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城市规划思想的百年演变

武汉城市规划思想的百年演变

武汉城市规划思想的百年演变
武汉城市规划思想的百年演变

2009694期总第182J胡舷删譬硝

提要结合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进程。将武汉近百年城市规划史划分为3个时期.分析各个时期城市面临的发展形势与任务、规划编制的主要思想和内容。总结百年城市规划经验.提出当前城市规划必须秉承历史脉络和一贯思想。并且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发展态势。研究制订适合时代要求的城市发展蓝图。

关键词城市规划思想;历史演变;百年:武汉三镇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363(2009)04-0033-07

作者简介

昊之凌,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汪勰,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高级规划师。wx3wh研a-

hoo.com.cn武汉城市规划思想的百年演变吴之凌汪勰

TheEvolutionofthePlanningThoughtsofWuhaninthePastCentury

WUZhtllng.WANGXle

Abstract:Byintroducingthetheoryoforganicdecentralizationduringthenationalcapitalismstage,theplannersdistributedthefunctionsfromtheangleofthescaleofthethr∞-towns.ThenthispaperconstructsthebasicframeworkofametropolisforWuban.Secondly,duringthepenodofSocialismPlannedEconomy,theplan-ncrsutilizedtheplanningtheoriesandthoughtsoftheSovietUnion,intensifyingtheorganizationalpattern。laidgreatstress011theconstmctionoftheinfrastructure,establishedtheintegratedthoughtofdevelopmentforthefirsttime.Andthendur-ingthestageofSocialism

MarketEconomy,theplannersabsorbedthetheoryof

”GardenCity'’。adoptingthe

spatiallayoutof”RingLayer+Axis”,anddevelopedthesatellitetownsandthenc'wtownsactively.Nowadays,mbanplanningshouldupholdthehistoriccontext

andtheconsistentthoughts,andadvancewiththetimes.Accordingtothenc,,w

molzlentttmofdevelopment,the

plannersstudy

anddefinetheblueprintfor

thedevelopmentwhichissuitforrequirementsofthetimes.

Keywords:planningthoughts;evolution;century;Wuhan‰eTowns

业汉,是一座具有3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因为地处“国中之国”,一直作为JL\封建城堡来发展,规模不大,功能单一,真正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来指导城市建设实践的历史是100年。100年来,武汉的城市规划思想发生过多轮演变,可分为民族资本主义时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时期等3个历史时期。

1民族资本主义时期的武汉规划

1.1张之洞开启了近代武汉城市规划的先河

晚清时期.武汉局部地区有过类似规划的方案图,但是真正的武汉近代城市规划自张之洞开始。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他认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故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因而引进现代西方的发展理论和规划思想,在武汉大力推动。洋务运动”。兴办近代教育、民族工业、水利工程和交通设施。

万方数据

吴之凌汪勰武汉城市规划思想的百年演变

图11∞2年实测武汉地圈

费抖来源:武汉历史地图集.1998.

1.1.1因地制宜分别设置三镇城市职能

张之洞考虑了三镇自然条件不同.分别布置城市各项功能和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三镇分工格局。将其在广东任内订购的各种机器改运武汉,在汉阳地区的龟山、月湖一带,规划建设炼铁厂、兵工厂。在武昌地区建设纺织加工厂,部署布、纱、丝、麻四局。在武昌城北自开口岸,设商场局,拍租地段,招商引资。1893年在武昌铁政局旁设立自强学堂。在汉口开办汉121商务公所,设立商务局,集资开办商务学堂,创办两湖劝业场,成为汉口最早的商务、商业设施(图1)。

1.1.2筑堤护城拓展城市空间腹地

为了消除长江水患,扩大城市用地,保证城市安全,在张之洞主持下,先后在武昌修建了15km长的北堤、25km长的南堤,获得安全用地133.4kmz,在汉口修建了17kin长的后湖长堤(即今张公堤),获得安全用地66.7km2,武昌、汉口“泽国皆化为市廛”,大大拓展了城市空间腹地。

1.1.3发挥区位优势构建辐射全国的交通网络

张之洞非常看好武汉在全国的区位优势。为此决定贯通武汉与四方的交通,规划了向北的平汉铁路、向南的粤汉铁路、向西的川汉铁路,这3条铁路与向东的长江水道。在武汉形成“十字型”的主干交通线。

1.1.4兴建实业促进规划实施

在张之洞的强力推动下,在20年内,武汉实现了从传统商贸城市向工商业都市的转型,全市共兴建各类工厂约100家,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外国人在汉开办银行9家,汉口本地银行8家。各省驻汉宫钱局5家,汉口成为与沪、津、穗并称的全国四大金融中心之一。武汉的对外贸易总额始终占全国的10%左右,仅次于上海,常居全国第二。所以,台湾学者苏云峰认为“张之洞抵鄂之年。才是湖北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重要变迁的真正起点”。

1.2孙中山指明了武汉百年发展的长远目标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非常看好“首义之地”的武汉。认为武汉三镇雄踞中原,地理位置优越,商贸工业发达,尤其是具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为此,孙中山在其所著的《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中亲自为武汉制订发展规划。1.2.1确立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

孙中山将武汉定义为:“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大城市,中国中部西部的贸易中心.中国海运终点城市和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内地交通唯一之港”。认为武汉“确为世界最大都市之一矣。所以为武汉将来计划,必须定一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并推测武汉在工业化以后,总人口可能增至400乃至500万人。突出武汉三镇“个性”,进行职能分工:武昌是“政治文化城市”。汉口是“工商业城市”,汉阳是“园林住宅城市”。

孙中山进一步将武汉铁路系统定义为“中央本部铁路系统”。除已建的平汉、粤汉及计划中的川汉等三线外,以武汉为始发。建设放射性的南京汉口线、西安汉口线、北方大港汉口线、黄河港汉口线、芝罘汉口线、海州汉口线、新洋港汉口线。

孙中山以政治家、实业家的视野和气魄。为武汉制订了发展蓝图,使规划极具战略性、操作性,指引了武汉近半个世纪的城市建设(图2)。

1.2.2用大交通引导城市空间拓展

为解决武汉三镇交通问题。孙中山计划“在京汉铁路于长’江边第一转变处,应空一隧道过江底,以联络两岸。更于汉水口以桥或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至于将来城市用地发展扩大。则更有数点可以建桥或穿隧道”。

1912年2月孙中山指示内务部筹划武汉建设事宜.任命李四光为“特派汉12I建筑筹备员”,草拟市政建筑规划。1923年。由辛亥革命时的参谋长孙武组织,依据孙中山的规划思想.编制了《汉口市政建筑计划书》。

规划“以夏口全县区域为建筑汉121市政之范围”。面积为70kmz,划分甲、乙、丙三部分,“考虑到建设款项甚钜,采取分部依次建设”。规划自张公堤外舵落口,引汉水。经径河、滠口。出长江。以扩大后湖地区发展空问。

。以汉阳大别山、万方数据

2009年第4期总第182期毒氏市删学9嗵

圈2汉口市区图

资料来源:中13tJ呢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1916),1976.

武昌黄鹄山为基,架设武汉大铁桥,可收平汉、粤汉、川汉三大铁路,连贯一气之完美”。

1.3国民政府奠定了武汉大都市的空间框架

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迁都武汉,4月13日下令合并三镇。设武汉市。至1937年抗战止,武汉获得10年的黄金发展期,编制过多轮汉口或武昌或三镇一体的城市规划。1.3.1大尺度地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1929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武汉特别市政府,由工务局总工程师、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张斐然撰写《武汉特别市之设计方针》。规划以60年为期限,确定城市范围东至武丰闸、平湖门,南至汤逊湖、老关,西至舵落口、琴断口,北至张公堤,面积400kin2。按欧美日各国城市人口年递增3%计,则规划人El从83万增至594万.每人用地面积可达60m:。规划按人均40m2的标准,在全市均衡布置公园系统。按照总用地的20%-40%面积,建设城市街道和交通系统(图3)。

规划引进西方的.“城市分区”理论,对三镇进行了分区:工业区以长江下游之汉口、武昌两地及临襄河之汉口西南部为主.商业区则以汉口之特区、旧市区、汉阳及武昌之河边为宜.工人住宅区以汉口罐子湖以北及武昌之下马庙一带,商人住宅区以武昌城内、汉阳城及洪山、狮子山一带。专设行政区于汉IZl循礼门车站、万松园一带、武昌博文书院附近。大学区

霭镭

武汉特别市区壤图武汉特别市分区圈武汉特别市公圈呆统田

圈3武汉特别市功能布局

资料来源:武汉市城市规划志。1999

位于武昌商业区与住宅区之间的洪山附近一线。

规划建议修建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大铁桥”.预留汉口El租界至武昌徐家棚的长江水下隧道,在汉口设东站(平汉铁路)、西站(川汉铁路),武昌设南站(粤汉铁路)、北站(苏汉铁路)等四站。

1.3.2提出了汉口地区的旧城更新

1934年,由督鄂的陈诚主持,编制了《大武汉建设计划大纲(草案)》,设想“将来大武汉扩大繁荣时,可由涓水入襄河之新沟,通过西湖、白水湖、后湖、武湖以至阳逻,另辟一长道运河以通长江。一方面使得汉口水患得以彻底解决,另一方面使武汉之主要商业区发展至两运河间广大地带”。因为汉口地区空间扩大。规划对汉口地区功能进行了重组。建议汉口沿江地带辟为大武汉之商业区,张公堤与市区之间为住宅区。张公堤与新运河之间为工业区。

1936年,以高凌美的《汉口市都市计划概说》为蓝本,编制了《民国二十五年汉口市都市计划书》。规划针对汉口人口过于集聚,以改良内部为目的。对汉口进行了分区:选择水陆交通便利的宗关一带为第一工业区。谌家矶沿江附近为第二工业区。在交通便利的江汉路以西的旧市区及中正路一带划为商业区。林园幽秀的旧特区、日法租界及模范区一带为第一住宅区,张公堤以南为第二住宅区(图4)。

圈4新汉口市计划圈

资料来源:武汉市城市规划志.1999

35

万方数据

吴之凌汪勰武汉城市规划思想的百年演变

规划认为,汉口三面临水。不适用“环状+放射”的道路系统.建议少量设置自市行政中心向外的放射道路,以棋盘式街道为主.分设数个交通中心,并与园林大道衔接,建设园林都市。规划跨汉水建设5座桥梁。预留武昌余家棚至汉口租界的江底铁路隧道,使粤汉、平汉、川汉三线在汉口接轨。1.3.3确立“区域统筹”的大都市空间框架

1944年.为待抗战胜利收复武汉后开展建设。湖北省政府编印了《大武汉市建设计划草案》。首次提出了规划意义上的“大武汉”:东至左岭、神塘湖西岸。南至五里界、纸坊、金口,西至大军山、蔡甸、新沟,北至横店、仓埠。面积约3600km:。“假定以1%面积供建筑用,建筑物平均以3层计,并以每人使用约39m2建筑物计算。则大武汉可容纳人口1000万人”(图5)。

图5大武汉市建设计划草案

资料来源:湖北省政府.1944.

规划将武汉划分为三大区域:汉口为大武汉的主要商业区,张公堤内为住宅区。以外为工业区。由新沟至阳逻另开运河,以通长江。使大武汉的主要商业区集中于运河地带;汉阳为大武汉的主要工业区,以墨水湖、太子湖、三角湖的地带为住宅区,以沌口西南各地为文化区;武昌以油坊岭一带划为中央行政区或省行政区。旧武昌市区为大武汉市的行政区,油坊岭东南沿湖沿丘陵的广大风景地带划为住宅区.青山至徐家棚沿江为工业区。国立或市立大学.除工学院应建于汉阳沌口一带外,其余各类学院建于青山及金口文化区内。

1.3.4提出了“三镇一体”、“均衡发展”的思想

1947年.由武汉区域规划委员会设计处长兼秘书长鲍鼎先生主持,编制了《武汉三镇土地使用交通系统计划纲要》。规划认为.武汉未来不仅是中国境内与东亚的大城市,由于其地理和经济上的优越地位,必将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城市。对武汉的发展寄予厚望:“纵不能超越芝加哥。亦当与它并驾齐驱,为东西两半球唯一的内地最大都市”。

规划预测。在工业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必将大量进入武汉都市区。市区周边村落和乡镇可能发展为小型城市,工业化后全市人口可增至500万人。其中汉口180万人、武昌160万人、汉阳100万人、卫星市镇60万人。规划建议,“为科学分布人口。必须三镇平均发展”。为此三镇有更紧密交通联系的必要。如集合中央和堤防的力量.从事大武汉的建设,则“此中国芝加哥之长成。当为转瞬间事。决不致如美国芝加哥将待至百年以后也”。

制订了市地市有、控制私人所有土地高限、私有土地征税、取缔土地投机、控制市有土地的适用与出租等土地使用政策。保证了规划的严格实施。

1.4民族资本主义时期的规划思想和历史作用

这一阶段武汉的城市规划主要孛习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的思想理论。引进了西方卫星城市、邻里单元、有机疏散等规划理论。提出了武汉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长远奋斗目标.采用了避免过于庞大的“多点规划型”模式.大气魄地从三镇的尺度对城市职能进行了分工。形成近代工业空间布局。建设了自武汉辐射四方的“十字形”区域交通网络。基本奠定了大都市的雏形和框架。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主要是推动完成了武汉的城市经济由农业主导向工业化初期的转化:①依托“九省通衢”的交通优势,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了工商业.聚集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和城市辐射力;②树立了全国交通枢纽和工商业中心的地位;

③适应水运时代的城市交通模式。城市的工业、仓储等设施沿江布置,确立了滨水带形的城市空间格局和平行江河的道路网络体系;④在江南、江北建立了比较有远见的防洪体系。为武昌、汉121的空间拓展提供了广阔的腹地;⑤注重民生主义、公权思想和国家主义,坚持土地国有国办。优先发展公共项目政策;⑥有了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初步奠定了三镇的职能分工关系。

2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武汉规划

2.1解放初期的城市规划确定了武汉工业发展基础

2.1.1规划开始适应计划

1953年,为落实国家“一五计划”,指导城市各项建设,变消费城市为工业城市,促进生产,方便生活。仍然由鲍鼎先生主持。编制了《武汉市城市规划草图》,经由市政府上报中南行政委员会审查批示,并请转报国家计委审核(图6)。

规划对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进行了比较。认为:武昌是发展重点,喻家山一带地质和地理条件较好。腹地较大,可以作为市区未来扩展地区。东南油坊岭、东北青山地区可作为重型工业选厂对象。汉阳地势为江河、湖泊所限.旧城区向西向南略作扩展。汉121四周堤防防护,水陆运输便利.但地势低洼,

万方数据

2009年第4期总第182期套瓯1*规蒯譬列

图6武汉市城市规划草图资料来源:武汉市建设委员会,1954

地质条件差。今后增扩长丰南垸作为居住区,并将工业区向沿河地带转移。

规划市行政中心在中山公园前.省行政中心在阅马场,中南行政中心在洪山广场附近。高教区主要布置在珞珈山、喻家山、磨山以南地区。

2.1.2重视大型企业工业对城市空间的支撑和引导

其后不久.国家决定在武汉兴建武钢、青山热电、武重、武汉肉联、武锅、武船等大型工业项目。为此,借鉴苏联的规划经验,1954年编制形成了《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提出城市建设的重点由“恢复经济,改造旧城”转移到“为大型工业建设服务”。调减规划人口为197万人,面积为203kmz。并将城市发展方向放在喻家山一带,在此建设大型居住区。规划着重进行了工业区、铁路枢纽的选址定点,除保留武昌临江地区工业外。在青山建设大型工厂。在汉阳预留厂区,开辟了青山、中北路、白沙洲、七里庙、易家墩等工业区。选址布点了上述巨型工业项目。规划提出建设公铁两用长江大桥。道路系统以长江为主轴。对称设置,并形成联结三镇的主干道。

1953—1959年。城市人口从147万人增加到196万人。年均增加8.2%。城市建成区面积从37km2增加到l15km2,年均增长13km2.迎来了武汉历史上第一轮空间拓展高峰。

2.21950年代的城市规划营造了综合组团的发展格局2.2.1

城市功能以工业为主,并开始转向复合性、综合性因为武汉地区国家建设项目增加.全国农业发展要求地方

工业相应发展.同时要提高生活质量,1956年编制了《武汉市城市建设12年规划》。规划确定,城市建设发展由重视工业布局。转向为工业建设、为生产、为劳动人民服务,适当满足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要求。

区的工业重镇、全国铁路和内河运输的交通枢纽,担负着支援湖北省及周围地区农业发展的任务。

规划提出建设市内公共交通。配合工业区适当布置生活区。并保留隔离地带。斫121、武昌的中心城区不再新增工业项目,并配备机关、学校和防护绿带,提高居住质量,改善生活条件。

2.2.2重视外围综合组团的培育

“二五”期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武汉曾经提出号称“200项”的工业建设计划.并据此重新编制了城市建设规划。随后工业项目大幅压缩,因此在1959年重新编制了《武汉市城市建设规划(修正草案)》,报武汉市委批准执行(图7)。

圈7武汉市城市建设规划资料来源:武汉市基本建设委员,1959

规划提出外迁某些不宜在市区的工业。选择一些中小城镇和开辟卫星城镇(如葛店)作为工业基地。市区重点布置唐家墩、关山、余家头、鹦鹉洲等8处工业区,配合建设居住区,形成综合工业组团。

2.3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规划思想和历史作用

这一阶段武汉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建设方面主要是借鉴了苏联的城市规划思想。将工业发展确定为城市工作的重点.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强化城市的功能分区和工业布局。强调基础设施建设,初步确立三镇整合的发展思路。

这一时期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城市发展出现了如下新特

征:①规划建设了大量的工业项目,形成了完善的武汉工业体

系。奠定了现代制造业发展基础;②强化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组团式布局明显;③跨江桥梁和铁路网络的建设,城市交通方式由水运转变为铁路与公路并重,城市空间从沿江转向沿重要干道展开。

因此。调整城市定性为:武汉市是重工业基地,是华中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时期的武汉规划

37

万方数据

吴之凌汪勰武汉城市规划思想的百年演变

3.1改革之初的城市规划强化了武汉服务业地位

3.1.1将旧城服务功能提升与外围空间拓展并重

1980年代,为了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于1979—1981年编制完成《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图8)。

图8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资料来源: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局。1982.

规划调整三镇布局.加强江南地区运输设施和商业服务网点的建设。使长江南北地区相对独立,各项设施分别自行配套。武昌适当发展关山、青山工业区,在武珞路、中南路和洪山广场一带安排大型公共建筑和商业服务设施。洪山和珞瑜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应挖掘潜力,紧凑建设。余家头和任家路之间控制为蔬菜基地,阻止联片建设。汉口外迁旧京汉铁路和小型工业用地。逐步改造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地区。汉阳布局部分汉口地区调整外迁的小型工业和仓库用地。

规划提出“在旧区改建中应注意控制建筑密度。扩大绿化面积”、“重视对长江航运优势的开发利用”、“加强水体保护.以利生态环境的平衡”。近期加速发展葛店化工城、纸坊、蔡甸等工业卫星城镇.远期发展金口镇、新沟镇.以及黄陂、孝感、咸宁等区外工业城镇。

3.1.2围绕“两通”突出城市服务设施布局

武汉市被确定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后.为实现“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武汉市于1988年又编制了《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方案》(图9)。

规划将武汉定性为我国重要的钢铁、机械、轻纺、化工、电子等传统工业生产基地。我国光纤、微电子、激光、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基地之一。规划围绕“两通”(即“交通”、“流通”),以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兴建汉El火车站、武汉客运港、天河机场以及大批货运站场。通过旧城改造,提升市区金融贸易、信息服务、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以强化武汉的服务业地位。

3.2市场经济时期的城市规划体现了区域发展的理念

图9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资料来源: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局.1988

圈10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资料来源: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局。1996

3-2.1采用理想化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

1990年代。按照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方针,编制了《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规划提出武汉的城市性质是:湖北省省会。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讯枢纽(图lO)。

规划构建了“三环十射”的快速路系统。采取“多中心组团式”结构.在主城布局了武昌、汉口2个核心区、10个中心区片和10个综合组团。规划提出“主城+7个卫星镇”的城镇发展体系.在有控制地发展主城的基础上,在距离主城15—25km左右布置7个卫星城镇.接纳主城疏散人口和农村城市化人口。

3.2.2重视“城镇一体”的城乡统筹理念

鉴于城建投资来源的多样化,投资类型更加不确定性,同时区级经济的逐步活跃,需要更多的空间发展平台,2002年编制完成了《武汉城镇地区空间规划》。

基于武汉远城区围绕主城呈放射型布局,该规划肯定了各新城在承接主城外迁工业和人口以及吸纳各远城区城镇化人口

中的作用.并且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主城+卫星镇”的城镇发万方数据

加109年第4期总第182期毒氏市删孥砜

图”武汉城镇地区规划

资料来源:武汉市规划管理局,2002.

展思想.深化了武汉城镇地区各新城的空间规划和基础设施布局,明确支持新城发展,以实现主城、新城“空间一体”、“设施一体”空间布局目标。

3.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时期的规划思想和历史作用这一阶段武汉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规划吸收了西方经典的“田园城市”理论。按照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城镇地区一体化发展思路,积极发展卫星镇和新城,为适应武汉山水资源的分布特点。采取了“多中心组团式”空间布局.目的是建设一个具有滨水城市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图11)。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建设的作用:①构建了武汉由内到外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基本确立了现代化城市的经济发展空间框架:②首次提出“主城+7个卫星镇”的城镇体系。从而奠定了武汉着眼于未来区域发展的“主城+卫星城”的城市模式;③强化了对山水自然资源的保护,初步形成武汉山水园林城市框架;④采取了“圈层式”空间发展模式。提出了“环型+放射”的主干路网体系。使武汉市基本具备国际性大都市的交通特征。4结语

武汉近百年的城市建设深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和理论的影响,并且按照孙中山、张之洞等人确定的“千万级人口”、“世界级都市”的设想,制订了百年规划发展蓝图.在建设初期就奠定了“特大都市”的空间框架。其后武汉的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一直是围绕“如何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如何锯决江河天然隔断”、“如何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等三大主题展开的,处理得当就会获得一次跨越式大发展。

同时,武汉百年规划史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解决的城市问题也不尽相同,只有与时俱进.根据城市的现实情况和发展态势.不断调整和优化规划思想.才能提出更佳的规划选择。当前。必须秉承武汉百年规划思想脉络.继承和延续先进规划理论精髓,发扬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解决艰巨的跨江交通难题,保护独有的自然山水资源,才能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大都市空间格局。

参考文献

【1】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武汉市城市规划志[M1.武汉:武汉出版社.199_9.

【2】武汉市志编篡委员会.武汉市志?城市建设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p】政协武汉市委文吏学习委员会.武汉文吏资料文库[MI.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4】《武汉历史地图集》编纂委员会.武汉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

【5】李百浩,王西波。薛春莹.武汉近代城市规划小史D】.规划师,2002(5).

【6l李百浩,薛春莹。王西渡,赵彬.图析武汉市近代城市规划(1861--1949)Ⅱ】.城市规划汇刊.2002(6).

阴曾洪涛.刘金声.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嘲皮明麻.近代武汉城市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91皮明庥,昊勇.汉口五百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0】洪亮平,唐静.武汉市城市空闻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Ⅱ】.新建筑,20020).

【11】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M].台湾永裕印刷厂.1976.

【12】于志先.武汉城市空间营造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8.万方数据

武汉城市规划思想的百年演变

作者:吴之凌, 汪勰, WU Zhiling, WANG Xie

作者单位: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刊名:

城市规划学刊

英文刊名:URBAN PLANNING FORUM

年,卷(期):2009,""(4)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2条)

1.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武汉市城市规划志 1999

2.武汉市志编篡委员会武汉市志·城市建设志 1996

3.政协武汉市委文史学习委员会武汉文吏资料文库 1999

4.<武汉历史地图集>编纂委员会武汉历史地图集 1998

5.李百浩.王西波.薛春莹武汉近代城市规划小史[期刊论文]-规划师 2002(05)

6.李百浩.薛春莹.王西波.赵彬图析武汉市近代城市规划(1861-1949)[期刊论文]-城市规划汇刊 2002(06)

7.曹洪涛.刘金声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 1998

8.皮明麻近代武汉城市史 1993

9.皮明庥.昊勇汉口五百年 2003

10.洪亮平.唐静武汉市城市空闻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期刊论文]-新建筑 2002(03)

11.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 1976

12.于志光武汉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2008

相似文献(2条)

1.学位论文李季广西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以南宁、柳州、梧州、北海为中心2009

本课题来源于导师李百浩教授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1840-1949)以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中国近代城市规划范型的历史研究,属于广西个案的研究课题。

本研究以广西主流城市的南宁、柳州、梧州、北海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规划史的角度考察了广西近代城市建设的历史演变过程,研究了四城市近代城市规划实践及其特征,在时间、内容、模式、类型及性质等方面进行探讨比较与总结。

本文由8个章节组成。绪论部分强调了广西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选题,能填补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研究意义,归纳整理了广西近代城市建设的史料,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首先从城市发展史的角度,整体描述了广西近代城市的形成及其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探讨了城市的开埠与工业化的发展与近代城市化的关系。第三、四、五、六章的主体部分,分述了近代南宁、柳州、梧州、北海4个城市其近代城市规划的内容与特征,以及近代规划管理机构与制度的演变。通过在近代规划时间、城市性质与规划类型、城市规划历程及实践、城市规划思想与内涵等几个方面比较分析,研究了四城市“马路建设→旧城改造→实验市规划”的规划过程,总结了其近代城市规划具有“街巷→马路→马路网”的特征及“街巷城→骑楼城→马路城”的形态。结论部分总结了广西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回顾旧城改造的历史及现状,提出保护旧城风貌,体现城市特色的规划展望。本研究旨在研究广西近代城市规划发展演变,尤其是导入西方城市规划思潮与技术,以拓宽、拉直街道变马路,开城门、拆城墙、筑环城马路为重要表现的规划实践研究,为当代广西甚至中国的城市规划研究及新时期的旧城改造建设提供参考。

2.学位论文武前波郑州市居住空间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200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结构进入一个重组与调整的转型期,城市居住空间出现重构和分异现象。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在当前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因为它关系到公众的基本所需,特别是在提倡“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发展理念的背景下,显得更为鲜明突出。本文所要着手研究的对象——郑州市,它地处我国中部,代表着一批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内陆中心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于推动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关于郑州市居住空间的研究还鲜为少见,更没有系统的理论总结。正是基于如此,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角度出发,对郑州市居住空间的演变历程、现状特征以及动力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阐释,以期为实施郑州市空间规划和建设,推动河南省城市化进程,实现中部地区崛起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首先,本文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理论回顾。从中发现国外关于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已经建立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形成不同理论学派,而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将郑州市放入一个连续的时空转变过程中进行研究,揭示其居住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动力机制,是一项值得探索的新颖研究课题。

其次,回顾了郑州市居住空间历史演变过程,发现其居住空间的快速扩展和国家战略方针及政府决策有关,同时受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传统的“单位制”居住模式逐渐被打破,城市居住空间进入重构与分异时期。另外,由于城市规划思想的转变,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聚集式”向“多中心分散组团式”形态发展。

再次,着力分析了郑州市居住空间的现状特征和居住分异现象,尽管城市向心化发展是目前居住空间的主流趋势,但居住郊区化现象已经日渐突出,近期开发的房产项目大多集中在城市外围区。受土地有偿使用制和住宅私有化的推动,由于公众经济收入水平的差异,郑州市居住空间已经出现了居住分异现象,中高级住宅集中在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而低级住宅分布在老城外围区、传统工业区和边缘区。

最后,剖析了郑州市居住空间演变与重构的动力机制,指出国家投资战略与政府决策,以及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主导着城市居住空间持续增长

,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思想影响着居住空间的形态变化,而经济制度转型、经济结构调整、住房供给市场变化以及公众择居和迁移行为引起了居住空间的重构和分异。自然资源环境因素作为城市居住空间发展的反作用力存在,起着限制和约束作用,只有因势利导才能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优良人居环境。然后,并对郑州市居住空间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f610837171.html,/Periodical_csghhk200904007.aspx

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6b5ff42b-bfb2-4dfa-a587-9e36014d7afe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2日

城市规划的变迁--尹稚

城市规划的变迁 接到这个邀请是想让我讲一下具体的案例,但是后来我一想跟一线设计师讲案例就算了吧。我今天想讲点观点,讲点故事,讲点我对城市规划的理解,以及我们目前中国的城市规划面对的困境。 为什么叫“变”与“不变”,这是当时我的导师吴良镛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中国的城市规划处在变与不变之间。一方面从媒体等方方面面对城市规划有很多的批评,有说城市规划是跟权贵跟金钱勾结狼狈为奸的,也有骂城市规划是计划经济最后一个堡垒的。同时中国每一个城市的发展建设恰恰跟城市规划有很密切的关系。中国政府对城市规划的重视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地步,很多地方的市长动不动就讲,规划是龙头等等。但是他讲的规划和我们干的规划是不是一码事?或者干的技术活放在国家大的背景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差事?这个恐怕要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昨天我看微薄,北京淹了水,很多网友谴责规划师。到底是不是规划师干的?我觉得这是规划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首先,城市规划在政府决策系列里面并不是最高层面的决策,或者说城市规划处理的事物,它的话语权并不足够高,足够大。因此任何一个规划师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开展工作的。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其实脑袋比你大的有的是,要想走一个技术精英路线,书记市长决策都是拍脑袋都是错的,应该拍城市总规划师的脑袋,碰到这种情况我感觉这辈子是做不到的。因为你会看到,我们需要参照的背景,无论是经济决策,政治决策,军事决策任何一个方面都比你要处理的事要大。 为什么中国这些年出现对城市规划的质疑?其实跟中国的大环境有关系,我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方方面面,中国面对的是巨变和动荡的年代。这不仅仅是从中国国内的环境来看,即使你从国际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会进入一个间歇性的动荡期。所谓间歇性的动荡期,大白话来讲就是进入了一个地震高发期。一方面在世纪之交的时候看到了传统的斯大林式的计划经济的失败,看到了表面上市场经济大获全胜。对这种态势的判断的非理性和过度的意识形态化,会看到不仅仅从计划到市场过渡的国家面对很多问题。同时也会看到当年纯粹的市场经济的国家也面临很多问题。所以巨变跟动荡是潜伏在市场经济大获全胜这样一种表象化,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背景后面的深层次的东西。实际上我们原来走的路,不管往哪个极端走都是错误的。 北美,欧洲在这一轮的经济危机与中国实体经济出现的危机等等,都会导致双方探索一条全新的道路。同时这种经济上的不稳定在社会上也会产生影响,而我们前30年的改革开放,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经济成果获得的同时,财富再分配出了问题,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的积累,我们社会上的反映比其他国家更暴力一些。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分析之令狐文艳创作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分析 令狐文艳 摘要:城市规划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因为其不仅涉及到工程技术,同时涉及到政府行为,另外还与人的社会活动有直接关系。一方面,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边界还不够清晰,另一方面,目前还没有针对这门学科建立起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关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一直就存在争议。文本主要对城市规划学科进行概述,从规划实践的角度分析了这门学科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这门学科可以更好的为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服务。 关键字:城市规划;学科;发展方向;分析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人们对城市规划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以往我们将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环节,并没有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行,人们认识到了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因此目前的研究中已经将其作为一门半独立的学科。但是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对这门学科的定位、作用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仍旧存在很多困惑,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明确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是所有城市规划工作者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学科概述 (一)对于城市规划学科的基本认识 城市规划的研究客体是非常复杂的,既不是某一种物质,也不是某一种体系,它涉及到与城市建设相关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很难用一种方法或者是一种理论对其进行研究。这就造就了城市规划研究中多学科交叉的局面,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地理学,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特征;二是经济学,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部分;三是社会学,因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都是人,因此城市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人的社会活动;四是生态学,城市规划时要遵循科学发展观,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上这些仅仅是在大方向上的分析,就涉及到了如此多的内容,如果具体到规划内容上将更加复杂。总结来说,这门新兴学科几乎很难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研究体系,脱离这些相关学科对其进行研究也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研究者在以上这些相关学科中间做好平衡,明确研究重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相关研究才是有意义的[1]。 (二)城市规划学科的重要特征分析 虽然城市规划学科很难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但是这并不代表这门学科的发展将会停滞,实践证明,过去十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基本上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从中我们可以追踪城市规划整体的发展脉络,建立起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基本框架。 1、《雅典宪章》(1933年) 背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达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雅典宪章》也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运用了近代理性主义的观念。 理论思想: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的分区和布局,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思想方法: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在印度新城市昌迪加尔的规划中,得到了具体实践)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和"最合适的关系"。城市看成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例题』《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 A.以人为本,功能分区 B.物质空间决定论 C.综合多功能 D.大众参与 答案:B 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背景: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于1977年在秘鲁的利马召开了国际性学术会议,在马丘比丘山上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 (1)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2)摒弃了《雅典宪章》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思想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其中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且这一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4)提出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系统性;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 (5)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6)《马丘比丘宪章》不仅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更进一步的推

研究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

研究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 摘要:针对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做了简单的论述,提出了规划建议。现阶段,城市发展具有多元化和“降速”的特点,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化发展, 必须要做好规划的把控,注重传承和变革,积极引入现代化技术,实现传统和现 代的有机融合,建设智慧城市,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城市服务。现结合具体研究, 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常态;城市规划;传承与变革 1 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的不足分析 2019 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陈华元提出,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和管理,在文化传 承和创新以及城市之魂铸造等多个方面存在着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千城同貌、城市文化缺失。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来说,城市发展过于追求“大” 和“新”,城市建设无序,一些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地域特色等的建筑一点 点消失,千城同貌问题凸显;②传承不够、创新不足。从城市更新以及保护实际来说,对文化历史名称以及历史建筑等的保护以及开发模式较为单一,缺少对城 市资源环境特点以及人文历史要素等的全面认识,未能实现城市的精准定位;③管控不力、执行不严。当前城市历史人文风貌被破坏的情况严重,为城市开发让步,使得很多历史文化逐渐消失。 2 城市规划的传承 2.1 合理降速 从城市的发展现状落实,过于追求发展速度,逐渐出现后劲不足或者其他问题。若发展潜力被挖尽,那么必然会影响城市发展速度,造成城市发展停滞不前 或倒退问题。新常态下若出现此情况,那么会产生大规模经济下滑等各类问题。 这需要合理降速,制定完善的政策以及措施,不可以过于追求城市建设以及城市 发展速度,忽略了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的融入。若城市规划建设始终保持高速运行,那么未来必然会超出承受能力。基于此,在进行城市规划实践中要从实际出发,综合利弊分析,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推动城市发展,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 状态。在城市规划方面,要贯彻人本理念和科学发展观念,积极传承优秀文化以 及理念,不断提升规划品质。 2.2 多元化 从城市建设实际来说,早期对城市规划的重视水平较高,后期为了追求经济 利益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逐渐偏离城市规划的轨道,违背科学规划以及发展理念。新常态下城市转型发展,推进城市建设工作,必须要转变以工业建设推动社 会经济的思维理念,倡导多元化发展模式,优化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引导城市 发展回归轨道。开展城市规划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本区域的文化特色,打造个性化城市。在城市规划实践中,贯穿传承的理念[1]。 2.3 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 新常态下城市转型发展,要注重历史文化和城市规划建设的融合。我国传统 建筑八大流派各有特色,具有较强的地域代表性,各地区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若能够有效融合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实现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还能够推动现 代城市的持续化发展。在城市规划的传承方面,要做好以下要点的把控:①提升民众需求,留住乡愁记忆。在具体规划中要注重完善城市文化设施,为各类文化 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做好传统文化 的保护和创新,留住乡愁,留住城市记忆;②提升地域特色。若想改变当前城市

武汉半殖民地化的历史遗存

昔时逝波,今夕忆梦 ——汉口租界的回首与思考 一.江汉路·今夕忆梦 和同伴寻访汉口租界的那天清晨,淅淅沥沥地飘着小雨。无尽的雨,无边的思绪,模糊了世界,却让我们梦回昨天。昔日的种种过往扑面而来,租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苦难挣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彻底沦陷……沉重的近代史让人无法呼吸,多难的血泪史使人潸然泪下。在雨水与泪水交融的时刻,我意识到虽然多难兴邦,却绝不能重蹈覆辙。曾经的苦难,一切都不能过去,因为我们再也付不起如此惨重的代价,因为中国民族再也容不得其他侵略者的觊觎与小觑。 江汉路上,往来依稀。它沉睡着,做着百年租界变迁的大梦沉睡着。梦中,它是华界与租界的分界线。“鸿沟界限任安排,划出华洋两便街。莫向雷池轻越步,须防巡捕捉官差。”竹枝词如是说。一线一限,两片两界。它隔开的,是现实与过去的骄傲。 二.汉口租界·百年再现

1861年3月的《天津条约》将汉口对外开放并划定了英租界,中日甲午战争后,德、俄、法、日四国也在汉口划定租界,自此,中山大道与长江之间依次是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 租界所在区域,原来只有乡间小路和土路,租界设立后,开始有碎石和石沙马路,以后又有沥青马路。代步工具从老式的轿子到人力车、客运马车以至汽车。和中国城区低矮、破旧的茅屋、板房、土木和砖瓦结构的房屋不同,高大雄伟的、用钢筋水泥和巨石兴建的一幢幢罗马式、文艺复兴式、维多利亚或巴洛克式建筑在租界区巍然屹立。街道两旁有人行道、植有行道树,并有排水管道、公厕。作为近代化重要标志的邮政、电信、电力、自来水等也最早在租界区里出现。 汉口开埠和租界建立后,外国商人、传教士、领事馆工作人员纷至沓来,英国怡和银行、普鲁士美最时洋行、俄商顺丰洋行、法商立兴洋行、美商美孚洋行等先后在汉口设立数百家分行,出售西方的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贸易繁荣。

城市规划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城市规划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城市规划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各方面的要求也不断增高。城市的合理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出发,简述了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城市规划的展望。 【关键词】城市规划;未来;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模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受到也一定的变化,城市的规划将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于市民息息相关,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应以城市的发展和认知为灵魂,对一个城市做出合理的规划目标。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城市的规划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城市的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探索更全面,也追求安全、高效的工作、生活环境。 一、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城市环境的好坏制约着城市活动的发展。目前,人类创造出大量的城市物质环境来满足人口增多和不同活动发展 的需求。虽然总体的进步可以,但是却带来巨大的污染和破坏。一方面是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是历史人

文资源遭受的损坏。城市环境的情况会严重制约着未来城市发展的标准。这里所说的城市环境包含文化、人文、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科学技术 各个时期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都会对该地区城市的功能和发展结构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运用,为人们带来了高效、全面的生活帮助。科学技术的运用对未来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影响表现的形式 如下; 1、信息化、智能化高新技术会对未来城市的空间结构有巨大的影响,也会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由一定的影响和改变。智能化高科技的建筑形式,不但给人们创造出一个舒适、高效的生活和工作的空间,也便于合理的运用各种能源和高效的安全管理。智能化在城市中的大规模使用,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土地应用的模式。 2、高新工程技术的发展,帮助人们建造更加高层安全、便捷的楼层,开发更深层次的地下领域。原来人们探讨的海上城市、空中楼阁等不再成为幻想可以成为现实。高新科技的运用也会为城市提供无污染的新能源,具有高效率、成本低的新型运输工具等,更加快捷的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所服务。这种种的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城市的发展形态和空间结构。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有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基本的形式有: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也是居住区的规划因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居住区规划布局的目的是要求将规划构思及规划因素,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全面、系统地组织、安排、落实到规划范围内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一)居住区住宅的规划布置 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多面广,而且在体现城市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住宅应布置在居住区内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在不同的气候区,住宅布置应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住宅的影响,如日照、通风、保温、除湿、防风沙等。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居住区按住宅层数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的居住区。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而配套建设的。所配套建设的项目多少、面积大小及空间布局等,决定着居住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应合理设置,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三)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

谈武汉城市地名———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

谈城市地名———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 代史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是中国近现代化过程中升起的一颗明星城市。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的城市地名浓缩了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城市崛起于风云激荡的时代, 自然地, 城市也就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一段历史记忆被固着在文本典籍之外的物质载体———道路、街区上, 并成为今天市民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验证了克罗齐关于历史诠释理论的最著名的命题: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在他看来,“当代性不是某一历史的特征, 而是一切历史的在特征”。 是省省会, 地处长江、汉水的交汇处。作为华中重镇, 崛起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 汉口已经是繁盛的商业市镇和全国性的商品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汉口开埠通商, 使它跻身于上海、、天津、汉口四大贸易商埠之列;19 世纪末, 之洞经略两湖, 把作为其办洋务、兴西学的“样板田” , 使在20 世纪初成

为仅次于上海的工商业基地。近代西工业文明的影响、得天独厚的地位置、特殊的历史机缘, 这几者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 把推倒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都须浓墨重彩的辛亥革命就在武昌爆发, 一时之间, 成了中国乃至世界瞩目之所在。大革命时期, 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 是国民革命的风云聚会之地。抗日战争初期, 沦陷后, 一度成为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 它作为领导抗战的中心再次被世界所关注。新中国成立后, “九省通衢”的, 在和平建设时期充当了经济建设的排头尖兵,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城市地名的近现代色彩, 主要是通过道路街区表现出来。三镇城区道路系统根据其功能的大小, 有“道”、“路”、“街”、“巷”、“里”等不同称谓。这些道路街区名称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有的名称历代相沿成习, 呈现出连续性;有的受到社会生活的强烈影响, 名称变更, 带有时代赋予的特定涵义, 表现为连续性的中断。其中,非连续性是绝对的, 连续性是相对的。连续性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实际上, 很难找到完全没有发生改变的原生态地名), 即便现在没有变, 并不表明将来不变。就连续性而言,

我国城市规划五十年指导思想的变迁及影响

我国城市规划五十年指导思想的变迁及影响 作者:王凯 摘要:建国50年来,城市规划经历了曲折历程。作者从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的历程回顾 入手,总结了前30年和改革开放20年来城市规划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为做好今后城市规划 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我国社会主义的城市规划事业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全面开创建立起来的。50年 来经历了50年代创建发展时期、60至70年代徘徊倒退时期、80年代全面恢复和发展时期、 90年代继承和创新时期的曲折奋进的历程。回顾和总结50年来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的变迁有 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今 天城市规划的形势和今后城市规划的工作思路。 1前三十年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的不断变化 建国后的前三十年,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契合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 计划工 建国后的前三十年,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契合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 计划工 作的继续和具体化"这一认识的。 建国之初,为了适合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高潮,1952年9月政务院召 开的第 一次城市建设座谈会上提出城市建设要根据国家的长期计划,加强规划设计工作, 加强统 一领导,克服盲目性,以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初步确定了城市规划在国民 经济发 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五"期间,工业化建设规模庞大,重点项目156项,限额以上项目694项,城市规划 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由于新中国采用的是以苏联为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且 旧中国留下的城市规划人员很少,加之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凡欧美建筑、规划理 论都受 到批判,所以苏联在计

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市规划理论成为当时的主要潮流,并影响至今。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城市规划是"国民经 济计划 工作的继续和具体化"。"一五"时期的经济体制和156项重点工程建设形势使这一思想得到 很好贯彻。 需要指出的是,"一五"时期乃至整体50年代的经济形势是以重工业为主,所以,"加 强城市的规划工作和建设工作,求得同工业建设相配合",是当时历史的必然选择 。 1954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城市建设会议指出,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工业 ,城市建设的速度必须由工业建设的速度来决定。城市建设必须集中力量,确保国家工业 ,城市建设的速度必须由工业建设的速度来决定。城市建设必须集中力量,确保国家工业 建设的中心项目所在重点工业城市的建设,以保证这些工业建设的顺利完成。客观地说, 立足于工业建设地城市 规划和建设地指导思想为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建立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作出了历史性的 贡献,也正由于城市建设的主要注意力集中与重工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上,所以整个国家 的城市化政策和进程也步入尽可能降低城市化的社会成本,并使城市化水平处于低于工业 化水平的不得已状态之 中。 "一五"时期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明确和清晰的,效果也比较明显。从总结历史的角 度分析,也有值得我们今天反思的地方。 城市规划指导思想出现混乱是在1958年以后。1958年7月,建工部在青岛市召开了第 一次城市规划工作座谈会。本次会议总结了近十年来城市规划的工作经验,在会议的总结 报告(刘秀峰作)中提出了十个问题,其中城市的发展,应该是大中小城市相结合,以发 展中小城市为主,要有 计划地建设卫星城市,并作为大城市继续发展地方向,加强区域规划以及城市逐步实现现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各种思想的变化和改革。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一家。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的方面发展,促进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关系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这一阶段奴隶社会发展历程中。城市作为王权与神权相统一的代表在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同时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辩证观。规划中的原始生态主义开始萌芽。城市规划也体现了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朴素的“天圆地方”人地观,引导规划中的方格网城市形态的形成,而“王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权力至上的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此时最有代表性的规划思想是《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提倡的礼制思想强烈的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思想理论,随着历代礼制的不断强化,皇帝尊崇地位升高,祭祀仪式繁复,统治管理机构增加,起在城市规划上必须按主次就位布局;礼制的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复杂化,这样在客观上必须要有相应的诸如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才能适应。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提倡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儒家思想,明确的指出了以天子为中心的统治思想,正符合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统一的意图。显见《周礼》推崇根据宗法血缘和政治要求,行宗法分区,不仅在等级分区、规模大小的划分方面有着严谨的礼制制度,还用明确的尺度操作方法来加以实施,用宗法与政治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王权的尊严。实际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主轴就是遵循礼制的思想。中国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王权主义时代,儒家稳固的文化统治维持着城市规划“天人合一”理念的恒定。城市的各项建设主要为统治者及其权力集团服务,城市格局表现为中轴对称、王城居中都城具有极高的首位度。在此同时传统的城市商贸业随着手工业日渐繁荣城市中的集市开始兴起。从唐长安的“东市”、“西市”至北宋汴梁繁荣的街市的形成与发展都说明了城市规划在潜意识中开始关注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需求,潜在地体现了规划的“人本主义”思想。 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正是礼制思想的体现。从此,封建礼制思想开始了对中国长达3000年左右的统治。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完整的体现。与此同时,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城市形制的影响也是长期并存的。许多古代城市格局表现出利用自然而不完全循规蹈矩。特别是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位于通航交会处、水早路交通交会点的城市的布局开始冲破礼制约束,如汴梁、临安等。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1、唐长安城

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

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 发表时间:2017-06-14T14:01:49.237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2期作者:冯琪[导读]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更加趋于科学合理,需要更加理性地去制定各项政策。 (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14) 【摘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更加趋于科学合理,需要更加理性地去制定各项政策。在新常态环境下城市规划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重视以人为本、回归理性、回归本源,讲究因地制宜、软硬兼顾。对城市规划进行传承和变革是提升城市规划作用和影响的重要途径,可以引导形成更加适宜的人居环境,突出城市个性和特点,同时探索城市规划模式创新,促进城市规划的发展。【关键词】新常态;城市规划;传承;变革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02-0009-02 引言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长期发展的计划,在发展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创新,同时也要保持城市独特性,城市规划是战略性规划,在保持总体稳定性的前提下,对相关要素在传承中进行变革,通过适当的变革保障城市规划的时代性和多元化,促进城市逐步发展。 1.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 城市规划在传承的过程中,需要对城市发展进行深度思考,对原有规划有价值的部分不断挖掘发扬,对不适宜的部分不断调整优化。城市规划要针对城市面临的发展形势与所处的发展环境,从规划传统出发,需适应新常态下城市的发展要求,通过科学的设计目标对城市发展进行统筹谋划,对城市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避免出现盲目的工程规划建设,尤其是要避免出现“形象工程”等不良情况。在新常态形势下,要从上一发展阶段常规的城市建设模式中转变过来,在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配给,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的效益。 2.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创新 2.1 把握城市规划在新常态的时代背景 在新常态环境下,要求城市规划遵循市场化方向,以新常态作为契机进行创新,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平衡规划涉及到的各方利益,高效地进行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地推进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功能的优化提升,以更加长远、科学的眼光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对原有城市规划模式进行合理创新,根据现实情况实事求是地开展调整工作,对一些不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规定和办法进行更改,改变传统过度依赖土地资源开发的发展模式,将“去库存”和“去过剩”目标进行融合,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进行城市规划创新,科学规划,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此外,在新常态环境下,要重视弘扬文化传统的精华,增加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营造更加宜居的环境,展现更加美好的城市个性和特征,在文化大复兴的时代,通过文化传承和创新,使城市得到更多的认同和尊重。 2.2 推进城市规划在新常态下的体系转变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城市建设进入了加速发展的中后期,提高城市规划的水平和质量对下一阶段发展至关重要。若要使城市规划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需要,服务于城市发展要求,应将城市规划置于城市建设全过程的首要位置。通过完善城市规划功能规范,构建城市规划发展价值体系,依据新的规划来实现新常态环境下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文化、城市经济的合理建设,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在新常态环境下发展城市规划,要遵循国家法制化进程,在法制体系框架下,对城市规划过程进行规范,通过法制化促进城市规划制度的落实,促使责任主体履行职责,建立起现代市场环境下城市规划的保障制度。通过法制化环境,明确规范和系统的创新制度对城市规划的内外部因素条件进行规范化。此外,要重视城市规划管理,根据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发展特点,利用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机制保证城市规划流程的合法性和完整性,要更加重视公众参与和民主化管理进程,重视人民的呼声,为规划提供更加广阔的工作平台,对城市发展进行综合化、系统化的管理。 2.3 转变城市规划在新常态下的技术核心 城市规划的功能和价值转变是城市规划变革的重要依据,城市是人民生活的家园,新常态下应更加重视人本主义思想,城市服务居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功能更加显著。城市规划建设应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人与城市关系和谐的基础上,推动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以“人”为中心,应用相应的技术,对城市宜居性和城市环境改善作为技术的着力点,建设城市、文化、公众、环境和谐的环境。通过技术的有效应用,建设经济增长、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的城市。 在城市规划发展中,要体现出城市规划的技术优势,发挥技术的巨大作用,将“可持续发展”和“智慧城市”等新理念、“大数据”和“BIM”等新技术应用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环节中,使规划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并借助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发展模式创新。通过新技术应用对城市规划结论进行协调校核,调节城市基础系统和内部环境的关系,实现对城市的技术化改造,更加适应新常态发展要求。通过在城市规划与发展的不同环境与过程进行新兴技术嵌入,更好地体现城市多维度、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并有助于推动城市规划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3.结语 新常态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规划要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将城市规划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建设和生产的大环境之中,让城市规划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为市民生活创造更多的便利,优化城市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资源配置,为城市发展寻找更加持续的动力,满足新常态环境下城市发展的需要。通过城市规划的传承和创新,促进城市规划模式的进步,探索新常态环境下城市发展新途径。城市规划的传承和创新是保障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改变不合理城市发展模式的有利契机,对未来做好城市规划工作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蒋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景观美学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魏晓芳.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研究[D].重庆大学,2013. [3]尤海涛.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5.

2018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武汉市2018届高中毕业生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 24.唐代《开元占经》中提到:“五谷生、长日种者多实,以老、死日种者无实,又难生,以忌日种之一人不食”,“麦生于酉,疾于卯,长于辰,老于午,死于巳,恶于戌,忌于子。”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一 B.中国古代农学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 C.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多 D.中国古典科技侧重于对经验的总结 25.有学者认为:“这个时代的门阀的力量,无论在经济上、社会上、政治上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优势。……他们凭藉籍祖先的余荫,不但垄断官吏选举之权,凡州郡掌管选举诠叙的官吏,都非由他们中择人任用不可……”导致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A.九品中正制的发展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土地兼并的加剧 D.门阀世家的壮大 26.史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下列选项中与材料所表达的观点一致的是 A.“丞相者,朕之股竑,所与共建庙宇,统理海内” B.“(大事)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

C.“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皆不鉴秦设相之患” D.“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27.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中国部分地区人口迁移示意图。下列选项中的排序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①② ③④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③④② 28.晚清某一时期,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地方志都有如下记载:“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各省“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指房屋土地),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乃不得已占别家之产以之自活。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皆非原户。”导致这种现象

城市规划考研——各种规划的内容

1、区域规划的内容(原理四) 1)对区域发展条件评价和发展定位 准确评价区域发展条件是合理确定区域发展方向的重要基础,可以明确区域未来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扬长避短,有的放矢。评价区域的发展条件的有①硬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等。②软条件:社会、文化、科技实力、投资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等 区域发展定位的内容包括:区域发展性质与功能定位、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目标定位等。区域发展定位的确定不能仅就本区域的分析而“就区域论区域”,而要跳出本区域,从更大区域乃至国家、全球层面论本区域。 2)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是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是区域规划的关键性内容。区域发展战略包括:战略方针、战略模式、战略阶段、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等。 3)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区域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等多方面的内容。我国现阶段的区域规划多侧重于产业结构研究,即研究区域内部各种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与组合方式,包括产业的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 4)城镇化与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 城镇化水平预测是预测规划期内区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其中包括对区域总人口的预测、区域城镇水平的预测。 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是社会生产力和人口在地域空间组合上的具体落实,重点建立完善的城乡居民生活和生产网络、聚集空间和资源、设施区域共享、培育重点城镇和乡村居民点,成为区域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节点和人口集聚的核心,促进资源环境的保护及区域生产生活水准的整体提升。 区域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两者在功能定位、人口空间位配置、建设标准以及设施共享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城镇体系规划要研究其演变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展开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基本内容:①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②确定城镇体系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组合结构和地域分布结构以及城镇体系网络系统(三结构一网络);③提出重点发展城镇及其近期建设的建议。 乡村居民点体系:是指县城以下的乡村居民点所构成的体系(一般不包含县城和县级政府所在地),从乡村居民点的行政等级和作用的层次来划分,一般可以分为城镇、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等,重点为集镇以下的居民点。 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基本内容:①依据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明确区域内的农村人口容量,确定各级乡村居民点的人口配置及空间布局;②确定各等级乡村居民点的功能定位;

关于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和灵魂,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的基本要素,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加强城市文化的研究,对于加快城市化、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行为的成果总和。广义上讲,发明、研究、语言、建筑等等都属于文化范畴。城市形成衍生出建筑的构造———对宗教的需求产生了教堂,对集会的需求产生了广场,对居住的需求产生了住宅,对交换的需求产生了市场,对艺术行为的需求产生了剧院,这些都是文化的体现。以武汉为例,滨江滨湖的水域文化、龟蛇二山的自然文化、黄鹤楼等建筑文化、文人墨客遗留的诗词文化、包括老城区的街道文化、辛亥革命等纪念性文化等等综合起来,才是城市文化的全部意义,才是城市文脉之所在。 武汉市地处华中,长江、汉江两江交汇,汉口、武昌、汉阳三镇鼎立,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具有3500年文明传承,是“白云黄鹤”之乡、辛亥首义之都、明清四大古镇,汉派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发展基础良好。近年来,在承接“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级重大战略的背景下,武汉市文化建设取得突破进展,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武汉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商文化和楚文化 , 为全市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和殷实的资源。 专业艺术呈现新的繁荣 (一)舞台艺术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全市现有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8 个,包括京剧、汉剧、楚剧、音乐(民族音乐、交响音乐)、舞蹈、话剧、儿童剧、木偶剧、杂技、说唱等 10 余个艺术品种。近年来,市直文艺院团按照“一团一戏”的工作目标,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新创作演出京剧《三寸金莲》、《生活秀》,汉剧《王昭君》,楚剧《三月茶香》,舞剧《山水谣》、《筑城记》、话剧《同船过渡》、《母亲》,儿童剧《春雨沙沙》、《柠檬黄的味道》、《古丢丢》,杂技《英雄天地间》等一批优秀剧(节)目。 2002 年以来,每年新创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1.前言 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 2.1初期实践探索 2.1.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 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1.2 城市美化运动 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在奥姆斯特德带领下,纽约1859年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这改善了城市机能,也开创了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新纪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不断郊区化,为恢复市中心良好的环境和吸引力,美化运动运行开来。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起源于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以伯恩海姆所做的“芝加哥规划(1909)”为开端。之后,一些先驱们开始自然主义的探索,渴望城市与自然相融。 英国公园运动和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建筑学和园艺学的思维方式引导着对城市布局问题的思考,探索了城市绿化系统和城市整体环境规划的手法,而且还传递了“人类有组织的规划设计可以创造全新的城市环境,它远远优美于城市无序、自发的发展”的概念,奠定了“城市需要规划”的思想基础。 2.1.3空想社会主义与公司城建设 托马斯.莫尔提出了“乌托邦”的概念,他借“乌托邦”之名,阐述了进行社会改革的立场,并描述了理理想中的建筑、社区和城市。英国工业家罗伯特.欧文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城市,并建立了名叫“新协和村”的社会主义城镇,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严峻条件下,实验失败。法国傅里叶也阐述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社区思想,提出建立称为“法郎吉”的社会公共生活单位,但后来在美国建立的28个类似的“傅里叶殖民地”,均在建成后不久就失败了。 美国设计家汉密尔顿提出了建设公司城的基本概念,有意识地将工厂和工人居住区结合在一起建设,并于1792年由朗方赫然哈伯德在新泽西州规划了帕特森城。19世纪后,这类

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分析

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23T10:37:13.5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作者:谢洪梅[导读] 摘要:在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新模式必须立足于现今社会、经济、文化底蕴的基础之上,能够快速有效地将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和所有经济体系融入到规划工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生态建设、环境优化、民众日常所需提供更好、更高效的服务支持。 四川省眉山市市测绘地理和城乡规划信息中心 620200 摘要:在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新模式必须立足于现今社会、经济、文化底蕴的基础之上,能够快速有效地将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和所有经济体系融入到规划工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生态建设、环境优化、民众日常所需提供更好、更高效的服务支持。文章就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新常态;城市规划;传承;变革 1城市规划新常态的含义 城市规划的新常态,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理念上,回归“天地人”和谐安全之“常”,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建设小康社会——安居宜业的城市家园;第二,在技术上,改变过分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发展质量的路线,确立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将规划工作的目标和重点转移到社会建设上来;第三,在方法上,践行科学与民主精神,引入公众参与规划决策,培育市民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应用新的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提升规划工作的科学性。 2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 2.1传承城市规划的传统和优势 为了有效提高新常态状况下的城市建设,规划人员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合,去除糟粕,保留精华,并融入城市规划的新常态之中。在规划设计时,避免“形象工程”等腐败规划,制定合理的规划,从以往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推动新常态下城市的更好更快发展。另外,要合理配置城市资源,杜绝面子工程现象,使整体发展方向切合城市本体实际,符合城市发展规律。 2.2调整城市规划与新常态转型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居留于城市。”意在说明城市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城市的发展是人类智慧和汗水的证明。城市的出现融合了人类人际交流的多元化、人类创新的智慧与源泉。正是这个文化的磁体和容器,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程。 十九大对对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前瞻性提出高要求。我们需要认识到城市发展是动态的过程,国际国内发展形式的竞争加大、外环境的变化成为常态,因此城市规划如何体现适应性,是每个规划者及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3新常态下城市面临的议题 3.1大数据推动城市智慧国际化 《中国国际智慧城市发展蓝皮书》的正式发布,极大地推进了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步伐。在如今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系统覆盖全球,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工作,还是其他的社会交流,都离不开网络。网络大大提升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也为城市向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共享社会资源成为必然趋势,因城市如何如何在竞争中突显特性? 3.2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 转移城市主导产业是促进城市各种产业平衡发展的一种策略,通过对各个产业间的协调来促进经济增长。在新常态下,城市规划应以城市的体制、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的能力为依据,结合国家的政策支持,制定适合的项目目标,整合思想,统筹所有资源,发展出新的经济支点。例如教育、医疗、旅游、养老、高科技产业等方向的新兴产业。 3.3公众有效参与城市规划 新常态下城市建设规划项目目标的制定,必须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与要求,尽量采纳普通群众的意见,制定尽可能完善的计划,不能由领导层独自裁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群众是国家政府的支撑者,政府必须把人民放在主体地位,会充分征求人民的意见,会最大限度地彰显民主性。政府作为城市人民的服务者与组织者,应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在城市规划中让群众有效地参与进来,从而提出适应性更高的规划。 4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理念如何变革 4.1城市规划的立体化 我们规划的城市以及生活的城市都是立体的,但是规划设计的图纸却是平面的。一般人看不懂规划图纸,图纸很难与立体化相对应。看一个城市的规划图纸时,很多人都不能准确明白其中含义,往往会产生许多疑问,例如,为什么它是这样,这一块集中,那一块散着。但是如果规划设计是立体的,那么一看就可以看得明白为什么在这里,不在那里。所以首先要对城市规划设计的立体化进行认真考虑。因此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重视城市设计,另外需要注意将城市空间结构纳入到其中来。 4.2城市规划的动态化 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中,提得比较多的就是“三规合一”、“多规合一”。规划的确需要长远考虑,但是人们的生活及城市建设都是动态的。发改委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是每年有一个计划。国土之所以能够管理是每年有一个土地的指标。而城市规划是15年、20年把一张图画出来,住宅区建到东面,学校到南面,医院到北面,这些都是规划的工作内容,但是政府不一定会对此满意,所以规划人员以后要在动态方面加以考虑,把城市每年的建设合理地进行规划并引导集中。 4.3城市规划的区域化 一个建筑师的作品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他没有考虑区域的问题、环境的问题。甲方给出一个怎样的用地范围,建筑师就在那个用地范围里面做自己的方案,然后做出的效果图也很漂亮。很多规划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说,在某个范围内考虑规划时,要遵从取水是上游、排水是下游的原则,但是,规划地的下游又或许处在下游城市的上游,而规划地的上游又是上游城市的下游,单从规划的范围来进行考虑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一个城市真正能够发展和区域很有关系,规划时需要从区域角度进行考虑。找准自身在区域中的定位,从而引导城市有序发展。 4.4城市规划要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