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西方数学教育比较

东西方数学教育比较

东西方数学教育比较
东西方数学教育比较

中国与西方中小学数学教育比较

一直以来,我心中都存在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学生可以屡屡在国际数学奥赛上取得辉煌的成绩,却少有人在数学界取得突破,至今也没有一个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钱学森之问”让我们不禁深思,为何中国一直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此我仅对中西中小学数学教育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有所启发。

一·关于教育目的的比较

同: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国家兴办教育,都是培养接班人,促进国家发展。

异:1、从社会来看,在我国的学校教育被迫让位于为着分数的纯学科教学这个现状下,中国的数学老师多认为,教数学知识最重要,教数学思想方法最重要。尽管国家一直坚持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在考试分数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与前途时,德与体便退居其次了,很多教师便将自己的学科教学与学生的道德教育割裂开来,将学生的道德教育完全推给“品德”课程。相反,西方美国教师认为教学是为教育服务的,“人的教育首先是公民教育”,他们认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懂得感谢,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学

会问为什么,让学生懂数学。他们认为教育的三大目标是坚持学术追求、维护社会公正、尊重多元文化。学科教育仅是教学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

我一直以为美国的课堂是人声鼎沸的、热闹的、纪律难以调控的。但是一个美国留学生告诉我美国的课堂是安静的、有秩序的,即便是学生的课余活动也是如此,从中我看到了学生自幼形成的对公共环境秩序的尊重。我还了解到当学生刚入学时,美国教师通常会用一段时间(一般是一个月)教学生在学校应遵循的行为规则——这些规则与

学生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在工作环境中所应遵循的规则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些规则为整个社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应遵循的道德底线奠定了基础。

对照美国的这些值得借鉴的做法,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师目前最缺乏的是教育意识,是教学为教育服务的意识。我们要思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缺乏社会责任

感的高分学生吗?存在脱离社会活动的素质教育吗?

2、从家庭来看,由于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寄予厚望,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的个别关注较多,管教较严。而美国家庭多数都有几个孩子,家长较平等对待子女,子女学习压力小,环境较宽松。

3、从学生个人来看,中国低龄儿童很少是因为兴趣学习,有时是为了取悦父母或者老师而学习。随着年级增长,学习以改变命运的

意识逐渐增强,特别是那些想通过考大学进入城市的农村孩子,即所谓“跳出农门”。而美国儿童则较在乎自我感受,由于经济发达,就业压力小,更多从兴趣出发进行学习。

二·关于教育方式的比较

同:(1)教学程序基本一致。各国中学数学讲授新课基本上采用这样的程序: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预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所学的内容;巩固所学的内容;检测所学的知识。

(2)讲授法是各国中学数学教学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不论中国还是美国,或者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数学知识的传授基本上是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助。

(3)普遍重视启发式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教学方法改革,中学教学也不例外。通过教育改革各国都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的教学,尤其重视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异:(1)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关系和作用不同。

中国大部分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为中心,有“重教轻学”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的。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努力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由于中考、高考对学生的影响仍然很大,使得大多数学校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滑向了题海战术、应试教育。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记住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较深、较难

的数学知识。但弊端是很明显的,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意探索学生的好奇心;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应用教育,鼓励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讲究自愿,学生享受学习的充分自由,学习比较轻松愉快。

数学教学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同也造成教学气氛有明显的差异。发达国家中,老师和学生基本上是朋友关系,可以互相自由地交往、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导提示的作用。课堂上老师有目的地让学生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出入,有时老师甚至可以别出心裁地把课本搬到野外与学生们一起在明媚的阳光下、柔和的清风中愉悦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增加对学习数学的快乐,减轻学生压力,造成欢快的教学气氛,但中国学生长期以来处于严格的课堂管理中,强调教室、强调自己的座位,老师也不敢放开,担心过分放松,会造成课堂上活泼有余、严肃不足和自由散漫的混乱场面,因为学习到底不是娱乐。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思想习惯不同,在严重“尊师”思想的影响下造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严肃,学生过分紧张,再加上数学不同于文科,故事性的内容少,更加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很容易感到疲惫懈怠,致使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差生把学习数学当成是服“若役”。

(2)对培养能力与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同。在发达国家中强调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因而分层次个体教学方法使用得比

较多。比如他们在教改中提出的非学校论的教学方法,及计算机程序教学法(把所要学的知识编成程序,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自学)。这些方法强调自学,注重因材施教,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但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使学生很少听到老师主动的讲解,难以与同学进行互相帮助,互相影响;此外使学生很少接触到课本以外的数学知识,影响学生的社会化。我国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是集中型吃“大锅饭”的统一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统筹安排,教师易于把握节奏。但是容易造成优差生的严重分化,教学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实际上忽视了个性的差异。

在国外的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如美国一些学校使用的教学日记法,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教学中的思维过程、心理状况,使学生与教师能经常通过日记进行交谈,教师易于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兴趣及个人思维风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教师能从学生的这些资料中综合出各种学生的成就抱负水平、焦虑水平、意志水平,从而设计出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而我国教师过分注重智力因素,相对忽视了非智力因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少,自然而然在他们之间形成隔膜,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情感、动机、兴趣难以了解,无法得到反馈,学生的焦虑、交际需要等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具有很大盲目性。

(3)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应用数学教育的思想存在差异。国外的教学方法一般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重视应用数学教育,具体

反映在注重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中采用的例子尽量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日本的CRM教学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针对其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进行讨论和探索,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他们利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和建构数学模型的意识,培养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当然如果过分地联系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内我国的教育目标虽然说重视应用教育,但至今未有与之协调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成了纸上谈兵,仍然只是从数学本身的结构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造成曲高和寡的情形。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的教育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非常有效,善解题是中国教学方法中比较突出的特点,这从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可以看出。

(4)教学中使用的工具和教学媒体也存在着差异。国外由于经济和科技发达,直观教学手段有了极大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各类教学媒体普遍被使用。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中国也力争改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但由于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原因,多媒体的普及远远不是近期可以实现的。

三·关于学习效果的比较

中国学生的数学水平超过美国学生,这一点可从国际数学竞赛、水平测试的成绩看到。这是中国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投入大量精力,

甚至以学习兴趣的丧失为代价所获得的。虽然通过大量练习获得一定的知识,但能力水平不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低。

因为课堂生动有趣,作业也较少,压力很小,国外学生多是比较喜欢数学课的

国内的小学生甚至用旅行箱用作书包,他们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无聊的课堂,成堆的作业,家长老师不断施加的压力,还有各种补习班,不仅虐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易导致厌学情绪。而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过分强调精确和严密,忽视了给学生留下开放的想象空间,这又极易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性。

四·国内外小学数学教育差异成因分析

1 文化传统与思维习惯不同。我们偏爱语文,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善于归纳,不长于演绎论证。虽然在中外融通的今天,我们的数学与国外的数学也没有什么太大差异,但思维上教育方式上的差异,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对于神、权威的态度不同。中国人对于前人的崇拜的情怀是相当深厚的,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所以对于权威的质疑,我们还是少的。中国的教育注重积累知识,不重视探索发现中国人热衷于尊崇前人,而不喜欢质疑自然和已有的知识中国人的思维,缺乏质疑精神和创造性。亚里士多德曾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这句话,很好的处理了师生之间与追求真理的关系。美国的历

史短,再加上其倡导的平等、自由和个人奋斗,很好的培养了他们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

3 人口等国情不同。中国有着13亿的人,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市场之间存在的矛盾,大大提高了人们就业的门槛竞争,高中和大学的门坎依然立着,学子们躲不过去科举考试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而且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学而优则仕”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情节,寒窗苦读数十载乃至更长。到了今天的中、高考,古人的身影依旧,只不过每人鼻梁上多了一幅幅眼镜罢了。穷怕了的中国人明白,再苦、再穷,也要让孩子有学上,有好学校上,毕业后会有好工作,活的会比自己好,能出人头地。而在西方国家,由于经济发达,人口也较少,就业压力比较小,也就没有一定要通过读书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这种观念。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对中西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有了更好的了解。也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不足,为弥补国内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不足,更好的开展中小学数学教育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高红梅.美国小学数学教育考察报告.《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年第5期

[2]国内和国外小学数学教育简略比较.《小学教学设计》,2001

[3] 史炳星《我所见到的美国数学教育·学科教育》,1998

[4] 杨泽恒《透过第三次国际数学及科学研究看美国数学教育·大理

师专学报》,2000

[5]许新海《走进澳洲小学数学课堂》,2005

[6] 周序《新世纪中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比较分析》,2006

[7] 杨泽恒·付卓如《美国小学数学教材的几个特点·比较教育研究》,2001

[8] 李雪梅·赵国良《国外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与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2

[9]《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

[10]《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需要的调查研究》

南京大学文学院陈释然101010001 2010-12-1

美国学校数学教育课程原则与标准

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 如何使用此书 我们的基本立场是借鉴和参考书中的观点和思想,而不是没有消化地照搬、照抄。新加坡的学生在“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IMSS)”中,名列前茅。美国的教育部长去年访问新加坡时,也盛赞新加坡的教育。美国的一些学校同时直接采用新加坡的教材,但在具体使用时,遇到了很大的挑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是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同样,尽管此《原则和标准》在美国有较大的影响,其中也确实包括了许多新的有关教学、学习、评估、课程,及现代科技等方面的观点,但如果照搬、直接采用,同样也会遇到挑战和困难。为了便于国内的前辈和同行们参考,现就我们知道的关于美国数学教育界“出台”标准作一点简单的历史回顾。 简单历史回顾 美国各州及学区(school district)有权决定使用教材,因而教材种类多,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美国没有高考,只要经济上许可,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可进不同种类的大学深造,进人大学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是SAT或ACT的考试成绩(SAT和ACT不是全国统考,而是由美国两个考试中心具体实施)。另外,美国没有专门培养(或培训)教师的师范院校,但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大学都有师范专业。总的来看,美国教育制度大多由当地部门作出决策。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由于美国各地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如何来评价他们的学生已经达到了相应的要求呢?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统一要求呢?80年代前后,美国参与“第二次国际数学教育比较研究(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Study)”,在参与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美国排最后几位,特别是韩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学生的成绩都好于美国。他们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成绩最好的国家或地区都有全国(或全地区)统一的大纲或课程,而美国没有。80年代中期,作为一个民间的专业团体的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决定成立一个委员会来提出一些标准。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89年出台了《学校数学的课程与评价标准》(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这一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统一要求的作用,引起了较大反响,表现在:(1)该标准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人民教育出版社已于1994年出版了中文本);(2)其他学科纷纷仿效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如,美国的科学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出版发行了中文版);(3)美国各州也相应形成了各自的数学内容框架;(4)此成果获全美教育研究会颁发的奖项;(5)美教育期刊中的许多文章引用了这一文件,被引用率首屈一指。 随着这些标准的相继发表,美国联邦政府花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来培训教师,让他们熟悉标准中的观念,掌握其要旨,懂得如何付诸于教学实践。于是,人们期待美国数学教育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然而,事与愿违,“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IMSS)”的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学生的表现与人们的期望相距甚远。其中,八年级和十二年级的测试成绩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四年级也只达到了国际平均水平,因而批评意见纷沓而至。纽约大学的FranCurcio教授认为以前出版的这些标准足以让人产生如下几种误解。 1.忽视基本计算。 许多人认为基本计算技能不再重要。恰恰相反,基本计算的培养不应被忽视,学生仍需要掌握关于加法与乘法的一些基本的事实,尽管学习这些基本事实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但学习这些事实对学生解决那些有意义的、与他们相关的和有趣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对这些基本事实的学习可通过游戏或其他一些活动有意义地重复、轻松地进行,而不是无意义的机械记忆。同时,通过处理各种不同的情境和问题,学生有机会培养和应用那些有助于他们学习这些基本事实的思维策略。

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哪里

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哪里 文化的核心是观念的共识,在当前的世界上,有两种不同的观念的共识,那就是东方文化的整体性和西方文化的个体性,它们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观念,产生了不同特性的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 1、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这里称之为“西方物质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2、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进步。 在这期间,科学文化的产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论,并因此而把神学思维撇在了历史的后面,神学从此而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文化“摆设”。 3、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科学思维为基础的。哲学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维,同时孕育出了科学思维,也孕育出了科学理论。“分子论”的诞生,宣告了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因为这是西方人物质思维的开始,物质思维是以探索物质构成和崇尚物质光华为思维特征的。 4、东方人的思维是物性思维,以“阴阳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属性及其功能的分析,优点是宜于看到物质与精神的运动共性,掌握事物运动与人之间的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法比较法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法比较法 什么是比较法? 比较法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方法。比较是思维的一个过程,是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的比较,让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如:比较两只铅笔的长短,相邻数的比较 比较法的分类 按性质分:简单的比较 复杂的比较 按排列形式分:对应比较(重叠式、并放式、连线式) 非对应比较(单排比较、双排比较、不同排列形式的比较) 简单的比较 是指对两个(组)物体的数和量的比较 例:比较两根线的粗细 复杂的比较 是指两个(组)以上物体的数或量的比较 例:比较下面哪组的圆形最多?哪组最少? 重叠比较 把一个(组)物体重叠在另一个(组)物体上,形成两个(组)物体元素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进行量或数的比较。 如:将圆柱一一叠放在椭圆上;

并列比较 把一个(组)物体并放在另一个(组)物体的下面,形成两个(组)物体元素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进行量或数的比较 如:四个心,一一并放在四个笑脸下面加以比较 连线比较 连线比较 对两个集合间元素数量的比较也可以通过连线的方式加以一一对应。如图:

单排比较 将物体摆成一排或一行进行比较。 如: 双排比较 将物体摆成双排进行比较。

不同排列形式比较 将一组物体作不同的排列,进行数量的比较

在数学教育中,许多内容都需要对物体进行比较。如感知集合中的比较、数的比较、量的比较、几何形体的比较和空间方位的比较。下面举两方面的内容加以说明。 1.感知集合。感知集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物体分类的教学,区别“1”和“许多”的教学和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学。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都需要应用比较才能使幼儿更好地掌握。 (1)分类。比较是分类的前提,通过比较才能进行分类和概括。 如图:要把线条的长短、粗细分开就必须比较 (2)区别“1”和“许多”。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幼儿边观察边比较,看看什么东西是1个,什么东西是许多个。例如,1朵圆和许多圆,1条鱼和许多条鱼,等等。通过对各种1个和许多个物体的观察和比较,使幼儿初步理解“1”和“许多”都是表示物体数量的,从而学会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2. 行比较,比较出2比1多1,2比3少1,使幼儿了解到3个相邻数之间的多1和少1的关系,从而认识到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在自然数列中,除1以外的任何一个数,都比前面一个数多1,比后面1个数少1)。此外,幼儿在学习数的形成时,要知道某数添上1,形成后面一个数,这个新数比前面一个数多1。所以,幼儿必须对前面的数和后面的数进行比较,才能掌握这两个数的关系。

国际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发展

国际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发展 本章内容简介: 在国内外的数学教育领域中,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始终在进行着。作为未来的中学数学教师,系统地了解中学数学教育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的趋势,有助于加深对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理解。为此,本章首先对国外中学数学教学的改革情况作一简要介绍。内容包括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近代化运动、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世界各国近20年来中学数学教育与课程改革简况以及国际数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特点等内容。 §1.1 国际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概况 一、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近代化运动 数学教学改革的近代化运动爆发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由德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克莱因(F.Klein,1849-1925)、英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贝利(J.Perry,1850-1920)、美国的慕尔(1862-1931)所发起和领导的。所以人们也称之为克莱因——贝利运动. 1908年,在罗马召开的第四届国际数学会议上成立了改革数学教育国际委员会,克莱因任主席。委员会就中学数学教育应当改革的问题拟定了基本方向。 这场改革的出发点是变革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克莱因关于数学教学改革的观点发表在他的名著《中学数学教学讲义》(1907年)和《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1908年)中。克莱因主张用近代数学的观点改造中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来指导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应以函数概念为核心,重视图像教学,进一步丰富空间几何教材,把解析几何纳入中学数学内容。《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书中主张加强函数和微积分的教学,借此改革充实代数,主张用几何变换的观点改造传统的中学数学内容,同时数学教学应强调和提倡数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克莱因的数学教学思想和观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到普遍的重视。 贝利的观点是1901年在题为"数学的教育"的报告中提出的。他主张数学要从欧几里得的束缚中走出来,提出重视实验几何、几何应用,重视测量和计算的口号,建议尽早开设微积分。贝利针对当时英国数学教学忽视实际应用的弊病,强调了数学的实用性价值,提出数学教学要强调应用;他主张改革几何教育,加强实用计算,并提出把微积分早日渗透到中学数学中;应肯定数学教育中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坚持让学生自已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强调联系实际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等等。贝利的数学教育思想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并得到部分实施。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 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 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 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 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国的饮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初中数学教科书代数内容分布的国际比较研究

初中数学教科书代数内容分布的国际比较研究 : 一、问题提出 纵观百年来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历次教育改革,基本都以科技的发展为背景,以课程的改革为核心。譬如20世纪50-60年代的“新数运动”、70年代的“回到基础”、80年代的“问题解决”以及90年代的反思,新世纪到来之际爆发的“数学 战争”,再次强调基础,均是从课程开始改起的,并且是以数学课程改革作为导火索或者突破口。数学学科一直是世界各国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心,引领着基础教育改革。而其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始终是数学历次课程改革的最基本问题,选择什么课程内容?选定的课程内容各部分如何分布?在各个年级如何分布?前后之间有什么关联?这些需要进行研究取证,找到部分令人信服的证据,而不是建立在经验层面上。 课程内容在各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不同程度的规定以及相应的年级安排,如康?h媛对澳大利亚第一个全国统一课程标准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Mathematics研究分析,“数与代数”在1-10年级分布都是最多的;刘长明,孙 连举曾对中美初中学段“数与代数”内容标准进行了比较:康?h媛,曹一鸣对中 英美三国小学、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内容主题、内容总体分布等做了量化分析;曹一鸣、严虹以中国大陆、新加坡、韩国、芬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美国、南非12个国家最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作为研究对象,首先 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微积分、其他共五个知识领域中对于标准的内容条目进行统计比较。但是,数学课程标准是宏观架构思考与设想,并且在各个国家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地位与作用差异悬殊,其规定详略也不一致。相对而言,数学教科书中对课程内容表述更为详细具体,对其研究更有意义。 代数在学校课程中的重要性和学生学习代数面临的困难,是世界各国数学教学具有共性的问题。因此对各个国家教科书代数内容进行量化比较分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获得更多信息。我们曾对中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德国、韩国、新加坡、日本与俄罗斯十国的现行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包括测量)、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进行了比较,初步了解分布状况。代数作为“数与代数”领域核心组成部分,需进一步整体与局部进行细化研究。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国家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说到fat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赞美恭维之意。日

谈谈你对数学教育学学科的特点及其研究内容的认识

1、谈谈你对数学教育学学科的特点及其研究内容的认识。 答:数学教育学虽是一门年轻学科,但其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数学教育学的含义:研究数学 教育现象,揭示数学教育规律“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教得怎样,学得怎样”以及相关的理论。 1、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高质量的数学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数学师资队伍,需要 数学教师专业化。高师院校数学专业肩负数学教师培养的任务,数学教育学是其中一门非常 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2、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的学习发展。怎样让学生学好数学是数学教师的核心任务。通过学 习数学教育学,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自觉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 3、有利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的有效 实施。通过数学教育学的学习可以提高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的目的意义、内容结构、实施方法、评价标准及其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的逻辑判断能力和调和能力。 4、使学生了解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掌握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及学习该学科的意义。 5、了解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研究方法,理解学习数学教育学的意义。数学教育 学的结构及其相关学科数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数学学习论、数学课程论、数学教学论:虽然三论是互相关联的,研究其中的一论必然会影响另外两论。但是,这三论中,学习论是基础,它提供给课程论与教学论必要的心理学根据,教学论是学习论与课程论的直接体现者。 数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大致分为三部分: 1、基础部分其中包括哲学、数学、数学思想史、中学数学近代基础、数学方法论、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思维科学、计算机科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数学,除了包括解析几何、 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的旧三基外,还要包括拓扑学、抽象代数、泛函分析的新三基,除此之 外,还应有概率统计、离散数学、模糊数学、几何基础、集合论以及一些传统的初等数学。 总之,数学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数学,应该是广而博,并在一个分支上有较深入的了解。 数学思想史,着重研究一个数学概念或数学分支如何由孕育、成熟到发展,如何由粗糙到精确,其间的思想是如何发展,从而对研究数学教育得到必要的启示。中学数学近代基础,是 用高观点研究初等数学的一门课程。换句话说,是把初等数学置于现代的,统一的观点下来研究,从而对初等数学有更深刻的认识。数学方法论,它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研究和讨论数学 发展规律,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中的发现、发明与创造等。教育学,包括教育论与教学论部分,属于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心理学,这里指普通心理学,它主要研究认识过程、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逻辑学,包括数理逻辑和形式逻辑两部分,并以形式逻辑为其重点。计算机科学,包括计算机原理,几种常用的程序语言以及编程的方法与技巧。 计算机辅助教学,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作用、教学原则以及课件的编制等。以上是研究数学教育学的必要的基础,数学教育学主要是研究下面的核心部分。 2、核心部分其中包括数学课程论、数学学习论、数学教学论。 3、拓广部分其中包括数学教育评价、数学教育史、数学教育心理学、比较数学教育学。数 学教育评价,包括一般的评价概念、数学课程的评价、数学教学的评价、数学学习的评价,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评价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通过评价选择适合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数学教育史,包括中、外数学教育发展的历史,特 别是对一些代表人物的数学教育思想的研究,从而对当今的数学教育有所启示,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数学教育心理学,它是以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交互行为为对象,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分析被教育者身心发展对教育条件的依存关系,探讨学生在教育条件下,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特点。比较数学 教育学,它是研究当今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数学教育;在研究其各自的经济、政 治、哲学和民族传统的基础上,研究教育的某些共同点,发展规律以及其总的趋势,进行科

高一作文:论中西文化差异作文1000字

论中西文化差异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

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中西方中小学数学教育比较

中国与西方中小学数学教育比较 一直以来,我心中都存在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学生可以屡屡在国际数学奥赛上取得辉煌的成绩,却少有人在数学界取得突破,至今也没有一个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钱学森之问”让我们 不禁深思,为何中国一直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此我仅对中西中小学数学教育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有所启发。 一?关于教育目的的比较 同: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国家兴办教育,都是培养接班人,促进国家发展。 异:1、从社会来看,在我国的学校教育被迫让位于为着分数的纯学科教学这个现状下,中国的数学老师多认为,教数学知识最重要,教数学思想方法最重要。尽管国家一直坚持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在考试分数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与前途时,德与体便退居其次了,很多教师便将自己的学科教学与学生的道德教育割裂开来,将学生的道德教育完全推给“品德”课程。相反,西方美国教师认为教学是为教育服务的,“人的教育首先是公民教育”,他们认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懂得感谢,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学会问为什么,让学生懂数学。他们认为教育的

三大目标是坚持学术追求、维护社会公正、尊重多元文化。学科教育仅是教学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 我一直以为美国的课堂是人声鼎沸的、热闹的、纪律难以调控的。但是一个美国留学生告诉我美国的课堂是安静的、有秩序的,即便是 学生的课余活动也是如此,从中我看到了学生自幼形成的对公共环境秩序的尊重。我还了解到当学生刚入学时,美国教师通常会用一段时间(一般是一个月)教学生在学校应遵循的行为规则一一这些规则与学生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在工作环境中所应遵循的规则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些规则为整个社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应遵循的道德底线奠定了基础。 对照美国的这些值得借鉴的做法,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师目前最缺乏的是教育意识,是教学为教育服务的意识。我们要思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高分学生吗?存在脱离社会活动的素质教育吗? 2、从家庭来看,由于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寄予厚望,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的个别关注较多,管教较严。而美国家庭多数都有几个孩子,家长较平等对待子女,子女学习压力小,环境较宽松。 3、从学生个人来看,中国低龄儿童很少是因为兴趣学习,有时是为了取悦父母或者老师而学习。随着年级增长,学习以改变命运的 意识逐渐增强,特别是那些想通过考大学进入城市的农村孩子,即所谓“跳出农门”。而美国儿童则较在乎自我感受,由于经济发达,就业压力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在东西方企业中,双方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的价值观、文化背景、教育模式、思维方式都不相同,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员工组成的各种组织,对工作又持有不同的态度和追求,而西方在经营目标、市场选择、管理方式、处事作风、作业安排及对作业重要性的认识、变革要求等常常会持有不同的态度,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管理文化的差异,从而产生管理冲突,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招聘、报酬和福利、培训和发展、绩效评估、退出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东西方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社会等各方面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下面主要介绍东西方在人才使用上产生的差异。 一、在人才理念方面:东西方企业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 都在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但核心理念不同:西方企业往往以企业及个人的美好前景、对个人的尊重、对人们生活的改善等人性的光辉来吸引人才。例如:美国 GE 公司的企业价值观是:" 我们为生活带来美好的东西 (We BringGood Things To Life )", 在人才管理方面的理念是: " 为来自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创造机会 , 培养并实现他们的梦想 ";而摩托罗拉公司则强调对人持久不变的尊重 , 提出:" 摩托罗拉是一个向员工提供均等发展机会的公司 " 。 而在东方 , 儒家修齐治平的入世思想和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的传统 , 对企业的文化和理念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企业都以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责任感来激励员工、吸引人才。比如:深圳华为公司的企业理念是:" 以公司文化为纽带 , 大我与小我相融合 , 共铸民族通讯业的辉煌 "; 而韩国三星公司的基本理念是:" 人才第一、事业报国、合理经营" 。 二、在选人方面:每一个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 , 都要不断地获得自己所需的人才。但在人才的选择标准方面 , 东西方明显不同:西方企业在选人方面通常是以寻找最好的人才为最高标准。比如Intel公司提出了用聪明人吸引聪明人的口号 , 而微软则要寻找比我们 ( 微软现有员工 ) 更优秀的人才。在具体的招聘技巧方面:Intel 公司有一套严谨的招聘程序 , 通过面试、心理测试、模拟测试( 最终测试 ) 来获得需要的人才 , 而微软则对心理测试不感兴趣 , 它更注重通过面试中的表现来判断一个人的创造性和可塑性 , 而且强调高层管理者亲自参加招聘。微软用来测试个人创造性的面试题目可以说广受推祟。 东方企业在选人方面 , 虽然也希望得到优秀的人才 , 注重个人的品质、才能和发展潜力 , 但它往往并不一味地追求最优秀的人才 , 而是强调合适, 希望获得适合于企业的、能够满足工作需要的人才。比如日本松下电器就奉行寻找 70 分人才的招聘原则。正如松下创

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

《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 作者张奠宙先生。 原文见苏州大学《中学数学月刊》2012年第1期, 现摘录部分精彩语句。 (1)有一个现象值得重视,即缺乏数学教育的民族自信。 (2)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既具有悠久的数学教育文化积淀,又能全方位地从包括前苏联和美国在内的国外数学教育中吸取营养。 (3)兼容并包,把国际上的各种优秀教育理念,综合地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最后形成自己的特色,乃是数学教育“中国道路”的指导思想。 (4)加强基础,培育能力,发展智力。 (5)在加强基础的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 (6)研究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可以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的以下5个特征。 ①数学新知的“导入”艺术丰富了情境创造的教学内涵。 ②“尝试教学”体现了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教学特点。 ③“师班互动”体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合作交流。 ④“变式教学”化解了重复操作的弊端。 ⑤数学教学中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 (7)扬长避短、锐意改革是未来中国数学教育的必由之路。 (8)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必须以建设自己独立的学生话语体系为目标,拥有自己的核心概念,重新回答数学教育面临的永恒的本质性问题。 原文: 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那就是:“在良好的,数学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这里的“数学基础”,其内涵就是三大数学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这里的“数学发展”是指:提高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与此相应的教学方式,则是贯彻辩证唯物主神,进行“启发式”教学,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本质,倡导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运用“变式”进行练习,加强解题规律的研究。这样的特色,也可以用“数学双基教学”的习惯性说法加以表述。“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双基教学”不等于“双基”本身。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双基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强调打基础,还包括在打好基础之上的发展。以为“双基教学”不要发展,那是一种误解。中国的数学课堂教学,具有许多与世界主流研究不同的特色。有一个时期,这些特色或者被当作批判扬弃的对象,或者被认为是雕虫小技不予重视,还有一些则停留在朴素的层面,缺乏理论加工。相对于大肆追捧国外的一些光怪陆离却并无实践效果的“概念”和理论,我们未免有点“妄自菲薄”,太瞧不起自己了。以下我们分别简述中国数学教育的六个特征,并和国外的有关提法相对照,借以显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所在。 1. 注重“导入”环节。 涂荣豹指出,中国数学教学长于由“旧知”导出“新知”,“引入新课”往往是数学教师最为精心设计的部分①。注重“导入”环节,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关键之一。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往往会成为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在“数学导入”上,已经发展为一门艺术。国外引进的、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设置”,只是“导入”的一种。事实上,就数学课堂而言,能够设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只能是少数。大多数的数学课,尤其是大量的“数与式”的运算规则的程序性数学内容,多半没有现实情境可言。例如,因式分解、合并同类项、幂和指数运算等,很难设置现实情

《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摘记

《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摘记 (2009-02-16 14:44:13) 转载▼ 分类:且行且思 标签: 教育 按:前一段时间,一个朋友向我推荐了郑毓信教授的《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还把电子书传给了我(可惜不能复制内容)。因为一直很敬佩郑教授,于是,边看边做一些摘记。呵呵,也许读书是应该留下一点痕迹的吧! 引言:数学教育研究之合理定位 我们首先应特别关注关于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研究,因为,从根本上说,一切的数学教学活动或教育教学研究最终都应落实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而,只有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数学教育研究才有可能在科学的基础上得到健康发展,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才可能真正超越纯粹经验总结的水平而上升为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 【数学教育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情况。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更进一步说,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会思维,这是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在2002年10月于香港召开的国际比较研究会议上,美国著名比较教育研究专家丁格勒就曾提及,在先前美国数学教育界通常较为注意学生的方面,而现在则已认识到了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而,就如何改进教师的工作而言,人们在先前往往比较注意如何招募更为优秀的人材来充实教师队伍,以及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现在则开始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的一种主动建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但如果这种强调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也会产生一定的弊端,出现“主体性神话”现象。在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应予以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无论在何种环境中,都是必须强调的。】 第一章数学教育的国际进展及其启示 美国著名比较教育研究专家斯丁格勒在前面所提及的那次香港会议上曾表达了这样的看法:“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可以被看成改进教学的一个突破口,而我们中国在这一个方面显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 验。P22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题目: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学院: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生姓名:白莉 学号:201141000102 指导教师:刘晓玲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摘要] 中西方不仅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在饮食习惯,交际礼仪等等多方面。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去了解与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礼仪与餐桌礼仪方面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对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认识,从而加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日常礼仪;交际礼仪

目录 引言 (3) 称呼 (3) 饮食 (4) 餐具 (4) 交谈 (5) 结论 (5)

引言 培根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正如同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理解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身为高等学府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友人交往。在交往中需要学习并且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利的语言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了解中西文化利益的差异。“礼仪”的学习与了解应该是有意识的加入到日常生活照,下面,对中西方文化礼仪之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尊敬他人的礼节程序。中文中的“礼仪”由“礼”和“仪”两个字组成,分别代指礼貌、礼节,仪式、仪表。它们是一种要求,一种被人们规定的共同认可的程序。《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可以产生出“人利”的气氛。“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貌,则无法立身,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共识,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中国自古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有《周礼》、《仪礼》、《礼仪》三部名著,这三部涵盖了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内容。 西方礼仪有很多种词汇,比如courtesy:有礼貌的行为。Etiquette:除了礼仪外,还指对从事某一行业人士的行动起约束作用规矩。Protocol:一种刻板的,在外交和军事领域内实行的长期公认的相处准则。Tite:仪式、典礼和惯例、习俗。 繁多的有关礼仪的词汇反映出了西方人对礼仪的重视,并有对礼仪更加细致的划分。这具体到礼仪文化上,中西方有如下多种差异。 称呼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是指家庭,中国的礼仪产生于不同的家族文明。西方则从古希腊就开始以工商经济为主,这种经济于天然人伦无法相容,所以,宗法文明未充分发展。英语中的家源自拉丁词汇,而这个拉丁词汇源于在“家族之父的权力下”从事劳动的奴隶[1]。这与中国的家的概念完全不同。西方的家带有与工商经济发展相融的私有财产的意味。不仅家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地方。在英语中,国家主要表示地域性或民族性的含义。是地域、民族、家族的总和。在中国人看来“国之本在家”。家是国家的命脉。中国人重在家中做人,英文中所说的一个人的背景与起源在中文中时身家,出身的表示。中国礼仪有着一种高超的宗法文明,同时内外亲疏之别,是中国人往往注重拉关系,“义父”、“义子”、“干

国外主要数学教育期刊

国外主要数学教育期刊 1.《数学教育研究》(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荷兰)ISSN 0013 0013—1954,季刊,1968年创刊,D.雷伊代尔出版公司出版,克吕韦尔学术出版集团销售中心发行。刊载中小学及师范学校的教学理论、方法、实践等方面的论文、述评报告、书评以及IMO消息、试题。是国际性的刊物,主要用英文发表。 2.《数学教育》(L′Enseignement Mathematique)(瑞士),510LG004。ISSN 0013—8584,季刊,1899年创刊,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机关刊物,日内瓦大学数学研究所出版、发行。刊载数学教学研究文章,供大学数学系师生阅读的文章以及新书介绍等。用英、法或德文发表。 3.《数学杂志》(Mathematical Gazette)(英国),ISSN 0025—5572,季刊,1894年创刊,英国数学协会出版、发行。主要刊载初等、中等数学知识及教学法方面的文章与简讯。4.《数学杂志》(Mathematics Magazine)(美国),512B6001.ISSN 0025—570X,年出5期,1926年创刊,美国数学会编辑出版。刊载有关大学、中学数学教学方面的文章,兼登简讯和书评。 5.《国际科技中的数学教育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ducation in Scie nce and Technology)(英国),510C0058.ISSN 0020—739X,双月刊,1970年创刊,泰勒和费朗西斯(Taylor and Francis)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刊载数学教育理论文章、书评、经验介绍与有关会议报道等。 6.《结构研究杂志》(Journal of Structural Learning)(英国),ISSN 0022—4774,季刊,1 970年创刊,戈登和布里奇(Gordon and Breach)科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刊载研究数学概念与学习过程方面的理论、模型、语言、逻辑等复杂结构研究的文章。 7.《学校数学》(Mathematics in School)(英国),512C0052.ISSN 0306—7259,年出5期,1971年创刊,朗曼集团(Longman Group)出版公司出版、发行。主要介绍数学教科书、教学法、趣味数学和数学词汇等,是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参考刊物。 8.《数学教学》(Mathematics Teaching)(英国),512C0053.ISSN 0025—5785,季刊,195 6年创刊,英国数学教师协会出版、发行。主要刊载讨论中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文章,介绍数学教具、教学设备等。 9.《数学教学及其应用》(Teaching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英国),ISSN 0268—3679,季刊,1982年创刊,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刊载中等和高等学校数学教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