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性能测试场景设计

性能测试场景设计

性能测试场景设计
性能测试场景设计

提到性能测试,大家想到的就是使用工具对应用进行加压,看看应用能承受多少并发,TPS(Transactions Per Second)是多少,交易响应时间是否在接收的范围内。不错,这些都是大家最关心的应用的性能指标,也是每个性能测试项目输出的结果。然而,要实现这样的效果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性能测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测试人员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性能测试人员具备非常全面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定位应用的性能瓶颈,并提出适当的优化方案。

通常,要对一个应用进行性能测试需要经历需求调研、环境准备、脚本开发、数据预埋、场景设计、场景执行、应用监控分析、瓶颈定位、瓶颈修复、回归测试、结果整理、输出报告等多个环节。

性能测试的场景设计

性能测试的场景如何定义?我们可以理解为功能测试中的用例,即性能测试的场景就是性能测试的用例。性能测试的场景是为了要实现特定的测试目标而对应用执行的压测活动。性能测试场景的设计与执行是整个性能测试活动的核心与灵魂,没有完整的场景设计就无法达到我们的测试目的,没有合理的场景设计就不会发现系统的性能缺陷。我们所开发的测试脚本,所预埋的测试数据都是为了实现特定场景所准备的。

一个性能测试场景包含诸多要素,图1中列出了一些必备的要素,其中测试模型作为测试场景的基础与输入。

在线Web类的应用,测试指标一般包括在线用户数、最优并发用户数、最大并发用户数、交易平均响应时间、目标TPS等等。对于接口调用类的应用测试指标一般包括目标TPS、平均响应时间等。

测试模型就是被测试系统的各交易在线运行时承受的交易数量(或请求数量)的比例而不是并发用户的比例。为什么不是并发用户的比例呢?因为实际的用户的操作具有不确定性,使用测试工具很难模拟真实用户的行为。另外,在进行运营数据分析时很难获取用户的操作行为,而应用的交易记录却很容易通过查询的方式获取。应用实际承受的压力是用户的实际操作请求,在线用户如果没有进行实际操作那么他最多将消耗一个连接线程,而应用CPU并不会有什么资源消耗。100个用户平均每个花费10秒下一个订单和10个用户每1秒钟下一个订单对应用带来的压力是一样的。所以,在场景中能用最少的并发用户来模拟真实的请求是最经济的选择方式。

那么,测试模型到底该如何确定呢?通过需求调研获得。下面介绍的两点是我们常用的调研方式:

?对于还未上线运营的新系统,我们一般会让应用的产品经理或负责人给出一个预估的比例;但是这个预估需要我们进行评估,不是随意的。对于一个以提供下单交易为主的应用,通常下单交易是占整个模型的较大比例,如果需求方提出的模型是查询比例较高,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该模型的合理性。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建议选择几个常见的典型的模型来配合需求模型进行场景设计。

?对于已上线运营的应用,我们一般会分析实际的交易数据来确定交易比例,这样会更加精准。例如一个应用对用户提供下单、查询、退款三个交易,我们通过DBA在线查询某日的交易数据总量

为200000笔,其中交易下单160000笔、查询38000笔,退款2000笔,由此我们算出各交易的比例是80%、19%、1%,那么这个比例就是我们的测试模型。

被测交易或使用的脚本

测试脚本是测试场景的基础,脚本包括对应的测试数据,例如登录所需要的用户名与密码、下单交易可能需要的银行卡号等等。考虑到性能测试是多用户并发的测试,所以需要提前准备相应的测试数据,例如一个场景要对一个含登录操作的交易进行压测,那么我们在场景设计时就要考虑可用的用户名与密码数量;又如,要对退款交易做测试,那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可以退款的数据,这就需要提前做好数据预埋准备。

一般情况下,为了方便我们统计TPS,建议一个脚本只包含一个完整的交易,不要把多个交易放到一个脚本中。因为,不同的交易其响应时间会不同,响应时间较长的交易会成为“瓶颈”。另外,我们设计测试场景时需要考虑不同交易的占比,如果多个交易存在同一个脚本里,场景的设计就无法实现。

上文提到的“被测交易”是我们压测的对象,也是应用的入口。当然,并不是被测应用的每个交易都需要进行压测,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被测应用提供的交易非常多,我们可以考虑只选取占比比较大的交易进行压测,而占比较低的交易可以忽略。

并发用户数量或并发线程数量

并发用户和并发线程其实是同一个概念,只是在不同的性能测试工具中其叫法不同而已。在下文中我们统称“并发用户”。当然,这些用户是虚拟用户,是压力测试工具使用进程或线程来模拟真实用户请求的一种方式。并发用户是每个场景提供不同压力的直接来源,场景不同其需要的并发用户数量可能会不同。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一个场景要并发用户的多少呢?主要是被测交易的响应时间和场景的目标TPS。交易响应时间的快慢是决定并发用户数量的主要因素,例如一个应用的某个交易响应时间是50ms,如果要实现100TPS的目标,那么只需5个并发用户即可达到(目标TPS*交易平均响应时间=并发用户量)。如果响应时间是100ms,那么实现同样的TPS需要的并发用户就会多一倍。

加压策略

加压策略就是并发用户以什么样的“步调”开始对应用发起请求。常用的并发策略有同时加载、指定间隔时间的加载,梯度加载等方式。加压策略的不同主要是模拟生产环境不同的情况,下面分别做简单介绍。

同时加载方式是指所有并发用户在场景启动时同时发起交易请求而不包含任何等待,这样会对被测应用带来突然的压力,用于考察应用在突然加压下的表现是否符合预期。一般有用户突增的业务特点的应用会设计这样的场景,例如,某些抢购系统、铁路售票系统的按时放票功能等。当然,对于那些并发用户较少的场景也可以采用这种用户加载方式。而对于有些应用如果同时加载大量的并发用户可能会出现异常或超时,导致部分并发用户失败。

指定间隔时间的加载方式是我们最常用的,这是为了模拟生产的实际情况,一般生产系统接收用户请求都是逐渐增加的,到当日交易的高峰时段达到最大。在场景设计时,根据并发用户的多少可以设置适当的增加频率,一般是“多长时间增加多少用户”。例如,每一秒钟增加一个用户、每两秒增加5个用户等等。

梯度加压策略也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用户加载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严格来说应该是一种梯度加压场景。该场景一般是预先设置几个并发用户的梯度,每个梯度执行几分钟,这样就可以通过一个场景的执行基本上找到应用的最大TPS。在下文场景类型中,我们会详细介绍这种场景。

运行时间

每个类型的场景其执行时间是不同的。表1为大家提供一个参考值。运行时间是不包含用户的加载时间和退出时间的,即全部用户都在执行的这段时间。

表1 各种典型场景运行时间设置

延时方式

延时是上一笔请求完成到下一笔请求发起之间的时间间隔。延时在场景中的作用就是为了精准控制TPS,或者降低当前并发用户数量下的压力。而精准控制TPS的目的就是考察应用在特定压力下是否存在性能问题。在某些性能测试工具中提供了三种延时设置方式:

?第一种是上一次请求完成后立即发起下一次请求,也就是延时为0。

?第二种是上一次请求完成后间隔指定的时间后再发起下次请求。

?第三种是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一次请求,即区间型的延时,这要求我们设置的这个时间要大于交易的响应时间,也就是说要保证交易响应时间在我设置的这个时间的区间内,否则就不能实现精准控制TPS的目标。在这个区间内,交易响应时间无论如何变化,只要不突破我的这个最大区间,那么TPS就是平稳的。

在实际的场景设置中,为了实现精准的TPS控制目标,我们选用第三种设置方式。通过不断地尝试与调整,最终能够达到目标TPS。

用户终止方式

和用户加载方式对应,用户终止方式是场景执行完成后的用户退出方式。一般使用的是“同时退出”和“每隔多少时间退出几个用户”这种方式。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一下“同时退出”这种方式。应用在持续一段时间的压力后如果突然压力全部释放了,那么这时的应用在理想情况下应该是怎样的?CPU资源应该从繁忙立即变为空闲,网络传输也大幅降低,磁盘IO降为0等等。不然,那就是有某种问题的存在了。这时候就需要分析导致资源不能释放的原因。

各种资源的监控方式

资源的监控方式也是我们场景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必要因素,在场景设计时就应该确定每个场景的资源监控策略。这些策略包括监控的对象、使用的监控工具或方法、监控数据采集频率等。监控对象一般是测试环境中所有操作系统资源使用(CPU、内存、磁盘IO、网络吞吐等)、数据库(TOP SQL、数据库锁等待与死锁、缓冲区命中率等)、JVM的运行情况(堆内存垃圾回收、线程状态、数据库连接池使用情况等)等。监控数据采集频率也会因场景执行的时间长度不同而进行适当调整,例如混合容量场景如果执行30分钟,那么采集频率可以为每5秒钟采集一次,共采集360次。但是,考虑到监控要提前启动,所以采集次数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这样可以确保整个监控区间大于场景执行区间,也就同时监控到了资源使用在压力发起前后的变化情况。对于执行时间较长的场景,我们就要适当调整采集间隔和采集次数,例如对于一个执行12小时的稳定性场景,我们可以每50秒采集一次,共采集1000次。

常见的场景类型

单交易基准

一般使用一个用户或一个线程,延时设置为0,对一个交易持续运行10分钟以上。该场景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单个交易在无压力的情况下的基准响应时间及环境资源使用情况,作为其他场景的参考依据。

单交易负载

单交易负载的场景是为了找到单个交易的最优TPS,检测单交易在并发情况下是否存在性能瓶颈。这个最优是以什么为衡量标准呢?通常以应用或数据库等系统的CPU使用率不大于70%为标准。为什么是70%?不能更高了吗?通常在生产上运行的应用,如果CPU使用率长期处于高水平那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应用的节点随时都可能挂掉。对于生产环境各种资源的使用情况,通常运维部门都会有实时的监控,一般当摸个节点的CPU使用率超过50%时就会触发报警,如果长时间处于高负载状态,那么说明应用节点可用资源不足,就应该考虑进行节点扩充了。

当然,也并不是什么情况下都需要找到单交易的最优TPS,这要分情况来对待。对于被测应用提供的交易比较少的话,可以通过不断测试找到每个交易的最优TPS。但是,有的应用提供的交易比较多,这时如果每个交易的最优TPS都要找到,那就会需要较多的时间来进行测试。

单交易负载的场景具体该如何设计与执行呢?如果你想找出每个交易的最优TPS,可以从5个并发用户开始,执行几分钟后再增加5个用户,直到应用CPU使用率超过70%为止。场景的延时设置为0,场景执行前需开启相关监控。该场景用于获取单交易在并发情况下的响应时间与TPS,发现交易本身是否存在并发问题,应用是否会出现错误和异常,响应时间相对单交易基准是否有明显的提高,资源使用率是否在合理的承受范围之内等等。如果应用存在性能缺陷该场景即可发现。

当然,如果你不想测试出每个交易的最优TPS,那么单独对每个交易做一次5个并发的负载测试即可。

多交易混合负载

多交易混合负载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应用的最优TPS,即应用CPU资源消耗在70%左右时的TPS(此时需确保数据库等其他被调用资源不成为瓶颈)。

按照测试模型中的交易比例及目标TPS,对每个交易分配不同的并发用户数量,设置不同的延时,同时进行加压,通过多个子场景的不断尝试最终测试出应用能够达到的最优TPS。这个场景比较复杂,一般需要经过多次的测试与调整才能到达测试模型的比例要求。经过单交易负载测试之后我们已经获取了每个交易的平均响应时间,那么由此值我们便可以设置我们的混合负载场景。假设,我们应用的测试指标TPS为100,单交易负载测试获取的各交易响应时间如下:下单0.4秒,查询0.2秒,退款0.5秒,那么要达到100TPS的压力,该如何设置场景?

?计算每个交易的TPS

下单TPS=100*80%=80,查询TPS=100*19%=19,退款TPS=100*1%=1

?确定每个交易的并发用户

目标TPS、响应时间、并发用户之间有这样一个关系:

目标TPS=并发用户/响应时间

如果一个交易响应时间是0.2秒,那一个用户时的TPS就是1/0.2=5。

在咱们这个实例中每个交易的并发用户计算如下:

下单交易并发用户数量=80*0.4=32

查询交易并发用户数量=19*0.2=3.8

退款交易并发用户数量=1*0.5=0.5

大家看到了,这里出现了非整数的情况,怎么办?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进行整数化处理。即我们一般取大于并最接近当前数的整数,3.8我们按4,0.5我们按1。整数化后对应的响应时间也应该发生变化,否则就无法实现目标TPS。整数化再次计算实际的响应时间:

查询交易调整后的响应时间=4/19=0.21

退款交易调整后的响应时间=1/1=1

于是场景设置如下,下单交易并发用户32个延时设置为0秒,查询交易并发用户4个延时设置0.01秒,退款交易并发用户1个延时设置0.5秒,场景运行时间10分钟以上。但是这个场景运行结果可能并不会完全符合我们的预期,因为并发用户相比单交易负载场景已经增加了很多,交易的响应时间很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延长。比如下单交易的实际响应时间可能会延长到0.6秒,那么实际的TPS将明显下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呢?我们推荐使用区间型延时设置,将这个“区间时间”设置的比实际交易响应时间大一些,根据这个时间再计算对应的并发用户量。另外,建议大家建一个excel的表格,用于计算延时和并发用户的值,效果见下表2。

表2 场景设置工具表

表2中的列“延时设置”的值是使用公式自动计算出来的,公式为“=并发用户单元格编号/(目标TPS 单元格编号*交易占比单元格编号)”。建立这个表之后我们只需手动修改两个列的值就可以方便地计算出每个场景下的每个交易的延时,这两个列就是“平均响应时间”和“并发用户数”。平均响应时间随着并发用户的增加必然会相应地增长,所以在表2中每个场景的平均响应时间数据都是上个场景的执行结果。这样我们每执行完成一个场景,然后就把响应时间的数据填写到下个场景中,然后再修改并发用户数量,并确保延时设置大于平均响应时间即可,如果在测试执行过程中出现平均响应时间大于延时设置时间时需要停止场景重新计算。

综上所述,多交易混合负载场景并不是一个场景,而是一系列混合场景的集合。还以上例来说,目标100TPS 时我们分析监控结果发现系统各项资源利用率都不是太高,这说明应用还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加大压力进行测试。我们可能的场景是150TPS、200TPS等等。那么如何确定我们的压力梯度呢?这就要看系统资源到底使用了多少,如果100TPS时发现系统各项资源使用率在50%左右,我们就可以估计应用的最优TPS应该能够达到150,那么我们下一个场景就是要按150TPS的目标压力去发压,相关的并发用户和延时根据上表进行调整即可。如果不能实现150TPS的压力,那么我们就要减少目标TPS 再进行发压,直到测试获取到应用的最优TPS。

多交易混合容量

容量的意思就是应用能够达到的最大TPS。该场景是和多交易混合负载场景相关联的,即通过多交易混合负载找出应用承受的最优TPS后继续对应用进行加压,直到找到应用的最大TPS。混合容量场景的并发用户与延时调节方式和混合负载一样,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大并发

该类场景的目的是考察系统在大并发的情况下是否存在问题,是否有报错,是否有用户失败等。大并发一般要设置一个延时,用于到达最优并发时的TPS。那么,大并发时的用户到底设置多少,这个延时要设置

多久,依据是什么呢?一般我们设置的并发用户数量是最优并发的5至10倍,而延时要通过计算得到。这里还是举例说明,有一个应用,测试得到的最大TPS为200,对应的并发用户为20,那么我们可以设置两个大并发场景,即100并发用户和200并发用户。100并发时的延时设置为100/200TPS=0.5秒,200并发时的延时设置为200/200TPS=1秒,这个延时为区间型的延时。

通常,在进行大并发测试时获得的TPS结果要比最大TPS低很多,因为在大并发时系统很有可能出现某些资源不够用,线程很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阻塞等等。

如何考量大并发测试获得的测试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或者说大并发测试通过的标准是什么?这个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可循,通常我们认为只要符合如下两方面的要求即可认为测试通过。

?最大并发用户量是否能达到最大TPS时的5倍;

?测试结果的TPS是否达到测试指标的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大并发和应用的最优并发与最大并发并不是一回事,二者并不相同。

稳定性

给应用一个恒定的压力,使场景运行较长的时间,用于测试应用在长时间运行下的表现,TPS是否有较大波动、是否有错误和异常、是否存在内存溢出等。根据业务类型不同一般会运行不同的时长,对于5*8这样的应用稳定性运行8小时即可,7*24这样的应用最好能够运行12小时以上。

恒定的压力怎么选取?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种,选择应用最优压力的80%最为目标压力,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应用的最优TPS不是很高的应用,比如200以下;第二种,如果应用的TPS比较高,那么我们需要换一种方式,否则就会产生较多的测试数据。例如一个应用的最优TPS为1000笔/秒,如果我们取其80%的压力800笔/秒,那么加压12小时的数据量为3456万!这时,我们使用200TPS的恒定压力运行12小时即可。

扩展性

考察应用的扩展能力。未扩展的情况下基本是一个子系统使用一个单独的机器节点,也就是应用的单点情况。扩展性就是,再对应用进行一个节点的扩展,测试扩展情况下的TPS。一般双节点的总TPS达到单节点的1.8倍即认为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压测时我们选取混合容量场景中获取到应用最大TPS时的场景做为压测场景,并使用不同的压力机分别对两个节点进行加压,考察测试结果能够达到多少TPS。

可靠性或异常测试

这种情况下一般是将压力做为背景,对应用所依赖的环境进行模拟故障,考察应用的表现是否符合预期。例如,在一定压力背景下,模拟网络的闪断,待网络恢复后应用TPS是否能够及时恢复。背景压力我们一般选取混合负载测试获取最优TPS时的场景即可。

影响性

影响性测试也是性能测试过程中经常遇到一类场景。这种场景一般是针对提供非实时功能的应用所设计的。例如,有批处理或异步处理的应用。严格来说,这不应该算是一个单独场景类型,应该是一种特定的测试类型。对于这类的测试我们一般分两步来执行,首先是在未启用具有影响性的功能时测试出应用的最优和最大TPS;其次,启动具有影响性的功能,再按第一步的场景(场景的设置均不变)进行测试,对比二者的TPS差别,这个差别就是我们要考察的影响性。

挡板延时对比

如果压测环境使用了挡板,可以通过挡板来设置不同的延时进行对比测试。比如延时设置为0.5秒,1秒,甚至2秒。根据不同的延时设置,增加相应的并发用户数量,调整场景的各项设置,考察应用是否能够达到最大TPS,是否出现并发用户失败或应用异常等。对于挡板延时,一般的作用是模拟被调用的系统的延迟,

考察被测应用在不同的延时情况下的性能表现。现在的应用系统很少有是完全独立的了,或多或少地都需要调用别的系统来实现某些操作或业务。例如,对于一个支付系统,起码需要调用银行通道、银联通道、手机短信通道等等第三方系统。由于受网络传输、被调系统的性能等多方面的影响,每次调用外围系统都会消耗一定的时间,综合起来我们一般会计算一个平均值,那么这个值就是被调用系统的平均延时。

在线用户

Web类的应用一般会有在线用户这样一个测试场景。这个场景主要的考察目标是在大量用户在线的情况下,系统是否会出现异常。在线用户即登录系统后并未执行任何操作的用户或执行操作后未退出的用户。脚本里设置一个足够长的思考时间,让用户反复执行“登录-在线-退出”这样的过程。一般这种场景模拟的用户数量较大。

最优并发用户

这个场景是为了找到应用的最优并发用户数量。最优并发用户数量是指应用达到最大TPS时的并发用户数量,这一点和最优TPS的定义是有区别的。通常在进行多交易混合容量场景执行过程中测试出应用最大TPS时的并发用户数量即为最优并发用户数量,故此场景可以和多交易混合容量场景合并执行。

最大并发用户

这个场景是为了找到应用能够承受的最大并发用户数量。最大并发用户数量是应用能够承受的并发用户的极限,这时要求用户不会出现失败,交易响应时间不能超过指标的要求,应用不会出现异常、错误等非正常现象。在测试过程中,当我们测试到最大TPS后继续增加并发用户数量,直到出现应用异常,或出现并发用户失败,或交易响应时间超过测试指标要求等,这时的并发用户数量即为最大并发用户。

对于最优并发用户或最大并发用户的场景,一般测试web类的应用或有明确并发用户指标需求的应用时会设计这样的测试场景,而接口类的应用一般不考虑这两个场景。

梯度加压

所谓梯度是指开始使用较少的用户加压一段时间(几分钟即可),待TPS稳定后再继续往上加用户,如此循环,直到TPS不再增加为止。整个过程就像爬楼梯一样,所以称为“梯度”。

这种类型场景一般是为了“偷懒”而设计的。比如,在生产环境要测试一个交易的最大TPS能够到多少时,我们为了节省宝贵的测试时间,一般会使用梯度加压的场景策略。这时我们不知道被测环境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吞吐量,也没有明确的测试指标,为了快速找到应用的最大TPS,使用梯度场景是最简单有效的。另

性能测试设计方案报告-模板

×××项目 性能测试案(报告) 编写作者姓名编写时间YYYY-MM-DD 审批审批时间YYYY-MM-DD 文档版本 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所有 文档修订摘要

目录 第1章概述 (2) 1.1 测试目的 (2) 1.2 适用围 (2) 1.3 名词解释 (2) 1.3.1验证 (2) 1.3.2确认 (2) 1.3.3功能测试 (3) 1.3.4集成测试 (3) 1.3.5系统测试 (3) 1.3.6验收测试 (3) 1.4 参考资料 (3) 第2章测试需求分析 (4) 2.1 测试目的 (4) 2.2 测试对象 (4) 2.3 系统环境配置 (4) 第3章测试法 (6) 3.1 测试准备 (6) 3.2 形成测试脚本 (7) 3.3 执行测试脚本 (7) 第4章测试场景设计 (8) 4.1 场景1 (8) 4.1.1测试目的 (8) 4.1.2测试步骤 (8) 4.1.3测试结果输出 (9) 4.1.4测试结论 (9)

第1章概述 1.1测试目的 [说明为什么要进行此测试;参与人有哪些;测试时间是什么时候;项目背景等。 编写此测试案的目的是通过测试,确认软件是否满足产品的性能需求。测试的依据是产品的需求规格说明书。此模板使用于性能测试的案设计和测试报告记录。] 1.2适用围 ] 1.2.1验证 Verification,验证是检查是否正确完成了工作产品。验证强调的是工作产品本身是否正确。验证通常使用测试的式进行。验证相关的活动包括:单元测试;功能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 1.2.2确认 Validation,确认是检查是否完成了正确的工作产品。确认强调的是生命期各阶段工作产品与用户最初需否符合。确认活动包括:在不同生命期中,按照用户需求Use Case对工作产品进行确认;确认需否满足的集成测试;有用户参与的验收测试。

汽车制动性能测试系统设计

XX工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XX:学号: 专业:汽车服务工程 设计(论文)题目:汽车制动性能测试系统开发 指导教师: 司传胜 2012 年02 月16 日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今社会,汽车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汽车在为人类社会造福的同时,也带来了大气污染、噪声和交通安全等一系列的严重问题。汽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随着行驶里程和使用时间的增加,其技术状况逐渐变差,出现动力性下降,经济性变差,排放染污物增加,使用可靠性降低等现象。因此,一方面要不断研制性能优良的汽车,另一方面要对汽车进行维护和修理,恢复其技术状况。汽车的性能检测就是在汽车使用、维护和修理过程中对汽车的技术状况进行测试、检测和故障诊断的一门技术。 汽车检测技术大约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早期检测主要是靠耳听、眼看、手摸等人体感观的方法对汽车技术状况做出判断。从6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 工业发达国家汽车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交通安全与环境保护问题开始 引起人们的重视,为解决这些问题,各国一方面依法实行交通管制,规X交通参与者的行为; 另一方面加强对车辆的管理,尤其是对车辆技术状况实行监控。在此期间,各国相继开始研制和生产先进的检测设备,希望用更科学的手段快速准确地判断汽车技术状况是否处于规定水平。新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的出现,不仅提高了检测的精度和工作效率,同时也促进了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 汽车检测,是一种主动地检查行为,包含着检测与测量两层含义。其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保证交通安全 2.减少环境污染 3.改善汽车性能 安全、环保和节能构成了当今世界X围内汽车发展需解决的三大问题。制动性能是汽车在行驶中人为地强制降低行驶速度并根据需要停车的能力。 据统计,根据日本损害保险协会2001年5月6日公布的调查结果,1999年该国在交通事故中伤亡约125万人,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赔偿额高达3.48万亿日元。2000年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己达到76400多人,18000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6.7亿元。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仅占世界汽车保有量的2.1%,而交通事故死亡率却占世界交通事故死亡率的14%,成为世界上交通事故最严重的国家。 在汽车交通事故中,约有半数以上是由于汽车制动性能不佳引起的。不仅如此,汽车制动性

性能测试方案

XXX系统--版本号XXX 性能测试方案 XXX有限公司 XXXX年XX月XX日 修订历史记录

目录 1简介 (1) 1.1目的和软件说明 (1) 1.2内容摘要 (1) 1.3适用对象 (1) 1.4术语和缩略语 (1) 1.5参考文档 (1) 2系统概述 (2) 2.1项目背景 (2) 2.2系统架构 (3) 2.2.1架构概述 (3) 2.2.2运行环境 (3) 2.2.3处理流程 (4) 2.3技术方案设计 (4) 3测试目标 (5) 4测试范围 (6)

4.1测试对象 (6) 4.2需要测试的特性 (6) 4.3不需要测试的特性 (7) 5 4. 测试启动/结束/暂停/再启动准则 (8) 5.1启动准则 (8) 5.2结束准则 (8) 5.3暂停准则 (8) 5.4再启动准则 (9) 6测试人员 (10) 7测试时间 (11) 8测试环境 (12) 8.1系统架构图 (12) 8.2测试环境逻辑架构图 (12) 8.3测试环境物理架构图 (12) 8.4环境配置列表 (12) 8.4.1生产环境 (12)

8.4.2测试环境 (13) 8.4.3环境差异分析 (13) 8.4.4测试客户机 (14) 8.5测试工具 (14) 9测试策略 (15) 10测试场景设计 (16) 10.1总体设计思路 (16) 10.2业务模型 (16) 10.3测试场景设计 (17) 10.3.1......................................... 单交易负载测试 17 10.3.2....................................... 混合交易负载测试 18 10.3.3............................................. 稳定性测试 18 10.3.4...................................... 有/无缓存比对测试 19 10.3.5....................................... 网络带宽模拟测试 19 11测试实施准备.. (21) 11.1................................................. 测试环境准备 21

基于场景的性能测试设计

基于场景的性能测试设计 在各类软件测试工作中,性能测试往往不被重视,而项目中由于系统性能不合格带来损失的例子却非常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各个公司习惯压缩测试成本,而在性能测试方面的投入则更少。 本文重点介绍如何基于场景来设计性能测试。选择典型的用户场景来进行测试,不但可以大大降低执行成本,更能提高性能测试执行效率。 在以前的《治疗软件亚健康》中,笔者重点讨论了运用“全面性能测试模型”来组织各类性能测试的方法。“全面性能测试模型”提出了设计性能测试用例的框架,在实际项目中通过它可以确定性能测试用例的范围和类别。而在测试用例内容确定后,接下来就要设计各类性能测试用例中的具体内容。 性能测试按照场景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了测试目的而进行的场景测试,另外一类是基于用户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场景测试。因此,性能测试用例的设计应该面向性能测试场景来进行。 实际上,由于开发环境硬件配置不高,基于用户的测试多在用户现场进行,而为了测试目的而进行的测试多在开发环境即开发团队内部进行,不过两者进行的场所没有严格的界限,例如也可以在开发团队内部模拟用户的环境进行性能测试。 “ 为了测试目的而设计的测试用例场景”主要根据测试设计人员的经验来进行,但是仍然要参考用户的实际场景,用户实际使用场景是设计所有测试用例的依据。例如一些业务系统,虽然备份历史数据的周期为一年,但是设计大数据量测试用例时仍然包含了系统运行一个月、半年等的数据量模拟测试,因为这些均属于用户的典型场景。 综合上面可以看出,性能测试用例设计首先要分析出用户现实中的典型场景,然后参照典型场景进行设计。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常见的三类用户场景: 一天内不同时间段的使用场景。在同一天内,大多数系统的使用情况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例如对于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在周一到周五早上刚一上班时,可能邮件系统用户比较多,而上班前或者中午休息时间则浏览新闻的用户较多;而对于一般的OA系统则早上阅读公告的较多,其他时间可能很多人没有使用系统或者仅有少量的秘书或领导在起草和审批公文。这类场景分析的任务是找出对系统产生压力较大的场景进行测试。 系统运行不同时期的场景。系统运行不同时期的场景是大数据量性能测试用例设计的依据。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历史数据将会不断增加,这将对系统响应速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大数据量性能测试通常会模拟一个月、一季度、半年、一年、……的数据量进行测试,其中数据量的上限是系统历史记录转移前可能产生的最大数据量,模拟的时间点是系统预计转移数据的某一时间。

水泵性能测试系统设计

摘要 本文对水泵性能参数测试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水泵性能参数测试系统的解决方案。在研究过程中,分析讨论了数据采集卡与虚拟仪器软件的接口方法;分析了光电传感器法、感应线圈法和霍尔传感器法三种转速测量方法在水泵转速测量中的优缺点;提出了在LabVIEW 虚拟仪器软件平台上,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开发应用程序的方法;分析讨论了对采集数据的软件滤波处理及应用最小二乘法对水泵参数数据的拟合。 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水泵测试系统,可以适用于科研院校和水泵厂的使用要求,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水泵性能、虚拟仪器技术、转速测量、数据处理

ABSTRACT The paper does som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measurement methods of the Pump performance parameters. During the researching, the methods of interface between data acquisition card and visual instrument software are discussed;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 among the methods of rotate measurement of asynchronous motor using photo electricity sensor, induce and hall sensor; using the style in the programming of system application software; analyzing the method of the median filter and using the conic approach technique in dealing with the measuring data; Experiment results approve that the pump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 based on visual instrument technology can be used in the institutes and small-scale Pump manufactory. Key words: pump testing research, visual instrument technology, rotational velocity measurement, data processing.

web项目测试实战性能测试结果分析样章报告

5.4.2测试结果分析 LoadRunner性能测试结果分析是个复杂的过程,通常可以从结果摘要、并发数、平均事务响应时间、每秒点击数、业务成功率、系统资源、网页细分图、Web服务器资源、数据库服务器资源等几个方面分析,如图5- 1所示。性能测试结果分析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以性能测试的需求指标为导向。我们回顾一下本次性能测试的目的,正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列的指标,本次测试的要求是验证在30分钟内完成2000次用户登录系统,然后进行考勤业务,最后退出,在业务操作过程中页面的响应时间不超过3秒,并且服务器的CPU 使用率、内存使用率分别不超过75%、70%,那么按照所示的流程,我们开始分析,看看本次测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性能指标,其中又有哪些性能隐患,该如何解决。 图5- 1性能测试结果分析流程图 结果摘要 LoadRunner进行场景测试结果收集后,首先显示的该结果的一个摘要信息,如图5- 2所示。概要中列出了场景执行情况、“Statistics Summary(统计信息摘要)”、“Transaction Summary(事务摘要)”以及“HTTP Responses Summary(HTTP响应摘要)”等。以简要的信息列出本次测试结果。 图5- 2性能测试结果摘要图

场景执行情况 该部分给出了本次测试场景的名称、结果存放路径及场景的持续时间,如图5- 3所示。从该图我们知道,本次测试从15:58:40开始,到16:29:42结束,共历时31分2秒。与我们场景执行计划中设计的时间基本吻合。 图5- 3场景执行情况描述图 Statistics Summary(统计信息摘要) 该部分给出了场景执行结束后并发数、总吞吐量、平均每秒吞吐量、总请求数、平均每秒请求数的统计值,如图5- 4所示。从该图我们得知,本次测试运行的最大并发数为7,总吞吐量为842,037,409字节,平均每秒的吞吐量为451,979字节,总的请求数为211,974,平均每秒的请求为113.781,对于吞吐量,单位时间内吞吐量越大,说明服务器的处理能越好,而请求数仅表示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的请求数,与吞吐量一般是成正比关系。 图5- 4统计信息摘要图 Transaction Summary(事务摘要) 该部分给出了场景执行结束后相关Action的平均响应时间、通过率等情况,如图5- 5所示。从该图我们得到每个Action的平均响应时间与业务成功率。

性能测试学习计划复习课程

性能测试学习计划 篇一:性能测试学习计划 一概念理解 1.性能测试目的 答:验证软件系统是否能够达到用户提出的性能指标。 性能测试是通过自动化的测试工具模拟多种正常、峰值以及异常负载条件来对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测试。 1)评估系统的能力----测试中得到的负荷和响应时间数据可被用于验证所计划的模型的能力,并帮助作出决策。 2)识别体系中的弱点----受控的负荷被增加到一个极端水平,并突破它,从而修复体系的瓶颈或薄弱的地方。 3)系统调优---重复运行测试,验证调整系统的活动得到了预期的结果,从而改进性能。检测软件中的问题,长时间的测试执行可导致程序发生由于内存泄漏引起的失败,揭示程序中的隐含问题或冲突。 4)验证稳定性,可靠性---在一个生产负荷下执行测试一定的时间是评估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是否满足要求的唯一方法。 2.系统实际用户数,系统在线用户数含义 用户数:是指计费系统所能允许记录的不同名称用户数量的最大值。这个数值取决于计费系统硬件存储器容量和软件的支持能力

系统实际用户数:系统额定的用户数量,如一个OA系统,可能使用该系统的用户总数是XX个,那么这个数量,就是系统用户数 系统在线: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同时在线用户数量3.并发概念? 答:并发是同时执行一个操作(同时像服务器提交申请)。主要指当测试多个用户并同时访问同一个应用程序、同一个模块数据记录时是否存在死锁或其他性能问题,几乎所有的性能测试都会涉及并发测试。 4.理解负载测试,压力测试,容量测试,配置测试,基准测试,并发测试,疲劳测试的含义和区别 答:负载测试(Load testing),负载测试是模拟实际软件系统所承受的负载条件的系统负荷, 通过不断加载(如逐渐增加模拟用户的数量)或其它加载方式来观察不同负载下系统的响应时间和数据吞吐量、系统占用的资源(如CPU、内存)等,以检验系统的行为和特性,以发现系统可能存在的性能瓶颈、内存泄漏、不能实时同步等问题。直接添加用户数双击Down -点击Add Vuser(s)-点击Quantity to add输入框输入要添加的用户数,在原基础上添加用户。 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是在强负载(大数据量、大量并发用户等)下的测试,查看应用系统在峰值使用情况下操作

性能测试方案讲解

1.引言 说明测试方案中所涉及内容的简单介绍,包含:编写目的,项目背景、参考文档,以及预期的读者等。 1.1.编写目的 本文档描述××系统性能测试的范围、方法、资源、进度,该文档的目的主要有: 1.明确测试目的范围。 2.明确测试范围和目标。 3.明确测试环境需求,包括:测试需要的软、硬件环境以及测试人力需求。 4.确定测试方案,测试的方法和步骤。 5.确定测试需要输出的结果和结果表现形式。 6.分析测试的风险,寻找规避办法。 1.2.项目简介 简要描述与测试项目相关的一些背景资料,如被测系统简介,项目上线计划等。 1.3.参考文档 说明文档编写过程参考引用的资料信息。 2.测试目的、范围与目标 2.1.测试目的

根据项目总体计划明确项目测试目的。常见的测试目的如下(依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修改。 本次性能测试的主要目的在于: ?测试已完成系统的综合性能表现,检验交易或系统的处理能力是否满足 系统运行的性能要求; ?发现交易中存在的性能瓶颈,并对性能瓶颈进行修改; ?模拟发生概率较高的单点故障,对系统得可靠性进行验证; ?验证系统的生产环境运行参数设置是否合理,或确定该参数; ?获得不同备选方案的性能表现,为方案选择提供性能数据支持。 2.2.测试功能范围 说明本项目需要进行测试的待测系统功能范围,列出被测对象的测试重要性及优先级等,提供一份简要列表。对于交易类功能要细化到每一个交易码;对于页面类功能要细化到每一个发起页面。下面表格供参考,非强制使用。 如果测试目的为方案验证,需要文字列出需要验证的方案项。 明确列出说明本次测试需要关注的测试指标的定义及范围,不需要关注的测试指标也应列出。下面的内容供参考。 本次性能测试需要获得的性能指标如下所列:

WEB性能测试用例

性能测试用例主要分为预期目标用户测试,用户并发测试,疲劳强度与大数据量测试,网络性能测试,服务器性能测试五大部分,具体编写测试用例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裁减,在项目应用中遵守低成本,策略为中心,裁减,完善模型,具体化等原则;一、WEB 全面性能测试模型 Web 性能测试模型提出的主要依据是:一种类型的性能测试可以在某些条件下转化成为另外一种类型的性能测试,这些类型的性能测试的实施是有着相似之处的; 1. 预期指标的性能测试 系统在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都会提出一些性能指标,完成这些指标的相关的测试是性能测试的首要工作之一,这些指标主要诸于“系统可以支持并发用户200个;”系统响应时间不得超过20秒等,对这种预先承诺的性能要求,需要首先进行测试验证; 2. 独立业务性能测试 独立业务实际是指一些核心业务模块对应的业务,这些模块通常具有功能比较复杂,使用比较频繁,属于核心业务等特点。 用户并发测试是核心业务模块的重点测试内容,并发的主要内容是指模拟一定数量的用户同时使用某一核心的相同或者不同的功能,并且持续一段时间。对相同的功能进行并发测试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在同一时刻进行完全一样的操作。另外一类是在同一时刻使用完全一样的功能。 3. 组合业务性能测试 通常不会所有的用户只使用一个或者几个核心业务模块,一个应用系统的每个功能模块都可能被使用到;所以WEB性能测试既要模拟多用户的相同操作,又要模拟多用户的不同操作;组合业务性能测试是最接近用户实际使用情况的测试,也是性能测试的核心内容。通常按照用户的实际使用人数比例来模拟各个模版的组合并发情况;组合性能测试是最能反映用户使用情况的测试往往和服务器性能测试结合起来,在通过工具模拟用户操作的同时,还通过测试工具的监控功能采集服务器的计数器信息进而全面分析系统瓶颈。 用户并发测试是组合业务性能测试的核心内容。组合并发的突出特点是根据用户使用系统的情况分成不同的用户组进行并发,每组的用户比例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匹配; 4. 疲劳强度性能测试 疲劳强度测试是指在系统稳定运行的情况下,以一定的负载压力来长时间运行系统的测试,其主要目的是确定系统长时间处理较大业务量时的性能,通过疲劳强度测试基本可以判定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是否稳定; 5. 大数据量性能测试 一种是针对某些系统存储,传输,统计查询等业务进行大数据量时的性能测试,主要针对某些特殊的核心业务或者日常比较常用的组合业务的测试; 第二种是极限状态下的数据测试,主要是指系统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时,通过性能测试来评估系统的响应情况,测试的对象也是某些核心业务或者常用的组合业务。 第三种大数据量测试结合了前面两种的测试,两种测试同时运行产生较大数据量的系统性能测试;大数据量测试通常在投产环境下进行,并独立出来和疲劳强度测试放在一起,在整个性能测试的后期进行;大数据量的测试可以理解为特定条件下的核心业务或者组合业务测试; 6. 网络性能测试 主要是为了准确展示带宽,延迟,负载和端口的变化是如何影响用户的响应时间的,在实际的软件项目中 主要是测试应用系统的用户数目与网络带宽的关系。网络测试的任务通常由系统集成人员完成; 7. 服务器(操作系统,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性能测试 初级服务器性能测试主要是指在业务系统工作或者进行前面其他种类性能测试的时候,监控服务器的一些计数器信息,通过这些计数器对服务器进行综合性能分析,为调优或提高系

性能测试方案

XXX项目 性能测试方案

修订记录

目录 1项目简介 (1) 1.1测试目标 (1) 1.2测试范围 (1) 1.3性能测试指标要求 (2) 1.3.1 交易吞吐量 (2) 1.3.2 交易响应时间 (2) 1.3.3并发交易成功率 (2) 1.3.4资源使用指标 (2) 2测试环境 (3) 2.1网络拓扑图 (3) 2.2软硬件配置 (3) 3测试方案 (5) 3.1交易选择 (5) 3.2测试数据 (5) 3.2.1 参数数据 (5) 3.2.2 存量数据 (6) 3.3资源监控指标 (6) 3.3.1台式机 (6) 3.3.2服务器 (6) 3.4测试脚本编写与调试 (6) 3.5测试场景设计 (6) 3.5.1典型交易基准测试 (6) 3.5.2典型交易常规并发测试 (7) 3.5.3稳定性测试 (8) 3.6测试场景执行与数据收集 (9) 3.7性能优化与回归 (9) 4测试实施情况 (10) 4.1测试时间和地点 (10) 4.2参加测试人员 (10) 4.3测试工具 (10) 4.4性能测试计划进度安排 (11) 5专业术语 (12)

1 项目简介 1.1测试目标 通过对XXXXXX系统的性能测试实施,在测试范围内可以达到如下目的: 了解XXX系统在各种业务场景下的性能表现; 了解XXX业务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各种业务场景的测试实施,为系统调优提供数据参考; 通过性能测试发现系统瓶颈,并进行优化。 预估系统的业务容量 1.2测试范围 XXX系统说明以及系统业务介绍和需要测试的业务模块,业务逻辑图如下:

本公司服务器环境以及架构图 为了真实反映XXXX系统自身的处理能力,本次测试范围只包(XXX服务器系统和Web服务系统、数据库服务器系统)。 1.3性能测试指标要求 本次性能测试需要测试的性能指标包括: 1、交易吞吐量:后台主机每秒能够处理的交易笔数(TPS) 2、交易响应时间(3-5-8秒) 3、并发交易成功率99.999% 4、资源使用指标:前置和核心系统各服务器CPU(80%)、内存占用率(80%)、Spotlighton 数据库;LoadRunner压力负载机CPU占用率、内存占用率 1.3.1 交易吞吐量 根据统计数据,XXX系统当前生产环境高峰日交易总量为【】万笔。根据二八原则(80%的交易量发生在20%的时间段内),当前生产环境对主机的交易吞吐量指标要求为:TPS_1 ≥【】 * 80% / (24 * 20% * 3600) = 【】笔/秒 为获取系统主机的最大处理能力,在本次性能测试中可通过不断加压,让数据系统主机CPU利用率达到【】%,记录此时的TPS值,作为新主机处理能力的一个参考值。 1.3.2 交易响应时间 本次性能测试中的交易响应时间是指由性能测试工具记录和进行统计分析的、系统处理交易的响应时间,用一定时间段内的统计平均值ART来表示。 本次性能测试中,对所有交易的ART指标要求为: ART ≤ 5 秒 1.3.3并发交易成功率 指测试结束时成功交易数占总交易数的比率。交易成功率越高,系统越稳定。 对典型交易的场景测试,要求其并发交易成功率≥ 99.999% 。 1.3.4资源使用指标 在正常的并发测试和批处理测试中,核心系统服务器主机的资源使用指标要求:CPU使用率≤ 80% 内存使用率≤ 80%

性能测试之场景设计思想

验证测试是用于验证在特定的场景、时间、压力、环境和操作方式下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行,服务器、应用系统和网络环境等软硬件设施还能否良好的支撑这些情况下用户的使用。验证性测试主要针对有明确的压力目标和预期结果,验证系统在这种压力下的各方面反映能够达到预期结果。 主要分以下几种: 压力测试:已知系统高峰期使用人数,验证各事务在最大并发数(通过高峰期人数换算)下事务响应时间能够达到客户要求。系统各性能指标在这种压力下是否还在正常数值之内。系统是否会因这样的压力导致不良反应(如:宕机、应用异常中止等)。 Ramp Up 增量设计如并发用户为75人系统注册用户为1500人已5%-7%作为并发用户参考值。 一般以每15s加载5人的方式进行增压设计,该数值主要参考测试加压机性能,建议Run几次。 已事务通过率与错误率衡量实际加载方式。 Ramp Up增量设计目标寻找已增量方式加压系统性能瓶颈位置抓住出现的性能拐点时机一般常用参考 Hits点击率与吞吐量、CPU、内存使用情况综合判断。 模拟高峰期使用人数,如早晨的登录,下班后的退出,工资发送时的消息系统等。 另一种极限模拟方式,可视为在峰值压力情况下同时点击事务操作的系统极限操作指标。 加压方式不变,在各脚本事务点中设置同集合点名称(如: lr_rendzvous("same");) 在场景设计中,使用事务点集合策略。以同时达到集合点百分率为标准,同时释放所有正在Run的Vuser. 稳定性测试:已知系统高峰期使用人数、各事务操作频率等。设计综合测试场景,测试时将每个场景按照一定人数比率一起运行,模拟用户使用数年的情况。并监控在测试中,系统各性能指标在这种压力下是否能保持正常数值。事务响应时间是否会出现波动或随测试时间增涨而增加。系统是否会在测试期间内发生如宕机、应用中止等异常情况。 根据上述测试中,各事务条件下出现性能拐点的位置,已确定稳定性测试并发用户人数。

性能测试方案模板

XXX容灾系统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方案项目文档Page 1 of 14

文档资料信息 发送列表 版本历史 注意事项 内部传阅 项目文档XXX异地容灾Page 2 of 14

目录 1项目介绍 (5) 1.1测试背景 (5) 1.2测试目的 (5) 1.3参考文档 (5) 1.4缩略语和术语说明 (5) 2测试范围 (5) 2.1涉及系统 (6) 3压测环境搭建 (6) 3.1生产环境拓扑图 (6) 3.2压测环境拓扑图 (6) 3.3测试设备列表 (6) 3.4测试环境和生产环境差异 (6) 3.5性能测试机配置 (7) 3.6性能测试工具 (7) 4压测条件准备 (7) 4.1准备工作 (7) 5性能测试方案 (7) 5.1性能测试策略 (7) 5.2性能测试通过准则 (8) 5.3测试业务模型 (8) 5.4测试场景设计 (8) 5.4.1第一轮测试 (9) 5.4.2第二轮测试 (12) 5.5测试数据要求 (12) 5.6监控内容 (13) 项目文档XXX异地容灾Page 3 of 14

6测试计划 (13) 7团队 (13) 8风险 (14) 9通过标准 (14) 10优化建议 (14) 项目文档XXX异地容灾Page 4 of 14

1项目介绍 1.1测试背景 随着业务量和业务能力的拓展,为了防止XXX系统因事故无法使用,建立灾备系统 1.2测试目的 本次性能测试的目的是检测灾备系统的性能情况。作为XXX的灾备系统,能够在事故发生后切换至灾备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对该系统进行核心业务场景的性能测试。希望在模拟生产环境的情况下,能够收集相应的系统参数,作为灾备系统评估的依据。 1.3参考文档 《XXX环境应用服务器列表清单》、《XXXdb清单v2》、《XXX环境网络拓扑图》 1.4缩略语和术语说明 性能测试: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指定的软件、硬件和网络环境等)确定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载压力的测试过程。 场景:一种文件,用于根据性能要求定义在每一个测试会话运行期间发生的事件。 虚拟用户:在场景中,LoadRunner 用虚拟用户代替实际用户。模拟实际用户的操作来使用应用程序。一个场景可以包含几十、几百甚至几千个虚拟用户。 虚拟用户脚本:用于描述虚拟用户在场景中执行的操作。 事务:表示要度量的最终用户业务流程。 并发数:单位时间内同时执行一种操作的用户数量 在线用户数:访问被测应用的用户数量,单位时间内用户不会同时对被测服务器发送请求,产生压力TPS:Transaction Per Second,每秒事务数量,单位是事务/秒 TRT:Transaction Response Time,事务响应时间,指TPS稳定时的平均事务响应时间,单位是秒 2测试范围 XXX灾备系统 项目文档XXX Page 5 of 14

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和系统方案设计

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和性能测试综合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2) 二、实验设备介绍 (2) 三、实验任务 (4) 四、实验安排 (4) 五、实验台的使用与操作 (5) 1.实验台各部分的安装连线 (5) 2.实验前的准备及实验操作 (6) 六、测试软件介绍 (8) 1.界面总览 (8) 2.数据操作面板 (8) 3.电机控制操作面板 (8) 4.下拉菜单 (9) 附录1:机械传动方案设计和性能测试综合实验任务卡12 附录2:机械传动方案设计和性能测试综合实验方案书13 附录3:机械传动方案设计和性能测试综合实验报告.. 13 附录4:实验系统各模块展示 (14) 附录5:转矩转速传感器介绍 (25) 附录6: 实验注意事项 (27)

一、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根据机械传动实验任务,进行自主实验的能力。实验在“机械传动性能 综合测试实验台”上进行,实验室提供机械传动装置和测试设备资料,学生根据 实验任务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写出实验方案书,搭接传动系统进行测试,分析传 动系统设计方案,写出实验报告。 2.掌握机械传动合理布置的基本要求,机械传动方案设计的一般方法,并利用机械 传动综合实验台对机械传动系统组成方案的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组成方案的特点; 3.通过实验掌握机械传动性能综合测试的工作原理和方法,掌握计算机辅助实验的 新方法。 4.测试常用机械传动装置(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在传递运 动与动力过程中的参数曲线(速度曲线、转矩曲线、传动比曲线、功率曲线及效率 曲线等),加深对常见机械传动性能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验设备介绍 “机械传动性能综合测试实验台”由机械传动装置、联轴器、变频电机、加载装置、和工控机几个模块组成,另外还有实验软件支持。系统性能参数的测量通过测试软件控制,安装在工控机主板上的两块转矩转速测试卡和转矩转速传感器联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传动连接、安装调试和测试,进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或创新性实验。

性能测试测试方案设计

性能测试详细测试方案 前言 平台XX项目系统已经成功发布,依据项目的规划,未来势必会出现业务系统息大量增长的态势。 随着业务系统在生产状态下日趋稳定、成熟,系统的性能问题也逐步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每天大数据量的“冲击”,系统能稳定在什么样的性能水平,面临行业公司业务增加时,系统能否经受住“考验”,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一个完整的性能测试来给出答案。 1第一章XXX系统性能测试概述 1.1被测系统定义 XXX系统作为本次测试的被测系统(注:以下所有针对被测系统地描述均为针对XXX系统进行的),XXX系统是由平台开发的一款物流应用软件,后台应用了Oracle11g数据库,该系统包括主要功能有:XXX等。在该系统中都存在多用户操作,大数据量操作以及日报、周报、年报的统计,在本次测试中,将针对这些多用户操作,大数据量的查询、统计功能进行如预期性能、用户并发、大数据量、疲劳强度和负载等方面的性能测试,检查并评估在模拟环境中,系统对负载的承受能力,在不同的用户连接情况下,系统的吞吐能力和响应能力,以及在预计的数据容量中,系统能够容忍的最大用户数。 1.1.1功能简介 主要功能上面已提到,由于本文档主要专注于性能在这里功能不再作为重点讲述。1.1.2性能测试指标 本次测试是针对XXX系统进行的全面性能测试,主要需要获得如下的测试指标。

1、应用系统的负载能力:即系统所能容忍的最大用户数量,也就是在正常的响应时间中,系统能够支持的最多的客户端的数量。 2、应用系统的吞吐量:即在一次事务中网络完成的数据量的总和,吞吐量指标反映的是服务器承受的压力。事务是用户某一步或几步操作的集合。 3、应用系统的吞吐率:即应用系统在单位时间完成的数据量,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应用系统针对不同的负载压力,所能完成的数据量。 4、TPS:每秒钟系统能够处理事务或交易的数量,它是衡量系统处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5、点击率:每秒钟用户向服务器提交的HTTP请求数。 5、系统的响应能力:即在各种负载压力情况下,系统的响应时间,也就是从客户端请求发起,到服务器端应答返回所需要的时间,包括网络传输时间和服务器处理时间。 6、应用系统的可靠性:即在连续工作时间状态下,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时间,即在连续工作时间段没有出错信息。 1.2系统结构及流程 XXX系统在实际生产中的体系结构跟本次性能测试所采用的体系结构是一样的,交易流程也完全一致的。不过,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本次性能测试的硬件平台跟实际生产环境略有不同。 1.2.1系统总体结构 描述本系统的总体结构,包括:硬件组织体系结构、网络组织体系结构、软件组织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的组织体系结构。 1.2.2功能模块 本次性能测试中各类操作都是由若干功能模块组成的,每个功能都根据其执行特点分成了若干操作步骤,每个步骤就是一个功能点(即功能模块),本次性能测试主要涉及的功能模块以及所属操作如下表

制冷系统性能测试试验台设计修订稿

制冷系统性能测试试验 台设计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制冷循环性能测试试验台 学生姓名 XXXX 专业班级 04热能与动力工程2班 学号 XXXXXXXXXX 院别 XX学院 指导老师(职称) XXXXXX 教授 完成时间 2XXX-6-6

摘要 近20年来,制冷和空调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从传统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从国防科技到航空航天,到处都离不开制冷技术及其设备。 本文简单介绍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性能测试实验台的设计中的几个问题:新型绿色制冷剂的使用,热力循环的计算,蒸发器和冷凝器的设计计算,制冷循环附件的选型,各种热工测量仪器的选型及安装使用要求,以及制冷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本实验台选用最有前途的绿色制冷剂R134a,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的全封闭压缩机,及各种性能优良的控制设备和热工测量仪器 制冷循环性能测试实验台的作用,顾名思义是用实验的方法去测试各种实际因素对循环的影响,以便更好的分析研究实际循环的各种不完善因素和应作出的改进。用本实验台能研究高压液体过冷、是否有回热、压缩机吸气过热(有用及无用过热)等因素对循环的影响 关键词制冷循环/实验台/新型制冷剂/测试技术/环保

ABSTRACT This article simply introduced the in design several questions: New green refrigerant use,the calculation of the thermodynamic energy circulation,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computation,air-conditioner appendix choice, as well as heat pump room air-conditioner development and forecast. The air conditioning is as the name suggests carries on the adjustment to the air parameter, in order to cause the environment to suit our request. With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eople's lives level,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condition request also in gradually enhancement. Therefore the air conditioning holds the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daily life. Also causes the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in the unceasing enhancement, achieves the people to the environment request. The heat pump room air-conditioner both can make cold and heat, can satisfy the requests of the winter and summer, so it gets a fast development. The air-conditioner is facing the miniaturization,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the intellectualization, is artistic, the health direction develops.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housing condition change, some users stemming from saved spatial the consideration, started to purchase "one-drivers-two" air-conditioners, the promotion pulls as soon as tows two air-conditioners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KEY WORDS The heat pump , One-drivers-two air-conditioner, New green refrigerant, Energy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性能测试分析报告案例

***系统性能测试报告 V1.0 撰稿人:******* 时间:2011-01-06

目录 1.测试系统名称及测试目标参考 (3) 2.测试环境 (3) 3.场景设计 (3) 3.1测试场景 (3) 3.1测试工具 (4) 4.测试结果 (4) 4.1登录 (4) 4.2发送公文 (6) 4.3收文登记 (8)

1.测试系统名称及测试目标参考 被测系统名称:*******系统 系统响应时间判断原则(2-5-10原则)如下: 1)系统业务响应时间小于2秒,用户对系统感觉很好; 2)系统业务响应时间在2-5秒之间,用户对系统感觉一般; 3)系统业务响应时间在5-10秒之间,用户对系统勉强接受; 4)系统业务响应时间超过10秒,用户无法接受系统的响应速度。 2.测试环境 网络环境:公司内部局域网,与服务器的连接速率为100M,与客户端的连接速率为10/100M 硬件配置: 3.场景设计 3.1测试场景 间

间 间 3.1测试工具 ●测试工具:HP LoadRunner9.0 ●网络协议:HTTP/HTTPS协议 4.测试结果 4.1登录 ●运行1小时后实际登录系统用户数,用户登录后不退出,一直属于在线状态,最 终登录的用户达到9984个;

●响应时间 ●系统资源

服务器的系统资源表现良好(CPU使用率为14%,有15%的物理内存值)。磁盘等其他指标都表现正常,在现有服务器的基础上可以满足9984个在线用户。 4.2发送公文 运行时间为50分钟,100秒后300个用户全部加载成功,300个用户开始同时进行发文,50分钟后,成功发文数量如下图所示,成功发文17792个,发文失败37 个;

性能测试计划(模板)

性能测试计划 网站稿件管理发布系统

目录 1.文档介绍 (3) 1.1文档目的 (3) 1.2参考文献 (3) 1.3编写目的 (3) 2.软件概述 (3) 2.1项目介绍 (3) 2.2运行环境 (3) 2.3项目流程 (4) 3.测试资源 (4) 3.1软硬件配置 (4) 3.2测试工具 (6) 3.3人力需求 (6) 3.4测试数据 (6) 4.交付物 (7) 5.测试进度计划 (7) 6.测试启动/结束/暂停/再启动/退出准则 (8) 6.1暂停准则: (8) 6.2暂停/再启动的准则 (8) 6.2.1暂停准则: (8) 6.2.2再启动准则 (8) 6.3测试退出准则 (8) 7.性能测试目标要求 (9) 7.1性能测试指标 (9) 7.2交易响应时间 (9) 7.3交易吞吐量 (9) 7.4并发交易成功率 (10) 7.5资源使用指标 (10) 8.测试策略 (10) 8.1基准测试 (10) 8.2并发测试 (10) 8.3递增测试 (10) 8.4场景测试 (11) 8.5疲劳强度测试 (11) 9.测试用例开发 (11) 10.交易基准测试 (12) 10.1测试方法 (12) 10.2测试场景 (12) 11.交易并发测试 (13) 11.1测试方法 (13) 11.2测试场景 (13) 11.3测试方法 (14) 11.4测试场景 (14) 12.交易递增测试场景 (14) 12.1测试场景 (14) 13.混合交易负载场景 (14)

14.疲劳强度测试 (15) 1. 文档介绍 1.1文档目的 说明测试方案中所涉及内容的简单介绍,包含:编写目的、项目背景、参考文档、测试点选取,场景设计等… 1.2参考文献 《网站稿件管理发布系统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1.3编写目的 从文档描述网站稿件管理发布系统性能测试的范围、方法、资源、进度,作为网站稿件管理发布系统性能测试的依据,该文档的目的主要有: 1、明确测试范围、测试对象 2、明确测试目标 3、明确测试环境需求,包括:测试需要的软、硬件环境以及测试人力需求 4、确定测试方案,测试的方法和步骤 5、指定测试工作的时间安排 6、分析测试的风险,寻找规避办法 7、确定测试需求输出的结果和结果表现形式 2. 软件概述 2.1项目介绍 系统特点 ?本系统是一个网站稿件管理发布系统,包括稿件管理和文档上传下载两个主要功能模块。 ?网站编辑用户可以提交稿件,稿件经过批准后可以在网站上发布。 ?查询稿件可以执行标题检索、全文检索等。 ?文档上传下载功能可以管理和共享Word文档。 2.2运行环境 ?服务器设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