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析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试析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试析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试析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试析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河西学院历旅学院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中日两国都是亚洲乃至世界的重要政治、经济强国,两国关系必然是各自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方面,也是当今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自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之间虽然更多的是理解与友好,但是所经历的坎坷和阻力也不可忽视。二战以来,中日关系一直存在强大的美国因素,美国显然在背后担任偏袒日本的角色。中日之间由于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处于矛盾的关系也为美国重返亚太、遏制中国提供了机遇。因次,在中日关系诸多的因素中,美国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关键词】:中日关系美国因素钓鱼岛问题影响

一、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

在现代史上的1931年日本轰炸沈阳,制造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又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仍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两国关系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日本对侵略历史的认识与态度。

[1]战后,日本公然歪曲侵略历史。首先,近20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否认侵略历史的谬论,宁说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托它的福,从欧洲的殖民统治中获得独立。全盘否认侵略历史。其次,否认、掩盖侵略罪行,反对向被害者谢罪赔款。最突出的就是对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劳工以及“三光”政策的否认。认为南京大屠杀纯属捏造,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无耻地将强迫妇女充当“慰安妇”说成是“自愿的商业行为”等。[2]再次日本政要参拜日本军国主义的靖国神社,如曾担任日本首相的曾根康弘、桥本龙太郎、小泉纯一郎等都对靖国神社进行过参拜。日本政要明知参拜不符合日本宪法,却一再参拜,意在强调对历史的否定表态。最后是历史教科书问题,近年来日本政府审定通过了由右翼学者编写的否认日本侵略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新历史教科书”,此举必然引起中国、韩国等亚洲邻国以及日本国内正义人士的强烈强责。

面对日本侵略历史的态度,有其特定的原因:美国出于冷战需要,对日本军国主义清算不彻底,使得军国主义在日本长期存在。现代日本领导人历史观念淡薄,为了政治大国目的,不惜用任何手段。随着日本国内政治日益保守化、右倾化,日本否认历史等言论必然将愈演愈烈。“对于侵华历史的认识,可以说已经成为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持久的和极为重要的因素。”历史问题是两国外交摩擦的焦点之一。日本只有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中日关系才可能正确地向前发展。

二、影响中日关系的美国因素

中日建交几十年中,始终存在一个“第三国因素”,这就是“美国因素”。长期以来,日本在对华政策上都追随美国,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日本的对华政策。正如日本报界所称“中美关系感冒,中日关系发烧”。在亚洲,尤其是东亚,日本不仅仅是美国的盟友,而且是美国一个可靠的伙伴。在安全上,日本已经为美国提供了60多年的在亚洲驻军的基地与设施,以及这些驻军的安全保障。日美联盟反映了日本仔安全上依赖美国的一面,但是这个安全同盟却在亚洲地区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了关键影响,远远超出了维护日本安全与解决日

本“周边事态”的范围。不仅包括台湾问题、朝鲜半岛问题,而且还包括亚太地区公海的安全问题、东南亚问题等。[3]如此广泛的范围使得日本在美国的东半球战略上显得举足轻重,借助日美安全联盟,日本实际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军事强国,而该联盟使得日本成为美国在东半球霸权的必要条件。(一)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需求

2013 年美国在全世界的商品贸易额约为9913.5万亿美元其中大约1/3 是同太平洋沿岸各国进行的。美国不同太平洋地区进行贸易就不可能继续成为经济大国保护其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和安全利益是美国必须保实现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一方面要极力保持其在本地区的军事存在,把西太平洋的安全保障与稳定看作生死枚关的国家利益,而且美国拥有保护这种利益的军事力量,如有必要,美国将动用军事力量。

另一方面,为减轻其财政负担和获得更大的国际支持,美国又试图拉更多的亚太国家进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安全结构,特别想把日本拉下水。美国舆论界对这一战略动机做了详尽的描述:冷战的结束使美日关系的重点从安全转向经济,这是可以理解的。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欺间就表现具有某种军事天分。美国希望降服这个天才,使它站在美国一边。虽然美国在军事上能够独自对抗任何亚洲入侵者,但在心理上却不能。如果日本在某场危机袖手旁观,比如台湾危机,那么很难知道未来的总统怎么能够在国内赢得解决这场危机所必需的支持。……如果该地区有潜在敌人的话,那就是中国。尽管美认为中国将来可能成为威胁美国利益的超级大国,但绝大部分上层美国人士又不能确定中国的未来将朝哪个方向发展。于是美国的的主流意见认为,在目前情势下最明智的做法是向积极方向努力,用“全面接触”的战略,通过与中国正面交往使其成为一个“负责任和守信用”的大国,最终将其纳入国际社会。应尽可能少使用对抗、遏制等激烈手段以避免把中国推向反面,尤其要避免由于政策不当而将中国变成美国的敌人。因此美国的主要政策是预防。相比之下预防的代价较小,也不具遏制那样的攻击性,能避免刺激对手过度反应。美日两国在新发表的《美日安全保障联合宣言》中不提及中国的不稳定。这些做法都是出于避免刺激中国的考虑。但是美国近几年也不再公开表示在南沙问题上保持中立,美军方甚至曾扬言在必要时向该区域派军舰护航,美国采用的是“有意图模糊”的战术,与在台湾问题上的伎俩如出一辙,试图以“模糊”战术达到其预防中国“在亚太扩张”这一清晰的战略目的。

(二)美国因素对中日关系积极与消极两种作用

在1972年前后,美国客观上对中日邦交起了推动作用。如: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于1971年7月秘密访华并宣布尼克松于1972年访华,推动了日本政府敌视中国政策的转变。但是70年代美国在中日关系中的消极作用在领土上也可见一斑。钓鱼钓问题就是美国在中日之间打进的一个楔子。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日加强了联华抗苏的态势,此时美国因素在中日关系中依然具有积极的意义。1989年夏季后,中美关系恶化,于是中日关系也受到影响。其具体表现是:美日一起遏制中国,日本冻结了实施第三次对华贷款的工作。1996年4月17日,日本与美国共同发表了《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宣布对日美安全条约进行“重新定义”,这标志着日美关系的新扩大。[4]毫无疑问,日美安全条约对未来亚太安全及中美日三角关系,尤其是中日关系产生重大影响。2010年美国高调宣城要“重返亚洲”,并且在之后的中日钓鱼岛问题上奥巴马政府更是明确宣称《美日安保条约》适合于钓鱼岛之争。这些言论无不影响中日关系的

友好发展。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由于美国对日本强大的影响力,中日关系中美国因素的消极作用将势必增大。

三、美国随着战略重心转移,借中日钓鱼岛之争开始全面推行重返亚太战略

2010年9月中日因钓鱼岛海域发生“渔船被撞事件”引起了新一轮的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引起这次事件的原因众多,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但不应被视为中日之间摩擦的孤立事件,其背后的“美国因素”不可抹去。根据1943年中美英三国首脑开罗会议宣言,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必须在战后予以归还,中美英三国更在1945年7月日本投降前夕发表的《波茨坦公告》中规定日本主权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本土以内。铁定的历史面前日本公然挑衅中国领土主权,更是有美国的暗中作用,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一环而已。美国为什么介入钓鱼岛争端呢?其原因有(1)从美国推行的全球政策来看,这是美国的东北亚政策中的重要一环。中国的崛起使美国担心出现像冷战时期苏联一样可以与其匹敌的超级大国,防止与遏制中国的崛起,维持原有的东北亚秩序是美国所希望的。美国介入钓鱼岛之争还可以运用国际战略中的均势策略,达到相互牵制而坐收渔利的目的。唯有这样美国才能在大国中充当“仲裁者”的角色,建立起由美国自己主导的东北亚国际秩序。(2)出于美国的全球考虑,对日本既有“扶持”又有“压制”。扶持日本是为了提高和发掘日本的战略价值,为美国自身全球利益服务。(3)美国介入钓鱼岛争端是冷战思维的结果。领土控制是大多政治冲突的焦点。[5]中日有了钓鱼岛之争,美国将牢牢掌握中美日互动的战略主动权。钓鱼岛不过是美国全球战略中大棋局的一个小棋子,但是由于冷战结束,《美日安保条约》针对的对象消失,在这种背景下,需要为美日同盟寻找新的目标,而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威胁论”在美日两国的盛行以及美日与中国意识形态的不同恰好成了不二的选择。再加上围绕中国的地理位置,有一条“安全弧”,美国想利用这条安全弧遏制中国。美国清楚的知道钓鱼岛对于中日两国的价值所在,其主权悬置可以一手左右日本,一手牵制中国,以便于美国更好的操控亚太局势。

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美国全面推行“重返亚洲”政策。按理追随美国的日本也应加强与亚洲邻国的合作。特别是自2007年以来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与出口对象国,中国的刺激力在推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更加突显,日本放下西方情结“重返亚太”应该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可是日本与邻近亚洲国家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愈加疏远,甚至有摩擦矛盾发生究其原因与美国的重返亚洲政策不谋而合。美国战略东移的目的是利用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吸取亚太经济增长的活力,防范一中国为“领头羊”的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而导致美国霸权地位和西方主义中心的削弱。美国要表现在亚洲的“存在感”和加强与中国在内的双边关系一满足其自身利益就必须让日本难以“重返亚洲”。因为如果中日团结起来,美国利益定会受到排挤和削弱。中日因摩擦而无法走进,这正是美国想看到的中日关系。今天的日本依旧是被美国控制的国家,美国对日本国内的政治渗透力和影响力足以使日本首相在内的各界都顺从美国的指挥棒,美国要日本向西日本就不敢向东。[6]所以美国重返亚洲对中日关系的消极作用不言而喻。

至此,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借着中日钓鱼岛问题作为美日联手遏制中国的一种战略尝试,该问题会对亚太地区稳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美国的介入对未来钓鱼岛问题的解决带来极大的难度。但这就是美国的如意算盘。

【结语】:综上所述,影响中日两国关系因素众多,其美国因素更不容忽视。美国出于全球考虑要重返亚洲就必须强化对中国的遏制,而对盟友日本的扶持也会加大,但必须是在美国能控制的范围之内。这些因素的的综合作用下中日关系发生波折甚至爆发激烈冲突的可能性极大,会走向建交以来最危险的境地。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我们希望“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7]中日两国关系能好起来。

【注释与参考文献】:

[1]马平:中日关系发展的障碍[J].现代国际关系.1996.8—12.

[2]奥野诚亮:《瞭望新闻周刊》[J]1996.(30):138—143.

[3](日本)冈本之雄:《日本与美国:必不可少的联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225—236.

[4]万峰:《日本近代史》.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84.8:73—86.

[5]俞正梁,任晓:大国战略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431—450.

[6]刘世龙:《美日关系》(1971—2001).

[7]《人民日报》[J].2011.3.18.

南海问题中的美国因素

南海问题中的美国因素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美国为了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开始积极南海问题,主要通过过加强军事存在、与南海周边国家进行能源合作、加强与东盟合作三个渠道介入南海问题,其用意主要为在政治上防范和制约中国、在军事上打造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在经济上攫取南海丰富的石油资源。美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 无疑会增加争端解决的难度, 使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趋于恶化并改变亚太地区原有的战略趋势。 关键词:南海、中国、美国、南海周边国家、合作 一、南海问题的由来与现状 南海是我国南部的陆缘海,也是世界第三大陆缘海。所谓陆缘海,是指四周大部由半岛、岛屿或陆地所环绕的大海。 在英语中,南海也被称为“南中国海”。因此,在中文里面,“南中国海”与“南海”并称的语汇。 环南海国家包括中国以及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东盟国家。这些国家中的一些对南海的一部分,有重叠性的主权声索,并在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以来沿用《公约》的专属经济区概念,对其近海的200海里地区的海洋与矿产资源纷纷提出唯一拥有权的主张,这同我国的主权主张发生冲突。事实上,邻近的一些东盟国家的彼此主张也发生矛盾。文莱与印尼、泰国与柬埔寨、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印尼、以及越南与菲律宾等方面也都存在争执。

我国自汉朝开始,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于海南设珠崖(今海南三亚市)及儋耳(今海南儋州市)两郡,此后历代都诉诸了对南海的主权。汉、南北朝时将这一海域称为涨海、沸海,唐代以后逐渐改称为南海。直至20世纪中期,我国历代政府一再明确宣布对南海所拥有的主权,并未引起他国争议。目前具有不同看法的国家在上世纪中期或之前出版的地图中,事实上有一些与我国的诉求表示一致。 随着世界范围非殖民化的发展,东盟国家逐渐取得独立,产生了一些新的国家,如新加坡和文莱。政治独立后的这些国家在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中,在经济上也在取得快速进步,从中还涌现出东亚的“小龙”或“小虎”。这同时意味着这些国家将更加关注资源获得以维护经济发展,东盟那些沿海与岛屿国家的资源出路必然是向海看。 自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以来,各沿海国的海洋权利普遍得到扩大,不仅一些国家的3海里领海扩大到12海里,它们还得到了与大陆架相关的排他性海洋经济权利。它们对获取扩大海洋主权以争取海洋资源的意识已有大幅提高。在1982年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各国的海洋权益意识以及权益博弈达到高潮。自上世纪60年代后期经调查发现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后,周边国家开始加速强占南沙的岛礁。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全然不顾历史事实,声称对南沙海域拥有主权,并公然入侵我国南海岛礁及海域。从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1999年5月13日制订出供各国提交划界方案参照的“科技指南”开始,南海国家更是加快对其所占岛礁,特别是在大陆架划界中具有效力的岛屿的实际控制。2009年2 月17 日, 菲律宾国会通过“领海基线法案”,将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2009年3月5日,马

中日关系论文1500字左右

论中日关系发展 在21世纪,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一、70年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回顾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为标志,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二十六年来,中日两国之间虽出现过冲突,但从总体上看,两国关系还是以友好与合作为主的。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82年,中国总理访问日本,提出了发展中日关系“三原则”; 1987年9月日本众参两院通过《进一步增进日中友好关系的决议案》。当然,80年代中日之间也存在摩擦: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把“侵略”改成“进入”,中国政府曾对此提出强烈抗议;198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其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1996年,日本自民党还把“实现首相和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和“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写入该党众议院选举公约。80年代以来,中日之间的摩擦与冲突有所增多,但两国政府为了两国的长远利益,多次表示重视发展中日关系。 二、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几个问题 1.历史认识问题是处理中日关系的一个原则性问题。战后日本对历史问题认识的不足, 导致中日政治关系的反复, 不利于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 2. 日本在历史上曾经对台湾实行过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至今仍有着浓重的“台湾情结”。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和日美同盟的巩固,日本出于战略现实利益的考虑,对台湾问题越来越关切,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中有日益突出之势。台湾问题成为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3.近几年,在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争执。去年,两国因钓鱼岛归属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军事矛盾,双方互不相让,也引起两国以及世界人民的关注。中国境内频繁出现抵制日货的行为,两国关系也仿佛到了冰点。 以上三个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经贸摩擦问题、经援政治化问题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要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关键在日本自身。希望日本政府能够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真正放弃否认和歪曲历史的企图,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扫清障碍。 三、对中日关系展望 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正是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使两国之间不能不产生相互合作的必要与可能。这种合作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是现实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是彼此需要的而不是一相情愿的。也正因为如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近几年来,中日两国关系起伏跌宕,摩擦不断。从小泉首相接连“参拜靖国神社”、“沈阳日本领事馆事件”、“侵华日军毒气事件”,到“钓鱼岛事件”“春晓油田事件”“亚洲杯球迷事件”,中日两国之间关系日益紧张,对立摩擦的范围逐渐扩大,不断引发人们对于中日关系的忧虑和思考。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日本内阁成员接连“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在小泉任日本首相期间内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的反对。也同时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已成为导致当前中日关系僵冷的最直接原因 自1982 年以来,日本国内就涌起一股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政治逆流。极少数右倾保守势力力图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翻案,几次企图修改中学历史课本,否定和美化侵华战争罪行。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同样也是“日本方面能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侵略历史,能不能以实际行动来取信于亚洲的近邻各国,是不是愿意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所以,中日两国关系若要走回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日本方面就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正视历史,反省侵略,以史为鉴,不再做伤害中国人民和其他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另一方面,中日两国都应具有长远眼光,面向未来,注意拓展中日间的共同利益,并通过政府和民间理性对话,逐步缩小和解决双方在历史观上的分歧。 在此基础上,中日两国才能以负责的态度,通过谈判和交流,妥善处理好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战争赔偿问题等历史遗留问 在中日之间发展的中的少不了一些历史问题的影响外,还有因为两国实力的发展而引发的问题,在两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引发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关键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和相互适应由两国的实力的发展而引发的变化。

当前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

中日关系是今天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洲和世界拥有重大影响的中日两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但是遗憾的是,2001年中日关系中再次发生了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李登辉访日问题等严重损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事件。同时,在经贸领域也发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在安全合作方面双方互不信任,彼此警惕。那么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呢? 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就指出,“要把帝国主义政府和这些国家的人民区别开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也明确地表示,“中日两国人民永远地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共同的,没有冲突”,“中日两国关系,从根本上说必须建立在两国人民友好的基础上”。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又指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应该说,这个口号三十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不是今天提出来的,更不是某一个人提出来的,是中日双方提出来的。”[1](P.231) 2000年5月2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日本“2000中日文化观光交流大会使节团”主要成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2](P.3)显然,江泽民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同党和国家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和见解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指导思想所作出的新发展。其中,特别是“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中日两国关系中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曲折和风波,甚至一时影响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情绪,中日两国人民要求“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殷切愿望和发展趋势绝不会出现根本的改变;只要抓住了“两国人民的友好”这个根本,就可以相信任何企图破坏中日友好的力量,最终是不会得逞的。 ( 良好的中日关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日本起着很大作用,既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又是引进资金技术的重要来源。同时要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稳定周边,也必须搞好中日关系。因此,中国早就把发展同日本的友好合作关系定为基本国策,并一直坚持力行。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日本在谋求政治大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首先在外交上,日本需要借助中国。在对美外交中要借助中国的影响。每当日美关系紧张时,日本只要加强对华关系,日美关系便缓解,日中关系是日本对付美国压力的一张“王牌”。在谋求大国地位方面,日本将中国视为其推行联合国外交的关键因素。日本联合国外交的重点放在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上,如果得不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将难以如愿。日本的亚洲外交也需要借用中国的支柱作用,日本无论是在朝鲜半岛还是在东南亚问题上要发挥作用,没有中国的支持与合作都将是困难的。其次,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是日本发展战略的需要。中日经济在亚洲占有重要的位置。中日两国GDP之和占亚洲GDP总和的3/4。21世纪合作的焦点是经济安全,在维护亚洲的稳定与繁荣上中日两国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同时,日本也需要中国的巨大市场和某些资源。再次,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日本同样需借助日中关系。目前,美国谋求单极世界,日本虽怕触怒美国不敢明确支持多极世界,但面对中俄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 内容提要:中日关系自近代以来一直就处于一个微妙的局势当中。在当代普通大学生当中,对中日关系和日本国家自身也存在着各不相同的态度。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中日关系,用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行为来帮助发展中日关系,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日本中日关系 正文: 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在官方和民间两个方面就都有着亲密的交流,甚至日本文化中有很大一方面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巧妙借鉴。中国近代史以来,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由于侵略战争的发生和双方外交政策的制定,中日关系就开始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局面。在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二十一世纪,外交关系的处理也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如何处理中日关系,也始终是中国政治范围内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公民越来越有自主意识,并且社会普通民众的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的现在,如何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不仅只是党和政府所要考虑的主题,它也和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作为未来社会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也该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就我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与同辈的大学生群体的接触经验来讲,当代大学生对于日本以及中日关系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基本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群体,对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基本成熟的大学生来讲,大部分都是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历史性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首先都要以国家的利益为前提,同时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尊严也是必须维护和不可侵犯的,对于历史遗留问题,也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得到最恰当的解决。第二类是对于国家事务包括外交问题在内的政治问题漠不关心的群体,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中对于国家事务不太关心的群体还是存在着的,并且还不能算作个别现象。在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现实生活,而国家的政治事务,这样一般而言不会对普通人的生活有过大的影响的,并不会得到太多关注。即使是大学生,也通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中日关系的冰冻或改善,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来走向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 来走向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1、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走向 答: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关系。充分全面地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两国政府和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的伤害,一提到中日关系,自然想到这段历史,并把他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高度。但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的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表达,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辛酸的一页。 二、中日关系现状。从目前整个中日关系来看,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从战后的历史看,正是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中日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方面的分歧。近

论当代中日关系及发展现状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要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中日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中日和平,则东亚平安无事;中日矛盾激化,则会危及世界和平。两国关系何去何从,是对两国政府与人民智慧的考验。搞好中日关系将有利于中日两国政治互信、安全保障、整体合作和东亚和平稳定;有利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外交方针的展开和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维护。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1.中日关系现状 1.1合作 近些年来的中日关系有不可否认的突出成就,最大的成就是中日之间的经济互惠,由于中国与日本天然的地理环境,使得两国形成了一衣带水、互相依赖的经济发展关系,而且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日两国政府都极为重视民生对于本国政治的重要性,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看作是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之一,所以两国都特别重视经济水平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从而为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基坚实的基础,这是两国之间经济交往密切并且持续升温的根本原因。其次,由于经济上的这种依赖关系,中日之间在政治和军事上基本上保持了最大的克制性,因此虽然中日摩擦不断,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军事冲突,这也应该看作是中日关系的一个成绩,并且我们还应在未来继续将这一成绩加以保持。最后,中日民间持续交往,形成了互相交流的常态化趋势,在文化、旅游、留学生以及友好城市等诸多方面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交流交往活动,逐渐培育了较为良好的交流模式,这也是中日关系近些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这些成绩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1.1.1经济 两国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合作原本不乏亮点:东京和上海启动了日元和人民币直接兑换交易,日元也因此成了继美元之后第二个直接与人民币兑换的国际货币,2012 年 6 月,日本购买103 亿美元中国国债,也是发达国家与中国首次签署此类协议,有利于推动两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减少对美元储备的过度依赖,中日经济联系也因此进一步加深。【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与趋势研究-钟亮】 1.1.2政治 中日两国于2008年6月18日共同发表了《中日东海共同开发的原则共识》,这是为落实中日两国领导人关于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而采取的重要步骤,也是两国本着求同存异精神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互利共赢的积极成果。“战略互惠”是多年来两国达成的重要共识。双方同意,在政治上、经济上、安全上、社会上、文化上等领域促进各个层次交流与合作,通过中日安全对话和防务交流,增进安全领域互信。 1.2冲突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日关系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日本官方和民间的军国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势力对历史抱有极其暧昧的态度,不反思自己的侵略历史,反而一再挑战中国人民乃至亚洲人民的情感底线,肆意歪曲和篡改历史,否认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历史,并在中国的东海南海等敏感地带一再挑衅,引起中国政府和民间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厌恶,这是中日关系出现不和谐甚至对抗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看到经济交往在总体向好的趋势中也出现了局部降温的可能性,政治上在几个敏感问题上不能达成基本共识,军事上更是难以做到互相信任,在日本国内有关“中国威胁论”的舆论风潮甚嚣尘上,不断刺激其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势力的抬头。

台海问题中的美国因素

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 1、台海问题事实呈现: 台湾问题本纯属中国的内政问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始终受到复杂的国际因素的影响。美国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介入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是台湾问题产生、发展和至今得不到解决的主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台湾问题归根到底是美国问题。 台湾问题是由于美国的介入而产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阻挠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美国政府本可以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拔出来,自我解脱,但是它没有这样做,而是继续采取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和做法,阻挠新中国统一台湾,从而造成海峡两岸长期分离的局面。50 年来,美国对台政策的核心是三个联合公报(即1972 年的《上海公报》、1979 年的《建交公报》、1982 年的《八·一七公报》) 和《与台湾关系法》,实质是维持海峡两岸不战、不统、不独的状态,最大程度地谋取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在具体做法上,美国在海峡两岸实行“双轨政策”,一方面发展与中国大陆的正式官方关系,另一方面又保持与台湾的非官方实质关系;一方面公开表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支持台湾独立,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国用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并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装备,阻挠中国统一进程。 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的崛起,美国视中国为潜在对手,加紧实行“以台制华”。1994 年9 月克林顿政府正式宣布美国对台新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扩大同台湾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交往与合作,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社会。1999 年7 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克林顿又明确宣示了美国对两岸政策的三个支柱,即“一个中国”政策,两岸进行对话,两岸和平解决歧见。实际上既要求台湾方面不要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又反对大陆用武力手段解决台湾问题。小布什当政后,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美对台政策作出新的调整,进一步加大了介入两岸事务的力度。美国因素已成为我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总体而言,今后一段时期内,由于美国对台的基本利益和战略目标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从“以台制华”的战略考虑出发,美国发展美台实质关系,尤其是大幅度强化美台军事关系,阻碍中国统一的做法不会改变。对此,两岸中国人要有清醒认识。另一方面,受多种因素制约,美国因素的影响力也不可能无限度地扩张。毕竟,美国不会因为美台关系而完全牺牲美中关系。美国对台政策的根本目的仍是维持台海两岸不统不独的现状,使台湾始终成为其亚太战略布局中的一颗重要棋子。因此,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较量将是长期的。(黄丽芬:《试析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载《常熟高专学报》2003 年第5 期;王成兰:《透视当前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9期。) 2、台海问题讨论: 1、针对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我们该如何对待。 2、有专家认为对台湾问题,美国有三种不同的政策选择: (1)支持台湾未来的特定结局,

浅谈中日关系及未来展望

浅谈中日关系及未来展望 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我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 目前,中日关系已成为发展最快、交流最广、受重视程度最高的双边关系之一。但勿庸讳言,在中日两国二十六年来的交往中,也出现了与“友好、合作”这一主流不协调的支流。它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为了使中日关系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些消极因素进行探讨,以便寻得解决的办法。 (一)历史认识问题 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台湾问题 从历史上看,日本曾通过武力吞并台湾并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1972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时,日本政府就明确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日本力图介入台湾问题和南沙诸岛的争端,众所周知,台湾及南沙诸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地把台湾海峡列入日美安全合作范围,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干涉,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决不能接受的。 (三)钓鱼岛问题 在钓鱼岛的归属这一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分歧。但从大局出发,20年前缔结和平友好条约时,两国领导人都同意将这一问题留待以后解决。1978年10月25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同福田首相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日本记者提问时说:“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我们的后代会比我们更聪明,将来总能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但多年来,日本时常有一些右翼分子在钓鱼岛问题上进行挑衅。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成员一行7人乘船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1997年5月6日,日本国会议员西村真悟在冲绳县一名议员及两名摄影师的陪同下登上钓鱼岛。5

论中日两国关系

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变化 姓名:曹艳阳学号:2008212735 院系:外国语学院08级英语系 日本是中国的临近国,两国隔海相望。中日交往历史悠久,长达两千多年,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联系,又有复杂的历史恩怨。 1.有好交往时期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日友好交往,这主要是在汉、唐、宋、元和明朝前期。在汉武帝时,日本就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是译通与汉”,东汉武帝时,日本又“遣使奉献”;在唐朝,由于大唐经济政治强盛,儿日本却处于蒙昧状态,日本有13次遣唐使到唐,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宋朝的明朝的前期,中日之间的经济贸易成为主流,两人由此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优良传统。 2.对抗与友好并存时期 明朝后期开始,日本武士勾结中国南海的奸商形成倭寇,严重威胁了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1592年和1597年,入朝抗击日本侵略军;此阶段,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的重要纽带;清朝晚期,中国出现大量留学生留学日本,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行程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3.日本侵华时期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日本对中国进行大量的战争侵略和济掠夺,中日关系从此恶化。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实现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在它成为强国之后,制定了侵华政策,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1894年日本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强制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这成为iriben帝国主义势力剧增的重要因素;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获得大量条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夺取了中国山东青岛,还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局部侵华,并霸占了中国东北三省,设立了伪“满洲国”,1935年的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到1945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屠杀中国人民,在沦陷区实行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奴化教育政策。 1945年即二战期间,日本战败投降,这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民族战争的伟大胜利。 4.冷战对立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后至1972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唯美国马首是瞻。中日关系处于冷战对立时期。战后不久冷战的开始和中国革

对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

对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 摘要本文论述了现今中日关系的现状及未来走向 先说说近期看的书《菊花与刀》吧,之前我也是对日本咬牙切齿,觉得他们犯了滔天罪行,不管什么样都不能得到原谅,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对日本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此作者本尼迪克特对于日本的评价是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但是从长期看,两国的未来是以共取双赢为目标,世界正向着多极化发展,国家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虽然中日两国现状并不十分和谐,但随着领导人的协调,中日还是会走向合作。 要合理的分析复杂的中日关系现状与未来,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从中日关系的三个时期看,即2000年的友好交往历史,近代以来的165年和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33年。其中,2000年的主要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友好历史,165年里有侵华战争的历史伤害,33年是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和相互依赖。从最初我们互相学习到互相伤害再到共同进步的过程,漫长而又充满了伤害,现在好不容易发展平衡了些,双方的关系也有了缓和,都是双方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努力换取来的,我们应该加倍珍惜这种和平的时光,不应总是把过去血腥的历史拿出来时刻想着要报复。 但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双方也存在着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对立的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中日两国尽管相隔很近,交流却远远的大于着我们的距离,不管是文化还是娱乐,日本和我们的交流甚至不及韩国的十分之一。而且由于彼此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误解也在不断出现,日本开始出现大量误解中国的说法。因此,随着交往的深入和交流领域的扩大,双方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增多。钓鱼岛碰船事件是日本“不光彩的阴谋”,也是日本处理日中关系的严重误区,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日本也不敢随随便便的像从前一样宰割中国,但是这些累积的各种问题,再次加深了中日矛盾。 但是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

(完整版)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

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 官店民族中学傅卫华 一、中美关系 1.简述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侵华史实主要有哪些? (1)鸦片战争后,美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 (2)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使美国在华势力一天天加强; (3)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4)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实质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5)抗日战争结束后,支持蒋介石集团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6)对新中国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命令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指挥所谓“联合国军”武装侵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2.1941年到1979年期间美国的对华政策有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样正确认识美国的对华政策? (1)对华政策变化及原因 1941—1945年:积极支援中国,原因是希望中国牵制日本,减轻其在太平洋战场压力。 1945—1949年:扶蒋反共,原因是控制中国,扩张在亚洲的势力。 1949—1972年:不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原因是新中国的诞生,沉重打击了美国的势力,遏制其在亚洲的扩张。 1972—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中美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原因是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 于下风,霸权地位急剧衰落,急于调整外交政策;西欧、日本经济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2)美国对华政策的认识:①美国总是以本国利益为其外交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在与其交往中,应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争取主动地位。②国际关系的发展必须以实力为后盾,必须加强经济建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③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怎样正确看待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的两国关系? (1)冷战结束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依然依靠它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中国政府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 (2)中美关系既有冲突,也有合作,在曲折中前进。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仍然是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只有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遵守《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才能健康发展。 4.新时期如何促进中美关系的和谐发展? (1)相互理解和尊重,互不干涉内政,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2)遵守《中美联合公报》,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共同面对出现的挑战; (3)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有交流才会进步,只有合作才能互利,只有共赢才有未来。 三、中日关系 1.古代中日关系的状况如何? (1)汉唐时中日友好交往: ①西汉时,中日交往有了文字记载。东汉光武帝赠给日本使臣“汉委奴国王”金印。 ②中日两国在隋唐时期交往密切。为了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唐朝访问学习,还有众多的留学生,留学僧和专业技术人员随从。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阿倍仲 麻侣,空海,吉备真备。 ③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④大化改新效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 (2)明朝中期: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戚继光抗倭。 2.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有哪些? (1)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借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4)1919年的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 (5)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1932年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1937年,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 (8)抗战期间侵华日军暴行: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杀。 3.新中国何时与日本建立友好邦交?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4.现阶段影响中日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历史问题如教科书问题;(2)参拜靖国神社问题;(3)民间战争赔偿问题,遗留化学武器问题;(4)领土问题如钓鱼岛问题;(5)台湾问题;(6)东海油气田问题。 5.怎样正确认识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 (1)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表现:①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②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 (2)认识: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以及参拜靖国神社是军国主义复活的表现,使世界和平面临威胁,他们否认侵华战争完全是歪曲历史,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我们应对少数极右翼分子的逆行倒施表示强烈抗议和谴责,历史不容篡改,正义永远战胜邪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5.新时期应该如何促进中日关系的和谐发展? 中日关系的发展必须:第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对待侵略历史,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第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不允许任何国家直接地或间接地予以干预。第三,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解决中日之间的分歧,第四,相互尊重,

中日钓鱼岛问题的美国因素

中日钓鱼岛之争的美国因素:想当裁判员 我国钓鱼岛是台湾附属岛屿,而日本则主张其隶属冲绳(琉球),因而钓鱼岛问题与琉球归属、台湾问题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中国清朝末年开始,中日之间围绕琉球问题、日本首次入侵台湾等问题发生争议时,都有美国从中介入。二战后,中日之间的台湾问题、钓鱼岛争议也与美国直接插手有关。可以预言,未来美国因素仍然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外部变量。 美国对钓鱼岛的立场始于1951年《旧金山对日和约》 美国介入冲绳及台湾问题由来已久,但其对钓鱼岛的立场则始于1951年的《旧金山对日和约》(简称“对日和约”)。“对日和约”是1951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部分国家与日本签订的片面和约。该和约第三条称“日本对于美国向联合国提出将北纬二十九度以南之南西诸岛(包括琉球群岛与大东群岛)、孀妇岩岛以南之南方诸岛(包括小笠原群岛、西之岛与琉璜列岛)及冲之鸟岛与南鸟岛置于联合国托管制度之下,而以美国为惟一管理当局之任何提议,将予同意。在提出此种建议,并对此种建议采取肯定措施以前,美国将有权对此等岛屿之领土及其居民,包括其领海,行使一切及任何行政、立法与司法权力。”美国解释称,钓鱼岛包括在北纬29度以南之南西诸岛之中。 但这显然不符合法理和事实。 首先,中国的领土不能由日美两国的条约或协议来决定。根据二战后期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协议,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不得与敌国单独媾和。然而,美国违反上述国际共识,于1951年9月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和会,单独对日缔结和约。虽然参加和会的国家中有49国代表在“对日和约”上签了字,但苏联、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三国拒绝签字。朝鲜、蒙古、越南人民民主共和国等也发表声明,不承认“对日和约”。 其次,1951年9月18日《旧金山对日和约》草案刚一出笼,当时的中国外长周恩来便发表声明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无论其内容和结果如何,中国人民政府一概认为是非法的,因而也是无效的。” 再次,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承认:国务院的立场是,有关钓鱼台列屿(即钓鱼岛诸岛)美国权利的惟一来源是“对日和约”,而即使根据此约,美国获得的也只是行政权,而非主权。 二战后美国占领冲绳及钓鱼岛 二战结束后,美军占领了冲绳及钓鱼岛海域,但从1945年8月至1953年12月,美国并未明确对钓鱼岛加以管辖。1953年12月25日,美国民政府颁布第27号布告——“琉球列岛地理界线”。其中称,根据1951年9月8日“对日和约”及1953年12月25日生效的美日关于奄美诸岛协定,有必要对迄今根据政府布告、告示及指令规定的琉球列岛美国民政府及琉球政府的地理境界重新界定。

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

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谋求中日友好始终是两国关系的主流,双方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中日关系不断发展的同时,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中日关系仍很敏感和脆弱。只有正确认识并妥善解决这些制约因素,才能进一步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一、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 在错综复杂的中日关系中,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领土争端问题、“慰安妇”、“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成为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内部因素。除此之外,中日关系还受到外部因素主要是美国因素的制约。 第一、历史问题 “历史问题”是中日两国间最敏感的问题。因为自明治维新以来,直到1945年,日本始终作为一个侵略者,多次发动侵华战争。特别是八年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 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 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 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 第二、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是当今和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台湾,成为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开端。从那时起,历经变化发展至今,台湾问题已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控扩张的道路,它的对外侵略扩张理论——“大陆政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武力向亚洲大陆乃至世界扩张。随着19世纪末日本对外的扩张,台湾以成为其急不可待的目标。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甲午战争使中国大败,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使得日本如愿以偿。 第三、领土争端问题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间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钓鱼岛事件”,在2012年才引起大众的注意,且在中日特殊的历史关系和当今的政治因素、利益因素下,越演越烈。我就 以下几个方面,简要的概述下钓鱼岛问题: 1、钓鱼岛之争的背景 《东海和黄海的地质构造和水文特征》中“世界上石油开发前景最好而未经 勘探的地区之一,而且储油量最大的区域就在钓鱼岛附近。”自那时起,钓 鱼岛便引起了日本的关注。所以,相争之一是资源。就经济前景而言,它是 一个丰富的油气资源地。且钓鱼岛地理位置亦极其特殊,如以中日两国领土 为参照,则钓鱼岛距离最近的中国领土彭佳屿与距离最近的日本领土先岛群 岛各为90公里左右。可以说钓鱼岛的位置恰好在中日两国的中间。所以,

近代史,论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 背景:在参观完中国国家博物馆系列展出——复兴之路后,日军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所到之处杀伤抢掠的图片依然历历在目,馆内所陈列的文物,油画不仅仅是带给了人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人心灵上的震撼和感悟。返校之后,遂决定进一步了解和深入的探讨一下中日关系,纠正自己对历史的错误认识,弥补对中日历史的盲点。下文主要从从中日关系发展史、中日关系的现状和中日关系的症结三个方面来谈中日关系。 恩恩怨怨——中日关系发展史 “发展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这句话告诉我们,研究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离不开对中日关系史的考察。中日两国由于地缘相近,不管愿意与否,同处于一个对各自发展发展有至关影响的利益互动体中。因此,探求与总结二千余年中日关系发展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对于21世纪中日关系建立良性互动模式、选择最佳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中国南北朝时期,大和国统一日本,中日之间形成朝贡关系,隋唐盛世,日本屡派“遣唐使”大举学习中国文化,但到了13世纪上半期,倭寇开始侵略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沿海地区,长达300多年。此时中国正处明朝,与日关系分分合合,明太祖还曾绝日本贸易,严海禁,派兵剿御倭寇,看来中国人对日本的坏印象是由“倭寇”这一侵掠形象慢慢积累加深的。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日本的国力日渐强盛。然而日本内部矛盾激化,日本政府为安定内部,决定转内征为外征,把士气转向国外,他们很自然的把目光转向中国,开始推行向中国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开始对中国血腥的侵略史。日军所到之处烧伤抢掠,其中就有惨无人道的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细菌战等等,迫使腐朽的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日辽南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另一种手段,通过条约对清政府进行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渗透。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清政府不断的割让土地,赔偿白银,转让自主权。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1945年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战争结束后,中日关系僵硬,直至1972年9月25日,田角中荣首相访华,中日量过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日关系实现邦交正常化。2000年10月,朱镕基总理访日。2001年10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华,对日本侵华历史表示反省和道歉。2007年12月,日相安倍晋三访华,中日关系“破冰”。2007年4月11日至13日,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中日关系“融冰”。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相福田康夫访问中国,中日关系“迎春”。2008年5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乘专机抵达日本东京羽田机场,开始对日本进行为期五天的国事访问。 日本首相访华——中日关系将何去何从 12月25日到26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上任以来首次访华,距2012年还有短短数天,明年中日关系将正式进入不惑之年。《论语·为政》中说,“四十而不惑”,不惑是指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孔子又说:“智者不惑。”未来中日关系发展要达到“不惑”,需要中日双方增进互信与沟通,并为之贡献更多智慧。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迅速发展,贸易总额从最初的年约11亿美元扩大到约3000亿美元;人员往来也从当时的年约1万人次增加到约540万人次,两国经贸往来、人员往来日益密切,经济依存度不断深化。然而,中日关系并非一直高歌猛进。尤其最近几年,中国崛起势头强劲,并在2010年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日本,终结了日本长达42年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中日关系出现微妙变化。 去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致使中日关系跌入低谷。野田佳彦上台后深化美日同盟,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