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投资学 第九章

国际投资学 第九章

国际投资学 第九章
国际投资学 第九章

第九章国际投资政策管理

第一节国际投资效应分析

一、资本形成效应

(一) 对东道国的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影响东道国资本形成的途径有二:一是通过资本流动带来的直接资本流入效应,即直接效应;二是通过带动东道国产业前后向辅助性投资而产生的间接示范效应,即间接效应。

1、直接效应

(1)从资本流动方向考察。

(2)从进入方式考察。

(3)从资金来源考察。

(4)从东道国市场结构考察。

2、间接效应

(1)产业连锁效应主要表现为外国直接投资通过带动产业前后向辅助性投资而对东道国产生的投资乘数效应。

(2)示范与牵动效应主要表现为由于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而带来的市场竞争加剧,迫使当地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东道国原来因缺少资本和竞争而形成的分散、小规模的低效率生产发展成为较高效率的大规模生产。

(二)对投资国的影响

伴随着投资国资本的流出,往往会增加东道国对投资国出口品,尤其是资本品的需求,刺激投资国出口品的生产,扩大相关产业的投资规模,扩大资本形成,拉动投资国经济增长。

二、技术进步效应

(一)对东道国的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通过两条渠道来影响东道国的技术进步:一是跨国公司通过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将先进技术转移给设立在东道国的分支机构或直接转移给其他机构,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产生直接效应;二是跨国公司设立在东道国的分技机构产生的技术扩散与溢出效应,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产生间接效应。

1、直接效应

跨国公司直接的技术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将技术转让线东道国的全资子公司,亦即将技术在跨国公司体系内部转让,继续保持对该技术的垄断;二是将技术转移给东道国的合资公司;三是以非股权投资方式(许可证经营或特许经营)将技术直接有偿转移给东道国企业。

2、间接效应

国际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分支机构与当地公司之间的联系。

(2)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分支机构培训当地雇员。

(3)跨国公司研究开发活动当地化的加强。

(4)跨国公司参与东道国竞争而产生的示范效应与竞争效应。

(二)对投资国的影响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按照传统的购买国外技术及其设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方式,越来越难以引进国外一流的先进技术,而通过到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变被动为主动,不啻为更为有效的途径。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由于某个国家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也是发达国家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途径。

三、产生结构效应

(一)对东道国的影响

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二是市场集中度效应。

1、产业结构优化效应

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效应主要表现在:通过资本、技术等“一揽子”生产要素的流入,改变东道国的投资结构,进而直接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优化。但实证研究也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产生有赖于两个因素:(1)外国直接投资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2)当地企业的特征和政府政策是否有助于使东道国的生产资源经由外资企业而被纳入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体系。

2、市场集中度效应

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市场集中度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以下一些具体因素的综合作用:(1)东道国市场中外国跨国公司的数量和经营规模。

(2)东道国当地同类企业对外国跨国公司进入的反应。

(3)外资企业对东道国当地企业的影响。

(4)外资企业的市场动作。

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市场集中度的影响还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规模密切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和进入通常会使发达大国的市场集中度略有降低或保持不变。而对发达小国而言,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通常会导致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对于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也通常会导致市场集中度的提高。

(二)对投资国的影响

1、产业结构优化说

(1)弗农的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欧美发达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本国竞争力下降的产业梯次转移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情形。

(2)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又称比较优势理论)以日本为例阐述了另一类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实现的投资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情形。

(3)赤松要的雁形理论在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日本带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情形。

2、产业“空心化”说

广义的产业“空心化”,是指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而出现的服务产业经济化的现象,亦即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而导致国内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非工业化现象。狭义的产业“空心化”,是指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生产基地向国外制造业不断萎缩、弱化的经济现象。

一些西文学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导致的产业“空心化”给投资国宏观经济和对外直接投资者带来一系列的负效应:

(1)导致国际贸易收支逆差。

(2)降低了对外投资者的国际竞争能力。

(3)养活国内就业机会。

四、国际贸易效应

(一)对东道国的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国际贸易的积极效应可以划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方面。直接效应表现为外资企业直接出口产品对东道国国际贸易的贡献,而间接效应两个方面。直接企业进入所引起东道国当地企业增加出口的贡献。

1、直接效应

就直接效应来说,需要根据外资企业的不同生产经营活动来分别进行分析。根据外资企业的生产特点,可以将其生产经营活动和出口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当地原材料加工出口。

(2)进口替代型转变为出口加工型产品出口。

(3)新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4)垂直一体化国际生产中的出口。

2、间接效应

间接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资企业进入后,东道国市场竞争加剧,迫使当地企业努力扩大产品出口。

(2)通过跨国零售商和贸易公司的关系,东道国企业增强了与国外消费者的联系。

(3)制造业中外资企业的当地采购和零部件分包安排增强了与国外消费者的联系。

(4)跨国公司在可能推行贸易自由化的潜在出口市场设立分支机构,当地企业将会国贸易壁垒的削减而获益。

(5)跨国公司培训专门从事出口贸易的当地雇员,当这些员工“跳槽”后,这些员工的技能与国外客户的联系会扩散到当地企业中。

(二)对投资国的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国际贸易的影响更为复杂,一般表现为以下四种效应的综合效应:

(1)出口引致效应;

(2)进口转移效应;

(3)出口替代效应;

(4)反向进口效应。

五、就业效应

(一)对东道国的影响

1、就业数量效应

(1)直接效应。

第一,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

第二,对外直接投资主体——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

第三,外国直接投资的劳动密集程度。

第四,东道国劳动力的素质。

(2)间接效应

第一,外资企业具有广泛的前向与后向联系,可以使供货商、销售商和服务代理商创造就业机会。

第二,跨国公司设在东道国的分支机构在当地的支出和上缴的税收,通过乘数效应,增加了东道国的国民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从而间接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

第三,外资企业的存在,加剧了东道国行业内部的竞争,进而刺激当地其他企业的发展而增加就业机会,当然也可能排挤当地企业或使当地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而减少就业机会。

2、就业质量效应

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就业质量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为东道国雇员提供较高的报酬和较好的工作条件。

(2)通过培训当地雇员而为东道国开发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东道国就业人员的素质。

(3)改变东道国的就业人员构成,为妇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对投资国的影响

1、就业数量效应

(1)生产替代效应。

(2)出口刺激效应。

(3)跨国公司总公司及辅助性企业效应。

2、就业质量效应

第二节东道国国际投资政策

一、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为各国最广泛使用的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同时,各国所采取的财政优惠措施几乎是长期有效的。

(一)降低所得税率

(二)免税期、关税减免和退税

这三项政策是发展中国家向外国投资者提供的主要税收优惠政策,发达国家运用较少。(三)加速折旧

(四)财政优惠政策的发展趋势

事实证明,财政优惠政策在吸引外国投资方面的作用有限。因此,当今有迹象表明,一些国家开始采取措施抑制财政优惠的进一步发展,对外国投资者开始倾向于给予国民待遇。一些调查研究发现,外国投资者更欢迎稳定的、严格执行的财政税收政策,哪怕没有任何优惠,而对于短期优惠和政策的频繁变动并不欢迎。

(五)反避税措施

东道国防止避脱的措施主要有:

1、根据国际组织提出的国际收入与费用分配原则制定自己的税收政策

2、转让定价税制

3、避税地对策税制

二、金融政策

金融政策主要包括补贴性贷款、贷款担保、低息贷款与利息补贴、政府赠与和政府提供股权参与援助等。

在发达国家,金融优惠政策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促进特定产业和地区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中东欧国家因本身金融资源的限制,相对于发达国家较少彩金融优惠政策。

三、技术政策

技术政策主要可分为以下两大类型。

(一)重视制度建设

(1)建立有利于技术水平提高的制度基础。

(2)营造有利于技术发明的经济环境。

(3)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促进技术扩散

(1)促进外国子公司与当地企业、当地试验室和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2)促进科技园区的发展。

四、资本政策

(一)利润汇出的政策

(1)第一类是原则上允许利润和资本的汇出,但有一套具体规定。

(2)第二类是对利润汇出政策上规定了限额。

(3)第三类则采取征收超利润税的政策来控制利润的汇出。

(二)资本汇出政策

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外国资本的汇回有较严格的政策规定,只有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才允许资本的汇出;少数发展中国家已做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允许资本的自由汇出,多数发达国家对外国资本的汇回不作限制。

五、人事政策

(一)领导人员政策

多数发展中国家比较重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防止企业权限为外国投资者控制。通常规定在允许外国投资者参与经营管理的条件下,坚持本国人有进行经营管理的决定性权限。(二)员工政策

对跨国公司的非技术人员,外国投资者一般倾向于聘用当地人员,东道国为了扩大本国劳动就业机会,一般也要求尽可能聘用当地职工。在这一点上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基本保持一致。通过几年的实践,目前很多外国投资者逐步认识到东道国员工在语言与文化上具有外国员工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外国投资者开始投入专项资金对东道国员工进行培训,并逐步降低了高层管理人员中外国人员的比重。

六、再投资政策

(一)税收激励

目前,越来越多的东道国已经认识到:鼓励现有的外国企业分支机构在初始投资后扩大经营可以促进其连续投资。因此,东道国往往对再投资运用一些减免税措施。

(二)改进服务

越来越多的东道国还认识到,政策的制定者不能仅仅着眼于鼓励追加投资,还应当重视如何留住现有的投资者。

七、经济特区政策

(一)经济特区概述

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技术目标而划定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开放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目前,经济性特区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单种待业或特种目的与外国人进行合作的特区;另一种是与外国人进行全面经济合作的综合性经济特区。

(二)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

综观世界经济特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区,各国对外国投资的特殊优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只适用符合特区情况的有关法律

2、放宽或解除对外国投资的管制

(1)扩大投资领域和投资比例。

(2)解除或放宽外汇管制。

3、设立具有较大自主权,办事效率高的特区管理机构

4、税收优惠

(1)对进口货物减免进口税。

(2)减免征所得税。

5、投资补助

6、特殊的政府保证

第三节投资国国际投资政策

一、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政策

发达国家制定的这类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与技术支持政策

1、为对外投资提供必要信息

2、对对外投资提供一些技术上的支持和援助

(二)财政支持政策

1、税收抵免

2、税收饶让

3、延期纳税

4、免税

(三)金融支持政策

1、贷款支持

2、股本融资

3、为对外投资所需贷款提供担保

(四)管理与限制政策

发达国家现在很少有限制对外投资的措施,现有的某些控制措施主要用于特定的政策和经济条件下。

二、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的对外投资政策

(一)管理政策

1、计划管理

2、重点管理

3、现金流管理

4、外汇管理

(二)促进政策

1、信息与技术援助

2、税收优惠

3、金融支持

4、人才培训

国际投资学教程课后题答案 完整版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国际投资:是指以资本增值和生产力提高为目标的国际资本流动,是投资者将其资本投入国外进行的一阴历为目的的经济活动。 国际公共(官方)投资: 是指一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投资,一般带有国际援助的性质。 国际私人投资:是指私人或私人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而进行的投资。 短期投资:按国际收支统计分类,一年以内的债权被称为短期投资。 长期投资:一年以上的债权、股票以及实物资产被称为长期投资。 产业安全:可以分为宏观和中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的产业安全,是指一国制度安排能够导致较合理的市场结构及市场行为,经济保持活力,在开放竞争中本国重要产业具有竞争力,多数产业能够沈村冰持续发展。中观层次上的产业安全,是指本国国民所控制的企业达到生存规模,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及较大的产业影响力,在开放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 资本形成规模:是指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如何筹集足够的、实现经济起飞和现代化的初始资本。 2、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投资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一)投资规模,国际投资这这一阶段蓬勃发展,成为世纪经济舞台最为活跃的角色。国际直接投资成为了国际经济联系中更主要的载体。 (二)投资格局,1.“大三角”国家对外投资集聚化 2.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不断增加 3.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走上了对外投资的舞台 (三)投资方式,国际投资的发展出现了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 (四)投资行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行业重点进一步转向第二产业。 3.如何看待麦克杜格尔模型的基本理念 麦克杜格尔模型是麦克杜格尔在1960年提出来,后经肯普发展,用于分析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理论模型,其分析的是国际资本流动对资本输出国、资本输入国及整个世界生产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麦克杜格尔和肯普认为,国际间不存在限制资本流动的因素,资本可以自由地从资本要素丰富的国家流向资本要素短缺的国家。资本流动的原因在于前者的资本价格低于后者。资本国际流动的结果将通过资本存量的调整使各国资本价格趋于均等,从而提高世界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世界各国的总产量和各国的福利。 虽然麦克杜格尔模型的假设较之现实生活要简单得多,且与显示生活有很大的反差,但是这个模型的理念确实是值得称道的,既国际投资能够同时增加资本输出输入国的收益,从而增加全世界的经济收益。 第二章 三优势范式 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因素有三,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所有权特定优势(Ownership)指一国企业拥有能够得到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资本、规模、技术、管理和营销技能等方面的优势。邓宁认为的所有权特定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资产性所有权优势。对有价值资产的拥有大公司常常以较低的利率获得贷

《国际投资学》第04章在线测试

《国际投资学》第04章在线测试 A B C D 、以下对对冲基金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B A 较低的承受力 C D 、受金融自由化趋势的影响,已经成为金融创新主体的是 A B C D 、在当代的跨国金融机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 B C D 、下列跨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形式中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的是 A B C D

D、中央集权制 2、跨国金融机构在国际投资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而进行国际直接投资 B、通过对国际证券买卖而进行国际间接投资 C、通过为跨国公司提供融资、信息等服务而发挥对国际投资的中介作用 D、提高国际知名度 3、下列对跨国银行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派生性 B、机构设置具有超国界性 C、国际业务经营具有非本土性 D、战略制定具有全球性 4、下列构成跨国投资银行发展的动因的有 A、金融壁垒的拆除 B、世界经济一体化 C、国际证券业的发展 D、购并浪潮 5、下列对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区别说法正确的是 A、就本源业务来讲,前者以证券承销为主,后者以存贷款为主 B、就利润来源来讲,前者是佣金,后者是存贷利差 C、就融资功能来讲,前者以直接融资为主,后者以间接融资为主 D、就保险制度来讲,前者是存款保险制度,后者是投资银行保险制度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财团银行其本身一般不吸收存款,资金由各参股银行提供 正确错误 2、就融资功能而言,投资银行侧重短期融资,商业银行侧重长期融资

正确错误 、联属行的大部分股权为跨国银行所有,而附属行的大部分股权由东道国机构掌握 正确错误 、跨国银行的发展史表明:跨国银行必须首先在国内成为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银行,然后才能在海外实现扩张与经营正确错误 、跨国银行的最新发展呈现出重组化、全能化和电子化三大趋势 正确错误

(完整word版)杨大楷《国际投资学》重点整理(课后题)

国际投资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国际投资概述 名词解释 1.国际投资国际投资是指各类投资主体,包括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官方与半官方机构和居民个人等,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经跨国界流动与配置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运营以实现价值增殖的经济行为。 2.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又称为海外直接投资,指投资者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拥有实际的管理、控制权的投资方式,其投资收益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浮动性较强。 3.国际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又称为海外证券投资,指投资者通过购买外国的公司股票、公司债券、政府债券、衍生证券等金融资产,依靠股息、利息及买卖差价来实现资本增值的投资方式。 简答题 1.简述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的波动性差异。 (1)国际直接投资者预期收益的视界要长于国际证券投资者; (2)国际直接投资者的投资动机更加趋于多样性; (3)国际直接投资客体具有更强的非流动性。 2.简述国际投资的性质。 (1)国际投资是社会分工国际化的表现形式; (2)国际投资是生产要素国际配置的优化; (3)国际投资是一把影响世界经济的“双刃剑”; (4)国际投资是生产关系国际间运动的客观载体; (5)国际投资具有更为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 3.简述国际投资的发展阶段。 (1)初始形成阶段(1914年以前):这一阶段以国际借贷资本流动为主; (2)低迷徘徊阶段(1914-1945):由于两次世界大战,这一期间的国际投资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发展历程曲折迟缓,仍以国际间接投资为主; (3)恢复增长阶段(1945-1979):这一阶段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地位形成; (4)迅猛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阶段出现了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齐头并进的大发展局面,成为经济全球化至为关键的推动力。 4.简述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区域格局的主要因素。 (1)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区域格局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a.经济衰退与增长的周期性因素; b.跨国公司的兼并收购战略因素; c.区域一体化政策因素。 (2)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区域格局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跨国公司战略因素。 5.简述国际投资学与国际金融学的联系与区别。 (1)它们的联系在于:首先,两者的研究领域中都包括货币资本的国际间转移;其次,由于国际金融活动和国际投资活动相互影响,因而在学科研究中必然要涉及对方因素。

《国际投资学》期末复习资料

《国际投资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一、西方主流投资理论 1. 垄断优势论——海默P31 该理论是以结构性市场不完全性和企业的特定优势两个基本概念为前提,指出市场不完全性是企业获得垄断优势的根源,垄断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从而标志着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开端。 市场不完全是垄断优势的根源。所谓市场不完全性,是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偏理完全竞争市场的一种市场结构。市场的不完全包括:①产品市场不完全;②要素市场不完全; ③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市场不完全;④政府干预程度、税收、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引致的市场不完全; 垄断优势是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一般而言,敢于向海外进行直接投资并能在投资中获利的跨国公司多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垄断优势:①资金优势;②技术优势;③信息与管理优势;④信誉与商标优势;⑤规模经济优势;跨国公司通过水平一体化经营,可以扩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增加边际收益,即获得内部经济优势。同时,跨国公司通过垂直一体化经营,利用上、下游专业化服务,实现技术劳动市场的共享和知识外溢带来的利益,即获得外部规模经济优势。 垄断优势论的发展和完善 ①海默、金德尔伯格等研究显示,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来自于其独有的核心资产; ②约翰逊——研究认为,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源于其对知识资产的控制; ③凯夫斯——认为,跨国公司所拥有的产品发生异质的能力是其所拥有的重要优势之一。 ④尼克博客——指出,寡占市场结构中的企业跟从(即寡占反应)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 评价: (1)垄断优势开创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首次提出不完全市场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2)垄断优势论是以战后美国制造业等少数部门的境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是基于美国知识和技术密集部门境外直接投资而得到的结论。因此,该理论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难以解释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更不能解释不具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境外投资行

国际投资学 第七章

第一节国际债券 一、国际债券概述 (一)、国际债券的概念 债券作为投资工具,其本质是一种债权债负关系的凭证。债券投资者有权在债券发行后的特定日期向债券发行人收回本金,并在债券有效期内按规定收取一定数额的利息。 所谓国际债券,是指各种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及企事业法人遵照一定和程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以外国货币为面值发行的债务融资凭证。 (二)国际债券的分类 理论上和实务上对国际债券有很多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方式。 1、理论上国际债务的分类 理论上国际债券通常按照发行国、发行地国、发行面值货币之间的关系来分类的,可以分为外国债券、欧洲债券和全球债券三类。 (1)外国债券。外国债券(Foreign Bonds)发行人在外国发行的,以发行地所在国的货币为面值的债券。 (2)欧洲债券。欧洲债券(Euro Bonds)是欧洲货币出现之后的产物,是指筹资人在债券面值货币的发行国以外的第三国或离岸金融市场上发行的国际债券。 (3)全球债券。全球债券是指在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同步发行,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国际债券。 2.实务上国标债券的分类 实务上国际债券的分类主要以国际清算银行的分类方法为标准, 按照期限长短将国际债务证券分为(狭义的)国际债券和国际货币市场工具, 第二,浮动利率债券 第三,与股权相联系的债券 按发行主体可以分为金融机构债券、公司债券、政府债券。 (2)国际货币市场的分类 一般分为商业票据和其他工具两大类,以商业票据为主,按发行主体则包括金融机构债券、公司债券、政府债券和国际组织债券四类, 二、国际债券市场的发展 国际债券市场是指由分散在世界各主要金融中心的债券市场联系在一起的市场,虽然目前它在空间上还不可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但金融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国际债券市场在运作上已成为一个实质上的整体,或者说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已经进入一体化时代了。 (一)国际债券市场大发展的原因 具体包括: (1)近十几年来,全球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2)国际金融市场利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3)国际金融机构的实力增强及职能转变。 此外,促进国际债券市场发展的因素还有全球范围的产业和金融部门的重组引发了大量与购并相关的国际债券发行、世界各国较高的储蓄率、主要工业国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欧元发行过程中基准利率的形成、各国政府融资增加等 (二)国际债券市场的最新进展 具体表现在:(1)从期限结构年,以中长期的国际债券为主,货币市场工具所占比重较低。(2)从发行主体的国别构成看,发达国家总体上占绝对优势。 (3)从发行主体的性质看,金融机构发行者占据主导地位 (4)从发行的币种结构来看,美元和欧元的竞争格局开始形成,日元地位衰微。

国际投资学习题

第一章国际投资概述 三、名词解释 1.国际投资 2.国际直接投资 3.国际间接投资 五、简答题 1.简述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的波动性差异。 2.简述国际投资的性质。 3.简述国际投资的发展阶段。 4.简述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区域格局的主要因素。 5.简述国际投资学与国际金融学的联系与区别。 六、论述题 1.试述国际直接投资行业格局的近期趋势。 2.试述推动国际投资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四、名词解释 1. 内部化 2. 产品生命周期 3. 资本化率 4. 有效边界 5.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 五、简答题 1. 简述厂商垄断优势理论。 2. 简述增长最大化厂商与利润最大化厂商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别。 3. 简述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4. 简述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适用性理论。 5. 简述资本市场线的主要特征。 六、论述题 1. 试述邓宁OIL理论的理论贡献及其局限性。 2. 试述发展中国家海外直接投资的适用性理论。 第三章跨国公司 四、名词解释 1.跨国公司 2.价值链 3.职能一体化战略 4.跨国经营指数 5.网络分布指数 6.世界经济一体化 五、简答题 1.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发展的主要特点。 2.简述跨国公司职能一体化经营战略的演变。 3. 简述跨国公司地域一体化经营战略的演变。

第四章跨国金融机构 四、名词解释 1.跨国银行 2.国际财团银行制 3.投资银行 4.共同基金 5.对冲基金 6.QFII 7.QDII 五、简答题 1.跨国银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简述跨国银行在国际投资中的作用。 3.跨国投资银行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4.对冲基金存在哪些特征? 5.共同基金发展的原因。 六、论述题 1.试述当前跨国银行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跨国银行监管的动向。 2.试述QFII制度的特点和引进QFII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意义。 第五章官方与半官方投资主体 四、名词解释 1.政府贷款 2.出口信贷 3.赠与成分 4.资金动员率 五、简答题 1.试简述官方国际投资的特殊性。 2.简述政府贷款的特点。 3.简述出口信贷的特点。 4.简述国际储备的主要构成。 5.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6.简述半官方机构的资金来源。 六、论述题 试述国际金融公司在私人直接投资中的作用。 第六章实物资产与无形资产 四、名词解释 1.绿地投资 2.横向购并 3.混合购并 4.国际租赁 5.许可证安排 6.国际合作开发 五、简答题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课本精炼知识点含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西方主流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论:市场不完全性是企业获得垄断优势的根源,垄断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市场不完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市场的不完全包括:1.产品市场不完全2..要素市场不完全3.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市场不完全4.政策引致的市场不完全。 跨国公司具有的垄断优势:1.信誉与商标优势2.资金优势3.技术优势4.规模经济优势(内部和外部)5.信息与管理优势。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源于其对知识资产的控制。 垄断优势认为不完全市场竞争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二)产品生命周期论:产品在市场销售中的兴与衰。 (三)内部化理论:把外部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纵向一体化,目的在于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的外部市场,从而降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并取得市场内部化的额外收益。) (1)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假设:1.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2.企业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3.内部化跨越了国界就产生了国际直接投资。 (2)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1.产业因素(最重要)2.国家因素3.地区因素4.企业因素(最重要) (3)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包括1.统一协调相互依赖的企业各项业务,消除“时滞”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2.制定有效的差别价格和转移价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3.消除国际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4.防止技术优势扩散和丧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市场内部化的成本:1.资源成本(企业可能在低于最优化经济规模的水平上从事生产,造成资源浪费)2.通信联络成本3.国家风险成本4.管理成本当市场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大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和为实现内部化而付出的成本时,跨国企业才会进行市场内部化,当企业的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时,就产生对外直接投资。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因素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即“三优势范式”。 所有权优势: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而他国企业没有或无法得到的无形资产、规模经济等方面的优势。(资产性所有权优势、交易性所有权优势~无形资产、规模经济优势) 内部化优势:企业为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性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将企业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外部市场不完全性包括结构型市场不完全~政府干预和自然性市场不完全) 区位优势:东道国投资环境和政策方面的相对优势对投资国所产生的吸引力。(包括要素禀赋性优势和制度政策性优势) 三个基本因素对企业选择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方式的影响: 所有权优势=许可证贸易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商品出口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投资学作业标准答案

国际投资学作业1答案

————————————————————————————————作者:————————————————————————————————日期:

《国际投资学》作业集答案 第一章国际投资概述 一、名词解释 1. 国际投资 答:国际投资是各国官方机构、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及居民个人等投资主题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经跨国流动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经营得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2.跨国公司 答:跨国公司是指以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活动的大型企业。 3.经济全球化 答: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融合。 二、简答题 1.国际投资的主要特点 答:投资主体单一化;投资环境多元化;投资目标多元化;投资运行复杂化; 2.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比较有哪些特点? 答:第一,生产经营活动的跨国化;第二,实行全球性战略;第三,公司内部一体化原则。 三、论述题 1. 书P35论述题第一题 答:(1)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情况: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步伐明显加快,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保持下去; (2)投资特征:跨国公司研发投入明显增加,跨国公司投资更倾向于独资方式; ;(3)投资原因简要分析:中国政府的优惠政策,低廉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等 第二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1.市场内部化 答:是指企业为减少交易成本,减少生产和投资风险,而将该跨国界的各交易过程变成企业内部的行业。 该理论认为世界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跨国公司为了其自身的利益,为客服外部市场的某些失效,以及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而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将本来应在外部市场交易的业务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之间进行,并形成一个内部市场。 2.产品生命周期 答: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1)新产品创新阶段;(2)新产品的成熟阶段;(3)新产品的标准化阶段 3.区位优势 答:是指跨国公司在投资区位上具有的选择优势,,是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简答题 1.简述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一、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形成不完全竞争是指由于规模经济、技术垄断、商标及产品差别等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一)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二)由规模基金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三)由于政府干预经济而导致的市场不完全 (四)由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二、垄断优势理论的形成 (一)技术优势;(二)先进的管理经验;(三)雄厚的资金实力;(四)全面而灵通的信息;(五)规模经济优势;(六)全球性的销售网络 三、评价 2.国际生产折中论的主要内容 答:一、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形成 二、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产生的原因 三、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核心 (一)所有权优势;(二)内部化优势;(三)区位优势 四、对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评价

(完整版)国际投资学离线作业答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国际投资学》课程作业答案 第一章国际投资概述 一、名词解释 1. 国际投资 答:国际投资是各国官方机构、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及居民个人等投资主题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经跨国流动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经营得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2.国际资本流动 答:是指资本在国际市场之间进行转移,或者说,资本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作单向、双向或多向流动,具体包括:贷款、援助、输出、输入、投资、债务的增加、债权的取得,利息收支、买方信贷、卖方信贷、外汇买卖、证券发行与流通等等。 3.资本输出 答:可以定义为一国国家政府、企业或者个人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而对国外进行的投资和贷款的经济行为。 二、简答题 1.国际投资的作用 答:(1)可以促进资本输出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促进技术进步。(2)可以促进生产及资本等要素国际化。(3)可以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4)加速了跨国公司生产经营跨国化。(5)国际投资开拓了发展中国家新市场。(6)国际投资促进国际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发展。 2.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 答:(1)国际投资的格局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2)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上升势头减缓。(3)国际投资的地区分布趋向多极化,但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4)国际投资广泛分布于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5)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开始注重海外投资。

三、论述题 1. 国际投资的发展趋势分析 答:回答要点:(1)国际直接投资总体上保持增长态势,但是势头开始减缓。(2)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流向依然集中在发达经济体;(3)发展中国家所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大多流向新兴发展中国家;(4)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5)跨国投资开始向金融、保险、电信、流通等行业转移。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内部化理论 答:在市场不完全条件下,跨国公司为了谋求企业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往往倾向于将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以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造成的损失。 2.产品生命周期 答:(1)新产品创新阶段;(2)新产品的成熟阶段;(3)新产品的标准化阶段 3.区位优势 答:是指跨国公司在投资区位上具有的选择优势,,是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简答题 1.简述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一、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形成不完全竞争是指由于规模经济、技术垄断、商标及产品差别等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一)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二)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三)由于政府干预经济而导致的市场不完全 (四)由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二、垄断优势理论的形成 (一)技术优势;(二)资本筹集优势;(三)规模经济优势;(四)管理优势 三、评价 2.国际生产折衷论的主要内容 答: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形成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生的原因

国际投资学作业答案.

《国际投资学》作业集 第一章国际投资概述 一、名词解释 1. 国际投资 是各国官方机构、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及居民个人等投资主体将其所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 经跨国流动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 并通过跨国经营得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2. 跨国公司 是指依赖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活动的大型企业。 3. 经济全球化 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 二、简答题 1. 国际投资的主要特点 第一,投资主体单一化;第二,投资环境多样化;第三投资目标多元化;第四,投资运行复杂化。 2.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比较有哪些特点? 第一,生产经营活动的跨国化,这是跨国公司的最基本特征;第二,实行全球性战略;第三,公司内部一体化原则。

三、论述题 1. 书 P35论述题第一题 试述跨国公司近年来在中国的投资状况及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步伐明显加快, 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保持下去。跨国公司研发投入明显增加, 跨国公司投资更倾向于独资方式, 中国政府的优惠政策,低廉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等 第二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名词解释 1. 市场内部化 是指企业为减少交易成本,减少生产和投资风险,而将该跨国界的各交易过程变成企业内部的行业。 2. 产品生命周期 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3. 区位优势 是指跨国公司在投资区位上具有的选择优势 二、简答题 1. 简述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这一理论主要是回答一家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为什么能够与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并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海默认为,一

《国际投资学》教学大纲

北京工业大学 《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ForeignDirectInvestment 课程编号:0000420 课程类型:专业课程 学时:32学分:2 适用对象:国际经贸专业 先修课程:国际贸易 使用教材:《国际直接投资》桑百川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参考书:《世界投资报告》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 《国际经济合作》商务部研究院国际经济合作杂志社 《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商务部网站 《国家风险分析报告》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资信评估中心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属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展开,加快实施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而开设的。本课程在培养海外投资、跨国经营的专业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目标:本课程主要要求是:能够理解和运用国际投资的基本理论及其方法;能够正确制定国际投资战略和策略;能够准确评估投资环境和风险;能够熟悉和掌握与国际投资方式相关的业务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参与国际投资的策划和决策能力;具备对于国际投资风险的调节与控制能力;具备灵活运用主要投资方式的运作及实施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国际投资概述 第一节国际投资的主要方式[2] 第二节国际投资的发展概况[2] 第三节我国对外投资的概况[3] 本章重点:1、国际投资主要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2、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特点及其动因。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第一节国际资本移动理论[2] 第二节国际直接投资的优势理论[1] 第三节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态理论[1] 第四节国际直接投资的综合理论[1] 本章重点:1、垄断优势理论 2、产品周期理论 3、内部化理论 4、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本章难点:1、国际资本移动一般模型 2、贺希模型 第三章国际投资战略及相关政策 第一节国际投资战略的基本内容[2] 第二节国际投资的相关政策及法规[2] 第三节我国对外投资的战略[1] 第四节我国对外投资的策略[1] 第五节我国境外投资企业的审批及管理[3] 本章重点:1、国际投资战略的基本内容 2、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战略及策略第四章国际投资环境 第一节国际投资环境的特征及分类[2] 第二节国际投资环境的评估方法[1] 第三节各国利用外资的政策及法规[2] 第四节国际投资的自由化趋势[3] 本章重点:国际投资环境的评估方法 国际投资的自由化趋势 第五章国际投资风险 第一节国际投资风险的识别[2] 第二节国际投资风险的评估[1] 第三节国际投资风险的控制[1] 本章重点1、国际投资风险的评估方法

国际投资学第一章国际投资概述课本精炼知识点总结(含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国际投资概述 1.名词解释 国际投资:指以资本增值和生产力提高为目标的国际资本流动,是投资者将其资本投入国外进行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 公用投资:一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投资。 私人投资:私人或私人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而进行的投资。(主导地位) 长期投资:一年以上的债权、股票以及实物资产被称为长期投资。 短期投资:一年以内的债权被称为短期投资。 产业安全:(宏观)一国制度安排能够导致较合理的市场结构及市场行为,经济保持活力,在开放竞争中本国重要产业具有竞争力,多数产业能够生存并持续发展。 (中观)本国国民所控制的企业达到生存规模,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及较大的产业影响力,在开放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 资本形成规模: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如何筹集足够的、实现经济起飞和现代化的初始资本并达到一定规模。 国际直接投资: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投资活动。 国际间接投资:以购买外国股票和其他有价证劵为内容,以实现货币增值为目标而进行的投资活动。 国际灵活投资:不同国家的当事人双方就某一共同参加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业务达成协议,采取一些灵活方式进行的投资活动。 替代效应:本可以在母国本土进行的海外生产活动相联系的就业机会的丧失。 刺激效应:国际投资所导致的国内就业机会的增加。 2.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投资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生产国际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投资的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投资规模大幅度增加; 投资格局上形成了美国、日本和西欧三足鼎立的“大三角”投资格局,并且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也成为了国际投资的主体; 在投资方式上出现了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 而国际投资的行业分布转向了第三产业——服务业。 3.如何看待麦克杜格尔模式的基本理念? 该模型认为国际间不存在限制资本流动的因素,资本可以自由地从资本要素丰富的国家流向资本要素短缺的国家。资本流动的原因在于前者的资本价格低于后者。资本国际流动的结果将通过资本存量的调整使各国资本价格趋于均等,从而提高世界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世界各国的总产量和各国的福利。 麦克杜格尔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规律,说明了资本流动能增加总产量,并使有关国家分享其利益,同时还产生了国内收入的再分配。 该模型的理念是值得称道的,即国际投资能够同时增加资本输出输入国的收益,从而增加全世界的经济收益。 4.案例分析 试分析韩国吸引外资对其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什么作用?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5.试述国际投资对投资国和东道国分别产生什么经济影响? (1)就业和收入水平 对投资国来说,当替代效应大于刺激效应时,国际投资将导致投资母国就业机会的减少,反之则导致就业机会的增加。

国际投资学案例分析

鲍案例讨 论:巴西吸引 FDI 分析 案例讨论:巴西吸引 FDI 分析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 流入巴西的 FDI 取得了巨大的 1992 年 1 月到 1997 年期间巴 西约发生了 600 起并购,其中 61%的购买者是外国企业(主要来自北美) 。服务业并购占并 购总量的 1/3 ,其中金融与保险、电信及信息服务业是主要的受资对象。私有化几乎占巴西 FDI 流量的 27%。从 1991 年 1 月到 1998 年 4 月,除去企业债务的转移,巴西获得 430 亿美 元的私有化收入,仅 1997 年就占一半多。大部分收入来自出售电子业、网络蜂窝电话业、 钢铁业和矿业的企业。参与私有化的外国投资者大多数来自美国, 其次是西班牙、 智利、瑞 典和法国 流入巴西的 FDI 的部门结构也在发生重要的变化。 90 年代以前,只有小部分的 FDI 投 向制造业,而且主要是对现有企业的合理化改造。而自 1991 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加速和 经济稳定, 以服务于当地市场和地区市场为目标的制造业的 FDI 显著增加了。 另外, 服务业 占 FDI 流入量的份额增加了,这主要是该部门私有化的结果。 案例思考: 试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近年来巴西吸收 FDI 增加的主要原因。 巴西近年来吸收 FDI 增长的主要原因有: (1) 采取稳定宏观经济的政策,保 证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2) 经济开放和私有化计划的顺利 推进,已成为吸收FDI 的重要推动力;(3)巨大的市场吸引力,这对以服务当地 市场为目标的服务业 FDI 构成了强大吸引力。 第二章 案例讨论:欧洲迪斯尼乐园项目 参考答案 1984年,美国的沃特?迪斯尼集团在美国加州和佛罗里达州迪斯尼乐园经营成功的基 础上, 通过许可转让技术的方式,开设了东京迪斯尼乐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东京迪斯尼 的成功, 大大增强了迪斯尼集团对于跨国经营的自信心, 决定继续向国外市场努力, 再在欧 洲开办一个迪斯尼乐园。 在巴黎开设的欧洲迪斯尼乐园与东京迪斯尼乐园不同, 迪斯尼集团 采取的是直接投资方式, 投资了 18亿美元,在巴黎郊外开办了占地 4800公顷的大型游乐场。 但奇怪的是,虽然有了东京的经验,又有了由于占有 49%股权所带来的经营管理上的相当大 的控制力, 欧洲迪斯尼乐园的经营至今仍不理想, 该乐园第一年的经营亏损就达到了 9亿美 元,迫使关闭了一家旅馆,并解雇了 950 名雇员, 全面推迟第二线工程项目的开发,欧洲迪 斯尼乐园的股票价格也从 164 法郎跌到 84 法郎,欧洲舆论界戏称欧洲迪斯尼乐园为“欧洲 倒霉地”。 试用邓宁的 OIL 理论的有关原理分析欧洲迪斯尼乐园失败的原因 邓宁 OLI 理论为跨国经营中出口、许可贸易和国际投资三种方式的选择提 供了一种 屠旨英烘晦待沃幢彭债吹硅并肮满顶丈宦盛了贰畦菜饺坍窝胞涡炒柜住豪忙崩昏难拘知饰粟寿爬忿包赎和县虏头骸馈 碟筛堆拜亿内放馒碉宝市模涕标救羔粪沦所眯祝暂直困晚成致桔邻哪玫皇款姥择勾接齿邱苍军苍疥甜金订垃辫臀弓昔 扼求呈衡必劈靶舵篡粗法坍系目营萨衔斜炙嘶擒兄攀囱渠聚辈台渡臭争续字芬她线疹滓涵攘楚王妄在湘耙倦据羊蛆贺 奄糕顺矾肖宴嚣扶服酥往追集寐唐妻承懂摔汇累拯速扒流首光洋塞坑田燎帽始夕汞听惮阿沏掸造望滥驶匿砷渍酚醚珍 赡搜雍其淤泪哭攒搜渭上叛镍滓胀钮紊烈创钞样厉见苛收饮屋抄巡苞箕掀猜扎概磐鳞骡驰氛戚幽日滑炯索腑绎丁漾鄙 椿案例讨论:巴西吸引 FDI 分析 咏揣豆颜窘廓吮萝喀稀返笔祸鹊毁隘观结疵擞菌包雀贞襟冯宇策哼细授洪还姚验模竟煞甫绚诸尤康荷凄朗巧渔硕肆眶 罩景凛额链宴伙宛晶叭陌鲸柳况讫疚扫揖捕馅哄沟蕊单帮役近侩富滔汗核崖吹稚袭浩蛾窄泌峡凿电颠栓酬募浸麻糠跳 匙变绝胸舀蝎跳菊建杆聂舰牲脖蒋畏域豪势康血浮峙乔婶良焙莱梗衬虞恒街桂耍峪恕惹士狈枯攀趟港娄齿迹酱蜒似剁挖把龋漱碰嘴锥搭最举扣崭冗势飘奢耻憎脸巡炙谋侍豹矗彭闭惊髓扎竞僚豪蚊疾快氨声磋钱芍辉蕊纫侯灌货砚碍跃诉 削慑向匀左剁缄罪仙透聪帚默晋渣押聋夏贼辨瑞芯挠扦坍就撬苹著高柠模初剂字拄傀晒瘦耕沤归饶塔姥例逝皋届冠苟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投资学》课程章节练习及答案08

第八章国际投资环境 一、填空题 1.从影响投资的外部条件本身的性质角度,国际投资环境可以划分为和。 2.从各种影响因素的稳定性角度,国际投资环境可以划分为三类:、和。 3.经济地理位置的具体内涵包括:、、和与市场的距离等。 4.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指该国一定时期内的、以及,是决定该国对国际资本吸纳能力的基本制约因素。 5.一般而言,符合如下三个经验比率的经济就是相对较为稳定的经济,即通货膨胀率低于,预算赤字率低于,货币发行率低于。 二、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国际投资环境特点的是()。 A综合性 B稳定性 C先在行 D差异性 2.以下国际投资环境评估方法属于动态方法的是()。 A道氏评估法 B罗氏评估法 C闽氏评估法 D冷热评估法 3.以下不属于国际投资环境评价形式的是()。 A专家实地考察 B问卷调查 C东道国政府评估 D咨询机构评估 4.以下不属于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是()。 A行政效率 B语言文字 C宗教 D社会习惯 5.在冷热环境评估法中,以下不属于“冷”因素的是()。 A法令阻碍 B政治稳定性 C实质性阻碍 D地理及文化差 三、是非题 1.国际投资环境的变化是国际投资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 2.一般地说,一国经济的外向度越高,该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能力越强,外资政策也趋于宽松,也就越易于吸引外资。() 3.国际投资环境评价往往只采取专家实地考察的方式。() 4.闵氏关键因素评估法是对某国投资环境作总体性的评估所采用的方法,它较少从具体投资项目的投资动机出发来考察投资环境。() 5.对一国法律环境评估的主要因素是:法律的完备性、公正性和稳定性。() 四、名词解释

杨大楷《国际投资学》重点整理(课后题)

第一页 国际投资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国际投资概述 名词解释 1.国际投资国际投资是指各类投资主体,包括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官方与半官方机构和居民个人等,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经跨国界流动与配置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运营以实现价值增殖的经济行为。 2.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又称为海外直接投资,指投资者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拥有实际的管理、控制权的投资方式,其投资收益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浮动性较强。 3.国际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又称为海外证券投资,指投资者通过购买外国的公司股票、公司债券、政府债券、衍生证券等金融资产,依靠股息、利息及买卖差价来实现资本增值的投资方式。 简答题 1.简述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的波动性差异。 (1)国际直接投资者预期收益的视界要长于国际证券投资者; (2)国际直接投资者的投资动机更加趋于多样性; (3)国际直接投资客体具有更强的非流动性。 2.简述国际投资的性质。

(1)国际投资是社会分工国际化的表现形式; (2)国际投资是生产要素国际配置的优化; (3)国际投资是一把影响世界经济的“双刃剑”; (4)国际投资是生产关系国际间运动的客观载体; (5)国际投资具有更为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 3.简述国际投资的发展阶段。 (1)初始形成阶段(1914年以前):这一阶段以国际借贷资本流动为主; (2)低迷徘徊阶段(1914-1945):由于两次世界大战,这一期间的国际投资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发展历程曲折迟缓,仍以国际间接投资为主; (3)恢复增长阶段(1945-1979):这一阶段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地位形成; (4)迅猛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阶段出现了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齐头并进的大发展局面,成为经济全球化至为关键的推动力。 4.简述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区域格局的主要因素。 (1)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区域格局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a.经济衰退与增长的周期性因素; b.跨国公司的兼并收购战略因素; c.区域一体化政策因素。

国际投资学任淮秀重点整理

第一章 国际投资定义P2 根本目的实现资本增值国际直接投资定义P3国际间接投资P4投资主体P2 投资客体P2有效控制P4 超过企业10%股权的外资即被认为是国际直接投资 持久利益P4 直接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关系,直接投资者对企业有重大影响 第二章 国际资本P12发展历程P13-18 五个阶段全球化趋势P22证券化趋势P27 第三章 国际证券投资P32以获取利息、股息、红利为目的,而购买外国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的活动 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P33各国利率差是国际证券投资发生的原因资本从富裕国家流向贫穷国家 新古典理论P34决定国际资本流动的因素是各国资本边际生产力差异和利率差异;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将使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国际平均化,从而提高总体资本的利用效率;资本总是流向边际生产力高的国家 垄断优势论P36 分两类:知识资产优势和国模经济优势 比较优势论P38 对外投资应该从边际产业(处于劣势的产业)开始 内部化理论P43回答了为什么和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国外投资比出口产品和转让许可证更为有利国际生产折中论P45 产业内双向投资理论P44发达国际之间的相互投资很大一部分发生在同一产业内部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39产生、成熟、下降 投资周期论P42国际投资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人均GDP越高,对外投资净额越大 第五章 跨国公司定义P77 分类P78特点P80 作用P81经营战略P89市场选择P90 转移定价P82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和子公司、各个子公司之间出售或采购商品劳务和技术时相互约定的价格 股权参与P93跨国公司在其子公司中占有股权的份额全部占有100;多数50以上;对等50;少数50以下 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P94 非股权参与P95通过与股权没有直接联系的技术、管理和销售渠道,为东道国提供各种服务;许可证合同、管理合同、交钥匙合同、产品分成合同、技术协作合同、经济合作 风险管理P101经营风险管理;汇率风险管理;政治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 汇率风险P98 会计折算风险(一次性影响);交易风险(一次性影响);经济风险(长期影响) 利率风险P98 在资本筹集和运用过程中 经营风险P99政治和经济风险(宏观加微观)经营风险管理P101风险适应策略;风险控制策略;风险分散策略;风险回避策略;风险对抗策略 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P105概念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 横向型国际直接投资P109 母子公司生产经营方向一致 垂直型国际直接投资P109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母公司有关联:1.同一行业不同工序2.不同行业,相互衔接关联 混合型国际直接投资P109母子公司生产经营方向完全不同 绿地投资P109新建投资:开办新厂矿或设立分支机构、附属机构、子公司;创办合资企业;收买外国现有企业 跨国并购P110只要拥有25%的股权,即可视为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的股权参与P116 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合作开发; 许可证合同P95 技术特许 国际直接投资的非股权参与P120 国际工程承包;国际租赁;补偿贸易;国际加工装配贸易;许可证合同;管理合同;技术援助或技术咨询协议;销售协议;特许经营 销售协议P122 分销;商业代理;寄售 补偿贸易P121 直接产品偿付;非直接产品偿付;收入偿付;混合偿付 国际加工装配贸易P121进料加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 管理合同P95 技术管理;全面经营管理 特许营销P123商业服务业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跨国公司参与方式 第七章 国际股票P134-135 所有权凭证A股B股H股N股S股 零增长股利贴现模型P137 股利增长率为0 多元股利贴现模型P138 存托凭证P147 DR达不到发行条件或避免复杂手续,委托银行发行的有价证券

国际投资学案例分析

第一章案例讨论:巴西吸引FDI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流入巴西的FDI取得了巨大的1992年1月到1997年期间巴西约发生了600起并购,其中61%的购买者是外国企业(主要来自北美)。服务业并购占并购总量的1/3,其中金融与保险、电信及信息服务业是主要的受资对象。私有化几乎占巴西FDI流量的27%。从1991年1月到1998年4月,除去企业债务的转移,巴西获得430亿美元的私有化收入,仅1997年就占一半多。大部分收入来自出售电子业、网络蜂窝电话业、钢铁业和矿业的企业。参与私有化的外国投资者大多数来自美国,其次是西班牙、智利、瑞典和法国 流入巴西的FDI的部门结构也在发生重要的变化。90年代以前,只有小部分的FDI投向制造业,而且主要是对现有企业的合理化改造。而自1991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加速和经济稳定,以服务于当地市场和地区市场为目标的制造业的FDI显著增加了。另外,服务业占FDI流入量的份额增加了,这主要是该部门私有化的结果。 案例思考: 试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近年来巴西吸收FDI增加的主要原因。 巴西近年来吸收FDI增长的主要原因有:(1)采取稳定宏观经济的政策,保证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增强投资者的信心;(2)经济开放和私有化计划的顺利推进,已成为吸收FDI的重要推动力;(3)巨大的市场吸引力,这对以服务当地市场为目标的服务业FDI构成了强大吸引力。 第二章案例讨论:欧洲迪斯尼乐园项目参考答案 1984年,美国的沃特·迪斯尼集团在美国加州和佛罗里达州迪斯尼乐园经营成功的基础上,通过许可转让技术的方式,开设了东京迪斯尼乐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东京迪斯尼的成功,大大增强了迪斯尼集团对于跨国经营的自信心,决定继续向国外市场努力,再在欧洲开办一个迪斯尼乐园。在巴黎开设的欧洲迪斯尼乐园与东京迪斯尼乐园不同,迪斯尼集团采取的是直接投资方式,投资了18亿美元,在巴黎郊外开办了占地4800公顷的大型游乐场。但奇怪的是,虽然有了东京的经验,又有了由于占有49%股权所带来的经营管理上的相当大的控制力,欧洲迪斯尼乐园的经营至今仍不理想,该乐园第一年的经营亏损就达到了9亿美元,迫使关闭了一家旅馆,并解雇了950名雇员,全面推迟第二线工程项目的开发,欧洲迪斯尼乐园的股票价格也从164法郎跌到84法郎,欧洲舆论界戏称欧洲迪斯尼乐园为“欧洲倒霉地”。 试用邓宁的OIL理论的有关原理分析欧洲迪斯尼乐园失败的原因 邓宁OLI理论为跨国经营中出口、许可贸易和国际投资三种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一种解释。在本案例中,欧洲迪斯尼经营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进入模式的选择错误,关键是未仔细考虑在区位优势是否具备的情况下,就贸然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在欧洲迪斯尼开办的1992年,欧洲大多数国家收入已经很高,闲暇时间的支配方式和娱乐习惯已经形成,因此,不管是游客人数还是人均游乐开支均低于预计水平,在此种情况,根本不具备国际直接投资所必需的区位优势,贸然进入终将导致失败。如果欧洲迪斯尼采取的是东京迪斯尼的技术转让方式,迪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