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

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

答: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管理职能的基本活动中。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

协调的中心是人。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由于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因此,社会与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管理活动即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强调目的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在效果与效率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即“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

其他:

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

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

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⑷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巧运用

2、管理的职能

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最基本智能。

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另外,他们必须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它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能够实现工作小组的目标。

组织:计划的执行需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应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领导;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全体成员的努力,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与信任,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控制的时效性越强,控制的定量化程度也越高;越是高层的管理者,对控制的时效性的要求就越弱,而控制的综合性越强。控制与信任不完全对立。管理中可能有不信任的控制,但不存在没有控制的信任,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

创新:最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活动的空前活跃,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不创新就无法维持。成功的关键就是创新。

各项管理职能的相互关系: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新的一轮管理循环。如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一章 绪 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绪论 1.1 复习笔记 一、管理概述 1.管理的发端 人类社会需要管理者,这是人类社会的自身的要求。 (1)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人以群体为单位共同战胜自然灾害和抵御野兽的袭击以达到生存的目的。这个时期的人类经历了原始人群、血缘家族、氏族公社三个阶段,并逐渐出现简单的管理现象和氏族首领,即如今的管理者角色。 (2)军事民主制时期 军事民主制时期以掠夺邻人的财富和供其使用的奴隶为目的发动战争,部落间组成联盟,选举首领,成立联盟议事会,负责处理联盟重大事情。选拔军事酋长指挥战争。 (3)封建社会 “天下为公”转为“天下为私”,国家由此诞生,并伴随有了君主、军队、行政司法机构、法律、官僚机构和官职,管理变得复杂和重要。不过,这时的管理由人们生存的需要变成对社会成员的强制。 (4)资本主义社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人们对管理的需要日益迫切,客观上推动了管理思想和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对管理的研究与探索。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组织活动,科学管理逐渐产生。 2.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的过程。该定义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管理的主体是扮演管理者角色的组织或作为个体的管理者。 (2)管理的客体是管理所指向的对象,即在组织管理与社会管理当中发生的大量的组织现象、社会现象和文化教育现象。 (3)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管理的目标是组织目标的体现,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的目标应是效益与效率的统一,顾客满意与员工满意的统一。 (4)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既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外部环境,也包括组织内部系统等内部环境和条件。 (5)管理的保障是组织资源。 (6)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7)管理是一个过程。 3.管理的性质 管理的性质为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①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所具有的发展生产力、指挥生产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管理所维护的政治和社会阶级不同。 ③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在人类社会中,管理不仅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即监督和指挥生产的自然属性,而且还具有维护生产关系运行,即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社会属性,这便是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
公共管理学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 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 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 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 负个人责任。 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 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 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 纯粹的公共部门。 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收费困难等特 征的物品,具有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 式。 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 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 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途径: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以政策研究为方向,重视定量分析方法,尤其是 经济学分析手段。把政策执行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政府项目上。 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 研究中,并仍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 行政国家:指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体关系中, 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 决效力相当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 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 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可以将它界 定为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 及其规律的学科。它的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 品。或者说公共管理学一门研究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的学问。
1 / 11

公共管理学笔记陈振民版

公共管理学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1.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重点关注内部定向,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尽管公共管理也包含了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但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所以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 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公共部门:是公共事物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已经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决策的产生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3.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管理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而且所有的大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但是公共管理在许多重要方面是与私人管理存在差别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四、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加复杂和严格。 4. 治理与善治 治理概念定义繁多,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 善治是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的口号,它主要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利的主要标准。 二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 该领域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1.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 无论是政策分析途径还是公共管理途径,都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途径的过时或者失效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作为它的竞争或替代途径而出现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形

管理学原理笔记汇总

管理学原理笔记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 一、什么是管理 1、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2、国内专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3、教材P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概念:要点:1、预期目标; 2、必须存在于社会组织之中; 3、本质为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 5、协调的方法有多样:关键是由机智和经验合成的掌握尺度的能力。 二、管理者做什么 管理职能和过程:法约尔5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H·孔茨著作《管理学》中——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 一般的教科书已将管理的职能精简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角色:正式权力和地位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代表人监督者企业家 领导者传播者干扰对付者 联络者发言人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管理技能:卡茨(L.Katz)的看法: L.Katz教授在研究高层管理人员成功所必须的特征时,把成功的管理人员在 完成工作时所显示的技巧(skill)概括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者的三种类型:平均的管理者:一般的管理人员。 成功的管理者:用在组织中晋升的速度作为标志。 有效的管理者:用工作成绩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下级对其 的满意和承诺的程度作为标准。 管理系统:两种基本系统: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不与与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作 用,不受环境的影响; 开放系统(open system):动态地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 作用。 在不同和变化的情境中进行管理 三、什么是组织 1、组织的特征:组织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组织日益成为 更加开放,灵活和响应变化的实体) 2、变化中的组织 传统组织:稳定的、缺乏灵活性、关注职位、根据职位定义工作、个人导向、永久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 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 答: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管理职能的基本活动中。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由于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因此,社会与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7、管理活动即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强调目的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在效果与效率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即“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其他: 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 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

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⑷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巧运用 2、管理的职能 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最基本智能。 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另外,他们必须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它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能够实现工作小组的目标。 组织:计划的执行需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应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领导;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全体成员的努力,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与信任,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控制的时效性越强,控制的定量化程度也越高;越是高层的管理者,对控制的时效性的要求就越弱,而控制的综合性越强。控制与信任不完全对立。管理中可能有不信任的控制,但不存在没有控制的信任,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 创新:最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活动的空前活跃,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不创新就无法维持。成功的关键就是创新。 各项管理职能的相互关系: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新的一轮管理循环。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位置,成为推动管理

版自考现代管理学考试笔记

第一节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的历史发展:管理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而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 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 2 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3 简单的管理机构 4 人格化的管理权利 5 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三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特点: 1 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 2 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 3 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 4 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任占主导地位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特征:1 科学管理 2 分权管理 3 法制管理 4 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五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1 系统化管理 2 民主化管理 3 科学化管理4 法治化管理 5 以人为本 6 追求效率 六现代管理的划分: 1.公共管理:指各类公共组织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2.私人管理:指社会成员对个人事务,私人领域的自主性,自治性管理 七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 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4 管理是社会生产 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第二节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是研究生产力方面的问题2是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3 是研究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 二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2管理学是一门 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 3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4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三简述现代管理学及其特征。 1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 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 学问。 2与传统管理学相比,现代管理学具有变革性,开放性,严密性,实用性等特点。 四简述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 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与方法 一简述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 (1 )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 (2 )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 (3 )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4 )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 二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1 比较研究法 2 定量分析法 3 历史研究法 4 案例 研究法 5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前管理学时期的管理思想 一、中外古代管理思想 1原始社会是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 2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1 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 2 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 3 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思想 3世界其他民族古代的管理思想:1 行政管理思想2生产管理思想 3 教会管理思想 二、古代管理思想的局限性: 1、具有直观性:(1)孤立,零散,缺乏理论的系统性(2)肤浅,简单,缺乏理论的深刻性 2、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1)有许多反科学的方面。比如借助迷信,神力天道来管理。 (2)有反人道的一面,个人利益和个人精神不被重视 (3)包涵着强烈的等级观念,强调自上而下严密控制和自下而上的服从关系 三、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先驱者: 1.小詹姆斯·瓦特和马修·博尔顿(计划方面和成本核算) 2.亚当·斯密:劳动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效率,亚当·斯密认为有三 个原因:(1)技巧(2)节约一个工作转到另一工作而 损失的时间(3)机械的发明 3.罗伯特·欧文:首次提出了关心人的哲学,他被誉为人事管理的先驱 者、“人际关系之父”。 4.查尔斯·巴贝奇:科学管理的先驱者 5.安德鲁·尤尔:管理教育的先驱者 6.丹尼尔·麦卡勒姆和亨利·普尔:麦卡勒姆实行明确的分工负责制。(组织图) 亨利·普尔(1)亨利·普尔从麦卡勒姆的制度和措施中归纳出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组织原则、沟通原则和信息原则。(2)普尔在泰罗之前就提出了建立严格管理制度的思想,在法约尔之前就提出了集中指挥的问题,在梅奥之前提出了人的因素问题,而在阿吉里 斯前就提出了消除正式组织刻板性问题。 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 一古典管理理论:指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法约 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科层组织理论。 二科学管理理论(泰勒):1911年发表其代表著作《科学管 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 1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实现标准化 4、在制定标准定额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 6 、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 7 、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一场“心理革命” 三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1916年出版的代表作《工业管 理与管理》 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并论述了人员能力的相对重要 性 2、概括并分析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 协调与控制 3、阐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4、提出了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十四项原则(劳动分工、 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 利益、合理的报酬、适当的集权和分权、秩序、公平、保持人 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跳板原则) 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 一、行为科学含义:是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从 人的工作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环境之 间的关系出发、探索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 的科学。早期行为科学又称人际关系论, 1949年正式将人际关系论定为行为科学。 二、早期行为科学理论(梅奥):早期行为科学的代表人物是 梅奥,1927年在哈佛大学开始了管理史上有名的霍桑实验。 早期行为科学理论的内容: (1)企业职工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 (2)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 关系状况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三、后期行为科学理论的内容: 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行为方面的理论 2、有关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论 3、有关领导行为方面的理论 第四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管理理论的丛林 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产生与基本内容 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 1、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对其功 能进行描述的一站学科 2、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一般规律的 科学,是自动控制、电子技术、无线电通信、生物 学、数理逻辑等多种学科的技术相互渗透的一门综 合性学科。 3、信息论是揭示信息的本质,并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信 息的计量、变换和存储的一门学科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1、管理过程学派(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 2、经验主义学派(彼得`德鲁克) 3、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 4、决策理论学派(西蒙) 5、系统管理学派(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6、权变理论学派(伍德沃德和菲德勒) 第五节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Z理论(威廉`大内) 1、Z理论的前提问题:怎样使人们的努力彼此协调起来 产生最高的效率 2、A型(美国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 (1)短期雇佣制(2)迅速地评价和升级(3)职 业发展途径的高度专业化 (4)明确的、形式化的控制方式(5)个人决策与个 人负责(6)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局部关系 3、J型(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 (1)终身雇佣制(2)缓慢地评价与晋升(3)职业 发展途径的非专业化(4)微妙、含蓄、内在的控制方式 (5)集体决策与集体负责(6)雇员这间、雇主与雇 员之间是一种整体关系 4、Z型管理模式的特点: (1)长期雇佣制(2)建立缓慢的评价与提升制度 (3)拓宽职业发展路径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自我指挥取代等级指挥, 实现雇员的内在控制(5)集体决策,个人负责 (6)建立整体关系 二、企业再造理论(哈默和钱皮) 1、企业再造的特点: (1)企业再造的目标:实现企业性能和绩效的飞跃 (2)企业再造的任务: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性反省和彻 底性再设计 (3)企业再造的动力:市场或顾客和需求是企业再造的驱动力 (4)企业再造的条件: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组织管理是企业再 造的条件,它们之间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是 顺利实企业再造的关键。 (5)企业再造的对象:是企业过程,即为完成某一目标任务而设计实 施的一系列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逻辑相关活动的集合。 2、企业再造的程序与要求: (1)设计企业再造管理团队(2)明确企业再造的原则(3)对 企业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 (4)制定企业再造方案(5)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 三、竞争战略理论(波特) 波特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内容: (1)假设条件(2)竞争力的分析模型(3)企业的基本战略(成 本领先、差异化、专一化) 四、蓝海战备理论(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 1、红海战略与蓝海战略 2、实施蓝海战略的原则: (1)重建市场边界(2)注重全局而非数字(3)超越现有 的需求 (4)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5)克服关键组织障碍(6)寓执 行战略 第三章决策 第一节决策概述 一、决策的含义与类型 1、决策的含义: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决策是指管理者根据对客观规 律的认识,为一定的管理行为确定管理目标,制定并选择管理方 案的过程。 2、决策的类型: (1)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根据决策目标所涉及的规模和影响程度 不同) (2)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根据决策内容的具体情况不同) (3)平时决策与危机决策(根据决策所处的时期不同) (4)初始决策追踪决策(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5)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根据决策所具有的 条码睡可靠程度不同) 三、决策与预测的关系 预测和决策的联系:1、预测是为决策服务的2、预测贯穿于决策 的全过程 预测和决策的区别:(1)预策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决策 侧重于对有利时机和目标的科学选择。 (2)预测强调客观分析,决策则突出了领导艺 术。 (3)预测是决策科学化前提,决策是预测的服 务对象和实现机会。 一、决策理论学派(赫伯物`西蒙和詹姆士`马奇) 1、决策理论学派的产生:是由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而来的 2、决策理论学派的观点:(1)强调了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2) 分析了组织在决策中的作用(3)阐述了决策过程(4)提出了 决策的准则(5)归纳了决策的类型(6)研究了信息对决策的 影响 二、决策模式: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有规律的或反复出现的决策活动形 式 1、理性决策模式(科学决策模式)其内容如下: (1)提出了“最优决策准则” (2)设计了严格的决策程序(发现问题、提出目标、设计方案、预 测后果、分析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3)要求决策运用科学方法(决策分析方法的数学化和模型化) (4)把决策过程看成是一个理性分析的过程 2、渐进决策模式(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其内容如下: (1)决策过程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2)决策方案是在原有决策 的基础上所做的修改 3、集团决策模式(戴维`杜鲁门和厄尔`莱瑟姆)内容: (1)集团的互动是公共决策的核心内容 (2)决策方案是各个集团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 (3)各个集团占有的资源不同,对决策的影响力不同 4、精英决策模式(杰出人物决策模式)圣西门 内容:1 社会分化为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 2 少数的统治者与杰出人物不是被统治的公众的代表,精英 人物主要来自社会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阶层 3 非精英人物向精英人物的转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4 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方面,精英 人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5 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公众的要求,而是反映人精英人物 的主要价值观 6 活跃的精英人物很少受公众的直接影响 第三节决策程序与规则 一、决策程序:1、发现问题(察觉问题、界定问题、陈述问题) 2、确立目标 3、拟定方案(1、提供多种备择方案、2 、考虑决策方 案的多因素性)4、选择方案 二、决策原则 1、全体一制原则(一票否决制) 特征:1、决策成员在形式上享有平等的决策权 2、个体选择对集体的决策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决策结果达到“帕累托最优”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育明教育 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八年专注于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4名学员成功考上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包括初试第二名侯liyuan(1对1学员,374分,二本)。 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 人指导一对一指导!

2015年北邮行管考研参考书(官方版) 615 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张成福、党秀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为主); 《公共管理导论》,欧文·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 《行政管理学》(第四版),夏书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郑航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为主); 北邮参考书复习特点解析: 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框架非常明晰第一遍背诵的时候列出整体框架笔记 《社会学》关注重点概念的定义重点理论的内容 张成福的《公共管理》条目较多我认为公共政策是重点一定要熟练背诵可能有些问题会混淆注重重点概念的区分 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在近两年的比重越来越大可能因为翻译的问题或者外国人思路的不同

以下由育明教育考研考博辅导中心提供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一.公共管理的含义: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二.公共管理的性质:(育明教育注:了解) (1)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4)强调多元价值; (5)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把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三.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育明教育注:重点) 依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的观点,尽管研究公共管理的途径及理念有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 (一)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1.背景: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70年代,由于对传统公共 行政学发展不满,产生了许多公共政策学院或课程。 2.含义:即以公共政策为研究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 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 3.性质: 1)P途径研究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他们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订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因此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 2)以研究取向而言,P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 3)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 4.公共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认为,公共政策取向的公共管理有三个基本共识: 1) 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互补之物; 2)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 3)以高层管理者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

财务管理学笔记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总论 1.1财务管理的概念 1、财务管理: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 1.1.1企业财务活动 1、企业财务活动:以现金收支为主的企业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 (1)、企业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筹资活动:筹资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投资和资金营运的需要,筹集所需资金的行为。 收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吸收直接投资等方式筹集资金 支出:企业偿还借款,支付利息和股利以及付出各种筹资费用等 注意:筹资活动不光只是资金的流入还有流出,与筹资活动相关流入、流出都属于筹资活动。 权益资本: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 负债资本:申请借款、发行公司债券 关键问题:选择什么样的筹资工具?权益资金与债务资金比例如何搭配? (2)、企业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投资活动:投资是指企业根据项目资金需要投出资金的行为 对内投资:企业把筹集到的资金用于购置自身经营所需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对外投资:企业把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其他企业的股票、债券,与其他企业联营进行投资以及收购另一个企业等 关键问题:如何评估投资方案? (3)、企业经营引起的财务活动 采购材料或商品、支付工资、销售商品…… 为满足企业日常营业活动的需要而垫支的资金,称为营运资金,因企业日常活动经营而引起的财务活动,也称为资金的营运活动(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例、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资金营运活动的有()AB A、采购原材料 B、销售商品 C、购买国库券 D、支付利息 (4)、企业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 股东收益利润留存 关键问题:利润这块饼子如何切? 1.1.2企业财务关系 企业财务关系: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 1、企业同其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主要指企业的所有者向企业犹如资金,企业向其所有者支付投资报酬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2、企业同其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指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并按借款合同的规定按时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绪论 一、管理概述 1.管理的发端 人类社会需要管理者,这是人类社会的自身的要求。 (1)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人以群体为单位共同战胜自然灾害和抵御野兽的袭击以达到生存的目的。这个时期的人类经历了原始人群、血缘家族、氏族公社三个阶段,并逐渐出现简单的管理现象和氏族首领,即如今的管理者角色。 (2)军事民主制时期 军事民主制时期以掠夺邻人的财富和供其使用的奴隶为目的发动战争,部落间组成联盟,选举首领,成立联盟议事会,负责处理联盟重大事情。选拔军事酋长指挥战争。 (3)封建社会 “天下为公”转为“天下为私”,国家由此诞生,并伴随有了君主、军队、行政司法机构、法律、官僚机构和官职,管理变得复杂和重要。不过,这时的管理由人们生存的需要变成对社会成员的强制。 (4)资本主义社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人们对管理的需要日益迫切,客观上推动了管理思想和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对管理的研究与探索。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组织活动,科学管理逐渐产生。 2.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

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的过程。该定义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管理的主体是扮演管理者角色的组织或作为个体的管理者。 (2)管理的客体是管理所指向的对象,即在组织管理与社会管理当中发生的大量的组织现象、社会现象和文化教育现象。 (3)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管理的目标是组织目标的体现,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的目标应是效益与效率的统一,顾客满意与员工满意的统一。 (4)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既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外部环境,也包括组织内部系统等内部环境和条件。 (5)管理的保障是组织资源。 (6)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7)管理是一个过程。 3.管理的性质 管理的性质为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①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所具有的发展生产力、指挥生产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管理所维护的政治和社会阶级不同。 ③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在人类社会中,管理不仅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即监督和指挥生产的自然属性,而且还具有维护生产关系运行,即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社会属性,这便是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二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的,因此二者间具有统一性。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公共管理学笔记

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 公共管理导论 1.1公共管理的意义 公共管理代表着知识界和实务界对实现一种良好政府治理的努力、希望和探索,即期望建立一个有能力的、负责任的、有效率的、更能体现和实现民主社会基本价值的、不同于传统官僚导向的政府组织、政策及运作模式的新政府治理。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的性质: 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 4.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 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公共管理以公共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1.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研究途径 公共管理之发展 公共管理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30年代末期,行政学

者古利克为推动当时的行政改革,主张将管理主义与公共性目标相结合。在英国,1968年的《富尔顿报告》中,同样表达了强化政府表达能力的观点。 严格来说,公共管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正式产生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导致公共管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学科发展方面的因素,也有现实背景。 1.公共管理发展的时代背景 从1887年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发表后,公共管理学便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依照行政学家亨利的观点,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典范变迁。 第一阶段:政治与行政二分法(1900—1926)。行政学者有古德诺1900年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之观点,主张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行政学着怀特于1926年亦主张政治不要干预行政,行政管理系科学的问题,应为出价值中立,而以追求经济和效率为目标。公共行政在这一阶段,关注的是研究如何有效运用资源以执行政策。 第二阶段:行政原则(1927—1937)。在这个阶段,许多学者关注建构“行政原则”。魏劳毕于1929年出版了《公共行政的原则》,特别强调有一些科学的行政原则存在,这些原则可以被发现,行政人员一旦学会如何应用这些原则就可以成为专家,这些原则可以不考虑环境因素而适用于任何地方。 第三阶段:公共行政即政治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和“行政原则”受到人们的普遍质疑,公共行政开始向政治学回归。这时期的公共行政具有亲爱昂列的规范取向。然而这时期的公共行政以建立规范理论为目的,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对改进公共行政实务助益不多。正如亨利所言,形成了有“公共而无行政”,对公共管理者知能的研究与培养,可以说没有多大的建树。 第四阶段:公共行政即管理学。从1960年至70年代起,一部分行政

(完整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笔记2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笔记 (三)韦伯的组织理论 [德]韦伯:(Max Weber,1864-1920)终身是一个学者,研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组织理论之父” 贡献:提出所谓“理想的官僚组织体系”(Bureaucratic Model)(行政、科层) 核心:设立公职。(权力的承袭通过职位,而不是依靠世袭或个人魅力) 特点:1)明确的分工 2)清晰的等级 3)详尽的规章:强调规则化 4)非人格化的关系。理性意志代替个人情感 5)管理人员职业化:固定的薪金和明确的升迁制度 优点:1)稳定 2)高效 (有助于杜绝任人唯亲、组织涣散、人浮于事等现象) 三、行为科学阶段(30年代后) ?背景: ?梅奥及其霍桑试验:(George Elton Myao,1880-1949)(1933年发表《工业文明中的人类问题》) ?人际关系学说的内容: (1)工人是“社会人”,非单纯的“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满足员工需求来达到组织目的。 四、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二战后--- 60年代) 孔茨称其为“丛林” 1、社会系统学派 ?创始人:巴纳德(chester 1.Barnard,1886-1961),曾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 1938年发表《经理人员的职能》 ?观点: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有三个基本要素: 共同的目标 协作的意愿------ 取决于诱因与贡献的平衡 信息沟通 ?经理人员的基本职能: 确定目标、提供诱因、建立维持信息沟通网 2、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H?西蒙(Harbert A.Simen,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现代管理学笔记

现代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管理的概念:协调论、职能论、过程论、艺术论 A、管理的历史发展及比较 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前资本主义各社会阶段国家管 理的特点:?1习惯 化的管理方式 1 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 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2 管理内容趋于复治的手段? 杂,管理权利开始分化 3 简单的管理机构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 的作用受到限制?4人格化的管理权利4管理 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任占主导地位 5 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近代社会管理的特点现代管理的基本特点: 2分权管 1 科学管理 1 系统化管理? 理 2 民主化管理?3法制管 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理 3 科学化管理? 点 4 法制化管理 6追求效率 5以人为本?

B、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 4 2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 3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C.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2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3 1 理论性与应用性? 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4软科学 5鲜明的时代特征 D.现代管理学及其特征:变革性、开放性、严密性、实用性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 2 关于管理准则、管理规范及管理手段的基本问题;3 关于管理内容方面的基本问题; 4 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5 关于管理创新与管理国际化的基本问题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意义:有助于1把握现代管理规律,提高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2合理组织生产力,充分发挥生产力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 3面向未来,实现管理的国际化与管理创新 E.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1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 2 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

公共管理学 笔记

第一章绪论 【关键术语】 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行政学 非政府组织 公共物品 研究范式 市场失灵 凯恩斯主义 政府失灵 1.1 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1.1.1 公共管理的内涵 公共管理,是社会公共组织通过观念和手段的不断创新,为增进公共利益及社会协调发展,对日益多样复杂的公共事务及公共组织自身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 1.1.2 公共管理的主体 西方国家公共组织构成vs.中国公共组织的构成 公共组织的特性:公共性、非营利性、合法性、组织性、服务性 1.1.3 公共管理的对象 1.公共物品及其分类2.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的必然性3.公共组织成为公共管理对象的必然 1.1.4 公共管理的特点 1.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 管理目标不同;管理手段不同;管理结果的衡量标准不同 2.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 管理理念不同;管理主体不同;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同;管理方法不同;管理目的不同 1.2 公共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2.1 公共行政学的诞生 1.公共行政学诞生的背景 2.公共行政学的传统范式 1.2.2 传统公共行政学遇到的批评与转变 1.传统范式受到批评的社会原因

2.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 1.2.3 公共管理学的新框架 1.公共管理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2.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框架 1.3 中国公共管理学的传播与发展 1.3.1 新中国领导人的行政管理思想 1.毛泽东的行政管理思想 2.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 3.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行政管理思想 1.3.2 从行政管理学到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1.行政管理学的恢复与发展 2.公共管理学研究范围 3.公共管理研究队伍的扩大 1.3.3 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 1.中国的国情特点 2.当前的学科建设的特点 1.4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1.4.1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 1.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2.是促进社会协调进步发展的需要 3.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4.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管理素质和能力 1.4.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比较分析法 3.实践抽象法 4.实体分析法 第一章练习与思考题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含义? 2.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有什么不同? 3.如何理解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4.如何认识公共管理运动的现实意义? 5.公共管理范式转换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6.为什么说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

(完整版)周三多《管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 二.管理的必要性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 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 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三)领导 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