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讲药食同源 疾病与饮食的直接关系

中医讲药食同源 疾病与饮食的直接关系

中医讲药食同源  疾病与饮食的直接关系
中医讲药食同源  疾病与饮食的直接关系

中医讲药食同源疾病与饮食的直接关

笔者身患糖尿病多年,其家族也被此病捆扰折磨着,由于佛教对饮食有很

严格的要求所以从中体会到素食的好处从而发心推广;由其因饮食而造成的疾

病更要注意比如:糖尿病,内分泌类等疾病,肾病,心脑血管类疾病等等。。。

中医药的中心是求人体平衡而治病,人体有病产生,源于身体内部或与外

部环境之间阴阳失调,使用药物可以促成平衡而达到治病目的。中医讲药食同源,因此使用寻常食物也可以促进这一平衡的产生,谓之食

疗。平日悉心观察身体状况,顺乎自然而注意饮食调节,可以达到防病健

体的目的。中国传统认为世界有两种状态,为阴阳,五种元素构成,为木火土

金水,每种元素各有不同属性,

五种属性不断变化,造成世界的变化,为阴阳五行,平衡即好,不平衡时坏。人体也分为五个系统,肝心脾

肺肾,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系统不平衡或出问题就会出毛病,食

物的味道也同样有木火土金水的

属性,即苦辣甜辛咸。我们食疗的目的就是要根据身体情况以饮食调整平衡。此处建议家长看看相关书进

行学习,此处不再赘述。如果没有基础,先学会辨别寒热湿燥即可。一般

情况下,小儿寒热并不明显,所

以用普通中性的食疗即可,但小儿为纯阳之躯,多数容易偏热,喜寒不喜热,因此要经常斟酌用清热食品

而不能过热。食疗注意以下原则:

1、小儿身体成长中,有些问题不用太过调整,要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食疗方案,不可乱补乱吃,造成身体

自然调节功能紊乱,导致身体不平衡;

2、小儿身体至纯,一点味道、一点药性即可对身体产生影响,因此不要用重食,用药一定轻灵,尤其药

偏性强的食物不可重用,不可长用,如薏米等每次一汤勺就可以,金银花之类也是3、4颗够了;

3、有些药物和食物有偏性,如果使用反了,如寒症用了寒药,热症用热药,反而导致情况严重,一般能

辨别寒热,就能避免;

4、食物在不同状态会有不同性质,如炒过后性即偏热,水果蔬菜生长不同阶段也有区别,如红桔皮消积

,青桔皮则舒肝。

配合食疗还有几个让宝宝身体健康的建议:衣三分寒,食七分饱、赤身裸体、冷水洗面、早纳五谷、多见

风日。

中医讲药食同源,因为“物得天地之偏气”,凡是偏性比较大,用来纠正人体偏性的,都可以做药物。如麻黄、人参、附子、大黄等。相对来说平性的就叫食物,比如小麦、稻米,虽然也有不同,但总体是平性的。而食物中的生姜、大枣、川椒、桂皮也都是药物。中药同样有副作用,你吃的食物或药物本来是纠正你的不平衡,但如果你吃这些反倒使你的身体产生不平衡的话,就是“毒”了。

那么,我们怎么谨慎地对待医和药呢?我们有句话,叫做是药三分毒。这个毒有两种含义,西医讲这个药有毒性,那个药有毒性,是从分析的角度讲,吃了这个药以后,它对哪些脏腑,哪些组织会造成损害。西药的作用很明显,它的化学成分告诉你就是什么,都是批量生产的化学药物,它药物的成分很明确,下面的副作用也很明确,说明书中告诉你非常清楚。如果要想使用西药,一定要严格地在西医大夫的指导下去使用。

中药的“毒”,是指有偏性的东西。我们中医在临床上使用的所有药物,都具有很强的偏性。

中医讲药食同源,因为“物得天地之偏气”,凡是偏性比较大,用来纠

正人体偏性的,都可以做药物。如麻黄、人参、附子、大黄等。相对来说平性

的就叫食物,比如小麦、稻米,虽然也有不同,但总体是平性的。而食物中的

生姜、大枣、川椒、桂皮也都是药物。

中药同样有副作用,你吃的食物或药物本来是纠正你的不平衡,但如果你

吃这些反倒使你的身体产生不平衡的话,就是“毒”了。所以,中医无论采取

泻法还是补法,都应该弄明白中医在怎么治病,如果一味地跟着西医的思维走,中药在你手中就是毒药。比如说,人参好不好?好!但是看给谁用。人参之所

以叫药,不叫食,就是因为它的药是偏性的,总的来讲,人参有很强的补气作用,可以补虚养气,但如果给年轻人吃,他本来身体里面火力就很旺,吃了人

参肯定就流鼻血,你说它是药,还是毒?用在需要人的身上就是药,用在不需

要人的身上就是毒。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慎重。

2500多年前的中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强调饮食调养应以“五

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有了,“气味合而服之,以

补益精气”,就可以长寿。(这里的五是多的意思)

历代医学家都强调“药食同源”。如绿豆(解毒)、芹菜(降血压)、葱、姜、蒜、冬瓜都可以入药。东汉名医张仲景,人称“医圣”,他最擅长用“药食同源”

给病人治病。“药食同源”实际上是最早的中医药。

“药食同源”发展到现在,成了一门学科:“营养学”,它又细分为“营养免

疫学”和“临床营养学”。

“营养免疫学”确立了“预防第一”的健康观念;“临床营养学”侧重治疗疾病。

老百姓也注意到,现在关于营养的广告越来越多,补维生素,补钙,补锌的广

告满天飞,但就是不明白营养与健康有什么关系。其实这与现代疾病的种类发

生变化密切相关。以前是“风寒湿热”、急性病和传染病多,需要西药或者中

药紧急处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空调、暖气都有,这些病很少了,大家面临

的主要是亚健康(慢性病)的危险,也就是营养失衡(不该多的多了,不该少的少了)造成的。打个比方说,人体的营养库存就像一桶水,容量只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如果长期缺某种营养,人就很容易得病。

营养失衡就像“温水煮青蛙”,无声无息的蚕食人的健康基础,最典型的

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2004年10月12日,卫生部副部长王珑德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记者招待会强调:“目前的医学技术水平不可能彻底治愈(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而通过健康

干预,反而有可能使这些疾病的病理变化逆转”。

王部长说的其实是“临床营养学”。通过“营养调节”,结合适量的运动,很

多慢性病人恢复了健康

举个例子:在湖南娄底,心脑血管专家胡卫民给病人开两张方子:一张是每个

月仅仅10块钱的药方;另一张是健康知识处方,上面写着高血压、冠心病、糖

尿病防治知识,他告诉病人,每个月在营养上花不到200元就能治好病。有11

万人次得到了他的帮助,但他捅破了一个事实:心脑血管用药很简单,主要是

靠营养来恢复。但是其它同事只开药方,每个月最少在200元以上。他因此得

罪了同事和医院,被人踢伤了命根子,老婆没有学“秋菊打官司”,而是很现

实的选择了离婚。全国主要媒体大都报道了这件有关医疗体制的事。

佛教法眼禅师问:“虎项金铃,何人解得?”众皆无语,法灯大师答曰“系者

解得”。实际上,“解铃还需系铃人”,“营养学”与中医相结合,是现代中

医发展的希望,也是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发扬光大。

膳食营养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90年代美国心脏健康会议提出了预

防心脏病的4项原则——即“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并将合理膳食列于首位。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解放军总医院微量元

素研究室主任赵霖认为,关注食疗,就可以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卫生费用由1980年的143.2亿元猛增到2006年的9843.3亿元,增长了68倍。20年来职工工资提高了10倍至20倍,但医药费用上涨的幅度

却达到了100至200倍,未富先病,昂贵的医疗费用使我们的社会和家庭不堪

重负。”赵霖列出的一串数字触目惊心。

科学配餐是不用资金投入,就能提高和改善人民健康状况的有效方法。多年致力于传播“民以食为天”理念的赵霖说,坚持中医食疗和现代营养学的平衡膳食,能达到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目标。

中华民族“寓医于食”的理论同当今世界营养界的科学结论为,食物是最好的药物。赵霖举例说,中医学认为,大豆性味甘平,益气养血,清热解毒,健脾,利水消积、通便定痛,是治疗虚劳内伤,消渴水肿,温热伤寒等病的佳药。中医药食同源的理念,在大豆上体现的最为集中。而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也将大豆列为“已确认功能的功能性食品”。

温故而知新,历代先贤对传统食物的认识和升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最典型的莫过于阿胶。

万病皆由气血生

将相不和非敌攻

一盏阿胶常左右

扶元固本享太平

这是明朝何良俊的《思生》。阿胶是在齐鲁文化影响下,古代先人智慧的发明创造。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教授说,阿胶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药,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药。阿胶从4000年前至今,一直就是老百姓日用的具有补益作用的物品。

阿胶食先于药,它是在特定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工序加工而来的。柳长华解释说,我们知道,熬制阿胶的传统工艺要有几十道工序,讲究用东阿的济水、乌驴皮,桑木柴,金锅银铲制作。先人选择能入肾经的黑色驴皮,以及至阴的东阿县地下伏流,配以桑柴之火,用金锅银铲熬制出的水火至剂,是思想的产物,更是伟大的创作,是与鲁西南自古有至中和的理念分不开的。

赵霖的观点是,中医传统科学理念坚信药食同源,药品食品密不可分,天然药物或食物的治疗或食疗机制是其整体功能的全面体现。任何一种食物的

食疗作用就是有关营养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协同作用,正是中华民族食疗

方法精华所在。

赵霖讲了一个故事,他认识一位大龄产妇,怀孕后出现了贫血的症状,一位西方传销公司的销售员知道以后来到她家,动员她补充各种营养保健品,

在这位推销员的指导下,这位孕妇每天将28种不同的保健品药片磨成粉吃下去,吃了两个月以后,感觉已经没有食欲了,身体也很不舒服,才不得不停止。

他说,怀孕的前三个月是胎儿形成的重要阶段,不正常的饮食不仅没

有纠正她的贫血症状,反而给婴儿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现在孩子已经两岁了,

但仍存在神经系统不正常的表现。因此怀孕以后,如果发现有贫血的症状,一

定要从食物入手进行调理,千万不要乱吃药和其他化学合成营养素。因为食物

是“神”造的,药片是人造的!药片永远代替不了完整的食物。

他介绍了几个安全又有效的方法。传统的大枣不仅富含各种营养素,

而且含铁丰富,每天煮粥时多放几个枣,坚持服用,就可以预防和治疗贫血。

孕妇还可吃醪糟(即酒酿)、红糖炖大枣以及枸杞小米粥等,在民间流行的

“四红”也有很好的食疗作用,即将红小豆、带红衣的花生仁、红枣按1∶1∶

1的比例混合,然后加适量枸杞子,用红糖调味后,在砂锅中一起炖烂,每天

早上空腹趁热吃一小碗。

此外市场上出售的、用东阿阿胶与核桃、黑芝麻做成的食品,以及用

东阿阿胶做的阿胶枣也是对贫血的孕妇很适用的保健食品。

阿胶可补阴血,益冲任,故可养胎、安胎,调治妊娠病。对常见胎元

不固,胎动不安,甚至流产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中国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

会主任委员、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肖承悰教授说,

阿胶是女人一生滋阴养血的最好选择,女人在不同年龄都可以根据情况,适当

服用阿胶,那么就不仅可以因血滋养顺利地度过不同的生理阶段,而且对保持

容颜、身心健康都有一定裨益。

全唐诗《宫词补遗》有诗写道,“铅华洗尽依丰盈,雨落荷叶珠难停。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说的就是杨贵妃“暗服阿胶”“为君容”的故事。

柳长华更愿意用“养”来形容阿胶,他说,《神农本草经》中列出的

上品,不是生了病才吃的,而是具有补养和治未病作用的一些滋补品。阿胶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称其久服轻身益气。这就说明,阿胶是养生的物品,不但可以日常服用,而且“久服”可防病、保持身体健康、强壮,延年益寿。

“我夫人的姨妈今年90多岁了,从年轻时就有冬至开始食阿胶的习惯,身体一直很好。”赵霖说,进补推崇冬季,是因为此时人体食欲旺盛,进食量

较多,更能吸收营养精华,贮藏于体内,有助于体质的增强。我国历代医药经

典都贯穿着药食同源的原则,我们不能有宝不识宝,捧着金饭碗要饭吃。

清朝汪棣《特雅堂集》云:清森阁上阿胶盅,亦书亦琴思养生;孔目职小难恋栈,夕阳携涛近帘听。

一首流传至今的元曲“阿胶一碗,芝麻一盏,白米红馅蜜饯,粉腮似羞,杏花春雨带笑看,润了青春,保了天年,有了本钱。”更是说明了阿胶在

那个时代的风行。

阿胶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被历代医经典籍推崇,对大补类药评价惜

字如金的李时珍甚至称其为圣药,是与东阿县的地下水密不可分的。

东阿县地下水“性趋下,清而重”,所以炼制过程中杂质上浮,保证

了成品东阿阿胶的质地纯粹。我们知道中药最讲究道地性,在这一点上,阿胶

的地域性表现极为突出。柳长华呼吁,保护东阿阿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

要加强保护东阿县地下水的这一独有资源,才能使东阿阿胶这一传承了几千年

中华养生智慧的国宝得以世代相传,福祉千秋万代。

以下先介绍几个常用食物,使用食疗的时候可以参考以后介绍的综合食谱,也可以自行配比,达到适合的效果;

大米:大米性平,味甘。可补脾、养胃、滋养、强壮。大米为五谷之首,煮粥

为引,常用。

薏米:又称“薏仁”、“苡仁”。性凉,味甘淡。具有利水渗湿、清肺热、止

泄泻等作用。我常推荐用于

湿热引起的腹泻、湿疹等情况。

小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热、反胃呕吐、腹泻及产后、病后体虚者食用。

小麦:小麦味甘,性平微寒,有健脾益肾、养心安神功效。心烦失眠者可用小

麦与大米、大枣一起煮粥服

食。

玉米: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利湿、开胃益智、宁心活血的作用。

高粱:高粱味甘性温,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但高粱性温,含有具收敛止泻作用的鞣

酸,便秘者不宜食用。

黄豆:黄豆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脾胃虚弱者宜常吃。用黄豆制成的

各种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

,也具有药性:豆腐可宽中益气、清热散血。

绿豆:性寒,味甘。具有消暑利湿、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润喉止渴、明目降压、清胆养胃等作用。

黑豆:性平,味甘。具有调中下气、滋阴补肾、补血明目、利水消肿、活血美

肤等作用。

红豆:性平,味甘、酸。具有利尿除温、和血排浓、消肿解毒等作用。

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具有消积、散淤、解毒、化痰、清胃、活血、醒脑、

提神、增进食欲、降脂降压

、防暑、驱除绦虫等作用。

乌梅:通称“酸梅”,又称“青梅”。乌梅是用未成熟的梅子,经过熏制而成。乌梅性平,味酸。具有生

津止渴、清热镇咳、驱虫抑菌的作用。推荐用于夏日防痢防暑,久病咳嗽。冰糖:味甘、性平,能补中益气,润肺和胃。

太子参:性平、味甘,补气生津,推荐用于气虚所致自汗气喘,不思饮食。

甘草根:性平、味甘,具补脾、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的功能。主治脾虚食少,胃、肠溃疡、咳嗽、支气

管炎等。

松子: 性平,味甘。具有补肾益气、养血润肠、滑肠通便、润肺止咳等作用。

陈皮: 理气、除燥、利湿、化痰、止咳、健脾、和胃.

莲子: 性平、味甘,可以健脾、养神、补肾。

豆腐:性凉,味甘、咸。具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等作用。

鲫鱼:性温,味甘。具有温中下气、补虚开胃、利水消肿、下乳止渴等作用。

但忌食猪肝、麦冬、芥菜;

反厚朴。

姜:性温,味辛。具有和胃止呕、解表发汗、杀菌解毒、消肿活血等作用。

蒲公英:性凉,味苦。具有清肺利痰、养阴凉血、散结消痈、通乳益精、舒筋

固齿等作用。

海带:性寒、滑,味咸。海带具有消痰、消肿、软坚、散结、利尿、清热等作用。还有补碘作用,食用时

,不要把上面的白粉全洗掉。

胡萝卜:性凉,味甘、辛。具有顺气消食、止咳化痰、除燥生津等作用。常推

荐用于腹泻、体虚咳嗽等。

山药:性平、味甘。具有健脾益气、滋肺养阴、补肾固精、滋养强壮等作用。

我常推荐用于脾虚身弱,免

疫力低下,春天吃最好。

百合:性微寒,味甘淡。具有补中益气、温肺止咳、清心安神等作用。

苦瓜:气味苦,寒,无毒,具有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可以

适当吃,病后不可吃。

新增夏季食疗(2006,6,6):夏季是身体机能旺盛时期,体内过度的旺盛和

环境湿热会导致疾病,如中

暑、发烧、腹泻等。主要的问题是暑热。夏季食疗的目的是保持体内清爽,避免湿热侵犯,同时滋阴清热

,防止功能亢进造成的虚热。健脾消积的方法同春季,下面主要是滋阴清

热的食品。未说明用量的自己斟

酌,以好吃为主。此外,各类粥水夏季用都很好。

薏米绿豆汤:薏米50g 绿豆 50g 百合、莲子、山楂适量。消积利尿、清湿热、养肺阴、补虚。可保持身

体内清爽,不易被暑湿侵犯,但身体虚弱胃寒者慎用。小宝宝可以适当加

陈皮和姜,起到清热不伤脾胃的

作用。

百合瘦肉粥:百合、瘦肉、麦冬、大米煮粥,放姜和盐喝。此粥滋阴养脾,作

为病后调养的首选饮食,同

时夏天体能消耗大,也可以用此粥滋补,因有姜,如果非体虚小儿,不要

在晚上喝。

山楂粥:山楂、麦冬、金银花、冰糖、大米粥。消积生津、适用于内火旺盛、

口干舌燥,不思饮食。身体

虚弱胃寒者慎用。

山楂饮:山楂、薄荷、冰糖水。

四神汤:山药、芡实、莲子、茯苓煮粥。健脾养肾,适合夏天补益用。

新增春季生长食疗(2006,2,20):春季是生长的季节,同时季节交替也会造成咳嗽、腹泻等情况发生

。调理原则还是健脾。

奶酪山药泥:山药煮汤或蒸熟后,加奶酪拌匀食用,可以生肌健脾,长肉的好

办法,肥胖儿不可用。

山楂、菊花水:山楂5-10颗,杭白菊3-5朵,泡水喝。春天肝旺克脾,小儿容易气急积食,本方可以明目

生津,消积平肝,促进食欲,多吃多长。

黄芪红枣水:黄芪1-3片,红枣10颗,煮水喝。经过一冬,血气削弱,本方升血补气,如用肉汤,效果更

好。适用于病后体虚,贫血易感,气壮体热小儿不用。

新增秋冬提高抵抗力的食疗(2005,10,17):这些食疗主要是提高免疫力,以补气健脾为主。特别适合

身体虚弱的宝宝,身体健壮的宝宝慎用。

黄芪山药粥:黄芪、大米、山药、瘦肉(或肝脏)煮粥放少量盐食用。感冒者还可以放姜葱。健脾,补气

,补血,适合气脾两虚易感宝宝。

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按3:1:1煮水喝。用药量尽量小,每天一次,连续几天就可以。用于表虚

不固,自汗恶风,面色白,脾虚易感。

姜汁奶:用姜丝煮奶喝,或用淡姜水冲奶粉,早上喝,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其他时候不喝,上火、体热

的宝宝不能喝。

红枣糖水:红枣、姜丝、陈皮、红糖煮水。

暖胃健脾,补气,止咳、防感冒。

(以往的食疗)

薏米山药汤:大米、薏米、胡萝卜、山药煮粥,饮水或喝粥。这是以前用的最多的止泻汤,用于湿热腹泻

,可以固肠养胃。通常我以大米粥为基础,养胃润肺,再根据情况增减其他相应食物。

冬瓜薏米汤:冬瓜、薏米、山药、陈皮,煮烂放盐食用。

健脾安神、利尿生津。用于脾虚火燥引起的烦躁不安,睡眠不实。

香蕉陈皮绿豆沙:绿豆、陈皮煮烂,关火放入香蕉,凉后饮用。

可以生津和气,清热解毒,滑肠通便。

太子参百合汤:太子参、百合、银耳、白糖煮水。

养气滋阴润肺,适合久病体虚、咳嗽、消化不良、食欲不佳。

百合瘦肉粥:鲜百合、大米、瘦肉、葱、姜。瘦肉剁馅后用花生油腌一下,粥煮好后放瘦肉、鲜百合、佐

料。

生津养气和脾,是病后体虚的绝佳食疗方。

绿豆海带糖水:绿豆、海带、陈皮、冰糖煮水。

清热解毒,减少夏日皮肤病毒,补碘。绿豆性寒,体虚胃寒者不能用。

红豆冬瓜汤:红豆、冬瓜,煮烂放白糖后关火。

补肺治咳,生津去暑,健脾。夏天用好。

菊花山楂水:白菊花、金银花、山楂煮水,(注意先煮山楂,关火前放菊花和

金银花)常温后放蜜糖饮用

清热解毒,消食明目。一岁以内宝宝不要用蜂蜜,此汤凉,身体虚寒勿用。

白萝卜梨水:白萝卜、雪梨、冰糖煮水。

养胃润肺,治疗咳嗽初起,非常有效。如果寒咳,可放少量姜。

莲子鸡蛋牛奶:莲子、姜、鸡蛋、冰糖、牛奶。先将莲子泡软,莲子和姜用清

水煮软,捞出姜,放入冰糖

,水开后放入牛奶煮开,打入鸡蛋,关火即可。

可以补气益脾,促进大脑发育,夏天汗多体虚,适当喝此奶,可以保持气力。

注意水中姜不可多,也不可

在晚上睡觉前喝。

黑豆黄芪水:黑豆、黄芪、红糖。

补肾止汗,养颜乌发。其中黄芪红糖偏热,夏季少用,可以早上吃。

胡萝卜鲫鱼汤:胡萝卜、鲫鱼、姜。炒锅放油,放入姜爆,然后放入鲫鱼煎香,放少量料酒,之后倒入开

水,放入胡萝卜,微火煮一小时。

健脾温胃,健身补血。营养丰富,注意鲫鱼刺多。

夏枯草煮鸡蛋:夏枯草10g 鸡蛋一个,两碗水,打入鸡蛋(荷包蛋),煮成一碗,后吃鸡蛋,喝水。

这是一个预防扁桃体发炎的特效偏方,本人没有验证。但从夏枯草和鸡蛋的配

合看,有益无害,唯一要注

意的是,夏枯草性寒,脾虚寒的宝宝不可用,需先健脾,后用此方,更能

达到最佳效果

中医观点连载----小儿脾胃

中医认为脾为小儿之本,很多疾病源于脾胃,如腹泻、便秘、咳嗽、湿疹、感冒、微量元素缺乏、营养不

良等等,因此养胃健脾成为父母们的重要任务。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资料

供参考(尽量不断添加):

腹泻:

原因: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进食不洁的食物或饮食不当可能会腹泻,精神过

度紧张、焦虑抑郁、情绪起

伏不定,亦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产生腹痛和腹泻症状。另一方面,若受

了凉,特别是小腹受凉,亦会导

致腹泻。腹泻的另一个原因,是身体对某类食物过敏,以致影响消化吸收,例如许多宝宝因缺乏乳糖酵素

,无法消化乳类制品的乳糖,便会腹泻。

一、细菌感染性腹泻:

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天数次至十余次,大便多有泡沫、黏液并呈黄绿色,还伴有发热、腹胀和呕

吐。如果是细菌性痢疾,大便次数频繁,但量不多,呈黏液脓血便,臭味

较重,严重者可有高热、抽搐等

。重症腹泻的患儿,还可出现尿少、口渴、精神萎靡等脱水症状。

1、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多在夏季发病,起病比较缓慢,开始轻,逐渐加重。

出现呕吐、低热及脱水症状

,大便有腥臭味,可有较多粘粹,亦可有便血情况。

2、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腹泻多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菌群失调所致。主要特点为不同程度的

发烧、腹泻和呕吐,大便开始呈黄绿色,3-4天后变成有腥臭味的暗绿色

水样便。次数极多,每天可达10

-20次,小儿脱水情况严重。

3、霉菌引起的腹泻多并发于其他感染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病儿。大便每

天3-4次,为黄色稀水便,

有的像豆腐渣状,有的呈绿色,泡沫多,带有粘液。

治疗方法:

不要将两种或三种抗生素一起使用,更不要频繁地更换用药。大肠杆菌感染可

选用复方新诺明、痢特灵、

氨基苄青霉素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以选用青霉素或红霉素;霉菌感

染应选用制霉菌素或克霉唑。

二、病毒感染性腹泻:

轻者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之腹泻,一天内大便3—6次,不超过10次,大便黄绿色,水分较多,或

呈蛋花汤样,没有失水表现,精神尚好,偶尔有恶心、呕吐,粪便显微镜

检查仅有少许白细胞和脂肪滴。

一般5天左右可以痊愈。较重的腹泻,每天可达10次以上,大便呈水样,量多,故不久可以引起失水症状

,如皮肤弹性减低、口干、眼眶及前囟凹陷、哭时无泪或少泪、精神委糜、面色苍白等,同时有酸中毒的

表现,如口唇樱红、呼吸深快、嗜睡等。如得到及时治疗,一般在1周左

右可以痊愈。

治疗方法:

目前尚无特效的西药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有丰富的经验。若大便

清稀,色淡不臭,常用霍香

10克,苏叶10克,半夏10克,陈皮5克,茯苓10克;若为发热,舌质红,咽红,小便短赤者可用葛根10克

,黄岑10克,黄连3克,泽泻10克,广木香3克。中草药铁苋菜、地锦草、律草也有较好效果。

三、非感染性腹泻:多由喂养不当致使胃肠功能紊乱,如过早、过多地添加大

量淀粉或脂肪类食物。这类

患儿往往有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气味酸臭,同时伴有

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如

果是由长期滥用抗生素引起的继发性腹泻,大便则呈豆腐渣样。有时患儿

患感冒、肺炎、中耳炎后,也常

会伴有腹泻。

1、寒泻因为过食生冷,感受风寒引起症状:症见腹泻清稀,含有泡沫,臭气不大,肠鸣腹疼,或兼见

恶寒发热,舌苔白腻。主要是由于肚腹受寒,寒凝气滞,气机不畅所发。

治疗上当以疏风散寒,理气止泻

为法。用药可以选服藿香正气胶囊,每次2粒,一日2次。外用“小儿敷

脐止泻散”贴脐,一日换一次。

2、热泻病儿肠胃积热,外受暑湿引起腹泻急促而量多,大便稀黏、酸臭,小便黄。可选用“葛根芩连

微丸”每次1g,每日服3次。

3、水泻病儿贪食生冷食物,引起水泻不止,每天大便次数多,肠鸣腹胀,大便如稀水或不成形,泄后

肠鸣腹胀减轻。病儿病情很容易加重,发生脱水。一般应到医院请医生治疗。

4、伤食泻主要由于过食或添加辅食不当引起腹胀腹痛,便前哭闹,大便酸臭,或见奶瓣或不消化食物

,或如臭鸡蛋味,肚腹胀气,口臭气促,食欲不振,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治疗应以消食化积为

法,常用的中成药有保和丸、至保锭。伤食泻当积滞被消导后,腹泻自然会止。

5、脾虚泻:宝宝大多是腹泻治疗不及时或喂养不当,腹泻迁延不愈而造成。大便稀溏,可见不消化食物

,色淡不臭,多在吃下食物后就泄,时轻时重,面色萎黄,体重不增加或增加缓慢,精神不振,严重者有

便后脱肛,手脚发凉等症状。可用启脾丸、醒脾养儿颗粒。

6、寒湿、脾虚:大便稀薄或蛋花汤样,或有泡沫,或夹有不消化食物,呈黄色或黄绿色,无粘液及脓血

;大便常规检查无红、白细胞及脓细胞,或偶有数个白细胞;无发热、腹痛及呕吐,无脱水及酸中毒;接

受过抗生素及其它治疗,疗效不佳;中医辨证为寒湿泻或脾虚泻。

7、湿热泄:症见泻下水分较多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粘液,时有腹痛,食欲不振,恶心、疲

劳不爱动,有时可出现发热,口渴,小便黄少,舌苔黄腻。本证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走大肠而发

。治法应为清热利湿,常用的中成药有加味香连丸。

8、脾肾阳虚泻:症状有久泻不止,粪质清稀或为不消化食物,有的脱肛,小婴儿可见睡时露睛,舌淡苔

白。治法以补脾温肾为主。中成药可选用附子理中丸。

治疗方法:

根据体质病症不同,辩证施治,不可随意用药,用错药物反而加重病情。

很多家长按西医方法注重添加钙剂和其他各种微量元素,长期添加不见有效,反伤脾胃,造成恶性循环,

小儿脾胃多虚弱,应以健脾强胃为主要目标,其意义远大于添加各类微量元素和其他营养,脾胃强健,营

养从各种食品中吸收足以

我曾在多个帖子中推荐使用合生元,承蒙家长们对我的信任,加上合生元的广

告诱人,很多家长背着沉重

的经济负担使用合生元,再此提醒大家,合生元并不是唯一的益生菌,可

以有金双岐、培菲康、丽珠肠乐

、整肠生、妈咪爱等,都是一样的,价格差3-5倍,一样可以选择,功效

是一样的。另外益生菌也没有必

要象合生元推销商们说的那样每天一包甚至两包,连续不停吃,只要在必

要的时候吃就可以了,1岁以后

的宝宝肠道在健康情况下,能自己培养益生菌。请大家自行判断。

脾虚易感

“脾虚易感症”通俗地说,就是小儿食欲不振,经常感冒,甚至一个月要反复

感冒几次。在中医的古

典医籍和现代教科书中均无此病名,但近年来临床上却很常见。据北京中

医医院儿科统计,在冬春季节占

门诊的80%以上。提起小儿易感,许多家长都深有体会。这种孩子经常生病,反复患呼吸道感染,家长为

之经常跑医院,耽误工作。孩子也很痛苦,身体瘦弱,往往伴有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等症。一般来讲

凡是2岁以上的儿童每年上呼吸道感染7次以上,下呼吸道感染3次以上;3—5岁小儿每年上呼吸道感染6次

以上,下呼吸道感染2次以上;6~12岁小儿每年上呼吸道感染5次以上,下呼吸道感染1次以上,即可称为

易感儿,又叫复感儿。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炎、咽炎、扁桃体炎。下呼吸

道感染包括支气管炎、肺炎等。

为什么小儿易感呢?除了有其生长发育不完善,许多脏器功能未臻成熟外。中医理论认为小儿的生理

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就是指肺脾肾三脏的不足,中医所

讲的肺脾肾不是单纯指生理解剖

上的脏器,它包括了呼吸、消化、免疫、生长发育等多个系统的功能。为

什么脾与小儿易感的关系密切呢

?这是因为脾为后天之本,主管小儿的饮食消化吸收,脾虚则出现消瘦厌食,食欲差等症状,导致小儿体

质弱,对疾病的免疫力差,很容易生病。另外,脾与肺是中医学上的子母

关系,母病及子,子病累母,相

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中医就有补脾土生肺金的治疗方法。

除了以上的内在因素外,本病与家庭社会因素也有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家长又片面强

调给小儿高营养的滋补食品,导致小儿饮食不节,营养过剩,使小儿尚未

发育成熟的脾胃负担过重,消化

吸收的功能失调,不思饮食,营养不良,抵抗病邪的能力下降。稍感风寒

或其它外在因素的影响,即可引

起感冒的发作。

脾虚易感的小儿通常表现为生长发育较正常儿童差。并会出现自汗盗汗,夜啼,厌食,头发稀疏缺少

光泽,面色苍白,或萎黄,大便不凋(或干燥或不成形),倦怠乏力,手足

不温,或手心热,经常感冒,咳

嗽等症状。舌质淡,苔薄或有剥脱苔,脉细无力。化验检查可有贫血,免

疫球蛋白低下,微量元素缺乏。

对于脾虚易感儿,中医多主张积极治疗其本,即健脾补气固本,以减少或

杜绝呼吸道再感染的发生。常用

的方法有健脾益气、扶正固表、益气养阴。

由于脾虚易感儿常表现为一组综合症状,因此治疗也要采取综合的预防和治疗

措施,最重要的是家长

们要学一些科学育儿知识,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营养,合理膳食,荤素搭配,粗细兼吃,纠正患儿的偏食,厌食习惯,以增强体质。

2.注意锻炼身体。如游泳、滑冰、球类、跑步等运动,可酌情安排。

3.避免接触感染。不到人口稠密的公共场所去,室内不要吸烟,保持空气流通。可用温盐水漱口。

4. 可采用食疗方法,增强脾胃功能。如:山药胡萝卜粥:山药去皮切片,放胡萝卜,与白米同煮,

早晚服食;还可以根据情况加莲子、大枣、薏苡仁、黄芪等。

5. 按摩及耳针疗法:

(1)按摩腹部,揉中脘,补脾土(拇指指末节指腹螺纹面),按揉足三里穴。

(2)耳穴选肺、脾、皮质下穴,按摩出现热胀感而止,每穴60下,10天为一疗程。或选上述穴位贴耳

豆,保留15~20天。

咳嗽: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人们的生长发育,以及健康与否、或患病后的恢复,全靠脾胃的功能。如果您

的脾胃功能不好,轻者不爱吃饭,时常胃脘腹痛;重者会影响到全身各个

脏器所以脾不好的小儿身患感冒

,并且,咳嗽不易痊愈。脾虚型咳嗽,表现为体虚多汗、百色黄白、咳嗽

时轻时重,经常感冒,吃饭不好

,大便不成形,等。应采取健脾益肺法,用太子参、桔红、茯苓、半夏,

病情重加黄芪。中成药用玉屏风

冲剂。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宝宝的抗病能力。

某2岁多小姑娘活泼可爱,就是常生病。近1年来经常感冒咳嗽每次都吃消炎药,不然转成肺炎,一输液就

是五、六天。莉莉体质弱,怕交叉感染,不敢送幼儿园。平时吃饭也不香,爱出汗,又瘦又小。医生诊断

为“复感儿”,是由于免疫功能低造成的。中医说是肺气虚,脾也虚。像

莉莉这样的孩子很多,最好是在

平时用中药调理一段时间,可以用健脾补肺的药,只有脾胃健了,能吃饭,大便正常了,肌肉结实了,才

有抗病能力,减少感冒。

扁桃体发炎:

扁桃体发炎有以下几个原因,小儿多属于第三个原因,积食生热,消积就好,

不必过分用药。

一因少阴君火为病,或由外挟风热,与君火协化;或本经素有火邪,发泄不畅,上刑于肺,少阴之脉挟咽

喉,咽喉窄狭,火气太甚,欲发泄而不能,薰蒸于上,而生蛾子。其人定

多心烦,小便短赤,口渴饮冷。

若挟风热,多现发热、身疼、头痛。法当祛风清热,如导赤散加荆、防、银花之类。无风

热而独君火旺为病者,轻则甘桔汤,重者黄连解毒汤之类。

二因肾气不藏,上攻于喉而致者(俗云阴虚火旺,不知肾气以潜藏为顺,上行

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

镇纳群阴,非阴之虚,实阴之盛,世人错认)。原由君火弱而不能制阴,

阴气上僭,逆于咽喉而生蛾子,

2016版药食同源大全讲解

1 丁香丁香归脾、胃、肺、肾经功能: 温中降逆,补肾助阳。主治: 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 2八角茴香八角茴香主治寒疝腹痛、腰膝冷痛、胃寒呕吐、脘腹疼痛、寒湿脚气等。对于治疗小肠气坠、疝气偏坠、腰重刺胀、腰病如刺、大小便皆秘,腹胀如鼓,气促、风毒湿气,攻疰成疮,皮肉紫破脓坏,行步无力,皮肉燥热等有显著 3 刀豆刀豆温中下气、止呕逆、益肾的功效 4 小茴香茴香开胃进食,理气散寒,有助阳道。主治:中焦有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部冷痛;疝气疼痛,睾丸肿痛;脾胃气滞,脘腹胀满作痛 5 小蓟刺儿菜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6、山药薯蓣滋养强壮,助消化,敛虚汗,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虚腹泻、肺虚咳嗽、糖尿病消渴、小便短频、遗精、妇女带下及消化不良的慢性肠炎 7 山楂山里红 8 马齿苋马齿苋清热解毒,散血消肿。治热痢脓血,热淋,血淋,带下,痈肿恶疮,丹毒,痕疬。用于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常配黄连、木香。内服或捣汁外敷,治痈肿。亦用于便血、子宫出血,有止血作用 9 乌梅梅 10 木瓜贴梗海棠木瓜性温味酸,平肝和胃,舒筋络,活筋骨,降血压 11 火麻仁大麻润肠通便。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 12 代代花代代花甘、微苦,平。理气宽胸,开胃止呕。治胸脘痞闷,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胃痛,腹痛。 13 玉竹玉竹玉竹具养阴、润燥、清热、生津、止咳等功效。用作滋补药品,主治热病伤阴、虚热燥咳、心脏病、糖尿病、结核病等症,并可作高级滋补食品、佳肴和饮料,具有保健作用 14 甘草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 15 白芷白芷杭白芷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炎、牙痛。赤白带下、痛疖肿毒等症,亦可作香料。祛风,燥湿,消肿,止痛。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 16 白果银杏白果能敛肺气、定痰喘、止带浊、止泻泄、解毒、缩小便,主治哮喘痰嗽、带下白浊、小便频数、遗尿等。2、白果具有通畅血管、保护肝脏、改善大脑功能、润皮肤、抗衰老、治疗老年痴呆症和脑供血不足等功效。

10山东中医药大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0402)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总体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和山东省经济社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系统掌握预防医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中医学和现代临床医学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烹调工艺学基本技能,能够在医院、社区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营养指导及食品卫生监督、检验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培养要求 1. 知识要求 (1)掌握与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掌握一定的与专业学习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营养学实践。 (2)比较系统地掌握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3)系统掌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4)掌握中医学食疗药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5)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病的营养临床诊疗知识。 (6)掌握一定的学科前沿知识。 (7)熟悉中医“治未病”理论及中医养生、保健、康复知识。 (8)熟悉我国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 2. 能力要求 (1)具有对各类人群进行营养宣教、营养评估、营养指导、编制营养食谱的能力。 (2)具有根据不同中医体质及证候进行中医食养食疗指导的能力。 (3)掌握食物营养价值的分析,食物资源开发和食品强化的营养设计与鉴定。

(4)具有对食品中各种污染物、添加剂、天然有毒成分及其他有害物质进行检测的基本能力。 (5)掌握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毒者抢救的方法和技能。 (6)具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基本能力。 (7)具有一定的烹调工艺学基本技能。 (8)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技能,具有初步开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学研究的能力。 (9)具有利用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的能力。达到山东省大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合格水平。 3. 素质要求 (1)政治思想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忠于人民,志愿为食品卫生和营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而奋斗。 (2)职业素质:热爱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事业,树立终生学习观念,不断追求卓越。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树立依法工作的法律观念。 (3)人文素质: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了解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具备大学生应有的文化素质,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4)身心素质:掌握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健康标准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二、学制与学位 学制: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8年 学位: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三、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药食同源配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药食同源配方 一、药食同源分类及应用 1. 温里(寒症) 丁香小茴香花椒肉桂高良姜黑胡椒荜茇吴茱萸 2. 清热(热症) 马齿苋金银花鱼腥草栀子淡竹叶蒲公英鲜芦根土茯苓玄参生地地骨皮牡丹皮赤芍知母苦丁茶金荞麦绞股蓝3. 滋阴(肾阴虚) 百合桑椹女贞子天冬沙参白芍石斛西洋参麦冬龟板旱莲草鳖甲 4. 壮阳(肾阳虚) 白扁豆大枣益智仁人参巴戟天白术当归沙苑子杜仲补骨脂何首乌葫芦巴韭菜籽骨碎补淫羊藿黄芪熟地 5. 平补(阴阳双虚) 山药玉竹甘草阿胶枸杞子黄精黑芝麻蜂蜜太子参党参菟丝子蛤蚧 6. 美容玉容葆春方

西洋参枸杞子黄精当归合欢皮佛手茯神远志白芍当归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陈皮香附木香砂仁桂圆枣仁石菖蒲甘草 7. 健肾固本健肾方 补骨脂茯苓鹿茸枸杞子人参沉香首乌杜仲肉苁蓉五加皮沙苑蒺藜远志石斛怀牛膝淫羊藿茯神生地韭菜子山茱萸当归身锁阳益智仁 8. 抗衰老长春益寿方 天冬麦冬熟地山药牛膝生地杜仲山萸云苓人参木香柏子仁五味子巴戟川椒泽泻石菖蒲远志菟丝子肉苁蓉枸杞子覆盆子地骨皮 9. 抗疲劳扶元和中方 党参白术茯苓砂仁归身续断香附生芪谷芽鸡内金半夏佩兰生姜熟地红枣 10. 促消化调中畅脾方 连翘银花茯苓白术陈皮厚朴山楂鸡内金木香半夏槟榔神曲麦芽黑丑白蔻瓜蒌甘草菊花青皮莱菔子 注:以上食品取三至五种搭配,熬汤或煮粥即可(40分钟以上)。

二、成方 1.四君子汤人参9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6g(益气健脾) 2.四物汤熟地9g 当归9g 白芍9g 川芎9g(补血调血) 3.八珍汤人参9g 白术9g 茯苓9g 当归9g 川芎9g 熟地9g 白芍9g 甘草5g(补益气血) 4.六味地黄丸熟地24g 山药12g 山萸肉12g 泽泻9g 牡丹皮9g 茯苓9g(滋补肾阴) 5.金匮肾气丸六味加桂枝3g 附子3g(补肾壮阳)

药食同源名单(卫生部)

卫生部公布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物品名单 卫生部公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对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做出具体规定。三种物品名单如下: 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87物品名单(按笔划顺序排列)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艹下加需)、桃仁、桑叶、桑(木右加甚)、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艹下加服)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113(按笔划顺序排列) 人参、人参叶、人参果、三七、土茯苓、大蓟、女贞子、山茱萸、川牛膝、川贝母、川芎、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丹参、五加皮、五味子、升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巴戟天、木香、木贼、牛蒡子、牛蒡根、车前子、车前草、北沙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黄、生何首乌、白及、白术、白芍、白豆蔻、石决明、石斛(需提供可使用证明)、地骨皮、当归、竹茹、红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怀牛膝、杜仲、杜仲叶、沙苑子、牡丹皮、芦荟、苍术、补骨脂、诃子、赤芍、远志、麦门冬、龟甲、佩兰、侧柏叶、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泽兰、泽泻、玫瑰花、玫瑰茄、知母、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樱子、青皮、厚朴、厚朴花、姜黄、枳壳、枳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胡芦巴、茜草、荜茇、韭菜子、首乌藤、香附、骨碎补、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积雪草、淫羊藿、菟丝子、野菊花、银杏叶、黄芪、湖北贝母、番泻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藜、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

中医营养学第五章各种食物分类

中医营养学王红长春中医药大学 第五章常用食物 第一节谷薯类 1、粳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功效:补气健脾、除烦渴、止泻痢。 ①粳米锅巴200克(磨成粉),红糖100克,调服,治脾胃不调。 ②粳米100克,薤白50克,煮粥,治脾虚泄泻和呕吐。 2、籼米:又叫南米、机米,味甘,性温,归心脾肺经。 功效:调中和胃、渗湿止泻、除烦。 3、糯米:又叫元米、江米,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缩尿敛汗。 糯米加山药粉同煮,能健脾益气。 4、粟米:又叫小米、黄米。味甘、咸,性凉。归脾胃肾经。 功效:益气和中、益肾、除热、解毒。 益气(主要是用力过后补气,如妇女刚生完孩子);养血(主要是产后气血不足)。 小米150克,羊肉250克,熬汤,用于产后补气养血。 小米煮后上面漂浮的一层称为小米油,营养价值很高,非常适合婴儿服用。 5小麦:又叫淮小麦,味甘,性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养心、健脾、益肾、除热、止渴 心气不足会导致心烦意乱,可以用甘麦大枣汤:小麦15克,甘草9克,大枣5个,水煎服。 6、大麦:味甘,性凉,归脾肾经。 功效:健脾和胃、宽肠、利水。 大麦茶中含有尿囊素,对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 口腔溃疡有治疗作用。 7、燕麦:又叫雀麦、野麦。味甘,性平。归脾肝大肠经 功效:和脾益肝、滑肠、止汗、催产。 注意孕妇不能多吃,否则会导致流产 8、荞麦:又叫乌麦,荞子。味甘,性凉,归脾胃大肠经。功效:健脾消积、下气宽肠、解 毒疗疮。 荞麦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可降血脂、血压。 9、玉米:又叫苞米,包谷。味甘,性平,归胃、大肠经。 功效:调中开胃、利尿消肿。 玉米须煮水,能治疗水肿,小便不通。 玉米面、小米面、大豆粉等量混合做成食品,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注意:玉米不能长期单独服用,否则会营养不良。 10、高粱:又叫蜀秫。味甘、涩,性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温脾止泻、化痰安神。 注意:正常人多吃能导致便秘。 11、青稞:别名油麦、青稞麦。味咸、性平。归脾肾经。 功效:补中益气。 12、薏苡仁:又叫薏米、苡米。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湿健脾、舒筋除痹、清热排脓。 薏苡仁30克,黑豆50克,乌梅10个,水煎服,治疗肺痈、肺炎。

十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抗疲劳效果良好

十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抗疲劳效果良好 十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抗疲劳那是杠杠地大枣★ 大枣又名红枣,为鼠李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枣树的成熟果实。大枣味甘,性温,功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大枣擅治中气不足、脾胃虚弱导致体倦乏力、食少便溏;血虚萎黄、妇女脏躁;与峻烈药物同用可以缓和药性。大枣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言其“安中养神,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 现代科学测定,鲜枣中所含的维生素C为百果之冠,每100g大枣含蛋白质3.3g,脂肪0.4g,糖类72.8g,含钙、磷、铁以及胡萝卜素、尼克酸、维生素B1、B2、C、P等,具有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作用。 大枣助湿生热,令人中满,故湿盛脘腹胀满、食积、虫积,龋齿作痛,痰热咳嗽等忌服。 地黄★★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茎。鲜用习称“鲜地黄”,干品习称“生地黄”,炮制后称为“熟地黄”。生地黄功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适用于口渴多饮等。熟地黄功能养血滋阴、补精益髓,适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肾阴不足所致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精血亏虚之腰膝酸软、头晕眼花、耳鸣耳聋等证。

《神农本草经》列地黄为上品“久服,轻身、不老”。《开宝本草》称其:“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本草纲目》载地黄“久服变白延年”。现代中医常用地黄配伍方剂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如六味地黄丸、百合地黄汤、地黄饮子等。脾胃虚寒、大便溏软者不能用,暑热湿盛、胸闷不食者不能单用地黄。 黄精★★ 黄精,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精的根茎。黄精性平、味甘,功能益气、润肺、强筋骨,主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嗽、风湿疼痛、风癞癣疾、消渴等症。现代药理实验证明黄精可促进免疫球蛋白形成,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具有抗疲劳和抗衰老作用。 黄芪★★ 黄芪又名黄耆、戴糁,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和内蒙黄芪的根。黄芪适用于劳倦内伤,五脏虚衰,年老体虚,久病羸弱,心慌气短,自汗体虚,脾胃虚弱,肌肤肿胀,疮疡溃疡不生肌收口,食欲不振,气虚浮肿,中风后遗症,消渴顽疾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现代研究认为,黄芪主要含有甙类、多糖、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具有增机体免疫功能,利尿,抗衰老,保肝,降血压,能消除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还有促雌激素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 中医常见病症(40项) 1、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生姜、柴胡、薄荷、川芎、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甘草) 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芦根、牛蒡子、生甘草) 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银花、连翘、香薷、厚朴、扁豆) 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法夏、茯苓、枳壳、橘红、桔梗、甘草、木香、生姜、大枣) 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蕤、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炙草、大枣) 2、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杏仁、甘草、紫苑、百部、荆芥、桔梗、陈皮、白前)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母、南沙参、梨皮、山栀)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厚朴、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瓜蒌、桔梗、麦冬、橘红、茯苓、甘草)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哈散(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芩、甘草、桔梗、青皮、陈皮、青黛、海蛤壳) 7、肺阴亏耗:滋阴清热、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桑叶、扁豆、甘草) 3、哮病: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甘草、大枣)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甘草)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石膏)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沉香、灵磁石、脐带、苏子、款冬花、法夏、橘红)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夏、甘草)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麦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人参、麦冬、五味子、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半夏、陈皮、甘草) 4、喘证: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和华盖散(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桑白皮、紫苏子、赤茯苓、陈皮)2、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贝母、杏仁、苏子、半夏)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5、肝气郁痹;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人参、黄芪、麦冬、熟地、五味子、紫苑、桑白皮)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熟地、山药、枣皮、茯苓、丹皮、泽泻、桂枝、附子、人参、蛤蚧) 3、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人参、附子)送服黑锡丹(黑锡、生硫磺、川楝子、葫芦巴、木香、制附子、肉豆蔻、补骨脂、沉香、小茴香) 5、肺胀1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五味子、白芍)2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半夏、甘草、大枣)3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葶苈子、大枣、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

常见病的中药治疗

常见病的中药治疗 内科病症 一、感冒: (一)含义:感受触冒风邪为主的六淫之邪和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内科常见疾病。(二)病因病机 1.病因:以风邪为主因 (1)六淫风邪常兼夹它邪致病:寒、热、暑湿、湿、燥; (2)时行病毒; (3)生活起居失当; (4)正气虚馁,卫外不固。 2.病机 (1)发病:卫气之强弱及感邪的轻重 (2)病位:主要在肺卫。 (3)病性:一般以实证居多,若素体正虚,又感外邪,为本虚表实证。 (4)病势:邪袭肺卫,多以表证为主,很少发生传变。 (5)病机转化:初起多见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外邪束表犯肺,肺卫功能失调。在病程中且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三)分类及用药 1.风寒感冒:包括风寒表实证和风寒表虚证。 (1)风寒表实证 证候特点:轻者仅见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咽痒,咳嗽,痰白,舌苔薄白,脉浮。重者可伴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脉浮而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代表方剂:荆防败毒散。 常用中成药:荆防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伤风停胶囊、表实感冒颗粒、风寒感冒颗粒、感冒软胶囊、感冒疏风丸、都梁丸、小儿清感灵片等。 正柴胡饮颗粒 【药物组成】柴胡、陈皮、防风、甘草、赤芍、生姜。 【功能主治】发散风寒,解热止痛。用于外感风寒初起,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等症。适用于流行性感冒初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0g或3g (无糖型),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2)风寒表虚证 证候特点: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咳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缓。证机概要:风寒袭表,营卫失和,肺气不利。 治法:辛温解表,调和营卫。 代表方剂:桂枝汤。 常用中成药:桂枝合剂、表虚感冒颗粒,等等。 桂枝合剂 【药物组成】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外感风邪,头痛发热,鼻塞干呕,汗出恶风。【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15ml,一日3次。 2.风热感冒:包括风热犯表证及暑湿伤表证。 (1)风热犯表证 证候特点:身热较著,微恶风,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痰粘或黄,咽燥,或咽喉红肿

药食同源物品表(即食又药中药目录)

药食同源物品表(即食又药中药目录) 卫生部公布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物品名单 卫生部公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对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做出具体规定。三种物品名单如下: 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按笔划顺序排列)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艹下加需)、桃仁、桑叶、桑(木右加甚)、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艹下加服)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按笔划顺序排列) 人参、人参叶、人参果、三七、土茯苓、大蓟、女贞子、山茱萸、川牛膝、川贝母、川芎、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

丹参、五加皮、五味子、升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巴戟天、木香、木贼、牛蒡子、牛蒡根、车前子、车前草、北沙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黄、生何首乌、白及、白术、白芍、白豆蔻、石决明、石斛(需提供可使用证明)、地骨皮、当归、竹茹、红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怀牛膝、杜仲、杜仲叶、沙苑子、牡丹皮、芦荟、苍术、补骨脂、诃子、赤芍、远志、麦门冬、龟甲、佩兰、侧柏叶、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泽兰、泽泻、玫瑰花、玫瑰茄、知母、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樱子、青皮、厚朴、厚朴花、姜黄、枳壳、枳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胡芦巴、茜草、荜茇、韭菜子、首乌藤、香附、骨碎补、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积雪草、淫羊藿、菟丝子、野菊花、银杏叶、黄芪、湖北贝母、番泻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藜、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 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按笔划顺序排列) 八角莲、八里麻、千金子、土青木香、山莨菪、川乌、广防己、马桑叶、马钱子、六角莲、天仙子、巴豆、水银、长春花、甘遂、生天南星、生半夏、生白附子、生狼毒、白降丹、石蒜、关木通、农吉痢、夹竹桃、朱砂、米壳(罂粟壳)、红升丹、红豆杉、红茴香、红粉、羊角拗、羊踯躅、丽江山慈姑、京大戟、昆明山海棠、河豚、闹羊花、青娘虫、

中医养生之药食同源

说出七种药食同源的食物: 生姜 性能功效:辛,温。归肺、脾、胃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应用:风寒感冒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 ?脾胃寒证本品能温中散寒,可治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等 症。 ?胃寒呕吐止呕功良,素有“呕家圣药”之称。 ?肺寒咳嗽 ?解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 菊花功效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 1.疏散风热:风热感冒、发热头痛 2.平肝明目:目赤昏花 3.眩晕惊风:清热平肝 4.清热解毒:疔疮肿毒 注: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清热解毒宜用野菊花。 绿豆 功效:清热解毒,消暑,利水。 应用 ?痈肿疮毒用于热毒疮痈肿痛,单用煎服有效;或生研加冷开水浸泡滤汁 服。外用可与大黄研末,用生薄荷汁入蜜调涂 ?暑热烦渴 夏季常用本品煮汤冷饮,以治暑热烦渴尿赤等证。 ?药食中毒 可用本品研末加冷开水滤汁顿服,或浓煎频服。 ?水肿,小便不利 大黄 苦,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1.胃肠积滞大便秘结 2.实火证: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牙龈肿痛、咽喉肿痛 3.热毒疮疡,烧烫伤 热毒疮疡——二花、连翘 肠痈——大黄牡丹皮汤烧烫伤——单用或配地榆打粉, 用麻油调敷患处。 4.瘀血证 产后瘀阻腹痛——下瘀血汤,跌打损伤——复元活血汤 5.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煎服,5~15g,外用适量。 入汤剂后下,或开水泡服。 生大黄泻下力强,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宜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作用减弱。酒大黄活血作用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多用于出血证。

茯苓 功效: 利水渗湿消肿,健脾,安神。 主治: 1、尿少水肿。 茯苓利水作用平和,可通治各种尿少水肿,无论因寒因热,因实因虚,邪之在表在里;亦可用于淋证 2脾虚 诸证脾气虚:乏力倦怠,配人参 脾虚湿胜泄泻,配扁豆,砂仁 脾虚咳嗽痰多,配陈皮,半夏 饮邪停留于胃的呕吐,配生姜 3.心神不安,心悸失眠。 取其健脾,安神之效。多用茯神或神木,也可用茯苓,单用力弱,常配枣,柏,远志等安神药。如酸枣仁汤,归脾汤。 附:其它治证: 1、尿多,滑数不禁:与山药等份为末,稀米饮调服。 2、上盛下虚消渴:黄连等份为末,熬天花粉调糊为丸。 3、白浊,白带:配以猪苓一份,熔黄蜡四两。 薏苡仁 性味归经: 甘、淡,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1、尿少水肿,脚气 2、脾虚泄泻 3、湿痹拘挛 治风湿久痹,筋脉挛急,用薏苡仁煮粥服,如薏苡仁粥(《食医心镜》) 4、肺痈、肠痈 总之,本品甘淡性寒,既可渗利,又可清热,性虽寒但不伤胃;味虽甘,补而不滋腻,为淡渗清补之品。 玫瑰花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行气解郁,和血止痛。 1、用于肝胃不和所臻的胸胁满闷,胃脘胀痛,嗳气,纳呆 等。 2、用于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等。 3、用于跌打损伤肿痛。 藕节 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根茎节部。 【性味归经】甘、涩,平。归肝、肺、胃经。 【功效】止血,消瘀。(生用止血消瘀,炒炭用收涩止血)。 用于多种出血证,尤对血热有瘀滞者适宜,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可用于各种出血证,对吐血、咳血、咯血等上部出血证尤为多用。可单用,治吐血不止,以鲜藕

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doc 64页)

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doc 64页)

第一章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 第一节稻农皮炎 一、浸渍糜烂型皮炎 二、尾蚴皮炎 【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外治疗法为主,一股不需内服药物。 二、外治方法 1、五倍子液:五倍子250g 明矾120g 白酒1000ml。浸泡上述药物1-2天后外搽,3-4次/日。 2、石榴外洗液:石榴皮120g 五倍子、地榆各60g 明矾250g。煎水后泡洗,2-3次/日。 3、复方茶叶液:茶叶30g 明矾60g。煎水外洗敷。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4、花椒10g 食盐适量。煎水外洗,2-3次/日。主要用于尾蚴皮炎。 5、散剂外敷:炉甘石、冰片、青黛各10g。共研细末,局部外扑。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三、内治方法 如继发感染,发生急性皮下淋巴管炎、甲沟炎、丹毒等时,加用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治疗,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

4.毒邪下注:腮部肿胀,发热,烦躁,口苦咽干,男性睾丸肿痛,女性少腹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四、中医治疗 1、针灸治疗 ①体针疗法 治法:泻火解毒、消肿止痛,针用泻法。 针灸处方:以手足少阳、阳明经腧穴为主。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内庭,足临泣。 穴位加减:热毒袭表加中渚、关冲清热解表、疏风散毒;火毒蕴结加大椎、曲池泻火解毒、软坚散结;热毒攻心加百会、水沟醒神开窍、熄风镇痉;毒邪下注加太冲、大敦、归来疏泄厥阴之气、化痛止痛。 针刺操作:各腧穴均按常规针刺;大椎、关冲、百会等穴可点刺出血。 ②其他疗法 灯火灸法:取角孙穴。将穴区周围的头发剪去,用灯心草蘸麻油点燃后,对准 穴位迅速点灸皮肤,一点即起,听到响声即可。若未出现响声,应复点灸1次。 局部敷药:取青黛散10克、冰片5克,温水调匀,敷于患部。或用新鲜仙人 掌去刺,切薄片或捣烂敷于患部。 皮肤针法:取合谷、耳门、颊车、翳风、外关、胸1-4夹脊。先叩刺耳门经 过颊车至翳风,然后叩刺合谷、外关、胸1-4 夹脊,使皮肤潮红或微微出血。 耳针疗法:取腮腺、面颊、皮质下、相应区域压痛点。毫针强刺激;也可埋针、 药丸按压。 穴位注射:用板蓝根注射液2ml,每次选1~2穴,每穴注入0.5~1ml。 2、中药治疗 热毒袭表:治宜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方用银翘散加减。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 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 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 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 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 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 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 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二、中医学的概念 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 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 《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①《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 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①《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365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 ①《脉经》 1 / 22

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

第一章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 第一节稻农皮炎 一、浸渍糜烂型皮炎 二、尾蚴皮炎 【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外治疗法为主,一股不需内服药物。 二、外治方法 1、五倍子液:五倍子250g 明矾120g 白酒1000ml。浸泡上述药物1-2天后外搽,3-4次/日。 2、石榴外洗液:石榴皮120g 五倍子、地榆各60g 明矾250g。煎水后泡洗,2-3次/日。 3、复方茶叶液:茶叶30g 明矾60g。煎水外洗敷。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4、花椒10g 食盐适量。煎水外洗,2-3次/日。主要用于尾蚴皮炎。 5、散剂外敷:炉甘石、冰片、青黛各10g。共研细末,局部外扑。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三、内治方法 如继发感染,发生急性皮下淋巴管炎、甲沟炎、丹毒等时,加用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治疗,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 【注意事项】 、加强个人防护:如穿水田袜,戴手套;或用上述外治药物在下田前后浸泡1.手足,让其自行干燥。 上述外治方法各药,不得内服。 第二节手足癣 【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外治为主,一般不需内治。 二、外治方法

克、、皮损以水疱为主,选用皂矾、枯矾、地骨皮、儿茶、黄精、侧柏叶各201 10克,水煎冷确后外洗;薄荷毫100克、1075%酒精2、皮损以丘疱疹、鳞屑为主,选用土槿皮酊(土槿皮升,浸泡一周)外搽;、皮肤枯厚、皲裂为主,选用柳酸软膏、大枫子油外涂。3三、内治疗法如出现湿疹样变,可采用五味消毒饮加减;若出现淋巴管炎及丹毒等继发感染,可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注意事项】、注意卫生,不穿公共拖鞋,不用公共浴盆、浴巾等。脚部多汗者,鞋袜要1 勤洗勤晒,保持干燥。 2、彻底治愈自身癣病,家庭中患有癣病者应同时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痄腮)第三节 三、中医辨证主症: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张口困难,咀嚼不便。.热毒袭表:伴有恶寒发热、咽红等全身轻度不适。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1 脉浮数。.火毒蕴结:伴壮热、头痛、烦躁、咽喉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2 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热毒攻心:伴高热,头痛,烦躁不安,神疲嗜睡,颈项僵强,呕吐,甚则神昏不语,四肢抽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4.毒邪下注:腮部肿胀,发热,烦躁,口苦咽干,男性睾丸肿痛,女性少腹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四、中医治疗 1、针灸治疗 ①体针疗法 治法:泻火解毒、消肿止痛,针用泻法。 针灸处方:以手足少阳、阳明经腧穴为主。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内庭,足临泣。 穴位加减:热毒袭表加中渚、关冲清热解表、疏风散毒;火毒蕴结加大椎、曲池泻火解毒、软坚散结;热毒攻心加百会、水沟醒神开窍、熄风镇痉;毒邪下注加太冲、大敦、归来疏泄厥阴之气、化痛止痛。 针刺操作:各腧穴均按常规针刺;大椎、关冲、百会等穴可点刺出血。 ②其他疗法 灯火灸法:取角孙穴。将穴区周围的头发剪去,用灯心草蘸麻油点燃后,对准穴位迅速点灸皮肤,一点即起,听到响声即可。若未出现响声,应复点灸1次。局部敷药:取青黛散10克、冰片5克,温水调匀,敷于患部。或用新鲜仙人 掌去刺,切薄片或捣烂敷于患部。 皮肤针法:取合谷、耳门、颊车、翳风、外关、胸1-4夹脊。先叩刺耳门经 过颊车至翳风,然后叩刺合谷、外关、胸1-4 夹脊,使皮肤潮红或微微出血。耳针疗法:取腮腺、面颊、皮质下、相应区域压痛点。毫针强刺激;也可埋针、药丸按压。 穴位注射:用板蓝根注射液2ml,每次选1~2穴,每穴注入0.5~1ml。 2、中药治疗 热毒袭表:治宜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方用银翘散加减。 火毒蕴结:治宜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热毒攻心:治宜清热解毒,醒神开窍,方用普济消毒饮加紫雪丹。. 毒邪下注:治宜清热解毒,疏肝利湿,方用普济消毒饮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医疗药品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方案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方案目录 一、麻疹的中医药预防 二、水痘的中医药预防 三、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医药预防 四、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药预 五、流行性脑膜炎的中医药预防 六、甲肝的中医药预防 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中医药预防 八、结核病的中医药预防 九、细菌性痢疾 十、肝炎的中医食疗 十一、肺结核的中医食疗 十二、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 一、麻疹 麻疹俗称"疹子"、"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空气传播。多发于婴幼儿。患过麻疹后可获得持久性的免疫力。 麻疹病潜伏期为lO-12天。出疹前后5天左右为传染期。麻疹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眼泪、鼻涕、唾液中。发病时可有发热、流涕、流泪、怕光、头痛、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症状。在发热后的2-3天,于口腔两侧近臼齿处的颊粘膜上,可出现

"麻疹粘膜斑",斑点为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有一圈红晕。出疹后2-3天,此斑就会消失。 (一)中医治疗: 鲜芫荽30克,水煎服适用于前期;浮萍、苏叶、芫荽各15克,西河柳30克、煎水外擦全身,适用于出疹期出疹不远;鲜芦根、鲜茅根各30克,水煎服,适用于恢复期。 (二)治疗原则: 1.麻疹为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因此主要采用中药治疗。中医治疗麻疹一般按病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常用透疹、清热、解毒等治法,使疹毒外透,从而减轻临床症状,减少合并症的发生。同时配合西医对症疗法,但不宜早期滥用抗生素。 2.麻疹合并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应选用敏感、足量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同时用中药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法治疗。中西药合用,以协同发挥治疗作用。对麻疹并发喉炎、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均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在治疗上,以宣透解毒为总原则,并根据发病过程中各不同阶段的不同证候,分别采用透发、解毒、养阴等法。对于疹发不畅,邪毒内陷之逆证,则宜清热解毒,以达邪外出。本病治疗,重在透发。麻毒外透,则邪有所出,以防他变。在治疗中按出疹时期,分段辨治。疹前期以透为主,出疹期以清为主,疹回期则以养阴

药食同源品种目录管理办法

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 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目的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为规范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的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范围)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是指具有传统食用习惯,且列入国家中药材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相关中药材标准)中的动物和植物可使用部分(包括食品原料、香辛料和调味品)。 第三条(管理部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制定修订并公布《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以下简称《目录》)。 第四条(制定原则)制定《目录》应当以保障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为宗旨,坚持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原则。 第五条(鼓励原则)国家鼓励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及企业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产业政策前提下,开展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的安全性研究和开发利用工作。 第六条(列入原则)列入《目录》的物质应当同时符合下列要求: (一)符合《食品安全法》及有关法规的规定; (二)在中医药典藉中有食用记载,未发现毒性记录; (三)具有传统食用习惯,正常食用未发现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者其他潜在性危害,符合应

当有的营养要求; (四)符合中药材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五)已经列入国家中药材标准。 第七条(不列入原则)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物质不列入《目录》: (一)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野生动、植物品种; (二)中药材使用过程中存在不良反应的; (三)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或不符合饮食传统要求的; (四)其他不应列入的情形。 第八条(修订周期)《目录》实施动态管理,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进展适时增加或删减。 第九条(修订依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依据下列情况对《目录》进行修订: (一)国家中药材标准修订情况; (二)对列入《目录》中物质的再评估情况; (三)发现有不良反应案例信息和文献报道; (四)食品安全监管情况。 第十条(修订程序)《目录》修订程序: (一)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对《目录》进行安全性评估,提出具体修订意见。 (二)国家卫生计生委应当在《目录》评估过程中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相关意见与建议作为《目录》安全性评估的参考依据。

药食两用的中药名单

卫生部最新版药食同源目录表 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椹、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 人参、人参叶、人参果、三七、土茯苓、大蓟、女贞子、山茱萸、川牛膝、川贝母、川芎、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丹参、五加皮、五味子、升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巴戟天、木香、木贼、牛蒡子、牛蒡根、车前子、车前草、北沙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黄、生何首乌、白及、白术、白芍、白豆蔻、石决明、石斛(需提供可使用证明)、地骨皮、当归、竹茹、红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怀牛膝、杜

仲、杜仲叶、沙苑子、牡丹皮、芦荟、苍术、补骨脂、诃子、赤芍、远志、麦门冬、龟甲、佩兰、侧柏叶、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泽兰、泽泻、玫瑰花、玫瑰茄、知母、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樱子、青皮、厚朴、厚朴花、姜黄、枳壳、枳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胡芦巴、茜草、荜茇、韭菜子、首乌藤、香附、骨碎补、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积雪草、淫羊藿、菟丝子、野菊花、银杏叶、黄芪、湖北贝母、番泻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藜、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

药食同源的概述及名单

药食同源的概述及名单 “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药食同源的理论来源 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在使用火后,人们开始食熟食,烹调加工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在食与药开始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 《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由此可见,在中医药学的传统之中,论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亦有异处。但从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若再往今后的前景看,也可能返朴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 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中医药学还有一种中药的概念是:所有的动植物、矿物质等也都是属于中药的范畴,中药是一个非常大的药物概念。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是一个用量上的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法: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