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医院X射线诊断工作场所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书

某医院X射线诊断工作场所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书

某医院X射线诊断工作场所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书
某医院X射线诊断工作场所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书

某医院X 射线诊断工作场所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书

文章栏目:放射职业卫生来源:职业卫生网浏览次数:918 评论:0 顶:0 踩:

1.概述

1.1建设项目名称和地址

1.2建设性质

1.3工程规模和人员结构

该新建项目位南通市通州区某人民医院病房大楼东侧,拟建设五层门急诊大楼,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800万元。门急诊大楼位于老院区东侧,为地上4层,地下1层。拟建项目放射科位于门急诊大楼底层东北角一块相对独立区域,设有4个X射线机房,其中1个CT机房、1个DR机房、1个胃肠透视室、1个备用摄片室。CT室和DR机房面积各58.5平方米,其中X射线室使用面积35平方米;胃肠透视室和备用机房面积为39平方米,X射线室使用面积29平方米。

放射工作场所的射线装置主要是将现有医用诊断X线机移入使用,放射科现有X线机基本情况见下表。

1.4评价范围

本报告书评价范围涉及《南通市通州区第八人民医院新建门急诊大楼工程初步设计》中拟建的放射诊断工作场所,内容包括射线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辐射危害因素,并可能对人员及周围环境的电离辐射影响进行专项评价。

1.5编制依据(略)

1.6评价目标

1.6.1防护设计原则

1.6.1.1对于符合正当化的放射工作实践,以放射防护最优化为原则,使各类人员的受照剂量不仅低于规定的限值,而且控制到可以合理做到的尽可能低的辐射水平。这一考虑包括了正常运行、维修以及应急状态,也包括了具有一定概率的导致重大照射的潜在照射的情况。1.6.1.2在防护设计时,充分考虑辐射防护的发展(如GB18871-2002、ICRP60、IAEA115以及国家基本放射防护标准,已把剂量当量限值降低),也考虑到公众对辐射的心理因素,还为防护设计与施工保守地留有二倍安全系数。

1.6.2剂量限值

1.6.

2.1工作人员剂量的年限值(略)

1.6.3评价目标:

1.6.3.1在考虑了最优化原则后,屏蔽设计时,年剂量目标值应不高于下列值:

职业放射工作人员:2 mSv/a

公众成员:0.1 mSv/a

1.6.3.2按防护设计原则和年剂量目标值,导出剂量率目标值定为:射线装置工作时,距屏蔽室墙外壁30cm处的辐射当量剂量率不大于

2.5μSv/h。对于从事医用X射线诊断的职业放射工作人员,即使居留因子为1,按年照射时间500小时(每年250天,每天2小时)计算,年累积剂量仅为1.25mSv/a,低于年剂量目标值,并低于年有效剂量限值的1/10;对于公众成员,居留因子为1/16时,年累积剂量为0.078 mSv/a,低于年剂量目标值,并低于年有效剂量限值的1/10。

2.场址和对公众的影响

2.1场址环境

2.1.1该新建项目位于南通市某人民医院内,病房大楼东侧,南临平刘公路,西面是医院内病房大楼,东面是农村马路距民房20米远、北面是河道。拟建设门急诊大楼,规划建设面积4000平方米,楼长46米,宽41米。地上4层,地下1层,集门诊、急救、医技工作场所于一体。医院在底层东北侧一端设置放射工作场所,放射工作场所为一块相对独立区域。

2.1.2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块原为平东村村部和部分居民楼区。无其它放射性污染源,所在地区环境辐射水平目前趋于通州区环境放射性本底背景值水平(2-8)×10-2μGy.h-1。

2.2对公众的辐射影响

放射工作场所的X射线机房周边区域,如更衣室、办公室、走廊、庭院及毗邻道路等有人员活动的区域为放射防护主要目标,如屏蔽防护措施得当,其电离辐射水平将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3-2002)和《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IAEA安全丛书NO.115,1997年)规定的公众剂量限值和本屏蔽设计的年剂量目标值。

3.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3.1辐射源项分析

3.2辐射危害因素分析

3.3可能产生的放射性危害

(1)放射性皮肤损伤

(2)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性白内障

(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4.拟采取放射防护设施

4.1选址

放射工作场所位于门急诊大楼底层东北侧一端,为一块独立区域。

4.2机房布局

该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根据医院放射科规模的大小和X射线机房的多少,采用全分隔式布局。将放射科分为内、中、外三层。内层是X射线工作人员业务活动通道和操作室;中层是各种X射线检查室;外层是患者候诊走廊。各层之间有不同形式的防护门相通。

4.3建筑设计

放射工作场所要求每一间X射线机房使用面积均大于24平方米。CT和DR机房使用面积约35平方米,胃肠室和备用机房使用面积约29平方米,层高为3米,机房X射线机主照射方向和其他方位的墙体厚度为370mm的粘土砖墙(1.6g/cm-3),内外水泥粉刷,相当于3个铅当量防护。上下楼板为15cm厚混凝土浇注体防护层,CT室上下楼板要达到相当于3个铅当量防护,可为25cm厚混凝土浇注体或15cm厚混凝土浇注体再加其它防护;门窗为专业厂家制造的相当2mm厚铅板防护层(其中CT室大门为推拉式的,内衬3mm厚铅板防护层);观察窗用20mm厚普通铅玻璃相当于3个铅当量。

4.4分区管理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规定,CT机房、DR机房摄

影片机房和透视机房应设为控制区进行管理,机房控制室及走廊应设为监督区进行管理。

4.5通风设施

根据《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的规定,机房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可采取开窗或安装换气扇方式,在机房大防护门对侧墙高2.5m以上设置排风扇并应有所在墙壁相同的防护厚度。工作期间,机房每小时换气2-3次为宜。

4.6警告标志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和《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 的规定,在四个机房门外应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并安设醒目的工作指示灯。

4.7屏蔽设计

X射线机的核心部分是X射线管,X射线管是装在屏蔽套中的,屏蔽套上留有可供有用线束通过的窗口,即主照射方向,对无用而有害的X射线,出厂时即有足够的屏蔽,泄漏量不超过相应的标准。

机房的屏蔽利用计算模式和项目提供的数据计算相应透射系数B,利用B值即可通过透射曲线得出相应的材料所需厚度。将其与项目提供的屏蔽厚度进行比较,评价项目防护规划是否满足要求。射线照射的防护墙为主屏蔽墙,其余墙壁及屋顶为次屏蔽墙。

计算模式初级射线屏蔽计算B≤HR2/WUT

次级射线屏蔽计算η≤6×104HR2I/WT

式中:W—周工作负荷U—利用因子T—居留因子

H—每周剂量控制参考值R—参考点与放射源的距离

B—透射系数η—透射比

H—周屏蔽设计目标值(工作人员取0.04mSv/Week,公众取0.002 mSv/Week)

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普通机房机房计算因子和屏蔽厚度计算值

表2 CT机房机房计算因子和屏蔽厚度计算值

*螺旋CT的X射线管要做360度旋转运动,U利用因子为1/4,北墙处U为1/16。

表3 DR机房机房计算因子和屏蔽厚度计算值

根据计算机房防护所需最大屏蔽厚度均低于项目设计屏蔽厚度。因此,该设计满足防护要求。

4.8防放射性污染

本项目使用射线装置,断电后即没有射线产生,不产生放射性污染。

4.9个人防护用具

医院制定了个人防护用具的配备计划,计划配置铅眼镜、铅围脖和铅防护服。

根据《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的规定,机房应配备受检者的各种辅助防护用品,以及固定特殊受检者的各种用品。

4.10三废处理

本项目使用射线装置,不产生放射性三废。

5.放射防护监测

5.1个人剂量监测

根据《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个人剂量管理的要求,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佩戴外照射个人剂量计,并按本单位制定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办法,定期进行个人剂量监测,个人剂量监测的实施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检测机构负责。所用热释光剂量计为LiF(Mg.Cu.P)元件,须经过计量部门刻度。个人剂量监测频度为三个月1次,由监测单位出具个人剂量检测报告,遇有事故情况随时送检,受检单位应认真做好剂量片计的收发和佩戴工作,并将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登记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上。

被监测人员应包括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工作相关人员。同时建立这些人员的个人剂量档案,

进行档案化管理,及时登记剂量监测数据,数据应完整,对每个人员的年累积剂量进行评估,并对个人剂量档案妥善保管,保管时间应不少于脱离放射工作后的20年。

遇到较高水平的局部照射时,应佩戴附加剂量计。有可能造成体内污染时,应进行内照射剂量监测。

5.2工作场所监测

根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46号令)的规定,放射工作场所应进行定期的放射防护监测。

医用诊断X射线机新安装后,应对X射线机防护性能进行全面检测,并对X射线机机房防护设施的辐射安全进行测试,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正常使用中的X射线机,每年应进行一次X射线机主要防护性能检测的监测,以及机房防护设施检查测试。包括X射线源组件泄漏辐射的检测、有用线束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的检测、立位和卧位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空气比释动能率的检测,以及机房周围工作场所的透射和泄漏剂量检测,如控制室、防护门缝、窗外,四壁墙外、顶棚上等处,使用合格的X射线剂量仪对以上各处进行剂量检测,重点检测可能发生射线泄漏的地方,并记录检测数据。检测方法参照《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GBZ138-2002)的要求。

使用单位应对工作场所监测数据进行管理,妥善保管,并观察监测数据的变化,发现防护薄弱环节。使用单位应配备必要的质量控制检测仪器,仪器须经检定合格,并按规定进行质量保证管理。

5.3场所外的环境监测

定期对X射线机房周围环境辐射安全进行检测,一般每年一次,监测范围和监测点的布置应包括机房周围公众经常活动的场所,如候诊走廊、毗邻公用房间、护墙外道路等。应重点监测有人员长期驻留的场所。

以上所有监测数据均应认真记录,建立档案。在记录监测结果时,应同时记录监测条件、测量方法和仪器、测量时间和测量人。定期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放射卫生防护和监测措施的建议。

6.辐射危害评价

辐射危害评价暨X射线机房屏蔽厚度的核实,医院放射科已有X射线机中,最大工作管电压为130KV、工作管电流为500mA。选取工作管电压为130KV的CT机和100KV的X射线机分别作为CT室和普通放射的代表性辐射污染源。X射线机在工作状态下对人员及环境的辐射影响主要是X射线通过墙体的透射和门窗的漏射。X射线的基本防护原则是减少照射时间,加长与X射线源的距离及进行适当的屏蔽。

6.1有用线束屏蔽厚度的核实

a.普通X射线机房普通X射线机机房墙体厚度设计为370mm的粘土砖墙,内外水泥粉刷(相当于3mm厚铅板防护层),普通机房工作空间为5.75×5.20m2,预测计算点取墙外0.3m。参考点设于距离X射线机R=3m处,考虑公众,居留因子T=1/16,使用因子U=1,周工作负荷W=1.0×103mA·min,实际工作中周工作负荷达不到这么高。查比透射量B曲线,得100KV的宽束X射线的B=2.0×10-4mGym2/mA·min。由于X射线的品质因子为1,每1Gy 的吸收剂量对人体的生物效应等效于1Sv的有效剂量当量。参考点的周剂量当量Hw=BWUTR-2=1.38μSv。则公众年剂量当量为0.07mSv,低于公众年剂量目标值0.1mSv;导出剂量率为0.14μSv/h,低于导出剂量率目标值。

考虑X射线工作人员,设到工作人员距离X射线机3m,居留因子T=1,使用因子U=1/4,则参考点的周剂量当量Hw=BWUTR-2=5.52μSv。则工作人员年剂量当量为0.28mSv,低于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目标值2mSv;导出剂量率为0.55μSv/h,低于导出剂量率目标值。因此,主防护墙厚度设计能满足屏蔽防护的需要。

b.螺旋CT机房CT机主照射方向的墙体厚度设计为3mm厚铅板防护层,铅密度为

11.35g/cm3,CT机房工作空间为6.5×5.4m2,预测计算点取墙外0.3m。参考点设于距离X 射线机R=3m处,考虑公众,居留因子T=1/16,使用因子U=1/4,周工作负荷W=1.0×103mA·min。查比透射量B曲线,得150KV的宽束X射线的B=1.0×10-3mGy m2/mA·min。由于X射线的品质因子为1,每1Gy的吸收剂量对人体的生物效应等效于1Sv的有效剂量当量。参考点的周剂量当量Hw=BWUTR-2=1.74μSv。则公众年剂量当量为0.09mSv,低于公众年剂量目标值0.1mSv;导出剂量率为0.17μSv/h,低于导出剂量率目标值。考虑X射线工作人员,设工作人员距离X射线机4m,居留因子T=1,使用因子U=1/4,则参考点的周剂量当量Hw=BWUTR-2=15.6μSv。则工作人员年剂量当量为0.81mSv,低于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目标值;导出剂量率为1.6μSv/h,低于导出剂量率目标值。因此主防护墙厚度设计能满足屏蔽防护的需要。

6.2漏射线、散射线屏蔽厚度的核实

侧墙(副防护墙)厚度设计为370mm的粘土砖墙(1.6 g/cm3),内外水泥粉刷,相当于3mm厚铅板防护层。根据GBZ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医用诊断X射线机距源点1m处的泄漏辐射剂量限值为1.0mGy/h。铅对150KV的宽束X射线的TVT值为0.96mm,设参考点距源点4m,当居留因子为1时,经3mm厚铅板防护层的屏蔽衰减,根据公式NTVT=lgWLT/R2Hw,参考点处的泄漏辐射剂量率为0.08μSv/h,年剂量当量为0.04 mSv。当假设X射线焦点与受检者距离为1m,受检者体表照射面积为400平方厘米,考虑90°散射,散射因子取0.002,则散射线所致周剂量为0.125μSv,工作人员年剂量当量为6.25μSv,导出剂量率为0.0125μSv/h。

因此,由漏射线和散射线共同作用所致剂量率为0.093μSv/h,低于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导出剂量率目标控制值(2.5μSv/h),年剂量当量为0.04mSv,也低于工作人员年剂量目标控制值;若考虑公众,取居留因子为1/16,则公众年剂量当量为0.003mSv,也低于公众年剂量目标控制值(0.1mSv)。

所以,侧墙(副防护墙)厚度设计能满足屏蔽防护的需要

6.3顶棚屏蔽厚度的核实

a.普通X射线机房顶棚设计为15cm厚现浇混凝土(2.35 g/cm3),对应铅当量为2.0mm相当于2mm铅当量。普通机房的X线主方向一般为向下和水平方向,很少对上,故顶棚有2mm 铅当量防护,符合GBZ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因此,顶棚屏蔽设计符合防护的要求。

b.螺旋CT机房CT室上下楼板设计要达到相当于3个铅当量防护,可为25cm厚混凝土浇注体或15cm厚混凝土浇注体再加其它防护(内嵌1mm厚铅板)的复合防护层。对于螺旋CT 顶棚设计也是考虑为主照射方向,其对应铅当量为3mm,屏蔽厚度的核实同6.1b,故其防护厚度设计能满足防护的需要。

7.放射防护管理

7.1单位安全防护自主管理:必须成立放射防护安全管理机构,由单位负责人担任组长,有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任组员,人员各有分工,职责明确。医院成立了放射防护管理小组,负责全院放射防护管理工作。

南通市某人民医院放射防护管理小组:

医院应该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分工,以便在工作中更好地开展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医院负责放射诊疗工作的质量保证和安全防护专(兼)职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应包括:组织制定并落实放射诊疗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测监测和检查;组织本机构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接受专业技术的放射防护知识及有关规定的培训和健康检查;制定放射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记录本机构发生的放射事件并及时报告卫

生行政部门。

依据国家有关法规要求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安全防护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包括:

(1)放射防护管理组织与职责;

(2)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办法;

(3)场所和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剂量监测办法;

(4)放射性事故管理和应急处理方案;

(5)放射防护安全操作规程;

(6)意外事件应急与处置规程;

(7)受检者放射防护管理规定。

另外,还应建立相关档案,并妥善保管,包括射线装置和防护设施技术档案、个人剂量与健康检查档案放射防护监测评价和放射事故档案、辐射检测仪器档案等。

7.2放射工作人员的管理

工作前,应先明确放射性工作岗位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必须经过就业前体检,检查结果须符合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标准的要求,体检合格者方允许参加放射性工作,今后还须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工作人员还需定期参加放射卫生法规教育和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才能取得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证明,才能上岗;放射工作人员应接受每叁个月一次的个人剂量监测。

8.结论与建议

8.1结论

(1)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规定,评价机构针对建设项目工作场所中存在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GBZ/T181-2006,认为南通市某人民医院新建门急诊大楼工程中放射诊断工作场所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

(2)南通市某人民医院新建门急诊大楼工程中放射诊断工作场所内部新建CT机房、DR机房、胃肠透视和备用摄片机房选址可行,医院放射科采用全分隔式布局,将放射科分为内、中、外三层。内层是X射线工作人员业务活动通道和操作室;中层是各种X射线检查室;外层是患者候诊走廊。各层之间有不同形式的防护门相通。这种布局将工作人员走廊与患者走廊分隔,将X射线机房与操作室分隔,符合机房布局应遵循的安全、方便、卫生的原则。布局合理,面积设置符合《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的规定、《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GBZ/T180-2006。

(3)南通市某人民医院新建门急诊大楼工程中放射诊断工作场所新建CT机房、DR 机房、胃肠透视和备用摄片机房防护设计符合《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的规定。

(4)预计机房建成后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年有效剂量均小于年剂量约束值。

(5)医院已建立了放射防护管理组织,制定了部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防护用具配置计划。

8.2建议

(1)各医用诊断X射线机机房应严格根据所使用的X射线机最大管电压和有效工作负荷及拟使用屏蔽材料进行屏蔽防护设计,保证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受照剂量低于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防护安全的要求。

(2)有用线束朝向的墙壁应有至少3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其他侧墙应有2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天棚、地板应视为相应侧墙考虑,但CT室上下楼板应视为有用线主束朝向的墙壁考虑,故要有3个铅当量防护,折算成混凝土25cm厚;机房的门、窗必须避开有用线束方向,并有其所在墙壁相同的防护厚度,但CT室的外防护门应为3mm铅当量防护。

(3)机房门外应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指示灯。

(4)机房大门为推拉式,机房门必须与门洞每边有10cm宽度重叠,机房内门必须与衬铅门框有一定宽度的搭接重叠,与墙体间距小于1cm,防止X射线泄漏。

(5)落实放射防护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配备相应个人防护用具和受检者防护设备。

(6)非职业工作人员办公、病人及公众候诊、休息场所尽可能远离X射线机房。

(7)认真贯彻卫生部第46号令,加强放射诊断的质量控制工作,保证质量和病人的健康安全。应使用防护性能经放射卫生防护机构检测合格的X射线机,并建立落实放射防护安全制度,项目建成后应定期开展稳定性检测并进行定期的防护监测和个人剂量监测。

(8)在放射工作场所项目建设过程中应确保本意见单中提及的各项防护措施得以落实。

(9)放射工作场所在竣工后须经卫生行政部门和具有资质的放射防护检测机构进行防护控制效果评价验收合格后,领取放射诊疗许可证后方可正式投入运行。版权信息:本文来自职业卫生网:https://www.doczj.com/doc/f914746242.html,/

放射性基本知识及其安全防护

放射性基本知识及其安全防护技术培训班讲义之一 广州瑞发有限公司编制

第一章放射源 §1-1 物质、原子和同位素 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体,大的如宇宙中的星球,小的如肌体的细胞。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物质又是由无数的小颗粒所组成的。这种小颗粒叫做“原子”由几个原子还可以组成较复杂的粒子叫分子。如水,就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化合成一个水分子。无穷多的水分子聚在一起。就是宏观的水。 原子虽然很小,它仍有着复杂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一定数量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在中心,带正电。电子绕着原子核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带负电。整个原子的正负电荷相等,是中性的。原子核内部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简单地讲,原子核是由一定数量的质子和中子组成。中子数比质子数稍多一些。两者数目具有一定的比例。 一个原子所包含的质子数目与中子数目之和,称为该原子的质量数。它也就是原子核的质量数。简单归纳一下: 质子(带正电,数目与电子相等)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数目=质量数-原子序数)电子(质量小,带负电,数目与质子相等,称为原子序 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仅仅取决于核外电子数目,也就是仅仅取决于它的原子序数。我们把原子序数相同的原子称作元素。

有些原子,尽管它们的原子序数相同,可是中子数目不相同,这些原子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原子核有着不同的特性。例如:11H、 2 1H、3 1H,它们就是元素氢的三种同位素。又如: 59CO和60CO是元素钴的两种同位素。 235U和238U是元素铀的两种同位素 自然界中已发现107种元素,而同位素有4千余种。 原子核里的中子比质子稍多,确切地说,质子数与中子数应有一 个合适的比例(如轻核约为1:1,重核约为1:15)。只有这样的原子核才是稳定的,这种同位素就叫做稳定同位素。如果质子的数目过多或过少,也即中子数目过少或过多。原子核往往是不稳定的,它能够自发地发生变化,同时放出射线和能量。这种原子核就叫做放射性原子核。它组成的原子就叫做放射性同位素,如59CO是稳定同位素,60CO是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分为天然和人工两种。天然的就是自然界中容观存在的。如铀、钍、镭及其子体;以及钾、钙等等。人工的就是通过人为的方法制造的。如利用反应堆或加速器产生的粒子打在原子核上,发生核反应,使原子核内的质子(或中子)数目发生变化。生成放射性同位素,60CO就是把59CO放在反应堆里照射。吸收一个中子后变成的,所以60CO就是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1-2放射性衰变和三种射线 放射性原子核通过自发地变化,放出射线和能量,同时自己变成一个新的原子核。这个过程叫做放射性衰变。

放射防护评价资料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资料(由客户提供) 1.委托书、技术服务协议 2. 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建设单位情况简介、建设项目简介(目的、意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3.建设项目概况(见表1) 4.辐射源装置一般情况(见表2) 5放射防护设施 5.1图纸 (1)医院地理位置图(城市区域位置) (2)医院总平面布置图(需要标出建设项目具体位置) (3)射线装置所长楼层的平面布置图。机房邻近情况(包括前、后、左、右(东南西北方位)、楼上及楼下做何用途(需要同时提供上下两层平面图) (4)辐射屏蔽设计图(平面与剖面设计参数)(标明房间尺寸、单边长度) 5.2防护设施设计说明 (1)屏蔽设计方案(见表3) (2)屏蔽材料 举例:四周墙体采用实心砖加防护涂料,实心砖密度为1.6 5g/㎝3,防护涂料的密度3.0g/㎝3,施工要求墙体之间砂浆饱满,顶棚采用混泥土加防护涂料,混泥土密度不低于2.35 g/㎝3,防护门采用铅版的厚度,观察窗的防护铅当量,通风系统情况包括排风量。警示标志和警示灯情况,(上述材料供参考,按照医院实际情况提供) 6放射事故应急响应 6.1放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包括组织机构、科室或成员职责) 6.2其它相关制度 7辐射防护管理 7.1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 (1)医院放射防护安全管理规定或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科室或成员职责) (2)科室人员岗位职责

(3)机器安全操作规程 (4)凡是安全联锁系统检查制度 (5)装置维护制度 (6)放射防护检测制度(检测的周期、委托机构等)如场所监测制度、个人剂量监测制度等工作人员健康检查制度、培训制度,放射告知制度等) (7)其它相关制度 7.2改扩建项目需提供制度管理执行、归档等材料说明。 7.3职业健康监护管理 (放射工作人员基本信息汇总(见表6)提供复印件 (2)个人剂量监测报告(见表7)提供复印件 (3)职业健康体检报告(2年内或最近一次)若有复检项目请一并提供)提供复印件 (4)提供放射防护培训的证明材料(两年内)复印件 (5)放射工作人员证(复印件) (6)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和个人剂量档案建立情况。 湛江市职业病防治所放射卫生防护科 联系人:钱玉波联系电话:0759— 邮箱:27989 附表: 表1 建设项目概况 表2 射线装置清单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知识(DOC)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知识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原则与措施 (一)放射防护的目的与原则 目的:预防确定性效应,控制随机性效应 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1、放射实践的正当化:又称合理性判断,经过论证(进行代价与利益分析),某种辐射实践的利大于害,就是电离辐射实践正当化原则。 2、放射防护的最优化: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原则,即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净利益。 3、个人剂量限值:不可接受的剂量范围下限,即个人所受照射剂量不应超过规定的相应限值。 在医疗照射来说,就是要在保证疗效或诊断结果的前提下给予最适宜的剂量,选择最佳的条件与最适当的操作技术,把受照剂量减少到最低水平。 (二)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措施 1、严格落实卫生部卫办监督发【2012】148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规范健康体检应用放射检查技术的通知》: ◆不得将放射检查列入儿童及婴幼儿的健康体检项目。 ◆一般每年在健康体检中应用放射检查技术不超过1次。 ◆健康体检应当优先使用普通X线摄影、CR;有条件的的地区,推荐使用DR取代普通X线摄影和CR检查。健康体检不得使用直接荧光屏透视;除非有明确的疾病风险指征(如年龄在50周岁以上并且长期

大量吸烟、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为中高风险等),否则不宜使用CT;不得使用PET、PET/CT、SPECT和SPECT/CT。 ◆医疗机构应当为受检者配备必要的放射防护用品,对非投照部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控制照射野范围,避免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或组织受到直接照射;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X线检查前,应当确定其是否怀孕,不得对孕妇进行腹部或骨盆放射影像检查。检查中除受检者本人外,不得允许其他人员留在机房内,受检者需要扶携或近身护理时,对扶携或护理者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严格遵宁《GB130-2013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机房内布局要合理,应避免有用线束直接照射门、窗和管线口位置;不得堆放与该设备诊断工作无关的杂物;机房应设置动力排风装置,并保持良好的通风。 ◆机房门外应用电离辐射警告标志、放射防护注意事项、醒目的工作状态指示灯,灯箱处应设警示语句;机房门应有闭门装置,且工作状态指示灯和与机房相通的门能有效联动。 ◆患者和受检者不应在机房内侯诊;非特殊情况,检查过种中陪检者不应滞留在机房内。 ◆每台X射线设备根据工作内容,现场应配备不少于表4基本种类要求的工作人员、患者和受检者防护用品与辅助防护设备,其数量应满足开展工作需要,对陪检者应至少配备防护衣;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的铅当量不应低于0.25mmPb;应为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检查,配备有保护相应组织和器官的防护用品,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的

2013年放射防护领导小组及相应制度

目录 一、关于成立放射诊疗安全与防护管理领导小组的通知 二、医院放射诊疗许可证管理制度 三、医院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四、医院放射防护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 五、医院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六、医院受检者放射危害告知与防护制度 七、医院X射线放射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 八、医院移动式床边机操作规程 附:电离辐射危害告知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大剂量调查表 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守则

X X X 医院文件 XX医〔20xx〕xx号 关于成立放射诊疗安全与防护管理领导小组的通知 医院各科室: 为加强医院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经***年***月***日院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我院放射诊疗安全与防护管理领导小组,办事机构设在***科。现将有关决定通知如下: 一、放射诊疗安全与防护管理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xxx(分管院长) 副组长:xxx,xxx(医院医务科、分管科室负责人) 组员:由医院开展放射诊疗的科室负责人或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放射诊疗安全与防护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医院的放射诊疗管理工作及相关工作。 二、***科为医院放射诊疗管理机构,xxx同志为专(兼)职的放射诊疗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本院的放射防护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制定并落实放射诊疗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二)定期组织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测、监测和检查; (三)组织本机构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接受专业技术、放射防护知识及有关规定的培训和健康检查; (四)制定放射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五)记录本机构发生的放射事件并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 三、医院《放射诊疗许可证管理制度》等XX项制度一并发布,请遵照执行。 附件:《XX医院放射诊疗许可证管理制度》等(制度名称) XXX医院 年月日抄送:XX卫生监督所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2016年修订) 一、一般要求 1、X线照片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X线照片标识,左右标志正确,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 3、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与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一致。同一部位不同时间摄片放大比例一致。 4、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二、优质图像标准 1、密度合适 2、层次分明 3、摄影体位标准: 4、照射野大小合适: 被检部位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但不应过多包含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内分泌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长骨应至少包括1个邻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 5、无体外伪影。 6、无运动伪影。 7、特殊检查体位应标注。 8、胶片无污片、划片、粘片、指纹。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 项目评价内容和方法扣分 图像对比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图像,对比欠佳5 图像层次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层次欠分明 5 投照野控制投照野过大或包括不全 5 伪影不影响诊断的伪影,如内衣扣、金属线5 有可能误认为病变的伪影 50 伪影范围较大,掩盖诊断区。50 呼吸伪影或运动伪影5~10 抽查胶片,有污片、划片、粘片 5 图像标识不完整 5 图像重要标识如左右、姓名、性别错误 50 摄影体位不标准15~20 特殊体位无标注,如腹部立位位,水平侧位10 摄影部位错误对照申请单和摄影部位是否一致50 图像放大比例抽查胶片,图像放大比例是否一致5 用片统一,尺寸合理抽查胶片 5 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DR影像质量要求,每份图像为100分,扣完为止。 优:≥90分良:80~89分合格:70~79分不合格:<70分

放射工作人员和受检者防护标准及措施

放射工作人员和受检者防护标准及措施

XX人民医院 XDYY/GL-FS-2014 放射工作人员和受检者防护标准及措施 2014版 2014年1月26日发布 2014年2月1日实施

目录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84) (3) 放射科岗前防护培训 (11) 放射科受检查者的防护原则 (12) X线透视检查时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14) X线检查中对患者的防护 (15) 放射科医生的温馨提示 (16) 受检者须知 (20) 婴幼儿、妊娠期女性X线检查告知书 (21)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84) 1.引言 1.1本标准的宗旨是;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与安全,并提高放射防护措施的效益;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放射工作的发展。 1.2从上述宗旨出发,对电离辐射源的使用必须将其产生的照射给予适当限制,从而防止发生对健康有害的非随机效应,并将随机性损害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 1.3本标准适用范围 1.3.1使用电离辐射源或产生电离辐射的一切实践活动。1.3.2对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接受电离辐射照射需加控制的一切实践活动。 1.4在1.3所列范围内进行与防护有关的设计、监督、管理时,必须遵从以下基本原则。 1.4.1实践的正当化:产生电离辐射照射的任何实践要经过论证,或确认该项实践是值得进行的,其所致的电离辐射危害同社会和个人从中获得的利益相比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拟议中的实践不能带来超过代价(包括健康损害代价和防护费用的代价)的净

利益,就不应当引进该项实践。 1.4.2放射防护最优化:应当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以放射防护最优化为原则,以期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净利益,从而使一切必要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 1.4.3个人剂量的限制:个人所受照射的剂量当量不应超过规定的限值。 1.5凡从事放射工作的单位均应设立专职防护机构或专职人员负责放射防护工作,按有关规定上报防护监测数据或资料,并接受该地区放射卫生防护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1.6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加强安全和放射防护知识的教育,并定期进行考核,使他们自觉遵守有关放射防护的各种标准和规定,有效地进行防护并防止事故的发生。新参加工作的人员要经过放射防护部门的考核,领取合格证后才可以从事放射工作。1.7各省、市、自治区及有关部门,可根据本标准的原则和要求,结合各地区各部门的特点,制订相应的实施办法或实施细则。2.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限值 2.1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是指一年工作期间所受外照射的剂量当量与这一年内摄入放射性核素所产生的待积剂量当量二者的总和,但不包括天然本底照射和医疗照射。 2.2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剂量限制要考虑随机性效应和非随机性效应。同时满足以下两种限值: 2.2.1为了防止有害的非随机效应,任一器官或组织所受的年

放射防护知识宣传栏

放射防护知识宣传栏 1895年伦琴(Roentgen)发现X射线,1896年贝克勒尔(Becqnerel)发现放射性物质铀,开启了原子能和平利用的大门。 半个多世纪以来,以X射线影像诊断为代表的各项放射诊疗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人类防病治病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十年以来,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放射诊疗的应用范围和技术手段也在迅猛发展。同时,放射防护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我院开展的放射诊疗技术包括X射线影像诊断(普放和CT)、介入放射学。 放射源发射出来的射线具有一定的能量,它可以破坏细胞组织,从而对生物体造成伤害。当人受到大量射线照射时,可能会产生诸如头昏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机体损伤,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但当人只受到少量射线照射(例如来自天然本底 辐射的照射)时,一般不会有不适症状发生,也不会伤害身体。 在相同的照射条件下,机体不同,对辐射的反应也不同,即敏感性不同。 1.种系,不同种系的生物对辐射的敏感性差异很大。总的趋势是种 系演化愈高,组织结构愈复杂,辐射敏感性愈高。 2.个体及个体发育过程,即使是同一种系,由于个体的原因,辐射 敏感性也不相同。而同一个体,不同的发展阶段,辐射敏感性也不相同。总的趋势是随着个体的发育过程,辐射敏感性降低,但老年的机体又比成年敏感。

3.不同组织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细胞的辐 射敏感性有很大差异。人体对辐射的高度敏感组织有:淋巴组织、胸腺、骨髓、胃肠上皮、性腺和胚胎组织等;中度敏感组织有:感觉器官、内皮细胞、皮肤上皮、唾液腺和肾、肝、肺的上皮细胞等;轻度敏感组织有: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心脏等;不敏感组织有:肌肉组织、软骨、骨组织和结缔组织等。 1、什么是放射性? 放射性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由一 种叫“原子”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每个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原子核”。大多数物质的原子核是稳定不变的,但有些物质的原子核不稳定,会自发地发生某些变化,这些不稳定原子核在发生变化的同时会发射各种各样的射线,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放射性”。有的放射性 物质在地球诞生时就存在,如铀、钍、镭等,它们叫做天然放射性物质。另一方面,人类出于不同的目的制造了一些具有放射性的物质,这种物质叫人工放射性物质。 2、生活中处处都有放射性 尽管100多年前人们才发现放射性,但放射性从来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放射性可以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吃的食物、喝的水、住的房屋、用的物品、周围的天空大地、山川草木乃至人体本身都含有一定的放射性。人们受到的放射性照射大约有82%来自天然 环境,大约有17%来自医疗诊断,而来自其他活动大约只有1%。3、什么是放射源?

影像科报告诊断质量评价标准

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和质量评价标准 (一)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参照我科《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二)承诺出报告时间: 1、X线平片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2小时;胃肠等特殊造影:当日出片。 2、CT、MR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24小时内(隔日上午9点30分前)。 3、特殊病例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于48小时内发出。 (三)诊断报告质量评价标准 1、良好的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格式符合诊断报告书写规范。要求项目齐全,影像描写如实反映影像学改变,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一致,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术语准确,字迹清析。 2、不符合影像诊断报告要求的:①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矛盾;②书写过于简单;③用语不规范;④病灶主要象征未描述错误;⑤字迹不清。 (四)读片及随访质量控制 1、每工作日读片对疑难病例进行集中讨论,讨论意见及时作出记录。 2、每月及时登记病例随访结果并利用PACS及相关系统统计诊断符合率,结合诊断随访结果每月进行一次随访病例学习,并对重点病例进行讨论,提高医师诊断水平。 读片及报告书写制度 (1)每日集体读片,安排在上午晨会后,由当班医师选出疑难病例和典型病例进行讨论和示教,以便集思广益,提高诊疗质量。 (2)读片应密切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其他必要的检查资料进行充分讨论,遇有疑难问题时,可协同超声、核医学和各有关科室会诊解决。 (3)诊疗报告必须按要求逐项填写,描述和分析应符合规范要求,并作出诊断或提出参考意见。报告医师应签全名,并由主治医师或以上人员负责复审签发。 (4)诊疗报告发出:急诊检查于完成后半小时内出报告(从检查结束到报告时间),普通X线平片2小时内出报告,CT、MR普通检查当日出报告,CT、MR特殊病例及特殊检查48小时内出报告。特殊情况须应向患者说明原因,或与临床相关医师联系。 (5)报告修改由高级职称或高年资主治医师完成,并在PACS系统中留有修改时间及内容。 影像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影像诊断报告是一份重要的临床档案资料,必须认真书写。一份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一. 一般项目: 1.病人姓名、性别、年龄;X线号、门诊号或住院号;申请科室、病室和床位号;检查设备、检查方法、造影剂种类用法和用量、检查部位和位置、照片序号;临床诊断、检查日期和报告日期等均应逐项填写清楚。 二.叙述部分: 1.应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分清主次,按顺序描述异常影像所见。阐明有否临床所疑疾病的表现或征象,如有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部位、形态和大小进行描述,描述应简洁、形象、贴切,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者说明“未见”。如:肺癌的毛刺征;骨、关节病变的死骨、钙化和骨膜反应、关节面及关节间隙等。

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第二部份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应有:对使用的辐射源或进行的实践特性和规模进行描述,根据辐射监测结果和其他调查数据资料评价放射防护设施的有效性和适宜性,评价正常、异常和事故工况下电离辐射对工作人员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影响。 1 概述 1.1 评价目的 1.1.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需要; 1.1.2对建设项目的放射防护设施和防护措施进行评价,预防、控制辐射危害,确定建设项目的放射防护设施和防护措施在控制职业照射和防止潜在照射方面的有效性、适宜性,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1.1.3为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对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提供技术依据。 1.2 评价范围 描述评价的区域范围、防护设施和人员范围。 1.3 内容与方法 1.3.1 内容 简要介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辐射源项,防护设施、防护措施、辐射监测、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健康监护和事故应急措施等。 1.3.2 方法 在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增加检测与检验的方法。 1.4 评价依据 列出评价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评价参考的其他资料。 1.5 评价目标 放射工作应遵循的放射防护原则,建设项目拟采用的管理目标值,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表面放射性污染控制目标和其他技术条件或技术指标。 2 建设项目概况 2.1 概况

包括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设地址,建设项目性质(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建设规模(工程主要设施名称、建筑面积、投资总额),人员结构,发展规划。 2.2 周围环境条件及人口分布 2.3 环境γ辐射水平和环境介质辐射水平 3 工程分析和工艺流程 3.1 工程分析 3.2 平面规划及工艺流程包括设施布置平面图 4 辐射源项及防护措施 4.1 辐射源项 4.1.1 辐射源项概况 4.1.2 正常运行状态 4.1.3 异常和事故状态 4.2 防护措施 4.2.1 辐射分区 4.2.2 辐射防护屏蔽设计 4.2.2.1屏蔽计算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或规范; 4.2.2.2计算模式或公式及其出处,计算参数; 4.2.2.3辐射屏蔽计算结果与实际屏蔽厚度相比较; 4.2.2.4对辐射防护屏蔽情况作出评价,确认屏蔽是否满足放射防护标准要求,是否符合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 4.2.3 工作场所放射防护及安全措施 4.2.3.1对安全连锁装置、装置故障系统、故障自动停机系统、装置运行保障系统、故障显示系统、紧急停机装置,报警装置,观察和对讲装置,警示标志等防护与安全装置进行描述; 4.2.3.2介绍对安全连锁装置等防护与安全装置的使用情况和防护效果; 4.2.3.3对防护与安全装置或系统的评价,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确认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及安全措施是否符合冗余、多样化原则。4.2.4 个人防护用具

浙江放射科影像技术和诊断质量评价

浙江省放射科影像技术和诊断质量评价指南 (2011年版) DR影像质量要求 一般要求 1、X线照片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X线照片标识,左右标志正确,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 3、用片统一,用片尺寸合理,分格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成人胸片不小于11×14英寸。 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与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一致。同一部位不同时间摄片放大比例一致。成人胸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 5、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除上述一般要求外,优质图像标准 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25-2.0之间)。 2、层次分明:参照浙江省《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中放射科技术质量标准。 3、摄影体位标准:参照浙江省《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中放射科技术质量标准。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 4、照射野大小合适: 被检部位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但不应过多包含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内分泌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长骨应至少包括1个邻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 5、无体外伪影。 6、无运动伪影。 7、特殊检查体位应标注。 8、胶片无污片、划片、粘片、指纹。

CT、MR影像质量要求 1、根据临床检查要求和疾病诊断需要,合理选择扫描范围、扫描参数、检查序列。 2、扫描范围必须包括整个被检查器官或部位。 3、选择合适窗宽窗位,因头部外伤的头颅CT扫描必须有骨窗。肺部扫描必须有肺窗和纵隔窗。 4、对于CT检查,在满足诊断的前提下,尽量减少X线剂量。 5、增强扫描增强效果良好。 6、定位标识明确,一般信息完整。 7、CT、MR照片应有定位相。 8、CT、MR照片排列顺序:横断位:躯干从上到下,四肢由近到远。 冠状位:由前到后;矢状位:由右到左。 9、对不同检查部位的CT影像质量标准,参照浙江省《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第五章第二节,CT影像标准。 DR影像评价内容及方法

医院放射防护工程

医院放射防护工程,做到以下几点才够安全! 北大第一医院创建于1915年,是一所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新门诊楼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8号,用地面积7812㎡,建筑面积为40266㎡,新建的PET/CT工作场所设置于新门诊楼地下一层的东端,建筑面积约为185㎡。从北大第一医院二部(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7 号院)核医学科搬迁使用 1 台PET/CT 装置及其配套的9枚V类密封校验源。 1施工质量控制 工程质量的保证就是生命的保证,除去普遍的工程质量,该项目同时增加了放射防护工程的施工质量,对施工质量的监控尤为重要。施工过程中,采取每天现场巡查制度,不定时,至少两次随时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和整理观感相结合的检查手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纠正。要求施工单位提供所有材料的检测合格报告备查,同时聘请专业的监理公司对施工进程进行监督,对工程质量把关。

2施工费用控制 施工单位进场后,实行每周一次工程例会制度,会议要求核医学科、设备处、设备厂家、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均要参加,会议上沟通协调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办法,形成会议纪要。建立严格的洽商制度,对有可能产生洽商的问题提前提出,严格讨论并现场核实把关,确定后由施工单位按照规范格式,报齐资料后提出洽商申请,得到设计、监理、使用方签字认可后报院各级领导把关,批准后方可施工,竣工验收后,连同竣工资料一同报院审计部门审核,确保经费的合理运用,保证每一分经费都用到实处。 3施工流程控制 由于核医学科的特殊性,除正常的设计施工程序外,还涉及到相关政府部门,分别为北京市环保局、北京市疾控中心以及北京市公安局,针对新建PET/CT工作场所,需完成环境评估报告并得到环保局批复后办理开工手续。完成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得到疾控中心批复后办理开工手续,两者均办完开工手续后方可施工,同时安防系统需先取得北京市检测中心的检测报告,然后取得北京市劳保所的评估报告,最后到公安局备案后方可进行移机。 综上,流程的复杂化及不可控因素的产生会使工程延后,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缩短时间,需在项目开始时,使设计、环境评估报告以及职业病预评价报告三者同时进行,施工二次结构完成后,专业的安防单位立即进场配合施工。 4资料归档整理 在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步都加强资料的收集整理意识,验收合格后对所有资料进行规整,报相关部门存档,以备后用。

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书.

第一部分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书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应有:对拟使用的辐射源或拟进行的实践特性和规模进行描述,对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和拟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分析、评价,估计正常、异常和事故工况下电离辐射对工作人员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 1 概述 1.1 评价目的 1.1.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需要;1.1.2对拟建建设项目的放射防护设施和防护措施进行评价,预防、控制辐射危害,确定建设项目在放射性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可行性,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1.1.3为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行政审批提供技术依据。 1.2 评价范围 描述评价的区域范围、防护设施和人员范围。 1.3 评价内容与方法 1.3.1 内容 简要介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辐射源项,防护设施、防护措施、辐射监测、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健康监护和事故应急措施等。 1.3.2 方法 1.3. 2.1基本方法 评价机构通过资料调研和现场调查分析,将获取资料与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标准要求的数值相比较并对符合程度作出评估。 1.3. 2.2类比法 通过对与拟评价项目相同或相似工程(项目)的职业卫生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检测以及对拟评价项目有关的文件、技术资料的分析,类推拟评价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 1.4 评价依据 列出评价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评价参考的其他资料。

1.5 评价目标 包括放射工作应遵循的放射防护原则,建设项目拟采用的管理目标值,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表面放射性污染控制目标和其他技术条件或技术指标。 2 建设项目概况 2.1 概况 包括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设地址,建设项目性质(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建设规模(工程主要设施名称、建筑面积、投资总额),人员结构,发展规划。 2.2 周围环境条件及人口分布 2.3 环境γ辐射水平和环境介质辐射水平 3 工程分析和工艺流程 3.1 工程分析 3.2 平面规划及工艺流程包括设施布置平面图 4 辐射源项及防护措施 4.1 辐射源项 4.1.1 辐射源项概况 辐射源装置的结构,与辐射有关的主要参数。辐射源的位置分布,对放射性同位素或放射性物质,给出核素名称、状态、活度、能量等指标;对射线装置,给出装置名称、型号、射线种类、能量与辐射强度。 4.1.2 正常运行状态 正常运行状态下的主要辐射源,辐射种类,产生方式,辐射水平。 4.1.3 异常和事故状态 异常或事故状态下的主要辐射源,辐射种类,产生方式,辐射水平;如放出放射性核素,给出核素名称、状态、活度。 4.2 放射防护措施 4.2.1 辐射分区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放射性工作场所一般应分为控制区和监督区。核设施等大型建设项目,可在每个区内分成若干小区。 4.2.2 辐射防护屏蔽设计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2016年修订) 一、一般要求 1、X线照片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X线照片标识,左右标志正确,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 3、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与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一致。同一部位不同时间摄片放大比例一致。 4、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二、优质图像标准 1、密度合适 2、层次分明 3、摄影体位标准: 4、照射野大小合适: 被检部位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但不应过多包含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内分泌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长骨应至少包括1个邻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 5、无体外伪影。 6、无运动伪影。 7、特殊检查体位应标注。 8、胶片无污片、划片、粘片、指纹。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 项目评价内容和方法扣分 图像对比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图像,对比欠佳 5 图像层次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层次欠分明5 投照野控制投照野过大或包括不全 5 伪影不影响诊断的伪影,如内衣扣、金属线5

有可能误认为病变的伪影50 伪影范围较大,掩盖诊断区。50 呼吸伪影或运动伪影 5~10 抽查胶片,有污片、划片、粘片5 图像标识不完整 5 图像重要标识如左右、姓名、性别错误50 摄影体位不标准15~20 特殊体位无标注,如腹部立位位,水平侧位10 摄影部位错误对照申请单和摄影部位是否一致50 图像放大比例抽查胶片,图像放大比例是否一致 5 用片统一,尺寸合理抽查胶片 5 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DR影像质量要求,每份图像为100分,扣完为止。 优:≥90分良:80~89分合格:70~79分不合格:<70分

放射科图像胶片质量评价制度

红星医院放射科 图像(胶片)质量评价制度 一、目的:规范化放射科普放、CT、MRI等检查,持续改进放射科图像质量,为影像医师及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解除患者病痛。组织机构:科主任、质控小组、诊断组、技术组。 质控小组成员:XX XX XX 二、措施: (一)月评价 时间: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抽查汇总。 人员:质量控制小组抽查,科主任负责核对、监督。 方法:抽查技术组每人10份,其中平片、CT、MRI各3份,全景口腔1份,如部分检查当月未参与可替换成其他检查。 标准:《放射科检查规范》 整改:发现个人问题及时通知相关人员改正。对多发问题形成规范,组织讲课学习。 奖惩:月评价结果是绩效考核重要标准。 记录:技术组图像质量评价表。质控小组负责记录。 (二)月讲课 时间:每月第二个整周的周三中午,教学室进行。 人员:所有技术组及质控小组值班人员。 方法:讲课内容包括设备的维护、操作保养,新技术展望,放射科新

技术应用,后处理技术,检查规范,常见检查错误。 质控小组或诊断组医师在讲课结尾进行解剖教学。 标准:提前2周上交课件,进行审核、修改。讲课评分参照《放射科讲课评分制度》。 考核:进行课间提问,如需要可进行考试。 记录:技术组讲课记录本。讲课人负责记录。 (三)早交班 时间:工作日周二、周四,读片室。 人员:下夜班技师进行交班。所有技术组及质控小组值班人员参加。方法:抽查前一日检查图像平片、CT、MRI全景口腔各3份。 标准:《放射科检查规范》 整改:现场提问问题及时整改。 记录:技术组早交班记录本,详细记录问题及整改意见。交班人负责记录。 (四)日常工作 当班技师自查:当班技师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操作设备、进行相关检查。图像不合格应重新投照。投照结束后上传合格图像。 打片技师复查:打片技师对上传图像进行复查。不合格图像应指导当班技师投照。将合格图像打片。 诊断医师检查: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医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医院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医院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XXX医院放射防护检测与评价制度(样例)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保证放射诊疗质量和辐射水平符合有关规定或标准,防止放射性危害,制定本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放射性建设项目的评价,放射诊疗设备、工作场所及防护设施的定期检测工作。 2、院医务科(或设备科等)负责本院的放射防护检测与评价工作,建立并保存检测与评价档案。 3、医院新、扩、改建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应在建设项目施工前委托具有省卫生厅资质认可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评价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取得评价报告后及时向辖区有权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经审查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并取得认可文件后,方可施工。 4、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应委托原预评价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取得评价报告后及时向辖区有权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经验收合格并变更《放射诊疗许可证》的方可投入使用,未经竣工验收合格不得结清项目施工有关经费。 5、正常使用的放射诊疗设备,应每年委托省卫生厅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进行一次状态检测;新按装、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的设备也应经省卫生厅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后方可启用。 6、本院放射诊疗工作场所、放射性同位素储存场所和防护设施应当每年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检测,保证辐射水平符合有关规定或标准。对检测发现有明显辐射泄漏的,应根据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和检测机构的建议进行整改,整改后应及时进行复测,确保整改到位。 7、检测与评价有关报告应向放射工作人员告知,妥善保存,并及时向辖区卫生监督部门报告。 XXX医院 年月日 XXX医院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制度(样例)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制定本制度。 1、本院放射工作人员的范围包括放射科(骨科、口腔、泌尿、开展介入放射治疗的其他科室等)从事放射诊疗活动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人员。 2、医务科(或放射科等)负责本院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和放射防护培训档案,并妥善保存。 3、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必须是正规学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人事科对新录用或调入的拟从事放射诊疗的人员必须依据有资质的体检机构出具的上岗前体检报告,符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才可以录用。

医院介入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书

医院介入放射诊疗建设项目 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书

目录 前言 (3) 1概述 (5) 1.1评价任务的由来 (5) 1.2评价目的 (5) 1.3评价范围 (5) 1.4评价内容与方法 (5) 1.5主要评价依据 (6) 1.6评价目标 (7) 2 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9) 2.1概况 (9) 2.2工程分析 (12) 2.3小结 (13) 3辐射危害因素分析 (13) 3.1辐射源项概况 (13) 3.2职业病危害因素 (13) 3.3非辐射危害因素分析 (14) 3.4小结 (14) 4防护措施评价 (14) 4.1工作场所布局和分区 (14)

4.2屏蔽厚度 (15) 4.3防护安全设施 (18) 4.4小结 (19) 5 辐射监测计划 (19) 6辐射危害评价 (21) 6.1正常运行条件下的辐射危害评价 (21) 6.2异常和事故情况下的辐射危害评价 (23) 6.3小结 (23) 7 应急准备与响应 (23) 7.1应急组织与职责 (23) 7.2应急计划 (24) 7.3应急能力的保持 (24) 7.4小结 (24) 8 放射防护管理 (24) 8.1管理组织和制度 (24) 8.2职业人员健康管理 (25) 8.3放射诊疗的质量保证 (27) 8.4受检者防护 (27) 8.5小结 (28) 9 结论和建议 (29) 9.1结论 (29) 9.2建议 (30) 附件1委托书 (31) 附件2 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32) 附件3 某县医院文件 (35) 附件4 规章制度 (38) 附件5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批复文

件 (54) 附件6检测报告............................................................................................................. . (58) 前言 某县医院始建于1954年,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院60年来现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 某县医院临床、医技科室设置门类齐全,现设有病床1300张,医院设有28个临床科室,11个医技科室,另设有120急救中心、体检中心。现有正式在职职工1049余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70余人,高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330人,研究生4人,本科270人,大专以上602人。现有蚌埠医学院兼职教授4名,某名医5名,首届某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名。拥有2个某省重点特色科室(泌尿外科、呼吸内科),1个某市重点专科(普外科),3个某市特色专科(心血管内科、泌尿外科、呼吸内科)。某县医院还先后被授予全国爱婴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全省卫生系统先进单位。是某医科大学、蚌埠医学院、某职业技术学院、某卫校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 该某县医院设备较为先进、齐全,主要有磁共振、螺旋CT、DR、24小时动态心电监护仪、血液透析机、全身彩超、800mAX光机、CR成像系统、C型臂、全

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培训试题答案

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培训 试题答案 RUSER redacted on the night of December 17,2020

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培训试题 科室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60分) 1、放射性活度 放射性活度:处于某一特定能态的放射性核在单位时间内的衰变数,记作A,A=dN /dt=λN,表示放射性核的放射性强度。根据指数衰变规律可得放射性活度等于衰变常数乘以衰变核的数目。放射性活度亦遵从指数衰变规律。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贝可勒尔(Bq),常用单位是居里(Ci)。由于有些放射性核一次衰变不止放出一个粒子或γ光子,因此,用放射探测器实验计数所得的不是该核的放射性活度,还需利用放射性衰变的知识加以计算。 2、放射源 放射源是指用放射性物质制成的能产生辐射照射的物质或实体,放射源按其密封状况可分为密封源和非密封源。密封源是密封在包壳或紧密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料位计、探伤机等使用的都密封源,如钴钴-60、铯-137、铱-192等。非密封源是指没有包壳的放射性物质,医院里使用的放射性示踪剂属于非密封源,如碘-131,碘-125,锝-99m 等.放射源发射出来的射线具有一定的能量,它可以破坏细胞组织,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当人受到大量射线照射时,可能会产生诸如头昏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机体损伤,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但当人只受到少量射线照射时,一般不会有不适症状,也不会伤害身体3、吸收剂量

描述X和γ射线的辐射量分为电离辐射常用辐射量和辐射防护常用辐射量两类。前者包括照射量、比释动能、吸收剂量等。后者包括当量剂量、有效剂量等。所谓“剂量”是指某一对象接收或“吸收”的辐射的一种度量。电离辐射传给单位质量的被照射物质的能量叫吸收剂量,吸收剂量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电离辐射的能量,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被照射物质的种类。它适用于任何电离辐射和任何被照射的物质。吸收剂量(D)的单位和比释动能相同,SI单位是焦耳千克-1表示,其特定名称为戈瑞 4、辐射事故的处理 1.立即撤离有关工作人员,封锁现场,控制事故源,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范围的环节,防止事故扩大和蔓延。放射源丢失,要全力追回,对放射源脱出,要将源迅速转移至容器内。 2.对可能受放射性核素污染或者损伤的人员,立即采取暂时隔离和应急救援措施,在采取有效个人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组织人员彻底清除污染并根据需要实施医学检查和医学处理。 3.对受照人员要及时估算受照剂量。4.污染现场未达到安全水平之前,不得解除封锁,将事故的后果和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5、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原子核的衰变规律是:其中:No是指初始时刻(t=0)时的原子核数 t为衰变时间,T为半衰期 N是衰变后留下的原子核数。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长短差别很大,短的远小于一秒,长的可达数万年。

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

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 建设单位须知 为能及时、高效服务建设单位,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结合我中心的实际情况和近年来对各建设单位给予的问题反馈,现就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过程中建设单位应知晓事项总述如下: 1、新建、扩建、改建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应当在建设项目施工前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申请进行建设项目卫生审查。 2、建设单位应提供委托书,建设单位放射诊疗许可证等。 3、建设单位应提供建设单位的基本情况(含名称、隶属部门、地址、现有放射诊疗设备和人员配置情况等)和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含建设项目名称、位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主要建筑物、建设投资总额、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辐射源发展规划、周围环境及居民居住情况)。 4、建设单位应提供建设项目申请(如向直属上级部门提交开展该建设项目的请示(申请))和批复(如直属上级部门关于本建设项目的批复或法改委关于本建设项目立项的批复等)、当地政府的土地使用批复,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建设单位应提供建设项目的整体规划鸟瞰图、建设单位整体平面布局图(标出项目所在位置)、机房剖面图、射线装置机房防护屏蔽设计图(含机房面积、最小单边长度、四周墙体材料和厚度、

地板和顶板材料和厚度、机房防护门铅当量厚度和机房观察窗铅当量厚度)及机房邻近用房名称,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平面布局图和防护屏蔽设计图。机房通风、排水、电缆等用管线图。 6、建设单位应提供辐射源(射线装置和放射源)的基本信息(如射线装置额定电流、额定电压、生产厂家,放射源名称、活度、状态、生产厂家等) 7、建设单位应提供拟从事本建设项目射线装置和放射源操作的放射工作人员基本信息(含姓名、性别、年龄、职称、放射工作人员证书号、从事放射性工作年限、近期放射体检报告、近期放射防护培训合格证书、近期个人剂量检查结果及个人剂量编号,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情况等)。 8、建设单位应提供本建设项目拟采用的防护措施情况(如安全连锁、视频和音频对讲情况、警示标示、报警装置、通风换气装置、剂量监测装置),辐射监测仪配置情况及个人防护用品配置情况。 9、建设单位应制定辐射监测计划、放射防护管理、辐射事故卫生应急预案(含领导小组成员名单、电话、职责分工)、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受检者须知、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