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东西部毗邻地区天然草场资源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东西部毗邻地区天然草场资源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东西部毗邻地区天然草场资源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东西部毗邻地区天然草场资源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东西部毗邻地区

天然草场资源概况

田效文廖国藩朱宗元

天然草场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我国天然草场不仅面积大,而且类型多。从全国看,大体上可划成三个草场区:东北西部、内蒙古中东部半湿润半干旱草原区;新疆、甘肃、宁夏、内蒙西部干旱荒漠及山地草原区和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

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东西部毗邻地区(以下简称本区)除内蒙古自治区外,主要包括黑龙江省呼伦贝尔盟及大兴安岭地区、吉林省哲里木盟及部分白城地区、辽宁省昭乌达盟、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和甘肃省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据统计,天然草场总面积占本区总土地面积的79%,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占草场总面积的78.3%。各省(区)天然草场

面积分别占本区天然草场总面积的比例如表1。

对本区草场资源进行评价,并提出利用和建设意见,对于发展畜牧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草场资源的自然条件

本区地形主要为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平原区。内蒙古高原外围的东部有大兴安岭山地隆起,南部有阴山山地横贯,山体均为中低山。在大兴安岭东麓以下,下降为辽河、嫩江平原,在阴山南麓下降为河套和土默特平原。再往南则为黄河三面环抱的鄂尔多斯高原。

气候,冬春季以大陆性极地气流所盛行,寒冷、干燥、多风。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

带来太平洋温暖湿润气流,雨水集中在7、8、 9 三个月。东部的大兴安岭山地、山麓可达500毫米,越向西气候越干旱,最西的阿拉善左、右旗、额济纳旗已到亚洲大陆腹部,降雨只有几十毫米。

与地形和降水密切相关的地表水,在大兴安岭以东、阴山山脉以南,属外流水系,河网较密,水源较丰富。阴山山脉以北的内蒙古高原为内陆水系,河流很少,分布着一些大小不等的盐碱湖泊。同时因地下水受地质构造的影响,高平原上埋藏较深,只有山间、丘间盆地、河谷等局部地区潜水较高(五米以内),水利资源与草场资源配合情况,对草场的利用和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水、热配合的影响下,致使土壤的地带性极为明显,最东部森林草甸下为黑土,森林草原为黑钙土,干草原为栗钙土,荒漠草原为棕钙土,荒漠为灰棕荒漠土。在蒙古高压、西北风的强烈作用下,自西北向东南、地表物质组成大体上可分成砾石戈壁→沙砾

戈壁→沙带→黄土带。

二、草场资源的基本特点

1.饲草丰富、种类繁多、品质良好

本区有野生饲用植物916种,分属3l科312属,其中在草场上起主要作用的饲草有207 种,属36科111属(附表2)。

在这些饲草中,家畜喜食的禾本科和豆科优良牧草种数占饲用植物的1/4和主要饲用植物的1/3,家畜比较喜食和乐食的菊科、百合科、莎草科良好牧草占饲用植物和主要饲用植物的1/5;以家畜较乐食的蔷薇科、十字花科的中等牧草占1/4,而多数家畜不喜食的粗劣饲草只占1/5左右。

禾本科是天然饲草组成中第一大科,它的许多属,如针茅属、羊草属、冰草属、隐子草属,早熟禾属、披碱草属和芨芨草属,都是草原、草甸草场的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它们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本区家畜最主要的饲草和刈割用草。

豆科是天然饲草中第三大科,它是天然草场上蛋白质含量最丰富的一类饲草,对丰富草群成分,提高草场质量,有着显著作用。

菊科是天然饲草中的第二大科。蒿类和与蒿类近似的种类,如亚菊、艾菊极为丰富,

可以饲用的达30种之多。像冷蒿之类的小半灌木蒿类,从其数量和营养价值来看是仅次于禾本科的一类牧草。

质量中低或低劣的饲草以藜科、蒺藜科、柽柳科为代表,共特点是粗糙具刺。或有苦咸、涩味。它们只在西部荒漠中起主导作用,但仍为骆驼、山羊的饲草。

2.草场类型多样,以草原为主体

草场资源的另一个特点是草场类型的多种多样。首先从大的地带上,从东向西可以划分成五个草场自然带:①森林草甸带。②森林草原带。⑧干草原带。④荒漠草原(半荒漠) 带。⑤荒漠带。而在带的下面又可划成十大类和五十个草场类型组,一百六十多个类型(见表3)。

从草场类型构成来看,草原是主体,包括六十多个类型,占草场总面积的48.1%。广泛分布了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中东部。其次是荒漠草场,类型有三十多个,分布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北部三旗,占24.8%。荒漠草原草场分布于上述两者之间,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东部,有三十多个类型,占13.1%。草甸草场分布于东部山地及平原上的河谷、湖盆低地,类型有三十多个,占14.0%。

3.草场资源的地区性差异明显

草场在不同的自然因素影响下,从草群组成、草层高度、盖度和生产力,到饲草的化学营养组成都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是与自然条件成带规律一致的。其变化情况见表4和表5。

从表中清楚地看出,本区各草场带中,草场资源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东部森林草原,产量高、质量中等,以无氮物质的杂类草饲草为主。西部荒漠,产量低、质量粗劣,且以含灰分的盐生灌木、半灌木饲草为主。中部的草原和荒漠草原,则以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禾本科饲草居主导地位,其中干草原带尤为突出,且灰分含量没有明显的增加。从水草配合情况看东部地区草多、水多、水浅。西部地区草少、水少、埋藏深。与此相适应的,东部地区具有极其丰富的天然割草场,向西逐渐减少,到西部荒漠区则缺乏割草场。

根据家畜适宜性与草场营养化学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一头蒙古牛,一个泌乳期的产乳量,在森林草原地区为850公斤,干草原为650公斤,荒漠草原为500公斤。这充分说明,牛适宜于含碳较高的草场。蛋白质含量的多少,对羊毛的形成有一定的意义,据研究,牧草中粗蛋白的含量在5.8%便可满足产毛绵羊的要求。在干草原和荒漠草原带,花果期蛋白可达13.6—14.78%,冬季仍可保持在2—3%,故适宜于发展养羊业。西部含灰分(盐分)较多的灌木、半灌木饲草,适宜于饲养骆驼和山羊,因为这类牲畜具有耐灰分的消化生理,这与牛马是不同的。例如在荒漠区的骆驼,无论体型上和产绒上均较草原区大的多(约大10%以上)。由于草场资源的地区差异,导致畜种分布上的规律性,东部多牛、马,西部多骆驼,中部草原区以羊为主。详见表6。

4.草场生产力不稳定

草场生产力的不稳定性,表现在年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上。本区由于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影响,干旱年分与湿润年分常交替出现,而且旱年多于丰年。在森林草原地带,草场生产力丰欠年产草幅度的变化在一倍以内,以平年为100%,则丰年不超过130%,欠年不低于85%,干草原带丰欠年比为2∶1,以平年为100%,则丰年为150%,欠年为70%;荒

漠草原则为4∶l,欠年只有丰年产量的1/4,是本区产草量波动最大的地带;荒漠因灌

木饲草起主导作用,稍加稳定,但仍在两倍以上。

生产力不稳定性的季节变化上,以干草原和荒漠草原带为例,干草原带,秋季为其产量的最高峰,以秋季为100%,夏季只有8l%,冬季为69%,春季为44%;荒漠草原以秋

季为100%,夏季为75%,冬季为60%,春季只有35%。天然草场生产力的不稳定性,给畜牧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在过去靠天养畜的情况下,致使畜牧业生产随草场生产力的变化,出现丰年丰产,平年平产,小灾小死,大灾大死的被动局面。生产力的季节不平衡又造成家畜“夏壮、秋肥、冬瘦、春乏”的不正常状态。为改变生产条件,使畜牧业向稳定、优质、高产方向发展,给草原建设提出了艰巨任务,建立基本草场,贮备足够的冬春饲草,以丰补欠,是本区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和弥补天然草场资源不足的重要措施。

5.草场全年能为家畜利用,无严格的季节营地

本区因大部分地处高平原区,山地高差不大,牧草返青和霜冻没有山地、特别是高山草场那种随海拔增高而推迟或提前的影响*,生长发育期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时,草场以

草原为主体,禾本科牧草居主导,四季为各种家畜不同程度喜食。从牧草本身和草场自然条件均给草场资源提供了为家畜全年所利用的特点。这和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因具山地草场资源的特点而形成明显的季节营地是很不一样的。

草场资源季节性不明显的这一特点,给利用上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有利于安排草场,调剂营地,同时也减少了大型的移场放牧,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如利用不合理,安排不当,会造成草场的严重退化。

三、草场.资源概况

1.天然草场资源等飞级的评定原则和标准

为了全面地认识、合理地利用和改造天然草场,必须对它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评定。草群是牲畜赖以以生长、繁殖和形成畜产品的物质基础,草群质量的好坏与组成草群的饲用植物的适口性的好坏及营养价值的高低是一致的。所以在进行质量评定时,首先将饲草按其适口性和营养价值的不同,划分为优、良、中、低、劣五类,然后按其在草群中所占比重的不同而相应地划分为五等。是草场质量的指标。

在等的下面,按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的高低,又划分为六个级。级是草场数量的指标。天然草场等、级的评定标准,见表7和表8。

*据我们对山地草场的观察,海拔每升高100米夕积温减少1.50‘C,牧草返青推迟五天。

2.本区草场资源概况

按照上述天然草场资源评价的原则和标准,对本区天然草场进行质量鉴定后,共划分了五个等六个级。各等级草场所占比重见表9。

从表中可知,本区天然草场资源,是以质量中高,产量中低的草场占优势地位。

此外,各等级草场的组成及其在地区上的分布与草场自然带一样,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是因为各个草场带是由各种不同的草场类型所组成,不同的草场类别又是各种饲料价值不同的牧草所组合,这种组合的不同,决定着草场资源的优劣状况,所以本区天然草场资源从东向西的变化,无疑地也反映了地带性规律。现分述如下:

一等草场面积较小,占本区草场总面积的5.2%,在各省(区)分配上,黑龙江省居首位,占该等草场的10.0%,内蒙古自治区略次,占29.7%,吉林省为第三位,占13.9%,辽宁省占6.4%,宁夏、甘肃两省没有。它们主要分布于干草原草场带东部高平原的河间台地、丘陵坡麓以及—些丘间宽谷地。在大兴安岭两翼,森林草原带的山间宽谷地上也有零星的分布。组成该等草场的类型,是以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is)、大针茅(Stipa grandis),羊草、杂类草草场为主。这些草场具有优质高产的特点,通常是很好的打草场二等草场占本区草场总面积的26.0%。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占该等草场的65.5%,这充分说明了内蒙古草场的优质。黑龙江省、古林省、辽宁省分别占12.3%、11.7%和10.3%,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极少,两省区合计只占0.2%。该等草场广泛分布于干草原和荒漠草原带的大部分地区。同时也出现在一些低小丘陵地区。草场类型,在苏尼特左旗贝勒庙以东的干草原草场带,包括锡林郭勒高平原、呼伦贝尔高平原以及大兴安岭两的低山丘陵地区,是以大型针茅(大针茅、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克氏针茅S.krylovii)、从生禾草(狐茅Festuca ovina、落草Koeleria cristata、糙隐子草C1eistogelles squarrosa、早熟禾Poa spp)及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等组成的草场为主,在苏尼特左旗贝勒庙以西直至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海流图) 以东的荒漠草原带,则是以小针茅(戈壁针茅Stipa gobica、沙生针茅S.glareosa、石生针茅S.klemenzii、短花针茅S.bfeviflora)、小禾草(无

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mutica、落草)及小半灌木(冷蒿Artemisia frigida、三裂艾菊Hippolytia trifida、蓍状亚菊Ajania achillloides)等组成的草场为主。这些草场具有优质、中、低产的特点,是良好的放牧场。在东部条件好的地方也可进行打草。

三等草场的面积最大,占本区草场总面积的31.4%。其中以内蒙古自治区最多,占该等草场的42.9%,黑龙江省次之,占24.l%,吉林省和辽宁省分别占18.5%和13.4%,宁夏、甘肃两省(区)极少,分别占0.5%和0.6%。该等草场主要分布在山地林缘草甸草场带和山地森林草原草场带,占据着中低山、坡地及谷地。在其它各草场带内,则占据着一河谷、湖盆低地。草场类型,在林缘草甸草场带,是以杂类草甸草草场为主,经常与针阔

交林或中生灌丛相结合。在森林草原带是以线叶菊(Filifoli1um sibiricum)、禾草为主的草场,但不同地区泮生成分不同,在大兴安岭西常与贝加尔针茅、羊草、狐茅及多种杂类草混生。在岭东、岭南则常与贝加尔针茅、大汕芒(Spodiopogon sibificus)、野古草(Arundinclla hirt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cza davurica)及多种杂类草组成草群,有时还混生山杏(Prunus sibirica)、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等灌丛和铁杆蒿(Artcmisia gmelini)。在高平原上的河谷、湖盆低地,主要是芨芨草(Achnat herum splendens)、苔草(Carex spp)草甸草场与芦(Phragmites communis)沼泽草甸草场。这些草场的特点是质量中等,而产量较高,适宜于割草和放牧。

四等草场占本区草场总面积的20.9%,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内蒙古自治区最多,占该等草场的47.5%,甘肃省次之,占20.5%,宁夏第三位,占15.5%。其它,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分别占3.7%、4.6%、和8.2%。该等草场主要分布在荒漠草原草场带的西半部和荒漠草场带。在荒漠草原草场带是以灌木、半灌木、丛生小禾草组成的草场。这类草场的特点是灌木、半灌木起主导作用,而小禾草居次要地位。主要草场类型有藏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和小针茅\葱(Allium spp)组成的草场;另外是以半灌木红沙(Reaumuria Soongorica)或珍珠(Salsola Passcrina)为主和小针茅(主要是Stipa glareosa)、小艾菊、葱组成的草场。在荒漠草场上是以灌木为主体的草场。主要类型有砂砾质戈壁上的绵剌(potaninia mongolica) 草场、短脚锦鸡儿(Caragana brachypoda)、沙蒿(Artemisia ordosica)草场;砂质戈壁上的沙蒿草场、琐琐(Haloxylon ammodendron)草场。此外在干草原带的沙地(如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上,以沙蒿、差巴嘎蒿(Artemisia hnlodcndron)为主的草场以及在黄土丘陵地区(伊克昭盟东部、昭乌达盟南部)的百里香(Thymus Scrpyllum)草场,均为四等草场。其次在山地草原中的草原化灌丛草场也属四等。该等草场,均具有低质低产的特点,只可作为放牧场利用。

五等草场占本区草场总面积的16.4%。主要在甘肃境内,占该等草场的72.4%,其次是宁夏,占18.8%,内蒙古占8.8%,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没有。该等草场土要分布在荒漠草场带。草场植被以含盐分高的灌木、半灌木组成,多年生草本植物基本上退出草群,而仅仅在雨水好的年份里生长一些一年生的禾草。其代表类型有下列几类:砾质戈壁上的半灌木红沙、珍珠、泡泡刺草场;石质荒漠上的松叶猪毛菜(Salsola 1aricifolia)、黑柴(Sympegma regelii)、短叶假木贼(Anabasis brevifolia)草场;盐湿荒漠上的多汁盐生半灌木,盐爪爪(Kalidium gracile、K.foliatum)、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N.roborowskii N.sibirica)荒漠等。在草场资源评价中被列为最低等的草场,它们的特点是粗糙、多刺并含有高的盐分,是低质低产的草场。只适宜于骆驼和山羊放牧。各等草场的分布状况见图2。

如果我们做一个典型剖析,以黑龙江省呼伦贝尔盟的喜桂图旗作林缘草甸草场的典型;扎赉特旗为森林草原草场带的典型;以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为干草原草场带的典型;达罕茂明联合旗和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为荒漠草原草场带的典型;甘肃省阿拉善右旗为荒漠草场带的典型,那末,便可明显地反映出各草场带内各等草场的组合和比例是迥然不同的。见图1。

从图中可清楚地看出,一等草场主要分布在于草原和森林草原两个草场带内,林缘草

甸草场带极少,荒漠草原和荒漠两个草场带内没有;二等草场主要分布在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两个草场带内,林缘草甸草场带很少,森林草原草场带和荒漠草场带极少;三等草场主要分布于林缘草甸和森林草原两个草场带内,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两个草场带较少,荒漠草场带极少;四等草场在各个草场带内均有分布,但以荒漠和荒漠草原两个草场带内较多,森林草原和林缘草甸两个草场带次之,干草原草场带最少;五等草场分布于荒漠、荒漠草原两个草场带内,其它各带都没有五等草场。

至于天然草场级的变化,从东向西规律性更加明显。天然草场级的高低是衡量草场生产力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评级的标准又是以单位面积产草量而定,产草量的多少,受地带性气候水热配合状况,特别是水分条件影响特大。由于本区的湿润系数(降雨量与可能蒸发量之比),由东向西递减,所以产草量也相应地由东向西递减。与这种变化相适应,天然草场级的变化同样表现为由东向西下降的趋势。各等级草场的分布状况,见图2。

1、2级草场主要分布在东部大兴安岭两翼的林缘草甸和森林草原带,分别占本区草

场总面积的3.59%和16.13%;3级草场主要分布在干草原带的东半部,占18.37%;四级

草场分布在干草原带的西半部,占22.81%;五级草场主要分布在荒漠草原带,占16,42%;六级草场集中分布在荒漠带,占22.68%。

前面分别阐述了本区天然草场资源质和量从东向西的变化规律,如果把质和量同时考虑,来衡量草场资源的变化情况,可清楚地看出,林缘草甸、森林草原带的草场资源是以三等2、3级草场为主,具有中质高产的特点,干草原带是以一、二等3、4级草场为

主,具有优质中产的特点,荒漠草场带是以二、四等4、5级草场为主,具有中质低产的

特点,荒漠带是以五等6级草场为主,具有低质低产的特点。

综上所述,本区天然草场资源的地带性变化规律十分明显,无论质量或产量,从东向西均有下降趋势。东西部草场资源差异性很大。

另一方面,以质量中高,产量中低的草场占优势地位。就全国范围而盲,优于新疆、青海、西藏等地。这就为本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四、关于草场资源利用与建设的几点意见

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发挥资源潜力的重要手段,而建设草原则是弥补资源不足的重要措施,两者的关系是互相促进、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只有正确地摆好利用与建设的关系,才能为现代化的畜牧业生产奠定可靠的物质基础。

1.按资源特点安排畜种

根据各地草场资源的特点和家畜对环境、饲草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安排畜种,便可充分发挥草场资源的作用。鉴于本区草场资源地带性差异明显,便给家畜提供了不同的生态、饲草条件,根据牛适宜于含碳高的草场;马、羊适于含蛋白质高的草场,骆驼适于含灰分高的草场,所以各省(区)宜按下表安排畜种:

2.建立合理利用草场的放牧制度

把草场划分为季节营地(二季、三季、四季)利用,在本区具有悠久的历史,这是广

大牧民利用草场的主要经验。

当前,在划分营地中,主要是保护和留足冬春草场。因为本区气候特点是,冬春漫长)严寒、草枯,饲草不足、营养价值不高,是畜牧业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因此,留足、

留够冬春草场,并在夏秋季节切实加以保护,保证家畜在冬春季节有场可牧,有草可食。在营地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轮牧轮休,逐步向划区轮牧过渡。这样既保护了草场资源,防止草场退化)提高草场利用率,又为建设草原创造了条件。

3.建设基本草场

建设基本草场是弥补天然草场饲草不足、不稳的一项战略措施,是牧业学大寨先进单位乌审召公社建设草场的宝贵经验。

基本草场是经过人工建设、实现了稳产高产的放牧场、割草场、饲草料地的总称,是基本上实现了草、水、林、料综合建设的高级草库伦,是牧区的木寨田。

建设充足的饲草饲料草场,是养好牲畜的物质摹础,是改变靠天养畜,实现稳定、优质、高产发展畜牧业的根本途径。基本草场的规模大小,应就各地条件而定。在东部森林

草原和干草原带,条件较好,可以大一些(数千亩),以利机械作业,在西部荒漠草原和

荒漠带,条件差,可小一些,选择低湿地、水分条件较好、土层较厚的地区,积少成多,也是多快好行的办法。

基本草场内,水、草、林、料配合的问题,在不同时期,可有所侧重。在建设过程中,水利可作为主攻方向,在种植牧草的布局上,草必须是主体,饲料为辅,在水利化问题基木解决后,林网建设可上升为主攻方向;在畜种良种化较高的情况下,饲料应相应地扩大比例,以适应良种畜、短期肥育畜的需要。

本区草库伦建设正在蓬勃发展,今后,除继续新建草库伦外,要特别重视现有草库伦的充实、巩固和提高的问题。在现有草库伦内,把水利、林业搞上去,使草库伦林网化、水利化、饲草、料优质高产化、主要作业机械化。发展一批,提高一批,早日实现草库伦基本草场化,为现代化畜牧业打好物质基础。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全国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莲蓬勃勃形势越来越好,要求我们一定把草场保护好、利用好、建设好,把广大牧区建成现代化畜牧业基地。

最新-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发保护 精品

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发保护 【关键字】草地旅游;草地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草地旅游资源,但开发利用十分匮乏。 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对于保护草地资源环境、缩小东西部差距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草地旅游开发的特点出发,研究开发的原则和保护的对策,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 长期以来,人们对草地资源的认识及其价值评价集中在草地可通过第一、第二性生产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形产品的能力上。 随着社会生活向高层次发展和草地学研究的深入,草地资源的内涵开始扩大到草地景观及其周围的环境、气候、民情等综合方面,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草地旅游指在草原地区以草原风光、气候和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情为旅游目标,以具民族特色的歌舞、体育、餐饮、观赏、避暑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以及为这些旅游服务的经营活动。 草地旅游既是发挥草地景观资源美学价值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项开发性活动,也是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新兴草原产业,在世纪年代发展较快。 一、我国草地旅游资源概况我国草原从东到西跨个经度°—°,从南到北跨个纬度°—°;东西长约,南北宽约,总面积约亿,约占国土面积的。 我国草原的类型之多居世界第一位,共有个大类,个亚类、多个草地型。 我国有牧草类型多种,草原上还生活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草原上还能生产许多珍贵的中草药。 截至年底,我国已划定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处,面积达万表。 表我国草原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年底)×编号×保护区名称×级别×面积×行政区域×批建时间×主管部门××河北红松洼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围场县××环保××河北滦河源草地自然保护区×省级××丰宁县××环保××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锡林浩特市××环保××内蒙古白二爷沙坝自然保护区×县级××和林格尔县××环保××内蒙古蔡木山自然

内蒙古自治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内政字〔2006〕35号2006年2月14日)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各有关企业、事业单位:现将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组织制定的《内蒙古自治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内蒙古自治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我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体制,实现风电产业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序发展的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结合自治区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主要包括风能资源勘查测量、风电发展规划、风能资源详查、项目开发利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等工作。 第三条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实行行政分级管理和技术归口管理制度。各级发展改革委是全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的行政主管部门。 凡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二章风能资源管理 第四条自治区将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积极推动风能资源市场的建立和有序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投资风能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风能资源勘查。自治区风能资源勘查分普查和详查两个阶段。 风能资源普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出资,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委托内蒙古气象科研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区内风能资源普查及评价工作,内蒙古气象科研部门向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提交区内风能资源普查评价成果。普查及评价成果将作为编制自治区风电发展规划的依据。 风能资源详查。风电项目法人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风电发展规划,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开展风能资源详查和项目开发利用工作,详查成果应作为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 第六条风能资源配置。自治区风能资源配置实行行政分级管理制度。 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对于自治区风电发展规划内风能资源丰富区(Ⅰ级)、较丰富区(Ⅱ级)和可利用区(Ⅲ级),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风能资源详查和项目开发利用进行管理;风能资源欠缺区(Ⅳ级),由盟市发展改革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风

内蒙古自治区各市县情况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情况介绍 一、基本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首府呼和浩特,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接邻八个省区,是中国邻省最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北与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图一内蒙古全境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欧亚大陆内部,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土地国境线长4200公里。 内蒙古全区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2015年统计,全区常住人口为2504.8万人,主要分布有汉族、蒙古族,以及满、回、达斡尔、鄂温克等49个民族,民族众多。辖9个地

级市、3盟,共计22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旗、自治旗。 二、各行政区情况 1、呼和浩特市 呼和浩特辖4市辖区(回民区、玉泉区、新城区、赛罕区)、4县(托克托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和林格尔县)、1旗(土默特左旗)。全市常住人口为286.6615万人。 图一呼和浩特市行政图 表一 呼和浩特市行政区划分表

个旗及一个国家级稀土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即昆都仑区、青山区、东河 区、九原区、石拐区、固阳县、土默 特右旗、白云鄂博市(拟由达尔罕茂 明安联合旗、白云鄂博矿区合并而成) 和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 括滨河新区)。常驻人口265.0364万 人。 图二包头市行政图 表二包头市行政区划分表

乌海市地处黄河上游,东临鄂尔多斯高原,南与宁夏石嘴山市隔河相望,西接阿拉善草原,北靠肥沃的河套平原。是华北与西北的结合部,同时也是“宁蒙陕甘”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中心区域。总面积1754平方 公里。常住人口为53.2902万人。 图三乌海市行政图 表三 乌海市行政区划分表

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发保护doc12(1)

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发保护 我国拥有丰富的草地旅游资源,但开发利用十分匮乏。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对于保护草地资源环境、缩小东西部差距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草地旅游开发的特点出发,研究开发的原则和保护的对策,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 长期以来,人们对草地资源的认识及其价值评价集中在草地可通过第一、第二性生产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形产品的能力上。随着社会生活向高层次发展和草地学研究的深入,草地资源的内涵开始扩大到草地景观及其周围的环境、气候、民情等综合方面,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草地旅游指在草原地区以草原风光、气候和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情为旅游目标,以具民族特色的歌舞、体育、餐饮、观赏、避暑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以及为这些旅游服务的经营活动。草地旅游既是发挥草地景观资源美学价值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项开发性活动,也是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新兴草原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较快.

一、我国草地旅游资源概况 我国草原从东到西跨49个经度(78°—127°E),从南到北跨36个纬度(29°—65°N);东西长约4000km,南北宽约2500km,总面积约4亿hm2,约占国土面积的41.7%。我国草原的类型之多居世界第一位,共有18个大类,37个亚类、1000多个草地型。我国有牧草类型5000多种,草原上还生活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草原上还能生产许多珍贵的中草药。截至2000年底,我国已划定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5处,面积达196.7万hm2(表1)。 表1 我国草原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2000年底)

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自然保护区长远规划的原则之一就是重点加强草原、海洋、地质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到2010年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600万hm2,2050年达2000万hm2。这些自然保护区,为开展草地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美丽辽阔、丰富多彩的草原,虽然古人描写的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情景已有所改变,草没那么高了,但“粉白湖上云,黛青天际峰”的迷人景色,古今仍然一样,正是草原的旷远、壮丽的风光,自古以来吸引着观光旅游的人们。近年来,我国的草原旅游业发展较快,不仅有大量的国内游客,还有很多国际友人。目前,已形成规模的草地旅游区有北京的康西草原、河北坝上闪电河上游及附近的多个旅游点、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的希拉穆仁、灰腾梁等及甘肃祁连山、新疆天山和青海的部分旅游点等。

中国的风能资源及区划说明

中国的风能资源及区划说明 Ver 1.00 Date 2006.11.16 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比较丰富。据国家气象局估算,全国风能密度为100W/㎡,风能资源总储量约1.6×105MW,特别是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内蒙古和甘肃走廊、东北、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等部分地区,每年风速在3m/s以上的时间近4,000h左右,一些地区年平均风速可达6~7m/s以上,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中国气象学界根据全国有效风能密度、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以及大于等于3m/s和6m/s 风速的全年累积小时数,将我国风能资源划分为如下几个区域。 1、东南沿海及其岛屿,为我国最大风能资源区 这一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大于、等于200W/㎡的等值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的风能密度在300W/㎡以上,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达80~90%,大于等于8m/s的风速全年出现时间约7,000~8,000h,大于等于6m/s的风速也有4,000h左右。但从这一地区向内陆,则丘陵连绵,冬半年强大冷空气南下,很难长驱直下,夏半年台风在离海岸50km时风速便减少到68%。所以,东南沿海仅在由海岸向内陆几十公里的地方有较大的风能,再向内陆则风能锐减。在不到100km的地带,风能密度降至50W/㎡以下,反为全国风能最小区。但在福建的台山、平潭和浙江的南麂、大陈、嵊泗等沿海岛屿上,风能却都很大。其中台山风能密度为534.4W/㎡,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为90%,大于等于3m/s的风速全年累积出现7,905h。换言之,平均每天大于等于3m/s的风速有21.3h,是我国平地上有记录的风能资源最大的地方之一。 2、内蒙古和甘肃北部,为我国次大风能资源区 这一地区,终年在西风带控制之下,而且又是冷空气入侵首当其冲的地方,风能密度为200~300W/㎡,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为70%左右,大于等于3m/s的风速全年有5,000h以上,大于等于6m/s的风速在2,000h以上,从北向南逐渐减少,但不象东南沿海梯度那么大。风能资源最大的虎勒盖地区,大于等于3m/s和大于等于6m/s的风速的累积时数,分别可达7,659h和4,095h。这一地区的风能密度,虽较东南沿海为小,但其分布范围较广,是我国连成一片的最大风能资源区。 3、黑龙江和吉林东部以及辽东半岛沿海,风能也较大 风能密度在200W/㎡以上,大于等于3m/s和6m/s的风速全年累积时数分别为5,000~7,000h和3,000h。 4、青藏高原、三北地区的北部和沿海,为风能较大区 这个地区(除去上述范围),风能密度在150~200W/㎡之间,大于等于3m/s的风速全年累积为4,000~5,000h,大于等于6m/s风速全年累积为3,000h以上。青藏高原大于等于3m/s的风速全年累积可达6,500h,但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密度较小,所

浅谈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文献综述 浅谈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

浅谈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摘要:本篇综述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格局现状,对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 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引导下,经过内蒙古人民的共同努力,内蒙古自治区在经济上高速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我国与俄罗斯、蒙古经济贸易合作进一步深化,西部开发进入新阶段,我国东部地区正式纳入国家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范围,国家大力支持民族聚居地区发展,我区区域经济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实现呼包鄂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崛起,其它地区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地区间合理分工,塑造“东西互动、内外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强了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对于提升我国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我区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尽管我区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不断增强、布局不断改善、合作不断深化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受到地域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内蒙古各个盟市之间经济发展仍存在较大差异。充分认识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对促进内蒙古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差异现状及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的12个盟市都各有各自的优势,充分认识各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于实现经济协调发展,优化配置区域要素有着重要意义。 (一)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分为蒙东、蒙中和蒙西地区。蒙东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蒙中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蒙西地区包括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近年来,区域经济差异日趋明显,蒙中呼包鄂地区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极,而蒙东地区经济增长明显放慢。以人均GDP 为例,2007 年人均GDP 最高的地区是鄂尔多斯市,最低的地区为兴安盟,极差为66324 元。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各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如包头市的钢铁、鄂尔多斯市的煤炭和羊绒等发展态势都相当良好,为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

内蒙古自治区区情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区情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北部边疆,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8。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直线距离1700公里。全区总人口2413.7万,由蒙古、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多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1880.1万、蒙古族436.7万、其他少数民族96.9万。全区辖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3盟9市和满洲里、二连浩特2个计划单列市,共101个旗县(市、区),其中包括鄂伦春、鄂温克族、莫力达瓦达斡尔族3个自治旗。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许多资源储量大且开发条件好。全区人均耕地面积、草原和森林面积均居全国第一位。在世界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内蒙古就有135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83种,储量居全国前3位的28种,居首位的5种。特别是稀土储量居世界首位,煤炭储量7016亿吨、居全国第一,天然气储量6432亿立方米,预计远景储量4.2万亿立方米,金银等10种有色金属资源储量2539万

吨,可利用风能总功率1.5亿千瓦。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内蒙古自治区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产业基地、能源和原材料产业基地、稀土科研与生产基地。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北部边疆,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北通道,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4200公里,有满洲里、二连浩特等18个陆路口岸,其中满洲里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年过货能力2400多万吨,二连浩特口岸年过货能力560多万吨。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行政区,毗邻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8个省区,可以同东北、华北、西北三个经济区进行广泛的经济技术协作,既是津京和环渤海地区的腹地,又是华北沟通大西北的经济通道,具有北开南联、承东接西的区位优势。 内蒙古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独特的旅游胜景。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富饶美丽。大兴安岭的林海风光,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蒙古族歌舞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赛马、摔跤、射箭被视为蒙古族的“男儿三技”,蜚声中外。传统的那达慕常常让中外游客如痴如醉。名胜古迹众多。如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大召、昭君

内蒙古风光资源情况

一、内蒙古电力系统现状 (一)内蒙古电网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电网(简称内蒙古西部电网)位于华北电网的北部,是华北电网的组成部分和主要送电端。2012年内蒙古电网供电区域为自治区西部地区六市二盟,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阿拉善盟、锡林郭勒盟。 目前,内蒙古西部电网已形成“两横四纵”的500千伏主干网架结构。各盟市供电区域均形成220千伏主供电的网架结构,其中,呼和浩特、包头、乌海地区已形成220千伏城市环网。 截止到2012年底,内蒙古西部电网发电装机(0.6万千瓦及以上)容量4234.724万千瓦,包括:火电厂88座,装机容量3181.57万千瓦;水电站3座,装机容量56.84万千瓦;风力发电场98座,投产容量967.089万千瓦;生物质电厂3座,装机容量6.6万千瓦;光伏电站10座,装机容量22.625万千瓦。内蒙古电网覆盖范围内共有500千伏变电站18座,主变35台,总变电容量2670万千伏安;220千伏公用变电站107座,主变211台,总变电容量3243.9万千伏安。500千伏线路54回,总长4890.674公里;220千伏线路454回,线路总长度14407.11公里。 2012年内蒙古电网最高供电负荷为1820万千瓦(不含外送电力)。内蒙古电网向华北电网协议送电容量390万千瓦。2012年内蒙古电网全社会用电量为1542.4亿千瓦时(不

包括外送电量),比上年增长4.72%东运华北电量为273.8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7%。 2012年蒙西电网现状图见图所示。 (二)目前电网存在的问题

1.电力需求总量有限,电源装机存在较大富余。 进入“十二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多方采取有力措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区内电力需求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由于自治区经济总量较小,区内电力需求增量有限。 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可再生能源法》,蒙西电网风电迅速大规模兴起和发展后,蒙西电网已投运的风电、火电无法在短期内全部消纳。因此导致网内电源装机出现大量盈余。2012年火电机组年利用小时数5126小时,低于全国平均值(5370小时)。 目前,国家批复的蒙西三个百万风电基地计划于“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全部建成投产。今明两年,随着蒙西在建风电项目的陆续投产,装机富余问题将更加突出。 2.电网调峰能力有限,冬季供热存在弃风,无法全额收购已投运风电电量。 蒙西电网内主要以火电为主,水电装机容量很小,2012年水电装机仅占全网装机的1.3%,整个电网的调峰完全由火电承担。尤其是近几年来大量风电的建设和投运,使得电网的调峰压力更为显著。 由于电力市场空间和电网调峰能力不足,特别是在冬季为保居民供热,蒙西电网无法全额收购现已投运的风电电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风电“弃风”问题。 3.高耗能产业项目大量停产,进一步加重电源富余局面。

内蒙古概况

内蒙古概况 内蒙古的历史及由来 内蒙古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是以北方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家园。早在炎黄时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就已活跃在历史舞台上,黄帝曾北逐荤粥。战国时,以东胡、匈奴为主体的北方民族逐渐兴起。秦汉时,匈奴、乌桓、鲜卑等族活跃在北方历史舞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诸族进入内地,形成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新时期,拓跋鲜卑统一了北方十六国。隋唐时,出现在北方的有突厥、回纥、契丹、室韦、奚等民族。辽夏金时期,兴起于北方草原的契丹、党项和女真民族相继称雄,占据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内蒙古地理及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上部,有一块狭长的横跨东北、华北、西北的区域。这个区域,看似一只矫健的雄鹰,振羽展翅,雄踞在祖国的边疆;又似一匹奔腾的骏马,昂首奋蹄,驰骋在祖国的北方。这个区域,就是辽阔、美丽、富饶的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中国的第二大高原.东起茫茫的兴安岭,西至阿拉善戈壁,地跨东北、华北、西北,毗邻八省区,接壤俄罗斯、蒙古国。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茂密的森林、丰美的草场、肥沃的农田、广阔的水面、众多的野生动植物和无穷的地下宝藏,素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矿藏”的美称。内蒙古东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毗邻,南部、西南部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四省区接壤,西部与甘肃省相连,北部与蒙古国为邻,东北部与俄

罗斯交界,国境线长达4221公里.土壤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相当于我国江苏省土地面积的11倍多;相当于英国土地面积的4倍,法国土地面积的两倍。 内蒙古人文发展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就在歌声里。内蒙古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自东向西有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阿拉善草原。那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布其沙漠,由响沙向游人诉说着种种神秘……那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美丽的河流湖泊、晶莹的北国风光、茂密的森林和神圣的口岸,无一不让游人留连忘返。内蒙古必将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向往的绿色天堂,沉寂的草原正在沸腾起来!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边陲,民族众多,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古代文化。内蒙古素有“歌乡”、“舞海”的美称,优秀文化艺术传统源远流长,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巨幅画卷中璀璨夺目的篇章。历史上曾留下了《蒙古秘史》、《江格尔》、《格斯尔》等著名的文学作品以及歌舞、乐器、绘画等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及及当代名家,历史上有成吉思汗、俺答汗、三娘子,当代有地质学家李四光,生物学家旭日干等众多著名人物。首府呼和浩特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各种召庙50多座,最为著名的是大召、席力图召、乌素图召、喇嘛洞召。另有昭君墓、万部华严经塔、金刚座舍利宝塔、哈素海、清公主府、绥远城将军衙署等。城郊有不少草原旅游点,那里芳草萋萋,牛羊遍地,鸟语花香,富有浓郁的塞外风情。 ,

草地资源调查

草地资源调查 一、草地资源调查的内容 草地资源调查是对草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环境条件和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并依据调查结论提出开发利用、保护对策的一项科学研究工作。草地资源调查能为草地的科学经营管理、以草定畜、执行草原法、发展草地畜牧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国土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草地资源调查分为外业调查和内业总结两部分。 外业调查包括: 1、调查草地植被。了解草地植被类型及组成、草地覆盖度、草层高度。 2、调查草地植物。包括饲用植物、经济植物、毒害草;采集植物标本和牧草营养成分 分析样;划分草地类型,调查草地分布规律,测定草地产草量。调查草地利用特性和利用现状,划分割草地、季节放牧草地界线。 3、调查草地的主要家畜和野生动物的种类及其对草地的利用。调查气温、牧草生长期、 积温、无霜期、降水量等以水热为中心的气候条件;草地土壤类型、基质、质地和土壤养分;草地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坡向、坡度等自然条件。 4、通过对当地牧民、草地畜牧业生产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访问调查,了解草地畜牧 业生产管理。 5、草地负载和利用状况。鼠虫害、雪灾、旱灾的危害程度,草地建设、改良与草地退 化状况等;搜集草地畜牧业经济统计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 内业总结包括: 1、对外业调查和访问调查资料、图件的整理,标本制作与鉴定; 2、分析牧草营养成分。制定草地类型分类系统、草地评价标准和草地利用类型划分标 准; 3、绘制草地类型图、评价图和利用现状图。量算草地面积、计算载畜量和发展潜力, 编制草地资源统计册; 4、编写草地资源文字报告。阐明草地自然经济特性、分布和区域结构,对草地资源的 品质、生产力、载畜能力、利用环境进行科学评价,分析草地利用、管理、改良建 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草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指出发展前景

我国草地资源概况

我国草地资源概况 哈尔滨牧业更新日期:2008.1.22 (一)草地面积与分布 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首次全国统一草地资源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天然草地面积33099.55万公顷(为可利用草地面积,下同)小于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为43713.6万公顷),比美国大(美国为24146.7万公顷),为世界第二草地大国。 天然草地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从行政省区来看,西藏自治区草地面积最大,全区有7084.68万公顷,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1.40%;依次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以上四省区草地面积之和占全国草地面积的64.65%。草地面积达1000万公顷以上的省区还有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其他各省区草地面积均在1000万公顷以下;又以海南、江苏、北京、天津、上海五省(市)草地面积较小,均在100万公顷以下,各行政省区草地面积请从本站的基础数据库中查阅“全国草地面积分省统计”。 我国人工草地不多,据1997年统计,全国累计种草保留面积1547.49万公顷,这其中包括人工种草、改良天然草地、飞机补播牧草三项。如果将后两项看作半人工草地,即我国人工和半人工草地面积之和也仅占全国天然草地面积的4.68%。我国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虽不多,但全国各省区都有,以内蒙古自治区最大,有443.34万公顷,达到100万公顷以上的依次有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和甘肃省(详见表1)。各地人工种植和飞播的主要牧草有苜蓿、沙打旺、老芒麦、披碱草、草木樨、羊草、黑麦草、象草、鸡脚草、聚合草、无芒雀麦、苇状羊茅、白三叶、红三叶,以及小灌木柠条、木地肤、沙拐枣等。在粮草轮作中种植的饲草饲料作物有玉米、高梁、燕麦、大麦、蚕豆及饲用甜菜和南瓜等。由于人工草地的牧草品质较好,产草量比天然草地可提高3~5倍或更高,因而在保障家畜饲草供给和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天然草地类型组成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海拨高差悬殊、气候千差万别,形成了多种的草地类型,全国首次统一草地资源调查将全国天然草地划分为18个草地类,824个草地型,各类草地面积统计请从本站的基础数据库中查阅“全国各类天然草地面积统计”。 在组成全国各类草地中,高寒草甸类草地面积最大,全国有5883.42万公顷,占全国草地面积的17.77%。这类草地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及外缘区域。依次是温性草原类草地、高寒草原类草地、温性荒漠类草地。三类草地各自占全国草地面积10%左右,以上四类草地面积之和可占到全国草地面积的一半,且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和西部。下列5类草地面积较小,分别是高寒草甸草原类、高寒荒漠类、暖性草丛类、干热稀树灌草丛类和沼泽类草地,它们各自面积占全国草地面积均不超过2%。其余各类草地面积占全国草地面积在2~7%之间,居于中等。 (三)天然草地资源等级评价 1、草地资源等级评价标准 草地资源是既反映草地质量又有数量概念的草地。以草地型为评价基本单元,对草地资源进行等级确定和统计,予以评价。 依据草地上各种牧草的饲用价值(适口性、营养性、可利用性)分别归入优类、

AAA内蒙古风力发电行业分析报告

内蒙古风力发电行业分析报告 第一章风电业现状 第一节风电业和其他电力行业比较 现今世界上的发电方式有燃煤火力发电,水利发电,风力发电,核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秸秆发电,垃圾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等,但其中大多数受原料,成本,技术,场地等方面限制并没有普及,在未来也不具有普及的可能,这些发电方式不参与比较。主要对现今以及不远的未来已经普及或即将普及的几种发电方式进行比较,即用燃煤火力发电,水利发电,核电同风力发电进行比较,以期发现风电的发展前景。 成本及价格:风力发电的成本与常规能源相比不具有优势,特别是我国,风力发电成本还无法于同常规能源相竞争,这制约了我国风电事业的发展。 在影响风电成本的各个因素中,现代水平轴旋桨式风力机本身的局限性,对风电成本影响最大。因风机造价太贵,平均风速不断变化,而使风电成本比火电成本高出约2/3,所以风电虽无污染、能再生,是十分理想的清洁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却无法推广。但是目前新一代摆翼式立轴风力机已开发成功,可使风电成本急降到2.4美分,比火电还低。虽然距离新型风机的降价和普及还有一段时间,但这是通过技术革新迅速减低风电成本的可行途径。而火电、水电和核电已经有相当成熟的技术,在这方面的成本要小于风电。 由于风电所利用的风能的本身属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长久地保障能源安全,风电的价格相对稳定,不受化石燃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因此风力发电可以比较稳定地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和土地使用费,而且对当地的税收也有很大支持。 与燃煤火力发电相比,风电的成本要高33%~60%。风电成本高的原因在于:首先,固定资产折旧费高;其次,发电系数低;例如与煤电相比,风力发电的固定资产折旧费是煤(20%~22%)的1倍多,但发电系数只相当于煤电的1/2。主要原

内蒙古概况自然地理及人文社科

内蒙古概况 ----自然地理及人文社科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 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 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 三大区。土地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 积的%,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三 位。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 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 自治区主席: 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 自治区政府地址: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大街1号 邮政编码:010098 电话: 网址: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貌全区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除了高原以外,还有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 气候全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形成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的复杂多样的气候。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秋霜冻往往过早来临;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全年降水量在100-500毫米之间,无霜期在80-150天之间,年日照量普遍在2700小时以上。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是全区气候差异的重要自然分界线,大兴安岭以东和阴山以北地区的气温和降雨量明显低于大兴安岭以西和阴山以南地区。 自然资 源动植物:内蒙古自治区分布有各类草原野生植物2718种,植被组成主要有乔木、灌木、半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等基本类群,其中草本植物分布面积最广。按类别分,种子植物2208种,蕨类植物62种,苔藓类植物511种。全区野生脊椎动物众多,总计712种。主要有兽类138种、鸟类436种、爬行类28种、两栖类9种。其中,列入国家和地区重点保护动物116种,一级保护动物26种,二级保护动物90种。全区有中国和日本两国政府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的保护候鸟128种,有

草地资源学的试题及参考答案

草地资源学 一、草业科学:是研究以维持系统健康和获得草地农业系统持续服务功能为目的,从草地资源到草地农业系统的科学。它由3类因子群、3个主要界面和4个生产层组成(任继周,2004) 栽培草地:利用综合农业技术,在完全破坏天然草地的基础上,通过人为的播种建植的新的人工草本群落。 畜产品单位(APU):用于评价草地最终生产力的一种指标,1个畜产品单位相当于中等营养状况的放牧肥育肉牛1kg的增重,其畜产品形态为1kg 中等肥度的牛、羊胴体,其平均能量消耗相当于110.8MJ消化能、94.14MJ 代谢能或58.15MJ 增重净能。 生态系统服务:是由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和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提供的直接福利。荒漠:以超旱生的小乔木、灌木、半灌木和肉质刺灌丛为主构成的植被类型。分布于热、亚热、温和寒带以及冷洋流海岸荒漠等。以植被稀疏和大部分为裸露或不毛之地为显著外貌特征。 草原:主要生长草本植物,或兼有灌丛和稀疏乔木,可以为家畜和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生产场所,并可为人类提供优良生活环境、其他生物产品等多种功能的土地—生物资源和草业生产基地。 二、3草地资源调查的一般步骤与内容? 准备工作:调查任务与成果要求;组织准备;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计划和技术规程制定;物质准备。 外业工作 概查:对调查区的自然、经济、社会、草地资源总貌的全面概括了解;携

带地形图、遥感影象图,确定调查路线,记载草地类型-建立影象与草地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确立解译标志和预判成图的分类系统,优势植物标本采集,实地观察和访问;日记、阶段总结和全面总结。 详查:概查基础上,对调查区草地资源全面系统详细地调查、测定过程;对预判图进行现场检查验证,解决判读疑难问题、现场查漏补缺及修正;草地类型样方测定,样品、标本采集;了解利用现状和基本建设布局;日总结,当场解决问题。 访谈:访谈提纲、访谈内容、规划建议、访问区域等 内业工作 资料整理、分析与总结;图件的编制 4载畜量的估测方法 载畜量是评价草地生产力的一种指标。是一定草地面积,在放牧季内以放牧为基本利用方式(也可以适当配合割草),在放牧适度的原则下,能够使家畜良好生长及正常繁殖的放牧时间及放牧的家畜数量。根据牧草(产草量,利用率等)、家畜(采食量,放牧时间等)和草地面积估测 三种表示方法:时间单位=Y·U/I,家畜单位= Y·U/(I ·T)面积单位=A·I·T/(Y·U) 家畜单位指标,一定时间内、一定草地面积上能承载饲养的家畜头数。时间单位指标,一定草地面积上,可供一定家畜放牧的时间,家畜单位天。 面积单位指标,一定时间内,放牧单位家畜所需要的草地面积。 5草地健康的内涵

【旅游行业】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发保护

【旅游行业】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 发保护

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发保护 我国拥有丰富的草地旅游资源,但开发利用十分匮乏。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对于保护草地资源环境、缩小东西部差距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草地旅游开发的特点出发,研究开发的原则和保护的对策,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 长期以来,人们对草地资源的认识及其价值评价集中在草地可通过第一、第二性生产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形产品的能力上。随着社会生活向高层次发展和草地学研究的深入,草地资源的内涵开始扩大到草地景观及其周围的环境、气候、民情等综合方面,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草地旅游指在草原地区以草原风光、气候和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情为旅游目标,以具民族特色的歌舞、体育、餐饮、观赏、避暑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以及为这些旅游服务的经营活动。草地旅游既是发挥草地景观资源美学价值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项开发性活动,也是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新兴草原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较快.

一、我国草地旅游资源概况 我国草原从东到西跨49个经度(78°—127°E),从南到北跨36个纬度(29°—65°N);东西长约4000km,南北宽约2500km,总面积约4亿hm2,约占国土面积的41.7%。我国草原的类型之多居世界第一位,共有18个大类,37个亚类、1000多个草地型。我国有牧草类型5000多种,草原上还生活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草原上还能生产许多珍贵的中草药。截至2000年底,我国已划定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5处,面积达196.7万hm2(表1)。 表1 我国草原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2000年底)

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分布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分布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分布规律 内蒙古自治区面积约118.3万平方公里,其地下水分布受气候的影响,明显有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减少的分带性。同时因地下水储存地质条件与岩性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性。 内蒙古自治区多年降水量从东部的鄂伦春自治旗一带486毫米向西至额济纳旗减至37毫米,蒸发量相应由1000毫米增至3000毫米以上。从东到西跨越半湿润、半干旱、干旱三个气候带。在自然景观上从森林草原向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地下水沿此方向逐渐减少,含水层逐渐变薄,地下水资源逐渐贫乏。干旱、半干旱地下水水质特征逐渐明显,如大陆盐化逐渐加重,地下水中Cl、SO4、Na离子与F、NO3含量逐渐增加,水质逐渐变坏等。地下水储存条件,因含水层岩性不同可分为以松散岩类为主的孔隙水、以碎屑岩类为主的裂隙孔隙水、以碳酸岩类为主的裂隙溶洞水、以基岩为主的裂隙水。它又可根据储水构造与地貌的不同,划分不同的类型。初步可划为十种类型。 第一类为第四系断陷盆地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河套平原、西辽河平原与乌兰布和沙漠。其特点是含水层厚度大,水量丰富,是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开发最有远景地区。含水层主要是第四系冲洪积与冲湖积砂砾石与砂。地下水水量、水质、水位埋藏有由山前向平原中部变小、变差、变浅的规律。 第二类为第四系断拗陷盆地地下水。主要分布在自治区境内几大

沙漠区。如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漠、浑善达克沙漠。其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湖积砂,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受气候影响,地下水补给能力由东向西减弱,地下水富水性也由东向西变差。因湖积砂透水性好,降水易补给,使各沙漠下部都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尚有由盆地边缘向盆地中部含水层变厚、水量变富的规律,水质一般都较好,矿化度小于1.0克/升。局部洼地,水质较差,有的形成盐碱湖。各沙漠区是自治区富水地段之一。 第三类是第四系河谷冲积平原地下水。主要分布在额济纳河谷平原与大兴安岭东麓地段。由河谷冲积扇或河流三角洲组成。含水层为第四系砂、砂砾石。其地下水富水程度,初受侧向补给量影响外,主要受河流地表水补给的影响,常因地表水径流量的多少而变化。其含水层岩性、水量、水位埋藏、水质有由冲积扇或三角洲顶部向边部变细、变小、变浅、变差的规律,是自治区富水地段之一。 第四类是河谷洼地地下水。呈零星线状分布于自治区全区,是自治区应用最广的主要供水含水层。含水层由第四系冲洪积砂、砂砾石组成。其地下水分布受气候影响甚大,含水层厚度、水量、水质,均有随气候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变薄、变小、变差的规律。 第五类为第三系断拗陷盆地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含水层富水程度远不如第四系,含水层主要为河流相与湖沼相砂岩、砂砾岩。湖沼相砂岩、砂砾岩一般夹于厚层泥岩中,含水层薄,水量也小,水质相对也差。河流相砂岩、砂砾岩含水层,无论厚度、水量、水质相应比湖沼相含水层厚,水量大,水质好。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概况 内蒙古林业厅 一、基本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全区国土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据2003年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统计,林业用地面积4068.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4.4%,森林面积2078.9万公顷,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天然林面积为1341.35万公顷,居全国第二位;活立木总蓄积12.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五位。人工林面积571.0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7.57%。 境内有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和11片次生林区(大兴安岭次生林区、宝格达山、迪彦庙、克什克腾、茅荆大坝、大青山、蛮汉山、乌拉山、贺兰山和额济纳);中部高原有大面积的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 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712种,野生(维管)植物2718种。分布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及沼泽化草甸湿地3大类13种类型湿地,面积424.53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1 %,居全国第三位。 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巴音温都尔五大沙漠和科尔沁、浑善达克、毛乌素、呼伦贝尔、乌珠穆沁五大沙地,在阴山北部还分布有大面积严重风蚀沙化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 内蒙古既是森林资源大省区,也是荒漠化大省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二、林业六大工程 面对严峻的生态形势,内蒙古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产和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提出了“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宏伟目标,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道路,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建设来抓,与发展地区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相结合,全力实施国家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包括内蒙古大兴安岭、黄河上中游和岭南八局三个工程区。工程实施以来,木材产量大量调减,森林资源不断增加,管护面积逐步扩大,富余职工妥善安置,工程区内的森林资源得到了休养生息。1、内蒙古大兴安岭天然林保护工程。工程区包括17个森工公司、2个林业局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工程由国家林业局直接管理。1998年9月开始试点。规划建设期为11年,即2000─2010年。2、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工程区位于我区的中西部,涉及6市1盟,即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实施单位35个旗(县、市、区)、4个盟市直属国有林场和1个综合开发示范区。工程建设期为11年,即2000—2010年。完成公益林建设122.07万公顷。3、岭南八局天然林保护工程。工程区包括呼伦贝尔市的免渡河、乌奴耳、巴林、南木、红花尔基、柴河和兴安盟的白狼、五岔沟8个次生林林业局。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

绪论 草地:是指具有一定面积和牧用价值的植被及其生长地的总称。 草业:指把草业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进而变为经济优势的产业部门。 草业科学:指草业生产的科学原理、生产实践的升华、生产发展的指导及各方面的统称。草业科学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发展简史: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 建国之初,在王栋主持下,对内蒙古、甘肃草地做了调查,写出了《皇城滩和大马营草原调查报告》《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概况及主要牧草介绍》是我国最早的草原调查报告。 1955年,王栋出版《草原管理学》对草原调查作出了系统的阐述。 自70年代以后,草业资源迅猛发展,国家组织全国草地资源调查,基本搞清我国草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产草能力与载畜能力,制定了全国草地资源区划图。 1986年,钱学森提出草业科学的理念,草业科学简称草学。 二、草地成因 草地成因学说 土地—植物—动物三位一体说 雨量地势成因说 王栋(1955)提出 ◆“草原的形成主要原因大概由于雨量稀少,土壤贫瘠,地势高寒,生长季短促,温度冷热的变化剧烈等原因”。

◆要点:雨量多少与分布均匀与否 雨量250-500mm 地势是重要因子(温度) 水分与热量对草原发生与发展的关系。 大气、土地、生物和生产劳动因素说 降水总量、季节性分配及其与热量的匹配决定植物生产 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学说 生物因素:生物因子居于核心地位 ▲生物因素草原学意义 生物因子居于核心地位,推动草原生态系统发展的原动力 草原学基本关系,草—畜关系 草地生产的基本矛盾,草畜(时间、空间、种间) 非生物因素 ◆作用:非生物因素构成草地的自然立地条件 ◆组成: ○大气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大气流动、光、温度、水分、蒸发、O2、CO2等气象要素○土地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地形、土壤、位点 社会因子 包含草地所处社会的科技水平、生产水平、生活水平、劳动力分布与素质等 制约草地资源的发生与发展 体现人—草关系 ▲社会因子草原学意义 赋予草原的农学意义 引起次生草地形成 草原恢复 草畜产品增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