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第十一单元盐化学肥料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两课时)

第二课时

[板书]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引导]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氯化钠的重要用途,那这三种盐又会有什么用途呢?

[介绍](播放有关录像)

碳酸钠在工业上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碳酸钙大量用于建筑业,天然存在的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它们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的许多柱子就是用大理石做的。碳酸钙还用作补钙剂。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

[提问]你能写出这三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们的俗称吗?

[回答]碳酸钠:Na

2CO

3

,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

3

,俗称小苏打;碳

酸钙:CaCO

3

[教师]我们知道:纯碱在化工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用途,那我国是不是最早生产纯碱的国家呢?

[投影] 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

纯碱工业始创于18世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碱技术把持在英、法、

德、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手中。1921年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先生为了发展

我国的民族工业,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之邀毅然回国,潜心研究制碱

技术,成功地摸索和改进了西方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

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侯德榜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

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师]侯德榜先生凭借自己对科学的一片赤诚,怀着一颗爱国的心,

为我国的制碱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发展了我国的民族工业。希望大家也能利用自己的所学为祖国,为社会做点事情。

[回顾提问]写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回答]CaCO

3+2HCl====CaCl

2

+H

2

CO

3

CO

2↑+H

2

O

[分析解释]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在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玻璃杯中,可观察到鸡蛋一边冒气泡一边沉到杯底,一会儿又慢慢上浮,到接近液面时又下沉。

[讨论]

[分析原因]当鸡蛋遇到盐酸时会发生反应:CaCO

3+2HCl====CaCl

2

+H

2

O+CO

2

↑,产

生气泡,由于鸡蛋的重力大于浮力,所以边冒气泡边下沉。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CO

2

气体不断地附着在蛋壳表面,于是它们的总体积就比鸡蛋原来的体积大得多,被它排开的水量不断增多,浮力也就逐渐增大,等到浮力大于鸡蛋重力时,鸡蛋便慢慢上浮。当鸡蛋浮到接近液面时,附在它上面的气泡破散逸出,这时平衡被破坏,鸡蛋又下沉。以后,继续重复以上过程,表现为鸡蛋不断地上浮下沉。[思考]碳酸钙、碳酸钠及碳酸氢钠在化学式组成上有无共同点?

[回答]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设问]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CO

2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否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学生发言]1.能 2.不能

[引导]通过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你就会明白上述问题。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向盛有0.5 g碳酸钠的试管里加入2 mL盐酸,迅速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用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进行上述实验,并分析。

[学生活动]

[交流]现象:两次实验反应试管内都出现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鸡蛋壳、水垢的成分中有碳酸根离子,醋、柠檬中含酸类物质;掌握含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能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不同的含碳酸根离子的盐能与不同的酸反应的实验,学习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设计实验,体会并初步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并用此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及其实验探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做一个学化学的有心人。 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含碳酸根离子的盐与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事实,掌握碳酸根离子的鉴定方法。 难点: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实验准备: 仪器:试管架、小试管、大试管、与之相配套的单孔橡皮塞(带导管)、小烧杯、药匙、量筒、玻璃棒、表面皿、纱布、滤纸。 药品:鸡蛋壳、醋、稀盐酸、柠檬、纯碱、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 复习引入:学生板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CaCO 3+ 2HCl==CaCl 2 + H 2 O + CO 2 ↑ 提问:出示一瓶纯碱,我们要知道纯碱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应采取什么方法? 投影实验: 1、将0.5g碳酸钠放入试管,并加入2mL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2、用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重复上述实验。 学生思考:实验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什么问题? 指导板演: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上述三个反应有何共同点?怎样检验某种物质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 学生实验:检验水垢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将少量水垢放入试管中,并加入5 mL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 观察、分析:水垢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用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讲述:在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的这一组实验中,相同的反应物是稀盐酸,称为这组实验的恒量;不同的反应物是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我们称为这组实验的变量。(板书注明) 变量恒量 CaCO 3+2HCl==CaCl 2 +H 2 O+CO 2 ↑ Na 2CO 3 +2HCl==2NaCl+H 2 O+CO 2 ↑ NaHCO 3+HCl==NaCl+H 2 O+CO 2 ↑ 提问:你所知道的酸除盐酸外,生活中还有哪些酸?举例:稀硫酸、醋酸、柠檬酸等。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胞的生活》教案

第四节:细胞的生活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②学生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③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②学生能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难点: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学生对于微观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难于理解。)【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结合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对上一章的内容进行回 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 复习:细胞都有哪些结 构? 导入:植物体和动物体都 有许多细胞构成,细胞中 不同的结构又有不同的 功能。细胞每时每刻都在 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 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有 些细胞在长大,有些细胞

在变老,有些细胞在死去,同时又不断的有新细胞在形成。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同走进细胞,看一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通过谈论吃水果时的各种 口感,说出水果中含有糖、 水、酸性物质等。 仔细观察演示实验,并体 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尝试着分析龙胆紫溶液溶 于水的原因。 思考,并说出细胞内的物 质与外界环境之间是有交 换的。 通过观看课件讨论细胞膜 的功能。 请同学们谈论一下吃水 果时都有什么口感,推测 一下水果中可能含有哪 些物质。对同学们的回答 表示肯定。 说明这些物质都是由分 子构成的。 演示实验:龙胆紫溶液滴 入清水中。 结合课件,从分子、原子 水平对溶液的扩散现象 进行解释。细胞中的糖、 水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 成的,细胞中除了糖、水 以外,还有其他物质。 请同学们思考细胞外的 物质与细胞内的物质是

细胞生活的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体液的概念:是指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等液体由于直接与外界相通,所以不是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2)组成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 血浆(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90%以上是水,其中含有数千种物质) ※血液红细胞(数量最多,具有运输氧的功能,还能运输一部分的二氧化碳)血细胞白细胞(数量较少,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数量最少,体积小,形状不规则,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液≠血浆 2.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1)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内环境=细胞外液 (2)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 ①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 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 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 ②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 ③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人体内的液体并不都属于内环境,例如: 1)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2)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3)体腔液、关节液虽在体内,但它们不在细胞间,不为组织细胞提供物质交换,故不属于内环境※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见下表)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下第一单元第1课《我们的好朋友》第二课时优秀教案.pdf

人教社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我们的好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们的好朋友》 教材分析 “同伴与交往”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由《我们的好朋友》、《说话要算数》、《当冲突发生》三课组成。本单元着重培养学生的守信意识,帮助学生做到 对他人和自己守信。《我们的好朋友》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从与朋友交往的友谊话题导入, 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我们的好朋友》分两课时,本课是第二课时,重在懂得 什么是真友谊,学做一名有原则的益友。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是正处于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因此,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懂得转变思想,喜欢主动的去分析和思考一些问题,并且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 的看法。这个时期的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可以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但是在面对与朋友相处的问题上,仍然会存在一些解决不了的困惑:怎么样与朋友正确相处、 怎么样合理解决与朋友之间的问题、如何建立正确的友谊观等。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唤醒学生对朋友情感的认识,从而帮助他们认识到友谊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友谊的美好珍贵,形成对待友谊的正确态度,学会主动建立友谊。 2.辨别交友态度和行为的优劣,初步感受建立和维系友谊的方式方法。。 3.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4.努力结交益友,成为益友,进一步掌握维系友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好朋友真友谊 教学内容 “好朋友真友谊” 课时目标 1.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学会区分真假友谊。 2.掌握与朋友正确相处的方法,学做一名有原则的益友。 3.懂得珍惜和维系友谊,感受友谊的温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难点:帮助学生学会珍惜友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视频;录音;歌曲 2、学生准备:搜集关于友谊的成语和经典故事 教学过程 一、感受深厚的友谊 1.播放视频《高山流水》,想一想,视频中讲的是关于什么的故事呢?你看了这个故事有 什么感受? 预设:视频说的是关于友谊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深厚友谊。 2.揭题导入:是的,所谓知音难寻,通过视频,我们看到了伯牙和子期之间真挚的友谊之 情。生活中,我们都渴望获得友谊,但是到底什么样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呢?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进友谊的课堂去学习《好朋友真友谊》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友谊这个话题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二、辨别真假友谊

细胞生活的环境知识点

人 体 的 内 环 境 与 稳 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II ■1 2."ii" 1. 体液 (1)体液的概念:是指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汗液、尿液、泪液、消化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血浆(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90%以上是水,其中含有数千种物质) ※血液< P 红细胞.(数量最多,具有运输氧的功能,还能运输一部分的二氧化碳) .血细胞 白细胞(数量较少,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I 血小板(数量最少,体积小,形状不规则,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液工血浆 2. 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1)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内环境二细胞外液 (2)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 血浆 . ■组织液 \ / ①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 毛细血管壁有一 定 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 他物质 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 肺巴 ②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 毛细淋巴管的功 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 入血浆; ③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人体内的液体并不都属于内环境,例如: 1)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2)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 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3)体腔液、关节液虽在体内,但它们不在细胞间,不为组织细胞提供物质交换,故不属于 内环境 ※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见下表) 1、血浆的化学成分: 3) 无机盐离子:钠离子(Na )、氯离子(CI )、钾离子(K )、钙离子(Ca )、碳酸氢根 1 主要成分是水。 2 气体:氧和二氧化碳等。 液等液体由于直接与外界相通,所以不是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 (2)组成- I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必/3 )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细胞的生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中的最后一节内容。也就是在学习了动物、植物细胞的结构之后,知道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后的一节。在统观初中生物学教材,并结合自己对《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我认为这一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初中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完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初中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细胞的生活》中前所未有地出现了许多新概念:有机物、无机物、细胞膜的作用、能量转换器、受精卵、遗传信息等,这几乎是整个初中生物学内容的概述。鉴于此,我觉得对于学生来说,现在学习《细胞的生活》内容,只能做到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就像一个电视剧的序幕,精彩的、主要的情节会在今后的节次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比如,叶绿体和线粒体如何转换能量,受精卵怎样将遗传信息代代相传等。而本节的教学活动只是让学生认识、知道这些概念而已。 《细胞的生活》由两个主要内容组成:(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2)细胞核是控制中心。教学中我将它们划分为三个部分:(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2)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3)细胞核是控制中心。学生接受困难主要有三点:(1)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分类。(2)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作用。(3)遗传物质。基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理解,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对本节教学内容设计了导学案,并辅之以课件。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我从动物、植物细胞的结构来复习引入。 让学生观察图片,完成动物、植物细胞异同点的两道选择题,来达到强化“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这一二级概念。 教学中的第一部分“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本第50页的内容,知道细胞生活需要的物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并尝试区分哪些是有机物,哪些是无机物。这是学生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至于什么是有机

课题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教案目标 知道鸡蛋壳、水垢的成分中有碳酸根离子,醋、柠檬中含酸类物质;掌握含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能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不同的含碳酸根离子的盐能与不同的酸反应的实验,学习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设计实验,体会并初步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并用此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及其实验探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做一个学化学的有心人。 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含碳酸根离子的盐与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事实,掌握碳酸根离子的鉴定方法。 难点: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实验准备 仪器:试管架、小试管、大试管、与之相配套的单孔橡皮塞(带导管)、小烧杯、药匙、量筒、玻璃棒、表面皿、纱布、滤纸。 药品:鸡蛋壳、醋、稀盐酸、柠檬、纯碱、澄清的石灰水。 教案设计 复习引入学生板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CaCO3+ 2HCl==CaCl2+ H2O + CO2↑ 提问出示一瓶纯碱,我们要知道纯碱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应采取什么方法? 投影实验 1.将0.5 g碳酸钠放入试管,并加入2 mL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2.用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重复上述实验。 学生思考实验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什么问题? 指导板演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上述三个反应有何共同点?怎样检验某种物质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

学生实验检验水垢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将少量水垢放入试管中,并加入5 mL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 观察、分析水垢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用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讲述在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的这一组实验中,相同的反应物是稀盐酸,称为这组实验的恒量;不同的反应物是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我们称为这组实验的变量。(板书注明) 变量恒量 CaCO3+2HCl==CaCl2 + H2O + CO2↑ Na2CO3+2HCl==2NaCl +H2O + CO2↑ NaHCO3+HCl==NaCl +H2O + CO2↑ 提问你所知道的酸除盐酸外,生活中还有哪些酸? 举例稀硫酸、醋酸、柠檬酸等。 提问上面一组实验(三个实验)中为相同的酸与不同的盐反应,那么不同的盐能与相同的酸反应吗?请你设计实验证明。 学生实验 1.将醋加入放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2.将柠檬的汁挤出,代替醋做上述实验。 观察、分析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不同的酸也能与相同的盐发生反应。 提问分析第二组的三个实验中,哪些反应物为恒量,哪些反应物为变量?(指导学生注明) 恒量变量 Na2CO3+ 稀盐酸 Na2CO3+ 醋酸 Na2CO3+ 柠檬酸 讲述不同的含碳酸根离子的盐能与不同的酸反应。 学生实验 1.分别测出稀盐酸、醋、柠檬汁的pH值,并记录在下表。

生活中地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实用标准文档 文案大全《生活中的比》第二课时 主备人:李秀霞 审核人: 复备人: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第70页的试一试及71页的4——7题“生活中的比”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解释比的含义,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2、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 广泛运用。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在理解比的含义过程中,训练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潜能。 2、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含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的表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表格)。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看到了淘气的照片,大家喜欢淘气吗?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请来淘气和他的好朋友笑笑跟我们一起学习,大家开心吗?生:开心。 实用标准文档 文案大全课件出示:淘气和笑笑跟同学们打招呼的场面。(嗨!同学们,早上好!) 生:嗨!淘气、笑笑早上好! 师:淘气、笑笑早上好,欢迎你们! 师:比的知识广泛运用于生活中,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来学习“生活中的比”。板书课题:生活中的比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这一情境的创设,能尽快地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师:淘气和笑笑今天将带我们去逛惠东润升百货商场,商场里面有一项优惠政策,商场里设了三道关卡,凡是过了三道关卡的同学购买商场里面的故事书、科技书、文艺书等一律八折优惠。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让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轻松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 1.1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能力: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认同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 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里“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与《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探讨”活动,意在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意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以在内环境中体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资料分析所提供内容不要求学生记忆,而是供学生分析细胞外液有哪些成分时参考。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思考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化学知识;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2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课前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习题训练和解析,进一步理解掌握相关的考点知识,同时提高思维分析、知识迁移应用等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学生展示教师点拨-巩固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辩证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习题训练和解析,进一步理解掌握重点考点知识,同时提高思维分析、知识迁移应用等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习题训练和解析,进一步理解掌握重点考点知识,同时提高思维分析、知识迁移应用等能力。 【教学课型】习题解析【教学媒体】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通过习题训练和解析,进一步理解掌握重点考点知识,同时提高思 维分析、知识迁移应用等能力。 二、【自主学习】1、自主纠错 2、归纳并熟记相关的要点知识 三、【讨论交流】分组讨论,总结归纳,理解掌握主干知识 【一】纠错 1、学生自主纠错 2、讨论纠错 3、进行知识归纳梳理并默写背诵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三】习题解析点拨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A.细胞内液B.组织液C.细胞外液D.血浆 2.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A.组织细胞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3.小肠壁的肌细胞,从下列哪种液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 A 血浆B.组织液C.淋巴D.小肠腔 4.人体成熟红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A.细胞内液B.血浆C.淋巴 D. 组织液 5.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及调节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小 B.人体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K+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认识碳酸盐的特性(重点难点)。 2.初步学会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重点难点)。 3.初步了解复分解反应。 【课前预习】 1.完成右表,并记住相关内容。 2.观察右表中各物质的组成说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3.说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 式。 【情境导入】当你切开一个馒头时,你会发现馒头里有许许多多的小洞,象一间间小房子一样。你知道这是怎么形成的吗 二、自主探究:

【注意】 1.盐的组成不一定含有金属离子,例如不含金属离子。 2.物质的名称与物质的性质不一定一致,如是碳酸钠的俗称,它是不是。 3.食盐是,但是盐不专指食盐。 【思考】前面学了CO2的实验室制法,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 NaHCO3 能否也发生类似反应呢【实验探究】课本P71实验11-1。 【结论】含有有CO32-或HCO3-的盐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 【讨论】 1.你所知道的酸除盐酸外,生活中还有哪些酸 2.上面实验中为相同的酸与不同的盐反应,那么不同的酸能与相同的盐反应吗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补充实验】 1.将醋加入放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2.将稀硫酸加入放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3.把一大勺苏打粉(碳酸氢钠)放进瓶内,然后,将一杯盛有红墨水的醋倒入瓶内。 【归纳】碳酸盐的化学性质——与酸发生反应产生CO2 CaCO3 + HCl = Na2CO3 + HCl = NaHCO3 + HCl = 【知识拓展】盐的分类 练习:将下列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盐填写完整。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富起来到强起来》第二课时

《富起来到强起来》第二课时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懂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提高家国责任意识。 2.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要有使命意识,从小事做起,为民族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3.知道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有重要影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 二、教学重难点 懂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初步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 三、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来自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本课为第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环节一:谈话引入,引导学生回忆改革创新成果,初步了解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1.教师出示课题: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富起来到强起来第二课时。 2.师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改革创新成果多。教师出示课件【改革创新成果多】。 3.过渡语:你们知道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设计意图】本节课从第一课时的改革创新成就入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 (二)新课部分 环节二: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理解精神文明建设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懂得复兴中华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从小就要树立家国责任意识。 活动一:寻找精神文明的足迹 1.教师出示课件【活动要求】 (1)教师:请同学们找一找我们身边的文明人和文明事,说一说这些人和事对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有着怎样的积极意义。 (2)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发现: 学生 1:身边的很多人经常使用礼貌用语,让人感到特别温暖。 学生 2:邻居阿姨常年照顾行动不便的婆婆,任劳任怨,受到了街坊邻居的一致好评。 学生 3:我的叔叔为人热心,多次组织亲朋好友为山区儿童捐款捐物,我也参加了爱心活动,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帮助有需要的小朋友。 学生 4: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小区的保安叔叔对进入小区的人员进行体温测量,非常负责任,尽全力保护这个社区大家庭。 2.过渡语: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的文明人和文明事,这些人这些事给了我们很多温暖与感动。看来,文明的创建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与自觉行动,文明的创建还需要国家政策的保障和社会的推动。让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国家和社会在文明创建中的行动吧!我们再来看几张图片。 3.教师出示课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提问: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说一说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内容? (2)学生交流: 学生 1:我在学校里学习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 2:我在小区的宣传栏里见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介绍。 学生 3:我在公园里看到过书写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宣传标语。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乌市二十九中学燕云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节主要围绕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与生物体相似的特征,讲述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核是控制中心这体现了生物体在不同结构水平的一致性。从当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来看,从细胞水平认识生命活动规律,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本节教材从细胞生活需要物质,到物质的进出,再到物质变化、能量转换和遗传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来阐明细胞的生活。这节课的学习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本节教材内容抽象、容量大,与学生距离较远,所以教学难度较大,教学中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探究,利用生活中常见事例进行知识的迁移,化难为易,降低教学难度,达到面向全体、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想象力丰富,对生物学现象和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渴望探索生物奥秘。这是学生学习动力的良好储备。但是,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较多而且抽象:比如分子、能量的转换,克隆、遗传信息等。本节课通过教师从各种媒体中获得图片等资料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推理、分析,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对课堂的参与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 (2)说出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4)描述克隆羊的科学技术过程并得出细胞核里有遗传物质,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2.能力目标: (1)养成通过类比、推理等方法获取抽象知识的能力; (2)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克隆羊、DNA是遗传物质的资料分析,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2)逐步树立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的生物学观点; (3)体验民族自豪感和珍爱生物、珍爱生命的情感,体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说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 (2)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细胞核是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难点: (1)通过类比、推理等方法,理解细胞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几种常见的盐

盐与化肥 知识点一、什么是盐 1、定义: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2、理解: ○1盐的定义不像酸或碱的定义那样强调“全部”二字,事实上,一种物质中只要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该物质就是盐。 ○2食盐属于“盐”类,然而化学上所说的盐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是指一类化合物。 ○3“盐”不一定都有咸味,许多盐有其它味道,例如,醋酸铅是甜的(有毒!不能食用),氯化镁是苦的,碳酸钠是涩的,硫酸亚铁是酸的,而谷氨酸钠,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味精,味道却十分鲜美! 知识点二、几种常见的盐 1、碳酸钠(Na2CO3) (1)俗称:纯碱、苏打。 (2)物理性质: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 (3)化学性质 与酸反应: Na2CO3+ 2HCl = 2NaCl + H2O + CO2↑ 与可溶性碱反应: Na2CO3+Ca(OH)2 = CaCO3↓+ 2NaOH (工业制氢氧化钠的反应原理) (4)用途:工业上制取烧碱的原料之一,可用来制造玻璃、肥皂、去油污。 2、碳酸钙(CaCO3) (1)存在形式:大理石、石灰石、汉白玉、鸡蛋壳、水垢等物质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2)物理性质:白色固体,难溶于水。 (3)化学性质 与酸反应: CaCO3+2HCl =CaCl2 + H2O + CO2↑ 高温分解: CaCO3高温CaO+CO2↑(工业制氢氧化钠的反应原理) (4)用途:重要的建筑材料,可用来制水泥、炼钢、制生石灰等;也是一种补钙剂。

2、碳酸氢钠(NaHCO3) (1)俗称:小苏打。 (2)物理性质: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3)化学性质 与酸反应: 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4)用途: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也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肝胃去痛片)。 知识点三、盐的通性 1、盐的分类 (1)按照具有的相同离子分类: ○1阳离子相同,如碳酸钠(Na2CO3)、硫酸钠(Na2SO4)、硝酸钠(NaNO3)和磷酸钠(NaPO4)等称为钠盐 ○2阴离子相同,如碳酸钠(Na2CO3)碳酸钾(K2CO3)碳酸钙(CaCO3)和碳酸钡(BaCO3)等称为碳酸盐 (2)按照盐的溶解性分类 ○1可溶性盐:碳酸钠(Na2CO3)、硫酸钠(Na2SO4)、碳酸钾(K2CO3) ○2难溶性盐:硫酸钡(BaSO4)、氯化银AgCl ○3微溶于水:硫酸钙(CaSO4) 2、物理性质:常温下大多数为固体。不同的盐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如下所示: 溶于水的碱有五位,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氨水、氢氧化钙、氢氧化钡 都溶于水的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 盐酸盐中不溶于水的有:氯化银 硫酸盐中不溶街水的有:硫酸钡、徵溶于水的有:硫酸钙、硫酸银。 口诀:钾钠铵盐均可溶,硝酸入水无踪影: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细胞的生活》就是初中生物十大主题之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二级主题“细胞就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内容,本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与线粒体等结构与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如具有叶绿体与细胞壁),以进行生命活动。并能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2、教材分析: 《细胞的生活》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2年新版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本节内容主要阐述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与能量以及细胞核就是遗传信息库。“物质就是由分子构成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分析资料等多种形式使“细胞中的物质”的教学具体化。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与能量”就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引入“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教学。例如,葡萄被晾晒成葡萄干,就是由于葡萄细胞中的水分子通过细胞膜散失到空气中去了。我们吃葡萄干时会感到酸甜可口,说明葡萄细胞中的糖类物质并未通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外。由此形象的引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然后再展开讲述。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就是本节的教学难点,难在如何使学生理解细胞通过能量转换器——叶绿体与线粒体实现能量的转变。可

先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做功的事例(如汽车行驶需要汽油燃烧提供能量),然后教师指出:细胞中物质的转变、物质的移动、细胞的成长、细胞内有序状态的维持等,都就是做功。然后综合教科书的素材,还可参考背景资料,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通俗地解释细胞通过叶绿体与线粒体实现了能量的转变。 “细胞核就是控制中心”内容比较抽象。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1)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载体—DNA。教师可从分析克隆羊的资料入手,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可分组),让学生发表瞧法,引导学生从“多莉羊的性状几乎与提供细胞核的B羊一样”的现象,得出细胞核就是遗传信息库的推论。进而依次介绍:细胞核、DNA、遗传信息。最后用比喻、举例的方法总结出:在生活的细胞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就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控制的;而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也储存在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中。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与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与能量转变。 4、通过分析教材的插图与相关资料,了解生物体中能量转换就是通过叶绿体与线粒体进行的。 5、概述细胞核就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能判断基本反应类型; 2.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3.通过对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探讨,培养动手实验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4. 从微观角度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重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学法指导】 回顾学过的化学反应以及P114附录I,完成“预习导学部分”,预习书本P74-75,能够知道复分解反应,并从微观角度掌握反应的实质。 【学习过程】 (一)、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情境导入]:我们曾经学习过很多化学反应,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2)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 (3)氧化铁和盐酸反应 (4)生石灰与水反应 (5)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 (7)锌和稀硫酸反应 (学生独立完成方程式的书写) [教师提问]:1.观察“预习导学1”中的几个反应,判断各个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属于分解反应的是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2.余下的几个反应又属于什么类型呢? [教师告知]:它们都属于我们今天需要重点了解的-----复分解反应。 什么是复分解反应呢? (小结):1.复分解反应的概念(P75)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教师提问]:定义中有几个词归纳出了复分解反应的基本特征: 2.复分解反应的特征 ①两种化合物,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②互换成分 [与学生讨论分析预习中的(2)(3)(6)] [教师]:如果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复分解反应原理表达式:AB + CD→ AD + CB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一、核心素养通过认识生活中的常见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性质和用途,进一步系统地学习了盐的有关知识,以及复分解反应的变化规律和微观本质。 二、教学设计思路 (一)基本理念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积极探究化学奥秘,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逐步形成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和思路,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计思想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录像,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情分析 本课时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最后部分,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出发,通过认识身边的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进一步系统地学习了盐的有关知识,以及复分解反应的变化规律和微观本质。本课时的学习使学生对酸、碱、盐的性质、应用和转化规律及化学反应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为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和通性进行比较完整的归纳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遇到了许多的盐类物质,并且也学习了金属、酸、碱等多种物质与盐的反应,为本节课探究和总结盐的通性奠定的知识基础。同时,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知,但是不能将它们与化学知识相联系;具备一定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以及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化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学科能力,能够用化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简单的实验设计能力;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构成、性质及主要用途。

细胞的生活练习附答案

第四节细胞的生活 一、细胞中的物质 1.物质都是由______组成的。 2.细胞中的物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子比较______,如水、________和________等简单的物质,这类物质一般不含________,统称为无机物;另一类分子较____,如糖类、________、________和核酸等复杂的物质,一般含有________,统称为有机物。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1.细胞膜将__________与__________分隔开来,使细胞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但它并没有将细胞封闭起来。 2.细胞膜有适于运输物质的结构,能够让细胞生活______的物质进入细胞,把______物质挡在细胞外面。细胞在生活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不需要或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也要通过细胞膜排出。 三、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1.能量类型:食物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阳光的能量属于______;物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 2.能量转换: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 (1)叶绿体可将______转变成________,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糖类等________中。 (2)线粒体可使细胞中的一些________,通过复杂的变化,将其中储存的________释放出来,供______利用。

3.能量转换器:________、________。 四、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一个________能发育成一个人体,就是因为受精卵内有指导人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是由父母传下来的,因而叫做__________。 五、小羊多莉的身世 1.培育过程。 __________――→体外培养______――→移入__________――→产出克隆羊(多 莉) 2.结果:小羊多莉与__________几乎一模一样。 3.结论:__________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4.细胞核中有一种非常神奇的遗传物质,它的名字叫做________,其上有指导________的全部信息。 答案:一、1.分子 2.小 氧 无机盐 碳 大 脂质 蛋白质 碳 二、1.细胞的内部 外部环境 2.需要 有些 三、1.化学能 光能 热能 2.(1)光能 化学能 有机物 (2)有机物 化学能 细胞 3.叶绿体 线粒体 四、受精卵 遗传信息

8.4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案

8.4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1.通过给出的盐的化学式,了解盐的组成特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回顾酸、碱化学性质,使学生汇总盐的化学性质;学会从个别向一般推广的方法,掌握总结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 3.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硫酸根离子(SO42-)的检验方法。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掌握盐的化学性质。 难点正确书写盐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过程师生行为 【知识回顾】 指出下列物质中那些是酸?那些是碱?那些是盐?(填写序号) ①CaCO3②HCl ③Na2CO3④Ca(OH)2⑤H2SO4 ⑥NaOH ⑦NaCl ⑧MgSO4⑨Mg(NO3)2⑩AgCl 酸: 碱: 盐: 一、盐的组成特点: 探究:1.观察以上你所找出的盐的化学式,盐的组成有什么特点? 2.完成教材244页的讨论与交流第2题. 二、盐的化学性质 1.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Zn+FeSO4— Cu+AgNO3— 总结出盐的化学性质是:盐+活泼金属→ + 教师出示学案中的相关问题,请学生上台板演相关的化学式,教师给予适当的点评。 教师结合学案中复习巩固环节中的问题2提出问题,盐的组成有什么特点?学生分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作答。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教师小结。 结合酸和碱的性质讲解盐的性质,给出

思考:(1)、是否所有的盐都能跟任何金属发生反应呢?他们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2)、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如能发生反应,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不能请说明理由。 Zn+MgSO4— Fe+CuSO4— 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CaCO3+HCl — AgNO3+HCl— 总结出盐的化学性质是:盐+酸→ 思考:你能否再写出一个这样的反应呢? 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Ca(OH)2 + CuSO4 == + Ca(OH)2 + FeCl3 == + 总结出盐的化学性质是:盐+碱→ 练习:FeCl3+NaOH— K2SO4+Ba(OH)2— 4.观察实验8-14,填写教材244页实验8-14中的空白,并请你总结出盐的化学性质是:盐1+盐2→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能否进行,如能发生反应,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不能请说明理由。 Na2CO3+CaCl2— HCl + BaSO4— 盐的化学性质小结 结合所学内容,填写下表: 与盐有关的反应 反应物要求 (是否可溶) 生成物要求 相关的反应物,由学 生填写学案中的空 白(可找学生上台板 演)教师与学生共同 小结盐的性质。 教师演示实验8-14,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 现象,书写相关的反 应方程式并小结盐 与盐的反应规律。 教师演示实验 8-15,8-16学生观察 实验现象并记录。 教师引导学生对盐 的化学性质以表格 的形式进行系统归 纳,学生思考回答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