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5多指(趾)畸形临床路径
- 格式:docx
- 大小:23.56 KB
- 文档页数:8
食管闭锁临床路径一、食道闭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先天性食管闭锁Gross Ⅲ型,即食管闭锁伴食管气管瘘的病例(ICD-10:Q39.100),新生儿初诊病例。
(二)诊断依据。
1.病史:新生儿期发病,典型表现为唾液吞咽困难并难以清除,部分病例表现为出生后呛咳、窒息、发绀,部分产前诊断发现胎儿胃泡小或羊水过多。
2.体征:口腔内及嘴角大量白色泡沫样痰,呈“蟹吐泡”样,部分病例可见发绀,双肺可闻及干、湿啰音,腹部无明显异常体征。
经鼻或经口置入胃管均受阻。
部分病例可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肛门闭锁等直肠肛门畸形以及多指(趾)等肢体畸形。
3.辅助检查:(1)胸、腹联合X线片:可见充气膨胀的食管盲端,胃肠道广泛充气的肠管。
部分病例因合并先天性肠闭锁腹部可呈“双泡征”或“三泡征”(2)食道造影(水溶性造影剂):见闭锁近端膨胀的食道盲端。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疾病编码(ICD-10:Q39.100)。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长段缺失型食管闭锁或食管气管瘘不伴食管闭锁的患者不进入此路径。
(四)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气分析、电解质(3)血型检测和梅毒、HIV、肝炎等传染性疾病筛查(4)胸、腹部联合X线平片,心超,心电图(5)腹部B超(肝、脾、泌尿系统等重要脏器)(6)食管造影(水溶性造影剂)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染色体核型检查(2)合并直肠肛门畸形病例:需补充“倒立正侧位X线”、腰骶椎MRI平扫等影像学检查(3)合并多指(趾)等肢体畸形病例:需补充患侧肢体的X线检查(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明确诊断Ⅲ型食管闭锁的患儿需行经胸(或胸腔镜辅助)食管气管瘘缝合+食管闭锁矫正术。
(CM-3:33.4202 + 42.4105)1.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指骨骨折标准临床路径(2018年版)一、标准住院流程(—)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指骨骨折(TCD编码:BGG000. ICD-10 编码:S62.802 >行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或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拟订。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拟定。
2. 证候分期:(1 )早期指伤后1〜2周内。
(2 )中期指伤后3〜4周。
(3 )晚期指伤后4周以后。
3. 骨折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4. 证候诊断指骨脊柱骨折临床常见证候:早期:血瘀气滞证中期:营血不调证后期:气血两虚证5. 病史:外伤史。
6•体检有明确体征: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及骨擦感。
7•辅助检查:X线片显示指骨骨折。
(三)进入路径标准。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指骨骨折(TCD编码:BGGOOO. ICD-10编码:S62.802 >外伤引起的单纯指骨骨折。
除外病理性骨折。
除外合并其它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除外合并其它正在治疗的疾病。
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是1—14天。
(五)中医症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1 )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 )凝血功能;(4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 )手部正侧斜位X线片;(6 )胸片、心电图。
2. 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 )血气分析或既往有心、肺部病史者)(2 )肺功能检查(260岁、(3) 肝胆脾胰肾B超(4 )心脏彩超(5 )三维CT(七)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拟定。
伴4、5趾并趾的小趾多趾畸形的外观与骨关节表现差异分析目的根据伴4、5趾并趾的小趾多趾畸形的外观、X片以及术中所见骨关节
表现的差异,对其进行分析、分型,以确定拟切除的多趾并探讨足趾畸形的矫正方法。
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病房2009年1月至2014
年1月收治的伴4、5趾并趾的小趾多趾畸形患儿54例65侧足,对其足趾外观、X线片表现以及术中所见骨关节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及分型,并确定拟切除多趾的
选择方案。
手术同时分离4、5趾并趾、切除多趾、矫正小趾偏斜及改善短趾畸形。
结果外观上,第5趾伸直度及长度优于或等于第6趾,第6趾不同程度腓侧偏斜及短趾畸形。
骨关节表现上,分型得出,17侧足小趾多趾为肉赘型,第5趾趾列均发育不良;48侧足小趾多趾为骨关节连接型,第5趾虽与第6趾骨关节相连,但与近端骨关
节对位对线差。
骨关节连接型根据其不同的连接平面进一步分为末节趾骨相连型、中节趾骨相连型、近节趾骨远端相连型及近节趾骨近端相连型4个亚型。
本组病例均确定第5趾为需切除的多趾。
术后随访1个月至4年,保留的小趾偏斜畸形完全矫正,短趾畸形得以改善,4、5趾趾蹼正常。
结论伴4、5趾并趾的小趾多趾畸形的外观与骨关节表现存在差异,根据骨关节表现进行分型,可帮助拟切除多趾的选择(通常是第5趾)以及足趾畸形矫正方案的制定,达到既恢复正常的骨关节,又改善小趾外形的术后效果。
双颌前突畸形临床路径全套一、双颌前突畸形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双颌前突(ICD-10:K07.1)o行上颌LeFOrtl型截骨术(ICD-9-CM-3:76.65),上颌LeFOrtl型分块截骨术(ICD-9-CM-3:76.65),上颌前部截骨术(ICD-9-CM-3:76.65),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ICD-9-CM-3:76.62-76.62),下颌前部根尖下截骨术(∣CD∙9-CM376.64)。
须成形术(ICD-9-CM376.68)(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2016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o1.病史:发育性畸形,常有家族史。
2 .症状体征:开唇露齿,双唇突出不能自然闭拢,微笑露龈;颁后缩,颁唇沟浅,软组织颁前点靠后;侧貌突面型,双唇突点位于审美平面前方;磨牙正中关系(Angle[类),上下前牙唇倾。
3 .X线头影测量:NSNA大于正常,NSNB大于正常,ZANB正常。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2016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o1 .治疗原则:全身无手术禁忌证。
通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恢复正常上下颌骨比例关系、唇齿关系和咬合关系。
2 .手术方案选择:(1)上颌前部骨段后退并上移,矫正开唇露齿和上颌前突,必要时配合上颌整体后退和术前正畸治疗,恢复正常N SNA、鼻唇角、唇齿关系及上颌切牙唇倾度。
(2)通过下颌拔牙术前正畸或下颌前部根尖下截骨术,恢复下切牙正常唇倾度;必要时配合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整体移动下颌,恢复正常N SNB。
(3)须成形术前移须部,恢复须部美学形态(对称性、凸度、颁唇沟形态、面下1/3比例)。
(四)标准住院日为≤ιo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07.1双颌前突畸形的疾病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瘢痕挛缩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瘢痕挛缩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瘢痕挛缩(L90.502)行烧伤瘢痕挛缩松解植皮或皮瓣修复术(二)诊断依据。
根据《整形外科学(上册)》王炜编著,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病因:大面积III度烧伤、长期慢性溃疡,以及皮下组织较少部位如头皮、胫前区等受电击伤, 其损伤累及皮肤全层及皮下脂肪,愈合后形成挛缩性瘢痕。
2.体征:瘢痕坚硬、平坦或略高于皮肤表面,与深部组织如肌肉、肌腱、神经等紧密粘连。
瘢痕局部血液循环极差,呈淡红色或白色,表皮极薄,不能耐受外力摩擦或负重,容易破溃而形成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甚至癌变,挛缩性瘢痕具有很大的收缩性,可牵拉临近的组织、器官,而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整形外科学(上册)》王炜编著,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瘢痕挛缩诊断明确。
2.经严格正规非手术治疗6个月无效。
3.瘢痕挛缩影响功能。
(四)标准住院日为7-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瘢痕挛缩L90.502诊断编码。
2.如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不合并瘢痕溃疡或瘢痕癌。
(六)术前准备1-3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胸片、心电图;(6)瘢痕挛缩功能部位正侧位及伸屈侧位片、CT和MRI(必要时)。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2)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也可用一代头孢。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县医院版)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M51.0↑G99.2*/M51.1↑ G55.1*/M51.2)行椎间盘切除术(ICD-9-CM-3:80.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单侧或双侧神经根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的症状。
2.体征:单侧或双侧神经根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有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的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
2.经严格正规非手术治疗3个月无效。
3.尿便障碍或单根神经麻痹,需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9-1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51.0↑ G99.2* /M51.1↑G55.1*/M51.2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不合并腰椎管狭窄及腰椎不稳定。
(六)术前准备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胸片、心电图;(4)腰椎正侧位及伸屈侧位片、CT和/或MRI。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2)对于部分诊断不明确的患者,术前可能需要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椎间盘造影、小关节封闭、神经根封闭或硬膜外封闭以确诊;(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牙列缺损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牙列缺损(ICD—10:Z46.301或K08。
102)行牙列缺损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修复治疗,包括:1。
牙列缺损种植体植入术(ICD—9—CM—3:23.5101);2。
牙列缺损种植修复(ICD-9-CM—3:23。
4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
牙列中1个或数个牙缺失,拔牙后愈合3个月以上。
2.年龄18岁以上,颌骨已发育成熟.3.全身健康状况能满足常规牙槽突外科手术要求。
4.口腔软硬组织健康,剩余牙列情况、缺牙间隙大小、龈距离、咬合关系、颌骨形态、张口度等均满足种植修复要求.5.X线片示拟种植区的牙槽骨量满足种植要求.(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符合上述诊断依据。
2。
患者本人要求并自愿接受种植修复治疗.3.种植修复以单冠修复方式.4.无手术禁忌证。
(四)临床路径标准治疗次数为≤9次。
1。
术前准备2次。
2.种植体植入手术1次,二期手术1次,术后复查2次。
3.种植修复治疗3次.(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Z46.301或K08。
102牙列缺损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2.全口牙周健康状况检查及基础治疗;3。
X线片(曲面断层片、牙片、CT);4.双侧颞下颌关节及咬合关系;5。
取研究模型,行模型分析。
(七)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2。
建议使用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
骨质疏松临床路径一、骨质疏松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骨质疏松、重度骨质疏松症(ICD-10:M81.900. M81.900x092)o(二)诊断依据。
根据《协和内分泌代谢学》(史轶藜主编,科学出版社, 1999年,第一版)、《原发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2017年)、《临床诊疗指南- 内分泌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L临床表现:慢性腰背部疼痛、身材变矮或脊椎畸形,伴有脆性骨折史。
2.骨密度(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和髓部):降低超过2. 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T值W-2.5)。
3.影像学提示有骨质疏松。
4.应除外继发性骨质疏松或其他骨骼疾病。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协和内分泌代谢学》(史轶繁主编,科学出版社, 1999年,第一版)、《原发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2017年)、《临床诊疗指南- 内分泌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基础措施。
(1)调整生活方式,改善营养状况。
(2)基本骨营养补充剂(钙剂、维生素D类)。
(3)避免使用致骨松药物。
2.药物治疗。
(1)抑制骨吸收药物。
(2)促进骨形成药物。
(3)具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双重作用的药物。
3.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lO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L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M81.900. M81. 900x092 骨质疏松、重度骨质疏松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常规生化全套;33) 24小时尿钙、磷、血甲状旁腺激素(PTH),骨转换指标(1,25(OH)2D3、骨钙素、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血清免疫电泳分析、尿本周蛋白;(4)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99、性腺激素、甲状腺功能;(5)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6)胸、腰椎、骨盆X线检查,骨折部位及可疑骨折骨骼X线检查;(7)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和髓部骨密度。
多指(趾)畸形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多指(趾)畸形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多指(趾)畸形(ICD-10:Q60.900)。适用
对象:行多指(趾)切除术(包括指/趾关节成形术,筋膜
组织瓣成形术、关节囊修补术、肌腱转移固定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
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
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
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小儿外
科学》2006年第三版(卫生部规划教材-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小儿骨科学Practice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2006年版(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
1.临床表现:出生时即有单侧或双侧手(足)存在多指
(趾)畸形。
2.体格检查:单侧或双侧手(足)存在多指(趾)畸形
等。
3.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平扫+三维重建。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
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
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
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小儿外
科学》2006年第三版(卫生部规划教材-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小儿骨科学Practice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2006年版(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
适用对象:行多指(趾)切除术(包括指/趾关节成形术、
筋膜组织瓣成形术、关节囊修补术、肌腱转移固定术)。
1.不包括合并并指(趾)、短指(趾)和其他畸形。
2.不包括合并掌骨/跖骨重复畸形。
3.不包括合并局部畸形、局部病变、瘢痕增生等需植皮
者。
4.不包括合并其他手(足)骨关节疾病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60.900多指(趾)畸形疾
病编码且需多指(趾)切除术(包括指/趾关节成形术、筋
膜组织瓣成形术、关节囊修补术、肌腱转移固定术)。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
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合并并指(趾)、短指(趾)和其他畸形者不进入路
径。
4.合并掌骨/跖骨重复畸形者不进入路径。
5.合并局部畸形、局部病变、瘢痕增生等需植皮者不进
入路径。
6.合并其他手(足)骨关节疾病需手术治疗者不进入路
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C反应蛋白、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
(4)心电图;
(5)手/足部X线;
(6)胸片;
(7)彩超(心脏、腹部)。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手/足部CT平扫+三
维重建。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
办医发〔2015〕43号),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预防使用
时间不超过24小时。结合患者病情,选择第一代头孢菌素;
如应用人工植入物,可选择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者头孢
曲松。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或复合全麻。
2.手术方式:多指(趾)切除术(包括指/趾关节成形
术、筋膜组织瓣成形术、关节囊修补术、肌腱转移固定术)。
3.手术内置物:克氏针(正常指/趾弯曲严重,或发育
差)。
4.术中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术中可给予第二剂
抗菌药物。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3-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X线检查,必要时行手/足部CT
平扫+三维重建。
2.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十)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
2.切口愈合良好、手指/足趾血运良好、无明显肿胀等
表现。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克氏针脱落:需再次手术治疗。
二、多指(趾)畸形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多指(趾)畸形(ICD-10:Q60.900)
行多指(趾)切除术(包括指/趾关节成形术、筋膜组织瓣成形术、关节囊修补术、
肌腱转移固定术)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 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7天
时间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天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询问病史以及体格检查 □ 初步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 □ 住院医师完成住院志、首次病程、上级医 师查房 □ 完善术前检查和术前评估 □ 向患儿监护人交代病情、签署手术相
关知情同意书
□ 辅助检查项目结果核查
□ 安排手术
□ 麻醉医生看病人并签署麻醉同意书等
□ 完成各项术前准备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 二级护理 □ 普食 临时医嘱: □ 血、尿、便常规 □ 凝血功能 □ 肝、肾功能 □ 感染性疾病筛查 □ 手/足X线片 □ 心电图 □CT平扫+三维重建(必要时) 长期医嘱:
□ 二级护理
□ 普食
临时医嘱:
□ 手术医嘱
□ 清洁皮肤
主要
护理
工作
□ 入院宣教,介绍医护人员、病房环境、设 施和设备 □ 入院护理评估 □ 执行术前检查 □ 术前宣教
□ 术前准备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住院第3天 (手术日) 住院第4天
(术后第1天)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手术 □向患儿家属交代手术中情况以及术后注意 事项 □ 完成术后病程记录 □ 完成手术记录 □患儿生命体征监护 □观察患儿一般状态,患肢血运情况 □观察患儿术后情况
□上级医生查房
□ 检查手指/足趾活动及循环情况
□观察伤口有无渗出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一级护理 □普食 □抬高患肢,注意手指/足趾血运活动情况 临时医嘱: □术后6小时禁食水 □基础生命体征监测 □静脉补液 □观察伤口出血情况 □抗菌药物应用 长期医嘱:
□一级护理
□普食
□抬高患肢,注意手指/足趾血运活动情况
临时医嘱:
□复查血常规
□观察伤口出血情况
□抗菌药物应用
主要
护理
工作
□术后护理 □观察生命体征 □ 注意手指/足趾血运、肿胀及活动情况 □饮食护理 □ 观察一般情况
□ 注意手指/足趾血运、肿胀及活动情况
□ 按医嘱应用抗菌药物
□ 术后宣教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住院第 5天 (术后第2天) 住院第 6 天 (术后第3天) 住院第 7天
(出院日)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观察切口情况 □ 检查手指/足趾活动及循环情况 □ 上级医生查房 □ 依患儿情况可安排出院 □ 观察手指/足趾活动及循环
情况
□ 完成出院志、病例首页
□ 向家属交代出院后注意事
项、复诊的时间、地点、发
生特殊情况的处理等
□ 康复宣教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 二级护理 □ 普食 □ 抬高患肢,注意手指/足趾血运、活动情况 临时医嘱: □ 复查手/足X线片 □ 必要时复查手/足CT平扫+三维重建 长期医嘱: □ 二级护理 □ 普食 □ 抬高患肢,注意手指/足趾血运、活动情况 出院医嘱:
□ 局部护理宣教
□ 定期随访
主要
护理
工作
□ 术后宣教 □ 观察一般情况 □ 注意手指/足趾血运、肿胀及活动情况 □ 康复宣教 □ 按医嘱应用抗菌药物 □ 术后宣教 □ 注意手指/足趾血运、肿胀及 活动情况 □ 康复宣教 □ 出院宣教
□ 康复宣教
□ 指导家属办理出院手续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