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教材有关科学家及贡献

初中物理教材有关科学家及贡献

初中物理教材有关科学家及贡献
初中物理教材有关科学家及贡献

初中物理教材有关科学家及贡献

墨翟中国战国首先进行了小孔成象的研究

沈括中国宋代发现地理两极与地磁两极并不完全重合地磁场

牛顿英国1687年创立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欧姆德国1826年总结归纳出欧姆定律电路物理量的关系

奥斯特丹麦1820年发现了电与磁的关系电流的磁效应

法拉第英国1831年发现了磁场产生电流的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汤姆逊英国1807年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可以再分

卢瑟福英国1911年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麦克斯韦英国1865年预言电磁波的存在

赫兹德国1887年通过实验证明电磁波的存在

贝尔美国1876年发明了电话信息的传递

莫尔斯美国1837年发明了电报数字通信

安培法国1820年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1822年安培定则

富兰克林美国1752年发明了避雷针安全用电

梅曼美国1960年发明了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激光

帕斯卡法国1648年演示裂桶实验证明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有关,与液体重力无关托里拆利意大利1643年首先测定了大气压的值为1.013×105帕

迪卡尔法国研究了物体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它的运动就不会改变运动方向

摄尔修斯瑞典制定了摄氏温标.

开尔文英国热力学温标爱因斯坦德国真空中的光速是物体运动的极限速度

焦耳英国1840年通过实验焦耳定律: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与通过导体的电流的平方、导体电阻、通电时间成正比.公式是:Q=I2Rt.

伽利略意大利率先进行了物体不受力运动问题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切运动着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速度保持不变,并一直运动下去.阿基米德古希腊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是:F浮=G排

杠杆平衡条件

初中物理教学故事

初中物理教学故事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将实验现象直观形象、重复再现,能让学生观察到实验室和生活中所看不到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优化物理实验教学过程。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放大实验现象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做一些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观察的对象,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然而有一些演示实验由于其可见度不高,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观察仅是前排学生的专利,而后排学生只能看看热闹而己,利用多媒体可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例如教师在上《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一课时,根据电路进行实物接线,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实验电路比较复杂,教师在上课前,往往都演示一遍电路的实物接法,但由于实物演示不够直观,学生往往都不能看的很清楚,所以,实验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电路故障,而且还容易烧毁电路设备等,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不仅教师可以轻松接线,学生也可以看的更清楚,而且实验中出现故障也少许多。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实物投影放大实验器材,增强实验效果。例如:在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度的实验中,我们把盛有不同温度水的烧杯放在实物投影的演示台上,在两杯水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红墨水在两杯水中的扩散过程就非常清晰的展现在大屏幕上,每一位学生都能非常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再例如:观察电能表的实验,电能表上的数据比较小,电能表接入电路后表盘的转动都是在演示实验中不容易看清楚的。用实物投影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把电能表接入电路后放在实物投影的演示台上,调节放大倍数就可以让所有同学都能看清表盘数据并观察实验现象。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重现实验现象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直观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直观教学主要是运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和教学挂图等进行的。但这些手段有较大的局限性,如有的可见度小;有的演示现象瞬息即逝;有的限于条件演示效果很差;使学生对许多物理知识的理解不能充分建立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用录像播放一些在课堂中不容易演示的成功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托里拆里实验是用水银做的,有的同学就会问用水来做这个实验会怎么样呢?这个实验一般情况下是不能演示的,我们可以通过人教版所配制的录像演示科研人员所做的实验,通过观察比三层楼还要高的水柱,极大加深了学生对大气压的认识。再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这一部分时,雾、雾淞、霜、雪、冰雹、云、雨、露珠在课堂中我们很难直接观察到。所以我们用录像把这些自然现象浓缩在一个几分钟的片子里,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教授电压、电流时,学生对于电流、电压看不清,摸不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利用FLASH制作相应的课件,把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过程,电流强度的大小用不同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类比法将电流和水流,电压和水压进行类比,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变得容易起来。课件的展示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从未涉及过的事物,而且为直接感知,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创造了条件。把抽象的规律和概念形象化,突出了事物的重点和本质属性,便于学生观察形成表象。利用多媒体学生通过观察、视听及人机交互,不但可以接收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愉悦的感受。动画画面生动,

初中物理中的科学家介绍

初中物理涉及的科学家及其成就 1、沈括(宋)----地球磁偏角 2、爱因斯坦(德国、瑞士、美籍)-----真空中的光速是物体运动的极限速度。 3、中国的墨子(墨翟)-----小孔成像。 4、牛顿(英国)-----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 、光的色散。即试验运用了理想模型,绝对光滑平面。(物体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也就是惯性) 5、伽利略(意大利)----伽利图实验 (证明了运动着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托里拆利(意大利)-----首先测定了大气压强的值测为1.013×105帕。 7、阿基米德(古希腊)----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是:F 浮=G排=ρ液gV排。 阿基米德-----杠杆原理(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8、法拉第(英国)-----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1831年) 9、欧姆(德国)---------欧姆定律(I=U/R) 10、焦耳(英国)-----焦耳定律(Q=I2Rt). 11、电量、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的单位分别是库仑、安培、伏特、欧姆、瓦特。 12、笛卡尔(法国)-----研究了物体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它的运动方向就不会改变。 13、力、压强、功率、功、能、频率的单位分别是牛顿、帕斯卡、瓦特、焦耳、焦耳、赫兹。 14、摄尔修斯(瑞典)----摄氏温标。 15、开尔文(英国)----热力学温标。 16、摄氏温度、热力学温度、热量的单位分别是摄氏度、开尔文、焦耳。 17、格里克(德国)-----完成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18、奥斯特(丹麦)---- 奥斯特实验,证明了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20、安培(法国)-----总结了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指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N级

初中物理课堂上的几个“小妙招”

初中物理课堂上的几个“小妙招”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今日已经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学科之一。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就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此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自然很多。物理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物理的学习也往往和说教联系在一起,然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稚气犹在,童心未泯,单一单调的授课方式,势必使学生慢慢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怎样改善这样的状况呢,不妨试试下面的小妙招! 一、利用小制作来预习 刚接触物理的学生,对物理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

书里都是生活中知道或见过的事;陌生的是:里面又有哪些物理知识呢!这时如果教师布置小制作,学生就会参照书上所述,自己动手去完成,这在无形中就预习了课本,待到上课的时候,教师结合学生的小制作再分析物理原理,学生不就一目了然了吗?例如学习“声的传播”时,让学生制作“土电话”;学习声音特性时,制作“水瓶琴”;以及小孔成像照相机、万花筒等,学生自己制作,收获一份成功,当观察到明显的现象时又多了一份惊喜,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上物理课,是怎样的期待呢,当然想立即知道原理是什么了!这比教师做好了给学生演示效果显著得多。 同理,还可以布置个性实验报告,比如研究烧开水;调查环境噪声的产生及防止;调查节约用水的报告等等。教师有指导性的布置,学生拿着自己的第一手调查资料,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用小制作来预习,真妙! 二、利用小动画来引课 在这个网络时代,教师也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资源,收集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动画片来引入新课,动画片也是这个阶段孩子的所爱,从中还能发现物理问题,也让他们更加发现物理的确来自生活哟!例如,在电学学习的第一节课上,有一部小熊猫的动画片,其中有手机、有雷电等与电现象有关的知识,学生看完之后,因情节而大笑不已,教师再

【精品】初中物理中涉及到的物理学家及贡献

初中物理中涉及到的物理学家及贡献 1、奥斯特(丹麦)---- 奥斯特实验,证明了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 2、法拉第(英国)-----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 3、欧姆(德国)---------欧姆定律(I=U/R) 4、焦耳(英国)-----焦耳定律(Q=I2Rt). 5、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的单位分别是安培、伏特、欧姆、瓦特. 6、沈括(宋)----地球磁偏角 7、牛顿(英国)---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 、光的色散 8、伽利略(意大利)----伽利图实验(证明了运动着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9、托里拆利--首先测定了大气压强的值 10、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杠杆平衡原理 11、力、压强、功率、功、能、频率单位分别是牛顿、帕斯卡、瓦特、焦耳、焦耳、赫兹. 12、摄尔修斯----摄氏温标. 13、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波理论 14、赫兹----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15、墨子-----小孔成像 16、伯努利-----伯努利原理(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7、格里克(德国)-----完成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18、帕斯卡(法国)-----帕斯卡原理 19、安培-----总结了右手螺线定则 20、伏打-----发明了电池 21、富兰克林(美国)-----证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2、瓦特-----改善了蒸汽机 23、居里夫人-----发现了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常用物理量】 1.光速(电磁波):C=3×108m/s =3× 105km/s (真空中) 2.声速:V=340m/s (15℃) 3.人耳区分回声:≥0.1s 4.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N/kg≈10N/kg 5.一个标准大气压值: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1g/cm3 7.冰的熔点(水的凝固点):0℃ 8.水的沸点(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00℃ 9.水的比热容:C=4.2×103J/(kg· ℃) 10.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11.一节蓄电池电压:2V 12.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 13.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4.家庭电路电压:220V 15.次声频率低于20HZ,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 16.单位换算: (1).1m/s=3.6km/h (2).1g/cm3 =103kg/m3 (3).1kw· h=3.6× 106J 1

(完整版)物理教学的6个小故事

初中物理教学的6个小故事 发布者:罗再梅发布时间: 2011-10-31 20:39:15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我在这些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意识的收集一些物理小故事在课堂上适时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物理学世界是一个鲜活而完美的世界,需要教师和学生花精力甚至花大精力去理解的科学,学生觉得物理难学,教师也觉得物理课难教。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做才能让物理课变得鲜活而生动,我做了许多尝试,发现在物理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可以使物理课变得生动、流畅,帮助教师十分轻松地完成教学目的。下面我列举几个例子,希望能使大家从中得到启发。 1、讲授液体沸腾时,学生对沸腾必须达到沸点这一条件非常熟悉,但往往忽略继续吸热这一条件,针对这一问题,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一个小庙里住着一老一小两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要外出办事,为了让顽皮的小和尚在庙里看门,他想了一个有趣的办法:他把小和尚领进厨房,将盛有冷水的水锅漂在一锅沸腾的水里,对小和尚说:“大锅里的水不能烧干,你把小锅里的水烧开,就可以出去玩了。”小和尚一听很高兴,赶紧向炉里加柴,使火烧得旺旺的,可一直到老和尚回来,小锅里的水也没有被烧开。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本故事主要考查水沸腾的两个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题目中随着给大锅加热,大锅中的水能达到沸点,当大锅中的水温高于小锅中的水温时,大锅中的水把热传递给小锅中的水,使小锅中的水温升高,直到温度都达到水的沸点。(2)要继续吸热。当两个锅中的水温都达到沸点后,由于两者之间没有温差,他们之间不会再发生热传递,小锅中的水却不能继续吸热,所以,无论小和尚烧多长时间,只要大锅里的水不烧干,小锅里的水永远不会沸腾。本故事可以演变为试题:把盛有水的小锅放入大锅里的水中,给大锅底部慢慢加热,当大锅中的水沸腾时,小锅中的水() A温度能够达到沸点,能够沸腾 B温度能达到沸点,不能够沸腾 C温度达不到沸点,不能够沸腾 D以上说法都不对 以上两种教学方式在知识点的考查上是相同的,但故事为主线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了一种宽松环境,爱护和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目的,达到了课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2、在物理学中,有一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同步的课堂演示实验也少。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便可以讲一些与之相关的物理常识的小故事,鼓励学生思考故事当中的问题,有助与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讲授合理进行比较要确定测量单位时,如果用阿凡提量渠水的故事进行教学要比枯燥、单调地讲授理论效果好得多:有一次,国王问阿凡提:“人人都说你智慧过人,那么你知道眼前的这条渠里的水有多少桶吗?”阿凡提说:“如果这桶有这条渠一样大的话,那就只有一桶水,如果这桶有这条渠一半大的话,那就有两桶水,如果这桶有这条渠的十分之一大的话,那这条渠就有十桶水…为什么同一条渠却不能确定他到底有多少桶谁呢?(桶的大小没有确定)阿凡提正是抓住了桶的大小可以人为地任意确定作为测量的标准,从而战胜了国王的刁难。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进行测量时要选定一个统一的、人们公认的标准作为比较的依据,否则,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的值是不确定的,这个选定的标准就是测量单位。故事为学生创设出构建知识的良好氛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故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掌握了过程与方法。这样的效果要比教师紧握着严谨的学科知识,将其硬塞给学生好得多。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讲授枯燥的理论,只会把学生的个性思维抹杀掉,甚至会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初中物理中的科学家介绍-推荐下载

初中物理涉及的科学家及其成就 1、 沈括(宋)----地球磁偏角 2、爱因斯坦(德国、瑞士、美籍)-----真空中的光速是物体运动的极限速度。 3、中国的墨子(墨翟)-----小孔成像。 4、牛顿(英国)-----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 、光的色散。即试验运用了 理想模型,绝对光滑平面。(物体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也就是惯性) 5、伽利略(意大利)----伽利图实验 (证明了运动着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托里拆利(意大利)-----首先测定了大气压强的值测为1.013×105帕。 7、阿基米德(古希腊)----阿基米德原理(F 浮=G 排)。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 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是: F 浮= G 排=ρ液gV 排。 阿基米德-----杠杆原理(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8、法拉第(英国)-----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1831年) 9、欧姆(德国)---------欧姆定律(I=U/R ) 10、焦耳(英国)-----焦耳定律(Q=I 2Rt ). 11、电量、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的单位分别是库仑、安培、伏特、欧姆、 瓦特。 12、笛卡尔(法国)-----研究了物体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它的运动方向就不 会改变。 13、力、压强、功率、功、能、频率的单位分别是牛顿、帕斯卡、瓦特、焦耳、 焦耳、赫兹。 14、摄尔修斯(瑞典)----摄氏温标。 15、开尔文(英国)----热力学温标。 16、摄氏温度、热力学温度、热量的单位分别是摄氏度、开尔文、焦耳。 17、格里克(德国)-----完成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18、奥斯特(丹麦)---- 奥斯特实验,证明了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 20、安培(法国)-----总结了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初中物理学史及常见数据总结练习

初中物理学史与常见数据总结 物理学史部分 一.力学 1、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对待“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错误的认为“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 2、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物理学家;利用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得出“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的结论; 第一次把“实验”引入对物理的研究。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三大运动定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二.热学 1、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三.电、磁学 1、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实验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 2、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3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4、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并从理论上得出光速等于电磁波的速度,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四.原子物理 1、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 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2、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发现了质子。 五.光学 牛顿发现了光的色散原理,证明白光由七种色光组成。 六.压强 1、马德保半球实验证明了真空的存在,同样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测出了一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常见数据部分 考题方向:(越靠前出题机率越高) 1、长度:成年人2步约1.2m,课桌高80cm,一层楼高约3m,一元硬币直径2.5cm,物理课本长26cm宽18cm,厚6mm,水性笔长度12-15cm. 2、温度:洗澡水 40--50℃,一标准气压下水沸点100℃(气压高沸点高), 水的凝固点(冰的熔点)0℃。 3、质量:一元硬币质量6g,苹果约200g ,鸡2—3kg 羊30kg ,中学生50kg, 物理课本质量约280g,一罐饮料500g。 4、时间:眼保健操时间 5min,播放一次国歌50s。 5、速度:人心跳65—80次/min,成年人步行速度1.2m/s 自行车速度4—6m/s 声速(15℃空气中)340m/s 光、电磁波在真空中(或空气中)速度3×108m/s 6、力:通过质量估算重力 7、压强:人站立对地面压强1.25×104Pa 1标准大气压=1.01×105Pa=760mm Hg=76cm Hg 8、密度:水密度 1.0×103kg/m8人体密度接近水 9、电压:一节干电池 1.5V 一节蓄电池2V 家庭电路220V 手机电池3.7—4.5V 工业电压 380V 人体安全电压≤36V 10、功:成人上一层楼做功1500J 从提起一桶水做功约为150J 11、功率:冰箱,彩电,洗衣机,电脑的电功率约200w 空调,微波炉,电磁炉,电热水器的电功率1000—2000w 日光灯40—60w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案例反思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案例反思 本文是关于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案例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摩擦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③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和实验设计、验证,以及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从实验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②理解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难点: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的实验探究。 ②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中是接触面之间压力而不是重力和质量大小。 五、教具: 弹簧测力计、长方形木块、长木板、砝码、毛巾等 六、教学程序: ㈠引入新课: 1、播放汽车陷入泥中,车轮打滑;渔民用手捉鱼捉不住;学生想和杯里的水,却拧不开杯盖这三段录象。问:假如你遇到了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吗?

2、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做一做:你能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制造出一种摩擦吗?你能交流一下在摩擦实验过程中你的感受吗?学生两手互相搓动,感受摩擦。 你们想了解摩擦力一些秘密吗?就一起来学习本节课吧! (点评:)课堂一开始,就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此时的角色就成了教师的帮助者,他们热情而又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各种方案.接着让他们自己做实验来产生出摩擦并初步感知一下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力,在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地调动,内部教育基因被激活,这对学生的发展也就更加有利。 ㈡进行新课: 1、摩擦力的概念: (点评:)对摩擦现象,学生一般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并不困难,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回忆生活现象,如用橡皮檫檫字;或亲身的体验,如用手旋开瓶盖.但无论采取那种方法都难以表述抽象的概念。例如:上述两种方法都不能突出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突出压力和重力的区别,更不能让学生意识到摩擦还存在静摩擦、滑动摩擦及滚动摩擦三种情况。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引入摩擦的: 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①水平桌面放置一个重物,物体受到了几个力?(重力与支持力) 问:此时物体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吗?(学生思考) ②用螺旋弹簧水平拉物体,观察到弹簧拉长了,重物没有移动.为什么?(分析:弹簧伸长了,证明了对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而物体却并没有移动,说明在重物与桌面间有一个“隐身的力”在与我“拔河”,不让我拉着重物走,这个调皮的的力就是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物体想要运动但又没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就叫静摩擦力。) ③继续用弹簧拉着物体在桌子上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吗?这种摩擦力就是滑

初中物理教学小故事[方案]

初中物理教学小故事[方案] 初中物理教学小故事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我在这些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意识的收集一些物理小故事在课堂上适时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物理学世界是一个鲜活而完美的世界,需要教师和学生花精力甚至花大精力去理解的科学,学生觉得物理难学,教师也觉得物理课难教。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做才能让物理课变得鲜活而生动,我做了许多尝试,发现在物理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可以使物理课变得生动、流畅,帮助教师十分轻松地完成教学目的。下面我列举几个例子,希望能使大家从中得到启发。 1、讲授液体沸腾时,学生对沸腾必须达到沸点这一条件非常熟悉,但往往忽略继续吸热这一条件,针对这一问题,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一个小庙里住着一老一小两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要外出办事,为了让顽皮的小和尚在庙里看门,他想了一个有趣的办法:他把小和尚领进厨房,将盛有冷水的水锅漂在一锅沸腾的水里,对小和尚说:“大锅里的水不能烧干,你把小锅里的水烧开,就可以出去玩了。”小和尚一听很高兴,赶紧向炉里加柴,使火烧得旺旺的,可一直到老和尚回来,小锅里的水也没有被烧开。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本故事主要考查水沸腾的两个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题目中随着给大锅加热,大锅中的水能达到沸点,当大锅中的水温高于小锅中的水温时,大锅中的水 )把热传递给小锅中的水,使小锅中的水温升高,直到温度都达到水的沸点。(2要继续吸热。当两个锅中的水温都达到沸点后,由于两者之间没有温差,他们

我的初中物理教学故事

我的初中物理教学故事 如今的教学和我们小时接受的教学方式真是千差万别,机械的模仿和固定的思维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要求,现代的学生个个使劲浑身解数,积极展示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奇妙方法,挑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已经开始要求我坐到他们中间去听发言的学生讲课。在学生这种研究的劲头下,我怎么可能不被感染呢? 其次,过去的教学,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满堂讲,学生全堂听,犹如开什么会议似的,现在的我也在慢慢的摸索中和我的学生共同成长,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在实施新的教学理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多次尝试、反思、总结,深深体会到: 1、放手让学生创新,让他们在物理探索中自由的生成一些创新的 东西,从中感受物理的奥妙和真谛。 2、教师少教,让学生多学。这一点是现代高效课堂教学最根本的一 点体现,封住自己的嘴的同时,意味着教师要做大量的工作。 如何让学生学的多,怎么样学生才愿意学。课前的准备工作 不言而喻是很有挑战的,如何在课前设计有趣味性、有探索 兴趣的问题,是一节成功研讨课的关键。 3、小组合作既促进学习,又增进友谊。小组合作是高效课堂 教学的精髓,以学生影响学生,以学生教会学生,最终达到 教师不教学生自会的效果。如何培养小组有效的合作呢?我 校在实施高效课堂起初,给我最大的困惑是不会引导学生,

让学生有序有质的说,反而给了那些不爱动脑筋的孩子一个 不动脑筋贪玩的好机会,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这种心急,给 了我一段时间的打击,让我快对学生失去合作的信心。但是, 也许是他们懂得了合作是一种鼓励、是一种分享,更是一种 力量。于是,他们慢慢走到了合作的行列中。现在,孩子们 已经能够在小组内进行简单的讨论,并学会了帮助别人,也 可以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在提高,相 信给孩子些时间和空间,不断更新我们的思想,采取有效的 方法,孩子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就让我们静等花开。在小 组合作的同时,还有一个意外的惊喜,我发现孩子们学会了 谦虚,学会了尊重,学会了鼓励和团结。我想作为学生,这 一点比学习的进步更难能可贵。 最后,爱学生并了解学生的心。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教学上也应如此,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水平,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学**的说来,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以后的工作中还应多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研读教材,深入把握教学核心,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大脑,使自己成为一名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合格教师。

物理教育叙事故事

教育叙事故事(问题解决方案) 背景: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要有学习兴趣。因此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激励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取得成就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物理是物理的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描述故事过程: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多种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特点来进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具体做法有: 1、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一节时,我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让学生思考猜测硬纸片会不会掉下来,水会不会流下来?有的学生说硬纸片会掉下来水也会流下来,还有的学生说硬纸片不会掉下来水也不会流下来,每一个学生都瞪大了眼睛等待谜底的解开,当实验结果为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是,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了进一步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用具有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例如,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12篇完整版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一):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规定: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仅对物质礼貌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重要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强调理解式学习,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强调统一性,忽视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因此物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教学做了推荐: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仅就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礼貌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潜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潜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透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潜力。 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讲解教科书,以使学生掌握教科书的资料,于是构成了这样一种关系:教学时教科书透过教师的咀嚼喂给学生,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的加工变为考题去检查学生。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个性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潜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构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用心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

物理教学故事

物理教学故事 1、初中电学中的趣味性教学 初中电学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一些是可以用于趣味性教学的,这里举“电流表 和电压表”的对比性教学为例。 在讲授这个问题时,因为学生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电流表,第二学期也学习了电压表,但对于“电阻”这个概念还没有树立,所以我首先给学生引入“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概念。 电流表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很小很小,可认为为零,因此在电路中电流可以畅通无阻地通过,可视其为一根导线。 而连接电流表的过程,就像是在一条有很多沙子的路上铺平石子,让车辆能够顺利通过。 电压表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很大很大,可认为为无限,因此在电路中电流很难通过去,可当作断路。而连接电压表的过程,就像是在让三峡大坝给截断了,使长江之水蓄在大坝中而流不过去。 既然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是一种测量的工具,也就是说它们的连接并不改变电路的类型,所以在分析电路、连接电路和连接实物图时,就应该加以区别对待。分析电路时,就将所有的电流表当作导线代替,而将所有的电压表去掉。连接电路和实物图时,先将基本的电路连接好,该串联的串联该并联的并联,然后把电流表串联到要测量的支路上,最后从要测用电器的两端引出两条线,接至电压表的两端上即可。 通过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趣味性教学,使学生更加加深了对它们各自特点的认识,提高了对电路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也意识到物理 原来是可以这样学习的,学习其实是如此有趣味性的,自然而然地感叹学习到知识是要用脑子来优化的。 2、讲究教学艺术 高超的教学艺术,是兴趣培养的又一源泉。生动的教学语言、形象的手势、恰到好处的比喻、授课方式的灵活多样、教学技巧的娴熟、现代电教手段的使用,是一节课成功的保证。“为什么人溺水后先沉后浮?为什么煮肉丸时肉丸也是先沉后浮?”课的开始,善于这样设问,可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没有了重力,世界会变成怎样?“没有电,现代化的生活会是怎样?”像这样热烈的讨论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活跃者,学习的内驱力自然增加。用“龟兔赛跑”寓言让学生做速度运算练习,谈谈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历史,讲讲阿基米德的故事,运用这些寓言、历史情节、故事等进行教学,可以满足十三、四岁的初中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习的浓厚兴趣。 3、演示物体的沉浮条件 把铅笔的下端绕上几圈铁丝,按入水中,使其竖直地浸没在盛水的烧杯中,放手后,铅笔上浮,最后竖直地浮在水中;若取出再增加铁丝匝数后,可使其下沉,以此来验证物体的沉浮条件。 4、小故事大启发:浅谈新课的导入 故事特别是人类历史上一些伟大的科学家的故事形象生动又易理解。通过生动有趣的物理学史小故事或者物理学家的趣闻轶事来引入新课也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在物理学史料中有许许多多关于科学家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故事.阿基米德洗澡时领悟出浮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万有引力的教学前,引入苹果落地的故事:牛顿在他家的花园里的苹果树下看到苹果落地,首先想到苹果为什么不飞上天而落到地呢?在教学九年级《运动的描述》这一内容时,为了诱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设计导入新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忽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感觉很新奇,他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

著名物理学家及其贡献

著名物理学家及其贡献 爱迪生:他以罕见的热情及惊人的精力,在一生中完成发明2000多项,其中申请专利登记的达1328项。主要研究领域在电学方面。在他掌握电报技术后,就日夜苦心钻研,完成了双路及四路电报装置及自动发报机。1877年改进贝尔电话装置,使电话从传送2~3英里扩大到107英里,同年发明留声机。在这期间,他付出巨大精力,研制白炽电灯。除电弧灯外,过去的“电灯”往往亮一下就烧毁了,为寻找合适的灯丝,曾对1600多种耐热材料及6000多种植物纤维进行实验,终于在1879年10月21日用碳丝做成可点燃40小时的白炽电灯。其后又不断反复改进、完善,又完成了螺纹灯座、保险丝、开关、电表等一系列发明,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照明电路系统的研制。在实践中提出电灯的并联连接,直流输电的三线系统,建成了当时功率最大的发电机。1888年起研制电影,1893年建立第一座电影摄影棚。是他最先提出将电影手段用于教育,并用两个班进行试验。他的其它重大发明还有铁镍蓄电池等。 爱因斯坦: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 安德森:美国物理学家,科学院院士,从事的是X射线,γ射线、宇宙射线和基本粒子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工作。1932年他利用云宝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参见“正电子的发现”),并因此荣获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他又独立地从γ光子中发现了产生电

子一正电子对的现象,1937年,安德森和他的合作者尼德梅耶(S.H.Ne -ermever)发现了μ子并测量了它的质量 安培:法国物理学家,主要科学工作是在电磁学上,实验研究结果:通电螺线管与磁体相似;两个平行长直载流导线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进而他用实验证明,在地球磁场中,通电螺线管犹如小磁针样取向。一系列实验结果,提供给他一个重大线索:磁铁的磁性,是由闭合电流产生的。提出分子电流假说,终于得出了两个电流元间的作用力公式。他把自己的理论称作“电动力学”。安培在电磁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是《电动力学现象的数学理论》,它是电磁学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此外,他还提出,在螺线管中加软铁芯,可以增强磁性。1820年他首先提出利用电磁,现象传递电报讯号。 奥斯特:丹麦物理学家,长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系。1820年4月终于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同年7月21日以《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 巴耳末:瑞士数学兼物理学家,发表了氢光谱波长的公式(巴耳末公式),后刊载在1885年《物理、化学纪要》杂志上。巴耳末公式是一个经验公式。它对原子光谱理论和量子物理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为所有后来把光谱分成线系,找出红外和紫外区域的氢光谱线系(如莱曼系、帕邢系、布拉开系等)作出了楷模,对N.玻尔建立氢原子理论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初中物理教师教学故事

初中物理教师教学故事 南皮三中常俊连物理教学有很强的艺术性,而且物理知识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怎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到知识呢?从初中生的心理状态来说,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力都与兴趣紧密相连。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做才能让物理课变得鲜活而生动,我做了许多尝试,发现在物理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可以使物理课变得生动、流畅,帮助教师十分轻松地完成教学目的。下面我举例,希望能使大家从中得到启发。 学习兴趣多数是受直接兴趣的影响,而实验最容易使学生产生直接兴趣,尤其是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与自己作出的判断截然相反,则会惊讶万分。学生将浓厚的兴趣投入新课的学习。物理是研究物体的道理的,这种道理又普遍包含在日常生活中,因此,可借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讲:“摩擦”时,可先问“穿旧鞋为何比新鞋容易滑倒?”讲压强时,可先举“宽书包带比窄书包带背在身上舒服”等事例.实践证明,用这些为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引入新课,学生感到自然、亲切,不但能唤起对有关感性知识的回忆,而且使他们积极思维,比较容易理解所学的概念和规律.选择有着的趣味题,能使学生开动脑筋,引导定向思维。讲“密度”一节时,我们拿出外表完全相同的铁块和胶木块各一块问学生“我们怎样鉴别它们?”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有很多趣味性很强的故事,如“曹冲称象”“哥伦布竖鸡蛋”“阿基米德称王冠”等等,在引入新课时,有针对性地选一些小故事,可使学生兴趣顿生、气氛活跃。总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上课就紧紧地把学生的心抓住使他们急于想了解各种问题发生的原因,既引导学生产生疑难,又为学生架桥铺路,这样不仅启迪学生的智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而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的兴趣容易激发,但也容易转移或减退,教材的难点,若不能有效地突破,学生不能理解和掌握,势必会影响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累积起来会使学生失去兴趣,甚至失去信心,如能突破,不仅能培养学生知难而上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物理课堂中的小故事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对课堂情境的创新,体现出创新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讲究知识的铺垫、台阶,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帮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中物理中出现的物理学家

初中物理中出现的物理学家 1、奥斯特(丹麦)实验说明:通电周围存在磁场(1820年),实现了“电生磁”. 2、法拉第(英国)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实现了磁生电. 3、欧姆(德国)定律的内容是:一段导体中的电流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公式是:I=U/R. 4、焦耳(英国)定律的内容是: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与通过导体的电流的平方、导体电阻、通电时间成正比.公式是:Q=I2Rt. 5、电量、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的单位分别是库仑、安培、伏特、欧姆、瓦特. 6、发现了地球磁偏角的中国人是:沈括. 7、真空中的光速是物体运动的极限速度是爱因斯坦提出的. 8、中国的墨翟首先进行了小孔成象的研究. 9、牛顿(英国)的贡献是:创立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10、伽利略(意大利)率先进行了物体不受力运动问题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切运动着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速度保持不变,并一直运动下去. 11、意大利的托里拆利首先测定了大气压的值为1.013×105帕. 12、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是:F浮=G排. 13、迪卡尔(法国)研究了物体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它的运动就不会改变运动方向. 14、力、压强、功率、功、能、频率的单位分别是牛顿、帕斯卡、瓦特、焦耳、焦耳、赫兹. 15、瑞典的摄尔修斯制定了摄氏温标. 16、热力学温标的创始人是英国的开尔文. 17、摄氏温度、热力学温度、热量的单位分别是摄尔修斯、开尔文、焦耳. 1.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设计演示的“裂桶实验”证明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重力无关。 2.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拆利设计了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较精确地测量大气压的值。 3.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基础上,进行大量实验研究,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光的色散。 4.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浸在液体中的物理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 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5.英国物理学家焦耳1840年通过实验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这就是焦耳定律。 6.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1820年首先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的现象。 7.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1822年开始进行电磁感应现象的探索,1831年发现了磁生电的规律。 8.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克服种种困难,经过不懈努力在1827年归纳出了欧姆定律。 9.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对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短时间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另外还有几个中国古代人物:墨子——小孔成象;沈括——地球磁偏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