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穴按摩加穴位贴敷治疗痛经疗效观察

经穴按摩加穴位贴敷治疗痛经疗效观察

经穴按摩加穴位贴敷治疗痛经疗效观察
经穴按摩加穴位贴敷治疗痛经疗效观察

经穴按摩加穴位贴敷治疗痛经疗效观察

标签:经穴按摩;穴位贴敷;痛经

中医学认为,痛经病位在胞宫、冲任,以“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我们临床观察发现,现代妇女多呈现虚、瘀、郁征象,痛经以寒凝血瘀证最为多见。近3年来,笔者采用经穴按摩和穴位贴敷方法治疗寒凝血瘀证痛经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本院妇科门诊及本院组织的“三八月妇女生殖健康检查活动”中体检者,共80例。按纳入病例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年龄25~45岁,平均34.3岁,病程1~2年,平均1.7年;对照组40例,年龄23~42岁,平均31.7岁;病程0.5~3年,平均1.8年。经统计学处理,2组患者年龄、病程及痛经程度、持续时间、次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痛经的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属寒凝血瘀证者。证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月经后期,经量少,色黯黑、有块,或黑豆汁样,畏寒,手足欠温,苔白腻,脉沉紧。③视觉模拟评分(V AS)[2]≥40 mm。④年龄18~45岁。⑤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①中医辨证不属于寒凝血瘀证者。②合并心、脑、肾、肺等重要脏器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全身性代谢性疾病者,精神疾病患者。③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④同时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予经穴按摩和穴位贴敷治疗。①经穴按摩:采用踩跷法。医者双手扶住预先设置好的横木,一只脚支撑重力,另一脚掌沿躯体及四肢经络循行进行点按,膻中、中脘、神阙、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天宗、膈俞、八髎、环跳、委中、承山等穴重点点按,每穴10 s。操作时医者注意控制自身体质量,并需根据患者的体质选择合适的力度。经前7 d开始,每日1次,每次20 min。

②穴位贴敷:取肉桂8 g、木香3 g、丁香3 g、小茴香5 g、檀香3 g、石菖蒲3 g、薄荷3 g、黄芪10 g磨成细粉,用黄酒合成糊状,取适量放于神阙,用空心贴贴敷。冬季贴敷6 h,夏季贴敷4 h,经前7 d开始贴用,每日1次,连用7 d。1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穴位贴敷疗法 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 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 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 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 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 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5、基本操作方法 ①准备物品:治疗盘、药物、%生理盐水棉球、药匙、无菌纱布、棉纸、胶布。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 ②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③%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穴位敷贴治疗贴治疗颈椎病

穴位敷贴治疗贴治疗颈椎病、急性腰扭伤、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分院骨伤科 陆明初 颈椎病、急性腰扭伤和肩周炎是临床比较常见的骨伤科疾病。我科应用穴位敷贴治疗贴(云南思茅金利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治疗患者137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系龙华分院的门诊患者,将收治的137例患者随机分成穴位敷贴组和针刺(针灸)组。穴位敷贴组70例,其中男36例,女34例,年龄25~75岁,颈椎病28例,急性腰扭伤14例,肩周炎28例;针刺(针灸)组67例,其中男34例,女33例,年龄25~73岁,颈椎病27例,急性腰扭伤15例,肩周炎25例。病程最短1天,最长25余年。 1.2 治疗方法穴位敷贴组,颈椎病选取新设、外关、大椎及阿是穴;急性腰扭伤选取委中、后溪及阿是穴;肩周炎取肩髃、肩髎、肩贞、秉风、曲垣、阿是穴。使用方法为清洁皮肤,贴准穴位,24小时后更换一次。针刺(针灸)组,颈椎病选取新设、外关、绝骨、后溪、大杼、天柱、天井、合谷、风府等穴;急性腰扭伤选取阿是穴、肾俞、命门、大肠俞、委中、承山穴等穴位;肩周炎取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天宗、曲池、秉风等。颈椎病、肩周炎7次为一疗程。急性腰扭伤3次为一疗程。嘱患者进行适当运动。 1.3 疗效标准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各类病证的临床比较。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颈椎病 治愈:原有各型症状消失,颈及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未愈:症状无改善。 急性腰扭伤 治愈:腰部疼痛消失,脊柱活动正常。 好转:腰部疼痛减轻,脊柱活动基本正常。 未愈:症状无改善。 肩周炎 治愈:肩部症状及疼痛消失,活动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活动。 好转:肩部症状及疼痛减轻,活动基本正常。 未愈: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穴位敷贴治疗和针刺对三种疾病的治疗都是有效的。三种疾病穴位敷贴组和针刺组相比,两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病种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未愈总有效率颈椎病穴位敷贴组28例13 14 1 96.43%针刺组27例10 15 2 92.6%急性腰扭伤穴位敷贴组14例7 6 1 92.86%针刺组15例 4 10 1 93.33%肩周炎穴位敷贴组28例9 17 1 96.43% 针刺组25例7 16 2 92%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疗法 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 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 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 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 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 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5、基本操作方法 ①准备物品:治疗盘、药物、0.9%生理盐水棉球、药匙、无菌纱布、棉纸、胶布。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 ②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③0.9%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④根据医嘱辨证辨病组方取穴: ⑤贴敷方法:将已制好的散剂、糊剂、泥剂或浸膏剂药物事先置于胶布粘面正中,然后对准腧穴进行粘贴。或直接将药物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覆胶布粘贴亦可。巴布剂、膏药、硬膏剂、丸剂、饼剂、磁片可直接将巴布剂或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注意贴敷时间,4-8小时取下即可,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⑥敷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⑦清理物品,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字。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 全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感冒 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 穴位:神阙、大椎、涌泉; 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此治风寒感冒。 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 穴位:风池、大椎; 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此治风热感冒。 咳嗽 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 穴位:肺俞、大杼、后溪; 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穴位:肺俞、膻中、涌泉; 方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固定。此用于寒咳。

哮喘 处方:老姜9g,麻黄; 穴位:膏肓、大杼; 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 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 穴位:足心; 方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昼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 穴位:天突、肺俞; 方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少量,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中暑 处方:鹅不食草适量;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每用时,取药末约,放入鼻孔中。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田螺3枚,青盐1g; 穴位:脐下; 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呕吐

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教学内容

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 应用

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 周炜王丽平张树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35) [摘要]目的:总结近10年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各个领域的临床应用。方法:从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药物选择、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综述。结论:穴位贴敷疗法疗效好、无副作用、安全、经济、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但在临床方法系统性、临床疗效确切性、穴位贴敷的机理、药物提纯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主题词]穴位贴敷法;综述,指导性;选穴 穴位贴敷疗法(以下简称穴贴)是指将膏药或用各种液体调和药末而成的糊状制剂,贴敷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通过药物、腧穴及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穴位贴敷给药也是目前国际上重点开发的给药途径,其与皮肤给药吸收机理一致。皮肤角质层有贮存作用,使血浓曲线平缓,有着超越一般给药的独特优点,无胃及消化道的首过作用,从而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治疗病种涉及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神经、癌症等内科系统和妇儿科及鼻咽口腔五官科疾病。 1穴位选择 1·1神阙穴 神阙穴在近年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现代研究认为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较差,且脐下没有脂肪组织,皮肤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连,故渗透性较强,药物分子较易

透过皮肤的角质层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弥散入血而通达全身,脐下腹膜还分布有丰富的静脉网,连接于门静脉,从而使药物得以经此捷径直达肝脏。因此,神阙穴在中药外治法中应用广泛。 由于穴位贴敷疗法的优势以及小儿体质特点,穴贴在小儿疾病中应用十分广泛,文献报道详细,如单独应用神阙穴贴敷治疗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此外在所查资料中有关妇科疾病的治疗报道也较多,如治疗原发性痛经、继发痛经、带下病等。王慧杰等应用升白散外敷神阙穴,并与利血生及重组人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比较,总有效率为91·26%,优于利血生组(P<0·01),并认为穴贴作用于患者机体有药物外敷治疗和针灸感传效应双重机制。艾双春等[14]通过神阙穴贴治疗骨质疏松,发现该疗法能显著提高骨钙素,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骨钙素调整作用基本与药物一致(P>0·05)。田华等应用晕宁膏脐贴治疗晕动病,总有效率为90·22%,与对照组比较,P<0·01。殷之放等采用单独穴贴与传统针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治疗前后两组血压、血脂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针刺和穴贴治疗高血压病均有良好的疗效,其降压作用主要是通过降低细小动脉的外周阻力实现的,但穴贴不排除大中动脉顺应性增加的可能性,故降压作用较持久。同时在糖尿病腹胀、顽固性咳嗽以及盗汗、口疮、呃逆、食欲不振等病中亦有应用神阙穴治疗的相关报道。 配合其他穴位或者其他疗法,邵泽善等应用自制胆痹膏贴敷神阙与日月穴治疗慢性胆囊炎,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优于对照组的76·92%(P< 0·01)。高荣慧[18]应用神阙穴敷灸治疗早期肝硬化与普通治疗进行治疗前后A/G、γ球蛋白、总有效率比较,结果治疗组A/G比值升高(P<0·05),γ球蛋白有下降趋势,但P>0·05,无明显差异;而对照组疗前、疗后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

关于穴位贴敷疗法的 及应用

2018年关于穴位贴敷疗法的整理及应用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着《》,有"蚖……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即用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书中还有创口外敷即有"傅"、"涂"、"封安"之法,所载的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当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为后世所广泛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对穴位的作用和疗效已有一定的认识逐步运用于临床。在《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治,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 东汉时期的医圣在《》中记述了烙、熨、外敷、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损的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华佗在《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晋唐时期,穴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青、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其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唐·孙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中写道:"小儿夜哭最堪怜,彻夜无眠苦通煎,朱甲末儿脐上贴,悄悄清清自然安",并提出了"无病之时"用青摩卤上及足。动以避"寒心"等求病先防的思想。 宋明时期,中药外治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穴位的内容。如宋代《》中记载:"治疗腰腿脚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圣济总录》中指出:"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初步探讨了膏能消除"皮肤蕴蓄之气"的中药贴敷治病的机理。明代《普济方》中有"鼻渊,生附子末,葱诞和如泥,罨"的记述。李时珍的《本

穴位贴敷疗法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讲稿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就是中医治疗疾病得一种外治方法,治疗疾病依据祖国医学得经络学说。选取一定得穴位贴敷某些药物,起到腧穴刺激与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得吸收,发挥明显得药理作用。它属灸法得延伸。药物组方多选生猛燥烈,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得药物,如“消喘膏”等制剂,具“天灸”、“发泡疗法”特征。常用于咳喘、痹症、腹泻、喉喑、口疮、小儿遗尿等病症。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辨证选穴用药

1.腧穴选择及配伍: (1)选择离病变局部器官,最近、最直接得相应穴位敷贴。局部选穴如,肾衰 外敷方,取肾俞、关元穴。 (2)选择阿就是穴贴药阿就是穴就是指病变得局部或内脏病理现象在 体表得反映,也称病理反应穴。(3)选择针灸学中得传统有效经穴这些传统得有效经穴,就是前人在实 践中发现并验证有效得穴位。如肺 俞、风门、膈俞等穴治疗咳嗽、哮喘; 神阙、足三里治肠炎、痢疾、腹胀、 腹痛等。 (4)取穴施治药物外敷取穴,与针灸

取穴法相同,需辨证选用,灵活掌握,因其施药范围略大,所选取之穴就是 一个片而不就是点,即使选穴不十分 准确,也同样有利于药物吸收。(5)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得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口疮取 涌泉,脱肛取百会穴等。 2.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 (1)气味俱厚得选药特点 多选气味俱厚之品,一则易透入皮肤起到由外达内之效;二则气味俱厚之品经皮透入,对穴位局部起到针灸样刺激作用;其三就是所含芳香性物质,能促进药物得透皮吸收,也即起到皮肤渗透促进剂

得作用。有人作过研究,用离体皮实验表明,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理瀹骈文》中得膏药处方,几乎每方都用姜、葱、韭、蒜、槐枝、柳枝、桑枝、桃枝、风仙、菖蒲、木鳖、山甲、蓖麻、皂角等气味俱厚之品,含上述药物得处方约占97%以上。 (2)多效联合得组方特点——广略以取胜 敷贴药常以药不止走一经治一症,用多味药物汇而集之,以一膏统治多种病,疾病虽有多种,而其病机则不外气滞血凝及阴有寒湿,阳有燥热而已,关键在于把

穴位贴敷部分

穴位贴敷部分

第十一章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穴位贴敷作用机理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尚不完全清楚。我们认为其可能的机理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二是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 一、穴位作用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是“肺气所发”和“神气游行出人”的场所。根据中医脏腑一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各种致病之邪滞留在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受到损害和影响,致使经络涩滞,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则百病生焉。 此时,可能在经络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属腧穴部位)出现麻木、疼痛、红肿、结节或特定敏感区(带)等异常情况。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闭之气……以散瘀结之肿”,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凋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二、药效作用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穴位贴敷疗法 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 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 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 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 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 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5、基本操作方法 ①准备物品:治疗盘、药物、%生理盐水棉球、药匙、无菌纱布、棉纸、胶布。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 ②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③%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经穴按摩加穴位贴敷治疗痛经疗效观察

经穴按摩加穴位贴敷治疗痛经疗效观察 标签:经穴按摩;穴位贴敷;痛经 中医学认为,痛经病位在胞宫、冲任,以“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我们临床观察发现,现代妇女多呈现虚、瘀、郁征象,痛经以寒凝血瘀证最为多见。近3年来,笔者采用经穴按摩和穴位贴敷方法治疗寒凝血瘀证痛经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本院妇科门诊及本院组织的“三八月妇女生殖健康检查活动”中体检者,共80例。按纳入病例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年龄25~45岁,平均34.3岁,病程1~2年,平均1.7年;对照组40例,年龄23~42岁,平均31.7岁;病程0.5~3年,平均1.8年。经统计学处理,2组患者年龄、病程及痛经程度、持续时间、次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痛经的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属寒凝血瘀证者。证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月经后期,经量少,色黯黑、有块,或黑豆汁样,畏寒,手足欠温,苔白腻,脉沉紧。③视觉模拟评分(V AS)[2]≥40 mm。④年龄18~45岁。⑤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①中医辨证不属于寒凝血瘀证者。②合并心、脑、肾、肺等重要脏器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全身性代谢性疾病者,精神疾病患者。③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④同时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予经穴按摩和穴位贴敷治疗。①经穴按摩:采用踩跷法。医者双手扶住预先设置好的横木,一只脚支撑重力,另一脚掌沿躯体及四肢经络循行进行点按,膻中、中脘、神阙、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天宗、膈俞、八髎、环跳、委中、承山等穴重点点按,每穴10 s。操作时医者注意控制自身体质量,并需根据患者的体质选择合适的力度。经前7 d开始,每日1次,每次20 min。 ②穴位贴敷:取肉桂8 g、木香3 g、丁香3 g、小茴香5 g、檀香3 g、石菖蒲3 g、薄荷3 g、黄芪10 g磨成细粉,用黄酒合成糊状,取适量放于神阙,用空心贴贴敷。冬季贴敷6 h,夏季贴敷4 h,经前7 d开始贴用,每日1次,连用7 d。1

穴位贴敷治疗痛经60例_冯秀荣

能。SF-36评分的增加提示辨证针刺治疗FD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访情况显示该法远期疗效佳,复发率低。安全性指标评价显示该法无明显不良反应。故辨证针刺法治疗FD疗效确切,可以作为临床上治疗FD的优选方案。 参考文献 [1]钱家鸣.功能性胃肠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20.[2]Goh KL.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perspectives of dyspepsia in a multiracial Malaysian population[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1,26Suppl3:35-38. [3]张万岱,危北海,陈治水,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6):381- 383. [4]Douglas A,Drossman.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ⅢProces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377-1390. 收稿日期:2012-12-09 作者简介:冯秀荣(1960-),女(内蒙古人),副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月经病、不孕不育症妇科疾病。[5]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6]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7]Ware JE Jr,Sherbourne CD.The MOS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I.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item selection[J]. Med Care,1992,30:473-483. [8]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J].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9]Mizuta Y,Shikuwa S,Isomoto H,et al.Recent insights into digestive motility in functional dyspepsia[J].J Gastroenterol,2006,41(11): 1025-1040. [10]金玉莲.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11]Liu S,Peng S,Hou X,et al.Transcutaneous electroacupuncture im-proves dyspeptic symptoms and increases high frequency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J].Neurogastroen- terol Motil,2008,20(11):1204-1211. [12]Xu S,Hou X,Zha H,et al.Electroacupuncture accelerates solid gas-tric emptying and improves dyspeptic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func- tional dyspepsia[J].Dig Dis Sci,2006,51(12):2154-2159. 穴位贴敷治疗痛经60例 冯秀荣,李鑫,黄媛 (阜新市中医医院,辽宁阜新123000)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在月经来潮第1日、第2日及下次月经前1日穴位贴敷自制痛经散,对照组单纯用坤灵丸15粒/次,2次/d,口服。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痛经积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论:穴位贴敷治疗痛经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痛经;穴位贴敷 中图分类号:R245.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6-1225-02 Acupoint sticking Therapy Dysmenorrhea60Cases of Clinical Observation FENG Xiurong1,LI Xin2,HuangYuan3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Fuxin,Fuxin123000,Liao Ni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acupoint sticking therapy dysmenorrhea.Methods:120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60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menstrual period1day 1,day2,and before the next menstrual point attach homemade dysmenorrhea,and the control group use the pill,15/times of spirit,daily2times,and oral.Two groups of treatment of three menstrual cycles.Changes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dysmenorrhea score an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Results:Conclusion:Acupoint sticking therapy dysmenorrhea has goo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Menstrual cramps;Acupoint sticking 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及继发性痛经两种,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工作、学习甚至生育,目前治疗本病多选择药物治疗,长期反复用药物治疗,对肝肾都有损害,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痛经的方法是研究的主要方向。我们采用中药活血化瘀药物进行穴位贴敷治疗痛经,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20例痛经患者均来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30日本院妇科门诊。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14 44岁,平均(20.37?6.12)岁;病程1 29年,平均(6.12?5.12)年。对照组患者年龄12 45岁,平均(20.81?6.89)岁;病程1 28年,平均(6.05?5.38)年。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及排除标准临床症状:原发性痛经或继发性痛经。B超检查:盆腔无器质性病变。排除标准,盆

内一科中医穴位贴敷治疗

内一科中医穴位贴敷治疗 胃痛:理气和胃止痛。 主要选穴:足三里内关中脘天枢胃俞三阴交梁丘肝俞膈俞脾俞 方义:足三里乃胃之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中脘为胃之募穴,脏之所会,可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梁丘为胃经郗穴,多用于痛证。膈俞行气止痛。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弯曲肌腱之间。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天枢:脐中旁开2寸。 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梁丘: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咳嗽:宣肺解表,理气化痰止咳。 主要选穴:肺俞合谷风门太渊三阴交 丰隆阴陵泉膻中尺泽列缺

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上巨虚位于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上巨虚穴下2寸为条口穴)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膻中: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头两线与前正中线交点处。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喘证:肃肺理气,化痰止咳平喘。 主要选穴:大杼肺俞曲池足三里定喘 丰隆膻中肾俞尺泽太渊 大杼: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定喘:在背上部,当第7颈椎棘突性爱,旁开0‘5寸。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最终版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三、禁忌症: 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酒精、药物、医用防渗水敷料贴;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麝香、白芷、细辛、冰片、米醋等。 五、操作步骤: (一)施术前准备: 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麝香、白芷、细辛、冰片、米醋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患者病情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白芷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的治疗室完成。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

碎,过80~120目筛,备用。生药粉和米醋、生理盐水的比例约为2克:2毫升,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②术者:医者双手用免洗消毒凝胶消毒。 (二)施术方法 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防渗水敷料贴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使用水(酒)浸渍剂时,可用棉垫或纱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3、填法: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外覆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三)贴敷时间: 1、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4~6小时。 2、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

穴位敷贴

穴位敷贴 穴位敷贴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内科的哮喘、肿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用物准备 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 常用药物: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4、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6、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挚,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8、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协助衣着,整理床单。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皮肤过敏者禁用。 2、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3、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 4、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删,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

中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科 2014.06

1 概述 (1) 2 适应症 (1) 3 禁忌症 (1) 4 用物准备 (2) 5 操作方法 (2) 6 注意事项 (3) 7 操作流程 (5)

【概述】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治疗作用、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 【适应症】 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本科室主要疾病有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泌尿系损伤、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泌尿系梗阻等。 【禁忌症】 1 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 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3 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 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