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蜀文化景观的类型研究

巴蜀文化景观的类型研究

巴蜀文化景观的类型研究
巴蜀文化景观的类型研究

文化景观的类型

重庆巴渝园:总的风格趋向是“质朴、粗犷、含蓄、飘逸”,表现是典型的巴渝文化和悠久的文化背景,追求开合自然的山地流动空间效果,创造三峡库区亚热带丛林

小环境的生态空间。

选择这样的题目进行研究有这样的前提:文化景观具有区域性特点,区域性是所有地理事物的共性,是人文地理学的三大特性之一。文化景观的存在以区域为依托,任何文化景观都存在于一定的区域,物质文化景观因为其实体性而占有特定的区域,非物质文化景观也要以区域为载体才能显示出它的存在。文化景观区域性的形成取决于两大要素: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区域内以一致性为主,区域间以差异性为主,因而文化景观既是地理区域分异的结果,同时又是地理区域划分的重要依据:从自然环境来分析文化景观的区域性,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如盆地的封闭性容易使盆地居民产生一种特殊的环境感应心理——盆地心理,盆地文化内聚性和封闭性十分明显。

其次,由于文化景观具有时代性,将景观视为历史时代的“文本”,是一本说明书,通过对它的阅读去发掘历史,通过一个地区新旧历史景观的对比,分析其历史演进变化,进而获取对该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社会文化的嬗变。

人文环境来分析文化景观的区域性:人文环境即社会环境,包括人口密度、劳动力、资本、交通、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组织等,都属于人类社会。

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 文化景观遗产类别的出现, 使得《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和执行特点也有了一些变化, 今后的世界遗产认定, 会越来越向认可文化和自然遗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努力[4][4] 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编. 世界遗产与我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9.。这种类型的遗产出现的意义

遗产保护运动的发展演进过程特点:从点——>面——>线——>;从自然和文化的单一保护到将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在1992 年第16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将文化景观纳入到文化遗产中的特殊类型。

最早进行文化景观研究的是地理学家Carl Sauer, 他认为“文化是催化剂, 自然是媒介, 文化

景观是结果”。这成为该定义的基础。卡·索尔于1915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地理系的博士学位,曾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地理系主任长达30余年,他所创建的伯克利文化生态学派,因重视区域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逻辑关系而蜚声国际历史地理学界。

不同地区国家对文化景观的定义有其自己的界定:

如美国的国家公园管理署则将文化景观定义为一个地理区域联系着一个历史事件、活动、人物或展示其他的文化或美学价值。

加拿大国家公园管理署认为一处土著的文化景观是土著居民同土地长期和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体现出价值的地方,它体现了自然和精神环境的一致, 体现了地方精神、土地利用和生态学的传统知识[9]。

另外, 台湾的《文化资产保存法》将文化景观定义为神话、传说、事迹、历史事件、社群生活或仪式、行为所定著之空间及相关联的环境。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关注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景观,人文地理,2006年第5期:61-65

在国家遗产当中, 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文化景观类型。《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标准》( 建城[2005]56 号) 特别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事实上, 我国绝大多数的风景名胜区、风景旅游区都是大自然和祖先共同创造的[14], 是人与自然共同的杰作, 是文化景观。谢凝高.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复兴山水文明[J]. 中国园林,2000,(2):36-38.

点是指文物保护,面是指历史城镇、街区的保护;线性廊道保护,

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景观是文化地理学着力研究的五大主题之一,通过阐述巴蜀文化景观的组成及特点,揭示地理环境对巴蜀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影响,同时也揭示出其它文化隋巴蜀文化景观的渗透和侵入。

关于文化景观的定义,有的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我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李旭旦教授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1] 李旭旦.人文地理学[M]. 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

综上所述,文化景观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团, 为了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 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景观。文化景观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 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研究现状:自上世纪中外学者掀起了文化景观研究的浪潮, 我国学者黄成林、刘岩、王启文等深入研究了若干地域的文化景观, 张晓虹、朱竑则从文化景观的层面进行了陕西省、海南省文化区划, 但迄今为止, 尚没有学者对巴蜀文化景观进行系统研究,从建筑学学科的角度去探索。

——多元文化景观

?移民文化景观: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交融, 并积淀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 - 移民文化景

观, 移民文化景观当地在语言、饮食、服饰、宗教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丰富的文化景观系统

文化景观系统是指由许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构成的文化有机整体,如语言、习俗、服饰、文学、艺术、饮食、生产方式、制度等文化要素构成。在此将巴蜀多元文化景观由若干文化景观因子与文化景观丛组成,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构成了复杂的互动结构的文化景观系统。

线型文化景观作为目前重要的一种遗产类型,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注意文化景观在分布上的均衡性。挖掘过去不太重视的又有一定文物价值的景观价值的发掘和整理,有利于树立地区景观的品牌形象和核心景区的拓展。

我国的文化景观发展之路

我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吴其付,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兼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旅游科学,2010年10月:第24卷第5期:25-31 关于我国文化景观类型的探讨

巴蜀文化景观时空分布特点的研究目前还处于空白,有待填补。

根据流域分布来看:(巴蜀文化景观分析)

黄河流域——无

长江流域——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

重庆:大足石刻

在划分文化景观类型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不能把划分自然景观的方法套用到

文化景观的划分上; 第二, 文化景观的划分必须采取定量和主观感知相结合的方法; 第三, 要注意景观要素在组合上的相关性。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3月第19卷第1期:71-80

1.会馆文化景观

成都是一座移民城市,据载,清代至民国年间,四川计有会馆1400余所,全部兴建于清代,以湖广会馆数量最多。会馆成为外省人在此的精神家园。对于清代成都人口构成的形象描述可以从《锦城竹枝词》中得知:“大姨嫁陕二姨嫁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体现出族群的杂居和文化的交融另一座城市文化丰富多样。

历史上的“五次大移民”事实上构成了成都人文的五次大整合。与其盆地的积聚效应异曲同工之妙,地理意义上的盆地有如“水库效应”——兼容并蓄,融合发散。

2.茶文化景观

茶马古道。蒙顶茶:近雅安名山县境之蒙山,山顶多雾,以产茶著名。

《华阳国志》记载,川茶在周武王时(公元前1058年)已列为贡品。陆羽在其《茶经》中称赞四川蒙顶茶,是天下第一茶。

蒙顶茶、峨眉山茶、青城茶、屏山茶并称为“四大名茶”。

3.水利文化景观

都江堰水利工程于2000年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无忧旱涝”。

4.书法文化景观

5.农业文化景观

——农业生产中遵循的“三才”(天、地、人)理论、“三宜”(时宜、地宜、物宜)原则及两大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是我国古代最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论思想的生动体现。

四川历史上唯一一部农书——《三农记》,清乾隆人,作者张宗法,号为了翁。所谓三农,是指平地农、泽农和山农。

——精湛的井盐技术,四川为我国井盐的发祥地。至迟于公元前255-前251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井盐开采历史上主要集中在四川,有保存完好的巫溪大宁盐场国家级天然盐业博物馆,“盐都“自贡展现了井盐科学技术这拿过许多领先于世的发明创造。

6.丝绸文化景观

黄帝元妃西陵氏(嫘祖)发明蚕茧、丝带和丝线。为广汉人,即古盐亭人。养蚕始祖的故里有60多处因其诞生于此、活动于此、安葬于此而得名的人文地名。

有关她养蚕、抽丝、织绢、制衣等圣迹四十多处,主要有北宋的雍江招葺院龙凤山嫘祖殿庆嫘祖寿诞疏文、盐亭县高灯镇水丝山嫘祖庙1936年祭蚕神文和金鸡、高灯镇嫘祖墓碑。这里遗存的文化景观是探索丝绸之源的珍贵遗址,如嫘祖穴、嫘祖山、嫘祖坪、嫘祖井、嫘祖湖、嫘祖成长的王凤岩、轩辕坡、上下将军坡、青龙场、还有嫘祖从事蚕事的茧子山、三锅桩、蚕丝山、水丝山、丝源山等勾勒出了古先民门勤劳栽桑养蚕织绢的劳动场景。证明了这里是蚕丝的发祥地。

这里有诸多的神话故事,引申茅盾文学家的话:“历史学家可以从神话中找出历史来,信徒们找出宗教来,哲学家就找出哲理来。”同理,建筑景观师可以复原生活的场景。

7.遗址文化景观

1995年在成都近郊相继发现了比三星堆遗址更早的新津宝墩龙马古城、都江堰芒城、温江鱼凫城和郫县古城等多处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时期的史前遗址,进一步证明了史前长

江文明的存在。

8.工业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等方面,在城市郊区,由于城市向外蔓延和工业的郊区化,原有的农田景观向城市景观、工业景观、交通景观等转化,土地利用由农业用地变为城镇用地和工商业用地。因此对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变化的原因进行总结,得出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变迁,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技术进步、横向交流。

对景观做出不同解释的切入角度,对不同类型景观的感知,对景观的态度以及对景观对人类的影响,都说明与文化景观有关的感知和行为研究越来越重要。尽管文化景观是由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影响产生的,但却是由作为个体的人以其特有的方式加以解释。通过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来判断和发现不同的信息。对于同一个景观,会产生出迥然不同的解释:艺术家可能从美学角度来解释景观,科学家可能从生态角度来解释景观;社会活动家可能从混乱和不公平解释景观。

景观具有符号价值,景观能产生使人兴奋或害怕或怀旧等在内的不同态度,不同的态度又通过人们利用和改造景观的方式反映出来。

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3月第19卷第1期:71-80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以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

人文景观定义及分类

人文景观定义及分类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 人文景观在学术界中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定义: 定义1:人文景观是指历史形成的、与人的社会性活动有关的景物构成的风景画面,它包括建筑、道路、摩崖石刻、神话传说、人文掌故等。 定义2:人文景观是指历史、文化的古迹如文物古迹、宗教胜地、民族风情和古建筑等.据《三国志·魏书浩十八记:“庞德常乘白马羽(关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 定义3:所谓人文景观是指可以作为景观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与成就是以人为事件和人为因素为主的景观.如用大黄与苏打配伍组成大黄苏打片,用于调理胃肠,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 定义4:人文景观是指旅游资源所特有的地方特色.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等价值.人文景观带给游客的是形象美和意境美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可反映出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色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 共性 总结以上的定义,都有很多的共同点,就是人文景观具有 1、有旅游吸引力 2、历史性,要求要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积累。 3、文化性,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4、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实物载体,像文物古迹,也可以是精神形式,像神话传说,民俗风情。 人文景观可分为以下四类。 1文物古迹 包括古文化遗址、历史遗址和古墓、古建筑、古园林、古石窟、摩岩石刻、古代文化设施和其它古代经济、文化、科学、军事活动遗物、遗址和纪念物。例如,北京的故宫、北海,西安的兵马俑,甘肃莫高窟石刻以及象征我们民族精神的古长城等等这些闻名于世的游览胜地,都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人文景观。 2革命活动地

巴蜀文化的历史沿革

巴蜀文化的历史沿革 巴蜀是一种特定的称谓,如今可简称为蜀,但在战国以前,巴与蜀是分称的,泾渭分明。“巴”的古义为“吞食大象的巨蟒”,巴文化以重庆为中心,最早源于三峡地区及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重庆、陕西南部及贵州北部地区;“蜀”的古义为“葵中之蚕”,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含川西、陕南、滇北一带。传说,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由此观之,巴蜀的核心区域即为如今的重庆市和四川省。 巴文化 1、早期巴文化。 根据考古发掘和调查,重庆之长寿、江北、巴县、江津、江北、南岸等地,发现了一些遗址,采集和出土了大量石器,岩料是选用长江边的砾石打制加工而成,制作技术分打制、磨制、琢制、打磨相同,打制多于磨制。石器种类丰富,有用于原始农业和砍伐森林的锄、镰、刀、石奔、斧等,也有狩猎捕渔的矛、镞、石球、网坠等。陶器质地粗松,可辩之器形有罐、釜、盆、钵等;三足器和带圈足的器皿,始终没有发现。合川沙溪乡沙梁子遗址,发现了1件尖底角状杯。其遗物所处地层在战国时期巴文化层之下,其年代推测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之际。与此有联系的是在西陵

峡沿岸、清江口一带的二十余处遗址,发现石质工具为主,种类较多,到较晚时间逐渐减少,陶器以鼓肩罐灯形器、夹砂大口缸、夹砂大口尊、尖底杯、竹叶形柄的豆、鸟头把勺等最为典型,与忠县、井沟、巫山大昌坝及三星堆、新繁水观音的夏商时期的文化因素一致。陕西南部汉江上游的“白马石类型”也发现尖底罐、高柄豆、小平底器但没有鸟头把勺。经济生活是以渔猎、粗放式原始农业为主,获取生存资源的工具是用江边砾石打制而成,石制工具发达,制陶技术简单,遗址分布密集,但每处面积不大,表明每处聚集人口不多,显示出直接占有自然资源的特征。 早期巴文化是由嘉陵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氏族或部落联盟组成的文化构成,其间当然也有差别,但毕竟都处于山险水边的自然环境,自然能融入在一起,共同组成早期巴文化的要素。 2.春秋时期的巴文化。 杜宇之前,川西早有农业,但蜀人尤崇杜宇,足见他主要贡献是在农业技术的传播、提高方面。若此,巴亦化其教,改变原有粗放农业;在社会结构方面,仍以部落为主。但随着邻近楚国的逐步强大而略有改变,有“巴子”、“巴师”、“行人”。与楚或通婚,或交战,成为楚之附庸。地域范围得以扩大。春秋时期是巴文化发展的过渡阶段。 3.战国时期的巴文化。 这一时期是巴文化青铜文明兴盛的时期,其青铜器主要包括

(完整版)重庆巴蜀中学高2017级高一(上)期末物理试卷及其答案

2014-2015重庆巴蜀高一(上)期末 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研究地球的公转不能把地球当成质点 B .空间站中的物体由于处于失重状态会失去惯性 C .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才和路程相等 D .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物体的重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如图所示为质点B 、D 的运动轨迹,两个质点同时从A 出发,同时到达C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点B 的位移大 B .质点D 的路程大 C .质点D 的平均速度大 D .质点B 的平均速率大 3.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Ⅰ、Ⅱ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在0-t 0时间 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Ⅰ、Ⅱ两个物体所受的合外力都在不断减小 B .Ⅰ物体的加速度不断增大,Ⅱ物体的加速度不断减小 C .Ⅰ、Ⅱ两个物体在t 1时刻相遇 D .Ⅰ、Ⅱ两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都是 12 2 v v 第2题 第3题

4.一个质量为50kg 的人,站在竖直向上运动的升降机地板上,升降机加速度大小2m/s 2, 若g 取10m/s 2,这时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可能等于( ) A .400 N B .500 N C .700 N D .0 5.在地面上方某处,将一个小球以V=20m/s 初速度竖直上抛,则小球到达距抛出点10m 的 位置所经历的时间可能为(g=10m/s 2)( ) A . 2S B .(2- 2)s C .(2+2)s D .(2+ 6)s 6.如图所示,清洗楼房光滑玻璃的工人常用一根绳索将自己悬在空中,工人及其装备的总重量为G ,且视为质点.悬绳与竖直墙壁的夹角为α,悬绳对工人的拉力大小为F 1,墙壁对工人的弹力大小为F 2,则( ) A .F 1= sin G B .F 2=Gtanα C .若工人缓慢下移,增加悬绳的长度,则F 1与F 2的合力变大 D .若工人缓慢下移,增加悬绳的长度,则F 1减小,F 2增大 7.如图所示,传送带向右上方匀速运转,若石块从漏斗里无初速度掉落 到传送带上,然后随传送带向上运动,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石块落到传送带上可能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 B .石块在传送带上一直受到向右上方的摩擦力作用 C .石块在传送带上一直受到向左下方的摩擦力作用 D .开始时石块受到向右上方的摩擦力后来不受摩擦力 8.一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5m/s ,它在一条河宽150m ,水流速度为4m/s 的河流中渡河, 则该小船( ) A .不能到达正对岸 B .渡河的时间可能小于30s C .以最短位移渡河时,位移不能为150m D .以最短时间渡河时,它沿水流方向的位移大小为120m

历史文化名人郭沫若品牌及其价值研究综述

历史文化名人郭沫若品牌及其价值研究综述 我国对名人品牌及其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当代名人身上,对历史文化名人品牌及其价值研究稀少。关于历史文化名人郭沫若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郭沫若本人及郭沫若作品的研究,成果还比较丰富;但关于沫若品牌及其价值研究的文献很少。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对沫若品牌及其价值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品牌及其价值;历史文化名人;郭沫若;研究;综述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沫若品牌是一个多维度、宽领域的世界性品牌,具有重要的品牌价值。本文拟就沫若品牌及其价值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并厘清沫若品牌及其价值研究的重要意义。 1关于名人品牌及其价值的研究 对于一般性品牌及品牌价值的评估、管理和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体系比较成熟,国内外每年都在进行品牌价值评估就是相关理论的广泛应用。但对于名人品牌及品牌价值,尤其是历史名人品牌及品牌价值的研究成果相当稀少,且缺乏深度。在名人品牌方面:刘琴(2003)从体育名人品牌经营的角度谈到了经营名人品牌。Rita(2007)以“李宁品牌”为例研究了服装名人品牌问题。韩雪(2010)以姚明为样本研究了名人品牌形象塑造问题。吴绵从(2008)小沈阳代言长城酷熊汽车、菲丽西(2007)从李宇春、郭德纲、黄健翔三人、段弘(2008)从刘翔退赛分别谈到了名人品牌代言问题。在历史名人品牌方面:王律(2009)谈到了打响石家庄名人品牌。沈赤兵(2007、2009)谈到了黔苏两省共享沈万三历史名人品牌,要重视贵州历史名人品牌的超强传播功能。周孝君,罗宗良(2009)研究了巴蜀文化名人国画大师张大千文化品牌的风险问题。在名人品牌价值方面:孟孜(2008)研究了我国体育明星的品牌价值及其开发。朱海静(2006)进行了我国企业职业经理人个人品牌价值评估研究。在历史名人品牌价值方面:古诺,吴力(2005)谈到了茅盾文学奖品牌价值流失。周晓云,沈赤兵(2010)研究了历史名人沈万三的旅游文化品牌价值。 2关于沫若品牌及其价值的研究 郭沫若研究是与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同时起步的。郭沫若研究及其发展变化,不仅鲜明地反映现出郭沫若作为一代文化伟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还在相当深广的层面上体现出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历史进程中的某些重要足迹。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郭沫若本人及郭沫若作品的研究,成果还比较丰富,但与同时代的鲁迅相比还相形见绌,研究人数不够多,研究机构主要以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及其出版的《郭沫若学刊》为主。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独立。我自己是四川人,过去对此感觉不明显。后来一位在中国各个地方教过英语的美国老师告诉我,她发现四川人和别处人不同,很独立,不太容易听人的话。过去有个名对联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这是明末清初的话,到清末民初似也如此),大致也反映出这一特点。巴蜀文化与周边西南的云、贵、藏,西北的陕、甘、青,甚至远到东南亚的文化,都有一些相似,又都不那么一样。 当然,作为中国文化之一部分,巴蜀文化是中国文化之下的一个区域分支,还是存在于某一特定区域的中国文化,是可以斟酌的。换言之,中国文化不必是由一个个可区隔的子文化相加而成,而是中国之内各地方人共同分享又各自表述的一个文化;共享者反映共性,各表者表现个性。梁启超早就说过:“自春秋以降,我族已渐为地方的发展,非从各方面综合研究,不能得其全相。”因此,要“了解整个的中国,非以分区叙述为基础不可”。只有通过“分区叙述”以展现个性,才能够真正了解“整个中国”的共性。以下所说的巴蜀文化或区域文化,大体都基于这一视角。

三星堆青铜面具 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是中心或主体基本稳定,边缘却伸缩波动,变多于定。巴蜀文化亦然,它不仅在时序上是流动发展的,对外也始终包容开放,没有太强的排他性。在长期持续的互动中,外在因素时常内化于巴蜀文化之中,进而物质化于我们这几天看到的历史遗迹和民风民俗之中。从三星堆到金沙的出土物事可以看出,从很早开始,巴蜀文化就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和中原不甚同;但又一直和中原保持接触,与中原文化关联密切,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不入流。包括后来文翁的教化作用,影响恐怕也没有教科书上说的那么大。 司马相如的学问,就是在文翁入蜀之前修习所得。蒙文通先生曾细考其文,发现他“所用词语,多本‘六经’”。故在文翁办学之前,“六经之学已传于蜀”。四川既然出过这样可以影响全国而且带动风气(后来赋的文体很流行)的人物,文翁开发的必要性就减小了(除非文翁入蜀更早)。且文翁带来的不必就是我们后来理解的那个儒学文化。那是中原重黄老的时代,长安就正在重黄老,他会带

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_汤茂林

收稿日期:1999-05;修订日期:1999-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671030)和江苏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JW 970133) 作者简介:汤茂林(1967-),男,讲师。199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1996年起在中科院南京 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领域涉及文化地理、城市地理等,在“T he J o urnal of Chinese Geog ra phy ”、“人文地理”、“城市规划”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合著《人文地理学》等。 文章编号:1007-6301(2000)01-0070-10 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 汤茂林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南京,210097) 摘要:文化景观作为文化地理学的一大研究主题,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景观和 文化景观的内涵出发,从文化景观起源和变迁、文化景观感知和解释、文化景观组成、文 化景观类型、景观生态、景观保护和规划等六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文化景观研究的近今进 展。 关 键 词:文化景观;景观生态;景观保护和规划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景观是文化地理学的五大研究主题之一[1~3]。尽管近几十年来随着对科学分析、理论、建模和计量方法的日益重视,景观研究的重要性下降了,但“景观的辨别、描述和解释长期以来一直是地理学的一个主要工作”[4]。本文试图对文化景观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1 景观与文化景观 1.1 景观内涵 景观一词在古代是指可证明由个人或集团所拥有的一块土地。后来,受到荷兰画家(他们把景观看作是风景画)的影响,景观被赋予更现代的含义[5] 。Hamerton (1885年)给出了景观的现代用法,即特定地点所能看到的全部地表[6]。 由于景观内涵的不确定性,在地理学家中已经引起了相当的混乱。对不同的观察者而言,同一景观意味着不同的事物。Mikesell 写道:“当地理学家谈到景观的`客观现实’,并试图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时,对景观的两种流行看法及其主观泛化造成了持续不断的困难”[4]。Har tsho rne 较详细地描述了围绕景观一词的混乱情况[7]。他指出:在近代地理学中,对景观的重视可追溯到早期德国地理学家和landsc haft 一词;在德语中,landschaf t 一词通常用来表示对土地的感知或者面积有限的一块土地;“尽管一般德国地理学家在演讲中提到的多种可能意义至少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引起了某种混乱,但正是在最近几十年内随着景观这一极为重要的词在地理学语言中的建立,它所产生的混乱才在地理思想的各个领域中蔓延开来”[7]。尽管人们对景观一词有一些误解,但人们仍将继续使用景观一词。第19卷第1期 2000年3月 地 理 科 学 进 展PRO GRESS IN G EO G RAP HY V ol.19,No.1M a r.,2000

巴蜀地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巴蜀地域文化试题 2012年1月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得分评卷人 一、列举题(每题5分,共30分) 1. 请简述什么是四川路。 答:公元1001年(北宋真宗咸平四年),北宋政权将巴蜀故地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至此"四川"正式得名。 2.请列举四川从古到今的6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答:司马相如《子虚赋》、《天子游猎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蜀道难》等;苏轼《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郭沫若《女神》、;巴金《激流三部曲》、《随想录》;沙汀《淘金记》;艾芜《南行记》;周可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3. 请列举诸葛亮治蜀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继续推行联吴拒魏政策、实行法制、重视人才、任人为贤、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南征、北伐。 4.请列举15处四川的风景名胜古迹。 答: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黄龙溪、金沙遗址、大足石刻、乐山大佛、三星堆、瓦屋山、碧峰峡、白龙宫、龙池风景区、黄龙寺、剑门蜀道、蜀南竹海、四姑娘山、武侯祠、稻城、卧龙保护区、蒙山、海螺沟、杜甫草堂、罨画池、沪沽湖、望江楼、米亚罗、西岭雪山、九寨、贡嘎山、天台山、西岭雪山、白龙湖、诺水河、龙池、二滩、海螺沟、合江佛宝、盐亭高山、剑门关、七曲山、广元天台、二郎山等。 5.请简述落下闳及其太初历。 答:落下闳(大约公元前156~前87年),中国西汉著名的民间天文学家,字长公,巴蜀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4年),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全国文学家。落下闳经同乡谯隆推荐,由故乡来到京城长安。改革历法的工作由太史令司马迁主持。经过反复讨论,决定采用落下闳、邓平的改革方案,并由落下闳进行运算工作,于公元前104年制定出一部新历。新历已具备了气朔、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内容。它首次提出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的原则和135个朔塑月中有23个食季的食周概念,并建立了一套推算五星位置的方法,为后世历法的树立了范例。新历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汉武帝决定采用新历于地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新历因而被称为太初历。太初历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历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重庆巴蜀中学物理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重庆巴蜀中学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初三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1.小苗利用刻度均匀的轻质杠杆进行“探究杜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已知纡个钩码重 0.5N。 (1)实验前,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左端下沉,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半衡。 (2)在图甲中的A点悬挂4个钩码,要使杠杆仍保持水平位置平衡,需在B点悬挂_______个钩码。 (3)如图乙所示,取走悬挂在B点的钩码,改用弾簧测力计在C点竖直向上拉,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测力计的拉力为__________N;若在C点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使之斜向右上方,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测力计的读数将__________(选填“变 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右 3 1.5 变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杠杆在使用前左端下沉,说明左侧力与力臂的乘积大,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2)[2]设杠杆每个格的长度为L,每个钩码的重力为G,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 A L A=F B L B,得 4G×3L=F B×4L 解得 F B=3G 即需在B点处挂3个钩码。 (3)[3]取走悬挂在B点的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在C点竖直向上的拉力,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 A L A=F C L C,得 4G×3L=F C×4L 解得 F C=3G=3×0.5N=1.5N [4]如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使之斜向右上方,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动力臂减小,动力要增大,所以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才能使杠杆仍然水平平衡。 2.如图,小明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刻度均匀的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相同的重0.5 N重的钩码若干个。 (1)如图A所示,实验前,杠杆左侧下沉,则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

积累对联——巴蜀文化、民俗、名人

一、巴蜀文化 武侯祠 1.简介: 成都武侯祠,位于成都市武侯 区,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 陵时,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 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 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评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对联赏析: (1)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赏析】这是明代文人游俊题在“三顾堂”正门的对联。 上联是说诸葛亮的前、后两个《出师表》酬答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谊,因为里面提出了用人唯贤,赏罚严明的治国方针,体现了竭智尽忠兴复汉室的愿望,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下联是说诸葛亮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秋万世而不朽,因为里面提出了蜀汉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 (2)收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望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艾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赏析】收二州(指收复东川、西川),排八阵(孔明排八阵图),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点七星灯续命),一心只望酬三顾(报三顾茅庐之恩)。 取西蜀(辅佐刘备占领西川,成就蜀汉霸业),定南蛮(亲征南中,南蛮首领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最后终于臣服蜀汉,不再造反), 东和北拒(东和吴国孙权,北抗魏国曹操),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借东风,火烧赤壁)。 (3)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代赵藩撰成都武侯祠“攻心”联 【赏析】要理解上联的意义,首先要理解两个词组:一是“攻心”。攻心二字出于《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论》,马谡被诸葛亮“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马谡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他认为打仗最重要的是瓦解敌人斗志,收服敌人之心。其意思和《孙子》“上兵谋……下政攻城”相近。这个战略为诸葛亮所赞赏。 二是“反侧”。反侧在这里是不正直、不顺从。《诗、小雅、何人斯》:“作此好歌,以极反侧。”意思是作此歌以穷极其反侧不正之情。《苟子、王制》:“道逃反侧之民。”杨注:“反侧,不安之民也。”故反侧是指一些不安分守法之人。 懂得这两个词组,上联便好解了。意思是说,如果打仗的人,能使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使他不战或不敢

巴蜀文化简介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传说,早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 文化辐射力 巴蜀文化又有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除与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而外,主要表现在对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的辐射,还远达东南亚大陆地区,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元代的双流人费著《岁华纪丽谱》曾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俗尚游乐是巴蜀人的一大特点。所以,巴蜀很早就兴起了旅游习俗,到唐宋时达到顶点。以成都而论,全年的固定的游乐活动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群体出游,并与歌舞娱乐、体育竞技、商贸活动结合在一起,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国蜀汉文化 三国蜀汉文化的中心遗迹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本是刘备墓、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和诸葛武乡侯祠的合祀之地,但人们都用武侯祠这个名称来代称这几处遗迹。诸葛亮作为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受到万世云霄的崇敬,“武侯祠”这一称谓,让我们深深领略到其中历史文化积淀的况味。从武侯祠出发,沿着当年刘备入蜀的路线,可以陆续拜谒大邑子龙庙、德阳庞统祠、绵竹诸葛祠、绵阳富乐山和蒋琬墓、昭化费祎庙和剑阁翠云廊,北出汉中可到沔县定军山诸葛墓和武侯祠。一路上我们尽可以领略历史淘尽千古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铁马金戈变为渔樵江渚的沧桑变化,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南方丝绸之路 远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庆涂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产,而是来自印度洋北部地区的南海,这些都充分证明巴蜀先民与南方世界有

巴蜀地域文化_作业答案(0000)

巴蜀历史与文化作业1 一、选择题(1-10题和21-30题为单选的哦,大家别抄错了哦!) 1、距今200万年前,生活在今四川地区的原始人类是(A)A、巫山人 B资阳人C元谋人D山顶洞人 2、巴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极广,其中内容特别丰富,最令世人瞩目的是(D)A富林文化B羊子山文化C铜梁文化D三星堆文化 3、最早开始修建都江堰水利枢纽前期工程的是(B)A李冰B杜宇C开明D司马错 4、李冰最早在(A)凿井煮盐,开创了巴蜀井真诚业的新局面。A广都B自流井C临邛D郫 5、公元前106年,西汉王朝在巴蜀故地设(B)A巴郡和蜀郡B益州C山川D山峡四路 6、东汉时期,巴蜀盐业迅猛发展,特别是(B)开始用天然气煮盐,开创了世界开然气煮盐的历史。A广都B自流井C临邛D郫 7、公元221年,齐备在成都建立了(D)政权A前蜀B后蜀C成汉D蜀汉 8、公元907年,王建在成都建立了(D)政权A后蜀B蜀汉C成汉D前蜀 9、公元934年,(A)在成都建立了后蜀政权,A孟知祥B孟昶C王建D刘禅 10、唐代,四川制糖业十分发达,制造糖霜技术传入(D)A梓州B简州X蜀州D遂州 11、三星堆文化遗址可能是蜀国(C、D)的都城A蚕丛B柏灌C鱼凫D杜宇、开明王朝 12、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ABC)率大军伐蜀,蜀国灭亡A张仪B司马错C都尉墨D安阳王E李冰 13、汉代巴蜀的金银工艺技术很高,其技法有(ABC)A金银错B鎏金C锃金我D仓金 14、南北朝时期,益州先后国南北朝的(ABCFH)所统治A宋B齐C梁D陈E北齐F北周G东魏H西魏 15、诸葛亮治蜀采取了(ABCD)等措施A继续推行联吴拒魏政策B实行法制、重视人才、任人为贤C务农殖谷、闭关息发D南征北伐 16、诸葛亮为巩固南征胜利成果,采取了(ABCD)等措施A调整南中行政区划健全郡县制B移南中劲卒青羌余家人入蜀C把夷帅徙置成都为官D派人到南中推广牛耕技术 17、唐肃宋时期,唐代巴蜀地区的主要行政区划是(ABC)A剑南东川B剑南西川C山南西道 18、隋唐时期,蜀锦生产主要集中在(ABC)A成都府B蜀州C绵州 19、隋唐时期,巴蜀地区商业十分繁荣,主要商业城市有(ABCDE)A成都B梓州C陵州D阆州E夔州 20、隋唐时期,蜀罗主要生产地在(ABCD)A成都府B蜀州C彭州D汉州 21、公元993年,王小波在青城发动起义,994年起义军攻下成都,建立了(A大蜀)政权 22、宋代四川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北宋时期,成都出现了(C)C交子 23、公元1286年,元朝设(D)从此开始了四川独立建省的历史。D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24、1644年12月14日,张献忠在成都产(B)政权B大西 25、明朝万历年间(A)种植引进四川。A草棉 26、1835年,在今四川自贡市境内,钻出了井深101.42M的(A),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过千M的深井,A焱海井 27、1978年开始,四川在农村试行“凶产到组”责任制。(A)首先进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联产计酬”实验,并取得成功,开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A广汉金鱼公社 28、 15ABCD 16ABCDE 17ABC 18ABC 19ABCD

2021届重庆市重庆巴蜀中学高三(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物理试题

2021届重庆市重庆巴蜀中学高三(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 物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如图所示,在水平向左的推力F作用下,a、b、c悬空靠墙均处于静止状态,对于a、b、c三物体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受到的两个静摩擦力方向均竖直向上 B.b总共受到四个力的作用 C.c总共受到四个力的作用 D.a与墙壁摩擦力的大小随F的增大而增大 2.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街上看见某品牌汽车尾部标有“40TFSI”字样于是回家查询资料了解到其数值“40”是表示该车辆从静止加速到100km/h过程所获得最大加速度 的10倍(且该加速度单位由国际单位组成)。那么该车从静止加速到100km/h所需最小时间约为() A.6s B.7s C.8s D.9s 3.滑雪是冬奥会的比赛项目之一。如图所示,某运动员(可视为质点)从雪坡上先后以初速度之比v1:v2=4:5沿水平方向飞出,不计空气阻力,则运动员从飞出到落到雪坡上的整个过程中() A.运动员先后在空中飞行的时间相同

B.运动员先后落在雪坡上的速度方向不同 C.运动员先后落在雪坡上重力做功之比为9:16 D.运动员先后落在雪坡上动能的增加量之比为16:25 4.中国研制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在月球背面软陆。嫦娥四号探测器到达月球引力范围时,通过变轨先进入绕月圆轨道,再经变轨,进入椭圆轨道,其中A、B两点分别为近月点和远月点,如图所示。已知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月球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绕月圆轨道半径为r,忽略地球引力的影响,则嫦娥四号探测器从A点飞到B点所用的时间为() A B C D 5.图甲为一种大型抛石机,将石块放在长臂一端的石袋中,在短臂端挂上重物,爱射前将长臂端往下拉至地面,然后突然松开,石袋中的石块过最高点时就被抛出,可筒化 为图乙所示。将一质量m=80kg的可视为质点的石块装在长L=40 3 m的长臂末端的石袋 中,初始时长臂与水平面成α=30°。松开后,长臂转至竖直位置时,石块在轨迹最高点被水平抛出,落在水平地面上。石块落地点与O点的水平距离s=120m。忽略长臂、短臂和石袋的质量,不计空气阻力和所有摩擦,g=10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块水平抛出时的初速度为50m/s B.重物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石块机械能的增加量 C.石块从到最高点的过程中,石袋对石块做功1.6×105J D.石块圆周运动至最高点时,重力的瞬时功率为3600W 6.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块受水平恒力作用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曲线运动,经过时

何开四-巴蜀文化赋

何开四及其作品 巴蜀文化赋 天地玄黄,远古洪荒。沧海毕,巴蜀立。风光甲天下,人文鼎盛千古。巫山龙骨坡,依稀人类远祖;资阳黄鳝溪,仿佛智人聚落。三代蜀王,演绎古蜀文明;三星伴月,辉映青铜之光。秦扫六合,中原交通,言语文字,始与华同。李冰治水,泽润百代,都江孕育天府;文翁化蜀,礼义兴焉,蜀学比于齐鲁。凿火井于坚崖,开盐泉以斥卤;五尺道上篝火长明,蜀锦铺就丝绸之路。凤求凰兮,有几许浪漫情怀;说古唱今,市井多诙谐之风。锦里风华,百代流韵;三都载赋,五都齐名。巴有将,蜀有相,三国鼎立,诸葛治蜀。五月渡泸,平定南中;九里长堤,岁稔年丰。有道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天下分久亦必合。看旌旗猎猎,王睿楼船下益州;剑门开启,六郡流民入巴蜀。贞下起元,自唐迄宋,巴蜀风光,独擅风流。民勤耕作,禾黍连云,山野无寸土之旷;工商繁华,层楼复阁,腰缠十万下成都。交子通行市廛,蜀版坊间称雄。更兼文光墨宝,诗酒风流。太白仙风、三苏文章,蜀中才子蜀外扬:老杜诗文,放翁墨韵,自古文人皆入蜀。竹枝词、巴渝舞,党项琵琶僚人鼓:四十里城花如海,万方乐奏有夷风。扬一益二称于天下,二江抱城春水长流。狼烟骤起,中原板荡,宋元战争,浴血巴蜀。钓鱼城堡,固若金汤,蒙哥命丧黄泉;大江神臂,同仇敌忾,壮士义薄云天。叹古今兴亡多少事,赛典赤功高抚四川。明末清初,兵祸连结,哀我生民,十室九空。九州大迁徙,湖广填四川。移民文化,因整合而升华;川戏新韵,乃昆高胡弹灯。爰及近代,西风暴烈;仁人志士,血荐轩辕。细检保路风潮、五四运动、泸顺起义、万里长征、八年抗战、解放战争,凌烟阁上,庙食百代,几多将军元帅;艺文载志,星光灿烂,堪称惟蜀有才。移天换斗,安邦兴国;巴蜀重光,万象峥嵘。更喜改革开放,去故鼎新。玉垒浮云锦江水,向阳花木早逢春;高楼大厦连天起,百万川军出夔门。西部开发,历史新机。上下求索,任重道远。江山代有才人出,四川之外有百川。举小平理论之大?,开巴蜀文明之新篇。三星与火箭齐飞;都江共沧海一色;文翁化蜀辉映当代文明,扬一益二风流网络经济。无忝于列祖列宗,造福于后世子孙。纪元晋千,海岳献瑞。国祚其昌,巴蜀其盛。 巴蜀文化墙》解说词 编审李锡炎郭伟 撰稿吕汝伦吴少柏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巴蜀文明灿烂辉煌。五千年岁月悠悠,勤劳、勇敢、智慧的四川人民,在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文明,谱写了壮丽的文化篇章。 巴蜀文化是四川地区古今居住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它可分为巴文化和蜀文化两大系统。巴人的分布以四川东部(今重庆市)为中心,蜀人的分布以四川西部为中心。传说蚕丝是蜀国的第一代国王,先后建都在今天的郫县、成都等地。蜀文化的主要遗迹有新都新繁水观音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等。 巴蜀文化既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大潮中,回顾四川先贤们的伟大创造和开辟之功,对于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加深对四川省情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们选取了四川历史长河中典型而富艺术色彩的十一个片断和人物代表,全方位地展示巴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各组画面采取主题性的集中,按照历史顺序排列,浮雕和画刻浑然一体,气势磅礴,极具艺术魅力。墙前镌刻的《巴

认识世界遗产中的文化景观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目前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存在从西方语境中移植来的概念如何与中国本土环境“耦合”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概念翻译本身已进行了再创造,它的意义得到了再生而不是简单改变,或者说是由一种意义转变成另一个意义,如生态博物馆;另一方面是因为相对应的词汇在国内外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如乡村旅游。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很多概念就无法被有效实践,难以成为规范我国相关行为者活动规则及其认同价值。 以世界遗产类型“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s)”为例,目前,我国只有庐山、五台山和杭州西湖三处文化景观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与我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所折射出的景观价值差距甚远。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并不是中国有意规避文化景观类别,而是遭遇了概念迁移引发的本土适用问题。 文化景观作为一种全新的遗产类型,是在1992年第1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提出来的。会议将其诠释为“人类和自然的共同作品”,作了如下三种分类并制定了标准: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和关联性文化景观。之前实施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以下简称《公约》),虽然本意是要将自然和文化的价值公平对待,但由于深受西方“人和自然对立”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公约》对世界遗产的划分还是泾渭分明。例如,文化遗产多局限于单体或点状式的文物、建筑或构筑物,缺乏对所依附环境的关注;自然遗产则强调的是自然本身的生物或美学价值,以及较少人文痕迹,从而导致那些文化和自然紧密交织在一起的遗产被人为地切割和分离。双重遗产一定程度消解了自然和文化的对立关系,但仍未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文化景观的提出似乎弥合了世界遗产操作指南中自然和人文之间的裂痕,使得任何人类遗产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归宿。 世界遗产所采用的文化景观概念深受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的影响。根据西方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自然界是外在于人的存在,因而人与自然之间呈现一种对立的态势。景观是传统的生活方式的表现。20世纪80年代,新文化地理学将景观的文化研究从人类学引入到政治学,直指文化内涵的焦点,即景观是“文化的意象”,具有价值观念以及相关联的符号意义;而文化景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动态、具体的文化角度来剖析和解读景观的生成、形态及意义,并以“文本”的方式记录某种意识和文化,反映出强烈的社会象征意义,故通过对此文本的解读,来考察社会建构、权力竞争、意识形态和社会空间。可以说,文化景观是对西方景观概念的拓展。而在我国“天人合一”传统哲学背景下,景观通常都有文化性,文化景观概念便泛指成为人类美化自然而形成的景观,即便是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因为被赋予深厚的哲学和美学含义,都可以将其视为文化景观,这与西方的文化景观概念大相径庭。 尽管世界遗产采用“文化景观”是想说明遗产不应该被孤立地、物质地、静止地看待,而必须纳入到整体的、非物质的、动态演进的,包括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环境中来加以定位和解读,但由于该概念在中国语境下难以理解,因此,我国对文化景观的申报焦点和研究力度大多停留在建筑景观和关联

巴蜀文化名人研究

新都历史名人录 说到新都名人,那真是数不胜数,但是总的说起来的历史名人莫过于两个状元:杨慎、杨庭和,一个英雄:王铭章,一个秘书:田家英,一个作家:艾芜。下面我们来领略一下这几人的生平和事迹。 两个状元:杨慎、杨庭和 杨慎自幼聪颖,十一岁即能作诗。十二岁,写成《古战场文》,众人皆惊。进京后,写《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中式辛未科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正德十二年(1517)八月,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杨慎上疏抗谏,被迫称病还乡。 此外,杨慎的父亲也是明朝的三朝老臣——内阁首辅杨廷和. 明世宗即位,被召至京师,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大礼议”爆发,杨慎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於左顺门,撼门大哭,自言“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世宗下令将众人下诏狱廷杖,当场杖死者十六人。十日後,杨慎及给事中刘济、安磐等七人又聚众当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杨慎、王元正、刘济都被谪戍。 杨慎动身前往戍地云南永昌卫。从前其父廷和当国之时,曾经裁撤锦衣卫冗员,有怀恨在心者趁机埋伏在途中,伺机加害杨慎。杨慎有所准备,处处小心。驰骋万里,到达云南之後,几乎一病不起。 两年後,杨廷和生病,杨慎得以短暂回家探视,其父病愈後又返回永昌。不久,率家奴协助平定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嘉靖八年(1529),杨廷和病逝,杨慎获准归葬其父。此后,或暂回四川,或在云南省城,或停留于永昌,在各地均得到地方官员善待。 杨慎考论经史、诗文、书画,以及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的杂著,数量很多,涉及面极广。如《丹铅总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升庵诗话》、《词品》、《书品》、《画品》、《大书索引》、《金石古文》、《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奇字韵》、《希姓录》、《石鼓文音释》等等,还有《全蜀艺文志》、《云南山川志》、《滇载记》等地方志及史料。这些著述往往有独到之见,或可补史阙,或提供线索,有相当学术价值。然而,因他久居云南,寻书核对不易,有时只凭记忆写作,所以也有一些误引、臆测不实之处。

(完整版)重庆巴蜀中学2020届初三上物理期中考试(word版无答案)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九年级物理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数据符合事实的是() A.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36V B.让人感觉舒适的温度是50℃ C. 1节新干电池的电压为1.5V D.家用电冰箱工作时通过的电流约为10A 2.下列场景与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A.春季,小明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提高液体温度,加快蒸发 B.夏季,小明手拿着一瓶冰冻矿泉水,冰减少,手感到凉——熔化吸热 C.秋季,小明发现操场上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霜一一霜是非晶体 D.冬季,戴眼镜的小明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镜片模糊不清一一液化吸热 3.下列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D.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到内能小的物体 4.如图1所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上端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会张开一定的 角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棒上的正电荷转移到验电器上 B.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验电器上 C.两片金属箔都带上正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D.两片金属箔都带上负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给手机充电,手机电池是用电器 B.在电路中,只要有电源,就一定有电流 C.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 D.两个轻质小球相互吸引,则它们一定带异种电荷 6.如图2所示是一款平衡车,它是依靠电力驱动及人体平衡能力控制的代步工具,当电 源开关S l闭合时指示灯亮起;人站在平衡车踏板上时开关S2自动闭合,电动机才能 启动开始运动,紧急情况时S l自动断开,电动机停止工作。下列电路图中,与其原 理相符的是()

巴蜀文化

浅谈巴蜀文化 【摘要】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已经有5000余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同时巴蜀大地又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从古到今产生了许多文化巨匠。不仅如此在许多文化领域,巴蜀文化都处在全国前列。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形成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巴蜀、文化 【正文】 一、巴蜀文化简介 1、巴蜀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远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经产生了作为蜀文化源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宝墩文化”。宝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时期的考古文化,宝墩遗址既是这一时期成都平原时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将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①并且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代表巴文化特征的有出土战国时的圆刃折腰钺,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铜容器。巴蜀地区的地理特点为巴蜀文化的形成起着作用。由于四川盆地地形特殊,为高山和高原所环抱,所以山原之间的若干河谷成为了巴蜀地区的对外交通要道。盆地西部的流域,成为古氐羌民族迁徙的南北走廊。东部有长江山峡作为出口,盆地北部既有剑门蜀道(金牛道)直通秦陇,又有嘉陵江河谷直通汉中。而盆地以东的清江流域又北与江汉平原相通,南与湘西山地相连。正是这样的地理特点,巴蜀先民自古就兼容了南、北、东、西文化,使四川盆地成为荟萃农耕、游牧文化的聚宝盆。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文化与以下三方文化有明显的交流与兼容:一为荆楚文化,是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的文化,它崇尚自然,奇诡浪漫;二是秦陇文化,注意综核名实,讲究耕战和商业;三是中原文化,崇尚周礼,看重历史。正是这样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巴蜀文化。 2、巴蜀文化的内容 既然巴蜀文化是一种文化,那么巴蜀文化的内容也应与文化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及日常用品等,这是一种显性文化。制度文化,主要是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和社会制度,而心理文化则主要是指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都是隐性文化。应该说,巢居文化、笮桥文化、栈道文化、林盘文化、梯田文化是古巴蜀物质文化的成果。巴蜀之地古称“四塞之国”,主要交通要道是山原之间的河谷,所以古时候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船。再加上四周高山环绕,处处险峻。为了方便与外界沟通,形成了栈道文化。同时,巴蜀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在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风俗习惯,又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风俗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由此形成了巴蜀地区特殊的风俗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巴蜀文化的物质文化。巴蜀文化的制度文化受周边影响比较大。在巴蜀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秦文化对巴蜀文化的影响是最深的,因此巴蜀文化的很多方面都具有秦文化的特征。就制度方面而言,巴蜀地区的制度文化是受秦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特别是秦文化的封建土地制度和郡县制等。巴蜀文化的心理文化是非常丰富的。就考古方面就可以看出,四川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反映巴蜀文化的珍贵文物。“现有藏品26万余件,其中国家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