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中考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中考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中考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一只木箱,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为一对平衡力

B.木箱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

C.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

D.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木箱对地球的吸引力为一对平衡力

2.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鸡蛋会受到来自水的各个方向的压力,如果画出这些力的合力,则这个合力的方向是图中的

A.F1

B.F2

C.F3

D.F4

3.如图所示, “舞狮”是我国传统年俗活动,此时狮子静止在支架上,关于该活动说法正确的是

A.狮子对支架的压力和和狮子受到的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狮子受到的重力和支架受到狮子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当狮子向上跃起时,狮子受到的是非平衡力

D.狮子向上跃起后到达最高点的瞬间,受到的是平衡力

4.利比亚当地时间2011年3月19日18时45分起,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开始对利比亚实施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军事打击.从一架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的飞机上先后落下三颗炸弹,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条件下,在炸弹未落地之前,站在地面上的人看到飞机和三颗炸弹的运动情况是

A.B.C.D.

5.下列体育项目中的一些现象,不能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来解释的是

A.跳水运动员踩踏跳板,身体向上跳起

B.滑冰运动员用力推墙,身体离墙而去

C.铅球运动员投出铅球后,铅球在空中会下落

D.游泳运动员向后划水,身体前进

6.为了保证飞机在起降过程中的安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起飞时前轮先离开地面,降落时前轮先接触地面

B.起飞时前轮先离开地面,降落时后轮先接触地面

C.起飞时前轮先离开地面,降落时前、后轮同时接触地面

D.起飞时前、后轮同时离开地面,降落时前、后轮同时接触地面

7.如图,将弹簧测力计下端吊着的铝块逐渐浸入台秤上盛有水的烧杯中,直到刚没入水中(不接触容器,无水溢出),在该过程中,下列有关弹簧测力计和台秤示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台秤示数不变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台秤示数也不变

C.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台秤示数增大

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台秤示数增大

8.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两个物体一起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对这两个物体受力分析正确的是()

A.A对B的压力与B受到地面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A对B的压力与B对A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B对A的支持力与A的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A对地球的吸引力与地球对A的吸引力大小相等

9.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轮滑运动慢慢成为广大青年群众积极参与的社会活动,在轮滑运动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轮滑受到的重力和水平地面对轮滑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轮滑下面的轮子是通过变滑动为滚动的方式减小摩擦的

C.轮滑匀速转弯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D.轮滑运动时不用力仍能保持向前滑行是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

10.对于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矿泉水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桌面对瓶子的支持力与瓶子所受的重力是相互作用力

B.瓶子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瓶子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C.瓶子正放与倒放时,对桌面的压力是不同的

D.如果瓶子受到的所有力同时消失,它将仍留在原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11.梅西在发任意球时,能使足球由静止绕过人墙钻入球门,该现象说明()

A.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梅西充分发挥了惯性力的作用

12.如图所示,A、B 两物体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两个水平拉力而保持静止,已知 F1=5N,F2=3N.那么物体 B 受物体 A 和水平桌面的摩擦力大小应分别为

A.5N、3N B.5N、2N C.2N、3N D.3N、5N

二、填空题

13.小龙让质量、底面积相等的A、B两个长方体木块以如图方式放在同一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他测出的数据如图所示,则F3=_______N,B的表面比A的表面_________(填“光滑”或“粗糙”)。

14.装满沙子的车子总重为400N,在150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车子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_____N;当推力增大到170N时,车子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

_______N。

15.如图甲所示,水平地面上一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及物体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第1秒内,物体处于______状态,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N;第2秒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N,假若此时物体不再受任何力的作用,物体将保持______状态。

16.如图所示,小芳在做“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操作的错误是______,纠正错误后,应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

17.木块与小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遇到一障碍物时,小车停下,木块从车上的a点滑至b点(如图甲);木块能停在b点,说明木块在滑动过程中受到向__(填“左”或“右”)的摩擦力作用。为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小明在障碍物上固定了弹簧测力计拉住木块,用手拉着小车向左运动(如图乙)。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__(填“左”或“右”),大小是__N。

18.如图在水平地面上用甲、乙两个弹簧秤分别向左、右两边拉物体M,使M匀速向右运动,如果甲的示数为10N,乙的示数为15N,则M______(选填“平衡”或“不平衡”),M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N,方向是______(选填“水平向左”或“水平向右”)。

19.如图所示,跳伞运动员在从飞机上跳下、降落伞没有打开之前,下落会越来越快,此时运动员受到的阻力_____重力;当降落伞打开后,运动员匀速下落时,受到的阻力_____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0.在研究摩擦力的实验中,将木块置于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木块的运动状态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表所示(每次木块与桌面的接触面相同,对桌面的压力相同)。由表可知,在第一次试验中,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_N;在第二次试验中,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_N;在第三次试验中,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______(大于/小于/等于)第二次试验中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序号木块运动状态测力计示数/N

1静止0.3

2匀速直线0.5

3加速直线0.8

21.用20N的水平推力推放在水平地面上重为150N的课桌,没有推动,此时课桌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N;当推力增大到30N时,课桌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将推力增大到40N时,课桌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_N。

22.一列以速度v匀速行驶的列车内有一水平桌面,桌面上的A处有方小球。若车箱中的旅客突然发现小球沿如图(俯视图)中的虚线从A点运动到B点,判断列车在

________________(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行驶中,并且向

__________________(选填“东”、“南”、“西”或“北”)转弯。

23.如图所示,重为10N的物块在F=4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由A点匀速运动到B点,此时撤去拉力,物块继续向前运动,经过C点,最终在D点停下。

物块在AB段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N;撤去拉力后,物块还能继续往前运动一段距离,原因是______;物块在BC段所受的摩擦力______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AB段所受的摩擦力;最终物块停止运动,主要原因是______。

24.在水平直线上行驶的火车上,若乘客突然觉得上身向火车运行方向倾斜,说明火车可能在__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行,此现象表明________(选填“火车”或“乘客”)具有惯性。

三、实验题

25.小菲在进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

(1)小菲利用木板、毛巾、两块相同的长方体物块A、B,以及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实验时,应使弹簧测力计水平______拉动物块A;

(2)小菲通过比较甲乙两图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可以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______的关系。比较乙丙两图中,可得到的初步结论:______;

(3)在图丙中,物块A对物块B的摩擦力f=______N;若突然撤去拉力F,物块A受到物块B的摩擦力方向向______。(选填“左”或“右”)

26.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同学们选用了以下器材:长方体小木块正面和侧面面积不同而粗糙程度相同,长木板一面为较光滑的木板面,另一面是粗糙的布面。选择不同的接触面,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依次实验,将每次测量结果填入下表。实验序号木块与木板的接触面压力测力计示数

1木块正面与木板面 2.0N0.6N

2木块正面与木板面 4.0N 1.2N

3木块正面与木板面 6.0N 1.8N

4木块侧面与木板面 2.0N0.6N

5木块侧面与布面 2.0N0.8N

6木块正面与布面 2.0N

(1)测力计使用前要观察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针是否指在_______。

(2)如图,将木板固定水平拉动木块,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其受到的水平拉力大小______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相等。

(3)由实验1、4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面积__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则实验6空格中的数据应该是________N。

(4)由实验4、5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_________。(5)下列现象中应用了由实验1、2、3所得结论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自行车链条上加润滑油

B.足球守门员戴着防滑手套

C.用力压住橡皮,擦去写错的字

D.气垫船喷出强气流,在船底和水之间形成气垫

27.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

(1)小龙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向左拉动木块A,并使其作_______运动,一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甲所示,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_N,测力计读数是

________N,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为________N。如果拉力增大到3.5N时,摩擦力为__________N。

(2)小华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为变为原来的一半。她由此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你认为她的探究过程存在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

(3)小龙过一会想到改进这个实验,将弹簧测力计圆环固定在墙上,挂钩挂着木块,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着水平向左运动,这样长木板_______(“一定”或“不一定”)要作匀速运动。

28.(1)如图所示,小华在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时,出现的操作错误是______.纠正错误后,他应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木块作______运动.实验中从弹簧测力计上的读数便可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这是运用了物理学的____________原理.

(2)若在木块上再放一个砝码,则木块运动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将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图乙、丙中铜块和木块叠在一起的目的是使______相同,根据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知,________(铜块/木块)的下表面更光滑.

(4)实验前,个别同学在竖直方向上手钩圆环对弹簧测力计校零,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测出的摩擦力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实际摩擦力.

(5)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一半.他由此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你认为他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请你帮他提出改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量实验进一步证明: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成正比.在丁图中水平面上的物块A上叠放一块与A相同的物块B,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块A,使物块B随A一起以2m/s的速度匀速前进,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F1=10N,此运动过程中,物块B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N,将B放下如图戊,用力F2推着AB以5m/s的速度匀速前进,则B对A的作用力为____N,方向________________。

四、解答计算题

29.如图所示,物体以某一速度v沿斜面匀速下滑。作出该物体所受各力的示意图。

30.某人站在水平面上用力把物体A踢出,物体A沿斜面向上运动,最后停下来静止,请画出物体A沿斜面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受到的力。

(_______)

31.如图,一物体沿着斜面匀速下滑,在如图中画出物体下滑过程中受到的所有力.(不计空气阻力)

32.如图所示,物体在表面粗糙的固定斜面上以速度v向下匀速运动,请在图中画出此过程中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A.重力和压力不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故A选项错误;

B.重力和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故B选项正确;

C.压力和支持力不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故C选项错误;

D.木箱所受的重力重力和木箱对地球的吸引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选项错误.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鸡蛋受重力和浮力作用而平衡,浮力是竖直向上的,鸡蛋受到来自水的各个方向的压力的合力就是浮力,因此合力是竖直向上的,故选C。

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狮子对支架的压力和狮子受到的重力,二力方向都向下,不是相互作用力,故A错误;

B、狮子受到的重力和支支架受到狮子的压力,二力方向都向下,不是一对平衡力;狮子受到的重力和支架对狮子的支持力才是一对平衡力;故B错误;

C、当狮子向上跃起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受到的是非平衡力;故C正确;

D、狮子向上跃起后到达最高点的瞬间,只受到重力作用,故受到的是非平衡力;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判断是个难点,平衡力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而相互作用力作用于两个物体,两对力的大小都相等,方向都相反,也都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4.B

解析:B

【分析】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即惯性,从飞机上先后投下三颗炸弹后,三颗炸弹也有惯性,以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

【详解】

三颗炸弹在没有离开飞机前与飞机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在水平方向上仍以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飞机静止,所以三颗炸弹在飞机的正下方.故选B.

5.C

解析:C

【详解】

A. 跳水运动员踩踏跳饭,给踏板施加了一个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踏板也会给人的身体一个向上的力,身体向上跳起,故A不符合题意;

B. 滑冰运动员用力推墙,运动员给墙施加了一个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墙会给身体施加一个力,身体离墙而去,故B不符合题意;

C. 铅球运动员投出铅球后,铅球受重力作用在空中会下落,重力和推力不是相互作用力,故C符合题意;

D. 游泳运动员向后划水,给水施加了一个向后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也会给人的身体一个向前的力,身体前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1)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6.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飞机起飞时,沿跑道高速运动,当升力达到一定的时候,为了保证安全,前轮先抬起来;飞机飞行减速降落,由于具有水平向前的速度,后轮先着地,才可以平稳降落,若前轮先着陆,机身后半部分由于惯性会向前翻。故答案为B。

考点:惯性

7.D

解析:D

【解析】

对铝块受力分析可知:铝块受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浮力,由平衡条件得:G铝=F+F浮,F=G铝-F浮,在铝块完全浸没前,V排逐渐增大,F浮逐渐增大,弹簧秤的示数F逐渐减小;对台秤受力分析可知:受烧瓶及水受竖直向下的重力,铝块向下的压力F压=F浮,由平衡条件得:台秤的支持力F N=G+F压,在铝块完全浸没前,V排逐渐增大,F压=F浮逐渐增大,F N逐渐变大,台秤的示数增大;故选D.

8.D

解析:D

【详解】

一对平衡力应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一对相互作用力应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A.A对B的压力等于A的重力,而B受到地面的支持力等于A与B的重力之和,故这两个力大小不相同,不是一对平衡力,故错误。

B.A对B的压力与B对A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错误。

C.B对A的支持力与A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故错误。

D.A对地球的吸引力与地球对A的吸引力是相互作用力,故大小相等,故正确。

故选D。

9.B

解析:B

【详解】

A.轮滑受到的重力和水平地面对轮滑的支持力大小并不相等,因此二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故A错误;

B.轮滑下面的轮子是通过变滑动为滚动的方式减小摩擦的,故B正确;

C.轮滑匀速转弯时,其运动方向改变,所以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故C错误;

D.轮滑运动时不用力仍能保持向前滑行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B。

10.D

解析:D

【详解】

A.桌面对瓶子的支持力与瓶子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故A错;

B.瓶子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瓶子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B错;

C.瓶子正放与倒放时,对桌面的压力都等于重力,故C错;

D.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如果瓶子受到的所有力同时消失,它将仍留在原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故D正确.

11.C

解析:C

【详解】

A.虽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但是该现象不能体现相互性,故A不符合题意;

B.虽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但是该现象不能体现物形状的改变,故B不符合题意;C.梅西在发任意球时,能使足球由静止绕过人墙钻入球门(足球的运动状态不断变化,方向在变化),该现象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C符合题意;

D.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而不是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B

解析:B

【详解】

物体A在水平方向受到拉力F1及摩擦力而处于静止状态,A受到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由二力平衡可得,A受B的摩擦力f A=F1=5N;

对整体进行分析,则整体在水平向上受F 1、F 2及地面对B 的摩擦力而处于静止状态,故三个力平衡,则摩擦力f B =F 1﹣F 2=5N-3N=2N .

二、填空题

13.8 光滑

【详解】

[1]由题意知,A 、B 的质量相等,而第1、2图中,A 与长木板接触、压力分别为G 和2G 时,拉力的大小分别为2.2N 和4.4N ,即

F2=2F1

同理有

F4=2F3

解析:8 光滑

【详解】

[1]由题意知,A 、B 的质量相等,而第1、2图中,A 与长木板接触、压力分别为G 和2G 时,拉力的大小分别为2.2N 和4.4N ,即

F 2=2F 1

同理有

F 4=2F 3

3411 3.6N 1.8N 22

F F ==?= [2]比较第2、第4图知,压力相同时,B 与木板接触时所需要的拉力小,据二力平衡原理得,此时的摩擦力也小,即B 的表面比A 的表面光滑。

14.150

【详解】

[1]箱子在150N 的水平拉力F 的作用下沿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箱子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150N 。

[2]滑动摩擦力与接触

解析:150

【详解】

[1]箱子在150N 的水平拉力F 的作用下沿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箱子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150N 。

[2]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拉力的大小无关,当拉力增大到170N 时,箱子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受到的摩擦力不变,仍为150N ,箱子做加速直线运动。

15.静止 30 40 匀速直线运动

【详解】

[1]由图可知,第1秒内物体的运动速度为0,说明第1秒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第1秒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

解析:静止 30 40 匀速直线运动

【详解】

[1]由图可知,第1秒内物体的运动速度为0,说明第1秒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第1秒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摩擦力作用,两个力互为平衡力,所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等于推力30N。

[3]第1秒内物体匀速运动,此时拉力和摩擦力作用,两个力互为平衡力,则物体滑动摩擦力为40N,第2秒内,物体加速运动,但物体对地面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摩擦力等于匀速运动时的摩擦力,所以第2秒内物体所受摩擦力为40N。

[4]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若此时物体不再受任何力的作用,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6.没有使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大小

【详解】

[1]由图示实验可知,实验操作出现的错误是:拉力不在水平方向,即没有使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水平匀速拉动物体时,弹簧

解析:没有使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大小

【详解】

[1]由图示实验可知,实验操作出现的错误是:拉力不在水平方向,即没有使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水平匀速拉动物体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等于物体滑动摩擦力。

[2]本实验中要使测力计拉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处于平衡状态,在水平方向上木块受到的拉力和滑动摩擦力,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此时拉力大小等于滑动摩擦力大小,我们可以通过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使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目的:使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大小。

【点睛】

在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只有当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17.左左 2.6

【详解】

[1]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木块由向运动的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左。

[2]就乙图中的木块来说,木块受到了平衡力的作用,即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解析:左左 2.6

【详解】

[1]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木块由a向b运动的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

左。

[2]就乙图中的木块来说,木块受到了平衡力的作用,即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小车对木块的摩擦力方向是向左。

[3]由于乙图中的木块相对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在水平方向上,木块受到向右的拉力和向左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故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拉力的大小即2.6N。18.平衡 5 水平向左

【分析】

(1)一对平衡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受力分析,可判断其所受摩擦力的情况。

【详

解析:平衡 5 水平向左

【分析】

(1)一对平衡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受力分析,可判断其所受摩擦力的情况。

【详解】

[1]因为物体M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物体M受力平衡。

[2][3]物体M受到两个拉力的合力

F=F乙-F甲=15N-10N=5N

方向水平向右,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知,物体M受到的摩擦力水平向左,大小也为5N。19.小于等于

【分析】

要知道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若受力不平衡,则物体运动状态改变;若受力平衡,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解析:小于等于

【分析】

要知道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若受力不平衡,则物体运动状态改变;若受力平衡,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详解】

降落伞没有打开前,所受重力大于阻力,所以下落速度越来越快;

打开后当所受阻力与重力相等时,则这两个力平衡,运动员匀速下落.

20.3N 0.5N 等于

【详解】

[1]在第一次试验中,木块静止,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拉力和摩擦力两个力作

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拉力大小,所以此时摩擦力大小为

解析:3N 0.5N 等于

【详解】

[1]在第一次试验中,木块静止,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拉力和摩擦力两个力作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拉力大小,所以此时摩擦力大小为0.3N。

[2]在第二次试验中,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拉力和摩擦力两个力作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拉力大小,所以此时摩擦力大小为0.5N。

[3]在第三次试验中,物体加速运动,但木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摩擦力等于匀速运动时的摩擦力,即第三次试验中,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等于第二次试验中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21.30

【详解】

[1]此时课桌静止,课桌受到静摩擦力,其与水平推力为一对平衡力,大小等于水平推力的大小,为20N。

[2]推力增大到30N时,课桌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为滑动摩擦力,因为物解析:30

【详解】

[1]此时课桌静止,课桌受到静摩擦力,其与水平推力为一对平衡力,大小等于水平推力的大小,为20N。

[2]推力增大到30N时,课桌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为滑动摩擦力,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此时水平推力与滑动摩擦力为一对平衡力,其大小为30N。当推力增大到40N 时,课桌仍然受到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大小只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因为两者均没有发生变化,故此时滑动摩擦力大小仍为30N。

22.减速南

【详解】

[1][2]火车以速度v匀速行驶,球突然向前运动,说明火车正在减速,球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速度,故相对火车前进;球同时相对火车向北运动,说明火车向南转弯,球由于惯性

解析:减速南

【详解】

[1][2]火车以速度v匀速行驶,球突然向前运动,说明火车正在减速,球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速度,故相对火车前进;球同时相对火车向北运动,说明火车向南转弯,球由于惯性在南北方向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相对与火车向北运动。

23.物体具有惯性等于物体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详解】

[1]物块在AB段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水平方向上的两个力: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此时物块受到的摩擦力

f=F=4

解析:物体具有惯性等于物体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详解】

[1]物块在AB段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水平方向上的两个力: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此时物块受到的摩擦力

f=F=4N

[2]撤去拉力后,物块由于惯性,还要继续住前运动。

[3]物块在BC段与AB段对接触面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所以物块所受的摩擦力也相同。

[4]物块最终停止运动,是由于物体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的作用。

24.减速乘客

【详解】

[1][2]火车减速时,乘客下身由于摩擦速度减小,而上身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速度会向运行方向倾斜,所以火车速度会小于乘客的上身速度,乘客会向运行方向倾斜。

解析:减速乘客

【详解】

[1][2]火车减速时,乘客下身由于摩擦速度减小,而上身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速度会向运行方向倾斜,所以火车速度会小于乘客的上身速度,乘客会向运行方向倾斜。

三、实验题

25.匀速直线接触面粗糙程度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0 右

【详解】

(1)[1]实验时,应使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拉动纸盒A,纸盒A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测力计示数大小才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2)[2]小华通过比较甲乙两图知,压力相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根据弹簧测力计示数,可以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要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故比较乙、丙两图,可得到初步结论: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4]在图丙中,物块B相对于A处于静止状态,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故物块A对B的摩擦力f=0N。

[5]若突然撤去拉力F,B相对于A有向右运动的趋势,A对B施加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根据力的相互性,B对A施加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即物块A受到物块B的摩擦力方向向右。

26.0(刻度)不一定无关0.8大C

【详解】

(1)[1] 测力计使用前要观察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处。

(2)[2] 摩擦力的大小是通过读取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得出的,这是依据了二力平衡的原理,因此,木块要保持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才行。图中在拉动木块时,很难让木块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会导致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所以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其受到的水平拉力大小不一定相等。

(3)[3][4] 由实验1、4可知,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而接触面积大小不同,滑动摩擦力相同,故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根据实验5中的数据,由这个结论可知,实验6空格中的数据应该是0.8N。

(4)[5] 由实验4、5可知压力相同,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5)[6] 由实验1、2、3可知,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增大为原来的几倍,滑动摩擦力增大为原来的几倍,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成正比.。用力压住橡皮,擦去写错的字正是利用这一结论,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滑动摩擦力,从而擦去写错的字,故选C。27.匀速直线运动 0.1 2.80 2.80 2.80 没有控制压力不变不一定

【详解】

(1)[1][2][3][4]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小龙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向左拉动木块A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力计的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的大,由图可知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1N,测力计的示数为2.80N,即摩擦力的大小也为2.80N。

[5]如果拉力增大到3.5N,但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大小和两者表面的粗糙程度没变,所以摩擦力大小不变依然为2.80N。

(2)[6]小华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木块和长木板的接触面积减小一半的同时,压力也减小了,所以小华在探究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控制压力不变。

(3)[7]小龙改进了这个实验如图乙,实验时拉着长木板不一定要匀速运动,因为此时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大小及两者间的粗糙程度都没变,所以摩擦力大小没变,故即使不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会稳定。

28.弹簧测力计未沿水平方向拉动匀速直线运动二力平衡变大压力相同铜块小于未控制压力相同将截去的部分叠上去再测摩擦力 0 5 水平向左

【解析】

【详解】

(1)如图,弹簧测力计没有水平拉动木块,即使木块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受到的拉力和滑动摩擦力也不是平衡力,因为它们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要使滑动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弹簧测力计要水平拉动木块,使木块在水平面上进行匀速直线运动。这是运用了物理学的二力平衡原理。

(2)若在木块上再放一个砝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压力变大,滑动摩擦力变大。(3)乙、丙两图中铜块和木块叠在一起的目的是控制压力相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乙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较小,受到的摩擦力小,说明铜块的下表面更光滑;

(4)因为弹簧自身重力的作用,所以当在竖直方向上对弹簧测力计调零后,再在水平方向上测拉力的大小,指针的位置会有一定的回缩,至使所测出的摩擦力小于实际摩擦力的大

小。

(5)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一半,没有控制物体间的压力不变,不能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的结论;应该将截去的一半叠放在另一半的上面进行实验。

(6)AB两物体同时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水平方向无其他力,所以它们之间没有摩擦力,所以物块B受到的摩擦力为0N;将B放下如图戊,用力F2推着AB以5m/s的速度匀速前进,压力的大小梅边,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没变,所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没变,仍

为10N,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1

10N5N

2

?=,水平向左,所以B对A的作用力为5N,方

向水平向左。

四、解答计算题

29.

【详解】

斜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作用,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作用,物体匀速下滑,所以受到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作用,作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30.

【解析】

【详解】

物体A沿斜面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受重力、摩擦力和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过球心作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点是重心,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方向与斜面垂直向上;过物体与斜面接触点作沿斜面向下的力,即摩擦力,如图所示:

31.

【解析】

【详解】

首先分析物体下滑过程中受到的力,然后确定所受各个力的方向,再根据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分别画出,注意物体所受力的作用点可以都画在重心上。

物体受到的重力G竖直向下、支持力F垂直于斜面向上,滑动摩擦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所f平行于斜面向上,从重心开始沿力的方向作各力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32.

【详解】

根据题意,物体在斜面上匀速向下运动,物体会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还会受到支持力F的作用,垂直于斜面向上;

另外,物体在粗糙的斜面向下运动,物体受到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f的作用;三个力作用点都画在重心上,如图:

最新中考物理运动和力练习题及答案

最新中考物理运动和力练习题及答案 一、运动和力 1.下列现象中,与物理所说的“惯性”有关的是 A.绝大多数人用右手写字B.向日葵具有“向日”的特性 C.脱离树枝的苹果总是落向地面D.“助跑”有利于提高跳远的成绩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绝大多数人用右手写字这是生活中的习惯,不是惯性,故A项不符合题意; B.向日葵具有“向日”的特性,是植物的生长特性,不是惯性,故B项不符合题意;C.脱离树枝的苹果总是落向地面,是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不是惯性,故C项不符合题意; D.“助跑”有利于提高跳远的成绩,这是利用了人身体的惯性,故D项符合题意。 2.有一个弹簧测力计,弹簧及其构件完好无损,某同学用其测量一物体的重力时,错将物体挂在了拉环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0.0N,则物体的重力()A.一定等于10.0N B.一定小于10.0N C.一定大于10.0N D.以上判断都不正确 【答案】B 【解析】 【详解】 当将弹簧测力计倒置过来后,把物体挂在提环上,因为弹簧测力计本身有重力,挂钩显示的示数等于弹簧测力计自身的重力和物体的重力之和,所以此时物体的重力要小于测力计示数10N。故ACD错误,B正确。 3.如图所示,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的汽车,所受的几个力中属于二力平衡的是 A.地面的支持力和汽车的牵引力 B.汽车的牵引力和阻力 C.重力和阻力 D.汽车的牵引力和重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地面的支持力向上,汽车的牵引力方向向前,二力垂直,不在一条直线上,不是平衡力; B. 汽车的牵引力向前,阻力向后,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都作用于车,是一对平衡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超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一式三份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 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研究物体时,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不一定相同,可见物 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运动的快慢 1、定义: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s/t 4、单位:国际单位是m/s,常用单位是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5、运动的分类 (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无关,与时间无关。 (2)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速度只做粗略研究,通过公式计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说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否则毫无意义;s和t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必须对应同一运动过程 三、长度、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单位:米 (2)测量工具:刻度尺 正确使用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要做到会观察、会放置、会读数、会计录。 会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是否磨损。 会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的长度,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找准零刻度线或选取一个整刻度线和被测物体一端对齐。 会读数——视线要和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录——测量结果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2、时间测量

(1)单位:秒 (2)测量工具:表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四、力 1、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力的作用中必定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就是我们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研究对象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相互对的,施力物体同是也是受力物体。 两者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2、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用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和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的,只要其中之一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即能使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5、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形象地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箭头的旁边标出力的符号和大小,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五、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弹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如绳子的拉力、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弹簧的弹力都属于弹力 3、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沿力计 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六、重力 1、重力:地面附近的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力的。用符号G表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表达式:G=mg 其中,g为常数,大小为9.8N/kg,它表示质量是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是9.8N。

(物理)中考物理运动和力练习题及答案

(物理)中考物理运动和力练习题及答案 一、运动和力 1.如图,在盛水杯子的杯口盖上明信片,将一枚鸡蛋放在明信片上,用手指将明信片弹飞,鸡蛋掉入水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明信片被弹飞后,鸡蛋掉入水中是由于鸡蛋受到重力 B.明信片被弹飞,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明信片被弹飞前,鸡蛋对明信片的压力和明信片对鸡蛋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明信片被弹飞时,鸡蛋没有随明信片一起飞出去是由于鸡蛋具有惯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明信片被弹飞后,由于惯性鸡蛋运动状态不变,但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会落入杯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明信片被弹飞,即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鸡蛋对明信片的压力和明信片对鸡蛋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所以,此二力是相互作用力,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明信片被弹飞前,鸡蛋静止在明信片上,明信片被弹飞时,鸡蛋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鸡蛋没有随明信片一起飞出去,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2.小明同学喜欢动手用简易器材探究物理问题.某天,他用一块较长的木板N与木块M 及弹簧测力计,按如下方法研究滑动摩擦力有关的因素.先将长木板N平放,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M在N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甲,此时木块M所受滑动摩擦力为f甲;然后再将N支起,仍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M沿N斜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乙,此时木块M所受滑动摩擦力为f乙.对小明同学的实验讨论正确的是() A.两次M所受滑动摩擦力f甲<f乙 B.小明实验是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C.乙情况弹簧秤的示数等于f乙 D.小明实验时控制相同的量是接触面积大小 【答案】B 【解析】

2018年全国中考物理《运动和力》测试题有答案

班别: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 1、(巴中)有关力与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运动B.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它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C.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该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D.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会慢慢停下来 2、(菏泽)下列做法属于减小摩擦的是() A.冬天,在结冰的马路上撒一些细沙以方便路人的行走 B.在生锈的自行车轴上滴一些油,骑车就会感觉轻松一些 C.当汽车后轮陷入泥坑打滑时,司机会就近寻找石块等物垫在车轮下 D.体操运动员进行双杠表演前,在手上涂抹滑石粉以防止人从杠上滑落 3、(湖北)如图甲,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物体运动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2s内物体受摩擦力的作用 B.2~4s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C.2~4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D.4~6s内拉力做功16J 4、(江西)如图是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时,车内悬挂的小球和杯中水面在某一瞬间的情况,其中符合物理规律的是:() 二、填空题 5、(遂宁)运动员推铅球,铅球离开手后能继续前进是因为铅球有,最终会落向地面是因为受 的作用.落到地面时,会将地面砸出一个坑,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6、(浙江)汽车是常见的交通工具,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汽车轮胎表面有花纹,其目的是; (2)载重汽车的车轮比小汽车的多而且大,其目的是; (3)小车司机和乘客要系好安全带,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带来的危害。 7、(安顺)一辆行驶的汽车车厢里挂着一个小球.当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景时,汽车在做(选填“加速”、“匀速”或“减速’)运动.此时绳子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选填“是”、“不是”或“可能是”)一对平衡力.

运动与力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

运动与力知识点总结初 中物理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运动与力 一、力 (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性质:相互作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定同时存在) 2、力产生的条件:至少有两个物体存在。 3、力作用的方式:接触或不接触。 (二)、力的单位 1、力的单位是牛顿N 2、力的感性认识:拿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1牛。 (三)、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形变 2、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四)、力的三要素和表示方法 1、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表示方法:带箭头的有向线段(矢量) (五)、三种力 1、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重力:万有引力(由于地球吸引使物体受力);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重力作用点使重心(物体几何中心) 3、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二、运动和力

(一)、机械运动的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或者一个物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 涉及的公式:v=s/t (二)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注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非维持运动的原因。(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能量守恒,前后联系) 惯性大小只与物体本身的质量有关,惯性是物体的性质,永远存在。(四)、二力平衡 等大、反向、共线 注意: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的区别 (五)、力的合成(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 某个力的作用效果=另外两个力的作用效果 这个力叫做另外两个力的合力 求合力的过程叫做二力合成 (五)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中考物理运动和力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物理运动和力练习题及答案 一、运动和力 1.如图所示,下列设计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A.雪天汽车轮上装防滑链B.旱冰鞋下装有滚轮 C.钢钳内侧刻有纹线D.饮料瓶盖刻有花纹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雪天汽车轮上装防滑链,是通过使接触面更加粗糙来增大摩擦,故A不符合题意;B.旱冰鞋下装有滚轮,是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故B符合题意; C.钢钳内侧刻有纹线,是通过使接触面膜更加粗糙来增大摩擦,故C不符合题意;D.饮料瓶盖刻有花纹,是通过使接触面更加粗糙来增大摩擦,故D不符合题意。 2.如图中,重为5N的木块A,在水中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绳子的拉力为3N,若绳子突然断了,木块A在没有露出水面之前,所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A.5N,竖直向下B.3N,竖直向上 C.2N,竖直向上D.8N,竖直向下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绳子没断之前,受重力、浮力、绳子的拉力且三力平衡,故重力等于浮力、绳子拉力之和,则可求得浮力为5N-3N=2N;木块A在没有露出水面之前只受浮力和重力,因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所受浮力不变,而木块的质量不变,其重力不变,因浮力大于重力,则木块所受合力等于浮力减重力,即5N-2N=3N,合力方向与较大的浮力方向一致,竖直向上.故选B.

3.如图所示,C是水平地面,A、B是两个长方形物块,F是作用在物块B上沿水平方向的力,物体A和B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关于A、B间摩擦力F1和B、C 间摩擦力F2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F1=0,F2=0 B.F1=0,F2≠0C.F1≠0,F2=0 D.F1≠0,F2≠0 【答案】B 【解析】 【详解】 先以A为研究对象,A做匀速运动,合力为零,由平衡条件分析可知,A不受摩擦力,否则水平方向上A的合力不为零,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分析可知,地面对B一定有摩擦力,故B正确; 4.用大小不变的水平力,拉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木块在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和木块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绳对木块的拉力和木块对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C.绳对木块的拉力大于桌面对木块的摩擦力 D.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保持不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的是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而相互作用力作用在彼此两个物体上.木块对桌面压力作用在桌面上,而重力是地球对木块,不在一个物体上所以不是平衡力,也不是彼此之间的力所以不是相互作用力.A错误. B.绳对木块和木块对绳是相互作用力而不是平衡力,B错误. C.木块在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即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二者大小相等.C错误. D.滑动摩擦力和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木开移动过程中,对桌面压力不变,而接触面粗糙程度也不变,因此摩擦力也不变.D正确. 5.两手同时用10N的力向两侧拉弹簧测力计两端的挂钩,测力计的示数是 A.20N B.10N

【物理】中考物理运动和力试题经典含解析

【物理】中考物理运动和力试题经典含解析 一、运动和力 1.图中的四个实例,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A.鞋底的花纹 B.浴室脚垫做得凹凸不平 C.在合页轴上加润滑油 D.矿泉水瓶盖上的条纹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鞋底有凹凸的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鞋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滑倒,A不符合题意; B.浴室脚垫做得凹凸不平,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脚和脚垫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滑倒,B不符合题意; C.在合页轴上加润滑油,使相互接触的两表面彼此分开,减小摩擦力,C符合题意;D.矿泉水瓶盖上的条纹,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手和瓶盖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打滑,D不符合题意; 2.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实验中,小明将长方体木块(每个面粗糙程度相同)平放于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块,如图所示。以下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木块共受到两对平衡力作用 B.木块所受桌面的支持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C.木块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用上述器材可探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是否有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向右匀速拉动木块,木块处于平衡状态,拉力与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重力与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木块受到两对平衡力作用,故A正确; B.木块所受桌面的支持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故B错误; C.木块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C正确; D.控制木块的压力不变,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使木块平放、侧放、竖放,改变接触面积大小,可以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跟接触面积大小关系,故D正确; 【点睛】 3.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将它受到的力全部撤去,它将 A.加速运动B.减速运动C.立即静止D.做匀速直线运动【答案】D 【解析】 【详解】 正在运动的物体具有一定的速度,如果将所有外力同时撤去,则物体将不受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将保持自己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BC错误,D正确。 4.如图,小明先后沿杆和绳匀速向上爬,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小明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竖直向下 B.小明沿绳匀速向上爬时受到的摩擦力大于重力 C.小明沿绳时受到的摩擦力等于沿杆时受到的摩檫力 D.若小明分别沿杆和绳匀速下滑时,小明对绳的压力大于对杆的压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小明沿杆或绳匀速向上爬,他受到摩擦力与重力平衡,方向相反,所以摩擦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故A错误; BC.小明沿杆或绳匀速向上爬,他受到摩擦力与重力平衡,大小相等,所以摩擦力等于重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2011年物理中考复习---物理公式及使用条件 速度公式: t s v =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v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合力公式: F = F 1 + F 2 F = F 1 - F 2 同一直线反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密度公式: V m = ρ 浮力公式: F 浮=G – F F 浮= G 排=m 排g F 浮=ρ水gV 排 F 浮=G 压强公式: p =S F 液体压强公式:p =ρgh 帕斯卡原理:∵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 或写成:1 2 2 1 L L F F = 滑轮组: F = n 1 G总 s =nh 对于定滑轮而言:∵n=1 ∴F = G s = h 对于动滑轮而言:∵n=2 ∴F = 2 1 G s =2 h 机械功公式: W=F s 功率公式: P =t W 机械效率: 总 有用 W W = η ×100% 热量计算公式: 物体吸热或放热 Q = c m△t (保证△t >0) 燃料燃烧时放热 Q放= mq ★电流定义式:

t Q I = 欧姆定律: R U I = 电功公式: W = U I t W = U I t 结合 W = U I t 结合 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W 如电热器。 电功率公式: P = W /t P = I U 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表达式:I =I 1=I 2 电压: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表达式:U =U 1+U 2 分压原理:21 2 1R R U U = 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表达式:2 1 2 1R R P P = 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表达式:I =I 1+I 2 分流原理:12 2 1R R I I = 电压: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表达式:U =U 1=U 2 并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表达式:12 2 1R R P P = ---------------------------------------------------- 补充公式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八章力与运动 1、合力的概念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或者说,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那么,能够代替那两个力作用效果的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2、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方向相同。 3、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4、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5、惯性: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练习题及解析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练习题及解析 一、运动和力 1.盐城市区支付宝共享单车几乎遍布了每个小区,极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自行车上为了减小摩擦的地方是 A.自行车把手为橡胶材质B.自行车轮胎上刻有凹凸的花纹 C.在自行车轮轴处加润滑油D.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闸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自行车的车把为橡胶材质,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自行车轮胎上的花纹,这是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在自行车的轴承中加润滑油,使接触面彼此分离,可以减小摩擦,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D.刹车时用力捏闸,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2.小明同学喜欢动手用简易器材探究物理问题.某天,他用一块较长的木板N与木块M 及弹簧测力计,按如下方法研究滑动摩擦力有关的因素.先将长木板N平放,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M在N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甲,此时木块M所受滑动摩擦力为f甲;然后再将N支起,仍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M沿N斜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乙,此时木块M所受滑动摩擦力为f乙.对小明同学的实验讨论正确的是() A.两次M所受滑动摩擦力f甲<f乙 B.小明实验是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C.乙情况弹簧秤的示数等于f乙 D.小明实验时控制相同的量是接触面积大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甲在水平面上移动,乙在斜面上运动,则甲的压力大于乙的压力,所以甲中受到的摩擦力大于乙中受到的摩擦力.所以A错误;

B.两次实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压力大小不同,所以是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因此B正确; C.在乙中,拉力不仅要克服摩擦力的大小,还要克服重力,所以拉力大小大于摩擦力.所以C错误; D.这两次实验中,控制的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所以D错误. 3.在水平面上有甲、乙两个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某段时间内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这段时间内甲、乙两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情况是 A.两物体都受平衡力作用 B.两物体都受非平衡力作用 C.甲受非平衡力作用,乙受平衡力作用 D.甲受平衡力作用,乙受非平衡力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 由图象可知:甲的速度大小不变,因此甲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平衡力作用; 乙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因此乙做变速直线运动,乙受非平衡力作用; 故D正确. 4.如图所示,单摆中的小球在ABC间不停地往复运动,如果不考虑阻力的影响,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小球在A、C处的势能最大 B.小球在B处只受重力作用

运动和力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运动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B.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C.若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将逐渐停下来 D.物体受到不为零的合力,但其运动方向可能保持不变 2.一个竖直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的管道如图甲所示,利用拉力F将一木块从管道的左端竖直拉进,右端竖直拉出。已知管道中的竖直管口对木块的挤压作用相同,并测得拉动全过程中拉力和木块移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受到的重力为2N B.4~6秒,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8N C.0~2秒,木块受到的合力为7N D.2~4秒,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最大 3.如图甲所示,小球从某高度处由静止下落到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上并压缩弹簧.从小球刚接触弹簧到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得到小球的速度和弹簧被压缩的长度△L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b为曲线最高点.不计空气阻力,弹簧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发生弹性形变,则小球() A.在a处弹簧的弹力最大 B.在b处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 C.从a到c过程中,小球的速度逐渐减小 D.在b处小球受到的弹力与它所受的重力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 4.如图所示,将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弹簧正上方O点释放一个重为G 的金属小球,下落到A点时与弹簧接触并压缩弹簧至最低点B点,随即被弹簧竖直弹出(整个过程弹簧在弹性范围内)。

A.小球在A点时速度最大 B.小球在B点时受平衡力 C.小球从A点到B位置先做加速运动再做减速运动 D.小球从A点到B位置做减速运动 5.下列体育项目中的一些现象,不能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来解释的是 A.跳水运动员踩踏跳板,身体向上跳起 B.滑冰运动员用力推墙,身体离墙而去 C.铅球运动员投出铅球后,铅球在空中会下落 D.游泳运动员向后划水,身体前进 6.弹跳杆运动是一项广受欢迎的运动.其结构如图甲所示.图乙是小希玩弹跳杆时由最低位置上升到最高位置的过程,针对此过裎(处在最低位置时高度为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在a状态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小希的动能为零 B.a→b的过程中,弹簧的弹力越来越大,在b状态时弹力最大 C.b→c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希的重力势能 D.a→c的过程中,小希先加速后减速,在b状态时速度最大 7.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矿泉水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瓶对桌面的压力与水瓶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水瓶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水瓶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水瓶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水瓶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 D.水瓶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水瓶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 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 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 , B 、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1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v s t = t s v = v t s =

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五)28运动和力之体育运动专题

运动和力之体育运动专题 1.(2019盐城,13)4月28日,马龙夺得2019年布达佩斯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成为54年来获得三连冠的第一人。决赛中,马龙将迎面飞来的球扣回,这一现象表明球受到的作用力改变了球的_______,该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球离开球拍后,由于__________仍向前运动。 2.(2019辽阳,9)如图是棒球比赛时,向斜上方击球时的情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击球的一瞬间,棒对球的力大于球对棒的力 B.球在上升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C.球上升到最高点时,若所受力全部消失,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D.球下落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因为重力改变了球的运动状态 3.(2019巴中,23)巴中市中学生足球比赛中,守门员用头将足球顶出球门后,足球继续向前运动,这是由于足球具有,同时也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4.(2019宁夏,13)如图8所示,冰壶比赛时.运动员穿的两只鞋鞋底材质并不相同,蹬冰脚的鞋底为橡胶制成,滑行脚的鞋底为塑料制成。蹬冰脚的鞋底用橡胶制成的道理是:________;若5s内冰壶向前滑行了3m,此过程中冰壶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5.(2019兰州,20)足球守门员对足球的作用力可使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排球拦网队员对排球的作用力可使排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这些实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如图所示,汽车在紧急刹车时,车内的人会向前“冲”,这是由于车内的人具有。因此,为防止不必要伤害事故的发生,在乘车时司机和乘客一定都要系好安全带。

6.(2019荆门,20)平衡车在当今是非常时尚的交通工具,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下列关于平衡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平衡车踏板上有凸凹不平的花纹,可以增大踏板与脚之间的摩擦力 B.平衡车车轮做的比较宽厚,可以减小车轮与地面之间的压强 C.平衡车加速上坡时,动能和机械能都增大了 D.人站在车上匀速行驶时,人的重力与地面对车的支持力大小相等 7.(2019咸宁,17)如图所示,玩滑板是青少年比较喜欢的一种运动。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A.人和滑板滑行的速度越快,惯性越大 B.滑板底部安装有滚轮,是为了增大对地面的压强 C.人对滑板的压力和滑板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人和滑板从运动到静止的过程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8.(2019潍坊,9)2019年4月28日,第5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在匈牙利结束,中国乒乓球队时隔八年再度包揽单项赛全部五枚金牌。如图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场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乒乓球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击球时,球和拍都会发生弹性形变 C.球在空中运动时,运动状态不变 D.球被水平击出后,若所受外力全部消失,球将立即竖直下落 9.(2019泰安,7)关于惯性,下列四个现象对应的说明正确的是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考物理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4.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5.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控制噪声、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6.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人耳刚刚能听到的声音为 0 dB 7.声音的利用: (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第二章物态变化】 8.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9.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0.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1.物态变化: (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 (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 (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 (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 (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 (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 12.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 13.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14.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1)雾、露――――液化(2)雪、霜――――凝华 15.使气体液化的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第三章光现象】 16.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7.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17.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射击瞄准、小孔成像。 18.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19.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类 20.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所成像的是虚像。 21.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另: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22.光的色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3.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24.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25.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作用是热作用――红外线烤箱、电视遥控 (2)紫外线: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验钞、杀菌 【第四章透镜及其作用】 26.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7.平行光通过透镜的光路图:通过透镜的三种特殊光线:

第八章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及解析

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一只木箱,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为一对平衡力 B.木箱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 C.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 D.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木箱对地球的吸引力为一对平衡力 2.如图所示,一轻弹簧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连接一小球。开始时小球静止在O 点,将小球向下拉到B点,释放小球,已知AO=OB,研究小球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和运动情况,则() A.小球运动到O点时将停止运动并保持静止 B.小球运动到A点时将停止运动并保持静止 C.小球从B运动到O的过程中弹力大于重力、速度不断增大 D.小球从O运动到A的过程中弹力大于重力、速度不断减小 3.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桌面受到杯子的压力就是杯子的重力 B.杯子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杯子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桌子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杯子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杯子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4.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上,重为10N的物体在F=5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由A点匀速运动到B点,此时撤去拉力,物体继续向前运动到C点停下来,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AB段摩擦力等于10N B.物体在AB段摩擦力小于5N C.物体在BC段摩擦力等于5N D.物体在AB段摩擦力大于BC段摩擦力5.把一个重为G的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如果物体在空中运动时所受的空气阻力大小恒定为f,则该物体在上升过程与下降过程中所受重力和阻力的合力分别为F上、F下,则()A.F上 = G B.F上>G C.F下 = G D.F下>G 6.值日时,小东提着一桶水走进教室.下列情况中,属于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是: () A.水桶对人的拉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 B.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人的拉力 C.水桶受到的重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 D.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地球的引力

2020年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

《运动和力》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 、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 , B 、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1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v s t = t s v = v t s =

物理运动和力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物理运动和力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运动和力 1.如图所示,用F=6N 的水平向右的拉力拉动物块 A 时,物块 B 静止不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4N,则物块 B 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为() A.6N,向左B.4N,向右C.6N,向右D.4N,向左 【答案】B 【解析】 【详解】 以B为研究对象,B在水平方向受弹簧测力计对其向左的拉力和物体A对其向右的摩擦力作用。因为B静止,所以这两个力平衡,大小相等。所以物块 B所受摩擦力为4N,方向向右。故选B。 2.小明同学喜欢动手用简易器材探究物理问题.某天,他用一块较长的木板N与木块M 及弹簧测力计,按如下方法研究滑动摩擦力有关的因素.先将长木板N平放,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M在N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甲,此时木块M所受滑动摩擦力为f甲;然后再将N支起,仍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M沿N斜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乙,此时木块M所受滑动摩擦力为f乙.对小明同学的实验讨论正确的是() A.两次M所受滑动摩擦力f甲<f乙 B.小明实验是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C.乙情况弹簧秤的示数等于f乙 D.小明实验时控制相同的量是接触面积大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甲在水平面上移动,乙在斜面上运动,则甲的压力大于乙的压力,所以甲中受到的摩擦力大于乙中受到的摩擦力.所以A错误; B.两次实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压力大小不同,所以是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因此B正确; C.在乙中,拉力不仅要克服摩擦力的大小,还要克服重力,所以拉力大小大于摩擦力.所以C错误; D.这两次实验中,控制的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所以D错误. 3.如图所示,C是水平地面,A、B是两个长方形物块,F是作用在物块B上沿水平方向的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梳理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 =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量程是指它的测量范围;分度值是指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2)使用时要注意 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③ 厚尺子要垂直放置④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5、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6、特殊方法测量 (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2)卡尺法(3)代替法 时间的测量 1h=60min 1min=60s 运动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