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报告

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报告

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报告
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报告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前言:

参加者:机电工程学院 12级机械设计五班宋田

主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时间:2014年1月25日

地点:河南省南阳市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

(一)农民工子女失学率高

目前,“全国进城的流动儿童有2000万人左右,由于城市学校对他们采取限制政策,流动儿童的失学率高达9.3%”。另据一项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立项、财政部和联合国基金会资助的调查显示,在调查的7800多名儿童中,3到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儿童入托率,6周岁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超龄现象比较严重,有近20%的9岁孩子还只上小学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的31%和10%。这一系列的数字有些让人触目惊心了。这些数字无一不在表明,农民工子女失学现象已经十分严重。广大的农民工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把最好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城市,孩子是他们的一切,是他们的希望,而孩子无法正常上学或上不起学,这是在伤农民工们的心。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社会排斥

以北京为例,“农民工子女要上公立学校要交2000到5000元的赞助费,二是每人每学期交600元左右的借读费”。农民工属于社会低收入群体,夫妻两人的每月收入加在一起也就1000元左右,而这1000元又有几项不同的用途,一部分他们要寄给老家父母,一部分用于基本的生活花销,这两项费用支出后,工资已所剩不多,

大多数农民工根本没有能力去支付这笔昂贵的赞助费和借读费。于是,大多数农民工的孩子无法进入城市的公立中小学上学,即使有幸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他们也受到来自同学和老师方方面面的歧视。表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就他们的就读资格而言,已经是低人一等了;其次,各个班级的班主任老师都不希望有这样的学生在自己的班级就读,在他们思维定势下,他们认为农民工子弟一定会影响本班的总体学习成绩,或者影响本班的课堂纪律以及学习风气。更有甚者会把所谓的“借读生”完全的孤立化,真空化。

现在的外来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完整地复制了中国城乡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也损害了基础教育的义务性、公平性、完整性的原则。

(三)城乡差异使农民工群体的子女心理压力大

农民工的处境、农民工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其子女的心理发展有一定影响。调查发现,许多农民工家长的教育方法不恰当,他们所能做到的只有督促孩子学习,部分家长把通过教育脱离贫困的重担过早地压给了孩子,当其子女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更多的是一味的责罚,甚至是无理的打骂,缺乏同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内心世界,使得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导致情绪的反常和学习成绩的下降。

社会互动对农民工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从父母以外的人际交往上来看,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民工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经济实力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狭隘的交往空间十分不利于他们视野的开阔,性格的养成,以及对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的学习和内化,影响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原因分析

(一)根本原因——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

展极度不平衡。甚至可以说,我国城市的发展是以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切身利益为代价的。即使是在今天,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也是在以一部分农民不能享受正常的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换来的。如2002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由2001年的2.81:1扩大到3.11:1,整体收入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6,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引起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里的大量涌入,也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的发生。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也直接带来教育投入的不均衡,首先是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差别很大。总体上看,中国义务教育投入的水平还非常低,2003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只有3.41%,不仅低于发达国家(OECD)平均5.2%的水平(l999年),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4%的水平,而且这部分经费大部分用于城市,用于农村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如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政府投入不到70%),其中77%用于城市,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中占总数70%的农村孩子只获得其余的23%。其次,教育设施的条件和师资队伍质量的质量差别很大。根据《中国教育报》2004年对302个地市和县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结果,超过50%的农村中小学“基本运行经费难以保证”,有58%的农村学校危房改造经费无法落实,超过40%的小学仍然使用危房,超过30%的农村小学“粉笔论支有限发放”,接近40%的农村小学“交不起电费、有电不敢开电灯”,缺少课桌凳的小学接近40%,农村一些学校学生自带桌椅板凳上课。农村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没有一位公办教师,基本是初中毕业生教小学,有的连初中都没毕业。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统计,2001年,城乡小学专任教师的合格率分别为98%和96%,差别不大,但学历差别很大,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比例分别为40.9%和20.3%,相差20.6个百分点。初中教师队伍的差别更大,专任教师的合格率城市和农村分别为92.3%和84.7%,城市比农村高出近8个百分点,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为23.5%和9.4%,前者是后者的2倍以上。全国代课教师70.5万,其中农村占82.3%。师资问题已经

成为制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二)深层次原因——体制的制约

1.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

户籍制度是中国大陆社会分层体系最重要的内容,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对于城乡人口迁居进行非常严格的控制1958年颁布的《户口管理条例》将城市与农村划分在两个在权利、义务与社会福利保障上不对等的社会集团,使农民承担着更多的义务,农民工进城谋生,但“离乡不离土,打工在城市,户口在农村”[4]的边缘身份并未有所变化,至今也无一项特别的法规承认他们的特殊地位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利。这也就直接产生了其子女在城市入学难的问题。

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仅把户籍制度改革停顿在“投资移民”、“技术移民”上,已影响到城镇化的顺利推进。虽然农民工对城市建设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做出了许多贡献,然而户籍等限制使农民工处于城市的边缘地位。“城乡差别”并没有因为农民大量进城而消失,对农民工的偏见甚至歧视及各种限制依然存在。他们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与市民还不能享受同样待遇,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无法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只能在城乡间来回迁徙,使之既没有安身立命的自我认同,也找不到安居乐业的归属感。户籍制度实际上是把农民工排斥在城市社会体系之外,强化了就业领域城乡分割的制度歧视,强化了城里人和乡村人的身份等级色彩,使农民工陷入与城市分离状态,进而影响农民工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也使流动人口的孩子感觉到了城市孩子与自己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在城市壁垒面前的难以逾越。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应归结为我们的教育失败,而更深层次的要求则是相应的社会改革。

2.教育制度的制约

(1)现行义务教育管理制度是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制度性原因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八条明确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户籍是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实施义务教育所需教育经费主要是通过政府财政制度进行配置,配置主体是乡镇和区县一级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筹措经费、设置学校的主要部门。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各地教育系统主要为本地区有户籍人口的学龄儿童提供服务,而推卸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职责,教育规模的规划、中小学校的布局以满足当地户籍人口的教育需求为依据,每年义务教育拨款也主要依据本地区户籍人口中适龄儿童的数量而定,义务教育的各类绩效评估也以此为基数,学龄儿童入学由户籍所在地政府负责,按户口划分学区,就近入学。进城农民工子女具有明显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相分离的特点,与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产生矛盾和碰撞。

(2)我国公民的居住权、户籍权以及义务教育权三者之间存在着制度上的不整合。我国公民的居住权、户籍权以及义务教育权三者之间存在着制度上的不整合,这是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义务教育权与户籍权相联系。义务教育的责任由地方政府负责,教育经费亦拨到适龄儿童户口所在地;另一方面,体制的转轨使得农民工已实现了合理的流动,不受户籍限制,他们自动放弃了在户口所在地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样就出现城市政府限制甚至拒绝农民工子女入学的现象,这种做法明显违背《义务教育法》的有关精神,同时也是违背教育良知的。

(3)国家在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础上制定的政策也是造成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国家在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础上制定的许多政策模糊不清,有的与现有政策还相互矛盾,不利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比如,《意见》中明确“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这与《义务教育法》中“户籍所在地政府负责义务教育”的规定相悖。所以,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以“户籍”问题为核心的“借读费”、“赞助费”等问题,使政策执行出现困难。1998年颁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第3条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常住户籍所在地政府应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外流。凡常住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应在常住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限制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而第4条又规定,“流入地政府应为流动儿童少年创造条件,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具体承担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显然,这些政策在某种程度矛盾,从而直接造成了各地政府相互推诿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导致农民工子女应有的受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

(三)主观原因——农民工自身的影响

1.家庭经济困难

据一份研究显示,我国当前流动人口家庭中有四分之一家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当因贫困难以维持子女正常学习开支时,子女就不得不被迫失去教育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的经济条件成为阻碍低收入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重要原因。

2.表现为素质低

父母的文化素质是影响子女教育与否的一个因素。父母的文化程度较高,则其对子女接受教育的要求也较高,反之,则较低。农民工阶层虽然是流出地区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但文化素质绝对值并不高。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农民工子女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容易走极端,教育方法单一,家庭教育环境较差,对子女

的教育期望也较低,对子女的教育不是很重视,“教育无用论”、“上学不如打工”之类的思想严重限制了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美国学者埃弗里特认为,父母的教育观念决定着其子女是上学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还是退学继续留在低社会阶层中。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漠视和落后的教育观念将会对其子女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5]文化素质低,观念的相对落后是导致农民工子女公平教育的主观原因。

3.家庭的流动性大,社会交往面窄

一方面,随同父母一起流动给适龄儿童少年的正常读书带来困难,使孩子学习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不利于他们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而且,农民工居住条件较差,居住空间狭窄,孩子不太可能获得安静的学习空间。另一方面,农民工家庭生活与交往范围的局限性也影响其子女。农民工子女尽管生活在广阔的城市空间,他们实际却只拥有狭隘的生活空间,这与乡村社会中频繁的互动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社会交往层面的相对封闭性,闲暇时间利用的单一性,与人交往的局限性等,都妨碍农民工子女对城市文明的认同,影响他们社会认知的形成。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社会学》一书中提到:“良好的品行、健康的精神,还有其他看上去像个人品质的东西,实际产生于社区结构中,产生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而并不是基于个人本身的。”[6]

4.社会组织和意见表达权力缺失

现有的制度没有为农民工提供组织化的空间。由于不具备城市居民的身份,农民工没有资格在城市组建自己的组织。因而,他们虽然在城市化进程中付出的艰辛最多,忍受的苦难最大,却不能畅通地向社会表达自己的声音,包括争取自己及其子女的合法权益。农民工的这种社会弱势地位也决定了他们的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四)外部原因——社会的偏见与排斥

1.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歧视和偏见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形成了城市居民的“一等公民”的心态意识,阻止了广大市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认同。很多城市居民认为他们的到来会给社会秩序、治安和卫生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城市居民受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影响,形成对农民工带有偏见的负面刻板印象,把农民工与偷窃、抢劫、扰乱社会治安等不良行为联系在一起,对农民工子女也是另眼相待,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歧视或不公平对待。众多进城农民工在城市谋生,他们处于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中间,成为一个社会边缘群体。身份地位的不平等,让他们在城市里从事着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收入却远远低于城市居民,而且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与诸多福利,城乡不平等的事实渗透在他们生活与工作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在相当一个时期甚至整个一代人都会处于被歧视的公民行列。所有这些,究竟会对他们的子女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

2.城市政府对农民工及其子女采取排斥态度

许多地方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或列举政绩的时候,基本上是以本地户籍人口作为基数。如果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既要增加财政投人的支出,还要拉低已经被人为高估的教育水准,影响到部门的政绩和形象。因此,当地主管部门往往采取排斥和封闭的办法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把农民工看作是影响城市管理秩序和社会治安的不安定因素,实行防范式、管制式管理,要求农民工身份证、外出务工证、暂住证、健康证、所在工厂工作证“五证齐全”。

结语:

对农民工的保护和服务是原则、软性的,对他们的管理限制是具体、硬性

的。管制有余,服务不足,给进城农民工带来种种社会歧视、经济损失和人身自

由权利的侵害。城乡居民身份的不平等,将使他们从小受到歧视,由此引发的社会问是非常严重的。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和农村政策》[J]重庆改革2004(3)

【2]李俊义(记者):《学生用的桌椅都是自带的》[N]北京青年报2004年9月7日【3】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4】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3)

【5】苏天从:《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1期

【6】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76)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2012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姓名:宋田

当前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大历史性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三大历史性成就。 第一,这是人类历史有记录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上升的速度远远超过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80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30年及二战结束之后的30年;德国统一后的30年;美国经济崛起的30年;苏联增长最快的30年;巴西、阿根廷等国家飞速增长的30年,以及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各自经济起飞的30年。毫不夸张地讲,中国过去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是一个落后的穷国在人类历史上以前所未有的迅速起飞的最佳实践。 中国百姓过去30年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远远突破了中国百姓自己的预期,而且事实上也远远超过了西方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实际经历。 第二,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现代化经济体制已经初步成型。这一体制不仅直接带来了经济迅猛发展,更是大幅提升了绝大多数中国百姓的个人生活的自由度,因此,全社会对这一经济体制有基本的认同感,尽管他们对于下一步以及个别部门的改革(如医疗、住房)尚存分歧。 第三,改革文化深入人心。不合理的制度就得改革,改革就是制度变迁,这就是改革文化,这一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在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极为少见。 现行的政治、社会、经济体制远不能说是完全符合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但是进一步改革的意愿在民众以及社会精英阶层已经根深蒂固,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展望未来,为了维系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面对三大基本挑战:第一,解放思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出我们的认识能力,必须再提解放思想。三种倾向恐怕与解放思想相悖。一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过分简单的理解,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恰当的政府管制和干预以及基本的福利性制度安排,而非单极的市场体制;二是把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现行体制奉为制度变迁的终极目标;三是眼光局限于中国自身,无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以及工业产业发展带来的世界环境的变化越加明显。尤其是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开发,例如酸雨、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等气候灾难的出现以及能源枯竭等问题,使得世界人民逐渐增加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为此,世界各国纷纷将“开发新能源,支持节能环保”作为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发展战略。企业可持续发展由此应运而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世界上很多企业也开始了可持续发展之路。其中,以海尔集团和丰田公司为代表的企业进行了可持续发展的尝试,给国内外的企业以借鉴。但不得不说的是,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我国企业案例——中国海尔集团 1 案例描述 海尔空调早在2000年就开始了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并成功推出了自己的无氟变频空调产品。如今海尔又推出整套绿色家电,并形成了模块化的基地生产线,以新成立的低碳产业链和无氟变频空调推广联盟引领着家电行业的低碳经济潮流。 目前,海尔无氟变频空调不仅实现了绿色环保,还彻底解决了行业内空调制冷制热慢、效率低的问题。现如今,海尔无氟变频空调能够2分钟速热、1分钟速冷、-20℃超低温启动,能效比更是高达6.91,运行24小时比普通变频空调省电5.2度,相当于94支11瓦节能灯5小时照明量,也相当于每天少向大气排放4公斤的二氧化碳。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到2007年,海尔节能冰箱又提前达到最新能效标准。新的1级能效标准比过去的1级能效标准平均节能还要低25%,比普通冰箱节能50%。 据世界权威市场调查机构Euromonitor(欧洲商情市场调研公司)2009年底最新发布的全球家用电器市场调查结果:海尔品牌在大型白色家用电器市场占有率为 5.1%,居全球第1;同时,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分别以10.4%与8.4%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在行业中排名第1.由于在低碳领域节能环保方面的贡献,在倡导“绿色、低碳”理念的上海世博上,海尔更是成为世博会无氟变频空调唯一指定产品。目前在欧洲市场,海尔无氟变频空调已经牢牢占据了市场份额第l的位置。在欧洲,获得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多国政府100欧元的补贴;与此同时,海尔节能冰箱还获得澳洲、新加坡、韩国等最高五星级能效标准。海尔以“环保、绿色”为发展理念,为消费者创造绿色、低碳生活,加深消费者的环保理念,提高生活质量。 2 案例解释 海尔空调在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为社会及消费者实施低碳并全面开发无氟变频环保产品,迎合了宏观社会环境,真正做到了用低碳的方式做企业,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期间,海尔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 (1)供应链管理。据了解,海尔联合8家供应商加盟,包括三菱、霍尼韦尔、金龙、三花、菱电、松下、台达、瑞萨等,共同组建了全球首条“无氟变频空调低碳产业链”。为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海尔从源头做起,整合供应链,选择高效益、低耗能的供应商,通过与其共同协作,确立共同目标,确保本企业原材料成本最优、质量最好、耗能最低的同时电保证了供应商的有利可赚,进而使双方效益达到均衡,实现了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海尔在加工制造环节紧扣“环保、节能”这一目标,实行“即供即需”模式,即订单生产的又一种创新管理模式。海尔公司及时掌握市场信息,进行组织生产,降低存货水平。在电器生产制造阶段,海尔加大对新技术的投入与研发力度,掌握了世界领先的绿色家电核心技术,成为本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于在中国发展了千年的农业而言,精耕细作一直是中国很多年保持的特色。就个人而言,我认为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就是最早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地雏形,比如秸秆还田,保持地利,引渠灌田等等。当然,中国面朝黄土的农民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保持着对环境的友好对以后的人们会有如此大的启发,说到底他们就是依时而作,依地而作,能够让地利有最大的发挥。话说,其实华北大面积的盐碱地就是过度耕种导致的地力摊薄,水土流失,从而土地再无法保持水份,之后就是大量盐碱从土地中的析出,。当然,像这样的反面例子确实有很多,这都是在不断敦促我们认识到环境友好型生产的重要性。在我看来,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生产也好,资源也好,说到底就是尊重自然,在保护自然的最大限度内开发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即所谓的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当然,那是大家的共识,其实我个人更大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认同,不仅仅局限于其环境友好的基本层次,那是人们被动的改变自然,是受自然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深究化,便是所谓的循环经济,这是我对于人们能动的可持续开发自然资源的认同,我们在尊重自然的同时,去建造一个可以往复循环的经济体系,提高所谓的资源利用率以及重复使用率,或者延长所谓的产出链,将所有的环节联系起来,将所谓的废物转化成可以使用的新资源,从而创造出一个合理 的不断发展的体系。 当然,举个实例,来证明这种不断循环的真正好处,这可以间接

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作用。日本作为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资源极其匮乏,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的资源近乎苛求般的使用。在家庭式农业生产过程中,每当人和牲畜排出废物,便用沼气池收集起来,然后将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以及生火,之后将发酵过后的沼料灌入田中,用这些自然肥料来肥田,大大减少对于化学肥料的依赖,同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之后在销售完所生产的农业产品之后,再将一些农产品的残品次品喂食给牲畜,这样又可以大大减少养殖的饲料问题。可以说整个过程都是一个闭环的经济结构,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产生很大量的环境污染物,上一环节的废物成为下一环节的供料,这是实现整个循环过程所必需的条件,在农业经济学上,这也是实现农业生产成本的最优化组合。可想而知,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它所能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效益,更多的是经济效益。在中国珠三角地带也实现了渔业的可持续化发展,我认为这是对于日本模式的一种发展,因为它将牧副鱼紧密的结合起来了,首先在珠三角地区大规模进行养蚕,大力发展蚕丝业,然后将蚕的废物掺入鸡饲料,作为鸡的主要饲料,之后将鸡排泄的废物倒入鱼塘,将富含蛋白质的废渣喂食给鱼类,最后在鱼售空后,进行清塘,将塘里的淤泥清理出来,然后用来培育桑树,整个经济系统就循环起来了,这种生产方式作为珠三角常见的生产方式,已经给这个产业链上的各大结构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实质上的双赢,同时这个过程中没有对环境带来巨大的负担,是新经济发展的巨大出口,也是未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目标。应该来说,我们要实现所谓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还得从老祖宗所谓的“地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 究要点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 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 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 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 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 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 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一个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对应关系。中国 从建国开始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都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虽然从1949年全国建市67个增长至目前的600多个,但

可持续发展案例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例 第六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基本环节 明确目标(或考纲要求),确定重难点→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质疑解惑→基础闯关,潜能挑战→课堂小结,反思升华。 第一课时“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1.明确目标(或考纲要求),确定重难点 (1)明确目标(或考纲要求):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参加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活动,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做到知行统一。 2)能力目标:结合相关时政材料,综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性。 3)知识目标:①知道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的严峻性; ②知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③能简单阐述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 (2)确定重难点: 重难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正确的选择”既是本节重点,也是本节难点。 作为重难点的原因:之所以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作为本节的重难点,是因为:可持续发展内涵丰富,抽象程度较高,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再者,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只停留在口头上,现实生活中违背可持续发展的现象随处可见,理论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中学生尚未进入社会生活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引不起学生的重视。只有掌握了这一问题,才能使学生科学的认识、理解解决我国面临的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展示丰富多样的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图片、视频、漫画、案例、情景故事等。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世界人口超过67亿,人口问题成为全球的重大问题”视频。 材料二: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即将来临之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面对全 球水资源开发问题,敲响九声警钟。(右图为孟加拉国妇 女在达卡水供应部门外手举空水罐抗议供水短缺。) 材料三:“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链接】 生:分组讨论图片、视频、漫画、案例、情景故事, 选派代表发言谈感悟、感想和体会。(学生讨论期间板书: 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概括总结: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三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那么,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怎样呢?请同学们走进下面一组新闻和图片材料: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2008年8月26日,新疆南疆三地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在新疆喀什召开,国家人口和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透露,在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新疆仍将是全国人口自然增长最快的地区。 据了解,目前新疆妇女总和生育率比全国高0.4左右,15至19岁妇女生育率比

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Perspective / RURAL LANDSCAPE 152 肖毅强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实验室主任 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风貌也为城市居民所向往。然而,千百年来,出于生计考虑,农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模式根深蒂固,加之消费社会的资本渗透,导致乡村自然水土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性开发。譬如砍伐树林贩卖木材速度远快于植树造林速度,大量种植速生经济林(如桉树)导致土壤沙化、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大肆开山采石和贩卖土方,这些目光短浅、竭泽而渔利用自然的方式只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和一系列环境问题。 我们深知: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品质问题不解决,一味地宣传保护自然资源显得曲高和寡,风景园林师应当在农民经济收入和自然景观资源保护中寻求平衡点,协助政府在保护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景观保护和利用策略,指引农民有序利用自然资源创收,提高生活水平。例如规划苗圃,引导农民种植畅销的苗木,增收的同时增加了绿地率;营建具有经济价值的果树复合林(上层种植板栗、柿树、核桃、枣树、枇杷、杨梅、梨树等植物,下层空地尤其是田间地头种植具有药用价值的牡丹、芍药、天门冬、麦冬等植物),增加经济收益的同时还能服务于休闲农业;倡导桑基鱼塘等生态养殖持续创收。 3 乡村建设中人地关系的协调者 乡村建设和乡村景观保护的执行主体在于农民,尊重农民的生活方式、利益诉求才能调动其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和建设家园的积极性。风景园林师一方面要主动地欣赏和适应乡村自然风貌;另一方面又要能动地探索利用乡村自然资源为社会服务。因此,风景园林师在乡村建设中应扮演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协调者,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案。譬如对于条件较差的地区则要优先改善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通信、垃圾收运等基础建设工程;对于现状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区域环境整体治理,结合园林绿化突出地方特色;对于具有自然和人文景点的地区则应注重景观风貌保护,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总之,风景园林师要综合协调人地矛盾,就是要以人为本,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保护乡村的自然肌理和历史风貌,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等方面,按照节地、节土、节能、节水、节材五个方面建设乡村;并将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服务业,利用乡村风貌为农民创收,实现乡村风貌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双赢局面。 当城市发展所产生的问题让人失望时,看到质朴自然的乡村景观,都会油然而生“希望在乡村”的感慨:其一,优美的乡村景观大多尚未遭遇“建设性破坏”;其二,乡村依然有机会发展成更美好的人居环境。然而,千百年来传统农耕模式沉淀下来的中国乡村景观正普遍面临产业模式陈旧、传统村落破败、乡村人口凋零、乡村发展缺乏动力的状况,现状的美景只是“无以为继”的停顿和无奈! 这是两个问题导致的:第一,如何保护传统与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第二,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机制与模式,成就更加美好的乡村景观。某些问题的结症也许超越了专业范畴,但专业层面 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清晰。 1 优化产业模式落实乡村可持续发展 乡村景观是村落产业状态的体现:体现为人类利用地景资源的 生产方式和聚居方式。其对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构成了乡村景观的核心价值。 然而,现行的城乡机制正引导着乡村向非农业化方向发展:停滞的农耕产业不能改善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外出务工”、“村村办厂”及“建设征地”等不断升级的“被动适应”模式成为了乡村“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这些对乡村社会形态及自然环境造成的深层伤害,最终体现为乡村景观特色的丧失。 “美丽中国”话题下的乡村景观,其出路决不是工业化、城市化!中国广大乡村必须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其农业(包括 林畜牧渔等)产业的现代化以及对地景资源的精明利用,带动乡村生活水平的提升。我们看到,欧洲优美的乡村景观背后,是悠久的现代农业发展历史,这方面我们要补的课太多。立足生态环境的乡村产业发展,体现为环境资源利用的优化和地景资源服务能力的提升,并将乡村发展彻底融入城乡一体的社会经济系统中。 合理的产业模式将带动日常化的生产生活“经营”乡村景观,并通过发展来实现乡村景观的特色保护和发展:统筹乡村空间规划,整理零碎化的地景资源,优化产业模式,强化乡村聚落形态管理,配套市政及公共服务等,逐步实现乡村环境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

河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河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80年代中期,河南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开发并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乡村旅游区,但是,与国内其他大城市郊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相似,河南的乡村旅游也呈现明显的初级化特征。笔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解剖河南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策略的管窥之见,以期为提升我国乡村旅游档次提供借鉴。 一、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分析 1、农业资源丰富,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形大致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含盆地)三大类型。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苹果、梨、桃、枣、葡萄、樱桃等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生产示范基地。河南农业文化不仅地域特色明显,风格各异,而且乡土气息浓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习俗,对城市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广阔

乡村旅游具有邻近城市,回归自然,交通便利,费用较低等特点,已成为城镇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据从1994年开始的国内旅游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城镇居民一日游和2-3日游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短期出游已超过55%,他们出游的目的是到周边景区和乡村观光休闲。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保持了高于全国水平的增长速度。2004年末,河南省全省总人口9717万人。生产总值8815.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071.8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在第19位。 乡村旅游的客源目标市场在城市。河南省有大中城市15个,2004年河南省城镇人口2809万人,占总人口的2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94.2元。 [2]由此可见,河南省的大中城市已具备良好的出游条件。这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3、区位优势明显,陆空交通便利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428公里,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5.5万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河南境内段已修通600公里。河南现有飞行航线46条,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李凤莲 佳大附中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具实践意义的战略对策。改革开放34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及综合国力、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GDP更是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我们迫切希望寻找一条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人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对那些同样影响人们长期生存和整体生活质量的有关健康、安全、教育、公平、就业及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的追求。其次,发展应该是协调的。不仅在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内部要协调,系统之间也要协调。第三,发展应是可持续的。人类应该努力维持自然资源的水平并使之得到逐步改进,使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实质就是承认环境和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在发展中融入资源和环境因素,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贯彻发展的思想。中国经济还能持续发展吗?当前,中国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一、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严峻的人口问题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1370536875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已经实施了卓有成效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依然过快,其中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人口结构等依然存在失衡,问题突出。过快的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造成各种压力,环境承载量过大,生态系统有失平衡并导致恶性循环,进而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中国人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日前,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40%以上的受访者指出,非常

企业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与讨论

企业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与讨论 □/姚琴潘巧兰袁霖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以及工业产业发展带来的世界环境的变化越加明显。尤其是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开发,例如酸雨、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等气候灾难的出现以及能源枯竭等问题,使得世界人民逐渐增加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为此,世界各国纷纷将“开发新能源,支持节能环保”作为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发展战略。企业可持续发展由此应运而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世界上很多企业也开始了可持续发展之路。其中,以海尔集团和丰田公司为代表的企业进行了可持续发展的尝试,给国内外的企业以借鉴。但不得不说的是,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本文对此以案例的形式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一、理论体系与模型 (一)理论体系 根据官方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事实上,从全球经济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目标来说,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微观来说就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即在可见的未来中,企业能在更大规模上支配资源,运作资本并可后续利用,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更多的商业利润、更多的经济增加值,战胜自我。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具体包含三点: 首先,更大规模上支配资源,运作资本并可后续利用。企业建立并想要不断获利是为了有更大的发展,进而带来更多的利润。从会计学上来讲,利润=收入-成本,想要增加利润就要增加收入,同时减少成本支出。企业减少成本支出,就要实现资源、资本配置最优化,同时,要尽力做到资源、资本的可持续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其次,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更多的商业利润,更多的经济增加值。这是从企业的本质谈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是以获得市场份额、商业利润和经济增加值为考量。在此,有必要解释一下经济增加值。我们把一个公司的市值与它所占用的资本总额的差额称为经济增加值。简单地说,经济增加值就是超过资本成本的投资回报,即公司经营收益扣除所占用的全部资本成本之后的数额。这里所指的全部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一个企业是否有竞争力,能否拥有竞争力,体现在对于市场份额的占领上,商业利润和经济增加值的获得上。企业永续发展就要不断谋求市场份额,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增加企业流动的动力来源,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增加值。 最后,战胜自我,良好的发展。企业在发展中要不断战胜自身不足,从企业外部到内部都要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综合水平,克服在发展中企业文化带来的障碍,不断战胜自我,实现更好发展。 在此,本文认为,随着21世纪绿色经济思潮的到来,作为社会责任承担者一份子的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得长远利益,更要把保护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提上企业日程,在追求企业利润时立足长远利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二)理论模型 由上述理论描述,可以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分析出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本文只从微观角度,也就是企业内部进行分析与探讨,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企业文化和 63 2010年第6 期

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

浅谈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研1302 蒋吉众1315073004 摘要: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态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主要是吸收、借鉴和运用西方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的同时根据自身发展状况进行变革和改进,最终形成促进、推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新型战略理论体系。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新型战略理论体系 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987年2月,布兰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报告中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是一种能够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的农业;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使用恰当、经济能够维持、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1994年7月,《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投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2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中国人口规模大而素质较低,资源人均量贫乏而浪费大,生态环境脆弱,承载力有限,经济技术水平不高,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也有了新的要求、目标和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

农村与可持续发展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在1972年被提出,直到现在仍是亟待得到落实的科学发展模式,它要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那么现在我们到底有多少方面实现了,而作为中国基础的农村,又实现了多少? 胡锦涛主席执政期间确立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全面、协调、可持续”,可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然而我们不打不面对的现实就是我们现在的发展很多都是忽略了可持续,而只是注重经济发展的增长值,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农村,居住着中国过半的人口,与土地息息相关,可持续发展是否得到了贯彻和落实呢? 自幼生活在农村,见证了农村很多的变化,对农村的发展的迅速感到高兴,但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很多的不好的变化。 1,环境污染问题 先是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随着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农药和化肥越来越多的进入农业,但是懂得如何使用化肥农药的人却很少,再加上对农民的培训不足,造成了对农药和化肥的滥用。化肥和农药的大面积使用,不但增加了成本,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农村的河流有很多因为这些而遭到污染。 还有工厂的污染。随着城市对环境要求的提高,许多工厂不得不面对迁移的问题,于是,农村成为了他们的目标,同时,一些村庄的领导为了得到所谓的政绩,同意高污染企业迁移到本村,但不久之后他们就会发现自己村庄的空气,水等等都遭到了破坏。他们的决定显得得不偿失! 然后是农业经营废弃物的问题。在种植作物的时候,很多被除掉的作物的枝叶,被随意丢弃在路旁,不时发出一阵阵怪味。还有农药瓶,废弃塑料膜等等,污染了环境,也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安全隐患 生活垃圾的污染。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活垃圾已经不仅仅是菜叶,瓜果皮了,塑料袋,废弃衣物,甚至废旧家电也时常出现在防垃圾的地方。但由于农村没有环卫部门的管理,垃圾都是丢弃在路边或者以前的水渠里,垃圾得不到清理和处理,任其在自然条件下分解,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不仅污染空气,而然有害物质会渗入地下,污染水质。 生活和养殖废水。因为农村没有下水道和污水处理,所以农村的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都是直接排放,臭气熏天,蚊子滋生,也加剧了环境污染。 2.人口问题 人口作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人口的因素对农村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由于农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导致人口素质低,直接影响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利用科技在农村的使用和推广,造成了农村发展的恶循环,对农村可持续发展起阻碍作用 另外,农村的很多劳动力都以农业为主,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造成劳动力浪费。农村的科技水平造成农业生产处于低水平状态,土地利用率也不足,同时占用很多不必要的劳动力,农村亟待提高机械化水平。 人口素质低还带来人口问题。封建观念深,养儿防老的旧思想严重,由此引发的超生问题大大加重了农村的人口问题。甚至一些村干部带头超生,助长了超生的势头。将来面对的不仅是罚款,更多的是将来的负担。 此外农村还存在很多诸如土地,资源等等问题。农村的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尽快解决的地步,不能等他完全恶化的时候再去弥补。

可持续发展企业案例分析---以茅台为例

茅台危机的来临: 茅台的大起和大落: 大起:经过10年发展,茅台的价格翻了10倍,一直到2012年之前,出厂价为819的53度的飞天茅台酒在市场上可以卖到2300多,茅台的供不应求促使了很多经销商预感茅台的大热,纷纷开始囤积库存,与此同时,茅台的股价也一直高居沪深第一股的位置,也因此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买入。 大落:然而,茅台危机的开始于2012年。2012年初中央出台了明文规定,禁止政府官员三公消费出现茅台。2012开始,茅台的销量和销售额出现了增速减缓的现象,由于购买需要提前5年,因此现在茅台销售的仍是5年前茅台所受到的订单,而通过茅台的预售账款的下降,我们可以了解到茅台的销量已经在急剧缩水,我们甚至可以预测,2012年后的第五年将是茅台真正危机的来临,与此同时茅台的许多终端销售也无人问津,茅台的股价大跌。 茅台2012年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止是中央的出台的禁酒令,对茅台产生影响的还包括2012年被曝光的高端酒“塑化剂”风波,以及中国经济的增速放缓,对茅台的市场销量减少起到辅助的作用。然而,对茅台造成影响最大的仍是“限三公”政策的出台,而茅台之所以会受这一政策如此大的影响,在于茅台以往逐渐养成的政府依赖症. 原因分析: 首先通过揭示茅台真实的消费群体,引出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并提出茅台和政府的利益关系: 想要了解茅台为什么销售出现了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到底是哪些人在消费茅台。 了解高端茅台酒的人都知道,喝酒的人不买,买酒的人不喝。我们通过调查得出,在禁酒令出台之前,茅台的购买人群中,40%为政府的公款消费,50%左右为企业购买,而个人购买仅占10%左右,而更让人惊讶的是,茅台的最终消费群体,95%均为政府官员,普通民众购买高端茅台的比例仅有5%左右。通过这一系列数据,我们就可以知道,茅台最主要的消费者,是政府。因此,当中央出台禁酒令后,茅台的危机也必然出现。 而造成茅台今天如此严重的政府依赖症,就必须先分析茅台和政府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 说明茅台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 说到茅台和政府的关系,并不只是生产商和消费者的关系。茅台与政府之间有着复杂的利益关系。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特别是贵州省政府,茅台集团每年贡献的GDP大约可以站到整个贵州省的7%左右,因此茅台的发展对于提高贵州政府的政绩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茅台的发展也可以帮助解决当地低素质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而促进贵州省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通过这些,茅台的确能够给社会带来很多正面效应,从这个角度来说,贵州政府会出台很多政策保护茅台也就不奇怪了。 从茅台的角度来说,依靠地方政府的政策保护,在新中国解放后获得很多的发展机会,通过政府获得的资源,也为茅台获取利润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途径。 茅台与政府的关系远不止这么简单,腐败的跑部钱进体制和不节俭的公款消费是使茅台一步一步成为中国公款消费的象征的幕后推手。茅台利用政府官员无节制和不节俭的公款消费,不断去迎合某些畸形的需求,同时依靠官员的腐败作风不断自抬身价,才会出现后来普通民众喝不起的高端茅台酒。简单的说,茅台近10年的飞速发展是建立在中国体制的腐败之上的。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全国通用版)训练题:课时提升作业_二十九_10.3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九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7年8月8日,“中国·大兴安岭国际蓝莓节暨山特产品交易会”在山城加格达奇开幕。据此完成1、2题。 1.大兴安岭生产的“中国北极蓝莓”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大兴安岭一张天然名片,该地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在于( ) A.劳动力丰富,工资成本低 B.机械化水平高 C.科技发达 D.无污染的原始环境状态 2.大兴安岭蓝莓产业已从蓝莓原果及果汁生产,发展到自主开发生产以蓝莓果酒、果汁饮料、罐头、果酱、果糖、干果、烘焙食品为代表的蓝莓系列产品,此举反映了大兴安岭林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 A.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 B.推进农业向规模化、生态化发展 C.发展特色农业和山特产品加工业

D.实现由产品加工向原料生产转变 【解析】1选D,2选C。第1题,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色,在大兴安岭地区以完善当地的农业结构,延长生产链为中心。蓝莓的种植就是利用了当地无污染的环境。第2题,各种蓝莓产品的开发实行了发展特色农业和山特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 【加固训练】 (2018·天津模拟)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图最有可能是 ( ) A.东北耕地分布图 B.东北经济作物分布图 C.东北粮食作物分布图 D.东北林地分布图 (2)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 ( ) A.保持水土 B.建成我国的畜牧业基地 C.综合治理中、低产田 D.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解析】(1)选D,(2)选D。第(1)题,从图例可看出,该地理要素主要分布在大、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案例分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案例分析 摘要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如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众多的环境问题。 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夏季,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水俣病事件 1953 1956年 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美国和日本均为经济发达的国家,而这种经济的高速发展却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这是真正的发展吗? 从科学的定义上讲,美日的发展模式只能称得上是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二】真正的经济 (1)何谓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仅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即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提高;它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认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是国民幸福的象征。

Nature综述:中国在改善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与农村民生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Nature综述:中国在改善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与农村民生方 面取得巨大成就 前言 7月12日,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以长篇综述论文的形式发表了澳大利亚、中国、美国的16家单位19名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成果——China’s response to a national land-system sustainability emergency(中国对国家土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突发事件的响应,点击标题免费下载论文)。 近四十年来,中国进行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干预活动,启动了包括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投资巨大、在国内甚至世界上都具有重要影响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为了综合中国在设计和实施这些重大工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帮助世界上其它国家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取得进展,由澳大利亚迪肯大学Brett Bryan 教授和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皋磊研究员 领衔,来自三国的19名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科学地审 视了中国16个旨在提高环境与民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国家土地整治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

林基地建设工程、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中国-全球环境基金干旱生态系统土地退化防治伙伴关系项目、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项目、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 研究成果该研究团队发现自1998年起,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急剧增加;至2015年,这16个工程在约620万平 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国国土面积的65%)共投资了3700多亿美元,并调动了5亿劳动力。这一努力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史无前例的。尽管不完美,但确实给整个国家的自然环境与人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了莫大的好处。联合国在2015年底才 提出来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早在中国的这一系列重大 工程已经致力于解决众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图1)。 图1. 中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投资映射到17个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投资额(单位:十亿美元) 这些工程的环境目标包括缓解长江和黄河的侵蚀、沉积及洪水,在干旱的北方防治沙漠化,在多石灰岩的西南部地区治理石漠化,减少沙尘暴对首都北京及附近地区的影响,保护天然林地,以及提高耕地生产力等(图2)。 图2. 中国可持续发展重大工程覆盖面积(自上而下分别为 水土保持、沙漠化控制、耕地生产力提高、土地整治回收和开发、草原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森林管理、

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调查报告前言:参加者:机电工程学院 12 级机械设计一班张兵阳主题:农村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时间:2014 年 1 月25 日地点:河南省周口市农村环境保护不仅是关系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面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内容和体现。为了解农村环境状况的基本情况,同时以 2014 年寒假社会实践为契机,对我的家乡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的农村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 2014 年一周时间的调查,我对所调查的农村环境现状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直观的了解。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在调查之前,我对问卷调查的组织与实施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对问卷访谈的组织和实施涉及到对人、财、物以及日程等各个方面做出了周密的安排。经过周密的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应该做到数量与质量的保证。对于本次调查,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争取与被调查者建立信任和理解。经过分析,本次系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法。调查总体为该辖区所有农业户口人员。样本由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组成。为了实现随机抽样,我们按行政村划分为若干若个互不重叠部分,确定抽样单元。以上方法能够是该调查迅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科学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经过详细的实施和分析此份调查问卷,现将本次调查的数据信息进行展示,我们通过计算均值核对变量的离散程度分析,计算出较为精确的数据。基本资料:一、调查抽样的基本信息 1.性别:男性 43%女性 57% 2.年龄:18 岁以下3%19――35 岁44%36――55 岁 47%56 岁以上 6%3、文化程度:小学 47%中学 41%高中 10% 大学 2%4、职业:农民 72%个体商户 16%学生6%其他 6% 二、生活类信息数据 1.对周围生活满意度:一般满意 100% 2.生活周围环境有哪些污染:生活垃圾 27%畜禽养殖粪便污染 73% 3.是否有遇到环境污染事件:遇到过 100% 4.生活来给处理是否分类:有时会 100% 5.平日做饭燃料来源:蜂窝煤 90%干柴 10% 6.认为企业是否给居民带来污染:有企业也有污染 11%没有企业 89% 三、生活类信息数据 1.是否使用薄膜,是否认为会产生污染:不经常使用,不会造成污染 100% 2.经常使用的化肥有哪些:有机肥 13%氮氨 74%其他 16% 3.经常通过什么方式清除农作物病害:喷洒农药 100% 4.用完农药平处理方式:打碎深埋 79%用水洗净装其他物 14%随手扔掉 7% 5.农作物秸秆处理方式:直接烧掉 7%饲养牲畜 81%当作有机肥料 9%燃料 3% 四、法律类信息数据 1.是否了解环境权:了解 2%基本了解 84%不了解 14% 2.是否了解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了解 37%基本了解 61%不了解 2% 3.是否知道当地环保局或有关部门的具体位置:知道 11%大概 61%不知道 28% 4.是否参加过环保宣传:不经常 69%没有 31% 5.平时是否会关注环保时间或相关法制建设:经常关注 4%偶尔 91%不关注 5% 6.当你遇到环经污染是会怎样处理:向环保部门反映情况14%找到生产污染的企业进行协商 57%顺其自然 21%自己处理 8% 7.想了解哪些环保知识:环境污染案例 9%具体的环境法律法规 17%生活生产中的环保常识 67%其他 7% 以上是对该张调查问卷的基本数据分析,通过该张调查问卷。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了环境工作在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也使我们深深的感到了危机感。经过我组的分析和讨论,对以下几个重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调查分析:一、农村环境现状在调查中感受到了各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特别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积极探索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促进农村环保工作的开展,以循环型、节约型生态型农业为理念,树立了一批很好的样板。 1.创建生态文明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