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俱舍论讲记 分别随眠品第五(a4)

俱舍论讲记 分别随眠品第五(a4)

分别随眠品第五

业品虽明招感有漏果的亲因,但尚须有疏缘方得增长,诸有漏业之所以将众生牵引六道轮回,其根本原因,即在爱慢等惑的滋润灌溉,若能对治诸惑,其业得不到滋润,必将干枯,不复再生。然欲断诸惑,必须先认识随眠。本品有详细说明随眠种类差别。故名分别随眠品,全品共六十九颂,可分为二大部分:一惑体,二惑灭,而惑体的五十八颂中,初三十四颂,正明根本惑,次二十四颂明枝末惑。后十一颂明惑灭。

惑体分为根本烦恼和枝未烦恼,根本烦恼是感迷果的根本,故名本惑,有贪等六种。枝末烦恼,是随从根本烦恼而起的枝末,叫做随惑。有忿恨等十九种。惑灭,是讲如何断烦恼,断惑有四因:一遍知所缘断;二能缘断;三所缘断;四对治断,其中前三因断见惑,后一因断修惑。

枝末惑——随惑十九:即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害娇,昏沉掉举、无惭、无愧、睡眠、恶

作、懈怠、放逸,不信。

庚已戊丁丙

四明九十八随眠三

随眠

]五

庚一明六随眠(为什么业离随眠不能感果?随眠有几?)

随眠诸有本此差别有六谓贪瞋亦慢无明见及疑

随眠诸有本: 根本烦恼就是随眠,论卷二十曾举出四义,以解释随眠的意义:

随眠有四义:

1、微细:根本烦恼现在前时,行相难知,故名微细。

2、随逐:能起烦恼得,此烦恼得,恒随有情,常为过患。

3、随增:能于所缘及所相应,增昏滞故。

4、随缚:不作加行,为令彼生,或设劬劳,为遮彼,而常现起,故名随缚。

光记卷十九说:“随逐有情名随,行相微细名眠,如人随眠,行相难了。”

(将烦恼名叫随眠,是有部的见解,而经部即将烦恼的种子为随眠,现行为缠。烦恼睡位名眠,觉位名缠。唯识家亦说眠伏于阿赖耶识中的烦恼种子,名随眠。)诸有,略说三有(欲,无色,色)中说九有(即九地),广说二十五有(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定,五想五那含。俱舍要义61页)

由于随眠驱使有情照种种业,又由随眠爱水滋润业种,而感异熟果报,所以说随眠是诸有的根本。

171

此差别有六谓贪瞋亦慢无明见及疑:随眠差别有六种:即贪、嗔、慢、无明、恶见、疑(颂中“亦”字,非单指嗔,名贪嗔,显慢等亦由贪力,于随眠增。论主认为一切惑生皆由贪力,所以应言贪嗔,贪嗔乃至贪疑,“及”字是显六体各不同。

庚二明七随眠(上说随眠,体唯有六,为何经说有七随眠。)

六由贪异七有贪上二界于內门转故为遮解脱想

六由贪异七有贪上二界:前六随眠,由贪分为欲贪和有贪的差异,成七随眠。欲界有情于五欲境所起的贪,名欲贪;上二界有情于定境及自身所起的贪,名有贪。

于內门转故为遮解脱想:辨立有贪有理由.”内门”:指定。上二界,多起定贪,名为内门转,诸外道对于上二界误以为解脱,佛为遮止此执著,故立有贪。(意即上二界,仍有贪爱,并非真解脱)

贪欲贪——欲界贪,外门转故,缘色等五境——立欲贪名。

异有贪——上二界贪,多份缘内门转,少份缘外门转即缘定起贪,为遮外道起解脱想——立有贪名。

庚三明十随眼

六由见异十异谓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见:推求,推度义。以慧心所为体。其慧心所正善的推度时名正见;若颠倒、迷错妄的推度时名为恶见。

六随眠中由见的差别有五:1、有身见。2、边见。3、邪见。4、见取见。5、戒禁取见。合之成为十随眠。(又名十使,以能驱使有情心神)

迷理——迷悟因果的四谛道理,迷此理惑名迷理。(此惑是缺少明确的智慧而产生的—智慧不够。)即十使(五钝、五利使),须要见道

俱舍迷理惑(见惑)贪

分别起(惑)

唯识

迷事惑(修还断)慢

疑俱生起

身见

边见

邪见

见取见

戒禁取见

庚四明九十八随眠前六随眠于本论中,还开为九十八随眠,依何道理,说为九十八。

172

173

六行部界异 故成九十八 欲见苦等断 十七七八四 谓如次具离 三二见见疑 色无色除嗔 余等如欲说

\前六句:明欲界。“行”指见行。六随眠由见行异,分别为十。即此十种。由于部界不同,成九十八。部;指见苦。见集、见灭、见道,修所断五部。界,指三界。欲界有三十六随眠。就是见苦所断部,具十;见集,见灭各有七、十中除身见,边见、戒禁取见;见道有八,十中除身、边二见;修道所断部有四,十中除五见及疑,合为三十六。

后二句:色、无色界,于每部下各除嗔,其余和欲界相同,各有三十一随眠,三界总共有九十八,列表如下:

九 十 八 随 眠

欲界

见苦——贪、嗔、无明、慢、疑、身、边、邪、见、戒 十

见集——贪、嗔

、无明、慢、疑、邪、见

七 见断

见灭——贪、嗔 、无明、慢、疑、邪、见 七 见道——贪、嗔 、无明、慢、疑、邪、见、戒 八 、无明、慢

四 见苦——贪、无明、慢、疑、身、边、邪、见、 九

见集——贪、无明、慢、疑、邪 、见 六 色界

见灭 ——贪 、无明、慢、疑、邪、见 六 修断

见道 ——贪、无明、慢、疑、邪、见、戒 七 修所断——贪 、无明、慢

无色界(三十一)——如上色界

偈曰: “苦下俱一切 集灭各除三 道地除二见 上二不行嗔

欲界三十六 色无色二界 各有三十一 合为九十八”.

已二 明见修断

前说九十八中,前八十八名见所断,因属忍所害;后十名修所断,因属智所害。那么,前八十八是否全属见断?后十只属修断?不一定。

忍所害随眠 有顶唯见断 余通见修断 智所害唯修

忍所害随眠 有顶唯见断 余通见修断:明忍所害随眠。“忍”指见道中的法忍、类忍。“害”破坏或对治义。随前八十八随眠,名忍所害。于中有顶地所摄的,唯见所断,因为有顶地惑,有漏世间道是不能断的,只有类智忍,才能断。余八地中忍所害随眠,通见修断。若圣者断,唯见非修;若异生断,唯修非见。

智所害唯修:后十随眠,名智所害,唯修所断。若诸圣者,通用无漏,世俗二智断;若诸异生,唯用世俗智断,列表如下

九 前八地 初地-———法忍断 圣者 十 忍所害八十八随眠

七地-———类忍断 凡夫 见断 八 有顶

地 随 智所害十随眠

圣者 世俗智断 修断 眠

凡夫

无漏智断

174

注:见修惑(又名见思惑),是约所依法而说的。现在所讲的见断,修断是约断惑而说的,所以八十八使,虽为见惑,也可名为修惑。是凡夫不断地修习世俗智所断,故这里所说的见修断,不是指见思惑。见修断者,是约见无漏理断,说名为见断;于凡夫位修习断,说名为修断。下八地惑(断惑异说):

1、有部认为凡夫能断。

2、譬喻师说:无有世俗智能断烦恼,凡夫断唯能说是伏,而且唯伏见惑。对于修惑,则伏断均不能。

3、论主赞同譬喻师主张。

忍——心能安住、堪忍污辱、恼害,名“忍”。 智——于事理决断了知,名“智”。

忍——是无间道的观智(因)——断烦恼 舍 智——是解脱道的观智(果)——证涅磐 庚一 正明五见

我我所断常 拔无劣谓胜 非因道妄谓 是五见自体

有身见————计执我见,我所见

边见—————执断,执常

五见自体 邪见—————拔无因果,四圣谛等 见取见————以身、边、邪见诸劣见为殊胜

戒禁取见————执非因计因,非道计道

庚二 别明戒禁取见

问:若于非因起是因见,此见何故非见集断?

于大自在等 非因妄执因 从常我倒生 故唯见苦断

“等”指时论(万有的真因在时)、空论者。执自天等生世间的人,必先计度,彼体是常,起常倒,或执为我起我倒。可见非因计因的妄见,是从常我二倒所生。而常我二倒,是见苦所断,故非因计因,唯是见苦所断。又戒禁取有二类:

戒 禁取

1、非因计因

A 迷执我常法起

迷苦谛故见苦断 B 迷执宿作苦行等起 2、非道计道 A 执有漏戒为解脱道

B 执傍道的邪见及疑为清净道

迷道谛故见道断

已四 明四倒

问:上说从我常倒生,是不是只此二倒?应知倒有四:

庚 已 二 别 明 戒 禁 取

一 正 明 五 见 三 明 五 见 二

四颠倒自体谓从于三见唯倒推增故想心随见力

四颠倒自体谓从于三见:四倒的自体,是身见、边见、见取见。即于边见中唯取常见,以为常倒;于见取中,取计净乐,为净乐倒;于身见中,唯取我见,以为我倒。如图:

三见身见

我见常

四倒我所见

边见

常见

断见

见取见

于苦计乐

于不净计净

唯倒推增故:此举三因,以立四倒。1、一向倒,此简别戒禁取非一向倒。因为执有漏戒道为清净涅盘,虽然不能究竟断惑证灭,但也能暂时离染证灭,缘少净故。2、推度性,颠倒必具推度性,此简别贪、嗔、痴、慢、疑非推度性,故不能为倒自体。3、妄增益,此简别断见,邪见于坏事门转,非妄增义,也不能为倒自体。

立为倒的三因一向倒我见、常见、见取见具三因故成倒推度性戒禁取

五钝使不具三因,故不成倒妄增益邪见、断见

想心随见力:从上所说,四倒从见所生,是说唯见是倒,为什么经说四倒各有想心,见三倒,四三成十二倒呢?

答:理实应知,唯见是倒,想心随见的力量而得名为倒。是因为想心与见相应,行相相同的原故,如义章说:“二依达磨多罗所说,直就同时心心数法,义分三倒;心是心王,想是想数,见是慧数,此三之中,见是倒体,心想非倒,与见相应,为见所乱,通名为倒。问:见能浊乱一切法,何故唯言乱心,乱想?心是其主,故偏说心想能取相,助见中强,故偏说想。”

四倒于非常计常想(取相)

十二倒(通经)于苦计乐

心(心王)

于不净计净

于无我计我见(倒体)

175

176

庚一 正明七九慢

问:唯见随眠有多差别,其余的是否也有差别?

慢七九从三 皆通见修断 圣如杀缠等 有修断不行

慢七九从三 :慢随眠,有七慢,九慢。九慢是从七慢中的三慢分流出。七慢: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令心高举,总名为慢,行转不同,故分七种。

我胜慢 我等慢 慢 我劣慢

有胜我慢

九慢 有等我慢 过慢 从三慢中流出九慢 有劣我慢 无胜我慢 无等我慢 卑慢

无劣我慢

增上慢:是从功德法上生的,又内外道学者皆可生起,不论凡圣皆有可能生

起的

区别:

邪慢:从无德法上生的,唯外道学者方生此慢,且唯是凡夫生。 不同点:此二慢皆于未得法上生起

皆通见修断:七、九慢皆通见修断,若是缘见所起的,名见所断;若是缘事起的,名修所断。

圣如杀缠等 有修断不行:问:是不是修所断慢,圣未断时,皆可现行?这不一定。修所断慢,圣未断时,虽还成就,但有的现行,有的不现行。七慢中唯我慢不现行,余六慢均可现行。九慢是依我见而生,有学圣者,已断我见,故九慢也不现行。如杀生缠(嗔),是修所断,圣虽未断,必不现行。“等”字,等取盗、淫、妄缠,无有爱全分①,有爱一分②。

注:①无有爱:无有是指三界无常,如一类众生,被苦所逼,觉得难以生存,于是希望死后归于断坏无有,故于无有而起爱。

②有爱一分:有爱,指对未来生命体起贪著,如一类众生,希望自己将来做龙,做象等,于当即有起爱,名为有爱,“一分”,以初果圣者说,乐求后三果,也会生起有爱,为简别此故,说一分。

庚 已 二 明 未 断 不 起

一 正 明 七 九 慢 五 明 七 九 慢 二

177

庚二 明未断不起 为什么圣者未断不起?

慢类等我慢 恶作中不善 圣有而不起 见疑所增故

慢类,指九慢类。等,等取杀生等诸缠,无有爱全,有爱一分。此慢类等及我慢,并恶作中的不善恶作,虽说圣者有,但不现起,因为属见疑所增。此见与疑,圣者见道时已永断。

九慢、我慢--————我见所增

杀等诸缠-—————邪见所增

圣未断不起(初果) 无有爱全-—————断见所增 此见及疑,圣者已断,故不现行 有爱一分-—————常见所增

不善恶作-—————由疑所增

已一 明遍行非遍行

问:九十八随眠中,几遍行几非遍行? 遍行:遍行于自界自地的四谛修道之五部之意。有三义:

1、遍缘五部的诸法;

2、遍周随增五部的诸法;

3、能为因遍生五部的染法。

见苦集所断 诸见疑相应 及不共无明 遍行自界地 于中除二见

余九能上缘 除得余随行

亦是遍行摄

明四句:明十一遍行。 遍行烦恼唯在苦集谛中有。苦谛下的五见,集谛下的邪见、见取见,苦集谛下的各一疑以及相应无明,不共无明;合七见、二疑、二无明,名十一遍行。因此十一能够遍行自界自地的五部诸法,故名遍行。(此约欲界有十一,色无色亦各十一。合三十三遍行。)

次二句:明九缘。 十一遍行中,除身边二见外,其余九随眠,能缘上界、上地。因为身见唯能执自界生命体为我、我所,不执上界为我我所。边见是依身见而起,所依既无,能依必不生,故除二见。

后二句:明俱起亦遍行。问:是否一切随行皆遍行摄?随行,指与十一遍行随眠相应法和俱有法(得、四相)于中除得以外,其余随行法都属于遍行所摄,因为是遍行的因。随眠上的得与随眠不是一果,所以不名遍行,理应除去

已 戊 八 明 次 第 起

七 明 惑 随 增

六 明 惑 能 系

五 明 根 非 根

四 明 二 性 分 别

三 明 二 种 随 增

二 明 漏 无 漏

一 明 遍 行 非 遍 行

二 诸 门 分 别 八

无明

身见

自界缘(唯缘自界)

见苦断边见

邪见自界自地五部遍缘十一遍行见取见

(七见二疑二无明)戒禁取

九上缘惑(自他界缘)

无明

见集断疑邪见见取

色、无色界亦各有十一遍行,三界合为三十三、余65皆非遍行。

苦谛——五见、疑

十一遍行烦恼以及相应无明,不共无明集谛——邪见、见取见、疑

已二明漏无漏(缘有漏及无漏而起的烦恼)

见灭道所断邪见疑相应及不共无明六能缘无漏

于中缘灭者唯缘自地灭缘道六九地由别治相因

贪嗔慢二取并非无漏缘应离境非怨静净胜性故

前四句:总明。见灭所断和见道所断的邪见、疑、无明共六随眠,能缘无漏所余烦恼,皆能缘有漏(三界合十八,为无漏缘,余八十惑,为有漏缘)

次四句:别释。六随眠中,缘灭谛的三种,唯缘自地择灭,不缘他地择灭。因为九地灭,上下相望,是不含因果性的。缘道谛的三种,通缘六地及九地道。即欲界系的三种随眠,唯缘六地法智品道,上二界所系三种随眠。一一能缘九地的类智品道。为何缘道通六九地?理由有二:1、由别治;2由相因。由相因,是说由互相望为同类因,若缘法智品道,即缘六地。以六地相望,互为同类因,若缘类智道品,即缘九地。以九地相望,互为同类因,由别治,就是说类智品,不治欲惑,非欲界三惑所缘,名别治。

178

未至地-————法智-——欲界见道惑

治别五地-—————法智-——八地见道惑

九地类智能对治自地,他地的修惑,但不能治欲界惑

法智:因缘欲界四谛,最初证知诸法之真理,名法智。又于六地定中,(未至、中间、四根本)观欲界的四谛法起无漏的智慧。名法智。

类智:因缘上界四谛,与下界四谛相类似,名类智。又依九地定,观上界的四谛境,起无漏的智慧名类智。

缘灭三惑-————唯缘自地灭,不缘他地灭

缘灭道谛所断惑

缘道三惑欲界系三惑:唯缘六地法智品道-——如在未至地唯治欲界见道惑,不能治余八地修惑;如在余地能治余八地修惑。

上二界系三惑:通缘九地类智品道-——若治自地亦治余七地,不治欲界

后四句:简法。灭谛下的贪、嗔、慢、见取和道谛下的贪、嗔、慢、戒禁取。这些烦恼,都不缘灭道谛,名非无漏缘,因为贪是应舍离,若贪爱灭道,是善法欲,不属贪;嗔是缘怨境而起,灭道非怨;慢是粗动境,灭道以寂静为性,故灭道非慢所缘境;非净执净,是戒禁取,灭道以真净为性,故非戒禁取境;非胜妄执胜,是见取见,灭道是真胜,不是见取境,所以贪等诸惑不缘灭道无漏。

已三明二种随增

问:九十八中,几由所缘故随增,几由相应故随增?

未断遍随眠于自地一切非遍于自部所缘故随增

非无漏上缘无摄有违故随于相应法相应故随增

所缘随增——能缘的烦恼于所缘境上,能够随住增长,故名所缘随增。如衣湿尘埃随住。相应随增——若烦恼于所相应的受等诸法相应,故名相应随增。如水杂毒,水泼汽油上。

前四句:明所缘。未断简别已断,已断随眠定不随增。一切指五部。遍行、有自、他、遍二。

未断的遍行随眠,对于自地五部所断一切烦恼,为所缘随增。如欲界系,见苦所断遍行随眠,遍于欲界五部诸法随增。如果是未断的非遍行随眠。唯能缘自部所断烦恼随增,名所缘随增。

非无漏上缘无摄有违故:简法。六无漏缘惑及九上缘惑,于所缘境,非随增义。有二因:1、无摄有,凡摄自界诸法为已所有的,在一切惑中唯有身见及爱,即由身见执取自身,爱著为已有,才有随增义。而诸无漏及上地境,不为诸下地身见及爱摄为已有。以无摄有故。无所缘随增,如衣湿润埃尘随住。衣喻法,润喻爱,埃尘随住,喻惑

179

180

随增。2、违故,无漏法及上地法与下地惑相违,虽能为下地惑所缘,但无随增义,如于炎石,足不随住。炎石喻无漏法及上境。不随住喻不随增。

随于相应法 相应故随增:不管是遍行非遍行,无漏缘、有漏缘,自界缘他界缘。此等诸惑凡与受等诸法相应,即名相应随增。

二 种

随 增

未断遍行随眠-———三界三十三使-——于自地五部 所缘故随增

未断非遍行随眠-————三界六十五使--——于自地自部 无漏缘惑--——————见灭道谛邪见,疑、无明 非所缘随增

九上缘惑-——————十一遍行(除身边)余九

不管何惑- 漏非漏,自、他界与受等相应-—— 皆相应随增

已四 明二性分别(I 不善性、无覆无记性)

上二界随眠 及欲身边见 彼俱痴无记 此余皆不善

色、无色界一切随眠及欲界中身见、边见,并欲界身边二见相应的无明。皆是有覆无记性。不善性,有苦异熟。苦异熟果,上二界无,故彼随眠唯无记性,欲界身边见迷自事,不损害他有情,唯无记性。依经部宗,身见有二:1、俱生,唯无记性;2、分别,是不善性。

于欲界中除身边见及彼相应无明外,余一切随眠,皆不善性。

九 十 八

上二界随眠

欲界

身边二见

俱生 有覆无记性 分别

二性分别 身边二见相应无明 不善性

余欲系随眠

庚一 明不善根

不善根欲界 贪嗔不善痴

唯欲界系一切贪嗔及不善痴,名不善根,此具有三义: 1、性唯不善;2、是根本烦恼;3、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 婆娑说:凡可立为根,须具五义:(所余烦恼“非不善”义) 1、通于五部(见、疑不通五部);2、遍依六识。(五识中没有恶慢);3、是随眠性。缠垢等不即随眠;4、能起粗恶的身语二业;

5、断善根时,能作极坚固极强因的加行唯贪嗔痴是此五义。

辛一 正明无记根 上说有覆无记中,几是无记根?几非?

无记根有三 无记爱痴慧 非余二高故 外方立四种 中爱见慢痴 三定皆痴故

二 辛 一 二 庚 一 已 五 明 四 记 事

正 明 无 记 根

明 无 记 根 二

明 不 善 根

明 根 非 根 二

三定皆痴故:三:爱见慢。立四无记所以,凡夫修定不过此三,谓爱上定、见、慢上定。此三皆依无明力转,有此胜用,故立为根。

正明无记根无记爱上界贪三无记根无记慧(见)

有覆上界染慧及欲界身边见相应慧{有部立}

无覆异熟生等四种无记慧

无记痴上界痴及欲界身边见相应痴四无记根无记慢上界慢{ 经部立}

注:有漏法——不等于不善性,也不等于烦恼法,可以包括烦恼法。烦恼法—

—不通善性,通无记性。

有部不立疑慢为无记根,是因为根是定住义,而疑以犹豫为性,违义故,不立为根,慢是高举为性,根是趋向于下,与根相异,故不立为根。

经部立慢为根,是认为慢有一种殊胜的力量,能令行者失去定力,故立为无记根。{论主赞同有部}

有部立三无记爱

无记慧

经部四无记痴

无记慢

辛二明四记事

应一向分别反诘舍置记如死生殊胜我蕴一异等

应一向分别反诘舍置记:问记有四:1、应一向记;2、应分别记;3、应反诘记;

4、应舍置记。

如死生殊胜我蕴一异等:

1、如问死:应一向记,一切有情皆当死吗?要作肯定的回答,一切有情皆定有死。

2、如问生:应分别记,一切有情皆当生否?应作分别回答,具有烦恼的有情,皆当受

生;若已断尽烦恼的有情,当不受生。

3、如问殊胜:应反诘记,人究竟是胜还是劣?应以反问的方式回答:你所说的胜劣,

是以什么为准呢?若望于诸天,应记人劣;若望三恶趣,应记人胜。

4、如问我与蕴是一是异:应舍置记,即默然不答。因为若有我体,才可问一异,我体

181

182

本无,还有什么一异可说呢?如问石女儿是黑是白,石女本自无儿,何得论其黑白。等,等取发智论,契经说:“诸行无常”等问题。

辛一 正约世明系

若于此事中 未断贪嗔慢 过现若已起 未来意遍行 五可生自世 不生亦遍行 余过未遍行 现正缘能系

这二行颂,是研究什么样的随眠,在什么样的境事上,有所系缚。所系缚事,是多种多样的。这里要辨别的系事,唯就依缘及部类辨别。正理五十说:“就依缘者,谓眼识具所有随

眠,唯于色处为所缘系。于自相应诸心心所意处、法处为相应系------若意识俱所有随眠。以十二处为所缘系,于自相应诸心心所意处、法处为相应系,就部类者,谓见苦断?遍行随眠,于五部为所缘系,于自相应诸心心所为相应系,见苦断非遍行随眠,唯于自部为所缘系,于自相应诸心心所为相应系。如是一切随应当说。” 若于此事中:总标所系事。系事,是指所系境事,即五蕴。

未断贪嗔痴 过现若已起:能系随眠有二:1、缘别法起的自相随眠即贪、嗔、慢;2、缘多法起的共相随眠,即见、疑、痴、先明自相随眠。

未断贪嗔慢 过现若已起:此明过去现在意识所相应的自相惑。未断的贪、嗔、慢。若是过去现在已生起,于所系事上,定有能系的功能,(若是未生或已断的贪、嗔、慢,就没有能系的作用)彼既系三世,何不说为遍行?当知遍行有二义:一、世遍:遍缚三世有漏法。二事遍:遍缚五部自所缘境,过现意识相应的贪、嗔、慢、虽属世遍,缺于事遍,即有缘此境,不缘余境。

未来意遍行 五可生自世 不生亦遍行:此明未来六识相应的自相惑。未来意识相应的贪、嗔、慢、遍于三世乃至未断,皆能系缚。因为未来意识能缚三世境及一切事,能遍系,名为遍行。未来前五识相应的贪、嗔,若未断可生的,唯系自世;若未断不生的(非慧断不生,只是缘缺不生),亦遍系三世及一切自所缘事,亦名遍行。

余过未遍行 现正缘能系:此明六识相应的共相惑。见疑余无明,若在过去或未来未断,皆能遍缚三世一切事境,因为共相惑,一定遍起。又 此见疑、无明,若于现在世正缘境时,随于何境,能系此事,此现在惑,虽俱二遍,因为不定?(现在只一刹那,缘此境就不能缘彼境),不名遍行。

★自相惑:指缘色身等一一法自相所生起之烦恼。此烦恼的体即贪、嗔、慢,因彼唯缘

各别之事而生,不能通行三世诸事,故称为自相惑。

共相惑 :指缘共相而起之惑,即缘诸法共通之苦、空、无常、无我等相而迷惑之,产

生执苦为乐,执空为有,执无常为常,执无我为我之烦恼,称为共相惑 。

二 明 三 世 有 无 辛 一 正 约 世 明 系 二 约 断 明 离 系

庚 一 约 世 明 能 系 二

已 六 明 惑 能 系 二

183

此烦恼即见疑痴缘彼而生,能遍缚三世诸事,故称为共相惑。

约 世 明 能 系

自 相

意识相应贪嗔慢 过去 能系 具世遍 非遍行 现在 不具世遍 未来 能系

具二遍 遍行

前五识相应贪嗔

未断可生 过去系过去 唯系自世

现在系现在 非遍行 未来系未来 未断不生

具二遍 遍行 共 相 惑 六识相应见疑无明

过去 具二遍

遍行 现在

意识相应见疑

未来

于正缘境时能系

非遍行 此事虽具二遍

因不定故

所系事——五蕴 能系烦恼—— 自相惑——贪、嗔、慢 共相惑——见、疑、慢 癸一 教理证

三世有由说 二有境果故 说三世有故 许说一切有

前二句:证三世实有 。

1、由经说故。经说:“比丘当知,若过去色非有,不应多闻弟子众勤修厌舍,以过去色是有,故应多闻圣弟子众勤修厌舍;若未来色非有,不应多闻圣弟子众勤修欣求,以未来色是有,故应多闻圣弟子众勤断欣求。”

2、由二缘生故。契经说:“识二缘生。如说眼识以眼根及色境为二缘乃至意识以意根及法境为二缘”。意根在过去,法通三世。过未若无,能缘意识,应缺二缘。过去无故,便缺意根;过未无故,又缺法境。此是教证,以下理证。

理证:1、有境。识生起时,必定有境。有境识生,无境不生,其理决定(能缘意识缘三世境,三世三境不是实有,即无意识,既有意识,三世三境必定实有)。过未若无,所缘则无,识亦应无。2、有果。由过去业,有当来果。过去若无,其过去业,体应非有,由业无故,当果应无。既然有业有果,应知过未,理应实有。

后二句:说三世有故,许是一切有宗。{以说有为无为一切法,皆有实体故,名说一切有部,即梵语萨婆多部。}(法相生起的次序:未来、现在、过去。业感因果生起的次序:过去、现在、未来。)

二 叙 说 定 宗

癸 一 教 理 证 二 正 破 壬 一 述 辛 一 明 三 世

有 无 二

注:有部的根本思想——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一切有宗)。

经部——现在实有,过未无有。(现在有体,过未无体)

成实——一切皆空。

癸二叙说定宗

此中有四种类相位待异第三约作用立世最为善

前二句:明有部学者建立三世方法。在此一切有部中,虽然都说三世实有,但立三世实有的角度是不同的,差别有四种。未来——现在——过去(体无别)

1、法救由类异。他认为由类不同,三世有异。舍未来类,即得现在位——如金戒指

2、妙音由相异。他说由相不同,三世有异。(相有隐显不同,如:古时一男有三妻)

诸法未发生位——未来

3、世友由位异。他说由位作用不同,三世有异。诸法正发生位——现在如算珠

诸法发生位已——过去

前观后——过去

4、觉天由待异。他说由观待不同,三世有异。后观前——未来如母—女—儿

观前后——现在

后二句:论主评定第三约位作用立三世,最为完善。法救的类异,有“法体转变之失。”三世法体如转变,则违实有宗义。妙音的相异,有“三世相杂乱之失。”三世相与三世法俱存,变成三世法各名为三世。觉天的待异,有将一世法名为三世的过失。如此看,论主似乎同意有部之说,但却倾向于经部的现在有体过未无体说。

壬二正破

何碍用云何无异世便坏有谁未生灭此法性甚深

前三句:初句颂中的“用”字,应用两次。一、何碍用?二、用云何?

何碍用?经部质问有部:你们所说三世法常有体,那么应一切时常起作用,但事实上,时有、时无,是什么法起了妨碍作用?用云何?经部再质问:你们所说的法体,由于作用不同,三世有别,那么这作用,如何说为过去未来现在?又三世中各有三世,更立作用,用上有用,岂不成无穷过?有部答:“无异”。用不离体,名为无异。用即是体,所以体既无无穷过,用亦无无穷过。经部说:“世便坏”。若如你说无异,那么体既然恒有,用也是这样,哪里还有过去未来,岂不是三世之说被破坏了吗?经部再据理破:“有谁未生灭”。若说过去未来如现在一样实有,应俱名现在,那么谁是未已生法,名为未来;谁又是已灭法,名为过去?所以不许有“法本无今有或有已还灭无”,这样三世义,皆不成立了。

后一句:有部自救。如上所难,于我宗不能通。因为法性甚深,非寻思境,岂因不能解释,便拔为无。{论主同意经部的说法。}

184

庚二约断明离系哪些惑事已断,而事非离系?

于见苦已断余遍行随眠及前品已断余缘此犹系

前二句:明见道。苦智(断苦谛下的烦恼之智)已生,断除苦谛所应断惑,然因集智(断集谛下的烦恼之智)未生,集谛下的遍行惑,缘苦谛时,犹系缚于苦谛,名为惑虽断,而事未离系。

后二句:明修道。修道中的九品随眠,前八品中,随断任何一品,皆名前品已断,但因后品未断故,即此后品缘前品时,前品之事犹为后品惑所系,名为惑虽断,而事未离系。

庚一正明惑随增

见苦集修断若欲界所系自界三色一

无漏识所行色自下各三上一净识境

无色通三界各三净识缘见灭道所断

皆增自识行无漏三界中后三净识境

问:何事有几随眠随增?

答:略说诸法有十六种,即三界各有五部所断法及无漏法灭道,合为十六种。能缘彼十六种法的识亦有十六种。现在应当了知的是哪一种法为哪一种识所缘的境。

前一颂:初句通标三界三部,后三句别释。此时欲界。欲界所系的苦集修断法各为五识所缘。

欲界系

见苦所断法本身十使相应识

自界三见集所断法遍行惑相应识

见苦所断法五识境

修所断中善无记闻思相应识

加行

色界一修所断善无覆无记识

生得

无漏一苦法忍、苦法智

见苦所断遍行惑相应识

自界三见集一切随眠相应识

见集所断法五识境修所断善及无记识

色界一修所断善及无记识{仝下}

无漏一集法忍、集法智

自界三及色界—(同上)

修所断法五识境

无漏一通摄四法智

第二行颂的前二句,明色界。色界所系的苦集修所断法各八识缘。

苦下九使

自界三集下六使相应识

修所断善及无记

色界见苦集修法八识境见苦所断九上缘惑相应识二

185

186

下{欲界}三 见集所断九上缘惑相应识 修所断善及无记 无色一 空处近分定时,厌下苦粗障三行观相应识 无漏一 类智忍{法智忍不缘}

后二句,明无色界。无色界所系的苦集修所断法各十识缘。

无色界见苦集修法各十识境

欲界见苦集修三各相应识

色界见苦集修三各相应识 无色界见苦集修三各相应识 无漏识 类智、类智忍

见灭道所断,皆增自识行:明灭道境。约三界说。欲界所系见灭道所断法,各为六识缘。见灭所断六识缘,五识如前,更增第六见灭所断相应识;见道所断六识缘,五识如前,更增第六见道所断相应识。色界所系的见灭道所断法各为九识缘,八识如前,各增自一。无色界所系的见灭道所断法各为十一识缘,缘十事如前,各增自一。{自谛下识,名为自识。}

后二句:明无漏识境。无漏法通十识缘。如表:

见灭所断无漏惑相应识

欲界 见道所断无漏惑

{痴、见、疑}相应识 三识

修所断加行生得善识

无漏法十识缘 色、无色界 各同欲界 六识 灭法忍、灭法智、道法忍、道法智 无漏识

一识

灭类忍、灭类智、道类忍、道类智

总结前义,复说颂曰:见苦集修断,欲色无色系,应知如次第,五八十识缘,见灭道所断,各增自识缘,无漏法应知,能为十识境。

问:若人的心识有随眠存在,此心是否定随增。

答:此不一定。或有随增,指心与惑相应名相应随增,缘心未断,名所缘随增。相应若断,则不随增。

庚二 明有随眠心

有随眠心二 谓有染无染 有染心通二 无染局随增

前二句:标二种心。什么叫随眠心?随眠即五部九十八随眠。心指上十六识中前十五识心。随眠心总有二种:一、有染心。二、无染心。与五部惑相应心,名有染心;有漏中修所断善及无记,名无染心。(有漏的善在修道中断的)

后二句:明随增不随增。有染心通有随增不随增二种。有随增又有二种:1、染心与五部惑相应,随眠未断,名相应随增。2、缘此染心,随眠未断,名所缘随增。不随增者,染心相应已断,则不随增,但仍有随眠。因为助伴性{染污习气}未断,恒与相应,名有随眠。由于缚性已断,名不随增。无染心,指有漏善无记心,此无染心唯局限于随增。因无染心,不是惑所相应,他的有随眠,不是由于助伴,而是由于随眠缘无染心,随眠未断,名有随眠。{这只局限于所缘随增,名有随眠。}

有随眠心二

染心与惑相应,名相应随增

有染心通二有随增

缘心未断,名所缘随增(但仍有随眠)

染心相应已断,则不随增

无染心———有漏善无记———唯限于所缘随增

缘此心所缘烦恼未断位比如缘善法起执著

因无染心,不是惑所相应,他的有随眠,不是由助伴,而是随眠缘无染心,随眠未断名有随眠。

庚一正明次第

无明疑邪身边见戒见取

贪慢嗔如次由前引后生十随眠次第而生,如下表:

生以者何无明于四谛不了

疑于四谛疑惑

邪见拔无四谛因果

身见于苦蕴执为我

边见于我起断常见

戒禁取计前执为净

见取执己见为胜

贪情深爱故

187

慢恃己见解,心生高举

嗔违己见中,生憎恚心

庚二明起惑因(这些烦恼生起来的因是怎么样的?)

由未断随眠及随应境现非理作意起说惑具因缘

烦恼的现起,由三种因缘:1、由未断随眠,即惑因{俱生烦恼}。2、随应境现,如随应顺境而生贪,违境而生嗔等,即惑境界。3、非理作意起,对外境对象妄为分别而起的非理作意。即起惑加行。或有烦恼具三而生,或有烦恼唯托境界力起,后一种,如退法罗汉等。{“等”指不还圣者,离欲异生。}

一切烦恼统摄于根本、枝末二类,然在诸经论里所举出的分类的范畴,以及名称实在种类杂多。其分类的主要如下,三缚、三漏、四瀑流、四轭、四取、五蓋、五顺下分结、五顺上分结、九结、十缠。

庚一出体

欲烦恼并缠除痴名欲漏有漏上二界

唯烦恼除痴同无记内门定地故合一

无明诸有本故别为一漏暴流轭亦然

别立见利故见不顺住故非于漏独立

欲有轭并痴见分二名取无明不别立

以非能取故

前二颂:明三漏:即欲漏、有漏、无明漏。漏是漏泄义。从有情六根漏泄过非无穷,故名为漏。

欲界三十六惑除去五部痴,余三十一

欲漏四十一

十缠——无惭、无愧、睡眠、昏沉、掉举、悭、嫉、忿、恼、覆

有漏上二界六十二惑各除五部痴五十二

无明漏三界五部痴十五

问:为什么上二界烦恼合说为一漏?(颂云:同无记内门,定地故合一)

答:此有三个原因:1、同是无记性。因为欲界烦恼多属不善,有苦异熟,上二界烦恼,无苦异熟,所以同是无记性。2、同内门转。从多分说,缘定及身,很少缘外色,所以缘内门转。3、同是定地。

为什么别立无明漏?因为无明是三有生死的根本。(颂云:无明诸有本,故别为一漏。)第三颂:四瀑流: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无明瀑流。三界的烦恼会漂流善品,如暴水之漂流家屋,故名暴流。

四轭:轭是牛车的颈木。在车衡两端,扼住牛颈用的曲木,是使牛车不离之具。烦恼使有情和合于生死的境界,背负重苦,故名为轭。其惑体与四瀑流同。(轭:障离系,

188

不得解脱。从喻得名。)

四瀑流及四轭

欲瀑流欲惑三十一中各除见十九

欲轭二十九

十缠十

有瀑流上二界五部贪慢,五部各二,五二为十,二界合二十,疑八二十八

有轭

苦下五见——身、边、邪、见、戒

见瀑流

三界

集下二见——邪见、见取见

三界合三十六

见轭灭下二见——邪见、见取见

道下三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无明瀑流

三界五部痴十五

无明轭

问:为什么要别立见瀑流、见轭?(颂云:别立见利故)因为见的推求性猛利故,

别立为见瀑流及见轭。

问:为什么不立见漏?(颂云:见不顺住故,非于漏独立。)漏以令有情住生死,不得解脱为义,见性猛利,不顺住义,故不别立见漏,只是与余惑相合,说名为漏。

后一颂:明四取:欲取、我语取、见取、戒禁取。“取”,是执取。有两义:1、执取净根。2、执取后有。即烦恼能执取生死之果。

此四种取,是依在家众及外道出家众而建立的。

四取

贪嗔慢痴各五部合二十

欲取欲轭廿九加五部痴合三十四

疑四、十缠

我语取有轭廿八加上二界五部痴共三十八苦谛下戒禁取

三界各二

戒禁取共六

道谛下戒禁取

见取

苦下四见

三界各十共三十集下二见

灭下二见

道下二见

上二界烦恼为何说名我语取?因为上界多缘内身,由依内身说我,名我语取。

为什么于诸见中别立戒禁取?由此妄计非道谓道,独为圣道怨敌。又因能诳惑在家出家众。诳惑外道在家众,计火灸身,投水浴等为生天道;诳惑外道出家众,弃饮食、衣服、裸体苦身,为清净道,故别立之。

无明不别立为取者,能取诸有,方名为取。无明以不明了为相,没有能取相,故不别立为取。

189

190

庚二 别释

微细二随增 随逐与随缚 住流漂合执 是随眠等义

前二句:以四义解释随眠义。随眠四义: 1、微细:根本烦恼,行相微细难知,故名微细。

2、随增:随顺增长义。此有二随增:一、所缘随增。二、相应随增。即能随烦恼于所

缘境及所相应,增长昏滞。

3、随逐:指烦恼从无始以来,在有情身心相续中,起烦恼得,此烦恼得,随逐有情,

常为过患。

4、随缚:烦恼现行,随缚住有情,使令不得自在。

后二句:释烦恼为什么名漏等?住流是释漏义。“住”,能令众生久住生死;“流”,能令有情流转三界,于六根门泄过无穷,故名为漏。“漂”是释“瀑流”义。有情一切殊胜功德,常为烦恼所漂夺,故名瀑流。“合” 是释“轭”义。烦恼能令有情与诸苦合, 受尽世间苦难,不得解脱,故名为轭。“执”是释“执取”义,烦恼执取五欲、我语等,故名为取。

壬一 标章

由结等差别 复说有五种

烦恼除上说的漏等外,还有五种: 1、结。2、缚。3、随眠。4、随烦恼。5、缠。 子一 明九结

结九物取等 立见取二结 缠中唯嫉悭 建立为二结 或二数行故 为贱贫因故 遍显随惑故 恼乱二部故

结九:1、爱结。2、恚。3、慢。4、

无明。5、见。6、取。7、疑。8、嫉。9、悭。

依婆沙说,结有二义:系缚、合苦。据实义来说,一切烦恼皆能和合苦,唯爱等九法增盛,故特立结名。

爱结

慢结 三界一部各一个,共十五,总共有四十五 无明结

恚结 欲界五部各一,共五 身见三界三 见结 边见三界三 共十八

二 别 释 壬 一 标 章

二 明 六 垢

辛 一 明 结 等 五 门 二 二 诸 门 分 别

庚 一 正 明 结 等 二 已 一 明 结 等 六 门 二 子 癸 壬 三 明 五 上 分 结

二 明 五 下 分 结

一 明 九 结 五 释 缠 四 释 随 烦

三 释 随 眠

二 释 缚

一 释 结 三

二 别 释 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