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小细胞肺癌中BRCA1表达与铂类耐药及预后关系

非小细胞肺癌中BRCA1表达与铂类耐药及预后关系

非小细胞肺癌中BRCA1表达与铂类耐药及预后关系
非小细胞肺癌中BRCA1表达与铂类耐药及预后关系

非小细胞肺癌小分子靶向药物耐药处理共识

2015年非小细胞肺癌小分子靶向药物耐药处理共识 小分子靶向药物是肺癌治疗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但其无可避免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耐药现象,成为进一步提高靶向药物疗效的瓶颈。2013 年3 月8~9 日,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联合主办了第十届“中国肺癌高峰共识会”,最终形成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小分子靶向药物耐药处理共识[1]。近两年新的研究不断出现,对这一共识有了新的更新 共识一:EGFR 突变型肺癌,建议检测BIM 治疗前应检测EGFR 突变型肺癌的BIM 以判断是否出现原发性耐药。BIM 是BCL-2 蛋白家族成员,是活性最强的促凋亡蛋白之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通过BIM 上调引起带有EGFR 突变的肺癌细胞的凋亡. 其中编码的BH3(the pro.apoptotic BCL-2 homology domain 3)被称为唯一的促凋亡蛋白。东亚人群中BIM 基因的2 号内含子存在缺失多态性。导致这一人群表达的是缺乏促凋亡活性的BIM 亚型(BH3 缺失),从而引起对EGFR TKI 的原发耐药或削弱TKI 的临床疗效。上海市肺科医院研究发现,12.8% (45/352)的患者缺乏BIM 的多态性,并且其对EGFR 的ORR 为25%,PFS 4.7m,多因素分析显示,BIM 多态性的缺失是EGFR 突变者预后差的一个独立预后因子[2]。韩国的团队也报道原发性耐药患者中有19% 的患者具有BIM 多态性[3]。Wu 等的研究显示,桩蛋白介导细胞内信号调节激酶ERK 活化,可通过BIM 的69 位丝氨酸和Mcl-1 的163 位苏氨酸磷酸化从而调节蛋白的稳定性,下调BCL-2 的表达和上升Mcl-1,从而克服EGFR 的耐药性[4]。 共识二:根据分子标志物的个体化管理策略:对EGFR TKI 耐药的突变型肺癌,建议再活检明确耐药的具体机制 Camidge将EGFR TKI 耐药分为4 类,包括:①出现耐药突变,如T790M 突变;②旁路激活,如c-MET 扩增;③表型改变,如腺癌向小细胞肺癌转化,上皮细胞向间叶细胞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④下游信号通路激活,如BIM 的多态性导致EGFR-TKI 的原发耐药,通过MAPK1 扩增直接激活下游增殖信号通路产生EGFR-TKI 的获得性耐药[5]。 50% 的耐药机制是EGFR20 号外显子第790 位点上的苏氨酸为蛋氨酸所取代 (T790M),从而改变了ATP 的亲和性,导致EGFR TKI 不能有效阻断信号通路而产生耐药。也有一些研究支持T790M 突变具有选择性,经TKI 治疗敏感的克隆被杀灭,而含

非小细胞肺癌一线二线化疗

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化疗方案 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化疗方案仍然是:NP方案(长春瑞宾+顺铂或卡铂)、GP方案(双氟胞苷+顺铂或卡铂)、TP方案(紫杉醇+顺铂或卡铂,多西紫杉醇+顺铂或卡铂). 于这些方案中都含有铂类,铂类的副作用主要是胃肠道反应、肾脏毒性;卡铂的胃肠道毒性比顺铂轻,应用时不需要水化,但是骨髓抑制重于顺铂。 长春瑞宾的主要毒性是神经毒性、脉管炎;双氟胞苷的主要毒性是骨髓抑制;紫杉醇和多西紫杉醇的主要毒性是骨髓抑制、脱发、过敏反应。当与铂类组成方案时,两种药物都存在的毒性可能相加。 这三种化疗方案的有效率在30-40%左右,其中含有紫杉类的略高一些,NP和GP相差不多,他们之间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晚期患者都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中位生存期(50%的患者生存时间超过的时间)9-14个月,超过此时间的患者可能是正好9-14个月,可能1.5年、2年、3年、5年......不等。 三个方案之间没有交叉耐药,也就是说先用那一种都可以,这种耐药了可以选用另一种。 三种方案的价格NP最低,其次是GP,最高是TP。 患者具体应用那个化疗方案,应该与肿瘤科医生协商,切不可自行应用或听从非肿瘤科医生的建议,因为化疗除外毒性反应,其方案中每种药物应用时间顺序对毒性反应和疗效是用影响的。 何为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二线化疗。 石远凯:非小细胞肺癌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手术切除的,一类是不能手术切除的。手术切除的病人要根据病期决定是否进行术后化疗,清除不能手术的微 小病变或者残留的病变。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病人主要是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 一般现在首选是化疗。 常常讲的几线是学术上的用语,不能手术切除的病人最先用的化疗方案就叫做一线。这个化疗方案用完之后病人有效,但是一段时间后疾病又复发进展了, 再用的化疗方案就是二线化疗方案。第二个化疗方案肯定和第一个化疗方案不一 样,基本就是这样一个概念。二线方案如果没效,可以再选择第三个方案,这第 三个方案就是三线化疗方案。 现在一线的化疗方案可以选择的药物还是很多的,主要是含有铂类药物的两药化疗方案。铂类主要是指顺铂或卡铂中的一种,另外可选择的药物就是90年代 中期以后新的应用到临床的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比如紫杉类的药物紫杉醇,吉 西他滨和长春瑞滨,选这三类药物中的一种和一个铂类药物联合,组成一线化疗 方案。这几种联合方案在病人肿瘤缓解的情况、控制情况,疾病被控制的时间、 生存情况等基本都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三类药物的毒副反应不一样,有的 药物骨髓移植比较厉害,有的药物神经毒性相对厉害一点,还有顺铂消化道反应 比较厉害一点。不同的病人根据身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组合进行一线治疗。 二线治疗现在国际上公认的有两个化疗药,一个是多西他赛,还有一个是培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进展

中国肺癌杂志2014年3月第17卷第3期 Chin J Lung Cancer, March 2014, Vol.17, No.3 ·综述·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进展 何圆 尤长宣 【摘要】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癌性死亡的首要因素,发病率、死亡率高,预后较差,急需开发一种新的高效低毒疗法。作为术后辅助或是姑息治疗手段,免疫治疗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方向。免疫疗法作用机理各不相同,如免疫检测点受体抑制剂(抗CTLA4抗体、抗PD-1抗体、抗PD-L1抗体)、主动性免疫疫苗(L-BLP25脂质体疫苗、Belagenpumatucel-L 疫苗、MAGE-A3蛋白疫苗)、过继性免疫疫苗(CIK 细胞)等,研究表明免疫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缓解率较前提高,前景值得期待,II 期/III 期临床试验亦在进一步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当前非小细胞肺癌免疫疗法原理、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及待解决问题作一概述。 【关键词】 肺肿瘤;免疫治疗;进展 Advances in Immunotherapies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Yuan HE 1 , Changxuan YOU 2 1 Graduate Student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China; 2Department of Oncology, Nanf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Changxuan YOU, E-mail: ycx6026@https://www.doczj.com/doc/f92793596.html, 【Abstract 】 Globally, Lung cancer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cancer-related death of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ith poor prognosis, which needs some more effective and less toxic therapies. The immunotherapies offer a novel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in both the adjuvant and palliative disease settings. A number of promising immunotherapies based on different mechanism have now been evaluated showing an increasing response rate. Moreover, further phase II/III clinical trials will be indicated to explore its value. These include checkpoint inhibitors (anti-CT-LA4 antibody, anti-PD-1 antibody, anti-PD-L1 antibody), active vaccination (L-BLP25 liposome vaccine, Belagenpumatucel-L vaccine, MAGE-A3 protein vaccine) and adoptive vaccination (CIK cell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ill draw a summary on the theory, clinical trials, toxicity and problems to be solved of the immunotherapies in NSCLC. 【Key words 】 Lung neoplasms; Immunotherapies; Progress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grants fro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81071847), Guangdo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No.S2011010003881), Guangdong Provi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No.2012B031800394), Wu Jieping Medical Foundation Funded Special Clinical Research Projects (No.320.6799.1118)(all to Changxuan YOU). DOI: 10.3779/j.issn.1009-3419.2014.03.17 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 o.81071847)、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 2011010003881)、广东省科技项目(No.2012B031800394)和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项目(No.320.6799.1118)资助 作者单位:510515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级研究生(何圆);510515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尤长宣)(通讯作者:尤长宣,E-mail: ycx6026@https://www.doczj.com/doc/f92793596.html, )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首个癌症相关性死亡因素,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约占肺癌总数80%-85%,吸烟、环境污染(厨房油烟、煤炭燃烧、汽车尾气)等构成肺癌发病的主要原因。早期接受治疗NSCLC 患者超过40%会出现肿瘤复发,因此晚期 NSCLC 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15%,预后较差[1]。以铂类为基础的标准化疗方案治疗NSCLC ,患者肿瘤缓解率仅为20%-35% ,中位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 mOS )为10个月-12个月,分子靶向治疗与化疗方案相比,可延长NSCLC 患者无疾病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但患者mOS 未获益[2]。因此标准治疗或因严重不良反应(恶心、呕吐、骨髓毒性等)或因经济学毒性(分子靶向药物价格较昂贵)已使其处于治疗瓶颈水平,急需开发一种新的NSCLC 疗法。目前免疫治疗NSCLC 在I 期/II 期临床试验中结果良好:肿瘤缓解率提高、毒副作用小、患者易耐受,这将为NSCLC 治疗开发新领域。

含铂类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92793596.html, 含铂类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分析 作者:陈荣辉彭玉龙邓惠君 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第10期 【摘要】目的:对含铂类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08例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三组,A组36例患者采取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B组36例患者采取长春新碱联合顺铂治疗,C组36例患者采取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对三组含铂类化疗方案的近期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发现A组的疾病控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2.22%和47.22%,B组为50.0%和27.78%,C组的疾病控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9.44%和41.67%,三组化疗方案的疾病控制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发生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结论:含铂类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较好,患者对毒副作用有一定的耐受性,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关键词】顺铂;化疗方案;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 肺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非小细胞肺癌是最主要的一类肺癌,约占85%,其中约30%~40%的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1]。临床上主要通过化疗的方式来处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文献报道显示含铂类化 疗方案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的效果明显,本研究对三种含铂类化疗化疗方案的近期疗效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参考,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08例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男86例,女22例,年龄52~72岁,平均(6 2.4±1.8)岁,所选病例均经细胞学、病理学检测确诊,患者的病例类型:68例腺癌,40例鳞癌,病灶均可进行测量,预计生存其均超过100 d,所选患者均属初治患者。实施化疗方案前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图等进行检查,排除严重器官伤害和化疗禁忌证。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6例,三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本次采取对照性试验实施研究,将10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成三组,A组36例患者采取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B组36例患者采取长春新碱联合顺铂治疗,C组36例患者采取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对三组含铂类化疗方案的近期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1.3 化疗方案 A组:给与患者吉西他滨800~1200 mg/m2,d1、8,顺铂80 mg/m2,d1,21 d为1个化疗周期。B组:给与患者长春新碱1.4 mg/m2,d1,顺铂80 mg/m2,d1,21 d为

非小细胞肺癌试题

非小细胞肺癌试题 单选: 1、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一般要求: B A.2个周期 B.4个周期 C.6个周期 D.8个周期 2、关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原则,错误的表述是:C A.I A期以手术为主 B.IB和II期患者先行手术,术后可行放疗和(或)化疗 C.IIIA期患者先行手术,术后行放疗和化疗 D.一般情况好、无胸腔积液的IIIA期患者行同步放化疗 E.IV期患者应行以全身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3.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疗效,下列方法那种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 D A.X线照片 B.CT血管增强 C.MRI血管增强 D.18F-FDG PET E.B超 4.下列哪种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发生率最高:A A.EGFR突变型腺癌 B.EGFR野生型腺癌 C.大细胞未分化癌 D.鳞癌 5.男,58岁,胸片示左肺大型肿块影并左侧胸膜腔积液,支纤镜检查为鳞癌,胸部CT扫描判断肿块尚有可能切除。治疗方案宜选择:E A.放射疗法B抗肿瘤药物治疗 C.中医药及气功疗法 D.胸膜肺切除术 E.如胸水内未发现癌细胞,作剖胸探查术,争取切除病肺 简答: 1、什么是NSCLC寡转移? 寡转移状态是肿瘤生物侵袭性较温和的一段时期,存在于局限性原发灶与广泛性转移之间的过渡阶段,转移瘤数目有限且具有特异性的转移器官。“寡转移”来源于“微转移”,肿瘤细胞已具有器官特异性,但尚不具备全身播散的遗传倾向。“寡转移”强调局限性肿瘤负荷,近似于孤立性远处转移但又有所不同:转移灶或远处转移脏器数目可为多个,并非仅局限于单一脏器的孤立性远处转移。寡转移状态特性决定了局部治疗的临床意义,相反多器官受累且稳定的NSCLC 罕见,再次突显出治疗时机的重要性。预防远处转移、治疗隐匿性转移灶、治疗寡转移灶和全身治疗结束后清除残留癌是治疗寡转移的关键。 2、简述肺癌放射治疗的适应症,以及禁忌症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临床路径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临床路径 (县医院2013年版) 一、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ICD-10:)行辅助化疗(ICD-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 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理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癌。 2.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手术术后。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 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肺癌诊疗规范》(卫生部,2012 版)及《NCCN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2年)。 1.术后无化疗禁忌早开始(第三周前后)。 2.IA期原则上不辅助化疗。 3.IB期凡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应考虑辅助化疗:病理类型、恶性度高、脉管癌栓、楔形切除术、肿瘤>4cm、脏层胸膜受累。 选用药物二药联合。 4.II-III期是辅助化疗重点,通常二药联合,不用更多药物 联合。 5.体力状况差、高龄、不耐受两药联合方案者,考虑采用单 药化疗或对症支持治疗。 6.化疗医嘱(以下方案选一,一般情况不能耐受顺铂者考虑使 用卡铂) 1)NP 方案 3周 长春瑞滨 25mg/m2+ 5% GS 或 NS 30-40ml iv 30min D1.8

NS500ml+DEX10mg ivdrip D1.8长春瑞滨前后 顺铂 75mg/m2 + NS 500ml ivdrip D2(或总量分三天给予)或卡铂300mg/m2(或AUC×6)+5% GS 500ml ivdrip D2 (或总分五天给予) 2)EP 方案 3周 依托泊苷 100mg/m2+NS 500-1000ml(不小于1:4的比例) ivdrip ≥4h D1-3 顺铂 75mg/m2 + NS 500ml ivdrip D2(或总量分三天给予)或卡铂300mg/m2 +5% GS 500ml ivdrip D2 (或总分五天给予) 3)GP 方案 3周 吉西他滨 1250mg/m2+ 5% GS 或 NS 100ml ivdrip >15min D1.8 顺铂 75mg/m2 + NS 500ml ivdrip D2(或总分三天给予)或卡铂300mg/m2(或AUC×6) +5% GS 500ml ivdrip D2 (或总分五天给予) 4)TP 方案 3周 多西他赛60-75 mg/m2+ 5%GS或NS 250ml ivdrip 1h D1/多西他赛40 mg/m2+ 5%GS或NS 250ml ivdrip 1h D1.8 顺铂 75mg/m2 + NS 500ml ivdrip D2(或总量分三天给予)或 卡铂300mg/m2(或AUC×6) +5% GS 500ml ivdrip D2 (或总分五天给予) 5) AP 方案 3周 (用于腺癌、大细胞癌) 培美曲塞 500mg/m2+ 5% GS 或 NS 100ml ivdrip 30min D1 顺铂 75mg/m2 + NS 500ml ivdrip D2(或总量分三天给予)或 卡铂300mg/m2(或AUC×6)+5% GS 500ml ivdrip D2 (或总分五天给予)

卵巢癌细胞对顺铂耐药机制的研究

卵巢癌细胞对顺铂耐 药机制的研究 癌症 1999年第6期第19卷基础研究 作者:陈葳,李旭,杨玉琮,程小丽,牛映斗 单位: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子生物学中心(西安,710061) 关键词:卵巢癌细胞株;顺铂;药物耐受性 【摘要】目的:探明卵巢癌对顺铂产生耐药的机理。方法:采用顺铂体外诱导法建立卵巢癌耐药细胞株HO-8910/2。MTT法测定其耐药倍数和交叉耐药性,原子吸收法测定细胞内Pt浓度,分光光度法测定GSH、GST,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检测bcl-2和P-GP的表达。结果:HO-8910/2耐顺铂是亲代细胞HO-8910的6.6倍,与5-FU,ADR有交叉耐药性。对照亲代细胞,耐药细胞中GSH含量与GST活性明显增高,细胞G2/M比例增加,细胞内铂(Pt)摄入和蓄积减少,bcl-2表达阳性细胞增多,P-GP无变化。结论:细胞内药物浓度下降、bcl-2的表达增加、GSH与GST 对铂化合物解毒作用的增强可能是HO-8910/2耐药机制形成的主要原因。 中图分类号:R737.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467X(1999)06-0674-03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cisplatin resistance in human ovarian carcinoma cells CHEN Wei,LI Xu,YANG Yu-cong,et al. Center for Clinical Molecular Bi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 i’an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61,P.R.China 【Abstr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cisplatin resistance in human ovarian cancer.Methods:A cisplatin resistant human ovarian cancer cell line,HO-8910/2,was developed in vitro after prolonged drug exposure of the cisplatin-sensitive parental HO-8910 cell line. Drug cytotoxiciti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 micro tetrazolium assay. The concentrations of cellular Pt were determined by atomic absorption and the levels of cellular GSH and GST by were detected spectrophotometry. Cells cycle and expression of bcl-2 and P-gp were analysed by flow cytometry.Results:HO-8910/2 cell line exhibited a degree of resistance of approximately 6.6times compared with the parental cell line following 48h exposure to the drugs and was cross-resisance to 5-FU and VCR. A 44.1% reduction was

有肺癌家族史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有肺癌家族史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於元1李俊2殷健3周燕清1周艳1余荣环4 【摘要】目的分析有明确肺癌家族史(FHLC)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对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NSCLC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在428例NSCLC患者中,51例有FHLC。手术患者中早期肺癌的比例在FHLC和非FHLC患者中均较高。FHLC组的肺癌更多的为早期肺癌(P=0.037),且病理类型多为腺癌(P=0.018)。FHLC患者的死亡危险比为0.775(95%CI:0.534-1.275,P=0.327)。结论有FHLC的NSCLC患者具有病理早期和腺癌为主的特点,但其死亡危险比并未减少。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肺癌家族史;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with a family history of lung cancer YU Yuan1,LI Jun2,YIN Jian3,et al.Pudong New Area Lujiazu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hanghai200120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with family history of lung cancer(FHLC).Methods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NSCLC patients with FHLC registered in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of Lujiazui in Pudong New Area,Shanghai from June1991to October2011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Univariate analyses of the factors were performed using unpaired two-tailed t tests or chi-square test between the groups of FHLC and non-FHLC.Th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hazard ratio of death.Results Of the428NSCLC patients,51(11.9%)had a FHLC.The frequency of lung cancer with early stage was high in both groups of FHLC and non-FHLC pa-tients.Patients with FHLC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frequency of early pa thology stage and a dominance of adenocarcinoma.Moreover,patients with FHLC had a hazard ratio of death of0.775(95%confidence interval:0.534-1.275,P=0.327)compared with the non-FHLC patients.Conclusions NSCLC patients with FHLC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frequency of early pathological stages and a domi-nance of adenocarcinoma.However,they were not at a decreased hazard ratio of death.These findings confirm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de-tection of lung cancer and employment of less invasive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Key words】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family history of lung cancer;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prognosis doi:10.3969/j.issn.1009-6663.2012.09.059 基金项目: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局基金项目(PWRq2010-21) 作者单位:1.200120上海,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200031上海,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老年病科 3.200443上海,上海市闸北区市北医院 4.200031上海,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呼吸科 通讯作者:余荣环E-mail:yurhxh@yahoo.com.cn 3661 临床肺科杂志2012年9月第17卷第9期

NCCN临床实践指南:非小细胞肺癌(2020.V6)

NCCN临床实践指南:非小细胞肺癌(2020.V6)要点 2019年12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指南2020年第2版,相对于2019版,新版指南系统性治疗方面又有哪些变化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1、靶向治疗 EGFR突变阳性患者的一线治疗(NSCLC-19) (2020.V2)

新增:厄洛替尼+雷莫芦单抗作为“其他推荐”治疗方案,属于2A类。厄洛替尼+贝伐珠单抗作为“特殊情况下有用”的治疗选择,属于2B类。 (2020.V1) 新增了一条关于系统性治疗的脚注说明:如果系统性治疗方案中包含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则医生应注意此类药物的半衰期较长,并且当将检查点抑制剂与奥西替尼联合使用时应报告不良事件的数据。 奥西替尼治疗中进展的后续治疗(NSCLC-20) (2020.V1) 对于有症状的多发病灶,新增1条脚注说明:在进展时考虑进行活检以排除SCLC转化。 厄洛替尼、阿法替尼、吉非替尼或达克替尼治疗中进展的后续治疗(NSCLC-21)

(2020.V1) 对于有症状的多发病灶,脚注说明作了修改:对于进行性软脑膜病,考虑给予奥希替尼(无论T790M状态如何)或厄洛替尼脉冲式给药。在Bloom研究中,奥西替尼的使用剂量为160mg。 ROS1重排阳性患者的一线治疗和后续治疗(NSCLC-25) (2020.V1) 对于一线治疗后进展,新增1条脚注说明:应谨防一些亚群患者在停用TKI抑制剂后出现复燃现象。如果发生复燃,必须重新启用TKI抑制剂。

2、免疫治疗 PD-L1表达阳性(≥1%)且EGFR、ALK、ROS1、BRAF阴性或未知和无使用帕博利珠单抗或Atezolizumab禁忌证的患者的一线治疗和后续治疗(NSCLC-28,29) (2020.V2) 增加了以下治疗选择:(也适用于NSCL-29) ?卡铂+白蛋白紫杉醇+ Atezolizumab作为“其他推荐”治疗方案,属于2A类。

非小细胞肺癌158例治疗及预后探讨

非小细胞肺癌158例治疗及预后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治疗方案,分析非小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和相关的预后因素,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15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9例。对照组只行多西他赛加顺铂药物化疗,观察组则在前者基础上行生物免疫疗法(DC-CIK)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者的体重、睡眠时间、进食情况及心理状态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对照组总有效率54.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症状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DC-CIK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比单纯药物化疗效果更显著、安全性更好,并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情况,缓解患者痛楚,提高治疗成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值得临床继续推广。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免疫疗法;联合化疗;预后;临床效果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于中老年人,肺癌包括非小细胞癌和小细胞癌[1]。虽然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且不断改进,但是其死亡率仍然极高,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文选择本院2014年3月~2015年7月接收的158例确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其中部分患者采取DC-CIK联合化疗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此次研究的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4年3月~2015年7月接收的158例确诊为非小细胞癌并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且所有病例均经过检查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9例。观察组中男43例,女36例,年龄34~73岁,平均年龄(48.3±8.2)岁。对照组中男42例,女37例,年龄33 ~72岁,平均年龄(47.8±8.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化疗,药物方案:多西他赛75 mg/d;顺铂25 mg /d,观察组患者第1天和第2天采外周血细胞培养DC-CIK细胞,然后配合化疗。2周后将培养出的细胞前后2次回输给患者。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后进行疗效判定。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睡眠时间、进食情况以及心理状态进行比较观察。疗效判定按RECIST标准执行,显效:病情完全缓解;有效:病情部分缓解。无效:病情未缓解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洛铂单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洛铂单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刘卓星1,程越,杨海劲,田丹,黄国庆 (河源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河源,517000) 【摘要】目的探讨洛铂单药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初治的IllB~IV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予以4周期含洛铂两药方案化疗后病情未进展的患者(完全缓解者剔除)58例分为对照组 (n=28)和观察组 (n=30),对照组仅予最佳支持关怀治疗(BSC);观察组予洛铂30mg/m2,第1天,静脉滴注,21天为1个周期同时给予最佳支持关怀治疗。治疗至病情进展。以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生活质量(QOL)和不良反应作为观察指标。观察组患者至少完成3个周期的维持治疗,最多5个周期,共完成131个周期。结果观察组的PFS为6.2个月,较对照组的2.9个月长,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QOL好转率为63.3%,高于对照组的42.9%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洛铂单药用于晚期NSCLC的维持治疗能够延长PFS,提高QOL,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关键词】洛铂;非小细胞肺癌;维持治疗 A Study of Lobaplatin as a single agent in the maintenance treat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1通讯作者,广东省河源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河源 517000 E-mail:liuzhuoxing@https://www.doczj.com/doc/f92793596.html, Liu zhuo-xing1, Cheng yue, Yang hai-jing, Tian dan, Huang guo-qing. Department of Oncology, Heyuan people's hospital,Heyuan 51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iciency and adverse effects of using lobaplatin to trea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Methods]Choice of initial treatment of IllB ~ IV stage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patients failed to progress, to 4 cycle containing platinum containing lobaplatin chemotherapy (complete remission after eliminating) 58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28) and observation group (n=30),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best supportive care treatment;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obaplatin 30mg/m2, first days, intravenous drip, 21 days are 1 period also received best supportive care treatment.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to the disease. The 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time (PFS), quality of life (QOL) and adverse reaction as observed index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completed at least 3 cycles of maintenance therapy, 5 cycles at most, completed a total of 131 cycle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和耐药机制的探讨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和耐药机制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7-11-08T10:45:37.2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2期作者:方启宇 [导读]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癌症疾病,属于严重的恶性肿瘤疾病,在世界范围中,肺癌的死亡率高居榜首。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上海黄浦 201318) 【摘要】非小细胞癌症属于肺癌的一种,也是肺癌最常见的病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有严重的危害,目前临床对癌症的治疗常采用靶向治疗,也取得了不小的治疗成果。但是,在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靶向治疗的初期,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出现了较强的耐药性,因此如果解决靶向治疗引起的耐药性是目前临床主要研究的重点内容。近几年来,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就是靶向治疗,靶向治疗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疾病中,因此临床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潜在的致癌基因已经被验证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间变性淋巴瘤激酶,MET基因扩增,KRAS基因突变等。本文重点对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和耐药的机制进行阐述分析,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治疗依据。 【关键词】非小细胞癌症;肺癌;靶向治疗,耐药性;耐药机制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2-0115-02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癌症疾病,属于严重的恶性肿瘤疾病,在世界范围中,肺癌的死亡率高居榜首,而在肺癌患者的死亡中,由于非小细胞肺癌致死的占有86%[1]。一般患者采取常规的化疗治疗效果不明显,有效率较低,因此近几年来,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就是靶向治疗,靶向治疗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疾病中,因此临床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潜在的致癌基因已经被验证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间变性淋巴瘤激酶,MET基因扩增,KRAS基因突变等[2]。非小细胞肺癌疾病的靶向治疗,常用药物包括EGFR抑制剂和ALK抑制剂,这两种药物具有较强的安全性,治疗效果也很可观,不仅能够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同时还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靶向药物以其无法代替的特点成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但患者初期会产生严重的耐药性,成为靶向治疗的瓶颈期,为临床治疗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和挑战。 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1.1 第一代药物试验分析 EGFR是原癌基因的表达产物,是跨膜受体,EGF能够结合细胞外的结构形成受体二聚体,并且能够激活细胞中的酪氨酸激酶结构,从而引发酪氨酸激酶的磷酸化,激活了细胞的多种功能,例如增值,存活等。EGFR在肺癌细胞中的表达能力非常高,突变主要产生在18/19/20/21外显子,19号外显子缺乏突变的几率在80%以上,21号外显子L858R点出现突变的情况在85%以上[3],这两个方面是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敏感性突变情况。临床最先发现能够进行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药物就是EGFR-TKIs,药物靶向治疗比较传统的化疗治疗具有较大的治疗效果。第一代EGFR-TKI药物,是一种可逆性的抑制剂,最常用的药物为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选取晚期肺腺癌患者,进行两种药物的治疗实验发现,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中位PFS,患者的生存时间和对药物反应率无差异。又对不同突变类型的患者进行第一代EGFR-TKI药物治疗的情况进行meta分析,19外显子缺失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要明显高于21号外显子L858R点突变的患者。 1.2 EGFR-TKI药物耐药性分析 虽然EGFR-TKIs药物对敏感突变型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方面有明显的效果,但是患者还是存在一定的耐药性,患者在治疗1年中都会发展为获得性耐药。分析EGFR-TKIs药物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一般可以分为两种耐药类型,一种为原发性耐药,另一种为获得性耐药。患者在治疗前都对靶向治疗的药物出现高度耐受的情况,体内具有抗药因子表示为原发性耐药。患者对靶向治疗的药物,在初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随着疾病的发展,对药物会出现耐药性,表示为获得性耐药[4]。 2.ALK抑制剂 2.1 ALK抑制药物和实验分析 ALK融合基因是在EGFR突变后,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身上发现的另一个具有针对性的靶向药物治疗驱动基因。ALK是胰岛素受体超家族,自身具有受体酪氨酸激酶的结构,能够与很多种基因融合,包括NPM,TPM3,TFG,ATIC等。融合基因能够激活酪氨酸激酶,与肿瘤细胞的生长以及分化都有密切的联系。临床大约有3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EML4-ALK突变[5]。EML4-ALK这种突变有非常强大的排斥能力,发生突变的时候,其他的驱动基因不会出现变异情况。EML4-ALK融合基因是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新型方式,临床监测为EML4-ALK融合基因呈现阳性的患者,一般年龄都不到50岁,无吸烟史,肿瘤的直径不足30毫米,为腺癌,无EGFR基因突变情况。 克唑替尼是一种小分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也是全球临床医学第一个小分子的ALK和c-MET双靶点的抑制剂,是通过抑制EML4-ALK,阻碍ALK酶区出现异常激活的情况,从而起到了预防和抵抗肿瘤的作用。在对ALK呈现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克唑替尼的治疗实验中,患者治疗有效率在63%。体外实验中,克唑替尼在MET基因扩增阳性的肺癌细胞中呈现出较高的抗肿瘤作用,对MET扩增阴性的肺癌细胞却无任何作用。 2.2 克唑替尼耐药性分析 克唑替尼是临床唯一同时获得ALK和ROSI两个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靶点适应症的药物,克唑替尼在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具有非常可观的治疗效果,但是患者还是后出现一定的耐药性。选取采用克唑替尼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并且出现获得性耐药患者进行分析,大概有35%的患者出现ALK激酶区的二次突变情况。临床常用的能够识别耐药突变的为LII96M突变,LII96M能够有效阻隔克唑替尼与ALK激酶的活性点结合[6]。 3.小结 非小细胞肺癌疾病的靶向治疗,常用药物包括EGFR抑制剂和ALK抑制剂,这两种药物具有较强的安全性,治疗效果也很可观,不仅能够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同时还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靶向药物以其无法代替的特点成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但患者初期会产生严重的耐药性。肺癌疾病的出现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临床越来越重视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基因的研究,就是希望能够发现更多有效并且安全的靶向药物,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了解,分子靶向药物在癌症患者靶向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就是因为严重的耐药性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通过对耐药机制的研究,并且找到解决耐药性出现的方法,能够促进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也能够加深对癌症疾病生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