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巧用乡土资源

巧用乡土资源

巧用乡土资源
巧用乡土资源

巧用乡土资源,充实课堂教学

摘要: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整合了历史,地理及有关人文知识的综合课程,因此它要求教师善于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乡土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拓展,开发并整合乡土课程资源中的地理,历史和人文资源,将其应用于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和实践,不仅仅有助于顺利完成实现教学目标,还可以切实提高学科的德育功能,有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乡土资源挖掘运用课堂教学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要求: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本地特有的乡土教育资源。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并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因此,老师应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撷取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引发学生的直觉体验,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激活课堂教学。

乡土知识的涵盖面和涉及面是十分广泛的,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具体而言,就是指我们的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迹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物事、语言文化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87081761.html,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作者:何湘 来源:《开心素质教育》2013年第04期 【摘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各种自然和人文资源,并将这种资源转 化为可以被中学地理教学课堂利用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 【关键词】乡土课程资源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概念 中学课程标准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指的是学校师与生所处的某一具体区域内的科技人文、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反映人们文化心理且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对实现新课程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乡土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挖掘本地各种自然和人文资源,并将这种资源转化为可以被中学地理教学课堂利用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一方面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增强家乡观念和爱国热情。 (一)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就是对任何事物都是充满好奇,利用这种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对周边的地理现象与事物积极探索,主动求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从学生息息相关的周边环境中寻找乡土地理素材,并把这种素材转化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课堂上加以运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科学的魅力,丰富了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是教材内容的有益延伸和良好补充。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乡土地理结合学生周边实际,要求学生利用课堂所学,自主地去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将理论学习转变为知识的探索和能力的培养,将抽象的地理空间和地理过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象直观的方法表达出来,有利于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爱国热情

幼儿园乡土专题计划:有效利用乡土资源

有效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户外游戏活动 中班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的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陈鹤琴先生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我园地处农村,在开展游戏活动存在不少问题,如:游戏活动变为一种室内指定性活动,活动区内容长时期不变,活动区设施城市化,游戏远离幼儿的生活实际,成为一种摆设,不能真正提供幼儿动手、动脑的机会。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我们想努力挖掘并运用周围环境的教育资源,开展特色化游戏,把游戏活动延伸到自然、社会、家庭中去,让每个幼儿在环境中获得自主愉悦的发展,真正体现出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教育思想。我们的做法是: 一、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开展户外游戏活动 由于地处农村,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铸就了乡土氛围的形成,乡村中的一条小路、一条水沟、一丛野草、一块泥地、一块石头、田野里的萝卜、青菜、山林间的小道、野果等等都能成为孩子户外活动的游戏材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乡土资源来开展户外活动。这几年的实践中渐渐形成了具有我们乡村特色的户外活动,赢得同行与领导的好评。 我园地处农村,位于黄河岸边,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开展讨论,准备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开展户

外游戏活动。 1、以身边的自然物开展户外游戏活动 《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游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活动,而游戏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物质材料,才能满足幼儿探索的需求。”因此,教师们从实际出发,首先和幼儿一起收集身边的自然材料,并分班分类,形成各班的特色。例如:小班收集棉花、玉米等各种种子制成各种各样的沙包开展背、扔、踢、跳等户外活动;中班利用玉米或高粱秸秆做成镖枪进行投掷或者扎成花轿进行抬花轿的游戏等;大班幼儿用草球做足球,用稻草撮跳绳,用竹筒做梅花桩进行各种户外游戏。这些利用自然物开展的游戏极大地促进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效地激发幼儿亲近自然的积极性、主动性。 2、积极利用废旧物品,开展户外活动 现在的包装材料品种繁多,美观耐用,弃之可惜,而且来源广泛。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认识到现成的玩具已满不了幼儿的需要,教师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不断发掘废旧物品的教育价值,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游戏材料。如废旧自行车轮胎可以钻山洞,也可以做滚圈;汽车轮胎下面装上轮子可以做小车,两边系上绳子可以荡秋千;易拉罐可以在做体育器械“小推车”“踩高跷”,也可以做玩水、玩沙的器具;将挂历纸或旧报纸卷起来还可作成纸棒,做体育游戏;再如利用废旧纸箱做成龙身和龙头玩金蛇狂舞的游戏或者做成小汽车或小船等其他活动器械,幼儿玩的不亦乐乎。总之,废旧物品在幼儿游

浅谈幼儿园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园本课程内容的尝试

精心整理 浅谈幼儿园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园本课程 苟月芳 (甘肃省宕昌县职业中专附属幼儿园甘肃宕昌748500) 摘要:幼儿园利用自然资源、社区资源及乡土传统文化等教育资源,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构建园本课程,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宕昌县的乡土教育资源为例,探讨了幼儿园园本课程内容的生成与建构,并论述了这些乡土教育资源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发展乡村幼儿教育,需要根据乡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乡村的资源,为幼儿教育提供 自 “各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 通过对《指南》精神的深入学习和不断的理解,我们懂得了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幼儿园应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挖掘乡土赖以展开的教育资源,开发我园的乡土教育资源园本课程。于是开发挖掘本乡土教育资源,生成园本课程是我们的出路。宕昌县气候多样,资源富集。中药材种类达690多种,素有“千年药乡”之美誉。境内有金属矿16种,铅、锌、金、锑储量较大。境内不仅有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红色圣地哈达铺,还有国家AAAA 级自然风景区官鹅沟,有古朴神秘的宕昌古国遗址,既然我们宕昌有这么丰富的地域文化特

色,何不好好利用呢? 《指南》要求“教师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教学赖以展开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来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他们获得体验、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对幼儿的教育应从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入手;从周围生活入手,由近及远,适合幼儿身心健康的特点和规律,为幼儿所接受。而“乡土”课程资源是具体的,幼儿就生活在其中,是幼儿随时随地感受到的周围的事物和情景,如家乡的名胜古迹,美丽的官鹅沟和古羌国遗址,城里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日新月异的家乡建设和变化,勤劳的劳动者……都是幼儿可 的“, 活动《搭凉亭》;语言活动:儿歌《美丽的官鹅》,谈话活动《美丽的官鹅沟》;艺术活动:美术《官鹅沟的树与湖》,音乐《欢迎来到官鹅沟》,音乐游戏《小袋鼠》;社会活动:认知交流《长征圣地——哈达铺》,活动区活动《我喜欢的官鹅沟》;数学活动《五个手指头》;健康活动《去官鹅沟》《套圈》《洋芋搅团品尝会》等丰富的教学活动。还根据季节的变化,我们又有了《绿的世界》的主题活动,生成了语言活动《春天来了》和《彩色的官鹅沟》,科学活动《记录春天》和《有趣的蝴蝶》,健康活动《踏春天的官鹅沟》等。就这样我们以自然资源为基点,通过预设主题和生成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各领域间发生联系,并利用适宜的现成的教材改编或自己创编的一些教材构建了乡土教育资源园本课程。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黄凯)

政治课的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邵阳地区为例 政治与行政学院学科教学(思政)黄凯 2015010026 摘要:乡土课程资源是祖国课程资源的支流,热爱家乡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泉源。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胜古迹是我们引以为自豪,是应成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爱国思想的生动教材。近年来,运用乡土课程资源开展政治课教学、提高学生素质,虽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乡土资源的教育的潜能的挖掘和研究仍有较大的空间。本文简洁邵阳地区的乡土课程资源,为政治课对其开发利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乡土课程资源政治课邵阳地区 乡土教材是以本地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内容的教材,而乡土教材开发是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环。18世纪,法国思想家J.-J.卢梭和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就曾主张教给儿童以乡土地理知识。后来一些教育家把乡土课程资源逐步扩大到乡土历史、乡土社会、乡土自然、乡土文学等等。用乡土课程资源进行上课教学,不仅符合教学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而且有助于学生认识乡土和培养热爱乡土的观念。有些国家曾在小学设乡土学科,进行乡土历史文化与自然的教学。费孝通先生在《乡土本色》一文中曾指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也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乡土课程资源的宏观载体①。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方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又有值得讲述的革命传统和文物古迹,编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资源供学生学习,有助于

激励儿童继承革命传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 乡土指人们的出生所在地或者是从小开始一直生活的地方或指人们因为某种原因而产生深厚情感的地方。而乡土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社会发展方面的资源,具体包括当地的自然风貌、文物古迹、民风习俗、名人轶事等,它是地方自然、文化、社会的集中体现②。 关于乡土课程资源的理解,众说纷纭,目前未形成统一的看法。作者认为乡土课程资源解释较好的有:“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应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意义的系列教育内容,其中包括当地的历史、地理、物种生态、文化习俗、人物风情、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③。因此,乡土课程资源广泛多样,但只有应用到思想政治课堂中,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教学要素等相联系起来的乡土课程资源才属于思想政治课乡土课程资源。 对于思想政治课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处年龄的生理、心理需求,特别是考虑到在农村进行乡土课程资源教育的局限性,因为农村学生每天都和自然、与山水交往,山山水水对他们的吸引力是相对城市学生较低的。正由于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知识面和知识结构都是差异较大的,所以在城市要多介绍自然景点、讴歌祖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 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陆郎中心小学虽然是一所街道中心小学,过去,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比较简陋,但多年来,陆小以艰难的办学条件创造了较为优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喜结硕果,办学效益彰显。近年来,陆小乘着我区创建“教育名区”的大好春风,经过各类创建的历练,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功能逐步提升。面对这难得的契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立于本乡本土“特色”打造的校本课程,将极大地推动学校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有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掂量自己的分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教改的积极回应。 我们曾对教育发展的态势、教育面临的改革、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打造陆小教育的特色“面孔”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做过深入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 于是,我们想到了乡土文化。 徐特立先生认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我国各地民风迥异,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乡土文化。这些乡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

正是基于家乡陆郎这块土地独有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便应运而生了。因此,学校将通过各种活动挖掘家乡乡土文化资源,将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与小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1.通过课题研究,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课程资源,结合学科教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发展。通过《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内涵,为学校教育改革推波助澜,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师生的资源意识、责任意识、创造意识,提高师生的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探索出可供开发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在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上创新。 3.2004年南京“高考之痛”,素质教育成了千家万户议论的热门题。选择与其相关的课题,符合当前的教育趋势,能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具有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为他们学会生活,提高生活品味,学会生存,增强生存能力,学会创造,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基础;并对孩子今后的成长,走出家乡对家乡文化的传播,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4.通过研究,挖掘一系列有特色的乡土素材,有利于我校校本课程的积累编制,便于形成课程化、正规化、校本特色化的学校教育“个性面孔”。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1.“开发”,是以多种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劳动,以达到利用的目的。 2.乡土文化资源 本乡本土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都在以一种“无声”的文化形式影响和熏陶着周围的人们。这种资源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显著的地方特色。

论乡土资源在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利用

论乡土资源在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利用 徐州开发区大黄山实验幼儿园贾培 摘要:众所周知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奠基阶段。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直都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重点和难点。而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也是最能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1]的精神。农村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如何利用农村丰富的乡土资源使其成为农村幼儿可利用的财富,引领农村幼儿教育事业走上新的台阶是我们现在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乡土资源 一、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践与观察,我发现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失,我们应该对区域活动的现状作详细、全方位的调查和分析,为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与指导。 (一)区域的设置普遍形式化 幼儿园区域设置是指教师依据活动室可利用的空间,用橱、柜将空间的隔成大小不同的几块,摆放不同的材料,形成不同的活动区域的方式。通过外出学习观察,我发现每个幼儿园的区域设置是不同的,但都是依据各自的需要和特色在教室内设置区域,还有一些有条件的幼儿园还设有专门的活动室,更方便幼儿活动的开展。我所在的幼儿园就有专门的活动室,各个班级根据自己的方式设置区域。但每个班级在区域设置上又都是不同的,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想法、意愿和不同的主题,结合活动室的结构来布置些固定的形式。虽然种类繁多,但这些区域是否适合幼儿的意愿和兴趣,有的区域幼儿不喜欢,就闲置了下来。因此,孩子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活动,形成了某些区域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经常出现没有孩子“光顾”的现象。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目的性不明确 区域材料投放的目的性是指教师依据幼儿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投放区域活动的材料。但从我观察的幼儿园来看,各个幼儿园材料投放的情况,往往缺乏一定的目的性。活动区域的材料有的一放就是一、两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是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不能引发孩子去想、去操作,从而阻碍了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另外,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 (三)教师对区域活动中自己角色把握尚不够准确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是指教师在区域游戏中以什么样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很多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中常感到困惑,除了让幼儿在区域中进行探索以外,自己究竟该做些什么?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楚,我们幼儿园有些教师仍旧以主导的形式进行,在区域活动时间内将幼儿分成若干组,然后一组一组地根据预设内容进行辅导,使区域活动变成了分组活动,完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途径

最近,笔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市级课题调研活动。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薄弱,比较落后,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为此,我专门走访了一些农村学校、语文教师和学生,对农村学校如何有效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有以下思考及建议。 一、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必须做到“三个加强” (一)加强宣传 增强教师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责任意识。通过各级各类会议宣传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在各级教研活动和教学比赛的过程中展示如何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从而使广大一线教师建立起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并知道一些实施方法。 (二)加强督查 加大学校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工作力度。只有增强校长的课程资源意识,才能谈得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教师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资源。 (三)加强考核 提高学校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工作水平。通过常规管理,定期开展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活动,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有过程、有记录、有反思。不定期检查教案,要求语文教师教案内容要反应一定比例的农村乡土课程资源。 二、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必须坚持“三个全面” (一)全面关注教材体系,体会编者意图 如使用人教版的教材时,教师要有整体把握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单元提示、课前导读、课后思考题、文中小泡泡,交给学生学习方法。 (二)全面研究教材目录,把握教材内容 在学期初安排好教学时间,激发学习兴趣,初看每个课题,推想大致内容。在讲新课时通过目录找页码,节约时间。晨读时从某课读至某课,自觉运用目录。单元复习时读指定课文,看谁读得快。在期末复习时看目录回忆课文内容,想写法及好处。看目录说喜欢的单元或课文,谈喜欢的理由。还可以进行课题趣连。 (三)全面利用教材封面插图,培养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看图进行阅读训练、说话训练、写话训练。特别是低年级课文中的插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必须走好“五大途径” (一)全面开发校内教育资源 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课程资源、学校里的学习氛围、教室的环境布置同样是课程资源。一块块标语牌是语言的精华所在,一处处名人名言极具教育意义,一条条文化长廊是语文知识的海洋,引领学生在语文世界里遨游。每一位教师的生活阅历、实践智慧、特长技能、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方式等就是课程资源。要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好有限设施设备的多种功能。如,篮球,既可以用于体育课教学,又可以作为数学课上认识球体的教具。 (二)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 区域不同,特点各异,只有开发利用好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自然资源,才能被学生所熟悉,才具有亲切感和感召力。如,春天万物复苏,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花、草、农作物等大自然的变化,训练学生观察、说话、写作的能力。如,在教学《麦穗》一文“咀嚼‘茅茅针’”时,可以在课前让孩子们去山上找茅茅针来嚼着体会,课中就能产生共鸣,课后可以试写自己的感受。 (三)有效借助其它人文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可以利用少数民族地区山歌“调同词异”的特点给山歌填词,如,秀山县就可以把《黄杨扁担》、《一把菜籽》等当地民歌以及秀山花灯引入到学习中,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表达思念之情的课文时,可以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特别多的现状,通过书信、电话等来表达对父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农村,向年老的长辈、邻里乡亲询问、收集民间传说故事,再进行整理、编写、交流,开展以“传说故事”为主题的活动。 (四)积极组织各项语文活动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可以结合校园生活开展组织学生开展各项语文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拟写通知、留言条、寻物启示、请假条、书信、借条等,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习惯;组织学生对学校的运动会、文艺演出、爬山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进行全程宣传报道,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组织学生举办手抄报、学习专栏等活动。 (五)认真指导学生不断总结学习生活经验 在教学中,应该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帮助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作用于学习,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也有干农活,钓鱼、逮鸟、采蘑菇等的体验和收获,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体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如,《挑山工》一文中讲到“登山的时候,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城里的孩子对挑山工为什么这样做不易理解,农村的孩子有的做过活,挑过担,还能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课堂上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这样曲折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就能体会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巧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乡土课程资源贴近农村师生的生活,是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潜在的课程资源。农村小学有效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对实现新时期农村小学的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秀山县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作者单位:重庆市秀山自治县凤翔小学)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途径 ◇ 田金菊 教育论坛 2013.N4543

农村中学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方案教学文案

农村中学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中学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农村中学乡土历史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不少学校甚至取消了这门课程。为此,一些教师抱怨:是条件使然。诚然,城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发达的网络媒体资源、博物馆、少年宫等完成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言之凿凿,似乎有理。但我们反过来思考,虽然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时代发展同步,但不容置疑,单纯依赖网络媒体和图书资料的运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往往容易陷入空泛。物化的历史资料,也就仅仅局限于一些文字材料和图片资料,缺乏质感的图片资料和文字材料,无法亲历的遗迹现场,学生难以产生情感认同。 农村情况则截然不同, 开展乡土历史教学的条件得天独厚,丰富的遗迹遗址和口碑资源是用之不竭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这些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以及族谱、家族史、古迹、文物、地名等等。比如一次无意的机会,钟凯老师发现了一块墓碑,上面标有“国民党九十九师后补三团”的残碑,通过走访一些古稀老人,发现一处乱葬山竟是长沙会战时部分抗日将士的坟冢。震惊过后,钟老师查阅了大量资料,基本印证了这一猜测。还有,南田坪的一引动有趣的地名竟与太平天国经过宁乡这段史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无实证,但一些族谱当中竟有些记载。如能将这些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结合所学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历史古迹、田间地头去阅读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其实,乡土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近年美国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家庭、邻居、社区等生活空间变化入手来安排课程,突出生活环境的“由近及远”。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传统模式的历史课程进行了反思,掀起了所谓“新历史科”运动。此后对英国历史教学影响深刻的“学校委员会历史科计划13一 16”(简称scHP13一16)所推出的新课程大纲,包含四个单元。其中第四单元“历史在我们身边”设计的主题包括“乡村房屋”“教堂建筑与陈设”“乡村景观形成研究”“城市的发展和建筑”等等,要求利用可以看得见的证据,研究身边的历史,并且实地参观遗址。近些年,我国不少地方的历史教师也开始注意发动学生搜集本乡、本土的文物和参观当地遗址、遗迹,并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据一份资料介绍,北京某地历史教师曾搜集历史文物、革命文物50多件。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陶片、货币;抗日模范村的奖旗;根据地老大娘为八路军伤员送饭用的菜篮子等。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充实了历史课程的内容,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史积极性,又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素材。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与假设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借鉴以下理论: 1、根据布鲁纳(J.S.Bruner)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通过认识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主体的已有经验和内在动机的作用,充分发挥主体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其对学习材料的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自行去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当前,我国一再倡导要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而对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就

农村幼儿园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农村幼儿园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为例 (2014-08-16 16:02:40) 转载▼ 分类:教育随笔 标签: 情感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儿童发展条件,儿童在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就是他成长的精神摇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纲要》也要求“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建立“广义教材”的概念和观念,从“课本才是教材”的狭隘理念中走出来,自觉从农村儿童生活的环境中、从社会文化活动中,寻找丰富而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材料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逐步培育幼儿喜爱家乡的乡土情怀。下面我以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为例,探析农村幼儿园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 一、调查:农村幼儿园语言教育资源现状与问题(以苏中地区一个县为例) 通过调查问卷、教师访谈与教材比较分析,发现农村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教师方面:师资来源杂乱而无序。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缺少普通话标准、能具备一定课程实施能力的幼儿教师。现在,公办教师92%以上在城区幼儿园工作,中心园有47%人事代理教师,村办园大多数是没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培训,在语言教育活动中,64%的教师无法正确把握活动目标,不能及时、有效利用周围环境资源。 教材方面:适宜资源单调而欠缺。分析我们现在使用的《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主题活动中语言方面的内容52%偏向城市化、文学化,真正贴近农村生活、适合农村幼儿园使用的教材、画册很少。缺乏就地取材、拿来就用的系列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开题报告

邯郸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由我们课题组申报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经邯郸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被立项为邯郸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现由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提出课题的研究方案,正式开展研究工作。在此,请各位专家和领导进行评议和指导,也请课题组成员加以审议。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1.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是适应新课改的客观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管理的重要内容,是高中新课改的重大变革内容之一。其基本定位是:按照国家新课程计划发展精神,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本地和本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并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学生成长及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从国际比较看,实践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另一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本课题的研究是将两者整合为一体,在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既要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要体现家乡乡土文化特色,使二者珠联璧合,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家乡气”,使教师树立起乡土文化和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以便创造性运用家乡乡土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观,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2.挖掘社区课程资源,是传承乡土文化的迫切需要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峰峰文化独具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载体。我们峰峰乡土文化有千年悠久的历史,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享誉中外。峰峰有全国、省、市级文物23处,是我省的文物大区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1处,第二个王看苇子灯也已入选国家级,也即将成为又一处国家级的非遗。如众所周知的磁州窑文化,历史上就享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美誉。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孕育出古老灿烂的中国磁州窑文化;她不仅在国际上有影响,而且它还是双料的“国保”,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这在全国也不多见。其中大师刘立忠,2006年入围“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项目第一批候选名单。2007年,他的磁州窑烧制技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响堂山石窑集中国石窟雕刻艺术之大全,也驰名中外。这些古老丰润的乡土文化资源为本课题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课程资源,需要像开采煤炭一样去开发去挖掘,去发展,让这些乡土文化重放异彩。正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立中所说:“任何民间工艺,如果没有传人就没有一切,人心就是民间文化的自

浅谈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浅谈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如何合理地开发和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是高中新课程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由于阅读书报时间少,头脑中的生物素材不足,再加上缺乏实际生活经验,对一些抽象的生物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而教材为了兼顾不同地域的学生,提供的部分资料离学生的实际很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觉得模糊,不能和身边的实际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开发课程资源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众多的课程资源中,乡土资源,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容易获得直接体验,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笔者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策略 1、利用乡土资源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通化有着丰富而独特的野生山葡萄资源,以此作为主要原料,采用独特的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通化葡萄酒享誉国内外,学习细胞呼吸时带领学生参观通化市葡萄酒厂的“世界第一大地下贮酒窖”,并了解葡萄酒的生产流程,学生在参观的时候提出了很多疑问:制酒用的主要菌种是什么?制酒原理是什么?如何获得菌种?既然发酵属于无氧呼吸,为什么发酵池是开口的?为什么每天导两次?为什么发酵池中的发酵为第一次发酵?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贮存为第二次发酵?冰葡萄酒与葡萄酒在工艺上有何区别?它为什么沾杯?葡萄酒有什么营养价值?冰葡萄酒、葡萄酒和白葡萄酒有什么区别?谁的营养价值更高?等等。通过与技术人员的交流,不仅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使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更加鲜活生动,也学到了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2、利用乡土资源对教材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 选修教材《生物技术实践》模块中“腐乳的制作”这一课题在实际操作时因北方气候干燥,不适合毛霉生长,实验成功率很低,采取了很多措施结果仍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开发我们当地利用米曲霉为主的微生物经发酵酿制豆酱这一乡土资源来丰富学生对微生物发酵的认识。东北盛产优质大豆适宜制酱,有些家庭(尤其是农村)还保持家酿大酱的习惯,引导学生向家长学习其制作工艺,并查阅相关书籍,将整个工艺流程记录整理,根据流程统筹时间,进行操作。家

历史教学应当开发乡土资源

历史教学应当开发乡土资源 发表时间:2014-12-25T10:43:28.10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4年第10期(上)供稿作者:李立志 [导读] 乡土历史在中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中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 ◇李立志 (渠县千佛乡中心学校渠县 635200) 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学生所在的地区的各种课程资源的总和。长期以来,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通过乡土历史教学的形式来实现。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些内容只被当作资料加以介绍,而并未当作历史课程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来支持历史课程的实施。在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标就要求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一、乡土历史教学意义和作用 乡土历史在中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中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对这些历史内容有一定的好奇和好感,他们一般愿意了解和学习这些历史。一片瓦砾,都记载着一个历史故事。学生参与其中,亲自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的历史厚重,去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进而去勾画未来的美好远景。学生在考察中对自己的故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丰富的乡土资源充实了历史课程的内容,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史积极性,又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素材。历史老师在讲授中国历史部分时,完全可以结合乡土历史,使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可知、可感。乡土历史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知乡爱国的精神,更能培养孩子的崇高道德情操。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孩子进行乡土历史的教育工作一刻也不能削弱,否则耽误的又是一代人。 乡土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稗益,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它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悸,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学生生长地的历史,容易激起兴趣,注入情感,融入记忆,结合乡土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可摸的存在,同时也产生历史感,养成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 二、乡土历史教学现状扫描 1、传统历史课程体系制约了乡土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师在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上,在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些教师也已经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进了乡土历史的某些内容,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受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制约,课本作为唯一的考试依据,教材也就成了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的历史教育内容被长期封闭在教科书中。在乡土历史的挖掘上,我们的历史教师也只能是浅尝辄止,不敢深入下去,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乡土历史无法真正走进历史教育的视野乡土历史课程的育人作用也就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也正是传统历史课程体系的弊端所在。 2、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使教材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作用效果。 一些历史老师认为:日益加大的升学压力使得学校只注重重点科目和考试内容的教学,无暇顾及乡土教学。一些学生家长认为,“初中阶段,孩子们的课业本身就太重,没有必要开设乡土历史课程,这些东西等孩子长大毕业后再看也不迟。” 有的历史老师甚至很直白地表示:虽然现在把乡土历史纳入到升学考试的要求中去,但乡土历史所占分值较少。将乡土历史教学纳入升学考试才会让它热起来?我觉得也并不尽然,关键要认识到这方面的内容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要让它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既要做好教材、学科建设,又要开发丰富生动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让学生热爱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更多地认识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家乡,从而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怀 3、历史教师学识不足制约了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 我们绝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乡土史,只是凭个人兴趣,对其作简单了解。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教育部门,在编好乡土史教材的同时,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好当地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提高教师素质,教师也应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三、开发乡土史教学资源的途径 1、搜集整理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凡是通过文字的形式为历史课程提供乡土教育内容的资源都可以划入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范畴。历史教科书是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除此以外,乡土教材、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地方志、家谱、族谱、历史小说、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当地历史人物的回忆录甚至包括当地著名历史人物描写家乡的散文、小说等等都属于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2、走近非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非文字的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实物或活动的形式运用于历史教育中的乡土课程资源。实物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表现表现形态多样,既有历史遗址、历史文物、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有为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专门制作的历史教具等。活动历史乡土课程资源主要指学生所在地区的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历史教师等,他们能够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 3、建立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建立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电子网络为平台为历史教育提供的乡土课程资源。如多媒体历史课件、历史资料数据库、当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所提供的网站,甚至可以包括一些影视作品等。同时,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不仅应包括能给历史课程带来信息来源的资源,也包括保证这些信息获取的硬件资源。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许多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以同教科书进行整合利用。在开发利用各类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时,我们应本着史料的

发掘地方资源传承乡土文化

发掘地方资源传承乡土文化 —“可爱的家乡”地情教育与学校美育相结合的有效尝试 建瓯市芝山中心小学蒋闽生 内容摘要: 美育具有人文性质,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美育的地域性越来越显突出。因此,开发、利用、融入本土文化,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注重乡土文化的融入与引导,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注重乡土文化的收集与积累,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注重本乡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增添了教材的地方性、乡土性,而且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究中拓宽了审美领域,使学生在本土文化的传承中增强审美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审美与创造的能力。 关键词:地情美育结合尝试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美育的地域性越来越显突出,新课程标准指出:美育具有人文性质,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因此,开发、利用、融入本土文化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增添了教材的地方性、乡土性,而且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究中拓宽了审美领域,使学生在本土文化的传承中增强审美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审美与创造的能力。 建瓯作为闽文化发源地之一的闽北山区,有着许多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虽说没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却有古老的遗址、民居、庙宇,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传说、民间艺术等,这些都为我们开发、利用和传承本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一、注重乡土文化的融入与引导,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提高人民的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爱国主义教育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因为家乡是与祖国血肉相连的一部分,只有将爱国主义教育深深扎根在爱家乡的教育中,才会使广大青少年感到具体、生动。因为家乡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总是分外亲切,具体形象,可闻可见的;还因为他们生于此,长于此,他们的祖祖辈辈曾在此淌汗流血,为建设家乡、保卫家乡而奋斗,他们对这片土地有着血肉深情。 “谁不说俺家乡好!”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只有热爱家乡的人,才会真正懂得祖国的可爱。而热爱家乡,就要了解家乡,认识家乡。 特级教师候令指出:“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最好的办法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把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其中,这样的结合既自然,又使学生感到亲切”。所以,我们把建瓯地情教育引入校园,引进课堂,加以引导与激发,让学生在亲近本土文化“美”的交流中,增强审美情感体验,加强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二、注重乡土文化的收集与积累,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美育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美育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体验,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因此,学校特别注重本土文化资料的收集与积累,让学生在收集的审美体验过程中,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共享建瓯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是,营造一个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学校在办学方向上提出要“创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思路,精心布置了“地域文化长廊”,开辟了“民族墙”——56个民族56朵花,和谐家庭我爱她,“国旗墙”——从小认识世界,长大建设祖国,以“博爱”为主题,筹建了“练氏夫人”汉白玉雕像,营造爱家乡教育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试谈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试谈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苏北中学陈敏儿 摘要:阐述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将乡土地理应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活化、深化地理教学。如通过分析樟林港的变迁来说明交通运输条件对聚落的形成、布局、乃至商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通过将乡土环境地理方面探讨和课文知识相结合,活化地理课堂教学、深化教学重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乡土地理地理教学生态农业樟林古港交通运输区域发展一、概述 乡土地理教材是展现本乡本土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最生动、最直观的地理感性材料。在地理教学中注意联系乡土实际和进行乡土地理教育,积极运用乡土地理案例活化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原理和案例相结合,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从“地理课程标准”及新教材角度看,案例既是教学的素材,也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和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乡土地理案例,既能延伸、拓展教材内容的配置。丰富地方课程资源,又能体现“地理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对地理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能力的要求。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教授,1929年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一文中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这是符合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的。如果没有对周围环境中山川、村镇、农田、道路、天气变化等感觉经验,就难以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如果能够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巧妙利用乡土地理资料会有利于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爱家乡,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使我们感到非常亲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建设成就来之不易,感受先人们的拼搏奋斗精神,珍惜前辈

乡土特色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乡土特色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仙游县第二实验幼儿园陈益琴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幼儿园课程正在进行着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幼儿园的课程方案是一个有意图而可灵活调整的开放的系统。它目的在于提供幼儿园建构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每所幼儿园都有自身的背景和实际,在对课程理论和实践引进吸收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调整、充实、更新、创造……《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乡土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课程已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并给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极大的冲击,为现代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仙游县素有“鱼米和蔗糖之乡”的称号,丰富的地方资源和本土文化,蕴含着巨大的教育财富,以此为突破口,将家乡的乡土资源作为一部真实、形象、生动的教材纳入幼儿园的课程研究中,让孩子们真实地了解和感受乡土的特色,十分有意义。那么幼儿园里的乡土课程该怎样开展,怎样充分发挥乡土文化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构建特色课程。 乡土文化资源主要指幼儿园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

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仙游是个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位于福建沿海中部。仙游文化源远流长,源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莆仙戏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因戏剧成绩突出,被誉为全国"戏曲之乡";崇尚武术是仙游的优良传统,仙游的田径运动尤为活跃。曾被评为全国"武术之乡";仙游画家人才辈出,故有"画乡"之称誉。李霞、李耕、黄羲等国画家,是仙游画派的奠基人;仙游物产丰富,名果龙眼素有"兴化桂元甲天下"之誉,度尾产的文旦柚,被誉为无籽密柚。生产的无土无铅"松花皮蛋",是全国第一家获准进入美国市场的蛋品;仙游工艺历史悠久,有具有地方特色的"五雕"、"五编"、绘画、漆器、首饰、刺绣、仿古等8大工艺类别;仙游依山濒海,胜景荟萃。主要景区有九鲤湖、菜溪岩、麦斜岩、天马山等自然景观。同时,我们还查阅《仙游县志》等的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文献,发动了许多老师、家长帮我们搜集了民间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民间游戏、童谣、歌曲,这些具有乡土文化资源都为我们园本教学提供了基础。 面对这深厚的文化,我们构筑乡土教育课程时,不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乡土资源是否都适宜幼儿的学习呢?笔者认为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把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能正面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