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历史与理论. 第十辑 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思维导图

建筑历史与理论. 第十辑 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思维导图

中建史重点第一章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原始社会建筑 1.建筑遗址,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 干阑式建筑、木骨泥墙房屋 2.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 仰韶文化——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 龙山文化——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屋遗址 3.木骨泥墙房屋——树枝做骨架,木骨架上扎结枝条,用绳子捆起来,两面抹泥,形成木骨泥墙 4.巢居发展过程:独木构巢——多木构巢——干阑式建筑 5.穴居发展过程: 原始橫穴——深代穴——半穴居——地面建筑 二.奴隶社会建筑 夏: 河南偃师一号宫殿遗址: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 (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商: 郑州商城:我国发现的最早城市遗址,是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方的聚落格局。 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宫殿遗址:最重要的晚商遗址

茅茨土阶: 古代的一种建筑构造形式,只用茅草做的屋顶,土阶就是把素土夯实了,形成高高的方方的高台,然后把建筑建造在上面。 西周: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迄今最早四合院;最早两进式组群;第一个出现的完全中轴对称的严谨组群;最早用瓦建筑;最早使用影壁。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湖北蕲春干阑式建筑: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带常见居住类型。 三.春秋战国时期 建筑成就 1.从建筑材料和技术上看, (1)木工技术成熟。 (2)瓦当的品种和数量增多。 (3)春秋时期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2.诸侯出于政治和享乐的需要,大建高台建筑; 3.儒家学说为礼制奠定了基础。

高台建筑代表作品 秦咸阳一号宫殿(秦) 汉武帝刘彻建章宫(汉) 四.礼制思想对建筑产生的影响 建筑制度:工官制度、等级制度 礼制秩序:左祖右社、前朝后寝、面朝后市; 以宫殿为主体的规划结构:择中,居高; 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 井田方格网的系统式规划方法; 礼制建筑——祭祀建筑, 宗庙、明堂、辟雍 五.《考工记》都城规划思想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涂——道路;一夫——100亩 六.天子五门对应关系 皋、库、雉、应、路 明代五门——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 清代五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大清门

中国建筑史论文

中国建筑史论文 规112 白颖 翻开中国建筑史的篇章,便深深地被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果所震慑,无不赞叹那长城的浩瀚雄伟;故宫的磅礴气势;莫高窟的威严神秘以及苏州古典园林的诗情画意等等,让我们对历史的为发展无不敬畏和崇拜。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正因如此,形成了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不同,从而造就了我国古代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如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构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挖出横穴作居室,称之为窑洞;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而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数千年来,帝王的宫殿,坛庙,陵墓以及官署,佛寺,道观,寺庙等都普遍采用,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由于它的覆盖面广,各地的地理,气候,生活习惯不同,又使之产生许多变化,在平面组成,外观造型等方面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繁盛景象。 木架建筑之所以成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因其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由于木架结构具有上述优势,也由于古代社会对建筑的需求没有质的飞跃,木材尚能继续供应,加上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没有强有力的外来因素的冲击,因此木架建筑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仍然牢牢地占据我国建筑的主流地位。但是木架建筑也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诸如木材有限,木架建筑易遭火灾,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再次,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因此,进入20世纪后,传统的木架建筑终于成为一种被逐步取代的构筑方式。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穿斗式主要广泛用于南方地区,南方气候炎热,余量充沛,房屋通风尤为重要,墙体薄,屋面轻,出檐大,用料细,体现建筑外观轻巧。抬梁式多用于北方建筑,北方地区气候寒冷,为了防寒保暖,建筑物的墙体较厚,屋面设保暖层,再加上对雪的负荷,用的材料粗大建筑外观显得浑厚凝重。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一个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其次,屋顶的设计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而中国古代建筑多以群体组合见长。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其中特别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人们对所在建筑群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也只有进入到各个院落才能真正得到,因此,庭院式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英魂。如北京的故宫,曲阜的孔庙以及苏州的留园等等,无不让我们惊叹中国古代建筑群所特有的艺术手法——沿着一条纵深的路线,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经受了这些院落与建筑物的空间艺术感染后,最终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敬,或肃穆,或悠然有出世只想等等,有人以之比作中国山水画的长卷,能产生步移景异,引人入胜的效果。 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宛若天成的气质,建设者们主要从善择基址,因地制宜,整治环境,心理补偿这几方面来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类型是因其特定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变化等诸多影响因素,使一些旧的类型消失,新的类型产生,伴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建筑类型也越来越丰富,主要分为这几大类:居住建筑;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礼制建筑;宗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1、著名的石窟有哪几个?甘肃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2、在我国园林的发展史中到什么时候园林的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方向发展?两宋时代 3、中国人与自然之间产生的自然观与宇宙观是什么?天人合一(儒家)、物我一体(道家) 4、中国古建筑房屋一般以什么为承重构件?柱 5、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建筑形式属于哪一种?干阑式建筑 6、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通过西南面的洞可以借三十六鸳鸯馆的景。 7、在土楼的建造中要用到哪三种材料?竹片、黏土、糯米 8、历代帝王的陵墓中因山为穴是从哪代开始的?唐代 9、对后世江南城市住宅和私家园林的建造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南宋 10、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末期变化的程序可以说保持很强的稳定性。 11、在颐和园当中水面占据3/4 12、我国古典家具完成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变革是南北朝。 13、说文解字中我们把什么解说为种植果木之处?园 14、长城起源于战国。我们现今所保留的砖长城都是明代所保留的 15、解释下什么是斗拱?清代建筑尺寸的一种计量单位。斗口按建筑等级划分为11等,只要选定了一种斗口尺寸,建筑物的其他尺寸就都确定了。 19.解释下什么是都料?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专业性非常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的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 16、台榭台本是土筑的高台,台上有建筑物则称之为”台榭”,是供帝王游娱、阅军、远眺之用的建筑物,后来离宫也称台。 17、什么叫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 18、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第二,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第三,宏伟的前殿与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第四,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19、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合(3) 有诗画的情趣,园林如诗如画(4) 有意境的蕴涵 26、清朝建筑的成就与特征P51(1)供政治者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期。(清代帝王苑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建筑量之巨,是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 (2)藏传佛教的建筑兴盛。(由于蒙藏民族的崇信和清朝的提倡,兴建了大批藏传佛教建筑)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由于清朝的版图大,境内少数名族多,居住建筑的类型特别丰富,遗物也最多) (4)简化单体建筑、提高群体与装饰设计水平。(清代群体布置手法十分成熟) (5)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例如采用水湿压弯法,对接与包镶法,引进玻璃,使门窗样式发

《中国建筑史》课程论文

摘要: 建筑但凡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则必然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根源,既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消亡。因此,研究传统建筑,只有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才可能探明其真义,也只有这样,才能判别良莠,决定取舍。 通过了解古今建筑的差异历程,可推测建筑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使设计可永葆活力,且经得住历史的狂潮。一方面综合多种建筑的特色优点,更好地使自己的设计更加完善和完美。 关键词:融古通今,传承,创新 一、古今建筑的启发 1、古代建筑的思考 我过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建筑历史更是如此。先是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就地取材,运用天然的木材料建成我们最初最舒适的居所。由于出材料随处可找,分布面积大,加上易于加工,这将成为人类进化的一大保障。随着人们的不断进步,对居所的要求日渐追求,开始形成了审美观。人们不再满足于简简单单的住所,而追求更结实、更舒适、更美观的建筑。由此便奠定了木建筑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由于地域文化、气候等的条件之下,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文化,这便为了之后的地域建筑差异埋下了伏笔。建筑的形式用料和之中的文化底蕴可以看作一定时期的产物,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建筑的进步也是无法阻拦的趋势。 (1)古建筑的启迪 古代建筑蕴含这中华文化的精髓,虽然时代不断的进步发展着,但依然没有掩盖住其光芒。如今高楼耸立的时代,日益繁忙的大都市,生活的压力无时无刻地压迫着人们的精神。这无疑是变样的悲哀。然而古色古香的建筑在热闹都市的显得是那么的特异另类,这让不少人在观赏古建筑时是那么的单纯,仿佛心灵沉淀了下来。这也是古建筑得以保留下来的原因之一,之后人们通过改良、融合、添加不同的手段,不仅让古建筑保留,而且融入了时代的大流。并且市场也可见一斑,将古建筑融合现代风格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尝试个挑战,且大众更容易接受。对于旧的东西,有时候并不是选择抛弃,而是改变、选择。这或许是尝试跟挑战,但如果成功的话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巨大的跨步。 (2)古建筑未来的联想 一般的思维都把古建筑定位在观赏、游玩之类的位置。另一方面把它融入建筑风格,室

中国建筑史的论文

目录 内容摘要 (3) 关键词 (3) 一、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 (3) (一)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3) 1、抬梁式构架 (3) 2、穿斗式构架 (3) 3、井干式结构 (4) (二)斗拱 (4) 1、斗拱的作用 (4) 2、斗拱的组成与分类 (4) 3、斗拱的分类及各部分名称 (4) 4、斗拱的发展与演变 (5)

5、斗拱的力学简单分析 (5) 二、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 (6) 三、四合院——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8) 摘要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成就:一是表现在结构合理,容易加工制作的木框架结构上;二是表现在由单纯的大屋顶中表现出千变万化建筑形式,三是表现在“四合院”精彩的平面布局所传达出的空间意识中。以最概括的文字将中国几千年的建筑文化的特点,我们提出:“木结构”、“大屋顶”、“四合院”九个词。 关键词:木结构,大屋顶,四合院; 一、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它建筑形态最基本的区别是木框架结构,是世界上惟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它的基本艺术造型特点来自结构本身。中国建筑的起点是以间为代表的房屋,宫殿是房屋的扩大,它本质上并没有变化,只不过柱子更高、梁坊更长、间数更多而已。早期文化形成期所在区域木材丰富,而石材稀缺。木材加工容易。广泛的适应各地区寒暖不同的气候,和很好的抗震性能。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象征中央的明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就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20141005 课程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课程总学时:48 理论:42 实践:6 适用专业:建筑学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10月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课程地位: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历史观和价值观能够熟练掌握中国建筑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城市及建筑的形制、构造方式、等级制度和精神寄托。 2.教学目标: 通过理论教学及自我学习等环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尤其对中国传统建筑加深了解,掌握其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及原因,掌握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建筑及城市发展的特征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内涵,为学生未来的设计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传承创新精神。 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定制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下: 初级培养目标: ?捋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的时间前后关系和重要的时间节点;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 ?掌握中国古代重要时期的建筑特征及产生发展的过程; ?掌握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城市、建筑群体及建筑的特点及成就,如唐长安城、宋东京城、明清北京城、北京四合院、北京紫禁城、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和南禅寺大殿、北京天坛等; ?了解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和做法。 中级培养目标: ?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 ?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 ?掌握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 ?能够运用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和建筑符号等,并能够徒手绘出典型例子的总平面、平面、立面、剖面及构件大样图。 最终培养目标: ?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并能够阐明其发展背景;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 ?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 ?能够通过总结特征活灵活用,准确区分建筑的历史分区并阐述该时期相关背景资料; ?能够熟练徒手绘制历史建筑的相关示意图,并掌握其中内在的比例关系;

同济大学中建史笔记整理

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 讲课:常青 ps黑字为上课内容,黑粗体是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标题,蓝字是我的一点补充说明,红字是我后来能够想起的期末考试选择填空部分。另附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和有一堂课上拍的部分幻灯照片以及最后一堂课的复习笔记(基本上是以前课堂上讲过的,我懒的再输入一边了)和一次讲座笔记。照片拍的不是很清楚,笔记有点散,老师讲的很快,听不懂的就照着说的记了,错误的地方还请见谅。希望笔记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成功! 课程大纲 (按照我的理解认为重点的,理出的一条线,供你参考) ◆建筑史观(第一讲、第二讲):这门课的意义 ◆建筑意匠(第三讲~第六讲): 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延续性的基本特征追究成因(地理、文化) ◆建筑演变(第七讲~第十一讲) 演变的现象(第七讲):延续中的变异 演变的成因(第八讲~第十一讲): 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第八讲、第九讲) 西风东渐:中国近代建筑(第十讲、第十一讲) ◆建筑保护(第十二讲) ps 常青推荐的书目:《华夏意匠》,《后现代建筑语言》,《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园冶注释》,《西方的没落》,《斗拱的起源》斯宾格勒,《清式营造则例》,《浮生六记》,《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建筑师》36,40),<> 其中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在上课过程中要求我们都读过 <>为研究生教材,常青老师特别推荐 考试: 期中论文《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征》 期末考试选择填空:上课笔记中内容 作图题:(意象作图)1.《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特征》 2.《21世纪外滩印象》 作文题:《从国家大剧院看保罗?;;安德鲁的建筑历史观》 ps.常青认为这门课的评分应当是论文的形式而非考试,考试是学校安排,迫不得以的。我觉得很对,因为写论文能逼着我们去查很多资料,看许多别人的观点,就算不感兴趣,打着抄一篇论文主意的学生也会去读那么几篇文章的。这远比考试死背笔记来的收获大。所以我也在次提一提,供你参考。 第一讲:概说 ●历史观,历史意识: 1.涉及过去和现在,深入骨髓的理解即往和历史的关系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柯罗奇 2.《建筑理论的历史》维特鲁维 3.《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 特点:⑴记事本末,事件体(类似于《资治通鉴》对事件的分析)对建筑实践的分析, 有的放矢,“分析问题,专题性”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 宋至清

1.选择题 1.我国宋代的建筑官书是。() A、《木经》 B、《考工记》 C、《营造法式》 D、《工程做法》 C 2.《营造法式》、《清式营造则例》、《工部工程做法》三本书分别成书于:() A.宋朝、清朝、清朝 B.宋朝、民国、清朝 C.宋朝、清朝、明朝 D.唐朝、清朝、宋朝 A 3.天坛的屋顶形式是什么( C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攒尖式 D.复合式 C 4.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中形成屋脊的最主要的木头叫?() A.木头圆柱 B.檩条 C.大梁 D.额枋 C 5.按尊卑顺序排列,下列哪组屋顶的形式是正确的() A.歇山顶、庑殿顶、硬山顶、悬山顶 B.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C.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 D.歇山顶、庑殿顶、悬山顶、硬山顶 B 6.以下关于庭院的围合方式的种类,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B.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 C.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并用廊围合 D.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 C 7.具有用料小,适应性广,整体性强的特点的木构架是(),适宜建造造价低的住宅屋舍一类建筑。 A.穿斗式 B.抬梁式 C.干阑式 D.井干式 A 8.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建筑部件,主要构件是:斗、拱、昂。其中“昂”指的是() A.主干部件 B.短的悬臂梁 C.斜的悬臂梁 D.长的悬臂梁 C 9.明朝天坛祈年殿三檐颜色为:() A 全部青色 B 全部绿色 C 全部淡蓝色 D 分别为青、黄、绿三色 D 10.天坛的屋顶形式是什么()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攒尖式 D.复合式 C

2.填空题 1.宋代书籍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将作监____。 《营造法式》李诫 2.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有哪几种建筑形式:_______。 抬梁式、穿斗式 3.斗拱的主要构件:________。 拱、斗、昂 4.在构造上,檩条搁置在梁头上,梁再搁置在柱头上,这种木构架形式称为:______。 抬梁式 5.______木构架具有用料小,适应性广,整体性强的特点,适宜建造造价低的住宅屋舍一类建筑,而_____木构架则常用于宫殿佛寺等大型重要建筑。 穿斗式抬梁式 6.角柱上的斗栱被称为转角铺作,又称为______。 角科 7.梭柱大约出现于______朝,琉璃瓦大量用于屋顶始自_____朝。古代最高等级的建筑基座称______,是从______传入的,由______演变而来. 南北宋须弥座印度佛座 8.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门是 _____,属于______门形制。 午门阙 3.名词解释 (1)清式彩画: 定型为三种,旋子彩画,合玺彩画,苏式彩画,前两者梁思成总结为殿式彩画。旋子采画,以旋花为装饰母题(旋花为牡丹花抽象而成的图案)用于帝王系统中的次要建筑以及第二等级建筑群里的主要建筑,如寺庙衙署 (2)罗汉枋: 在内外跳慢拱上者.(拽枋――清)宋用来表示斗拱出跳. (3)柱头枋: 在各跳横拱上均施横枋,在柱心中心上的枋. (4)举架法: 清代大屋顶的构架做法,其举高通过步架求得.殿有单檐,重檐两种,单檐又称五脊殿. (5)圭角: 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为10份 4.问答题:

中国建筑史讲义[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重点复习内容及复习题 1. 试简述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建筑有四个特点为: (一)在建筑上普遍采用“木构架”,并且由此形成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木构架的结构方式,因地区和建筑种类的不同而有好几种,但以抬梁式为最重要。所谓“台梁式”就是人们通常所见的以梁柱为骨架的斗拱结构。这种斗拱结构以宫殿、寺庙和其他高级建筑运用最多。 (二)在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然后以庭院为单元构成组群建筑。但不论单体建筑还是组群建筑,在设计上多取方形或长方形,而且常常以南北为纵轴线,以东西为横轴线安排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以围墙和回廊构成封闭式的整体。这种布局是古代封闭性的思维模式和小农经济意识在建筑中的反映。 (三)在建筑的审美意识上追求平稳、整齐、对称,讲求秩序,适合礼度。主要建筑讲究宏伟高大,讲究气势,并以次要建筑来衬托主要建筑。许多建筑有意利用地形,造成高低错落的形态,使整齐、对称的平面布局在主体上显示出丰富多彩的变化。至于园林建筑,它所追求的不是整齐、对称,而是曲折变化和诗情画意。 (四)在艺术造型上,中国建筑多采用庞大的出檐屋顶,即通常所说的“大屋顶”。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还往往采用高台基。这种高台大顶造型,给人以稳固、庄严、雄伟的感觉。至于组群建筑的造型还要讲究主次分明,有起有落,由正门到最后一座庭院,要象戏曲和音乐一样,显出序幕、高潮和尾声。 2.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有哪几种屋面形式? 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 3.文字填空: ①建筑包括……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但…外部……空间不只是…… 建筑…。 ②《老子》第11章:“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③建筑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所必需的……空间…。 ④木构建筑取材…方便……,加工…容易……;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 分工……明确;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抗震性能…较强…;不耐…火…, 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 4.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有哪几种结构形式? 穿斗式、抬梁式、井干。 5.北宋都料匠喻皓《木经》中的文字:“凡屋有三分”是指什么? 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6.说明什么是“间”。 建筑的间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 7.识图:①给下图填空。 第一排:重檐、庑殿、歇山

中国建筑史 History of World Architecture李晓峰 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History of World Architecture 二、课程编码:0501603 三、学时与学分:40/2.5 四、先修课程: 五、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从而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有所把握。 2、该课程的学习将逐步培养学生探讨建筑历史和理论的兴趣,培养其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3、建筑历史课应当能够作为一门辅助设计方法课程。通过教学中对古建筑单体、群体及城市佳作的设计思想、设计手法和城市规划方法进行比较系统的剖析,使同学们在深入理解古代建筑的基础上,更深地理解建筑学的内涵,开拓建筑设计思路。 4、通过在教学中对历史上各类型建筑资料分析和评品,提高同学们对建筑艺术的鉴赏水平和评价能力,从而对建筑设计创作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六、适用学科专业 建筑学 七、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讲概说(4学时) 1、中国与西方传统建筑比较。 2、中国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 3、中国古建筑发展阶段和成就。 第二讲中国古代建筑之特征(4学时) 1、结构特征——木构架的几种主要类型。 2、艺术形象之特征。

3、布局特征——门堂之制与建筑群体组合。 4、城市、园林特征。 5、工官制度。 第三讲都城与宫殿(6学时) 1、都城——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思想和古城特征(分析:汉长安、唐长安、明、清北京等)。 2、宫殿——宫殿模式及其演变(分析:大明宫、故宫等)。 第四讲宗教、礼制建筑(8学时) 1、中国的宗教——儒、释、道精神。 2、佛教与建筑——寺院与佛塔(型制、类型)。 3、道教与建筑——特征(与佛寺比较) 4、礼制与建筑——礼制思想之渊源、礼制建筑(坛、折、明堂、辟雍、文武庙、祠堂)。 第五讲中国传统民居(6学时) 1、民居型制的决定因素——文化、自然环境、经济等。 2、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分布、结构方式。 第六讲中国园林(4学时) 1、中国园林的设计思想和原则(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比较)。 2、皇家苑囿。 3、私家园林。 第七讲中国古代建筑技术(8学时) 1、宋营造法——《营造法式》(简介)。 2、清营造法——清式营造则例(重点介绍)。 八、教材与参考书 [1]《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李晓峰——本校自编讲义。

中国建筑史论文3000字.

中国建筑史 课程论文 论文名称中国传统民居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姓名付子航 专业建筑学 2013 部别国防工程学院人防三队 日期 2015 年 11 月 11 日 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

中国传统民居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具有因地制宜的特色,具有多样性;同时它们也遵循中国的文化传统,具有统一性。 【关键字】中国传统民居统一性多样性 1.中国传统民居概述 1.1中国传统民居的特征 中国传统民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它不仅外形和构造受当地气候环境的(气温、降水、风向)影响;构筑材料(木、石头、竹子、土、砖)也受当地环境的制约;当地生活的人的生活方式(家庭组织、礼仪)同样会影响建筑的形式;根据不同的习俗,不同地域的人对建筑具有不同程度的防御性要求;地形地貌也影响着民居建筑的发展。

1.2中国传统民居的多样性 (1)民居布局形式多样性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皖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近乎自由,原生态的民居错落有致,温良恭谦的质朴中透露出皖南深厚的文化底蕴。 (2)民居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木构架庭院式 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

课程名称古建筑修缮保护技术

课程名称:古建筑修缮保护技术 课程编码:7036801 课程学分:2学分 课程学时:32学时 适用专业:建筑学风景园林学 《古建筑修缮保护技术》Repair and protection Technolog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建筑学专业三年级第一学期及风景园林专业三年级学生选修课,为专业选修课。 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完整、准确地认识中国古典建筑的修缮保护基础知识,了解必要的修缮施工工艺与东西方遗产保护理论,了解中国古典建筑修缮保护中需注意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并了解修缮保护的地域特色与时代特点,为相关的后续学习和实践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中国古建筑修缮与保护中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中国与欧洲古建筑修缮保护的理念差异与实践; 第二部分唐辽宋金元明时期的建筑构造、工艺特点及修缮实例分析;清式建筑的构造、工艺特点及修缮实例分析; 第三部分大遗址保护实例分析;大型建筑群的遗产保护案例分析; 第四部分几个主要地区地域性建筑修缮保护实例分析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古建筑修缮保护的意义与目标要求; 了解古建筑修缮保护基本原则与技术思路; 了解东西方修缮保护理念与应对上的差异; 了解实例案例中的典型操作; 了解不同地域民居的构造差异性与保护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前修课程: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古建筑做法后续课程:传统园林与建筑哲学,古建筑实习

五、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理论讲授、专题讲座、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以PPT形式授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并适当辅以实地参观调研与现场讲授。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文化部文物保护科研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教学参考书目: 1、(宋)李诫.营造法式 2、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4、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5、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6、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7、马清林等.铁质文物保护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省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案例与研究.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9 9、其它有关专业期刊,如《文物》、《考古》、《古建园林技术》等等 七、本课程的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标准 为衡量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实现情况,主要考核形式可以采取闭卷考试,也可以采取在给定题目下独立完成的资料搜集与结课研究报告作为考核方法,要求图文结合,资料内容翔实准确,逻辑分析到位。成绩以百分制计算,期末成绩所占比例为100%。 大纲编撰人:赵向东 大纲审阅人:梁玮男 系负责人:梁玮男 学院负责人:白传栋 制定(修订)日期: 2018年6月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外建筑史教案 主讲人:刘书芳

前言 为什么要学建筑史?了解中外建筑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各种不

同类型建筑风格的演变和特点。是其它设计的源泉,在以后的艺术设计实践中,运用所学习的建筑史的知识指导设计实践,尤其进行特定文化风格的设计。 怎样学习建筑史?掌握中外建筑形制、施工技术、材料运用等;通过课堂教学,掌握各类建筑类型的文化背景,提高史论知识;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各种建筑的认识与理解。 参考书目: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刘先觉译:《世界室内设计史》。 成绩评定办法:平时作业+出勤情况=平时成绩;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综合评定成绩。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情况 2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背景与历史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木架建筑的优势: 木架结构的缺陷,也限制了它的发展: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色: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色: 大式(斗拱)与小式(无斗拱);大木作(承重体系)、小木作(装修体系)。 屋顶 建筑群的组合: 建筑与环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善择吉址、因地制宜、整治环境、心理补偿 建筑类型: ?居住建筑、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礼制建筑、宗教建筑、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商业与手工业建筑、园林与风景建筑、市政建筑、标志建筑、防御建筑 工官制度: 思考题: ?名词解释:抬梁式屋架、穿斗式屋架。 ?简答:木结构的优缺点。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教学要求: 本章要重点理解各时代建筑的特点,及各类建筑在前代基础上的突破;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化发展和特点; 理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背景及在历史中的地位;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演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六七千年) ?仰韶文化(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西安半坡村遗址) ?龙山文化(河南安阳后岗龙山文化、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 遗址已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划的图案,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

清华师兄中建史最新整理笔记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 10 学时) (一)建筑史观与木构体系 ? 德昆西的类型说 ? 梁思成的崇俭说 ? 李约瑟的非神权说 ? 张光直的文明延续说 ? 中国固有的阴阳五行说 ? 演变的轨迹: ? 古风时期(上古三代的茅茨土阶,东周的地域景观、秦汉的体系成型、魏晋南北朝的华夷交融); ? 古典时期(从唐风到宋韻,体系的成熟); ? 古典晚期(“清式”的矛盾,中国“洛可可”的倾向); ? 西风东渐的近现代。 ? 演变特征:地域性重于时代性;古风在民间;演进的关键因素: 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 (二)华夏聚落的空间概念 ? 长城:游牧—农耕分界限,屋宇变化的地理景观。 ? 城乡同构、交混(亚细亚生产方式)。院、坊(里、闾)、城三个空间层次的同构。 ? “井”的结构与聚落拓扑分析。 ? “中”的概念与定位、定向(中心与轴线):中国的曼陀罗。 ? 从周王城到明清北京。古代城市的地域特征。 ? “营”、“井”、“中”的图式表达。 ? 从结构分析看传统空间的本质。 (三)木构建筑的营造意匠(CHINESE TECTONICS ) ? 尊卑的规制与典章制度。 ? 贵柔的体系 ? 柔性的结构 ? 柔曲的外形 ? 柔糜的装修、色彩 ? 北方官式与江南苏式的异同及渊源关系 ? 模数化的趋势 ? 萧散的园林 1 )造园之“意” ? 隐喻的境 ? 写意的形 ? 模糊的界 2 )造园之“匠” 作业 1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或中国木构建筑特征 ? 中外建筑关系( 6 学时+上讲讨论 2 学时) (一)“建筑之树”与世界建筑体系。

? 古代建筑的“趋同”和“伪形”; ? 中国古代建筑对外来影响的“涵化”; ? 近现代接受西方的“同化”的挑战。 (二)丝绸之路与中国古代建筑 ? 丝路背景:“胡”与“佛”的移入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嬗变。 ? 希—印建筑影响:从希腊、犍陀罗到东土。伊斯兰建筑影响。 (三)西风东渐与中国近现代建筑 ? 洋风与中式(17 -19 世纪) ? 鲍扎尔与中国古典复兴 ? 近代中西比较 ? 探索“中国风”。 ? 历史建筑保护( 6 学时) (一)基本概念 西方词汇的含义: Conservation: Preservation-Restoration-Rehabilitation-Reuse--Recyclability Regeneration-Renewal-Revitalization ? 意义:保护-发展,保守—进步,文明演进中的制衡。 2 、目的: 3 、专业作用 4 、保护机构 (二)对象与原则 ? 对象 ? 原则 (三)策略与方法 1 、修复性保护 2 、结构性保护 ? 保护与再生 作业 2 :建筑演进中的新旧矛盾 ? 总复习(2 学时+上讲讨论2 学时) ? 教学参考材料 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全国统编教材 李允鉌:《华夏意匠》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 计成:《园冶》(陈植注释本) 沈复:《浮生六记》 常青:《建筑志》 汉宝德:《斗拱的起源》、《明清建筑二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查尔斯. 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 缪朴:传统的本质,《建筑师》36 、40 期 汉宝德:大乘的建筑观,《世界建筑》1990 年5 期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ppt.Convertor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 1.旧石器时代的住所(几十万年前~一万年前) 2.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约1万年前~公元前2100年) “住所”—没有建筑,只有住的行为。 我国旧石器时代主要以天然石洞为住所。 我国最早的住所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距今约50万年) 岩洞的特点: 1、地点近水; 2、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3、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4、洞口背寒风,极少有朝向北方和东北方的; 5、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处埋死者。 (一)《孟子.滕文公》记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推测出:地势低洼潮湿多虫蛇的地区多采用巢居,地势高亢的地区则以穴居为主。 (二)建筑遗址: 具有代表性的: A、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来的干阑; B、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 这些建筑标志着巢居发展序列已完成向干阑建筑的过渡。(由树上向地面的转化) 2、黄河流域的穴居: 黄河流域的土质特点: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倒的优点。 穴居可分为:原始横穴、深袋穴、半穴居三种类型。 随着营建技术的不断提高,穴居最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穴居是黄土地带最便利、最合理的原始构筑方式 1.它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黄土地带得天独厚的深厚土层; 2.它很适合于黄土地带的气候特点; 3.黄土层具有良好的蓄热、隔热性能,对黄河流域的寒冬,穴居能起到较好的御寒作用; 4.黄土易于挖掘,运用简单的石器工具就可以施工,并且是通过挖掉土方来取得空间,耗费材料最省。 3、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A、仰韶时期人类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村址多选择在河流两岸的台地,并有了一定的区划布局。 例如: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B、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 4、祭坛和神庙 祭坛位于远离居住区的山丘上,可能是为一些部落群所共用,所祭对象为天地之神或农神。 最早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境内。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开始。

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 天津文庙 天津文庙据史料记载,在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国国君哀公命令将孔子阙里的三间故宅,改做庙堂,岁时奉祀。后来唐太宗 诏令全国“州县学皆立孔庙。”于是历代相袭,到明清时期,全国孔庙已达1560多座。 唐代最初建成的文庙,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而只是校内一座奉祀孔子的殿堂而已。到了宋代初年,文庙的建筑开始完善并开始逐渐与学校分离,大体上形成了“左庙右学”的建筑格局。 天津文庙位于天津市南开区东门里大街。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提学御史程富提出上奏,要求在天津设立卫学。天津卫指挥使朱胜将住居一所施为学宫,首建堂斋、公廨,至此天津建起了第一所官办学校。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大成殿落成,始称卫学,为天津地方教育官学和尊孔的庙宇。后清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卫改天津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升州为府,另置天津县。卫学亦改为州学。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府学两侧增建县学,形成府、县学宫并列的格局,后在府学东侧扩建明伦堂,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文庙是天津历史上等级最高的古建筑群,也是天津地区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 文庙又称孔庙,是尊崇和纪念孔子的庙宇,因与祭祀历代名将的武庙相对,故称文庙。文庙也是天津的学宫所在。明、清两代曾多次对文庙进行修缮、增建,其中规模较大的修建有明朝天顺、万历,清朝康熙、乾隆等几次,逐渐形成现在的规模。 平面布局

文庙的平面布局,承袭了我国传统的四合宫殿体系,基本上是采用对称的形式建造的,由南至北分别由万仞宫墙(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咸祠和东、西两侧配殿等组成。其中有些建筑名称是文庙所特有的,如泮池,是座架着石桥的半圆形的水池子,来源于《周礼》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人们踏上泮池,就好象进入了最高学府。在清代,对考取秀才的称“入泮”。棂星门是一座巍然挺立着四根冲天大柱 的牌坊。传说棂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灵,通过棂星门,就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

中国建筑史论文-圆明园

中国建筑史论文 题目:中国园林建筑——圆明园 摘要: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 之象征。 关键词:中国园林建筑、圆明园、水主题园林 正文: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然而在这个国土上生活着具有创造性、拥有智慧的劳动人民。他们用自己的睿智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建造出一座座唯美的园林。其中圆明园在我们心中有着独特的神秘色彩。它是以水为主题的园林代表之一。 水是大多数园林的主题,可以说是园林的一个灵魂所在。水是大自然与人类建筑之间的桥梁,三者的组合就是一道唯美的风景。古人有云:“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园林中假山与水的搭配又是一种美。可以说水的柔和可以很自然的将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成为我们喜欢的园林。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

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玲珑剔透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纹倒影,滉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观鱼,俗称金鱼池"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凉,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