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建筑的维护修缮

历史建筑的维护修缮

历史建筑的维护修缮
历史建筑的维护修缮

历史建筑保护及其修复技术理念的演进

历史建筑保护及其修复技术理念的演进 ■ 杨昌鸣1 张 帆2 ■ Yang Changming Zhang Fan 作者单位:1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 · 100024) 2 杭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杭州 · 310012) 收稿日期:2010-12-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778123) Evolution of Concepts on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历史建筑保护及其修复技术理念的演进过程,指出在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我国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工作中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等诸多问题。并引入哲学领域的价值观念及系统工程学的评价方法在实践中切实推动保护修复工作的进步,提高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实践水平。[关键词] 历史建筑 保护修复 价值 评价 [Abstract] The evolution of concepts on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is analyzed to point out that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work of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still cannot be ignore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increasing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conservation. The solution of above problems cannot rigidly adhere to architecture areas: the values of philosophy improve ontic conservation idea, while the evaluation method that originates from system engineering can solve the arbitrariness and fuzziness of conservation. Both application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and truly improve the practice level of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Key words] Modern historic buildings,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V alue, Evaluation 历史建筑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地关注,其保护和修复工作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随着社会保护意识的深入,保护这些承载着城市社会历史的建筑物已经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随着都市化的不断加剧和商业利益的泛滥,社会效益在经济面前仍显苍白,很多具有纪念意义和保存价值的建筑遗产即便不在推土机前轰然倒下,也在“保护”过程中变得面目全非。显然,对于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工作从理念层面到实践层面,仍有太多方面需要去完善,亟需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解决修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历史回顾 首先我们可以对过去30年中国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发展历程中的“大事件”做一个简要回顾。因为这些年来发生的很多历史跨越,不仅具有历史研究意义,而且具有越来越强的实践意义。 1.从“整旧如旧”到历史价值保护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对历史建筑认识的不断扩展,以《威尼斯宪章》为代表的国际文物保护原则被介绍到中国文物保护领域。1988年11月,建设部、文化部发出《关于重点调查、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历史建筑调查、历史建筑保护登录列管以及管理制度的讨论和制定由此开始,对近代建筑的全面调查和保护工作也真正开始。此后,国内学者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理论和技术进行了广泛探讨。大家注意到,近代历史建筑的修复已经成为国际趋势和热点,修复方式多元化是近代建筑修复的主流①。 2.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 我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于1987年实现零的突破。此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活动慢慢在中国普及开来。但在初期阶段,由于缺少对理念和技术以及其背后逻辑的理解,造成了很多保护性破坏,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2007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共同在北京召开了“东亚文物建筑保护实践与理论国际研讨会”,针对特定文化背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进 行了一系列讨论,这也是1994 年奈良会议之后,对“文化多样性对保护的影响”的最重要的一次讨论。大会通过的《北京文件》对真实性等概念进行了详细阐释,特别是对文化遗产所表述的信息来源的真实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广州从化太平镇广裕祠(陆氏宗祠)获得U N E SCO2003年度文化遗产保护竞赛“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西安召开,会议通过《西安宣言》,对文化遗产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了探讨,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也因此变得更加完整和全面②。 3.国际合作进一步扩大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欧美、日本、柬埔寨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文物保护科技交流与合作。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中心,并成为理事国。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中国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例如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和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合作制定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与意大利政府合作,建立了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并进行保护技术人员的培训;与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合作进行的故宫倦勤斋保护工程,成为整体保护和科技保护的突出代表。随着自身保护实践的积累和进步,中国也从一个保护技术受援国向援助国转变,参加了国际拯救柬埔寨吴哥古迹行动、援助蒙古博格汗达宫博物馆门前区修缮等活动。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有效地利用了国际资源,提高了我国历史建筑保护科技工作水平,并在与西方流行的理念和思路的交融碰撞中逐渐摸索适于自己的保护体系。二、存在的问题 在欣喜地看到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日新月异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保护修复工作中存在的缺憾。 1.发展、保护—价值观的冲突 在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面前,历史建筑的命运极令人忧虑。大量历史建筑经转化成为博物馆后鲜有人问津,还有很多处于失修破落的状态。即使是那些明显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遗产也出现不容乐观的状况。建于1932年的上海

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Xx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摘要】: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无言的建筑所浓缩和留存的,正是历史沧桑的印痕,正是这些历史的建筑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真正的城市特色与个性之所在,保留下来的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存在整体技术逻辑性的薄弱而造成修复破坏的现状,并从保护理念、劣化分析、拆除加固、保护修复等技术层面,详细说明了保护应该遵循一定保护伦理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 历史建筑保护环境原真性风格性劣化分析保护修复 【正文】: 一、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环境 在南京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历史积淀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经过几百年世代文化传承和中西文化融合形成的独特而又富有创新精神文化,更多的是体现在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近代历史建筑上。随着南京城市建设新一轮的开发与发展,被视为建筑遗产的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实践也越来越多。 南京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几乎都可以在南京的近代建筑中找到。从古埃及、古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样式、拜占廷式、俄罗斯东正教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式,到现代建筑各个流派的风格、中国古典的传统宫殿式建筑和民间传统建筑等,可谓包罗万象、海纳百川。 二、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现状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无言的建筑所浓缩和留存的,正是历史沧桑的印痕。漫长的岁月,磨损了建筑的棱角,折磨了建筑的躯体,却沉淀下了历史文化的厚度。正是这些历史的建筑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真正的城市特色与个性之所在,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这些本应该得到切实保护的历史风貌在城市化经济建设中以各种理由或被空置颓败、或干脆以拆了之,终能够保存下来的也被无知无畏者们的设计、施工公司改造得面目全非。近代建筑的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南京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 1. 使用性破坏 使用者缺乏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对近代历史建筑不合理的使用而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随意改变建筑室内的原有平面布局和结构体系,在拆除和加建的过程中将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特色毁坏殆尽。 2. 置换性破坏 近代历史建筑的置换再生,必然带来使用功能的改变。建筑通过象征手段发挥着建筑的伦理功能象征赋予一个建筑物的意义和灵魂,通过一连串的符号来表达描绘其功能的特征。近代历史建筑功能置换应该相近不至于因功能相去甚远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19世纪60年代,第一个具有国际性意义的宪法——《威尼斯宪法》由文物保护专家和建筑师等共同提出。宪法对历史建筑进行了定义并设定了新的标准,认为历史古迹是以能见的某种文明或历史事件的城乡历史环境。直至现在该宪法仍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处理国际文化遗产事务的准则。1976年颁发的《内罗毕建议》,在《威尼斯宪法》对历史遗产的认识基础上将保护范围发展到“历史地段”,保护内容包括史前遗迹、历史城镇、老村庄遗迹相似的古迹群等。其后的1987年美国编制的《华盛顿宪法》将保护范围扩大至“历史城镇”,明确提出保护历史建筑、街区及城镇的原则、目标和方法,并提出对于历史建筑等考虑保护与部分牺牲的态度。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于历史建筑的理论研究开始关注到历史建筑保护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层面。1999年,澳大利亚编制了《巴拉宪法》,依据本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提出“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强调对于历史建筑的改造应该注入“相容”的功能。这一概念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2003年国际颁发的《有关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法》,对产业遗产的概念、价值、保护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为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更新提供了评价依据和标准。 一、产业类建筑改造的实践发展 随着历史保护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产业遗存得到了更好更多的保护,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也达到了全新的阶段。设计师们利用创新的设计手罚,赋予了历史建筑新的生命。产业类历史建筑不再是文明衰落的象征,而成为了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城市形象的多样化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魅力。从全球范围来看,欧洲和北美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与地段保护工作比较成熟,有十多处工业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综合体改造模式。1965年,美国的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在旧金山的吉拉德里广场(GhirardelliSquare)将一个巧克力工厂改造成为一个集娱乐、居住、餐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购物广场。这是第一个产业建筑商业性再利用的成功案例,运用了建筑再循环理论。该项目在改造之初就本着对原有产业建筑充分尊重的原则,并镶嵌一些现代设计元素,使得人们在享受娱乐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建筑带来的历史底蕴。很快,吉拉德里广场作为商业性改造的成功典范,在美国开始被大规模地效仿,比如波士顿昆西市场(QuincyMarket)改造,将码头仓库区改建为商业综合体,又如著名的旧金山渔人码头,将军工厂改建为展览中心。这种改建模式甚至影响到世界的其它区域,比如澳洲的岩石区也是直接套用这种改造模式。 “阁楼”(LOFT)模式。这种模式最早是美国自发式地探讨产业类历史建筑改造与更新,

古建筑修缮施工管理原则

古建筑修缮施工管理原则 我国的古建筑类型非常多,在城市中古建筑能够显现出一种文化,更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现了历史政治和文化的情况。当前古建筑修缮和管理等等还需要一定的技巧,还需要加以完善使其在城市中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性体系。本身建筑源自于自然并且也利用自然、高于自然的存在,增强古建筑修缮的施工管理力度,能够以更为灵活性的方式以及合理性的格局使其屹立在城市之中,强化对古建筑的保护,由此获得更好的效果。 1古建筑修缮管理的原则分析 1.1保护古建筑的原状 古建筑的原状态是建筑过程中原本的形态,对古建筑的原状态保护还需要做好多个方面的调查和分析,进行严格的勘测,了解建筑的原有部件、建设的年代还有后期的处理与修缮办法,进而确定哪些结构是后期可以改变的。这是做修缮和施工管理的基本依据。另外,还可以从古建筑建造的时间上、类型上以及工艺手法方面做出分析研究,由此更好地保持古建筑的原有状态。保存现状就是尽量在保留原有状态之下了解时代的变迁,若是一些建筑物的原样已经被挖去那么还可能产生破坏性,为了保障艺术价值还有技术价值,正确地展现出建筑的历史精华,还需要在恢复本来面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施工管理。

1.2约定俗成与传统工艺技术原则 一些古建筑尽管在历史上已经修缮过,并且也比较成功,基本状态被固定下来,本身的特色非常明显,可以被大众所认知和接受,尽管这样的方式有些建筑不是非常美观和文雅地展现出来,在时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之中还成为地方城市的一种标志,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被看成是保持了原有的特色。古建筑不可以随便堆砌进行改革和创新,为了保持古建筑的原有形态还需要对施工技术做出分析,传统的施工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好建筑物的原有状态,例如,使用勾抹板缝的方式,扎肩、苫背等等,无论是使用材料的品种和质量都需要复合古建筑传统艺术的方式和做法,按照传统的工艺方式施工才可以保障古建筑的坚固性和安全性。 1.3保持原有的建筑形制 每一个时代的每一种建筑都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特点,建筑在结构、风格还有色彩上有着不同的建筑格局,那么在修缮施工中会需要保持原有的形制,否则会损失原有的建筑价值。不同时期的造型是不同的,例如,在唐代的建筑中屋顶的坡度是非常缓的,宋代建筑屋顶已经变得非常陡,清代变得最陡峭。若是对唐代的建筑进行修缮和施工就可以做简单的装饰,不要有彩画,有一层单油漆即可,色彩呈现更为艳丽的特点。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特点。若是北方的建筑,要考虑到季节还有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北方少雨,在修缮的过

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与工艺应用

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与工艺应用 当前,近代历史保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 遗留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其修缮工作受 到了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予以了大力支持。而随着时 代的不断发展,近代历史建筑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一定程度 的损坏,如何借助现代修缮工艺完整的保留历史建筑的风貌,将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下去,是修缮的重点,同样也是 此次探讨的根本目的。 1、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 建筑的存在极为有必要,其作为人们生活过的场所, 有助于古代历史文化的探究,同时也能反映出社会的变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放在当下也极具观赏价值,是地 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历史文化研究的突破口, 在开展修缮工作时,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真实性。 古建筑具有浓郁的历史韵味,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要想最 大化保留其历史意义,就必须要遵循真实性原则,在修缮 时尽可能保留建筑原有的布局样式,不随意更改建筑所传 递的历史信息。二是可逆性原则[1]。当古建筑处于人口较 为密集的区域,则应当秉承可逆性原则,在充分把握建筑 结构方法、不破坏建筑韵味的基础上,适当引入现代元素,以此来改善周围环境。三是整体性原则。古建筑应与周围 环境保持一致性,重视其与周围环境的相适宜性,在修缮 过程中充分考虑民间习俗、传统艺术等非物质文化形态, 不仅要保护建筑的整体性,同时也可对某个构件进行重构。 2、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工艺 2.1平面布局修复 在恢复建筑原有的平面布局時,首先要对建筑内部环 境进行实地勘察,结合建筑所处的年代,了解建筑的布局 特点,确保对建筑平面布局做到心中有数。在修缮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建筑原有构件被破坏,比如隔断、柱、檩条等 被拆除,对此则需要在修缮后期对缺损的构件进行修补。 2.2立面风貌修复

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技术的实例分析

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技术的实例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方法的实例应用研究,在具体和可操作的层面上,为古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实例,从而在实践中能够较全面的应用城市古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基本方法,更好的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古建筑;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基本方法 1、历史建筑的分类 1.1文物建筑 文物建筑是指尚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经市人民政府审定并公布的各类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文物建筑首先是文物,其次才是建筑,其保护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必须遵从不改变原状的原则。 1.2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的《文物保护法》规定:革命遗址、纪念性建筑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文物,应当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分别确定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这实际上是将一切不可移动或不应当移动而需要原地保存的文物统称为“文物保护单位”。 1.3一般历史建筑 不同于文物建筑或文物保护单位,一般历史建筑并不强调重要历史意义。这类建筑物、构筑物数量较多,是历史街区的主体。 2、城市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方法及适用性 2.1历史建筑的修缮与更新

针对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主要的方法是“修旧如旧”,最大限度的保存历史的原真性,但是对于这类建筑的保护应该是动态的,应该适当赋予建筑新的功能,使其能够被合理的利用。例如重庆湖广会馆的修缮,会馆在重庆明清的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社会生活、文化方面都对重庆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重庆湖广会馆见证了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史,反映了明清时期重庆社会、经济发展的盛况及兴衰变化,是研究重庆城市发展史的重要史料,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图1)(图2)。 图1修复前的湖广会馆图2修复后的湖广会馆湖广会馆衰落后,大多都改为它用,或作为工厂、或作为仓库(禹王宫),或为居民居住(齐安公所)使用,使用者对建筑内部进行了大量的改建、加建,严重地破坏了原有的建筑形式。保护工作者通过对湖广会馆院落空间的清理以及对禹王宫、齐安公所内部空间的恢复,使湖广会馆建筑原有的山地院落空间和内部空间特色显露出来,恢复了湖广会馆本体的真实(图3)。① 图3 恢复齐安公所原有院落、天井 而针对历史街区中历史建筑的修缮与更新,其立面造型以修缮为主,内部

古建筑及历史建筑外立面修缮方案

成都教堂 清水墙外立面修缮方案及报价 一:清水墙损坏现状分析(未现场查看,仅按损害类型分析) (1)砖是否风化:估算出已经风化砖的权重比例,以此估算出修缮面积。 (2)是否渗漏:墙面是否有渗水。 (3)是否开裂:砖缝如有开裂,不仅不美观,还导致进一步渗漏。 (4)是否有植物与微生物:与砖的高吸水率有关。 (5)是否有上升毛细水。 二:修缮方案遵循的原则 根据有关历史建筑保护的条例,我们的建议方案主要遵循下列原则:?恢复性: 恢复其历史风貌 ?少干预原则: 风化不十分严重的部位, 不修复, 只保护 ?原真性: 尽可能采用传统材料与传统工艺 ?科学性: 修缮后的技术指标满足建筑物理学的要求-德国标准 ?可持续性: 新添加的材料其强度要低于原始材料 3.建议参照的技术规范 国际WTA 协会1998年的技术规范:墙体的安全稳定性加固-设计与施工 WTA-Merkblatt4-3-98/D:Instandsetzung von Mauerwerk-Standsicherheit und Tragfaehigkeit (Consolidation of masonry-safety/stability planning and execution , 三:修缮保护采用的材料性能: 1、碧林?增强剂KSE OH300:纯硅酸乙脂材料,可用于多孔无机矿物建筑材料, 如砖/石材、粘土石灰等增强。不改变颜色,不影响吸水及透气性。该产品在开放的自然条件下,固化,结晶,形成无机的SiO2,将风化的材料固结。高渗透,无副产物,耐候,耐久,抗腐蚀。

2、碧林?勾缝剂JM05 :根据中国历史建筑的勾缝材料的分析,以石灰为原料, 用现代科技配制而成,经久耐用,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3、碧林?修复砖粉 BP10:预先配制成的加水后可以直接使用的干粉材料,由纯 矿物粘结剂和古砖粉骨料组成,硬化后,无收缩,不开裂。 4、碧林?憎水剂 RS-96:硅氧烷制剂,自然透明色。可用于多孔无机矿物建筑 材料的憎水,极佳的抗碱性,可耐碱至 pH14,优异的泼水性能,优异的抗紫外线及耐候性能,不影响建筑物的透气性,不改变颜色。 5、碧林?拼色剂 SA-90:硅氧烷和丙稀酸复合制剂,独特配方,透明彩色,各 种颜色之间可以以任何比例混合。用于多孔无机矿物建筑材料的憎水拼色,极佳的抗碱性,可耐碱至 pH14,优异的泼水性能,优异的抗紫外线及耐候性能,不影响建筑物的透气性。 四:施工方案: 4.1 清水砖墙 1、表面清洗:用高压水枪清洗,墙体如果有表面涂料,如有清洗不掉的位置, 应采用环保脱漆剂脱掉表面的涂料,再用高压水枪清洗表面。对 于附着很好的旧涂料,在不影响最终效果的前提下,可以保留, 作为历史记录,满足历史建筑的沧桑感和可读性。 2、表面清缝:切除掉所有旧的砖缝。清除时,需要不破坏砖。 3、清理:清除墙体表面所有灰尘。 4、墙体增强:由上而下浇淋碧林?增强剂 KSE OH300,所有墙体都必须浇到。 5、表面修复:用调配好颜色的碧林?砖粉对墙体受损部位进行修复。 风化深度≤2-5mm: 一般不修补,保留风化的历史面貌。 风化深度5-20mm: 一层修复。 风化深度≥20mm: 损坏严重的部位可以分两次修复或多次修复, 每次之间间隔24h。 6、勾底缝:采用和碧林?修复砖粉一致色的勾缝剂进行第一次勾缝;留深度约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基础理论 摘要:在城市建设高速增长的今天,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显然已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论文通过对美华村这一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工程的实践,简要阐述了修缮技术与历史建筑再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修缮技术;更新与再利用 1历史价值 如果城市是一本书,那么书中的文字就是建筑。在上海这座蕴藏着无穷魅力的城市中,没有太浓重的城市别墅历史,而老别墅却又像被凝固的华美音符,作为历史的沉积点缀着城市。它们不仅凝结着近代中国的历史风云,而且承载着建筑本身的内涵与价值。上海的老建筑与其它类型的近代建筑一起,已成为“时代的缩影”和“历史的年签”。作为上海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象征,美华村具有了人文历史的传承和积淀。走在路上,伴随着两旁粗壮的梧桐树,幢幢别墅静静地深藏在高墙背后,恬静安详,绿树扶疏。从中你不仅能看到旧上海的缩影,而且能感受到独特的海派人文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每一幢老别墅的背后,都藏着一段老故事,都有不同凡响的时代背景,它们是老上海历史的一个个精彩片断。上世纪三十年代,飞虎队将军陈纳德因为喜欢优雅与安静,将美华村五号别墅的金钥匙和完整的爱一起交付在陈香梅的掌心,而每天伴随他们的是一幢幢雅致的别墅。在这里,老别墅的风格各异,既有西班牙风格的印象,又保留了英式别墅的特征,集中汇聚了世界各国的建筑精华,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它们和谐相处,见证着海派文化的兼收与并蓄。然而随着岁月流逝,

物换星移,老别墅也物是人非,历史的尘埃使其日益破旧,清水墙面残旧斑驳,苔痕点点,只有弯弯的小河里,浮萍覆盖了整个水面,一天又一天蚕食着旧日的风采。人们不记得,或许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在这个喧闹兴盛的城市里,还有着这般别致景色。因此,发掘老别墅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2工程实例 美华村基地位于虹桥开发区边缘,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基地北接虹桥路,南至规划中的古羊路,西侧临近宋园路,东为中山西路;地块占地71 000平方米,基地南北长约500米,东西长约150~240米如图2所示为基地的地貌现状。基地内现有二十幢各式花园别墅,其中在1937年至1947年间先后建成的有顾家花园、麦边花园、郭家花园等构成独立的别墅群。基地内部有很多成熟的树木和通向别墅的小路,在竹林和小溪的包围之下,花园成为了一处秘密的所在。本次项目的主要修缮对象是美华村1号和9号别墅。 3修缮原则与策略 对于美化村这一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别墅群,其修缮应当站在解读老别墅的建筑风貌、历史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做好保护性修缮工作,恢复其原有风采。修缮要遵循《文物保护法》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通过技术措施,修缮已有的损伤;保护和修缮相结合,深化现状,保留老别墅建筑的原有风貌。 主要的修缮策略有:(1)尊重历史,坚持科学,力求全面地保护整幢别墅的原始风貌,重塑其历史风采。(2)尊重历史资料和确凿的文献,

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报告

Xx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摘要】: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无言的建筑所浓缩和留存的,正是历史沧桑的印痕,正是这些历史的建筑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真正的城市特色与个性之所在,保留下来的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存在整体技术逻辑性的薄弱而造成修复破坏的现状,并从保护理念、劣化分析、拆除加固、保护修复等技术层面,详细说明了保护应该遵循一定保护伦理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 历史建筑保护环境原真性风格性劣化分析保护修复 【正文】: 一、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环境 在南京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历史积淀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经过几百年世代文化传承和中西文化融合形成的独特而又富有创新精神文化,更多的是体现在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近代历史建筑上。随着南京城市建设新一轮的开发与发展,被视为建筑遗产的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实践也越来越多。 南京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几乎都可以在南京的近代建筑中找到。从古埃及、古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样式、拜占廷式、俄罗斯东正教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式,到现代建筑各个流派的风格、中国古典的传统宫殿式建筑和民间传统建筑等,可谓包罗万象、海纳百川。 二、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现状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无言的建筑所浓缩和留存的,正是历史沧桑的印痕。漫长的岁月,磨损了建筑的棱角,折磨了建筑的躯体,却沉淀下了历史文化的厚度。正是这些历史的建筑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真正的城市特色与个性之所在,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这些本应该得到切实保护的历史风貌在城市化经济建设中以各种理由或被空置颓败、或干脆以拆了之,终能够保存下来的也被无知无畏者们的设计、施工公司改造得面目全非。近代建筑的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南京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 1. 使用性破坏

古建筑维修方案2(完整版)

四、施工组织设计目录 一、编制原则及编制依据 二、总体概述; 三、施工进度计划和各阶段进度的保证措施; 四、各分部分项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法; 五、工程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情况、主要施工机械进场计划; 六、劳动力安排计划; 七、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八、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九、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 十、确保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 十一、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十二、项目班子配备; 附表一拟投入本工程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附表二拟配备本工程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 附表三劳动力计划表 附表四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 附表五施工总平面图 附表六临时用地表

一、编制原则及编制依据 (一)编制原则 1、在坚持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和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保护修缮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用原做法原工艺,尽量保留原有构件;残损的构件经修补后仍能使用的,不应更换。确保各单体建筑及相关文物遗存修缮前、后风格的一致性。 2、对于原结构存在的或历史上干预形成的不安全因素,允许增添少量构件,改善受力状态。 3、凡是有利于文物古迹保护的技术和材料,都可以使用,适当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增加修复的科技含量,以确保修复后的可靠性和持久性。 4、以文物建筑现状修整为主,并进行少量重点修复,采取适用的技术手段,保证文物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5、运用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和展示手段,对现存建筑进行标识展示,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文物建筑概况 一九八六年由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修缮原则及目标 按照《中华人民共国文物保护法》“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施工中本着对对整体文物保护意识,完全按照设计图纸要求,不能在修缮施工中造成人为的改变设计意图,配合业主、监理、统一规定。因此,

古建筑损毁的主要原因以及修复的专业处理方法

古建筑损毁的主要原因以及修复的专业处理方法 随着时代变迁,城市化进程加快,一批传统建筑中的古民居、古村落、古祠堂、古牌坊正逐步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那么中国古建筑损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跟着古建中国一起来看看吧。 古建筑损毁的主要原因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大规模现代化城市改造给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甚至历史文化名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即使有零星古建筑被保存下来,由于其周围的环境已不复存在导致该类建筑也失去了其保护意义。 而在古建筑的保护过程中,人们往往大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材料进行修缮,违背了古建筑保护中“不改变原状”的原则,违背了在古建筑保护过程中不仅应保护其外表而且应保护其采用的工艺和材料,并往往将焕然一新作为古建筑保护的最终标准。

导致该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古建筑保护的概念模糊,在古建筑保护过程中也主张除旧布新和推陈出新的理论,导致古建筑保护对多数国人尤其是年轻人而言成为陌生的概念。 我国古建筑材料大多是木材,南方等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使得全年大部分时间的湿度都较高,受此类自然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木材发生槽朽、霉烂、虫蛀,造成木构件不同程度、类别的损伤。这类病害往往是古建筑需要进行维护及修缮的重要起因。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古建筑曾为居民居住的场所,加之年久失修、人为破坏等因素,从而使木构件产生了各种病变。 古建筑保护修复处理方法 (1)主要解决办法是对木装修构件做科学的化学防腐处理。目前古建筑修缮中所用原木加工的木构件,含水率普遍偏高,含水率远达不到国标所要求的20%以下的水平,受时间和条件所限。 目前,木材的干燥还远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因此,木构件的化学防腐更凸显出重要性。近年来古建筑维修中,木构件的防腐处理已逐渐受到各方面的注意,并日益得到重视。起码在南方浙江等地区的各个古建修缮点,都增加了木材防腐的内容,但是从具体的实施情况看,在认识上、科学上和效果上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木结构的防腐是百年大计。 我国古建筑因保管不善,木结构糟朽损坏的很多。一个成功的防腐处理,理论上起码可以延长使用寿命3~5倍。建筑长期使用中的漏雨或潮湿等外因都会导致木材的腐朽和虫蛀,木材的这种长期免疫才是古建筑延年益寿的根本保证。因此,木结构的防腐绝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权宜之计。在强调古建修缮中木构件防腐处理重要性的同时,更应该强调防腐处理的科学性,保证防腐处理的质量,只有这样才是合格的木材防腐,才能确保古建筑木结构的延年益寿。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原则及其相应的建筑设计方法探析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原则及其相应的建筑设计方法探析 刘萍 (滨州市规划局山东滨州256600) 摘要:本文基于平时对传统建筑改造中的一些平时的思考,针对如何保护传统建筑,延续历史景观的问题上总结出一些保护更新的原则以及一些相应的具体的建筑设计手法。 关键词:传统建筑保护更新设计方法 随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和人们认识的提高,人们日益关注传统城市的改造和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近年来,成功的保护与更新的实例越来越多,但是,更多的历史建筑却是陷于一种无序和被动的状态。本文基于平时对传统建筑改造中的一些平时的思考,针对如何保护传统建筑,延续历史景观的问题上总结出一些保护更新的原则以及一些相应的具体的建筑设计手法。 一、保护更新的原则与相应的设计方法 1、立足保护建筑群的古典氛围 对于有价值的文物建筑,建筑物本身的保护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而重点还要立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氛围。之前由于不注意环境的保护,将一些传统建筑置于高楼大厦之中,由于传统建筑的体量相对较小,而且建筑多数为单层。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建筑物本身保留下来,然而传统建筑给人的空间感却丧失殆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做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建筑跟周围环境的关系。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自然是保留一定数量的传统建筑,将原有的自然的、传统的空间延续下来。此外使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群之间保留一定空间,以便借助某种介质实现一部分对传统建筑环境的保护。比如采用绿化的有效隔离使传统建筑的氛围与现代空间有一定有效的过渡。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对于周围环境的设计工作,涉及的利益和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问题很多,需要做的也很多,不过我们应该做到对历史建筑应有的尊敬。 实例:沈阳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的保护改造工程,虽处于闹市之中,但是陈伯超教授在设计时就重点提出:要保留的不仅是作为中共省委机关的两栋平方和刘少奇曾经居住的房屋,重点是要保护当年中共满洲省委工作的环境和气氛。最后通过胡同、院落、场景再现等因素的应用最终较好的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环境和气氛,形成一处有历史文化氛围的城市空间。 2、保留修整的有价值的文物建筑的保护原则

古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和方法

古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和方法 古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是必须原址保护、尽可能减少干预、定期实施日常保养、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正确把握审美标准、必须保护文物环境、不存在的建筑不应重建、考古发掘应注意保护实物遗存、预防灾害侵袭。 纪念建筑、石建筑、石窟寺壁画、造像、古碑石刻等修缮工程,应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不改变原状”的原则,系指始建或历代重修、重建的原状。修缮时应按照建筑物的法式特征、材料质地、风格手法及文献或碑刻、题铭的记载,鉴别现存建筑物的年代和始建或重修、重建时的历史遗构,拟定按照现存法式特征、构造特点进行修缮或者采取保护性措施;或按照现存的历代遗存、复原到一定历史时期的法式特征、风格手法、构造特点和材料质地等,进行修缮的原则。 依工程性质,可分为五类,如下;1、经常性保养维护工程,2、抢险加固工程,3、重点修缮工程,4、局部复原工程,5、保护性建筑物与构筑物工程。 保养维护工程系指不改变文物的现存;结构、材料质地、外貌、装饰、色彩等情况下所进行的经常性保养维护,如屋顶除草勾抹;局

部揭瓦补漏;梁柱、墙壁等的简单支顶加固;庭院整顿清理、室内外排水疏导等小型工程。此类工程就由管理或使用单位列入年度工程计划和经费预算,作为经常性工作,各尽其职,各负其责。 加固抢险工作,系指建筑物、石窟岩壁以及壁画、造像、石刻等发生危及文物安全的险情时所进行的抢救性措施,诸如支顶、牵拉、堵挡、加固等抢救性措施。此类工程须在技术检查的基础上制定抢险加固方案,报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后进行。如因特殊情况不能事先申报时,须补报备案。 重点修缮、局部复原工程,系指对文物进行较大规模的重点修缮或局部复原工程。此类工程必须事先做好勘查测绘、调查研究,在充分掌握科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工程设计必须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并在提出《修缮、复原工程申请书》报经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批准之后,方得进行施工。 保护性建筑物与构筑物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而附加的安全设施,诸如排水防洪堤坝、防水房、亭、新加窟檐等。凡此类构筑物或建筑物,须与文物及环境风貌相协调,不可喧宾夺主。对文物本身和其周围的历史残迹,必须严格保护,不可因附加安全措施而遭受损坏,附加的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方案,报请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施工。

浅析乡土建筑保护与更新

浅析乡土建筑保护与更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为了我国城市发展 规划,同时也为了更好的保护乡土建筑及文化,促进和保证规划和保护工作的进行,需要从城市规划,整体效益,建筑保护,绿色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相关探讨,从而协调城市化以及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协调。 关键词:乡土;建筑;文化;保护;更新;绿色 一、乡土建筑保护的重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乡土建筑的保护和改造更新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的落后通过不断的发展相对较为容易克服,而文化的落 后较为艰难,但同时,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东西,是国家生命力 的象征。随着绿色化的发展,古村落逐渐发展为旅游景点,为落后的经济提供了 渠道,逐渐发展为只求经济利益忽略文化的保护,对于文化的缺失,我们必须采 取保护措施,但是同时对于落后的乡土环境来说,去留的选择也极为复杂,对于 留必须去其糟粕,对于保护,又不能一概不能改变,反而妨碍经济的发展,我们 需要不断的总结认清这件事情,找到合适的对策,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采 取机制性的东西进行保护,如何把优良的民族代表性文化真正完整的保留传承下来,是从国家到建筑、文化各方面人员都需要重视的。乡土建筑保护是中国城乡 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之一。随着大规模城乡建设的加速,中国乡土建筑面临 严峻的威胁。所谓乡土建筑,广义上可以泛指为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 狭义上多指农村地区的传统历史建筑。 民族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文化多样性,最主要的价值是恒久的生命力与 创造力。今天,维护文化多样性应该成为一种共识。不同文明共生共存的文化发 展观应该取代优胜劣汰的文化发展观,应该充分尊重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历史 文化村镇特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累,是认识我国文明史的实物见证。每个历史 文化村镇的特色都是特有的,是不可复制的。同时,历史文化村镇又是一个有机 的整体,乡土建筑遗产如果离开了历史文化村镇的特定环境,就会大大降低它们 的价值。同样.如果历史文化村镇失去了部分乡土建筑遗产,也会同样降低它的 价值。因此,乡土建筑遗产的存在是形成历史文化村镇的基础,历史文化村镇和 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应该立足于整体保护。由于文化和全球社会经济的转型趋向 同一化,全世界的乡土建筑都非常脆弱。建筑除了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还应进 一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二、乡土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1、政策法律上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政府根据《文物保护法》等法律,实施一批乡土建筑 保护的公共政策,保护了许多珍贵的乡土建筑遗产。例如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 乡土建筑保护的通知》要求将更多的乡土建筑纳入文物保护范围。但是,总体而言,现行乡土建筑保护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并不能完全适应乡土建筑的保护要求, 需要加强。首先,乡土建筑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已滞后于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 化的时代要求。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遗产,村庄治理要突出 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另外 有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环境,把保护优秀的乡土建筑等文化 遗产作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乡土建筑保护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尽管 国家层面对乡土建筑保护日益重视,但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护好乡土建筑,迄

关于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问题

关于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问题 1 中国古建筑的类别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古建筑类型颇多,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寺院古建筑、宫廷古建筑、园林古建筑、祭祀古建筑和民居古建筑。寺院古建筑有灵隐寺、白马寺和兴教寺等;宫廷古建筑有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及末代皇宫等;园林古建筑有留园、拙政园、蠡园等;祭祀古建筑有十三陵及乾陵等;民居古建筑有王家大院、洛阳卫坡村和乔家大院等。 中国古建筑在不同的时期其规制划分也有比较大的不同,例如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主要将其划分为殿堂、厅堂和余房三类基本的规制;在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中则主要划分为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1]。由此可见,古代的历史记载中并没有对古建筑的规制给出明确规定。此外,中国古建筑雄伟庄严的风格体现出了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 2 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原则 古建筑如同其他的历史文物一样,是经过若干年的积淀保留下来的东西,不能够再生产及再建造,如果遭到破坏就不能挽回。因此,

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与修复时必须正确认识和掌握相应的基本原则。 我国在《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中对古建筑的保护及修复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其中“原状”是指古建筑建设时的原来状况,未被他人修缮改动的状况,是古建筑健康真实的状况而非残破的状况。通过相应地勘察得到其建造时间、工艺和类型等具体信息,分析出古建筑中的原有构件和后变构件,以此来确定古建筑是否“原状”。 《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中强调“恢复原状”的基本原则,但是在恢复原状所需资料不足时,可以“保存现状”,等资料足够时再“恢复原状”。此外,对于一些经历过修改变动但其形象独特、为大家所接收的古建筑可以“保持现状”。 总而言之,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与修复时应严格按照以上基本原则实施,不能随便加入个人主观看法。 3 古建筑的修复方法 对于古建筑中损坏的构件,能够修复的都尽量不替换。当必须替换时,应参照原材料的外形特点及内部构造选用匹配的新材料。倘若修复缺失的构件,必须有准确的历史资料和相应数据,而不能通过臆测想象来进行修复工作。对于替换的构件涉及结构本体时,需要对古

古建筑及历史建筑外立面修缮方案

古建筑及历史建筑外立面 修缮方案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成都教堂 清水墙外立面修缮方案及报价一:清水墙损坏现状分析(未现场查看,仅按损害类型分析) (1)砖是否风化:估算出已经风化砖的权重比例,以此估算出修缮面积。 (2)是否渗漏:墙面是否有渗水。 (3)是否开裂:砖缝如有开裂,不仅不美观,还导致进一步渗漏。 (4)是否有植物与微生物:与砖的高吸水率有关。 (5)是否有上升毛细水。 二:修缮方案遵循的原则 根据有关历史建筑保护的条例,我们的建议方案主要遵循下列原则: ?恢复性: 恢复其历史风貌 ?少干预原则: 风化不十分严重的部位, 不修复, 只保护 ?原真性: 尽可能采用传统材料与传统工艺 ?科学性: 修缮后的技术指标满足建筑物理学的要求-德国标准 ?可持续性: 新添加的材料其强度要低于原始材料 3.建议参照的技术规范 国际WTA 协会1998年的技术规范:墙体的安全稳定性加固-设计与施工

WTA-Merkblatt 4-3-98/D:Instandsetzung von Mauerwerk-Standsicherheit und Tragfaehigkeit (Consolidation of masonry-safety/stability planning and execution , 三:修缮保护采用的材料性能: 1、碧林增强剂KSE OH300:纯硅酸乙脂材料,可用于多孔无机矿物建筑材料,如砖/石 材、粘土石灰等增强。不改变颜色,不影响吸水及透气性。该产品在开放的自然条件下,固化,结晶,形成无机的SiO2,将风化的材料固结。高渗透,无副产物,耐候,耐久,抗腐蚀。 2、碧林勾缝剂 JM05 :根据中国历史建筑的勾缝材料的分析,以石灰为原料,用现代科 技配制而成,经久耐用,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3、碧林修复砖粉 BP10:预先配制成的加水后可以直接使用的干粉材料,由纯矿物粘结剂 和古砖粉骨料组成,硬化后,无收缩,不开裂。 4、碧林憎水剂 RS-96:硅氧烷制剂,自然透明色。可用于多孔无机矿物建筑材料的憎 水,极佳的抗碱性,可耐碱至 pH14,优异的泼水性能,优异的抗紫外线及耐候性能,不影响建筑物的透气性,不改变颜色。 5、碧林拼色剂 SA-90:硅氧烷和丙稀酸复合制剂,独特配方,透明彩色,各种颜色之间 可以以任何比例混合。用于多孔无机矿物建筑材料的憎水拼色,极佳的抗碱性,可耐碱至 pH14,优异的泼水性能,优异的抗紫外线及耐候性能,不影响建筑物的透气性。四:施工方案: 4.1 清水砖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