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热岛环流与城市大气环境

城市热岛环流与城市大气环境

城市热岛环流与城市大气环境

城市热岛环流与城市大气环境

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 卢俊福 朱荣广

教学目标:

认识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了解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了解城市热岛效应给城市带来的影响;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培养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出治理措施,培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城市热岛效应

1、读图认识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2、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

3、讨论、总结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二、城市热岛环流

阅读教材相关图片,认识什么是城市热岛环流。

1、认识城市热岛环流

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与郊区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热岛环流。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2、分析城市热岛环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城市热岛的形成,显然是与城市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其形成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四个:

首先,是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特性的影响。

城市内大量人工构筑物如铺装地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属性。城市地表含水量少,热量更多地以显热形式进入空气中,导致空气升温。同时城市地表对太阳光的吸收率较自然地表高,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进而使空气得到的热量也更多,温度升高。如夏天里,草坪温度32℃、树冠温度30℃的时候,水泥地面的温度可以达到57℃,柏油马路的温度更高达63℃,这些高温物体形成巨大的热源,烘烤着周围的大气和我们的生活环境,怎么能不热呢?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城市大气污染,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可以大量地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引起大气的进—步升温。

第三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机动车、居民生活等,燃烧各种燃料、消耗大量能源,无数个火炉在燃烧,都在排放热量!

第四个原因是,城市里的自然下垫面减少了城市的建筑、广场、道路等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自然因素相应减少,放热的多了,吸热的少了,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就被削弱了。

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搜集、整理资料,合作探究。

3、讨论:城市热岛环流对市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讨论

由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出现,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郊区后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带入城市,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三、提出建议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合作分析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

1、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由于城市热岛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

2、应将卫星城建在由于城市热岛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3、加强城市绿化,降低市区气温

4、阳台、屋顶绿化,美化环境同时,减弱城市热岛效应。

5、倡导公交优先,尽量乘坐公交车,减少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能源消耗量。

6、采用高反射能素材、涂料

7、洒水降温

8、……

合作分析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

小结:通过本节学习,同学们认识了城市热岛效应及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同时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这种地理现象,不要恐慌;面对问题,尽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

- 70 -

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基本简介 城市热岛效应(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C,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以上。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同的热力环流。城市白天和黑夜的热岛效应[1] 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

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来源与发展 20世纪初,英国气候学家赖克·霍德华在《伦敦的气候》一书中把这种气候特征称为“热岛效应”。热岛效应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热岛效应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效应。但是,对居民生活和消费构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为

高三地理小专题训练:城市热岛效应

2021届高三地理小专题训练:城市热岛效应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市区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是用市区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的。下图为北京市四季热岛强度平均一天内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 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 减弱北京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有 ①增加市区绿化面积②机动车限行 ③冬季市区利用地热采暖④道路铺设渗水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1.D 2.A 【解析】考查热岛效应,减弱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 1.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由图可知,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冬季。故选D。 2.增加城市绿地、机动车限行都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①②正确;冬季利用地热采暖增加了城市的人工热源,会进一步加强城市热岛效应,③错误;道路铺设渗水砖可增大下渗量,但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效果不大,④错误。故选A。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为了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许多城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图为城郊间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 图中①~④处,气压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 下列能有效缓解许多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是 A.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B.扩大中心城区面积 C.提高建筑物高度 D.增加市区道路密度 【答案】3. B 4. A 【解析】 3. 同一地点近地面的气压高于高空,故②>①,③>④;③位于城区,人口集中,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和交通工具产生的废热多,气温高,气压低,②位于郊区,相比城区气温低,气压高,因此气压最高的是②处,B项正确。 4.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城市中废热较多,应从降低城区气温,增大城市比热容等角度入手,因此A项正确。 下图示意北京市不同季节热岛强度逐时分布,读图完成5~6题。 5. 北京市热岛强度的逐时变化表明 A. 5时~8时,市区均温最高 B. 12时之后,城市热岛强度持续加强 C. 1 5时~22时,市区升温显著 D. 22时~次日7时,城市热岛环流最强 6. 影响北京市热岛强度季节变化的原因有 A. 春季丰富的降水降低了城市热岛强度 B. 夏季太阳辐射较强,城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最大 C. 秋季多大风,城市热岛强度较小 D. 冬季低温,人为释放热造成热岛强度最强 【答案】5. D 6. D 【解析】 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知识点包括:城市热岛效应原理及影响因素。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城市热岛效应 英文名称:urban heat island 定义:指城市温度高于郊野温度的现象。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下垫面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 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并由此向外围递减。 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产业生态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简介 英文名称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C,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 以上。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反的热力环流。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编辑本段来源与发展 20世纪初,英国气候学家赖克·霍德华在《伦敦的气候》一书中把这种气候特征称为“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原因

杨巧巧环境科学2134122115 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原因:(1),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2)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3)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4)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干岛效应与湿岛效应的产生原因 城市干岛:城区由于下垫面粗糙度大(建筑群密集、高低不齐),又有热岛效应,其机械湍流和热力湍流都比郊区强,通过湍流的垂直交换,城区低层水汽向上层空气的输送量又比郊区多,这两者都导致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小于郊区,形成“城市干岛”。 城市湿岛:到了夜晚,风速减小,空气层结稳定,郊区气温下降快,饱和水汽压减低,有大量水汽在地表凝结成露水,存留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量少,水汽压迅速降低。城区因有热岛效应,其凝露量远比郊区少,夜晚湍流弱,与上层空气间的水汽交换量小,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乃高于郊区,出现“城市湿岛”。 混浊岛效应: 它是指城市市区由于厂矿企业集中、机动车辆众多、人口密集,致使排出的污染气体和空气中的尘埃等混浊程度都大大高于周边地区,形成“混浊岛”;而尘埃等混浊物恰哈是云层中的水汽变成降雨所最需要的“凝结核”,于是产生了这样的效应:城市上空的凝结核越多,水汽就越容易在此凝结造成降水,增加了雨量。此外,由于市区建筑物集中、高大,使风速在此大为减弱,强雨带等天气系统在市区上

城市热岛环流与城市大气环境

城市热岛环流与城市大气环境 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 卢俊福 朱荣广 教学目标: 认识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了解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了解城市热岛效应给城市带来的影响;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培养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出治理措施,培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城市热岛效应 1、读图认识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2、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 3、讨论、总结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二、城市热岛环流 阅读教材相关图片,认识什么是城市热岛环流。 1、认识城市热岛环流 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与郊区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热岛环流。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2、分析城市热岛环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城市热岛的形成,显然是与城市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其形成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四个: 首先,是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特性的影响。 城市内大量人工构筑物如铺装地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属性。城市地表含水量少,热量更多地以显热形式进入空气中,导致空气升温。同时城市地表对太阳光的吸收率较自然地表高,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进而使空气得到的热量也更多,温度升高。如夏天里,草坪温度32℃、树冠温度30℃的时候,水泥地面的温度可以达到57℃,柏油马路的温度更高达63℃,这些高温物体形成巨大的热源,烘烤着周围的大气和我们的生活环境,怎么能不热呢?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城市大气污染,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可以大量地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引起大气的进—步升温。 第三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机动车、居民生活等,燃烧各种燃料、消耗大量能源,无数个火炉在燃烧,都在排放热量! 第四个原因是,城市里的自然下垫面减少了城市的建筑、广场、道路等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自然因素相应减少,放热的多了,吸热的少了,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就被削弱了。 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搜集、整理资料,合作探究。 3、讨论:城市热岛环流对市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讨论 由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出现,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郊区后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带入城市,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三、提出建议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合作分析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 1、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由于城市热岛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 2、应将卫星城建在由于城市热岛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3、加强城市绿化,降低市区气温 4、阳台、屋顶绿化,美化环境同时,减弱城市热岛效应。 5、倡导公交优先,尽量乘坐公交车,减少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能源消耗量。 6、采用高反射能素材、涂料 7、洒水降温 8、…… 合作分析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 小结:通过本节学习,同学们认识了城市热岛效应及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同时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这种地理现象,不要恐慌;面对问题,尽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 - 70 -

关于城市热岛效应及其现实影响研究的结题报告

关于城市热岛效应及其现实影响研究的结题报告 高一.十班 Ⅰ. 组长:李泽颢成员:李泽颢 相关学科:地理指导老师:吴新亚 Ⅱ. 背景:随着世界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一座座新城市不断被建起,人类文明因此高速发展。但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的扩建也产生了恶果。其不仅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对自身也有不小的影响。其中,城市热岛效应是一个突出的现象。其具体表现为城市相对于周围郊区温度明显偏高,如同露出水面的岛屿。而作为中学生我们也应了解一下,来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一效应,并充分认识到事物发展的两面性。 Ⅲ.目的: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实质,表现形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效应,起因以及郑州本地的城市热岛状况。从中试图寻找解决办法。 意义:有利于加深对热岛效应的了解,增加对科学的热爱,加强实践能力和对学科的认识。 同时对论文这一文体有了更多的经验。 Ⅳ.分工:由一个人分不同阶段进行不同方式的调查。 Ⅴ.研究方法:观察,采访,网络搜索,搜寻,研究,问卷调查 Ⅵ.成果: ①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 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②定义 热岛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和吸热率,使得城区储存了较多的热量,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幅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③成因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

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摄氏度,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一般认为热岛成因有三:一是城市与郊区地表面性质不同,热力性质差异较大。城区反射率小,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热量传导较快,而辐射散失热量较慢,郊区恰相反;二是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三是城区大气污染拖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 大气污染在城市热岛效应中起着相当复杂特殊的作用。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在城区浓度特别大,它像一张厚厚的毯子覆盖在城市上宛,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城区升温减缓,有时可在城市产生“冷岛”效应。夜间它将大大减少城区地表有效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用,使城市比郊区“冷却”得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从城市气象规划设计出发应考虑: (1)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因为城区的水体、绿地对减弱夏季城市热岛效应起着十分可观的作用。 (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因为人口高密度区也是建筑物高密度区和能量高消耗区,常形成气温的高值区。 (3)如北京市位于平原中部,三面环山。由于山谷风的影响,盛行南、北转换的风向。夜间多偏北风,白天多偏南风。因此,在扩建新市区或改建旧城区时,应适当拓宽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加强城市通风,减小城市热岛强度。 (4)减少人为热的释放,尽量将民用煤改为液化气、天然气并扩大供热面积也是根本对策。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C,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以上。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反的热力环流。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城市热岛效应专题(2张)

城市热岛效应专题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读图“北京热岛强度四季平均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 ~3题。 1.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夏季一天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段是 A.6:00--8:00 B.10:00--12:00 C.12:00--16:00 D.22:00--4.:00 3.减弱北京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有 ①增加绿化面积②机动车限行③冬季利用地热采暖④道路铺设渗水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16·马鞍山质检)城市热岛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图甲为北京市城区与郊区地表温度的季节变化,图乙为北京市热岛效应四季的强度和空间范围遥感图像。读图完成4~5题。 4.图乙中与北京市春、夏、秋、冬四季热岛对应正确的是( ) A.a、b、d、c B.a、c、b、d C.d、c、a、b D.c、d、b、a 5.图乙d中出现低温冷岛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①该季节郊区植被覆盖率高,白天升温慢②该季节郊区地表裸露干燥,白天升温快③该季节城区污染物多,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④该季节城区污染物扩散快,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少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气温比郊区高出的数值,下图示意北京市不同季节热岛强度逐时分布,读图完成6-7题。 6.关于北京市热岛强度的逐时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5时~8时,市区均温最高 B.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高,对流旺盛,热岛效应最明显 C.15时~22时,市区升温显著 D.22时~次日7时,城市热岛环流最强 7.关于北京市热岛强度季节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春季丰富的降水降低了城市热岛强度 B.受上班人流、车流影响,各季节热岛强度在早上7时前后均达到高峰值 C.秋季多大风,城市热岛强度较小 D.冬季低温,人为释放热造成热岛效应最明显 热岛强度是市中心与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能准确反映“热岛效应”的变化状况。“冷岛效应”原指干旱地区夏季时,绿洲、湖泊气温比附近沙漠低的一种局部温凉的小气候现象。目前城市也在广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读图,完成8-10题。 8.北京城市热岛效应最显著的季节为() A.春季 B.夏季 C.秋季D.冬季 9.图中①处出现了北京市区夏季午后的“冷岛”现象,可能是因为此处布局了() A.住宅区B.公园C.商业区D.农田

城市生态学--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热岛对于人们的影响也日益突出。研究城市热岛的成因,掌握影响城市热岛的各种条件,从整体上制定通盘的城市规划,降低热岛效应对生活的影响,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热岛的成因、特征、影响因子、地区差异、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对正确认识热岛效应有积极的作用。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urbanization, the effect on people's daily life from urban heat island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o study the causes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to grasp the impact of the various conditions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and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from the aspect of overall development so as to reduce the heat island effect on life is apparently particularly urgent. This article interepted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from the aspects of its causes, characteristics, impact factor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the impact on people's lives in an systemic manner.So it will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heat island effect. 关键词: 热岛效应城市生态影响防治 Heat Island Effect. Urban Ecology. Influence and Control. 前言: 城市热岛是城市内部气温比周围郊区高的现象,它是城市气候中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无论在中高纬度还是低纬度地区,这一现象均普遍存在。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测试个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夏季,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时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类似的,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堵,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构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使得城市的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许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使人们盖面城市地表而引起的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20世纪初,英国气候学家赖克·霍华德在《伦敦的气候》一书中把这种气候特征成为热岛效应,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告诉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热岛效应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城市的下垫面性质特殊。相比较于郊区和农村,城市下垫面有参差不齐的建筑物,这种特殊的物理构造大大减少了地面长波辐射热的损失。 另外,城市下垫面的建筑物和建筑物的材料也比郊区自然下垫面的热容量大,导热率高,这些建筑通过长波辐射提供给空气的热量比郊区多,而城市特殊的非自然建筑环境不透水面积(建筑物、道路、广场等)大,地面蒸发量少,建筑的密度大,通风不良。不利于热量向外散失。 其次,人工热源也是形成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各种燃料,每天都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第三,城市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城市热岛形成的最主要原因: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

城市热岛形成的最主要原因: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一个自1960年代开始,在世界各地大城市所发现的一个地区性气候现象,主要是指城市因 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 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 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 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 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反 射率小,热量传导较快)。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比热容小,在相 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 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散失热量较慢,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 于自然下垫面。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 等排放物。这些大气污染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会吸收下垫面 热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 气进一步升温。(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城区升温减缓,有时可在城市产生“冷岛”效应。夜间它将大大减少城区地表有效 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用,使城市比郊区“冷却”得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理及有效应对措施 (原创)

1.城市建筑蓄热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原理 以建筑连片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某大城市为例,有1000万人口、400万辆汽车,汽油的燃烧值是3.45*10^7J/L,按每辆轿车每天行驶50公里,每天耗油量4升计算,每辆轿车每天的燃烧值为38kwh,400万辆,总散热量为15200万kwh=1.52亿kwh。 人体散热功率以100w计算,1000万人,一天的散热量为: 100W×24h×1000万=2400万kwh=0.24亿kwh。 太阳辐照地面,每平方米功率高达0.8-1kw,辐照1平方公里地面的太阳能功率为100万kw,1000平方公里的太阳能功率为10亿kw,一天晒10小时,可形成100亿kwh热量。 从总热量来说,人体和汽车释放的热量加在一起,也仅相当于太阳辐照热量的1/50,太阳辐照地面形成的热量,远高于城市汽车、人体释放的热量。 一般认为是城市下垫面变化造成了“城市热岛效应”,太阳辐照地面形成的热量是如何因城市下垫面变化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呢? 本课题人员在进行建筑隔热等建筑热工学原理研究过程中,发现:以一般日照每天所能达到的传热厚度计算,不同材料单位面积的蓄热量相差几十倍、上百倍。

首先通过在BEED建筑热工节能软件的传热延迟时间计算,得到在同样的日照条件下,不同材料的传热厚度,在此基础上,根据所得到的传热系数,计算同样时间内的传热量,就可以得到不同材料在达到同样传热量时的各自厚度,在此基础上计算蓄热量,见下表: 材料在日光照射下的传热时间和传热厚度计算 日光照射墙体,按表面升温20℃计算传热,在延迟时间之前,传热被墙体吸收形成为蓄热,墙体传热量计作零。超过延迟时间后,并且达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14:2.1.1 思维导图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过程、意义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一)过程、意义 1.大气的热源 (1)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2)直接来源(近地面大气):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 (1)地面增温:大部分A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近地面大气增温:地面以B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近地面大气增温。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同时大气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大部分热量以C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典题在线 1.(2011·全国文综,9~10)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1)~(2)题。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 (2)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图a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b、c 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 10℃等温线分布高度。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 (2)简述 10℃等温线在该山体的分布高度差异。 (3)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概述沿 40°N 纬线该山体林线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解题必备 1.突破热力环流的形成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一个过程 (2)两个方向 (3)三个关系 (1)温差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两地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M、N处风向所示)。 (3)等压面的凹凸关系:

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

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 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1.城市内拥有大量锅炉、加热器等耗能装置以及各种机动车辆。这些机器和人类生活活动都消耗大量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传给城市大气空间。 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 2.城区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构成以砖石、水泥和沥青等材料为主的下垫层: 这些材料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自然界的下垫层要大得多,而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因此在白天,城市下垫层表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其中沥青路面和屋顶温度可高出气温8℃~17℃·此时下垫层的热量主要以湍流形式传导,推动周围大气上升流动,形成"涌泉风",并使城区气温升高;在夜间城市下垫面层主要通过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层温度上升。 3.由于城区下垫层保水性差,水分蒸发散耗的热量少(地面每蒸发1g水,下垫层失去2.5kj的潜热),所以城区潜热大,温度也高。 4.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层、因而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减低,热量不易散失。 -在风速小于6m/s时,可能产生明显的热岛效应, -风速大于11m/s时,下垫层阻力不起什么作用,此时热岛效

应不太明显。 5.城市大气污染使得城区空气质量下降,烟尘、s02、,n0x,c0,含量增加,这些物质都是红外辐射的良好吸收者,至使城市大气吸收较多的红外辐射而升温。 城市热岛效应的因素影响蒸发减少、城市下垫面反射率降低、能量输入,其强度影响为: 蒸发减少0.05g/sm2,热输入增加120.9w/m2; 城市下垫面反射率降低10%,热输入增加30w/m2; 人工能量输入10w/m2,城市中总热输入增加160.9w/m2,由于受空气对流的影响,实际热输入约20w/m2,计算温升约3.5℃,这与实际比较相符。 当夏季空气流通减缓时,热输入会急剧增加,由于城市蒸发系统适应性低,造成城市温度急剧上升,同时由于空调和火电厂的加速运转又会造成恶性循环,加剧城市大气温升。城市蒸发量减少也形成了城市干岛效应,造成城市上空大气稳定度升高,不易发生垂直对流,易形成近地表高温,伴生严重的空气污染(例发灰霾和光化学烟雾)。 城市热岛的防治措施绿化城市及周边环境 1.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2.居住区的绿化管理要建立绿化与环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并且建立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以保证绿化用地。 3.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较为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1.城市内拥有大量锅炉、加热器等耗能装置以及各种机动车辆)。这些机器和人类生活活动都消耗大量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传给城市大气空间。 热岛效应 2.城区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构成以砖石、水泥和沥青等材料为主的下垫层: 这些材料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自然界的下垫层要大得多,而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因此在白天,城市下垫层表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其中沥青路面和屋顶温度可高出气温8℃~17℃·此时下垫层的热量主要以湍流形式传导,推动周围大气上升流动,形成"涌泉风",并使城区气温升高;在夜间城市下垫面层主要通过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层温度上升。 3.由于城区下垫层保水性差,水分蒸发散耗的热量少(地面每蒸发1g水,下垫层失去2.5kJ的潜热),所以城区潜热大,温度也高。 4.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层、因而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减低,热量不易散失。 -在风速小于6 m/s时,可能产生明显的热岛效应, -风速大于11 m/s时,下垫层阻力不起什么作用,此时热岛效应不太明显。 5.城市大气污染使得城区空气质量下降,烟尘、S02、,N0x,C0,含量增加,这些物质都是红外辐射的良好吸收者,至使城市大气吸收较多的红外辐射而升温。 影响 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周围地区近地面大气向中心区辐合,从而在城市中心区域形成一个低压旋涡,结果就势必造成人们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运转中燃烧石化燃料而形成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质在热岛中心区域聚集,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表现在: 一方面,大量污染物在热岛中心聚集,浓度剧增,直接刺激人们的呼吸道粘膜,轻者引起咳嗽流涕,重者会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病的中老年人还会引发心脏病,死亡率高,如英国伦敦在1952年12月份,因为这个原因死亡4000余人。

城市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 英文名称: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简称UHI 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热岛强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表现为夜晚强、白天弱,最大值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上海观测到的最大热岛强度达6℃以上。季节分布还与城市特点和气候条件有关,北京是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上海和广州以 10 月最强。年均气温的城乡差值约1℃左右,如北京为0.7~1.0℃,上海为 0.5~1.4℃,洛杉矶为0.5~1.5℃。城市热岛可影响近地层温度层结, 并达到一定高度。城市全天以不稳定层结为主,而乡村夜晚多逆温。水平温差的存在使城市暖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向四周辐散,而附近乡村气流下沉,并沿地面向城市辐合,形成热岛环流,称为“乡村风”,这种流场在夜间尤为明显。城市热岛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空气湿度、云量和降水。对植物的影响则表现为提早发芽和开花、推迟落叶和休眠。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中典型的特征之一。它是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城市热岛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现代化大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另一方面,城市中建筑群密集,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函授比热容(可吸收更多的热量),而反射率小,使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比郊区多,夜晚城市降温缓慢仍比郊区气温 高。城市热岛是以市中心为热岛中心,有一股较强的暖气流在此上升,而郊外上空为相对冷的空气下沉,这样便形成了城郊环流,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在这种局地环流的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如果没有很强的冷空气,城市空气污染将加重,人类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及改善措施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和高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出现了高强度的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分析和评价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当前城市气候与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剖析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及危害,并从当前城市热岛效应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低热岛强度的对策。 关健词:城市热岛效应成因措施 0 引言 城市热岛效应也称“大气热污染现象”,是指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由于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大气污染以及人工废热的排放等因素使城市温度明显高于郊区,形成类似高温孤岛的现象,在气象学上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可见,城市热岛反映的是一个温差的概念,只要城市与郊区有明显的温差,就可以说存在了城市热岛。 近年来,我国城市夏季伏天日气温在35℃以上的天数逐渐增多。据报道,2005年夏季,我国中东部和内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日最高气温高于或等于35度的日数一般在5天以上,其中华北南部、黄淮中西部、长江中下游大部及新疆东部、内蒙古西部、福建大部、广东北部、广西东部等地普遍持续高温10-15天,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安徽西北部、浙江大部、江西中北部等地达16-25天,很多城市日气温频频刷新当地气象纪录[1]。城区高温化得背后就是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热岛现象。针对上述现象,本文就以城市热岛产生的原因和改善措施作初步探讨。 1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 全球变暖的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一般认为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1.1城市污染物增加 正常的空气中含21%氧气和78%氮气,还有1%是其他物质。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中由于大量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城区大气中CO、SO2、NO x等有毒气体浓度大,总悬浮颗粒物密集,温室气体的含量高。其

城市热岛的成因及其控制

城市热岛的成因及其控制 刘慰 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天津300387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表现为城市比周围非城市化地区的地表和大气温度要高的热岛效应作为这些环境问题中的典型代表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介绍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在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城市热岛效应成因分析控制措施 1 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 UHI)是城市生态系统所特有的一种现象,是人类活动对气温影响的最突出特征,它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也已经成为当今气候、生态和环境问题中的热点【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自然环境的植被被水泥和沥青面所代替,用于地表潜热蒸发的地表水分降低,城一市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使得控制地表热通量的主要因子(如:反照率、热容、热岛等)发生改变【2】;同时,以高能耗为典型代表的生活方式的出现,使得人为热能、温室气体等日益增多,从而改变了近地面交换和热辐射通量交换,引发城市及周边小气候发生变化,从而使城市散发巨大热量,使得城区成为好比冷凉郊区农村包围的温暖热岛,即形成热岛效应。 目前,由城市热效应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局部地区气候异常、冬季干燥、夏季高温、春季风沙等),已经成为城市生态安全、环境研究中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课题之一。同时,热岛效应己经成为城市“五岛效应”(即:热岛、干岛、湿岛、雨岛和混浊岛效应)中对城市生态环境响应及对生态环境反作用表现最为明显和强烈的效应之一,具体表现为局部地区夏季高温天气持续时间增长,高温日出现频繁,甚至引发城市居民“热死亡”等【3】。气温高于34℃,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高温区的居民极易患上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此外,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人数也有所增多。 因此,研究热岛效应的成因,并探讨其缓解对策是新型经济转型期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构建可居、绿色、安全的人居环境的必经之路;是走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人一地一气系统平衡、良性循环的保证。 2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分析 城市热岛现象反映的是城市局地的气候特征,受到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多的是由人为因素和当地地理、气象条件共同决定(Quattrocentro et al., 2000 ),其中又以人为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人为因素中以下垫面性质、人为热源及其释放、大气污染和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最为重要。

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高考适应性练习(一)文科综合地理试题

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高考适应性练习(一)文科综合地理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6分) 1. (2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德国鲁尔区相继遇到了产品滞销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结合下图,完成。 上图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 A .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B . 第三、第二、第一产业 C . 第二、第三、第一产业 D . 第三、第一、第二产业 2. (4分) (2019高三上·乾县月考) 读图,完成下列小问题。 (1)图中甲处的箭头表示空气运动及受力状况,则各箭头表示正确的是() A . A为摩擦力 B . B为风向

C . C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D . D为地转偏向力 (2)其中乙点的风向是() A . 西北风 B . 东北风 C . 东南风 D . 西南风 3. (4分) (2017高一下·林州月考) 读漫画,完成下面小题。 (1) 漫画所反映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城市化导致() A . 河流污染加剧 B . 农业用地面积减少 C . 土地荒漠化加剧 D . 热岛效应增强 (2) 下列措施有利于缓解漫画所反映的问题有() A . 控制城市规模 B . 加快经济发展 C . 建设绿化带

D . 合理布局城市道路 4. (4分) (2017高二上·双流月考) 下图是某地区原始森林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与图中甲区域原始森林形成有关的因素是() ①纬度位置②暖流③地形④东南信风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2)如果图中乙处森林被毁,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①大气中CO2合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 ②全球水循环活跃,降水量大增 ③当地沙漠化严重 ④当地生物多样性减少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