选彩超进行常规鉴别。目前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布加氏综合征的首选治疗。参考文献 [1]Janssen HL,Garcia-Pagan JC,Elias E,et al.Budd-Chiari syndrome:A review by an expert panel.J Hepatol,2003,38:364-371. [2]Gailloud P,Oishi S,Carpenter J,et a1.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angiography:new tool for simultaneous three—dimensional rendering of vascular and osseous information during rotational angiography,AJNR Am J Neuroradiol,2004,25(4):571—573.[3]Kubo T,Shibata T,Itoh K,et.a1.Outcome of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e venoplasty for hepatic veuous outflow obstruction after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Radiology,2006,239:285—290.

颅内高压症护理查房

内容:颅内高压症的观察及护理 地点: 主讲人: 时间:2012/12/15 参与人员: 病人基本信息: 伍继发,男,62岁,因头晕,呕吐,呕吐成喷射状,紧急送往我科。 定义: 颅内高压症(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CP)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合并症,许多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非神经系统障碍性疾病,最终都可能以颅内高压症为主要的表现。急剧的颅内压增高常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明确病因、刻不容缓,紧急救治。 一.颅内压: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上产生的压力。 颅内压形成的条件:颅腔密闭,颅壁无弹性。 二.颅内高压症的概念: 1.正常颅内压 成人:80-200 mmH O (5-15 mmHg) 2 O ( 2.5-7.5 mmHg) 儿童:40-100 mmH 2 2.颅内高压症 O (15mmHg) 成人:﹥200mmH 2 儿童:﹥100mmH2O (7.5mmHg) 3.脑灌注压 脑部具有自动调节脑压的功能,以保证正常的脑血流灌注。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ICP),脑灌注压在50~150mmHg(1 mmHg约等于13.6mmH2O)的范围内,脑能够维持正常的脑血流量需求。平均动脉压的下降,或者颅内压的增高,都会引起有效脑灌注压的迅速下降。当脑灌注压低于50mmHg时,脑的自动调节能力即失去代偿,脑血流量随脑灌注压的降低而被动下降,脑功能就会遭受到损害。 三.颅内高压症的发生原理 颅内压力的调节与代偿 -- Morno-Kellie原理: l颅腔的容积基本上恒定,颅腔内容物的体积也基本保持稳定。若脑、脑脊液、血液三者中,某一种的体积增大或增加,其它两种内容物的量则相应减少,实现颅内压在一定限度内,保持正常的平衡状态。

布加综合征护理

布加综合征护理 布加氏综合征(简称IVCS)是由于下腔静脉受邻近病变侵犯、压迫或腔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的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性阻塞,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因之障碍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征候群。 【观察要点】 1、患者生命体征情况,面色、皮肤温度、弹性及色泽变化,有无出血性休克表现,有无肝性脑病及肝性脑病先兆症状。有无心挛、黄疸、肝掌、蜘蛛痣及皮下出血点,下肢有无水肿等。 2、观察腹部情况:有无腹痛、有无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怒张,肝大小,脾大的程度和质地,有无腹腔积液及其程度,腹围大小,有无移动性浊音。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护士耐心向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安慰病人,使其消除抑郁和悲观心理,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体位卧床休息,取半卧位。右下肢并发症者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以利静脉回流。 2.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出血先兆。如有上腹不适、恶心、心悸、脉快、黑便等症状出现时,应嘱病人静卧休息‘ (2)有心功能不良的病人,应尽量减少病人的活动,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3)指导病人作深呼吸运动,以减少呼吸道并发症。 (4)药物护理使用保肝药物,慎用巴比妥等对肝功能有损害的镇静或安眠药物。使用利尿剂者,记录24小时尿量,测量体重1~2次/周。 (5)饮食护理①进食高蛋白、高营养、高维生素、低脂、无渣饮食。避免进食过热、粗糙、干硬、带骨、渣或鱼刺、油炸以及辛辣食物,禁烟酒,有腹腔积液、水肿者,应给予低盐饮食。②对营养不良的病人,应遵医嘱经静脉途径补充白蛋白及热量或静脉高营养治疗,注意预防静脉高营养所致的并发症。 (6)术前准备按血管外科术前常规护理。 3、术后护理 (1)执行全麻术后常规护理。 (2)体位全麻未清醒者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 (3)病情观察①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注意病人意识状态,早期发现肝性脑病前期症状;监测心脏功能,记录每小时尿量。发现病人出现心衰先兆时,应立即报告主管医师及时处理。②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如有出血及时报告医生。③有腹腔积液的病人,应注意腹围变化。 (4)饮食护理术后禁食,肠蠕动恢复后,可给流食,并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 (5)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胃管及胸腔引流管,保持其引流通畅,避免扭曲、拉脱,观察并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 (6)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心功能不全:为本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腹水或乳糜腹;血胸;肝性脑病。 【健康指导】 1.行为指导避免劳累和过度活动,保证充足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

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护理精华版

. 第二十九章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护理 ——难!但可以搞定!TANG 1.解剖生理概要(1)解剖(2)生理 2.门静脉高压症(1)病因病理(2)临床表现(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5)护理措施 第一节解剖生理概要 )234(TANG 门静脉的重要解剖——个毛细血管网之间;:介于2 2 3支静脉汇集而成; 3:主要由个侧支循环。4 :有4 个毛细血管网之间:2门静脉系统位于一端:胃、肠、脾、胰的毛细血管网; 另一端:肝小叶内的肝窦。 . . ①肠系膜上静脉 ②肠系膜下静脉 ③脾静脉 门静脉主干 )门静脉侧支循环“4”(TANG 食道下段交通支①胃底- -肛管交通支②直肠下端 ③前腹壁交通支 ④腹膜后交通支 TANG 记忆技巧 一上一下, 一前一后。 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最具有外科意义。. . .

门静脉高压——胃底食道静脉曲张——上消化大出血TANG TANG 门静脉高压——前腹壁交通支曲张——海蛇头 门静脉高压症第二节 TANG总结(一)病因、病理—— 常见病因分型肝外门静脉血栓形成、先天性畸形、肝门区肿瘤压迫肝前型 窦前型血吸虫病 95%肝内型()窦后型我国常见:肝炎后肝硬化。窦型布加综合征、缩窄性心包炎肝后型. . 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最常见):假小叶 TANG】关于布加综合征【补充 . . 肝静脉和其开口以上段的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肝后门脉高压。 病理生理——三个典型改变:①脾淤血、肿大,脾功能亢进; ②静脉交通支扩张,突出改变是4处交通支扩张,以食管下段及胃底交通支最为重要; ③腹水。 (二)临床表现 1.脾大、脾功能亢进。 TANG 脾为什么会大?答:门静脉血流受阻——脾脏充血性肿大。. . 憋 2.呕血和黑便 食管下段及胃底曲张静脉突然破裂——急性大出血——呕吐鲜红色血液或排出柏油样便——甚至休克;

布加氏综合征

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是以肝静脉和/或其开口以及肝上段下腔静脉回流障碍,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肝细胞充血坏死为病理基础的临床症候群。因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相关专业较多,临床上容易造成误诊、误治,故正确诊断的关键是对本病的充分认识,凡有门静脉高压表现,伴有:胸背静脉曲张;双下肢水肿或色素沉着;肝脏明显肿大;术中发现下腔静脉或肾静脉增厚发白,静脉压力增高;门脉高压行分流术后门脉压力未降低的患者均应考虑布加氏综合征的存在。 布加氏综合征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先天性与左肝和血管胚胎形成期,下腔静脉肝段联接右肝和心通道失败,未能建立起流入右心耳的正常通道有关,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被覆盖上皮细胞的纤维结缔组织隔膜阻塞。获得性目前认为与肿瘤、口服避孕药、夜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抗凝血酶Ⅲ缺乏、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和高凝状态相关。 1 分型 布加氏综合征的分型方法很多,简单的分为两型,Ⅰ型:膜性梗阻;Ⅱ型:血栓性梗阻即下腔静脉一段梗阻。Sugiura’S则将其分为三型,Ⅰa:下腔静脉膜性梗阻并肝静脉开放;Ⅰb:下腔静脉膜性梗阻并肝静脉阻塞;Ⅱ:下腔静脉一段梗阻并肝静脉梗阻;Ⅲ:下腔静脉隔膜伴狭窄并肝静脉开放。 2 诊断依据 2.1 临床症状及体征布加氏综合征可以发于各种年龄,以20~40岁多见,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以及起病快慢有关。下腔静脉梗阻病程较长,病变位置较固定,常位于下腔静脉与右心耳联结处,并常合并有左肝静脉梗阻。临床表现为:下肢水肿、下肢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胸壁、腹壁、后背静脉曲张,血流方向为头向血流,腹水,右上腹胀痛不适,食道静脉曲张,脾脏肿大,肝脏淤血肿大,这与肝性门脉高压,肝脏硬化、萎缩变小不同。晚期病人可出现肝功能不全表现如:乏力,凝血机制异常等。严重时血栓累及肾静脉,可出现少尿,肌酐、尿素氮增高等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少数病人起病较急,可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大出血、黄疸、肝性脑病等。 2.2 辅助检查 2.2.1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有相应的发现:肝功能异常,血清胆红素、ALT、AKP升高,出凝血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等。晚期患者可出现低蛋白血症,但不如肝硬化门脉高压时明显。 2.2.2 多普勒超声超声检查是简单有效的诊断手段,确诊率可高达95%。检查的内容包括:下腔静脉、肝静脉及肝脏形态,有意义的改变为:下腔静脉受压(肿大的肝脏压迫)或梗阻(肿瘤、血栓等),肝后下腔静脉管壁运动消失,血流紊乱;肝静脉开口梗阻或闭塞,管壁增厚、狭窄,不规则迂曲、扩张,侧支循环形成;肝实质回声不均,肝尾叶及左肝后叶肿大(通过第三肝门直接回流至下腔静脉),右肝萎缩。另外,脾脏肿大,腹水,肝外侧支(奇静脉、半奇静脉、脐

布加综合症治疗指南

布-加综合征介入诊疗指南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最初定义为由肝静脉阻塞导致的肝静脉回流障碍、肝脏淤血而产生的门静脉高压临床症候群;广义定义为肝静脉和(或)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所导致的门静脉和(或)下腔静脉高压临床症候群;病理生理学定义为从肝小静脉到下腔静脉和右心房汇合处的任何部位的肝静脉流出道的阻塞。 BCS分型:目前比较公认的分型为肝静脉阻塞型,下腔静脉阻塞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造成阻塞的原因为肝静脉或/和下腔静脉隔膜或节段性闭塞。 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BCS的病例报道;90年代后,随着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不断改进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国内大组病例(大于100例)报道不断增多,国内各省市均有发病,但在黄淮流域较为多见,已成为常见病。国内外众多文献报告布-加综合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但确切病因至今仍不明确 BCS的治疗经历了由外科手术向介入治疗转变的过程,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BCS的首选治疗方法,为了规范介入治疗方法,减少并发症和统一疗效评价标准,经相关专家多次讨论,达成以下共识,希望对BCS的介入治疗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本共识中所指BCS为原发性BCS。因本共识是相关专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现有的文献报道制定,尚缺乏严格按循证医学要求设计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观察结果资料的支持。因此,待相关的临床资料完善后,将进一步完善修订。 本共识包括术前诊断、介入治疗和术后处理三部分。 术前诊断 一、临床主要表现 1.肝静脉阻塞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黄疸,肝脾肿大, 顽固性腹水,脾功能亢进,消化道出血等门静脉高压的症状和体征,在临床上极易误诊为肝炎后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肾炎等。 2.下腔静脉阻塞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肿胀、静脉曲张、色素沉着,单侧或双侧反复发作或难愈性溃疡,已排除单侧或双侧髂静脉阻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者;躯干出现纵行走向、粗大的静脉曲张为下腔静脉阻塞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二、影像诊断 (一)影像检查方法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查房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2.03.20 地点: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陈燕燕石慧李澍君李楠韩佳蓓孙京京李阳王晓瑞韩金兰 霍清娟李淑芳宁鹏茹任玲李孟娟张美娟李芳芳 护士长:今天护理查房以病人33床邵文帅为例,邵文帅男,15岁,室上性心动过速,今天组织大家进行护理查房的目的有三,第一由于本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希望通过此次查房,让大家对所学的本疾病知识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实践更加深入的了解疾病的护理相关内容第二发现护理过程中还有许多疾病知识的不足及时改进,为病人提供更加全面的优质护理服务第三加强护士对专科疾病的业务学习为今后的护理工作做好基垫。下面请责任护士李阳汇报病史。 责任护士李阳:邵文帅男,15岁,室上性心动过速,主管医生顾国平,以“间断心慌不适1月余”为主诉与 3.12 08:00自行步入病房,来时神志清,精神尚可,来时生命体征36.6℃P74次/分,R20次/分Bp100/70mmHg,给予急查血常规、血凝四项、心肌酶、肌红肌钙蛋白等,提示异常化验结果:白细胞105.1/g, 心电图:A型预激综合症医嘱给予心内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普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对症治疗。口服药:阿司匹林100mgPo qd 莲花清文胶囊1.4g Tid Po等。经过以上抗血小板聚集,抗凝,3.19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后,患者诉心慌较前减轻;现住院第8天,情绪稳定,心慌较前减轻,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继续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对症治疗。 患者现存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有: 舒适的改变:心慌与心输出量的减少有关 护理措施:1.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如半卧位,告知患者卧床休息的重要性。 2.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严格限制探视,保证充分休息和睡眠。 3.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及心电图变化,观察心率、心律等变化,备齐各种抢救药品及设备,并使其处于启用状态。 4.避免诱发因素,如饱餐,受凉,情绪激动及用力排便。 5.护理操作时要轻柔,及时安慰患者,减轻患者痛苦及不适感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与医源性制动有关 护理措施: 1.因患者术后需要沙袋压迫6小时,右下肢制动24小时,所以需及时巡视病房,听取患者主诉,及时满足其合理需要。消除其紧张心理。 2.将常用物品放在患者床头,方便患者取用。协助患者进餐等。 3.把呼叫器放在患者伸手可得的地方,及时了解患者需要。 焦虑与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对治疗及手术缺乏信心有关 护理措施: 1.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病区环境,护理人员应态度和蔼,各项操作要熟练,取得患者的信任,减轻其恐惧心理。

库欣综合征

第十三章库欣综合征 库欣综合征(Cushing综合征,Cushing’s syndrome)为各种病因造成肾上腺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所致病症的总称,其中最多见者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亢进所引起的临床类型,称为库欣病(Cushing 病,Cushing’s disease)。 Cushing综合征的病因分类如下: 1.依赖ACTH的Cushing综合征包括:①Cushing病:指垂体ACTH分泌过多,伴肾上腺皮质增生。垂体多有微腺瘤,少数为大腺瘤,也有未能发现肿瘤者;②异位ACTH综合征:系垂体以外肿瘤分泌大量ACTH,伴肾上腺皮质增生。 2.不依赖ACTH的Cushing综合征包括:①肾上腺皮质腺瘤;②肾上腺皮质癌;③不依赖ACTH的双侧肾上腺小结节性增生,可伴或不伴Carney综合征;④不依赖ACTH的双侧肾上腺大结节性增生。 【临床表现】 Cushing综合征有数种类型:①典型病例: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血质、紫纹等,多为垂体性Cushing病、肾上腺腺瘤、异位ACTH综合征中的缓进型。②重型:主要特征为体重减轻、高血压、水肿、低血钾性碱中毒,由于癌肿所致重症,病情严重,进展迅速,摄食减少。③早期病例:以高血压为主,肥胖,向心性不够显著。全身情况较好,尿游离皮质醇明显增高。④以并发症为主就诊者,如心衰、脑卒中、病理性骨折、精神症状或肺部感染等,年龄较大,Cushing综合征易被忽略。⑤周期性或间歇性:机制不清,病因难明,一部分病例可能为垂体性或异位ACTH性。 典型病例的表现如下: (一)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血质 面圆而呈暗红色,胸、腹、颈、背部脂肪甚厚。至疾病后期,因肌肉消耗,四肢显得相对瘦小。多血质与皮肤菲薄、微血管易透见有时与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增多有关(皮质醇刺激骨髓)。 (二)全身及神经系统

布加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https://www.doczj.com/doc/fb14034077.html,/ 布加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所致,肝静脉和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常伴有下腔静脉高压为特点的一种肝后门脉高压征。据了解布加综合征的误诊率非常高,下面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布加综合征鉴别诊断的方法: 1.下肢静脉曲张如何与布加综合症鉴别诊断 布加综合征是指肝静脉或(和)肝段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阻塞,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所引起的脏器组织淤血受损的临床症候群。主要临床表现为脾脏肿大,大量而顽固性腹水,食管静脉曲张常合并出血,胸腔壁静脉曲张,双下肢水肿及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溃疡等。B超检查显示:肝体积和尾状叶增大,肝脏形态失常、肝静脉狭窄和闭塞。临床工作中根据患者的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以及B超检查,必要时进行腔静脉插管造影,可以进行明确诊断。 2.下肢静脉曲张如何与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症鉴别诊断 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症的特征是肢体增长、增粗,浅静脉异常粗大并曲张,皮肤血管瘤三联征,下肢静脉造影可以发现深部静脉畸形呈部分缺如,分枝紊乱而多,浅静脉曲张等。在临床工作中,根据患病者的病史及其特征,较易鉴别。 3.下肢静脉曲张如何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鉴别 患者有突发性下肢粗肿、肿胀病史。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期出现下肢浅静脉曲张,以小腿分枝静脉及小静脉曲张为主。患肢肿胀明显,伴有肢体沉重、胀痛不适,活动、站立后诸症加重,卧床休息后不能完全缓解,胫前、足踝部呈凹陷性水肿,皮肤营养障碍较明显。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深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同时存在血液倒流。下肢静脉造影显示:深静脉管壁毛糙,静脉管腔呈不规则狭窄,部分静脉显示扩张。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和浅静脉曲张。

中医治疗布加1例

姓名:吴x性别:男年龄:19 科别:周围血管5楼床号:8 病案号: 首次病程记录 2011-04-23 10:00 患者吴x,男性,19岁,汉族,安徽省人。主因腹胀、腹部膨隆15月于2011-04-23 09:20入院。病例特点:1、男性,19岁,慢性起病;2、患者于15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胀满,腹部膨隆,早期没有引起重视,后逐渐出现恶心,不能饮食,于2010年2月就诊于安徽省立医院,查大量腹水,血沉,c反应蛋白增高,未明确诊断,给予保守对症治疗,具体用药不详,腹胀逐渐减轻,后可进食。于2010年3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查静脉彩超后诊断为“布加氏综合征”,建议患者手术治疗,但由于器材原因未能进行,患者在家仍然有腹胀,腹部膨隆,饮食不佳情况,为求诊疗首次来我院,门诊以“布加氏综合征”收入院;3、既往体健;4、查体:T:36.0℃ P:77次/分 R:19次/分 BP:90/70mmHg 神清合作,言语流利,面色萎黄,查体合作。腹部膨隆,肝肋下2cm可触及,脾脏未触及,腹壁及胸壁未见明显浅静脉扩张,后背部无明显浅静脉扩张。双下肢发育无畸形,双下肢肿胀不明显,深静脉通畅试验(-)。入院诊断:1、布加氏综合征诊断依据:1、患者为青壮年男性,19岁,慢性起病;2、腹胀伴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曲张表现15个月;3、查体及既往病史所见。鉴别诊断:单纯肝硬化也可出现腹胀及腹壁浅静脉扩张,多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或肝癌病史,行下腔静脉造影无血栓征象。诊疗计划:给予布加氏综合征护理常规 2级护理,平卧位抬高患肢,予活血化瘀,改善静脉回流治疗,口服活血通脉胶囊、迈之灵片改善静脉回流,静点活血中药制剂,患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下注,脉道不通,治以清热利湿,化瘀通脉,方用: 利湿包2包散结3号包1包茯苓20g 泽泻20g 当归20g 夏枯草10g 柴胡15g 枳壳12g 猪苓10g 通草10g 三棱12g 莪术12g 桃仁15g 红花20g 白术15g 白芍15g 经过中药调整一个月时间,患者腹壁静脉曲张的症状减轻,复查血栓部分再通。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