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野兽派与表现主义绘画流派的区别

浅谈野兽派与表现主义绘画流派的区别

浅谈野兽派与表现主义绘画流派的区别
浅谈野兽派与表现主义绘画流派的区别

浅谈野兽派与表现主义绘画流派的区别

20世纪,法国出现许多现代主义流派,其中作为第一个现代主义绘画流派——“野兽派”与表现主义绘画流派无论在表现,内涵,体现……都有很大的差别,形成强烈的对比!

一~在绘画技巧,表现上的区别

野兽主义(Fauvism)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它虽然没有明确的理论和纲领,但却是一定数量的画家在一段时期里聚合起来积极活动的结果,因而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画派。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野兽主义继续着后印象主义文森特·梵高﹑P.高更﹑P.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为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对西方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吸收了东方和非洲艺术的表现手法,在绘画中注意创造一种有别于西方古典绘画的疏﹑简的意境,有明显的写意倾向。有人把野兽派看作是广义的表现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也有人认为,野兽派不是一个艺术运动,祗是马蒂斯等人艺术生涯中短暂的一个阶段,一个特别注意线和色彩表现力﹑不受任何程序束縳的阶段。

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

二,从代表人物上的区别

无论是野兽派代表人物亨利·马蒂斯还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爱德华蒙克以他们的生活,追求……的不同,在绘画的方式上,表现上,含义上,体现上都有很大区别!

亨利·马蒂斯(1869年-1954年)出生于法国南部小镇——勒卡多,他是20世纪初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艺术流派——野兽主义绘画的领袖。1892年马蒂斯考入美术学院,在象征主义画家莫罗的画室学习马蒂斯将大块的鲜明色彩做抽象安排,既富有装饰性又具有空间深度。20世纪初,他开始关注强烈色彩的表现力,用夸张的色彩和奔放的笔触塑造形体。马蒂斯崇尚莫罗的格言,“在艺术上,你的方法越简单,你的感觉就越明显”。他强调色彩、线条和构图的美学意义,作品看似草率粗放,但奔放的笔触显示出敏锐和丰富的创造力。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爱德华·蒙克是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艺术家,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毕加索、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德国和法国的一些艺术家

也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马蒂斯认为艺术有两种表现方法,一种是照原样摹写,一种是艺术地表现。他主张后者。他说:"我所追求的,最重要的就是表现….我无法区别我对生活具有的感情和我表现感情的方法。"马蒂斯一生都在做着实验性探索,在色彩上追求一种单纯原始的稚气。他向东方艺术吸取了许多平面表现方法,画面富于装饰感。在学习东方艺术的过程中,他从原来追求动感、表现强烈、无拘无束的观点,渐渐发展成追求一种平衡、纯洁和宁静感。他后来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说:我的作品"好象一种抚慰,象一种稳定剂,或者象一把合适的安乐椅,可以消除他的疲劳,"马蒂斯认为无论是和谐的色彩或不和谐的色彩,都能产生动人的效果,他还认为,色彩的选择应以观察、感觉和各种经验为根本,"色彩的目的,是表达画家的需要,而不是看事物的需要。"而蒙克却致力于描绘“事物背后”的生存真相,揭露内在的东西。在当时哲学和美学,思潮影响下,他努力发掘人类心灵中的各种状况,表现疾病、死亡、绝望、情爱等主题。因此,他的创作有“心灵的现实主义””的称号。

三,在作品上的区别

野兽派马蒂斯的著名代表作品

1927年,马蒂斯的著名壁画《舞蹈》画面通过对人体动势的描绘,表达出对人生欢乐的赞颂。红色的人体、绿色的地面和蓝色的天空,这三种在量感和分布上均衡、和谐的色彩,与构成人物的富有节奏、韵律的线条浑然一体,色彩和线条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和谐、同时并进,从而生发出动人的魅力。大胆的色彩、简练的造型、和谐一致的构图以及强烈的装饰性,形成了马蒂斯独特的画风。1910的《音乐》也在埃尔米塔什,《音乐》和《舞蹈》同样的色调,画面也有点类似,五个裸体人物,两个人在吹奏乐器,另外三个人坐着唱歌。这是一个沉静的画面,人物似乎都静止不动,但画中的音乐是需要你去想象的,画家心中的音符就在静止的画面中飘旋。马蒂斯用强烈鲜明的颜色对比,凸显粉红色彩,每个人所坐的位置和彼此之间的对应,具有视觉上的连续感与跳动感,因而产生音符流动的效果。

《舞蹈》与《音乐》,都是用典型的简单构图、强烈色彩对比与流动感,达到色彩与音乐之间的关连性,实为天才之作。

“开着的窗户”它只不过是墙面的一小部分,窗户占了一大片地方。窗扉对着外部世界大大敞开——阳台上摆着花盆,还长着藤蔓,然后就是大海、天空和船只。这里的内墙和窗扉,是由一条条宽宽的竖条构成,用了鲜艳的绿色、蓝色、紫色和橙色;户外世界,则是一片鲜艳的小笔触构成的装饰华丽的图案。笔触从绿色的小点,扩展到笔触更宽一点的淡红色、白色,还有海和天空的蓝色。

马蒂斯说,他想用他的艺术给人们快乐,让活得惨淡凄凉的人们能在他的画中看到世界的亮色。马蒂斯说:“我所梦寐以求的是一种均衡、纯洁而宁静的艺术。……这种艺术对每个人的心灵,无论他是事务员或作家,均给以安息或抚慰,

犹如一张舒适的安乐椅,在身体疲乏时坐下来休息。”这段话就是他的艺术纲领。我想他是做到了,他的画,使人们看到了在人的心灵深处,还有一个可以纵情翔舞的自由天地。

表现主义爱德华蒙克的著名作品

1890年代,蒙克倾向于选择景深较浅的作画空间,他经常把画中的人物安置在前台。蒙克一直想表现人物的内心和心理状态,出现在他画中的人物做出一种能最形象地表现这种状态的姿势,这种安排给蒙克的画带来一种好像人物、空气、记忆、动作和时间在一霎那全被凝固了的感觉,那也许正是人物的内心活动达到顶峰的一瞬间。蒙克所画的人物犹如一出舞台剧的各个角色,很可能每一种特定的姿势代表一种特定的情绪,类似于某种身体语言。由于蒙克所画的人物都承担着表现一种特定心理状态的使命,所以他创造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现实的。蒙克完成于1893年的代表作《呐喊》举世闻名,关于这幅作品,蒙克自己有一段记述:“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我呆呆地伫立在栏杆旁。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朋友相继前行,我独自站在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我觉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奇特造型、动荡线条、燃烧的血红色彩云,以及象征死亡的黑色,表现出他的恐惧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是忧郁、惊恐、彷徨状态下丧魂失魄的幽灵;画面中扭曲的线条、神秘的色彩都具有鲜明的表现主义特征。蒙克作于1900年的油画《生命之舞》,以舞蹈的瞬息来表达生活哲理。画面中人物和环境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画面左边身着白色衣裙的姑娘和草地上生长的小花,象征青春、纯洁和美丽;中间一对拥抱起舞的男女象征燃烧着的爱情;右边一位身着黑色长裙的中年妇女,正陷入悲哀与失落之中。背景中还有不同的舞者被欲望所驱使,依然疯狂和激动。画家以不同心态的人物,形象地反映出人类欲望、成功与绝望的三个生命环节,以揭示生命的过程以及内心世界的变化。蒙克艺术的主要成就在于,对某种不确定的内心痛苦和抑郁情调绘画的研究。

蒙克坚称,印象派并不适合于自己的艺术。蒙克对描写现实的任意一个断面不感兴趣,他所要描写的是那种充满了情绪内涵的,具有巨大的传神力的状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蒙克殚精竭虑地构思,他的作品创造了紧张的气氛。

通过两种画派的区别,我看到两种不同的内心。野兽派简单笔触,明朗的画风反映人们所追求的自由,快乐,平和!表现主义是从揭示人内心出发,画面具有更深的感染力,体现人类感情的不同,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原来一种感情可以如此的清楚深刻表现出来!

关于新表现主义绘画的情感世界感言(1)

关于新表现主义绘画的情感世界感言 (1) 论文关键词:新表现主义;人本性;情感化;主观化;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新表现主义美术关注人的本性与价值,重视人的精神信仰与人的尊严、强调现实的文化批判与超越理性;重视艺术的情感化的形式,是对人和艺术的大解放;强调内在的生命冲动对客观世界以主观化的处理。是对艺术本性的追求。 新表现主义艺术的核心,即是倡导人本性、自由、情感化。人本性,就是以人为本,从人的本能出发,充分肯定人的自身的认识能力和价值观,追求某种自由,是人们向往文明与自由、文明与进步的本能,是人性的本质所在。人的问题,始终是艺术家要表现的问题。新表现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的思想及精神寻求解放,寻求生存,释放人性,来反抗命运的过程。 当今,商业问题泛滥,信息技术爆炸,人的价值观失重,精神失衡,人的尊严受到强大的挑战,同时,文化面临经济的重压,商业的侵入,使人的精神产生危机,人的思想及行为出现躁动和迷茫。那么,新表现主义在这种时期就担负着人的理想与精神信仰,追求人的崇高价值与人文精神,以追

求人本身的自由解放为宗旨。新表现主义艺术重视艺术家的心理本能的情绪喧泄,对现实社会的弊端的艺术批判,强调人的价值与需求,以象征或隐喻性的主观变形和重新组合构成,建构震撼心灵的艺术世界;强调艺术家主体情感的抒发;强调直觉、灵感、顿悟、想象等主观心理因素为创造的重要地位。强化表现审美对象个性的神态、情态,以变形、夸张的构成,形成强烈的张力,以达到极限的表达画家的灵魂深处的情绪、感受、心态。达到表现主体的情感化,文化观念和价值追求。情感是一种纯自然的精神观,是艺术家审美情感对事物的主观反映,是自我表现和自我照应的结果;情感以心灵冲动为源泉,重视形式语言,重视激情而充满活力;重视文化内涵及冲击力。 90年代中国新表现主义,不仅吸收了西方哲学思想和艺术精神,而且更注重中国本土文化,传统哲学与艺术观念的走向,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新再现主义特征。在吸收西方表现主义绘画方面,首先是法国早期表现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德国新表现主义为核心。在哲学美学思想上吸取了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的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无意识论。西方的这些流派和非理性哲学思想对中国新表现主义艺术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使新表现主义艺术的兴起和发展,理论的内因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及哲学思想由以庄禅哲学思想而突出,主张“从性而游”认为人生的痛苦

浅析席勒绘画作品中线条的运用

浅析席勒绘画作品中线条的运用 摘要:线条可以流露出画家的情绪和性格,而企图掩饰他们也决非易事。学会用纯粹的线条形式表达某种心态,在我看来,也是一个画家需具备的能力。线条是席勒画作中重要的倾诉语言,也是最能抓住我思想的工具。他对线的运用就像他对人心理的把握一样是赤裸的,毫不留情的,甚至让人刺痛和揪心,也就是这种“揪心之感”驱使我去了解席勒,了解“线”这种绘画语言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线条;情绪;艺术表现;艺术创作 在几年的教学中又唤起了我对造型基本元素的理解。在进行绘画创作中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如何去理解造型艺术的最基本因素——点、线、面,如何将社会环境和艺术创作在一起,如何抓住受众心里最柔软的那一个点,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在某种意义上席勒的绘画作品是解开我多年疑惑的一把钥匙。 一、席勒的作品风格及用线特点 席勒绘画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是锐利敏感的线条表现以及有着变异和几何结构的带有压抑感的形象。他的作品不满足于象征主义绘画的唯美、感伤和神秘主义,而采取了一种更为粗犷、奔放、无所顾忌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态度,作品具有强烈的表现主义风格。席勒善于描绘非静态的人物和景物,无论是什么样的形态都像处在惊恐不安状态,恐惧与绝望的威胁交织成可怕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的作品。 席勒绘画作品以厚重、简洁、随意的线条表现最原始的欲望冲动,表达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时西方人的焦躁不安,他的画表现了他的颓靡、恐惧、幻想,以及残忍的自我折磨,绘画人物经常画在空白的底子上,有时只勾出轮廓线,并把人体拉长变形。他冷俊的线条令人震颤,作品中粗重的线条强调清晰的外轮廓,然而在焦躁的画面中我们又可以明显地体味到他对线条的热情以及对人类精神状态的关注。 二、席勒绘画作品中线的情感表达 席勒作品中对于水平线的运用不多,只是在其情绪比较稳定的极短的一段时间内运用了相对多的水平线。水平线具有静止和安宁之感,并且可以起到分割画面和稳定画面个作用。席勒这一短时期的作品中虽然运用了较多水平线,但画面传达出的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宁静感,而是处于一种情感压抑下的戒备状态。他的风景画感觉拥挤不堪,像一个精神不安的人暂时得到了抚慰,以后迟早还会爆

浅谈马蒂斯绘画中的色彩观

浅析马蒂斯绘画中的色彩观 摘要:在艺术发展到"东西方会合"的大时代背景下,选择野兽派领袖马蒂斯为代表,以分析、对照具体作品为方法,从画面形式层面,具体从色彩方面剖析这位画家作品中所蕴含的具有东方意味的情趣,以展现东方意味在他画面中的具体运用或表现。 关键词:亨利·马蒂斯;平面性;东方艺术;色彩观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出生在法国勒卡托-康布雷齐(诺尔省),是法国野兽派的先驱,与立体主义的毕加索一起被视为20世纪法国画坛上的两位最重要的艺术家。1892年,马蒂斯报考巴黎美术学院,落第后被著名象征派画家莫罗看重,收入自己的画室。这位导师竭力鼓励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去发展自己的个性绘画。他教导学生,为抵制学院主义,不要单纯地满足于经常去博物馆,也要向街头或者到大自然中去作画。莫罗的"在艺术上,你的方法愈简单,你的感觉就愈明显"这句格言,对他启发最大。① 他从后印象派画家中得到启示,大胆发展塞尚的"艺术是一种和自然平行的和协体"这个思想,并从凡高那跳动的笔触中得到狂热表现的力量,也从高更东方色彩的运用中取得表现的方法,马蒂斯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美术界。在经过了几种风格的尝试之后,他于1905年前后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他的画色彩对比强烈,线条粗犷有力,画面线条狂野,富有装饰趣味,成为有影响的现代派画家。他的油画、壁画、雕塑、素描、版画、剪纸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马蒂斯继往开来,但那看似极其概括简单却又神秘的色彩,精致、提炼,究竟有何深度呢? 一、马蒂斯绘画产生的时代背景 1、时代背景。19世纪末,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大生产迅速发展,这种工业革命的变革,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给人们的观察和思维方法带来了变化。20世纪初,以反叛传统为特点的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出现,但从艺术本身来看,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西方传统的写实艺术已经多次复兴,整个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几乎无人能有新的建树。事物的极度发展往往会导致衰退或者变异,西方现代艺术走向了相反的道路:由再现走向表现、由写实走向写意。于是改变了对自然物象的摹仿与再现,开始注重主观情感的表现。科学的发展也使得追求客观物象视觉真实效果的西方传统绘画受到了危机;照相机的发明可以把客观景物十分快捷并且真实无遗地重现出来,以客观再现为主要目的的西方传统绘画,无法与照相机抗争,而到主观色彩更加强烈的领域寻找出路,因而笔触、线条、色彩、光等,都成为画家一直用来表达情感和情趣的手段。 2、东方艺术的影响。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家从工艺美术之国--日本选择工艺性重于绘画性,装饰性重于写实性的浮世绘等艺术。这种选择也导致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最重大的文化革命--现代主义扬弃写实主义传统。所以早在1891年,法国批评家在谈到日本主义的时候就指出:"试图无视这个影响者,看不清现代艺术革命的起源,注定会犯这种过失,忽略形成今天样式的本质要素。同时,在艺术历史中,也注定会对具有决定性重要意义的实例视而不见。"事实上,这种影响,与古希腊,罗马对文艺复兴的影响具有同样的意义。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大量的东方艺术品、非洲艺术、中世纪艺术涌入欧洲,给欧洲艺术家以许多启发,审美价值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绘画不做自然奴仆"、"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已召示着现代主义的到来。 二、马蒂斯东方艺术的发展过程

西方艺术史:新表现主义的艺术【125】

西方艺术史:新表现主义的艺术【125】 概论 德国新表现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德国开始的一个新流派,顾名思义,它是以本世纪初的表现主义为楷模的。当然,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机械的摹仿。作为波普艺术和极少主义的反动,新表现主义以表现自我为主旨,在画面、笔法、情调等方面显示了对本世纪初的表现主义的回归倾向,但由于两者发生的时代不同,故在艺术思想、题材选择、表现手法上并不同。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六位代表性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乔治·巴塞利茨、约尔格·伊门多夫、西格玛·波尔克、马库斯·吕佩尔茨、A·R·彭克。新表现主义是德国政治危机和恐怖主义混合构成历史环境 的产儿,它在理论上接受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念,在实践中学习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传统,讲究绘画过程的情感突发和即兴处理,追求一种粗狂的、原始主义的简单踊跃的美学风格,竭力主张还绘画以本来面目,注重绘画性、探索内容、色彩、形式的自我语言。他们的作品主要表现缅怀民族传统的抑郁情境和反思战败历史的悲怆心态,有的作品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有的作品则嘲笑自己的无能。 德国新表现主义最为热心的支持者唐纳德·库斯皮(DonaldKuspi)发现基弗(Kiefer)的画'同史诗般的德国历

史有一种直接的联系,对史诗般的德国文化也持一种独特的肯定态度'。艺术评论家克雷格·欧文斯(Craig Owens)则认为,这种肯定是反法西斯主义的。实际上,新表现主义意在再利用所有留存于民间传说、象征、神话和文化史诗中的德国浪漫传统。富克斯(Fuchs)驳斥了认为新表现主义同纳粹沆瀣一气的观点。他认为画家恢复表现主义传统并接受新表现主义名称这一事实表明他们是反纳粹的,他们画中的'野性'正是反权威的表现。而西贝尔贝格(Syberberg)则认为,德国现代文化被美国文化所侵蚀,被犹太左派和民主政体所破坏。他相信真正的德国性存在于德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字、音乐和其他艺术之中,存在于德国土壤之中。西贝尔贝格的政治、社会和审美观同他的艺术不分,同时也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有人认为,西贝尔贝格的反省表明他同其它一些新表现主义的机智的捍卫者一样,他的态度最终是很矛盾的,对德国浪漫传统既迷恋又批评。欧文斯不同意此说,他认为西贝尔贝格的态度并不含糊,他对希特勒时代的德国有一种毫不掩饰的怀念,认为那时的德国最象德国,最具德国性。新表现主义的拥护者认为追求民族性的德国画家并不是民族主义者,只是在修辞方式上有些排外,特别是在面对美国艺术时。例如加赫南格(Gachnang)通常被指责为反美,但他否认这一点。他认为他并不是怀有沙文主义色彩,他只是在寻求'文化之根'。艺术与文化发源于欧洲,但多年以来没有

表现主义_绘画与文学

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伴随着诸多流派的诞生而横空出世。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众多的文学流派都是受绘画启示而得名,由此可见,各种艺术门类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从表现主义来看,绘画和文学这两种艺术在时间与空间不相通的情况下最终实现了在观念领域的融合,这是体现了表现主义的巨大包容性,还是各门类艺术间在表现主义大背景中受到表现主义绘画的启发? 重表现的东方艺术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表现主义,而西方艺术却因东方艺术的启示而走向了表现主义的道路,并最终进入到现代主义时代?而表现主义在文学中又是如何得以扩展和发挥的?“无边的现实主义”的提法,虽然有失准确,却指出了它作为一个可延展的概念的巨大包容性。 一、表现主义理念的拓进 弗内斯指出:“‘表现主义’是一个描述性术语,它不能不涵盖许多根本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以致于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1](p1)这句话不是说“表现主义”这一概念就是无用的了,而是指出了它的复杂含混。它既有某种普遍性,又有某种特殊性的所指。表现主义既涉及艺术中的一种国际性倾向,又更多地属于德国的特征,因此有一般意义上的表现主义和德国的表现主义,两者都是不容忽视的存在。为此,我们必须学会在两种意义上理解并使用表现主义:一般意义上的表现主义,它的范围和指涉并不是非常确定的,而是广泛地指向20世纪初的那样一场文艺思想动向和变革。“表现主义”源于绘画,后用以描述文学现象;特别意义上的表现主义则指的是德国的表现主义,它有组织、流派,有宣言,有具体的艺术活动。 这里,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怎样看待这一理论术语是如何在绘画和文学领域中游移并获得一种精神上的统一的,这之间,他们的各自关注点又有什么不同,他们何以被一致地用这一概念来命名。 表现主义绘画存在对传统的颠覆及其艺术的重建、平面的延展深度(向内、向外)的呈露、以及想像与激情的参与。如果我们没有更多地接触现代主义的绘画,我们一定看不懂表现主义的绘画,甚至会对这种艺术嗤之以鼻。但是一旦我们认可了表现主义,我们便会认定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艺术只能是过去的艺术了。“从未有任何时候像现在这样为惊惧死亡所动摇,世界还从未有过这样墓穴般的寂静,人类从未有过这样渺小,他也从未有过这样的担忧,欢乐从未有过这样疏远,自由从未呈现出这般死寂。这时困境高声吼叫起来,人类呼叫着要回到他的灵魂中去,整个时代都化为困境的呼叫。艺术也在深沉的黑暗处发出吼声,他在呼救,他在向精神呼救,这就是表现主义。”[2](p89)表现主义兴起的理由正是出于印 象主义的不足和缺失。 “印象主义的眼睛仅仅在听,它没有说话,它仅仅是在接受问题,而没有予以回答。印象主义者用一双耳朵来代替一双眼睛,并且没有嘴巴。因为市民时期的人除了耳朵之外一无所有,他们倾听世界,却不向世界吐露什么,他们没有嘴巴。他们自己没有能力说话,没有能力谈论这个世界,没有能力谈出精神的法 则。但是表现主义者却重新撕开了人类的嘴,长期以来,他们已听得够多了,对此的沉默也够长了,此时,他们要代精神作出回答。”[2](p97)因此巴尔总结到:表现主义无非是一种姿态,它不是针对个别表现主义者而言,也不是针对个别作品而言。对此,尼采和歌德 的某些论述已经揭示出了艺术的实质。表现主义的看也不完整, 它也是半个艺术,表现主义者将眼睛当成了嘴巴,却无法听到世界的 声音。巴尔将表现主义绘画称之为视力音乐, 指出了表现主义是从心灵到心灵的艺术,它与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音乐家倾听自己,画家却是窥视自身。音乐家将那种神秘的力量变为声音,画家却将它变为光亮。”[2](p84) 现代主义的发展在法国有众多的艺术流派,而在德国则以表现主义的形态显示出来。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保持对于法国艺术发展的关注,但也保持了自身的独立与特点。1905年诞生的“桥社”是其第一个团体,与野兽派出现于同一年,他们同样意识到了艺术表现精神的力量,也同样将高更和梵高作为自己艺术道路的开拓者。他们都强调内心情感的表现,运用扭曲变形的形象和强烈的色彩宣泄内在情感。野兽派的表达更倾向于一种世俗的快乐和形式上的革命,并不关心自己的艺术与社会间的联系,题材上倾向古典———风景、肖像、人们的生活,马蒂斯说的艺术应该是一把舒适的安乐椅。“桥社”则不同,它与当时的社会压力紧密相连,其悲观的心理色彩、对人类历史特有的先知先觉般的幻觉以及对人类生 存的关切,都是野兽派所不具备的。 “青骑士”的探索为抽象艺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它的出现则源于其中两位重要的组织者———康定斯基和马尔克在1910年的一次谈话。因为绘画是一种二维的空间艺术,但我们在表现主义者那里明确地感受到他们的抽象,必须依靠想像的参与。我们可以将他们的绘画想像成一个不断延展的平面,从而将我们的视野引向纵深和广阔,以至于一直延伸到我们的心灵并占据了它,这样我们忽略了具象的存在,恰好与表现主义者的抽象汇通一处了。 绘画中的表现主义本来就是一个不容易说清的话题,而它向文学的跃进又使得这一本来就存在争议的概念变得更加无法说清了。表现主义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概念,但是它作为一种精神中的运动又实实在在地存在于20世纪之初,并不断将这种观念渗透到后来的艺术和文学观念当中。表现主义从绘画延伸到文学的领地,由一种平面空间艺术转为时间艺术(戏剧又有所不同,这里主要指剧本),而各种艺术之间本来似乎就存在着某种关联,我们探讨这一同样由一个概念冠名的文艺现象,对于探讨艺术以及不同艺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大有裨益的,也有助于我们对绘画和文学各自规律的探讨。这里我们主要针对表现主义文学艺术上的创新分别以 诗歌、 戏剧和小说为主要内容进行探讨,这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表现主义文学的认识。 1.语言中的暗喻—引申结构 我们用以证明这一点的更多依赖于表现主义的诗歌,当然在 表现主义:绘画与文学 李文倩 (山东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艺术探索 ARTS EXPLORATION,JOURNAL OF GUANGXI ARTS COLLEGE 2009年10月第23卷第5期Oct .2009Vol.23No.5 [摘要]绘画与文学,一个偏重于空间,一个偏重于时间,在艺术历史的长河中,这两种不同维度的艺术的不断接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表现主义的情境下,绘画与文学的共通又体现出新的特点。 [关键词]当代油画;民间美术;图式[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53(2009)05-0061-02[收稿时间]2009-04-22[作者简介]李文倩(1983-),女,山东济宁人,山东师范大学美术 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艺术史与艺术美学研究。61

浅析俄罗斯绘画中的宗教精神

俄罗斯绘画中的宗教精神 摘要:俄罗斯宗教绘画是在拜占庭艺术基础上,融合了俄罗斯民族精神所形成的独特的宗教艺术,在俄罗斯几百年的古代艺术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优秀的宗教绘画作品也影响了众多俄罗斯艺术家,本文通过对俄罗斯宗教绘画的描述,宗教特征的阐述和分析,来解释宗教和艺术之间既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宗教艺术是艺术史上的重要构成部分,只有了解它的宗教含义,才能更清晰地理解宗教绘画 关键词:东正教绘画作家作品 一宗教的内涵解读及俄罗斯人的宗教思想 宗教在其历史的发展中对艺术尤其是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为绘画提供了创作素材,同时宗教精神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画家的绘画创作。这里所说的宗教精神,它是解释万事万物的终极意义特别是人类的生存与灭亡,幸福与痛苦过程中所体现的一种终极关怀,其特征可以概括为终极性,不可超越性,无条件性,非经验性和非逻辑性四个方面。大体而言,东正教的宗教精神包括保守性、封闭性、神秘性,正因为宗教精神有着终极关切的特点,它建构了一个使内心得到安宁,对世俗世界有无限超拔一面的特殊意义的世界。艺术和宗教早反映形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都贯穿人的精神生活,并且以各自的方式去解释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目的。除了宗教精神的内涵以外,广义地说,宗教精神还包括人们对宗教的理解与认识还有对待宗教的态度 俄罗斯人的信仰来自于19世纪后半期拜占庭帝国向基辅公国派出的传教士,属于正教。当时大数斯拉夫国家也信奉正教,而从波兰向西的国家信奉的是罗马的天主教。因此,从宗教信仰上讲,这也是俄罗斯人的思想意识与西部欧洲不同的开始。在此之后的几百年中,又经历了蒙古人入侵和十字军东征等冲突。这些不稳定的格局非但没有改变俄罗斯人的信仰,相反,东正教已经逐渐成为俄罗斯人心灵中最根深蒂固的思想情感与寄托。通过文化的交融,历史的延伸,俄罗斯人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传统,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本质与东正教融合在了一起,东正教改变并塑造了俄罗斯民族精神,俄罗斯民族本性也在东正教里留下了深刻印记。俄国的东正教与国家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俄罗斯东正教不像天主教和基督教那样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调适自己,而是严格尊奉神教宗旨,敌视自由和进步,反对多元和开放。所以从历史上讲俄罗斯就是一个专制独裁的政府,同时,它也是一种具有独特的民族气味的宗教。“东正教首先不是一种学说,它不是外部学说,而是内在的精神体验,精神道德,它把内在的修行看成是宗教的本质”。[1]东正教是最不规范的基督教形式,也是最精神化的精神方式。东正教的神与人的交往,可以说是最远的,又是最近的,是可以达到的。这种交流的方式,很神秘又很难把握,是从我们自己的认识出发,能够体验,或者通过思维的东西,西方的基督教如果要与东正教比较的话,俄罗斯东正教的天更加高远,地更加广大,心更加深邃,人更难以琢磨。为什么难以琢磨,这需要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从民族个性去解释,在东正教这种文化下,造成了这种民族心理,民族性格,这种俄罗斯民族性格与心理与东正教又是互动的,影响了东正教的发展。

现代艺术-野兽主义

野兽主义 野兽主义(Fauvism)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 风格特点: 野兽主义继续着后印象主义文森特·梵高﹑P.高更﹑P.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为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对西方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吸收了东方和非洲艺术的表现手法,在绘画中注意创造一种有别于西方古典绘画的疏﹑简的意境,有明显的写意倾向。 有人把野兽主义看作是广义的表现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也有人认为,野兽派不是一个艺术运动,祗是马蒂斯等人艺术生涯中短暂的一个阶段,一个特别注意线和色彩表现力﹑不受任何程序束縳的阶段。马蒂斯后来回忆说:“对我来说,野兽时期是绘画工具的试验,我必须出一种富于表现力而意味深长的方式,将蓝﹑红﹑绿并列融汇”。 艺术原则:野兽主义的主要原则是通过颜色起到光的作用达到空间经营的效果,全部采用既无造型,也无幻觉明暗的平涂,手段要净化和简化,运用构图,在表达与装饰之间,即动人的暗示与内部秩序之间,达到绝对的一致。马蒂斯说过:“构图,就是以装饰方法对画家用以表达自己感情的各种不同素材进行安排的艺术。” 野兽主义画家们广泛利用粗犷的题材,强烈的设色,来颂扬气质上的激烈表情,依靠结构上的原则,不顾体积、对象和明暗,用纯单色来代替透视。马蒂斯的老师莫罗曾对他说过:“你必须使绘画单纯化。”所以作为野兽主义始终的代表马蒂斯顽强地使色彩恢复它本来具备的力量,单纯和表现的意义。 影响意义:野兽主义作为社团存在的时间祗有二三年。参加这一社团的艺术家后来朝着不同的目标,继续作新的探索。是20世纪在欧洲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它摆脱了物体固有的色彩特征,运用简练的线条和夸张的颜色来实现色彩在画面中的完全释放和独立,野兽派的出现把欧洲从几百年的传统的自然色彩概念中释放了出来,野兽派的产生意义,就在于色彩不必依附于任何自然形态以及他们的真实性,就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品格特征。 代表人物: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 他通过主观的色彩而不是光和影来描绘物象。他说:“我把色彩用作感情的表达,而不是对自然进行抄袭。我使用最单纯的色彩。”他作画,偏爱用平涂的画法。他把绘画视为平面的装饰,而有意减弱画面的深度感和物象的体积感。同时,他根据感情的需要,将高纯度的平面色块在画中组合,使其形成冲突对比或平衡和谐的关系,产生音乐般的节奏。他的画,造型极其简炼,线条弯曲起伏,笔法轻松流畅,散发着儿童般的天真稚趣,萌发着生命的朝气。他的画,往往传达着某种欢快的情感,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论野兽派的过去与现在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环境设计系 [中外美术对比发展史论文] 题目:论野兽派的过去与现在------------------------------------------------ ---------姓名:黎雯 ---------学号:201141030132 ---------班级:2011410301 ---------指导老师:孔凡静

论野兽派的过去于现在 作者:黎雯 摘要: 野兽派是西方现代派美术历史中十分重要的流派,它实现了色彩的解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主要研究野兽派的发展史以及它对现在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野兽派马蒂斯杜飞色彩形式影响 1,野兽派的产生。野兽主义(Fauvism)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野兽主义是表现主义的一种,得名于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龙展览,批评家看到摆在马蒂斯作品下面某传统派作家的雕刻和马蒂斯的強烈绘画相形之下,说是「被野兽群所包围的铜那太罗」野兽派随即产生。 2.野兽派盛行时间。 野兽派首次露面之后,引起了一致的注目,到了1908年间发展达到顶端。此派实际上不过盛行三、四年间,但它带给其后的现代美术影响甚深。虽然在1908年之后,野兽派的代表画家均已舍去野兽派的特色之表现,但他们在转向自己独特创作之后,都从此而产生出特异的样式,凭主观去改变对象形体,使美成为纯粹感觉的象征。野兽主义自1905年发端到1908年已趋消沉,尔后由立体主义所取代。 3.野兽派的理念原则。 表现內在感情为目标吸收东方和非洲艺术的表现手法开创有別于西方古典绘画传统的疏、简的意境有明显的写意和装饰倾

向。野兽主义的主要原则是通过颜色起到光的作用达到空间经营的效果,全部采用既无造型,也无幻觉明暗的平涂,手段要净化和简化,运用构图,在 表达与装饰之间,即动人的暗示与内部秩序之间,达到绝对的一致。马蒂斯说过:“构图,就是以装饰方法对画家用以表达自己感情的各种不同素材进行安排的艺术。” 野兽主义画家们广泛利用粗犷的题材,强烈的设色,来颂扬气质上的激烈表情,依靠结构上的原则,不顾体积、对象和明暗,用纯单色来代替透视。马蒂斯的老师莫罗曾对他说过:“你必须使绘画单纯化。”所以作为野兽主义始终的代表马蒂斯顽强地使色彩恢复它本来具备的力量,单纯和表现的意义。 4 ,野兽派的风格特征。阴影与物体的受光面变成同样強烈的对比色画面明亮,空间压缩了取消了明暗法,否定了实体注重的是如何表现,而非表现什么。完全脫离自然的模仿,注重主观的认识而忽视客观的形体喜用紅、黄、绿、青,笔触强劲特点明亮而強烈的纯粹色,很少描写阴影。 5 ,野兽派对色彩形式的追求。 野兽主义由于对忠于现实的色彩的拒绝,在画面上平涂出纯粹、炽热、尖锐、相互对比强烈的色彩,所以更加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形、色、光、线的表现更加自由,但又稳固。并常常使用原色来强化画面的变现力。正如贡布里希做出的论断:“他们公然蔑视实际的形状,欣赏强烈的色彩”。色彩的力量在野兽

论新表现主义的现实意义

论新表现主义的现实意义 所谓新表现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德国开始的一个新流派,顾名思义,它是以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为楷模的。当然,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机械的摹仿。作为波普艺术(流行艺术)和极少主义的反动,新表现主义以表现自我为主旨,在画面、笔法、情调等方面显示了对本世纪初的表现主义的回归倾向,但由于两者发生的时代不同,故在艺术思想、题材选择、表现手法上并不同。 新表现主义是德国政治危机和恐怖主义混合构成历史环境的产儿,它在理论上接受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念,在实践中学习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传统,讲究绘画过程的情感突发和即兴处理,追求一种粗狂的、原始主义的简单踊跃的美学风格,竭力主张还绘画以本来面目,注重绘画性、探索内容、色彩、形式的自我语言。他们的作品主要表现缅怀民族传统的抑郁情境和反思战败历史的悲怆心态,有的作品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有的作品则嘲笑自己的无能。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虽然各具特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自觉地将自己的艺术创造与德意志观念紧密相连。他们抓住德国的创伤,试图探索德意志文化的根基。 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库斯·吕佩尔兹(Markus Lüpertz ,1941-)是德国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于1941年生于莱辛贝格/伯门。七岁时随父母迁居西德。在西德,他从1956-1961年先后在克莱菲尔德和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学院学习。21岁的吕佩茨到了西柏林并开始了他所谓的“颂赞绘画”。1964年,他与他的艺术家同事在柏林共同创办了一间画廊。同时,他继续展现他的“颂赞绘画”,这种绘画对他来说,就是意味着结构形式与颂赞表现的合一。70年代中期“颂赞绘画”被其他结构形式,如“巴比伦-建筑”或是“斯提尔(风格)-绘画”所取代。画家总是使用不同的技巧进行创作。从1981年始他开始从事雕塑,1995年他的雕塑艺术

浅谈象征主义绘画

浅谈象征主义绘画 象征主义兴起于十九世纪法国诗坛,并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影响欧美各国及各个艺术流派。早期是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官方沙龙文化不满的反映,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波德莱尔1852年发表的《恶之花》公认为是象征主义的第一部诗集,艾略特1922年的《荒原》则是象征主义在现代诗歌中的里程碑。例如在诗集《恶之花》中作者为了更好的揭示现实中巴黎所存在的各种黑暗的现象,在表现方法上充分利用了暗示、烘托、联想等手段,准确的表达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它的这种表现主观、反陈述、重联想、用暗示的创作主张, 成了象征主义以至整个现代派的基本倾向和艺术方法。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卡恩在1886年的一篇文章中深刻地阐述了它的特性:“我们艺术的根本目的是使主观事物客观化(理念的外化),而不是使客观事物主观化(通过有个性的眼睛看到的自然)。”象征主义的革命意义在于它产生了一种新的更接近现代的艺术哲学。 评论家奥里埃在一篇评论高更的文章中概括了象征主义的艺术哲学。他指出,艺术作品"第一,是观念形态的,因为它唯一的理想是理念的表现;第二,是象征主义的,因为它用各种形式表达这种理念;第三,是综合主义的,因为它用一种普遍理解的方法表现这些形式和符号;第四,是主观的,因为客体不再被认为是一个客体,而是被认为是主体所领悟的思想的符号;第五,因而是装饰性的,因为严格地说,正如埃及人,或许更如希腊人和文艺复兴早期的人所理解的那样,装饰画只不过同时是一种主观的、综合的、象征的和观念形态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已。"由此亦可见出,综合主义与象征主义是相互渗透的。

象征主义绘画活跃于1885年至1900年之间,与19世纪80年代中叶法国文学,特别是诗坛的象征主义运动有密切关系。象征主义绘画发于法国,被认为是象征主义主要代表的画家有夏凡纳、莫罗和雷东。

皮维·德·夏凡纳(Puvis de Chavannes,1824--1898)的艺术活动主要是给许多公共建筑作装饰壁画,因此他的油画也具有湿壁画的特点。他创造了一种淡色平涂、简练单纯、气氛恬静、节奏分明的装饰风格,描绘寓意性的情节和源自古代的题材,表现出学院派的特点。他的画面总是带有一种稍显粉气的色彩,无论是内体还是衣袍,泥土还是树叶,好像都是同一材料做成的,这种考古发现般非真实的处理方法,强调了画面理性的抽象和统一。正是这种特性吸引了当时许多青年画家。夏凡纳在壁画中大多采用象征手法来传达对生活

[绘画,色彩,情感]浅谈现代西方绘画中的色彩表现与情感表达

浅谈现代西方绘画中的色彩表现与情感表达 在绘画创作中,画家通过对色彩语言的利用实现作品的情感传达,最终实现与欣赏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色彩作为绘画作品的表现方式之一,积极引导着作品的精神情感,对画家艺术情感的抒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色彩情感的表现性 画家可以通过色彩的表现,实现绘画作品中情感的差异体现,这也是色彩情感的基础表现性特点。不同画家的色彩表现力不同,对色彩情感的表现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正是这种绘画风格与情感表达的差异性,使现代西方绘画拥有多种多样的绘画派别。如,印象派画家在色彩表达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不同色彩的交替使用,实现色彩的并置,从而表达内心情感。印象派对于色彩的表达改变了西方传统绘画中的色彩表现形式,影响了后期许多画家的创作风格。如,抽象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模糊不定的意念感观,观者应放下猜测、思考与揣摩,尽情在线条、色彩的跳跃中感受艺术的美丽与纯粹。由此可见,通过对于色彩的表达,画家可以更加直接地表现绘画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与特点,甚至可以表达出许多用语言难以表达的真实情感。 二、现代西方绘画中的色彩与情感表现 印象派起源于19 世纪中后期,因法国著名画家莫奈所创作的《日出印象》而得名,随着后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印象派在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后人最大的就是对于色彩的运用,这不仅改变了传统西方绘画对于色彩的理解,也使西方绘画作品的特点逐渐鲜明。新印象派的出现,更是突破了对于色彩的使用技巧,将印象主义的色彩运用推向了绘画创作的新高度。 在西方绘画流派中,野兽派对于色彩的使用与情感的表达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20 世纪初,以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为首的创作群体所创造的绘画风格,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主要通过对强烈色彩的使用,如红、黄、绿等,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反差效果,也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色彩效果,他们的作品充分体现出了个性化的情感表达,将创作者的内心情感毫不掩饰地表现了出来,充分体现出了西方绘画中的色彩与情感表现。 三、色彩情感的体验与色彩情感的精神 色彩是绘画作品中表达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将创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显露出来。这既是使画家与欣赏者产生共鸣的主要途径,又是画家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国外有学者研究指出,色彩的音乐性是与生俱来的,绘画和音乐可以完美融合在一起,抽象的线条、点、色彩跳动在画纸上,仿佛演奏了一曲交响乐,抛开外在的影响,用音律似的调和,传达出一种无法用语言说明的精神状态。音乐的声调如同色彩的明暗,音乐的节奏感犹如情感的表达。克利把色彩当作律动的音符,以线条作为乐谱,创造出纯精神性的色彩语言。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在其著作《情感与形式》中指出,艺术家表现出来的绝不是自身的真实情感,而是他所了解的人类情感。苏珊朗格把情感归纳为两种基本含义:人类情感的表达和个人情感的直接流露。表现在艺术理论中是指人内心情感和心理的外化,主观的色彩在绘画创作中承担起表现精神的任务,绘画本身就是主观的艺术创作过程。凡高认为:颜色不是要表达局

新表现主义及艺术倾向

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倾向 叶舟 历史上曾出现过的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是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20世纪初流行于欧洲。 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渐形成了派别。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 表现主义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统一协调的运动,其成员的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他们大都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不满于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虽然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这个词被用来描述一个特定的艺术风格,但是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被称为“表现主义”的运动。这个词一般用来描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反对学术传统的绘画和制图风格。尼采通过对古风艺术的批评在表现主义形成的过程中起了一个疏导和关键的作用。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古代艺术分为两类,阿波罗式的艺术是理智、秩序、规则和文雅的艺术;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是恶毒、混乱和疯狂的艺术。阿波罗式的艺术代表着理智的理想,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则来自于人的潜意识。这两种艺术形式与代表它们的神一样:两者都是神的儿子,互不相容,又无法区分。尼采认为任何艺术作品都包含这两种形式。 广义地说表现主义是指任何表现内心感情的艺术。当然所有的艺术品都表现艺术家的感情,但是有些作品尤其强调和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感情。尤其在社会动乱的时期这样的作品尤其常见,而在欧洲历史上从15世纪开始这样的动乱时常重复:宗教改革、德国农民战争、八年战争等等,所有这些动乱和压迫均在印刷作品中留下了其痕迹。虽然这些作品一般从艺术角度不引人注目,但是它们通过它们所描述的恐怖始终能够在其观众中引起强烈的感情。 欧洲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狄俄尼索斯式的:鲜艳的颜色、扭曲的形式、绘画技巧上漫不经心、平面、缺乏透视、基于感觉,而不基于理智。因而狭义的旧表现主义一开始就暴露出艺术上不成熟的种种弱点:脆弱而缺乏承载力,粗糙而内在美不足,怪异而不隽永,火暴而欠超脱,强烈的视觉冲击却无耐看的逸韵,主观不能与客观交融。这使得表现本身就不足,更无从谈久远的影响力。 今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比之当初工业社会时代更加瞬息万变,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给人带来的压迫感是前所未有的。接受传统思想的艺术家们再也无法安坐在庭院里用有限的笔触来描绘。事实上中国传统绘画早在《画谱》上市,就已经走到了末路。这些画师以高度凝聚的概括力和无所不至的渗透力囊括了传统绘画从题材、构图到笔墨技法的方方面面,学习者得益于此,也死在其中。 中国画家很少了解西方表现主义,但从中国画形成之初,就有许多与表现主义接近的艺术观念。尤其文人画的兴起,极度强调主观意识。画不叫画,叫写,写山是心中的山,写竹是心中的竹。北宋画家文同画朱竹,有人问他:哪有竹是红的?他反问:你见过哪棵竹是黑

浅析维亚尔绘画的艺术特点

浅析维亚尔绘画的艺术特点 摘要:爱德华?维亚尔是法国现代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喜爱以自己朴实的生活为题,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描绘带有理想主义与象征主义的作品。在维亚尔的艺术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生活的热爱者和讴歌者,以充沛的情感去热爱他的艺术,依靠发自肺腑的艺术打动世人。 关键词:维亚尔绘画艺术特点 1、导言:研究状况与意义 爱德华·维亚尔是法国现代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喜爱以自己朴实的生活世界为题,作品华丽中见朴拙,体现出色彩与情感的完美结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翻阅美术史,关于维亚尔绘画的有关记载和资料十分简略,且比较零碎,难以一一罗列,其内容主要分为两类:1、从宏观上对纳比派在形式、题材上所呈现出的新面貌和其社会影响力进行分析;2、从维亚尔的生平和作品着手进行解读。 许多资料虽对维亚尔绘画背后的文化意蕴略有关注,但都局限于内容的收罗,没有对其绘画所表现出的特点和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因此,笔者选取了维亚尔绘画的色彩为切入点,试析其是怎样将色彩与情感完美的统一起来的。本文期望通过对维亚尔个案的研究,来丰富现有艺术史的内容,对个体画家在绘画史上所处的地位和所作的贡献,具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2、纳比派与维亚尔 2.1纳比派的艺术主张: 纳比派(Les Nabls)是存在于1889-1899之间的法国艺术社团,在其存在的十年间,纳比派一直致力于宣传和阐发象征主义和综合主义艺术思想,竭力支持雷东、塞尚和凡高以及修拉。在绘画实践方面,纳比派通过主客观变形使色彩和造型具有抽象的象征意味,追求线条组合和图案化的装饰趣味。 纳比派的艺术主张在德尼的话中得到了很好的概括:“所谓绘画,在画出战马、裸妇或什么轶事之前,本质上只是依一定的秩序组和的色彩覆盖于平面”。从德尼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纳比派更主张绘画的装饰效果,他们将艺术剥除到只余色彩、平面与形式,他们广泛地吸收塞尚、高更及日本浮世绘的元素,提倡对自然进行重新安排”,创造出一种诗意的现实,注重平面装饰效果和象征意义的表达。2.2维亚尔与纳比派的关系 维亚尔于1888年加入到纳比派的行列,在纳比派活动的十年间,维亚尔始

浅谈德国新表现主义

浅谈德国新表现主义 二战后到二十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波普艺术、环境艺术、观念艺术为主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架上绘画几乎完全被抛弃。但当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绘画在长期的低迷之后又重新跃回现代艺术舞台上,绘画不但没有被新的艺术形式取代,反而以新的面孔出现,成为八十年代的主流艺术形式。绘画复兴其中重要的代表就是德国新表现主义。德国新表现主义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出现了,而到了七十年代的末期才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独立的流派。德国一批青年艺术家反对美国波普艺术以及观念艺术,重新使用起油彩和画布,在画面、笔触、情调方面显现出对上世纪表现主义传统的回归,但又表现出新的面貌,人们称作新表现主义。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战争的挑起者与战败者,在战后国家的经济、文化和政治都遭受了极大的创伤。战后德国被一分为二防止法西斯力量的复兴,两德的艺术分别被美国和苏联控制。而德国人裹挟在失落感和强烈的文化自尊心之间,产生了对美国文化和艺术波普化的抵触,七十年代开始,随着美国对欧洲政治影响的减弱,欧洲艺术家也开始

抵制美国艺术。六七十年代新表现主义在德国的复兴,即是对美国文化霸权的一种反击,德国新表现艺术家将具象艺术带到抽象和观念艺术饱和的八十年代,在新潮艺术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不仅动摇了纽约当代艺术的中心地位,同时也开创了新的艺术精神,决定了未来视觉艺术的发展方向。将传统绘画重新带回了艺术舞台。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德国浪漫主义,“德意志自十八世纪以来,理想派和写实派交错流转,到了十九世纪末,就掀起了’分离派’的运动,这运动扩充起来,到了二十世纪初就出现表现派”。表现派注重主观的表现,因此他们的表现手法大胆、夸张、激烈。基希纳写道:“德国艺术的创作活动根本不同于拉丁艺术的创造活动。拉丁人模仿存在于自然的客观物体的构造艺术形式。视觉看到的自然形式只对她起到象征的作用……而他追求的的美不在物体的表面而在其深层。”新表现主义是德国政治危机和恐怖主义混合的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它在理论上接受了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念,在实践中学习了北欧的表现主义以及当代美国流行的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传统,主张还原绘画的本来面目,注重绘画性,探索色彩和形式的语言,讲究绘画过程的情感突发和即兴处理,追求原始粗犷的艺术风格。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反思战败历史和缅怀民族传统的思想情结。

浅谈表现主义绘画的不同表现之根源(Word)

一·浅谈表现主义绘画的不同表现之根源 如果就一个具体派别的专有名称及其狭义而言,表现主义可仅指20世纪初德国的“青骑士”和“桥社”画派。如果就绘画的表现手法广义而言,表现主义就可冠于古今中外所有那些不重“再现”而重“表现”的画家。不仅后印象派以后的大多数西方现代派画家可称为表现主义画家,甚至还可上溯到尼德兰的博斯(Bosch 1450-1516)、西班牙的格列柯(Greco 1541 -1614)、戈雅(Goya 1746-1828)、法国的莫洛(Moreau 1826-1898)、德国的勃克林(Bocklin 1827-1903)、英国的诗人画家布莱克(Blake 1757-1827)和“拉斐尔前 派”画家等等。 至于中国画家(包括其书法),相对西方而言,从其整体的表现手法上说,都可谓是表现主义的。其中更以徐渭(1521-1593)、朱耷(1626-1705)、石涛(1636-1710)、“扬州八怪”、齐白石(1863-1957)等人为突出。 由此可见,同是表现主义画家,其风格也可能是南辕北辙,极尽丰富多彩。虽然同是以绘画形式表现人的心灵,却因其表现的心态及形式取向不同,其绘画形式就完全不同,这可说是表现性绘画的一大特点。例如后印象派的三大画家,因其所表现的心态和形式取向皆有不同而使其风格不同。但是,他们在形式的主要取向上却有相同之处,即强调用色彩进行表现,或说强调表现色彩,所以他们堪 称一派。 塞尚说:“一幅画首先是、也应该是表现颜色。” 凡高说:“我探索以红绿色来表现人类的强烈情感。”“那是一种没有一点儿现实观点的色彩,可是这种色彩暗示着一种狂纵的 情欲。”“我想用变化无穷的色调来表现一种绝对的宁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