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一.社会工作概述

1.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性质

含义:①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得助人活动。

②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性质:从定义①上说,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服务,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从定义②上说,社会工作是一种道德实践。所谓道德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工作是以为了实现社会正义、增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活动,而这些社会价值都与道德联系在一起;二是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认识和界定问题、干预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都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其助人实践带有道德特点。

2.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1)欧洲古代的社会思想传统、基督教文明以及人道主义的发展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则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2)社会工作的产生

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它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①社会工作的形成

A.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规定:以社区为单位,对无亲属照顾的贫民实行有条件的救济,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

B.1788年德国汉堡市实施救济制度,使救济工作更趋组织化和科学化。

C.1852年爱尔伯福市进一步修正改良了救济制度,完善救济工作方法。

D.1869年建立的慈善组织会社致力于协调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推动民间社会服务活动的发展。

E.1884年兴起的睦邻组织运动致力于发挥社区在助贫救困中的作用,鼓励志愿工作者进入社区活动中心为贫民服务。

F.美国内战时期出现一些给薪的社会服务工作者,社会服务开始成为一种职业。

G.1896年美国纽约慈善学院对给薪的“友善访问员”进行培训。同时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开始社会工作训练,社会工作逐步形成。

②现代社会工作是实践的产物

A.社会变迁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需要人们去解决

B.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长期经验的总结

(3)社会工作的发展

①专业目标的发展

A.1917年,(美)玛丽·芮奇蒙出版《社会诊断》一书,试图使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

B.玛丽·芮奇蒙《什么是个案工作》使个案工作成为专业方法被社工接受。到20世纪30年

代中期,个案工作作为社工唯一普遍承认的工作方法。

C.20世纪20年代,小组工作被纳入社工训练课程,到40年代中期,小组工作作为社工专业方法被接受。

D.到60年代社区工作被正式承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基本方法。

E.70年代社会行政作为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被接受。

②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从只关注目前问题的解决到助人自助。

治疗——预防救助——发展

3.社会工作的对象与服务领域

对象:直接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个人或群体

(1)早期社会工作救助的是社会上最困难的群体。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大规模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因此社会工作所面对的也是城市失业群体和贫困群体,特别是儿童与老年。从发展中国家社会工作实践上看,其基本对象依旧是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如孤儿、孤寡老人、残疾人,及因自然灾害和社会困境而陷入危险境地的人。

(2)从个人到社区(从微观到宏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逐渐成为社会工作工作对象,如英国的社区睦邻活动。中国晏阳初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社区工作与微观层面的社会工作的开展常常是互补的。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弱势群体。(3)社会工作对象扩大

主要表现为社会工作的性质由补救性、治疗性向治疗与预防、补救与发展结合的方向发展。福利国家的出现将社会工作面向贫困的弱者的救助工作发展成面对全体国民的、全面的、制度化的关怀。不仅对物质上的救助,而且心理方面的救助也成为社会工作的内容。

社会工作的对象扩大至所有遇到自己不能克服的困难而陷入危机状态的人。

领域:社会工作的领域也称为社会工作的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

(1)社会工作领域可分为:理想的和实际中的两种。

理想的社会工作领域是按照人类理想应该进行干预并对之进行改变的社会问题发生领域。实际的社会工作领域是社会工作者已经涉入其中的领域。

(2)社会工作的领域与社会问题有着密切相关,社会问题的产生使社会工作领域不断扩大(3)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

(4)社会工作主要领域:a公共救助b家庭服务c儿童服务d老人服务e康复服务

f学校社会工作g就业服务h矫治服务i心理健康服务

J医疗社会工作k乡村社区发展l军队社会工作m社会保险服务(5)社会工作领域分类:

①按服务对象的生理特征: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或: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

②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就业方面的问题、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

③按社会工作的特点:救助、帮助、发展

4.社会工作的功能

(1)对受助者:就难、解困、发展

(2)对维持社会秩序的意义:

①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

②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

③通过实施和修订社会政策维持社会稳定

(1)对工作对象:提供物质帮助,给予心理支持,促进能力发展,维护合法权益

(2)对社会: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二.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

1.社会福利思想

(1)社会福利从广义上说是指同改善公民生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社会总体文明水平相关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相关服务。

狭义上讲,社会福利则是指国家(或政府)针对社会中有特殊需要的个人和群体提供的津贴、物质和社会服务。

(2)从历史上看,社会福利的发展变化与人们的道德观念密不可分。

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二战后,福利国家成为普遍的政治共识。

福利显示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惠关系与照顾责任的必要性。福利在现代社会不仅强调公民的权利,同时也强调公民的责任,福利不仅被当作权利来对待,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公民之间的相互义务关系,而这一点反映了福利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公民之间的社会关系。(3)福利的政治基础

福利与权利、平等、正义密不可分。

社会福利思想(一)

(1)宗教理念

基督教,相信人是神所创造的,人生来平等。

天主教①爱:树立“利他主义”的思想,无私的不求回报地关心他人的疾苦与需要

②给予:透过社工的理解、关怀、治疗和其他社会救助活动,来帮助有需要的社会弱势人群,从而完善社会功能与自立功能。(社工是一种利他主义活动,本质上强调对受助者的给予。)

③人性: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就是“爱人如己”。

(2)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

①人文主义: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性解放

②人道主义:人权

(3)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

①实证主义:以经验的证据来确定受助者的需要并制订相应的治疗干预模式;

②实用主义:社工注重的是解决受助者的问题,并透过服务满足他们的需要。

(4)理想主义:①乌托邦②理想主义

(5)集体主义:关注群体的幸福。

源于费边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它反对强调以个人自由和市场价值为核心的功利主义福利观,主张政府或国家对公民的福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福利国家作为一种制度设置在政治经济生活中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①反个人主义

19世纪成为西方政府推行社会福利的主要思想基础

②费边社会主义

对民主过程的一贯承诺同时毫不含糊地支持社会福利服务。

核心价值观:平等、自由、合作、民主参与、人道主义理念。

社会福利思想(二)

(1)涂尔干和道德福利

社会变迁会引发社会成员的失范行为,贫困就是(穷人)失范的一个明显例子。人越贫困,追求无限需求的欲望越小。“社会团结”。个人应接纳自己的贫穷,社会福利需同经济市场同在。

(2)斯宾塞和社会福利

反对济贫措施、个人追求利益

(3)韦伯和社会福利

2.社会福利制度

(1)社会福利制度主要要素:资源(物质与金钱)、组织(机构)、人力(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服务人员)、服务对象、外在制度和环境系统等。

(2)概念:社会福利制度是为了满足公民的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而设置的专门制度。(3)功能:a.潜功能:提升公民社会地位、改善社会关系从而增强社会团结;

b.显功能:为了解决贫困、失业和社会不平等等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改善公民的生活素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①促进社会平等目标的实现;

②提升人的社会功能;

③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④改善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⑤促进社会中利他主义的发展。

(4)分类:①二分法:a.剩余性社会福利与制度性社会福利

b.积极社会福利与消极社会福利

c.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

②三分法:剩余性福利、财政福利、职业福利

(5)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福利制度中的服务发送或传递体系。

3.社会工作价值与价值体系

(1)定义:社会工作中的价值概念属于哲学范畴。它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包含着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定,它是对社会中的是非、善恶、真伪和美丑的一种判断或评价。

(2)意义:作为社会工作的灵魂,价值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界定社会工作本身、它的目标和意义,而且在于它同时界定了社会工作的技巧与方法,机构的项目。目标和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与态度。总之价值是贯穿社会工作实践始终的东西。

(3)发展演化:

①早期:与宗教有着密切关系。怜悯、博爱、施舍等。不平等关系。

②正式社会工作价值观:抛弃了救助过程中的尊卑意识,而是出于同情和怜悯,它承认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应互相帮助。

③专业社会工作价值观:以科学和知识为基础,人本身无条件地被放到社会工作专业的中心位置来考虑。是一种人道主义义务。社会工作完全被放到人与人关系的天平上来检验。

(4)反价值:操纵、家长作风

(5)价值体基础:新教伦理、人道主义和社会福利观念。

价值体系:①操作定义价值体系

②比斯合克价值体系

③泰彻价值体系

(泰彻对社会工作价值的归纳:①每一个人都有作为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②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尊敬和达到周到的对待

③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影响他的决策

④每一个人都应该自由发展他自己的能力和天赋

⑤每一个人都应公平地分享对物品和服务的控制

⑥对实现理性行为所必需的信息,每一个人都应该

具有完全和自由获得的权利。)

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包括:社会价值、专业价值、专业伦理、操作守则

专业价值:敬业、接纳、自决、个别化、尊敬人。

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①保密原则

②接纳原则

③个别化原则

④非批判原则

⑤案主参与自决原则

社会工作价值体系:①社会工作的一般价值,也就是社会基本价值或一般价值,为所有社会

成员所共享;

②社会工作自身的价值体系,这一层次受第一层次价值的影响,同时具

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和社工工作的职业道德。

4.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1)专业伦理:专业伦理是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操守。它们是受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决定的。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a.尊重案主权益

b.严守案主秘密

c.公平服务大众

d.重视同事工作

e.恪守公私分明

f.维护社会正义

g.信守机构政策

h.充实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

i.促进专业发展

j.约束不当行为

k.增进公众福利

l.共同执行守则

(2)包含:①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举止

a.适当性:应维持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在能力和身份上的高标准。

b.能力和专业发展:社会工作者努力争取和保持在专业实践和专业表现中的精

通地位。

c.服务:社会工作者应该把服务看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首要义务。

d.诚实:按专业诚实的最高标准行动。

e.学问和研究:从事学习和研究的社会工作者应该由学者质询的惯例来指导。

②社会工作者对当事人的伦理责任

a.当事人利益的首要性。社工的首要责任是对当事人负责。

b.当事人的权利和特权。社工应做出一切努力来最大限度地培育代表当事人的自我决定权利

c.秘密和隐私。应尊重当事人隐私,并保守在专业服务过程中所获的一切信息和秘密。

d.费用。当设定费用时,社工应保证其所履行的服务与当事人支付能力比较是公平的、合理的、考虑周到和相称的。

③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a.尊重、公平和礼貌

b.处理同事的当事人。社工有责任用全部的专业知识来处理同事的当事人。

④社会工作者对雇主和雇用组织的伦理责任,对雇用组织的承诺。社工应遵守对雇用组织的承诺。

⑤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

a.维持专业正直。社工应坚持和推进这个专业的价值、伦理、知识和使命。

b.社区服务。社工应帮助这个专业在使一般大众接受社区服务方面更加方便和可行。

c.发展知识。社工应承担起在专业实践中鉴定、发展和完全使用知识责任。

⑥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伦理责任

促进普遍福利。社会工作者应促进社会普遍福利的增长。

(3)操作守则:价值、知识和技术的统一。

专业人员在实践中履行的基本义务:①履行专业行为的一般规定

②以受助者利益为第一

③不得夸大专业资格和能力

④在有关受助者个人的信息使用和处理上,要知

会受助者并获得其同意,同时要严格履行保密原则

⑤严格专业标准,避免失职、渎职的行为。

三.社会工作的理论

1.社会工作理论的涵义及地位

涵义:所谓“社会工作理论”是对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过程当中所运用的各种理论知识的总称。

地位或功能:(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与原因。

(2)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

(3)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与模式。

选择不同的理论,就可能意味着对同一类对象和问题作出不同的界定,设立不同的工作目标,采用不同的工作方式,因而也意味着产生不同的效果。因

此,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对各种社会工作理论进行研究、验证和选择,具有

重要意义。

社会工作理论的地位:理论作用作为一种对行动意义和方法的探究与争辩,有助于人们澄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帮助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寻求可能的突破。

发展出社工领域独有概念,从而使它们能更精准地描述和分析助人实践中的“问题域”,有助于弥补其他外借理论解释和分析功能的不足。

理论可以帮助专业人员认识不同的情境并分析经验的异同之处;

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专业活动,从而使社会工作的知识和技术被验证和评估;

理论本身可以反映出社会工作者在特定情形下的知识状况;

理论的储备使专业人员对实践更具信心,并对其他的理论有自己的判断。

2.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

社会工作在其发展中,借用并形成不少理论体系,主要有:

(1)心理分析学理论(弗洛伊德)

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驱使的。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和“超我”所控制。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全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并应用心理分析的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2)认知理论(源于认知心理学)

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3)行为主义理论(源于行为心理学)

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恰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应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4)社会系统理论(源于一般系统理论及结构功能主义等)

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时,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受到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它们能够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5)标签理论(勒麦特&贝克)

这种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成为“正常人”。

(6)沟通理论

强调人际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它认为许多的行为问题都出在人际沟通方面:如不能恰当地接受、选择与评估信息,不能很好地给予或接受信息反馈等。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消除这些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使人们相互沟通得以顺利完成。

(7)人文主义理论(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胡塞尔与舒茨现象学、布鲁诺的符号互动论)

它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意义世界”当中,而每个人的“意义世界”都是通过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或“解释”建立起来的。当人们的“理解”或“解释”过程发生了困难(如现在和过去的理解不一致,自己与他人的理解不一致)时,问题便出现了。社工的任务就是努力“理解”这些人(服务对象)的“意义世界”及其内在矛盾,帮助他们顺利重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8)激进的人文主义理论(马克思、葛兰西、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

作为一种人本主义,它也认为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然而作为激进人本主义,它又指出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正的事实。与一般人本主义不同,它认为人们在“意义世界”里经历的许多人格的、心理的问题都只有依据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道特征才能被理解。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改造现存的社会秩序来解决人们在“意义世界”所遇到的许多问题。激进人本主义虽然要求改变社会现实,但其最终关注点仍是服务对象的“意义世界”的变化。

(9)马克思主义理论

主张从社会存在、经济基础、阶级压迫中寻找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主张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阶级斗争或其他集体行动改变现有的社会现实来解决社会问题。与激进的人本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更多的是关注社会结构本身的改变,而较少关注服务对象心理、意识状态上的变化。

(10)“增权”或“倡导”理论(马克思主义)

这种理论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之前,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做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

(11)女权主义理论(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妇女运动)

主要关注女性所受到的压抑,认为女性所遭受到的许多问题都是性别压制的结果,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探索并消除社会中由于性别主义所造成的女性痛苦,促使她们有更多的自由、有更大的能力去追求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理论,如危机介入理论、任务中心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

(皮拉利斯“三分模型”:①宏观理论:对人与社会本质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机制进行综合性的说明,如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等。抽象程度最高。

②中观理论:a.解释性理论:对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某一方面进行专门解释,如标签理论、儿童发展理论等;

b.介入模式理论: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等进行一般说明,如危机介入模式理论、任务中心模式理论等。

③实践理论:社会工作的具体技巧、操作方法,如自由联想法、批判式提问法等。抽象程度最低)

3.社会工作的实践理论

主要有评估理论与干预理论。

(1)评估理论包括:问题的界定与分析、受助者的人格系统的评估分析、受助者的需要分析以及对受助者所在环境的分析的相关理论概念。

(2)干预理论:主要指工作者如何通过行动来影响受助者的人格、环境和社会系统,从

而实现社会工作治疗和改良的双重目标。

干预致力于两个系统的改变:微观体系的改变&宏观体系的改变

干预理论的核心是“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模式。

干预理论或实践模式包括:①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②功能派个案工作

③问题解决模式个案工作

④行为修正模式

⑤任务中心模式

⑥危机干预模式

⑦存在主义模式

⑧一般系统模式

⑨完型治疗模式

⑩生命模式

⑾交流互动分析模式等。

四.人的发展与社会环境

1.人的发展、社会环境及其关系

(1)人类行为:①人类行为是由生理、价值、态度、感受、行动等内在以及外在要素合成的整体,以适应环境和满足需求。人类行为有正常和异常之分,体现在生理、认知、心理社会、精神等多方面。行为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上述多方面的组合。

②关于人类行为异常的划分:包括统计规律、社会范围、行为适应性、个人主观感受。

人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2)社会环境:①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和活动及其社会过程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文化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社会环境的多样性:作为社会系统的元素,人总是处于家庭、学校、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的单系统或多系统的交叉场景之中。人的生物发展、心理和人格发展、社会化过程一般由他人组成的特定社会场景中进行。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①分析视角:宏观:a.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理论

b.勒温场论

c.杰曼的生态模型

d.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

e.马克思的冲突论

f.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g.布劳的交换理论

h.加芬克尔的民俗方法论

微观:a.艾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

b.弗洛伊德的心理与性理论及人格发展理论

c.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d.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e.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f.鲍尔比的依恋理论

“人在环境中”是描述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概念。“人在环境中”就是利用组织结构提供关于案主的人际、环境、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的简明一致的描述,被用于说明成年案主所面临的问题。“人在环境中”已被称为真正属于社会工作领域的特殊概念和理论。

②基本关系:a.个人必须适应环境

b.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c.个人会对环境有一定影响

d.人类行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

③社会工作者应由整体角度看待人类行为,而非简单认为人的困境来自个人还是环境,社会工作者常常认为该人们的困境源于上述两者的不恰当互动。因此改变个人、改变环境和改变两者互动,都是重新实现人和环境间适应平衡的专业手法。

2.儿童发展与社会环境

(1)理论:a.鲍尔比——依恋理论

b.皮亚杰——认知理论

c.弗洛伊德——心理和性理论

d.艾里克森——生命周期理论

e.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2)儿童阶段特性

①生理特性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环境因素有一定的影响。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儿童的动作发展,不良环境则反之,情况愈偏离正常,儿童的动作发展受到的限制越大。

②心理和人格发展

表现为各个阶段家庭、学校以及朋辈群体对他们所产生的影响。

社会化是儿童的重要任务。

(3)儿童问题及对策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行为问题有所不同。

儿童行为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不同年龄段儿童所处的场景有所不同,但都可细化为家庭、学校、朋辈、社区、社会等系统。

①家庭对儿童的影响表现在家庭形态变化和家庭教育不当等方面。

a.独生子女家庭和核心家庭越来越多;

b.离婚家庭对孩子影响;

c.家庭教育两极化;

d.虐待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②学校是提供儿童学习知识、技术并且训练其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多元化是儿童所在环境的重要特征。

对策:①社工需把握不同阶段儿童的基本特征、剖析行为偏差的微观机制。

认知偏差→认知疗法;行为学习不当→行为治疗法

②社工也需领悟儿童问题乃至偏差行为的宏观原因,这些原因可能是与家庭、学校、社区、媒体、政府中的某一因素或多个因素有关。

详见《社工导论》P108

3.青少年发展与社会环境

青少年阶段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本阶段也常被称为成长期、混沌期、危险期

和反抗期。其不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显现出不稳定发展的特性。

(1)理论:①皮亚杰的认知理论:青少年阶段属正式运作期;

②艾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强调该时期的认同发展;

③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青少年处于习惯期。

(2)心理及生理特点:生理:性成熟、生长迅速、生理机能逐步加强

心理:逐渐由不稳定不成熟向比较稳定成熟发展(3)社会关系特征:①少年与青年和家庭关系有所不同

少年受家庭影响大于青年,青年与朋友的关系好于少年。

②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阵地

青少年的同学和朋友已成为社会支持网络中的重要部分,并会

对其本人产生重要影响。

③宏观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扩大

(4)问题:表现形式多样

视角:a.社会控制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拉力理论 d.认知发展理论(5)对策

根据社会工作的视角,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主要在于其人与环境的不适当互动,表现为个人原因和环境原因两个方面,其中有些原因是不可改变或很难改变的,另一些则是可以改变的。推动可变的个人因素或环境因素朝积极方面变化,是帮助青少年与环境达成平衡手段的根本原因。

A针对个人原因,可采用微观的社会工作手法,如:

①心理失调→肌肉松弛法、系统脱敏法

②越轨问题→认知治疗法、行为治疗法

B针对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①人际关系不佳源于缺乏交往技巧→社区工作手法

②青少年犯罪增多可能有教育不力、打击不力等原因,也有媒体的副作用,因此可以在加强教育的同时,制订相应的惩治政策,并对媒体宣称制订相应操作规则。

③针对可能的多个原因采用整合手法,以学校为依托,整合家庭、社区、社会等多方面资源提供专业服务,就是舒缓、解决和预防青少年行为问题的重要方法。

4.成人发展与社会环境

(1)理论:a.斯通&邱尔奇的健全成人特性理论

b.艾里克森生命周期理论

c.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d.荣格的分析理论(详见《社概》P113)

(2)特性

40岁以前,进行多个角色转型;

40岁以后,诸多方面发生变化:①情感趋于深沉稳定

②婚姻更加务实

③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期

④更年期综合症是本年龄段人士的特有体验

(3)问题

成年期需要完成诸多人生任务。如果某些任务完成得不圆满,就可能引发成年人的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婚姻和就业问题。

(4)对策

①要对成年人面临的问题和需要的原因机制进行深入剖析

②提出若干备选工作方案

③综合考虑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诸多因素,在备选方案中选最佳最合适的方案

④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理念、理论基础、工作方向、工作策略、工作者角色

⑤推进工作计划,提供专业服务

⑥在达成预期目标后,逐步结束与服务对象的工作关系,并对项目执行的多方面情况进行评估。

5.老年人发展与社会环境

(1)理论:a.艾里克森生命周期理论

b.伯克莱成长研究

c.卡朋&亨利的老年撤退理论

d.伯吉斯和哈威格斯特的活动理论

详见P116~P117

(2)特性:①生理衰退越来越显著

②角色发生多角度改变

③认知和心理变化也是老年人的重要行为特征

④社会环境对老人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3)问题:①经济收入减少②情感生活弱化③各类疾病增加

(4)对策:社会工作应维护老人权益,促进老人功能。

社会服务人员要:①积极了解老人的根本需要和主要需要;

②协助恢复其社会关系,避免社会隔离;

③对不可恢复的功能,要防止其恶化;

④要整合资源解决老人的问题,满足其生活需求。

社会工作人员要:①通过各种手段,鼓励老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参与社

会生活,扩大老人的社交圈,丰富与社会联系,充实晚年生活;

②鼓励家庭照顾;

③举行针对性的个别服务和小组服务的同时,多开拓老年人

的教学训练项目和其他社区服务项目,训练老人的社会适应技

巧,强化老人的自我权能。

政府:完善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政策。

五.社会工作过程

1.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1)社会工作者:即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训练的,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人员。

(2)受助者:也称当事人、服务对象等。

(3)资源系统:主要有非正式的或自然的资源系统或正式的及社会性资源系统。

(4)环境:指与人的活动、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外在事物的总和。包括:社会小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社会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2.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1)约定阶段:

①了解案主的来源:“自动求助或自荐的案主”、“转介的案主”、“外展的案主”;

②初步评估:界定并确认案主问题,对照机构的功能确定是否接受其为案主;

③建立关系:同理心、积极关注、尊重、亲切感、真实;

④促使案主进入角色:澄清并讨论双方对对方角色期待;

⑤与案主以外的其他系统建立关系。

(2)评估问题阶段

①收集资料②分析及解释资料

③认定案主问题,做出评估报告

(3)计划及合约阶段

①计划内容:a.目的和目标b.关注对象c.介入策略

②制定计划原则:a.详细、具体b.具有可行性c.与工作目的、目标相符d.能够总结和度量

③合约:是工作者与案主为解决问题而共同工作投入努力的承诺,它体现了工作者与案主的互动合作关系。

内容:a.计划的目的与目标;b.工作者和案主各自的角色和任务;

c.为达到目的和目标所采取的步骤、方法、技巧;

d.期望达到的结果及总结、测量的方法。

(4)工作介入阶段

这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协助案主按照前一阶段达成的社会服务计划、合约开展工作和采取行动的阶段,是助人过程的重要阶段。

策略:①与案主一起行动:a.帮助案主认识和运用现有资源

b.对案主进行危机干预、危机调试

c.运用活动帮助案主

②代表案主采取行动:

a.争取有影响力的人士参与工作,共同为实现社会工作目标而努力

b.协调各种服务资源与系统,将他们连接起来,以达到服务的目标

c.发展、创新资源,满足案主的需要

d.改变案主所处的环境,从而达到服务的目标

e.改变组织与机构,以更好地为案主服务

f.集体倡导,通过倡导为案主争取所需的资源,改变社会的不公正

现象,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5)评估总结及结束阶段

①评估总结的目的:一方面帮助工作者反思工作过程,总结得失,提高工作质量;

另一方面,帮助案主回顾改变的过程,检查双方同意的目标是否

实现。此外,总结评估的目的还在于向机构交待。

②内容:a.制定的目的、目标是否恰当,是否有效地达到;

b.工作方法和技巧是否运用得当;

c.工作者的角色和任务完成情况。

③巩固案主已有的改变:a.帮助案主回顾工作过程;

b.强调案主已经获得的成绩;

c.有必要时可以假设一些问题,同案主讨论解决方法,给予

必要的指导。

④终止、解除工作关系:

基本方法包括:a.转介(即将案主转往其他机构接受服务)

b.转移(即转由本机构内的其他工作者为案主提供帮助)

c.终止(即不再为案主提供服务)

PS:专业关系结束后社工与案主的关系:社工不可直接找案主;不可留私人号码给案主;必要时只可留机构号码。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角色: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位置相适应的一整套行为规范,或者说,它是反映社会位置的一套行为模式。

社工所担当的角色:①服务提供者②支持者③倡导者④管理者⑤资源获取者⑥政策影响人

六.社会工作教育

1.社会工作教育与训练的意义

(1)含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由专门组织、机构或专业人员对个人施以专门的教育训练,使之在专业技能、知识和专业伦理以及实践经验等方面符合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要求,完成个体专业社会化的过程。

(2)作用:①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为社会工作专业准备合格的专业人员;

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具有更新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实务模式的功能。

2.社会工作教育与专业化

(1)含义:专业化是一个由在经验指导下的个人行为集合向由一套系统的理论指导下的从业人员的群体性共同行为发展的过程。专业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专业的不断发展过程。(2)专业教育与专业化的关系

①专业教育是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工作专业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知识、技能。这套知识、技能已超越个人经验范畴,这就决定了教育在专业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社会工作职业体系的入口;

③专业教育的作用是为专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专业教育与专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

④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还具有推动社工专业知识增长和社工专业服务模式创新的作用。

3.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1)含义:社会工作本土化是指产生于西方国家文化传统之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在进入非西方文化传统国家对所遇到的不适应,甚至是来自本土文化的抵抗和排斥。

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本土化指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文化区域(“本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

(2)本土理论的来源:①历史文化传统②现实社会基础

(3)本土化的方式:①在实践中直接检验外来的社会工作专业模式,在实践中发现外来社会工作模式的不适应问题,以及适应的可能性;

②另一种方式是首先在理性层面上进行检验。在理性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社会工作的知识、技能技巧和价值体系进行梳理,同时还要对社会工作专业所涉及的中国社会结构中的相关领域进行考察,在二者的对比过程中发现双方在相互适应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制定本土化的方案和策略,最后放到实践中验证,并经实践检验后再作进一步修正。

《社会工作导论》

《社会工作导论》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K2013044306603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导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主要内容简介: 《社会工作导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含义、职能和特征,分析西方社会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工作历史演进,结合我国近代以来社会工作尤其是改革后社会转型的方向、进程及需求,能解决社会转型期带来的众多社会问题,使社会工作获得迅速而健康的发展,服务于人民和促进社会进步。同时,这门课还是学习其它专业课的基础,系统地掌握和理解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和专业工作方法,能促进对其它课程的理解。 课程目标: 通过这门课程,使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专业发展的历史、专业的社会功能和职业角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建立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哲学基础和价值理念的深切的认识思考;对西方社会工作专业的个案、小组和社区的三大方法有一个从理论模式到实务工作的基本认识框架;对西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实务领域及其服务性质,以及我国社会工作服务在这些领域的现状、问题,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清楚的认知。 教材: 《社会工作导论》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主干系列教材:主编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7月1日第1版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

[1]隋玉杰编,《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2]库少雄著,《社会工作实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林万亿著,《当代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4]李增禄主编,《社会工作概论》,台北:巨流图书出版公司,1996, [5]沙依仁著,《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 [6]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一、二辑,(连续出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张和清等,《弱势群体的声音与社会工作介入》,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8]陈成文著,《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年1月。 [9]唐均著,《问题与障碍》,宁波:宁波出版社,2003 [10]廖荣利著,《社会工作理论与模式》,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 [11]李郁文著,《团体动力学——群体动力的理论。实务与研究》,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1 《社会工作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导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课程编码】K2013044306603 【课程类别】专业公共选修课程 【课时】 54学时【学分】 3学分 【所属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修订日期】2011年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2021考研真题库与复习笔记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2021考研真题库与复习笔 记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救助[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对那些维持社会基本生活水平有困难者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社会救济工作的关键是要正确划定被救济对象最低生活标准,维护贫困者的基本权益。我国长期开展的扶贫工作是社会救济中很有特色的事业,把社会救济与生产开发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贫困者的生活水平。 2社会服务[广州大学2019年研;中南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社会服务是指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它是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传至有需要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服务与营利性商业服务有本质区别,它是社会福利服务。 3倡导者[杭州师范大学2019年研;苏州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在一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即当受助者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才能有助于其走出困境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向其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以使其成功。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倡导不是不顾受助者接受程度的强行推动。 4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构成要素[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社会工作是指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的活动;②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③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方法;④社会工作是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有: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助人活动和专业方法。 5济贫法案[西南大学2010年研] 答:济贫法案主要指伊丽莎白女皇于1601年颁布的法案。该法案正式承认政府有济贫的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 该法案的重点或特点表现在:(1)规定每一教区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2)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分区主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3)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习艺,教区也义务地代为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与工具,强制生产。(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救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所工作。有家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仍在家居住。(5)规定人民有救济其贫穷家人或亲属的义务,教区仅在贫民不能自其家人或亲戚处获得扶养时才予以救助。而且救助的对象限于在该区出生的人或最近在该区住满3年的人。(6)把贫民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体力健全的贫民,须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第二类为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患病者、老年人、残废者、精神病患者及需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们,令其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第三类为失依儿童,包括孤儿、弃婴等,设法领养或寄养。 6剩余主义福利模式[中山大学2013年研]

考试范围和参考书目

考试范围和参考书目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考研参考书籍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咖啡色书皮)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绿色书皮)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版)》王瑞鸿,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中国社会出版社 437 社会工作实务参考教材 《个案工作》许莉娅,高等教育出版社 《小组工作》刘梦,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区工作》徐永祥,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会行政》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关信平,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社会学调查方法》风笑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中国社会出版社 考研访谈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自我介绍: 2017考研(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我本科是二本院校,考研共复习了5个月左右。

统招初试411分+复试292分。总成绩排名为本专业第三。下面分享一下关于择校、复习计划、参考书目和心得。 一、关于择校 在我们开始决定考研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好目标院校和目标专业。那么关于择校,要考虑几点:学校的综合实力,招录比,地点,是否包住宿,奖助学金,个人情愫。毕竟考研你是想向更好的地方前进,那么关于你选择的学校可以优先985或211的,在去学校官网或贴吧,了解想考专业的招录比情况。地点还是推荐去一线城市,发展空间会大点。其他的无非就是结合自身经济情况和人脉原因,总的去衡量出自己的目标学校。 二、复习计划分享 1.英语备考plan(英语二81分) 先是确定好适合自己的英语复习资料,切记同类型的辅导书不要重复买,比如考研单词书买一本就好,就是一本书反反复复背记,坚持到考前。然后你根据辅导书、练习题真题以及自己英语基础,对英语复习做一个大概的规划。人者各异,复习当中懂得适当调整。 参考书目: 视频:朱伟恋词17版、老蒋长难句语法、唐静翻译、考虫陈仲凯阅读、考虫新题型和完型、王江涛作文(我作文听得不多,主要是自己背,默写然后练习)。 用书:恋练有词+考虫1600词、张剑版真题(英语一2005年到2016年+英语二2007年到2016年)、有道词典(柯林斯)、王江涛英语二范文、朱伟小黄书、考虫考研真题大黑(英语二)+三套模拟卷。英语一主要就以近20年的真题复习就好。 大致过程: 考前我也查过大量前辈的经验贴,几乎都说英语最主要用真题来训练的,实践下来觉得完全可行。学英语就是背了忘忘了背,所以同一篇文章研究3遍都不为过。大家也可以多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第二版考研重点及真题答案解析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第四版考研重点及真题答案解析 内容简介: 本资料包含三部分。 一、名词解释(10个) 二、简答题(8个) 三、论述题(4个) 一、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历年名词解释考试真题 1.代际流动[吉林大学2020年研] 【答案】 代际流动指的是父代与子代之间,或是几代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变化。一个社会的代际流动水平是衡量其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它表明社会中有多少出身低微但富有才华的人能够沿着社会分层阶梯向上流动。代际流动的状况,反映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分层体系的变化和发展状况。 2.政府议程[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研] 【答案】 政府议程是指政府觉察到某一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和讨论,该问题也确有解决的必要与可能,从而将其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以研究和处理的过程。到了政府议程阶段,对问题则已有了明确的界定与陈述。公共议程和政府议程大体可视为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 3. 社会角色[北京大学2017年研;中山大学2013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10年研] 【答案】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①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②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摸式;③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④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4. 角色距离[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研;河北大学2017年研] 【答案】 "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的水平、素质、品格和能力与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北大王思斌版)

社会工作导论(3.18。5.4版) ●现代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职业性的助人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社会工作对象是指直接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个人或群体.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主要包括贫困群体、脆弱群体和其他的弱势群体。 贫困群体:主要指物质生活陷于极度困境者,他们缺乏基本的、正常生活的物质条件,甚至难以维持自己的生命。 脆弱群体:指遇到社会问题冲击时缺乏应对能力而易于遭受挫折和伤害的群体。 弱势群体:指在社会结构和群体关系中处于弱势、其权利和利益受到严重伤害的群体. 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①社区:20世纪30年代以来,社区逐渐成为社会工作的对象,社区组织、社区融合也成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②面对有需要的人群:有需要的人群是其基本的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日常生活和发展遇到严重困难的人群→任何一个现代人(焦虑的扩大化). ●社会工作的基本领域:社会工作的领域是指其服务领域。具体包括社会救助、儿童服务、老年人服务、残疾人士服务、妇女社会服务、家庭服务等几个方面。 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精神健康服务、医务社会工作、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需要在社会服务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开展服务.社会工作者主要承担的角色有以下几种: ①服务提供者: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职责是向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既包括心理咨询和意见咨询,也包括提供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 ②支持者:社会工作者面对求助者不但要提供直接服务或帮助,也要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 ③治疗者:社会工作者系统地影响服务对象的人际互动或内在心理功能,以便对那些发展性、人际互动或环境适应方面的问题加以解决、控制或减轻症状,从而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 ④倡导者:当受助者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才会有助于其走出困境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向其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以使成功。 ⑤教育者:教育者的角色是社会工作者提供机会,让受助者学习特定的社会技能;供给信息,使其更有效地扮演与发挥角色功能;预防问题与困难生活情境的发生。

社会工作导论

一、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1)定义一: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2)定义二: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 二、简答: 社会工作具有哪些功能? 提供物质帮助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工作对象给予心理支持社会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促进能力发展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维护合法权益 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什么? 基本对象——最需要帮助的人。如流浪者、儿童、老人。 (原因:基本道德决定,社会福利的支付能力) 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所有遇到自己不能克服的困难而陷入危机状态的人。 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社会工作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康复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医疗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社会保险服务等。 三、论述: 联系实践,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的 要点: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 是利他主义指导下的助人活动 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综合多种科学方法的助人活动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本质的深层揭示。

一、名词解释: 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的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 汤因比馆:英国牧师巴涅特为纪念汤因比的献身精神,并进一步号召更多的人到教区为贫民服务,于1884年在伦敦东区建立的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 慈善组织会社:于1869年诞生,19C末20C初盛行于英美的一个以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的组织。 睦邻组织运动:19世纪后半叶,英国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不平等加剧,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各种民间组织自愿组织起来.主张以人道主义来回应和改变社会不平等状况,特别是贫富差距等问题.这一运动被称为睦邻组织运动 二、简答: 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对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济贫法建立了英国往后三百年的济贫基本模式,助人自助的思想开始形成。这种亲属责任,教区救助原则,以及政府以税收支应的济贫原则,成为以后社会救助的主要参考架构,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社会救助仍以此为本。 睦邻组织运动在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作用。 以汤因比馆为开端的睦邻组织运动实际是一场社区改良运动,为后来的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之一的社区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它使人们在更大范围内来关注社会问题。睦邻组织运动,要求救助者要具有强烈的爱心,对受助人的处境进行亲身的感受,以提高他们的救助热情。使救助工作由简单的物质救济,又进一步扩展到对受助人精神的关怀和社区环境的改造。 三、简述 社会工作的发展阶段。 (一)起源 1、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the Poor Law of 1601)——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 P.S:内容(见书P29),意义见上题 2、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C.O.S) 产生:1868年,英牧师亨利索里建议,1869年正式诞生。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 一、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1)定义一: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2)定义二: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二、简答: 社会工作具有哪些功能? 提供物质帮助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工作对象给予心理支持社会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促进能力发展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维护合法权益 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什么? 基本对象——最需要帮助的人。如流浪者、儿童、老人。 (原因:基本道德决定,社会福利的支付能力) 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所有遇到自己不能克服的困难而陷入危机状态的人。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社会工作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康复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医疗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社会保险服务等。 三、论述: 联系实践,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的 要点: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 是利他主义指导下的助人活动 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综合多种科学方法的助人活动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本质的深层揭示。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演进 一、名词解释: 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的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 汤因比馆:英国牧师巴涅特为纪念汤因比的献身精神,并进一步号召更多的人到教区为贫民服务,于1884年在伦敦东区建立的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慈善组织会社:于1869年诞生,19C末20C初盛行于英美的一个以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的组织。 二、简答:

社会工作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社会工作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是非常广泛的,具体需要看报考院校的考试科目和考试要求。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参考书目列表,共计800字,仅供参考: 1. 社会工作导论(李迎生主编) 社会工作导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课程,介绍了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本书以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为指导,详细阐述了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实务技能,并结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实践活动,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理论、实务技巧和工作流程。本书是国内众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指定教材,也是社会工作考研的重要参考书目。 2. 社会学概论(风笑天著) 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介绍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本书以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为框架,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介绍了社会调查、社区发展、组织管理等实际应用领域。本书是国内众多高校社会学专业的指定教材,也是社会工作考研的重要参考书目之一。 3.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著)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本书以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框架,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际交往、群体行为、沟通交流等方面的心理机制和行为规律,并介绍了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实际应用领域。本书是国内众多高校心理学专业的指定教材之一,也是社会工作考研的重要参考书目之一。 4. 社区工作(王思斌主编)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之一,本书详细介绍了社区工作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巧。本书以社区发展为背景,详细阐述了社区组织、社区参与、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实践活动,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社区工作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本书是国内众多高校社区发展专业的指定教材之一。 除了以上几本书籍外,社会工作考研参考书目还包括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用)、公共政策分析概论(行政管理专业用)、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基础类教材)、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公共管理专业用)等。具体书目可能因学校而异,需要考生根据自己的报考院校和考试要求进行选择和备考。 备考时建议结合参考书目和相关视频资料进行学习,同时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案例分析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要注意参考其他相关资料和信息,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考试内容和要求。

社会工作必读书目

社会工作必读书目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2.法利,社会工作概论(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文军,社会工作模式:理论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4.朱眉华,社会工作实务(上、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5.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6.里瓦斯,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英]特里维西克,《社会工作技巧实践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8.阿伦鲁宾,艾尔巴比著,社会工作研究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 9.劳伦斯纽曼拉里克罗伊格,刘梦译,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质性和定量方法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 10.[英]Barbra Teater著,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2 11.[美]Leon H.Ginsberg 著,黄晨曦译,社会工作评估:原理与方法,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2.[美]弗兰克M洛温伯格,隋玉杰译,社会工作伦理实务工作指南(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 13.(美) Barry Cournoyer,《社会工作技巧手册》,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14.马伊里, 吴铎,《社会工作案例精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15.刘华丽赵鑫著,个案社会工作实验教程,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6.高鉴国主编,社会工作价值与伦——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10 17.琳达·卡明斯等著,社会工作技巧演示——直接实务的开始(第二版)格致出版社, 18.李亚文、杜立婕译,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9.[繁]社会工作直接服务理论与技巧上下册, 20.[繁]社会工作督导

社会工作导论论文综述与感悟

《社会工作导论》 学术论文综述与感悟 个人信息:11114741 田印宏社会工作专业 一、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短暂的,至今也不过30余年,而且,就目前来说它的专业发展并不是非常成熟。但是,了解社会工作的人都知道,社会工作并不仅仅是一个专业,它还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一种利他的助人制度,一种知识体系。作为一种工作方法,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尽管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开端阶段,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有学者对社会工作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1。北京大学的王思斌教授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工作的发展,指出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工作的特点——政府负责、非专业化,并且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不同的角度阐述这种特点存在的现实基础。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的局限性,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工作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之处,比如重政治运动轻群众参与,重思想教育轻实际利益的提供,重一般性原则而轻个别性原则。尽管有这些不足,并不是对它的否定,毕竟是时代的产物。王思斌理想地解释出它的积极意义:对社会上最困难的那部分人的生活和安全起到了基本保障作用,解决了当时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造就了一代人的奉献意识。如此就要求我们采取乐观态度去看待,最好的做法是取彼之长济此之短。紧接着,王思斌教授从四个方面总结了促使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因素,即工业化,体制改革,一般社会问题加剧和社会进步,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今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方向。再谈及如何对待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王思斌教授辩证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更要立足于中国实际和社会工作发现的经验积累,充分发挥创新作用。 对于社会工作是什么,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中国矿业大学的尹保华教授主张从“社会建构”的理论视角来探讨2。这种视角与传统的社会工作本质的探讨相比有很大的先进性。他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以辩证的态度去定义不同情境中的社会工作,也就是说,社会工作的定义不是固定的,而是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转移的,这与传统的定义是截然相反的。基于这一点,尹保华教授选择“高度人文关怀”来诠释社会工作的本质。首先尹保华教授论述了“高度人文关怀”的社会工作本质的理论依据有如下几个方面:(一)人文关怀孕育于现代社会工作的历史演化之中,(二)人文关怀蕴涵于专业社会工作的金三角(价值、知识、技能)之中,(三)人文关怀的本质建构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据,(四)人文关怀的本质建构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强烈诉求。作者从历史与现实的四个方面向我们表明:人文关怀的思想是贯穿于社会工作发展的始终,必须始终坚持的,就像马列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一样。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恰恰契合了人文关怀的社会工作本质,所以说社会工作的发现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将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社会工作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社会工作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48(理论42,其他6)总学分数:3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十一门主干课程之一,属于专业基础课,为社会工作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 (1)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工作原理、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实务三大方面的理论知识。 (2)通过适当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3)与专业成长小组等实践环节相配合,努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和价值观。 (4)尝试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与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社工精神离自己并不遥远、社工精神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从而激励学生从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开始,着手培养自己的助人意识、理念与技能。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内涵与领域(―)社会工作的内涵 (-)社会工作的开展历史(三)社会工作的领域 (四)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与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一)社会工作的功能 (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一)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三)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一)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三)构建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 第五章社会个案工作(-)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 (二)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三)个案工作的过程 (四)个案工作的原那么与技巧 第六章社会小组工作(-)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 (二)小组工作的理论模式(三)小组工作的过程 (四)小组工作的原那么与技巧 第七章社区工作(-)社区工作的基本概念 (二)社区工作的理论模式(三)社区工作的过程 (四)社区工作的原那么与技巧 第八章社会行政(一)社会行政的基本概念 (二)社会行政的内容 第九章儿童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三)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 (四)儿童社会工作的方法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一.社会工作概述 1.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性质 含义:①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得助人活动。 ②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性质:从定义①上说,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服务,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从定义②上说,社会工作是一种道德实践。所谓道德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工作是以为了实现社会正义、增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活动,而这些社会价值都与道德联系在一起;二是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认识和界定问题、干预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都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其助人实践带有道德特点。 2.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1)欧洲古代的社会思想传统、基督教文明以及人道主义的发展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则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2)社会工作的产生 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它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①社会工作的形成 A.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规定:以社区为单位,对无亲属照顾的贫民实行有条件的救济,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 B.1788年德国汉堡市实施救济制度,使救济工作更趋组织化和科学化。 C.1852年爱尔伯福市进一步修正改良了救济制度,完善救济工作方法。 D.1869年建立的慈善组织会社致力于协调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推动民间社会服务活动的发展。 E.1884年兴起的睦邻组织运动致力于发挥社区在助贫救困中的作用,鼓励志愿工作者进入社区活动中心为贫民服务。 F.美国内战时期出现一些给薪的社会服务工作者,社会服务开始成为一种职业。 G.1896年美国纽约慈善学院对给薪的“友善访问员”进行培训。同时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开始社会工作训练,社会工作逐步形成。 ②现代社会工作是实践的产物 A.社会变迁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需要人们去解决 B.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长期经验的总结 (3)社会工作的发展 ①专业目标的发展 A.1917年,(美)玛丽·芮奇蒙出版《社会诊断》一书,试图使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 B.玛丽·芮奇蒙《什么是个案工作》使个案工作成为专业方法被社工接受。到20世纪30年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版笔记整理

第一章(选择题) 1、社会工作的定义:一、社会工作时科学的社会服务和方法,二、社会工是一个专业和制度,社会工作时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职业性的助人活动 社会服务分为公共服务(政府)和社会服务(社会组织) 专业(格林伍德):理论体系,社会认可。专业权威、伦理守则。专业文化 制度:具备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成为社会福利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社会工作的性质:融价值、理论、实务为一体的多维系统。 实务性、科学性、价值相关性、道德实践 3、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 社会工作者:角色,贝克把社会工作者角色分为直接服务、间接服务、和合并服务角色 服务对象:个体、群体、社区 价值观:核心是利他主义 助人方法:专业的方法 4、社会工作方法分类: 直接服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间接方法:社会工作行政 第二章:社会工作发展历史(选择题) 时间、人物、意义、特点、什么队个案的影响,什么对社区的影响 第一节:社会工作历史起源 一。思想渊源 1、古希腊、古罗马及希伯来时期的思想根源 古罗马时期。人们之间的互助主要表现在人们对社会责任观的强调,这种责任的意义在于富人帮助穷人是一种宗教责任 希伯来时期:人们对正义的主张表现在公平享有财富的认识中,这种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强调社会公平正义的传统起到重要影响 2、基督教的博爱思想 产生于公元1世纪,教义包含许多利他、奉献、爱人等博爱思想,这种博爱思想对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长生影响 3、人道主义价值观 时间:源于欧洲文艺复兴,强调人生而平等、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重视对社会工作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工业革命与社会救助的发展 1、工业革命与社会变迁 工业革命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变同时带来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转变,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好人社会关系的确立。后果是产生大量的农民失业和众多贫民的产生 2、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1601年,为应对贫困和其他社会问题,颁布济贫法。 意义: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成人政府有对社会中无助的人进行j救助的责任,并建立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和急救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社会工作导论期末考试参考重点一、名词解释 1.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被看作是持守利他主义的助人理念、以科学的知识为根底、用科学的方法助人的效劳活动。 2.助人自助:具体说就是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助人的过程就是社工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专业价值。 3.受助者:是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活动直接的工作对象,社会工作的效劳对象,社会工作的直接受益者。 4.社会工社会工作者是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训练的,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人员。 5.人在情境中:提出将效劳对象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提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只有将遭遇问题的人放在其特定的环境中去考察,才能真正了解人的行为,并找到对症下药的地方。 6.慈善组织会社:于1869年诞生,19C末20C初盛行于英美的一个以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的组织。 7.汤恩比馆:英国牧师巴涅特为纪念汤因比的献身精神,并进一步号召更多的人到教区为贫民效劳,于1884年在伦敦东区建立的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效劳中心。 8.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默认或成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9.同理心:同理心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简言之,一个人要想真正了解别人,就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也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与现代所流行的“理解万岁〞、“换位思考〞等差不多是同一个意思。 10.济贫法: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公布的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是英国最完备、执行时间最长,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济贫立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