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史复习重点(参考)

中国现代史复习重点(参考)

中国现代史复习重点(参考)

第一编、五四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一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选择题

1、北李南陈是指:李大钊、陈独秀。

2、李大钊: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骨遗骸。

3、最早报道“十月革命”的报纸是《民国日报》,时间为1917年11月10日。

二、名词解释

五四运动

三、简答题及述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主义的三次论战及其意义。

2、试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中共一大的召开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3五四运动的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第二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中国革命运动的新发展

一、名词解释

香港海员罢工、安源路矿大罢工、二七惨案

二、选择题

1、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公开叛变,炮轰总统府。

2公开组织工人运动的机关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年成立于上海。

三、简答题及论述题

1、试述中共二大制定的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及其历史意义。

第二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第三章、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

一、选择题

黄埔军校与1924年5月5日开学,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

二、名词解释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五卅惨案省港罢工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北京政变

三、简答题及论述题

1、简述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三大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政策演变。

2、试述中国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功绩。

第四章、北伐战争

一、选择题

1、北伐战争中同吴军作的;两次关键性战役是:汀泗桥战役与贺胜战役

二、名词解释

京汉铁路大罢工西山会议派汉口一三惨案九江事件《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三、简答题及论述题

1、试述北伐战争是历史根源、战前国内形势、北伐的对象以及经过,并分析北伐迅速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

第五章、武汉国民政府

一、选择题

1、一二四沪三广州,五大武昌靠口。惟独六大莫斯科,七大延安与北京。

二、名词解释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三、简答题及论述题

1、论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原因、教训以及历史意义。

第三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第六章、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建立

一、选择题

1、1928年12月,毛泽东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2、中共中央六届四中全会由米夫一手操办,结果使米夫掌握了中央权力,王明上台。

3、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战役是:遵义战役。

4、1935年6月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6月28日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的决定,并决定北上创造川陕甘根据地。

二、名词解释

东北易帜八七会议《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改定新约古田会议中原大战四大家族遵义会议

三、简答题及论述题

1、简述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低潮的原因及其表现。

2、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原因。

3、中共六大召开的内容及其影响。

4、简述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的过程。

5、论述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原因以及蒋介石在混战中取胜的原因。

6、论述土地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

7、简述国民党是怎样确立他在全国的反动统治的。

第七章、抗日反蒋

一、选择题

1、1921年11月,共产党张太雷受中国共产党和少共国际的委托,重新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明确规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并创办了《先驱》半月刊,作为团的机关刊物。

2、中国共产党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会议是中共三大。

3、1927年,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推动下,收复的英租界是九江和汉口。

4、1928年2月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是国民党全面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和重新加强蒋介石个人权力的一次会议。

5、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采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

6、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用“满洲国”政府名义,发表一个所谓“建国宣言”,宣布“满洲国”成立。9月,溥仪在长春粉墨登场,出任“执政”。1934年3月,又把“满洲国”改称为“满洲帝国”。

7、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发展到顶点的是:中共六届五中全会。

二、名词解释

九一八事变南满株式会社

三、简答题及论述题

1、简述国民党法西斯政权的强化。

2、简述国民党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的形成及特点。

3、简述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主要表现及其对革命的危害。

4、论述王明左倾错误的表现及其对革命的危害。

5、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内连续发生三次左倾错误的原因。

第八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选择题

1、华北是指:河北,山东,察哈尔,绥远,山西五省。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完整、最正确的决议是在瓦窑堡会议产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形成的标志是:瓦窑堡会议。

3、标志着中共由“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转变是1937年2月10日致电国民党三中全会提出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

国共合作初步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2月15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二、名词解释

福建事变八一宣言两广事变回师通电

三、简答题及论述题

1、论述华北事变爆发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后果。

2、瓦窑堡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第四编、抗日战争时期

第九章、抗日战争的爆发和两个战场的出现

一、选择题

1、1937年8月14日,国民党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以及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确立。

2、淞沪会战是全面抗战的起点。

3、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的党政军最高指挥机关是:国防最高委员会。

二、名词解释

淞沪会战洛川会议

三、简答题及论述题

1、简述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2、简述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原因。

第十章、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解放区成为抗日主战场

选择题

1、抗战爆发前,党内主要危险:右倾主义,积极投降主义;

2、抗战爆发后,党内主要危险:左倾关门主义。

二、名词解释

近卫声明广田三原则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百团大战

三、简答题及论述题

1、论述相持阶段形成的原因及形势。

2、《新民主主义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第十一章、延安的励精图治

一、选择题

1、四电是指:艳电(汪精卫),皓电(何应钦、白崇禧),佳电(朱德、彭德怀、

叶挺、项英),齐电(何应钦)。

2、“曲线救国”的实质是:联合日寇,防共反共。

3、1943年3月,陶希圣出版《中国之命运》,是第三次反共高潮的标志。

二、名词解释

皖南事变整风运动

三、简答题及论述题

1、简述开展整风运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十二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一、选择题

1、1945年9月3日,是中国抗战胜利的纪念日,九三学社便因此产生。

二、名词解释

豫湘桂战争

三、简答题及论述题

1、试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和伟大历史意义。

2、评析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

第五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第十三章、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

一、选择题

1、1946年1月10日,在马歇尔的参与下,张群、周恩来签署了《停止国内冲突的命令和声明》及《建立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协议》。双方商定停战命令于1月13日午夜开始生效。

政治协商会议争论最多的问题是:国民大会问题。

二、名词解释

一二一惨案

三、简答题及论述题

1、试述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2、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方针的原因。

第十四章、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

一、选择题

1、1946年6月底,蒋介石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内战。标志着西北军进入内线反攻的战役是:沙加电战役。

2、1946年11月4日,中美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该日又被称为:新国耻日。

3、1947年11月5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了非法“国大”,12月25日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故该“国大”被称为“制宪大会”或“制宪国大”。

二、名词解释

较场口惨案孟良崮战役李闻惨案

三、简答题及论述题

1、怎样理解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第十五章、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战略反攻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一、选择题

1、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宣布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等项基本政策,正式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改变了过去对蒋介石的洗脸政策。

2、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了会议,通

称“十二月会议”。会议主要是讨论和通过了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3、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工作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在《在晋绥干部会议的讲话》。

4、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由刘少奇主持,9月13日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个大纲经中共中央批准,于10月10日公布。

5、结合土地改革:一、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组织中进行了以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和三整(整顿组织、思想、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整党运动;二、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诉苦(诉旧社会和国民党反动派给予劳动人民之苦)和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主要内容的整军运动。

二、名词解释

《五四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

三、简答题及论述题

1、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政策及其演变过程。

第十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名词解释

民盟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二、简答题及论述题

1、结合史实说明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

个人总结,仅供参考。

2021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现代史知识必考重点梳理(精编)

2021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现代史知识必考重 点梳理(精编) 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八年级下册第3页】 1.时间:年月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2.意义: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也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考点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八年级下册第16页】 1.时间:。 2.任务:以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成就:l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二、三大改造【八年级下册第20页】 1.时间:年-- 年底。 2.范围:对农业、手工业和的社会主义改造。 3.形式:对农业和手工业采取合作社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到公私合营的方式。

4.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考点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八年级下册第44页】 1.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2.内容:(1)高度评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2)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的的伟大决策。(3)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3.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八年级下册第49页】 1.率先实行的省份:(小岗村)、四川。 2.基本内容:、。 3.特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 4.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八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现代史 考试重点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P5府院之争: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而实权则操纵在国务总理段祺瑞手中,双方进行明争暗斗。1917年关于是否参加一战的问题,黎和段各有企图,段祺瑞想借参战名义扩充自己实力,消灭异己,所以把持内阁提出对德宣战,黎元洪则害怕段祺瑞势力扩张对自己不利,所以利用人民的反段要求进行抵抗,并下令将段免职,这就是所谓的府院之争。 2、P38合作主义: 合作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英国的欧文提倡,五四时期各地出现了一批研究和宣传合作主义的小团体,他们主张通过组织合作社,来消灭剥削,实现社会主义,主张用合作的方法,把工人集合起来,就有了资本,就可摆脱资本家的束缚,自营事业。他们宣称合作主义最适宜中国的社会状况,而不是布尔什维主义,但推行结果失败,这些具有改良色彩的小团体也很快瓦解了。 3、P86北京政变: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之际,直系将领冯玉祥率军回师北京发动政变,监禁了总统曹锟,宣布脱离直系,成立中华民国国民军。这场政变促使第二次直奉战争以直系失败而结束。北京政变结束以后,北京政权仍在军阀官僚手中。北京政变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举动,它为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提供了有礼条件。 4、P99整理党务案: 1926年5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以改善国共两党关系为幌子,提出整理党务案,对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内的任职和活动作出种种限制规定,比如限制共产党担任国民党高级干部的人数,不得担任国民党中央机关的部长等等,这是蒋介石对共产党发动的新的进攻,蒋介石的权利变得更大,由此打下了他后来实行独裁统治的基础。 5、P162中原大战 1929年,蒋介石为建立独裁统治加紧排除异己,引起各地方军阀强烈不满。1930年3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三派军阀共同反蒋,推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参战双方的兵力各有六、七十万人。5月初,两军在商丘、许昌、济南、长沙一带展开大战。因战线地处中原地区,故又称“中原大战”。蒋采取军事打击和金钱收买的办法,削弱和分化了反蒋力量。9月18日,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派兵入关进取平津。阎、李部队分别败退山西和广西。11月4日,阎、冯通电辞职,所部被收编。这次军阀大战,双方共伤亡三十多万人。 6、P337新县制: 为加强对基层政权的控制,国民政府于1939年9月公布《县各级组织纲要》,实行新县制,规定县为地方自治单位,县下为乡,乡内之编制为保甲,县与乡之间设署,代表县政府督导各乡的行政事务,县长乡长保长名义上是选举产生,实际仍由上级委任,具有很大的权利,而人民毫无民主权利,新县制的推行,是假借地方自治之民,强化国民党政府对地方的统治。 7、P359大生产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1、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2、1840——1842年,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把中国变成它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英国反动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4、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以身殉国。 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危害:《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6、1900年,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国签订《辛丑条约》。其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口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军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影响:《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 1、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一些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

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 一、总述 1、中国现代史的分期:中国现代史开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直到现在。可以分为建立巩固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49—1956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1956—1966年)、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三个时期。 2、性质:社会主义国家。1949—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其发展方向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发展阶段:1949——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1956——1976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78年——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二、基本情况 1、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时期(1949——1956) 主要任务:建立并巩固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相关事件:召开一届政协,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开国大典成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的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通过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措施巩固新生的政权;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以它为指导进行一五建设(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和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召开一届人大,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和“求同存异”方针(1955年万隆会议) 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主要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相关事件:中共八大(良好开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体现冒进思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原因、影响)十年文化大革命(时间、性质、影响);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原因、意义);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美建交(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中日建交;籼型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1973年、袁隆平) 3、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8年——今) 主要任务: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关事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对内改革(目的、实质、措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作用);对外开放(目的、格局及其特点、作用);民主与法制建设(颁布一系列法律文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确定依法治国的方略);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形成;“一国两制”和港澳回归;与台湾关系的改善; 863计划;恢复高考制度;形成完备的教育体系;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事业的发展(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会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形成社会保障体系 三、启示和结论: (一)国家经济发展的启示 1、国家独立是发展的前提,制度的建立是发展的保障 2、好的决议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要清除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一)人物类 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臸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 蔡元培并非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两大开创性贡献。一是他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于是,马克思主义在北大可以作为学术自由讨论,北大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长的温床;二是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启蒙者从而在此聚首,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便是由这些人担当的。蔡先生不聘请李大钊、陈独秀等到北大工作,那么共产党的活动就不会在北大开展;北大不会成为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不会成为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成立共产主义小组的地方。“1918年11月,蔡元培再一次集会上的演说中,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 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臶,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陈独秀力促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1.率先加入并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2.说服他人加入国民党以促成国共合作的建立。 陈独秀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展开:1.带领中共党人全力支持国民党,帮助增强组织与军队实力,帮助增强政治实力;2.领导工农运动,恢复发展工人运动,重视农民运动;3.捍卫壮大中共党组织,争夺无产阶级领导权,壮大中共党组织。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1920年5月,陈独秀发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五四运动后陈独秀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且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着手组建中国共产党。1920年9月《谈政治》一文的发表,是陈独秀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此,他公开利用各种场合,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最富盛名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之一。陈独秀在1919年发表的《除三害》一文中,号召国民起来同危害国民的军阀官僚政客进行斗争。” 李大钊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

中国现代史复习知识点

中国现代史复习知识点 筑波千鸟整理前言:本复习知识点,根据《中国现代史(上册)》(王桧林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第3版),分类整理。 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 名词解释: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 列举题: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华转播的表现: 1、各地出现了一大批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进步刊物; 2、宣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团体在全国各地陆续出现; 3、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被翻译出版; 4、涌现出一批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分子。 简答题: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改良派有哪些主张? 1、好人政府。社会上的“优秀分子”出来和恶势力奋斗,组织“好人政 府”。 2、省自治和联省自治。实行“省民自决主义”,各省制定宪法,实行自治, 然后在省自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联省自治的共和国”。 3、制宪救国。通过制定一部民主宪法,达到救国治国的目的。 4、废督裁兵。进行裁兵运动。裁撤下来的兵,去从事农、工矿业生产。 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 名词解释:

北京政变:北京政变是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1924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奉军精锐张学良、郭松龄部与吴佩孚在山海关一带激战正酣,北京城空虚之时,直系将领冯玉祥从前线倒戈回师,发动了北京政变。结果使战局发生急剧变化,直军很快被奉军打败。11月初吴佩孚率残军南逃,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 材料分析题: 根据孙中山遗嘱,分析其中“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国民党一大决定的国民党三大政策、国民党一大的意义、国民党在国共第一次合作中的举措。 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民族主义是对外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队内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主张直接的、普遍的、革命的民权,规定“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不得享受自由权利。民生主义规定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原则。 国民党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国民党一大的意义:1、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2、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确认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标志着国民党的正式改组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3、大会有力地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改组后的国民党组织很快在全国大部分省区建立起来。 国民党在国共第一次合作中的举措:1、正式确认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同时保留共产党党籍。2、创办了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政治和军事骨干力量,为以后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进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三章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 列举题: 南京政权建立后的主要经济措施: 1、广借外债,大量发行公债; 2、以整顿税务为主,整理财政; 3、颁布《土地法》和《土地处理条例》。 简答题: 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论述中认为的革命根据地存在发展的条件: 1、各派军阀间的继续不断的战争; 2、反动政治出现缝隙; 3、1926年和1927年革命影响的遗留; 4、全国革命形势的必然发展; 5、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6、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八七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2023年中考历史核心考点3(中国现代史)汇总必背知识点梳理

中考历史核心考点必背3(中国现代史) 一、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2.内容: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3.意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二、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理解土地改革 (一)抗美援朝 1.背景: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2.原因:(1)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援助。 3.概况: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4.英雄事迹: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自己英勇牺牲;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5.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土地改革 1.概况: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2.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疆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三大改造 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提纲(精品)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提纲(精品) 现代中国的政治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一个理念和目标: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 (二)两个重要机构和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年宪法) (三)三大政治制度和三个发展阶段 1.建国初期:(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 1954年宪法确立A.合作基础:中国与各个民主党派团结合作, 共同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的历史 B.指导思想: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82年“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合作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确立:《共同纲领》规定少数民族地区施行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1954 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 明确的规定 B.设立:内蒙古(1947),新疆(1955),广西(1958.3),宁夏(1958.10) 西藏(1965)C.意义: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文化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 2.文革期间:各项制度遭到破坏,民主法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3.新时期的发展: (1)首要环节:平反文革时期的冤假错案。 (2)法制建设:颁布了 1982 年宪法,相继出台了刑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通过了 《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1997 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 年“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3)民主建设: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 二、祖国统一大业和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一)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 1.理论形成:最早提出:20 世纪50 年代初,毛泽东,周恩来等提出“和 平解决”台湾问题;酝酿:1981 年“九条方针” 形成:80 年代以来,邓小平多次发表谈话,阐述一国两制的含义 宪法:1982 年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使这一 制度有了法律保证成为方针:1984 年,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成为 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史(政治部分) 必修一专题四、专题五 第1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的国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建立发展 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②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③新阶段: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 (2)职能:1949年至1954前代行人代会职能,1954年后起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确立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规定了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及义务。 ②特点: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我国人民革命和斗争 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2)建立:1954年宪法确认,先后建立蒙(1947)新桂宁藏五个自治区; (3)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 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民主法制遭破坏的表现 ①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任意践踏(冲击、批斗、抄家、刘少 奇冤案)。 ②“全面夺权”的展开,各级党政机关遭到破坏,社会秩序遭严重破坏。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2)深刻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斗争问题;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四、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的建设 1、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1)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的方针;平反全国各种冤假错案;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中国现代史复习重点(参考)

中国现代史复习重点(参考) 第一编、五四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一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选择题 1、北李南陈是指:李大钊、陈独秀。 2、李大钊: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骨遗骸。 3、最早报道“十月革命”的报纸是《民国日报》,时间为1917年11月10日。 二、名词解释 五四运动 三、简答题及述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主义的三次论战及其意义。 2、试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中共一大的召开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3五四运动的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第二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中国革命运动的新发展 一、名词解释 香港海员罢工、安源路矿大罢工、二七惨案 二、选择题 1、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公开叛变,炮轰总统府。 2公开组织工人运动的机关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年成立于上海。 三、简答题及论述题 1、试述中共二大制定的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及其历史意义。 第二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第三章、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 一、选择题 黄埔军校与1924年5月5日开学,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 二、名词解释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五卅惨案省港罢工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北京政变 三、简答题及论述题 1、简述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三大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政策演变。 2、试述中国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功绩。 第四章、北伐战争 一、选择题 1、北伐战争中同吴军作的;两次关键性战役是:汀泗桥战役与贺胜战役 二、名词解释 京汉铁路大罢工西山会议派汉口一三惨案九江事件《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三、简答题及论述题 1、试述北伐战争是历史根源、战前国内形势、北伐的对象以及经过,并分析北伐迅速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 第五章、武汉国民政府 一、选择题 1、一二四沪三广州,五大武昌靠口。惟独六大莫斯科,七大延安与北京。

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共13个考点) 撰稿人孙安秀 【考点1】新中国成立(八下2-4页)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内容:(1)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3)大会 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4)大会 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 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2、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 时间:1949年10月1日下午 地点:天安门广场 内容:①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插图) ②举行盛大阅兵式 ③举行盛大群众游行。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 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 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

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 解放的斗争。 4、西藏和平解放 背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了西南各省以后,全国大陆只剩下西藏没解放。人民解放军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和平解放。 方式:和平解放▲时间:1951年(注意: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人物:阿沛﹒阿旺晋美 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考点2】: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八下12页) 背景(原因):(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2)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起止时间:1950年——1952年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2)农民翻身成为 土地的主人。(3)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 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 建设准备了条件。 【考点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八下20页) 时间:1954年9月 制定机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

2023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 核心知识点(近现代史)

2023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核心知识点(近现代史) 【标志或第一】 一、中国近代史 ㈠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1、中国近代史开端:鸦片战争(原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化开端:洋务运动(原因:创办了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文化教育;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注意: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未变为清政府的实际行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始了近代化探索。) 2、中国经济近代化开端:洋务运动。中国政治、思想近代化开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开启了政治制度变革与资产阶级思想启蒙。) 3、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漩涡。) (2)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马关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民族觉醒由此开始。) (4)《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洋务运动失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5、《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发生变化: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6、维新变法运动序幕: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正式开始:“明定国是”诏书颁布。戊戌变法失败:戊戌政变。 7、辛亥革命开始: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结束:清帝退位。(辛亥革命:拉开了近代中国完全意义上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8、新文化运动兴起:《青年杂志》的创刊。 9、民国时代开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北洋军阀时代开始: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混战开始:袁世凯病故。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北洋军阀时代结束: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二次北伐胜利,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㈡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10、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主要原因: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现代史知识全册复习汇编(精华版)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现代史知识全册复习汇编(精华版) 重要提示: 1949-1956: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6-1978:徘徊时期 1978至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单元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6年) 【阶段特征】本单元叙述的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这个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时期。它又被称为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基本线索】 一、人民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 (一)新政协会议筹备会 1、时间地点:1949.6 北平 2、任务:负责起草共同纲领,拟定政府方案,全面展开筹建新中国政权工作

(二)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北平 2、大会主要内容:筹备新中国的成立 选举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通过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确定了:国都国旗国歌纪年法 3、大会的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4、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1)性质:统一战线组织 2)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至1954年9月) (三)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1、召开:1949.10.1 北京 2、内容: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新政府的施政纲领 (四)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必修I P64) 二、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 3、成果: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

中国现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二七罢工失败的影响 二七大罢工被血腥镇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暂时走向了低潮。然而,工人阶级的头颅和热血,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二七大罢工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最勇猛的奋斗精神和最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人民更加认识到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军阀是中国各族人民不共戴天的敌人,必须与之斗争到底。罢工血的事实也告诉我们,要推翻反动的军阀统治,必须发动广大的农民阶级,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这就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以反对军阀;如何开展农民运动,结成工农联盟。在罢工斗争中面对荷枪实弹的军阀,赤手空拳的工人只能遭到残酷的屠杀,这就为我党提出了武装斗争问题。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其特点和意义。 形成:1.最早提出国共合作的是孙中山。 2.1922年6月15日,中共通过发表对时局的主张。 3.中共通过革命实践和共产国际的帮助,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4.1922年8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苏俄特命全权大使越飞一同来华。 5.1922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杭州西湖会议。 6.1923.5共产国际对中共发了三次指示,“建立反帝统一战线,领导权应属工人阶级政党,设法建立工农联盟。” 7.1923.6共产国际做出了关于中共和国民党的关系的决议。 8.1923.6中共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9.1924.1.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国共合作的正式成立。 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使死气沉沉的国民党获得了新生。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使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也得到了发展。国共合作后,许多共产党员以双重身份走上了国民革命的第一线,成为中央和各地的领导人,这就大大开拓了政治视野和活动范围,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迅速扩大了革命影响。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国共合作后,建立了革命武装,发展了工农运动,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进而举行北伐,发动了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中国现代史复习要点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 考点1:新中国的成立 1.为新中国的成立做筹备的是什么会议?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1)会议名称: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3)内容:①通过了《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 ④性质: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3.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果怎样? 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取得胜利。 4.抗美援朝战争有什么意义? 国内意义:①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②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 国际意义:①扞卫中朝两国的安全;②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5.黄继光、邱少云分别有什么英雄事迹? 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为了掩护战友前进,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直至壮烈牺牲。 6.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是谁?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 ①中国人民志愿军。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考点3:“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1.“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是什么?基本任务是什么? ①时间:1953—1957年。 ②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 基础;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志有哪些? (1)时间:1958年。 (2)原因:①对国情认识不足; ②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 ③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3)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2.“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有什么危害?给我们什么启示?(1)危害: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2)启示:①要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②要立足国情,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 -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XX国的成立和稳固 1、中国现代史开场于年,开场的标志是。 2、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召开。会议内容:①大会通过的起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改北平为,作为首都;以为国歌。④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3、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华人民XX国成立大典,伟大的中华人民XX国诞生了。〔开国大典、像〕 4、新中国的成立有什么伟大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①中华人民XX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完毕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②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XX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5、年,XX和平解放。〔XX地方代表:〕意义: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6、年10月,率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年,??签订,抗美援朝完毕。在战场上涌现了、、等出色的英雄人物〔事迹〕。他们发扬了的精神。 7、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农民迫切得到土地的要求,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进展土地改革,1952年底,全国土改根本完成。土改的根本内容: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贫苦农民。 8、土地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稳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的恢复和开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立准备了条件。 9、用史实说明XX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唐朝〔加强与吐蕃的联系〕:①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②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蕃“同为一家〞。③821年,唐蕃会盟。 元朝〔管辖〕:中央设宣政院管辖XX,使XX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收辖的行政区域。 清朝:①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②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以此,确立了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制度;③雍正帝设驻藏大臣,加强了对XX的管辖。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史部分 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年--1956年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与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今)两大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们通常称为“建国初期”。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将这个时期概括为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表明了这段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刻性。1949---1952: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1953---1956:三大改造。1956年至今: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生产关系的革命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 第一章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祖国统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5日至13日。内容: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向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地位: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为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为推动和发展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保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平,内容: A规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B通过《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规定国家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C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D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 新中国的成立:奠基:七届二中全会,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政协):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③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一届”人大”开创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阶段: 背景:①地方各级人民代表的选举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②建国初,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③1953年,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选的开展;(2)概况:1954年9月北京。①主要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主要内容有: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内容: A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B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规定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C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宪法的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 一届人大会议意义: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