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探析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探析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探析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探析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汇编)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一、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生态农业起源于中国,其理论研究发展于欧洲,生态农业的发展最早主要以有机农业等替代农业为生产形式。20世纪30年代英国农业学家A.Howard曾到中国考察并认同中国农民利用有机残体和废物、垃圾等制成堆肥施入农田以维持地力常新的做法,还将这一经验上升成理论写成《农业圣经》流传于世[4],而“生态农业”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土壤学家阿尔伯韦奇(W.Albreche)1970年首次提出。1981年,英国农学家伍辛顿(M.Worthington)在阿尔伯韦奇的基础上,对生态农业理论和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生态农业及其有关技术》一书中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的,在环境、理论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5] 1984年,美国农学家杰克逊(W.Jackson)进一步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在尽可能减少人工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保护土壤肥力和生物种群的多样化,控制土壤侵蚀,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减少环境压力,实现持久性发展。[1] 由于生态农业不仅可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弥补传统农业的先天不足,加之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日渐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故生态农业一经提出,得到了许多国家重视和响应,纷纷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试验示范。美国农业部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和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而是依靠作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生物生产体系。[1]与此同时,以罗代尔研究所为首,相继成立许多从事生态农业研究的研究机构,如新英格兰小农场研究所、华盛顿州的耕作研究农场、威斯康星大学环境研究所等。德国的生态农业主要以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学农工业形式出现,其主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利用腐殖质和施用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杂草、害虫使用机械除草或有益天敌等方法,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发对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等会造成化学污染的化学制剂;发对使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等。为保护从事生态农业农户的利益,德国还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的“自然产品”销售系统,在各大城市均设有出售无化学污染食品的“自然食品”商店,其出售价格高于常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售价的1/3-1倍。随着生态农业的推广普及,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等西方国家都纷纷发展起生态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利用生物、微生物或其它农艺、工艺措施,使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返回果园、农作物、鱼塘,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环境保护和土壤改良的目的。我县主要是抓好规模化养殖场和农村个体养殖户的畜禽粪便的处理利用,通过进行沼气发酵,使畜禽粪便产出优质的沼气能源和有机肥料,沼气作为用户的生活用能,肥料作为农业生产的增产来源,起到既减少环境污染,又增加效益的目的。模式主要是开展“猪—沼—果”、“猪—沼—菜(稻)”、“竹—牧—沼—鱼”等综合利用,起到以猪促沼,以沼促农(果、作物),以农促猪的良性循环生态格局。建设期间,本区域集约化养猪场的废弃物都实行沼气化处理,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取得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农产品基地集约高效生产模式。充分利用本区域的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运用设施农业、无害化农业等先进科学技术,实行精耕细作,秸秆还田和先进管理相结合,进行基本农田环境保护,提高土地生产率,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扩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养殖和良种化品种的发展水平,从而实现农产品

的无公害、优质化、高效率生产,有效地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3)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根据本区域的地理条件和资源开采等特点,我县采取以保持水土为基础,结合各种水保措施,实行植物防治和工程措施、治坡与治沟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进行总体综合整治,减轻石、沙、泥的危害,缓解旱涝灾害。具体做法是山顶封山育林,山腰种植果茶,山沟筑坝蓄水,山下开垦农田,山边种植旱地作物和牧草,发展畜牧业,或者发展加工业,将水土流失区建成多元化复合型农业经济,从而形成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体系。 (4)以加工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可采取“基地+农户+公司”等形式,对农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加工、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5)“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根据资源特点和市场条件,合理调整农、林、果的结构布局,优化各业内部品种结构,实现品种多元化。利用作物和林果之间的时空之间差异和互补关系,在林果株行距中开阔地种植粮食、经济作物、蔬菜,形成不同类型

生态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1.生态农业的基本介绍

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2.生态农业的特点 a.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b.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c.高效性

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 概念说明 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的统一。 简单地说,生态农业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农业。它不单纯着眼于单年的产量,单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 中国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农业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产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由“产量型”农业转向“质量效益型”农业,现在又开始迈进向生态型农业探索的历史发展新时期。 生态农业- 基本内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生态农业。它不仅高度地函盖了各种先进农业的理论和模式,而且又使各种先进的理论和模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三个效益”的统一,是农业理论和农业生产上的一大突破。 现代生态农业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八个方面: 一是在现代食物观念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 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高新科技相结合; 三是以科技和劳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具体形式:在一个150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1、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度,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3、猪呼出大量的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产量可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经济效益:1、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平米可增产2-5公斤,增收5-6元,年节

省化肥开支约200元;2、温室育猪可提前150天出栏,降低成本40-50元;3、沼气点等年节电60元,节煤130元。4、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人大麻将,女人玩纸牌,邻里吵架和打骂”的陈陋风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农村庭院面貌整齐、清洁、卫生,完全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旧面貌。现有规模:“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二)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形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经济效益:1、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2、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多米,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3、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现有规模: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三)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

中国绿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绿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08-5-6 17:00:46 作者:刘伟明人气:1382 一、绿色农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早于1978年,原西德政府率先提出了绿色产品的认证,1991年法国、瑞士、芬兰、澳大利亚也实行绿色产品认证,1992年欧洲共同体达成协议,在共同体内实行统一的绿色 产品认证,并统一发放"生态标签".进入21世纪,世界上生产绿色食品的国家有100多个,绿色食品产量占世界食品生产总量的1%~3%.近年来,欧洲、美国、日本的绿色食品年销售量平均增长率为25%~30%.2000年,国际绿色食品市场销售额达到200亿美元,预计10年内将达到1 000亿美元.显然,绿色食品已成为当今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并逐步取代常规食品而成为21世纪国际食品市场主角的趋势已经形成.。 与此同时,实施绿色农业,生产绿色食品,也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2年11月,农业部批准成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绿色食品的标志、注册、监测检验和认定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工作。1993年5月,有机农业国际联盟接纳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为正式会员,1994年,国家环保局批准成立有机食品发展中心,1995年,该中心取得有机食品的国际颁证资格。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的绿色农业生产有了明显的进展,2002年,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1756个,产地监测面积444.7万hm②,绿色食品总数3046个,绿色食品产量2500万t,绿色食品销售额597亿元,出口额8. 4亿美元。 2.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态环境已成为发展绿色农业的瓶颈,畜禽类粪尿污染仍然相当严重,尤其是规模养殖场排放量大、处理率低,造成了对水域的严重污染,农业及生活废弃物污染、工业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污染等都严重制约着绿色农业的发展。 (2)目前,绿色农业生产许多沿用的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多分布于比较边远地区,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绿色农产品的产量所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还很低,且品种比较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3)人们对绿色农业的认识不足。一方面,生产者的观念滞后,而且缺乏从事绿色农业所应具备的素质,生产中,习惯于利用化肥、农药、由于化肥、农药的不当使用,导致产品与环境污染的事件屡有发生。另一方面,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了解还很少,直接影响了绿色食品所应该有的较高价值的实现。 (4)质量技术监控还难以同步跟上。在生产环节,绿色农产品生产的配套技术研究开发还存在许多问题,相应的技术标准是否真正被广大农户所接受与应用,还难以全面地确切掌握;在流通环节,绿色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从外观上无法区别,而食用轻微有害的农产品后,通常,在短期内也不会表现出不良症状,绿色与普通农产品的质量区别还难以即时地展示在消费者面前;全程质量监控由于管理体制、检测体系、执法体系等问题,还难以统一协调解决,监督检测技术的实用性、可推广性不强。 (5)绿色食品的市场开发起步较晚,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不够健全。由于绿色食品对产地和环境都有特殊要求,因而,绿色食品大多分布在较为边远地区,交通不便。而绿色食品的主要消费者又集中在城市,这就给绿色食品市场的扩展带来困难,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滞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畅。而且,许多鲜销产品由于运输困难,储藏期短,且包装手段落后,导致产供销脱节,也影响了绿色食品市场的拓展。 二、绿色农业的发展对策 发展绿色农业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当前,发展绿色农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以源头控制为中心,以组织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市场监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方向研究【论文】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方向研究 1生态农业的内涵 我国对于生态农业的认识有别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低输入、自维持,富有经济活力,在伦理、环境等方面易于为社会广泛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产生与发展是应对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社会现状。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大国,有着延续数千年精耕细作的优良农作传统和丰富经验。我国生态农业是一种积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促进生物和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综合了传统农业与石油农业的特点,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结合,重视有机肥使用,强调生态系统内部资源的深度开发,真正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协调发展。 2黄冈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生态农业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及农业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投入,将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把生产要素科学组合,借助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物质循环及废物资源化利用等综合手段,促

进农业生产率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1重视体现不同的区域特色 黄冈市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农业特色,大力实施“三转两推(农产品加工转化、农民受训转移、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战略,初步形成了以“一县一特”为基础的优质水稻、双低油菜、速生丰产林、沿江水产和大别山南麓板栗等五大优势产业带,蔬菜、牛羊、三元猪、生态茶、中药材、花生、小龙虾、蚕桑、蛋鸡和奶业等十大特色板块。黄冈市下辖的浠水县、武穴市、英山县分别荣获湖北省政府命名的“水产大县”、“油菜大县”和“茶叶大县”。团风、麻城、浠水、蕲春、武穴、黄梅六县(市)进入全省粮食大县行列;浠水、武穴二县(市)为全国双低油菜板块生产大县;罗田县为全国板栗第一县;红安花生居全省之冠;英山县为全国名茶基地和无公害茶叶示范县;蕲春县是全国著名的药市和中药材之乡;武穴、麻城、浠水三县(市)进入国家生猪调出大县行列;麻城市是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黄梅县是全国青虾繁育基地和全省水产大县。 2.2走综合化的发展道路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世界生态农业的定义 国外生态农业又称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生态食品、健康食品、自然食品、有机食品等。各国对生态农业提出了各自的定义。例如,美国农业部的定义是∶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在可行范围内尽量依靠作物轮作、秸秆、牲畜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场外有机废料、含有矿物养分的矿石补偿养分,利用生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德国对生态农业提出了以下条件:①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除草方法; ②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是有机肥或长效肥;③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④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⑤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⑥控制牧场载畜量;⑦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⑧不使用抗生素;⑨不使用转基因技术。另外,德国生态农业协会(AGOEL)还规定其成员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95 %以上的附加料是生态的,才能被称作生态产品。尽管各国对生态产品的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是一致的,这就是: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国外概况:生态农业最早在欧洲兴起于1924年鲁道夫·斯蒂纳(Rudolf Steiner)主讲的“生物动力农业”课程。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生态农业在瑞士、英国和日本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农业得到国家的补贴支持,在世界各国生态农业有了较大发展。据统计,目前,在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约1055万公顷。其中,澳大利亚生态农地面积最大,拥有529万公顷,占世界总生态用地面积的50%;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分别有95万公顷和90万公顷。若从生态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由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各国生态农业发展较快,1986~1996年欧盟国家生态农地面积年增长率达到30%。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地面积较小。在总计为4万多公顷的生态农地中,土耳其占1.8万公顷,日本占0.5公顷,以色列和中国各约0.4万公顷。据有关方面估计,现在全球每年生态农业产品总值达到250亿美元,其中,欧盟100亿美元,澳大利亚35亿美元,美国和加拿大100亿美元。欧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食品消费市场之一。据国际贸易中心(ITC)报道, 1997年欧洲生态食品和饮料销售值为52.55亿美元,1999年约为63亿美元,2000年为95.5亿美元。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1997年德国生态食品销售值约为18亿美元,1999年为20亿美元,约占其食品销售总值的1.2%,有关专家预计,2008年德国生态食品占食品市场的比重将达到25%。除德国外,欧洲生态食品消费较多的国家还包括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产品种类包括作物产品、奶制品、肉类、水果等。美国在过去10年中生态食品销售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1995年生态食品的销售值达28亿美元,1999年达到60亿美元,2000年达到75亿美元。生态食品的种类几乎包括所有传统食品种类,生态谷物、水果、蔬菜、坚果和香料市场已有一定规模,生态奶制品尚属新兴市场。1997年日本生态农产品销售额为1500亿日元,2000年达到3500亿日元,其产品为加工品、冷冻蔬菜、茶、咖啡类、调料、大米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农业发展最快的是欧盟。1995年欧盟从事生态农业的生产者不到农业生产者总数的1.0%,1997年达到1.3%。1998年欧盟生态农业生产者总数达到10万个,这一数字显示,欧盟生态农业生产者数量增长率连年保持在25%以上。 三、生态农业发展的原因 (一)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现代食品生产出现了3种区别于以往在自然形态下生产的重要特征,这就是:1.在农业上采用工厂化生产。采用工业化生产意在通过工业的连续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农业生产过程是种生物学过程。采用工业连续生产工艺要符合不同的生产过程的生物学规律。举例来说,牛羊等草食动物是反刍动物,人类需通过在草地放牧,或在牧草缺乏时,或在某一生长阶段补充干草、精料等饲料来生产动物蛋白食品,而不可以采用违反反刍动物生长规律的方法,即用反刍动物蛋白(肉骨粉等)作为饲料再提供给反刍动物来生产动物蛋白。采用这方法虽然效益提高了,但是,食物生产的安全性受到了破坏。疯牛病是一种病毒,是牛吃了被绵羊痒病病原因子污染的牛羊等反刍动物蛋白做的肉骨粉所致。虽然第一批反刍动物肉骨粉怎样被感染疯牛病病原因子还不得而知,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趋于这样的看法,即这种蛋白毒是因为同类吃同类产生的变异而产生的,并逐步积累使其扩大。欧洲的农民在实行肉类工厂化生产时,用牛羊肉骨粉来代替植物蛋白作饲料,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使疯牛病病毒潜伏越来越多,遂酿成了今日的疯牛病灾难。

浅谈如何发展绿色农业

浅谈如何发展绿色农业 宋礼星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日渐突出。百姓在选择日常食材时,越来越重视食材的来源和品质。这给绿色农产品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但是目前国内绿色农产品市场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绿色农产品的概念还不是非常清晰,对市场上出售的绿色农产品缺乏信任。那么此时进入绿色农产品市场该如何发展呢,这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 西子三农集团现有绿色农产品基地千余亩,目前处于订单农业模式,并且客户群主要是集团内部人员。从规模和销售模式来说,并没有创新之处,但是依据市场发展的趋势来说,可以成为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关绿色农产品销售计划。 第一,狠抓基地建设,确保绿色农产品的品质。现在绿色农产品销售困境中有一点是非常明显的,就是人们对绿色农产品缺乏理性的认识。比如绿色农产品的标准,除了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等笼统的概念之外,有没有更加深层的绿色农业概念。绿色农产品的口感相交于一般农产品的区别会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面对消费者,只有不断的满足消费者需知,让他们吃得放心,才能买得开心。从这方面来说,基地建设不仅要保障农产品的健康生长环境,还要对农产品的绿色健康概念进行深入挖掘,形成一种特有的企业文化。 第二,选准销售渠道,加快绿色农产品的消费体验。西子三农目前的销售渠道还非常单一,主要是通过企业内部人员消化,类似于特供食品模式,或者订单农业模式。这对企业有利有弊,利是指它已经为绿色农产品消费体验提供了参考,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的供应品项及其他服务。弊是指客户群太过单一,而且内部消费者的信息反馈往往与真实情况有差距。如果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建立完善的消费渠道。根据目前公司的实际情况,在渠道选择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渠道种类的选择,根据了解的情况,目前公司会排除传统通路分销渠道、商超、网店、专卖店连锁等几种需要投入较大人力财力的渠道。可以选择的渠道是订单宅配模式、单位采购、礼品采购,以及特通渠道等。2,渠道的深耕。选择销售渠道后,是对渠道的深耕,在市场的激励竞争中,企业想要生存下来,就需要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方法。针对渠道中的订单宅配模式,可以

生态农业发展的障碍分析

生态农业发展的障碍分析 1 、思想认识不足由于生态农业涉及整个大农业甚至 整个区域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其效益往往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滞后)性,仍有相当部分的行政领导和农民还担心生态农业会打乱原来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会损害当地的经济利益,影响自己的政绩或收入。价值观念滞后、生态意识淡薄,是思想认识障碍的深层原因。群众中“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许多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很难正确处理全局的、长远的生态效益和局部的、短期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在衡量干部政绩时,往往也是多考虑经济效益,少考虑甚至不考虑生态效益。对世界农业和全球市场经济发展形势认识不足。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靠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争取出口创汇将越来越艰难。相反,劣质农产品极可能连国内市场也守不住。但目前仍有相当部分干部群众对此没有危机感,对生态农业在解决此类问题中的作用知之甚少。2 、资源与环 境基础差长期以来,不少农村人口过多、劳动力过剩,人均自然资源短缺而且浪费严重。人地矛盾突出,土地退化严重,草场退化、沙化、沙漠化趋势仍在发展,能源紧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加剧,而且农业基础设施差,抗灾力弱,不少地区仍未能走出人口增长—生态环境破坏—经济社会发展迟缓的恶性循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也不断向农村转移。 3 、资金投入缺乏许多农村特别是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许多地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不可能主动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太多投资,影响了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修筑沼气池等生态农业基础工程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对农产品生产者补贴等值指数(PSE)长期都是负值,如1994年的PSE值为-10.9%。而一些发达国家1986年PSE值平均为51%远远高于我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水平最高的是日本,高达75%。就发展中国家来看,也有一些国家的PSE值为正,如印度、巴西分别为14唏口15%我国是PSE值最低的国家之一。 4 、技术与人才短缺我国农村人口素质整体偏低,人口增 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不相适应。据有关统计资料,目前农村成年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30%以上,掌握一门以上农科技术的人不多,掌握生态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更少,许多农民不懂得化肥农药除草剂使用的基本知识,滥用而造成污染危害现象仍很严重。还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下,许多农村素质较好的青壮年大量外流,只剩下素质不高的老人和妇女,与生态农业建设要求不相适应。 5 、法规建设和管理滞后障碍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 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也落后于我国其它领域如城市环保和工业企业环保法制的建设,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许多条款可操作性不强,难以适应生态农业建设的需要;而且农业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力量薄弱,影响了法规的执行。由于市场经济比较利益的驱动,只有使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效益能在市场价值中得到体现,才能真正促使农民自觉自愿地发展生态农业。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 1引言 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3个重要历史阶段。随着科技的 不断发展和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 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基础上实现的,这种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日益显著,并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生态环境问题[1~4]。化肥、农药的使用对提高农业 生产率以及产量,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危机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化肥和农药的广泛应用 也带来了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生态环境问题,这种 依赖于消耗大量森林、湿地、动植物资源为代价的高产出农业模式以逐步受到人们质疑,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在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上取得的 成就,生态农业结构和功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仍存在理论基础不完备、产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建设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5]。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1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最早兴起于欧洲,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瑞士、日本等得到 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的生产模式已经逐步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 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也开始初步探索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生态农业在世界 各国得到了较大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规模[6~8]。最早开展生态农业试验示范的国家 是英国,生产者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有针对性的生产某种产品。此理论是由英国农学家 A.霍华德提出的。但这时的生态农业发展过于保守,大多的形式为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 环生产模式,而且尚未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发展较为缓慢[9]。在 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工业化发展的持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环境污染加剧,农 业发展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欧美快速兴起了保护农业生 产的生态农业新浪潮,在此形势下,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立。197 5年在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许多发达国家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有机农业在欧美得到了 广泛的接受和发展[9]。日本生态农业的建立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侧重点在于减 少农田的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等突出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9]。东南亚地区菲律宾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9]。菲律宾的 玛雅农场是国际生态农业的典范,大规模结合农工生产企业,最大限度降低从外部购买生 产资料却能保持高额效益,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废料和污染[10]。进入20世纪90年 代以后,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全球所接受。可持续农业的地位得 到了确立,该阶段生态农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无论是在发展规模、推进速度还是在发展 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和人均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使得其生态农业发展着重追求生态效益,不再将农业的产量作为终极目标,发达国家生态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及实现途径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及实现途径 万 方数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第,,卷 这些现象给农业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 全社会要提高集约化农业对农业 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的认识,加速农业环境治理法制化进程,加 强对农业开发建设项目 的环境评价,制定环境友好的技术经济政策,加速集约化农业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整 治工作, 特别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弱优势 珊优势 ,生态农业模式及其特点 ,, , ,, 云南 一,( ,,, 一, ,, , “ 江苏
b5E2RGbCAP
,, 一, , ,, 新疆 弱优势 生态农业是,,世纪,,年代提出攀一辫雾奏奏茎塑,,;殛鐾,璧蠹 酒嚣鬻薹爨矍霸蚕镬望蘸震蠢雾釜錾 p1EanqFDPw 浙江, 弱优势 ,, 安徽 一, , ,, 劣势 嚣囊藩爨囊囊莲嚣蘩奠巍零蠹錾。荦养揲徭,,募 劐矗。戥勘州,彭列驯莹乳:萎,蓼霉铲笔籀弓丑躞珀蠼壤 DXDiTa9E3d 强嵯增每哩~潲增算递增,,域嚆蟮离笺:,,王戚岔暴计贡献率已达潜疆,(,强,葫一旧搿 傅障掉,薪抽蚤 ,, 湖北,(, ,, 弱优势 ,, 宁夏 一, , ,, 劣势 净柏降碉谨碑,由肆聃糙揄 禹篓霹羹塞萧篡嚣。』鲤辔,霎冶搓型限椭粥鲥, ,, RTCrpUDGiT ,, ,, ,, ,, ,, 广西, ,, , 弱优势 ,, 捌南,—, ,,, 劣势 劣势 劣势 劣势 甘肃, ,, , 弱优势 ,, ,, ,,

陕西 海南 西藏 一,( ,,, 一, , , ,, ,, , 河北, ,, , 山西,(, ,, 弱优势 弱优势 羁优势 弱优势 内蒙古 青海 一, ,,, 一, ,,, ,(,生态环境 整体竞争力分析 由评价要素层, ,,,、毛、,,、毛的主成分构造各省区生 态环境整体竞争力的指数,,前,个主成分累 计贡献率已达, ,,,可选,个主成分进行分析。 生态环境整体竞争力评价模型为: 5PCzVD7HxA ,,,(,,, ,,,,(,,,,,,,(,,,,, (,) 由表,可知,就 整体而言,东部生态环境竞争力明显优于中西部。东部在经济快速发展 的同时很好地兼 顾了环境保护与 生态建设,值得中西部借鉴。处于弱优势的省区应进一步 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生态建设步 伐,尽快向强优 势转变。而西藏、新疆等省区生态环境竞 争力之所以处于劣势,除区域自然因素外,更主要 的是环保意识较 弱、污染加重、掠夺式 开发、资源利用率低及政府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因素,这些地区应及时 转变观念,树立 环保 意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水平和利用率,严格执法,从根本上
jLBHrnAILg
扭转现阶段的劣 势。 表,我国部分省 医生态环境竞争力得分与排名 ,,, , 名瑰 ,,,,, , , , ,;, ,, ,,, ,,,,, ,, ,;,,,,,,,,,,,,,,, 态 ;,,,,,,,,, ,,,,, ,, ,,,, ,,,,,,;,, ,, ,,,,, 得分 ,;,,, 地区 ,,,,,, 得分 ,;,,, ,,,, ,,, 势 名次 ,,,,,

深刻理解认识和领会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的新使命

一、深刻理解认识和领会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的新使命 去年,中办和国办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指出要把农业绿色发展摆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努力实现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农膜全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乡村更加美丽宜居。随后,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的通知》,强调要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农膜回收行动和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五大行动充分贯彻了国务院中办国办文件精神,结合当前农业发展重点和焦点问题,着重围绕污染问题做出了具体全面的部署。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现实举措,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我们要切实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深刻领会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农业兴,才有乡村之振兴。实施农业绿色发展,有助于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和时空结构、产业结构,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多样性功能,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从而更好的防止产业萎缩,实现永续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关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超级大国,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所以农业的发展是整个华夏儿女成长和开拓未来的奠基石。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现代农业在给我们带来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土壤腐蚀、化肥和农药使用过量、环境污染。所以,发展生态农业刻不容缓。 关键词:生态农业;现状;前景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农业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结构合理性、良性循环功能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它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期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的优势,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1]。 1.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优势

目前,我国已累计制定出台了30余项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也制订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包括2 000余项国家标准、3 000余项行业标准、近6 000项地方标准,涵盖农、林、牧、渔、副等行业领域[2-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系统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来保护生态环境,着力加快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五位一体”,相辅相成,是全面建成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挥农业生态调节功能发展生态农业,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特别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石油农业的发展历程证明,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农业,虽然可以获得高产出,满足农产品数量而非质量上的需求,但是也必然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业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逐步退化。面对日趋严峻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发展生态农业,构筑循环农业,无疑是关系到强国富民的重大战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4]。同时,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有着巨大的优势。 1.1 悠久的农业文明史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生态农业建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针对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出现恶化趋势,农业部提出了建设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并组织和开展了一系列的试点示范。1993年,在总结全国生态农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农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财政部、林业局(原林业部)、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等七个部委,联合在全国组织开展了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针对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加剧问题,力争通过改造坡耕地,推广垅沟栽培等技术,把坡耕地逐步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同时,大力推广“粮农-林果-草牧”型生态农业模式,发展了一大批农牧型、农果型生态户;推广农膜回收和生物防治、合理利用农药化肥等技术。通过实施“沃土计划”,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于25度以上的陡坡地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草,推广草灌乔结合,提高植被覆盖率。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重要批示以后,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并实施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1998年,农业部在三峡库区启动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把生态农业建设与三峡移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生态农业成为三峡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和能致富的有效途径。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国已基本形成了国家、省、试点县三级生态农业管理和推广体系,初步建立起生态农业的理论体系,颁布了全国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生态农业建设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随着生态农业建设的深入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范围日益扩大,全国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县、乡、村已达到2000多个,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生态农业建设面积l亿多亩,占全国耕地面积7 %左右。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已有七个生态农业示范点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据对35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的不完全统计,通过近五年建设,粮食总产年均增长8.42%,总产值年均增长7.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4%。同时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普遍提高,草坡得到保护,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与1990年相比,示范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49%,土壤沙化面积减少了21%,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环境效益十分显著。在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中,涌现出一批成功的典型。如延安市宝塔区原来是“三年二旱,十种九难收”,经过十几年的生态农业建设,目前,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林草覆盖率达到50%,人均有2亩基本农田,人均纯收入比1990年增长了2.2倍,全区已有254个村达到小康,并涌现出168个生态百强村,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上。 今后,我国的农业要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须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农业是由资源浪费的粗放经营向资源节约的集约经营的成功模式,是由破坏生态环境的掠夺式经营走向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将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效生态农业(完)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综述 “生态农业”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土壤学家提出。1981年英国农业学家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农业”。年我国农业学家许立新教授在青海召开的全国农业农村会议上就提出了“实现农业发展目标,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走一条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的设想。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险循环和“三个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等特点,将是我们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习。我国从世纪年代末至世纪初建设生态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生态农业在理论和建设实践上均取得较大进展,成效显著月。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典型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在我国西北地区渭河流域,实施生态农业以来,生态环境大大的得到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与选择适合当地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分不开的。 1.1生态农业的涵义和特征 生态农业是由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生态农业经济体系等综合集成起来,涵盖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在内的一个复合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生态农业就是利用人、生物和环境之间能量转化和生物间相关规律,合理利用地方资源,建立和完善以农业为主、综发展、多级转化、良性循环的高效无废料系统,达到能量转化率最高、物质产出率最大、资源保持最好、经济效益最佳的目的。充分利用“三高”农业技术,源节约型科学技术发掘和品种改良技术,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等,提高农业投入物质、农业机械等利用效率几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生态农业建设着力在治本上下功夫,通过多部门协作、综合治理、集中联片、立体开发,使大量适合当地条件的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产生很好的效益。 我国生态农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传统的有机农业中吸取丰富的宝贵经验。二是全面规划,注重农、林、牧、渔等各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多种经营。三是强调合理使用农业系统外的辅助资源,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四是重视农业能源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多能互补地解决农村能源不足的问题。因此,把发展与护,当前与长远有效结合起来,以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木途径。 1.2我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内容特点和目标 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农业是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中对自然环境条件依赖最多的部门,而且是国民经济的依托产业和战略产业,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子系统,生态农业发展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它应用技术性变革和机制性改革,采取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特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动植物、微生物、水等自然资源,以确保人们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发展战略。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该是以合理利用、改善、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为核心以粮食生产为主体,从根本上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