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伯牙绝弦》的文本解读

《伯牙绝弦》的文本解读

《伯牙绝弦》的文本解读
《伯牙绝弦》的文本解读

经典之美永恒之美——《伯牙绝弦》文本细读

饶琴

作品简介

《伯牙绝弦》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八组的一篇文言文。它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这个故事荡气回肠、凄美绝伦,千载传诵不衰。初捧教材,不顾其他,我被这千古绝唱之凄美知音情所憾动,感慨万千;清静心灵,再捧教材,我被这知音经典之精美语言所打动,惊叹连连;三捧教材,沉入文本,我被这绝世名篇之优美音韵所触动,欣喜若狂!

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被人尊为“琴仙”。

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昔者瓠(hù)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的老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

一、以文本特征观《伯牙绝弦》之音韵美

1、文本饱含音乐艺术美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所选编的课文都是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意图是通过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而作为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知音典范之作——《伯牙绝弦》,被定为本组教材的开篇之作,其一大缘由就在于无穷的音乐艺术魅力。这魅力就在于高山流水,就在于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就在于他俩陶醉于美妙乐曲之中的其乐融融和子期死伯牙悲而摔琴的巨响之声。

2、文本富有音画意境美

无论是“鼓琴而喜遇知音”还是“痛失知音而摔琴”,全文字字有声,句句有画。在伯牙的世界里,音乐随心而动,随弦而生,琴音中弹奏出崇山峻岭、滔滔江河。大千世界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伯牙都能用音乐去表现。他的琴艺是何等的高超,琴声是何等的魅力。沉浸于文本之中,心中仿佛出现一曲曲时而澎湃激昂时而轻柔委婉的琴音,一幅幅意境深远的图像在闭目凝神间清晰地浮现于眼前:江畔月下,伯牙兴致勃勃地弹着,子期悠闲自得地听着。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点头称赞这声音如巍峨高耸的泰山;伯牙心中想到流水,琴声变得清新流畅,子期马上晃脑感叹这声音如汪洋无尽的江河。伯牙听到知音会意的赞叹,不禁欣喜万分,继续用琴声表达着自己的心声,子期幸福地欣赏着,或点头,或微笑,或拍手……只要是伯牙心中所想到的,子期听得明明白白。他们就像相知数年的老友,无需太多言语,一切心与心的交流只在于一个个跳动着的音符,一个个会意的眼神。这是多么幸福的时刻,这是一个多么写意的诗景!然而,子期死,伯牙悲而摔琴,那摔琴前的人生最后一鼓,那摔琴时的一声巨响,虽为凄凉,但也无不饱含音韵、饱含画像,深嵌脑海,震撼人心。

3、文体具有声情音韵美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它集汉语所特有的“声调起伏”的音高变化、“音义不同”的节奏变化和“平长仄短”的音长变化于一

身,拥有着无与伦比的音韵美。可以说音韵美是古诗文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诗文得以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而《伯牙绝弦》恰是一篇集音画美、语言美、意境美于一体的千古名篇。它以古文所固有的生动凝炼语言、清新深远意境和优美和谐音韵而让人陶醉其间,三日不思寝食。若藉以吟诵,必造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绕梁三日。

二、以言语形式赏《伯牙绝弦》之语言美

1、用词精美

全文共77字,虽然短小简洁,寥寥数言,但语言精炼准确,字字掷地有声。增一笔则胖,少一字则瘦。四个“善”字的一词多义,不但充分展现了伯牙的惊人琴艺和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水平,而且生动地呈现了遇知音时那其乐融融的动人情景,并且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精妙之处。然而,《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一“志”上。志者,志向也。“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子期的回应,妙就妙在“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诗性应答。正如后世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夸赞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样,以苍苍云山、泱泱江水隐喻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子期的应答,也正是以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在文学,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谓;在文化,则是一切景语皆志语也。知音者,知志也。伯牙的琴音宛如巍峨的泰山、奔腾不息的江河,子期如痴如醉,沉浸其中。伯牙所念,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子期一人听懂。无论你伯牙“所念”什么,钟子期“必得之”。一“所”一“必”告诉我们,无论伯牙弹奏的是清风朗月,还是云雾雨雪,子期必能了然于胸,与伯牙有所共鸣。曲高和寡兮,能得遇知音,实乃伯牙之万幸也!伯牙怎么不欣喜若狂,子期怎么不激情澎湃呀!一“所”一“必”为我们展现的正是一幅喜人的心心相印图。

2、章法奇美

文章结构严谨,句子间联系紧密,关系巧妙。虽只有5句,但细细读来,句句皆为精品。文中第1句是全文的总起句,两个“善”字简洁地突出伯牙和子期的擅长。2、3分句是顺承,具体地表现伯牙的“善鼓”——“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和子期的“善听”——“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第4句是总结式的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和子期的“善听”,体现了他俩的心有灵犀。文章最后一句以“子期死”作为转,最后“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及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为尾,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生动起伏。从知人到知心最后到知音,由浅入深,渐进而痛心,读来令人沉醉其间,荡气回肠。

若再细细加以品味,必然发现全文篇章结构原来是按照“喜遇知音”和“痛失知音”两大部分叙述故事的。而且在“喜遇知音”这一部分,句式的排列颇具特色:一句是伯牙,一句是子期;一句是鼓,一句是听;一句是倾诉,一句是回应。如此言语形式,让人仿佛看到伯牙子期的默契无间、和谐幸福,让人深感伯牙子期的心心相印。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若狂在如此表达形式之中被显现无遗。然而,在“痛失知音”这一部分,虽只有一句,却力有千钧。子期的死,伯牙的绝弦,留以读者的是无限哀伤的想象空间。“破”“绝”“不复”等词语,足以体现伯牙失知音后的悲痛欲绝,揭示了文章凄美的结局。如此大喜大悲的结构编排,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这也正是知音经典之作能得以千古传诵之原因所在。

三、以知音文化品《伯牙绝弦》之情韵美

“知音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是一种古典情怀,也是一种现代情缘。古往今来,人们都一直在渴求知音,抒叹知音。历经千载,知音已被积淀为一种文化标识,千古传诵。而追根溯源,知音文化始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滥觞于《伯牙绝弦》。

1、《伯牙绝弦》的凄美知音情韵

《伯牙绝弦》具有神奇的故事色彩。据记载,伯牙,伯姓牙名,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又称古琴、瑶琴、玉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他的弹琴技术之高超使得“六马仰秣”。然而伯牙初学琴时,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在一年的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歇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云开月出,景色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而此刻,一个叫钟子期的樵夫也正听得手舞足蹈、感慨万千。洒泪而别时,彼此相约第二年中秋会面。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但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临终前,子期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奏了人生最后一曲。弹罢,他挑断了琴弦,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世无知音者”,难道还值得“复为鼓琴”乎?两位的“知音”情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伯牙绝弦》含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作为一代杰出的琴师,却没有人能真心听懂伯牙的琴声,这是何等的悲憾啊!在众多吹捧者一片空泛的赞歌美辞中,俞伯牙更需要的是真正能听懂他心声的知音。所以当钟子期的情操和智慧与俞伯牙产生共鸣,道出伯牙心意,洞察伯牙的志向时,伯牙怎能不欣喜若狂,怎能不大喜抒叹:“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呢?本以为周游归来后能与子期相会抚琴,却不料子期因病辞世。知音难求啊!遭遇如此变故,伯牙的悲痛欲绝之情,相信人人皆可体会——子期不在,伯牙的音乐世界,失去了知音;子期不在,伯牙的精神世界,失去了知音。纵然琴音回肠荡气,有谁能真正听懂?纵然琴技出神入化,又有谁能真正欣赏呢?子期死,伯牙心中的悲痛唯有借“绝弦”以示对知音的尊重,对知音的怀念。那一声“破琴绝弦”时的砰然巨响之后,美妙的琴声自此岑寂。喜之极,悲之切,无不令人动容,无不憾人心弦!“琴绝”即为“情绝”。伯牙此举,虽甚悲壮,却诠释了一种世间稀有的珍贵友情,表达了一种唯美的情感追求。为知音如此,唯伯牙也。

2、知音文化的绝美情感传承

关于友谊的典故颇多,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郑少谷与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与伯桃的“舍命之交”等。然而,比较起来,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更得“知音”之精髓。具体想来,原因有二。其一,管鲍之交、舍命之交皆赖于直接言说、行为激赏,其交情是在切切实实的交往中愈渐浓厚的。而伯牙子期则不同,他们之间既无惯常的耳鬓厮磨,亦无全然忘我的付出,只在善鼓善听的一念之间。其二,伯牙子期的相交系于一张古琴,可谓“自琴而始,破琴而终”。在民族文化中,古琴是与名士隐者的高贵气节相依傍的,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显然,伯牙、子期相交的格调,是高于管鲍、角哀之流的。然而,《伯牙绝弦》能作为知音之经典千古传诵,其重要原因还应在于“闻弦歌而知其情怀”和“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的知音情韵。相知于志、相知于心的知音境界

已令世人羡慕不已,而“士为知己者死”的知音情怀,更是烘托了挚友、至交之弥足珍贵,抒泻了人性追求的一种至美向往。居上种种缘由,《伯牙绝弦》才得以不断传载,不断颂扬。其所承载的知音情谊也随之不断地得以拓广。于是,历经2500年,被历代文人墨客不断加以引借,伯牙、钟子期、七弦琴、高山流水、乃至知己、知心便都成为了知音文化之标识,抒泻着对挚友、对恋人、对前途无比渴求的愿景: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唐?薛涛)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唐?李白)

知音无处问,冷落七弦琴。(元?王冕)

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唐?贾岛)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宋?岳飞)

叹良金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元?金仁杰)

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宋?张孝祥)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唐?牟融)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明?冯梦龙)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清?曹雪芹)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唐?贾岛)

唯有知音者,相思歌白头。(唐?贯休)

……

千载传诵不衰,“知音”成为了人类文化的一个至美主题、永恒的主题。

2013.10.16

王崧舟评罗才军伯牙绝弦》

“知音文化”的知音 ——《伯牙绝弦》评析 执教: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罗才军 评析: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 曾经评过钱锋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绝了”相叹。再评罗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知音”相赠。知音是关系的产物,没有关系就没有知音。知音是一种古典情怀,也是一种现代情缘。知音不仅指向人人关系,也不妨衍而化之,由人人关系,推及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宇宙乾坤的关系。就教学而言,知音也是一种值得建构的新课堂文化。语文教师,成为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学生的知音,乃至自我本色的知音,岂非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和巅峰状态。 一、做文本的“知音” 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伯牙绝弦》这个文本的知音。为执教《伯牙绝弦》,才军细读此文,沉入语词,玩索不已,几达“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我细读过他为此写就的长达7000余字的《伯牙绝弦》文本细读,可谓研精阐微、识见卓荦,深得文本的个中三昧。如: 关于友谊的典故颇多,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郑少谷与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与伯桃的“舍命之交”等。然而,比较起来,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更得“知音”之精髓。具体想来,原因有二。其一,管鲍之交、舍命之交皆赖于直接言说、行为激赏,其交情是在切切实实的交往中愈渐浓厚的。而伯牙子期则不同,他们之间既无惯常的耳鬓厮磨,亦无全然忘我的付出,只在善鼓善听的一念之间。其二,伯牙子期的相交系于一张古琴,可谓“自琴而始,破琴而终”。在民族文化中,古琴是与名士隐者的高贵气节相依傍的,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显然,伯牙子期相交的格调,是高于管鲍、角哀之流的。 …… 很为这类细读感动。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在我看来,《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的一“志”上。在点评中,我已强调,“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用当下一个时髦的语词来说,就是“愿景”,它是生命修炼的第一要义。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子期的回应,妙就妙在“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诗性应答。正如后世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夸赞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样,以苍苍云山、泱泱江水隐喻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子期的应答,也正是以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在文学,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谓;在文化,则是一切景语皆志语也。 知音者,知志也。 读懂了“志”,也就读懂了“知音”,你就成了文本的知音。 二、做课程的“知音” 作为文本的《伯牙绝弦》和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是有区别的。作为文本的《伯牙绝弦》要解决“有什么”的问题,而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则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有什么”并不能也没必要全部转化为“教什么”。因此,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要集中解决的是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郑桂华语)。 那么,做课程的“知音”,就是要求教师能敏锐而精准地把握和凸显《伯牙绝弦》这一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作为古文的《伯牙绝弦》,其语文核心价值又该如何定位呢? 习得一些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吗? 习得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若干技巧和规律吗? 感受并表现文言文诵读的特有韵律和情味吗? 了解《伯牙绝弦》这个故事的情节和大意吗? 这些当然有其课程论的价值,但未必就是本文的“语文核心价值”。 王荣生先生用“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的概念来分别描述、规范不同文本在教学中的功能。其中,被标为“定篇”的文本,如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传承优秀文化

《伯牙绝弦》观课报告

《伯牙绝弦》观课报告 我有幸聆听了丁伟栋老师的《伯牙绝弦》一课,深受感动,心潮澎湃,听完课之后更觉余音绕梁,激动不已。我想就丁伟栋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重点,以音乐游戏导入新课,使教学过程更加轻松愉悦。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问题提问有针对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获得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学生们听得仔细,学得认真,读得有感情。同时被故事的内容所打动,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如: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自己手中的工具书等学习方法,这对同学们学习文言文已经足够了。 二、通过这堂课,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知音难觅”,而且还学会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知音。在课堂上丁伟栋老师巧用文本,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向感受,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书香。丁伟栋老师注重以人为本,多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灵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切身体会本文所表达的纯真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子期与伯牙之间难能可贵的友情。如: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如果你就是伯牙,假如能再见到子期,你最想说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写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同文本真切地畅谈,与老师真情互动。 三、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文言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学时,丁伟栋老师注重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 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时,丁老师首先要求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文言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 读。整堂课,教师反复多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从刚开始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想像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四、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丁老师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案(示范文本)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 案(示范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案(示范文本)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开火车读,齐读。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

《伯牙绝弦》文本解读

最是无琴更有情高山流水是知音 ——《伯牙绝弦》文本解读 江苏江阴市山观实验小学刘敏威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伯牙绝弦》,有两个经典的课例让人称道,一是特级教师闫学版的《伯牙绝弦》,一是浙江嘉兴钱峰版的《伯牙绝弦》。从教学实录中细揣,不难悟出他们各自独到的文本解读,闫学老师是抓住“绝弦”来组织教学的,钱峰老师则是抓住“高山流水”来组织教学的,各有其侧重,各有其理解,也各有其精彩。“解读决定设计”,解读决定教学,解读的角度不同,所呈现出的教学样式就不同,当然,解读的深度不同,所呈现出的教学也是不同的,对于《伯牙绝弦》中的“绝弦”、“高山流水”,笔者也有自己的理解,现试就着这两课例说说我对《伯牙绝弦》的文本解读。 闫学版《伯牙绝弦》实录有关片断: …… 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怎样的痛苦,这是何等的决心!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再无知音了呢? 生: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除了钟子期没有人能理解他,所以他就终身不复鼓了。 师:伯牙觉得除了子期再也没有别人了,是吗?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友谊,子期死后,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来作他的知音了。 师:世再无知音,子期一死,他的心也跟着死了。 生:因为只有子期才能听懂伯牙的心声,听懂伯牙心中在想什么,子期一死,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师:在遇到子期之前,伯牙听到的赞美都是虚的,不着边际的,肤浅的,是吗? 生:俞伯牙和子期的关系是很好的,就像亲人一样,而子期一死,伯牙感到非常痛苦,所以他的心也跟着死了。钟子期给他带了希望,结果子期一死,俞伯牙对生活也绝望了,所以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了解他的人了。 师:说得真好。在伯牙看来,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人了。伯牙不由得会想,当他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无人能像子期那样赞他——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无人像子期那样去赞叹——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样沉重的打击,这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最为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小学语文_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生;敢... 师;谁来说说“知音”是什么意思? 生;了解自己内心的人,懂自己的人。 师;想不到同学们这么聪明。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课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他们发生了怎么样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二、理解课文,感知整体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3遍。 2.指名读最喜欢的句子,强调读出节奏。借助注释理解文意,部分词语重点指导。 3.师范读,生注意停顿、重音及语调变化,并做好标记。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理解课题 2文章主要写了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一技之长?(找生回答) 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让学生理解“善”字的意思,并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最后,学生朗读这句 话谈体会。 3.中那些句子能具体体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让学生朗读课文,画出答案。

(找生回答)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让学生理解“志,善,哉,兮,峨峨,洋洋”等词的意思,并让学生说说对这句 话的理解,最后,学生朗读谈体会。 3.难道伯牙心里只想到高山和流水吗?他还会想写什么? (找生回答引出;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让学生试着赞美伯牙) 4.伯牙想到什么,子期都能听出其中的含义,用文中的话应该怎么回答?(找生回答) 引出课件;“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让学生理解“念”的意思,并引出“念,志,想”异字相同) 学生朗读这句,体会知音的意思 5.子期死后,伯牙有什么举动?(学生朗读课文,找出答案) 引出课件: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引导学生体会:“谓,乃”的意思,并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6.伯牙这样一位琴技高超的人,生活中应该缺少不了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 的死却摔破琴弦,终身不弹,你有什么看法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7.体会情感,再次朗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知音的重要性,那么假如你们是伯牙,现在想对子期说些什么呢?或者,现在你们是子期,想对伯牙说些什么? (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纸上,进行汇报交流) 五、作业布置 搜集《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文章,进行朗读感受。 板书设计 5、伯牙绝弦 伯牙琴 善知音

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25《伯牙绝弦》课后作业(有答案) 人教新课标

课后作业-《伯牙绝弦》 一、工整地抄写下面的话,并完成练习。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中是整体认读音节的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①弹。②打击乐器。③凸出,使凸出。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①诵读。②心里想到的。③想念。 3.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①再。②击打。③复习。 三、古句今译。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判断对错。 ①文中“志”的解释为“志向”。()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及点评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罗才军) 在全国第八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罗才军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伯牙绝弦》一课,以其独到适切的文本解读,大气精巧的教学设计、从容智慧的现场理答、扎实灵动的课堂过程和精彩高效的课堂生成,轰动全场。40分钟的课堂赢得了宁夏体育馆内4000多名观摩教师近10次的掌声,也赢得了由全国小语会专家及各省教研员共20多人组成的评委团的高度评价,最终获得“特等奖(会场第一名)”的好成绩。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小学语文公开课《伯牙绝弦》评课稿

小学语文公开课《伯牙绝弦》评课稿《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欢迎阅读。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我校邹红霞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就是邹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走进邹老师的课堂,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 邹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教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开课,教师就指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颜色、有声音、有画面、有情节,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词语“清风徐徐”、“炊烟袅袅”、“高山流水”等,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整堂课,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

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整堂课,教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学生“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教师在教学中,多次设计了让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环节。如“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伯牙与子期故事千古流传,谁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这些安排,不仅体现了教师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还进一步调

《伯牙绝弦》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

《伯牙绝弦》听课评课稿

《伯牙绝弦》听课评课稿 《博雅绝症》评点 《博雅绝症》听了曹的《博雅绝症》一课,我深受感动现在,我想谈谈我在曹老师的《觉新》课上所取得的成绩。 1。通过这一课,孩子们不仅明白了“知音难寻”,而且学会了从发展的角度看待知音。在课堂上,曹老师巧用课文,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方面感受,让学生把心放在课文中,把自己放在阅读的地方,思考让学生的灵魂沉浮在字里行间,让灵魂沉浸在书籍的芬芳中。摘要:曹老师注重以人为本,多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体会本文所表达的纯真友谊,让学生深刻体会与之间珍贵的友谊。例如,让学生找出“好”这个词出现了多少次,每次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词在现代文本中是什么意思?另一个例子是让学生想象:当博雅切断绳子时,他还折断了什么?如果你是博雅,如果你能再次见到子琪,你最想说什么?通过想象说和写,学生们可以再次感受到博雅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与课文自由交谈,并与老师互动 2。语文课首先要有中国特色,尤其是文言文“博雅爵仙”充满浓郁的中国风味。在教学中,曹老师注重灵活扎实的阅读指导。在整个课堂上,老师反复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从最初要求的准确发音、流利程度、流利程度、节奏、逐句理解、想象、音乐等每一次阅读都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一步一步的联系和提升。无论是自由阅读、姓名阅读、自愿阅读、示范阅读还是填空帮助背诵,“一本书读了一

百遍,它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步一步地、毫不含糊地进行然而,这种多层次、多样化的阅读被一条“情感”主线紧紧拉着,学生的真实情感自然而然地在不经意间流了出来学生理解语言,品味语言,在朗读中使用语言,在扎实的汉语练习中获得语感,积累语感,理解语言规律。 3。曹的教学语言和评价语言都非常娴熟老师从头到尾仔细地听学生们的回答,并做出适当合理的评价。比如,听完学生精彩的阅读后,老师及时表扬:“你读泰山高,你的阅读水平也高”;“很好,可以读下面,读上面”;“你能想到这幅画并读懂它的魅力吗”??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 的积极性。它还幽默地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营造了浓厚的课堂气氛,使人们感到十分钦佩。 从这次演讲中我受益匪浅。我将不断努力把我的感受和收获应用到正常的语文教学中。 解说员:2017年10月12日 《绝句》解说员 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诠释了曹的真情实感,拨动了听课师生的心弦,留下了我们的震惊、遗憾和痛惜听后,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从 1中学到。阅读而不是谈论回归自然 199古诗尤其需要意境的创造,这不适合直截了当的翻译,否则会打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分析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分析 团溪镇第二小学冉启芬 设计理念: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学能力,且这篇本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学生可以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意思。在教学时,老师采用以音乐激发学习兴趣;抓住重点词句品词析句,体会知音深刻含义;然后安排配乐写话,激发学生珍惜朋友间真挚情谊,达到以读促写的效果。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琵琶语》的乐曲;伯牙和子期等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法: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点拨引导

学法:自读自悟、以说促悟、以写促悟 课前热身: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有什么特点,而且都是描写什么的?齐读这些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师说一个“江水滔滔”,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词语,对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师:老师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学生用心倾听。然后谈感受,这就是有名的古筝曲《高山流水》。在这个好听的音乐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将要学习这个故事《伯牙绝弦》。学生跟老师一起板书:伯牙绝弦注意指导“弦”的读音,与学生交流伯牙资料。“弦”就是琴弦,“绝”就是断绝,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伯牙既然是春秋时期楚国有名的宫廷乐师,他一定会把自己的琴视为心爱之物,那他为什么要把琴弦挑断呢?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品味韵味 出示课件:【读课文,注意停顿: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听课评课稿

《伯牙绝弦》听课评课稿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邵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听后,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我借鉴 一、以读代讲回归自然 古诗词的学习尤其需要意境的创设,不适宜直白地翻译,否则会打破这种意境。理解文言,感受文言,读,是重中之重。教学中,邵老师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扫除字音障碍、感知大意的初读,借助注解、练习停顿的试读,角色转换的悟读,配以音乐的诵读,每次的朗读并不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通,达到理解感悟的教学目标。 二、抓住重点品出意境 邵老师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整堂课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让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琴吗?通过想象谈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三、课外拓展画龙点睛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课外资料的环节。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则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感人肺腑的功效。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伯牙绝弦》听课评课稿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邵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听后,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我借鉴 一、以读代讲回归自然 古诗词的学习尤其需要意境的创设,不适宜直白地翻译,否则会打破这种意境。理解文言,感受文言,读,是重中之重。教学中,邵老师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扫除字音障碍、感知大意的初读,借助注解、练习停顿的试读,角色转换的悟读,配以音乐的诵读,每次的朗读并不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通,达到理解感悟的教学目标。 二、抓住重点品出意境 邵老师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整堂课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

小学语文_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 / 4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25 伯牙绝弦 (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第二篇文言文。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

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能借助注释、插图,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3.领悟伯牙“高山流水”的志向和胸怀,体会伯牙和子期“知音”的美好情谊。 4.拓展阅读,感受中国的“知音文化”。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读懂文章的意思。 2.领悟伯牙“高山流水”的志向和胸怀,体会伯牙和子期“知音”的美好情谊。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导入新课,写课题。 2.读课题,解题意。 二、以读促悟,理解内容 (一)初读感知 1.范读课文。 老师范读引路,初步感受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 2.自读课文。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学情纠正多音字的读音。 3.检查朗读。 1 / 4

指名读,评价学生的课文朗读情况。 4.读出节奏。 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读懂课文 1.了解意思 边读句子边结合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完成学习单。 2.合作理解 引导学生先自己讲故事,然后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汇报交流。 4.师生对读,巩固理解课文的意思。 三、品读领悟,体会知音 1. 善鼓与善听琴中有山水 (1)指导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感受高山流水 (2)指导读白居易的《琵琶行》节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高山与流水所念必所得 听琵琶的白居易欣赏水平非凡。可是人们一说起知音,首先就想到的是文中伯牙和子期。 (1)回到文字中,我们一起细细的来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细读之后你有什么发现?假如你就是钟子期,当伯牙志在高山,你就仿佛看到到了峨峨的泰山,于是你会怎么说?当伯牙志在流水、清风、明月,你又会怎么说?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 / 4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同步练习(附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同步练习1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善哉.(zhāi zāi)峨峨兮.(xī kuī) 绝弦.(xuán xián)破.琴(pè pò)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伯牙善鼓.琴 鼓: 2.洋洋 ..兮若.江河 洋洋:若: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 谓:知音: 4.乃.破琴绝弦 乃: 三、说一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1.伯牙绝弦: 2.知音: 四、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志:A.志向。 B.记。 C.记号。 (1)志.在高山 ( ) (2)永志.不忘 ( ) 2.复:A.重复。B.转过去或转回来。C.再、重新。 (1)终身不复.鼓 ( )

(2)翻来复.去 ( ) 3.绝:A.断绝。B.完了,穷尽。 C.极,非常。 (1)伯牙绝.琴 ( ) (2)聪明绝.顶 ( ) 五、读课文,按要求做题。 伯牙善,钟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伯牙所念,。子期死,伯牙谓,乃,终身不复鼓。 1.按原文填空。 2.解释下列句子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赞扬了 ( ) 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B.伯牙精湛的琴技和钟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力。 C.伯牙和钟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 4.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除了表示峨峨高山,洋洋江河,还会表现 什么动人场景呢?仿写句子。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志在,钟子期曰:“善哉,!” 参考答案 一、zāi xī xián pò 二、1.弹 2.广大像 3.认为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4.于是 三、1.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 比喻知已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2.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四、1.A B 2.C B 3.A C 五、1.略。 2.(1)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2)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3.A 4.明月皎皎兮若明月 《伯牙绝弦》同步练习2 一、语音标注(给下列汉字注音)。 弦()兮()哉()谓()

伯牙绝弦观课报告

伯牙绝弦观课报告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伯牙绝弦》的观课报告《伯牙绝弦》是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栾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我们仿佛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栾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教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目标明确,以读贯穿全文 首先在知识目标中栾老师准确地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了读古文的方法。在教学中每一项教学目标都落实的很扎实、到位。在这里举两个教学片段。如:读古文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断句,然后加以点拨,并多次找学生读,从引导学生先读好一句话再到读好一段话,减缓了学习的坡度。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读通课文。从而对正确读好古文这一知识点进行反复强化,而且将这一知识点贯穿全文。 二、初读课文——多元化 文言文难读,特别是小学生。于是,老师在读上下了狠功夫,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老师和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三、精读课文——品意境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栾老师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整堂课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再如,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 四、课外拓展——掀高潮 教者善于抓住“知音”这一重点,拓展开去,在自然中使学生感悟人物之情感。且看课文之读,有初读、再读,在读中指导读,在读中初步领悟情感。再看关于“知音”之重点,紧扣“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边读边指导边释义,听之相当的自然而亲切。更难能可贵的是,教者从“高山流水”拓展开去,指导学生用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等词,

伯牙绝弦说课稿(教师面试资料内部资料)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1、伯牙绝弦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效果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课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根据新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有了一定阅读能力,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有了一定的情感积累,根据我对本班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以及目标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体会朋友间的真挚情感。难点为,读懂文言文。 二、教法学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法为品读感悟法,创设情境法,学法为朗读法、讨论法。此外,我还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此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采取这种富有趣味性的导入,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学习。

1.进行一项词语练习。(课件展示) 2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给你一个词,你读的时候,脑子里会想到什么?( “鸟语花香”“电闪雷鸣”“高山流水”)(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想象) 3、引入新课:当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想到的是的是一个故事——《高山流水》(板书“高山流水”简介故事)师:于是,人们常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是伯牙学艺的故事——而是《伯牙绝弦》的事(完整课题) 4、读课题,质疑课题(绝弦的意思,为什么为谁) 5、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本课生字词,并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预习成果。对于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当堂听写,及时评价,贫家方式有多种,可以自评,也可以互评。这样就扫清了障碍,顺利的进入到初读环节。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读,认真想是一种好的读书习惯,而带着问题读课文更是一种会学习的表现。因此,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钓鱼—放鱼—获得启示(板书),这三个方面。 此环节的设计,重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顺利的进入到初读环节。 4、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谁为谁断弦呢?(板书:伯牙钟子期)你能用文中的话说说他们的特点吗?(善鼓琴善听)理解“善” 3、从哪里可以看出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学习二、三句。“志在高山”意思就是说,他心里想到什么,曲子就表现出来,真是善鼓琴。“善哉……”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伯牙绝弦2-有答案

六年级上语文同步练习-伯牙绝弦2(人教新课标) 1.看拼音,写词语。 gǔqínzhīyīn juéxián 2.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上画“√”。 伯.牙(bó bái) 钟.子期(hōng ōng) 善哉.(āi ǎi) 峨峨兮.(fēn ī) 3.辨字组词。 峨( ) 弦( ) 谓( ) 娥( ) 眩( ) 渭( ) 蛾( ) 舷( ) 猬( ) 泰( ) 秦( ) 奏( ) 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善:①擅长,长于;②善良,慈善;③容易,易于;④办好,弄好;⑤熟悉。 (1)伯牙善鼓琴。( ) (2)这个叔叔很面善。( ) (3)心怀不善。( ) (4)他这个人狡猾善变。( ) (5)要想办法做好善后工作。( ) 5.将字或词语与其正确的解释用线连起来。 绝弹峨峨认为 鼓擅长洋洋好像 日断绝若高

善说谓广大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伯牙很会______,钟子期能______他的琴意。钟子期死后,伯牙非常______,所以______。 (2)伯牙终身不复鼓表明他与钟子期之间______。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______,用______比喻______难觅或乐曲高妙。 7.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伯牙善鼓琴 __________ ②峨峨兮若泰山 __________ ③洋洋兮若江河 __________ ④乃破琴绝弦 __________ (2)伯牙“破琴绝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对于钟子期的死,伯牙__________。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歌女韩娥 春秋时期,韩国有一个民间女歌手,人们都称她韩娥。韩娥不但人长得漂亮、嗓音优美,而且她在歌声中倾注着全部感情,因此她的歌声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她唱起欢快的歌,人们跟她一起高兴;她唱起悲伤的歌,人们跟她一起落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