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达达与超现实主义

浅谈达达与超现实主义

浅谈达达与超现实主义
浅谈达达与超现实主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917566339.html,

浅谈达达与超现实主义

作者:辛力强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5期

摘要:达达与超现实主义是西方现代美术史的一个转折点,达达的反叛性和超现实主义

的精神性特征深远的影响了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发展。本文通过大量历史资料和客观分析,论述了达达与超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及二者的联系和根本区别。

关键词: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偶发性;反叛性;潜意识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64-02

西方现代美术,发展到了20世纪初,出现了两个最有影响力的流派——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达达的反叛性、复制性、玩世不恭性和超现实主义描绘的所谓“超现实”、“梦境”、“超理智”、“幻觉”,对后现代艺术产生了远的影响,所以,达达和超现实主义是一个里程碑,后来的集合艺术、波普艺术以、抽象表现主义及后现代的许多流派都从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当中吸取了大量的创作元素。同时二者对当代中国现代艺术的影响也颇深。在很多版本的美术史以及一些学术论文著作当中都认为达达和超现实主义是承接关系,是时间上的延续。的确,达达和超现实主义在时间上是先后关系,而且这两个组织在观点和成员关系上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我认为不应该将这两个流派混为一谈,简单的说成是承接关系,他们是既有联系又有着根本区别的。下面我将用一些历史资料以及对两个流派理论的具体分析来论述达达与超现实主义的发展以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一、达达与超现实主义的产生发展过程

达达运动起始于1914年,正逢一战爆发,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中立国苏黎世躲避战争的恐怖,其中有艺术家、文学家,“达达”这个词是用刀插在一本德法字典里偶然得到的,法语解释原义为“玩具木马”,这个词也代表婴儿最初的一种发音方式。达达主义者认为文艺创作应象婴儿刚开始学说话那样,排除任何既定思想的干扰,只表现纯感官的记忆和印象。这正符合当时这些人嘲讽战争的心态,因此达达就此诞生了。由于对战争的排斥,达达主义者试图通过废除传统文化和美学概念而发现真正的艺术形式,达达以批判的观念重新审视传统,力图从主流文化形式中解脱出来。它成为了戏谑、破坏、疯狂、虚无主义、愤世嫉俗的代名词。达达的组织虽然遍及世界各国,然而却是一盘散沙。艺术创作方面也是杂乱无章的,无规则的,是一种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体现。经常用各种讽刺手法对一切艺术思想进行挑战和攻击。具体的形式是进行一些随机性的创作,比如画家阿尔普和恩斯特常常用纸片随机做一些拼贴画,雕塑家杜尚把小便器搬进了美术馆等,表达了他们对传统美术创作方式的轻蔑态度。后来,由于达达的虚无性,组织内部分歧日益明显。1923年,达达宣告解体,应验了他们自己的预

言,“达达派也要消灭自己”。达达的“短命”并不说明它在美术史上是无足轻重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达达是一个艺术从理性向非理性转变的转折点。达达虽然具有破坏性和虚无性,最终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表现手法在当代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冲破理性的束缚——超现实主义艺术 信仰梦境、幻想、潜意识的无穷威力:超现实主义艺术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是盛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文学艺术流派,此一流派承自于达达艺术而产生,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探就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主要有米罗、达利、恩斯特、马格利特等人。 达达主义杜尚给蒙娜丽莎加上的小胡子: 启发了超现实主义的视觉领域 达达在精神上和艺术手法上为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出现作了必要的准备。杜尚在达芬奇那件举世闻名的《蒙娜丽莎》彩色复制品上,用铅笔加上了小胡子。画面一下子变得稀奇古怪、荒诞不经。他无视约束的品性。给后继的艺术运动以新的启迪。对于超现实主义者而言,杜尚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人物。从艺术角度看,超现实主义者几乎没有超越出其思想。达达开拓的新的视觉艺术领域成为超现实主义艺术最为直接的根源。 两种风格的超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达利、马格利特等):那种通过可以识别的变形形象营造出的梦魇般的场景,看起来既精细逼真,又遥远陌生。这种风格被称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其代表画家除达利外,还有马格利特等人。 有机的超现实主义(米罗):超现实主义的另一种风格被称为有机的超现实主义,以米罗为代表,追求幻想的、与生命力相关的抽象画面。 布雷东对超现实主义的定义:“超现实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的自动性,不得由理智进行任何监核,亦无任何美学或伦理学的考虑渗入。哲学背景: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级现实,这种现实即迄今遭到忽视的某些联想的形式。同时也是信仰梦境的无穷威力,和思想能够不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种种变幻。它趋于最终摧毁一切其他的精神学结构,并取而代之,以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安德烈布雷东超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基里柯 超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可推那位被归为“形而上”派的画家基里柯。他的作品创造了现代艺术中最令人心动又最令人不安的梦幻景象:广场、拱门、楼宇、寒月,所有的一切仿佛舞台布景般凝固在死寂的光线中。这些偶然而荒诞的内容令人不安。然而,形象之间这种奇怪的冲突及清澈的气息又让人感到一种神奇而特别的魅力。 他画中的那种宛如舞台的、平坦的地面,后来成为许多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标准空间”。这是一块中性的地方,在这里,互不相容的东西相遇在清澈的光线下,一如那位名叫洛特雷阿蒙的作家所言,“像一台缝纫机和一把阳伞在手术台上偶然相遇那样地美。”基里柯的幻觉艺术和超现实 乔治·德·基里柯(Giorgio de Chirico,1888年7月10日-1978年11月20日),他出生于希腊。他运用多视点非传统式的构图,梦魇般的投影光线及不确定的色调,构成一种单纯而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画面,造成神秘和不祥的宁静气氛,引起人们极大的幻觉,画中强调内在情绪与抒情性。 基里诃的画布上,充满了以夸张的透视法所表现的刻板建筑物、谜一样的剪影、石膏雕塑及断裂的手足,予人一种恐怖不安的诡异气氛。这种象征性的幻觉艺术,后来被称为“形而上绘画”,并被公认为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等20世纪绘画艺术的先驱。

超现实主义综述

超现实主义思潮综述 摘要:本文用客观的语言,论述了脱胎于达达主义的超现实主义的历史背景和深受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影响的哲学背景,并简要谈论了其成立的过程及艺术的纲领。通过对其代表人物达利、米罗画作的分析浅论了超现实主义抽象和具象两种不同风格的特征。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潜意识象征性 超现实主义是现代艺术的一项运动与流派,它脱胎于瑞士的达达主义,由达达主义在法国同象征主义相结合后逐渐演变而成。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直觉主义和弗洛依德的梦幻心理理论及精神分析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所谓彼岸世界,即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世界。超现实主义者致力于探索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同时致力于突破合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揉合,而达到一种绝对的真实,超越的真实。例如,超现实主义画家与过去画家描写梦境有显著不同,这在于他们能重现梦境,并将逻辑上不相干的事物加以喻示性地并列,由此传达出梦境特有的感性气氛。 一、超现实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从达达说起 1914年8月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四百多年来形成的“美的艺术”体系出现了巨大的裂痕。尽管博物馆继续开放,展览会照常举办,但欧洲稳定、统一的艺术体系已经开始瓦解。许多艺术家在战争中身心遭到重创。在这段时期内艺术家继续从事传统的艺术活动似乎不合时宜,更不愿在官方举办的画展上展出自己的作品。那个时代需要另一种艺术--一种全新的批判性艺术--达达主义产生了。 “达达”一词主要表达的是一种玩世不恭的象征意义。达达主义者将他的攻击目标指向所有以前的艺术运动和形式,无论是传统的还是二十世纪初期的实验性艺术。他们对既有的体制、道德和一切美学等传统价值观念一律加以破坏和颠覆。 达达主义者抨击伪善没落的旧世界,与其说是一场艺术运动还不如说是对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反抗,从本质上看他代表了对艺术的否定--但它否定一切时最终不得不否定自己,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总是不破不立,在对旧事物摧枯拉朽的无情涤荡后,新事物的兴起也就为时不远了! 二、超现实主义产生的哲学背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在达达主义衰落的同时,有两种学说广为流传--一是法国哲学家柏克森的生命哲学,二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尤其以后者的影响最为广泛。他把人的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对立部分。他认为梦总是指向人的心灵深处,梦境体现了人的潜意识和本能的欲望,是潜意识完美的再现,是摆布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但这些潜意识却受到现实规范的种种抑制,人们长期忽略了它。弗洛伊德反对一味压抑潜意识,主张寻找合理渠道来发泄,而艺术创作给潜意识超越现实规范理性和道德提供了最佳途径。因为梦和艺术是相通的。 三、超现实主义的产生 1924年,法国作家布列东在巴黎发表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布列东在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曾对超现实主义作过经典性的解释:“超实现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无意识活动。人们通过它,用口头或局面,或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正作用。它只接受思想

浅析黄永砯

85时期黄永碌艺术精神探析 作者:贺悦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江苏省、徐州市、221000 。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时期黄永砯公开发表的重要文章和作品进行分析。得出黄永砯的创作思想先是对现实主义反思,在反思的同时开始寻求现代精神,在追寻了短暂的现代精神之后,又受到西方后现代精神的影响。在受到后现代精神影响的同时,黄永砯开始学习禅宗,因而此时的文章和作品几乎都受这几种思想的影响。接下来,黄永砯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维特根斯坦哲学,同时他也开始关注《老子和《易经》,并企图在他们之间寻求共通之处。随后黄永袜又着手对西方“达达”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为他在“厦门达达”时期的一系列“动作”奠定了基础。整体来说,黄永琳的创作历程明显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但有时黄永琳的创作又背离其思想。黄永琳的思想变幻莫测,极不稳定,黄永砾在“变”、“动”、“静”、“模糊”之间寻求平衡,这种平衡之下的作品及其思想十分复杂。 纵观黄永砯的思想历程,他试图在提炼禅宗的反逻辑、反表达、反理性,维特根斯坦的“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和后现代精神的碎片化、去规则化、以及“达达”的随意性、无序性、毁灭性。黄永袜领导的“厦门达达”像“达达”精神一样,到头来解构掉了自身。反“艺术”的黄永砯成了著名的艺术家,即反“艺术”成为了另一种艺术,或者说反“艺术”成为了一种文化策略。笔者写本论文时采用的方法是,一方面查找和学习黄永砯的相关文章和作品,另一方面阅读影响黄永砯思想的相关书籍。 关键词:黄永砯,厦门达达,反艺术 正文:黄永砯,法籍华人艺术家,中国观念艺术的先驱。1954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年到年任教于厦门第七中学。年移居法国。黄永袜于年领导“厦门达达”从事艺术活动而声名鹊起。“达达”一词源于西方,其来源不详。1916年,瑞士苏黎世一群诗人发起了“达达主义”运动,其影响波及整个欧洲文艺界。与任何其他文艺流派不同,“达达主义”的目的不是给文艺找出路,而是主张取消和反对文学艺术。“厦门达达”比

论让-皮埃尔·热内作品中的超现实主义特征

论让-皮埃尔·热内作品中的超现实主义特征 【摘要】:超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期西方资产阶级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是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这种理论应用到电影方面主要是强调纯粹的精神的自动性,主张通过这种方式,口头地、书面地或以任何其他形式表达思想的实实在在的活动。此次研究以让-皮埃尔.热内的另类极富超现实主义特征的三部曲(《黑店狂想曲》《童梦失魂夜》《天使爱美丽》)为载体,深入探讨他的作品中的超现实的特征与元素,它们所体现的效果,以及这些特征后面所隐含的深意。 【关键词】:让-皮埃尔·热内; 三部曲; 超现实主义元素 从拍摄电视广告和视频片段制作起家的让-皮埃尔·热内从来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电影人,从第一部长片,《黑店狂想曲》开始,导演就把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富含深意的黑色幽默发挥到极致,这部开山之作以别具一格的想象和情节获得了恺撒奖的四个奖项,其中包括最佳新锐导演奖和最佳场景奖。接下来的《童梦失魂夜》和《天使爱美丽》,导演依然大胆的使用非现实主义的元素,脱离传统,摆脱现实,塑造了一个个引人深思的超现实童话。虽然前两部作品都是让-皮埃尔·热内和老搭档马克·卡洛一起合作创造,可是《天使爱美丽》的出现使我们看到了让-皮埃尔·热内的独家功力,特别是其中光影和音乐的应用,融合了自己的理解和思想,给观众创造了一个无以复加的诗意现实主义的童话世界。 一、从影片的内容与主题来看 1. 非典型或者是虚幻化的环境 文艺作品中的环境是指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社会环境。一般来说,这样的社会环境都会很具体,现实。如小说《红高粱》的物理环境,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里面的文化大革命的社会环境。环境是小说等文艺作品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而在让-皮埃尔·热内的三部曲里,环境是一个被模糊抽象的因素,没有交代,没有说明,远离尘世的一般现实。如在《黑店狂想曲》(后称《黑》)这个带有典型黑色幽默的电影里,环境从来没有被交代,不管是社会环境,还是周围的物理环境,至始至终屏幕上只出现一所独立的被笼罩在浓密的黄雾中的一栋房子,还有肮脏不堪的下水道。《童》也是一样,没有具体的社会环境和现实环境,导演把故事放在一个虚拟的世界,充满肮脏的街区与古怪人物的末世之城。至于大家熟悉的《天》,虽然故事发生在巴黎这个世界时尚之都,但是此片却有意的避开了巴黎一向给人的印象:时装,流行,慵懒,浪漫,香水,奢侈品…… 导演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童真化虚拟化的巴黎,红和绿色占据了环境中的大部分颜色,包括房子的墙壁颜色,人物的衣着,家具床铺的颜色等等。总的来说,让-皮埃尔.热内三步曲中的故事环境并不是一个真实的百分之百现实的环境,是被虚幻过的,甚至是被幻想出来的环境,作为故事三大要素之一的环境一开始

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浅析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下,我认为鲜明具有活力的流派艺术还属同样发展迅速并容易被接受认可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达达主义是一场兴起于一战时期的苏黎世,波及视觉艺术、文学(主要是诗歌)、戏剧和美术设计等领域的文艺运动。达达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达达主义作为一场文艺运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波及范围却很广,对20世纪的一切现代主义文艺流派都产生了影响。 这两个流派可谓是及其相似,又有极大不同。 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他们宣称:艺术伤口应象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人类不应该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因此,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 达达分子是无政府主义者,而不是社会主义者。在某些情况下是原始法西斯分子,他们采用了巴枯宁的口号:破坏就是创造。 达达派之后,法国产生了一个近代艺术史上影响力最大的画派——超现实派,事实上要对此两流派的时代作明确区分,则相当困难。因其演变过程并没有明确的在造型艺术上出现。不过,如果因此所把达达派精神与超现实派的本质视为同一,则是一大谬误。达达派虽成为超现实派诞生的温床,但超现实派多少还是承受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及象征主义的遗产,另外还吸收了新的要素。 这两个流派在文化思想碰撞最激烈的时候以非常理性且具有组织性的诞生,荒诞不羁和天马行空表现了当时或现代政治背景、思想冲突、社会问题,这些天马行空带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创新表现,影响了各个领域的创作和表现。无论是当时或者当下我们不止在绘画作品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在文学、电影、服装、摄影、色彩等等,我们都可以看到大家对他们的认可和推崇。 这两个流派就像青春期一样,叛逆、富于激情,但是一去不复返,令人回味。

浅析超现实主义

浅析超现实主义 对米罗的最初印象源自于小时候的画室,当时我并不知道墙上画着那些流畅的曲线连、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点和面都是些什么,我也没对那些画产生过多的感触。长大后知道了这个画家叫做米罗,也知道了那墙上的画都是老师或者高年级同学的临摹作品。可以说一直到今年我才知晓,原来那些看起来都特别欢快的线条和方块,都属于一个叫做超现实主义的怪诞画派。 所谓的超现实主义,大致就是对现实感到不圆满,转而非得把梦境与现在统一起来。这么说来也有道理,讨论现实,毕竟就不能撇去梦幻也是现实的一部分。受到著名的弗洛伊德的影响,以及源于涉及许多领域的,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对于这些生于脑力工作者的思考,强烈波及到大部分由意识输出所组成的领域,绘画艺术自然不例外。 在初步了解这画派的大致意图之后,现在反观米罗的画,那些不知所云的线条终于好像从云端降到了地上,投射出了我能感受到的神秘阴影和模糊的涵义。可细细体味,似乎这种欢畅怪异的线条,还藏着一丝逃避。不然为何不细细描述我们时时刻刻人眼看到的各种美丽,反而向内心去寻求一种虚幻的从不会发生的景象。这都是现实的原因,正因为现实不再赏心悦目。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出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对现实的恐惧心理和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无论是战胜国英、法、俄等国,还是战败国德、奥等国,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让人不忍睹视的伤痕。整个欧洲,在这种经济萧条和世态炎凉的情况下,人民生活无法免于困苦,整个社会弥漫着强烈的厌世、悲观的情绪。此种形势之下,人们开始否定惨淡的一切,开始逃避现实,向内追求不存在的美好梦幻,当然这些梦幻也常常蒙上悲戚的色彩,以暂缓现实的悲哀与残酷。 以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为哲学依据的超现实主义,同潜意识常一样,表现为杂乱无章的反常规的幻境,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反逻辑及非理性的“反常”特征。 在以感性的创作激情下,许多艺术出现了天马行空的表现力。米罗的创作表现方式是有意的打乱知觉的正常秩序,在直觉式的引导下,用一种近似于抽象的语言来表现心灵的即兴感应。因此在它的作品中会有象征的符号和简化的形象,使作品带有一种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儿童般的天真气息。而马格里特一生专注于创作奇幻的、恐怖的、充满特殊构想的形象。他善于应用细腻的笔法将日常物体表现为不可能存在的组合或情境,并在一生中对相同的内容进行多次重复的诠释。他的绘画作品仿佛谜语一般让人猜想,作品里浮现一种死寂一般的安静。 当然还有不得不说的达利。他被公认为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大师级人物,是流行文化的代表,他不仅在绘画领域,而且在摄影、日用品、电影也能看到达利的影子。他的奇思怪想源自于生命中难以捕捉的素材,如性、死亡、变态、苍穹。他惯用不合逻辑地并列事物的方法。将受情感激发产生的灵感转变为创作过程,将自己内心的荒诞、怪异加入外在的客观世界,将人们熟悉的东西扭曲变形,再以精细的写真技术加以肯定,使幻想具有真实性。之所以达利成为我们普通人心中超现实主义画家的代表人物,正是因为他的绘画、他的文章以及他的口才、动作、相貌和生活方式活生生的造就出这个深印公众脑海里的“超现实主义”,使它不再只是白纸上的黑字。 这些画家向世人所展现的一切貌似陌生,又好像似曾相识,简直就是我们“梦”的再现。将原本抽象虚无的梦境现实化,使我们站在画外的人在内心产生隐隐的震撼和共鸣。 就像在马格利特的《迷路的骑士》中,一个身着传统服饰的女骑士在树林中行走,马被树木和间隙的遮挡,因而被分割成几段,树木和马匹的前后空间被画家变形,产生空间感的

超现实主义中非具象“梦境符号”分析

超现实主义中非具象“梦境符号”分析 本篇文章是以超现实主义中非具象“梦境符号”分析为论题,通过查阅资料和参观展览,以及一些图片资料的引证,来论述这一论题,同时加入作者自身的一些观点和平时在学习以及观察中所总结的经验,来说明非具象“梦境符号”在超现实主义油画创作中的价值和意义。非具象“梦境符号”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创作中经常出现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可以真诚传达艺术家的内心潜意识世界,也让画面更具有观赏性,还可以做到雅俗共赏。 以非具象“梦境符号”为主要艺术手法的超现实主义油画作品,能够直截了当传递艺术家的内心潜意识和创作思想,直观而富有梦幻意味的表现画面审美趣味。本文就是从非具象“梦境符号”的这一属性出发,将文章分为五章,第一章分析“梦境符号”与非具象绘画的概念,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第二章阐述“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含义、形成过程、哲学依据;第三章是以超现实主义非具象“梦境符号”为表现手法的西方大师和中国艺术家作为佐证,论述他们作品的艺术语言,总结他们画面中非具象“梦境符号”的不同特点、嬗变过程和内心因素,试图从多个方向解释超现实主义非具象“梦境符号”的表现特性和意义;后面两章主要是论述自己的观点以及总结结论。 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一、通过对超现实主义中非具象“梦境符号”分析的论述,为国内艺术创作者以及爱好者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二、目前国内外对超现实主义绘画创作的探究大多是将其作为梦境、或者具象“梦境符号”等去研究,而我试图以单一非具象“梦境符号”入手,以其在画面中的表现特征、形成原因和内心反映为切入点,试图详细的将非具象“梦境符号”在不同内心潜意识状态下所表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展示出来。论文的主要观点是非具象“梦境符号”

达达主义总体分析

达达主义 艺术背景 达达派即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流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它首先产生在瑞士。1915年秋季,几个流亡在瑞士苏黎世的文学青年,包括罗马尼亚人特里斯唐.查拉、法国人汉斯.阿尔普以及另外两个德国人,他们在伏尔泰酒店组织了一个名为“达达”的文学团体;1919年,又在法国的巴黎组织了“达达”集团,从而形成了达达主义流派。 艺术特点 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他们宣称:艺术伤口应象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人类不应该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因此,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达达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等。这场运动的诞生是对野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种抗议。达达主义者们坚信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种价值观是一种僵化、呆板的压抑性力量,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还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达达主义运动影响了后来的一些文艺流派,包括超现实主义和激浪派。 代表人物及作品 杜尚: 马塞尔·杜尚(法语:Marcel Duchamp,台译杜象,1887年7月28日-1968年10月2日)二十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验,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是一位法国艺术家,1955年成为美国公民,在绘画、雕塑、电影领域内都有建树,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达达派的语言表现研究

达达派的语言表现研究 作者/陈莹 摘要:达达派从苏黎世出现以来,便带有强烈的解除一切束缚的语言,使自己的时代产生非常丰富的、各种级别的创新事物。文章通过列举达达艺术大师们的作品进行分析,论述了达达派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方式,研究它是用何种方法抛弃现有的美学观念,力求摆脱一切局限,“融入到生活的洪流中去”的境界。 关键词:达达派,语言,表现手法,生活 第1节引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伙“反对在战争中被杀害”的拒绝服兵役者在苏黎世将一把裁纸刀不经意地插入了一本拉鲁斯法文词典,于是有了以“达达”这个毫无意义、偶然发现的词语命名的国际团体。达达运动先是在中立国瑞士苏黎世避难的一些艺术家那里酝酿和成形,不久即蔓延到纽约、柏林、巴黎等许多个西方艺术重镇。 达达参与者的共同态度是否定一切传统文化观念和政治立场,也就是说,它否定一切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主义”。达达这个独树一帜的反体制的群体,用他们独特的赞颂方式,从破坏的意义上对现代艺术思潮起到了推动作用,并最终促成了超现实主义的诞生。 1921年,巴黎的大学生将象征达达的纸人扔进了塞纳河“淹死”,至此达达主义这场昙花一现的运动宣告结束。但是达达所激发的“语言方式”仍被不断地表现于当代众多的艺术活动当中。 第2节对达达的语言思考 “达达并非是超越其他诸运动之上的另一个运动,反之,它乃是一个反运动,它不但反对所有学院主义,而且也反对所有扬言要将艺术从它的界限中解救出来的一切前卫主义。达达是一种愤怒的爆发,它在侮辱与滑稽的形式中表现自己。” 达达派活动家、罗马尼亚诗人特里斯唐·查拉把达达解释为“厌烦这个被战争折磨的世界,厌烦令人生腻的教条,厌烦因袭的感情,厌烦卖弄学问,也厌烦那无所事事、而只是反映这个极有限的世界的艺术”。 这两段话,概括了达达的基本特征。这就是: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②它厌烦战争,厌烦学究气,厌烦已经为人们所认可的艺术形态,甚至厌烦想冲破传统艺术的枷锁如野兽派、抽象派和未来派这类艺术形态;③假如说达达也是一种艺术的话,那么它的表现出来的是侮辱、嘲弄、戏谑和滑稽。因此,我们研究达达的语言将从三个方面入手:所用之材料、所遵从之法则和所表现之形式。 第3节达达的表现方式 达达与它之前的所有建立在一种特定的美学基础上的文化艺术运动均不相同,它主要表现为聚集在它的周围的不少个人的一种共有的精神状态。这些精神状态的迸发接踵而来的就是不同于往的艺术表现语言,他们不拘于形式的表达总结如下。 一.各种材料的杂拌 为了贴近生活,达达主义者在艺术品中引进了“新材料”:头发、砂砾、木头的横断面、新闻报纸等,这些材料在达达以前连被提及的资格都没有。达达主义这们乐此不彼的有意识的使用没有规则的材料,并将这些材料整合在不同的作品构思中,从而达到让艺术与生活平等交流的最终目标。人类的生活处在乱七八糟的、此起彼伏的杂声和色彩之中,达达只不过让艺术面向真实生活中最为矛盾复杂的方面。例如劳乌尔·豪斯曼的“雕塑作品”《我们时代的精神》它们就是将不同的工业制品结合而成的。画家普拉姆坡里尼,要求用“真实的”元素,如剪报、帆布头、纸板、排版用的数字和字母等取代通常的绘画元素,而且认为绘画从

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风格分析

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风格分析 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都是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且相似之处颇多。达达主义作为一个流派只存在了短短七年,而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从1924年正式诞生起,形式上从未消亡,至今仍然颇有生命力,不少现代主义流派均受其影响看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达达主义流派和超现实主义流派的寿命会有如此天壤之别并非偶然。 一、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异曲同工 超现实主义是始于法国的文学艺术思潮,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影响深远,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超现实主义正式以一个流派出现之前,文艺界中出现了达达主义短暂的昙花一现。其所包含的深层次哲学意义却与超现实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多有超现实主义就是直接来源于达达主义的说法,也有说达达主义本身就是整个广义的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但不管如何界定,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同途殊归 (1)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对达达主义者来说,虚无主义成为了其行为原则,为虚无而虚无。他们常常用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来表白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不管帕斯卡尔说这句话是何时何地何种背景何种目的,也许他想表达的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意思,但是断章取义地看,这句话充满了对历史、对世界、对他人的无视。 (2)超现实主义者的虚无主义态度则不同,不再是为虚无而虚无。 虽然本身为一场对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但在这场反叛中,超现实主义者们提出了创作源泉、创作方法、创作目的等问题,更是涉及到了对人类本身意义的探寻之类的哲学问题,即是说在认识到原有的无意义基础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了对新意义的探索。他们也自称他们进行的是一场“精神革命”。革命显然要破坏,而破坏之后还有重建。旧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种新的理想来代替。超现实主义就是他们在探索道路上的尝试。(3)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 他们宣称:艺术伤口应像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人类不应该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因此,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这样的愤世嫉俗在最初阶段,即欧洲备受战火煎熬的时候很容易受到救世主一般的热烈追捧。每天都有人无奈地被毁灭,也许连墓碑都不能留下。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发现达达主义者的作品很贴切地表达了自己歇斯底里的无奈感。这在特定时期很能满足人们的胃口,但伴随着战争结束,人类的疯狂行为也暂告一段落,随之人们开始寻求新的思想以取代已经被摧毁的旧信念。这样“破坏一切”的行为准则开始慢慢失去市场。达达主义本身的“破坏”也开始破坏到无法破坏,为破坏而破坏。传统艺术品通常要传递一些必要的、暗示性的、潜在的信息,而达达者的创作则追求“无意义”的境界。达达主义成功地摧毁了理性主义,对于达达主义作品的解读完全取决于读者自己的品味,不负责任地拒绝告知接下来该如何。

(范)论超现实主义风格及对现代时装设计的影响

论超现实主义风格及对现代时装设计的影响 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时装风格虽然距今已近90年,但其设计内涵、风格特征依然影响着当今时装设计师及其作品,世纪前后在许多时装设计中可以发现超现实主义的影子,在08年春夏时装T台上超现实主义风格更是大行其道,因此探究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来龙去脉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试图就超现实主义风格产生背景、款式风格、流行演变作深入分析,理清其创作特点和手法,启迪今后设计思路。 超现实主义风格产生背景 超现实主义发源于20世纪初期,由达达主义衍生而出,20至30年代盛行于欧洲。在理论上,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发起者是两位法国作家,布列顿和阿波利奈尔。超现实一词是诗人阿波利奈尔首用的。原是哲学上的术语,最初称为“超自然主义”,后来才用于绘画上。1900年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发表著名的论著《梦的解析》,拓展了人类思维意识领域。受弗洛伊德理论影响,众多文学家艺术家开始探讨无意识绘画,创作神秘诗歌,展现梦中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了在文艺及其他文化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1917年阿波利奈儿发表了自传体小说《断头诗人》,1924年布列东在巴黎两次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其影响波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不同领域,至此超现实主义运动全面展开。 超现实主义理论 超现实主义是基于现实主义而产生的。在文学艺术范畴,现实主义是对生活的表现和反映,其特征是真实、客观的再现。而超现实主义则与此相反,其基础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下意识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的学说认为;人们的真正思想和真正面目是隐藏在潜意识及梦里的,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就必须先了解他的梦。超现实主义核心是脱离现实世界,回到原始状态,

什么是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 摘要 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现实。 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法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林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 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 产生背景 超现实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在文艺及其他文化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其影响波及欧美其他国家。它的内容不仅限于文学,也涉及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它提出了创作源泉、创作方法、创作目的等问题,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社会问题。超现实主义者自称他们进行的是一场“精神革命”。 运动是由一群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青年发起的,他们目睹战争的荒谬与破坏,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的理想、文化、道德产生怀疑。旧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种新的理想来代替。超现实主义就是他们在探索道路上的尝试。 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出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对现实的恐惧心理和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参加超现实主义集团的作家有布洛东、苏波、查拉,画家阿尔普、马松等等。属于这一流派中的有些作家,如路易·阿拉贡、保罗·艾吕雅等,由于受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积极影响,后来转向进步的文艺阵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超现实主义在美国风行一时,出现了所谓“新超现实主义”流派,成为帝国主义御用的宣传工具。 超现实主义的文学作用甚多。1921年,布洛东和苏波合著的《磁场》,是超现实主义第一部实验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无意识书写和自动的写作的问题。但典型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则产生在1924年之后,如布洛东的小说《可溶解的鱼》1924)和《娜嘉》(1928)是超实现主义的代表作。阿拉贡在1926年发表的散文集《巴黎的农民》,艾吕雅的诗集《痛苦的都会》、《生活的内幕》均属超现实主义之作。 超现实主义-文学渊源 1、上溯到18世纪英国哥特式小说 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哥特式小说的主人公通过想象出来的事物获取了生活中的精华,并

浅谈“达达主义”的精神实质

杜尚的表态 ——浅谈“达达主义”的精神实质 欧洲的达达主义艺术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那个被战争的血雨腥风笼罩的丑陋可怖的时代,任何严肃化、郑重化的艺术行为都会显得与时事格格不入,冷血、没心没肺。这导致一部分艺术家认为应当“参与者无论做什么,说什么,唱什么都行,但绝不给这个耻辱的时代表示一丁点儿的尊敬”。正是对艺术、对世界的怀疑、憎恶与鄙视让达达们产生这样一种精神:反对一切社会规则。反对逻辑,尊重偶然;反对权威,尊重权威之外的随便什么。 除了政治化的“柏林达达”,欧洲达达们——例如泰赞拉与巴拉的“达达之夜”——都是自认为看穿了人类的一本正经、自以为是的愚蠢,并对之加以嘲笑戏谑。然而,被公认为达达艺术代表人物,在达达中占有“教父”般地位的杜尚却拒绝承认自己是这样的“达达”。而笔者认为真正的达达主义精神实质是杜尚的“达达”而非达达们的“达达”——因为只有杜尚对于艺术“大悟”了,“舍得”了,并且没有像其他达达一样最终背叛自己坚持的精神原则,去享受艺术带来的好处并“尊重”了艺术;只有杜尚终其一生对艺术的虚伪和造作给予抵制,并超脱于艺术的这种伪价值。而“杜尚的达达”的精神实质就是让艺术等于生活,让艺术回归它平常且自然而然的实质。 20多岁的杜尚便学习掌握了当时流行的野兽派、立体派,并在1913年以《下楼的裸女》一举成名。而他拒绝被定义为包括达达主义在内的一切艺术主义:“我不想把自己锁定在任何位置上。我的位置就是不具备位置,不过,这一点是不能拿出来谈的,你一旦张嘴谈论,你就把这个状态破坏了。”(私以为这是杜尚很不杜尚的一句话:若真看透,这种状态被定义了又何妨?我认为他是有些狭隘地以为自己处在玄妙的状态而不能被“世俗”地具象化了。)不仅如此,他还拒绝参与任何达达活动:“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生活此生我不会再考虑了……我打算从艺术中出局是永久性的……你得知道,我一直在试图渐渐减少行动。”因此虽然他之后仍在继续创作艺术,但都是为了随自己的兴,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将之定义为“艺术”。之后的人们大力赞扬他当年的这些无心之作、游戏之作、试验之作、反叛之作,把它们看做艺术史上的大事件,但这些都完全不是杜尚的所求——因为杜尚并无所求。他想获得无牵无挂、自由自在,不为艺术所牵绊、更不必说被志向、目标这些心灵的枷锁。他追求的是在思想上真正的自由,以进入真正的创作状态——私以为他并不是完全与艺术划清界限,而是在探求一种真正与艺术浑然天成的大境界。而杜尚对艺术的嘲弄、“调戏”并不是为了戏弄而戏弄,他是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理念:一切都可以成艺术,生活都可以是艺术,当然艺术也可以是生活。当然,这是他自己意识到而自然而然表达出来的,并不是为了表达给别人看的。恰如老子所言“上士闻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美国英雄漫画崇尚这样一种思想“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一度以此为艺术创造者应该追求的境界。然而杜尚的理念似乎与之完全背离——对于使命,他如对名声一样躲避。他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他的艺术成就也是成于他的“不搞艺术”。在艺术史上,杜尚就像一位“富而独善其身”的隐士——但他绝不会承认他是“富”的,因为他认为这一切再自然不过了。波普艺术家约翰逊在悼念杜尚过世时说“艺术的群体分明可以感受到杜尚的在场和缺席,他该变了艺术界的处境。”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德库宁说:“有一种一个人从事的运动,那便是杜尚,对我而言,这是个真正的现代运动,因为它预示了每个艺术家觉得

浅谈现代玻璃艺术中的超现实主义表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917566339.html, 浅谈现代玻璃艺术中的超现实主义表现 作者:黄汉松 来源:《设计》2012年第02期 摘要:当读者在品读一件玻璃艺术品时,几乎都会无意识地说出神秘、诗意、梦幻等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审美现象,根源在何处呢?直到—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超现实主义艺术的著作才发现:现代玻璃艺术的美学特征与超现实主义艺术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现代玻璃艺术中,玻璃材质的物性所显现出诗意言说的隐喻,与超现实主义符号言说的隐喻产生共鸣。因此,文章旨在浅谈现代玻璃艺术中的超现实主义表现。 关键词:现代玻璃艺术超现实主义梦幻诗意隐喻 一、现代玻璃艺术的超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 现代玻璃艺术在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走向多元化,出现各种风格和流派的倾向,然而,它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最为深刻,另外加上玻璃材质的特殊物性等因素,因此,在现代玻璃艺术中出现了显著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超现实主义玻璃艺术经历了自发期(如中世纪彩绘玻璃,虽然它的本意是为宗教服务)、个人喜好期、自觉期(20世纪60年代国际工作室玻璃艺术运动至今)。 二、超现实主义在现代玻璃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超现实主义在现代玻璃艺术中往往通过符号的隐喻形式,即运用时空重构、生命体重塑、符号重构等方式,营造一个神秘、怪诞离奇、非现实的梦幻世界,表现人的深层精神世界,满足内心本能的欲望。它具有符号梦幻性、具象性和神秘诗意性的美学特征。 三、超现实主义的玻璃艺术的代表人物作品分析 (一)史丹尼斯拉夫李宾斯基(StanslavLibensky) 李宾斯基是一位典型的捷克玻璃艺术大师,同时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玻璃艺术家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把玻璃作为表达艺术观念的媒介,以另外一种方式来演绎玻璃艺术。他采用铸造和切割技术,开始挖掘玻璃表面及内部的光学特性。在造型上有意地安排一些孔洞、缝隙,让光线穿透,并赋予特殊的含义。如拱形系列中的《门》、三角形系列《金字塔的绿色眼睛》等作品,其中《门》拱门优美的弧度,中间开口的一线天及左右两边分开的尺度感,营造了一种诗意空间,而面积和体积、斜面与直面的协调比例则达到了几何形而上美学的标准。形而上画家基里柯说过:“一个弧中,仍然有东西是不完全的,必须而且可以去完成一一这就形成预感。由于这个原因,即使一个环也总象征某些超道德或不道德的东西。这个想法替我解释了一般的门廊和拱门总给我的一种明显的形而上之感。”又说,“超越现实的象征通常可以在几何形象中看到。例如,三角不但在古代,就是在今天也仍然当作一种神秘且魔幻般的

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瞧法以及 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瞧法以及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波普艺术就是流行艺术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L、阿洛维酌定。她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就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艺术家就是R、汉密尔顿。1956年,她在首届“这就是明天”的个人展览会上陈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网球运动员的拼集作品。这幅作品成了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E、保罗齐、J、蒂尔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琼斯。 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

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美国波普艺术家声称她们所从事的大众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与印第安人的艺术类似,就是美国文化传统的延续与发展,1965年在密尔沃基艺术中心举办的一次波普艺术展览即以“波普艺术与美国传统”为题。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就是:J、约翰斯与R、劳申伯格,影响最大的艺术家就是:A、沃霍尔、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奥尔登伯格、T、韦塞尔曼、J、罗森奎斯特与雕塑家G、西格尔。 集合艺术与偶发艺术一般也认为就是波普艺术的两个支系。 在波普艺术中,最有影响与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就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7—1986)。她就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与主要倡导者。1962年她因展出汤罐与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她的绘画图式几乎千篇一律。她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她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因素。她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对于她的作品,哈罗德·罗森伯格曾经戏谑地说:“麻木重复着的坎贝尔汤罐组成的柱子,就像一个说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话。”她偏爱重复与复制。“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她解释说:“我想这也就是反复做同一件事吧。”对于她来说,没有“原作”可言,她的作品全就是复制品,她就就是要用无数的复制品来取代原作的地位。她有意地在画中消除个性与感情的色彩,不动声色地把再平凡不过的形象罗列出来。她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想成为

水彩画流派研究论文

《水彩画流派研究》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水彩画流派的研究 学院艺术学院 专业美术学 学生姓名高占国 学号 S101068 指导教师米征 2011年07月20日

浅谈水彩画流派的研究 专业:水彩画 学生:高占国学号:S101068 指导教师:米征 摘要:新时期中国水彩画各种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出现,标志着当代水彩画由客观写实转向主观抒发,水彩画这一古老又年轻的画种,在从过去走向未来的现代化的道路上将获得更加自由和丰富的遐想空间。 关键词:水彩画艺术风格流派创作 水彩画的现代艺术语言、风格流派 中国水彩画和其他画种一样,由于使用的绘画语言不同,产生出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作品。现代的文化背景产生了现代艺术。现代艺术显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德国思想家黑格尔说:“风格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显出他的个性特点。”诸多风格相近、审美志趣相似的艺术家结成群体,是谓流派。 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产生,与它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息息相关。伴随工业文明兴起和人文意识的回归,绘画冲破传统樊篱,出现了野兽派、立体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前卫画风,其中包括部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风格。西方现代派绘画传人中国时,被泛称为“新画派”,以区别于传统写实绘画。“新画派”对中国现代美术产生深远而巨大影响。在上世纪前半期,中国艺术教育界出现两个中心:以中央大学艺术系和苏州美专为代表.倾向于古典写实主义;而以杭州艺专(中国美院前身)和上海艺专为代表,取向现代派艺术。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文化领中国水彩画创作的现代性诠释域的开放,西方现代绘画成为中国艺术家更新艺术观念、改变艺术风格的重要借鉴对象。以吴冠中为代表的一些画家从观念到绘画实践,掀起了整体性的现代艺术浪潮,表现、抽象、象征成为新的艺术取向。这些艺术家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争取文化自由。上海的画家群体开始实践“后现代”艺术。到九十年代,写意与表现成为一些画家的整体性文化诉求,从艺术观念贯通到生活情趣和品味,出现对现实生活的批判性疏离,以反讽为构思基础的作品广泛流行,对一代中国人生存方式的质疑已在现代绘画主题中有所体现。这些艺术现象的背后,是个人对社会压力的无力、无奈和无助。艺术家确实感受到这种压力和流行观念共同构成的无形桎梏而心有未甘。观念的暖昧和形式的折衷性质,使中国的现代绘画和前苏联反体制绘画、拉美社会批判绘画有所区别。 一风格不同的水彩画创作流派 方兴未艾的中国水彩画创作在风格流派上出现了竞芳斗妍的局面。有些研究者将今天的中国水彩画创作归结为四种类型:写实型、写意型、装饰型和抽象型。“写实型水彩是通过透视、解剖、光影等原理实现的,强调的是科学法则,写意型水彩是通过游动空间、随形赋

超现实主义在现代绘画中的绵延1

超现实主义在当代绘画中的绵延 摘要 超现实主义是纯粹的精神自动主义,意在运用这种自由主义,以口头或文字或绘画或其它任何方式去表达真正的思想过程,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追求梦于现实的统一。 关键词 自由主义梦境幻觉潜意识白日梦下意识 前言 超现实主义继达达主义之后源于达达主义,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现实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 一简述超现实主义的来源和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超现实主义的来源 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在欧洲盛行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早开始在法国,它的内容不仅限于文学也涉及美术,而且美术在随后的发展中影响远远超出了文学,不仅发展成为全面而深刻的美术革命,甚至影响到几乎艺术的各个领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群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青年他们目睹战争的荒谬与破坏,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的理想、文化、道德产生怀疑。旧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种新的理想来代替。超现实主义就是他们在探索道路上的尝试。它反应的是一战后欧洲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对现实的恐惧心理和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于是在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情感,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它表达出来。这种事件往往成为历史的契机也符合历史的选择规律。而达达主义作为一个运动在1922年的巴黎达达之后就已经结束了,这与达达自己的信仰是一致的,即“真正的达达主义者是反对达达的”达达的破坏最终也破坏了自己。但是达达对无意识潜意识自动主义的赞美却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被继承下来。这些达达主义者在超现实主义的旗帜下重新聚集起来从而组成浩浩荡荡的超现实主义大军,进行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的探索。超现实主义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不过,如果因此所把达达派精神与超现实主义的本质视为同一,则是一大谬误。达达虽成为超现实派诞生的温床,但超现实派多少还是承受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及象征主义的遗产,另外还吸收了新的要素。(1引文来自《美术概念100问》四川美术出版社《超现实主义的诞生》) (二)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 法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亨利·柏格森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只需注意对象的流变所引起的主观感受,并着意用自己的作品去表现这些感受,其他一切都可以置之不顾。只有这种绝对超然的审美态度才能带来真正的艺术。直觉主义是柏格森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其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反科学的,在思想上企求打破心物二元的宇宙观,建立一元化的行而上学。(2引文来自百度文库刘老师政治学园读书笔记:《柏格森和他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领域,认为人的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往往被社会道德法律风俗所制约,受到压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