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都市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问题_1

都市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问题_1

都市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问题_1
都市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问题_1

都市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问题

关于《都市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问题》,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资本主义自诞生以来一直在飞速发展, 同时其内在的固有矛盾也如影相随。资本主义自身一直在寻找各种方法缓解与克服这种内在的矛盾。从罗斯福新政到福特主义、凯恩斯主义, 不断地自我调整。进入1970年之后, 找到了新的途径————城市空间生产, 这一途径确实非常有效地缓解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但同时自身也有其局限性, 造成了人与城市的异化, 积累了很多问题。如人的精神困境、城市空间正义缺失、生态环境恶化等, 这些问题很可能引发新的危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 解决当代的困境与危机、反抗资本主义的革命焦点是城市空间的控制权即“城市权利”。超越资本主义未来的理想社会形态将完成于城市, 因此城市应当以不同于资本逻辑的新价值观来建设。

关键词:都市政治经济学; 城市问题; 资本主义危机; 城市空间; “城市权利”; “都市革命”; 马克思主义;

Abstract:Capitalism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since its birth, and its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have followed. Capitalism has been looking for ways to alleviate and overcome its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from Roosevelt's New Deal, Fordism, and Keynesianism, constantly adjusting itself. After 1970, capitalism found a new way, which is urban space production. This approach has indeed effectively alleviated the 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 of capitalism;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its own limitations, which has caused alien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city, and has accumulated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spiritual dilemma of people, the lack of urban spatial justice,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tc. These problems are likely to trigger new crises. Contemporary Western Marxist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focus of revolutionizing contemporary dilemmas and crises and rebelling against capitalism is the power to control urban space, which emphasizes “city rights”. The futu re ideal social form that transcends capitalism will be completed in the city, s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should follow new values different from the logic of capital.

Keyword:Capitalism Crisis; Urban Space; City Rights; Marxism;

在当代, 全球“超大都市”不断涌现, 城镇化浪潮也如火如荼, 人类居住分布日益趋于城市化。世界城市居民在2008年首次超过农村居民, 预计至2050年, 城市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70%。据统计, 至2016年中国城镇人口比例已经过半, 达到57.35%, 城市已经成为人类主要的生活空间, 城市社会正在崛起。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城市从未像今天这样飞速地扩大为“超大都市”。列斐伏尔在1970年出版的《城市革命》一书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相互重叠与延续的时代, 即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城市时代。他用“城市时代”来称谓现在这一历史时期, 并认为全球化的实质就是城市化。

那么, 城市飞速发展的内驱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 都市是现代性进展的成果, 同时, 现代性也是城市发展的内驱力。然而, 仅仅从这一方面来解释近几十年来全球城市的疯狂增长并不够。为此, 只有回到政治经济学的视野, 才能更为深入地说明人类历史的这一深刻转变。正是在这一视角上, 当代城市问题

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共鸣, 采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剖析当代城市, 才能更好地说明与抓住根本问题。可以说,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由以往的文化批判转向了都市政治经济学批判, 这一批判是以“城市空间生产”为基础展开的。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 以亨利·列斐伏尔、大卫·哈维等人为代表的城市马克思主义者们, 延续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 把当代都市问题与资本积累直接因果关联。对此, 哈维明确指出:“肆虐的资本主义开发已经摧毁了传统城市, 过渡积累的资本不顾社会、环境和政治后果, 无休止蔓延的城市增长。城市成为永无止境地消化过渡积累资本的受害者。”[1]前言ix概言之, 城市问题的根本在于资本积累。因此, 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通过分析资本特性与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运行逻辑, 才能理解都市的增长与城市问题。然而, 正如马克思所言, 哲学的任务不是解释世界, 而在于改变世界, 批判的最终目标就是寻找一种可能的解决途径。本文探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城市学在这一方面的解决方案, 他们提出了“城市权利”与“都市革命”, 并力图构思与创造出一种充满活力的城市日常生活。

 

 

一、过度积累与空间修复:缓解资本主义危机的当代途径

我们知道, 资本的本质在于追求利润, 实现资本积累。过度积累一直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成为资本主义危机的主要根源, 周期性经济危机一直困扰资本主义。哈维直接指出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当资本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不断增加, 却无法得到盈利性的吸收时, 危机就发生了。”[2]换言之, “资本剩余”如何被盈利性地吸收与转换, 是资本主义的根本问题。在资本主义的最初阶段,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在商品能够顺利流通与循环的前提下, 主要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和提升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来实现的。当资本积累过度, 剩余资本不能被有效吸收时, 资本主义就会寻找新的出路来缓解这一矛盾。资本就会转向哈维称之为的次级循环, 即投入到固定资本, 包括生产与消费的建筑环境, 如城市交通、住房等。“长期以来我一直坚持认为, 贯穿整个资本主义历史, 城市化从来都是吸收剩余资本和剩余劳力的关键手段。”[1]43固定资本的投入实际上是利用“时空上的转移”将资本积累寄托到未来的收益上。生产与消费的建筑环境投资较

大, 单个资本家将资本转向次级循环是较为困难的, 所以常常是通过金融和国家机构及信用体系中的虚拟资本来完成的, 即凯恩斯主义——————福特主义。

但是, 通过未来时间的补救方法只能暂缓危机。固定资本投资也有自身矛盾, “为了克服空间障碍, 用时间消灭空间, 空间结构被创造出来, 但它们自身却成为进一步积累的障碍。”[3]具体而言, 最初的城市建筑吸收了大量的资本剩余, 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空间距离, 加速了资本的有效循环。也就是说, 通过改善交通环境, 加快商品的运输, 缩短了资本循环周期。然而, 城市环境建筑不但建筑周期长, 取得收益较慢, 而且作为固定资本具有周期性贬值的特征。城市建筑空间具有非流动性, 在某个特定时候就会阻碍生产力。资本按照自身要求建筑了一个城市空间景观, 又不得不在特定时刻摧毁它。例如, 交通方式与商品形式的变化要求城市空间建筑重建。具体而言, 在发展中逐渐出现了汽运、火车、空运和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 商品形式与性质也越来越多样化, 不同的商品适用不同的运输形式, 在信息化的时代很多商品则无须运送。当主导性商品和运输方式变换时, 比如说信息产品替代实物产品成为主导商品时, 原有的城市交通与空间环境就不再有利于商品的流通。特定时刻城市建筑作为非流动性的固定资本, 面临的是要么破坏性重建带来价值丧失, 要么成

为资本进一步积累的障碍。

纵观资本自身的发展史, 自1970年后, 资本主义进入到空前稳定的阶段。资本主义的丧钟在鸣响了150多年后, 反而进入了一个繁荣而稳定的时期, 对此, 如何进行解释呢?当代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认为, 自1970年后资本找到了新的路径即“城市空间生产”, “如果没有内在于地理扩展、空间重组和不平衡地理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资本主义很早以前就不能发挥其政治经济系统的功能了。”[4]在当代, 城市空间有效地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哈维把此称为“空间修复(the spatial fix) ”。他说:“我用它来描述资本主义要用地理扩张和地理重构来解决内部危机趋势的贪婪动力。我故意让它平行于‘技术修复’的说法。资本主义, 我们可以说, 沉迷于地理扩张, 如同它沉迷于技术变革和通过经济增长实现无穷扩张。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为了可能到来的危机, 一直以来没完没了地寻求空间修复的当代版本。”[5]虽然空间修复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资本剩余的问题, 但却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具体而言, 城市空间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为资本找到了新的增值途径, 并有效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危机。

第一, 空间商品化。城市空间建构不仅具有固定资本的性质, 而且空间本身也成为商品, 如房产炒作就是对城市空间的商品化。这一变化使城市空间的使用价值逐渐被交换价值掩盖代替。正如列斐伏尔所言, 以使用和使用价值为特征的古代传统城邑被瓦解了, 城市由作品变成产品, 交换价值成为主导。

第二, 空间重组成为资本增殖的手段。城市空间的公共设施如机场、地铁、商场、学校、医院等的整合与规划, 会提升作为商品空间的交换价值。在当代, 我们不难发现, 公共设施优质和完备的地方其空间产品价格要高些。如房产价格与周围的空间结构的变化存在莫大关联。

第三, 通过空间生产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 维持了资本主义秩序。城市空间的结构安排了人的生产、生活秩序, 城市的物质建筑反映了城市中人的关系。在列斐伏尔看来, 空间是政治性“以历史性的或者自然性的因素为出发点, 人们对空间进行了政治性的加工、塑造”[6]37。通过城市规划在空间上分离出等级来监管, 如富人区与贫民窟、高档餐厅与平民餐馆等。不

仅如此, 城市的规划还重新分配了工人工作地点, 工人变得更加离散和流动, 削弱了具有反抗性的阶级力量。“政治力量从控制不安稳人群的角度出发, 常常寻求重新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生活。”[1]43此外, 城市空间生产中还出现房地产开发商等新富阶层与一批新的城市赤贫阶层。也就是说, 城市空间生产不仅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 而且成为一种“政治工具”, 维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秩序。

第四, “不平衡的地理发展”。由于交通和通讯等技术的发展, 空间距离的障碍基本消除, 投资、生产、消费几乎可以在全球不同的空间内完成, 哈维称之为“时空压缩”。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地理发展的不平衡, 通过空间资本开拓了“殖民地”, 从地理空间上扩充了资源、拓展了吸收剩余资本的市场。资本主义对城市空间的资本化与政治化的生产, 为资本积累找到了新的途径, 维持了资本主义的生产与社会秩序, 有效地缓解了资本主义危机。

二、远去的初衷与异化的城市

在城市飞速发展的时代, 我们回望初衷, 或者说, 理论应

该不断地追问“城市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只有这样, 才能提醒现实走在客观而冷静的道路上, 不至于迷失方向。然而, 在当代, 当城市空间成为消解过渡积累的工具、成为资本增殖的载体之时, 城市发展的初衷已经发生改变。城市本身作为可以被消费与买卖的商品生产者, “一个以营利为目的而不是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为目的的扩张中的经济必定创造出一个新的城市形象。”[7]这个城市的形象是以资本与商品的需要为尺度而建造出来的, 城市空间的多样性与空间存在的多种意蕴逐渐被平面化, 生活于其中的都市人的生活必然也发生了改变。在这样的都市中, 看似一派繁荣, 实际却蕴含着更为广泛而深远的危机。不仅城市中的文化与活力丧失, 而且城市空间缓解过度积累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 其也遭遇到自身的界限, 并且带来一系列城市问题。

资本逻辑遵循利益最大化, 资本控制下的城市规划常常经过理性化的精确计算, 由此设计出来最符合收益的方案。城市空间的建筑是为了资本增殖以实现积累, 并不是为了人的需求。可以说, 城市空间在资本的控制下规定了人们的生存模式。城市空间对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娱乐和思想等几乎都给予了安排与规训。如城市空间中的交通方式, 住宅、商业和办公建筑的格局, 娱乐场所与娱乐方式, 城市中的大小广告牌向我们传递的信息, 等等。在资本控制的城市空间中, 城市中的人被异化了, 而城市

本身也未能得到幸免, 由以往的“意义”城市变为冰冷的庞大的“商品”城市。资本逐利的要求, 使城市不断向外扩张, 越来越多的大都市涌现出来。但是, 这几乎没有带来城市的多样性。城市空间在资本的统一原则规划下, 发展起来的城市千篇一律, 如相似的交通、住宅、办公楼、商业圈和娱乐方式等。这种城市空间同质化发展吞噬了多样性的城市文化、地方习俗和价值观念。昔日具有向征意义与文化特色的建筑被大量破坏。城市展现的不再是人的意义活动, 而是资本的逻辑。以往的“意义”城市逐渐被“商品”城市所代替, 即城市由“作品”变成了“商品”, 失去了“意义”变得冰冷。可以说, 在资本控制的城市空间中, 城市与城市中的人都是异化的。

这种资本控制下的“异化城市”产生了诸多问题, 给人带来了新的困境, 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城市空间与人口膨胀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在资本逻辑原则下, 城市空间最大化利用, 不但使得高楼大厦四处林立, 而且建筑高度不断增加。城市的发展不断向外扩张, 人口的密度也不断增加。城市变得过于庞大, 变得喧闹拥挤, 造成了交通拥堵, 教育、医疗资源短缺, 引发了犯罪等社会问题。

第二, 人与自然相分离, 喧闹的城市隔断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人的全部活动与需求几乎都纳入到城市空间中, 如办公室工作、去健身房锻炼、去电影院和游乐城娱乐、到商场与超市购物、去餐厅用餐, 等等。人们在高楼大厦之间穿梭着, 成为被城市圈养的动物, 人与自然应有的有机联系被隔断了。

第三, 人与人的交往空间缺失, 物与物的关系成为主导。资本化的空间侵占了大量的公共空间, 人们失去了在公共场所休闲与交流的机会。休闲与交往方式常常变为在消费空间的交际。资本逻辑规划的生活让人们奔波于金钱和利益之中, 人的交往变为物的交往, 人与人之间更多地是冰冷的利益关系。

第四, 人的精神焦虑。资本塑造同质性的城市空间导致了当代都市人的统一生活模式, 人们虽身处不同的城市, 却很少感觉到新奇与陌生。人生存空间的差异性逐渐被消除, 在同一化的城市空间中, 人变得片面化与单向度, 失去了自身存在多样化的总体性。同质与单面的城市生活阻碍了人的创新与激情。正如哈维所说的, “旧巴黎不可能永远存在, 而新巴黎似乎太可怕了, 没有灵魂, 也没有思想。”[1]前言ii在长期乏味单一的生活中, 人的创造力无处释放, 变得没有活力与生机。冰冷的金钱与建筑冲淡

了人的情感, 生活的意义变得匮乏。在创造力与情感的压抑下, 人们倍感焦虑。

另外, 资本主义虽然借助城市空间得到新的发展, 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和矛盾, 不可能无限地一直发展下去, 其会引起新的危机。城市空间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资本增殖的无限性与城市空间的有限性之间。列斐伏尔将城市定义为全部社会生活的要素, “没有中心, 就不会有都市存在, 这涉及商业中心、符号中心、信息中心、决策中心, 等等。”[6]55构成性中心就是聚集、集中和共时代的形式。城市构成性中心常常是集中一切包括财富、权力、文化等于一体的中心, 如法国巴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代表。可以看出列斐伏尔将城市等同于构成性中心, 而构成性中心不可能一直无限发展下去, 终于会走向自我瓦解。资本逻辑之下必然导致城市过度发展, 发展过度就会导致匮乏, 如优质的空气、水、石油、煤炭, 方便的贸易环境等变得匮乏, 这些都是构成中心衰亡的因素。在大都市中, 历史好像魔术师一样, 曾经极度匮乏的食物在今天极大丰富, 而曾经廉价且极度丰富的自然、空间、水、阳光等在今天则成为新型的匮乏。这些生存必需品的匮乏与高成本, 将导致大都市自身的衰亡。正如我们所看到的, 城市郊区化、老城的破败与瓦解等。资本主义通过城市空间维持经济与社会秩序, 然而, 随着城市中心的发展、饱和与瓦解引发了“革

命”, 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城市危机。“郊区繁荣, 而内城却停滞或衰退。白色人种的工人阶级兴旺了, 然而, 受到影响的内城少数民族, 特别是非洲裔美国人却没有兴旺起来。其结果是出现了一系列内城动乱, 包括底特律和沃茨。……最终积累成为美国40个城市自发暴动。成为有目共睹且不难给命名的‘城市危机’。”[1]52资本化的城市空间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等级关系, 当城市空间瓦解、“赤贫”阶层被抛弃之时, 反抗的声音就尤为响亮。

可见, 城市空间的发展并不是无止境的, 当它达到某个阶段时就会自行走向衰亡。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曾经预言了城市发展的历程, 他使用“胀破的城市容器”来形容城市的这种状态, 把这种城市的终极状态称为“废墟城市”。当城市达到饱和状态时, 资本将会向其他新的空间转移, 利用城市空间实现资本增殖就是依赖于空间的差异性, 资本需要不断寻找新的空间, 进行城市的同质化发展与建设。但是, 这种城市空间发展得越快, 城市空间资本化的限度就越快地到来, 当空间的差异化完全消失, 城市空间资本化的道路就达到了它的限度。城市按这种资本逻辑发展下去, 最终人类得到的很可能是一座座庞大的废城, 并且由于资源的耗尽引起生态性的灭亡。按照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观点, 生态问题与资本主义逐利的本质相关, 城市空间资本化的

发展是引起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资本主义为达到增殖的目的, 就要不断地重建与扩张城市空间。与此同时, 城市建设与维持必然会消耗大量的资源, 排放大量的废弃物, 如城市建设中需要的钢铁、木材等, 维持城市生活的水、电等, 毫无节制的城市化发展最终将这些资源消耗殆尽。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诸如废气、污水等的排放给自然造成了严重污染。过度的消耗与污染使地球难以负重。当前, 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人类的主要问题。从根本上说, 这是资本与资源之间始终无法克服的矛盾。

最后, 城市空间与金融、信用制度等的联合发展, 使贪婪的资本还未达到自身限度就提前产生了危机。2008年, 由次级房贷引发的经济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具体来说, 城市空间作为资本增殖商品相对其他商品而言, 它的生产周期比较长, 迟缓的生产供应与需求很难同步。当需求上升时, 很难产生相应的供应量, 就会导致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刺激投机, 信用制度与抵押贷款的产生则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投机之中。同时, 空间产品的生产周期问题使部分资本投资转向抵押贷款, 即一些投资者将钱借给那些无能力购买房产的人, 从借款者那里来获益, 而借款的购房者则期望房价上涨来获得赢利。也就是说, 两者的收益是通过虚拟资本的持续增长与流通实现的。

随着金融衍生品的不断涌现, 虚拟经济逐渐占据了更多的份额, 真实的供需关系已经不再重要, 一切变得泡沫化。但是脱离实体泡沫化增长的经济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一旦泡沫破裂势必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从长期角度来看, 创造和生产空间场所的活动显然是投机的, 而且虽然这些活动的最初目的是消除过度积累, 但通常会面临在今后出现更大规模过度积累的风险。所以, 城市和其他形式的基础设施投资都具有易发生危机的特征。”[1]432008年的经济危机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城市空间资本化的经济后果。随着全球化发展, 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互依、生态上的共存越来越紧密, 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的地理发展, 将危机转嫁给全球, 因此,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无论是经济还是生态上的危机都具有全球化性质。资本主义通过城市空间的发展引发的危机很可能规模更大、范围更广, 后果也更为严重。

三、都市革命:当代主要的解放途径

不同样态的城市是不同时期文明的外化表现, 因为城市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可以说, 有什么样的观念、什么样的实践, 就将建构什么样的城市。从根本上而言, 当代城市问题的出

现是人自身出现问题, 在我们思考“要建构什么样的城市”时, 首先应该考虑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而, 这些依旧停留在理论的思考层面。如何按照人的需要和愿望建造城市, 使城市属于人民、成为真正的家园却是一个现实问题, 即城市空间的支配权归属于谁。正是在这一含义上, 哈维提出了“城市权利”。他认为, “城市权利是一种按照我们的期望改变和改造城市的权利。另外, 改变城市不可避免地依赖于城市化过程中集体力量的运用, 所以, 城市权利是一种集体的权利, 而非个人的权利。”[1]52也就是说, 改造和建设城市空间是一种人权, 是该城市居民的集体人权。城市化过程本身就是对于城市空间支配权与控制权的争夺, “谁的城市”这一问题摆在了都市人的面前。越是超大的都市, 对于城市空间控制权的争夺就越是激烈, 这种争夺形式多样, 政治的、金融的、舆论的, 等等, 可能激进也可能温和, 但都是残酷的。城市化进程本身就生产着空间不正义、创造着新的权贵与赤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当代马克思主义者认为, 对于城市空间支配权的争夺是大都市中的主要问题, 所有的一切问题都要在这里寻找答案。因此,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都市革命”是当代的主要革命形态, 也蕴含着新生的希望。

从当下的现实来看, “资本”占据着城市空间支配权, 这背后当然有着政治的因素, 因而从资本手中夺回城市也是一个政

治问题。资本主义通过城市空间得到发展, 生产了极大丰富的物质, 同时也造成了城市空间正义的缺失, 产生了反抗的力量。虽然晚期资本主义的存在与发展的方式转向了城市空间, 但是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本质并没有变, 只是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城市空间商品化的过程存在着不平等的空间剥夺, 通过强制、经济等各种方式, 将许多人排除在城市之外。如对贫民窟进行强制拆除, 驱逐居民, 而房产开发商往往只需花费很少的费用甚至无须花费就可以得到开发权, 在原有拆迁的土地上进行空间的重构和改造并出售, 这是一种常见的资本增殖方式。从中获得巨大利益的是那些投资者和开发商, 而那些原居民和城市中的下层人——————常常是城市建筑工人与维持城市生活的各种工人, 由于被开发后的住宅大幅度增值而无力购买。许多拆迁居民、低收入者、失业者等群体就是这样通过空间的方式被剥削、排挤, 成为被都市边缘化的城市人。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理论家们认为, 这些被城市边缘化的人将成为反抗城市空间资本化的主要力量, 并应该通过争夺进入都市的“城市权利”来从资本手中拿回属于人们的城市。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认为城市权利是反抗资本主义的重要因素。在他们看来, 城市权利不仅仅是关乎个人权利的问题, 更是反抗资本、变更资本主义的可能路径。列斐伏尔明确提出未

来的社会形态是“都市社会”, 在他看来, “都市革命”指的是划分当代社会阶段的那些转变。如同“工业革命”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 通过“都市革命”, 社会将进入以都市问题为主导的社会阶段, 因而未来能否超越资本主义的革命将是以争取城市权利为目的的“都市革命”。城市空间资本化生产出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城市权利是针对城市空间正义缺失而提出的, 要求平等的空间权利, 根本上就是要求政治权利平等, 从而改变资本主义关系。在列斐伏尔看来, “城市权利本身就标示着一种处于首位的权利:自由的权利, 在社会中有个性的权利, 有居住地和主动去居住的权利。进入城市的权利、参与的权利、支配财富的权利(同财产权有明晰的区别) , 是城市权利的内在要求。”[8]列斐伏尔旨在通过城市空间差异化和平等化抵抗城市空间同质化和对下层人的排斥。人的生存空间承载着人的生活方式, 其不仅具有政治经济性质, 也具有文化性质, 反映着人的存在状况。空间差异化、多种样态是人的总体性存在的要求, 同质化、单一化的生存空间只会产生单面化的人。因此, 日常生活革命、对于差异化空间的需求, 是人的权利。而城市权利则意味着城市空间摆脱资本的控制和异化, 恢复人的主体性与总体性, 人成为主体来塑造自己的城市和生活。在这个意义上, 城市权利代表着对资本的超越与颠覆, 具有超越资本主义的革命性意义, 也只有超越资本主义才能改变城市空间的资本化。

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争夺城市权利?“主张城市权利即是一种对城市化过程拥有某种控制权的诉求, 对建设城市和改造城市方式具有某种控制权的诉求, 而实现这种对城市的控制权需要采用一种根本的激进的方式。”[1]5在要求某种权利时, 如果不能顺利得到满足, 往往会通过激进的方式来获得, 如走上城市街头巷尾的示威、游行和罢工等, 各种形式的城市运动成为要求城市权利的主要表达方式。

当前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生存空间, 新型的社会形态将完成于城市, 因此, “城市设计的任务当中包含着一项更大的任务:重新建造人类文明”[9]。人们通过城市权利从资本手中夺回城市空间, 城市未来的发展应当按照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的新价值观和文明观来建设。在现有的资本主义拜物教的价值观下, 不会生成新的城市空间。那么城市空间的发展应遵循怎样的尺度?如何建设理想的城市空间呢?如果说资本主义的城市空间是遵循资本逻辑、以经济技术为中心、注重交换价值的生产, 那么承载新文明与新社会形态的城市空间应当扬弃以经济为中心、遵循人本主义的价值逻辑, 从交换价值回归到使用价值, 从物回归到人本身。“在这个‘新社会’中, 生产主义将被超越, 增长也会受到控制和引导, 对于技术的(信息的、电脑的、导弹和火箭等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的变迁和效应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 的变迁和效应 关于《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的变迁和效应》,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令世界惊讶,人口红利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源泉。近年来,有关人口红利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热议。本文将另辟蹊径,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的变迁和效应。 一、人口红利

1.人口红利的现代经济学解释 美国学者大卫?布鲁姆在研究人口转变对东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时最早提出“人口红利”。此后,大卫?布鲁姆明确提出人口转变将产生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即出生育率、死亡率的降低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给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机会窗口。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人口转变的过程会逐渐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即总人口中适龄劳动人口规模大,青少年和老年人人口规模小。这种结构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且人口的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形成了对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有利的条件,被称为“人口红利”。 2.人口红利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劳动力能够创造剩余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由三部分来度量: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数量大国,劳动力供给充足,造成了劳动力商品的价格下降。此外,劳动力价值决定受到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社会消费水平较低,劳动力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远远小于发达国家。 这些决定了中国的劳动力使用成本较低,资本积累较高,这就是“人口红利”。 二、中国人口现状

传播学英文用语

传播Communication 内向/自我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群体传播Group Communication 组织传播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 单向传播One-Sided Communication 双向传播Two-Sided Communication 互动传播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媒介Media 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新媒介New Media 新闻洞News Hold 新闻价值News Value 传播者Communicator 主动传播者Active Communicator 受传者/受众/阅听大众Audience 受众兴趣Audience Interest 受众行为Audience Activity 信息Information 信号Signal 讯息Message 信息熵Entropy 冗余/冗余信息Redundancy 传播单位Communication Unit 奥斯古德模式Osgood Model 编码Encoding 解码Decoding 信源Source 传播的数学理论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传播渠道Communication Channel 有效传播Effective Communication 传播效果Effects 知识沟Knowledge-Gap 使用与满足模式Uses and Gratifications Model 使用与依从模式Uses and Dependencys Model 口传系统System of Oral Communication 地球村Global Village 内爆Implosion 全球化Globalization 本土化Localization 电子空间Cyber Space 数字化Digitalization 文化帝国主义Culture Imperialism 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守门人Gatekeeper 新闻采集者News Gatherers 新闻加工者News Processors 模式Model 有线效果模式Limited Effects Model 适度效果模式Moderate Effects Model 强大效果模式Powerful Effects Model 子弹论Bullet Theory 两级传播模式Two-Step Flow Model 多级传播模式Multi-Step Flow Model 沉默的螺旋模式Spiral of Silence Model 劝服传播Persuasive Communication 议程设置模式the Agenda-Setting Model 时滞Time Lag 最合适效果跨度Optimal Effects Pan 时间跨度Time Span 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 选择性接触Selective Exposure 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 选择性理解Selective Perception 选择性记忆Selective Retention 可信性提示Credibility Heuristic 喜爱提示Liking Heuristic 共识提示Consensus Heuristic 市场驱动新闻学the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意识形态Ideology 霸权Hegemony 权力话语Power Discourse 视觉文本Visual Text 文本Text 超级文本Hypertext 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 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 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批判学派/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 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 女权主义/女性主义Feminism 符号学Semiotics/Semiology 符号Sign 能指与所指Signified/Signifier 非语言符号Nonverbal Sign 非语言传播Nonverbal Communication 意指Signification 话语理论Theories of Discourse 文化期待Culture Expectations 文化批判Culture Criticizing 范式Paradigm 叙事范式Narrative Paradigm 强语境High Context 弱语境Low Context 功能理论Functionalism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育明考研:2013年北大行政管理比较政治经济学状元笔记

七月一日之前推出全国58所院校行政管理视频和资料,优惠价为1680元-2500元。越早越优惠。。。还赠送最后三套押题卷和公共课阅卷老师一对一的点评指导。 育明教育包揽2008-2013年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状元!2008年第一名郭同学398分,2009年第一名冯同学418分,2010年第一名葛同学398分,2011年第一名周同学384分,2012年第一名王同学402分,2013年第一名郭同学402分。 23.社会联盟范式的主张P123及特点P124-126,代表作品P126-136。 A.主张: 它注重分解国家和社会,所强调的互动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和社会的组成部分在不同利益的驱使下的交叉联合与斗争,指出社会的组成部分和国家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利益而交叉组成社会联盟以推动或反对一定的政策。政策依靠社会联盟推动。 B.特点: 首先,对国家和社会的分解。 其次,以利益为中心的研究视角。 再次,对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及历史演变等宏观变量的重视。

最后,研究层次、方法的多样性。 C.代表作品: 两本书,一是《困难时期的政治》,二是《贸易与联盟》 24.制度主义的主张P139,流派P144&P150及其区别P155 A.主张: 它主要分析规则、规范对个人或组织的利益、能力和行为的影响。 B.流派: 首先,历史制度主义(路径依赖P148)。a.认为制度可以使个人重新定义自己的利益所在,b.认为制度可以通过影响甚至决定个人对自己利益的定义而影响甚至决定他的行为,c.认为如果制度影响政策结果,那么历史则创造出制度。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人有意识的思考和行为的结果,而制度反过来又限制人的行为,认为制度并不决定行为,个人建立在制度约束上的理性选择决定行为,制度为人与人的战略互动提供了重要的限制环境。 C.历史制度主义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区别:P155 首先,分析层次和研究方法不同。 其次,利益形成的解释不同。 25. 比较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角比较 比较角度比较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 1.以个体为中心 的理论视角新古典政治经济学自由主义 2.以国家为中心 的理论视角国家主义现实主义 3.以社会为中心的 理论视角社会联盟理论新马克思主义 4.以制度、理念为 中心的理论视角新制度主义建构主义(育明教育注:考察过)

经济转轨研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

经济转轨研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 [摘要]经济转轨研究存在多种理论范式,但研究目标多指向经济转轨中的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和国际因素。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综合考量这些因素,通过利益-制度这一对核心概念来研究国际-国内、国家-社会框架内国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从此视角来看,经济转轨是处于国际体系中的国家政府整合国内社会行为体利益偏好,从而形成新的国家经济制度的过程。在经济转轨发生以后的若干年里,转轨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依然是对于国内结构的把握。在实践中,国家偏好与社会行为体利益偏好的整合受到多种国际力量的冲击,政府面临对偏好来源的界定与整合的双重任务,政府协调利益体矛盾的能力受到考验。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转轨;国内政治;社会行为体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0)09-0022-05 经济转轨是原计划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形态的转变。西方主流经济学以其一般理论为基础把经济转轨作为经济事件加以阐释,遇到了转轨实践中的难题:有意想不到的俄罗斯的失败,却也有出人意料的中国的成功。新政治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等各理论流派进行多角度的探索,对影响经济转轨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经济转轨研究越来越指向一种政策的出台过程,成为一种政策选择的政治事件。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化,转轨经济日益受到国际力量的冲击,于是,国内转轨政策的出台被置于国际体系当中加以考察,已经成为一种理论上的诉求,也是转轨经济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经济转轨及经济转轨理论的问题指向 从经济转轨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来看,影响经济转轨的各种因素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经济转轨中的政治因素 新古典经济学以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为基础,以效用价值论和均衡分析为主要工具,强调自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政策主张是建立市场制度。然而在俄罗斯经济转轨出现无序状态时,新古典经济学陷入理论困境。于是,政治、法律、文化等因素被纳入主流经济学研究框架之中,出现了多种理论逻辑对经济转轨的解释。如:比较经济学研究范式强调在发达的市场中强大的政府的作用。科尔奈用软预算约束造成短缺经济来解释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斯蒂格

从传播学视角谈翻译-最新文档

从传播学视角谈翻译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翻译研究一直在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以丰富自身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活动。今天,翻译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与其他学科形成了交叉互连的关系。作为一种语际转换过程,翻译也是 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1] ,翻译的任务在很多时候就是信息的传播。传播学起源于二十世纪初期,形成并成熟于中后期,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二十世纪末期,翻译研究界开始关注传播学的理论,用传播学的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活动。翻译将原文作者、原文文本、译者、译文文本和读者组成了一个信息传递系统,传播学则是研究人与人、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社会与团体之间怎样借助符号,进行信息沟通[2] ,所以说传播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本文从目的、本质和模式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借助传播学的研究拓宽翻译的理论视野,为翻译研究提供另一个视角。 、翻译与传播的目的比较 译者在从事翻译工作时,总是从文本的意义出发,在语义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语言、文化等方面的转换活动。因此,“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享有最重要的地位,翻译工作者和翻译研究者都把原作意义的传达视为翻译的根本任务。 译者的首要任务是透过语言符号捕捉、理解隐藏在字里行间里的意义,再用另外一种语言将其重现。因此,传递原作的意义 既是翻译的出发点又是翻译的归宿。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 Eugene A. Nida )指出“ Translation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 ”,“翻译就是翻译其意思” [3] ,这一观点清楚地说明了翻译的主要任务。 传播学主要关注的是信源到受众的信息传递过程。传播学中的信源相当于翻译中的原文文本,信息是译者要尽量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信源的受众则相当于翻译活动的译文读者。所以,准确传递意义是翻译的根本任务,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译文读者获得跟原文读者读原文时获得相同的信息一样。译者所起的是媒介作用,通过翻译这一语际转换活动,将原文的信息转化成译文传递给译文读者,这是译者的基本使命。从有效传递信息的角度来说,翻译和传播学的目的是一致的。传播学对应的是宏观方面的信息

政治经济学_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1: 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周日,中国为电力行业的垄断画上了句号。拥有占全国46%发电资产和90%输电资产的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重组为11家独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12月29日同时宣布正式成立。从1987年持续至今的中国民航业改革在2002年也有突破性进展。随着6大民航集团10月11日的成立,中国民航总局与下属的民航企业彻底脱钩。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其资产总和将占据中国民航总资产的80%。 问题: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分析: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竞争失效 (2)外部性 (3)市场不完全 (4)公共产品 (5)信息不对称 为弥补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政府介入的手段和领域为: (1)对效率的介入 ①财政支出②财政补贴③政府采购④限制垄断(2)对收入再分配的介入 ①税收和转移支付 ②公共事业投资 ③特别征税 (3)对经济稳定的介入 ①财政制度内在的自动稳定器 ②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③金融政策 ④紧急行政措施 ⑤道义上的劝告 本案例中,政府通过限制垄断,恢复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可操作的竞争。 案例2: 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向最高法院递交诉状,控告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来迫使消费者使用它的其它软件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探索者”Internet浏览器。1999年,该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在长达270页的判决中,法官杰克逊列举了微软一系列反竞争,保护垄断势力的行为。微软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势力范围,使其超越软件行业,而进入日趋有利可图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连接行业,他们已经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在通讯和科技公司中(如AT&T)。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具有垄断状态,把Internet浏览软件“网络探索者”(InternetExplorer)与“视窗”捆绑在一起也就相当于垄断了消费者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厂商上网的交通通道。问题: 1、结合该案例分析垄断和反垄断对社会造成什么样 的影响? 2、美国的反垄断法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 义? 分析:垄断市场会带来效率损失,影响市场作用的 正常发挥,主要体现在:垄断使产量减少,价格增 加;垄断造成社会无谓损失;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 取。 有必要通过反垄断措施纠正这种市场失灵,使价格 降低,增加消费者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1890年,美国通过了美国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 谢尔曼法。1914年,美国又制定了克莱顿法和联邦 贸易委员会法。这三个法案基本形成了美国的反垄 断法律体系。 美国反托拉斯法所规范的反竞争行为包括:联合限 制竞争行为、滥用经济优势的行为、价格歧视行为、 垄断与企业兼并行为、其他反竞争行为(股份保有、 董事兼任、瓶颈垄断、商业贿赂)、损害消费者的行 为(欺骗性定价、欺骗性广告宣传、虚假不实的标 签)。 美国反托拉斯法的特点是以限制造成垄断的不公平 竞争行为为主,而不反对现有的垄断企业。所以, 一个行业中垄断企业的存在本身并不违法,只有垄 断企业应用其垄断力量不公平地竞争时才算违法。 这使得美国的反托拉斯法具有很强的“行为法”特 点,即一切以企业行为是否违背公平竞争为判断依 据。 案例3: 中国电信改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中国联通 公司的成立。当时联通的总资产虽然只有中国电信 的1/260。但此举使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 的局面开始改变。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把 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原中 国电信被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 信三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2001年12 月,国务院批准了新的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对现有 的电信企业进行重组。中国电信现有资产划分为南 北两个部分。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河南、山东共 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信公司归中国电信 北方部分;其余归中国电信南方部分。 问题:1.垄断和市场失灵。2.政府对垄断的态度和 措施。 分析: 1.垄断市场的效率损失。 (1)垄断使产量减少,价格增加; (2)垄断造成社会无谓损失; (3)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取。 垄断市场的非效率导致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 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之一。 2.现今世界各发达国家限制垄断、促进竞争的政策 措施,基本上是根据上述标准把促进“可操作竞争” 作为政策目标。 在各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制定了有关禁止垄断、 维持公正交易的法律。具体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垄 断的立法,由行政机构加以监督,由司法机关加以 执行。各国政府的反垄断政策就是以这些法律为依 据展开的。 我国的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应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基 础上,结合本国国情。 案例4: 在小镇上,该镇的人从事的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一 种是养羊。镇上的许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羊群,并出 实用以做衣服的羊毛来养家。大部分时间羊在镇周 围土地的草场上吃草,这块地被称为镇共有地。没 有一个家庭拥有土地。相反,镇里的居民集体拥有 这块土地,所有的居民被允许在这块地的草场上放 羊。集体所有权很好地发挥作用,因为土地很大。 只要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有良好草场的土 地,镇共有地就不是一种竞争性物品,而且,允许 居民在草场上免费放羊也没有引起问题。时光流逝, 镇上的人口在增加,镇共有地草场上的羊也在增加。 由于羊的数量日益增加而土地是固定的,土地开始 失去自我养护的能力。最后,土地变得寸草不生。 由于共有地上没有草,养羊不可能了,而且,该镇 曾经繁荣的羊毛业也消失了。许多家庭失去了生活 的来源。 问题:什么原因引起这种悲剧? 分析:实际上,共有地悲剧的产生是因为外部性。 当一个家庭的羊群在共有地上吃草时,它降低了其 他家庭可以得到的土地质量。由于人们在决定自己 有多少学时并不考虑这种负外部性,结果羊的数量 过多。 如果预见到了这种悲剧,镇里可以用各种方法解决 这个问题。它可以控制每个家庭羊群的数量,通过 对羊征税把外部性内在化,或者拍卖有限量的牧羊 许可证。这就是说,中世纪小镇可以用现代社会解 决污染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放牧过度的问题。 但是,土地的这个例子还有一种较简单的解决方法。 该镇可以把土地分给各个家庭。每个家庭都可以把 自己的一块地用栅栏圈起来,并使之免于过分放牧。 用这种方法,土地就成为私人物品而不是共有资源。 在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时期实际就出现了这种结 果。 共有地悲剧是一个有一般性结论的故事:当一个人 用共有资源时,他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 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共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政 府可以通过管制或税收减少共有资源的使用来解决 这个问题。此外,政府有时也可以把共有资源变为 私人物品。数千年前人们就知道这个结论。古希腊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二下) 导论: 一:经济制度一般原理(经济制度含义,功能,演变): 含义: 社会经济制度:概括了全部经济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是财产关系。 经济制度可分为: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指具体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包括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制度等。功能: 既可推动生产力发展,也能阻碍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制度功能观点:承认制度对经济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同时更承认生产 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西方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功能观点:认为制度功能主要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构建激励机制。 忽略非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制度演变: 马克思主义制度演进理论:1、经济制度不具有永恒性,它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形态的发 展变化是一个历史过程;3、人在制度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4、改良与革命是经济制度 演变的两种基本形式;5、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经历社会制度演变的五个阶段。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是可变的;2、制度变迁原因在于主体追求利益最 大化;3、制度非均衡和制度均衡之间的转化;4、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5、 制度变迁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 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存与竞争(统一,对立,转化) 统一性: 两种经济制度的共存共处必然要发生联系和关系。两种经济制度具有共同利益,这些共同利 益要求两种性质不同的国家之间协同行动。两种经济制度之间具有相互借鉴之处。 对立性: 政治上:社会主义国家在现阶段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执掌政权;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是资本家及其代理人执掌政权。 经济上:社会主义国家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财产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制的财产制度和按资分配为主的收入分配制度。 意识形态上: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通行的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自 由主义。 转化性: 两种转化趋势:资本主义具有前进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现实性;社会主义也具有倒退到资 本主义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当前两种经济制度共处的优势:在资本主义一方,但是并不具有永久性。 第一讲:课堂讨论的三个问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之我见 思路(1)立论基础的正确性。(2)理论揭示的合规律性。(3)主体与途径选择的科学性 (4)与实践进程的关联性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早产儿”吗? (兼评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原理的“不在场”) (1)理论的界说。(2)矛盾综合的(历史)现实体现——历史必然性。(3)生产力的“发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视角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视角 2014年07月21日07:04 来源:文汇报作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60 □钟祥财 若干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探索成果 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十月革命以后,前苏联决策者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形势,逐步确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体制设计和理论依据方面基本参照了前苏联的模式,但在实践过程中,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暴露出一些问题,引起我党领导集体和经济学者的注意和思考,并产生了若干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探索成果。 如,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是否完全排斥商品生产?1956年,刘少奇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说:“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这个观点恐怕值得研究。”他次年指出,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是有计划,但计划只能计划那么几类,社会经济生活是几千种,几万种,几十万种,如果只强调计划性,就会把灵活多样挤掉,搞得简单、呆板。他说,“我们一定要使社会主义经济的多样性、灵活性超过资本主义,使我们人民的经济生活丰富多彩,更方便,更灵活”,为此“一定要有下面那样多的小计划,和中央的计划互相调整。但只是计划调整还不行,还要利用价值规律。” 1958年,毛泽东指出:“进入共产主义要有步骤。我们向两方面扩大:一方面发展自给性的生产,一方面发展商品生产。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他强调,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产,要看它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1962年“七千人会议”期间,毛泽东在修改刘少奇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工作报告时,增加了这样一段话:“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这样两个原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决不能不严格遵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 再如,怎样激发企业的积极性?毛泽东等人提出过适当放权的主张。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就企业管理而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如何看待它的独立地位,“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应当保证企业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在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干部管理、职工调配、福利设施等方面,有适当的自治权利”。 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讨方面,孙冶方在1956年提出:“通过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的认识和计算来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的这个重大作用——在我们社会主义经济中非但不应该受到排斥,而且应该受到更大重视。”1957年,顾准提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由价值规律通过市场发挥作用。经济计划应“减少它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具体规定”,“使价格成为调节生产的主要工具”。沈志远在1962年著文强调,必须肯定按劳分配首先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 但是,由于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即使有人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客观规律有所认识,这些规律在实际工作也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基于中国模式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探讨

基于中国模式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探讨 基于中国模式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探讨 基于中国模式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探讨 曾天 摘要: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步探索出的一条经济发展道路被概括为“中国模式”,并引起广泛关注。我国国民经济在微观和宏观上的低效率特征,从而决定了我国发展方式的不以人为本的、不讲可持续发展的非科学发展特征。要转变我国目前的发展方式,首先要摘清楚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才可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中国模式不经济科学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也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源。有人觉得,中国模式应该从体制、经济、政治等综合方面去分析:有人觉得,综合去分析体制、经济、政治问题为时过早了,当前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抓紧一切时间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有人觉得,中国模式做的已经很成功;有人觉得,中国模式是好是坏无法确定;更有人觉得,应当认真反思如今的中国模式,不是处处说好听的,也不应当将如今的中国模式推广出去。 低效率增长的中国模式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以来,主要体现的中国模式是效率低下的计划经济(公有产权)和效率高的市场经济(私有产权)。无论是农民们包揽耕种、将部分行业垄断化、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还是让大量的工人下岗:无论是医疗、保健、食品部门的市场化、教育事业的产业化还是加入世界的WTO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农产品经济市场、房屋的市场信心化等,都是以市场经济化为基础的(或者说是有效率的)。 换而言之,经济一定是市场化吗?市场到底是经济的或者是有效率的,这些都表明在既定成本的情况下收益性最大、在既定收益条件的情况下成本最小化。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化及其私有化的变革有多少是增长效率呢,我们得到的付出的又是什么? 我国的生产效率不论在美国、欧洲还是发达国家、不论是在日本、韩国、小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其整个经济体系的产入产出效率都是非常低的。 首先,市场的不经济化。根据新的古典主义的说法,市场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经济资源总是聚集在效率很高的地方,实现了消费者效用的最大化和厂商、供应商最大化利润,实质上市场是经济化的。 在中国模式体制中也表现了市场的不经济化。为什么市场无法将资源信息合理的用到有用的地方吗?例如,将商品用在社会或者个人最需要的地方。

传播学经典理论英文翻译(最新整理)

1.Opinion Leaders Active in information networks, have many information channels ,so they can often provide information and advice for others and can influence others. 2.The Spiral of Silence For a controversial issue, people will watch the "climate of opinion" before they make comments . judging their opinion whether the "majority opinion", when people feel that their views are "majority" or in the "advantage" , it will tend to boldly express this opinion; when found his views are "a few" or in a "disadvantage" they often remain "silent." The more people remain silent, the more feel that their views are not well accepted, thus a result, the more they tend to remain silent. Repeated several times, they form representing "dominant" status views and more powerful, while holding "inferior" opinions of people sound more and more weak, such a cycle, forming a "one more loudly, and the other more and more silent spiral down the process. " 3.Gatekeeper Lewin was first proposed this idea. The information was screened and filtered by communicator. Communicators decide what we can see and how we can see . 4.Selective exposure hypothesis Audience in the contact information of the mass media is not

课名:比较政治经济学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课名:比较政治经济学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课号:研究生课程03216270/本科生讨论课03231330 学分:3 时间:周一9:00(研究生课程) 地点:廖凯原楼(政府管理学院大楼)436 教师:朱天飚(https://www.doczj.com/doc/fb13396624.html,/faculty/zhutianbiao/) 通讯:62767273或62767272tianbiao@https://www.doczj.com/doc/fb13396624.html, 答疑:周一14:30-17:30(廖凯原楼423) 简介: 比较政治经济学主要讨论国家、社会与经济互动的历史、理论及相关专题。主要问题包括: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是怎样形成和演化的?全球化下国家、社会与经济的关系是什么?政府应该介入多少经济事务?经济因素是怎样影响国内政治的?本课在回答上述问题时致力于对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做一个全面介绍。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深入分析政治、经济体系、力量、与主体行为者在国内层面的相互作用。 要求: 1.课堂讨论(可用一篇老师指导下的研究论文代替):50% 2.每周阅读总结与评论(每周阅读总结成绩为5分,共50分):50% 3.每次缺课减总成绩3分。 网址: 政治经济系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fb13396624.html,/ 政经学园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fb13396624.html,/(未名BBS—分类讨论区—课程特区) 必读: 1.《比较政治经济学》第二版草稿。 2. 每周阅读。 泛读(仅作参考,非必读): 1. Barry Clark, Political economy: a comparative approach (New York, Westport, and London: Praeger, 1991).《政治经济学——比较的视点》王询译(当代政治经济学译丛,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2. James Caporaso and David P. Levine, Theories of political economy(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政治经济学理论》刘骥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3. Robert Gilpin,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杨宇光杨炯译(东方编译所译丛,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 4. Ronald H. Chilcote, Theories of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Westview, 2000).《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高铦、高戈译(政治理论译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5. Jan-Erik Lane and Svante Ersson,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2nd edition (London and Washington: Pinte, 1997).

政治经济学网上答案

1. 政治经济学是()。 A. 原初的社会科学 B. 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交叉 C. 从政治的角度研究经济学 D. 我国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 A. 阶级性 B. 科学性 C. 实践性 D. 以上各项都正确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政治和经济 B. 生产力 C. 生产关系 D. 生产方式 4. 生产关系是指()。 A.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 人与人的自然关系 C. 人与自然的关系 D.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5. 由抽象到具体是()。 A. 由理论到实践 B. 由一般到特殊 C. 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 D. 由宏观到微观

6. 矛盾分析是为()。 A. 调和矛盾 B. 揭示矛盾 C. 解决矛盾 D. 把矛盾双方对立起来 7. 实证分析是为了说明()。 A. 现实是什么 B. 将来是什么 C. 过去是什么 D. 以上各项都包括 8. 政治经济学是()。 A. 社会科学的皇后 B.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C. 一门社会科学 D. 以上各项都包括 9. 经济学家应该()。 A. 认识世界 B. 改造世界 C. 既认识又改造世界 D. 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10. 学习政治经济学是为了()。 A. 多重目的 B. 掌握知识 C. 获得必修学分 D. 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11. 商品的二重性是() A.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 交换价值和价值 C. 价值和使用价值 D. 费用和效用 12. 商品是()。 A. 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 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物品 C. 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 为他人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13. 价值是()。 A.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B. 交换价值的基础 C. 调节价格运动的规律 D. 以上各项都正确 14. 劳动二重性是指()。 A. 死劳动和活劳动 B.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C.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D. 以上各项都不正确 15.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 A. 成正比 B. 成反比 C. 无关 D. 以上各项都有可能

政治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资本主义经济部分 主题词:垄断组织 一、案例内容 2003年6月30日,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宣布,自7月1日以来,有线电视预订费从12元增加到18元,增长了50%。这引起了媒体和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未经价格听证的价格任意上涨表示强烈不满。歌华有线电视用户220万户,每户每月多收6元,年均超过1.584亿元。新增主营业务收入1.584亿元,不包括国家交纳的税款,基本上是公司的净利润。歌华有线怎么能这么咄咄逼人?原因很简单:它们都是由垄断造成的。歌华有线电视是北京市政府授权的唯一一家负责北京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管理和运营的公司。它是垄断行业中的垄断企业,具有很高的垄断性和经营稳定性。众所周知,垄断行业的成本是最难估算的,电信部门说市话亏损,邮政部门说普通信件业务亏损,民航公司说航运亏损,自来水公司说亏损,有线电视公司也说自己亏损。有线电视行业比电信行业更具垄断性。目前,有线电视用户别无选择:只有网络接入提供商,只有服务内容。例如,北京用户只能选择歌华有线电视网,只能选择歌华提供的唯一服务。北京的用户说:“我不想多付钱。我不需要看超过50个节目。前面的20个程序已经足够了,但是我不能选择支付原来的20套钱。作为一家企业,歌华有线当然可以利用这个词。当产品市场上只有一个卖方,市场上没有类似或类似的替代品代替垄断者销售的产品时,企业就有“随心所欲”的自由。 二、案例分析 完全垄断简称垄断,又称独占,是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完全由一个制造商控制的市场结构。如果制造商能够控制或影响整个市场的供应,那么它就构成了垄断。完全垄断具有以下特征:1。独家经营。2。产品不可替换。三。价格自己决定。4。实现差别定价或价格歧视。5。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因此,完全垄断者能够长期保持其垄断地位。垄断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各种“产业壁垒”阻碍了其他厂商的进入。就本案提到的上市公司歌华有线而言,它是北京市政府批准的唯一一家负责北京有线电视网建设、管理和运营的公司。这是一个典型的垄

比较政治经济学考研笔记 课件-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

2014年行政管理视频课程+近三年真题+笔记+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2500元7月1日前报名,8折优惠!8月1日前9折优惠! 北大、北外、中财、北外教授领衔辅导! 2013年包揽北大、人大、北师大、矿大、地大、北林、湖大、川大考研状元!2013年育明教育北大行管状元第一名学员 集体选择理论的主张(观点)P111-112 首先,利益集团的组成是一个集体行动的问题。(如何解决“搭便车”问题) 其次,不同类型的利益集团对经济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再次,社会中利益集团的构成直接影响国家的兴衰。 23.社会联盟范式的主张P123及特点P124-126,代表作品P126-136。 A.主张: 它注重分解国家和社会,所强调的互动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和社会的组成部分在不同利益的驱使下的交叉联合与斗争,指出社会的组成部分和国家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利益而交叉组成社会联盟以推动或反对一定的政策。政策依靠社会联盟推动。 B.特点: 首先,对国家和社会的分解。 其次,以利益为中心的研究视角。 再次,对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及历史演变等宏观变量的重视。 最后,研究层次、方法的多样性。 C.代表作品: 两本书,一是《困难时期的政治》,二是《贸易与联盟》 24.制度主义的主张P139,流派P144&P150及其区别P155 A.主张: 它主要分析规则、规范对个人或组织的利益、能力和行为的影响。 B.流派: 首先,历史制度主义(路径依赖P148)。a.认为制度可以使个人重新定义自己的利益所在,b.认为制度可以通过影响甚至决定个人对自己利益的定义而影响甚至决定他的行为,c.认为如果制度影响政策结果,那么历史

则创造出制度。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人有意识的思考和行为的结果,而制度反过来又限制人的行为,认为制度并不决定行为,个人建立在制度约束上的理性选择决定行为,制度为人与人的战略互动提供了重要的限制环境。 C.历史制度主义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区别:P155 首先,分析层次和研究方法不同。 其次,利益形成的解释不同。 25. 比较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角比较 比较角度比较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 1.以个体为中心 的理论视角新古典政治经济学自由主义 2.以国家为中心 的理论视角国家主义现实主义 3.以社会为中心的 理论视角社会联盟理论新马克思主义 4.以制度、理念为 中心的理论视角新制度主义建构主义(育明教育注:考察过) 5.政策倾向比较国家的经济干预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 26.福利国家的概念P163-164、内涵、类型及其起源。 A.概念: 出处:威廉·坦普尔(William Temple) 定义1:那些把保证其公民一些基本的福利作为责任的国家。 定义2:福利国家包含一系列将货币和必须物品、服务分配给公民的制度和政策,而这个分配不建立在市场运作的基础上。 定义3:福利国家是那些直接运用有组织的力量(通过政治运作和行政手段)对市场力量的运作进行以下三个方面修正的国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