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考研政治纲要冲刺讲义

2014年考研政治纲要冲刺讲义

2014考研政治纲要冲刺讲义

目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5)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9)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3)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9)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23)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28)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4)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41)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46)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危害: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附件《虎门条约》。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中法签订《黄埔条约》。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航行,享受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选择题考点)影响: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选择题考点)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1)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一步一步地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2)但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征服中国。

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2)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二)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选择题考点)

(1)封建剥削制度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著优势。(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3)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4)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5)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6)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少有的。

(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出现了两个新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选择题考点)

(四)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主要矛盾(选择题考点)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分析题考点)

内容: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关系:①两者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它们的主题、内容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离。②前一任务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后一任务是要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③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的。

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一)早期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一)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19世纪70至80年代,中国陷入“边疆危机”。英国侵入西藏、云南。法国侵犯广西。俄国入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侵犯台湾。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二)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②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而后者是最根本的原因。(选择题考点)

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的觉醒

一、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选择题考点)

原因:①社会制度的腐败,②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更根本的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早期维新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早期维新派: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二)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全民族就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孙中山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选择题考点)

◆重点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C.中美《望厦条约》 D.中法《黄埔条约》

A

2.“中国工人阶级比中国资产阶级资格要老,因而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也更广大些”,这是因为

A.它伴随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生、发展而来

B.它伴随着外国资本在中国直接经营的企业而来

C.它伴随着洋务派创办的洋务企业而来

D.它伴随着买办、官僚地主投资兴办的企业而来

B

3.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意指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觉醒是在

A.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C.中日甲午战争以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

C

二、多项选择题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这是因为

A.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B.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ABC

2.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其原因在于

A.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B.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C.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D.中国社会制度腐败与经济技术落后

AB

3.毛泽东指出:“它们是从封建社会脱胎而来,构成了新的社会阶级。它们是两个互相关联又互相对立的阶级,它们是中国旧社会(封建社会)产出的双生子。”它们指的是

A.地主阶级 B.农民阶级 C.工人阶级 D.资产阶级

CD

4.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总是以失败告终,其原因有

A.社会制度腐败

B.经济技术落后

C.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D.中国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

AB

三、分析题

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材料2: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1)为什么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2)正确认识当今国情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

(1)毛泽东指出,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正是由于认清了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才制定了一系列中国革命路线和方针,领导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正是由于我党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一个科学认识与正确把握,我国才得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历史背景:(1)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摊派,地主与农民阶级矛盾激化。(2)外国的侵略激化了阶级、社会矛盾。

2.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爆发与发展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选择题考点)

1.《天朝田亩制度》

它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评价:(1)它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2)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具有进步意义。(3)但是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2.《资政新篇》

它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评价:(1)这是近代中国史上第一个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2)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向西方寻找真理探索国家出路的努力。(3)但是,由于它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三)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

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选择题考点)

意义: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2)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3)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4)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5)鼓舞和推动了当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失败原因:①从客观原因来看,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②从主观原因来看,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经验教训:农民具有巨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背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宗旨:对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体西用”。(选择题考点)

内容:(选择题考点)

1.兴办军用工业、民用企业,其中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选择题考点)

(一)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进步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