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

导论

●教学目的

通过导论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实和发展。

●教学要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

政治经济牛作为—门学科最早是由法国重商主义者孟克列钦(1575~1622年)提出的。在19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孟克列钦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田的意思。“政治经济学”就是指所研究的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以往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只局限于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限制。从此以后,“政治经济学”—词便被广泛使用,成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这门学科的代名称。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但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怡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当今,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以与应用经济学科、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因而“政治经济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这样,政治经济学就因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由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因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一门

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3.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个重要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是全盘地接受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而是继承其科学的成分,批判其非科学的因素,在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和创新,是完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不同时代的任务和不同问题作出了不同的研究和回答。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也是人类劳动的过程。一切生产性劳动都必须具备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生产劳动的三要素同时也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而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之和)中的劳动工具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这是由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发展、灭亡的运动规律这一时代任务所决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与这四个环节相联系的其他方面的关系构成的体系。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作用,才能正确揭示它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3.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中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存在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二是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三是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它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挥作用,并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任何经济规律都不会随人们的主观意志发生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

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重点、难点问题解答

1、如何认识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已成为当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发生质的变化,而且改变着生产力要素的构成和结合方式,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经营管理的状况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对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生产力要素结合的合理程度,以及生产要素的流动等;经济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速度,经济信息的质量,对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它们都已成为当代社会生产的重要因素。

2、如何认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作用的发挥?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作用的发挥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本质层次的生产关系,即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二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是否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并促进生产的发展。这两个层次紧密联系,忽视任何一个层次都会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政治经济学为什么要紧密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

3.如何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4.如何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主要参考书:

1、《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一、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李德臣等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6、陈恕详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版。

7、吴树青等主编:《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年版。

8、《资本论》第一卷。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教学目的

通过对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和简单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分析,阐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通过对商品二因素及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分析,阐明商品价值的实质;通过对商品价值量的分析,阐明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变化规律;通过对商品价值形式的分析,阐明货币的产生、本质及职能;通过对简单商品经济一系列矛盾的分析,阐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通过对价值规律的分析,阐明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及作用形式。

●教学要点

第一节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关于商品的概念,主要应掌握两个要点: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东西如自然界原有的空气、阳光、水等不是商品;第二,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用来交换的,即使是劳动产品也不能说成是商品,如农民自家院子里种的用于自己食用的蔬菜、裁缝缝制的用于自己穿着的衣服就不是商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自然属性决定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在于:第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经过人们的劳动生产出来的,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第二,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而是满足别人的需要,是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三,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的属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交换价值指的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

比例。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在交换中形成量的比较,说明各种商品必然包含着某种同质的东西,即价值。这就是说,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也不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首先,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是指两者统一于商品体之中,即作为商品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无价值,自然也就成不了商品;而价值是使用价值进行量的比较的基础,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也不成其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如空气、阳光、水等。这就是说,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而使用价值的实现要以价值的实现为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其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矛盾的。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指同一个商品对卖者(生产者)和买者(消费者)来说,不可能同时兼得。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而要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购买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他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这就是说,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实现商品的价值,两者只能占其一。只有商品交换成功,才能使商品生产者实现商品的价值,商品的消费者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劳动创造的。而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它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

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表明的是怎样劳动、如何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表明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的重大意义:把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所完成的伟大的革命性变革。由于马克思确立了劳动二重性原理,把形成价值的劳动单纯地明确地归结为抽象人类劳动,并把它同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严格区分开来,才把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牢固的基础上,确立了真正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正是依据劳动二重性原理,马克思才阐明了由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构成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雇佣劳动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因此,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简单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各生产者生产的使用价值是各不相同的,而人们的需要往往是多方面的,从而使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之间有了交换的必要性。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使得各生产者的物质利益是有差别的,而这种差别的存在决定了各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不仅决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生,而且决定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产生。社会分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劳动,但这种社会劳动不能直接表现出来;私有制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私人劳动,但它又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这就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其他各种矛盾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和价值、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矛盾产生的根源;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推动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和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4.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即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的价值量是用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衡量的,而劳动量又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分。个别劳动时间是指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同一种商品上的各自的劳动时间,它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的价值

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商品交换是在不同种的商品间进行的,而生产不同种商品的劳动,是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的。简单劳动是指不必经过专门训练的普通人都能进行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区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决定商品价值量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来计量的。而复杂劳动作为倍加的简单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可以比简单劳动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复杂劳动折合成多倍的简单劳动是在商品生产者背后自发地形成的。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高,则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则越大。这就是说,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但在单位时间内,不管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第二节货币

1.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或者说货币的产生过程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或偶然地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用公式表示是:

1只羊=2把石斧

在这里,处在等式左端的商品是相对价值,或说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处在等式右端的商品是等价物,或说处在等价形式上。这就是说,等式左端羊的价值是通过等式右端的石斧相对地表现出来的。而处在等式右端的商品之所以能表现另一个商品的价值,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但它不能表现自己的价值,它只能用自己的使用价值去表现另一个商品的价值。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表现形式是不充分的。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还体现不出一切商品价值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的性质来。

第二阶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由一系列商品表现

出来。用公式表示是:

2把石斧

5斤盐

1只羊= 1斤茶叶

2克黄金

……

由于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由一系列商品表现出来,从而商品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的性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在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阶段,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等价物,给物物直接交换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第三阶段:一般价值形式。即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某一种商品来表现。用公式表示是:

2把石斧

5斤盐

1斤茶叶=1只羊

2克黄金

…………

由于各种商品都把自己的价值表现在某一种商品上,所以,这不仅更清楚地说明各种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而且也可以使它们的价值量相互比较。同时,等式左端石斧等等一系列商品都通过羊表现自身价值,“羊”充当所有其他商品的等价物,因而“羊”成了“一般等价物”。商品生产者只要先把自己手中的商品换成这种一般等价物商品,就可以较容易地换到自己所需要的其他商品,物物直接交换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克服。

第四阶段,货币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黄金、白银等贵金属表现。用公式表示是:

1只羊

2把石斧

1斤茶叶 =2克黄金

5斤盐

货币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之间没有本质区别,所不同的仅仅在于金银等贵金属代替其他商品固定地取得了一般等价物形式。当金银等贵金属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就变成了货币。货币出现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商

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的本质就是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都是在这两个基本职能的基础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1)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可以作为社会尺度来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之所以能起这个作用,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是为了表现商品的价值,因此可以仅仅用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的变动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成正比),又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成反比),还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2)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不断地从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构成了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

(3)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贮藏起来。货币之所以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的贮藏好比一个蓄水池,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不但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且还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4)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在以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的矛盾,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又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从而深化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5)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的化身发挥作用,这实际上是货币职能在世界范围的延伸。一般

地说,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只限于贵金属(黄金),各国发行的纸币是不能作为世界货币的。但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货币如美元和欧元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

3.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待售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其中前两项的乘积是商品的价格总额。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在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由于商品的赊购赊销以及债务的互相抵消,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发生了变化,货币流通规律的计算公式变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销售商品的价格总额一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到期的支付总额一互相抵消的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以上是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但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贵金属货币逐渐退出流通,而代之以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纸币流通必须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因为纸币无论发行多少,它都只能代表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发挥作用。所以,纸币流通有其特殊的规律,即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就会减少,单位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普遍上涨,这种现象就叫做通货膨胀;反之,物价就会普遍下降,则为通货紧缩。

现代纸币由国家中央银行垄断发行,其发行数量与黄金储备没有联系。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对货币流通进行管理和调节。

第三节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不论在什么社会经济制度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存在并发生作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来发挥作用的。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交换中,由于受供求关系等的影响,商

品的价格和价值常常是不一致的。供不应求的商品价格高于价值,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低于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违背价值规律,而恰恰是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作用的表现形式。因为:①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虽然会高于或低于价值,但总是以价值为中心,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②虽然从孤立的一次商品交换看,商品价格和价值可能不一致,但从较长时期看,二者是趋向一致的。③虽然从某一个别商品看,商品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商品价值,但从商品总体来看,商品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还是一致的。

2.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①自发地调节着社会生产,即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⑧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第四节商品经济

●重点、难点问题解答:

l商品和物品是不同的范畴

商品和物品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商品虽然表现为各种物品,但物品不一定就是商品。商品与物品之不同,首先表现为二者具有不同的内容。物品可以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东西,也可以是人类劳动的产品。但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而且即使是劳动产品,如果不是用来交换的,也不是商品。其次,物品和商品具有不同的属性,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具有使用价值的属性。而商品除了具有使用价值的属性外,还具有价值的属性。价值属性是商品特有的。第三,商品是存在于一定历史阶段的范畴,而物品则是一个永恒的经济范畴。

2.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和交换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第二,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自己,必须通过交换价值才能被表现出来。所以说,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二者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第三,价值是一种绝对量,交换价值是一种相对量,它可以和价值一致,也可以

随着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变化和价值相背离。

3.商品、价值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商品总是表现为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但就其本质来说,商品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商品交换看起来是物与物的交换,但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价值也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它反映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同一生产部门内的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样质量的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是不同的,但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就意味着,每一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不仅取决于他自己利用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状况,而且还取决于同一部门的所有商品生产者利用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状况。可见,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各个商品生产者,通过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把他们的劳动差别平均化,而同其他商品生产者发生了一定的经济关系。其次,价值也反映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商品,其具体劳动不同,劳动复杂程度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商品交换时,不同具体劳动转化为同一的抽象劳动,复杂劳动都要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通过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又将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差别同一化,从而使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发生一定的经济关系。

4.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之所以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因为:第一,劳动二重性理论解决了价值的本质问题,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第二,劳动二重性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产生的基础。正是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指出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用具体劳动转移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用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并创造了剩余价值,这就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他理论,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奠定了基础。

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第二,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

使用价值;第三,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6.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所以,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一般来讲,商品价格随商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这并不排除商品价值和商品价格之间可能出现矛盾。首先,作为商品价值表现的商品的价格可能与商品价值在量上不一致,发生某种程度的背离。例如,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在每一个个别商品交换的场合,价格和价值常常不一致,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低于价值;供不应求的商品,价格高于价值。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要求,只是作为一种趋势来贯彻的。其次,价格和价值还可能在质的方面发生背离,即价格甚至可以不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没有价值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有价格,也可以出卖,例如未开垦的土地、人的名誉和良心等。

7.土地、资金、机器、原料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土地、资金、机器、原料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可从以下两点分析。首先,土地、资金、机器、原料等各种生产要素是劳动创造价值的必要物质条件。因为,无论在任何社会制度下,人们要进行生产性劳动,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任何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都是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过程。这就是说,只有在具备人力要素的同时,还具备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各种物力要素,人们才能运用自己的劳动能力,利用劳动资料来改造劳动对象,才能生产出各种适合人们需要的各种产品,即才能通过各种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的两个方面,所以只要有具体劳动存在,同时也就有抽象劳动存在,从而也就为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创造了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土地、资金、机器、原料等各种生产要素是进行商品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任何低估或否认生产资料要素在劳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的观点,都是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相违背的。其次,土地、资金、机器、原料等各种生产要素虽然是劳动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但它们本身并不创造价值。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价值只是由商品生产者的抽象劳动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分夸大生产资料要素在劳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甚至说生产资料要素也创造了价值的观点,同样也是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相违背的。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试述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3.试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变化规律?

4.如何正确认识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5.如何正确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及作用形式?

●主要参考书:

1.李德臣等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

版。

2.陈恕详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吴树青等主编:《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第二章剩余价值的生产

●教学目的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通过对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分析,揭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或关键;通过具体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资本的本质以及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通过对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分析,说明资本家加强剥削的两种基本方法,揭示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通过对资本主义工资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隐蔽性;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运动的规律;通过对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分析,揭示资本积累的实质;通过对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大量失业人口的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必然性。

●教学要点: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货币与资本是有区别的。资本一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一般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只要我们把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作一个比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区别。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公式为W(商品)一G’(货币)一W(商品),

即商品生产者先是卖出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商品流通的实质内容是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的等价交换,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公式是G(货币)一W(商品)一G(货币),即资本家先用货币买进商品,然后再把商品卖出去,货币又回到他手中。资本流通的实质内容是价值的体化物货币的不等量交换,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因此,严格地说,资本流通的一般公式不应是G(货币)一W(商品)一G(货币),而应是G(货币)一W(商品)一G’(更多的货币)。这就是说,作为资本的货币在运动中可以带来剩余价值。所以,不是一切货币都是资本,只有那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G—W—G’)和价值规律是矛盾的。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应执行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形式发生变化,即从货币变为商品或从商品变为货币,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在运动中却发生了价值增值,带来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首先,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在流通领域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因为在流通领域中只发生价值形式的变换,从货币变商品,或从商品变货币,不能发生价值增值。其次,剩余价值的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因为离开流通,商品生产者只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一份劳动创造一份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按照这个条件,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货币所有者必须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这种商品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或关键。

2.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但劳动力成为商品却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从而丧失生活资料来源,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这两个条件是在资本原始积累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下,劳动力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了分离。劳动力所有者出卖的不是劳动力的所有权,而是劳动力的使用权,而且是按照一定的时间,一次一次地出卖的。劳动力商品

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种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但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所以,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实际上就是要恢复、维持、发展和延续劳动力,而这就要消耗必要的生活资料。所以,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恢复、维持、发展、延续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者说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恢复、维持、发展和延续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具体包括: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为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而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此外,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还要受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制约。这就是说,劳动力的价值,在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不同,是不同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新的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源泉。这就是资本家之所以要购买劳动力的秘密所在。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造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制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是人类生存永恒的条件。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时又是资本家消费它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从而使得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又具有一些特殊的特点:第一,劳动者是在资本家的监督、指挥下进行劳动的,是按资本家的意志进行劳动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第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这两个特殊特点,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一种经济强制性的劳动过程。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价值增值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转移和保存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同时作为抽象劳动又创造了新价值。如果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正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资本价值没有增值,这个生产过程仅是价值形成过程。但资本家不会满足于此,资本家会千方百计地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使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超过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这样,资本价值就出现了增值,产生了剩余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变为价值增值过程。所以,价值增值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样,工人的整个劳动时间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在剩余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剩余劳动是劳动者生产自己和家属生活必需晶的必要劳动以外的劳动。剩余劳动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与社会形态无关。但剩余劳动的占有状况则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可见,价值的增值不是在流通领域内发生的,因为剩余价值是在生产中产生的。但是,离开了流通领域,价值也不可能发生增值。这就是说,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全部过程都符合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但由于资本家买到了劳动力这种能够创造价值的特殊商品,从而使生产的结果出现了价值增值,从而解决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 .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虽然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出现,在另外一定历史条件下消亡。

3.资本的构成

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通过工人的

具体劳动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剩余价值不是不变资本产生的。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或者说是工人剩余劳动的吸收器。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格(工资),工人拿去购买生活资料消费掉了。但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会创造出新的价值,其中一部分补偿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格,剩下的另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因此,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的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产生的。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①这种区分表明不变资本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即只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②这种区分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区分为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学说奠定了基础,而正是在资本有机构成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建立了再生产理论以及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和地租理论。

4.剩余价值率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产品,其价值是由三部分构成的:一是作为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部分,用c表示;二是新价值中补偿可变资本价值的部分,用v表示;三是新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用m表示。由于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价值变动的结果,所以,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形成的剩余价值率(用m’表示),就正确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用公式表示就是m’=m/v。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还可以用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比率来表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剩余价值率有提高的趋势,它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加深。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量(M)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剩余价值率(m’)的高低,二是可变资本量或雇佣工人人数的多少。用公式表示就是M=m’·v。

5.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家加强剥削、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具体办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生产剩余价值要受到两个因素的限制:生理因素和社

会道德因素。但这两个限制因素都有很大的伸缩性。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阶级力量的对比和工人阶级要求缩短工作日的斗争。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所以,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的,所以,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降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而生活资料的价值与生产它们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而生活资料价值中包括有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因此,这些生产资料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会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是在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个别企业首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之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这样,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就能够比其他企业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仍然是本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工人的生产率高,在同样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包括剩余价值)比一般企业的工人要多。

首先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现象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因为当其他企业相继采用新技术后,原来先进的生产条件就成为一般的生产条件,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从而它得到的超额剩余价值也随之消失。但这时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所有的资本家都普遍地由此得到相对剩余价值。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关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两种方法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生产技术水平低下,主要是手工劳动和手工工具,资本家主要用绝对剩余

价值生产的方法剥削工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工人为缩短工作日的斗争日益加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就逐渐成为主要的剥削方法。

6.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基本经济规律是指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决定其生产目的和动机,并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这是因为,首先,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取决于能否带来剩余价值。其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和影响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决定了资本主义流通过程是为剩余价值生产作准备或实现剩余价值的过程,决定了资本主义分配过程就是各剥削集团分割剩余价值的过程,决定了资本主义消费过程就是资本家消费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过程。最后,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中产生和发展的,也是在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中使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导致这一生产方式的灭亡。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这是马克思划时代的贡献。只有依据剩余价值学说,才能正确地认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及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必然性,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为,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付给工人的工资自然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力商品买卖的特点决定,工资的本质往往被掩盖起来,被歪曲为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和价格。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总是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所以,资本主义工资实质上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转化形式。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采取了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后,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因为,在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形式掩盖了劳动力价值和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两者的区别,把两者表现为同一个东西,掩盖了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从而掩盖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关系。

8.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计时工资是按工人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如月工资、日工资、小时工资等。计时工资的实质是工人按一定时间出卖的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计件工资是按工人所生产的产品数量计算的工资形式,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9 .资本主义工资量的变化规律

要分析资本主义工资量的变化规律,首先要分清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是以货币形式来表示的工资,也叫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用货币工资能实际买到的生活资料和各种服务的数量。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工资提高丁,实际工资也提高。但是,由于实际工资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名义工资的数量,而且还取决于物价水平、房租水平、税捐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一)- -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 一、单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3、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生产力自身内在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和矛盾的不断解决。 5、生产资料是: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总和。 6、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8、经济规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BCDE) A.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 C.批判地继承丁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 D.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E.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 2.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是:(DE) A.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和科学性 B.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没有科学性 C.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科学性,没有阶级性 D.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3.生产工具:(BCD) A.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 B.在生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C.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状况的主要标志 D.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E.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4.生产力:(ABCDE) A.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B.表示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水平 C.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D.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E.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5.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包含的生产关系体系是(ABCD) A.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关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答:(1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2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4.什么是劳动、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 答: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什么是生产资料?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6.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1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 )构成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理 南京气象学院经济贸易系于波

导论 ●教学目的 通过导论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实和发展。 ●教学要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 政治经济学作为—门学科最早是由法国重商主义者孟克列钦(1575~1622年)提出的。在19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孟克列钦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田的意思。“政治经济学”就是指所研究的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以往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只局限于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限制。从此以后,“政治经济学”—词便被广泛使用,成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这门学科的代名称。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但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怡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当今,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以与应用经济学科、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因而“政治经济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这样,政治经济学就因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由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要点总结

导论 社会注意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区别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社会主义本生固有的价值的规定性在社会经济关系上的体现,其内容和特征涵盖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社会注意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没有放弃探索一种适应我国国情和生产力状况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从 1978 年开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进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济体制改革在各个领域的深入推进,促进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突破、创新和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进行的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全面的制度创新,实现这场伟大的历史变革需要有深入彻底的理论创新。 21 世纪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需要有适应中国国情、结识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学。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在当代实践中新的理论发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本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知识要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价值量的规定 货币的起源、本质、职能 价值规律 劳动价值论的深化 小结 1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五) (一)物质资料生产 1劳动过程三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劳动过程。劳动过程要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1)劳动者的劳动。 (2)劳动对象,即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劳动资料,即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上述三要素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理解提示: 流动 资本劳动者的劳动可变资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固定 资本不变资本 2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 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生产的性质、对象、水平和规模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对象、水平、结构和规模。 (2)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它们既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3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还具有层次性,即要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研究和把握社会生产关系。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则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形式和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广义的经济体制还包括社会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对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把握,必须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层面的即本质层面的生产关系,也要研究属于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层面的即运行层面的生产关系。 理解提示: 注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复习要与社会经济制度变革,以及邓论中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复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导论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 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2、生产过程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 1、劳动过程--生产力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社会过程--生产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发展。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3.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一)经济规律及其特点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2.经济规律是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存在并发生作用的。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商品和货币 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货币 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价值规律 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作用及其实现。说明:本章的名称从原来的“劳动价值论是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改为“商品和货币”,但内容未变。只是删掉“商品、价值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社会经济关系”知识点,但这个观点在有关知识点还是要讲的。此外,“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两个知识点的位置作了调整。 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资本主义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资本循环和周转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绪论2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唯物论+辨证法 3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 4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5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6资本主义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7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8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1.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 2.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比如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鲁迅等 2.阶级属性:无产阶级 3:研究对象:普遍规律----三个“方面”+三个“主义”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哲学与具体科学打的关系: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体,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vs存在即意识(精神vs物质(谁是本原,谁是第一性哲学的基本问题化分数两个学派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 哲学中的派别:(哲学中的党性/两个对立 1.唯心主义vs唯物主义(what 2.辩证法vs形而上学(how 辩证法:运动变化的+相互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只要有一点,都属于辩证法 形而上学:静止不变的+孤立割裂的+片面的观点(只要有一点,都属于形而上学 还有名词组合,比如唯心辩证法vs唯物辩证法,唯心形而上学vs唯物形而上学,辩证唯心主义vs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vs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没有现代科学的色彩: 优点-1.肯定事物的物质性。2.辩证性 缺点:世界的本原——几种据具体的事物(庸俗化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 优点:1新型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产物2.以现代科学为基础 3.反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缺点:1.机械性: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形而上学性:孤立,静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1. “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 2.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3.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是指研究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 1. “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 (1)“ 经济” 的涵义 a. 古汉语中:是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b. 在西方文献中: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亚里士多德又赋予此词以谋生手段的涵义。 c. 近代和现代意义上指: 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节约、精打细算; 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换、 分配、消费等生产和再生产活动;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经济学的出现 a. 色诺芬的《经济论》表明西方开始出现了经济学,研究的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财产的问题,即家庭管理。 b. 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c. 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是神学论著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重商主义(16-17c初) (2)古典政治经济学(17c中叶-19c初) (3)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18c末-19c30s) (4)19c70s以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 (1)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萌芽: 重商主义学派 16-17世纪初,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学派。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oc 22页)(完美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1.色诺芬的《经济论》一书,是人类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 2.法国的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荣克莱田出版一部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3.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 4.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 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 原因: (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生存,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2)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5.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6.经济形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如何? (1)区别: 经济形式是指与生产力的某个发展阶段相联系,并由该阶段生产力性质决定的人们经济活动的交往形式。 经济制度是指国家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关系等基本经济关系所作的制度规定。

经济体制是国家组织、管理和调控社会经济活动的具体形式。 (2)联系: 经济体制以经济制度为基础,反映着经济形式的内在要求,并促进着经济制度基本目标的实现。 7.社会生产关系的分类。 (1)一类是反映特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关系。 (2)另一类是那些不反映特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关系。 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实质是什么?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并运用对规律的科学认识为人民大众谋利益。 9.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揭示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性。 =>生产关系就是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就是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章 1.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1)区别: (01)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 使用价值的质与量都是不一样的。 (02)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知识点

-------------------------------------------------------------------------------- 大纲要求和历年命题重点整合知识点 从历年试题来看,第一部分所占分值为2~3分,一般为两个单项选择题或者是一个单项选择题和一个多项选择题。第二部分(第二、三、四、五、六章)中单项选择题大约为18个左右,多项选择题大约7个,简答题大约为3个,论述题大约2个,总的来看,这部分的分值大约为70分左右,且在2、3、4、5、6章的分配比重大体差不多。因此,这部分为复习的重点所在。第三部分(第七、八、九章)中的单项选择大约为6个,多项选择为2个左右,有1个简答题或论述题,总得分值大约为15分左右。最后一部分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或者是1个单选,1个多选、1个简答题,平均分值大约为4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 重点把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选择题) 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 特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07)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04)(选择题) ——物质资料的生产。 原因:(选择或简答) (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三个简单要素(01、07)(选择题)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有2类: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原始森林、矿藏等;劳动的生产物:棉花、砖瓦等。 ——劳动资料: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4、生产力(选择题) ——人的因素(劳动者) ——物的因素(生产资料——最重要是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的标志,(07)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选择或简答) ——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04) (1) 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作用。 (2)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对象;水平与结构;具体形式;社会性质。 (3) 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二是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三是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6、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01)(选择或简答)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01):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3)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推动作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阻碍作用。

政治经济学讲义

政治经济学 讲义 CH1 总论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经济:古希腊的含义,中国古汉语的含义。 经济学的产生: 古希腊学者色诺芬(BC430—BC354)的《经济论》 (中国孔子BC551—479)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BC384—BC322)的《政治论》(中国孟子BC372—289)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法国的孟克列钦(1575—1622)(中国此时已明末清初)《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1615) 政治一词,源于古希腊城都、社会、国家的意见。 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局限于流通领域。 威廉·配第:(1623—1687)《赋税论》 区分了“自然价格”与“政治价格” 两大贡献: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劳动量决定价值量; 认识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反比。 两大误区:混淆了价值与交换价值;混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

亚当·斯密:(1723~1790)《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贡献:(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劳动价值论)

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注意到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 = 生活耗费的劳动 误区:价值混淆了耗费劳动与购买劳动 = 交换中购买的劳动 二元论 大卫·嘉图(1772—1823)《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6年)生于伦敦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 贡献:区分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认识到直接的活劳动和间接的物业劳动 区分了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 论述了工资与P的相对关系,说明了工人创造的价值,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分配,有相互关电系,是相对的。 提倡贸易自由“比较成本说” 缺陷:没有区分劳动与劳动力 不能用历史的眼光分析资本主义经济 两大茅盾:劳动与资本交换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等量资本得到等量报酬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5.5—1883.3.14);出生于律师家庭。《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资本论》1867第一卷、1885年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D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D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D) A、社会生产关系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生产 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的标志是( B ) A、生产的产品 B、生产工具 C、劳动者的劳动技能 D、劳动对象 3.从本质上看,决定两种商品相互交换数量比例的是( C ) A、使用价值 B、供求关系 C、价值 D、自然属性 4.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期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则其创造的价值总量( C ) A、越多 B、越少 C、不变 D、无法确定 5.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 D ) A、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B、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C、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D、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6.资本总公式形式上的矛盾是 ( D )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 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 D、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 7.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生产资料的价值是( C ) A、借助于具体劳动创造出来的 B、借助于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 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D、借助于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D ) A、都是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 B、都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都是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D、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9.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D ) 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B、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C、获取劳动力价值 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1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D ) A、工人劳动的报酬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笔记

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生产要素。 1.生产力:人利用、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生产力三要素) 2.生产关系: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二)政治经济学怎样研究生产关系 1.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揭示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 2.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揭示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要揭示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大体有三类:人类共有的;几个社会共有的;一个社会特有的。 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质。 二、商品和货币 (一)商品 1.商品及其二因素。 商品: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二因素: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和使用价值(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越多,每件商品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价值量越低。 4.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升级版:生产社

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5.商品拜物教。 (二)货币 1.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及本质。 货币衍化: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 本质:固定充当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2.货币媒介商品交换,形成商品流通和商品货币关系。 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三)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含义: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③商品交换根据价值对等的原则,实现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得以贯彻的必要条件:市场竞争。 3.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4.价值规律的作用:调节(资源流动)、促进(改进技术)、分化(优胜劣汰)。 三、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1.货币向资本的转化。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总公式:各种资本在流通中的运动形式(G-W-G’)。矛盾就是总公式本身所包含的价值增值与价值规律等价交换要求的矛盾。 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3.劳动力及其作为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特点:①人身自由②没钱有劳力 劳动力价值:劳动者及其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本人生存、家属生产、教育培训费用)。 (二)资本的划分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1.资本的划分: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 2.从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相统一的关系上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 劳动过程特点:劳动力被购买后才能与生产资料结合;受支配监督,劳动隶属资本;劳动成果归资本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