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识规矩浅解

八识规矩浅解

八识规矩浅解
八识规矩浅解

《八识规矩颂》浅解

张秉权

2009年7月28日印制

《八识规矩颂》浅解

张秉权

此《八识规矩颂》,乃唐玄奘大师所作,为唯识宗主要教典之一。颂将八识分为四章,每章十二句,将五十一心所,各分属于本识之下,条然不紊,所以称为规矩颂。《成唯识论》汇成十卷,文繁义富,学者畏难。窥基法师乃请大师集《成唯识论》要义,作此《八识规矩颂》,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学人若能于此八识颂透彻明了,则识论大义,思过半矣。此颂古注极多,然皆古文作成,难便初机。今试以语体文加以解释,名曰浅解。

先列颂文,次出浅解。

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颂,即是颂眼、耳、鼻、舌、身五识。为什么不将此眼等五个识分别颂呢?这有二个原因:一、此五识缘境之时,都是性境、现量,可并在一起来颂,而不必一一识去重复说;二、在成佛果时,转八识成四智,此五识一齐转为成所作智,考虑到对应关系,也是放在一起来颂比较适当。

第一句“性境现量通三性”。是说眼等所缘之境,是性境,三量(现量比量非量)之中,属于现量,三性(善、恶、无记)之中,是三性皆通。先解释性境二字,什么叫性境?性是实义。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必须从每个人眼等五根,各有浮尘根与胜义根谈起。第一是浮尘根。它是有形相的,长在身上,肉眼能见,但它实际上是无知觉作用的。第二是胜义根,或称净色根。它依附于浮尘根之上,最极清净,但肉眼看不见,唯天眼能见,此根有发识(触发知觉)之用。对境之时,依外境作为本质,五净色根各各自变相分,交与自识的见分去缘,如照相机

将外境摄入胶卷成为底片,洗出来成为相片一般,唯识家称它为自变自缘。性境,即是指自变自缘之境。次释现量,什么叫现量,现量是指人们初见自变自缘境时,还未曾起一念分别、筹度之心,称为现量。若起了分别,筹度之念,就不是现量境了。后释“通三量”,是说此眼等五识,是善、恶、无记三性皆通的。

第二句“眼耳身三二地居”,是说眼等五识所能起作用地方。眼、耳、身三识,唯居止于欲界五趣杂居地和色界初禅的离生喜乐地二处。为什么呢?因为欲界眼耳鼻身五识全起作用,初禅天只有眼耳身三识起作用,其余鼻舌二识不起作用。因为初禅天以上,以禅悦为食,不吃段食,所以舌识不起作用。既不受食,自然也不闻香,所以鼻识也离了。二禅天以上,因为在定中,此三识更不起作用,由于眼耳身三识,只能在欲界、初禅天二个地方起作用,所以说:“眼耳身三二地居”。

第三句与第四句“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八大贪嗔痴”。这二句是颂五识的相应心所。说明眼等五识,只与三十四个心所相应。那就是:

一、遍行心所五个:即触、作意、受、想、思;

二、别境心所五个:即欲、胜解、念、定、慧;

三、善心所十一个:即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四、中随烦恼二个:即无惭、无愧。

五、大随烦恼八个:即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六、根本烦恼三个:即贪、嗔、痴。

什么叫遍行心所?它遍一切时,遍一切处:表现在四个方面:(一)遍善、恶、无记三性;(二)遍三界九地;(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九地即欲界

五趣杂居地、色界四禅天、无色界四空天)(三)遍于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四)遍与八个识的心王相应,具上四种情况,所以称为遍行心所。

什么叫别境心所?是指此欲、胜解、念、定、慧五个心所,乃是各别缘境的。由于眼等五识缘境之时,同时意识(或称俱起意识)各引自类种子,各各缘境,(如眼缘色、耳缘声等)所以别境五心所也与前五识相应。

十一个善心所为什么也与眼等五识相应呢?因为眼等五识,虽只缘现量境,好像没有造作分别,由于业性纯熟,即使偶然动了一念,不是动在善边,就是动在恶边。若动在善边,就与五识相应,所以十一善心所完全与眼等五识相应。

中随烦恼“无惭、无愧”二心所和大随烦恼“掉举”等八心所,唯是恶心所。五识若偶动一恶念,就与五识相应。

根本烦恼贪嗔痴三心所,遍与一切染心相应,五识若缘欲界顺意五尘境,自然起贪。若缘违意五尘境,自然起嗔。执缘境为实有,体即是痴。所以此“贪嗔痴”三心所也与眼等五识相应。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此颂第一句“五识同依净色根”,是说五识所依之根,不是肉眼能见的浮尘根,而是胜义根,即净色根。此净色根乃第八识所执受的相分,分映于五根门头,虽非肉眼所见,但它能发识,最极清净,所以称它为净色根。依此净色五根,方能发识,所以说:“五识同依净色根。”

第二句“九缘七八好相邻”,是说五识生识的缘,多寡不同。眼识九缘生,鼻、舌、身三识七缘生,耳识八缘生。具体情况是这样:

眼识须具下列九缘方能生识:一根缘、二境缘、三空缘、四明缘、五作意缘、六分别依缘、七染净依缘、八根本依缘、九种子依缘。鼻、舌、身三识具下列七缘方生识:以上九缘中除去空缘和明缘。因为鼻舌身三识是合中取境(根境相合

时,方能知香知味知触的缘故),耳识具八缘方生识:即九缘中唯除明缘,因为暗中也可闻声的缘故。此三识具缘多寡有些相近,所以说:“九缘七八好相邻。”

第三句“合三离二观尘世”,是说鼻、舌、身三识是合中取境,眼、耳二境是离中取境。观是能缘的见分,尘世是所缘的相分,所以说:“合三离二观尘世”。

第四句“愚者难分识与根”,这是说,识与根不同,愚者难于分别。愚,指愚法声闻。因为声闻人唯断烦恼障,未断所知障,故称为愚。由于五根对境,如镜对像。五识缘境,唯是现量。只要尚不起随念、计度二种分别,还是现量境,直到起了计度之心,方进入比量或非量之中。这就是根与识不同所在。因为识乃心法,即八识见分,根乃色法,即八识相分,此色心不同;根能照境,识能缘境,此根识不同,此根识不同之致,非愚法声闻所能知,更不要说凡夫了。所以说:“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是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这四句颂转识成智情况。先释“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是不诠真”二句。变谓变带,相谓相分。以眼等五识因中,一向缘五尘的相分境,托彼相分,变带观空,(即净色根发识,自变自缘观空)其相虽空,亦未离空相,所以不能亲缘真如之理。为什么呢?因为成所作是后得智故。盖佛有二智,一是实智,或称根本智;一是权智,或称后得智。根本智缘真,后得智缘俗,前者用于证理,后者用于度生,其用不同故。所以说:“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上犹自不诠真。”诠者,具也。

第三句“圆明初发成无漏,”这是说,第八识转大圆镜智,初发之时,此眼等五识,即成无漏。为什么呢?因为五识即八识见分,乃同体之故,所谓“五八果上圆”是也。

第四句“三类分身息苦轮。”这是说,若五识转成所作智时,在佛果中,能现三类身,化导众生,出生死苦海。一、大化身。即千丈卢舍那,为应十地之机所

现;二、小化身。即丈六金身,为应二乘及凡夫所现;三、随类不定化身。随诸各类众生,有感即应,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种种不等。所以说:“三类分身息苦轮。”

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第一句“三性三量通三境,”。这是说,六识具足善、恶、无记三性、现量、比量、非量三量、。性境、带质、独影三境。此六识都具足。三性者,一、善性。有顺益义,顺于正理,益于自他;二、不善性。有违损义,违于正理,损于自他;

三、无记性。则于善恶品性,无所记录。(即不形成未来善恶果报)

三量者,一、现量。现谓显现,缘所现性境,不起分别。无计度心,故名现量;二、比量。比谓比类,于所缘前境,比度方知,如隔山见烟,即知有火。如见日落处,即知是西方。三、非量。谓于所缘境,错谬分别,(推测错误)名为非量。

三境者,一、性境。即净色根于外境上发识,自变自缘之境;二、带质境。分为二种:(1)真带质。以心缘心,名真带质。即第六识通缘一切心及心所,第七识单缘第八识之见分皆属之。(2)似带质。以心缘色,名似带质。谓带彼相起,有似彼质,如依经作观所现之境。三、独影境,乃独头意识所现之境。

第二句“三界轮时易可知”,是说此六识力用最强,三界生死,六道轮回,善恶因果,唯此识所造。所以说:“三界轮时易可知。”

后二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这是说,六识与五十一心所法都相应,业力殊胜。只要善恶一念起时,则心所齐集,或多或少,以类相从,没有一定,故须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前二句是说,第六识于三性(善、恶、无记)三界(欲、色、无色)三受(苦、乐、舍)之中,恒常转变改易不定。如正善时,忽生一恶念,方喜时,忽生一忧念,改易不定。于顺境上,适悦身心,产生乐受。于违境上,产生苦受。于非苦非乐境上,产生舍受。也常常转易不定。若恶念起时,则根本惑与随惑相连而起。若善念起时,则信等善法亦相连而起。所以说:“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后二句是说,身语二业,都由此六识方能发动。若论行相,于八识中独为最强。引者,谓此识能引诸识造业,因第六识与发业惑相应,能造善恶引业。此业所熏种子,至成熟时,能招六道总报;满者,谓此识能引前五,成满八识异熟果报。因第六识与润生惑相应,能造善恶满业。此业所熏种子,至成熟时,能招六道别报。所招总报,名真异熟,所招别报,名异熟生。“能招业力牵”者,引业和满业所熏种子,至成熟时,如与善十一相应,则为善业牵之而往人天;如与根、随染位相应,则为恶业牵之而往三途,招感善或恶的总报和别报。皆第六识造业所牵感。所以说:“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此四句是颂第六识转妙观察智。前二句“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这是说,第六识修生空观,在圆教七信位,始断分别我执。从八信起,修法空观,经历八、九、十信,至圆教初住位,始断分别法执,至此分别我法二执全断。约别教即是初欢喜地,乃妙观察智相应心品初发起之时。(此时妙观察智仅作下品转)但俱生我法二执,现行尚自缠绕,种子尚自眠伏。所以说:“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后二句“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这是说,别教菩萨修法空观至远行地(即第七地)后心,断俱生我执,即进入第八地,(此时妙观察智相应心品作中品转)但俱生法执犹在,尚偶尔现起,然不是有漏。远行地后的后字,也

包括九、十两地及至等觉位。因为至等觉后心,六识方得纯净无漏,妙观察智作上品转而圆明遍照大千世界。所以说:“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这四句是颂七识的境量和心所。前二句“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这是说,第七识所缘,乃托第八识之见分,以为本质,是为真带质。什么叫真带质?以心缘心名真带质。就是以此七识缘第八识见分为我,七识与八识见分本质,交带挟起中间相分,以此相分,一半与所缘第八见分同一种生,一半与能缘第七见分同一种生。但必须明白此乃体相之相,不是形相之相。所以称为真带质。此识虽非善恶,性是无记。而有四惑我见(即我贪、我痴、我见、我慢)盖覆真性,所以是有覆无记。通情本三字怎么解释?是说这真带质,既通七识能缘心,以常起我执,就是通情。又通八识见分,是它所缘之本,就是通本。由于三界有情,随所生处,必缘第八识的见分,妄执为我,故三量中名为非量。所以说:“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后二句“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这是说,第七识所具的相应心所,大随烦恼有八个,遍行有五个,别境唯一慧心所,根本烦恼有四个,即我贪、我痴、我见、我慢。共十八个心所。此十八心所常与第七识相应。所以说:“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这四句是说第七识的力用。

第一句“恒审思量我相随”,是说此第七识恒审思量第八识的见分,执以为我。恒是恒常,不间断之义。审是审察,分别之义。恒与审,八识有四句分别:

第八识,是恒而非审。不执我,故非审。无间断,故是恒;第六识,是审而非恒。有分别,故是审。有间断,故非恒;前五识,是非恒非审。有间断,故非恒。不分别,故非审。唯有第七识,是亦恒亦审。不间断,故是恒。以执我,故是审。所以说,恒审思量我相随。第二句“有情日夜镇昏迷”,是说由于此第七识于有漏位恒审思量,非我执我。此妄执之我相,无始随逐,无时暂舍,使有情终日昏迷,不能自拔。所以说:“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第三、四句“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这是说四惑(我贪、我痴、我见、我慢)八大随烦恼(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恒与第七识相应。前六转识修布施、持戒等善行时,由此第七识念念执我,使所修善不能亡相,只成有漏善,故名染依;若此识转为平等性智,则前六转识所修诸行皆成无漏,名为净依。所以说:“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此四句颂七识转成所作智。

第一句“极喜初心平等性”是说菩萨从初发心,六识修生空观,至圆教七信位,(或别七住位)断分别我执,转修双空观,历八九十信,(相当于别教三贤位)于十信后心,破分别法执,即入圆教初住,(或别教初欢喜地位),由于断了分别法执,第六识初转妙观察智,(此为妙观察智为下品转)以六、七二识相依,第七识自然也转为下品平等性智,由于俱生我法二执未断,此第七识未得纯净无漏,仅初心阶段净而已。所以说:“极喜初心平等性”。

第二句“无功用行我恒摧”,这句是说,俱生二执,十分微细,必须地地分除。第六识修双空观至远行地后心,方舍藏识,断俱生我执,进入第八地,由于六七识相依,这时平等性智为中品转,无功用行现前,俱生我执永伏不起了,所以说:“无功用行我恒摧。”

第三、四句“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这是说,俱生我执虽破,但俱生法执犹在,直至到了等觉后心,方才断尽俱生法执,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是也。此时第七识方转为纯无漏的平等性智(此为上品转)。在佛果位中,现十种他受用身⑴,为十地菩萨说法,所以说:“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这四句是颂八识行相。

第一句“性唯无覆五遍行”,这是说第八识唯是精明之体,本无善恶,故四性中,(即善、恶、有覆、无覆)唯是无覆无记,以有细微流注,故唯与五遍行心所相应。所以说:“性唯无覆五遍行,”

第二句“界地随他业力生”,这是说,三界(欲、色、无色)九地(欲界五趣杂居地及色界四天、无色界四天)是众生流转六道之处,这第八识为总报主,而被他六识善恶业力牵引去投生。所以说:“界地随他业力生。”前面六识颂说,“引满能招业力牵”就是指这种情况。

第三句“二乘不了因迷执”,是说二乘不了解第八识,不信有八识存在,由于八识深细,世尊寻常不说,恐怕二乘产生误解。经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就是恐他们分别执为我故,因此二乘不能了解此识。所以说:“二乘不了因迷执。”

第四句“由此能兴论著主诤”这句是说,由于二乘不知,不信有此第八识存在,是故大乘论主,广引圣教,备显正理而与之诤论,所以说:“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这四句是颂八识的体相和力用。第一句,“浩浩三藏不可穷,”浩浩者,广大无涯貌。就是说,藏识性海,不思议熏变而为业海。此识体广大无涯,具足三藏,名为藏识。三藏者,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义。一能藏。谓无量劫来,前七识所作一切善恶种子习气,唯此识能藏,此约持种边说;二所藏。前七识所作异熟果报,此识是所藏之处,此约受熏边说;三我爱执藏。第七识执此识见分为我,故云,我爱执藏,此唯约被第七所执边说。有此三义,故令累劫善恶因果,不失不坏,不可穷尽。所以说:“浩浩三藏不可穷。”

第二句“渊深七浪境为风”,这是说,此识如水,为境风所鼓动,起前七转识波浪。《楞伽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所以说:“渊深七浪境为风。”

第三、四句“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这是颂第八识的力用。前七识现行,返熏此识,以其识体坚住,一味无记,恒时相续,有可熏性,故能受熏。前七转识善恶种子,唯此识能持。又能持根身器界,一期全不散坏,作为三界总报主,死时后去,投胎先来,为众生之命根。一期生死,必以此为总报主,所以说:“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此四句颂转八识成大圆镜智。此识有三名,一名藏识。谓此识因第七识念念执为我故,无始以来,相续长劫,沉沦生死。别教菩萨从初发心修行,渐断习气,经历三贤、登地及到第七地,破俱生我执,此第八识方得舍藏识之名,显过失最重。所以说:“不动地前才舍藏。”二、异熟识。谓八地以后,虽舍藏识之名,因有微细俱生法执及有漏善种间或生起,尚引后果,所以名叫“异熟识”。至金刚道后等觉后心,证解脱道,异熟方空,所以说:“金刚道后异熟空。”三、庵摩罗识。此云白净无垢识。异熟若空,一念顿断最初生相无明,入妙觉位,此识在妙觉位

中名无垢识,乃清净真如,与大圆镜智同时发起,到此地位,境智相应,法身显现,圆明普照十方尘刹。所以说:“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注⑴一、菩提身。谓如来菩提树下成道身。二、愿身。谓如来下兜率,降生人间,酬宿因愿度生之身。三,化身。谓如来随类化现之身。四、力持身。谓如来灭后,碎全身为舍利,永久不坏,作众生福田,名力持身。五、相好庄严身。谓如来证得微尘数相好庄严实报身。六、威势身。谓如来处于众会,威德广大,天魔外道,无不归伏之身。七、意生身。(亦称如意身)谓如来随自他意,处处受生,意有所往,身即随到,是名意生身。八、福德身。谓如来福德具足,犹如大海,无不涵容,是名福德身。九、法身。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犹如虚空,是名法身。十、智身。谓如来妙智圆明,决了诸法,通达无碍,是名智身。(出华严经教门指掌)

Taolun

性境现量通三性。

此句是说眼、耳、鼻、舌、身五识,其所缘的境,於三境中,惟缘性境。其能缘的量,於三量中,惟缘现量。其业性,则通善、恶、无记三性。

性境是说所缘(所知、所分别)境的实质问题。现量是说能缘(能知、能分别)的认识程序及所获得知识真伪问题。通三性是说前五识与三性相通的性质问题。现分述如下:

“性境”——

性境,即实境。为什么呢?因为前五识所缘的五根五尘,乃四大四微(地、水、火、风、色、香、味、触物质分子)八法所构成,体非虚妄,乃真实相分,故云性境或实境。

既云实境,为何又说是性境呢?因为根、尘等境,乃八识所变相分。而此能变的第八识,乃真如随缘而成。则相分原是真如无相之实体,今虽迷而变为有相根、尘之妄法,而其性本真,故云性境。此境如果以无分别心照之,则法法皆真,唯一真实。如果以分别心取之,则为带质之假法。

性境,又称为“有体实相为境”。谓第八自证体上变起见、相二分,前七识即见分;内之“白净色”,外之根身器界,皆相分,今前五识是第八见分(第八是精神中枢,前五识是枝末)。其所缘之境,即第八识相分。虽见相有二,但同一自证体生起,本是实有,故云“有体实相分境”。

前五识见分所缘的“相分”,有亲疏之别。在身有知者,直接触到的影相,印象,称为“亲相分”。身外无知者,间接接触到的本质色,山河大地,房屋用物等,称为“疏相分”。

我们所缘的一切影相,印象,既托第八识相分为质,亦托外色反映,犹如一面镜子,见分是镜光,相分是镜影,自证分是镜面,证自证分是镜背。见分唯缘相分,此缘正确与否?由自证分核对。自证分核对是否正确?再由证自证分复核。由此四分作用,证明所缘相分基本无误。

此四分义,是识体的内部结构,是能缘对所缘的互相关系;一切认识“概念”,都是由此产生的。

又:前五识所缘境有实体者;谓根、尘等相分,各随自已的“相分种子”生起。此有二种:

一是“不共相体”,谓“根身”(各人的身体)种子为有情各别业力所成;虽根有胜义,浮尘差别,俱名“内色”。实际上“胜利根”(体内的神经系统),唯自受用,称为“不共相体”。“浮尘根”(身体外形),他人亦可受用的。

二是“共相体”,谓外器五尘,山河大地,乃诸有情共业所感,称为“外色”,一切有情皆可受用,故名“共相体”。

前五识所缘“相分”,具有多种关系。一方面托第八识相分质(内色),一方面依自证分与相分种子(内潜能),更假外缘(境色)的因缘,才会反映出影相、印象。这所缘的境,是有实质依据的。故谓有实体,既有实体,还有实用。此用又分根、尘差别。其中五根之用,如依根发识,能见闻觉知;五尘之用,如色、声、香、味、触各具功能之用;于诸有情,实得受用。故谓前五识所缘境,既有实体,又有实用。

“现量”——

“量”是尺度标准的意思,指知识的来源,认识的形成以及制定知识真伪的标准。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第一步是接触外界事物,在心识中产生感觉,知觉和印象;这属感性认识,就是“现量”。第

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根据事物的规律性,产生认识,形成概念;进而构成推理判断,这属理性认识,也就是思维阶段。思维能够根据已有的认识,推出新的知识,这就是“比量”。凡是在现量和比量的认识上,不依真实事象为根据,偶然产生的错觉和妄测,则称为“非量”。

现在所说的“现量,是指感性认识。也就是前五识对色、声、香、味、触五尘接触,最初的刹那,未起名言分别,未起推理判断之前,这均为现量。与前五识同起的意识,最初一念,未起分别时,亦称为现量。

“现量”以何为体?以“无分别智”为体。离绝名言概念及邪妄分别,即名无分别智。

“通三性”——

三性者,善、恶、无记也。

前五识无恒常一定之性;境善识善,境恶识恶,反之无记。因而认识之染净,是依当时所遇的境况而决定的。因为前五识识体本净,原非善染;若与信等心所相应,则善性摄;若与贪等心所相应,则恶性摄;若与非善非恶等相应,则无记性摄,故云:“通三性”也。

既然五识性境,现量皆真,了无善恶,为何此处言通三性?但言通者,并非是说识体本身具有三性,因为同时第六意识所引善恶等自类种子俱时而起,前五识谨乃通之,谨在认识上性质暂时起了善、恶等变化,识体本身仍非善染的。

五识通三性,虽不极显而亦可知。一般人与人接触,慈心现时,眉低目眯,气细言和,笑容可掬,这是与善性相应的具体表现。若遇怨家仇对,顿时两眉剑竖,两眼圆睁,气粗身暴,或摸拳擦掌,或刀杖相加,这是与恶性、嗔心相应的具体表现。在平时,视听言动都很正常,没有显著或善或恶的表现,这皆属无记性的具体表现也。

八识规矩11

《八识规矩颂》第12讲(第八识颂3) (2015-09-21 17:36:58) 转载▼ 分类:净莲法师讲座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八识规矩颂》第12讲(第八识颂3)作者:淨蓮法師 觀看視頻:《八识规矩颂》第12讲(第八识颂3) 《八识规矩颂》 第12讲 (第八识颂3)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2012年11月23日 喇嘛!法师!各位师兄!晚上好! 我们继续看「无垢清净识」的部分。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这两句颂是说,第八识要到八地前,才能够舍去「藏识」之名,到金刚道后,才空去异熟识。 「不动地」,是指八地菩萨。那在八地之前,因为是有功用行,观智的力量还很薄弱,所以没有办法灭除顽强的俱生我执。 这个之前我们介绍过,在八地以前,因为他那个观察的智慧还很薄弱,入定的时候可以暂时无我,但是一出定之后,那个「我」的观念又出来了,是因为俱生我执还没有去除的关

系,所以他没有办法念念相续,因为观慧的力量太薄弱。一直要到第八地,他能够任运无功用。任运,就是随时不用再起任何的功用了,之前还要起功用。八地之后,因为观慧的力量非常的强,所以他不用再起任何的功用,可以任运自然的就保持那个念念无我。所以一直要修到八地,任运无功用,生起无漏的智慧,才能够伏灭俱生的我执,永远不再现起。 所以我们知道,俱生我执什么时候才断?八地菩萨才能够断,永远都不会再现起俱生我执了。所以说「不动地前才舍藏」,到了这个时候,才能够舍去「藏识」的名称。藏识就是阿赖耶识,为什么叫阿赖耶呢?就是第七识的见分执八识的见分为「我」,念念执八识的见分为「我」,这个我们就称为阿赖耶识。 那到了八地,俱生我执断,这时候的第七识念念恒审思量「无我」,懂吗?之前是念念恒审思量有我,叫做阿赖耶识。俱生我执断了之后,因为证到无我了,所以第七识恒审思量念念无我了,因此就能够舍去藏识的名称,所以说「不动地前才舍藏」,就是第八识要到八地之前,才能够舍去阿赖耶识、藏识的名称。 那这个时候的第八识叫做什么呢?叫做「异熟识」,已经没有阿赖耶识这个名称了,所以对八地以上的菩萨,都不能够说他还有阿赖耶识,没有了,已经没有藏识的名称。那这个时候第八识叫做什么呢?叫做「异熟识」。 那为什么叫做「异熟」?异熟,就是果报的意思。我们看到唯识的名相,看到异熟,就知道它指的是果报,因缘果报。那这个果报为什么叫做异熟呢?就是它从造因,就是从造业这个因,一直到感果,它是异性而熟,异时而熟,异类而熟,所以我们称为「异熟」。 从因到感果,从你造业到感果,它这个时间,不是说我马上造业马上感果,有没有?它的因到果,它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而且,它的性质、还有类别也不一样。譬如说我这一世好杀生,我的果报是什么?多病嘛,所以不是说我杀你一刀,然后你就砍回来一刀,不是这样

《八识规矩颂》浅解

《八识规矩颂》浅解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2-20 07:37:50 / 个人分类:藕益大师《相宗八要》直解 查看( 259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此《八识规矩颂》,乃唐玄奘大师所作,为唯识宗主要教典之一。颂将八识分为四章,每章十二句,将五十一心所,各分属于本识之下,条然不紊,所以称为规矩颂。《成唯识论》汇成十卷,文繁义富,学者畏难。窥基法师乃请大师集《成唯识论》要义而作此《八识规矩颂》,言简意赅,提纲挈领。若能于此颂透彻明了,则识论大义,思过半矣。此颂古注极多,然皆古文作成,难便初机。今试以语体文加以解释,名曰浅解。 先列颂文,次出浅解。 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颂,即是颂眼、耳、鼻、舌、身五识。为什么不将此眼等五个识分别颂?因为此五识,缘境之时,都是性境、现量,可并在一起来颂,而且在果上转八识成四智时,此五识一齐转为成所作智,考虑对应关系,也是放在一起来颂比较适当。 第一句是说眼等所缘之境,是性境,三量(现量比量非量)之中,属于现量,三性(善、恶、无记)之中,是三性皆通。什么叫性境?性是实义。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必须从人们眼等五根各有浮尘根与胜义根谈起。第一浮尘根。它是有形相的,长在身上,肉眼能见,但它实际上是无知觉作用的。第二是胜义根,或称净色根。它依附于浮尘根之上,最极清净,但肉眼不能见,唯天眼能见,此根有发识(即知觉)之用。对境之时,依外境各各自变相分,为自识的见分所缘,如照相机将外境摄入机中一般,唯识家所谓自变自缘者也。所谓性境,即指自变自缘之境。现量者,指人们初见自变自缘之境时,尚不起一念分别、筹度之心,称为现量。说通三量者,此眼等五识,是善、恶、无记三性皆通的。 “眼耳身三二地居”,这句是说眼等五识所能起作用地方。眼、耳、身三识,唯居止于欲界五趣杂居地和色界初禅的离生喜乐地二处。为什么呢?因为欲界眼耳鼻舌身五识全起作用,初禅天只有眼耳身三识起作用,其余鼻舌二识不行。因为初禅天以上,以禅悦为食,不吃段食,所以舌识不起作用。既不受食,自然也不闻香,所以鼻识也离了。二禅天以上,因为在定中,此三识更不起作用,所以说:“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八大贪嗔痴”。这二句是颂五识的相应心所。说五识只与三十四个心所相应。就是:

八识规矩颂图解

《八识规矩颂》图解 《八识规矩颂》乃法相唯识宗精髓,唯识宗巨匠玄奘大师所作。奘师留学 印度十几年,得那烂陀寺住持戒贤大德心传,尤其在唯识、因明上造诣极深, 于曲女城无遮擂台上立论,历时十八天竟无一人敢于出来辩难,因而不战而胜,声震五印,获“大乘天”之美称。回国后组织宏大译场,潜心从事翻译,同时授 徒释疑。在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八识体系融会贯通、倒背如流,中文 表述字字珠玑、得心应手,在此炉火纯青之时,用四组十二首七绝,将这包藏 宇宙、探玄窥微之庞大哲学体系,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式地和盘托出,令无数 后学获宝鈅如探囊取物,抄捷径直趋金矿银山。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首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此为五识。其所缘之境。于三境中。惟是性境。其能缘之量。于三量中。惟是现量。其业性则通乎善、恶、无记三性。 (次句)在有情界九地之中。鼻舌两识,惟第一五趣杂居地行之。二地以上则 不行矣。眼耳身二识。则以第二离生喜乐地为居止之所。三地以上亦不行矣。 (三句)其相应心所。共有三十四个。为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 (末句)中随烦恼二。更有大随烦恼八个。及根本烦恼之贪嗔痴三者。 (首句)此五识所依而发之根。其形状各殊者,为浮尘根。若就胜义根言。则 同依于肉眼不见,天眼方见之清净色法所成之根无别异也。

(次句)识虽依根而发。苟缺他缘,亦不能显。故统论其依缘。则眼识,须藉 明空等九缘。耳识,则藉除明外之八缘。鼻舌身三识;则藉除明空外之七缘。 小异大同。好相邻近也。 (三句)至于对境而观五尘世间。须根境相合者,为鼻舌身三识。须根境相离者,为眼耳二识。其观察尘世之不同有如此者。 (末句)对境生情。熟为其主。彼小圣之愚于法相者,尚难分别是识根。况凡 夫耶。此五识之情状。所以日用而鲜知也。 (首句)凡圣之殊。系于迷悟。迷者执妄。悟者解空。执妄为识。解空为智。 若诸识千所缘境。能不起迷执。而观察我空法空之理。此即转识成智之功。超 凡人圣之基也。然此所观空理。即是真如。有体有相。而此能观妙智。亦遂有 二种之异。能直观真如之体者。为根本智。须变起真如之相而观之者。为后得智。今五识观空之智。但能缘变起之相。故唯属后得耳。 (次句)此五识不在因地转智。而在果地中转。犹且自己不诠(证也)真如。 故五识所转之智,唯属后得,不属根本智也,明矣。 (三句)云何转智。菩萨地尽。入如来地。此谓藏识转为大圆镜智。光明初发 其所持之五根。转为无漏色法。则依此而发之五识。亦成为无漏五智。所谓成 所作智也。 (末句)此五智。即能成就如来所作三类分身。谓对地前菩萨。作千丈胜应身。对二乘凡夫作丈六劣应身。对余道众生。作随类变化身。而此无量分身,遍十 方刹。无非令诸众生,息生死苦轮,得证佛果。作利他事业也。 ——范古农居士贯珠解

八识规矩2

《八识规矩颂》第3讲(前五识颂3) (2015-08-17 15:11:26) 转载▼ 分类:净莲法师讲座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八识规矩颂》第3讲(前五识颂3)作者:淨蓮法師 觀看視頻:《八识规矩颂》第3讲(前五识颂3) 八识规矩颂 第3讲 (前五识颂3)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2012年3月9日 喇嘛!法师!各位师兄!晚上好! 我们继续看。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 这个是第二首颂的前两句,是说明前五识所依的根,还有所依的缘。 前五识所依的根,是净色根。我们第一晚有讲过什么是净色根,所以说「五识同依净色根」,什么是净色根呢?净色根就是清净色法所成的根,叫做净色根。我们讲过,它是清净的四大所成的根,所以叫做净色根。

那什么是清净的色法呢?清净的色法,指的就是清净的四大所造的色法,叫做清净的色法。它非常的微细,不是我们肉眼可以看得见的,因为它的自体非常清净,所以我们就称它为清净的色法。那我们前五识所依的根,就是由这种清净的色法所成的根,叫净色根。那简单的讲,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神经系统。我们眼识所依的眼根,就叫做视觉神经;耳识所依的耳根,就叫做听觉神经;鼻识所依的鼻根,叫做嗅觉神经;舌识所依的舌根,就叫做味觉神经;身识所依的身根,就叫做触觉神经。这样我们就能够比较明白,它净色根指的是什么。 那五识就是要依这个净色根,才能够摄取外境,就是眼耳鼻舌身,它摄取的是色身香味触五尘境界。那一旦根跟境互相接触,就能够生起五识的作用。但是在摄取外境的同时,还必须要有种种的助缘,才能够发挥五识的功能。譬如说:眼根和外境相接触的时候,生起眼识,就必须具备九种助缘,所以说「眼识九缘生」,所以我们现在就要了解生起眼识的作用,它必须要有九个助缘。 第一个是「所依根」,就是这个根缘。一定要有这个净色根的眼根,如果眼根坏了,我们就看不见,所以它第一个是所依根。 第二个是「所缘境」,就是我们眼根所面对的是色尘,这个就是境缘。如果这个色境不现前,我们也看不到。 第三个是「亲因缘」,就是所谓的种子缘。如果没有眼识的种子,我们也看不见。所以这个眼识的种子,是由自己亲因所生的,所以叫做亲因缘。那这个眼识的种子在哪里呢?就含藏在第八阿赖耶识里面,每一个识都有它的识种子,因为有这个种子,你有外境现前的时候,你才能够生起现行,你才能够看见,所以这个亲因缘就是指这个识的种子。

佛教原典选读授课大纲

“佛教原典选读”授课大纲 一、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 儒释道三家为中国文化的三根支柱,其中儒与道为本有,释家则为舶来品,但它却在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顽强生长,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不了解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是残缺不全的。佛教到底要讲什么?佛与儒、道究竟有何异同?为什么佛教能成为中国文化中如此重要的一部分?本课程试图通过若干佛教原典的选读,为以上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些素材。 本课程以时间为主线,分概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四个部分,其中大乘佛教部分又分成性空、唯识、真心三篇,各选取代表性典籍,以勾勒佛教思想发展的脉络。学生藉此:(一)把握佛教关注的根本问题;(二)了解佛教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三)熟悉不同时期佛典的特点。除了学术知识上的收获,学生若能从中感受佛教的慈悲与智慧的精神,用之于自己的身心实践,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方可称为真好学者、真善学者。 二、教学设计(Teaching Methods) 本课程计划36学时,分18次课讲授: 1、按照佛教的发展阶段,本课程分成四个单元:概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各阶段选取代表性佛教原典逐句详读。 2、课程主要采用导读的方式,学生需课前预习好相关部分,教师点名学生分段解读,再就难点与疑点进行解答与讨论。 3、期中安排研讨课一次、寺庙巡礼一次(课后活动,自由参加)。 4、课程考核:期中提交3000字论文一篇,期中成绩即为最终成绩。【注:此次课程为大四下本科生开设,考虑到教务系统登录成绩等具体事宜,故做如上安排考核。】提供的教材直接取自《大正藏》电子版,排版、格式、符号等未作调整,将其重新编辑、点读可加3-5分。 三、使用教材(Textbooks) 教材自行编写,《佛教原典选读2014》。

八识规矩1

《八识规矩颂》第1讲(前五识颂1) (2015-08-17 15:08:42) 转载▼ 分类:净莲法师讲座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八识规矩颂》第1讲(前五识颂1)作者:淨蓮法師 觀看視頻:《八识规矩颂》第1讲(前五识颂1) 八识规矩颂 第1讲 (前五识颂1) 法师!各位师兄晚安! 我们今天介绍「八识规矩颂」。 我们知道研究唯识,第一部要看的就是《百法明门论》,那接下来就是《八识规矩颂》。百法明门论的内容,就是把一切法归纳为一百个法,在有为法的部分,包含了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这个是有为法的部分;无为法它分成六种无为,所以加起来一共是一百个法。那借着九十六种有为法,我们希望能够当下去见到无为法,而了悟一切法无我的道理,这就是整部百法明门论的重点,是要悟到「一切法无我」。 可是,如果我们不了解一切法是从哪里生起的,要当下去见到无为,或者是一切法无我,它还是没有办法这么样的快速。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去了解一切法它是怎么生起的,那个缘由,那我们要体证无为,或者是现证空性,或者明白无我的道理,会显得更容易。要不然我们常常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可是境界来的时候,碰到事情来的时候,就梦幻不起来,它也不像泡、也不像影子,一切法都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不明白一切法它是如何

生起,才会有这样的迷惑。明明很执着,可是要强迫自己说不要执着、不要执着,可是你就一切法都是认为是真实存在,你要不执着是很困难的,除非你知道一切……我也不是真实存在,一切法也不是真实存在,就是除非你证到人无我、法无我,你才可能当下梦幻泡影得起来,当下知道它是虚妄不真实,自性是空的。 所以,一切法它到底是怎么生起来的呢?就是一切法都是八识所变现的,那八识从哪里来的呢?从一念无明妄动来的。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都是清净的真心,这是本来是这样子的。真心里面是离一切念,离一切相的,坏就坏在一念妄动,无明一起,心一动就有了第八阿赖耶识,所以第八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的,真心加上那一念的妄动,而有了第八阿赖耶识,所以它是真妄和合的。然后第八阿赖耶识再变现出能缘跟所缘,能缘的心跟所缘的境,就是所谓的见分跟相分,而有了一切法的生起,包含我们所谓的身心世界,正报还有依报,所有都是八识所变现出来的,所以是一切唯心,万法为识,一切唯心造。都是从真心一念妄动而起无明,而有了第八阿赖耶识,然后才有了一切的身心世界,一切法的产生。 那我们把这个见分,把它当作是「我」,把相分当作是「法」,不知道它都是从阿赖耶识的自证分所变现出来的,因此在因缘所生的当下,就是「依他起」的当下,起了「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就是执见分为我,相分为法,所以我们明白一切法它是怎么生起的,就能够在面对一切境界的当下,因缘所生法的当下,就是依他起的当下不起遍计所执,就能够回归到「圆成实」。这个都听不懂没关系,我们后面会再继续讲。因为今天首先要介绍八识规矩颂的内容,它有很多的唯识的名相,可是都没有关系,那个不是问题,重点是我们了解一切法是八识的变现,然后八识是真妄和合的,然后我们就能够回归真心。因为我们知道第八阿赖耶识是从真心妄起无明而有的,那我们只要知道一切法不是真实存在的,不起我执跟法执,你自然就可以回归,从见分、相分,回归到自证分,然后再回归到证自证分,然后

八识规矩6

《八识规矩颂》第7讲(第七识颂1) (2015-09-21 17:35:22) 转载▼ 分类:净莲法师讲座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八识规矩颂》第7讲(第七识颂1)作者:淨蓮法師 觀看視頻:《八识规矩颂》第7讲(第七识颂1) 八识规矩颂 第7讲 (第七识颂1)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2012年8月27日 法师!各位师兄!各位居士大德!晚上好! 我们今天介绍第七末那识。 那为什么称为「末那」呢?「末那」是印度话,那翻成中文,就是「意」的意思。「意」,是思量的意思,也就是思虑、量度。第七末那识思虑量度有一个「我」,那这个「我」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缘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的时候产生的,所以第七识在缘第八识见分的时候,把它思虑量度为「我」,这就是我们我执的来源。我们会以为有一个「我」,其实是非量的,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那这个「我」是怎么产生的?其实是第七识的见分,它在缘第八识的见分的时候,把它当做是「我」。

所以现在讲这个「末那」,它是思量的意思,就是思虑量度有一个「我」,那这个我「我」是怎么产生的?就是它在缘第八识见分的时候,把第八识的见分执为「我」,这就是「我」的来源。所以我们知道第七识它称为「末那」,「末那」就是「意」的意思,也是思量的意思。 另外,它也称为意根,因为它是第六意识所依之根。我们前面介绍过第六识跟第七识它们的关系非常的密切,因为第七识称为染净依,所以第六识是清净的还是染污的,完全看第七识。第七识它还没有转识成智之前,第六识念念是染污的,那第七识转成清净以后,那第六识才可能念念是清净的。就是当第七识念念是无我的时候,我们说恒审思量,在没有转识成智之前,我们是恒审思量有一个「我」,那证到无我之后,是恒审思量「无我」,所以这时候的第七识是念念无我的,因此第六识也是念念清净的。 所以我们知道,在第七识没有转之前,我们不管如何的努力,那个「我」都是非常的难断,那「我」没有断之前,我们所有的什么善法、功德全部都是染污的,就是它一定只有人天果报,不能够出三界。所有的善法功德只感得人天果报,除非你念念无我,行所有的善法功德,你才可能出三界,那个功德才是清净的,要不然都有一个「我」嘛!「我」在行善、「我」在累积功德,所以这时候第七识念念是染污的。 所以第六识它依什么呢?依第七识,所以第七识是第六识意识所依,所以它称为「意根」。第六意识所依之根,所以第七识叫做「意根」。第六识叫做「意识」,第七识叫做「意根」。「意识」跟「意根」很容易混淆,所以常常就不翻意根,而称为末那,它的原因在这里。所以我们就说第七末那识,而不说意根,意根常常会跟意识混淆,所以我们就保留它原来的音,不去翻译。 所以我们现在就得到一个结论,第七识称为「末那」,也叫做「意根」,也叫做「思量」,所以以后看到末那、意根、思量,我们都知道它指的是第七识,这样就可以了。

八识规矩8

《八识规矩颂》第9讲(第七识颂3) (2015-09-21 17:35:58) 转载▼ 分类:净莲法师讲座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八识规矩颂》第9讲(第七识颂3)作者:淨蓮法師 觀看視頻:《八识规矩颂》第9讲(第七识颂3) 八识规矩颂 第9讲 (第七识颂3)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2012年8月29日 各位喇嘛!各位居士大德!晚上好! 我们继续看第七识颂。 我们昨天讲到第七识转识成智,就称为平等性智,那为什么称为平等性智呢?是因为有了这个智慧之后,就能够观一切有情众生平等、观一切法平等,所以称为平等性智。意思就是说,有了这个智慧之后,我们才可能平等。 那没有转识成智之前,为什么不平等呢?我们应该知道答案了,因为有「我」嘛!因为第七识它的作用,就是把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当作是「我」,第八阿赖耶识的相分当作是「法」,而且是真实存在的。那只要有我,就跟其它的众生对立了,所以没办法平等。有我就有他,有自他的差别。那一切众生对我们来讲,我们也是有怨亲中庸的差别,就是有对象的差别。

我最亲爱的人,不等于我最仇恨的人嘛,可以相等吗?没办法相等,对不对?一个是最爱的,一个是最恨的,所以心没有办法平等,就是因为「我」来的。 只要有「我」,一切有情众生就别想平等。那心不平等,我们可能生起大慈大悲心吗?可不可能?我们可能对我最恨的那个人,生起大慈大悲心吗?对最亲爱的人有可能,也不是百分之百啦。我们所谓的大慈大悲是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必须要证到这个平等性智之后他才有的,只要有「我」在,你就是算对亲爱的人有一些慈悲心,但是它也不是大慈大悲,因为还有「我」的缘故。一定要证到一切众生平等了,我们才可能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就是已经证到这个法界是同体了。 我们昨天稍微介绍了一下,其实阿赖耶识是一个,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的真心是一个,对不对?我们修行就是希望我们的真心能够现前,那你的真心跟我的真心有关系吗?我们说菩提自性现前,你的菩提自性跟我的菩提自性相同吗?所谓的真心就是没有生灭的,菩提自性也是本不生灭,本不动摇,本自清净,能生万法,这个是相同的,是本体,也就是所谓的法身。法身是本体,这个本体就是我们的真心,也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它本来是同体的,它只有一个,没有分你的真心、我的真心,你的自性、我的自性,没有,自性只有一个,所以整个法界它的本体是一,也就是所谓的法身。所以我们说修行证到法身的意思,就是我们的自性现前了,我们的真心现前了,所以就证到整个法界是同体的。 那阿赖耶识是怎么产生的呢?一念无明就有了,你本来是真心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因为真心本来就有嘛,菩提自性也是人人具足,本自具足不是吗?但是为什么现在不是佛呢?就是因为起了无明,只要你在不生不灭的、本来清净的这个真心,随时一念妄动,阿赖耶识就产生了。所以真心是能现,阿赖耶识是所现,它是一念无明的产物,只要你起了一念无明,一念的妄动,阿赖耶识就形成了。

图解《八识规矩颂》初校

图解《八识规矩颂》初校 序:《八识规矩颂》汉地佛门巨匠玄奘大师所作。奘师留学古印度十几年,得那烂陀寺 (Na^landa^-sam!gha^ra^ma)住持戒贤(Shīlabhadra)老法师心传,尤其在唯识、因明上造诣极深,于曲女城无遮擂台上立论,历时十八天竟无一人敢出来辩难,不战而胜,声震五印,获“大乘天”之美称。回国后受到唐太宗崇高礼遇支持,组建宏大译场,潜心从事佛教经典翻译,同时授徒释疑。在译成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八识体系融会贯通,为提携后学遂作《八识规矩颂》,表述字字珠玑、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用四组十二首七绝,将这含藏宇宙、探玄窥微之佛家庞大哲学、心理学体系,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式地和盘托出,令无数后学获入般若波罗蜜多修证之道的宝鈅如探囊取物,抄捷径直趋般若波罗蜜多体性之宝鼎。戒贤(Shīlabhadra)老法师所传奘师的这门学问,是由弥勒瑜伽行古学中唯识分而分流出的、被称为“唯识今学”,唯识今学的祖师是陈那(Dignaga 西元5世纪)尊者,与安慧尊者(西元475-555年)同为世亲菩萨(Vasabandhu 约380年--约480年)亲传弟子,陈那尊者擅唯识和因明,为广伏当时外道,创因明三支论式,造《俱舍论释》、《无边功德赞释》及《集量论》八部因明论著,到护法尊者(西元6世纪中叶)倡见分、相分、

自证分、证自证分之“四分说”,“唯识今学”由是延展,与弥勒瑜伽行古学中唯识已有少分乖离。戒贤老法师即是陈那尊者法系。唯识只是弥勒瑜伽行学说中的一部份,弥勒瑜伽行古学谈的是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证,这修证即称为“瑜伽行”。《八识规矩颂》实为入唯识学之门径,唯识学实为通瑜伽行之基,登堂入室,方可一窥中观、瑜伽行、如来藏三系大乘教法之奥堂。今有同参邱教授海洋居士,发光明佛坛微信公共号--图解《八识规矩颂》一文,内中图片很是生动,足见是下了功夫,但文字上多有错字别字,佛家经论本为修道,所安立的“道名言”本不易深入透解,故对其略作校正,以利参研。一壶居士西元二0一六年一月二十一日 前五识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首句: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此为五识。其所缘之境,于三境[1]中,惟是性境。其能缘之量,于三量[2]中,惟是现量。其业性,则通乎善、恶、无记三性[3]。 (次句:眼耳身三二地居)在有情界九地[4]之中,鼻舌两识,惟第一(地)五趣杂居地行之,二地以上则不行矣。眼耳身

八识规矩浅解

《八识规矩颂》浅解 张秉权 2009年7月28日印制

《八识规矩颂》浅解 张秉权 此《八识规矩颂》,乃唐玄奘大师所作,为唯识宗主要教典之一。颂将八识分为四章,每章十二句,将五十一心所,各分属于本识之下,条然不紊,所以称为规矩颂。《成唯识论》汇成十卷,文繁义富,学者畏难。窥基法师乃请大师集《成唯识论》要义,作此《八识规矩颂》,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学人若能于此八识颂透彻明了,则识论大义,思过半矣。此颂古注极多,然皆古文作成,难便初机。今试以语体文加以解释,名曰浅解。 先列颂文,次出浅解。 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颂,即是颂眼、耳、鼻、舌、身五识。为什么不将此眼等五个识分别颂呢?这有二个原因:一、此五识缘境之时,都是性境、现量,可并在一起来颂,而不必一一识去重复说;二、在成佛果时,转八识成四智,此五识一齐转为成所作智,考虑到对应关系,也是放在一起来颂比较适当。 第一句“性境现量通三性”。是说眼等所缘之境,是性境,三量(现量比量非量)之中,属于现量,三性(善、恶、无记)之中,是三性皆通。先解释性境二字,什么叫性境?性是实义。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必须从每个人眼等五根,各有浮尘根与胜义根谈起。第一是浮尘根。它是有形相的,长在身上,肉眼能见,但它实际上是无知觉作用的。第二是胜义根,或称净色根。它依附于浮尘根之上,最极清净,但肉眼看不见,唯天眼能见,此根有发识(触发知觉)之用。对境之时,依外境作为本质,五净色根各各自变相分,交与自识的见分去缘,如照相机

将外境摄入胶卷成为底片,洗出来成为相片一般,唯识家称它为自变自缘。性境,即是指自变自缘之境。次释现量,什么叫现量,现量是指人们初见自变自缘境时,还未曾起一念分别、筹度之心,称为现量。若起了分别,筹度之念,就不是现量境了。后释“通三量”,是说此眼等五识,是善、恶、无记三性皆通的。 第二句“眼耳身三二地居”,是说眼等五识所能起作用地方。眼、耳、身三识,唯居止于欲界五趣杂居地和色界初禅的离生喜乐地二处。为什么呢?因为欲界眼耳鼻身五识全起作用,初禅天只有眼耳身三识起作用,其余鼻舌二识不起作用。因为初禅天以上,以禅悦为食,不吃段食,所以舌识不起作用。既不受食,自然也不闻香,所以鼻识也离了。二禅天以上,因为在定中,此三识更不起作用,由于眼耳身三识,只能在欲界、初禅天二个地方起作用,所以说:“眼耳身三二地居”。 第三句与第四句“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八大贪嗔痴”。这二句是颂五识的相应心所。说明眼等五识,只与三十四个心所相应。那就是: 一、遍行心所五个:即触、作意、受、想、思; 二、别境心所五个:即欲、胜解、念、定、慧; 三、善心所十一个:即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四、中随烦恼二个:即无惭、无愧。 五、大随烦恼八个:即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六、根本烦恼三个:即贪、嗔、痴。 什么叫遍行心所?它遍一切时,遍一切处:表现在四个方面:(一)遍善、恶、无记三性;(二)遍三界九地;(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九地即欲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