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2019年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2019年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近代史必备知识一:列强的侵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一、列强的侵略

1、鸦片战争(1840-1842):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与英法(俄美帮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中法战争(1883-1885):《中法新约》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

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英法德美俄日意奥(奥匈帝国),《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分为局部侵华(1931-1936)和全面侵华(1937-1945)

侵华罪行:政治上,实行殖民统治,以华制华;经济上,进行野蛮掠夺,实行以战养战;文化上进行奴化教育;军事上发动事变,制造大屠杀。

二、中国人的抗争及探索

1、人民自发

(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反抗外来侵略)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2、农民阶级

(1)太贫天国运动(1851-1864)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2)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3、地主阶级及爱国官兵

(1)林则徐、魏源等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2)关天培虎门抗击英国侵略。

(3)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4)左宗棠收复新疆。

(5)黄海海战:邓世昌等抗击日军。

4、资产阶级

(1)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2)革命派:孙中山等以三民主义为指导,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激进派: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解放了思想;后期宣传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5、无产阶级(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1)五四运动:1919,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00周年)

(2)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一大提出最高目标,二大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三大提出国共合作。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民大革命(1924-1927)国共合作——北洋军阀。放弃革命领导权,失败。

(4)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也称土地革命时期,1927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文家时决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1931中华苏维埃政权在江西瑞金成立;1934-1936红军长征,保存了革命骨干,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1935遵义会议,独立自主解决问题。

(5)抗日战争(1937-1945):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

(6)解放战争(1945-1949)国共内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国民政府垮台。

一、近代中国的经济形式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自然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外商刺激、洋务经济诱导、自然经济解体、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原因:甲午战后,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推动。

3、短暂春天:一战期间

原因: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辛亥革命扫清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反帝爱国运动。

4、萧条: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5、较快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

原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推动。

6、陷入困境

原因:抗战时期沦陷区民族工业受到毁灭性打击,内迁工业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致命打击;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压迫和繁重的苛捐杂税。

现代史:1952年合理调整工商业,出现第二个春天;1953-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消亡。〖近代民族工业特点〗

(1)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近代中国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也缺乏近代化的投资方式,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民族工业只能从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轻工业开始。因此早期中国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2)地区分布不平衡。早期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因为这些城市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封建自然经济最早解体;再者通商口岸便于出口和运输,易于取得外国原料和技术设备。

(3)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赖性。由于民族工业诞生之日便受到双重压迫,发展艰难,矛盾是必然的。但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又使得民族工业对它们产生依赖性。

这也导致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

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导致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促进因素

①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⑤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一、地主阶级

1、林则徐:组织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了洋务运动。

二、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西方学习

1、主要主张

(1)思想上: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反思洋务运动。

(2)政治上:主张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3)经济上: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2、代表人物:

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

谭嗣同: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主张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三、走向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向西方学习

1、民主共和方案初步实现

1894年,兴中会誓词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905年,“同盟会”成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

1、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2)代表人物及指导思想: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3)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2、主要内容

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

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六、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2019年高考八大历史热点预测

热点1 “一带一路”——承载“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国家主席习近平阐述中国梦)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梦即是一条民族复兴之路。它记录着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富强所进行的探索,也记录着现代中国几代领导集体为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进行的创新和努力。

【知识衔接】

一、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

1.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打碎了“天朝之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接踵而至,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被迫签订,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与苦难世所罕见。

2.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不懈探索奋斗。真正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中国梦的人间正道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就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3.从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经过万里长征后在抗日烽火中再起,从奋起反击国民党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二、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建立起来的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纽带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行彻底地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固然不易,在这样的大国穷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就是这样的沉痛教训。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一面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地纠正国家当时存在的错误,实事求是地充分肯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伟大功绩;一面应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开创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新格局。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随着道路的拓展、理论的创新不断向前发展,总体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又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一带一路”承载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1.“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

“一带一路”构想借助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世人所熟知的“丝绸之路”,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存在,后来不断演变为沟通中国与亚非欧多国的商贸、物流及文化大通道的古丝绸之路,在古代东西方交流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秦汉是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时期

(1)丝绸之路是西汉张骞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连接亚非欧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

的总称。

(2)汉武帝以后,国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与西域地区建立联系。

(3)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加强了汉王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扩大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4)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①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海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②“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③“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海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3.隋唐是丝绸之路的全盛时期

(1)隋唐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社会环境稳定,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

(2)唐初以后的两百年,是丝绸之路通畅、贸易发展、经济交往顺畅的全盛时期。自贞观以来,唐与位于西方的大食、印度等建立了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关系。

(3)随着高僧玄奘西行印度取经求法等活动,丝绸之路在唐朝前期进入黄金时期。

4.宋元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由低落到繁荣

(1)宋代由于国家政权极为薄弱,与西域的联系受到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几乎废弃。“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

(2)元朝统一中国,社会环境安定,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更是繁荣昌盛。

5.明清时期,丝绸之路趋于萧条,几近停滞

(1)15世纪以后,丝绸之路不再作为东西方交流的要道,而是作为记录中外交往历史遗迹的标志而存在。

(2)清代,随着封建王朝的日薄西山,统治者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几近停止。

(3)清朝虽然开设“十三行”,但是与西方的联系大为减少,因此,当西方正在革新政治体制,开展经济运动,大力发展现代教育的时候,古老的东方还沉浸在自己的文明里“自我陶醉”,此时的中国与先进的西方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丝绸之路的价值已荡然无存。

6.丝绸之路留给人们的历史启迪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悠久,虽然发展历程复杂艰难,但是它在各个朝代都有发展和变化,其总体趋势是不断得到开拓和发展的,这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历史发展中的丝绸之路,更好地分析丝绸之路发展变化的相关问题。

7.“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

(1)“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

①“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加快发展,统筹国际国内关系,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一带一路”倡议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推行“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我国审时度势,有效统筹国内关系,调整国内不协调因素,促进我国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拓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实现平衡的经济文化发展繁荣的大局面。

(2)“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

①“一带一路”是我国着眼全球而提出的一项涉及面极广的重大对外倡议。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过程中,世情、国情将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

②历史经验表明,一国的重大对外政策,往往对区域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涉及多个领域和多方利益的调整重构,既需要着眼长远,又需要考虑不同阶段的环境与目标,突出重点,务实推进。“一带一路”面临诸多挑战。

【对点训练】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走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新主张得到了上合及金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以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这一举措

A.有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B.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

C.改变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隶属地位

D.摆脱了全球经济危机痼疾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材料中“‘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有利于打破这种国际经济旧秩序,故A项正确;区域集团与材料中“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不符,故B项错误;“改变了”与材料中“合作构想”不符,故C项错误;“摆脱了”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热点二关注民生——聚焦“三农”问题,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使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和当今新农村建设是高考命题的时政热点。

民生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政治统治的重大问题。每年的两会热点都有民生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知识衔接】一、聚焦“三农”问题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精耕细作

(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从生产力的角度而言是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而言则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2)“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政策的调整

(1)我国从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2)1958年发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

(3)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与私营经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关注民生问题

1.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

(1)老子:无为,反对严刑峻法。(2)孔子:“仁”、德、教化。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宽刑薄赋。(3)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2.近代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活动

(1)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

(2)理解资产阶级的民生主义: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有一些与社会主义的原则相近的东西,如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节制私人资本的思想,关于缩小贫富差距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思想,关于全社会和平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明确体现了重视民生、福利民生、和谐社会的思想,在今天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3.世界史上民生问题的落实及教训实例

(1)资本主义国家: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福利国家的建立”等。辩证地评价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对中国当前的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社会主义苏联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引发危机。

②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使劳动者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③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较大的启示。

4.新时期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产力。只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为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依靠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手段,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投资、消费和出口,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努力把经济发展好。

(2)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现阶段在事关民生的问题上,政府必须强化责任,对于政府“失位”或“错位”的地方要赶紧“补位”或“正位”,对于明显滞后的公共管理制度,要及时调整。

(3)完善制度建设,形成有效机制

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切身利益。②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利益诉求渠道。

(4)突出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合力。

【对点训练】唐朝“侍老”制度规定:对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赋役俱免;八十岁以上者,给予一名“侍丁”在其身边照顾,免其赋役。这说明唐朝

A.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D.统治者重孝道治天下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等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唐朝时期中国并未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故A项错误;题目中提到的是对老人的赋役优待,并未出现相应的数字比例说明唐朝人口老龄化问题,故B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特征是嫡长子继承制,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对老人的赋役优待,体现了统治者以孝道治天下,故D项正确。

热点三反腐倡廉——警钟长鸣,抓源治本,彰显力度的新机制反腐倡廉是一个古老、凝重而富于时代意义的话题。当代中国的反腐倡廉与历史上的反腐倡廉有一定的联系,也有本质区别,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丰富与完善,是一条重要途径。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保证活动取得实效。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要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知识衔接】一、反腐倡廉警钟长鸣,新途径、新制度彰显力度

1.反腐倡廉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国反腐败工作力度很大,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职务犯罪尤其是贿赂犯罪在某些行业、领域仍然呈多发、易发态势。贿赂犯罪不仅在职务犯罪总量中占据了很大比例,而且总体呈逐年攀升趋势。目前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的需求越来越多,社会申请查询数量持续攀升,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受理查询数量增幅巨大。

2.制度反腐应常抓不懈

制度反腐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热点,这也是中国反腐走向持续化的方向所在。

制度反腐的一个核心环节就是财产申报。财产申报制度的出台,为后续制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由于财产申报在整个制度反腐体系中居于特殊位置,它的施行在实质性反腐之外还传递着一种强力态度。

3.完善民主政治,推进反腐倡廉

民主政治是腐败的“天敌”,有效的民主政治制度是腐败现象最有力的“克星”。只有以民主来编织反腐败的天罗地网,才能把反腐倡廉建设落到实处。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形成,我国民主政治逐步制度化、法律化,有力地推进了反腐倡廉。

二、关注历史上的监察途径,借鉴权力制衡机制

1.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1)概况: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明朝在地方设按察司管理地方监察、司法。

(2)评价: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2.近代西方的权力制衡制度

三权分立制度在西方各国的具体模式不尽相同,但体现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国家职能部门分别拥有其特定的权力,并在相互牵制中达到权力的平衡。

3.巴黎公社的廉政措施

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4.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

(1)1949年春,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特别提出了“两个务必”。

(2)1951年,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倡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把各个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

(4)2001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为进一步加强党风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把反腐倡廉摆到突出位置,严肃查处了一批又一批的大案要案。

【对点训练】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古今中外人类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它一直在拷问着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材料二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行政监察的任务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分别执行,没有专门负责行政效能监察的机构。但是……公职人员受到议会、法院、民众和舆论各方面强有力的监督,因而官僚主义和低效率等情况较少,工作效率较高。

——摘编自《西方行政监察制度对中国的启示》材料三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第17条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18条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54年宪法为防止出现绝对的权力作了哪些规定?

【解题思路】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变化趋势”;“评价”要注意结合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从正

反两个方面论述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美国行政监督系统的组成及其职能概括美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第(3)问,结合材料三概括1954年宪法中用坚持民主集中制等方式防止绝对权力。

【参考答案】(1)变化趋势:由全面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制度发展逐渐严密,监察制、谏官制相配合。

评价:积极方面:有利于反贪防腐,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方面: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很难起到真正的监察作用。

(2)特点: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监督系统;设有专职的监察机构;监督网络健全,工作效率高。(任答两点即可)

(3)坚持主权在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坚持民主集中制;依靠群众监督;服从宪法和法律。

热点四思想解放——中西文化交融碰撞,助推人类文明进步每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会有思想解放先行,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演绎着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元化特征。西方启蒙思想家曾借鉴中国儒家思想,作为冲破教会思想禁锢的武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先进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西方思想文化不断被引入,形成“西学东渐”的局面,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给中国革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着重阐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知识衔接】一、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

1.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大变动。(2)重要原因:士阶层崛起。

2.主张(1)儒家:“仁”和“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这些概念出发,儒家思想特别重视道德在社会重建中的作用,主张“以德治国”,实行“仁政”。

(2)道家: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具有辩证法的思维特点,从这些概念出发,道家形成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和逍遥的人生态度。

(3)法家:法家重实用主义,主张以法治国和君主专制,提倡变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备受各诸侯国的重视。3.影响

(1)打破了西周贵族对教育和学术的垄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构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1.背景

(1)古希腊的人文精神是近代人文主义的历史基础。

(2)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思想解放潮流出现的最深层原因。

(3)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

2.历程

(1)文艺复兴: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迷信中解放出来。

(2)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思想在宗教领域内的发展,通过“信仰得救”理论的传播,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天主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

(3)启蒙运动: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阶段,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的大旗,对封建势力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勾画了未来社会的蓝图,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3.评价: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中国近现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1.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1)历史背景:西方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2)发展历程

①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组织编译西方书报,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但因封建传统根深蒂固,社会缺乏变革的基础与动力等因素,林、魏的主张未能实践。

②“中体西用”思想: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主张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为本,辅以西方先进科技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体现了国人对待西方事物态度由“夷”到“洋”的转变。

③维新变法运动: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兴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④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新文化运动:民国初期,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对中国儒家思想和传统道德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形成了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

(3)历史影响: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推动了中国政治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2.中国现代的思想解放

(1)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将中国从个人崇拜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2)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将人们从计划经济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对点训练】1920年,陈独秀认为:“上海社会若不用猛力来改造一下……什么爱国、共和、解放、新思潮、新文化等一切新流行的名词,一到上海便仅仅做了香烟公司、药房、书贾、彩票行的利器”。这说明A.民族资本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相互促进B.近代社会发展要以彻底的思想改造为前提

C.新文化运动在上海并未引起充分关注D.推翻资本主义专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陈独秀认为,如果没有思想方面的解释与改造,政治要求便只能沦为经济的附庸,这里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而非其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故A项错误;没有思想解放作为前提,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将无从谈起,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在上海的关注度在材料中并没有相应的体现,陈独秀强调的仅是其重要性而已,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时间和陈独秀的发言内容我们不难得知,此时的陈独秀仍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而未能达到社会主义者的高度,故D项错误。]

热点五国际风云——世界局势变幻莫测,大国关系面临挑战

近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美日介入我国南海、中日钓鱼岛之争、韩日竹岛(韩国称独岛)之争、日俄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之争、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危机、利比亚动荡、伊拉克恐怖袭击连连、中印边界争端、韩国部署“萨德”、朝核问题等……政治动荡来源于社会矛盾、经济停滞和政治不满。一些国家或地区进入了政治动荡的恶性循环,地区局势动荡不安。美国“重返”亚太动作频频,美、日高层会谈,强调深化同盟关系,一时搅得亚太风起云涌、惊涛骇浪,引起国际社会密切关注。

【知识衔接】一、风云变幻的当今国际局势

1.中国面临严峻的安全挑战

当今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是多元、复杂和严峻的,尽管美国方面多次正面公开表态,不对中国实施遏制政策,欢迎中国和平崛起,但美国说的和做的并不完全一致。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台湾问题,美国手中有足够的战略武器针对中国。冷静而又积极地化解这些危机、威胁,需要我们创新思维。目前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美国不仅在遏制中国,也一样在遏制俄罗斯,中俄没有实力单独去应对美国及其盟友的挑战,只有相互支持,共同抗衡美国。这样做实际上是建立一种制衡和制约机制,

迫使美国收敛一下。

2.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局势总体趋向缓和,但霸权主义、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世界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和谐世界,并以此为目标,推行和谐外交。

(3)国际格局处于新旧交替阶段,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二、和平崛起的中国所面临的大国关系

1.中美“摩擦”接连不断,两国关系成国际焦点

(1)中美关系面临诸多挑战

美国对中美关系历来有种种说法,其基本定位是“非敌非友”关系,这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与一个崛起大国的特定关系,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关系。美国对华总体战略是合作与防范并举,对中国“安全再平衡”力度加大,采取综合手段遏制中国,让盟国出钱、出力、出面牵制中国。与此同时,通过人道主义救援、军事交流、武器出售等方式加大了对中国周边地区的渗透。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推行,在南海和钓鱼岛问题上美国介入态势更加明显,中美关系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历史表明,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两国有合作的基础,中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美两国加强合作,不仅双方互有需要,而且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应共同肩负的责任。

(2)历史上的中美关系

①历史上中美关系: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支持中国抗战、“扶蒋反共”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中国采取孤立、封锁、包围政策、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关系正常化。

②新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目前,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美国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2.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有利于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1)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致力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加强与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战略合作。2017年7月,中俄“海上—2017军事演习”在俄罗斯海域举行。两国海军加深了交流,增强了协同作战能力。

(2)历史上的中俄关系

①近代史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参与签订《辛丑条约》。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帮助创建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日战争时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直接支援了中国的抗战。

②现代史上:1949年10月2日,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年同

中国建交的17个国家之一,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友好合作和相互支援:“一五”计划时期以苏联帮助中国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进行工业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两国政府放弃对抗,积极化解消极因素,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且使中苏关系平稳过渡到中俄关系。

2001年,中国、俄罗斯等六国在上海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③亚太经合组织:在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推动下,1989年成立了亚太经合组织。其成立和发展壮大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

【对点训练】下表是美国某机构1993—2012年就“俄罗斯精英视角下美国对俄敌对与友好程度”所作四次调

A.试图化解与美国的根本分歧B.希望被西方认可和尊重

C.认识到北约军事威胁的减弱D.延续了战后的冷战思维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材料是“俄罗斯精英视角下美国对俄敌对与友好程度”的调查,与化解美俄根本分歧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大部分人都认为美国对俄国态度持友好或中立观点,说明俄国精英希望被西方认可和尊重,故B项正确;材料是”俄罗斯精英视角下美国对俄敌对与友好程度”的调查,与北约对俄军事威胁无关,故C项错误;分析材料数据可知,俄国精英对美国认识总体上趋于缓和,而不是延续了战后的冷战思维,故D项错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