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中外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中外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中外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中外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外饮食文化适用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国际名厨总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58实践学时:6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中外饮食文化这门课程是酒店管理或者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是国际名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世界饮食文化的基本理念及饮食文化背景;熟悉中国的饮食发展来源,发展过程和现阶段中国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在此基础上,能够合理的利用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来提供更好的餐饮服务,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现代旅游酒店行业的人才需求。学习完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来源和发展现状,了解国外的饮食民宿和礼仪,掌握中国饮食民宿和礼仪,熟悉中国的酒文化、茶文化器具文化等。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掌握中外饮食民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2能力培养目标

提高学生对餐饮文化相关知识的敏感度;培养学生对餐饮行业现状的历史原因的探索;锻炼学生对餐饮业现存问题的积极思考。

3综合素质目标

搭建思考问题的理论框架;养成主动求知的习惯。

三课程学时分配

四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内容:1、饮食文化的概念2、饮食文化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3、饮食文化研究状况

(二)教学目标:1、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2、熟悉饮食文化的具体内容3、掌握国内外饮食文化的研究状况

(三)教学重点:1、饮食文化研究的内容2、饮食文化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四)教学难点:1、中外饮食文化发展的过程2、中外饮食文化的现状

第二章:中外饮食民俗

(一)教学内容:1、中国饮食民俗2、外国饮食民俗

(二)教学目标:1、了解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国家的饮食民俗2、熟悉中

国居家日常民俗3、熟悉中国传统节日、宗教信仰、少数民族的食俗4、掌握中国饮食民俗的特征

(三)教学重点:1、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2、食物变迁的原因3、饮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理论

(四)教学难点:1、饮食文化的产生理论2、饮食文化的发展理论

第三章:中外饮食礼仪

(一)教学内容:1、中国饮食礼仪2、外国饮食礼仪

(二)教学目标:1、了解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国家的饮食礼仪2、熟悉中国古代饮食礼仪3、熟悉中国现代饮食礼仪

(三)教学重点:1、饮食消费者个性特征2、饮食消费行为

(四)教学难点:1、社会因素对饮食消费者行为的影响2、饮食消费行为的特点

第四章:中外酒文化

(一)教学内容:1、中国酒的起源与发展2、中国酒器、酒德、酒令、酒俗、酒礼、酒道3、外国名酒的种类4、外国神话中酒的故事5、饮酒与养生保健(二)教学目标:1、了解国外的酒文化2、熟悉中国的酒文化

(三)教学重点:1、酒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与酒有关的习俗

(四)教学难点:1、酒德2、酒礼

实训一

(一)实训目的:了解基本的白酒、红酒、啤酒和黄酒;掌握饮酒的方法(二)实训材料:威士忌、白兰地、青岛啤酒、绍兴黄酒、储酒器、盛酒器和酒杯,红酒和高脚杯、醒酒器

(三)实训要求:掌握酒所搭配的食物;熟悉喝酒的时间、分量和技巧。

第五章:中外茶文化

(一)教学内容:1、中国茶文化2、外国茶文化3、外国咖啡文化

(二)教学目标:1、了解外国茶文化和咖啡文化2、掌握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历史和传播过程3、掌握中国和日本的茶道

(三)教学重点:1、中国茶文化2、外国的咖啡文化

(四)教学重点:1、东南亚茶文化2、英、美、俄、德的茶文化

实训二

(一)实训目的:了解中国的六大茶类,观察茶的形状、色泽等外部特征

熟悉基本的盖碗泡茶流程、方法和技巧。

(二)实训材料:信阳毛尖(100g)、正山小种(100g)、铁观音(100g)

滇红(100g)、君山银针(100g)、安化黑茶(100g)

白毫银针(100g)、云南普洱(10年、100g)、10套茶具

(三)实训要求:正确辨识中国的六大茶类;掌握每种茶类不同的冲泡方法,能够做到观察茶汤知茶、闻到茶香知茶。

实训三

(一)实训目的:了解基本的咖啡类别和研磨冲泡方法

(二)实训材料:咖啡机、电咖啡壶、咖啡豆、矿泉水

(三)实训目的:认识咖啡种类;了解咖啡用具;掌握冲泡方法。

第六章:中外饮食器具文化

(一)教学内容:1、中国饮食器具的起源、形成和发展2、中国饮食器具的文化底蕴3、中国的筷子文化4、菜肴与器皿的和谐搭配5、西方餐具及刀叉的使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饮食器具的发展和文化底蕴2、熟悉中国的筷子形制的演变史和筷子使用的文化3、掌握美食与美器4、了解国外饮食器具文化(三)教学重点:1、中国饮食器具的起源、发展和形成2、中国的筷子文化3、菜肴掌故与器皿图案的和谐搭配

(四)教学难点:1、中国的等级制度对饮食器具的影响2、西方的餐具认识和刀叉使用

第七章:世界饮食文化交流

(一)教学内容:1、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饮食文化交流2、中国与外国的饮食文化交流3、有关饮食文化交流的例证4、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异同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各个时期的饮食文化交流过程和特征2、熟悉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过程中国饮食文化的交流3、了解番茄、土豆、豆腐这三样食物中所包含的文化交流4、掌握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异同

(三)教学重点:1、中外的饮食文化交流2、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

(四)教学难点:1、传教士对饮食文化交流的贡献2、中西方在饮食观念、方式和对象等方面的比较

五教材

使用教材:《中外饮食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

书号:ISBN978-7-5096-3634-3

版次:2015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参考教材: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国的饮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中华饮食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中华饮食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甚至没有华人的地点,都可以见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妨碍。那么,中国的烹饪原料、烹饪技法、传统食品、食风食俗等等,又是怎么样传播到世界各地去的呢﹖早在秦汉阶段,中国就开始了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经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经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一些的西南丝绸之路,北起西南重镇成都,途经云南到达中南半岛缅甸和印度。这条丝绸之路在汉代同样发挥着对外传播饮食文化的作用。例如,东汉建武年间,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达交趾(今越南)一带。当时,大批的汉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筑城居住,将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等食俗带到了交趾等地。因此,至今越南和东南亚各国仍然保留着吃粽子的习俗。此外,我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妨碍也很大,这种事情似乎始于秦代。据《汉书》等记载,秦代时“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这么多的中国居民来到朝鲜,自然会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朝鲜。汉代的时候,中国人卫满曾一度在朝鲜称王,此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妨碍最深。朝鲜适应使用筷子吃饭,朝鲜人使用的烹饪原料、朝鲜人在饭菜的搭配上,都明显地带有中国的特色。甚至在烹饪理论上,朝鲜也说究中国的“五味”、“五色”等说法。受中国饮食文化妨碍更大的国家是日本。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量的中国食品,如干薄饼、干蒸饼、胡饼等糕点,还有创造这些糕点的工具和技术。日本人称这些中国点心为果子,并依样仿造。当时在日本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唐果子就有20多种。鉴真东渡还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饭时使用筷子算是受中国的妨碍。唐代时,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还几乎把中国的全套岁时食俗带回了本国,如元旦饮屠苏酒,正月初七吃七种菜,三月上巳摆曲水宴,五月初五饮菖蒲酒,九月初九饮菊花酒等等。其中,端午节的粽子在引入日本后,日本人又依照自己的饮食适应作了一些改进,并进展出若干品种,如道喜粽、饴粽、葛粽、朝比奈粽等等。唐代时,日本还从中国传入了面条、馒头、饺子、馄饨和制酱法等等。中国菜对日本菜的妨碍很大。17世纪中叶,清代中国僧人黄檗宗将素食菜肴带到日本,被日本人称之为“普茶料理”。后来又有一种中国民间的荤素菜肴传到日本,称为“卓袱料理”。“卓袱料理”对日本的餐饮业妨碍很大,它的代表菜如“胡麻豆腐”、“松肉汤”等,至今还列在日本一些餐馆的菜谱上。日本人调味时经常使用的酱油、醋、豆豉、红曲以及日本人经常食用的豆腐、酸饭团、梅干、清酒等等,都来源于中国。饶有味味的是,日本人称豆酱为唐酱,蚕豆为唐豇,辣椒为唐辛子,萝卜为唐物,花生为南京豆,豆腐皮为汤皮等等。为了纪念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日本人,日本还将一些引进的中国食品以传播者的名字命名。如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僧人泽庵学习中国烹饪,用萝卜拌上盐和米糠进行腌渍,日本人便将其称之为泽庵渍。清朝顺治年间,另一位日本僧人隐元从中国传入菜豆,日本人便称之为隐元豆。除了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之外,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它扩大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妨碍。泰国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加上和我国便利的陆上交通,所以两国交往甚多。泰国人自唐代以来便和中国的汉族交往频繁,公元9~10世纪,我国广东、福建、云南等地的居民大批移居东南亚,其中不少人在泰国定居,中国的饮食文化对当地的妨碍很大,以致于泰国人的米食、挂面、豆豉、干肉、腊肠、腌鱼以及就餐用的羹匙等等,都和中国内地的有许多共同之处。在中国的陶瓷传入泰国之前,当地人多以植物叶子作为餐具。随着中国瓷器的传入,当地人有了精美有用的餐饮器具,这使当地居民的日子习俗大为改观。并且,中国移民还把制糖、制茶、豆制品加工等生产技术带到了泰国,促进了当地食品业的进展。中国饮食文化对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的妨碍也很大,其中

(完整版)中外饮食文化教案1

中西餐饮礼仪中的异同 教学目标:1.了解中外基本餐桌礼仪,及形成渊源 2.了解中外餐桌文化的基本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正是不同民族创造性的体现。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观念、饮食的侧重点、饮食习惯、餐桌礼仪、饮食制作、饮食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化跨文化交际研究 二、中国饮食文化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文化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是人们长期生活习惯所积累的文化差异一个民族的饮食的习惯长期的积累,形成了一种亚文化。例如中国,与欧美等国就有着明显的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结构的不同 我们知道,中西方饮食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中国人的饮食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即饭是主食,菜是为了下饭;而西方的饮食则是以肉、奶为主,谷物为辅的。这种不同的饮食结构与其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甚至于是近现代历史时期,农业一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历朝历代政府都会颁布各种各样的举措去鼓励农业发展,因而农业所占比例较大,其他行业发展受到抑制。相应的,农作物就成为了主要的食物来源。人们的生活以五谷杂粮为主要的营养提供,果类食物也起到辅助的作用,肉类食物只能算是罕有的点缀了。2.饮食制作的不同 2.烹制准则的不同 中西烹饪中处处显示的“随意”与“规范”也体现了其饮食文化的不同。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其烹制过程体现了科学性和规范性。在烹制过程中,

西方人会完全依照菜谱,为了达到准确无误,他们甚至会动用天平、液体量杯、刻度锅等。因此西方人制作菜肴往往比较机械,缺乏新意,毫无特色可言。相反,中国烹饪却崇尚随意性。中国烹饪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也还讲求各大菜系之间交叉融合。同一道菜,由于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在操作上可作不同的处理,从而其色、香、味变化多端。如果离开了随意性,变化多端的中国菜肴,就会失去其独特魅力。 3.烹制方式的不同 在中国,烹饪是一种艺术,它有极强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氽、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而且中国烹饪还极重刀工、火候,菜的形状可以切得五花八门:块、片、丝、条、丁、冷雕等;不同的刀工或不同的蔬菜烹制的火候也是不同的,这就使得菜肴的滋味以及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都存在差异。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他们只追求食物的营养,只求吃饱吃好,而不重视饮食带来的乐趣。他们的菜肴以煎、炒、蒸、冷拼为主,蔬菜通常切成大块儿或大片儿的,然后入锅,直到全熟能够食用为止。 4.用餐方式 这是中西饮食文化中最明显的差异表现,也是中方文化中的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的差异在饮食上的表现。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各人自付各人账。 5.餐桌礼仪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成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

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所属学院:人文与旅游学院 课程编号:19031035 课程名称:《饮食文化》 学时/学分:28/2 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全国导游基础、中国历史文化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饮食文化》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一门选修课,属于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拓展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国饮食特点和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中国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重点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研究体系,使学生能够了解与掌握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层次性,茶文化与酒文化,以及食礼、食俗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饮食文化》突出了实用性和适用性原则。即以高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重点培养学生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相关知识,为日后从事旅游行业和酒店行业相关岗位提供必备的知识积淀。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求面面俱到,事事详论,而是遵循择要和适量原则,论述尽量深入浅出,显白易懂,力求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给学生一个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又兼顾整个内容的完整性和各个部分之间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同时,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注意从“文化”角度进行阐述,增强“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点。其次,注意通过练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己动手进行“文化”调查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饮食文化、饮食民俗、饮食礼仪、茶文化、酒文化等相关知识,并对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国各民族间的交流、中外交流、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三个层次)问题有所认知。 (二)分目标 1、知识水平: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研究的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掌握中外饮食民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中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 1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摘要】本文章是对中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了双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及个人对中西方饮食文化未来的看法 【关键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活动之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文化的先驱。无论是从食物原料、烹饪方式还是从饮食习惯、饮食方式及饮食观念来看,都是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民族风情及哲学理念。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的影响,中西饮食文化各树一帜,各领风骚,各有各的特点。中国饮食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无数灿烂的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是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其技术之高超,菜式之多样,造型之精致,不得不令人惊叹;而西方的一些国家曾经沦为另一些国家的殖民地,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因此这些国家深受其他国家饮食文化的影响,并结合了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使西方的饮食文化成为一种自成体系的综合性饮食文化[1]。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而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2]。中西饮食如同其他文化一样,在传播,交流中不断碰撞、融合,是中西的文明不断创新,更为人类的文明添砖加瓦。 1.饮食原料和饮食结构 从“食”的角度来看[3],中国人的注视一股类及其制品,如面食为主,副食则以蔬菜为主,辅以肉类。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6倍。事实上,在中国传统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品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现如今,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肉食品在日常生活中也变得更加平常,但以蔬菜为主导的意识仍植根于人们的观念中;西方人的主食以肉类、奶类为主,他们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奶类食品也大都是取之于动物。 从“饮”的角度上看也是如此。中国人习惯于饮茶,茶的性味平和,需要通过细品方能领略个中真味,悠远绵长,与植物性格相合[4];而西方人则喜欢酒、咖啡等具有刺激性的饮料,尤其是酒,有着水一样的外形,火一样的性格,具有较强的刺激性,会使人神经兴奋而麻痹,西方有许多以浓烈为特点的著名的酒;咖啡一般以苦、醇、香而著称,饮后会使人兴奋,后力很足;茶类也多是红茶、奶茶等,口味比较重,总的来说西方人是比较热情奔放的[5]。 2.烹饪方式 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烹饪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中国的烹饪强调随意性[6],各大菜系各有所长,都有自己的特点,即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及各种调料的搭配,都会因厨师的个人风格而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厨师做同一道菜,也会就季节、场合、用餐人身份的不同而加以调整。同时,同一道菜还可能因厨师的即时情绪变化而做出不同于其原烹饪特色的菜肴。据史书记载[7],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叹为观止。烹饪在中国向来被视为一门艺术,具有极大的趣味性,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众多以饮食为人生之乐的国内外人士,几乎可以说是中国饮食的专利,它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体现了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使之达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8],令西方乃至世界其他民族可望不可及。(2008年第18期(总253期)农家之友工作研究) 然而,西方的烹饪却与中国截然不同,其菜肴制作讲究规范性,要求调料的添加量要精准到克,烹饪时间精准到秒。比如西餐中的牛排,除了可以根据自己口味添加调料外,刚做出来的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如出一撤,其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再拿美国来说[9],其食品广告铺天盖地,但也依旧是万变不离其中,炸薯条、炸鸡、炸鱼

中外饮食文化对比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外国语学院汉语081 苗新新学号:200801024121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东方和西方,看起来是个地理问题,但实际更是一个文化问题。东方,主要指亚洲文化圈,尤其是中华文明辐射的区域,而西方,则是指希腊、罗马文明影响的欧美地区。文化的内容涵盖哲学、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饮食是人类的生存的重要元素之一,自然也有着东西方差异的重要体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曙光最早照耀到的地方。在史前时期就有了高度的发展。原先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随着农耕时代的来临,逐渐变成定居生活。定居后的生活主要依赖于土地,以农作物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而定居的稳定生活又造成的人口大量繁衍,造成粮食紧缺,更进一步的开垦荒地,使农业占的比较越来越多,畜牧业受到了很大抑制。在人类的食物当中,以素食为主。当然也有肉类食物,但受条件限制,只有社会上层的人才能经常吃到。所以古时称有地位的人为“肉食者”就是这个意思。大部分的人只能以素食为主,所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就是说人们生活以五谷杂粮为主要的营养提供,果类食物也起到辅助的作用,能增加点肉类食物对身体是有好处的,蔬菜之类的可以帮助我们补充营养。这是我们古时候的饮食模式,这里面有主观的选择,但更多的是客观条件的限制。 而西方社会主要由游牧民族发展而来。游牧生活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地方,也就很少有农作物的播种与收获了。食物的来源主要就是肉类了,来自于放牧的牛、马以及猎物等。另外还有动物的奶类,即以肉、奶为食。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民族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有了固定的居住场所,但这种饮食模式还是延续下来了。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成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西方更趋于理性。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饮食文化 大纲(选修课30课时)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制定教学大纲的依据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依据高职院校各专业提高学生素质素养教育目标而制定的。 二、适用范围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我院理工科各系、文科除旅游酒店类各专业学生。 三、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门任选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有一个概貌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美食常识,。学生在了解中国饮食特点和文化的基础上,掌握中国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重点掌握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研究体系,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层次性,茶文化与酒文化,以及食礼、食俗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四、课程的背景知识 (一)前导课程及主要知识: 中学语文、历史等基础知识。 (二)后续课程及主要知识: 艺术欣赏等课程及其基本知识。 第二部分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建设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主要是自制的课件,也采用现成的VCD等音像材料,通过对各种饮食文化形态的文字介绍、形象展示,使同学们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知识。 第三部分课程的学时分配及考核 一、课程教学总学时数、学分数 课程教学总学时30学时。1.5个学分。全部为课堂讲授。 二、主要教学过程与学时分配:

三、考核 考核采用论文形式。 第四部分理论部分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广义的饮食文化为中心组织教学,涉及烹调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以及习俗、医学、旅游等的结合。通过课程学习,重在使同学们树立大文化观念,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掌握相应的的饮食文化理论知识,对未来生活与人生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饮食文化的含义 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 第三节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征 第四节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色 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 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 第三节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的形成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00007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2.0 计划学时:32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 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本课程以 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相统一。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 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 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该课程开设 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 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 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 新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 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 .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饮食文化来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系别: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内容、烹调方法以及方式等方面。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相互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趋势。本文主要以通过上海世博会这一美食盛会为契机,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而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饮食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上海世博会在持续六个月的精彩运营后,完美的落下帷幕,其出色的餐饮服务无疑是精彩的一笔。世博会也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游客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这给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世界博览会是各种新思想、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人们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饮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营养知识,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西方饮食业也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和精华,充实了新的内容。总之,中西方餐饮不论是从饮食意义烹饪过程饮食习惯还是饮食方式等各方面,都将赋予新的丰富而独特的饮食 文化内涵。 一、上海世博会饮食情况 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一次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博览会,而且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在这里,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许多国内外游客来到世博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像日本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等许多国家馆内备有餐厅,包括横跨几大洲的各类美食,从日本顶级大厨带来的日本料理到法国馆提供的正宗法式浪漫大餐。为了能更好地展现美食的世界风味,除了快餐的洋品牌引进外,餐饮中心里还专门设立了世界风味美食区,由法国、土耳其、日本、东南亚等诸国的美食构成。世博快餐包括了十多家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快餐品牌,从汉堡炸鸡到馄饨面条,各种口味供人选择。世博会也为中国餐饮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改变了外国人对中餐的传统印象,让世界更真实、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博会的供餐上,中西餐结合,凸显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中国八大菜系、意大利甜品、美国汉堡、法式大餐、日本和牛、土耳其烤肉、德国啤酒、泰国咖喱、新加坡小吃、挪威三文鱼、韩国泡菜、比利时巧克力等等,各国美食尽展风貌,各显特色。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全球饮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 「内容摘要」在中国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中,中国的饮食文化受政治、经济、生产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特的饮食文化。而与此同时,在西方,也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特色的餐饮文化,其中最著名的菜点要属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等。本文讲述的就是中西方餐饮文化之间形成的鲜明对比。 「关键词」餐饮中西方礼仪文化 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主要受地域、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餐饮特点、用餐礼仪、烹饪方法、餐具选择等方面。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五千年的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口味。 首先,就餐饮特点而言。由于地域差异,中国形成了鲁菜、苏菜、川菜、粤菜这四大菜系。其中鲁菜咸、鲜、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鲁菜风味浓在于用料广泛、选料讲究、刀工精细、调和得其风味咸鲜适口、清香、脆、嫩,汤精味醇,自成一格,适应性强;苏菜在选料方面,注重选料广泛,营养调配,分档用料,因料施艺,体现出较强的科学性;在工艺方面注重烹饪火工。刀法多变,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咸甜醇正适中。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兼美、酥灿脱骨而不失其型。滑嫩爽脆而显其味;川菜以成都菜和重庆菜为代表。重视蒸释,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是其特点。酸、甜、麻、辣香、油重、浓、注重调味,以辣、酸、麻脍炙人口,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荣誉;粤菜的品种繁多,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谓而不腻。菜的用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季秋力求清淡,冬季偏浓醇,粤菜餐谱绚丽多姿。烹调技法精良,并以其用料之博而著称。 而西方最著名的菜品主要是以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德国菜最为著名。意大利菜为西餐之母。意大利菜肴最为注重原料的本质、本色,成品力求保持原汁原味。在烹煮过程中非常喜欢用蒜、葱、西红柿酱、干酪,讲究制作沙司。烹调方法以炒、煎、烤、红烩、红焖等居多;法国菜的烹调方法很多,几乎包括了西菜所有的近20种烹调方法。一般常用的烤、煎、烩、焗、铁扒、焖、蒸等。法国菜的口味偏于清淡,色泽偏竽原色、素色,追求高雅的格调;德国菜在口味上较重,材料上则较偏好猪肉、牛肉、肝脏类、香料、鱼类、家禽及蔬菜等;调味品方面使用大量芥茉、白酒、牛油等,而在烹调上较常使用煮、炖或烩的方式;在烹调方面上,美国菜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煮、蒸、烤、铁扒等。美式的食物作法都很简单,而且口味也不错。 由此可以看出:对比注重“味道”的中国饮食,西方秉持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

《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教学对象 高职高专空中乘务专业学生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是涉外文秘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国饮食特点和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中国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重点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研究体系,使学生能够了解与掌握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层次性,茶文化与酒文化,以及食礼、食俗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作为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饮食文化,这是一门必不可少的知识,它可作为其他专业课程强有力的补充,对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学生能力培养要求 1、基础知识要求:全面了解本课程的体系与结构,掌握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各章节内容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在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与内容整体性的意义与作用。 2、素质要求:对饮食文化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和把握,能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3、实践操作要求:对饮食文化有深入的理解与灵活运用,具备学生对与饮食文化相关问题的分析与研究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结合实际,比较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区别。通过比较,认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从中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在了解并掌握四大原则与五 大特征的基础上,阐述区域间饮食文化的通融性。 教学重点:1、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研究体系 2、掌握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及五大特征 教学难点: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及五大特征 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一、饮食文化的定义 二、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 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 第二章中国菜概述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饮食文化区域理论的形成与意义,同时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区位历史概况有所认识,了解菜品文化表述方法的理论意义。 教学重点:八大菜系 教学难点:八大菜系 第一节中国菜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饮食文化区域 二、中国菜系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八大菜系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标准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食品营养与卫生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酒店管理专业(餐饮方向) 课程学分:3.5 总学时:56 1 课程定位 餐饮业是一个巨大的行业,其从业人数一直位居各行业的前列。以广东省为例,2007年广东省住宿餐饮业从业人数已达到958992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东的餐饮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为其服务,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通过市场调查、企业调研和长期跟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我们确定酒店管理专业(餐饮方向)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餐饮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可从事旅游饭店业的中餐厅、西餐厅、宴会部、酒吧、咖啡厅、大堂吧等岗位,以及社会餐饮业厨房管理、楼面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与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我们和太古海港酒楼、天誉威思汀酒店、新珠江大酒店、广州富力·丽思卡尔顿酒店(五星级)、富力·君悦酒店(五星级)等多家住宿餐饮企业就餐饮专业人才岗位技能要求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一致认为现代餐饮业一线实用型高级人才应掌握的核心技能是:餐饮服务技能、营养配餐能力、菜肴设计与创新能力、餐饮卫生管理能力、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厨房和餐厅管理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对培养餐饮业一线实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目前,我系酒店管理专业(餐饮方向)的《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开设,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际食品卫生问题具体分析及卫生监督管理的能力,以便为后续的工作实践和就业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本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其后续课程有《粤菜制作工艺》、《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厨房设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考取的专业技能证书是助理营养师。 2 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学生需掌握的技能和有关知识融入于各个工作项目当中,通过项目操作和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的完成,使学生了解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合理利用食物资源,改善居民营养状况,预防食品污染和食物中毒的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并为学生今后从事本专业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2.1 能力目标 可以分为下列五个层次:

中西方饮食文化研究

中西方饮食文化研究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饮食风俗,中西饮食文化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道其各自的长短处,道其人民之所好.本文就中西饮食文化之差异作些比较,从中西方饮食差异原因、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比较。中西 方的饮食文化各有其长短处,关键是通过对比之后,取长补短,让两种文化在碰撞中 融合,在融合中共同进步,为人类提供更健康的食物。 (一)中西方饮食差异原因 (二)(1)从饮食观念及味道和营养来看 (三)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 营养成分。中国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 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 (四) (五)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他们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品 味的灵敏度;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对 味觉的忽视。他们拒绝使用味精,更足以证明此辈皆属不知味之人。 (六) (七)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而且是生吃。因而他们的“沙拉”有如一盘兔饲料,使我们难以接受。现代中国人也讲营养保健,也知道青菜一经加热,维生素将被破坏,因而我们主张用旺火爆炒。这虽然也使维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会 完全损失,可味道却比兔饲料好吃得多。因而中国的现代烹调术旨在追求营养与味道 兼顾下的最佳平衡。 (2)从人与人相处的观念来看 一个民族的饮食与其环境和传统密切相关。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以谷类为主,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则以肉类、蛋白质为主。西方地域广阔,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地间隔较远, 一碰到什么突发情况,全都得靠自己。而中国人却住得相对集中,常常是一个部落, 一个村落集中在一块,一遇到野兽或者突发事件,都是大家联手对抗。从而西方人喜 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国人则安土重迁、固本守己、平和闲静。而西方人则习惯 于分则食之,不固定座位,喜欢自由走动,这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饮食文化》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食品、旅游等专业的本科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学科知识的系统足够了解,对中国饮食思想、现象等问题的理解及分析能力,是学科理论方法的必要掌握,是学生知识积累、方法训练的必备,大有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本课程性质与民众和社会饮食生活有密切关系,富于实践性,可以参阅资料较多,可以进行讨论式教学。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研究的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掌握中外饮食民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中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2)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以及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有基本了解。掌握饮食文化的概念及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2、教学重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3、教学难点 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二)八大菜系 1、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学内容: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的概述及各菜系的代表。 (2)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了解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的概述及各菜系的代表。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的理解。

高职小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适用专业]小高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 一、课程性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公共课,旨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历史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培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从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情感和爱国情操;帮助他们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要素和传统思维方式,以便帮助他们掌握多种认识方法,这在影响他们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有所裨益。 1.认知目标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初步的,比较全面,正确的了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伦理、宗教、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史学和科学技术的文化传统的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 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 能比较准确的叙述最能揭示传统文化特征的最基本的命题,概念。 2.能力目标 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运用于世纪社会生活,并将思考所得用复合现代测评规范的、感染人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影响周围的人。 3.素质目标 学生树立起爱国情操:掌握多种认识方法,树立良好他们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在课程专家、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研讨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实践要求而设计的。课程总体设计思路上,打破了高等教育人文社科类课程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转变成为以具体知识传统和整体文化精神把握相结合组织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对

中外饮食文化差异

中外饮食文化差异 点击:1726 时间:2009-04-14 09:03:14 来源: 作者: 【大中小】 中国的菜式更注重味道,西方的菜式更注重营养,如中国菜多用炖的方式,虽然味道好,但是丧失了大部分的营养;西方多生吃各类蔬果,营养好但味道不佳。 研究的结果分析西方菜式和中国的菜式各有优缺点。 中西方饮食的差异 (1)饺子篇 中国人每逢春节的时候,桌上一盘热腾腾的饺子是少不了的,而外国人与中国人一样在春节时也吃饺子,但是他们的做法与吃法都具特色,独具匠心。饺子在中国以猪肉或韭菜为馅,皮是由面粉与鸡蛋混合制成的。饺子的外形像月芽,它可以蒸、煮、煎、炸等,而蒸饺中国人喜欢用姜醋醮着吃。意大利饺子馅与中国的大异,干酪、洋葱、蛋黄是主料,有时也加一些菠菜、牛肉;另外还有一种是以鸡肉、干酪做主料,主要调料有黄油、洋葱、柠檬皮、豆蔻。他们包铰子是把面压成一长条、一勺勺放好馅,在面的边缘沾上水,再用同样的一条面片合在一起压好,然后用刀一一切开。煮饺子的方法则与中国一样。 (2)茶道篇 茶道,中国的国粹之一,在中国源远流长。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茶道被推广到西方各国,其中在英国最为风靡。茶道在英国英国人在生活上最大的享受,莫如在起床前倚枕喝上一杯热茶。英国人还别出心裁地把茶会作为聚会的重要形式之一。茶会不但比宴会节约,也实惠文雅的多。英国人请人赴茶会时会发出一张别致含蓄的贴子。英国茶会上有规矩:面包点心自取,但茶壶始终由女主人掌握。除了茶壶之外,还备有一罐开水,女主人给每个客人倒茶时,都会先问一下“是浓是淡”,如答后者,她就在倒茶时,兑上点开水,放糖之前,也先问一声“您要几块?”以显对客人的尊重,但切记英国茶会上没有埋头吃点心或捧杯牛奶饮。谈话是活动的中心。在茶会上,客人们既要表现机智风趣,又忌讳说教卖弄,主人们要使场上始终保持热烈融洽的气氛,因此,茶会也可算是最能使人觉得风流倜傥,又是训练外交官的极好场地。中国茶道中国人饮茶强调“清雅”,他们极少像英国人那样在茶内添加糖块,中国人特讲究茶与茶杯的搭配,喝茶时,有时用拳头大小的茶杯,有时则是瓶盖大小的,层出不穷。中国人极少办茶会,即使有,也是主人亲自给客人斟茶。但从不像英国人那样先满足客人的条件需求,他们大多只让客人品尝自己亲手泡的茶,以显示其茶道功底。 (3)咖啡篇 热情洋溢意大利咖啡的特色,表现在它的英文名字上,就是一个快字,作得快不超过十秒钟,喝得也快,因为只有两三口。一般意大利人起床第一件事马上煮一杯咖啡,意大利人平均一天要喝上二十杯咖啡。温和理智中国式中国人喝咖啡不像意大利人那么热情如火,也不像法国人那么浪漫似水,中国人喝咖啡,喝得理智和温和,正像一板一眼的民族性格一样。中国人在家煮咖啡,大多使用简便的热咖啡,此外,咖啡在中国的普及率远不如西方国家。总结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

膳食与中国饮食文化教学大纲(理论)2010

《膳食与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各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 通过介绍膳食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及中国饮食文化,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营养科学知识及人们合理营养需要,达到不断提高营养水平,增进健康的目的,同时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三、课程基本要求 (1)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过程和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2)掌握人体所需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及其功能,了解营养素缺乏的危害; (3)了解中国居民的膳食指南和特定人群的营养需求; (4)了解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掌握营养与健康及营养与美容的关系; (5)掌握食疗养生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五、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1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膳食与营养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中国饮食文化; (3)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教学主要内容:

膳食与营养,中国饮食文化,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及教学内容,营养学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 重点: 本章无重点。 难点: 本章无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演示。 第二章食物在体内的过程(3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2)理解营养素的体内转运及代谢过程。 (3)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系统生理。 教学主要内容: 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生理,营养素的体内运输及代谢。 重点: 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难点: 营养素的体内转运及代谢过程,消化系统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演示。 第三章能量(3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能量的有关概念。 (2)理解来源及能值,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 (3)了解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能量代谢失衡,能量的参考摄入量(DRIs)及食物来源。 教学主要内容: (1)能量的来源及能值 (2)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 (3)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 (4)能量代谢失衡 (5)能量的参考摄入量(DRIs)及食物来源 重点: 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 难点: 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演示。 第四章膳食中的营养素及其功能(6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体内各种营养素的存在形式和生理功能及食物中各种营养素营养学意义 (2)理解各种营养素的消化、吸收。 (3)了解一些活性物质的功能。 教学主要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