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伤科9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骨伤科9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患者。

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编码: M47.221+G55.2*)(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风寒痹阻证

血瘀气滞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TCD编码: BGS000、ICD-10编码: M47.221+G55.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颈椎张口位、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X线片。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沉。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颈椎CT或MRI、血脂、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

(1)松解类手法

(2)整复类手法

2.针灸疗法

3.牵引疗法

4.其他外治法: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等。

5.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风寒痹阻证: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血瘀气滞证: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痰湿阻络证: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气血亏虚证: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6.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蜡疗、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

7.运动疗法

8. 其他疗法

9.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九)出院标准

1.颈项部及上肢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2.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项痹病(颈椎病神经根型)(TCD编码: BGS000、ICD-10编码: M47.221+G55.2*)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21天实际住院日:天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腰椎骨折、胸椎骨折的患者。

一、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TCD编码为:BGG000)。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ICD-10编码为:S32·001腰椎骨折;S22·001胸椎骨折)。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五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临床常见证候:

早期:血瘀气滞证

中期:营血不调证

后期:气血两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TCD编码:BGG000骨折病;ICD-10编码:S32·001腰椎骨折;S22·001胸椎骨折)的新鲜骨折患者。

2.X线片显示椎体压缩小于30%。

3.单纯压缩骨折及爆裂型骨折骨块后移位不超过椎管1/3。

4.除外病理性骨折。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脊柱X线片

(7)CT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型、胸腰椎MRI等。

(八)治疗方法

1.早期

(1)腰背部垫气囊托板和腰背肌功能锻炼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治法:理气化瘀、消肿止痛

2.中期

(1)骨盆牵引、垫气囊托板、佩戴脊柱外固定支架逐渐下床活动、腰背肌功能锻炼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3.后期

(1)脊柱外固定支架固定下床活动和腰背肌功能锻炼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治法:补益气血、强壮筋骨

(九)出院标准

1.胸、腰背部无明显疼痛。

2.X线片复查骨折维持稳定。

3.无其他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并发其他部位损伤致使治疗时间或卧床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2.合并糖尿病等其他内科疾病导致治疗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下肢麻木等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TCD编码:BGG000骨折病;ICD-10编码:S32·00腰椎骨折;S22·001胸椎骨折)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35天实际住院日:天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骨髓炎的慢性期患者。

一、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附骨疽(TCD编码:BWC13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骨髓炎(ICD-10编码:M86.69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和《实用骨科学》第三版(葛宝丰、徐印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发作期:急性发作两周以内。

(2)慢性期:病情稳定,无急性发作表现。

3.疾病分类

(1)单纯性:无合并骨皮缺损或骨不连者。

(2)复杂性:合并骨皮缺损或骨不连者。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临床常见证候:

热毒蕴结证

正虚邪滞证

肾虚瘀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附骨疽(慢性骨髓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附骨疽(TCD编码:BWC131)和慢性骨髓炎(ICD-10编码:M86.691)。

2.疾病分期属于慢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合并骨皮缺损或骨不连者,不进入本路径。

5.如伴有严重的局部并发症如病理性骨折、癌变等,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血沉

(4)凝血功能

(5)感染性疾病筛查

(6)渗出液细菌培养或药敏试验

(7)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8)心电图

(9)病变部位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C-反应蛋白、血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厌氧菌培养、CT、MRI、ECT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正虚邪滞证:补益正气,托毒祛邪

肾虚瘀阻证:滋补肝肾,化瘀通络

2.外治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包括外用膏药、外用洗药等。

3.病灶清除术

4.灌注冲洗术

5. 封闭负压引流术

6. 组织瓣移植术

7. 基础治疗:主要包括纠正贫血或低蛋白血症,营养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

及酸碱平衡等。

8.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局部无明显疼痛及肿胀。

2.窦道基本愈合。

3.X线片复查无游离死骨。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合并糖尿病、严重贫血或营养不良、药物性肝肾功能损害等其他内科疾病可使治疗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

2.应用外用药物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者,可能需延长疗程或退出路径。

3.死骨较深在或窦道较深、死腔较大,可能需延期治疗,或配合行组织瓣移植术。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附骨疽(慢性骨髓炎)(TCD编码:BWC131、ICD-10编码:M86.691)疾病分期属于慢性期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28天天

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股骨头坏死的ARCOⅡ期C型,ARCOⅢ期A~B型患者。

一、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骨蚀(TCD编码:BNV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骨头坏死(ICD-10编码:M87.95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修订版(2002年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头坏死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建议》。

2. 疾病分期

参照1993年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RCO)提出的国际分期标准。

0期骨活检证实为骨坏死,其他检查正常。

I期 ECT或MRI确诊,X线片、CT表现正常。依MRI所见,股骨头受累区分:I-A 股骨头受累<15%。

I-B 股骨头受累15%~30%。

I-C 股骨头受累>30%。

Ⅱ期 X线片表现异常(股骨头斑点状改变、骨硬化、囊性变、骨质稀少),在X 线平片及CT上无股骨头塌陷表现,髋臼无改变,依据股骨头受累区分:Ⅱ-A 股骨头受累<15%。

Ⅱ-B 股骨头受累l5%~30%。

Ⅱ-C 股骨头受累>30%。

Ⅲ期 X线片上出现新月征,根据正、侧位X线片上新月征累及股骨头的范围。

Ⅲ-A 股骨头塌陷<2mm或新月征<15%。

Ⅲ-B 股骨头塌陷2mm~4mm或新月征l5%~30%。

Ⅲ-C 股骨头塌陷>4mm或新月征>30%。

Ⅳ期 X线片表现为股骨头扁平、关节间隙变窄,髋臼也显示有骨硬化、囊性变及边缘骨赘等变化。

3.分型

参考2001年日本厚生省骨坏死研究协会(JIC)修订的股骨头坏死的分型标准。

A型指坏死区占据小于或等于1/3内侧负重面;

B型指坏死区占据小于或等于2/3内侧负重面;

C型指坏死区占据超过2/3内侧负重面。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骨蚀(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

骨蚀(股骨头坏死)临床常见证候:

血瘀气滞证

肾虚血瘀证

痰瘀蕴结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骨蚀(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骨蚀(股骨头坏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骨蚀(TCD编码:BNV090)和股骨头坏死(ICD-10编码:M87.951)的患者。

2.分期属于ARCOⅡ期C型,ARCOⅢ期A~B型。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因患者意愿以及病情需要接受人工关节置换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Rh、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

(5)心电图。

(6)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7)髋关节X线片。

(8)髋关节CT、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ECT、血脂、血液流变学等。

(八)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血瘀气滞证: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肾虚血瘀证:补益肝肾,行气活血。

痰瘀蕴结证:祛痰化湿,活血化瘀。

(2)针灸治疗

(3)手法治疗

(4)康复训练

(5)其他疗法

(6)原发疾病治疗

2. 手术治疗:打压支撑植骨术

3. 其他治疗方法

4.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伤口愈合良好,疼痛缓解,关节功能改善。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和二级预防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疼痛及关节功能改善欠满意,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原发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骨蚀(股骨头坏死)(TCD编码:BNV090;ICD-10编码:M87.95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21 骨伤科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主要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骨髓炎的住院患者。 一、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附骨疽(TCD编码:BWC13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骨髓炎(ICD-10编码:M86.69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骨科学》第四版(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年)和《感染性骨与关节外科治疗》(侯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临床常见证候: 热毒蕴结证 正虚邪滞证 肾虚瘀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附骨疽(慢性骨髓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3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附骨疽(慢性骨髓炎)的患者。 2.无需行开放手术或有手术指征,但因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患肢X线片;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尿常规、便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甲型肝炎抗体、丙型肝炎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患部CT、MR检查;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厌氧菌培养;降钙素原;病理检查。 (八)治疗方法 1.辨证论治 (1)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2)正虚邪滞证:补气养血,托毒透脓。 (3)肾虚瘀阻证:益肾填髓, 温通化滞,托里排脓。 2.中药外敷 3.中药泡洗 4.西药治疗 5.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无明显疼痛及肿胀。 2.窦道基本愈合。 3.X线片或CT检查复查无游离死骨。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它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如伴有病理性骨折、癌变等,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骨伤科精深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精深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 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 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 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 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 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 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

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 青枝型骨折 横断型骨折 粉碎型骨折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 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锁骨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的)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2017) 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 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 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 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 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

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 青枝型骨折 横断型骨折 粉碎型骨折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 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21〕 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 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 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 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 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

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 青枝型骨折 横断型骨折 粉碎型骨折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 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缺乏证 〔三〕治疗方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锁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中医治疗锁骨骨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年来,随着中医临床路径的发展,锁骨骨折的中医治疗也逐步规范化、科学化。本文将介绍锁骨骨折的中医临床路径,探究其治疗效果和优势。 锁骨骨折的中医临床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诊断与评估:首先,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还会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骨折的类型、程度和稳定性等,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2、中药治疗:中医认为,锁骨骨折是由于筋骨失养、气血不和所致。因此,中药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为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以促进骨折愈合和减轻疼痛。 3、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对于锁骨骨折的患者,医生会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舒筋活络、调和气血、减轻疼痛。针灸治疗一般与中药治疗配合使用,可增强治疗效果。 4、外敷治疗:中药外敷也是中医治疗锁骨骨折的常用方法之一。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应的中药方剂,制作成药膏或药贴,外敷于患处,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加速骨折愈合。

5、功能锻炼:在患者疼痛减轻、骨折稳定后,医生会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关节活动和肌肉力量的恢复。功能锻炼一般会在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外敷治疗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对一位锁骨骨折患者的诊治,我们发现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效果显著。该患者为中年女性,因交通事故导致左侧锁骨中段骨折,移位明显。在接受中医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恢复良好,未留下明显的后遗症。 中医临床路径在锁骨骨折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首先,中医临床路径规范了诊断和治疗方法,使得治疗效果更加稳定、可靠。其次,中医临床路径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此外,中医临床路径还强调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有助于患者恢复关节活动和肌肉力量。 总之,中医临床路径在锁骨骨折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和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我们也应认识到,中医治疗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治疗是关键。因此,在选择中医治疗锁骨骨折时,患者应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4.4.1 膝痹病(骨性关节炎)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一、组织管理(一)领导小组1.组成: 组长:张磊 成员:刘劲松、孙晋、马佳、李智尧、张晟、刘晓华2.领导小组职责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负责膝痹病(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培训、组织实施、资料上报和总结等工作,并对试点单位工作开展情况和效果进行指导和督察。(二)专家组1.组成 组长:张磊 组员:刘劲松、孙晋2.专家组职责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对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进行指导、咨询和总结报告的审核。 (三)试点工作单位及负责人职责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承担本单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任务,参加试点工作的培训和工作会议,完成所分配的病例数,并按要求上报试点进度数据和总结。二.实施计划(一)试点启动阶段(202*年3月23日202*年4月31日)1.202*年3月23日前完成本实施方案,并发送。

2.202*年4月31日前各试点单位依据本实施方案制订出各自单位的试点实施细则,并报送本协作组组长单位,以备审核。(二)、组织实施阶段(202*年4月202*年11月)1.组织培训及各试点单位实施细则制定(202*年4月) (1)202*年3月由本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组织本临床路径及实施方案的培训。 (2)本病种协作组对所有试点单位的实施细则进行审核。2.临床实施(202*年5月202*年11月) (1)202*年5月202*年11月各试点单位开始将临床路径试点的病例纳入工作。 (2)各试点单位每月组织对本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有问题及时向本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牵头单位报告。 (3)各单位要在202*年5月底、7月底、9月底前分别向本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报送本单位相应病种试点工作情况及分析评估结果(包括5份表格)。3.分析评估(202*年6月202*年11月) (1)本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于202*年6月底、8月底、10月底前对各试单位试点工作情况和分析评估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后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本病种协作组将于202*年10月组织召开本组各单位工作会议和专家组4.4.1 会议,总结试点工作情况,交流研讨试点工作经验,评估试点工作报告。

骨伤科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足跟痛的门诊患者。 一、跟痛症(足跟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跟痛症(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足跟痛。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第9版)(王和鸣、黄桂成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足外科学》(毛宾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跟痛症(足跟痛)协作组制定的“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 跟痛症(足跟痛)临床常见证候: 气滞血瘀证 湿热内蕴证 寒湿痹阻证 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跟痛症(足跟痛)协作组制定的“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跟痛症(足跟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跟痛症(足跟痛)的患者。 2.适合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

3.合并足踝部肌肉、肌腱撕裂、骨折脱位,跟骨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或局部感染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跟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跟骨CT、跟骨MRI、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血尿酸等。 (八)治疗方法 1.外治疗法 (1)中药熏洗 (2)涂擦 (3)敷贴 2.冲击波疗法 3.物理疗法 4.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2)湿热内蕴证:清热化湿,通络止痛。 (3)寒湿痹阻证:祛湿散寒,通络止痛。 (4)肝肾亏虚证: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5.封闭疗法 6.针刀或针灸疗法 7.对症治疗 8.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疼痛明显好转。 2.行走基本正常。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 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 一、病名 (7) 二、诊断 (7) (一)疾病诊断 (7) (二)证候诊断 (7)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 三、治疗方案 (8)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 (二)手术治疗 (10) (三)药物治疗 (10) (四)康复治疗 (11) (五)护理 (11)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 五、疗效评价 (12) (一)评价标准 (12) (二)评价方法 (12)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 TCD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ICD-10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

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骨髓炎的慢性期患者。 一、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附骨疽(TCD编码:BWC13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骨髓炎(ICD-10编码:M86.69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年)和《实用骨科学》第三版(葛宝丰、徐印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2.疾病分期 (1)急性发作期:急性发作两周以内。 (2)慢性期:病情稳定,无急性发作表现。 3.疾病分类 (1)单纯性:无合并骨皮缺损或骨不连者。 (2)复杂性:合并骨皮缺损或骨不连者。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临床常见证候: 热毒蕴结证 正虚邪滞证 肾虚瘀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附骨疽(慢性骨髓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 101 —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附骨疽(TCD编码:BWC131)和慢性骨髓炎(ICD-10编码:M86.691)。 2.疾病分期属于慢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合并骨皮缺损或骨不连者,不进入本路径。 5.如伴有严重的局部并发症如病理性骨折、癌变等,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血沉 (4)凝血功能 (5)感染性疾病筛查 (6)渗出液细菌培养或药敏试验 (7)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8)心电图 (9)病变部位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C-反应蛋白、血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厌氧菌培养、CT、MRI、ECT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正虚邪滞证:补益正气,托毒祛邪。 肾虚瘀阻证:滋补肝肾,化瘀通络。 2.外治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包括外用膏药、外用洗药等。 3.病灶清除术 4.灌注冲洗术 — 102 —

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一、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胫腓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82.2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 (1)横断骨折; (2)斜形骨折; (3)粉碎型骨折。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胫腓骨骨折临床常见证候: 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胫腓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胫腓骨骨折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性骨折,有闭合复位的适应症。 3.患者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并同意住院。 4.除外以下情况: (1)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者或筋膜间室综合征等。 (2)开放性骨折。

(3)多发骨折。 (4)同时有严重的其他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胫腓骨正侧位片; (2)血常规、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病毒系列; (5)肝功能、肾功能; (6)心电图; (7)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CT、MRI、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肺功能检查等。(八)治疗方法 1.手法复位治疗:适用于有移位的胫腓骨骨折。 2.外固定治疗

(完整版)骨伤科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

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屈指肌腱腱鞘炎的门诊患者 一、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 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筋结( TCD编码为: BGS000伤筋病)。 2.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屈指肌腱腱鞘炎(ICD-10 编码为: M65· 391 扳机状指;M65·992 腱鞘炎)。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中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诊断标准中相关诊断依据拟定。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7 版(吴在德、吴肇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协作组制定的“筋结(屈指肌腱腱 鞘炎)中医诊疗方案”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临床常见证候: 气滞血瘀证 虚寒痹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协作组制定的“筋结(屈指肌腱腱 鞘炎)中医诊疗方案”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的患者。 2.合并有全身感染或局部感染、严重的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病等,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空腹血糖;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手正斜位 X 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尿常规、乙肝、HIV、HCV、梅毒检测、抗“ O”、类风湿因子、 C反应蛋白、胸部透视或胸部 X 线片等。 (八)治疗方法 1.针刀疗法 2.中药外用 (1)中药外敷 (2)中药熏洗 3.针灸疗法 4.物理疗法 5.推拿疗法 6.其他疗法 (1)封闭疗法 (2)屈指肌腱腱鞘切开术 7.功能练习 8.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患指无疼痛或无明显疼痛。 2.弹响或绞锁消失。 3.患指屈伸活动范围正常。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2.治疗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皮肤过敏、晕针等,治疗难以继续,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 ICD-10 编码:S42.00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 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 青枝型骨折 横断型骨折 粉碎型骨折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 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 ICD-10 编码: S42.001)的患者。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锁骨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3.患者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并同意住院。 4.除外以下情况 (1)合并有锁骨下神经、血管损伤者。 (2)开放性骨折者。 (3)多发骨折,尤其同一肢体多发骨折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帕金森病)等。 5.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便常规 (4)肝功能、肾功能 (5)血糖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 (8)胸部X线片 (9)锁骨正位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脂、无机元素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复位治疗:适用于有移位的锁骨骨折。 2.外固定治疗 (1)三角巾悬吊:适用于幼儿青枝骨折或其它不全骨折。

骨伤科9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修订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合适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患者。 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合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 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编码: M47.221+G55.2*)(二)诊断依照 1.疾病诊断 参照 2009 年中国痊愈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痊愈指南》。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痊愈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要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诊断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有证型: 风寒痹阻证 血瘀气滞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要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诊断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归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一定切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TCD编码: BGS000、ICD-10编码: M47.221+G55.2* )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好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余疾病,但在治疗时期无需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临床路径流程实行时,能够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状况者不可以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归并发育性椎管狭小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 椎体矢状径< 0.75 )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伤害或皮肤病者。 (4)以前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察看 四诊合参,采集该病种不一样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向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颈椎张口位、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X 线片。 (2)血惯例、尿惯例、便惯例。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沉。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 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依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颈椎CT或 MRI、血脂、抗“ O”、类风湿因子、 C-反响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 (1)松解类手法 (2)整复类手法 2.针灸疗法 3.牵引疗法 4.其余外治法: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针刀 疗法、穴位埋线、关闭疗法等。 5.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风寒痹阻证: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血瘀气滞证: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痰湿阻络证: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中医院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市银河区中医医院 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诊疗方案

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中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受伤史。 (2)髋部疼痛、肿胀,不敢站立和行走,腹股沟中点下方附近压痛,足跟部和大粗隆部叩击痛。有移位骨折时,患肢缩短,呈外旋、外展、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转子上移。 髋关节正侧位X片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学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1)有摔倒受伤历史。 (2)伤后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患肢出现外旋、短缩畸形。 (3)X线片显示:股骨颈部出现骨折线。(如早期X线片阴性,而临床怀疑骨折可能,应卧床休息,穿防旋转鞋制动,2--3周后再次摄片以排除骨折。或者当即行MRI 或CT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疾病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1.早期:伤后2周内。症见髋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证属血瘀气滞。 2.中期:伤后2--4周。症见痛减肿消,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营血不调。 3.后期:伤后4周以上。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明显,可轻微活动,但尚未能负重行走,因病久必虚,舌质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证属肝肾气血亏虚。 (三)分型 1.按骨折线部位分型 股骨头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下,使旋骨内、外侧动脉发出的营养血管支损伤,中断了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仅有供血量很少的股骨头小凹动脉供血,致使股骨头严重缺血,故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机会很大。 经股骨颈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中部,常呈斜行,多有一三角骨块与股骨头相连。骨折使由股骨干发出的滋养动脉升支损伤,导致股骨头供血不足,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

骨痹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

骨痹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骨关节病的患者。 一、骨痹(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骨痹(TCD 编码:BNV090) 。 第一诊断为骨关节病(ICD-10 编码:M19.99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骨关节病分类标准及2005 年中 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骨关节病诊断及治疗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骨痹(骨关节病) 诊疗方案”。骨痹(骨关节病)临床常见证候: 肝肾亏虚证 寒湿痹阻证 湿热阻络证 痰瘀互结证 气血两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骨痹(骨关节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骨痹(骨关节病) 。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骨痹(TCD 编码:BNV090)和骨关节病(ICD-10 编码:M19.991)的患者。 2.骨关节病放射学病情分级Ⅰ、Ⅱ、Ⅲ级,骨关节病功能分级Ⅰ、Ⅱ、Ⅲ级。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的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 (2)血沉(ESR) 、C 反应蛋白(CRP)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4)受累关节X线片、胸部X线片。 (5)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ASO、RF、AKA、APF、CCP、抗核抗体谱、腹部超声、CT、MRI、关节液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肾亏虚证:补益肝肾,强筋健骨。 (2)寒湿痹阻证:散寒除湿,温经活络。 (3)湿热阻络证:清热除湿,通络止痛。 (4)痰瘀互结证: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5)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舒筋和络。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外治法:根据病情选用中药外敷、中药熏洗、中药薰蒸、中药离子导入、穴位贴敷、外敷膏药等。 4.针灸疗法:根据病情辨证选用毫针、铍针、火针、灸法、穴位注射等。 5.手法治疗:根据不同部位的骨关节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可配合手法按摩治疗,可选用施氏十二字养生功、孙氏旋转手法等。 6.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拔罐、牵引、蜡疗等,配合各种外治治疗仪进行治疗。还可选择长圆针解结法、钩活术等适宜技术。另外,药物及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关节镜术、关节置换术、截骨矫形术、减压术及软骨移植术等。 7.康复训练:病情平稳后进行康复训练。 8.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 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 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 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 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 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

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 青枝型骨折 横断型骨折 粉碎型骨折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 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骨伤科临床路径

目录 1、胫骨平台骨折 2、踝关节骨折 3、股骨干骨折 4、肱骨干骨折 5、肱骨髁骨折 6、尺骨鹰嘴骨折 7、尺桡骨干骨折 8、股骨髁骨折 9、髌骨骨折 10、胫腓骨干骨折 11、股骨下端骨肉瘤

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路径 一、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胫骨平台骨折〔ICD-10:S82.10〕 行切开复位固定术(ICD-9-CM-3:79.3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膝关节*线片显示胫骨平台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 1.明显移位的关节骨折。 2.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10-28天〔局部病人患侧膝关节严重肿胀,需要等待2周方能手术〕。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8 2.10胫骨平台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0-14天。 1.必须的检查工程: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膝关节正侧位*线片; 〔6〕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膝关节三维重建CT,膝关节MRI; 〔2〕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0-14天〔急诊手术为入院0天〕。 1.麻醉方式:神经阻滞麻醉、椎管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切开复位固定术。 3.手术植物:接骨板、螺钉,必要时植骨。 4.输血:视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5-1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工程:血常规、膝关节正侧位片。 2.必要时查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D-Dimer、双下肢深静脉彩超/CTPA。 3.术后处理: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2〕术后镇痛:参照"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 〔3〕术后康复: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 〔十〕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指标无明显异常。 2.伤口愈合良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征象〔或可在门诊处理的伤口情况〕,无皮瓣坏死。 3.术后*线片证实复位固定满意。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围手术期并发症:骨筋膜室综合征、深静脉血栓形成、伤口感染等造成住院日延长和费用增加。 2.科合并症:老年患者常合并根底疾病,如脑血管或心血管病、糖尿病、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