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街谷大气环境研究进展

城市街谷大气环境研究进展

城市街谷大气环境研究进展
城市街谷大气环境研究进展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1卷,第1期,2005年1月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 tatis Pekinensis,Vol.41,No.1(Jan.2005)述 评R e view

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 (G1999045700)基金资助

收稿日期:2003 11 07;修回日期:2004 03 04

城市街谷大气环境研究进展

1)

王宝民 柯咏东 桑建国(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E mail:esd wb m@https://www.doczj.com/doc/fa6845173.html,)

摘 要 机动车尾气排放不断增加以及城市通风能力降低,常导致城市街谷内的空气污染。城市

街谷大气环境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外场观测、实验室物理模拟和数值计算。外场观测和物理模拟可

以考察街谷内污染物的传输扩散规律并对数值模式进行检验,另外,复杂的数值模式则可对城市

冠层内大气扩散问题进行详细模拟,数值模拟和外场观测及物理模拟相配合,可用于环境质量评

价、污染控制决策及交通规划。重点介绍了近十年内城市街谷大气环境研究的主要成果。

关键词 大气环境;城市街谷;物理模拟;数值模式

中图分类号 P 404

0 引 言

城市空气污染起初由工业和民用污染源造成,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中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在逐年增加,虽然机动车燃料和发动机技术有很大改进,但城市大气环境仍然受到交通污染的困扰。主要机动车污染物包括CO 、NO x 、C H 和颗粒物。为保护居民身体健康,根据不同污染物的性质,各个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例如我国的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 1996)。

城市区域人口密度较大,尤其是在居民和交通比较密集的地点,居民、行人以及机动车驾驶员暴露于危险空气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城市特殊下垫面以及微气候特征可能影响污染物的传输扩散,从而产生局地空气污染,如在城市街谷中,可能观测到高浓度污染物[1]

。街谷是城市下垫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力和热力性质是构成城市局地气候的重要因素,也是居民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场所,因而城市街谷环境状态的研究成为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气候以及城市空气质量控制等领域的共同课题[2,3]。

大气扩散模式现在广泛用于街谷中污染物浓度水平的评价以及时空变化研究。早期城市街谷污染物扩散传输规律研究中,Johnson [4]、Nicholson [5]、Yamartino [6]等人均做了大量工作。本文重点介绍近几年内的主要街谷扩散模式,并对相关的街谷外场观测、物理模拟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1 街谷特点

1 1 几何尺寸

街谷概念首先由Nicholson [5]提出,但这一概念目前已得到扩展。街谷几何形态各异,其尺146

图1 二维理想街谷中垂直剖面流场分布示意图Fig.1 Flow field on the vertical cross wi thin a regular street canyon 寸一般由组成街谷两侧建筑物的高度H 和街谷宽

度W 的比值H W (称为街谷高宽比)表示,其分类

大致为:理想街谷H W 1;宽街谷H W <0 5,深

街谷H W 2;如果考虑街谷长度L ,则L H 3称

为短街谷,L H 5称为中街谷,L H 7称为长街

谷。另外,如果街谷两侧建筑物高度大致相等则称

为对称街谷,否则称为非对称街谷。图1给出了当

来流风向垂直二维理想街谷走向时街谷中垂直剖

面上的流场分布示意图,图中U s 为街谷内的风速,

Q 为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源强。

1 2 流场特征

街谷多种形态的几何形状和表面热力性质使

得街谷周围的流场、温度场和湍流场异常复杂。根

据Hunter [7]的研究,按照系统风的风向以及风速大

小,可将街谷流场及扩散问题划分为3种情况:(1)低风速,系统风速小于0 5m s -1;(2)系统风速大于1 5m s -1,风向垂直街谷走向或与其夹角大于30 ;(3)系统风速大于1 5m s -1,风

向平行街谷走向或与其夹角小于30 。

目前对二维街谷的研究较多,Oke [2]的研究结果表明,当系统风向垂直街谷时,依据街谷的几何尺寸,流场可描述为3类:(1)孤立粗糙流(H W <0 3);(2)尾流干扰流(H W >0 5);

(3)滑动流(H W 1)。其中尤以滑动流情况最为复杂,街谷中一般形成典型的涡旋,在相对较深的街谷中(H W >1 3),涡旋位置常常向上移动;当H W 2时,在上部涡旋下会出现一个反向弱涡旋;当H W 3时,还会出现第三个弱涡旋

[8]。当系统风与街谷走向成一夹角时,可观测到流场在迎风区的反射[9],这种反射可在街谷中诱发螺旋形流场。当风向平行于街谷时,

可形成狭管效应,强迫气流沿街谷流动,并使流动加速。街谷涡旋强度受系统风的影响,也受街谷中行驶机动车引起的机械湍流的影响,同时还受大气稳定度以及其他热力因素制约,如各墙面和地表加热不均等[10]。

城市街谷走向和当地盛行风成较小夹角时有利于街谷内污染物的扩散,反之不利。从街谷几何形状来说,宽街谷较深街谷更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短街谷强于长街谷,尤其是风向大致平行街谷时,可能在长街谷下风向造成污染物累积;当上风向建筑物比下风向建筑物高度低时,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输送,反之不利。

2 街谷扩散模式

街谷扩散模式在空气污染及其预报、交通管理、城市规划中均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虽然并没有很清晰的模式划分原则,但是根据模式采用的物理或数学理论以及计算的复杂程度,这些模式大致可分为3类:应用模式、CFD 模式和物理模拟。应用模式一般针对特殊街谷问题而设计,属于半经验模式,当用于其他地区或其他形式的街谷扩散问题时,往往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经过外场观测或者风洞实验验证的CFD 模式可以对复杂街区的流动和扩散问题进行研究,因而C FD 模式也代表了今后的发展趋势。物理模拟如风洞和水槽实验,可以对大气扩散147 第1期王宝民等:城市街谷大气环境研究进展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1卷

问题进行详细研究,同时也是检验数值模式的必要手段。

2 1 应用模式

2 1 1 高斯烟羽模式

连续点源排放的污染物浓度场可以由正态分布表示,浓度大小和源强成正比,和风速成反比。在简单的烟羽模式中,污染物在地表和混合层顶被反射,一般不考虑化学转化和清除过程。模式中重要参数为水平和垂直扩散系数,一般由Pasquil大气稳定度或莫宁-奥勃霍夫相似理论参数表示[11]。经改进的烟羽模式也可以用于城市面源或线源(如交通)的浓度计算,但是一般不直接用于城市小尺度扩散问题,因为城市中的建筑物和其他结构是通过地表粗糙度参数化的。但是有些烟羽模式[12]中包括了街谷扩散子模式,因而可用于街谷扩散问题研究。

2 1 2 C PBM

CPB M(Canyon Plume Box Model)[6]由两个子模式构成:高斯烟羽模式和箱模式,前者处理街谷中污染物排放的直接效应,后者处理街谷涡旋中污染物产生的附加效应。同时,模式考虑了太阳辐射产生的热力效应以及汽车行驶激发的湍流。街谷中烟羽浓度采用质量平衡方法计算,街谷背风涡加入附加烟羽;而在迎风涡中,则考虑了街谷内空气与街谷上方空气交换对污染物浓度的稀释作用。

2 1

3 OSPM和AEOLIUS

AE OLI US模式[13]采用了OSPM(Optional Street Pollution Model)[14]的方法,该方法和CPB M方法类似。上述两个模式考虑了对污染物浓度有贡献的3个因素:(1)源对浓度的贡献;(2)街谷环流对浓度的贡献;(3)城市背景浓度。当系统风不平行街谷时,在街谷中产生涡旋,沿风向涡旋尺度相当于上风向建筑物高度的2倍,当系统风风速低于2m s-1时,涡旋尺度随风速减小而降低,任何情况下涡旋宽度不能超过街谷宽度。考虑地表粗糙度、污染源高度以及系统风风向等因素,风速廓线采用对数率。傅立新[15]改进了街谷底层风速的拟合关系,采用OSPM 模式对北京一街谷中的C O和NO x浓度进行了模拟,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2 1 4 源解析模式

上述模式都是基于污染源资料然后推知污染物浓度场,可称为源模式。源解析模式[16]首先分析接收点的污染物成分组成,然后确定哪些污染源对该点浓度有贡献以及贡献大小。该类模式如CPRM(C onstrained Physical Receptor Model,Wahlin)[17]一般用于检验源模式计算结果以及源强估计的精确度。

2 2 C FD模式

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 mics)模式可用于流体流动和热量传输等流体现象的模拟,在工程及环境领域应用广泛。一般的商业CFD软件(例如P HOENICS,FLUE NT,STAR CD,C FX 等)均包含输入、求解和输出3部分,其中的求解部分是核心,通过求解流体力学方程组(动量方程,连续方程,污染物传输扩散方程,状态方程)并采用适当的湍流闭合方案,从而求得污染物浓度场。闭合方法主要有k e闭合以及大涡模拟方法[18,19],但后者要求较高的计算条件,故一般只用于研究。图2给出了作者对北京市一个复杂街区地面流场的模拟结果,图中建筑物A、B、C为规划建筑,其余为现有建筑,高度40~70m。图3列出了新建筑物周围22个点的风洞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结果,可以看出二者吻合很好。

148

图2 复杂街区地面2m 高处流场分布(西北风)

Fig.2 Flow field at the level of 2m above ground(wi nd direction:NW)

2 3 物理模拟

用于大气扩散模拟的实验装置有风洞和水

槽,前者应用更为广泛,但二者的理论基础是相

同的,均为相似性原理(包括几何相似、动力相

似、大气边界层相似等)。街谷扩散的物理模拟

可以对个别扩散现象进行独立而详细的研究,同

时也可以对数值模式的精确性进行检验[20]。

3 街谷大气环境研究进展

3 1 外场观测

Santamouris [21]在位于希腊雅典的一个深街

谷中进行了观测,分析了在炎热气象条件下街谷

流场和温度场特征。Pearlmutter [22]进行了更详尽

的街谷外场观测,观测项目包括太阳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气温、地表温度、墙面温度以及风向风

速,作者同时还结合一个位于街谷中央的人体表

面能量平衡模式,讨论了建筑物布局与人体舒适

度之间的关系。Pfeffer [23]采用NO 2、CO 、苯及烟

尘等污染物的监测资料(街谷位于德国埃森),分析了各污染物浓度之间的相关以及不同气象条

件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Zoumakis [24]研究了街谷(位于希腊雅典)中CO

浓度和高度的经验表达式。

图3 无量纲风速R 风洞测量值和数值模拟值对照

Fig.3 Comparison of di mensi onless wind speed R between nu merical simulation and the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近几年我国城市街谷的观测也有很大发展,Chan

[1]分析了街谷(位于中国香港)TSP 、PM 10和PM 2 5的观测资料,结果表明:粒子污染物浓度受盛行风向和街谷高宽比影响,TSP 和PM 10浓度随高度增加成指数下降。简颖涛等[25]利用南海市桂城区一个主要交通干道的NO x 监测资

料,分析了风、气温以及光照等因子对浓度的影响。周洪昌[26]从街谷扩散运动的基本物理过149 第1期王宝民等:城市街谷大气环境研究进展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1卷

程出发,采用北京前门大街的CO监测资料,研究了污染物浓度和汽车排放、气象条件及建筑结构的关系。

3 2 物理模拟

Meroney[27]采用大气边界层风洞实验,分析了街谷几何尺寸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并对采用线源代替交通污染物排放进行了研究。Rafailidis[28]研究了大气热力层结对街谷通风和街谷内外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层结越稳定,则街谷内涡旋强度越弱。Kastner[29]在中性大气边界层风洞中进行了示踪实验,综合考察了街谷几何尺寸、建筑物不同配置、屋顶形状以及风向等因素对街谷内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Gerdes[30]分析了风向垂直于街谷时对称和非对称街谷中流场和浓度场的分布特征,发现周围建筑物对街谷中浓度场有重要影响,另外,街谷两侧建筑物高度比值对浓度场分布的影响大于街谷宽度的影响。

周洪昌[31]在边界层风洞中研究了对称和非对称街谷以及不同来流风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刘宝章等[32]利用风洞实验分析了澳门荷兰园街一个复杂街区的湍流分布,并对均匀和非均匀排放(相当于交通堵塞)污染物扩散规律进行了研究。Liu[33]利用水槽实验重点考察了二维非对称街谷存在地面加热时的流场特征。

3 3 数值模式

Lee[34]通过一个二维非定常模式模拟了街谷内流场和污染物浓度场分布,发现不同的流场特征下污染物的扩散行为差别很大,浅街谷内的扩散条件比较好,深厚街谷内会形成更多涡旋,污染物在相邻的上下涡旋间的输送主要依赖于扩散过程,而污染物的稀释过程缓慢。Hargreaves[35]开发了高斯烟团模式(PUFFE R),用于模拟街谷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传输扩散,该模式精确考虑了机动车行驶激发的湍流,可以处理瞬时状态的扩散传输,如交通堵塞以及街谷上方流场的变化情况等。Micallef[36]为模拟街谷中悬浮颗粒物浓度编制了污染物排放及扩散模式,该模式包含污染物排放、气象资料处理、扩散传输等子模式,并考虑了城市热岛效应的修正、干湿沉降和颗粒物修正等因素。Mensink[37]认为,考虑到从街谷上风方向建筑物屋顶脱落的湍流间歇性的流场,假定街谷内污染物浓度是均匀的,并开发了简单的箱模式(STRE ET BOX),将苯、CO和NO x浓度的计算结果与OSP M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二者的偏差大约为30%。

Chan[38]用FLUE NT模拟了孤立街谷中的流场和污染物分布,并讨论了不同湍流模型和街谷尺寸的影响,发现宽街谷和低建筑物有助于街谷中污染物的扩散。Herbert[39]曾利用复合的动力热力模式对美国洛杉矶的一个长街谷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不同建筑物材料的表面涂料的选取进行了数值实验,指出城市规划对局地气候影响的重要性。Sini[40]、桑建国[10]分别研究了街谷中不同表面(墙面、地面、屋顶)热力效应对浓度场和流场的影响。在两个二维街谷中, Assimakopoulos[41]采用MI MO模式研究了固壁边条件参数化方案对流场和污染物分布的影响。Craig[42]对STAR CD模式进行修改,加入数学优化方法,讨论了城市建筑物的理想配置,从而减小污染物的峰值浓度,该方法有助于交通道路及城市街谷优化设计。Xia[43]采用拉格朗日随机粒子模式对二维街谷的流场和浓度场进行模拟,发现高浓度并不总是出现在街谷的背风涡处,而是与街谷的几何尺寸及周围建筑物的配置有很大关系。Chan[44]采用CFX 5模式,在不同高宽比的街谷中进行了一系列三维数值实验,给出了减少街谷中污染物浓度的一些一般原则。Jeong[8]研究了高雷诺数情况下二维街谷的滑动流,并对街谷中出现两个涡旋时的街谷高宽比150

第1期王宝民等:城市街谷大气环境研究进展

临界值进行了考察。Liu[45]对多层建筑街谷和高层建筑的通风能力进行了一系列数值试验。

4 分析与讨论

城市特殊下垫面和密集的人口以及道路交通,造成了城市大气环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近几年内城市大气环境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城市街谷的独特结构常常造成局地污染,因而街谷大气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城市通风自净能力降低主要由密集建筑物造成,在适当的气象条件下,街谷内会出现涡旋、低压区或者狭管效应,例如,当风向垂直街谷时,常常在背风涡中观测到较高的污染物浓度。另外,在晴朗天气还可能发生光化学反应,造成二次污染。

街谷大气环境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外场观测、物理模拟和数值计算。外场观测是取得街谷扩散研究资料的较好方案,但是其观测计划设计需要很高的技巧,另外该方法对规划项目失效。风洞实验能够对街谷扩散特征进行详细研究,成本较高是其缺点。数值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提供详细的流场以及污染物浓度场,前提是必须经过外场观测或者实验验证。数值模式虽然有简单和复杂之分,但其用途各异,基本理论也会有所不同,因而,选择使用模式必须慎重。

总体来说,在街谷大气环境研究中,外场观测和物理模拟仍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数值模拟则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已有很多街谷大气环境数值模式,但是进一步完善仍是必要的,从而可发挥数值模式指导街谷设计和改善大气环境的作用。以下街谷环境问题将是未来研究的趋势和重点:(1)街谷中行驶的机动车对湍流场和污染物浓度场的影响;(2)在低风速时,街谷不同表面的热力影响;(3)流场和湍流场特征对街谷几何尺寸和周围建筑物配置改变的敏感性;(4)汽车尾气中颗粒污染物的扩散传输规律研究。

参考文献

1Chan L Y,Kwok W S.Vertical Dispersion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s in Urban Area of Hong Kong.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0,34(26):4403 4412

2Oke T R.Street Design and Urban Canopy Layer Climate.Energy and Buildings,1988,11(2):103 113

3Ashie Y,Thanh Ca Vu,Takashi Asaeda.Building Canopy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Urban Climate.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1999,81(1 3):237 248

4Johnson W B,Lud wig FL,Dabberdt W F,et al.An Urban Diffusion Si mulation Model for Carbon Monoxide.Journal of the Air Pollution Control Association,1973,23(5):490 498

5Nicholson S E.A Pollution Model for Street Level Air.Atmospheric Environment,1975,9(1):19 31

6Yamartino R J,Wiegand G.Develop ment and Evaluation of Si mple Models for the Flow,Turbulence and Pollutant Concen tration Fields Within an Urban Street Canyon.Atmospheric Environment,1986,20(14):2137 2156

7Hunter L J,Johnson G T,Watson I D.An Investig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Flow Regimes within the Urban Canyon.Atmospheric Environment,1992,26B(4):425 432

8Jeong S J,Andrews M J.Application of the k e Turbulence Model to the High Reynolds Number Skimming Flow Field of an Urban Street Canyon.Atmospheric Envi ronmen t,2002,36(7):1137 1145

9Johnson G T,Hunter L J.Some Insights into Typical Urban Canyon Air Flows.Atmospheric Environment,1999, 33(24 25):3991 3999

10桑建国,刘辉志,王宝民,等.街谷环流和热力结构的数值模拟.应用气象学报,2002,13(特刊):69 81

11Zannetti P.Air Pollution Modeling:Theories,Computational Methods,and Available https://www.doczj.com/doc/fa6845173.html,putational Mechanics Publications,Southamp ton,1990,25 30

12Owen B,Ed munds H A,Carruthers D J,et https://www.doczj.com/doc/fa6845173.html,e of a New Generation Urban Scale Dispersion Model to Estimate the Concentration of Oxides of Nitrogen and Sulphur Dioxide in a Large Urban Area.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1999,235(3):277 291

151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1卷

13Buckland A T.Validation of a Street Canyon Model in Two Citie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1998, 52:255 267

14Hertel O,Berkowicz R.Modelling Pollution from Traffic in a Street Canyon.Evaluati on of Data and Model Development.NERI,Roskilde,Denmark,1989,40 50

15傅立新,郝吉明,何东全,等.街道峡谷汽车污染模拟研究.清华大学学报,1999,39(6):99 101

16Gordon G E,Pierson W R,Daisey J M,et al.Considerati ons for Desi gn of Source Apportionment Studies.

Atmospheric Envi ronmen t,1984.18(11):1567 1582

17Wahlin P,Pal mgren F,Van Dingenen R.Experimental Studies of Ultrafine Particles i n Streets and the Relationship to Traffic.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1,35(1):63 69

18Versteeg HK,Malalasekera W.An Introducti on to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the Finite Volume Method.

Lon gma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New York,1995,60 65

19Wal ton A,Cheng A Y https://www.doczj.com/doc/fa6845173.html,rge eddy Simulati on of Pollution Dispersion in an Urban Street Canyon Part : Idealised Canyon Simulation.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2,36(22):3615 3627

20Baker C J,Hargreaves D M.Wi nd Tunnel Evaluati on of a Vehicle Pollution Dispersion Model.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2001,89(2):187 200

21Santamouris M,Papanikolaou N,Koronakis I,et al.Thermal and Air Flow Characteris tics in a Deep Pedestrian Canyon under Hot Weather Conditions.Atmospheric Envi ronmen t,1999,33(27):4503 4521

22Pearlmutter D,Bitan A.Berliner P.Microclimatic Analysi s of Compact Urban Canyons in an Arid Zone.

Atmospheric Envi ronmen t,1999,33(24 25):4143 4150

23Pfeffer H U,Friesel J,Elbers G,et al.Air Pollution Monitoring in Street Canyons in North Rhine Westphali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1995,169(1):7 15

24Zou maki s N M.A Note on Average Vertical Profiles of Vehicular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in Urban Street Canyons.

Atmospheric Envi ronmen t,1995,29(24):3719 3725

25简颖涛,叶兆贤,吴建勋.机动车尾气污染物NO x在主干道水平、垂直方向上的浓度分布规律初探.中国环境监测,1999,15(5):38 40

26周洪昌.城市汽车尾气CO污染模式概略分析.环境科学,1994,15(5):78 82

27Meroney R N,Pavageau M,Rafailidis S,et al.Study of Line Source Characteris tics for2 D Physical Modelling of Pollutant Dispersion in Street Canyons.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1996,62(1):37 56 28Rafailidis S.Influence of Stable Atmospheric Thermal Stratification on Urban Street Canyon Reaeration.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sation within Atmospheric Dispersion Modelling for Regulatory Purposes,France, 1999

29Kastner Klein P,Plate E J.Wind tunnel Study of Concentration Fields in Street Canyons.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9,33(24 25):3973 3979

30Gerdes F,Olivari D.Analysis of Pollu tan t Dispersion in an Urban Street Canyon.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1999,82(1):105 124

31周洪昌,杨佩昆,高延令.城市街道汽车排放污染物扩散过程的风洞试验.同济大学学报,1994,22(3): 306 311

32刘宝章,康凌,林官明.澳门荷兰园街汽车尾气扩散规律实验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00,20(suppl):27 33 33Liu H Z,Liang B,Zhu F R,et al.A Laboratory Model for the Flow in Urban Street Canyons Induced by Bottom Heating.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20(4):554 564

34Lee I Y,Park H M.Parameterization of the Pollutant Transport and Dispersion in Urban Street Canyons.Atmos Environ,1994,28(17):2343 2349

35Hargreaves D M,Baker C J.Gaussian Puff Model of an Urban Street Canyon.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1997,69 71:927 939

152

第1期王宝民等:城市街谷大气环境研究进展

36Micallef A,Colls J J.Measuring and Modeling the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 Mass Concentration Field in the Street Environment:Model Overview and Evalua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1999,235(3):199 210

37Mensink C,Lewyckyj N.A Simple Model for the Assessment of Air Quality in S tree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Vehicle Design,2001,27(1 4):242 250

38Chan T L,Dong G,Leung C W,et al.Validation of a Two Dimensional Pollutant Dispersion Model in an Isolated Street Canyon.Atmospheric Environ ment,2002,36(5):861 872

39Herbert J M,Johnson G T,Arnfield A J.Modeli ng the Thermal Cli mate in Ci ty Canyons.Environ mental Modelling and Software,1998,13(3 4):267 277

40Sini J F,Anquetin S,Mestayer P G.Pollutant Dispersion and Thermal Effects in Urban Street Canyons.Atmospheric Environment,1996,30(15):2659 2677

41Assimakopoulos V,Ehrhard J,Theodoridis G,et al.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f Near Wall Treatment on the Wind and Dispersion Characteris tics in Urban Areas.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sation wi thin Atmospheric Dispersion Modelli ng for Regulatory Purposes,France,1999

42Craig K J,Kock D J,Snyman J A.M inimizi ng the Effect of Automoti ve Pollution in Urban Geometry Using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Atmospheric Environ ment,2001,35(3):579 587

43Xia J,Leung D Y C.A Concentration Correction Scheme for Lagrangian Particle Model and Its Applicati on in Street Canyon Ai r Dispersion Modeling.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1,35(33):5779 5788

44Chan A T,So E S P,Samad S C.Strategic Guidelines for Street Canyon Geometr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Street Air Quality.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1,35(24):4089 4098

45Liu H Z,Sang J G,Zhang B Y,et al.Influence of Structures on Urban Ventilation:a Numerical E xperiment.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2,19(6):1045 1054

An Overview of Study o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in Urban S treet Canyons

W ANG Baomin KE Yongdong SANG Jianguo

(Department o f Atmosphe ric Science,School o f Physics,Peking University,Beijin g,100871,

E ma il:esd wbm@z su.e https://www.doczj.com/doc/fa6845173.html,)

Abstract High pollution levels often occurred in urban street canyon due to the increased traffic emissions and reduced natural ventilation.The main methods for s tudying the atmospheric environ ment in street canyons include field observations,reduced scale physical models and mathematical models.Field observations and physical models may be used to investigate pollutant transportation and dispersion withi n urban canyons and validate nu merical models.On the other hand,validated numerical models are often applied to si mulate in detail atmospheric dispersion within the urban canopy.T he numerical results in combination wi th physical model and or field data may be used to assess urban air quality and support decision making for pollution control strategies and traffic planning.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studying o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within street canyons in the latest decades.

Key words atmospheric environ ment;street canyon;physical model;numerical model

153

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

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 桂林山水甲天下 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桂林处处皆为胜景 桂林处处皆为胜景,漓江山水堪称其中的典范。听闻“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的佳话,我们选择了从阳朔到桂林的路线,逆流畅游漓江。船驶出不久,远远地见到一座峰顶悬挂着一轮初日,缕缕阳光从云中穿过,江中波光粼粼,与群山倒影交相辉映,令人疑是到了仙境。如果说北方的山是豪迈﹑厚重的,那么桂林的山则显得妩媚﹑秀美。玉女峰婷婷玉立,巧梳云鬓;望夫崖凝神远眺,深情守候;赶考的书童,跳龙门的鲤鱼,盘旋的田螺,绿洲的骆驼,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令游人目不暇接。“画山”的九匹马,在导游的引导与娓娓讲述中,更是令桂林的山出神入化到了极点,使游人真切地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的神奇﹑秀美。 如果说桂林的山是“鸟鸣山更幽”,那么,桂林的水则是清澈透明﹑绿得欲滴。俯首看去,江水泛着细细的涟漪,玉塔微澜,水色晶莹剔透,加之两岸竹林婀娜多姿,山水相映成趣,怎么看都是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凝重中透露着灵动之气,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站在船头,凭栏望去,漓江[1]上烟波浩渺,令人神思不知所往,冥冥之间,在历史的轮回中,我仿佛看到了刘三姐当年对歌的地方,几百年的古树枝繁叶茂,渔舟在水中欢快地游走,人们在田间辛勤地耕种,播撒着收获的希望,往近处一瞧,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也来踏青,言语中满含惊羡,欢声笑语不断……这一切不正是一道道更加亮丽的风景线吗?虽然欣赏不到“万户炊烟暮霭浓”的田园风光,但我却看到一个现代化的桂林正在茁壮成长。 桂林的洞奇石美 游完漓江,我们忙着去感受桂林的洞奇石美,提起岩洞,当数芦笛岩[2]﹑七星岩,[3]它们都是开发较早的景 点,怀着探险的心理,我们前往荔浦县的丰鱼岩寻幽。整个岩洞横跨九重山,景致甚是特别。入了洞口,小心地追寻着历史的足迹,我们亦步亦趋,隐隐地听到了溶岩的滴水声,开始是一滴一滴的,逐渐地,变成了哗啦啦地一片,似有无数个顽童在游戏嬉闹,又如风中的密林枝叶在相互碰撞。偶尔,有的水珠滴入了地下河,便传来一阵悠远而空蒙的古乐声。我们继续往前走。时而是流水潺潺,时而是飞瀑扑面,在水的“轰轰”声中,体会到李白“飞流直下三百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心潮不禁跟着澎湃起来,不知经过多少曲折,我们来到了金碧辉煌的水晶宫,古老的溶洞经过了人工改造后,增添了许多绚丽的色彩,象是到了异彩纷呈的蓬莱仙境,亦如到了灯火通明的不夜城,处处浮光掠影﹑五彩缤纷----紫的诡秘莫测,红的热情奔放,蓝的沉静温柔?有了色彩,岩石的形态便栩栩如生了:擎天的金箍棒,似乎在诉说着西天取经的坎

城市网格化大气环境监测系统介绍

城市网格化大气环境监测系统介绍 环境监测是环境治理的基础,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传统的高成本、低密度的环境监测站已不能满足现今的监测需求。采用新技术的低成本、高密度的环境监测系统才能发挥高效的监测效益,并已成为环境监测的主流发展趋势。 网格化大气环境监测系统采用最新的传感技术,有效降低了环境监测成本。通过大范围部署监测点,实现对区域环境的高密度监测,形成网格化监测体系,打通了在线监测与政府监管之间的通道,为科学治霾、精准治污提供决策支撑。有利于环境监测的实时性、精准性和环境治理的科学性。 1.对PM 2.5、PM10、SO2、NO2、CO、O3等多个大气环境参数进行监测; 2.24小时在线连续监测,全天候提供监测地点的空气质量数据; 3.基于监测数据和GIS技术的环境地图,支持以时间和空间为条件的数据回放和统计排名,使人员可直观、全局地掌握环境情况,为环境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4.依托环境地图的直观表现和数据回放,可以直观的追寻到污染产生的源头,并监视其扩散和消散的轨迹,对于精准防霾,提供数据依据,保证数据可追溯; 5.提供柱状图、折线图等多种形式的统计,并可导出Excel、XML、TXT、SQL、CSV、JSON 等多种报表; 6.系统采用一体化工业设计,安装简单方便,外表美观大方,为市容增光增色; 7.自动报警、提前预警,及时预防和治理污染。 网格化大气环境监测管理平台可通过手机APP和WEB端实现GIS地图展示、历史数据查询、参数对比、时段分析、数据报表、站点排名、空间分布、分类统计等功能。 城市环境网格化在线监测系统,微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大气网格化监测设备产品特点1、结构设计合理,可同时监测气体参数和可吸入颗粒物、气象参数等,标配监测参数为PM2.5、PM10、NO2、SO2、O3、CO六项,俗称“两尘四气”。 2、气体、颗粒物分两路采样,气体又单独分路进气,避免互相干扰,气体采样内置微型

(环境管理)中国大气环境变化趋势报告

环境科学概论 实验报告 中国大气环境变化趋势分析报告 学院:_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_ 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班级:_ 09-1___ 学号:_ 0908100302 __ 学生姓名:__姜伟___ 指导老师:__刘鸿雁__ 20011年12 月7日

中国大气环境变化趋势分析报告 1.前言 大气污染是目前全球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资料显示,硫氧化物与氮氧化物主要损伤和危害呼吸系统,严重时则会导致呼吸疾病。本调查通过对中国近十年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含量的具体数值进行对比和分析,来展现中国近十年大气环境的变化趋势。 2.分析与讨论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以下内容将在经济发展与我国大气环境的变化趋势上进行探究型的讨论。 2.1.近十年我国GDP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生产事故频次,防止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制定并执行环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民生工程的关注点。下面将通过图表的方式展现我国近十年的经济发展趋势 图2.1.1 通过以上图标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经济以10%的增幅稳步增长,2001年我国GDP为11964亿美元,居世界第七位,而到了2010年我国GDP已增长为585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在这十年中我国的大气环境状况又是如何变化的.本文将通过以下的讨论予以体现。

区域大气污染源清单

实 习 报 告 班级:环工1201 姓名:苏静 学号:121802105

区域大气污染源清单 一、调查意义及目的 1、调查意义 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恶化,特别是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好坏,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传统的以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 x)、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正在向以臭氧(O3)和大气细粒子(PM2.5)为代表的二次污染过渡,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民生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关键限制因素。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主要的内容,要做好大气污染防治,首先要对污染物的来源和其化学特性进行调查和分析,一套完善准确的、满足新形势下协同控制要求的、区域高分辨率多污染物排放信息是研究区域空气污染形成机理、制定与落实污染控制对策的重要基础及依据。而排放源清单是对某一地区一种或几种污染物排放源的排放量进行估算,一套完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应当覆盖化石燃料固定燃烧、工艺过程、移动源、溶剂使用、开放扬尘、生物质燃烧和农业等排放源,包含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挥发性有机物(VOCs)、氨(NH3)、一次颗粒物(PM2.5和PM10)和臭氧(O3)等大气污染物,并具备动态更新机制。它对于政策制定和科学研究而言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在科学研究上,排放源清单是大气污染模式最重要的起始输入数据,是研究空气污染物在大气中的物理化学过程的先决条件,它对于模拟二次污染物、了解某一地区的空气污染情况、确立合适的减排方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调查目的 弄清污染源的类型和位置以及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方式、影响范围等。找出建设项目和所在区域内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以此为依据科学有效地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PM2.5来源解析、空气质量预报预警、重污染天气应急方案制订及效果评估、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核算、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等工作,为空气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料,从而能更好地进行空气质量管理。

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比较

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比较 谭申、宋立中等(2010)通过分析指出,国外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大致呈现出政府主导型、非政府组织主导型、外部势力主导型、共同发展型、自由发展型、交替发展型等类型。王文章(2008)在介绍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时指出,城市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可以归结为以法、英、德、意、日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加政策合力保护方式,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动员群力的社会化保护方式两种模式。当今文化旅游发展的总体模式确如冯翔(2009)①对于欧洲文化旅游模式的论述——“以政企合作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发展”,无论欧洲、美国乃至亚洲皆是如此,这是一种宏观的普适模式;根据划分方法的差异可以将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分成不同的类型。 (一)依据主体的主导作用划分 1、民间主导模式 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文化和旅游这两种事物都经历了一个由权利贵族阶层到平民化、大众化的发展过程。特别是随着产业经济的兴起、人们认知领域的不断加深,使得原本社会福利和权益范畴的文化事业可以纳入到产业化运作的体系当中。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得文化和旅游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而提高效益、加大产品创新,并通过新鲜、多样的营销方式来吸引更多的买方市场,由此所带来的文化市场繁荣、活力以及创新是单纯的政府事业性的经营所难以达到的。由于企业在产品开发中的深入挖掘,使得原本濒临失传或地位没落的文化现象或景观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线范围内,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仅为文化以及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传承贡献了自身力量,由此所产生的公众舆论效力和带动效力也为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减轻不少负担。 与此同时,由于广大民众以及非营利性民间团体的广泛参与,不仅可以有效地推广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宣传工作,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行业以及区域的有效合作,发挥集思广益、动员全社会的广泛联动作用。在这其中,行业协会组织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它起到联通企业和政府的桥梁,并为区域的旅游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如亚太旅游协会(PATA)、国际旅游业管理协会(IMTA)、世界旅游业理事会(MTTC)等所进行的区域对话、形象推广、信息发布、培训咨询、项目 ①冯翔欧洲旅游:关于产业发展及组织管理的全新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240-241.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划定方案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划定方案 2002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七条第一款“国务院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划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的规定,现提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划定方案。 一、重点城市 在对2000年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划定一批“十五”期间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共计113个(名单附后)。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应当列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的规定,将43个城市划定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 (二)通过对全国有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338个城市综合经济能力及环境污染现状的分析和有关省级人民政府同意2005年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的承诺,重点选择经济特区城市、《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要求2005年达标的地级城市、目前大气环境质量超标但有望在2005年达标的城市和一些急需加强保护的文化、旅游城市,合计70个城市划定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 二、防治目标 在拟划定的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中,目前有39个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已经达到国家环境大气质量标准,有74个城市尚未达到标准。到2005年,已达标的39个城市其市区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应稳定保持在相应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以内;未达标的74个城市应达

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的监督考核管理办法由国家环保总局另行规定。 三、防治措施 1、以国家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为契机,加快城市能源结构调整;通过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推广电、天然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城市原煤的消费量,推广洁净煤技术;促进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的发展,有效控制煤烟型污染。 2、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控制污染。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采取关停并转措施,淘汰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环境的企业;加快以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控制工业污染;鼓励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在有条件的企业推广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强化对机动车污染排放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在用机动车的排气监督检测、维修保养和淘汰更新工作;鼓励发展清洁燃料车和公共交通系统;完善道路交通管理系统,控制交通污染。 4、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城市建筑工地和道路运输的扬尘污染;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最大限度减少裸露地面,降低城市大气环境中悬浮颗粒物浓度。 5、加强协调管理,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严格执行行政监督;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建立监测网络,定期发布大气环境质量信息,促进达标工作。 6、由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建设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对重点城市限期达标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和具体指导,促进重点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未达标城市按期实现达标。所有大气环境质量未达标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人民政府应制定具体限期达标规划,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

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18-07-09T17:07:39.6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4期作者:胡浩明 [导读] 摘要:大气环境监测系统能够对环境污染的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有效的监测,能够对大气环境信息进行妥善的管理、分析以及获取。 广东新创华科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523170 摘要:大气环境监测系统能够对环境污染的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有效的监测,能够对大气环境信息进行妥善的管理、分析以及获取。因此,本文重点阐述了我国在这一方面研究的成果以及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我国环境信息系统逐渐朝着智能化与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能够与实际情况相符,从而为我国大气环境管理工作带来重要支撑。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发展历程;问题;展望 一、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发展起步较晚。发达国家较早面临环境污染问题,上世纪四十年代左右,很多国家的城市面临着有毒有害气体的污染。我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逐渐步入工业化社会,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我国先后构建了二十余个大气监测站,我国大气监测系统抓紧取得了规模化发展。并且我国也参加了WHO的GEMS,沈阳、上海、北京等城市都都参与到了全球大气监测系统当中。通过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大气监测系统与国外的比较,能够发现我国当时运用手工分析法与监测信息系统单机间断化采样。在大气监测技术设备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大气质量监测逐渐取得了新的发展,逐渐转变为了大气污染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决定在天津、上海、北京等城市构建大气环境地面自动监测系统。1984年,青岛市与中美合资宁加公司相互合作。唐山市在震后重建的过程中,运用分散式集中微机控制无线电传输网络,一次仪表与子站系统能够持续性的运转。 九十年代之后,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环境信息系统包括互联网和通讯技术都取得了快速的进步,计算机系统结构逐渐从集中封闭转变为了分散开放的形式,包括3S技术等。依托于信息技术的进步,设计出了大气环境检测信息系统,特别是新型软件得到了有效开发。气象部门在本世纪初期建立了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主要由地面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气象卫星所构成的三层检测网络,为全国范围内的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远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型技术飞速发展的态势当中,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逐渐从以往的地面监测转变为了空间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从以往的手动化逐渐转变为了自动化,与3S技术相结合。太原市通过两次的技术改造,以往无线传输的形式转变为了有限传输。北京将Arc View GIS应用到了系统当中,使系统具备制表制图、趋势分析、空间分析、数据查询、数据管理等功能。并且信息系统当中也广泛应用到了物理技术,包括DO AS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红外图像处理系统、依托于Intranet的分布式可控监测技术等。 我国大气污染监测在信息技术系统的不断进步当中,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大气环境信息系统和3S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以往的有线通信逐渐演变为了无线通信,监测技术以及软件操作平台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系统应用逐渐更为细致化与系统化。另外,大气环境加测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除过一些发达城市以外,某些局部信息系统也取得了有效有效的发展。比如,在监控重点污染源的过程中,对矿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的过程中运用GPS系统,在县市当中将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与GIS相结合。 二、目前的主要研究热点 (一)结合GIS技术的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构建与优化 总而言之,我国环境方面的GIS技术应用较为缓慢,但是现阶段该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也取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比如该技术应用到了天津市地理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当中,使监测工作更加的具有时效性、准确性与可视性。该系统运用HJGIS系统,能够使两种的结构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我国市场上较为常见的GIS软件包括SYSTEM9、GENAMPA、ARC/INFO等,在直接性的在系统当中嫁接,通过一定形式的组装,从而使GIS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更加的完善,不仅能够减少开发的时间,并且能够使运行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二)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的优势多种多样,不仅能够持续性的进行动态监测,并且成本低廉、速率高、范围广泛,还能够将常规手段无法找到的污染源及时发现。该种技术不仅能够对大气环境污染及变化进行有效的监测跟踪,并且能够对处理方案进行有效的制定,从而使大气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得到有效解决。所以,遥感监测能够有效的控制大气忽然,对大气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将遥感技术应用到大气环境监测当中,与常规性的气象环境监测有着本质的差异。大气环境遥感能够对大气当中的气溶胶、痕量气体成分的三维分布进行有效监测。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根据其工作的形式,能够氛围主动与被动式遥感监测两种,能够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测。 (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大气环境监测系统 云计算、嵌入式系统、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进无限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想要满足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的需求,应当运用网络通信与ZigBee技术来对大气环境的信息进行实时性的检测。系统通常是由客户端、服务器、移动网络、节点等组成,是大气环境监测更加的网络化、高效化、智能化。节点设计是其中的主要技术,运用3G、4G移动网络。现阶段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衔接系统的各个环节,设计节点,提升服务器技术,智能化与人性化的设计客户端。 三、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规范、统一的对各区域应用软件的开放进行有效管理,独立进行系统的构建,导致数据孤岛的形成,信息共享机制有所欠缺。另外,环保机构大多根据特殊业务或本部业务对软件进行编制。但是各软件的后台数据库、开发工具、工作平台存在差异性,导致各软件系统间缺乏共享性。 (二)少数区域在构建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资金投入比例失衡,只重视系统的前期投入,对系统应用能力与设备创新没有有效提升,对相关工作者缺乏培训,导致系统建设的作用很难得到有效发挥。 (三)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在现阶段逐渐步入了世界前列,但是因为需求分析以及信息公开环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大气质量监测指标数据很难对真实的数值进行反映,影响穷工作效率。 四、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根据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其逐渐从以往的局部化转变为了现阶段的整体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是该系统不断进步的主要驱动力,使大众能够有效的掌握大气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逐渐朝着统一化、自动化的方向发

全市区域大气环境同防同治工作实施方案

全市区域大气环境同防同治工作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X—X—X区域(以下简称“X”区域)环境保护工作,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X、X、X、五家渠区域大气环境同防同治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推进X区域大气环境同防同治工作,确保区域大气环境安全,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区域同治、兵地同治”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推进,建立“X”区域大气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发挥兵、地、军、民、企联动作用,相互支持,形成合力,确保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近期工作措施 (一)全面依法清理“散、多、乱、小”违法违规企业。 加强重点区域布局不合理、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污染企业清理整顿,以米东化工工业园区外、石化新村、高新区(新市区)第五监狱租用地、沙依巴克区长胜大队、水磨沟区八道湾片区等小型污染企业集中区域为重点,全面开展辖区内“散、多、乱、小”企业清理工作。无环保手续的立即关停,不达标的停产3个月限期整改,确保清理工作落实到位。年内完成淘汰炼钢产能180万吨、机电产能0.5万吨、电力产能0.6万千瓦,完成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新疆风机有限责任公司2家污染企业搬迁。严禁新增、新建

污染企业,防止关停企业死灰复燃。(牵头单位:市环保局、市经信委;责任单位:各区(县)政府;配合单位:市工商局、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 (二)依法从严治理燃煤电厂。 从即日起至X年3月31日,开展电厂专项执法检查,在确保冬季供暖安全的前提下,依法从严治理区域内的燃煤电厂,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燃煤电厂,坚决予以关停;对稳定达标排放的公用电厂机组,继续采取减半发电等限产措施。监督国电红雁池、华电红雁池、华电乌热电、神华神东米东热电厂、新特能源、众和、华泰自备电厂燃煤锅炉年底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牵头单位:市环保局;责任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国网X供电公司、各区(县)政府) (三)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 1.加大车辆管理力度,全面淘汰黄标车、老旧车。X年2月底前完成全市黄标车摸底调查,制定黄标车淘汰工作方案,全市区域内禁行黄标车,对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经公告后,机动车所有人没有将机动车交到回收企业办理注销的,公告期满后予以强制注销。正确引导、妥善处理运营类黄标车的淘汰,确保年底前完成全市黄标车淘汰工作。严格执行汽油车国Ⅴ新车准入标准,X年7月1日起执行柴油车国Ⅴ新车准入标准。(牵头单位:市公安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市环保局;配合单位: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各区(县)政府)

关于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意见

关于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上海世博会精神,传承上海世博会经验,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要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是上海加快经济发展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四个中心”的推动力;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提升市民素质、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营造生态环境,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创建“智慧城市”、推动城市国际交往,是塑造城市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 (二)切实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紧迫感。上海都市旅游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上海旅游业不仅在全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全国旅游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历史与现代辉映、传统与时尚相融”的旅游魅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高质量的接待服务,得到了充分展现。但是,与国家对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目标和后世博发展的宏伟战略相比,上海旅游业在产业投入、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及满足群众旅游需求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前进,迎接挑战,破解难题,深化发展城乡一体、产业融合、荟萃东西文化、富有时代魅力的都市大旅游,加快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步伐。 二、明确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任务,顺应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趋势,以深化都市旅游为发展方向,以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为发展目标,以空间重塑、结构调整、功能完善为发展主线,以融合、创新、提升为发展要求,优化空间布局,整合社会资源,加快产业融合,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完善产业体系,拓展国内外市场,促进区域联动,不断增强上海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基本原则。一是内涵式发展。要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实施融合发展,壮大旅游市场主体,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二是消费与投资同步拉动。要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增加产品供给,促进旅游消费。三是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并举。重点发展入境和国内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四是一体化与多样性并存。要联动发展、优势互补,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和各区县旅游特色化。五是开发与保护并重。要追求可持续发展,注重低碳环保,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旅游产业。六是以人为本。要创造宜游宜憩的城市环境,提高旅游满意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将上海基本建成魅力独具、环境一流、集散便捷、服务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健全、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旅游企业充满活力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5%o为此,努力打造吸引力强、美誉度高、世界级景区(点)集聚的国际都市观光旅游目的地,打造支付便捷、环境舒适、国际和民族品牌云集的国际都市时尚购物目的地,打造设施完善、服务优

大气环境网格化监管系统(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智慧环保

大气环境网格化监管系统(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智慧环保服务项目

目录 1 项目背景 (1) 1.1 系统功能介绍 (1) 1.2 产品中的用户与角色 (2) 1.3 产品应遵循的标准或规范 (2) 2 需求概述 (4) 2.1 软件功能性需求 (4) 2.1.1 Web端功能 (4) 2.1.2 手机端功能 (37)

1项目背景 1.1系统功能介绍 Web端功能主要包括5大部分:在线监测、预警预报、分析溯源、执法联动、监测评估,5大功能能够为用户进行在线监测管理、空气预警预报、污染溯源、管理执法、数据挖掘5方面空气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支撑,并以置顶信息功能方便用户进行系统管理,使得用户在面对海量设备、海量数据时,依然能够快速、准确、方便的抓住关键信息、捕获急需信息、洞察深度信息。 在线监测为用户提供当前城市概况、站点信息的统一展示,主要展示内容包括:城市、站点的基础信息、实时数据、状态信息。 预警预报功能从空气质量变化情况、气象动态情况、城市目标完成情况三个方便为用户提供预警预报信息,辅助用户掌握空气质量的可能变化,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用户根据需求选择因子、时间范围进行城市空气质量溯源模拟,展示选定时间范围内,特定站点与其周边站点的相关性系数、空气质来那个变化规律相似度、气象风玫瑰图,辅助用户探究站点空气质量变化的起源和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用户提供的管理标准,系统提供超标信息及超标热力图功能,为用户提供超标事件的详细信息和超标的影响力分析,让用户聚焦超标重点事件,辅助用户做好超标处理。 监测评估为用户提供对空气质量管理的最深度数据分析和最全面分析站式,为用户深度了解空气质量数据以及通过数据理解空气质量业务核心提供重要的

中国大气污染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大气污染问题及其对策 200913051128 摘要:我国近年来大气污染日益严重,虽然一些常规污染物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新的污染接踵而来,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为此,我们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阻止大气污染态势的发展,还给我们一个绿色的家园。 正文: 一、大气污染现状 (1)近年来,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呈逐年降低态势。二氧化硫排放量,从1998年的2091万吨减少到2001年的1948万吨,减排143万吨,减幅6.8%,其中生活污染源减少116万吨,高于工业污染源,减幅达23.3%;烟尘排放量,从1998年的1445万吨减少到2001年的1070万吨,减排385万吨,减幅26.5%,其中工业污染源减少326万吨,高于生活污染源,减幅达27.7%;工业粉尘排放量从1998年的1321万吨减少到2001年的991万吨,减排330万吨,减幅达25%. 虽然近年来污染物排放有所减低,但污染仍然很严重。据专家分析,二氧化硫排放量水平仍高于环境承受能力的60%左右。 ( 2 )环境质量总体上有好转趋势,但许多城市和地区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友好装趋势,但是城市空气污染仍较严重,污染类型以煤烟型污染为主,颗粒物仍是影响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其中人口在100万~200万的特大城市最重。酸雨分布面积变化不大。1995~2000年降水平均PH 值≦5.6的城市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近三年有所回升,总体变化不大。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初见成效。近年来,酸雨控制区降水平均PH值小于5.6的城市比例呈减少趋势。在全国的600多座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到1%。 (3)老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新的问题接踵而来。20多年来,中国对大气污染的控制是十分有限的,主要针对一些常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等。虽然通过努力这些污染物排放量有所减少,但是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并没有得到扭转,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污染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恶化趋势。但遗憾的是政府部门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控制。氮氧化物污染加重,有些城市已出现光化学烟雾现象。

美国城市大气环境分析报告

美国城市大气环境分析报告 1999年3月到2001年10月期间在美国纽约各个地区以及不同地点使用LUMEX RA-915+汞分析仪,进行了大气中汞含量的实时监测。实施监测时汞分析仪用手携带或者车载。 总共进行了160多次测量。纽约布鲁克林、曼哈顿市区大气中汞含量大部分测量结果在1~3ng/m3,局部地区高达4~6ng/m3。进行监测时可以定位局部汞污染区域,这些区域分布于生活垃圾存放地(汞含量为12~14ng/m3),工业垃圾场(汞含量为10~30ng/m3)。用于存放建筑废物和金属垃圾的容器(汞含量为80~100ng/m3),路面排水沟(汞含量为200ng/m3),地铁站台(汞含量为6~10ng/m3),地铁车厢内(汞含量为8~30ng/m3),居民小区内(汞含量为10~35ng/m3)。 小客车内汞含量平均水平为2~10 ng/m3(个别情况达1400 ng/m3) 公共场所内空气中汞含量检测情况如下:超市和小食品商店汞含量为3~12 ng/m3,工业商品商店汞含量为4~30 ng/m3(最高可高达80 ng/m3),药店20~40 ng/m3(最高可高达140 ng/m3),宗教仪式专用店80~800 ng/m3(最高可高达1650 ng/m3),办公室室内4~16 ng/m3,医院(例如内科,儿科)8~30 ng/m3(最高可高达1000 ng/m3),牙医中心150~400 ng/m3(最高可高达16000 ng/m3) 室内环境空气中汞含量的监测具有实际意义。一般来说,高层公寓内空气中汞含量比平房要低。通常公寓内空气中汞含量低于10 ng/m3 ,有时会高达15~20ng /m3。值得注意的是汞含量浓度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室内通风情况,以及铺设地板的材料如漆布、塑料、镶木地板、地毯。铺地毯的房间内空气中汞的含量高达15~35 ng/m3 。房间的前厅被认为是汞污染最严重的地方:进屋的门边的地毯上,鞋柜,自行车和婴儿车上高达100~400 ng /m3,有时高达800 ng /m3,这种情况下所有房间的汞含量增加到了30~50 ng /m3,有时达100 ng/m3。 用于出租的旧房子中的汞含量通常更高。尤其以下场所汞污染较为严重:前厅,地窖,底下的空间,旧物堆剁等。这些地方汞平均含量为100 ng/m3,有时达3000 ng/m3,在这种房子内,尤其是铺了地毯的情况下,空气中汞的含量在100到400,有时达1000 ng/m3。 以上提供的数据是我们获得的关于室内空气中汞的长期背景污染,即较老的污染源。而两天前屋里打碎了水银温度计的例子可以作为新的污染信息。整个房子里的汞含量水平范围为800~1400 ng/m3,而在打碎水银温度计的局部15 15m的范围内汞含量达3000~5000 ng/m3,打碎那一点上高达36000 ng/m3。 通过对两套房子在不同季节内空气中汞含量的严密的监测,我们得到关于室内汞浓度的变化情况的信息:汞含量浓度取决于室内和室外的温度以及通风的程度。汞浓度含量很高的住房(由于“旧”的污染信息造成的,汞含量达800~1000 ng/m3),在经过10~15分钟通风后,汞含量下降到100 ng/m3,继续通风30~60分钟后下降到30~50 ng/m3。然后停止通风,,15~30分钟内汞含量增加到500~600 ng/m3,60分钟以后又达到了初始浓度。 2001年8月为了了解背景汞浓度值,在离纽约距离为150公里的Kastkillsky山脉Montisello小镇进行了空气中汞质量的检测,通过38次检测判断汞含量的水平小于1 ng/m3。 综上所述,使用RA-915+仪器可以获得关于室内和室外的汞污染的快捷信息,判断超过背景值的超标程度,进行详细的监测以防止污染源的扩大。 LUMEX 公司(俄罗斯) OHIOLUMEX 公司(美国) Irina Nejdanova Iouri Souetine

中国环卫服务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环卫服务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环卫服务业是城市公用事业的一部分,工作内容为对城市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进行维护,具体包括(1)城市道路、广场等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洒水作业;(2)居民区、公共区域的生活垃圾收集、清运;(3)环卫设施如公厕、废物箱、垃圾中转站的建设、维修和保养;(4)城市垃圾、粪便、特种垃圾的终端无害化处理;(5)城市市容景观绿化的规划、建设和养护等。 环卫服务行业产业链 随着我国快速的城镇化发展,政府在城乡基础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方面的投入也在加大。2013 年城乡环境卫生建设的财政支出达到了1000 亿元,并且过去三年的环境卫生支出增速都在20%左右。我们预计未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城市垃圾清运和道路清扫的工作量会持续增长,同时对工作质量的要求也会上升,在量和价值双重提升下,行业投资将持续保持高增长。 全国市容环境卫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城市清扫保洁面积呈增长趋势 生活垃圾清运量 环卫服务主要收入来自于道路清扫和垃圾清运,道路清扫比例在70%左右。根据2014 年住建部统计数据,城市清扫面积为67.6 亿平方米,县城清扫面积为22.9 亿平方米,乡镇达到55 亿平米。按目前的清运价格估算,城市清扫市场规模达到540.8 亿元,为最主要部分。且考虑一、二线城市目前清扫价格在10-12 元左右,且城市平均机械化率仍仅有50%,行业清扫平均价格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近10 年来,城市环卫清扫面积年复合增速为8.6%,县、镇层面增速更快,2014 年县城清扫面积增速为15.66%。此外,由于县、镇清扫机械化率仅34.4%,所以未来清扫面积和机械化率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预计未来 5 年,清扫产业整体仍将维持15%以上增速继续增长;垃圾清运层面,2014 年城市垃圾清运量为1.79 亿吨,预计总营收规模在130 亿元。 垃圾清运量在过去5 年的复合增速为2.5%,预计营收体量增速将在5-8%。县城、乡镇增速应高于城市。行业营收体量将呈10-15% 的增速发展。假设行业增速为12% ,到2020 年若市场化程度达到60% ,即市场化环卫营收体量有望在十三五期间,从300 亿元增长到1200 亿元。而以海口项目为例,若全国城市均达到海口标准,预计城市环卫收入体量将达到1100 亿元。 市场空间测算

区域大气污染的研究现状和对策

区域大气污染的研究现状和对策 摘要:大气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之一,大气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文章分析了我国的大气环境问题和特征,剖析了大气污染的成因;在几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研究现状与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气污染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大气环境大气污染趋势防治对策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一,但是由于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已经受到了不容忽视的污染。大气污染会造成酸雨、臭氧层空洞、气候变暖等多种问题,如不及时治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我国已经认识到了大气污染的严重性,加紧了治理大气污染的脚步。在2012年正式批复《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其配套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新时期环境空气质量要求。 1 研究背景 1.1 我国的大气环境问题和特征 (1)城市环境质量(常规污染物)和区域酸雨污染没有根本改善,污染格局没有明显变化;(2)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区域性臭氧污染日趋严重,已成为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的主要障碍;(3)细颗粒物污染加剧,二次颗粒物污染呈上升趋势,大气灰霾天数增加,区域大气能见度下降;(4)沙尘暴和扬沙现象时有发生;(5)随着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业结构趋同,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成为潜在危害。 1.2 我国大气污染的成因 如果自然以及人为所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的量已经超过了环境的自身净化的能力,并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时,人类、公共物品、植物以及动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这就是所谓的大气污染。导致大气环境受到污染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城镇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所向大气所排放的大量的污染物和有毒气体,在这部分的大气污染物中,我们又将其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两类,通过污染源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的就是一次污染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以及硫化氢等有毒气体;而一次污染物与大气的组成成分之间有进一步发生化学反应所生成的新的污染物就是二次污染物,常见的如二氧化氮以及三氧化硫等有害气体[1]。 2 几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研究现状与变化趋势 2.1 大气颗粒物 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大气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其次是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多环芳烃等。因此,我国大气污染的研究一开始对颗粒物的表征较为重视,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由浅人深,由点到面,发展较快。表征研究的主要内容有颗粒物的化学组成、物理化学特性、存在状态等以及在大气中的变化、时空分布规律、污染来源的识别等[2].。 我国大气环境中的颗粒物和降尘平均浓度均大于国家的二级标准,且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上限值90ug/m3的1-7倍,但从全国总体分析,城市大气环境中颗粒物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2 二氧化硫

大气环境监测系统

大气环境监测系统技术解决方案 一、背景 说起分布式大气检测仪(采用圣凯安大气监测传感器),虽然它在市场上只是一个新面孔,可在咱们圣凯安科技的产品体系里却已经算是老前辈了,公司在这方面的技术储备早就有了,三年前也诞生了雏形产品,只是当时的市场定位不够清晰,所以市场开发就一直处于停滞状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更加明显,产品推广计划就再次被提上了日程。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深圳市圣凯安科技总经理的李警,隐隐约约感觉到这是一个发展方向,同时也是考验自己综合能力的一次机遇,就开始了最初的市场摸索。 当时的大气监测项目部,说是一个部门,实际上就李警一个人,他亲自带着雏形产品到高新区环保局咨询后,发现这个产品只能监测PM2.5、Pm10,根本就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为了研发出产销对路的产品,公司决定组建了临时协同小组,由大气监测项目部联合智慧城市板块、智慧安全板块以及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对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进行重新规划设计。经过研发人员两个月的技术攻关,前前后后经历了无数次升级和改良,共推出了两个版本的样品,最终才有了咱们现在称之为“小型空气站”的二代产品。这款新品不仅完全满足了市场需求,可以检测PM2.5、PM10、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6项空气参数,而且还具备便携性强、性价比高的优势,非常适合多点布位。以前在一个区只能建立一个点,这个点的数据却代表整个区,现在通过多点布位能够监测整个面,还能通过数据分析迅速确认污染源的类型、位置等信息,为后期治理提供了高度精确的决策性依据。 这款产品一经推出就获得了高新区环保局的高度认可,并在4天时间内完成了14台小型空气站的多点布位,实现了对高新区全区大气质量的网格化监测。随后又相继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近70台小型空气站的多点布位,总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方案》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方案》 导读:完美WORD 格式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178 号现批准《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337—2003,自 龙游县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公示 完美WORD 格式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178 号现批准《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337—2003,自2003 年12 月 1 日起实施。 其中,第 3.2.2、3.2.3、3.2.6、3.3.1、3.3.4、4.2.3、4.5.1、4.5.2、4.5.3、5.3.1、5.3.2 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建设部三年九月十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二〇〇《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1总则 1.0.1 为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中贯彻执行国家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政策,提高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编制质量,满足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的需要,落实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用地,保持与城市发展协调,

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及城市环境卫生设施专业(专项)规划。 市(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及乡村、独立工矿区、风景名胜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相应规划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1.0.3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专业(专项)规划的期限和范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与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 1.0.4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规划设置必须从总体上满足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等功能,贯彻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原则,实现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和分类处置。 1.0.5 重大环境卫生工程设施的规划设置宜做到区域共享、城乡共享,实现环境卫生重大基础设施的优化配置。 1.0.6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应预测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和成分,确定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方式,给处公共厕所布局原则及数量,并给出主要环境卫生工程设施的规划设置原则、类型、标准、数量、布局和用地范围。 分区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适度深化,重点应确定主要环境卫生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专业(专项)规划中,除满足上述要求外,尚应给除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的设置原则、类型、等级、数量和用地面积等指标,提出工艺、技术、建设等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